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際漢語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第1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漢語國際推廣 跨文化 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與探索”(2014JSDXLXSJY04);江蘇大學“高校國際漢語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與課堂評估研究”(2015JGYB014)項目研究成果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在漢語國際教學中,漢語教師除了具備牢固的語言知識外,更需要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實際上就是一次次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取決于漢語教師的跨文化的交際能力。而人際交往功效的優(yōu)劣是受諸多因素制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接受教育的程度、社會經歷與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等,勢必影響著漢語國際推廣中的跨文化交際與漢語言教學,勢必制約著每一位漢語教師的交際能力。而語言和文化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因此從事漢語國際推廣的工作者,需要把相關的交際學、文化學和社會學等理論體系的學習放在首要位置上,不僅僅是熟知漢民族的文化習俗,還需要對來華留學生的母語文化有一種包容姿態(tài),從細微之處遵守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發(fā)揮交際言語的信息溝通、自我認識和人際協(xié)調的諸多功能。

二、跨文化溝通中的誤區(qū)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語言和非語言及文化影響方面各不相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外界的認知必然存在著很多差異??缥幕瘻贤?,最重要的是要對對方文化的了解和認同,能夠在溝通中對對方的編碼和解碼求同求異,這樣才能夠保障溝通的暢通性。從對外漢語教學師資選拔與培訓方面看,我們更多的是強調教師如何掌握中華才藝,如何把自己國家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等爛熟于心,而在了解他國習俗或文化方面一直是一種忽視甚至是無視的態(tài)度。這種狀態(tài)明顯會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效果,因此分析歸納跨文化溝通中的障礙與誤區(qū)很有必要。

(一)思維模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特征就是特別重視直覺感受到的東西,并且在人際交往中常常以自己的感受“以己度人”,那就是思維的整體性與統(tǒng)一性。有人認為漢字不僅表音,而且還能表形、表意。這種音、形、意相聯(lián)系的文字,為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提供了便利的參照工具。

按照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語言決定論”,即一個人的思維完全由母語決定,因為一個人只能根據其母語中編碼設定的范疇和區(qū)別定義來認識周圍世界。而中國人的直覺感受與形象思維又恰恰是依賴于客觀世界的,所以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表象定勢。這種表象定勢帶來的先入為主,忽視了個體差別,從交際活動開始就帶著明顯的固化模式,這樣的思維定勢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與漢語言教學的效果,造成跨文化交際的種種失誤。主要表現(xiàn)在:

1.文化差異導致誤解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不同的價值觀念體現(xiàn)在社會用語方面,就是語言的表達方式是本民族早已習以為常的交際模式。而這種模式在跨文化交際中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在交際時出現(xiàn)誤解或失誤,達不到預期的交際目的。比如中國人的好面子吃完飯搶著付錢、在車上搶著買票等等行為舉止,在外國人眼里是非常不文明的行為。外國人擅長契約制,在外出就餐或旅行中奉行AA制,所以通常不會發(fā)生各自搶著付錢、買單之類的肢體碰撞的行為。再有因為認知范圍的局限性,導致一些個體無視跨文化者之間的差異,盲目類推,或自高自大,總是設想自己的文化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這些都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

2.交際界定導致語用失誤

在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者對對方的文化掌握得不夠全面,就會造成語用失誤。比如,中國人習慣詢問他人的年齡、工資、婚戀狀況、所購物品的價格等,自認為是關心或喜歡與對方交往才會如此表達。而許多異民族認為是自己的隱私問題,不宜在社交場合公開談論。這方面在對外漢語教材語料使用中,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西方人則對此很敏感,甚至反感。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漢語教師往往會熱心提醒學生衣食住行方面的注意事項,而作為成人的學生并一定領情,甚至覺得教師過于干涉他們的個人行為,或小瞧了他們的判斷能力與自理能力,從而引起不快。

3.角色意識導致語用失誤

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師道尊嚴使得教師的角色一直是處于被尊敬的地位。師生之間的交流基本是導師引導、W生回答這樣的模式,課堂一切進度與環(huán)節(jié)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而在漢語國際教學中,這樣的格局并不能適用于任何課堂。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來華留學生,或是國外中學大學的漢語課堂,學生們對待漢語教師都是尊敬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積極學習的態(tài)度,往往會不停地打斷教師的講課程序,影響教師的講課進度,學生會因為剛剛聽課過程中自己沒有理解的問題隨時發(fā)問。針對這種情況,一部分教師能夠及時調整心態(tài)以應對這種自由開放的互動式教學,與學生迅速建立起合作友好的溝通關系,創(chuàng)設愉悅輕松的教學課堂。而另外一些教師則始終堅守自己的教師身份,從表情到身體語都流露出一種“為何要打斷我的講課秩序”的情緒來,甚至有教師說出:“這個問題我上節(jié)課已經講過了,你不認真聽講或者你就沒來聽課,跟我沒關系”等諸如此類的怨言來,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就失去了建立合作關系的良好契機。

(二)語用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中,同一種語用表達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中往往有不同的含義。人們能夠容忍對方語音的缺陷或語法的誤用,但對語用的失誤,人們常常把他歸結于不禮貌或不友好,甚至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因為各自民族或文化群體固定的文化模式制約相互之間的溝通與領會,甚至會帶來一定的沖突,產生尷尬的局面,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效果。

以一種包容的姿態(tài)對待所有的異族文化,語用失誤就會大大減弱。我們應當承認,本民族文化中視為陽光的、正義的,也許不能被另一種文化所理解。因為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絕不可認為自己所處的價值標準是先進的,而另一種價值標準是落后的。每當交際雙方編碼與解碼出現(xiàn)偏差,交際活動中語用失誤的發(fā)生就不可避免。

1.稱呼語的誤用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說話方式或語言使用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差異,意識不到文化因素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就會不自覺地受到本民族語言使用習慣的影響和干擾,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犯“文化錯誤”,讓對方感到迷?;蚶Щ?,甚至引起相互之間的誤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面對的關系圖式基本一致,稱謂方式大同小異。但不能小瞧這“小異”,這可作為一個鏡像,折射出不同國家在文化上的差異。比如漢語中由詞頭“老”構成的稱呼語,老王、老李、老劉等等是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后來由此衍生出“老外”這個詞語,統(tǒng)稱外國人,在實際使用中并不能外國人愉快地接受。早在2000年畢繼萬先生就這個詞語的使用專門發(fā)表文章,明確提出:“老外”一詞還是慎用為好[1](畢繼萬,2000:35)。但是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并不受外國人歡迎的稱呼語竟然進入部分教材,讓留學生很無奈,在教學中往往需要花時間去解釋。2007年東南大學還出版了一本《老外在中國》的漢語教材,網絡媒體方面也出現(xiàn)英語脫口秀“老外看東西”,“老外在中”等等欄目,而中央電視臺首個以外國人為主體的紀實性專題節(jié)目的名稱卻是《外國人在中國》,語體很正規(guī),很得體。筆者認為“老外”一詞還是得慎用,它仍舊是一個值得商榷的稱呼語。

2.問候語的范圍

問候語是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言語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問候語表面看是一種禮貌語的使用,似乎沒有什么有價值的信息,但是它傳遞的信息是潛在的,表示雙方的友好關系的建立或延續(xù)。漢語的一些詢問式的問候語常常因與對方文化因素的差異,造成一些本不該發(fā)生的誤會。比如,你到哪里去?你吃了沒有?今年多大啦?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你的爸爸收入高不高?你的媽媽為什么不工作?你怎么還不結婚?等等諸如此類的詢問語,讓大部分留學生覺得中國人喜歡探聽隱私,甚至覺得很不舒服。再有,在教學中當請學生介紹“我的家”之類的話題時,有的教師非得糾正學生表達中的“我家有爸爸、媽媽、哥哥、我,還有小狗皮特”這樣的句子。在西方人眼里,小狗就是他們家庭的一分子,自然是“我家”的一個成員。再有,漢語教學中,我們也常常面對這樣的句型練習:你好,好久不見,你的身體好嗎?我很好,你呢?……其實這樣的句型是英文翻版,并不是漢語的常用問候語。達到較高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在與中國人溝通中,中國人并不喜歡這樣的問候語,大多數(shù)中國人與普通人交流時并不是很樂意把自己的身體狀況做為一個話題來談論。諸如此類的問候語,在漢語教學中,我們主張,盡量使用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語句,以確保交流的質量。

3.態(tài)勢語的界定

在人際交往中,交際者的風度美、氣質美、形象美等等,都必然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態(tài)勢語的運用不是一般的信息傳遞,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一種情緒和情感、態(tài)度和興趣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應,是語言交流的最好補充,而且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溝通手段。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間隙大小取決于溝通情景及交際對象的關系。交際距離遠近又受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習慣、性別、政治地位的影響,因而人際交往距離的遠近就有不同的觀念。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示彼此的親近,長輩在夸贊對方孩子的時候,伴隨的體態(tài)語常常是撫摸對方孩子的腦袋或摟抱孩子等動作,這在歐洲人眼中是不尊重孩子的舉動,因為他們的傳統(tǒng)教育是,只有父母才可以撫摸或摟抱自己。未經許可,外人不得隨意撫摸或摟抱對方的孩子。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清楚地了解什么行為是對方比較忌諱的,哪些行為是對方接受和認可的。只有正確掌握并辨析彼此文化上的種種差異,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舉止,才能保證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需要。他認為人類對自己獨有的空間表現(xiàn)為四個區(qū)域:(1)親密距離(2)個人距離(3)社交距離(4)公眾距離。對外漢語教學中,通常使用的是公眾距離,有的教師忽略了這個界定,引起學生的不快,就會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當然,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于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等。只有當交際雙方了解了彼此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shù)目臻g需求,才能有意識地選擇最佳的社交距離,更好地開展跨文化的人際交往活動。

三、跨文化交際與漢語言教學

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是學者同仁需要探索的共同話題。

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理念是確認文化存在差異性和多樣性。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者不僅僅是依據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語言編碼程序,而是同時需要了解對方與自己有關聯(lián)的所有的關系。這里面包括所有的自我特征、文化的獨特性與認同感,再進行雙方都認可的語言編碼程序。因此,研究跨文化交流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深入研究交際學、文化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理論知識,并且在漢語國際推廣中加以運用。

(一)熟知各國的禮儀文化

跨文化交際的雙方來自不同的社會群體,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了解并熟知不同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已經成為跨文化交際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幾年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更為復雜多樣,對外漢語教學不再是簡單面對西方人,或是亞洲人,而是同時面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各國人。因此了解各國的風俗習慣、信仰與禁忌、尊重各國的交往禮儀、區(qū)別言語之間的差異,就顯得更為重要。比如,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數(shù)字6,西方人認為是不吉利的野獸數(shù)字;俄國人偏愛的7,加納人視為不祥之兆,在中國人的禮儀交往中也是一個忌諱數(shù)字;俄國人喜愛的3,在漢語中同樣是極為活躍的數(shù)字,3在漢族文化中往往表示很多、極多,甚至是表示尊貴之數(sh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朝元老、三絕韋編、三句不離本行等等。不同國家與民族對數(shù)字有著不同的喜好,因此 “在跨文化交際中慎重運用數(shù)字就顯得十分重要,掌握不同民族的數(shù)字文化,可以幫助人們克服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心理障礙,促進相互溝通,使交際更為順利,人際關系更為和諧” [2](劉光準、黃蘇華,1999:137)。

(二)包容并理解異族文化

在跨文化交際中,許多事實證明,當交際雙方對彼此文化上的差異了解得越多,認識得越深,跨文化交際就能順暢進行并獲得成功。所以,交際雙方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包容與理解就顯得至關重要。

為了M足自身的需求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本民族物質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就是本民族的文化。當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在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直接接觸時,文化適應性便產生了。文化適應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一種文化對于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有時也指文化的各個部分的相互適應。確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文化的過程,即通過反思自身的文化價值,由民族中心主義向文化價值平等的方向轉變。

跨文化交際不僅僅是從理解尊重異族文化差異的角度進行說教,而是必須從文化交流實踐過程中去感知、理解并解開雙方的心結,以達到包容、適應、理解的目的。洪堡特曾在探討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時指出,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都是人類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自我顯示的結果,語言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活動,或者說是“精神不由自主地流射” [3](威廉?馮?洪堡特,1999:48)。人類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都是人類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自我顯示的結果,探求各種文化之間的微妙的心理差異,尋求不同文化之間對話的可能性,是跨文化交際研究中的另一個有效路徑。

(三)知己知彼,提高認同感

21世紀是跨文化交際日趨頻繁的時代。重視并開展相關的跨文化交際的教育已成為世界公民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這種教育不僅可以幫助交際者提高文化差異的認知度,還可以幫助交際者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力求避免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和行為習慣的不得體。

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常常以本族文化的行為習慣來解釋和評價另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或他人的行為,用本族文化的語用規(guī)則去套用另一種文化中的語用規(guī)則,這種因語用遷移造成的交際障礙屢見不鮮。比如,漢族文化別注重面子,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無論是小到時間的商定,大到請客送禮都是要考慮面子問題的。維護自身形象和尋求他者認同是在漢族文化人際關系中顯得尤為突出的一大特點。離開他者的理解和認知,自我認同就變成了自言自語,失去了意義。根據丁允珠的“面子-協(xié)商”理論[4](丁允珠,1998:336),中國人所講究的積極面子包括“要面子”和“給面子”。“要面子”表示人們生活在群體當中,有被接納被保護被包容的要求;“給面子”是鼓勵、支持并滿足人們對被包容被接納被承認的需求。這種群體價值導向的文化處理沖突的策略一般是謀求“群體包容”,也就是通過不斷地“給面子”,來滿足人們的“要面子”,從而化解沖突。這種面子協(xié)商策略在中國文化群體內是有效的,一旦轉移到與他者的跨文化交際中,“面子協(xié)商”由于文化的差異,不能分享面子的意義,就無法在面子問題上溝通了,這種謀求他者包容的“要面子”心理很難得到西方人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他者并不能理解主人在喝酒、請客時勸酒勸吃的那份熱情都是源自于“要面子”的心理活動,往往弄得雙方尷尬不已。許多民族文化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文化禮儀是崇尚平等與自由的。只有了解了彼此之間的差異,才能避免讓“面子”尷尬。

(四)強化文化認同意識,提升交際能力

漢語國際教師和來華留學生管理者都應增強文化差異的認知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斷提高語用的應變能力,在教學中得體得當?shù)剡M行交流,逐步提高漢語教學的效率。

何兆熊認為“跨文化言語交際指交際一方或雙方使用非母語進行的言語交際。由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語言總是伴隨著母語的一些特征,因此稱為跨文化言語交際”[5](何兆熊,1999:243)。漢語國際教師在語言教學中需要不斷提高學生對目的語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與認同,在課堂與課外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克服文化的制約和語言的制約,從而減少語用失誤。同樣的課堂有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qū)的學生,他們的信仰不同,飲食習慣不同,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也不同。有一些善于談論的學生,常常喜歡提一些話題,來了解目的語國家的社會現(xiàn)狀,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漢語表達能力。比如,“大齡青年”“ 閃婚”“ 白富美”“ 高富帥”等等,在與中國年輕人交往中獲得的新詞新語,留學生往往會向教師詢問。教師在教學中應客觀而中性地講解,并借此機會引出“中國人喜歡詢問年輕人婚戀問題是一種民族習慣,不是打探對方隱私,而是一種關懷……”等話題,諸如此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對漢文化習俗講解的最佳契機。再比如同性戀問題,在歐洲一些國家是可以受到法律保護的,人們也是可以談論或者持包容的態(tài)度。而對于南亞與非洲的穆斯林來說,同性戀問題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不易就這個問題多加討論,而是借機對有關詞語的理解與發(fā)音開展分類訓練,從而發(fā)揮課堂教學話語策略,減少語用失誤,力爭國際學生彼此都能接受。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中,雙文化比雙語言更加重要。只有熟知雙文化、多文化的差異,才能在教學中不斷提高文化認同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才能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礙,以確保漢語教學的順暢進行。

注釋

① 語文建設[J].2000.11:35

② 俄漢語言文化習俗探討[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137.

③ 論人類語言機構向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商務印書館,1999.11.48

④ 初識傳播理論?面子協(xié)商理論(第7版?影印)[M].1988:31

⑤ 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43.

參考文獻

[1] 賈玉新.美國跨文化交際研究[J]外語學刊,1992(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外語研究[J].1994 .

[3] 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

[4]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

第2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拉脫維亞經濟基礎較好,以工業(yè)和農牧業(yè)為主,是波羅的海沿岸經濟發(fā)達國家,也是原蘇聯(lián)經濟最發(fā)達和富饒的地區(qū)之一,在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中,其工業(yè)位居第一、農業(yè)位居第二。拉脫維亞氣候宜人,森林資源豐富,是一個風景如畫、文化豐厚的美麗國度。在教育領域,拉脫維亞也擁有一定的基礎和實力,獨具特色。

拉脫維亞的高等教育概況

“拉脫維亞是學習型社會,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保持著開放的態(tài)度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理念。拉脫維亞努力把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科教研究方面積極主動,建立了很多科研合作伙伴關系并且成果卓著,在自然科學領域尤為出色?!?/p>

“在地理位置上,拉脫維亞地處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是最為充滿活力的歐洲國家之一。我們的高等教育學府擁有很多可供選擇的科目,如人文學、社會學、工程學、自然科學和IT等。可以說,拉脫維亞人一生都在學習!”這是拉脫維亞教育科學部長庫克女士對該國教育狀況的概括。

拉脫維亞有尊師傳統(tǒng)。9月1日開學這一天,學生們大都會捧著鮮花到學校報到,并把鮮花送給他們的老師。因此,每逢9月1日,大街上便會出現(xiàn)很多手捧鮮花的少男少女或青年男女,花店的生意也甚是興隆,開學日則被這樣的氣氛渲染成了一個節(jié)日,拉國尊師重教的風氣可見一斑。

在拉脫維亞,義務教育為9年,政府提供免費的小學和初高中教育。全國90%以上的兒童就讀國立學校,大多數(shù)大學生則就讀公立大學。除公立學校之外,也有私立中小學和大學。另外還有政府補助的少數(shù)民族學校,這些學校教學使用俄語、白俄語、烏克蘭語、立陶宛語、愛沙尼亞語、希伯來語及波蘭語。

據了解,自1996年起,拉脫維亞的大學生數(shù)量急劇增加。到2008年初,每萬人中有近500名大學生,僅次于加拿大和美國的大學生比例,居世界第3位。拉脫維亞有20多所國立高等院校和10多所私立高等院校,設有豐富多樣的學術性或專業(yè)性教育課程。

學術性課程主要是基礎課程和應用科學。這種課程分為兩個學習階段,在每階段結束前,學生必須提交獨立完成的論文。學生在完成第一階段學習后可獲學士學位和學術性學位。3年制的學士學位課程是一種職業(yè)預備課程,并不是一項完整的高等教育課程。4年制的學士學位課程,不包括職業(yè)培訓,是一項法定完整的高等教育課程。在某些課程中,職業(yè)培訓和學士學位培訓可同時進行。經過5年學術學位和專業(yè)資格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畢業(yè)文憑和資格認證;專業(yè)性高等教育課程主要培養(yǎng)學生在專業(yè)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實際技能。這些課程一般歷時1-2年,可與學士學位的學習同時進行。學生畢業(yè)時既取得可學士學位,又可取得專業(yè)資格證書。專業(yè)資格證書發(fā)放以下幾類專業(yè)人員:內科醫(yī)生、藥劑師、工程師、藝術家、教師、牙醫(yī)和技師。

研究生教育是學術性教育的第二階段,經過1年半-2年的學習,學生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和畢業(yè)證書。而博士學位的學習分為兩個層次:博士學位和資格博士學位,取得資格博士學位是擔任教授的必要條件。博士學位學習歷時3-4年。學生須提交博士論文并通過公開答辯才可獲此學位。若想取得資格博士學位,必須進行論文答辯,此論文是幾篇已出版的重要科學或教育論文的摘要,或是博士論文答辯后的專題研究。

若想就讀高等院校,一般需提供中等院校畢業(yè)證書,學院將對其所學的中學科目進行評估,以確定哪些科目的成績可作為入學條件。申請人必須參加招生辦負責人組織的面試,學生必須參加4種入學考試中的一種。若想申請就讀碩士學位,必須提供學士學位。3年制學士學位的畢業(yè)生可在原校就讀碩士課程,如想轉到他校就必須再學一段時間的學士學位課程。若想就讀博士學位課程,就必須提供碩士學位證書或對等學位證書。如果所申請課程的教學語言是拉脫維亞語,申請人必須通過語言能力考試。

外國留學生在拉脫維亞就讀大學本科和碩士課程,每學年需交納2000-3500美元。博士課程學費每年約2500-3500美元,另需交納一小筆注冊費。學生住宿費每月約15-20拉特(拉脫維亞貨幣,1拉特約合2美元)。生活費取決于個人的住宿地點和生活方式,平均每月約150-200拉特。留學生抵達拉脫維亞后最好立即辦理健康保險,以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麻煩。

拉脫維亞和中國在教育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合作。據報道,今年9月11日,中國駐拉脫維亞大使程文舉拜會了拉國教育科學部長庫克女士。程大使回顧了近年來中拉在教育科學領域取得的喜人成果,特別是在中國駐拉使館推動下,漢語教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漢語橋”項目已在拉國生根開花。據不完全統(tǒng)計,拉脫維亞目前學習中文人數(shù)約500人。

庫克說,拉脫維亞已經發(fā)展成波海三國地區(qū)的漢教中心,拉國教育科學部亦將繼續(xù)支持漢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庫克表示,拉國教育科學部已同意與中方簽署中拉關于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證書協(xié)定的草案。這一草案的簽署必將為中拉兩國的教育事業(yè)增添新的活力,推動兩國科教合作邁向新的臺階。

拉脫維亞的大學

里加工業(yè)大學是東歐最古老最著名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拉脫維亞排名第2位的大學),始建于1862年。從建校那時起,RTU就是一所世界性高等學府,許多德國、波蘭、瑞典、俄羅斯的科學家都在這里學習和工作過。

拉脫維亞獨立后,抱著與符合歐盟關于教育、科研標準的明確目的,RTU徹底改變了教育程序。現(xiàn)在,RTU的學歷得到世界廣泛認可,RTU還積極參與與德國、英國、瑞典等國家合作的歐洲教育科研項目。

除了本地學生,RTU還有來自中國、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敘利亞及其他歐洲、亞洲、拉丁美洲的學生。

RTU位于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中心,有8個系及5個科研院所,目前在校生有18000多人、其中本科生5600人、大專生7500人、碩士生3600人、博士生400人、留學生1000多人;教職員工有100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400人。

RTU擁有拉脫維亞最著名的工程與科技學院及專家教授,并致力在學術及科技領域發(fā)展成為世界最著名的大學。RTU在教育創(chuàng)新及進行高端研發(fā)方面也享有盛譽,積極地為國家的發(fā)展培養(yǎng)科技與管理人才。RTU除了各個系以支持科技、教育及研發(fā)需要外,還擁有5個專家研究所及研發(fā)中心。

除致力于培養(yǎng)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及建筑方面的高級人才外,RTU同時也從事一些研究工作及為國家培養(yǎng)工程師及專家。

大學主要設施包括教室、圖書館、計算

機實驗室、自然科學實驗室、運動設施、學生宿舍等。RTU的圖書館藏書量為100萬冊,包括書籍、期刊等;計算機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最先進的技術與軟件,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此上網及收發(fā)郵件:自然科學實驗室為學生們進行工程及科技領域的實驗提供了完備的實驗設施;大學教室全部裝有空調及電子教學設施,包括電腦、投影儀及音響設施;室內運動設施包括壁球、羽毛球場及一個健身中心,戶外運動設施包括排球、網球、籃球場,還包括標準的足球、橄欖球及板球場。此外大學還開設了各種俱樂部及社團以滿足學生文化及休閑的需要;RTU的校內宿舍價格合理,學校也會盡量為國際學生安排校內住宿。來自各國的學生可以參加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習,所有課程均用英語由RTU最好的教授授課。

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學(Riga Stradins University,RSU)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里加醫(yī)學研究所,該研究所隸屬于拉脫維亞國立大學醫(yī)學院,并在1990年更名為拉脫維亞醫(yī)學科學院。直到2002年,拉脫維亞醫(yī)學科學院才正式改為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學。如今,在拉脫維亞各個領域的多數(shù)著名醫(yī)藥界人士和從業(yè)人員,均畢業(yè)于RSU。

RSU的強項專業(yè)是醫(yī)學,圖書館內收藏了十分齊全的醫(yī)學書籍與資料。這里設置了醫(yī)學系、口腔學系、配藥學系、康復系、公共衛(wèi)生系和護士系,并授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RSU的畢業(yè)生都是當今社會急需的醫(yī)學人才。1990年以來,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黎巴嫩、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瑞典、瑞士、敘利亞、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留學生都在RSU學習醫(yī)學,上課時采用英語授課。

外國學生如想進入RSU學習,年齡必須在17歲以上,并具有高中畢業(yè)或同等以上學歷(其中:生物學2學期,化學2學期,物理學2學期)。另外,入學英語測試也是必要的,申請入學的外國學生的托福成績分數(shù)要在500分以上,雅思成績分數(shù)要在6.5分以上。

RSU也有若干的課外活動和學生團體,例如:學生科學協(xié)會,拉脫維亞學生會,里加合唱團等等,還有體育俱樂部、舞蹈組等多樣化的社會活動,學生生活可謂豐富多彩。

文茨皮爾斯大學(Ventspils UniversityCollege,YeA)位于文茨皮爾斯市,在拉脫維亞的西海岸,距首都里加200公里。這座人口不足6萬的小城卻擁有波羅的海地區(qū)最大的不凍港,主要進出口貨物有金屬、木材、谷物、石油等。

VeA是一所年輕的大學,由拉脫維亞政府建于1997年,是該國西北地區(qū)主要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目前該校有學生約1000人,有60多名教學人員,其中有一半擁有博士學位。這里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主要專業(yè)包括信息技術、翻譯,商業(yè)行政和管理等。

VeA積極參與了歐盟國家的學生和教師流動方案,并在愛沙尼亞、立陶宛、芬蘭、挪威、德國、愛爾蘭、意大利和法國有超過20多家的合作機構。這些計劃為校內的學生和老師提供了很多去其他國家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校內的科研工作集中在經濟學和商業(yè)管理方面,波羅的海三國的經濟和商業(yè)環(huán)境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此外,研究工作還涉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和文化交流等領域。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VeA規(guī)模雖然不大,卻已經發(fā)展成為拉國西部的一個教育中心,該校致力于實施終身學習的方法,努力為社會提供質量良好、價格公道的教育和繼續(xù)教育,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相當齊全和現(xiàn)代化的學習和生活設施。這里的學生宿舍可容納300多人,收費也不是很高。校園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公園和一個籃球場。此外,文茨皮爾斯本身就是一個美麗整潔的海濱小鎮(zhèn),這里不僅是學習研究的理想之所,也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從校園出發(fā),只需步行10分鐘便可到達海灘。在這里學習和生活,真是不勝愜意。

拉脫維亞工商管理學院――TURIBA(意為“繁榮”)是一家私立職業(yè)學校,目前有學生7500多人,是拉脫維亞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等職業(yè)培訓學校。這里所授專業(yè)主要是旅游與酒店管理,并提供工商管理專業(yè)學士學位證書,該證書是經過拉脫維亞教育與科學部以及聯(lián)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認證的。

TURIBA每年9月1日開課,學制4年。這里畢業(yè)的學生大多成為高級酒店業(yè)與旅游業(yè)的業(yè)務精英,例如商務經理、旅行顧問和旅游機構組織者、導游、飯店主管和經理、旅店行政管理和經理、休閑和娛樂公司管理者、旅游信息中心管理者等。

由于TURIBA與歐洲多家學術機構和旅游機構有項目合作,因此在這里學習,還能獲得到旅游教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的北歐學術機構學習。近年來,這些項目在不斷更新、改善,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人才市場的需求。目前,TURIBA的學生可以在國內外各種不同的高級旅店接受有價值的培訓,其中不乏布羅德莫度假村、希爾頓酒店這樣的高級場所。另外,TURIBA還和法國諾曼底管理學院就雙學位項目的旅游教育課程簽訂了一項合作協(xié)議,學生可同時接受這兩所院校的課程教育,并獲得雙學位。

對于來這里上學的外國留學生來說,一年要交納6760美元的費用,包括學費2810美元,餐費3000美元,以及青年公寓住宿費950美元。這其中還包括所有學習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資源、圖書館可用文學資源、講義和印刷材料、學校圖書館管理的電腦資源、免費參加各種學生聚會和活動等。

申請到TURIBA留學,要提供中等教育證書公證書的有效復印件,所有資料需翻譯成英文、俄文或拉脫維亞語,還要提供英語水平測試結果的官方復印件,如劍橋英語測試(至少初級證書)、托福成績(至少得分60%)、雅思成績(最低6分)等。

據了解,TURIBA已與中國展開了教育培訓合作,今年將有十幾名中國學生來到這里進行碩士課程的學習。

拉脫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Latvia)是一所古典大學,成立于1919年,前身是里加工藝學校。學校教學以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為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為留學生設置了以英語授課的多學科研究課程。學校有學生25000名,是拉脫維亞最大的大學,也是波羅的海東海岸最大的大學。

拉脫維亞大學將自身的宗旨定為:整合不同領域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積極提供歐洲標準的高等教育,在拉脫維亞語言和傳統(tǒng)文化等領域開展合作,為國家的發(fā)展提供保障。

拉脫維亞大學非常重視和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參與制定國際教育研究的方案和項目,促進學生和教9幣的國際交流,在學院、研究所、部門和個人等不同層面上都有交流與合作。大學還積極制定雙邊伙伴關系協(xié)定,與歐洲30個國家的235個機構(其中包括66所大學)簽定了350多項協(xié)議,以期待更深入

的交流。

拉脫維亞大學還積極參與國際大學組織,成為大學網絡中的一員。例如EUA(歐洲大學協(xié)會)、UNICA(歐洲國家首都的大學網絡)、BSRUN(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大學網絡)等。

無論對于國內還是國外的學生來說,拉脫維亞大學已成為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地方。英語授課的方案和課程每年都會增加,合作研究一直也十分活躍和富有成效。大學現(xiàn)在的目標是把重點放在國際合作的內容和質量上,進一步調整教育管理和新體制的行政架構,加強教育和研究,以期提升大學的國際聲譽。目前,學校內有1000多名國際學生,2007年曾有2名中國學生在該校學習。

除了與歐洲國家的合作,拉脫維亞大學也將亞洲,特別是中國視為國際合作的主要對象。自1995年起,拉脫維亞大學中文系便開始啟動與北京大學學術人員和學生間相互交流的計劃。每年都有3-5名拉脫維亞學生到北京學習。同時也有1名來自中國的客座講師在拉脫維亞大學現(xiàn)代語言系工作,許多拉脫維亞大學的講師在中國接受在職培訓。拉脫維亞大學接受了來自中國的各種捐贈書籍、電腦、影像膠片和光盤,校內已經組織了幾場漢學研討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越來越多的拉脫維亞青年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學習中文的熱情也空前高漲。據了解,拉脫維亞大學計劃在1年后成立孔子學院,加大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度。

拉脫維亞的“漢語使者”

提起漢語教學,雖然到目前為止拉脫維亞還沒有一所大學成立正式的孔子學院,但卻有一家“孔子中心”。為了加深拉脫維亞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拉脫維亞第一家孔子中心于2005年10月26日在里加斯特拉京什大學掛牌成立。

該中心的全部經費由校方支付,主要在全拉脫維亞舉行和中國有關的學術活動,為雙邊合作提供“新的動力”。為向拉脫維亞共和國民族進一步介紹中國文化,增進當?shù)厝嗣駥χ袊幕牧私?,孔子中心還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

孔子中心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為拉脫維亞人舉辦中文培訓班,促進傳統(tǒng)中醫(yī)在拉脫維亞的研究和應用,為政府機關和私營業(yè)主提供與中國有關的咨詢活動。此外,中心還打算邀請中國專家前來講學,參與中拉兩國共同進行的科研項目,組織會議等。

拉脫維亞的漢學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而系統(tǒng)地從事漢語教學的工作也有近20年的歷史。中拉1991年建交以來,兩國的文化、教育不斷加強。中國政府重視在拉脫維亞開展?jié)h語教學工作,并為此提供了師資、獎學金、教學設備、教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3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 東南亞語種 多語教學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東盟國家語言政策概況

東盟各國都是多民族國家,語言種類繁多且狀況也較復雜。東盟國家的官方語言一般都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如新加坡有4 種官方語言: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印尼、柬埔寨、泰國有3 種官方語言。越南、文萊、老撾有兩種官方語言,其中英語和華語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政府從1966年開始全面實行強制性的雙語政策,要求新加坡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英語和母語。而緬甸獨立后,學生從學前班開始就學習英語。此外,由于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睦鄰關系,雙方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合作與交流,而在這些國家中,華僑、華人人數(shù)眾多,華語在東南亞國家的影響較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四個國家把華語列為本國的官方語言之一。

2 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教學現(xiàn)狀

廣西和云南都有十余所高職院校陸續(xù)開設了東南亞語種專業(yè)。以云南省高職院校為例,據2011年5月份的統(tǒng)計數(shù)據,云南省37所高職院校中現(xiàn)有11所開設了東南亞語種專業(yè),其東南亞語種教學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專業(yè)方向型、雙語型和選修型。11所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yè)大多數(shù)都立足于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采用“東南亞語種+專業(yè)方向”的形式,設定專業(yè)方向的大都為旅游、商務和法律等方向。其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三部分:核心課程、拓展課程和通識課程。核心課程主要由語言知識課程與專業(yè)知識課程組成,語言知識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東南亞語種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專業(yè)知識課程包括經貿知識、旅游知識、經貿法律知識等,主要是使學生掌握相關專業(yè)的語言應用能力。拓展課程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圍繞專業(yè)核心課程開展相關課程,如,在學生學習經貿知識的核心課程基礎上,開設商務談判、報關知識等課程以拓展學生的職業(yè)技能。通識課程中開設英語的目的仍是通過全國應用英語能力考試。從人才模式上看,多半采用“2+1”(即國內2年,國外合作1年或半年)的模式。

3 高職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yǎng)多語教學的思考和建議

3.1 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應以語言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主

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多數(shù)在秉承“語言+專業(yè)方向”的理念下,以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生產一線的應用型東南亞語專業(yè)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行業(yè)外語(東南亞語種)培養(yǎng)為主,這既是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和高職生未來就業(yè)領域所決定的,也是在就業(yè)市場避免與本科東南亞語種專業(yè)畢業(yè)生正面沖突的需要。在語言能力培養(yǎng)方面,有別于英語,學生的東南亞語都為“零起點”,而掌握東南亞語語言能力是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區(qū)別于其他高職專業(yè)的立足點,同時,由于該專業(yè)現(xiàn)有的專業(yè)方向一般以文科類的旅游、商務、貿易、法律等為主,技術性并不太強,在人才培養(yǎng)中應科學處理好語言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關系,即必須以語言課程為主,增加東南亞語種在開設課程門數(shù)、學分要求和學時的比重,專業(yè)方向應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強調專業(yè)方向的自學和拓展,這樣的話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才具備基本的發(fā)展空間,也拓展了學生的就業(yè)渠道。

3.2 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走實用英語教學道路

由于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而東盟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仍為英語,因此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仍需重視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反思高職英語專業(yè)不斷萎縮和本科英語類專業(yè)就業(yè)日益困難的局面,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直接定位于行業(yè)東南亞語無疑是合理的。但在高職有限學制內多語教學的問題也決定了必須對現(xiàn)有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避免以英語應試教育為主(考級),壓縮傳統(tǒng)的通用英語的教學學時和內容,強調英語輔助交流的作用,以實用為主,在公共基礎課程中注重培養(yǎng)英語聽、說能力,加強專業(yè)英語課程,樹立東南亞語種為主,英語為輔的教學觀念,才有可能避免學生畢業(yè)后東南亞語種、英語、專業(yè)方向都不精的“四不像”局面。

3.3 重視結合東南亞國家文化開展語言課程的教學

不少學者都對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語言與文化背景脫節(jié)的問題進行了反思,高等教育階段通用英語的教學,常會出現(xiàn)過分強調語言的工具作用,忽視對西方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介紹的問題,學生死記硬背英語,學習效果差,達不到第二外語本身應有的對思維、邏輯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以此為借鑒,東南亞語種作為小語種,通用性并不強,結合東南亞國家文化背景的介紹開展東南亞語言課程教學,既有利于學生更快地掌握東南亞語種,也為今后從事對外行業(yè)的對象國文化知識進行了必要的貯備。

3.4 緊跟漢語國際化腳步,弘揚我國漢語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重視,特別是在華人、華僑聚居的東南亞地區(qū),漢語文化更是倍受關注,部分東南亞國家中漢語是其官方語言之一。為避免在多語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中國文化失語的現(xiàn)象,在培養(yǎng)應用型的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人才時不能忽略漢語文化教育,特別是在通識課程的設置方面,可開設中國漢語語言文化教育的相關課程,代替?zhèn)鹘y(tǒng)的大學語文課程。由于不少東南亞語種畢業(yè)生都將在國外從事相關專業(yè)工作,加強我國漢語語言文化教育,既可促進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地區(qū),又可推進漢語國際化,增強國家的地區(qū)影響力。

另一方面,作為主要承擔東南亞語種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云南、廣西等省份,其獨有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也是該地區(qū)的特色優(yōu)勢之一,傳承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將優(yōu)秀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傳播到東南亞地區(qū),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都成為政府發(fā)展的戰(zhàn)略之一。

4 結語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建設的加快,東南亞語種專業(yè)的人才需求和辦學規(guī)模都急劇上升。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教學在多語教學中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分清主次,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視東南亞國家文化和我國漢語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問題在教學中的要求是開展高職東南亞語種專業(yè)多語教學的關鍵。

注:云南省教育廳2011年5月基金項目和2011年4月院級重點課題項目總結論文

參考文獻

[1] 張居設.東盟國家官方語言及其相關政策的啟示.東南亞縱橫,2011.6.

第4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秘專業(yè);高職;本科;“3+2”分段培養(yǎng);銜接

[中圖分類號]G71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改革職業(yè)教育辦學模式,構建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的精神,適應地方經濟發(fā)展對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一種高職與本科分段協(xié)同培養(yǎng)的辦學模式乃應運而生,這就是所謂的“3+2”模式。2014年,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文秘專業(yè)與蘇州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文秘)專業(yè)的“3+2”分段培養(yǎng)項目,成為本年度江蘇省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試點項目。招生兩年來,雙方經過多次協(xié)同磋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其中高職3年與本科2年培養(yǎng)中的銜接問題,成為雙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難題。

一、高職與本科“3+2”分段協(xié)同培養(yǎng)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將高等教育(第三級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序數(shù)5)相當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階段相當于博士生階段;第一階段又分為5A(理論型,目的是使學生進入高級研究計劃或從事高技術要求的專業(yè))、5B(實用技術型,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yè)或行業(yè),或某類職業(yè)或行業(yè)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兩類,5A類又分5A1和5A2兩個層次。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的實際,5A1相當于中國的學術研究性大學的本科和碩士生教育,5A2相當于應用型本科教育,5B則相當于高職高專教育。5A2層次的應用型本科教育“不是為研究做準備,而是應用科學理論從事高技術要求的專業(yè)工作。它可以培養(yǎng)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但以培養(yǎng)本科生為主;它可以進行科學研究,但以應用理論研究和開發(fā)研究為主?!?B類型的高職高專,“培養(yǎng)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性技術型專門人才”?!?〕

從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西方國家及我國臺灣地區(qū)的高等教育狀況來看,5B類型的高職高專與5A2應用本科教育,同屬現(xiàn)代高等職業(yè)教育系統(tǒng),兩者只有培養(yǎng)類型之異,而無培養(yǎng)層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國,人們普遍認為,高職高專與應用本科實際存在含金量和規(guī)格層次上的落差。同時,高職高專培養(yǎng)技術技能型職業(yè)人才,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更強調應用,理論課程相對弱化;而應用本科則理論、應用并重,強調理論向應用能力轉化類課程的設置。結果是,高職高專教育越來越重技能,輕視甚至忽視理論,而應用本科教育則長期重視理論,對應用技能缺乏應有的重視。這就形成了一種現(xiàn)象,即高職高專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長于技能而乏理論;應用本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理論扎實而應用能力缺乏。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產業(yè)的升級,社會各行各業(yè)對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須做針對性的改變。在健全的高等職業(yè)教育體系還沒有建成的情況下,我們采取高職高專與應用本科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這既能保證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具有過硬的職業(yè)技能,又能保證其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以及將理論轉化為應用實踐的能力,還能彌補職業(yè)技能性人才學歷層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而言,實用技術型高職高專教育面向具體職業(yè),著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應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業(yè),培養(yǎng)理論基礎扎實、專業(yè)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科技運用能力的行業(yè)人才〔2〕,兩者存在著本質性的差異。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實用技術型高職高專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旨在培養(yǎng)應用型的,面向行業(yè)與職業(yè)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說,兩者都具有“明顯的職業(yè)性和應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高職高專與應用本科存在學歷層次的遞承性、課程內容的承接性〔2〕,在這個意義上,兩者進行分段協(xié)同培養(yǎng)、進行銜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二、文秘專業(yè)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yǎng)中銜接的基本原則

高職高專與應用本科在人才培養(yǎng)上施行分段協(xié)同,是學界較早關注的課題,但總體上而言,目前仍是理論探討多于實踐應用?;趯χ袊敶呗毰c應用本科教育現(xiàn)狀以及自身辦學經驗、辦學特色與不足之處的清楚認識,蘇州市職業(yè)大學文秘專業(yè)與蘇州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文秘)專業(yè)乃積極籌劃與實踐“3+2”分段培養(yǎng)辦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總結出兩者相銜接的兩個基本原則,亦即差異性與連貫性。

高職與本科“3+2”分段協(xié)同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天然存在一個特點,即“3”和“2”是存在差異的,前面多有引述,茲不贅言。結合蘇州市職業(yè)大學與蘇州科技學院文秘專業(yè)培養(yǎng)的實際來說,前者主要培養(yǎng)掌握文秘職業(yè)技能,會英語、能溝通、懂商務,具有較強的文字功底和“辦文、辦事、辦會”能力,能熟練運用現(xiàn)代化辦公設備的高級秘書人才;后者則主要培養(yǎng)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業(yè)單位、黨政機關等機構從事研究、管理工作的應用型高級文秘人才。兩者的終極目標,雖然都是培養(yǎng)應用型高級文秘或秘書人才,但他們培養(yǎng)的立足點顯然是有差異的,概括地講,就是前者注重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后者強調理論素養(yǎng)與技能培養(yǎng)并重。只有清醒認識到兩者間的差異性,才能合理地理解“3+2”分段培養(yǎng)的“聯(lián)合”之意,才能避免“3”與“2”趨同的可能。

連貫性是指高職階段3年和本科階段2年的人才培養(yǎng),必須有內在的承接性、連貫性。高職3年與本科2年的培養(yǎng),固然存在差異,但是既然要實行“3+2”、實行聯(lián)合,那就必須考慮到兩者相銜接的連貫性問題,否則“3”與“2”各自為政,難以達成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初衷。以課程設置為例,注重實踐技能、應用技術培養(yǎng)的3年高職階段,必然會設置足夠數(shù)量的職業(yè)技術基礎與能力課程,到了強調掌握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行業(yè)基本技能的2年本科階段,必須有與之相配套的提升課程;同時,考慮到3年高職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語言、文學和文化的基礎比較薄弱,而短時間的培養(yǎng)很難讓學生迅速提升基本理論素養(yǎng)和基礎知識,這就要求在3年高職階段,適當設置語言、文學、文化基礎課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得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yǎng),變成銜接順暢、連貫,總體培養(yǎng)效果大于“5”的有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

可以預期,在充分認識高職與本科兩個階段人才培養(yǎng)差異性及聯(lián)合培養(yǎng)連貫性原則的基礎上,雙方通力合作,其所培養(yǎng)出來的文秘專業(yè)學生,應當既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又有較好的理論和知識素養(yǎng),既有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硬功夫,又有未來具有較大發(fā)展空間的軟實力,是兼具應用特色與本科底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4〕;應比單純的高職文秘專業(yè)和單純的本科文秘專業(yè)學生,有著更好的就業(yè)機會、更多的就業(yè)本領和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三、文秘專業(yè)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yǎng)中的主要銜接點

理想的高職與本科“3+2”分段銜接,應包括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組織管理、學生管理、學生考核與質量監(jiān)控、本科準入機制等諸多方面的銜接。這里重點就課程體系、學生管理和本科準入機制三個方面,具體解析蘇州市職業(yè)大學與蘇州科技學院文秘專業(yè)“3+2”分段培養(yǎng)中的銜接問題。

在培養(yǎng)目標確定以后,合理的分段培養(yǎng)方案制訂,是頭等大事。經過對分段培養(yǎng)專業(yè)職業(yè)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yè)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分析,我們將3+2共5年的課程,大體分為3個類型,即突出應用技能導向的高職課程群、高職與本科對接課程群、綜合素質與應用能力并重的本科課程群。在課程體系類型化區(qū)分的前提下,又將這3個課程群統(tǒng)一分為通識教育課程、職業(yè)技術基礎課程、職業(yè)技術能力課程、拓展能力課程和集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等5大模塊。

這里重點分析高職與本科對接課程。如為了能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本科2年的文化基礎課學習,比較輕松地邁入中國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及文學概論等課程學習的門檻,在高職階段3年的“職業(yè)技術基礎課程”模塊,設置了大學語文、吳文化、管理哲學等文學、文化和哲學基礎課程。同時,為了使得“3+2”的培養(yǎng)具有延續(xù)性、提升性的特點,在本科階段2年的“職業(yè)技術能力課程”模塊,設置了中國秘書史、秘書學概論、公共關系學、申論、市場調研與預測、傳播學概論等秘書職業(yè)技術能力繼續(xù)培訓課程,這能使學生在高職的前3年通過學習應用文寫作、秘書實務、市場營銷學、企業(yè)管理概論等課程所獲得的職業(yè)知識和能力,在本科的后2年得到延續(xù)和提升。另外,本科2年在“集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論文、報告寫作指導、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與秘書技能訓練與測試等課程,也是為了實現(xiàn)與高職3年開設的秘書實務與應用寫作綜合實訓、中英文秘書技能綜合實訓、論文寫作等課程的銜接。

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yǎng)中的學生管理,是存在問題比較多的環(huán)節(jié)。由于我國現(xiàn)階段高等職業(yè)教育體系尚不完善,高職高專與本科還存在社會認可度及招生批次、層次方面的落差,因此高職學生的入學基礎要求要低于本科,這就導致兩個問題:其一,高職階段的學生,自我定位普遍低于本科學生,心理上的就業(yè)功利需求遠勝于努力學習、繼續(xù)深造的需求,這就使得不少學生缺乏足夠的學習熱情,甚至自律較差;其二,由于高職起點學生的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弱,而高職的培養(yǎng)以應用為主,這就使得大部分學生在進入本科2年階段學習時,存在先天的“營養(yǎng)不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兩個措施:第一,高職階段采取嚴格的導師制,導師兼任班主任,并與輔導員一起,對學生實行介于高中層次與本科層次的管理方式,比較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心理和日常學習,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職業(yè)規(guī)劃。第二,與高職相銜接的本科專業(yè),提前介入高職教育,協(xié)助高職專業(yè)進行學生管理。這種管理方式可以概括為“以教代管”,即本科專業(yè)派遣專業(yè)教師,通過講座(如入學時的“3+2”全程學習內容、特點與要求介紹講座、學期中的不定期語言、文學與文化知識講座、高職階段畢業(yè)前的本科準入考試注意事項講座等)與課堂教學的途徑,引導學生調整心理定位、提高學習興趣、打牢文化基礎、規(guī)劃5年學習與畢業(yè)就業(yè)藍圖。

“3+2”分段培養(yǎng)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學生的學歷層次,這就涉及到本科準入機制的問題。為了使分段培養(yǎng)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歷、能力提升培養(yǎng),必須有嚴格而可行的準入機制。學生在高職3年,完成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的所有課程且成績合格者,可以選擇進入本科2年的學習,也可以選擇直接就業(yè)。但是要想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必須參加由本科學校牽頭、本科與高職學校共同命題的本科準入考試,這一考試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即專業(yè)知識考試和職業(yè)技能考試。專業(yè)知識考試扣緊職業(yè)技術基礎,重點考察學生秘書學綜合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職業(yè)技能考試,重點考察學生秘書綜合應用技能,包括寫作、檔案管理和秘書實務技能??荚嚭细裾?,可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習,順利完成培養(yǎng)方案規(guī)定的所有課程且成績合格,即可獲得蘇州科技學院本科畢業(yè)文憑及文學學士學位。

四、結語

高職與本科實行分段聯(lián)合培養(yǎng),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衍伸出的必然產物,從學理上講,這種分段聯(lián)合也是切實可行的。當然,要想行之有效地實行這種培養(yǎng)模式,必須考慮高職與本科兩個階段的銜接或說對接問題,應當注意兩者間的差異性及銜接過程中的連貫性;同時,必須在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組織管理、學生管理、學生考核與質量監(jiān)控、本科準入機制等方面,進行具體的銜接。應當說,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yǎng),可以為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高等職業(yè)教育提供一個發(fā)展模式,能夠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類型結構和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逐步完善。文章以蘇州市職業(yè)大學與蘇州科技學院文秘專業(yè)分段培養(yǎng)的例子,已經對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作了正面的回應,希望可以為國內同行提供一點有意的參考。

〔參 考 文 獻〕

〔1〕 潘懋元,吳玫.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03):8.

〔2〕 魯武霞,李曉明.高職??婆c應用本科銜接:內涵特性及內蘊價值〔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19):50,47.

第5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臺灣 高等教育 學生管理

專業(yè)培養(yǎng)臺灣的高等教育是在1945年后,基于日本人建立的4所大專學?;A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截止2004年,公立和私立大學已增加到168所。與內地的1396所高等學校相比,臺灣高等院校的數(shù)目和在校人數(shù)量都比較少,但是由于臺灣的高等教育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共同影響,存在著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和體制。關于兩岸高等教育宏觀體制、教育改革、教學評鑒等方面的比較,已有學者進行一定的研究。筆者在此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從高等教育的重心――學生的管理和培養(yǎng)方式著手談談臺灣的高等教育。

對于高等學校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主要包括個人生活,思想道德及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三個領域。在內地的高校中,主要由學生工作的專職工作人員,輔助工作人員和專業(yè)教師共同完成。而在臺灣的高等學校中,這些工作主要由教官,輔導人員和專職教師完成。之間既存在相似之處,也存在不同點。在兩岸“三通”開始實施的初期,了解臺灣高等教育中學生的管理和培養(yǎng),從中得出借鑒和互補,有助于對內地高等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思考和改革。

一、臺灣與大陸高等學校學生管理模式上的比較

臺灣高等學校中學生的管理主要由學生事務處負責,由學務長統(tǒng)管。相對內地的學生管理比較自主、自由、靈活。學生事務處下面分設生活輔導組,咨詢輔導組,畢業(yè)輔導組等。其基本功能與內地的學生工作處及下設的學生管理科,學生思想教育科,招生就業(yè)科等相似,但功能和職責上還是有比較明確的區(qū)別。

(一)生活輔導

臺灣高等學校中學生的生活輔導包含學生的住宿管理,助學貸款申請和兵役申請等事宜。

臺灣高校學生的個人生活相對自由。住宿可以選擇在學校住宿和租住民房,除軍校外學生的出入和作息沒有專人管理。相對而言,住宿在學校的宿舍價格比較便宜,尤其是公立大學,每學期的住宿費用為新臺幣6000~7000元(約合人民幣1500元),而住宿在外的費用至少是1倍以上。但由于臺灣的大學近來也存在擴大招生的問題,所以學校的宿舍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要通過抽簽方式來決定是否可以住宿學校宿舍。

助學貸款是臺灣學生解決學費的一個主要途徑。生活輔導組主要負責幫助學生向銀行申請助學貸款。由于臺灣銀行的聯(lián)網系統(tǒng)和信用記錄非常健全,所以學生在畢業(yè)后基本都能及時還清貸款,已確保自己的信用記錄。使得助學貸款的運作比較順暢。

生活輔導組的事物主要由教官負責。教官是臺灣教學體系中保留的傳統(tǒng)部分,早期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與早期內地大學中的舍監(jiān)和現(xiàn)代大學中輔導員的職責有相似之處。但目前教官的職責已逐步由管制學生的角色轉變?yōu)閰f(xié)助學生順利進行大學生活的角色。除負責學生的軍訓外,主要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事物進行指導。

(二)心理輔導

與內地的高校相同,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健康在臺灣高等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角色。這些任務由咨詢輔導組完成。咨詢輔導組的成員包括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兼職的各院系心理輔導老師和專門的精神科醫(yī)生。咨詢輔導內容包括:家庭關系,人際關系,感情關系,情緒管理,學習生涯發(fā)展,自我探索等方面。

相對國內大學的心理輔導專線和日常輔導員及班主任式的管理方式,臺灣大學的咨詢輔導團體更大,咨詢輔導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其從學校到院系,以及宿舍區(qū),都能找到心理咨詢輔導人員的身影。所以,雖然臺灣高等學校中的學生宿舍和生活管理相對松散,但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較少。這一點是內地高校值得借鑒的地方。

(三)畢業(yè)輔導

臺灣高等學校的畢業(yè)輔導涵蓋較廣,除各類畢業(yè)生需求信息外,還包括暑假的培訓,公讀機會,以及為求職所辦的各種講座和準備。其功能和內地高校的就業(yè)科有些類似。畢業(yè)輔導組的固定教職員很少,多由校友組成。職業(yè)生涯的講座也是邀請在相關行業(yè)從業(yè)的校友回校進行,并提供面試和求職簡歷準備等的指導。內地高校的就業(yè)指導多在為學生提供招聘的信息,而關于簡歷和面試都是學生自己摸索。現(xiàn)在有些高校將這些內容作為一門選修課進行,是一個良好的發(fā)展趨勢。

相對于內地高校畢業(yè)生找工作難的問題,臺灣高校的畢業(yè)生所面臨的壓力要小一些。應屆畢業(yè)生中約有20~30%會繼續(xù)升學,20%左右會進行相關的商業(yè)活動。所以相對于就業(yè)機會而言,一般的畢業(yè)生都能找到工作。但起薪較低,一般為2~2.5萬新臺幣/月。

二、臺灣與大陸高等學校學生培養(yǎng)模式上的比較

臺灣高等教育的課程結構受美國影響較大,課程大致分為兩類:通識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其中又分別涵蓋選修和必修。臺灣高校的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的比例為4:6,學生除可以學習本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外,還可以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專業(yè)課程。

(一)通識教育

臺灣大學的通識教育與內地高校培養(yǎng)方案中的通識平臺相近,課程包含共同課程和通識課程兩種,在各校所占比重不同,大約占全部學分的25%。共同課程多包括:國文、英文、歷史和憲法四科。而通識課程主要有以下領域選擇幾門課:自然科學,文學藝術與人文,社會與行為科學。作為專業(yè)教育之外的補充性教育,臺灣的通識課程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課程門類、內容和學時的設置上與專業(yè)課程還存在矛盾,目前各校都在與專業(yè)課程的資源進一步協(xié)調,以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內地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近年來在通識平臺中也加入語文和人文修養(yǎng)課程,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但是還處于試點階段,效果的優(yōu)劣還需要進一步通過教學效果評價。

(二)專業(yè)教育

臺灣高校專業(yè)教育課程中設置的必修課程門數(shù)相對較少,學生有較多的選擇權利。中山大學化學系學生專業(yè)必修課程只有57學分,必選課程6學分,選修課程大于12學分。

中山大學化學系學生化學基礎的四大課程所占比例較重,而與專業(yè)方向相關的課程都放在選修課程中,更體現(xiàn)出“厚基礎,寬專業(yè)”的特色;同時四年級沒有必修課程,便于學生自由安排考研究生和找工作的時間。

臺灣高等教育中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另一個典型特色是全部使用原版教材,所以學生從一年級起就開始訓練專業(yè)英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而不需要單設專業(yè)英文課程和雙語教學。

(三)專題研究

臺灣高等教育中與內地高校有較大差別的方面是專題研究。臺灣的專題研究與內地大學中的綜合訓練和畢業(yè)論文有相近的功能,目的是針對本學科領域中某一研究課題,運用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與內地高校的綜合訓練和畢業(yè)論文相比,專題研究具有以下的特點:

1.入門早

專題研究在臺灣的高校中是一門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選課的情況選擇專題研究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在大學二年級暑假就進入專題研究。目的是在大學三年級結束時已給導師有較強的印象,便于推薦成為本?;蚱渌麑W校的研究生。

2.時間靈活

臺灣高校的專題研究與內地本科教育中的綜合訓練或畢業(yè)論文最大區(qū)別在于沒有將固定整塊的時間用于單一課程的學習,而是每周學生利用課堂學習以外的時間到實驗室安排實驗和研究工作。這樣可以促進實驗室資源的最大利用,也能讓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知識及時進行鞏固和消化。

3.考核方式多樣

臺灣的專題研究考核方式由教師決定。通常是通過對問題調研,解決和實驗全過程的綜合評價,并無像內地高校那樣要求采用論文和答辯結合的形式完成。學生在專題研究中主要鍛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了解學科前沿的發(fā)展情況,對學生撰寫論文的能力沒有統(tǒng)一的要求。帶來的問題是部分高校培養(yǎng)的本科畢業(yè)生文字綜合能力較差的問題。

三、啟示與展望

(一)啟示

臺灣高等教育對學生的管理存在“制定制度規(guī)則,學生主動執(zhí)行,學校輔助指導”的情況。與內地的專職輔導員管理相比,節(jié)省人力資源,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對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臺灣教育與美國教育相似,注重通才教育。但是對于內地需求技能和專業(yè)知識較細的大學畢業(yè)生的情況,臺灣的高等教育并不是非常適合,可能需要從專業(yè)選修課程的角度給予加強和指導;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加強,及臺灣、內地高等教育的改革,兩岸高等教育會朝著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方向更好地前進。

(二)展望

臺灣與祖國內地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傳統(tǒng),雙方的高等教育(包括面臨的問題)具有更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內地是臺灣教育的文化母體,也是臺灣教育發(fā)展最大的腹地”。兩岸的一些知名公立大學有共同的歷史淵源,如兩岸都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這些大學秉承共同的校訓,甚至在系所設置上也大同小異而互相借鑒,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體現(xiàn)出國家尚未統(tǒng)一時的特征。內地與臺灣的某些過去的差異正在縮小,這與兩岸相同的傳統(tǒng)文化與近20年來的社會和經濟互動有關。展望未來,兩岸的合作交流必然越來越密切,這是因為臺灣的教育市場必然向世界放開,而最便捷的開放是對內地的開放;高等教育國際化,加速了高等教育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合作交流順乎人情民意;漢語世界要爭得發(fā)言權,特別是臺灣要避免成為“文化殖民地”,必須與內地合作交流,使兩岸共興共榮;內地改革開放成就令世人矚目,對臺灣有巨大的吸引力;內地已經開放了對臺灣高等教育的綠燈,臺灣赴內地讀書的學生日漸增多。我們既要和國際接軌,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國界的通用性;同時,我們需要的是中國特色與國際慣例的統(tǒng)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吳言蓀.臺灣高等教育評鑒淺析[J].高教探索,2007,(2):77-79.

[2]王濤.略論臺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8):68-71.

[3]林慧.兩岸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比較與啟示[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2):125-127.

[4]王孫禺,藍勁松,江丕權.祖國大陸與臺灣高等教育體制的宏觀比較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2):27-33.45.

[5]趙慧珠,劉文達.內地、香港和臺灣高等教育若干問題的比較與借鑒[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54-160.

[6]金誠.臺灣大學院校評鑒及其新趨勢[J].大學教育科學,2005,(6):10-12.

第6篇:國際漢語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寓教于樂;A La O英語爭霸牌

Abstract:Seek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problems by means of surveying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in city’s primary schools. Methods:Collect data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Results:74.90% of th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learning; 61.96% of students think that their own learning willingness effect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in the way of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English, 65.22% of the students go to extracurricular classes. Conclusion: Playing the A La O English Hegemony card enables students to maintain learning attitude for fun, improve their interest, and stimulate and maintain a positive learning motiv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English.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Present situation;Teach through lively activities;A La O English Hegemony card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我國與其他各國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為科技、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和使用英語對于了解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可以提高我國國民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才,為提高國家競爭力和國際交流能力奠定基礎。

過去,人們學習英語的途徑較為單一,主要為學校教育,但進入21世紀以來,課外、校外教育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但是,部分英語教育機構為了短時間內提高學生成績,采用“題海戰(zhàn)術”,長此以往,降低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扼殺了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學習被動,效率低下,為此,我課題組成員在徐州市某課外輔導班,嘗試采用“寓教于樂”的A La O英語爭霸牌的學習方法,輔導學生學習英語。

二、小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分析

英語教學是一種多功能、多層次、綜合運用人體各種感官的活動,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復雜過程。但是,由于英語學習和漢語學習存在很大差異,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存在普遍問題。為了更加細致地了解這些問題,我課題組成員首先進行了調查研究。在江蘇省徐州市市區(qū)選取一所小學五年級的兩個班級100名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發(fā)放了《關于“寓教于樂”英語學習方式的問卷調查表(小學版)》,共13個問題,包含三個維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動機。

本次調查一共發(fā)放100份調查問卷,回收94份,其中92份為有效問卷,有效度為92%。

1.學習興趣分析

調查顯示,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平時的英語測驗得分大多處于90分以上,對老師上課講授的單詞掌握程度較好,甚至超前學習了一些新單詞,這說明,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呈現(xiàn)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進行有效學習。

另外,25%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較低,甚至討厭英語,其學習效果表現(xiàn)為英語測驗的成績較低,單詞掌握度較差。在與他們的談話中得知,一些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有拖堂甚至占用其他課的行為,死記硬背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疲勞感,負性情緒體驗增加,影響學習效果。

根據尼克洛斯提出的習得性無力感,即由于連續(xù)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大多數(shù)存在自我卷入傾向,他們經常以教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和態(tài)度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有習得性無力感的學生往往對自己有這種負面的概念, 這就導致個體回避困難,將失敗的結果歸因于自己能力的缺失、缺乏或沒有學習動機,從而逃避學習甚至兩極分化。五年級學生在三年的英語學習中,部分“不受老師喜歡的孩子”,在英語學習出現(xiàn)暫時性困難時,由于老師、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對待小孩缺乏耐心與鼓勵,或班級同學挖苦諷刺,給這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造成一種不應有的壓力,最終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降低甚至喪失。

2.學習動機分析

據調查,不少小學生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學習過程中,卻仍是被動接受,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真正意識到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真正投入到英語學習。英語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小學生進行英語學習以達到目的的心理動因。因此,對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如何激發(fā)和維持其英語學習動機,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調查中,61.96%的同學認為自己學習英語的意愿對成績影響最大,也就說明五年級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僅僅依靠外部的表揚為動力,而是開始發(fā)展為內在驅動力。相關研究同樣證明,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呈現(xiàn)年級增長的趨勢,這來源于他們對所學價值的認識。

3.學習方法分析

古希臘著名學者柏拉圖認為,要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就要采取寓教于樂的方法。他認為,學生要在主動的情況下學習,否則學到的東西也不會被孩子深深地記在心底,不會在記憶里生根發(fā)芽,所以學習是不能強迫的。

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21.74%的學生會選擇聽磁帶練習發(fā)音朗讀的方式來進行英語自學,8.7%的學生通過家長輔導的方法學習英語,65.22%的學生則選擇在課外通過老師進行補習的方法來學習英語。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小學生中擁有自學能力的孩子較少,更多的孩子需要依靠外在的學習環(huán)境來約束和驅動。

在該市,平時參加晚托班以及周末輔導班的學生占據絕大多數(shù)。這一方面是由于父母對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使得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心甘情愿地為孩子進行大量教育投資;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需要依靠家長、培訓機構的束縛來提高學習成績,使得即使是有英語學習意愿的孩子,長期處于這種壓力的環(huán)境下,也會逐漸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孩子學習英語處于一種被動、逼迫的狀態(tài),成為一種“苦學”。

據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由于興趣的缺失以及應試的壓力,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較低;再者因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導致英語學習逐步變?yōu)榭鄬W。

三、A La O英語爭霸牌實施效果及分析

國家專利“A La O英語爭霸牌”是由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鮑繼平教授自主研發(fā)的,該牌共包含108張,牌面由26個英文字母、48個國際音標、語法知識、名言警句以及圖片構成。游戲規(guī)則主要有“覓知音”“拉郎配”和“爭霸”三種玩法,并且根據學生英語學習程度不同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打法,游戲內容可分“字母、單詞、語法”3大類,游戲者可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選定。

我課題組成員每周對五年級學生進行3次 A La O英語爭霸牌學習輔導。該班級共有18名學生,在了解其英語掌握程度之后,我課題組成員決定采用初級“覓知音”打法和中級打法。學生在為期兩個月的學習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生以下變化:

1.在學習興趣上

學生對以打牌的方式學習英語,興趣濃厚,由于其對26個字母的發(fā)音已經熟悉,因此在打牌的過程中老師適時教授音標知識,利于學生的記憶與運用。例如,當一個學生打出A牌時,其他學生會迅速思考還有哪些字母的發(fā)音和A相同,此時教師教授元音知識,學生通過朗讀26個字母的發(fā)音,會發(fā)現(xiàn)J、K、H的讀音與之相同;糾正了與含有單元音字母發(fā)音的混淆,如 F L M N S X Z,提高了發(fā)音質量,滿足了小學英語試卷中“左鄰右舍”一項測試的目的需要。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考試成績提高明顯。

2.在學習動機上

相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而言,邊打邊學較為輕松愉悅,學生在輕松無壓的狀態(tài)下,更容易激發(fā)其內部學習動機,更加主動地接受英語的學習。

3.在學習方法上

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在學校里學習的知識,并內化、吸收,學會主動運用。如,學生打牌時,教師對于所出牌上的句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和學校教學有所銜接,當教師提問誰能用“I’d like to...”造句,學生爭先恐后,學生能夠造出“I’d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on weekends.” “I’d like to go fishing with my father.”“I’d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after class.”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思維無限,改變了課本練習“一句一答”的局限性單項思維,給學生的思維松了綁,培養(yǎng)了學生多向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英語的創(chuàng)造性。

四、提高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策略

1.游戲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成為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障礙,因此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游戲是兒童創(chuàng)造性本能和活動本能得以發(fā)展的手段,是發(fā)源于兒童內心深處的天然的、純凈的、精神的、靈魂的產物。兒童在游戲中帶有明顯的特點,一般表現(xiàn)出歡悅、自由、滿足及平等快樂愉悅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要通過游戲的方法給予孩子快樂,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興趣,吸引孩子自主的學習。在使用A La O英語爭霸牌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們樂此不疲,體驗的是忘我的快樂。游戲中,他們也可能會遇到困難,但是會表現(xiàn)出努力克服困難的全身心的投入狀態(tài),心中懷有對克服困難帶來喜悅的期待。孩子們會毫無保留地展示其天性,教育者可以通過游戲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性格,進而因材施教。

柏拉圖從古埃及人的思想中吸取了“寓教學于游戲”這一思想并進行了一定的教學實踐,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兒童在游戲中充滿興趣,專心致志,會為了達到目標全心全意的努力,全身心地沉醉于感興趣的目標之中。所以寓教于樂會對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強迫兒童學習則會形成對立的學習形式。兒童對學習產生排斥的心理,會給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降低兒童完成學習任務時伴隨的成功感、滿意度。所以,教學中要盡量減少、消除強制性,要盡最大力量調動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兒童對學習充滿興趣。所以,我們要繼續(xù)提倡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

2.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通過對小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現(xiàn)狀與特點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生自我卷入的學習方式容易受到習得性無力感的阻礙,如何消除這種習得性無助感?那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在平時對學生給予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要不斷完善自身素質,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調查顯示,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維持受到教師特點的影響。為此,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要用心靈去觸摸自己的學生,使學生真切地感覺到教師發(fā)自內心深處的真誠、耐心和關懷,進而使其接納教師,積極與教師配合,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互動關系。

身為孩子的家長,要看得到自己孩子的長處,進行賞識教育,對于習得性無力感的孩子,當他面對困難的時候,家長要多進行鼓勵,給予孩子信心,而不能進行簡單粗暴的打擊。

A La O英語爭霸牌不僅僅適合小學生之間的英語學習,同樣也適于親子之間進行,在空余時間,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打牌,了解孩子學習英語的狀況,這和家長平時只檢查孩子的作業(yè)而不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截然不同,家長的參與度增加,學生會更加體會到家長對自己學習的支持與關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增進親子之間的溝通。教師參與會拉近師生距離,獲得同樣的效果。

3.教給孩子具體的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闭{查發(fā)現(xiàn),小學生是否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將影響到其課后的英語學習活動。這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將良好的英語學習方法傳授給小學生。根據小學生記憶的特點:形象記憶―情緒記憶要先于詞語記憶―邏輯記憶。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輔助記憶,如,繪畫、歌曲、TPR(全身反應教學法)等方式,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小學生因一直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對逐年增多的英語單詞產生恐懼感和枯燥感,避免他們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利用A La O英語爭霸牌中由易到難、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玩法,能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良好效果。

通過對徐州市市區(qū)某所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的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密切相關。如,“一題一解”式練習會限制學生思維,降低學生立體多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式教學法會冷落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疏遠師生關系,淡化師生感情;強行記憶式教學法會弱化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內動力,造成“假學”;所有這些導致的多半是與行為者勞動成反比,最終導致“少、慢、差、費”。A La O英語爭霸牌是以樂學思想為指導,把形式、內容和方法高度融合,以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樂學的條件,使學生緩解壓力,享受樂學,愉悅身心,激發(fā)動機,樂學會學,形成能力。

參考文獻:

[1]吳秀玲,桑青松.小學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力感的成因及消除[J].當代教育論壇,2006(10):110.

[2]沈小娟.小學英語學習策略的調查與思考.公園路小學.

[3]王潼.游戲并快樂著[M].溫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