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描寫七夕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七夕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七夕的詩句

第1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清明是唯一與農(nóng)時節(jié)律“二十四節(jié)氣”相吻合的節(jié)日。這是一個追憶和祭奠先人的日子。《左傳》一書中就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在古人看來,祭祀的重要性甚至可與國防和軍事這樣的大事相提并論。所以中國古詩文中寫清明的篇什著實為數(shù)不少。而眾多有關(guān)清明的詩篇中,筆者以為,頗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是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清新雋永的詩不用典故,也無華麗的辭藻,而是以白描的手法和樸素的語言,寫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氣候特征和人們緬懷祭祀故人的心情。白居易《寒食望野吟》一詩同樣寫得悲慟不已,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彼未娙烁呔涨湟灿性娫唬骸澳媳鄙筋^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讀完這篇小詩,亦讓人不禁悲從中來。宋代另一詩家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則一反常態(tài)地走出“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的悲切氣氛,而是興致盎然地描述了作者踏青賞春的愉悅心境,詩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北宋文學家王禹的《清明》詩亦可算是詠清明詩中的另類:“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弊髡咴谠娭袥]有寫踏青探春、懷古祭祖的心境,而是一反常態(tài)地描寫了詩人寂寞清苦的生活和不同流俗的追求。清人鄭板橋描寫清明的小詩言簡意賅:“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币粋€“濕”字,將清明前后多雨陰濕的天氣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諸多古詩人筆下的清明,亦悲亦喜,亦詩亦畫,亦人亦物,各種各樣的情感盡在其中。

與清明節(jié)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是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煙火,吃冷食。這一節(jié)日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曾輔佐他的介子推而設立的,至今已延續(xù)2640余年。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一詩闡明了這一節(jié)氣的來歷:“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兩節(jié)便合而為一了。

端午節(jié)在中國也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jié)日,曾先后入選國家和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該節(jié)日本是夏季一個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氣,后因楚國詩人屈原端午這一天投江殉國,從此端午又成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唐代詩人文秀有《端午》一詩為證:“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欤荒芟吹弥背荚?。”

農(nóng)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jié)”,因為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關(guān),所以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頗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有關(guān)七夕的古詩不勝枚舉,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屬五代后唐時期楊璞的詩作《七夕》:“未來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絕句《秋夕》亦堪稱為此類詩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首詩寫得形靜而神動,表現(xiàn)了對愛情的向往。全詩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哀怨與期待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七夕》:“煙霄微月澹長空,云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彼未~人秦觀的《鵲橋仙》也是描寫七夕的名篇:“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首詞描寫的是天上景象,實際是詞人七夕仰觀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別是詞的最后兩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時至今日,依然為人們所引用。

中秋當屬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是一個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節(jié)日,因而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的詠月詩大都與思鄉(xiāng)懷古有關(guān)。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聲縱情。中秋之夜,為懷念遠在他鄉(xiāng)的弟弟,蘇軾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誠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親人的思戀。在幻想與現(xiàn)實之間,推出一輪人世間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充滿暖意的詩句讓本是清冷的月光顯得浪漫而又溫馨。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詩中眾多詠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語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感,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虛實結(jié)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的內(nèi)心感情:“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jié),民間在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故又稱之為登高節(jié)。杜甫的《九日》詩曰:“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從此不須開?!痹娙私柚仃柕歉?、飲酒賞菊,因花生情,表達了思親念鄉(xiāng)、憂國憂民的情懷。此外,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jié)”等,都是描寫重陽節(jié)的經(jīng)典名句。

第2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tǒng)節(jié)日

從當今世界的教育趨勢來看,各國都很重視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回歸傳統(tǒng)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近年來,一股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潮在全國范圍內(nèi)展開,尤其是在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學校園內(nèi)。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課堂教學結(jié)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fā)現(xiàn),從俗語、楹聯(lián)、詩詞曲賦、四書五經(jīng)、傳統(tǒng)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jié)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時間一長,師生均感“中華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談點粗淺的體會:

1 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春節(jié)是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jié)日,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卻忽略了。圣誕節(jié)各大商場張燈結(jié)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jié)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的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七夕節(jié),卻顯得冷落了。

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jié)是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顒?,如放鞭炮、貼春聯(lián)、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guān)于春節(jié)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

清明節(jié)是祭拜祖先的,相關(guān)詩句有“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倍宋绻?jié)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塞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jié)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边@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jié)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xiāng)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薄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穿去講,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們上的興趣盎然。既調(diào)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的回顧,加強了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傳統(tǒng)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語,古典文學知識在課堂上的滲透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有《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就是對托爾斯泰獨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寫。學完此課,我在做課堂總結(jié)時這樣說:“同學們,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顆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崇高心靈。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一秒鐘后學生齊聲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我還設置了一個題目:“從書中的彩圖和文中的描寫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臉部特征中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說他是個美髯公,其實我國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們知道是誰嗎?因為是初中生,很多同學的閱讀量有限,大部分同學不知道這些古典文學知識,這時我再告訴他們有《三國演義》里的關(guān)羽,還有《水滸傳》里的朱仝。

3 古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3.1 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愛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痹娙伺R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fā)出了兼集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北憩F(xiàn)了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書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第3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 陸游 以詩為詞 詞境詩情

陸游在文學史上以數(shù)量眾多的愛國詩歌而著稱,與此同時,他也創(chuàng)作了數(shù)百首詞。數(shù)量上的懸殊雖然不是決定質(zhì)量的依據(jù),但卻不能否認這確實導致了歷代學者對陸游詞作的不夠重視。隨著近些年研究著作的不斷涌現(xiàn),陸游的詞作已經(jīng)獲得應有的開掘,但對于其詞作的研究只占據(jù)了各種版本的陸游傳的極小部分,多數(shù)作者只是在研究陸游詩歌時約略談及其詞作。

盡管陸游本人也認為詞難登大雅之堂,他在《長短句序》中說的清楚明白:“予少時汨于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唱,尤不能止。今絕筆已數(shù)年,念舊作終不可掩,因書其首,以志吾過。”但讀者卻可以從這段話中讀出陸游實對自己的詞作懷著愛恨交織的情感,既“悔之”,卻又“終不可掩”?!皾O歌菱唱,尤不能止”未嘗不可視為文人自謙的委婉表達。

一、引愛國之情于詞

基于陸游對詞的這種看法,他在作詞時不自覺地并未抱著相當嚴肅的態(tài)度,寫詩的手法和詩文的情境顯露于詞作中的例子屢見不鮮。陸游任筆而行的隨意作詞,使其詞作流宕跳脫、飽含真情,風格可謂“驛騎蘇秦”,正如楊慎在《詞品》中所論:“纖麗處似淮海,雄快處似東坡。”繼蘇軾擴大了詞的題材和內(nèi)容之后,陸游進一步拓展詞的范圍,將愛國之詞引入自宋初以來以吟詠士大夫閑適情懷為主的詞中,一改詞風。眾所周知,陸游的愛國主義詩歌歷經(jīng)千年的傳播,每當國家民族面臨危亡之時,它們往往成為激勵愛國志士奮起圖存的精神力量。而在陸游的詞集中,廣泛流播的正是那些充溢著飽滿復國激情的作品。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在《宋詩選注》的陸游小傳中如是說:“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畫,碰見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沖擊了他白天清醒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里去?!彼裕瑦蹏黝}就陸游整個創(chuàng)作而言,幾乎是詩詞并舉的!他將在詩歌中宣泄不盡的抑郁憤懣甚至無奈矛盾轉(zhuǎn)而傾注于詞作中。

二、移詩之詞語、形態(tài)于詞

陸游不僅將詩歌的內(nèi)容融入詞的創(chuàng)作中,同時也移入了詩歌的寫作方式。首先即表現(xiàn)在詞句中雜有詩句,陸游詞化用甚至直接引用的詩句俯拾皆是。一首詞往往為諸多詩句與詞句共同構(gòu)筑,譬如:

連山如畫,佳處飄渺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水調(diào)歌頭·多景樓》)

懶向沙頭醉玉瓶,喚君同賞小窗明。夕陽吹角總關(guān)情。(《浣溪沙·和無咎韻》)

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鷓鴣天》)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木蘭花·立春日作》)

歲月驚心,功名看鏡,短鬢無多綠。(《念奴嬌·招韓無咎游金山》)

以上詞句均引用了杜甫詩歌中的語句,可見陸游對于唐代詩歌現(xiàn)實主義里程碑式人物杜甫的尊崇。因此歐明俊在《陸游研究》中也指出“陸游入蜀后詞作,有實在生活內(nèi)容,感情郁結(jié)其中,不得不發(fā),有一種郁勃之氣,故變豪放為悲壯,這又似杜甫的詩”。

杜甫以外,陸游詞集中亦時有出現(xiàn)晚唐詩人作品中的詩句。譬如《蝶戀花·離小益作》“天若有情終欲問,忍教霜點相思鬢”,便是來自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又如《清商怨·葭萌驛作》“夢破南樓,綠云堆一枕”中的“綠云”二字亦是取自杜牧《阿房宮賦》“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而杜牧的《題禪院》詩“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兩句也被陸游化用為《漁家傲·寄仲高》里的“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再如《齊天樂·左綿道中》中的“雨稀萍點”四字更是化用了李商隱《細雨》詩“點細未開萍”。諸如此類的引用、轉(zhuǎn)用不勝枚舉,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其次,陸游詞中的不少作品,不僅詞句夾雜著詩句,連形式都仍然帶有律詩絕句的形態(tài),顯現(xiàn)著由詩轉(zhuǎn)換為詞的痕跡。如兩首《鷓鴣天》: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世不相關(guān)……原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p>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此是家。”

《鷓鴣天》的詞牌名本來便是由七律轉(zhuǎn)變而來的,還殘留著詩歌的特點。而這兩首詞如果不點明是陸游的詞,會被多少人誤認為是某個詩人的七律作品呢?因為它們的語言排列、韻律、格調(diào)、意境都是詩的。

三、融詩之意境于詞

僅從陸游詞的語句構(gòu)建已經(jīng)不難察覺其“以詩為詞”的蹤跡,深入其間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人們之所以將陸游詞的總體風格定位為“以詩為詞”,最重要的在于陸游詞中揮之不去的、濃郁纏繞的詩歌意境,可以說它們擁有詞的骨架,卻流動著詩的血液。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明確指出“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而縱觀陸游百三十幾首詞作,尤以其表露歸隱之意的詞為代表,通篇只覺充溢著飽滿的“不如歸去”之情,蘊含著纏綿深摯的詩意:

“采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醉弄扁舟,不怕粘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閑人樣?!保ā饵c絳唇》)

此詞作于詩人自蜀東歸閑居山陰之時,表現(xiàn)作者采藥、飲酒、蕩舟之樂,洋溢著脫離紅塵、回歸自然的無窮樂趣。通篇向我們描述了一個詩酒風流自喜、忘情于田園山水之間的隱士形象。這些幾乎都是隱逸詩的意境和情調(diào),極富詩的意趣。又如: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夫?!保ā儿o橋仙》)

此詞創(chuàng)作時間當與上詞相近,作者以簡練的筆觸,白描的手法,精心描繪了一個自由自在遨游于大自然中的“無名漁夫”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回歸自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自持精神。

上引兩首詞從內(nèi)容而言可歸為隱逸詞一類。雖則為詞,卻處處顯露著詩歌的意味。詞句流露的是頗顯“境闊”的詩家之言,而非“言長”之詞。陸游的詞作雖也有婉約柔美之作,如贈妓酬唱所作以及愛情詞,但其主體仍然是那些豪壯雄快、超逸曠達的愛國詞,所以感情直露、情思曠放。詩人因為年華已逝而功業(yè)未就徒增憤懣抑郁之情,卻終究未能形成郁結(jié)頓挫之境,是以感情往往顯得質(zhì)直,筆隨情動,隨意生發(fā)。盡管頗富詩歌所要求的詩情畫意,卻恰恰缺乏詞所要求的委婉含蓄和隱幽晦澀,導致陸游詞徒有詞的構(gòu)架,缺失了詞真正的風致。

此外,陸游詞句中有很多蘊含深刻哲理的句子,近于人生格言,如兩首《破陣子》:

“仕至千鐘良易,年過七十常稀。眼底榮華元是夢,身后聲明不自知。營營端為誰。幸有旗亭沽酒,何防繭紙題詩。幽谷云蘿朝采藥,靜院軒窗夕對棋,不歸真?zhèn)€癡。”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p>

都寫了詞人看破紅塵而沉醉漁樵隱逸之樂的心境。語言明白質(zhì)實,皆是實指,并無隱晦之語。其間甚至隱隱可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田園隱逸詩的遺風。但正是這些近似人生哲言的句子,令我們發(fā)現(xiàn),陸游詞的語言往往近于詩歌的語言,通讀全詞甚至幾乎與詩歌無異。詞之所以顯得幽深難懂,蓋其多用比興、事典,往往顧左右而言他,使讀者不知其所指、百思不得其解。詩多用賦筆,而參以比興,因此,就語言風格說,詩顯而詞隱,詩歌主旨明確,感情直率,詞情調(diào)含蓄,感情多委婉之致。然而上引兩首詞,讀者不必曲徑通幽的窮究詞人的寫作意圖,沒有佶屈聱牙的生僻語詞,作者所有的心事一目了然。這是陸游詞的“得”,正如柳七郎“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事物總是更能得到普通大眾的接受。當然這或許也是陸游詞無法達到巔峰的原因之一,關(guān)于此點,后面會有所涉及。

四、“詩化之詞”的不足和缺失

以上從三方面論述了陸游“以詩為詞”的風格特征,詞人不僅將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心——愛國情懷引入到詞作中,同時大量使用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其一,詞句中多夾雜詩句,語言排列接近詩句結(jié)構(gòu);其二,詞境多似詩境。造成陸游詞這種特點的原因自然是多重的,首先這與陸游的詞論主張是分不開的,對于以《花間集》為代表的歌辭之詞和周邦彥為代表的賦化之詞,陸游一直持否定態(tài)度。他在《跋花間集》中寫到:“《花間集》皆唐末五代時人作。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嘆也哉!或者亦出于無聊故耶?”而對于周邦彥這位北宋詞壇上集大成的著名詞家,陸游竟然沒有一語提及,可見至少他是不欣賞的。相反,蘇軾的詩化之詞卻深得陸游之心,“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疏惜別之意。惟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學詩者當以是求之?!鄙踔翆μK軾的不拘聲律他都認為“非公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可以看出,陸游是以衡量詩的眼光衡量詞的。這必然影響詞人在詞中多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意志,使詞擁有了“言志”的特質(zhì)。所以說陸游帶著對詞的性質(zhì)和價值的迷惘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詩化之詞的創(chuàng)作。陸游詞除了那些描寫男歡女愛和歡場別席的即興應酬之作,幾乎全為詩化之詞,而這些詞無不是表達作者自身的種種情志,尤其是“報國之雄心和未酬之壯志”,而這正符合了葉嘉瑩先生在《葉嘉瑩說詞》中對詩化之詞的定義——“對于詩化之詞一要注重其內(nèi)在情志之本質(zhì),二要結(jié)合其外在表達藝術(shù),深入探討作品所具含的曲折含蘊之特征,由此揭示出其中豐富而深摯的感發(fā)人心的生命力?!?/p>

對于陸游詩化之詞的風格歷來便有“驛騎蘇秦”的評論,可以理解為那些表達愛國雄心的詞便是繼承蘇軾雄快、豪放之風,而另一些纖麗綿密、委婉深摯的詞則是攜有秦觀的婉轉(zhuǎn)風姿。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陸游以詩之所長格力施于詞之所短,并未盡得蘇軾“豪放”、“雄快”的一面,反而造成了“庵有其勝,而皆不能造其極”的局面。此外,陸游詞大部分表達的都是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無論哪種內(nèi)容的詞作,寫離愁也罷,寫閨情也罷,寫歸隱也罷,寫閑適也罷,最終表現(xiàn)出的終究還是壯志難酬的郁郁不得志。甚至連某些原本并沒有寄托的詞作也能令人生出感懷生平遭際的聯(lián)想?;谶@個原因,他的詞作只能令人生發(fā)出壯志難酬的聯(lián)想而失去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陸游作詩化之詞也導致了另一個缺失,他往往把感情說的非常清楚、非常真切,這種感情激烈真誠而能打動人心甚至引起讀者的共鳴,卻很少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葉嘉瑩先生曾經(jīng)評價韋莊的詞“當你說的過于現(xiàn)實的時候,雖然能夠給讀者直接的感動,但同時也拘限了讀者,限制了讀者自由聯(lián)想的想象力。”用來評價陸游詞的這一缺點恰到好處。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陸游的詩化之詞將詩歌的內(nèi)容、架構(gòu)、語言、意境,通通熔鑄到他的詞作中,引領(lǐng)了南宋時期以詩為詞的風氣,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蘇軾改變詞風的影響,也豐富了作者本人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層次感。當然我們也不會忽視其詞作過于詩化帶來的缺失和不足。研究陸游的詞作,尤其是此類以詩為詞的作品,對于了解陸游的整個人生和創(chuàng)作歷程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劉揚忠,注評.陸游詩詞選評.三泰出版社,2008.

[2]邱鳴皋.陸游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歐明俊.陸游研究.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7.

[4]朱東潤.陸游傳.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房日晰.陸游詞“以詩為詞“說.古典文學知識,2008(2).

第4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盈盈 女子形態(tài) 《迢迢牽牛星》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7-0181-02

從“盈”字的起源來看,盈,甲骨文 ,意為一個人 進入到一個水缸后,水自缸內(nèi)溢出,即 。所以,“盈”字的原始意是“水滿而溢出”。許慎《說文解字?皿部》也講:“盈,滿器也。”《說文》徐鍇注:“啵古乎切,益多之義也。古者以買物多得為啵故從?。”蛹喗z芍,“盈”的本義雖然與水有關(guān),但其義卻與“清”、“淺”無關(guān),相反卻有“滿”、“充”之意。這種意思在很多文獻中還有記載:《周易?豐》彖辭:“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左傳?莊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禮記?禮運》:“月生三五而盈,三五而闕?!苯源酥^也。所以說,從字源上來講,“盈”字代表“水因滿而溢出”之意,后而演變?yōu)椤俺錆M”之意,這些都與“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中“盈盈”的“水清且淺”大相徑庭。因為“盈盈”在“一水”之前,所以人們就以為“盈盈”是用來形容“水”的,其實不然,《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說:“盈的本意是滿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應該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淺?!?/p>

此外,《文選?卷二十九?雜詩上》李善注:“《廣雅》曰:‘嬴,容也?!c嬴同,古字通。”由此可知,“盈”字也可以用來代指“容貌”。元代劉履《選詩補注》說:“‘盈盈’與‘嬴嬴’、‘[婦] [嬴][婦] [嬴]’同,儀態(tài)美好貌。”《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和此句相似。與“盈盈一水間”相比,此處的“盈盈”二字存在的爭議不大,多認為它是形容女子姣好的形態(tài)?!稘h魏六朝詩選》將“盈盈”解釋為:“‘盈’通‘嬴’,也就是‘[婦] [嬴]’,美好多儀態(tài)的意思?!痹谠婿磥泶颂幍摹坝焙汀懊}脈”一樣,都是在寫織女,但是由于受到了上文“河漢清且淺”的影響,所以人們才多將“盈盈”解釋為“清淺”。

根據(jù)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統(tǒng)計,含有“盈”字的詩句共有249次(不含疊詞形式),以疊詞形式出現(xiàn)的詩句共有20句。當“盈”以單字出現(xiàn)時,“充積貌,充盈貌”和“女子容貌”為其主要意思,比如《先秦?卷一?夢歌》:“歸乎歸乎,瓊瑰盈吾懷乎?!薄段涸?卷二》中王粲《詩》:“荊架為燕使,送者盈水濱?!倍际且浴俺溆M”意為主。又如《全漢詩?卷六》中張衡《同聲歌》:“素女為我?guī)?,儀態(tài)盈萬方?!痹凇坝币詥巫中问匠霈F(xiàn)的詩句中,沒有一處將之解釋為“水清且淺”。在以疊詞形式出現(xiàn)的19句詩詞里面(除去《迢迢牽牛星》),《先秦詩卷五?石鼓詩?右四》:“奔流逆涌,盈盈渫隰?!敝械摹坝笨梢越忉尀椤俺浞e貌,充盈貌”或者水勢浩大的樣子?!稌x詩?卷六》中陸云《芙蓉詩》:“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用“盈盈”形容晶瑩的露珠。其余12首詩句中的“盈盈”二字也均不可解釋為“水清且淺”的形態(tài),如《全漢詩?卷九?隴西行》:“廢禮送客出,盈盈府中趨。”用“盈盈”來刻畫女子的形態(tài);《晉詩?卷六》中陸云《為顧彥先贈婦往返詩四首》:“美目逝不顧,纖腰徒盈盈。”也用“盈盈”來形容女子之美;《梁詩?卷二十七》王臺卿詩《陌上桑四首》:“郁郁陌上桑,盈盈道傍女?!庇谩坝北憩F(xiàn)女子形態(tài),等等,沒有出現(xiàn)以“盈盈”來表現(xiàn)水“清且淺”的例子。

“盈盈一水邊,夜夜空自憐”是《梁詩卷二》范云詩《望織女詩》的一句,《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認為這一句化用了“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描寫了織女“夜夜獨處銀河的一邊……與牛郎只能隔河相望”。這一句的“盈盈”也應該是對織女形態(tài)的描摹,而非“水清且淺”之意。詩的下一句以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故事,來形容橫在牛郎織女中間的銀河,可見此處銀河的浩瀚,若“盈盈”果真是“清且淺”之意,則與詞句的精衛(wèi)填海表現(xiàn)出來的銀河的浩瀚無垠相矛盾。結(jié)合題目《望織女詩》,此處的“盈盈一水邊”也許是“盈盈于一水邊”的省略,盈盈就是指織女,以織女形態(tài)代指織女自身。后來邢邵在《北齊詩?卷一?七夕詩》:“盈盈河水側(cè),朝朝長嘆息?!备菍@句話的化用,所以此處的“盈盈”也是指織女的形態(tài)。“盈盈”一詞在三首詩中的意義有三次演變,但每一次都仍是用它來形容織女的形態(tài),而非用它形容水“清且淺”。

自先秦到隋朝的詩歌里面,除了“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外,并沒有出現(xiàn)以“盈盈”表現(xiàn)水“清且淺”的例子,所以《迢迢牽牛星》中將“盈盈”解釋為“水清且淺”就顯得不大合理。

以“盈盈”形容“水清且淺”也許是從唐以后開始的,《全唐詩》中,“盈盈”出現(xiàn)共51處(其中一處出現(xiàn)在題目中),多形容人的形態(tài),如“仙女盈盈仙骨飛,清容出沒有光輝”,“可憐盈盈直千金,誰家君子為藁砧”等等。即便是形容水,“滿”和“多”也是“盈盈”所代表的水的主要意義,如“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等,但也出現(xiàn)了以“盈盈”表現(xiàn)水少的情況,如白居易《續(xù)古詩十首》:“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在用“盈盈”形容“一尺水”的同時,又分別將“盈盈”與“浩浩”,“一尺水”與“千丈河”進行對比,突出表現(xiàn)了“盈盈”在此處代表的“少”的意義。白居易《官舍內(nèi)新鑿小池》中也用“盈盈”形容水少。這首詩在對官舍內(nèi)新鑿小池進行描寫時,“勿言不深廣”和“方丈深盈尺”道出了小池的不深與不廣,既然小池“不深廣”且“方丈深盈尺”,那么池中之水自然就沒有大江水那般浩瀚的氣勢,“豈無大江水,波浪連天白”。在具體描寫池中之水這一特點時,白居易用了“盈盈”和“清淺”兩個詞:首句“盈盈水方積”用“盈盈”形容小池中的水,下文“清淺可狎弄”又用“清淺”一詞來形容小池中的水,用不同的詞語共同表現(xiàn)小池“不深廣”這一相同特質(zhì),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斷,此處“盈盈”與“清淺”可以互通,而用“盈盈”表示水“清淺”之意,也許正是由唐以后開始。

從內(nèi)容上講,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常會規(guī)避“合掌”之病,也就是說一句詩的出句和對句意義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在這一首詩中,已經(jīng)有了一句“河漢清且淺”來形容銀河“清且淺”,如果再把“盈盈”解釋為“水清淺”就會與上一句的“河漢清且淺”表達的意義相重復,形成“合掌”的病犯?!半m然它們不在同一聯(lián)內(nèi),但整首詩只有十句,五十字。在這短短的一首詩中僅相隔一句語義便重復自然不好。顯然,將‘盈’解釋為‘水清淺’是不準確的?!奔幢恪豆旁娛攀住穭?chuàng)作時期雖然未必會有這種理論,但是其余十八詩確實沒有出現(xiàn)過“合掌”的現(xiàn)象,將“盈盈”解釋為“水清且淺”雖然與上文“河漢清且淺”相對應,但卻會出現(xiàn)“合掌”的弊病。

就抒情方式而言,《古詩十九首》喜歡直接抒情,結(jié)尾處多用直白和強有力的表達方式。無論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君亮執(zhí)高節(jié),賤妾亦何為”,“一心抱區(qū)區(qū),懼君不識察”,“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都是這樣,這種外顯型的情感表現(xiàn)方式在《古詩十九首》的很多其它詩里面都有不同的體現(xiàn)。比較“盈盈”二字“形容水貌”和“形容女子形態(tài)”的兩種解釋,當將其作為女子的形態(tài),形容織女時,更為直接,也更加符合《古詩十九首》的結(jié)尾特點。因此,盈盈表達的含義應該是人,即織女,而非水。

綜上所訴,“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中“盈”字從字源上來講只有“水充盈”的意思,而非“水清且淺”。在后來的發(fā)展中,“盈”字與“[婦] [嬴]”字相通,用來形容女子形態(tài)。《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這首詩的具體時間雖然一直有爭論,但大致時間是在漢魏時期是可以斷定的。這一時期所有含有“盈”字的詩詞面里都沒有出現(xiàn)過其表示“水清且淺”的意思,所以可以推斷,將“盈盈”解釋為“水清且淺”是不合理的?!坝凰g”實則是“盈盈于一水間”,用“盈盈”代指織女的儀態(tài)。另外,將“盈盈”解釋為“水清且淺”與上文“河漢清且淺”重復,出現(xiàn)“合掌”的病犯,這也在詩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上否定了對“盈盈”“水清且淺”的解釋。所以,“盈盈”一詞在這里的意思是女子形態(tài),即織女嬌美的形態(tài),而非“水清且淺”。

參考文獻

[1]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2]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3]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

[4]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評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姜亮夫等:先秦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

[6]李伯齋:何遜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

[7]倪[: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8]黃大宏:王筠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

[9]陳玉秀:召喚結(jié)構(gòu)與話語蘊藉對詩文解讀的影――中“盈盈”一詞多解[J].文學理論,第153頁。

第5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董一菲認為,語文的本色就是詩意,語文課堂必須充滿詩意。她的課堂詩意盎然:深情的朗誦,悠揚的旋律,精美的詩詞,精妙的點評,精彩的爭鳴,分明就是一首詩。課堂上娓娓訴說著的董一菲就是一位優(yōu)雅的詩人。她關(guān)注細節(jié),課堂語言精準雅致,無論是導入語、過渡語、結(jié)束語,還是對學生發(fā)言的點撥與評價,簡潔而優(yōu)美,清麗如詩,明凈如溪,緩緩淌過,詩意而美好。上董老師的課,不僅是視覺享受,也是聽覺享受,充滿了詩意美、情感美、理性美、智慧美,讓聽者陶醉。

追求唯美詩意是董一菲語文教學的理想,也是她詩意語文課堂的精彩呈現(xiàn)。董一菲唯美詩意的課堂呈現(xiàn),集中體現(xiàn)在唯美詩意的課堂創(chuàng)設和對話兩個層面。

一、唯美詩意的課堂創(chuàng)設

1.創(chuàng)設情境,情意感染

董一菲說:“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文學氣息和浪漫情懷,在詩意的創(chuàng)設中,以繽紛的語言引領(lǐng)學生走向?qū)ξ幕哪ぐ?,在幽默而又蘊含智慧的思維探索中體悟生活語文的無限魅力。課堂永遠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雹?/p>

教學實踐中,她針對校情學情,自編校本教材,開設了詩歌專題教學,以作家、流派、題材為專題,如從絕代才人與薄命君王角度說李煜,從離情角度談離別詩,從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判詞說《紅樓夢》,從立體多面的角度走近蘇軾。由美說開去,既關(guān)注立意和結(jié)構(gòu),又關(guān)注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的意境,啟迪學生升華情感,形成情操。這樣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印象鮮明:李白浪漫飄逸,杜甫則沉郁頓挫;盛唐山水詩浸潤禪意,邊塞詩則浩茫蒼涼;民歌熱情率真,小令又詼諧直白。理性的爬梳,是高層次的概括,有助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充滿情意感染的專題教學,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讓詩意存在得到了課堂實踐。

不僅是詩意創(chuàng)設專題教學,她還注重每一堂課的教學情景的詩意創(chuàng)設,重視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特別重視導語的設計,或引用,或談話,或提問,時而華麗斑斕,時而古樸典雅,時而平白自然。教學《邊城》時,董老師深情導入:“古老的湘西,同樣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過沈從文的童年,流過他心中的桃源。這里的白云清風,覆蓋著一個人類遠古的沉沉大夢。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邊城,那是古風猶存的童謠,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對文學重鎮(zhèn)《邊城》我們只能通過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風采。”②像一個古老的故事,自然而真實。語言表述典雅古樸,如幻如夢。干凈的文字,幽幽的詩情,像一首童謠,帶著淡淡的憂傷,把學生引入遙遠的邊城。

在董一菲看來,好的語文課就是一首詩。這里的“詩”,不是指供人反復吟詠的作品,而是課堂上生命的綻放,靈感的閃現(xiàn),情感的激蕩。

2.揮灑浪漫,傳遞真情

董一菲在課堂上揮灑浪漫,無拘無束。對話之間深情款款,自然流露傳遞真情。

教學月亮話題作文時,董老師從“我們是一個愛月的民族”深情導入,由月出月落明月清輝牽引出的浪漫與愁腸,說到古老先民心靈深處供奉著的美麗月神。從嫦娥的奔月而去,到李白的霜月染愁;從蘇軾月亮的悲歡離合,到張九齡的月之圓朗深情;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千年萬年的美麗如斯,一輪月亮溫暖了華夏兒女每一顆心靈”③。唯美詩意的鋪墊之后,董老師直入主題,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知道的描寫月亮的詩句。學生們思維的閘門被詩性打開,詩意在課堂里涓涓流淌。中華民族亙古延綿的才情,就在董一菲老師泛著詩意光澤的典雅語言里,生動地傳遞。

她的課堂教學善于引用,一首小詩,一段妙語,或顯,或隱,富于變化,靈動中呈現(xiàn)一片盎然的詩意。鄉(xiāng)愁詩鑒賞教學,她先談話導引,接著引用于右任的《國殤》詩“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④。一種深痛的家國之思,一份強烈的愛國之情,在教室里彌漫?!霸嵛矣诟呱街腺狻钡姆磸鸵鞒?,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遠望以當歸,悲歌以當泣”的對故鄉(xiāng)家國的深情,濃濃的悲傷情調(diào),催人淚下。加上之前教師以鄉(xiāng)愁為題的導引“我們是一個安土重遷的農(nóng)耕民族,我們的鄉(xiāng)愁是那樣深重”⑤,學生對“國有殤”瞬間領(lǐng)悟。

追求詩意唯美,讓董老師的課堂充滿著靈性,散發(fā)出典雅氣息。董老師用美的藝術(shù),感染熏陶學生,品味語文,品味人生,品讀生命。

3.拓展延伸,內(nèi)化遷移

董一菲在語文課堂上善于延伸,注重拓展,讓知識在每一個四十五分鐘都能得到內(nèi)化和遷移,讓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她設計了這樣一個句式:“我喜歡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但是它……,我更喜歡……(古今中外名著都可以)”她讓學生仿照句式造句,表達觀點。通過仿寫,激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喚醒學生比較閱讀的熱情,在靈動的語言表達中實現(xiàn)了知識的遷移和內(nèi)化。

讀寫結(jié)合,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的重要策略。在語文教學中,董一菲注重引導學生在仿句練習中感受美好,擴展文化內(nèi)涵。如讀《迢迢牽牛星》,她讓學生結(jié)合詩文內(nèi)容,依照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句式,寫一段文字。學生覺得新奇又興奮,懷著極大的熱情,用自己喜歡的語言,自由地抒發(fā)著對牛郎織女愛情的審美感受,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牛郎與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⑥。又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牛郎織女今夕的七夕,和明朝的七夕的距離”⑦。董老師又挑出《鵲橋仙》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抓住“勝卻”兩字,提供仿句示范“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愛情,勝卻了西楚霸王與虞姬的生死相依的愛情,勝卻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天上人間的愛情,勝卻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曠世無瑕的愛情”⑧。董老師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進行仿句練習。這樣的文化拓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在讀寫結(jié)合中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采用仿句的形式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這是董一菲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進行知識遷移的有效實踐。

4.關(guān)注生命,打造崇高

董一菲堅持用文學教育構(gòu)建學生的精神家園,關(guān)注生命,喚醒心靈的光華,引領(lǐng)學生走進壯美的文學世界,打造崇高。對于理想,董一菲有一種超功利的癡戀。九死不悔的屈原,歸隱田園的陶潛,憂國憂民的杜甫,豪放曠達的蘇軾,這些人物都不只是文本里抽象的名字,在她的語文課上,學生們常與偉人們進行精神的對話。

打造崇高,遠離自私、卑瑣;打造崇高,遠離空虛、怯懦。在文學教育中關(guān)注學生的心靈,堅守精神的家園,用詩意教學,喚醒生命的光華。在講《紅樓夢判詞欣賞》時,她讓學生們都充當一次算命先生,學生們很輕松自由地歸納出了“千紅一哭, 萬艷同悲”的主題,表達出強烈的對封建家長制的憤怒,對封建時代的鞭撻之情。 對“玉帶林中掛”的黛玉, 對“湘江水逝楚云飛”的湘云, 對“千里東風一夢遙”的探春, 對她們及所有美麗女性飄逝的青春,學生們?yōu)⑾峦橥锵У难蹨I。一聲沉重的嘆息,有著復雜的情感,愛恨交織。⑨

在《走近蘇軾》專題教學中,《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讓學生們愛上了童心大發(fā)的蘇軾的幽默,《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讓學生們感受了蘇軾內(nèi)心深處的寂寞與幽獨,《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讓學生們感懷于蘇軾對亡妻的深情與真誠,《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們?yōu)樘K軾的萬丈豪情擊節(jié)叫好,《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又讓學生們與超然淡泊的蘇軾一起會心地微笑……在大量的詩詞對比中, 學生們認識了一個立體的蘇軾,也從蘇軾屢遭貶謫的政治生涯中看到了宋王朝的腐敗,從英雄的無奈與小人的中認識了苦難,感悟了成長。

董一菲多次提到“詩意棲居”,她認為“文學會使人更加靠近人生,貼近幸福,擁有一顆感性的心,用歡笑和淚水,裝點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⑩。詩意棲居,詩意語文。語文教學就是要引領(lǐng)學生用心靈完成與心靈的對話,從文學中發(fā)現(xiàn),從文本里探討,從對話里激勵,喚醒自我,也照亮他人。

董一菲認為“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語文功底,同時也必須具有詩人的氣質(zhì)”???。 通過文學,董一菲讓學生懂得,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詩意生存。

二、唯美詩意的課堂對話

董一菲認為,詩意的語文課堂,是用激情點燃激情,用智慧激蕩智慧,用詩心喚醒詩心,流淌著溫度與墨香,鮮活而自由。它引領(lǐng)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歷史對話,與文化對話,與生命對話,讓課堂洋溢著美、情感和生命?!霸娨獾恼Z文課堂,教師的教學語言應是百媚千紅的,當?shù)溲艜r典雅,當素淡時素淡,當激情時雷霆萬鈞,當深情時山高水長,詩意的語文課堂是語言的盛宴。”???

1.在對話中植入文化,品嘗詩意

董一菲的課堂是青青牧場,飛揚著生命,生長著智慧。她在對話中悄然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對話中品味詩意。

如《迢迢牽牛星》教學,引入部分,她從牛郎織女凄美的愛情切入,亮明主題,又以寶黛木石前盟的神話激趣,引出學生對文學中傳說與神話作用的思考。討論交流,是這堂課的重頭戲,疊詞的妙用,是其重要一環(huán)。董一菲引入李易安的《聲聲慢》,借助婉約女詞人“尋尋覓覓”的經(jīng)典,進行拓展遷移,讓學生感知文化的傳承性。當學生把討論點落到纖纖素手的女子,落到人物形象的美麗,董老師立即追問,讓學生思考回答出細節(jié)描寫,并由以點帶面的手法說開去,如數(shù)家珍,引出無數(shù)如“纖纖素手”般美麗的手文化。從韋莊的凝霜雪的皓腕,到杜甫的玉臂清輝;從讓陸游銘心刻骨的唐婉的“紅酥手”,到詩經(jīng)的“手如柔荑”,劉蘭芝的“指如削蔥根”???……董老師借助眾多的經(jīng)典詩句意象,印證“以點帶面”的“纖纖素手”,并當即解讀作品,讓學生在詩意的表述和文化浸潤中迅速明晰河漢女的文學藝術(shù)形象。

從側(cè)面描寫說開去,董老師脫口而出的是一串一串的故事,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到“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再到被德高望重的長老慨嘆“為這樣的女人,再有十年戰(zhàn)爭也值得”???的海倫。董老師把不同的美,驚艷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更深入地感悟了側(cè)面描寫的精妙。

縱橫自如的鏈接,讓解讀分析詩意盎然,平常的課堂,立刻變得豐富生動,熠熠閃光。這里有散文的厚實,有詩的雋逸,游弋于文化長河的自在,是一種從容的大氣,知識,于無聲處悄然滲透。因為心里有愛,所以董老師的語言充滿感染力;因為積淀深厚,所以董老師的課堂飽滿生輝。審美想象的豐富,文化感悟的深切,都不是虛幻的期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自能拓展思維的空間,暢游文學的海洋。詩意的因子,悄無聲息地滲入到學生的心靈,長期濡染,學生們怎能不被滋養(yǎng)。

這樣的教學,是董一菲語文課堂的特色。古今中外人物,詩詞歌賦,典故傳說,信手拈來,暢快自如。董一菲認為“既然是語文課,人文學科的東西,沒有太多界線,只要孩子們能吸收,只要孩子能聽懂,只要老師有能力,能展開的地方,一定給它展開”???。于是,在詩歌專題《走進蘇軾》中,她讓學生認識了一個立體的蘇軾,感悟了蘇軾的豪放幽默、摯誠深情與曠達超然;在話劇《哈姆萊特》中,她和學生們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哈姆萊特,一個屬于自己又屬于大家的孤獨的王子;在小說《邊城》里,她引領(lǐng)學生漫游邊城,走近沈從文,從美的形象、語言和心靈角度,和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她用飽含文學意蘊的經(jīng)典,用富有詩意的審美語言,用透徹精致的文本解讀,努力讓學生活在一個文學的世界里,盡情享受語文天地中詩意的光芒。

2.在對話中盡情創(chuàng)造,品嘗詩意

詩意的精魂是美。董一菲的語文課堂,常常充滿詩意的對話,令人沉思。生命在詩意的對話中自由活潑敏感而富有尊嚴,師生在對話中盡情地創(chuàng)造感受和品嘗詩意。

在鑒賞戴叔倫《調(diào)笑令?邊草》時,董老師問:這首小令有幾個意象?若分成兩類,怎么分好?有學生回答:分為視覺意象和聽覺意象。聽覺意象是那胡笳聲聲,董老師讓大家談談對“胡笳”這個意象的理解,學生們紛紛發(fā)言,“有的說應該有著悠揚的聲音,有的說在邊塞中顯得格外的親切,有的說胡笳是類似簫的一種樂器,也有的說覺出悠長、凄婉,還有的說胡代表邊塞”???。

董老師的提問是智慧的、藝術(shù)的。詩歌的個性鑒賞,在高中詩歌教學中非常重要,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讓表達典雅,讓思維獨特。師生間詩意的對話,讓課堂有了可貴的生成,學生們由“笳”的意象引領(lǐng),從樂音到環(huán)境,從地域到情感,思維由發(fā)散一步步聚合,直指詩魂。學生的內(nèi)在能量被老師激活,長期的熏陶浸染,讓思想和表達都有了生命意識。學生、老師、文本,三者自由互動,呈現(xiàn)出可喜的文化底蘊、文采和思辨能力,語文美的內(nèi)涵也得到了升華。教學在詩意盎然的對話里順利進行,課堂成了師生之間的競美比賽場。詩意對話,讓師生都體味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

以詩意的對話引入作文,這在董一菲《“月亮”話題作文》教學中,是一大亮色。課堂上,學生們視角獨特,遐思奇美,有著對月亮文化的傳統(tǒng)審美,體現(xiàn)出豐富的文學儲備。老師美的導引,如落在玉盤的珠子,激起一串串詩意而深情的回音。學生們有的想借“綢光”一箭雙雕,既寫心中的月亮,又寫月下的絲綢之路;有的擬題為“貂蟬”,寫閉月羞花的貂蟬與頭上明月的情愫;有的說受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啟發(fā),想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寫“月下笙聲何處”……學生們靈動的思考與深刻感悟,傳遞著這樣一個真實的信息:每個人心中都深藏著一輪圓月。

是的,每個人心底都有一個月亮。但是,若沒有老師長期的熏陶和自身的積累,若沒有老師詩意的引導與創(chuàng)設,哪來學生獨特見解的精彩呈現(xiàn)呢。課堂,不是老師的獨白,而是師與生詩意培植的蘭心慧質(zhì)。董一菲帶領(lǐng)學生們用詩意的語言盡情延伸思維的觸角,學生的才情,學生的視野,學生的積淀,這些課堂上燦爛的光芒,無不體現(xiàn)著董一菲對他們最深情的發(fā)掘,最深厚的熏陶,最深遠的影響。詩意對話里有靈魂的悸動,思想的交鋒,語言的競賽,思維的創(chuàng)新。置身課堂,尤如游弋于文化的海洋,詩意伸手可及。

這樣的課堂,是有限生命與永恒存在自由對話的生命場,閃爍著溫暖的燈火。一如席勒所說“只有在夢之園里才有自由,只有在詩中才有美的花朵”???。

3.在對話中品味感悟,完成建構(gòu)

董一菲的語文理想,是把她心中的語文傳承給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學會審美,對文字有一種敏感,能體會情感的表達,也能感性表達,有超凡的文學素養(yǎng),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所以,在對話中呈現(xiàn)出濃郁的文學色彩,充滿語文味的審美詩意。

在詩歌教學中,她精心創(chuàng)設切入點,靈活多變,卻又透徹精辟,突出鑒賞方法,高效引導學生進行個性鑒賞。無論是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時空設計的大開大闔,還是李清照“尋尋覓覓”精妙的疊字運用;無論是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意象列的奇美,還是李商隱《錦瑟》里因密集的意象而生的多義和難解;或者從時空的交匯互化里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從色彩與繪畫的角度感受“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通過這樣的詩意建構(gòu),典雅一種表達,彰顯一種思想,引領(lǐng)學生成為卓雅的人,個性獨特,氣質(zhì)非凡。

在董老師看來,語文教學不能忽視人文性。詩心,琴心,敏感,都是人文的的藝術(shù),生活的藝術(shù)。讀文字,就要能品味語言的豐富;品語言,就要能感悟思辨的獨特;悟魅力,就要能收獲浪漫與靈性。

董老師指導學生讀的內(nèi)容廣泛,也有針對性。詩詞美文,作文時文,試卷選文,摘抄本,都可入讀。學生的大摘抄本,常是課前十分鐘閱讀的寶貴文庫。這種分享式閱讀,使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有了連接,成效明顯。

董一菲的課堂注重詩意建構(gòu),教學設計新穎獨特,獨具匠心,吸引學生在閱讀里思考,在品味中感悟,在審美里重構(gòu),反復玩味,盡情體會文字的美妙。品的過程,常由學生們自己來完成。董老師善導,“好在哪里?”她愛這樣問學生。開放的話題,天高海闊,學生們常在暢談的快樂里品讀文學,在自由的飛翔游弋里品味人生,在無限的知識海洋中挖掘?qū)毑亍?/p>

悟,是要喚醒那份敏感。文字的美,是情感和心靈的結(jié)晶。文字的背后,常有一片,充溢著神采、生命和靈性。于是,在她的課堂上,胡笳有情,明月有恨,學生們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關(guān)注人世間的蕓蕓眾生,跨越千年,和項羽一起慷慨悲歌,和荊軻一道訣別易水,將自己的眼淚灑在蘇軾祭江月的酒里。董一菲在引領(lǐng)學生讀品悟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那來自祖國文化的最本色的美麗,深情地完成了將自己對文學的愛轉(zhuǎn)化為學生對文學的愛的傳承。

董一菲唯美詩意的課堂呈現(xiàn),是她詩意語文的課堂表征。董一菲認為,詩意語文應是一種超越風格、超越流派的教學現(xiàn)象,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追求唯美與詩意,尋找創(chuàng)造與感動,弘揚浪漫與理想”。在她看來,詩意語文關(guān)乎五千年中華文化,可以讓學生仰慕沉醉于精神文明,最終實現(xiàn)詩意棲居。???唯美詩意的課堂呈現(xiàn),便是她這種理想追求的有效實踐。

――――――――

參考文獻

①董一菲:《董一菲講語文》,語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64頁。

②③⑥⑦⑧?????????《名師講語文:董一菲講語文》,語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頁、120頁、117頁、91頁、74頁。

④⑤???董一菲:《鄉(xiāng)關(guān)何處――鄉(xiāng)愁詩鑒賞》課堂實錄,《江蘇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⑨???許書明:《當代名師智慧課堂教學藝術(shù)(中學語文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版。

⑩劉青艷:《新課程詩意語文教學探索》,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丁衛(wèi)軍:《二十位語文名師經(jīng)典課例實證研究》,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董一菲:《迢迢牽牛星》教學實錄,《語文教學通訊》,2005年第8期。

???董一菲:《追問詩意語文之課堂:詩意的對話》,中華語文網(wǎng),2013年。

第6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

關(guān)鍵詞:古典詩詞;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慶文化

詩和詞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shù)形式,而同樣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慶與詩詞結(jié)緣也已十分久遠。早在我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年節(jié)時人們慶祝豐收、拜賀新歲的詩句。魏晉已降,與詩詞藝術(shù)進入巔峰時代相同時,傳統(tǒng)節(jié)慶也日漸發(fā)展和完善,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和喜愛。文人墨客參與其中,難免高歌淺唱,矚筆成句。僅在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之中,以節(jié)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即層見疊出,許多文字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

1 古典詩詞中的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jié),在1911年以前稱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始,新年就定在夏歷的正月初一,此后歷代相延。春節(jié),在數(shù)千年的傳承發(fā)展中形成為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它負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節(jié),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每到此時,總是詩興大發(fā),賦詩言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這些詩篇,有的描寫春節(jié)的習俗,有的抒發(fā)詩人的情懷,是春節(jié)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們通宵達旦地守歲,等待天明。南朝詩人徐君倩的《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描寫了除夕之夜,闔家團圓,一邊飲酒一邊等待天明的情景:“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碳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一詩中描繪了皇宮之內(nèi)除夕守歲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唐代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表達了春節(jié)辭舊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彼未淌獾摹对铡访枥L了人們斟滿美酒,貼上門神,祈求福壽的情景:“屠蘇醴酒盈金校郁壘神符衛(wèi)紫關(guān)。三境上真垂介福,綿綿洪算等南山?!北彼瓮醢彩摹对铡罚骸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偘研绿覔Q舊符?!泵枥L了一派喜慶吉祥的節(jié)日景象:在嗶嗶啵啵的鞭炮聲中,人們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把溫暖吹進屠蘇酒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飲著屠蘇酒,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天的旭日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除舊布新,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慶賀新春佳節(jié)。

春節(jié)有拜會、拜年的習俗。三國曹植的《元會》:“初會元祚,吉日為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沓,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适覙s貴,壽考無疆。”描繪了皇帝在“元日”這一天朝會群臣的景象,君臣穿著有華美紋飾的禮服,朝堂上陳列著美味佳肴,君臣歡笑喜悅,祈祝皇家榮貴,祝愿皇帝萬壽無疆。

普通農(nóng)家的新春佳節(jié)也別有一番風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nóng)。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此詩風格清新,展現(xiàn)了農(nóng)家慶祝新年的情形,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春節(jié)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清代吳曼云的《壓歲錢》:“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泵鑼懥藘和玫綁簹q錢,悄悄藏在枕頭底下,琢磨著是買爆竹還是買蕭吹,興奮得整夜睡不著覺。清新自然,十分傳神。

春節(jié)還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容易讓人感到歲月的無情,因此,感慨時序變化和時光流逝,勉勵人們珍惜光陰,是春節(jié)詩詞的另一大主題。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云:“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

2 古典詩詞中的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據(jù)一般的文獻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元宵真正作為民俗節(jié)日是在漢魏之后,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jié)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賞月、觀燈是元宵節(jié)的主要活動,也是歷代元宵詩詞歌詠的主要內(nèi)容。唐朝詩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繪了元宵之夜家家賞月觀燈的盛況:“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guān)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唐朝盧照齡的《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泵鑼懥嗽?jié)的各種燈飾,遠看如繁星落地,近觀如明月高懸,更有少女的笑臉相映成輝,為節(jié)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宋代曾鞏的《上元》:“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鈾毛?!痹娙说巧细邩牵瑧{欄遠眺,只見月光如水,花燈似星,一群少年騎馬馳騁,意氣風發(fā)。詩人感慨萬千,勉勵向年輕人學習,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元宵觀燈賞燈之際,人們還參與猜燈謎的游戲。清人顧震濤有一首《打燈謎》的詩:“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背擞^燈賞燈,元宵節(jié)還有一項傳統(tǒng)活動,那就是吃元宵。在歷代的元宵詩詞中,也有很多歌詠這種節(jié)慶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調(diào)元在《元宵》中描繪了元宵節(jié)深夜小販叫賣湯圓的情境:“”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p>

3 古典詩詞中的清明節(jié)

清明作為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是唯一兼節(jié)氣與節(jié)日于一身的時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歷的4月5日左右)。清明時節(jié),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jié)氣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漸將與自己日期臨近的寒食節(jié)俗納入名下,清明由普通節(jié)氣演變?yōu)橹匾袼坠?jié)日。作為清明節(jié)文化的載體,清明節(jié)詩詞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人統(tǒng)計,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與清明節(jié)有關(guān)的詩詞達八百首以上,現(xiàn)存清明節(jié)詩詞的總數(shù)可能幾倍于此。

提到清明節(jié)抒懷的詩詞,就不得不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詩的廣為流傳不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繪了清明時節(jié)的物候。在每年清明節(jié)的絲絲細雨中,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首詩。

早在戰(zhàn)國時代,介子推的故事就與清明節(jié)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后世更相傳清明節(jié)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節(jié)歌頌介子推就是理所當然了。北宋黃庭堅《清明》:“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時節(jié)百花盛開的景象聯(lián)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進而思考人生的價值。

凄風苦雨再加上離愁別緒,使清明節(jié)詩詞籠罩在一片愁云慘淡中。如唐代張繼《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fā)毀垣空。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大唐帝國的兩座都城長安與洛陽,聚集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也飽含了這些人的辛酸血淚,洛陽城東,張繼惆悵;長安城內(nèi),顧非熊憔悴,其有詩《長安清明言懷》:“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p>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詩人在清明節(jié)都是愁云慘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雖然歷經(jīng)坎坷,但始終保持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平穩(wěn)心態(tài),一首《南歌子》一掃哀節(jié)悲涼,讓江南的春意躍然紙上:“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夜來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p>

人們在清明節(jié)掃墓,緬懷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保ㄋ未唪琛肚迕鳌罚?;人們懷念親人和故友:“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羅隱《清明日曲江懷友》);人們踏青郊游:“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北宋程顥《郊行即事》);人們蹴鞠“白打”,強身健體:“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露雀罄礎!保ㄌ拼韋應物《寒食》);人們蕩秋千,放紙鳶:“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秋千”(韋莊《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馬當?shù)懒ⅲ堷S鳴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節(jié)慶活動在古典詩詞中生動再現(xiàn),古典詩詞也因為節(jié)慶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蘊和更加長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詩詞中的端午節(jié)

古代有以地支記月的習慣,稱五月為“午月”。從史籍上看“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倍宋绻?jié)為夏季大節(jié),它從夏至節(jié)俗演變而來,人們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這一天煮粽子吃,人們把這一天當做夏至一樣的大節(jié)日來對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來專指五月初五。

《全唐詩》與《全宋詩》中有95篇作品與端午節(jié)有關(guān),這些詩詞記述了節(jié)日的意緒,描摹了節(jié)日的習俗,追憶了節(jié)日的源流,寄托了詩人的感遇,成為了端午節(jié)慶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屈原與端午節(jié)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所以歷代在端午節(jié)歌頌屈原的詩詞也最多。古典詩詞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揚了屈夫子”“好修為常,懷瑾握瑜”的獨立不遷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倍宋绻?jié)的習俗也會勾起詩人對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張耒在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了一首《和端午》憑吊屈原:“競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倍宋绻?jié)紀念屈原這樣的愛國先賢,不僅來自民俗社會的樸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更應該是國家層面的祭祀,在詩的國度對愛國詩人的紀念,其意義重大而深遠?!岸嚯y興邦”,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必定會歷經(jīng)磨難與挑戰(zhàn),我們需要培養(yǎng)屈原那樣的對國家忠誠、對人民悲憫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jié)是傳承家國情懷的重要節(jié)日,端午節(jié)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jié)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nèi)涵。自漢朝以來,屈原成了端午節(jié)文化習俗的核心,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各地端午紀念的歷史人物不盡相同,除了楚地紀念屈原之外,越地紀念勾踐、曹娥,吳地紀念伍子胥、古蒼梧郡祭祀陳臨等,但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同時由于區(qū)域的局限性,歌詠除屈原之外其他愛國先賢的詩詞較少,影響也有限。如北齊魏收的《五日詩》:“麥涼殊未畢,蜩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云。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茲日祀陳君?!痹谶@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時的端午習俗,并且可以感受到當時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處在北方的鮮卑族政權(quán)已經(jīng)知道南海之濱的蒼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陳臨的風俗。

端午節(jié)習俗眾多,在古典詩詞中多有反映。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插艾枝,儲草藥,配藥方,飲雄黃酒,如南宋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痹谶@一天,人們龍舟競渡,百舸爭流,如唐代張說《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痹谶@一天,人們還擊球、射柳,如清人饒智元:“簇簇朱衣分兩隊,百花深處蹴珠隆薄《天啟宮詞百首》:“飛鳳三花逐電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這一天,人們還插石榴花,采藥,系五彩線,貼辟兵符,蔣之翹有詩云:“葵榴初纈藥闌敷,彩線珍成續(xù)命需。遙聽三韓烽火急,真人剛進避兵符?!?/p>

5 古典詩詞中的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是仲秋之節(jié),以仲秋十五月圓為節(jié)日標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禮俗,唐朝時期中秋明月為游歷之人思鄉(xiāng)的物象寄托。唐代還出現(xiàn)了影響深遠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滿浪漫色彩。宋朝中秋節(jié)開始成為社會民俗節(jié)日,明清時期中秋節(jié)上升為僅次于春節(jié)的民俗大節(jié)。古代詩詞中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內(nèi)容有很多,但廣為傳誦、最為廣大世人所熟知的,當屬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

張九齡在唐玄宗時,當過中書侍郎等大官,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一生寫下不少詩歌,但最為著名和廣為流傳的就是這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睔庀蠡趾?,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戶曉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詩詞,就是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詞人在一個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蘇轍,感時傷情,大醉,對月抒懷,發(fā)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吟嘯。這一聲長嘯,成為后世親友之間憶念、共勉的永恒絕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這些句子依然令人動容,因為這是最接近生命本體的人生情懷,具有千古不滅的普世價值。

古人對于中秋的重視,僅次于春節(ji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因為在這個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于是想及關(guān)于它的傳說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經(jīng)有了月亮上銀蟾玉兔的傳說。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詩中說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滿江紅?中秋》一詩中也說:“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認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备吒咴谏系哪禽喢髟拢蔀樵娙死寺?、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關(guān)于中秋的詩詞中,不僅僅只是懷念親人、感懷身世,充盈著惆悵和低沉。也還有很多關(guān)于中秋風俗、節(jié)慶飲食等方面的描述。有個叫袁景瀾的詩人,專門為中秋的月餅寫了一首《詠月餅詩》。詩中道:“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jié)物無容忽……”這應該是對制作月餅最為詳細的詩歌了。

可以這樣說,翻開古代文人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詩詞歌賦,從中不難窺見那高掛天空的一輪圓月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6 古典詩詞與傳統(tǒng)節(jié)慶的關(guān)系

古詩有云:“有雪無梅不精神,有梅無詩俗了人?!蔽覀儎t可以說,有人類活動而無節(jié)慶活動則無精神,有節(jié)慶而無詩詞的點綴則俗不可耐。幸運的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不僅與文學藝術(shù)早早結(jié)緣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澤被后世。

㈠傳統(tǒng)節(jié)慶在內(nèi)容上賦予古典詩詞強烈深刻的啟發(fā)刺激,同時又提供給其以充分展示、不斷創(chuàng)新的機緣。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悠遠的時空隧道一路走來,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歲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節(jié)慶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清明節(jié)的懷祖情思、端午節(jié)的愛國情懷、七夕節(jié)的愛情絕唱、中秋節(jié)的團圓之盼……飽含了人們多少情感和寄托。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折射著中國人對“天、地、人”的思考,體現(xiàn)了中國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tǒng)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思想。中華民族的節(jié)慶文化,體現(xiàn)著一種民俗情結(jié),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傳統(tǒng)節(jié)日,使每一個中國人加強了同家庭、家族、家鄉(xiāng)和國家的情感聯(lián)系,尋找到了個體融入群體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一切,都為古典詩詞在內(nèi)容和氣度的提升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㈡古典詩詞不僅大大活躍了節(jié)慶氣氛,擴展了節(jié)慶影響,提高了節(jié)慶品味,而且它們本身也成為節(jié)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節(jié)慶文化載體。

“詩言志”是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可以說詩歌歷來便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其文化身份的獨特標志。對一個詩歌大國來說,詩歌便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大至憂國憂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懷感悟,迎來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態(tài),幾乎無不成詩。因此,大量以節(jié)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這些人人都耳熟能詳?shù)募丫?,早已成為了?jié)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節(jié)慶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蕭放.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資源―現(xiàn)代語境下的春節(jié)習俗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2]蕭放.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宗重大文化遺產(chǎn)[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柏宏軍.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詩詞賞析[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4]趙東玉.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