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關于長江的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長江的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長江的詩詞

第1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地理知識與語文知識關系非常密切。學語文也在學地理。初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寫在前面”告訴學生語文與地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從語文教學中可以學到許多地理知識。

一、古詩詞中的地形描述

我國疆域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描述各種地形的名家詩句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寫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寫出了廬山的雄奇秀麗。“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則生動描繪了陰山腳下河套平原的坦蕩遼闊和牛羊肥壯、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觀。“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則寫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嶇的地貌?!把鐾浇犹?,俯視江如線,對面能說話,相會要一天”道出橫斷山區(qū)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種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殼運動的內力作用,也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等外力作用,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對流水侵蝕地貌的描繪。

二、古詩詞中的氣候

我國的自然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大江南北景觀各異。比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春風”就描述的是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從東南沿海吹來,由于路途遙遠,加之眾多山脈阻隔,使之不能到達我國內陸西北地區(qū)。“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則反映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由于距離海洋較遠而形成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冷夏熱,溫差大,降水少。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寫出了山地景觀的垂直變化。有時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解釋這種氣候的垂直變化?!皷|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三種降水類型中對對流雨的形象寫照?!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表現(xiàn)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黃河自西向東流,也可解釋海陸間的水循環(huán)規(guī)律,陸地徑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過大氣輸送到陸地上空,暗含水循環(huán)使得陸地上的水資源得以再生和補充。

三、古詩詞中的水文知識

我國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L江、黃河、珠江、瀾滄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資源的形成需要有三個最基本的條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寫這方面的詩句也不少。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即是對廬山瀑布的描繪,又可以從中看到瀑布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向我們展示了奔騰不息的長江流經三峽時一瀉千里、氣勢磅礴的壯觀景象,我們在體會大江東去,奔流入海,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長江三峽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歲月生,江水應春生”“絕岸愁傾履,輕舟故溯洄”等則展現(xiàn)了錢塘江洶涌澎湃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潮汐能量巨大,若能開發(fā)利用必將造福人類。

四、古詩詞與天體運動

關于天體運動,古詩詞中也多有體現(xiàn),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說明地球自轉運動所引起的晝夜更替景象?!皠偙惶柺帐叭?,卻教明月送將來”則寫出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物向東,天物向西的視運動?!罢l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詩詞言清四季變化,萬物輪回?!扒G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首詩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氣特點表現(xiàn)得優(yōu)美如畫。

五、古詩詞中的人文地理

第2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 詩眼 意象 意境 表現(xiàn)手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yǎng)鑒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迸囵B(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和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文學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有著重大意義。

在生源素質較差的農村中學,學生沉溺于卡通、漫畫、武俠、言情等可以簡捷快速吸收的庸俗文化,閱讀空間變小,閱讀品位變低,對高雅的古典詩詞望而卻步。他們往往對詩詞中離散的形象內容感到困惑,更不善于通過積極的想象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因此積極探索具有實效性的古典詩詞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新時期對農村中學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新挑戰(zhàn)。我立足新課標教學理念,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關于古詩詞教學方法的見解:盡管詩歌教學應以指導學生吟誦為主,但詩歌教學同樣離不開“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主張,不論是閱讀課還是誦讀課進行一點畫龍點睛的講解是必要的。我認為鑒賞詩歌的切入點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抓住詩眼

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眼乃神光所聚,”這表明“詩眼”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可以是體現(xiàn)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教師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詩眼、抓住詩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詩立意。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的詩眼是“怨恨”,抓住“怨恨”二字可以引導學生對“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彼木溥M行理解,這四句充分寫出了昭君的身世遭遇,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使她遠嫁異鄉(xiāng),流離而不得歸,身死大漠,豈能無恨?再由王昭君諷喻自己,作者的情感一目了然??梢姡b賞詩歌時抓住詩眼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認識了詩眼,對全詩的了解就抓住了重點。

2.抓住意象,品悟意境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象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詩人通過種意象的創(chuàng)造和連綴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鑒賞古詩的重要切入點,我們要體會詩歌中的優(yōu)美意境,通過意象的分析進入其中。如《登高》中詩人選取了“急風、天、猿、渚、沙、飛鳥、落木、長江”八種意象,營造了蒼涼孤寂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附加以“常、多、獨、苦、恨、停”等直接抒情的字眼,學生比較容易進入情境,感受情感。當然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營造的總體氛圍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通過意象理解意境,這個有一定難度的,教師要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完成,如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還要有常見意象內涵的積累。

3.關注表現(xiàn)手法

先讓學生了解有關表現(xiàn)手法的術語,如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諷今、運用典故。描寫方法有白描、渲染、對比、襯托、象征、想象、聯(lián)想、托物起興、虛實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欲揚先抑等。常見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反問、對偶、借代。對于采用何種表現(xiàn)手法鑒賞詩歌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jù)各詩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鑒賞。如《蜀道難》講夸張與想象,《秋興八首》講融情于景,《錦瑟》講運用典故,《馬嵬》講對比,讓學生一課一得,吃透方法。

4.重視語言鑒賞

再好的詩歌內容要借助語言表達,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就是語言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煉句,就是對詩歌語言進行錘煉。因此,教師教詩時與其要求學生空洞地概括大意歸納主題,不如先問他們喜歡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寫,好的詩句必然會吸引或打動學生。教詩要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把他們的關注力集中到詩的語言本身。

詩歌鑒賞的切入點還有很多,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做適當選擇,同時還要注意到一些問題。詩歌本身的多義性和非確定性決定了詩歌解讀的多重性,教師不應拘泥于教參和自身理解,而應該幫助學生發(fā)散思維,多角度解讀詩歌。

第3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故此,賞讀此類詩詞,必須從文體特點入手,分類辨體,做到知人論世、字斟句酌、品賞韻味,方可深得其中三味。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著名詞人辛棄疾作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詞人在京口知府任上,時年六十五歲。下文將從題解、結構、韻轍、語言、用典五個角度,結合懷古類詩詞的四個特點賞讀本詞。

文題上,詞題中蘊含了許多值得玩味的信息?!暗恰弊志邮?,“有懷”居末,意指明確,本詞乃登樓詞作,登樓懷古之作,文類先有歸屬。懷古類古典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必定和詩詞作者登臨的地點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再看題中之“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对涂たh志》:“孫權自吳徙治丹徒,號曰京口。后徙建業(yè),于此置京口鎮(zhèn)。”據(jù)考證,京口一地在三國鼎立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孫權主政京口期間,指揮周瑜聯(lián)合劉備抵抗曹操南下大軍,大破曹操于赤壁。孫權聽從魯肅的建議,確立了聯(lián)劉抗曹的戰(zhàn)略思想,將妹妹嫁給劉備并將荊州借給劉備。因此,可以說,京口見證了孫權年少有為的一代雄才的明君形象。文題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與本詞企圖表達的情思有關的文字,但卻已暗藏玄妙于京口此地地名的緣起之中?!氨惫掏ぁ保m屬地名指稱,然不能不懷疑此處亦深有所指。“北固”!北固?此時的南宋偏安東南一隅,長江以北哪里還有地可固?北固一說,實在不能不讓人懷疑,詞人登樓之地的選擇,究其原因,與“北固”一名有關。

結構上,本詞過渡自然、渾然天成。上片登樓望遠,感嘆興亡。下片妙用典故,懷古諷今。上片借用杜詩以眼前景作結,下片用曹操語以議論作收。上片兩問兩答,既寫所見,又寫所感。以現(xiàn)實的遼闊空間背景轉入歷史的宏大時間背景,搭建起了由觸發(fā)點到感懷處的聯(lián)想之橋。復雜的情感借助時空在長江滾滾的洪流中交匯得以蘊蓄。下片一敘一議,一正一側。先敘孫權年少有為,再化用后再復引用曹操語,結尾三句,語意一貫而下,對答如流。末尾處,所懷之人終躍然紙上,然又欲言又止,用意玄妙又意旨深遠。

韻轍上,本詞匠心獨運。本詞押由求轍:韻母是ou和iou(iu),這個轍的韻母悠長柔和,適宜表現(xiàn)舒暢的心情,綿長的情感。本詞從詞作風格上屬于豪放詞,卻一反其道不使用常見的大江東去的江陽韻轍,選用了由求韻轍,不得不懷疑,韻腳的選擇已經在一開始就為結尾處的點明所詠懷之^――“孫仲謀”(韻腳ou)蘊蓄已久。可見詞人用心之良苦、匠思之精巧。正因為出于押韻的需要,所以第二句“滿眼風光北固樓”特意顛倒了語序,形成倒裝結構,保持了韻腳的統(tǒng)一。

語言上,本詞字字珠璣、內涵豐富。首句“何處望神州?”“神州”一詞的詞源考究值得深挖。神州在表意上經常意即華夏、中國、中土?!妒酚?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日赤縣神州”;《古今通論》:“昆侖東南方五千里謂之神州,州中有和羹鄉(xiāng)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太清金液神丹經》:“但古圣人以中國神州,以九州島配八卦,上當辰極,下正地心,故九州島在此耳”。俗稱“神州大地”。中土為神州,黃帝為中央天神。黃帝以土德王,相傳黃帝領治的土地稱為神州,赤帝統(tǒng)轄的土地稱為赤縣,赤縣和神州合稱“神州赤縣”或“赤縣神州”。從以上幾處最早出現(xiàn)“神州”一詞的具體描述中,“神州”的地域范圍應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包括了三山五岳的廣大地域。而非僅僅指的是當時眼前所及之景,更非僅指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的東南一帶。“何處望神州”字面語意則可以理解為“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呢?”本句中,“何處”的追問為下旬的北固樓作答設疑,但何嘗不是詞人對當時南宋偏安東南,大片北方國土淪陷外族的現(xiàn)狀一種迷惘、一種痛心的責備。盡管這種責備并未明確所指,但其中蘊蓄的感情確是微妙可感。所以本句還可以理解為“哪里還能看得到中原的大好河山?。俊弊鞔私鈩t應有反問之意,哀痛之情藏于語言當中。這里體現(xiàn)了古典詩詞中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技巧?!皾M眼風光北固樓”字面上是所及之景,因其北固樓地點的特殊有二:1.北固亭在鎮(zhèn)江城北北固山上,此處可俯瞰長江之景。2.北固亭位于京口,京口緣起與東吳孫權有關。在意脈上,既回答了前面的提問,又為下一句發(fā)起千古興亡的感懷蓄勢。因為朝代不斷更迭,所有的興亡之事一如滾滾東去的長江,而關乎詞人內心觸動之人確乎于當年據(jù)長江之險而坐斷東南,就地懷古,其實意脈不斷在為下片的用典蓄勢,雖力量越來越強,但始終在極力控制其情緒?!安槐M長江滾滾流”雖是視覺效果,眼之所及。但“不盡”處,既寫出視線極力企圖窮盡水天之間的遠眺,此處觀景,佇立許久,思緒的觸覺由從空間上轉入了時間的維度,進入到歷史的追思,下片的懷古自然則水到渠成、呼之欲出。本句化用了杜詩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二句,既用蕭蕭落木豐富了詞作的意蘊,又將“來”改為“流”,雖有出于韻轍的協(xié)調性的考慮,但卻將原詩中視線只能逆流而上的單向視覺角度變成了雙向的視角,賦予了觀察者更為廣闊的時空立足點,逆可溯前朝,順可瞻后世。歷史的視角也就有了深遠的內涵。

下片中,“年少萬兜鍪”一句發(fā)端,直指詠懷之人?!澳晟佟迸c“萬”形成語意上的比照。十九歲即于帳中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凸顯出孫權的年少有為?!白鴶鄸|南戰(zhàn)未休”一句中,“坐”一字帶有鮮明的形象感,蘊含勢不可小覷的從容和大度。“斷”字透出堅決,語意為占據(jù)、割據(jù)。實則據(jù)長江御敵于外,其政權之穩(wěn)固不可撼動?!皯?zhàn)未休”語意上指當年三國鼎立期間東南戰(zhàn)事頻密,但“未休”二字并未帶有戰(zhàn)亂紛繁、生靈涂炭的貶責之意。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風雨飄搖之際,主降派的聲音成了主流意見之時,一戰(zhàn)難求當下,“戰(zhàn)未休”三個字,帶有辛棄疾對少年英主孫權的贊頌之意、對當時朝中主降派的強烈的暗諷之情!

第4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1.抓作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詩人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創(chuàng)作風格。例如,杜甫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亂時期,關心民生疾苦是他詩作的主要內容;而李白主要生活于唐朝鼎盛時期,他的詩歌多富于浪漫氣息,想象夸張是他詩歌的主旋律。再如李清照,她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喜愛大自然,向往純真的愛情生活,詞作風格自然清新,后期漂泊流離,孤苦伶仃,詞風婉約低沉。

2.抓題目

有時,題目會為我們提供諸多信息,譬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這類題目就表明內容是關于詩人與友人離別的,可以猜想詩歌孕育的思想感情應該是離愁別緒方面的。再如看到《秋詞》、《天凈沙?秋思》之類的題目,就可以斷定詩歌內容是寫詩人由眼前秋色引發(fā)出自己內心的許多感慨等。

3.抓意象

詩人抒發(fā)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約定俗成的審美習慣,例如:折柳相送、望月思鄉(xiāng)、柳絮飄零、落葉悲秋、杜鵑哀啼、菊梅高潔、紅豆相思等等(常見詩歌意象解說見本文后面知識附錄)。例如,詩句“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諧音是“留”,挽留之意,蘊含了詩人王維送別好友元二時依依不舍的深情。

4.抓關鍵句

名句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它們往往在景、情、理等方面有被人們所稱道的地方。不少詩歌,前面的寫景敘事是為后面的抒情議論奠定基礎,那些點明寫作意旨或抒發(fā)自己情感的句子往往是在詩詞的后面。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前面描寫打獵場面,結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點出作者渴望英勇殺敵,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主義感情。再如《登飛來峰》中前面寫景,后面抒情,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點出自己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

5.抓關鍵詞

詩歌的傳神在于詞的巧妙運用,要認真品味色彩詞語的表達效果,尤其是要仔細揣摩動詞的含義與作用。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中的“氣”、“蒸”這兩個詞化靜為動,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壯氣勢。再如《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形象逼真地寫出小兒的天真頑皮,童趣躍然紙上。

6.抓表達技巧

古典詩歌十分講究表達技巧,它是詩人用來抒發(fā)感情、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常見的表達技巧有:以動襯靜、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活用典故、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結合、對比映襯、以小見大、托物寓理、運用修辭方法等。

例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兩句以動襯靜,寫蟬鳴意在襯托山谷清幽;“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句中的“千里”是虛寫而非實寫;“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借景抒情,抒發(fā)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坡運用馮唐的典故,意在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朝廷的重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運用嗅覺、聽覺寫出了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之情;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把早春細雨下的景色與煙柳滿街的景色作對比,突出了早春宜人之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比喻、對偶、擬人手法描繪了壯麗的北國雪景。

上面是賞析詩詞常用的幾種方法。當然,詩歌的賞析離不開平時的知識積累與感悟,平時應多誦讀一些文筆優(yōu)美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加文化積淀,以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附:常見詩歌意象解說

第一類:自然意象類

1.月(殘月、明月、新月、玉兔、玉盤等):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xiāng)、思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2.夕陽(斜陽、落日、殘陽、日暮):多流露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4.煙、霜:多表示哀怨、惆悵、凄苦等情思。

5.風:春風――曠達、歡快,希望;

東風――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風――惆悵,游子思歸。

第二類:植物類

1.楊柳:多傳達離別、懷遠等情思。

2.落花(落紅、殘紅):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感嘆與哀愁。

3.松、菊、梅:多體現(xiàn)高潔、堅貞之志。

4.梧桐、芭蕉:多傳達光陰易逝、身世磨難的惆悵與哀愁。

第三類:動物類

1.鴉、猿、蟬、杜鵑:多傳達凄楚、哀婉之情。

2.鴛鴦、鷓鴣:多表示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

第5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內隱學習;朗讀;語言;作文

人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分為有意識的學習和無意識的學習,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過于重視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學習,而忽略學生無意識的學習,這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倦怠感。本次研究將說明教師引導學生無意識地學習,即用內隱的方式學習的方法。

一、在朗讀教學中開展內隱學習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引導學生學習朗讀的技巧,這使學生覺得朗讀語文課文是一種負擔。教師若能用內隱的方法開展朗讀的教學,學生將能自主地摸索出朗讀的技巧。

以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為例。

(教師在教學以前,先給學生播放孔子尋訪老子求教的片段,這個具有古色、古韻的多媒體片段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師:(教師手指標題)誰來告訴老師,隱者是什么呢?

生A:(結合之前看過的多媒體思考)就是住在深山里不出來的人。

師:答得很好,還有呢?

生B:隱者是很有知識、很有見識的高人。

師:很不錯,還有嗎?

生B:是一群很任性的,生活方式沒有規(guī)律的人。

師:為什么你這樣認為呢?

生B:孔子拜訪老子時,幾次都見不到他。詩歌的標題也說作者找不到他。

師:這位同學能把兩項事物放在一起分析比較,答得很好。

(教師引導學生看全文。)

師:我們現(xiàn)在依照詩中的情境玩角色扮演游戲好不好?

(學生齊答好,教師引導學生布置場景。學生用吊燈當松,布置好場景以后,學生開始玩角色扮演游戲。游戲結束以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

師:詩歌的第一句應該怎么讀呢?為什么?

生C:賈島去見隱者會走很長的路,因為隱者住在山里。他爬了很久的山、走了很遠的路,看到了一個童子,語氣會客客氣氣的,他怕自己態(tài)度不好隱者會不愿意見他。

師:那這詩的詞句重點呢?

生C:是“問”字。

……

從以上的師生對答中可以看到,教師只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學習的情境。學生結合自己既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就能在學習情境中吸收到語文知識。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時,要擅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

二、在語言教學中開展內隱學習

古時候,人們學習語言知識就是應用內隱的方法,比如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敝v的就是只要人們積累了足夠的語文知識,他們就能靈活地應用語言知識。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黃鶴樓送別》一文為例,教師引導學生欣賞關于黃鶴樓的詩詞。

師:在這些關于黃鶴樓的詩句里,你們最喜歡哪句詩詞呢?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生A:我喜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這一句。這一句有歷史的滄桑感。

師:哪個詞讓你覺得有歷史的滄桑感呢?

生A:歷歷,凄凄這兩個詞。前一個詞讓我覺得時光流逝了,后一個詞讓我覺得有一種很孤單的感覺。

師:你覺得你的感覺和作者表達的意思一致嗎?

生A:不知道……

師:那么對于自己不了解的詞匯應該……

生A:查字典。

師:答得好。A同學提出了自己喜歡的句子,還有同學喜歡別的句子嗎?

生B:我喜歡“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句。

師:你喜歡這一句的原因是什么?

生B:這一句讀起來非常有韻味,不光是押韻讓我覺得有韻味,句子描述的畫面也讓我覺得很有韻味。

師:這句詩讓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B:我看到作者送別自己的朋友,朋友孤單地架著船遠行了,他一直望著朋友的船遠走,直到最后連船的影子都看不見的那種感傷。

……

這位教師應用內隱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時,他只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詞之美,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詞,學生在欣賞詩詞時會自主地記住喜歡的句子。學生在感受語言知識、體會語言知識、積累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就能靈活地應用語言知識。

三、在作文教學中開展內隱學習

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會過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巧,卻不關注學生是否愿意自主地寫作文,這使學生會以被動的心態(tài)寫作文。如果教師以內隱的方法開展作文教學,教師的作文教學重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伊索寓言》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完課文以后寫文章,但是學生必須用另一個視角描述這個故事。一名學生寫的作文如下:

烏鴉在森林里飛,它的嘴里叼著一塊肉。這塊肉是它好不容易找來的,它想到今天孩子們能吃上肉就非常開心。烏鴉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狐貍向它打照顧。那只狐貍說:“嗨,親愛的烏鴉,你家里的孩子們好嗎?”烏鴉聽人說過森林中的這只狐貍非常狡猾,專門騙人,所以不想理它。狐貍說:“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羽毛漆黑得連一點雜色都沒有,這才是高貴的顏色啊,其他鳥兒的羽毛跟你比起來簡直差遠了。我還聽說您唱歌唱得非常好,我能有幸聆聽您的歌喉嗎?”烏鴉聽得高興了,正想說:“等我回去把肉給了孩子再唱給你聽。”此時嘴上的肉掉下來。

(教師引導學生探討這篇作文。)

師:你的故事與課本中的故事有區(qū)別呢?你為什么要夸它的羽毛高貴而不是夸它漂亮呢?

生:烏鴉的羽毛不漂亮,狐貍硬說它的毛色漂亮烏鴉會起警覺心的。狐貍提出另一個概念,說它的羽毛高貴,它才會覺得自己和別人果然與眾不同。

師:你認為狐貍的謊話非常拙劣?

生:我認為不是狐貍的謊話很高明,是烏鴉沒有自知之明,所以被別人煽動幾句就上當了。

(教師和學生繼續(xù)積極地探討。)

……

第6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對圖像的利用還存在著一些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圖像運用比較僵化,教師往往只引導學生簡單地閱讀;二是圖像開發(fā)欠豐富,把圖像作為一種附件,對圖像的綜合運用不夠深入,對圖片所隱含的主題挖掘不夠;三是圖像的人文功能開發(fā)比較薄弱,忽視圖片對教學意境、課堂場景、學生心境的作用和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課堂教學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能激發(fā)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積極思考、豐富情感的教學境界。圖境則是在課堂教學中一種理想的圖像教學意境。圖境與教學意境的融合可以視為這種課堂成功的重要標志,也是地理教師應積極追求的一種目標。因而,激活區(qū)域地理中的圖像功能,創(chuàng)設充滿情趣和興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是我們地理教師所面臨的一項任務。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建構與實踐“圖像•圖境”的教學策略。

一、以圖作線,有效串聯(lián)教學主題

以圖作線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圖像作為一條教學主線,并通過這條教學主線和教學方法的交互使用串聯(lián)不同的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構建學生的心理地圖。這也是圖像教學有別于其他教學的重要特征。圖像資料浩如煙海,選擇合適的圖片是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之一。

【課例1】課堂主題:大洋洲和澳大利亞。無疑,本堂課的教學主線是澳大利亞系列地圖。即“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圖”“澳大利亞地形圖”“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澳大利亞礦產分布圖”“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分布圖”等。借助這條主線的學習,突出本堂課的核心和靈魂,幫助學生建構澳大利亞的心理地圖,有助于學生有效理解澳大利亞“高原性”地形、“半環(huán)形”氣候與植被、“古老性”“特有性”生物、“羊毛小麥”之國、“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一系列關于該國的地理特征。

二、以圖制景,努力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在區(qū)域地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升華的有效手段之一。地理教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景,為學生提供一個富有激情、情趣,探究和活動的舞臺。何謂創(chuàng)設情景?創(chuàng)設情景就是創(chuàng)設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間理解的需要。因此,創(chuàng)設一定有效的生活情景,把學生需要解決的矛盾帶到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去,從而來激發(fā)學生探索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興趣。圖像本身是一種情景,但以圖像為背景,挖掘資源的深度,可以創(chuàng)設出更豐富的教學情景。在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真實需要,根據(jù)圖像的內容和教學主題,精心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多元性。

【課例2】課題:中國地理概況(山川秀美之我國民居)。教師展示四幅圖像,結合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教學。

問題:你能說出圖片中的建筑名稱嗎?這些民居反映了當?shù)氐慕邓惺裁刺攸c?為什么?

【課例3】課題:中國地理概況(山川秀美之我國母親河――黃河)。教師展示黃河背景圖片和學生一起品讀黃河,創(chuàng)設情感情景。

黃河源頭 黃河上游 黃河中游 黃河中游 黃河下游

問題:欣賞了黃河沿線風光,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一幅畫面?請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三、以圖配詩,精巧繡制大好河山

古人說:“每下筆皆默合詩人句法?;蜾亸垐D繪間,景物雖少而意常多,使覽者可以因之而遐想。”在區(qū)域地理圖像教學中,采用圖像與詩詞的組合方式,是一種課堂教學的詩意追求:出入畫內外,神游詩境間,詩中有畫,意境清遠,見詩如見畫,吟詩如品畫。這樣也有利于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拓展教學手段,達成詩助畫意、強化通感、升華主題、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

【課例4】課題:中國地理概況(山川秀美之我國母親河――長江)。

多媒體展示“長江流域圖”。

環(huán)節(jié)一:交流匯報,請學生將課前搜集到的關于長江的資料向其他同學匯報。

環(huán)節(jié)二:誦讀詩詞。學生匯報交流完畢,教師通過媒體介紹長江流域原始人類古代文化的兩段史料;讓學生根據(jù)媒體設置的情境朗誦具有代表性的詩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設計意圖:介紹史料意在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長江是古代文明的發(fā)源地;誦讀詩詞又讓學生從文化的視角認識長江,既激發(fā)了學生對長江的贊美之情,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以圖帶題,提升多項技能

圖像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引領學生養(yǎng)成閱讀地圖習慣和閱讀地圖能力,養(yǎng)育必要的心理地圖(及圖片)能力,解決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式,陶冶一定的心靈情操。為此,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幾個問題:(1)注重從問題解決入手,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同時,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及障礙,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效率。(2)注意做到講練結合、導練結合。(3)注重以圖為載體,養(yǎng)成學生用圖的習慣,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力爭讓學生做到心中有圖,利于知識間的遷移與綜合。

例1:利用中國政區(qū)圖拼圖游戲(配置中國政區(qū)圖、拼圖游戲程序、中國地形圖填圖)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地圖能力和填圖能力。

例2:利用比例尺(基礎性題目)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選取一張某城市地圖、一張中國地圖,提問:哪幅圖表示的區(qū)域范圍大?內容詳細程度是否一樣?從兩幅圖中你分別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況下你選擇中國地圖?在什么情況下你選擇某城市地圖?說說你的理由。

例3:訓練學生分析能力。

1.分析中南半島生產水稻符合哪些良好的條件?

2.讀漫畫《千呼萬喚出一“滴”》,完成下面題目:

⑴漫畫反映的是當今世界正面臨的( )

A.氣候變暖問題 B.水資源短缺問題

C.水土流失問題 D.環(huán)境污染問題

⑵就我國而言,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①人口增長過快 ②資源利用率低 ③資源破壞與浪費嚴重 ④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圖像教學與圖境創(chuàng)設是區(qū)域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資源開發(fā)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圖像作為地理現(xiàn)象的呈現(xiàn)手段,因其具有直觀性,易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幫助學生理解;又因其具有其抽象性,知識量大,信息豐富,便于總攬全局,如果運用得當,可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深入探究。

第7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比如,關于“秋”,我們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詩句。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賀鑄《鷓鴣天》:秋風想見西湖上,化作白蓮千葉花。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劉禹錫《萋兮吟》:窮巷秋風起,先摧蘭蕙芳。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龔自珍:四海變秋聲,一室難為春。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馬致遠:投至兩處凝眸,盼得一雁橫秋。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細細品味這些詩句,繼而展開想象,設置一定的場景,我們便可以開始寫作了。不過,具體寫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對重點詩句的詳細領悟。寫作是講究詳略得當?shù)?,所謂對重點詩句的詳細領悟,其實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嗎?輕輕閉上眼睛,遙想兩三枝嫣紅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綠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戲的鴨兒擺動起頸項,霎時晶瑩的水珠四射,蘇軾信筆一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動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當數(shù)宋祁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好一個“鬧”字,讓人在一剎那仿佛就能看到枝頭的杏花密密匝匝,開得何等繁盛;讓人在一瞬間仿佛就能聽到杏花在枝頭爭先恐后怒放的聲音。有形、有聲、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這兩個段落就是對原詩句的描述與評述,即對重點詩句的詳細領悟。

第二、要有對詩句的合理歸類。有一些詩句的內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寫作時,我們便可以把它們歸類在一起,這樣便容易集中地說明自己的主題。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用詩句則揭示了春風最本質的特點:帶來生命。許多詩人都曾為此作注:“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春風使江南披上了綠裝,這是生命的動態(tài)表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春風像剪刀裁剪出如許的細葉,裁剪出大好的春光,這是生命的形象描??;“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風滋潤萬物,卻不讓萬物感受到春風的關切,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組詩句寫的都與生命有關,放在一起,便能給人一個完整的印象。

第三、敘述的語句要富有變化。是先引用詩句再提作者,還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詩句,寫作時都要用心。比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不慕富貴,只向往田園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為伴,對山當歌?!兜歉摺分小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看出了杜甫的寬廣胸襟,面對滔滔江水漫漫落葉,在這個寂寥的季節(jié)里,詩人并不是反復吟唱著“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獨登臺”。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足見他超俗品性,獨具閑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為竿,在這樣一個天高氣爽的日子里垂釣,那該是如何的愜意!這個段落是學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學生修改時注意敘述語句的變化,學生修改為:秋的畫面是最靈動的呢?!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以菊為伴,對山當歌,不慕富貴,只向往田園式生活,遠山近菊,淡淡的畫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純與閑情雅趣。杜甫面對滔滔江水漫漫落葉,吟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渾厚的畫面,不單單是寂寥,那種廣博的胸襟所呈現(xiàn)的悲壯更叫人在心間千百次地縈回?!皵X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鄭板橋以竹為竿,垂釣秋風江上,天高氣爽的意境渲染著他的愜意,也衍化著他的品性超俗。很顯然,后者比前者因語句富有變化,而顯得有韻味得多。

因此,詩句的引用要注意與行文所設置的場景水融。

例:學生用上述關于“秋”的詩句寫成的作文。

秋顏

文 璇

看著窗外深黛色的樹瑟瑟地搖曳著,看著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陽光的艷影,看著女孩們拉緊了衣鏈在風中飄揚著長發(fā),我亦換上毛衣,才驀然發(fā)現(xiàn)原來秋已款款而至。

都說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確是。一個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熱陽光的陪伴,只覺得風兒從指尖滑過,感到絲絲寒氣襲向全身。風兒躍到桂樹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遺落了滿地金黃,馨香在頭頂繚繞。我不禁想起劉禹錫的“窮巷秋風起,先摧蘭蕙芳”。纖纖蕙芽是柔軟的,怎受得住秋風的摧殘。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還有“我言秋日勝春朝”嗎?有詩為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漫山楓葉紅似火,映紅了半邊天,也映紅了詩人的眼,秋的火熱使詩人忍不住駐足觀賞。

在秋的影片里,風和葉總是主角,不斷地上演著一幕幕絕美的剪輯?!扒镲L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將我?guī)У揭粋€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風拂動,落葉飛揚,引得我心馳神往??吹铰淙~,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傷感、悲涼等詞語。其實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說“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嗎?落葉本身不具備令人愁的能力,是人們看到她凋零,賦予她感性。倘使落葉在秋天不落,依舊高掛枝梢,生機盎然,那還算是秋的本色嗎?難道你就不覺得少了點什么韻味嗎?風是秋的主旋律,“秋風想見西湖上,化出白蓮千葉花”便將秋寫得活靈活現(xiàn)了。白蓮在風中隨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種站在秋的容顏里守望的姿態(tài),多么地讓思緒翩翩呀。

秋的畫面是最靈動的呢?!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以菊為伴,對山當歌,不慕富貴,只向往田園式生活,遠山近菊,淡淡的畫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純與閑情雅趣。杜甫面對滔滔江水漫漫落葉,吟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渾厚的畫面,不單單是寂寥,那種廣博的胸襟所呈現(xiàn)的悲壯更叫人在心間千百次地縈回。“擷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鄭板橋以竹為竿,垂釣秋風江上,天高氣爽的意境渲染著他的愜意,也衍化著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來,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葉,不知多少秋聲”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葉,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個季節(jié)的容顏。看著她清晰的紋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尋的秋天。

第8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關鍵詞: 漢語格律詩 英譯 格律派 散體派

1.引言

1.1漢語格律詩的界定

本文擬談漢語格律詩的英譯,那么什么是“漢語格律詩”呢?

根據(jù)王永義編著的《格律詩寫作技巧》,格律詩又稱近體詩,是在字數(shù)、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它規(guī)定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押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lián)要對仗等。格律詩分絕句、律詩、排律三種。絕句為四行體,律詩為八行體,排律為十行以上的長篇體。

格律詩的成熟期在唐朝。下文中所敘述漢語格律詩的翻譯方法大致為唐詩的翻譯方法,所舉的例子多為唐詩中的絕句與律詩。

1.2唐詩英譯歷史

關于唐詩英譯的歷史,馬祖毅先生在他的《漢籍外譯史》中有詳細的論述。在這本書中,他分別談到了英國、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幾個國家翻譯介紹唐詩的情況。其中英國、美國這兩大英語國家的情況介紹得尤為詳細,在此筆者不再贅述。

1.3“方法”(method)一詞的界定

關于“翻譯方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和分類。除了經常提到的“直譯”和“意譯”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分類法。例如,德萊頓(John Dryden)在他的Preface to Ovid’s Epistles中提到了著名的翻譯三分法,即逐字譯(metaphrase)、意譯(paraphrase)和擬作(imitation)。他認為逐字譯和擬作這兩個極端都應避免,正確的方法是介于兩者之間,即意譯。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他的《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了八種翻譯方法,即詞對詞翻譯(word-for-word translation)、改寫(adapt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意譯(free translation)、忠實性翻譯(faithful translation)、地道的翻譯(idiomatic translation)、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一些中國的翻譯理論家也有他們自己的分類法。如張今教授在他的《文學翻譯原理》一書中提到了歷史上的三種主要翻譯方法,即自由主義的翻譯方法、現(xiàn)實主義的翻譯方法和形式主義的翻譯方法。

至于詩歌翻譯,人們也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方法。比如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在他的《詩歌翻譯:七項策略及方案》(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中提到的七種翻譯法,即音位翻譯法(phonemic translation)、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韻律翻譯法(metrical translation)、散文翻譯法(poetry into prose)、押韻翻譯法(rhymed translation)、無韻詩翻譯法(blank verse translation)和口譯(interpretation)。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的陳善偉(Chan Sin Wai)博士在2000年第4期的《翻譯學報》(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上發(fā)表的文章“Standards and Methods in Poetry Translation“中提出六種詩歌翻譯的方法,它們是:音位翻譯(phonological translation)、押韻翻譯(rhymed translation)、散文翻譯(prose translation)、韻律翻譯(metrical translation)、口譯(interpretation)和無韻詩翻譯(blank verse translation)。

在本文中,筆者將根據(jù)許淵沖在《中國翻譯詞典》“詩詞英譯簡史”一條中所說,把漢語格律詩英譯的方法歸納為四種,即以韻體翻譯的格律派、以自由詩體翻譯的散體派、根據(jù)原詩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寫的創(chuàng)譯派和散文詩譯法。

2.漢語格律詩英譯的四種方法

2.1以韻體翻譯的格律派

以韻體翻譯漢語格律詩的翻譯家以英國的翟理斯、中國的許淵沖為代表。

英國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 A.Giles,1845-1935)是格律派的代表。他在翻譯漢語格律詩時采取直譯押韻的詩體形式。評論家認為他譯的唐詩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詩,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請看他譯的杜甫的五言《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White gleams the gulls across the darkling tide,

On the green hills the red flowers seem to burn;

Alas! I see another spring has died...

When will it come――the day of my return?

譯者采取直譯法,忠于原作風貌。該詩一、三行用韻,二、四行也用韻,每行五音步。在譯詩中既很好地傳達了原詩的內容,同時也較好地傳達了原詩的形式。

許淵沖先生在長達幾十年的翻譯實踐中,先后出版譯著50余部,其中大部分是古典詩詞的漢英翻譯。他主張以格律體譯詩,請看他譯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p>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譯文采用AABB韻腳,第一、二行每一個單詞都對仗,且都是單音節(jié)詞,末尾的“flight”與“sight”又相對稱。譯文展現(xiàn)了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2.2以自由詩體翻譯的散體派

以自由詩體翻譯漢語格律詩的翻譯家以英國的韋利、中國的楊憲益為代表。

韋利(Arthur Waley,1889-1966)翻譯唐詩的方法,與翟理斯大不相同,他的翻譯方法是依據(jù)原文逐字逐句直譯,而不是意譯,采用不押韻的自由形式,而不用詩體的押韻形式,他認為譯文如果勉強湊韻,勢必損害原文。他不求格律,用詞簡樸精煉,雖采用自由詩體,但仍舊注意一定的形式與節(jié)奏。他對漢語和古典中國文化的理解,他自幼所受的良好的文學教育和良好的語言和文學的感覺,使他的譯作富有詩的感覺,文體明凈,語言充滿活力。他最好的一些譯作,往往使人渾然不辨其為譯作。例如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中的前四句:“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韋利的譯文是:

“Life in the World is but a big dream;

I will not spoil it by any labor or care.”

So saying,I was drunk all the day,

Lying helpless at the porch in front of my door.

譯詩既忠于原作的意思,在英語表達上又保持了一貫的明晰流暢,使英語讀者對之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

楊憲益先生用自由體譯詩。他十分強調忠實,認為翻譯時不可作過多的解釋,應盡量忠于原文形象,既不要夸張,也不要夾帶任何別的東西。評論家認為他與戴乃迭合譯的《唐宋詩文選》(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把散體譯文推到了空前的水平”。他的譯文簡單明了,樸實無華,自然流暢。請看他譯的杜牧的《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p>

Intimacy too deep for words,

Silent gazes across a wine glass

Even the candle shares our grief at parting

And sheds slow tears until dawn.

譯者忠于原文的字面意義,譯文所用的詞語均為日常用語,如deep,share等更是習用常見的口語。譯詩讀起來似乎比原詩更為精練、上口。

2.3根據(jù)原詩內容對漢語格律詩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寫

根據(jù)原詩內容對漢語格律詩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寫的翻譯家以美國的埃茲拉?龐德為代表。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3)1915年出版了英譯中國古詩《神州集》,共收英文譯詩十八首,實際包括中文原詩二十二首。書名Cathay下面有一條說明:“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龐德根據(jù)的是一個素未謀面的美國學者費諾羅薩學中國古詩的筆記,而費諾羅薩的筆記,又是在日本聽日本學者講解時作的??梢婟嫷伦g中國詩的途徑多么曲折。

由于龐德本人不懂漢語,而他翻譯《神州集》的途徑又是如此曲折,他的詩歌譯作翻譯得很不忠實,所以有些評論家認為根本不能算是翻譯。美籍華人學者James J.Y. Liu將《神州集》斥為“自由創(chuàng)作式的翻譯”的極端。翻開龐德的譯詩集,再對照相應的中國古詩,龐德的一些譯詩確實存在很大的偏差。如龐德所譯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p>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eku-t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

將“故人”誤譯為人名,“黃鶴樓”音譯(日文讀音)為地名,時間(三月)、地點(揚州)都給漏譯了,全詩中突出的意象是“長江”,連詩題也給改為“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江上送別》)。

2.4以散文形式翻譯漢語格律詩

以散文形式翻譯漢語格律詩的翻譯家以翁顯良(1924-1983)為代表。

翁顯良出版有《古詩英譯》(1985),該書是散文詩譯法的杰作。他在《古詩英譯》小序中說:“……譯詩的難處,在于再現(xiàn)形象和改創(chuàng)聲律。再現(xiàn)形象,不能背離詩人的本意,……然而再現(xiàn)絕不是臨摹,似或不似,在神不在貌,不妨得其精而忘其粗……至于聲律,語言不同,自然要改創(chuàng),更不必受傳統(tǒng)形式的束縛,押韻不押韻,分行不分行,一概無所謂,……可是,長短輕重,抑揚緩急,都要隨義而轉,卻也不怎么自由。”所以他把古詩譯成再現(xiàn)原詩形象的散文詩。以下是他用散體譯的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Autumn Glory

Off the main road runs a narrow stone path,winding,climbing,vanishing into the cloudy heights where perch a few tiny cottages.

Here I pull up my carriage,entranced.For the twilit mountainside is ablaze with crimson maples more vivid than spring flowers。

譯者采用散文體,不用韻。他也不一行對一行、一詞對一詞地譯,而是完全將自己對原作的充分感受徹底融入到了譯詩這一藝術空間,仿佛譯者就是作者本人一般。

3.結語

法國有一句諺語“l(fā)a vérité est diverse”(truth is diverse),有一位英國詩人這樣寫道:“Beauty is truth and truth beauty.”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l(fā)a beauté est diverse”(beauty is diverse)。這句話也適用于漢語格律詩英譯的各種方法。漢語格律詩可以比作一座美麗的山峰,而各種不同的漢語格律詩英譯方法只是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在看這座山峰。我們相信漢語格律詩英譯的方法越多,譯文越多,也越有助于我們更清晰地了解漢語格律詩這座美麗的山峰。

參考文獻:

[1]Chan Sin-wai & David E.Pollard.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2]Giles,Herbert A.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 London:Betnard Quaritch,1898.

[3]Lefevere,André.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Assen/Amsterdam:Van Gorcum,1975.

[4]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Waley,Arthur.170 Chinese Poems.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86.

[6]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Z].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7]劉象愚.從兩例譯詩看龐德對中國詩的發(fā)明[J].中國比較文學,1998,(1).

[8]呂叔湘編注.中詩英譯比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永義.格律詩寫作技巧[M].青島出版社,2003.

[11]翁顯良.古詩英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2]許淵沖.如何翻譯詩詞――《唐宋詞選》英、法譯本代序[J].外國語,1982,(4).

[13]許淵沖.漢英對照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楊憲益.略談我從事翻譯工作的經歷與體會[A].金圣華,黃國彬主編.因難見巧――名家翻譯經驗談[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

第9篇:關于長江的詩詞范文

一、巧用趣味語言

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表達準確,精練通俗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如我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講"日界線"時,我這樣導入:"有一雙胞胎姐妹,妹妹卻比姐姐大一歲,這是為什么呢?"提出這種懸念、疑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尋答案,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把古詩名句中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chuàng)設聽課的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述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這些詩歌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地理課增添了一番風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優(yōu)美詩句

古詩詞、成語中蘊藏地理知識還有很多,對地貌、地形、月相、地球運動、地殼運動、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們平時多積累,多思考它們與相關課本內容的聯(lián)系,上課就能應用得當。把古詩文中的優(yōu)美的詩句,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水土流失是現(xiàn)在植被破壞地區(qū)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它對環(huán)境的影響深遠,既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減弱,還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劇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時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黃土高原。其實在古代的成語中就有了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涇渭分明。

講地形時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森林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時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講森林美化環(huán)境時用"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講丘陵時用"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廬山),這些詩猶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課堂更增添了一番風味。

涇渭分明有幾種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濁涇河清;唐宋時是涇河濁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濁涇河清。但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是有一條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為古代工業(yè)污染對環(huán)境幾乎沒什么影響,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導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產生河流之間明顯的水質不同。涇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圍都是在黃土高原地區(qū)的,它們在不同的朝代出現(xiàn)了水質的轉換,既反映了古代黃土高原出現(xiàn)了較嚴重的水土流失了,還出現(xiàn)過植被恢復了又被破壞的現(xiàn)象。這就是很好地理教學案例。為什么有時是渭河濁涇河清,有時是涇河濁渭河清,這就是植被對河流含沙和對水質影響的經典故事。也符合現(xiàn)代植樹造林對地理環(huán)境產生的影響,植被覆蓋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則河流水渾濁。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課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講"氣候"一節(jié)時,可講《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位地理學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zhàn)略的勝利;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學習熱情就更加高漲。

講"西亞"一節(jié)時,講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白色長袍。講完后,提出疑問: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亞氣候干燥,白色對強烈的陽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熱少。從而使學生對西亞氣候形成長時記憶。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詞通俗流暢,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河山和大自然的熱愛。在講“長江”時,讓學生先聽《長江之歌》,從中理解中華兒女對長江的無限贊美之情。利用歌詞中“你從雪山走來”點明河流的源頭在地勢很高的唐古拉山脈;“你向東海奔去”得出長江是外流河,順地勢自西向東流入東海,同時可以歸納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吨袊暮恿骱秃础返诙?jié)"長江"時,我借來電子琴邊唱邊彈《長江之歌》,一段唱下來,有的同學已能跟著唱起來,師生共同用優(yōu)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對長江的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歌曲以它獨到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們。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