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預約合同范文

預約合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預約合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預約合同

第1篇:預約合同范文

預約合同是一種債權合同,故它的成立與生效也應該具備一般債權合同成立與生效的要件。合同的成立與生效,概念并不相同。合同的成立,是指雙方當事人經(jīng)磋商、談判,就合同的核心條款達成了合意。合同的生效,則是指已經(jīng)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產(chǎn)生了一定的法律拘束力。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合同的成立時間與生效時間是相同的。《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钡呛贤某闪⒉⒉坏韧诤贤纳А:贤欠裆?,還要看該合同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及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就列舉了五種合同無效的情況。合同成立反映的是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合意,而合同生效則反映了法律價值的取向問題。就預約合同而言,其生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要件:1、主體適格。2、內容確定、合法。3、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具體而言:

1、主體適格

合同主體適格是指訂約當事人應當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做的單方法律行為無效。又如訂立商品房開發(fā)合同,承包商須具有相應的資質。因此,在簽訂特殊的預約合同時,當事人還須具備特定的資格。但是對于一般的合同,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都能成為合同的當事人,因此他們也能成為預約合同的當事人。另外,預約合同的主體一般應當與本約合同的主體一致。因為當事人是基于對彼此的一種信賴而訂立預約合同,因此一般情況下預約合同的債權不得讓與,債務不得承擔,雙方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2、內容確定、合法

所謂內容確定,是指預約合同中必須具備一些核心條款,這些條款也是本約中的基本條款。對于這些基本條款的確定標準,學術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一般來說應當包括決定該合同類型的主給付義務,它主要是指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根據(jù)合同的性質所必備的條款,如在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應當確定房屋的位置、面積及價金計算。二是依照當事人的特別約定所必備的條款,如當事人在協(xié)議中約定:合同須經(jīng)雙方蓋章后生效。那么蓋章就成為了合同的必備條款。如果僅僅訂立空泛的預約合同,而當一方違約,另一方請求履行時,即使法院以生效的判決來代替訂立本約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本約合同也會因標的不明確而無法執(zhí)行?!睹佤斆穹ǖ洹?415條規(guī)定:“預約至少包括本約的要素?!币虼耍瑸榱耸诡A約能夠得到及時履行,預約合同中應確定核心條款是其產(chǎn)生法律約束力的必備條件之一。對于一些非必要條款,如標的的質量、給付時間、地點等問題,并不需要在預約合同中就約定,當事人可以在訂立本約時再進行磋商。萬一發(fā)生糾紛訴諸法院時,還可以由法官根據(jù)字面意思、行業(yè)規(guī)定以及交易習慣進行解釋。

而內容合法,是指預約合同的內容要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而且除了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外,還必須符合社會公益。社會公益是一個不明確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例如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社會良好風尚皆可納入其中。這也是我國民法制度中公序良俗原則的內容。

3、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將其所欲為某種法律行為的意思表達于外的行為。要想使預約合同成立并生效,那么這種意思表示就必須是真實的,即表意人內心的效果意思必須與其表示行為相一致,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一旦內心的想法得以真實的表示出來,并且得到了對方當事人的承諾,那么雙方就要受該意思表示的拘束。如果存在影響意思表示真實的因素,那么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遇到顯失公平的情況,就可以賦予權利人申請撤銷的權利。如果是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那么就會導致該合同無效。

第2篇:預約合同范文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吹竭@樣的情況:某甲預購置一套商品房,與開發(fā)商訂立房屋買賣合同,根據(jù)《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房屋的“交付使用條件及日期”是商品房買賣合同的主要內容,但欲購房屋尚在建,交付使用的時間難以確定,因此房屋買賣合同無法訂立,而此時甲往往會因為擔心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且行情日漲,而愿意與開發(fā)商簽訂認購書來固定交易機會,待條件成熟再簽本約約定房屋交付內容。學理上,把這種認購書看作是一種預約合同。

在交易中,締約當事人在直接訂立本合同的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先行訂立預約合同的辦法,來保障預約債權人嗣后訂立本合同的權利。預約合同因其保障交易安全的功能,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民間借貸、房屋買賣租賃、車輛購買等領域。另外,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立法上,對于預約合同尚無明確的規(guī)定,當事人常因合同的成立、效力、違約責任等問題而發(fā)生法律糾紛。為此,本文將就預約合同的法理及其應用中的若干法律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預約合同的基本理論

(一)預約合同的涵義

談到預約,人們很容易想到婚約,婚約是指男女雙方以結婚為目的而作出的事先約定,早期的婚約是具有很強的法律約束力的。公元前1700多年的《漢謨拉比王法典》中就有對婚約的規(guī)定,該法典第128條規(guī)定,“倘自由民取妻而未訂契約,則此婦非其妻”。廣義合同論者認為,婚約是具有約束力的身份合同,是身份預約合同的雛形。 究竟什么是預約,預約的涵義為何,各國并無定論。一些國家的法律對預約合同進行了抽象性的規(guī)定。如《墨西哥民法典》稱預約為“用合同方式承擔于將來訂立一個合同的義務”,“締結合同的允諾或者其他預備協(xié)議,可以是單方的或雙方的”;《秘魯民法典》稱預約為“通過將行訂立合同的協(xié)議,當事人使自己承擔在將來訂立一個確定性合同的義務回。”

在我國,雖然法律上沒有對預約合同進行定義,但相關的研究已比較成熟。我國學者認為,預約是與本約相對立而言,“當事人雙方約定負有將來締結契約的義務”的契約,或者謂“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約定將來訂立具有特定內容之契約”的契約。目前,學理上一般將預約定義為,“約定將來訂立一定契約之契約”。根據(jù)《布萊克法律詞典》的解釋,“預約是指由一個人作成的契約或約定,它具有排除這個人合法地進入另一項性質相同的合同的屬性。”

(二)預約合同的特征

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預約合同本身就是一種契約,它的標的是訂立契約的行為目的是確保將來與相對人訂立特定的合同。具體而言,預約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預約合同是諾成合同。首先,預約的本質是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在意思表示真實一致的基礎上,對即將簽定的本約內容進行明確約定的的結果,符合合同構成的一切基本特征。其次,預約因當事人有效的初步磋商行為而產(chǎn)生,強調當事人主觀意志在合同成立中的決定作用,具有極強的諾成性,同時其諾成性,對于強制執(zhí)行因為信賴允諾或協(xié)議、道德義務、法律特別規(guī)定所產(chǎn)生的債之關系,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第二,預約合同簽訂于本合同的磋商階段。預約是為締結本約而達成的合意,是談判期間對未來事項的預先規(guī)劃。只能發(fā)生在本約的締結過程中,本約已經(jīng)達成自然沒有締結預約的必要。盡管如此,預約卻不屬于本約締結過程的一部分,預約的標的是將本約的部分先契約義務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來,即使其并未涉及本約的實質內容,也可以認定為預約。

第三,預約的標的物是一種行為,即以訂立本約為標的的行為。預約總是期待著最后確定合同,就其標的而言,預約的宗旨在于行為的給付與注意,并且該行為必定是作為,即當事人要承擔在將來訂立本約的作為義務。

第四,預約合同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預約為當事人協(xié)商約定將來訂立本約的契約,是法律對當事人之間設定的將來訂立契約的合意認定,具有一定的強制力和法律約束力,違反預約中約定的締結本約或就本約進行磋商的義務將承擔違約責任。

(三)預約合同的價值基礎

1 誠實信用。誠信原則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在預約階段,誠實信用原則表現(xiàn)為公平交易的義務,當事人應盡最大努力善意談判,全心全意為訂立本約及將來履行本約而努力,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2 信賴保護。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當事人雙方往往先通過磋商達成初步協(xié)議(預約),產(chǎn)生彼此間的信賴?;诖朔N信賴,當事人將為訂立本約開始各種準備工作,甚至放棄尋找其他商機的機會,然而事情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旦對方當事人違反了預約,沒有履行訂立本約的義務,那么當事人的各種準備工作就會落空,其合法權益也必將受到損害。保護先契約階段的允諾信賴,充分保護當事人訂立本約的權利,是對預約合同的合理規(guī)制。

3 情勢變更。在現(xiàn)實締約中,由于客觀、法律條件的限制,談判過程中的情勢是復雜多變的。在有些情況下,當事人意欲成立本約,但又不能立即明確本約所能成立的各項主要條款,因此只能通過談判規(guī)定了部分條款,約定在將來某一時間在這些已約定條款基礎上達成本約;再如,法律規(guī)定某些合同為實踐合同,單有雙方當事人的合意還不能成立合同,尚需交付標的物完成其它給付才能成立該合同等等。此時,當事人意欲訂立合同而又客觀不能,那么簽訂預約便成為其最好的選擇。

二、預約合同的比較法考察

(一)大陸法系的預約合同制度

大陸法系對預約合同的研究與要物契約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主要是對羅馬法的延伸。1804年《法國民法典》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預約合同,該法典第1589條規(guī)定,“雙方當事人就標的物及其價金相互同意時,買賣預約即轉化為買賣。”之后還認可了當事人可以通過定金擔保的形式解除預約的情形。

一百年后的《德國民法典》第610條規(guī)定,“合同另一方的財產(chǎn)狀況明顯受損害而危及返還請求權的,在發(fā)生疑問時,約定貸款的人可以撤回其約定。”從中推論,該法典承認了消費借貸預約。

在此之后的《日本民法典》則吸收了法、德兩國民法典的經(jīng)驗,既規(guī)定了買賣預約,又規(guī)定了消費借貸預約。雖然此時對預約合同的研究還只限于買賣或要物契約等個別契約的范圍,沒有形成明確地法律體系⑤。

但是,在此之后頒布的民法典則大都承認了預約的一般

轉貼于

契約性質。一些國家民法典的“債編總則”中對預約合同的內容規(guī)定開創(chuàng)了預約規(guī)制的新天地。如《秘魯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葡萄牙民法典》、《墨西哥民法典》以及《瑞士債務法》等。我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臺灣地區(qū)的民法典中也采取了同樣的立法例,在債法編的《債之通則》中對預約合同作了明確規(guī)定。

(二)英美法系的預約合同制度

英美法起初不承認預約,其原因在于“契約之內容必須確定,契約始能成立”,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法律卻承認意向書或備忘錄的存在。隨著誠信原則適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充分考慮到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英美國家的一些學者開始正視合同主體因特殊情況無法簽訂合同的情況,認可當事人對未來合同作出提前的安排,并對預約理論進行研究。

美國學者方思沃斯最早闡釋預約的內涵,他說:“我將使用預約一詞,去指任何這樣的協(xié)議:它訂立于談判期間,并期待著稍后作為談判終極點的協(xié)議,而不論它在法律上是否強制執(zhí)行。”在他看來,預約是居于最初談判和最后協(xié)議的階段性中途小站,是談判當事人不希望迅速達成最后協(xié)議時自由分配其談判風險的工具。

而在英國,1893年出臺的《貨物買賣法案》第一次區(qū)別了買賣和買賣預約的概念,法案中的預約指的是期貨交易,與大陸法所稱的預約含義有所不同,但其所稱的“訂約前之商議”以及“締約合同”,則包含了一些真正的預約。

隨著對預約合同研究的不斷深入,美國學者將預約合同進行了分類:一是帶未決條款的預約。二是將行談判的預約。至此,英美法上的“預約合同”體系基本形成。

三、預約合同的成立與效力

(一)預約合同的成立

預約作為合同的一種,其成立自應遵循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但作為一種特殊的合同形式,預約合同的成立要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從形式上來看,1 預約當事人與本約當事人應當一致,且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2 預約訂立在本約的談判過程中。從實質上來看,(1)預約合同當事人要有訂立預約的合意;(2)預約的標的是當事人為將來訂立本約而進行談判的行為;(3)預約合同的內容要確定、可能,且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預約合同的訂立必須做到概念明確,內容確定。因為從預約的目的出發(fā),預約應具備兩個構成要素:一是嗣后訂立本約的明確意思表示:二是構成本約的主要條款。合同的主要條款是足以使合同成立的條款,不同類型的合同其主要條款也不同。如果預先約定的內容模糊,則很難為本約的訂立提供依據(jù),也就不能稱之為預約。

至于預約合同的成立形式,筆者認為應當采取書面形式,以書面文字等有形地表現(xiàn)合同的內容。預約作為約定將來訂立一定契約之契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履約談判的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糾紛,采取書面形式使對預約口頭上的變更或終止歸于無效,強化責任分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糾紛的發(fā)生。此外,書面與信賴,相互作用,彼此增援,有利于明確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有效地維護合同效力。

(二)預約合同的效力

預約合同的效力因其標的的特殊性而產(chǎn)生較大爭議,目前,理論上主要有“必須磋商說”和“必須締約說”兩種觀點。

“必須磋商說”認為,當事人之間一旦締結預約,雙方就負有在未來某個時候為達成本約而進行磋商的義務,依照此說,只要當事人為締結本約進行磋商就履行了預約的義務。而“必須締約說”則主張,在預約合同中,當事人僅僅負有在未來某個時候為達成本約合同而進行磋商的義務是不夠的,還必須達成本約合同,否則預約合同毫無意義。不同的觀點學說反映不同的法律政策傾向,體現(xiàn)出不同的法律價值觀念。“必須磋商說”強調磋商談判的過程,側重于保護買方的利益,買方只需與預約相對人進行善意的談判就是履約的表現(xiàn),即使最終未能達成本約也無需承擔法律責任。然而這樣往往會使買方因具有過多的主動權而盲目地簽訂預約,以至某些磋商僅是流于形式,影響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

與之相比,“必須締約說”在照顧合同雙方利益方面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必須締約說”注重磋商談判的結果,它可以有效地起到了固定雙方交易機會的作用,買方不必擔心賣方見異思遷,賣方也無需擔心買方“貨比三家”,因為它能使當事人在對方違約失信時得到賠償損失的法律救濟。但是,“必須締約說”的采納還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預約只是本約締結過程的一個階段,二者中間往往間隔了一定的時間段,若這段時間締結合同的某些條件發(fā)生了變化,仍要當事人按照預約的約定訂立本約,可能會導致不公平的出現(xiàn),有違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筆者認為,預約的內容決定預約的效力,對預約的效力不能一概而論,應該考察預約條款的詳盡程度做出不同的規(guī)定。現(xiàn)實生活中,預約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有的預約條款非常詳盡,將未來本約應該規(guī)定的內容統(tǒng)統(tǒng)包括進去,有的預約則非常簡略,僅僅表達了當事人之間有將來訂立本約的意思,至于本約規(guī)定什么內容留待以后磋商決定。因此,預約的效力是采“必須磋商說”還是“必須締約說”有其客觀基礎,并非人們主觀想象所能解決。在條款簡陋的預約中,雙方當事人僅僅表達了希望進一步磋商的意向,只要能約束對方當事人來與自己進行磋商就符合其訂立預約的目的,因而,采“必須磋商說”就比較合理。況且,預約條款的簡陋在客觀上也不足以使雙方直接訂立本約,磋商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而條款完備的預約就具備了直接締結本約的條件,可采用“必須締約說”,以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四、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一)違反預約的責任:對締約過失責任的完善

我國《合同法》明確規(guī)定了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產(chǎn)生于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其所違背的是一種“先合同義務”。相對于締約過失責任,違反預約合同的責任雖然也產(chǎn)生于合同訂立的過程中,是對締約過程中當事人的利益的保護,但它是一種意定責任,基于當事人約定而產(chǎn)生,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責任形式。

因此,筆者認為,違反預約責任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締約過失責任的一種完善。首先,違反預約責任的確立充分體現(xiàn)尊重當事人意志的法律要求。合同法是一部充分體現(xiàn)當事人意志自由的法律,當事人自然有權利自主決定締結本約的方式、程序,決定違反預約應當承擔的責任。法律如果不規(guī)定預約及違反預約的責任,則不能充分體現(xiàn)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其次,違反預約責任的確立有利于責任范圍的明確界定。通過預約,當事人可以約定損失賠償?shù)姆秶?、金額以及歸責方法,進而比較方便地確定責任范圍。再者,違反預約責任的確立能夠減輕受害方的舉證責任。根據(jù)合同法,在違約責任下,守約方不需要證明違約方在主觀上具有過錯,而在締約過失責任下,受害方則需證明對方具有過錯。

違反預約的責任與締約過失責任從表面上來看宗旨一致,功能相似,都可以歸屬于“先合同責任”,但兩者實質是不

轉貼于

同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責任形式。在實踐中,如果當事人最終欲訂立的合同未能成立或生效,在存在預約的情形下,優(yōu)先適用違反預約的責任,根據(jù)雙方的約定進行處理,只有在沒有預約的情形下,才可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以締約過失責任處理。

2 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形式

預約作為合同之一種,其當事人亦有承擔違約責任之義務。目前,有關預約合同違約責任形式的主流學說有兩種,分別為“實際履行說”和“損失賠償說”。

所謂實際履行,是指預約合同訂立后,如果預約的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其訂立本約的義務,則另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法院強制其履行義務及承擔責任。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實際履行理論,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態(tài)度。有些國家承認實際履行說,預約債權人有權請求法院判令預約債務人履行訂立本合同的義務。有一些國家則否定實際履行的方式,主張采用定金規(guī)則替代實際履行。筆者認為實際履行作為違反預約的責任形式是不合理的。首先,實際履行的直接后果是強制當事人簽定本約,這與合同法所倡導的意思自治原則相矛盾,如果一方當事人故意不履行預約義務,那么過分強調對預約的實際履行,還有可能引發(fā)當事人的抵觸心理,引起更多的糾紛。再者,違反預約通常表現(xiàn)為因一方過錯致使本約不能成立,按照實際履行的要求,當事人必須按照預約成立本約,這就意味著,預約最終將是產(chǎn)生與本約相同的結果,違反法律限制某些合同成立的初衷。最后,強制履行的適用有嚴格的條刊:限制,如必須依據(jù)法律和合同的性質能夠履行且在事實上是可能的和在經(jīng)濟上是合理的等,如果當事人一方由于實際不能而違約,那么強制履行將成為一紙空談。

與實際履行相比,賠償損失的適用更為公平,合理。所謂“賠償損失”,是指當事人基于誠實信用原則有理由根據(jù)預約期待本約的成立和履行,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預約的談判義務,沒有達成本約,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害或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shù)呢熑微?。依照此說,當事人可以在預約中約定違約金或定金,當一方當事人違反預約,不履行約定義務時,對方當事人可根據(jù)違約金條款或定金條款尋求救濟,法律充分保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違約金和定金責任主要由當事人約定,如果當事人之間無此項約定,或者違反預約的一方當事人在承擔違約金或定金責任后,對方當事人仍有損失的,這就涉及到損害賠償?shù)膯栴}。筆者認為違反預約責任的損失賠償范圍應限定為信賴利益損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因信賴本約將會訂立而為準備履行本約所發(fā)生的支出或遭受的損失;二是因信賴本約將會訂立而放棄其它訂約機會所遭受的機會利益的損失。概括地講,與預約合同不給付有相當因果關系的一切損害,均應當賠償。當然,主張損失賠償?shù)囊环截撚信e證責任。

五 預約合同的法理及我國立法的完善

我國民法通則以及合同法上,關于預約合同還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偨Y以上對預約合同法理的分析,筆者認為,我國在完善預約合同立法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預約合同是當事人為將來訂立一定的合同而達成的初步協(xié)議,重在當事人間的信用,是信用交易的結果。在發(fā)達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由信用交易而產(chǎn)生的信賴利益必須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法律應充分保護當事人間為訂立正式的協(xié)議而作出的種種安排。因此,我國有必要在法律上對預約合同做出明文規(guī)定。

第3篇:預約合同范文

關鍵詞:預約保險合同;保險單;溯及力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5-0254-01

隨著進出口貿易規(guī)模的發(fā)展,海上預約保險制度以其簡捷、便利的特色越來越受到保險公司和進出口企業(yè)的歡迎,已成為一種習慣的做法。對被保險人來說,可以避免漏保和防止保險費的增加,對保險人來說,可以保障穩(wěn)定的保險費收入。

一、預約保險合同定義

關于預約保險合同的定義,法律并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我國《海商法》第231條至第233條只是對預約保險合同作了簡單粗略的規(guī)定,《保險法》、《合同法》對此均未作任何規(guī)定。我國《海商法》第231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在一定期間分批裝運或者接受貨物的,可以與保險人訂立預約保險合同。預約保險合同應當由保險人簽發(fā)預約保險單證加以確認”。第232條規(guī)定:“應被保險人要求,保險人應當對依據(jù)預約保險合同分批裝運的貨物分別簽發(fā)保險單證。保險人分別簽發(fā)的保險單證的內容與預約保險單證的內容不一致的,以分別簽發(fā)的保險單證為準”。第233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知道經(jīng)預約保險合同保險的貨物已經(jīng)裝運或者到達的情況時,應當立即通知保險人。通知的內容包括裝運貨物的船名、航線、貨物價值和保險金額”。

綜上,可以將海上預約保險合同定義為:一種長期的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該合同應訂明保險責任范圍、保險財產(chǎn)范圍、每一保險或一地點的最高保險金額、保險費結算辦法等,保險人保證承保該合同項下的所有貨物風險,被保險人則保證就該合同項下的所有貨物向保險人申報。

二、預約保險合同的成立與生效

(一)預約保險合同的成立

《海商法》第221條規(guī)定“被保險人提出保險要求,經(jīng)保險人同意承保,并就海上保險合同的條款達成協(xié)議后,合同成立?!庇捎谠摲]有就海上預約保險合同的成立另作規(guī)定,因此這一條款同樣適用于海上預約保險合同。與一般的合同一樣,預約保險合同的成立仍然需要經(jīng)過要約(被保險人投保),承諾(保險人承保)這一過程,而條件也仍是主要條款達成合意。至于當事人雙方應就哪些具體條款達成合意,不能忽視海上預約保險合同是一個總合同這一性質特點。

(二)預約保險合同的生效

我國《合同法》第44條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xù)生效的,依照其規(guī)定”。這是我國法律有關合同生效的規(guī)定?!逗I谭ā窙]有規(guī)定預約保險合同須經(jīng)過批準、登記等手續(xù)才能生效,所以根據(jù)《合同法》,預約保險合同一般在成立時生效。如果當事人雙方在預約保險合同中約定了生效條件或是合同生效時間,那么預約保險合同自生效條件成立或合同生效時間開始時生效。

實踐中,保險人往往在預約保險條款中約定在保險單簽發(fā)或者保險費交付后預約保險合同生效。筆者認為,預約保險合同中約定以保險單的簽發(fā)或保費的交付作為預約保險合同生效要件并無不可。預約保險合同是合同的一種,它的訂立應當遵守意思自治原則,合同條款如體現(xiàn)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則為有效。而在預約保險合同訂立時,當事人相互協(xié)商,將保單的簽發(fā)或保險費的交付作為預約保險合同生效的要件,一般都是其真實意思的體現(xiàn),是雙方的自愿選擇,不違反公平原則。

三、海上預約保險合同的溯及力問題

(一)海上預約保險合同分合同溯及力

被保險人對分批貨物申報(通知)的時間可以視為分合同成立的時間。雖然根據(jù)預約保險合同的定義和性質,可以推導出預約保險合同下的所有貨物,包括某一特定分合同所涉貨物的投保和承保在總合同訂立時即已完成,但這只是象征性的,某一批貨物真正地納入預約保險合同的保障范圍,是需要通過被保險人對該批貨物的申報完成的,這種申報功能上與一般保險合同的投保有相似之處,只是預約保險合同的定義為申報加設了保障,即保險人對該批貨物自動承保,而不能選擇。

(二)貨物出險后才申報的溯及力問題

預約保險合同可以溯及生效,但是當保險合同中有明確規(guī)定:“被保險人必須在貨物發(fā)生損失或到達之前向保險人申報”或其他類似表達的時候,預約保險合同就不能產(chǎn)生溯及生效,這就是預約合同溯及效力的例外。在英國,這種約定被視為約定的保證,如果被保險人未按照約定向保險人申報,被保險人就會被認為違反了約定的保證,從而使被保險人不能根據(jù)保險合同得到保險賠償,被保險人將會遭到巨大損失。

第4篇:預約合同范文

由于條件和擔保條款的區(qū)分直接影響到違約的補救方式,因此,法官在違約發(fā)生后應判斷當事人違反的義務在性質上是屬于條件還是屬于擔保條款,并進一步確定違約當事人所應承擔的違約責任。然而,在實踐中,對這兩種條款作出區(qū)分常常是困難的。因為“在條款中,表面上通常并不附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即使有,雙方當事人所使用的術語也未必確切,因為他們很可能用錯這些詞?!保郏?)b]在學術上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應從條款本身的重要性上區(qū)分哪些條款是擔保條款、哪些條款是條件條款。條件條款是合同的重要的、基本的、實質性的條款,違反該條款將導致合同解除。[(3)b]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必須履行義務(如出賣人應負對產(chǎn)品質量的默示擔保義務),違反該義務將構成違反“條件條款”。[(4)b]第二種觀點認為應根據(jù)違反義務后是否給受害人造成履行艱難(hardship)來決定哪些條款是擔保條款,哪些條款是條件條款。[(5)b]由于此種觀點將違反條件條款并導致合同的解除的情況局限在以履行艱難的后果作為判斷標準上,這就嚴格且不合理地限制了受害人的解除權,因此并沒有被廣泛采納。由于從條款的重要性來區(qū)分條件和擔保條款,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難,因此英國法開始以違約后果為根據(jù)來區(qū)分不同的條款。正如阿蒂亞所指出的:“違反某些條款的后果取決于違約所產(chǎn)生的后果。其理由是,一方鑒于違約而取消合同的權利,實際上是據(jù)違約的嚴重性和后果決定的,而不是由被違背的條款的類別決定的。有些似乎對合同是非常重要的條款,可能在較小的程度上遭到破壞,且未引起嚴重后果,這樣,也就好象沒有什么理由因一方違約而賦予另一方以取消合同的權利?!保郏?)b]這就是說,違約違反的條款是屬于條件還是保證條款,主要應取決于該違約事件是否剝奪了無辜當事人“在合同正常履行情況下本來應該得到的實質性利益”。[(6)b]英國法院已確認了違反中間條款(Intormediateterm)的違約形式,即一方當事人違反了兼具要件和擔保性質的中間性條款時,對方能否解除合同,須視違約的性質及其嚴重性而定。在1962年英國上訴法院審理的香港弗爾海運公司訴日本川崎汽船株式會社案中,法官認為“違反適航性條款可能違反合同的根本內容,也可能僅違反合同的從屬性義務”,[(7)b]因而應依據(jù)違約的后果而定。

從總體上說,英美合同法在確定根本違約方面,經(jīng)歷了一個從以違反的條款的性質為依據(jù)到以違反合同的具體后果為依據(jù)來確認是否構成根本違約的過程。由于當前英國法中根本違約的判斷主要以違約的后果來決定,因而在這方面很類似于大陸法。

在德國法中,并沒有根本違約的概念,但是,在決定債權人是否有權解除合同時,法律規(guī)定應以違約的后果來決定。根據(jù)《德國民法典》第325條,“在一部分不能給付而契約的一部分履行對他方無利益時,他方得以全部債務的不履行,按第280條第2項規(guī)定的比例,請求賠償損害或解除全部契約。”第326條規(guī)定“因遲延致契約的履行于對方無利益時,對方不需指定期限即享有第1項規(guī)定的權利?!笨梢姡`約后“合同的履行對于對方無利益”是決定是否可以解除的標準,這里所謂“無利益”是指因違約使債權人已不能獲得訂立合同所期望得到的利益,這就表明違約造成的后果是重大的??梢?,德國法的規(guī)定與英美法中的“根本違約”概念是極為相似的。

《聯(lián)合國國際債物銷售合同公約》(簡稱《公約》)第25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結果。”這個規(guī)定區(qū)分了根本違約與非根本違約,根據(jù)《公約》的規(guī)定來看,《公約》實際上只是根據(jù)違約的后果決定根本違約的問題,而不是根據(jù)違約人違反合同的條款性質來決定這一問題的??梢姟豆s》的規(guī)定實際上吸收了兩大法系的經(jīng)驗。

按照《公約》的規(guī)定,構成根本違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違約的后果使受害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此處所稱“實際上”的含義,按照許多學者的解釋,包含“實質地”、“嚴重地”、“主要地”的含義。[(1)c]因此表明了一種違約后果的嚴重性。所謂“有權期望得到的東西”實際上是指期待利益,即如果合同得到正確履行時,當事人所應具有的地位或應得到的利益,這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和宗旨。在國際貨物買賣中,它既可以是轉售該批貨物所能帶來的利潤,也可以是使用該批貨物所能得到的利潤,但必須是合同履行后,受害人應該或可以得到的利益。所謂“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乃是違約行為和使另一方蒙受重大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換言之,受害人喪失期待利益乃是違約人的違約行為的結果。第二,違約方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下也預知會發(fā)生根本違約的結果。這就是說,如果一個違約人或一個合理人在此情況下不能預見到違約行為的嚴重后果,便不構成根本違約,并對不能預見的嚴重后果不負責任,在這里,《公約》為貫徹過錯責任原則,采用了主客觀標準來確定違約人的故意問題。主觀標準是指“違約方并不預知”,他主觀上不知道他的違約行為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表明他并未有故意或惡意。例如違約方并不知在規(guī)定時間不交貨可能會使買受人生產(chǎn)停頓,而以為這批貨物遲延數(shù)天對買受人是無關緊要的,這樣,違約人的違約行為雖已造成嚴重后果,但他主觀上不具有惡意。其次是客觀標準,即一個合理人(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如果一個合理人在此情況下能夠預見,則違約人是有惡意的。應當指出,在這兩種標準中,客觀標準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此種標準在判斷違約當事人能否預見方面更為簡便易行。一般來說,違約人或一個合理人能否預見,應由違約人舉證證明,[(1)d]就是說,違約人要證明其違約不構成根本違約,不但要證明他自己對造成這種后果不能預見,同時還要證明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下也不能預見,從而才不構成根本違約。至于違約人應在何時預見其違約后果,公約并沒有作出規(guī)定。根據(jù)《公約》第74條損害賠償額的規(guī)定,即“這種損害賠償額不得超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可以推斷出違約人預見其違約后果的時間應是訂立合同之時,但亦有學者認為《公約》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預知的時間,因此應預見的時間“可能包含從訂約時至違約時的一段時間”。[(2)d]

由于《公約》規(guī)定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才構成根本違約,這就嚴格限定了根本違約的構成。因為根本違約從法律上說等同于不履約,[(3)d]《公約》又嚴格規(guī)定了根本違約的構成,這與《公約》第49條、第64條的規(guī)定是相矛盾的,對根本違約規(guī)定嚴格的構成要件,有時會限制非違約方的權利。例如,違約人對結果的預知程度在不同的案件中是不同的,倘若違約人對結果的預知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預知,而違約的結果實際上造成重大損害,在此情況下,因為違約方的行為不構成根本違約,則非違約方仍必須受已被嚴重違反的合同的拘束,盡管合同的履行對他已經(jīng)沒有意義,也不能解除合同、這顯然不妥。所以在此情況下,僅允許非違約方獲得損害賠償,實際履行等救濟是不合理的。至于違約人能否預見,那是一個過錯程度問題,不應影響到解除權的實際行使。所以《公約》規(guī)定的雙重要件,不如德國法僅以違約的后果為標準以及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僅根據(jù)具體違約程度來確定是否可解除合同,更有利于保護債權人。

我國《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第29條規(guī)定:“一方違反合同,以致嚴重影響訂立合同所期望的經(jīng)濟利益”,“在合同約定的期限沒有履行合同,在被允許推尺履行的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另一方則可解除合同。與《公約》的規(guī)定相比,具有如下幾點區(qū)別:第一,它對根本違約的判定標準不如《公約》那么嚴格,沒有使用預見性理論來限定根本違約的構成,而只是強調了違約結果的嚴重性可以成為認定根本違約的標準。這實際上是拋棄了主觀標準,減少了因主觀標準的介入而造成的在確定根本違約方面的隨意性現(xiàn)象以及對債權人保護不利的因素。第二,在違約的嚴重性的判定上,我國法律沒有采納《公約》所規(guī)定的一些標準,如沒有使用“實際上”剝奪另一方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而只是采用了“嚴重影響”的概念來強調違約結果的嚴重性,這就使判定根本違約的標準更為寬松??傊?,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沒有采納《公約》對根本違約的限定,從而賦予了債權人更為廣泛的解除合同的權利。

除《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的規(guī)定以外,其他的有關合同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對根本違約作出規(guī)定,這是否意味著根本違約的規(guī)則僅適用于涉外經(jīng)濟合同而不適用國內經(jīng)濟合同?我們認為,從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來說,只能作這種理解,[(4)d]但此種情況確實反映了我國合同立法的缺陷。根本違約制度作為允許和限定債權人在債務人違約的情況下解除合同的重要規(guī)則,是維護合同紀律、保護交易安全的重要措施,其適用范圍應具有普遍性。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一方在另一方僅具有輕微違約的情況下,隨意解除合同、濫用解除權,使許多本來可以遵守并履行的合同被宣告廢除,或使一些本來可以協(xié)商解決的糾紛進一步擴大,這些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缺乏完備的、普遍適用的根本違約規(guī)則是有關系的。因此,應擴大適用根本違約的規(guī)則。

那么,根本違約與合同的解除是什么關系呢?一般來說,違約造成的損害后果,乃是損害賠償責任適用的前提,也是確定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依據(jù),因此,違約的損害后果是與損害賠償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然而,它與解除合同是否發(fā)生聯(lián)系?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根本違約制度突出違約后果對責任的影響,旨在于允許受害人尋求解除合同的補救方式。因為在一方違約以后,受害人僅接受損害賠償是不公平的,如果受害人不愿繼續(xù)保持合同的效力,則應允許受害人解除合同,而根本違約則旨在于確定允許合同被廢除的情況、給予受害人解除合同的機會。[(1)e]我們認為,這一看法是不無道理的。根本違約制度的出發(fā)點是:由于違約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包括損害后果)的嚴重性,使債權人訂立合同的目的不能達到,這樣合同的存在對債權人來說已不具有實質意義,合同即使在以后能夠被遵守,債權人的目的仍不能達到,因此應允許債權人宣告合同解除,從而使其從已被嚴重違反的合同中解脫出來,所以,根本違約制度明確了解除合同作為一種特殊的補救方式所適用的條件。同時,由于在許多國家的合同法中,對解除合同的適用情況規(guī)定得極為分散,在各類違約形態(tài)中都可以適用解除合同,這就需要為解除合同規(guī)定統(tǒng)一的、明確的條件,而根本違約制度則旨在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簡單地認為根本違約與解除合同的關系僅僅是通過根本違約制度給予受害人一種解除合同的機會,則并沒有準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確立根本違約制度的重要意義,主要不在于使債權人在另一方違約的情況下獲得解除合同的機會,而在于嚴格限定解除權的行使。因此,根本違約與解除合同的關系在于通過根本違約制度,嚴格限制一方當事人在對方違約以后,濫用解除合同的權利。

誠然,在一方違約以后,應賦予受害人解除合同的權利,但是,這并不是說,一旦違約都可以導致合同的解除。一方面,在許多情況下,合同解除對非違約方是不利的,例如,違約方交貨造成遲延,但非違約方愿意接受,不愿退貨;或交付的產(chǎn)品有瑕疵,但非違約方希望通過修補后加以利用,這就完全沒有必要解除合同。假如在任何違約的情況下都要導致合同的解除,將會使非違約方被迫接受對其不利的后果。所以,如果對違約解除情況在法律上無任何限制,也并不利于保護非違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求在任何違約情況下都導致合同解除,既不符合鼓勵交易的目的,也不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例如一方雖已違約,但違約當事人能夠繼續(xù)履行,而非違約方愿意違約方繼續(xù)履行,就應當要求違約當事人繼續(xù)履行,而不能強令當事人消滅合同關系。因為在此情況下只有繼續(xù)履行才符合當事人的訂約目的,特別是當事人雙方已經(jīng)履行了合同一部分內容,如要求解除合同、返還財產(chǎn),將會耗費不必要的費用、造成資源浪費。從各國的立法規(guī)定來看,對于合同解除都作出了嚴格限制,也就是說,只有在一方違約是嚴重的情況下,才能導致合同的解除。我國合同法曾對違約解除作出過限制,如根據(jù)舊《經(jīng)濟合同法》第27條第5項的規(guī)定“由于一方違約,使經(jīng)濟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非違約方有權解除合同,該條通過規(guī)定“使經(jīng)濟合同履行成為不必要”而對解除作出了限制。學者曾對“不必要”的含義作出了各種解釋,如有人認為不必要是指對非違約方不需要,有人認為是指違約使非違約方受到重大損失而又無法彌補,還有人認為是指嚴重影響債權人所期望的經(jīng)濟目的。[(1)f]盡管解釋上看法不一,但仍然存在著必要的限制。實踐證明,這種限制對于保證保障解除權人正確行使解除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xiàn)行的《經(jīng)濟合同法》第26條修改了原《經(jīng)濟合同法》第27條的規(guī)定,根據(jù)《經(jīng)濟合同法》第26條的規(guī)定,“由于另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非違約方有權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這就是說,只要債務人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不管此種不履行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債權人均可以解除合同。我們認為,該條規(guī)定沒有對因違約而導致的解除權的行使作出限制,實際上是允許一方在遲延履行后,另一方可自由行使解除權。我們認為這樣規(guī)定是不妥當?shù)?。從解除的性質來看,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基于一方或雙方的意志使合同歸于消滅,它通常是在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時,當事人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種作法。合同解除關涉到合同制度的嚴肅性,一旦合同被解除,則基于合同所發(fā)生的債權債務關系歸于消滅,一方當事人想要履行合同也不可能,因此,法律對解除合同必須采取慎重態(tài)度,也就是說,對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應作嚴格限制。如果允許當事人隨意行使解除權(如在輕微違約時也可以解除合同),則合同紀律就很難維護。

尤其應看到,違約的概念是一個含義非常廣泛的概念,從廣義上理解,任何與法律、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不相符合的行為,均可以被認為是違約。然而,輕微違約常常并未使非違約方遭受重大損失,亦未動搖合同存在的基礎,倘若允許債權人隨意解除合同,必將消滅許多本來可以達成的交易,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和損失。即使在一方遲延履行以后,也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均可導致合同解除。在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內不履行,本身并不能表明違約在性質上是否嚴重。期限的規(guī)定可能是重要的(例如合同規(guī)定必須在中秋節(jié)前交付月餅,不如期交付則可能導致合同目的落空)也可能是不重要的,例如出賣人遲延數(shù)日交付貨物,買受人并沒有遭受重大損失。尤其應當看到,當事人雖在合同中未明確規(guī)定履行期限,也并不影響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由此表明期限并非在任何合同中都十分重要。如果規(guī)定遲延履行均可導致合同的解除,則必然會導致如下弊端:第一,不利于誠實信用原則的遵守和雙方協(xié)作關系的維護。如甲乙雙方就購買某機器設備達成協(xié)議,合同規(guī)定由甲方自提貨物,在提貨期到來時,甲方因各種原因難以組織足夠的車輛提貨,拖延五日才湊齊足夠的車輛到乙方指定的地點提貨。但在提貨時,發(fā)現(xiàn)貨已被他人提去。乙方提出,因甲方遲延,乙方不愿蒙受損失,遂將貨物轉賣給丙。在本案中,甲方遲延取貨,已構成違約,但此種違約只是給乙方的倉儲保管帶來了不便,乙方并非無地方存放該批貨物,該批貨物也并非鮮活產(chǎn)品不能存放,因此,乙方在對方遲延數(shù)日的情況下解除合同,顯然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第二,有可能使非違約方利用對方的輕微違約而趁機解除合同,從而妨害合同紀律。在上例中,乙方解除合同的主要原因是:該批貨物的市場價格已上漲,乙方為獲取更大的利潤而以對方違約為借口,將貨物轉賣給第三人??梢?,對解除權不作限制將有可能助長一些不正當行為。第三,不利于鼓勵交易、促進效率的提高。從經(jīng)濟效率的角度來看,如果一旦遲延履行就導致合同被解除,則會消滅許多本來不應該被消滅的交易,造成社會財富的不必要的浪費,例如一方當事人交付的產(chǎn)品遲延數(shù)天,但絲毫不妨礙債權人的使用,而債權人仍然堅持解除合同,不僅使已經(jīng)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得不到利用,而且會增加履行費、返還財產(chǎn)費等不必要的費用,從而造成財產(chǎn)的浪費。所以,我們認為,在法律上確有必要對解除的行使作出適當限制。

如何對一方違約時另一方所享有的解除權作出限制?我們認為,應擴大適用《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第29條的規(guī)定,通過根本違約制度對解除權的行使作出明確限定。也就是說,只有在一方違反合同構成根本違約的情況下,另一方才有權行使解除權;如果僅構成非根本違約,則另一方無權行使解除權。正如《聯(lián)合國銷售合同公約》第51條所規(guī)定的,“買方只有完全不交付貨物或者不按照合同規(guī)定交付貨物等于根本違約時,才可以宣告整個合同無效?!庇捎诤贤慕獬婕暗礁鞣N違約形態(tài),因而對解除權的限制也應根據(jù)各種違約形態(tài)來決定。具體來看:

1.完全不履行可導致合同的解除。完全不履行主要是指債務人拒絕履行合同規(guī)定的全部義務。在一方無正當理由完全不履行的情況下,表明了該當事人具有了完全不愿受合同約束的故意,[(1)g]合同對于該當事人已形同虛設。在此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應有權在要求其繼續(xù)履行和解除合同之間作出選擇。當非違約方選擇了合同的解除時,則合同對雙方不再有拘束力。完全不履行是一種較為嚴重的違約,可以直接賦予非違約方解除的權利。在采納由法院判決合同解除的法國法中,如果債務人明確宣告他將不履行合同,那么債權人可以不需要請求法院判決就解除合同。在德國法中,債務人明確表示拒絕履行,則債權人可以不要求作出通知或給予寬限期,即可解除合同。因此,在一方完全不履行時,另一方解除合同,是完全正當?shù)?。問題在于:在一方明確表示不履行以后,另一方是否必須證明已造成嚴重后果時才能解除合同?從許多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如果有過錯的當事人表述了一種明顯的、不履行合同的故意,那么,沒有必要伴有嚴重損害后果”,即可解除合同。[(2)g]我們認為,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已表明違約當事人完全不愿受合同拘束,實際上已剝奪了受害人根據(jù)合同所應得到的利益,從而使其喪失了訂立合同的目的,因此,受害人沒有必要證明違約是否已造成嚴重的損害后果。當然,在考慮違約方拒絕履行其義務是否構成根本違約時,還要考慮到其違反合同義務的性質。一般來說,合同的目的是與合同的主要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違反主要義務將使合同目的難以達到,而單純違反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chǎn)生的附隨義務,一般不會導致合同目的喪失,[(2)g]不應據(jù)此解除合同。

值得探討的是,異種物交付是否等同于完全不履行?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交付的標的物與合同規(guī)定完全不符,則不應認為有交付,而應等同于不履行,另一方有權解除合同。另一種觀點認為,異種物交付雖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但畢竟存在著交付,因此不應使當事人享有解除的權利。從我國立法規(guī)定來看,在此情況下,要求買受人提出書面異議。[(1)h]我們認為此種情況已表明當事人完全沒有履行其基本義務,應該使另一方當事人享有解除的權利。

2.不適當履行與合同解除。不適當履行是指債務人交付的貨物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質量要求,即履行有瑕疵。不適當履行是否導致合同的解除,在各國立法中具有明確的限制。大陸法判例和學說大都認為必須在瑕疵是嚴重的情況下才可以解除合同。如果瑕疵并不嚴重,一般要求采取降價和修補辦法予以補救,而并不宣告合同解除。如果瑕疵本身能夠修理,非違約方有權要求違約方修理瑕疵。給予非違約方要求修理瑕疵的權利,實際上使他獲得修補瑕疵的機會,從而避免合同被解除。[(2)h]普通法也采取了類似作法。根據(jù)美國法,如果瑕疵能夠修理,那么就沒有必要解除合同,但非違約方有權就因修理而導致的履行遲延而要求賠償損失。[(3)h]英國法通常也要求在修理、替換后,如果貨物質量達到標準,買受人應該接受貨物。如果修理、替換沒有達到目的,則買受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4)h]可見,在交付有瑕疵的情況下,首先應確定是否能采用修理、替換方式,如果能夠修理、替換,則不僅能夠實現(xiàn)當事人的訂約目的,使債權人獲得他們需要的物品,而且也因為避免了合同的解除,從而有利于鼓勵交易。在這方面,各國立法經(jīng)驗大體上是相同的,即能夠修理、替換的,就沒有必要采用合同解除方式。我國有關立法和司法實踐實際上也采用了此種方式。[(5)h]根據(jù)《產(chǎn)品質量法》第28條,在交付有瑕疵的情況下,應采取修理、替換、退貨三種方式。其中退貨是最后一種方式。表明立法者認為當事人應該首先采用前兩種方法,只有在前兩者無法適用時,方可采用第三種方式。

3.遲延履行與合同解除。遲延履行是否導致合同的解除,應首先取決于遲延是否嚴重。從各國立法來看,確定遲延是否嚴重應考慮時間對合同的重要性。如果時間因素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至關重要,則違反了規(guī)定的交貨期限將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應允許合同解除。如果時間因素對合同并不重要,遲延造成的后果也不嚴重,則在遲延以后,不能認為遲延造成合同目的落空而解除合同。當然,在確定遲延是否嚴重時,還應考慮到遲延的時間長短問題、因遲延給受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失等。從實際情況來看,對于遲延履行是否構成根本違約,還應區(qū)別幾種情況分別處理:第一,雙方在合同中確定了履行期限,規(guī)定在履行期限屆滿后,債權人可以不再接受履行。在此情況下,期限條款已成為了合同最重要的條款,因此,債務人一旦遲延,債權人有權解除合同。第二,如果履行期限構成了合同必要的因素,不按期履行,將會使合同目的落空,則遲延后應解除合同。例如,對于季節(jié)性很強的貨物,如果遲延交貨,將影響商業(yè)銷售,債權人有權解除合同。第三,遲延履行以后,債權人能夠證明繼續(xù)履行無任何利益,也可以解除合同。如債權人證明,因為債務人遲延時間過長,市場行情發(fā)生重大變化,繼續(xù)履行將使債權人蒙受重大損失,則應允許解除合同。當然,如果遲延時間很短,市場行情在履行期到來時已發(fā)生變化,買受人在按時得到貨物的情況下也要遭受與遲延履行相同的后果,則不能認為遲延已造成不利益。第四,履行遲延以后,債權人給予債務人以合理的寬限期,在合理的寬限期到來時,債務人仍不履行合同,則表明債務人具有嚴重的過錯,債權人有權解除合同。[(1)i]

4.部分履行。部分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數(shù)量不足。在部分履行情況下,債務人已經(jīng)交付了部分貨物,是否導致合同的解除?我們認為在此情況下,應限定合同的解除。一般來說僅僅是部分不履行,債務人是可以補足的。如果因部分不履行而導致解除,則對已經(jīng)履行部分作出返還,也將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所以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部分履行將構成重大違約、導致違約目的不能實現(xiàn),則一般不能解除合同。如果當事人能夠證明未履行的部分對他沒有利益,而已經(jīng)履行部分是他所需要的,則不必采用合同解除的方式而采用合同終止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其利益。當然,在決定部分不履行是否構成根本違約時,應考慮多種因素。一方面,應考慮違約部分的價值或金額與整個合同金額之間的比例。例如,出賣人應交付1000斤蘋果,僅交付50斤,未交付部分的量很大,則應構成根本違約。如果交付不足部分極少,或者僅占全部合同金額的極少部分,不應構成根本違約。另一方面,應考慮違約部分與合同目標實現(xiàn)的關系。如果違約并不影響合同目標的實現(xiàn)(如出賣人交付的不足部分數(shù)量不大,且并未給買受人造成重大損害)不應構成根本違約,但是,如果違約直接妨礙合同目標的實現(xiàn),即使違約部分價值不高,也應認為已構成根本違約。如在成套設備買賣中,某一部件或配件的缺少,可能導致整個機器設備難以運轉。再如,由于合同規(guī)定的各批交貨義務是相互依存的,違反某一批交貨義務就不能達到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那么對某批交貨義務的違反則構成對整個合同的根本違反。當然,如果某批貨物的交付義務是相互獨立的,則對某批交貨義務的違反一般不構成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的概念,對各類嚴重的違約行為作出了準確的概括,盡管它不是一種新的違約形態(tài),但它對違約形態(tài)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根本違約將合同后果與合同目的實現(xiàn)結合起來,以此作為確定違約嚴重性的依據(jù),從而為確定解除合同的要件、限定法定解除權的行使奠定了基礎。在一方違約以后,通過根本違約制度限制法定解除權的行使,對于鼓勵交易、維護市場的秩序和安全等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1)a③WallisV.Pratt(1910)ZK.B.1003.

(2)a阿蒂亞《合同法》第147頁。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3)aBettiniV.Gye(1876)I.Q.B.D.183.

(1)bG.H.Tractal:RemediesforBreachofcantractP364.Clarendenpress,Oxford.1988.

(2)b阿蒂亞《合同法》第146頁。

(3)b⑤G.H.TractalP363.

(4)bArcosLtd.V.E.A.Ronanson.Ltd.(1933)A.C.470.

(5)b阿蒂亞:《合同法》第147頁。

(6)b董安生《英國商法》第50頁,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b董安生《英國商法》第51頁。

(1)c陳安:《涉外經(jīng)濟合同的理論與實務》第224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d陳安:《涉外經(jīng)濟合同的理論與實務》第227頁。

(2)d陳安:《涉外經(jīng)濟合同的理論與實務》第229頁。

(3)d參見徐炳:《買契法》第311頁,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1年版。

(4)d參見《涉外經(jīng)濟合同法》第2條。

(1)e陳安:《涉外經(jīng)濟合同的理論與實務》第228頁。

(1)f參見蘇惠祥主編:《中國當代合同法議》第227頁。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gG.H.Trattal:RemediesforBreackofContractP125,138.

(2)gG.H.TractalRemediesforbreachofcontractP368.

(1)h參見《工礦產(chǎn)品購銷合同條例》第14條。

(2)hG.H.Tractal:RemediesforBreachofContractP371.

(3)h參見美國《合同法重述》2版第22條、237條的評論。

(4)hPlotnickV.PennsyvaniaSmeeting&RefiningCe194F.2d859.863-4(1952).

(5)h參見《產(chǎn)品質量法》第28條。

第5篇:預約合同范文

關 鍵 詞: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 教育對象 教育目的 審美情趣

一、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的不同之處

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音樂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現(xiàn)已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事實,但在開展音樂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誤區(qū)。有些普通高校存在著重視課外活動而輕視課程建設的現(xiàn)象,其實質是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開展的對象問題,即普通高校開展音樂素質教育是面對少數(shù)學生,還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問題。

所謂“素質”概念屬于生理學、心理學范疇。從生理學角度說,素質主要指人生來就具有的一種生理特質。從心理學角度說,素質主要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質。這樣來看,素質的形成先天基因具有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科學研究及實踐活動已經(jīng)證明,人的后天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同樣是形成人和改變人素質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用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人之間先天素質差異并不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與人之間素質差異大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后天教育可以改變人的素質,所以我們才大力推行所謂素質教育。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表現(xiàn)出的作用非常明顯。實踐證明,選用具有崇高思想性、藝術性的音樂作品,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可使人的道德品質、人格素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及獨立應對和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音樂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心靈得到凈化、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主要原因是音樂對人的情感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它能夠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形象的音樂詞匯,使聽者全身心都沉浸在音樂美的精神愉悅中,進而心靈得到凈化,品性得到改變。

正是因為音樂素質教育對培養(yǎng)全面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在推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其重要性。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普通高校大力推行音樂素質教育。所謂普通高校藝術素質教育,就是指普通高校開展的藝術類素質教育課程及相關的課外活動。就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性質而言,其不僅是單純的技能傳授和單純娛樂為目的的音樂教育,而是通過音樂美的形式和內容,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人生觀、民族藝術審美觀、愛國主義精神等得到全面提高的素質教育。對于普通高校開展音樂素質教育的性質問題,國家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研討會紀要》中明確提出:“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要堅持以育人為本的宗旨,堅持藝術教育的公平性。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教育。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不是培養(yǎng)藝術方面的專門人才,也不是著眼于少數(shù)藝術特長生的培養(yǎng)。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藝術的熏陶,提升審美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對音樂教育來說,即:第一,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以育人為本,是普及的、平等的,以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教育。第二,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方面的專門人才,也不是著眼于少數(shù)音樂特長生的培養(yǎng)。第三,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藝術的熏陶,提升審美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歸根到底,普通高校藝術素質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教育。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對象是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

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是??茖W歷層次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掌握一定的音樂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這就體現(xiàn)出師范教育專業(yè)應具備“三型”(全面發(fā)展型、綜合型、創(chuàng)新型)、“三性”(師范性、專業(yè)性、基礎性)的特點。而基礎音樂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基本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以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在音樂審美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表現(xiàn)音樂、欣賞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在教學中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使其全面發(fā)展。這也就要求我們的師范教育專業(yè)應有“三型”“三性”的特點。我們只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目標明確,思路清晰,不斷建設和發(fā)展本專業(yè),以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

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對象上存在明顯區(qū)別。我們在探討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的對象問題時,很自然地就要談到普通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對象的未來問題。普通高校開展音樂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普及性,要把普及性和提高性有機地結合,要在普及中追求相對性的提高,不要盲目追求純粹性音樂教育所謂的提高。如果我們盲目追求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高水平,只能是占用了大量本專業(yè)的學習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專業(yè)課程學習而盲目追求音樂水準的提高。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應該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深化課程教材改革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大力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開發(fā)自身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同樣的,高職高專音樂教育注重于教會學生學會音樂教育的方法,學會在音樂教育上的為師之道。必須從他們的身心特點出發(fā),采取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的相同之處

音樂教育是將個人作為一個總體,進行綜合培養(yǎng)的一門課,它對于完美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都具有這樣的功能。兩者在教育作用上是一樣的。這些教育作用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學生思想素質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地反映和影響著人的思想感情。這種音樂美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沁入人的內心世界,通過審美體驗的積淀,產(chǎn)生巨大的行為力量。它對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形成高尚的情操,進行思想教育、道德品質與紀律等方面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和激勵、凈化、升華其精神面貌與思想境界的功能。所以,音樂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轉貼于 (二)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

音樂素質教育在啟迪智慧、開發(fā)智力、提高人的創(chuàng)造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愛因斯坦曾說過:“我的科學成績有很多是從音樂啟發(fā)來的。”實踐證明,音樂可以使人的心態(tài)產(chǎn)生變化,可以升華思維和理智,產(chǎn)生激情。這種超越語言和文學層次的理性認識,不僅可以開闊知識視野,而且可以使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促進左腦和右腦的互補作用,這也體現(xiàn)了音樂對智能的滲透作用和特殊功能。人的大腦被分為結構基本相同但分工不同的左右兩個半球,負責抽象思維,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的左半球稱為“語言腦”;負責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具體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的右半球被稱為“音樂腦”。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時,這個人才最具創(chuàng)造力。”例如被稱為“浪漫主義藝術家”的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他一生與音樂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既是一個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又能彈得一手好鋼琴。

音樂內容的多解性、不定性特質,可以訓練學生大腦的反應能力,促進學生大腦協(xié)調發(fā)展,挖掘大腦潛能。例如在合唱訓練、音樂欣賞等音樂實踐過程中,都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可以使學生的聽覺和感知能力、反應能力更加敏銳、協(xié)調,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幻想力。

音樂素質教育還可以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觀察力。比如,由于作曲家生活時代、環(huán)境、素養(yǎng)、經(jīng)歷和藝術趣味的不同,要全面欣賞一部音樂作品,應該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民族風格、作者的創(chuàng)作個性等等。所以,通過學習和接觸中外優(yōu)秀音樂家和他們的作品,可以懂得不少政治、歷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常識,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自然。

(三)培養(yǎng)學生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

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這是音樂教育最基本的本體功能。即音樂教育具有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鑒賞音樂、理解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能力的作用。這些音樂本體功能是審美教育的基礎。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審美性,這種審美性質是以音響為表現(xiàn)手段,構建成獨特的流動的審美形式。音樂能夠以真摯、生動、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撥動人的心弦,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有力地“使人類的精神爆發(fā)出火花”(貝多芬語)。因此,音樂的美感力量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可以涵蓋和替代。

三、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正因為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和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yè)存在異同,兩者為了更好地發(fā)揮音樂教育的功能,將實施音樂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我們應采取具體措施從多方面著手進行音樂教育改革。

(一)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

1.必須提高普通高校領導對藝術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一些學校只停留在開展課外活動,對開設藝術選修課的意義認識不足。

2.缺乏普通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的管理法規(guī)和條例。因而有的學校沒有管理藝術教育的機構;沒有專職藝術教師的編制;缺乏藝術教育活動經(jīng)費、場所和設備。

3.在全國1000多所普通高校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師資缺額很大,沒有可靠的師資來源?,F(xiàn)在普通高校任教的音樂教師,申請高級職稱困難,往往以音樂院校的評審標準對待普通高校的音樂教師。

4.需要編寫、出版普通高校開設音樂選修課所需要的多種教材。有些教材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更好地體現(xiàn)普通高校的特點。

(二)高職院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大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1.在音樂課堂中,要選擇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教材。徹底摒棄音樂教學中表現(xiàn)出的全盤西化的“一元論”觀點,構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新觀念。增加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比重,重視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簡化現(xiàn)有教材中專業(yè)性強、難度大的基礎知識,多選擇貼近高職生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內容,以高職生音樂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高職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使高職生學會鑒賞音樂、體驗音樂。

2.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yè)知識,也要具備一些相關學科的知識、技能,加強自身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并有扎實的教學理論基礎和較強的音樂教學科研能力,為音樂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國內外優(yōu)秀的教學經(jīng)驗和方法科學地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來。例如,“構建主義課堂教學”是目前被國際社會廣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模式。它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采用互動教學,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培養(yǎng)其對學習的責任心和自主感來促進學習過程。

4.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應更好地運用到課堂,有經(jīng)濟條件的學校應引進現(xiàn)代科技手段,多媒體設備的綜合運用和課件制作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生動的課堂,對更好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對音樂作品的講解等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181.

[2]《藝術教育重要法令》第1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

第6篇:預約合同范文

(一)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音樂是兒童生活的靈魂

陳鶴琴先生認為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并且兒童具有接受音樂教育的能力,音樂教育是兒童所自覺要求和接受的。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出生后不久,音樂就易于讓他入睡,并喜歡聽各種優(yōu)美的聲音。幼兒園的孩子,對于音樂的需求和能力更進一步,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用各種方式進行表現(xiàn)。同時,他反對把音樂作為一種特權,他認為兒童喜歡音樂的天性,是不分國家、種族和性別的,音樂應該成為全人類享有的一種權利,幼兒也應該享有,并有能力享有這一權利。而且,音樂教育的關鍵期就在于學前階段。因此,音樂教育應從兒童開始,幼兒園應特別重視音樂課程。在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陳先生非常注意環(huán)境對兒童喜歡音樂天性的熏陶、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認為兒童雖然具有音樂的天性,如果沒有適合他們音樂教育的環(huán)境,他們的音樂能力也不會得到發(fā)展。他進一步指出,兒童音樂教育的環(huán)境是整合的,成體系的,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區(qū)共同的參與,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單獨承擔的。只要為兒童創(chuàng)設適合的、全方位的音樂環(huán)境,特別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樂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就會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兒童音樂的興趣、欣賞能力和表現(xiàn)力。

(二)反對單純音樂技能培養(yǎng),主張“從內心而歌”用音樂陶冶兒童的性情

陳鶴琴先生反對把音樂教育技能化的傾向,指出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從內心而歌的精神活動”,更應該注重的是它的審美價值。他說“:從前的藝術教育太注重技能,現(xiàn)在的藝術教育是要注意兒童的個性、兒童的天真、兒童的創(chuàng)作?!啊蔽覀冎袊鴳扇∵@種創(chuàng)造性的新精神來改進陳腐、呆板的‘藝術’教育?!盵1][p.86-90]所以,兒童唱歌應以反映精神面貌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術的教學。滿足兒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務,培養(yǎng)技能是其次的。陳鶴琴先生對于音樂的情感陶冶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指出音樂的真正價值在于人和音樂交融,由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之美,引起身體和精神的共鳴,凈化人的心靈,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要用音樂來陶冶兒童性情,“使兒童的性情通過音樂的洗練,而達到至精至純的陶冶,以至于引導兒童以快樂的精神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盵2][p.401]陳鶴琴先生提倡用音樂激發(fā)人們團結一致、愛國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發(fā)揮音樂對兒童良好品德與人格的培育作用。而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是國人甚至連國歌也不能普遍地會唱,更談不上個人的情感、團體的精神的激發(fā)和表現(xiàn)。所以,他主張為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品德,喚起民眾愛國的精神,就必須特別注重音樂教育。為此,陳先生親自為兒童和幼師的學生創(chuàng)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對學生們進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勵學生為建設新國家的理想而努力學習。

(三)使兒童生活音樂化,兒童音樂教育生活化、綜合化

陳鶴琴先生批判當時幼兒園音樂教學與生活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反對把音樂教育僅僅作為課堂內的唱歌或舞臺上的表演。他主張要寓音樂教育于兒童生活之中,讓兒童生活音樂化。他說“:大凡健康的兒童,無論游戲、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愛唱著歌,表現(xiàn)出音樂的律動。因此,我認為兒童的生活離不開音樂”,[3][p.345]同時“我們要憑著音樂的生氣和興味,滲透到兒童的生活里面,使兒童無論在工作、游戲或勞動的時候,都能有意志統(tǒng)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現(xiàn),使兒童生活音樂化?!盵4][p.401]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的生活是整個的,他設計了“整個教學法”,把各科圍繞兒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各科不能分,就連科目和兒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張把兒童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tǒng)地去教給兒童;提出兒童教育內容要有機結合的主張;提倡實施綜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對“四分五裂”、“雜亂無章”的分科教學;提出音樂教育要與其他各門學科相結合,把音樂教育融入各領域、科目的教學之中,形成音樂教育的系統(tǒng)。同時,不能只是學校的音樂課上有音樂,還應將音樂教育與家庭、社會、學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兒童生活在音樂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兒童音樂教育“中國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當時幼稚教育有三種?。骸巴鈬?、花錢病、富貴病”。陳鶴琴先生對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贊同,主張兒童音樂教育要適應中國國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視民族音樂的價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說“:現(xiàn)在中國所有的幼稚園差不多都是美國式的。幼稚生聽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許多是從美國來的。就連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國的范圍。中國和美國文化背景、環(huán)境均不相等,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對中國未必合適。”[5][p.75]陳先生提出辦園要適合國情,鼓勵兒童音樂教育要有中國特色,主張運用民族樂器,如琵琶、笙、簫、古琴、鼓、磬、缽等,這些既易于獲得,又便宜,對兒童的教育具有與西洋樂器一樣的價值。陳先生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創(chuàng)作和改編兒童歌曲,運用民族樂器進行兒童音樂教育,努力對當時兒童音樂教育進行“中國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啟示

(一)兒童音樂教育應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觀

從幼兒教育機構正式成立之日,“兒童中心”就成為兒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準則,歐洲的新教育和美國的進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別是杜威更是明確提出“兒童中心”的理念,被稱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變革”,陳鶴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進理念,提出培養(yǎng)“人”的教育目標。時至今日,兒童音樂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著不從兒童出發(fā),重“技”輕“人”的現(xiàn)象。按照陳先生的音樂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做到:

1.讓兒童都能享受音樂的快樂

音樂是每個兒童所喜歡的,但并不是所有兒童都喜歡上音樂課,也不是每個兒童都能在音樂中獲得樂趣,原因是傳統(tǒng)音樂教育過于“功利”,只關注幾個優(yōu)秀的“小音樂家”,不能顧及全體兒童特別是音樂技能發(fā)展較慢的兒童,音樂教育變成了少數(shù)人的特權和優(yōu)勢,成了許多兒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進行兒童音樂教育時,我們不應過于注重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也不能只關注少數(shù)音樂特長兒童,而應讓每個兒童生活在音樂之中,享受帶來的快樂,享受生活的樂趣。應做到不論兒童音樂能力的高低,不論兒童聲音是否優(yōu)美,讓每個兒童都能體驗音樂的美和生命的價值。

2.讓兒童音樂教育動起來

陳鶴琴先生把兒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為“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戲心”,把“做”作為教和學的中心,認為教學要圍繞“做”展開,認為“做這個教學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神經(jīng)的,都要靠做?!盵6][p.68]因此,在兒童音樂教學中,應該把音樂轉變?yōu)閮和硌?、游戲的形式,而且應該讓兒童自由表現(xiàn),因為兒童有“一百種語言”,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表現(xiàn)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樂響起時,我們可以讓兒童站起來自由的按照旋律、節(jié)奏跳舞、表演,可以讓幼兒根據(jù)音樂的體驗去模仿動物、做游戲、講故事、繪畫等等。既能促進兒童對音樂的體驗、欣賞和理解,發(fā)展兒童的音樂能力;又能促進兒童身體協(xié)調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3.兒童音樂教育游戲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游戲是兒童所喜歡的,兒童生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游戲,用游戲的方法進行兒童音樂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是孩子喜歡的,他就會很快的去認知、體驗和探索,就會積極學習。兒童感知動作思維占優(yōu)勢,但凡能成為其動作操作對象的物體,他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兒童音樂教學要溶入游戲,讓兒童在做中學、玩中學,在快樂中獲得有益身心發(fā)展的經(jīng)驗。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內容上把兒歌故事化,讓兒童去表演;也可把兒歌學習形式游戲化,讓兒童在玩中學,不知不覺中獲得發(fā)展。

4.兒童音樂教育要適合兒童的需要和特點

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園要有幼稚園的歌曲,要有幼稚園的節(jié)奏”[7][p.290]兒童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需要,兒童音樂教學中,從形式到內容、從方法到環(huán)境都應適合兒童。從內容講,兒童音樂教育應選擇適合兒童的音樂,選擇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歡快、內容簡單便于兒童掌握的兒歌;從形式講,可以用團體教學的形式面向全體,但也要顧及每個兒童的特點采用小組教學或個別輔導,同時應提供各種玩具、道具幫助兒童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從方法上講,兒童音樂教學應從音樂的整體入手,應兒童完整的欣賞和感受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和情感,切不可為了記憶歌詞把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分割的“四分五裂、支離破碎”,違背兒童整體認知的特點和音樂自身的規(guī)律;從環(huán)境來講,要選擇優(yōu)質的光盤磁帶,創(chuàng)設渲染音樂情感的物質環(huán)境,更為重要的是應為兒童創(chuàng)設輕松的心理氛圍,尊重每個兒童的想法和創(chuàng)造,讓兒童沉浸在音樂之中。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也可以讓兒童教兒童,相互促進。

5.兒童音樂教育加強“情育”,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

情商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一種“情育”,它對人類的情感起著陶冶、凈化、啟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們要利用音樂教育的“情育”功能,培養(yǎng)兒童的情商,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fā)展。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盵9]學前兒童遵從“唯樂原則”,以無意注意為主,只有兒童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應充分運用音樂對兒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讓兒童在音樂教育中學會體驗美、欣賞美和表現(xiàn)美,激發(fā)兒童的良好情感和積極態(tài)度。同時,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動力,兒童期是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迅速的時期,可以利用音樂教學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創(chuàng)造性的去演繹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學會和其他兒童合作、分享。

(二)兒童音樂教育應樹立“回歸生活”的課程觀

1.兒童音樂浸潤于一日生活

音樂本來就源于生活,從生活中創(chuàng)造而生,讓枯竭冷漠的兒童藝術教育回歸到兒童真實、鮮活、豐富的生活中去,這既是兒童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也是兒童作為一個生命體應該享受的權利。[10]我們要把音樂融入兒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讓孩子聽著熟悉、激昂的音樂入園,幼兒很快就能進入幼兒園的活動氛圍,激起幼兒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興興的開始一天的幼兒園生活;餐點聽著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營造一個溫馨的進餐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旋律能使幼兒安靜下來,增加食欲,有助于細化吸收;伴著抒情、緩慢的搖籃曲午睡,讓幼兒回味到母親的愛和溫暖,幸福自然入夢;利用音樂引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可使幼兒不知不覺的形成習慣。

2.兒童音樂教育與各領域教學相融合

《綱要》指出“各個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币魳方逃鳛樗囆g領域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與美術、文學等其他藝術形式相融合,還要與健康、語言、社會、科學等領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進兒童發(fā)展。一方面,各領域可以利用音樂這種兒童喜愛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可以利用音樂促進兒童運動的興趣、緩解兒童的緊張,也可以利用配樂進行聲情并茂的語言教學,還可以把音樂作為背景,協(xié)助各領域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音樂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語言、科學等知識,促進兒童身體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的情感體驗和社會情感,與其他領域共同促進兒童發(fā)展。

3.兒童音樂教育做到家、園、社會相統(tǒng)一

兒童音樂教育不單是兒童教育機構所能單獨承擔的,音樂教育要融入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樂、學校音樂、社會音樂融為一爐,而使兒童整個生活達于音樂的境界。”[11][p.402]這樣,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就融為一體,使兒童就能時時、處處都沉浸在音樂的熏陶之中,欣賞到音樂的美,體驗到音樂帶來的樂趣,在各種場合自由表達自己的音樂感受。

(三)兒童音樂教育應樹立“民族化、本土化”的價值觀

1.兒童音樂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音樂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談不上繼承、弘揚和發(fā)展,更談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巔。因此,兒童音樂教育“應將我國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盵12]現(xiàn)在,我國引進了許多國外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模式,如德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匈牙利科達伊音樂教學法、美國綜合音感教學法和日本的鈴木音樂教育體系等,也有許多兒童音樂教學演唱國外的歌曲、使用國外的樂器,當然在世界多元化、一體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對我國兒童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任何一種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國外好的東西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們;再有,作為兒童階段的音樂教育應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為主,應該使兒童音樂教育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最強音。因此,這些國外樂器、歌曲甚至教學形式的引進,必須立足于我們本國文化基礎上,進行本土化的改造。

2.兒童音樂教育的本土化

第7篇:預約合同范文

    關鍵是要把握房屋買賣過程中的幾個階段:

    1.預售合同的簽訂之日;

    2.房產(chǎn)商取得新建商品房竣工驗收合格證書之日;

    3.房產(chǎn)商取得新建商品房的“大產(chǎn)證”之日;

    4.新建商品房取得《住宅交付使用許可證》之日,房產(chǎn)商將房屋可以交付購房者使用。

    5.辦理“小產(chǎn)證”之日。至此,新建商品房的買賣終告段落。

第8篇:預約合同范文

【關鍵字】:音樂教育 音樂能力 促進 幼兒發(fā)展 節(jié)奏

音樂能力雖然涉及的面廣,是表現(xiàn)在聽的、唱的、動的、奏的等多個方面的多種能力,但它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體體現(xiàn)在幼兒各項音樂活動之中的。我所觀摩的幾個音樂活動都表現(xiàn)出孩子們具有了一定的音樂能力。

一、音樂教育是音樂藝術與幼兒教育的交融

音樂教育建立在音樂藝術基礎上,是在幼兒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的,與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樣,有能力 、有責任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得到發(fā)展。各個科目的教育又有各自的科目特點,把握科目特點施 教,是獲得教育成效的關鍵。同時,各個科目的教育隨著科目特點之不同,其教育功能也有所側重。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引導幼兒參與唱歌、欣賞、音樂游戲、舞蹈、奏樂等音樂實踐活動 ,在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教育。

幼兒是成長發(fā)展中的個體,在音樂活動中有素質能力上的差異。教師要細心地、反復地觀察幼兒在音樂活 動中的表現(xiàn),了解幼兒接受音樂教育時的一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要使音樂教育完成促 進幼兒發(fā)展的任務,教師應當熟悉幼兒教育的原理、原則、方法,把握幼兒教育的特點,還必須熟悉和把握音 樂藝術的特殊性和音樂教育的特點,即音樂教育是音樂藝術與幼兒教育的交融,是具有音樂藝術特色的教育。 音樂藝術與教育二者不可偏廢,也不可脫節(jié)而形成互不相干的“兩張皮”。當然,要做到這一切,離不開幼兒教育部門的領導對音樂教育的正確認識、關心和指導,離不開幼兒教師正確的音樂教育指導思想和音樂教育業(yè)務能力 ,這是不言而喻的,無須贅述。

二、培養(yǎng)幼兒音樂節(jié)奏感不能僅僅滿足于拍節(jié)奏

最近,我有幸觀摩了幾個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看到老師們注意到了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素質能力,重視了 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力求把活動組織得生動活潑。這些都是使音樂教育真正促進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因為幼兒只有在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發(fā)展。

近幾年我國舉辦過多種外國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培訓班,如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依教學法、達爾柯羅茲 體態(tài)律動學、綜合音樂感等培訓,幫助我們了解國外音樂教育動態(tài),開闊了眼界。拍節(jié) 奏是幼兒節(jié)奏入門訓練最常見的、適合幼兒接受能力的方法。

進行節(jié)奏訓練為的是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因此,在節(jié)奏 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幼兒動作協(xié)周、合拍、整齊地拍節(jié)奏,更要在節(jié)奏性活動中引導幼兒從運動神經(jīng)上獲 得節(jié)奏感覺,這是形成節(jié)奏感不可忽視的條件。節(jié)奏感是以運動性為基礎的,是在節(jié)奏性活動中逐步形成的, 可分為一般節(jié)奏感和音樂節(jié)奏感。

什么是音樂節(jié)奏感呢?前蘇聯(lián)音樂心理學家捷普洛夫有這樣的解釋:“音樂節(jié)奏感可以說是一種積極體驗 音樂的、從而正確感知音樂運動時間進程的情緒表現(xiàn)力的能力。音樂節(jié)奏感不僅具有運動性,而且也具有情緒 性,作為其基礎的是音樂表現(xiàn)力的知覺,因此如果脫離開音樂,則既不能覺醒,也行能發(fā)展。”在音樂教育中 主要是培養(yǎng)音樂節(jié)奏感,如果只是用拍節(jié)奏來培養(yǎng)音樂節(jié)奏感就會感到不足了。在幼兒園培養(yǎng)音樂節(jié)奏感的最 佳方式是在音樂伴隨下活動,在律動、音樂游戲、舞蹈等音樂與動作相結合的活動中,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在引導幼兒感知節(jié)拍節(jié)奏的強弱關系,感受音樂節(jié)奏韻律美的活動中,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引導幼兒準確地再現(xiàn)音樂的節(jié)奏, 在用美的節(jié)奏性動作表現(xiàn)音樂情緒情感的活動中,培養(yǎng)節(jié)奏感。 三、音樂能力是具體體現(xiàn)在幼兒各項音樂活動中的綜合能力

音樂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幼兒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不同的實踐活動需要不同的實踐能力。比如唱 歌,需要唱得音調準確,節(jié)奏正確,吐字清楚,這就要培養(yǎng)唱歌技能;不僅要有動聽的歌聲,還要運用唱歌技 能做到會用歌聲的變化表達感情,因此需要培養(yǎng)有聲、有情、有表現(xiàn)力的唱歌能力。比如,欣賞音樂需要用聽 覺感受音樂的情緒情感,感知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等音樂表現(xiàn)手段的表情作用,需要從情感體驗中領悟音 樂的內涵,需要會聽辨人聲和樂器的音色,感受音樂美,這就需要培養(yǎng)音樂聽覺能力、音樂感受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等一系列欣賞音樂的能力。

音樂是聽覺藝術,各種音樂活動都離不開聽覺,因此,音樂聽覺能力是形成各種音樂能力的前提條件和基 礎。許多音樂能力都是來自聽覺的,譬如上面提到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領悟能力、音樂審美 能力、節(jié)奏感、音樂表達能力以及唱歌能力、欣賞能力等等,都是在反復多次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 這些音樂能力貫穿于唱歌或音樂伴隨下活動、音樂欣賞、節(jié)奏樂等各種音樂活動之中,是幼兒在音樂活動中接 受教育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第9篇:預約合同范文

要加強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融合,單純的樹立兩者結合的觀念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還需要確立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因為,民間音樂并不像現(xiàn)代的很多精品音樂一樣,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享有很高的人氣。要想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就必須認為的提高和確立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民族文化中的民族音樂并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學校到不同的地區(qū)去進行采訪和收集,然后才能將民間音樂融入到現(xiàn)在的音樂教育中。要確立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還可以通過請民間藝人到學校來給學生授課,讓學生在了解了音樂的同時又了解一些民間音樂,還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將二者結合自己的思考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具有不同韻味的音樂。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的認識到在音樂中也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音樂,而且民間音樂在現(xiàn)代音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者雖然受時間的限制,但同時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和確立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二、改革課程體系,在高校音樂中突出民族特點

民族音樂與社會背景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高校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突出民族音樂特點,構建起完善的多元化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為民族文化傳播和音樂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高校的音樂教育的教學體系大多還沿襲著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中國民族文化的成分比較少,這就嚴重阻礙了高校音樂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和發(fā)展。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學校和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改革課程體系,在高校音樂中突出民族特點。要鼓勵學生,積極的了解各個民族文化和民間音樂,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拓展音樂文化視野,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當前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音樂教學中,改革課程體系,就是要在教學中要更新教材內容,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選擇好課程教材,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方面,適當?shù)脑黾邮澜缑褡寤蛘呱贁?shù)民族的文化習俗、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內容,改進世界民族音樂和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音樂經(jīng)典內容與作品,增加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內容。

三、增強音樂師資力量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師資力量也是影響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高校音樂教師如果都是音樂學科的專家學者,那么,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促進民間音樂與當前音樂的有機融合,更好地促進多元化音樂教育有效實施也就不再是什么難題。但是,在現(xiàn)階段,由于很多方面的限制,當前的很多高校的音樂文化中因為沒有專門的音樂文化教育的課程,也沒有專業(yè)素質較高的師資力量,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高校民族音樂、文化音樂教育有效性的發(fā)揮。因此,在實施高效音樂教育的時候,要注重抓好師資環(huán)節(jié),增強音樂師資力量顯得尤為重要。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fā):擁有雄厚師資力量和學者人才較多的高校在在有條件的基礎上要適時地舉辦音樂多元化教育課程高校教師培訓班,有效解決師資力量的問題,促進教師的音樂專業(yè)素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音樂任課教師的知識結構,采取各種方式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定期組織開展民族音樂的音樂教育研討活動、組織專家學者講座、選撥人員到高校進修等方式增強師資力量。

四、在課堂上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