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支架式教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支架式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支架式教學論文

第1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此教學模式很適合當前高職學生對專業(yè)課的學習。以高職會計專業(yè)學生為例,該專業(yè)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較被動、對純理論知識的講授不感興趣、欠缺抽象思維能力等問題,加之以財務會計為核心的理論課程又存在理論知識強、知識點多等特點,使得該課程的講授一直無法走出平淡、枯燥的局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學習主動性。雖然各高校教師都嘗試運用工學結合等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受會計行業(yè)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實踐教學一直成為亟待突破的瓶頸。因此,對于高職學生而言,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感、學習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特點,將教學內容通過螺旋式教學模式降低知識難度,再配合現代的教學方法,就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最大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從而促進其智力的發(fā)展。

2支架式教學

現代的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自我更新知識能力的終身學習者,它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重教輕學”的觀念,動搖了教師“滿堂灌”“控制練”“考法寶”的教學方法體系,出現了教法與學法的整合統(tǒng)一。其中,建構主義理論發(fā)展出的支架式教學法,作為近二三十年來國外流行的教學方法,在處理“教”與“學”二者之間的關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支架式教學的概念靈感來自于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通過在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fā)展區(qū)”來建立“腳手架”,利用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斷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學法是以支架問題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師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進入自主探索的過程,使其能夠獲取直接知識,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學方法下教學,教師對學生的需求要能夠及時地給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沒有必要時就及時隱退,即撤掉“支架”。搭建支架作為基礎,要時刻依存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進行設計教學任務、實施教學以及對學生進行指導。因此,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以及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做出診斷,發(fā)現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將“最近發(fā)展區(qū)”定義為“一段距離”,即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前者由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后者由成人指導下或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其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最近發(fā)展區(qū)會在學生解決支架問題過程中顯現出來,因此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搭設支架,運用材料、規(guī)劃、直接干預、介入等方式來調整教學支架,使學生的學習保持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內。支架式教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①搭建支架。支架的搭建圍繞當前的學習主題展開,將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支架問題中,形成一級“支架基地”。該支架基地的提出應該是能夠覆蓋到課程的主題,然后再對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問題進行分解,形成若干子問題;②進入情境。先將學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級子問題的情境中,然后通過教師的演示或介紹類似概念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③獨立探索。教師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要不斷地重新搭建新的問題支架,幫助學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逐步放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獨立探索,最后達到使學生能夠脫離教師的引導,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學習;④協(xié)作學習。當學生討論的問題出現多種意見相互矛盾時,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協(xié)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學生會對當前所學概念有一個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從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⑤效果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進行評價。

3支架式教學法在螺旋式教學模式中的應用

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不是將課程僅僅作為一個個孤立的知識去教學的,而是每個知識間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學生需要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個整體結構,理解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而這層關系則需要通過支架式教學,由簡至難、由點到面循環(huán)上升的連接。因此,在螺旋式教學模式中運用支架式教學法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3.1如何選取支架點

搭建支架的關鍵點在于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但問題支架的選擇不應該建立在現有的發(fā)展區(qū)內容上,否則會阻礙教學的進行,使支架式教學流于形式;同時也不應該超越發(fā)展區(qū),否則會使學生無從下手,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導致放棄學習。因此,可以根據式進行量化選擇合適的入手點。

3.2如何設置情境

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包括問題難度、呈現方式、提出時機。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不同,主要分為理論性情境和實踐性情境兩種:①理論性情境是以概念為主的新知識或以研究為主的知識,如財務會計課程中概念的介紹及科目的設置。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節(jié)目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師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將教材中的內容通俗化,通過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行類比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生思考的動力。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反饋、暗示、指導、解釋、示范、提問等工具,來幫助學生進入情境;②實踐性情境是以應用知識或實習、實訓為主的知識。教師要根據實踐內容搭建問題支架,問題支架要使難度由低到高逐層加深,全面、細致地進行綜合教學。教師可借助于現代教學媒體(如多媒體計算機、教學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等途徑,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仿真的實訓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以職場人的心理進行學習。如財務會計課程中,業(yè)務處理可以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未來教室”(StarC云端一體化學習平臺)等,將理論知識與實訓相結合,通過實踐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但在螺旋式教學模式中,重點在知識的重復性和延伸性,因此在情境的設置時,要注意知識在跨越式的螺旋上升過程中情境的轉換與連接。

3.3何時拆除支架

當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有助于他們進步的支架后,就要考慮適時退出,即拆除支架。拆除支架的目的不是停止對學生的幫助,而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為學生留有自己探索、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自主去思考,從而發(fā)揮其主動性來提升能力。對于理論性的知識,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緩慢”拆除支架;而對于實踐性知識,只要學生一上手,教師就可以嘗試撤出指導,讓學生自己探索發(fā)展。

3.4如何進行評價

第2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書法;小學語文教學;價值

漢字具有造字巧妙、形神兼具的特點,學習漢字是小學生接受文化洗禮的重要形式,也是中華文化代代傳承的主要渠道。然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卻普遍存在不重視寫字教學的問題,否認了書法的價值。有的學生則認為,電腦會編輯各種文字,沒有必要花時間、花精力學書法。這種情況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也會對文化傳承及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必須盡快改善。

對于書法,不少教師都認為其價值僅僅在于可提高小學生的寫字能力,對他們語文成績的提高有益。此種認識過于狹隘,這是教師對書法的認識存在偏差的表現,其后果是學生不注重練習書法,無法實現各項能力的同步提高。要想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就必須明確書法的內涵,并重視其在美育、文化、德育方面的價值。

1.美育價值

書法具有藝術美和形式美的特點,小學生練習書法時可逐漸形成對美的鑒賞能力,這一點就是書法具有美育價值的體現。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可以使學生在欣賞和品鑒的過程中受到視覺刺激,他們因此產生的感知就是鑒賞能力形成的基礎。為此,我在講解課文之余有意識地安排學生欣賞一些名家作品,使他們從書法中獲得審美體驗。比如,對《“心正筆正”的柳公權》這篇文章,我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時候為他們展示一些柳公權的書法作品,促使學生將寫字與做人聯(lián)系到一起。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小學生理解“心正筆正”的含義,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書法作品的展示完成對學生的美育,對他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結束后,我還布置了一項“臨摹柳公權書法作品”的作業(yè),使他們在實踐中切實感受書法之美。

2.文化價值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縮影,而書法教學則是傳承文化、強化民族責任感的重要方式。所以,書法在文化方面也有著極高的價值,能夠起到提高學習者文化層次等作用。中國歷代書法家中,不少人在除了書法之外的領域有所建樹,比如顏真卿,其除了書法作品享譽古今,還是一名優(yōu)秀的統(tǒng)兵將領。再如,其除了在書法方面造詣較高,還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因而,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應引導學生認識到書法家的“全貌”,進而使他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接受文化洗禮,成長為認同且自覺擁護民族文化的合格接班人。

3.德育價值

縱觀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不難發(fā)現,他們的書法風格與其性格、經歷關聯(lián)密切,即“字如其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透過漢字就可以初步判斷學生的性格。比如,字體潦草、錯字多的學生,往往粗心大意、性格急躁;而字體工整、卷面整潔的學生,則大多都比較有耐心、性格沉穩(wěn)。教師在傳授知識之余,還肩負著塑造學生品格、對他們實施德育的責任,而書法教學則為此提供了一個突破口。以愛國教育為例,小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理解普遍并不深刻,這一點與他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有著密切關系。在很多小學生眼中,國家是一個抽象概念,在新時期背景下,愛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主要內容不再是抗擊侵略者,而是融入了自強、奮進、維護國家榮譽等許多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對小學生來講并不真實和具體。對于這種情況,我在語文教學中借助書法教育之機,向學生展示不同的愛國方式。比如,通過為學生展示岳飛的《還我河山》及諸葛亮的《出師表》,使學生明確愛國可以是“抗擊外敵、收復失地”;通過展示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使學生明確愛國可以是“青年自強”。除了這兩位,中國歷史上以愛國著稱的書法名家還有范仲淹、顏真卿等,他們傳于后世的書法作品,不僅樹立了書法典范,還為小學德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應善于利用。以顏真卿為例,我引導學生分析其書法風格,進而引出其為人剛正不阿的品質,具體步驟為: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楷書,總結其書法的風格為字形端正、氣勢磅礴;其次,向學生介紹顏真卿的生平,將其書法風格與為人處世的方式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透^端正的顏體字感受顏真卿的剛正不阿;最后,可要求學生臨摹顏真卿的作品。引導學生練習書法,可使他們的精神和心理在寫字、臨摹的過程中受到書法家的影響,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書法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對小學生心理與性格的發(fā)展以及“三觀”的形成均有重要影響。所以,教師必須充分重視書法的價值,并將書法教育與美育、德育、文化傳承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自身能動性的發(fā)揮,來充分展現書法在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亞平.試論漢字和書法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的核心地位[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9-106.

[2]曹 芳.探究書法藝術教育,弘揚傳統(tǒng)文化魅力[J].師道(教研版),2016(6):59.

第3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

高校原有的課程設置以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及手段顯然不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對于新一代的學生來說,強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現欲使得他們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缺乏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

對實踐性的課程與活動沒有專門的考核和評價方式,導致參與實踐教學的老師受到的重視不夠,缺乏應有的激勵機制。

(三)實踐教學設施及基地不健全

很多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學生缺乏舞臺鍛煉的機會,學校沒有為他們積極建立、提供相對較為穩(wěn)定、集中的實踐場所,使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始終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所以,高校音樂專業(yè)必須對藝術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熱情、有經驗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為他們建立起專門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為實踐教學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校內外實踐基地,為學生們創(chuàng)造各種社會實踐機會。

二、高校藝術實踐教學研究與實施方案

近年來,高校的實踐教學普遍弱化,而藝術類學科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學生的表演及創(chuàng)編能力要求較高,這就要求必須加強教學實踐課程比重,積極提高實踐教學方法的的改革。

(一)建立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

在堅持“厚基礎、寬專業(yè)”的原則下,對一些難度較大,但實用性不太強的理論課程進行一些必要的課時縮減,有意識地增加實踐教學模塊的建設。如舞蹈、管樂、民樂排練實踐模塊;建立系合唱隊、學生劇團、演出管理機構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而這些實踐類模塊的建設,應該在教學中形成常態(tài)保持下來。

(二)與校外相關單位聯(lián)系,建立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與實習基地,為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提供平臺

為師生搭建技能鍛煉和舞臺實踐的平臺,與地方政府、廠礦企業(yè)、部隊等多家單位建立關系,既推動了當地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又提供給學生展現自身才能的機遇,同時也對音樂學專業(yè)人材培養(yǎng)模式奠定了基礎。

(三)安排教師參與藝術實踐教學,有意識地培養(yǎng)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

在實踐教學中,安排教師參加實踐教學,讓教師在參與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如以課題帶動教學、在藝術實踐中提高專業(yè)水平以及互聯(lián)網、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都應是教師所必須接受和學習的。

(四)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把關和質量評價

畢業(yè)生主要教學任務是畢業(yè)實習和畢業(yè)設計(論文),擬定學生畢業(yè)設計(論文)選題及指導教師,在畢業(yè)實習中結合個人的選題有針對性地實習,并收集畢業(yè)設計(論文)的素材和資料,使兩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的結合起來。

(五)完善藝術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加強實踐教學管理

將實踐教學作為常態(tài)來抓,完善管理制度。作為課程種類,要有教學計劃,考核方式。對實踐課程老師嚴格管理,使其明白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同等重要,不能讓藝術實踐流于形式,走過場。對于學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實踐對于其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并為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提供廣闊空間以及脫穎而出的機會。

三、高校音樂專業(yè)藝術實踐質量評價模式探索

建立完整和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改革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和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更新與完善。藝術實踐教學的改革,必定帶來質量評價模式重新制定。對于高校音樂專業(yè)學生而言,評價學業(yè)的標準不再是單純的作業(yè)、應試;而是與社會需求接軌的專業(yè)能力展現。比如專業(yè)水準的演出、畢業(yè)音樂會、創(chuàng)編作品匯演、參與社會性的演出活動以及相關論文及項目的發(fā)表及結題。在藝術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高校音樂專業(yè)應在逐步探索的基礎上進行應用推廣,多角度探索藝術實踐教學的新形式,并同時形成一整套的質量評價模式。

第4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本文作者:馬會梅吳萍工作單位:云南紅河學院

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價值理論

對評價涵義的理解是與對價值涵義的理解緊密相聯(lián)的。價值論誕生以來,關于價值與評價之涵義的主要觀點,包括直覺主義、自然主義與情感主義[5]。我們對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價值設計自然是建立在對這些理論觀點的分析、批判、反思、繼承、改造、重建、深化的基礎上的。直覺主義價值理論認為,評價行為是表達事物本身的固有價值、內在價值的活動過程,評價行為的價值不能通過經驗認識和理性分析的方式來把握,只能通過直覺來把握。同時,通過直覺所做出的價值評定是客觀的、絕對的、普遍有效的。這種理論肯定了評價行為對事物本身內在價值的評定,這有其合理性,但它只承認直覺主義的價值評價方式是有局限性的。自然主義價值理論認為,評價行為是表達價值主體需要的活動過程,價值主體所需要的就是有價值的,所以評價行為決定于價值主體對不同利益需要的認知、鑒別和取舍。對擁有不同需要的不同價值主體而言,同樣一個事物,其評價行為的價值是不同的。因此,評價行為是人的主觀需要的表現行為,評價行為的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主觀需要的滿足。這種理論肯定了評價行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屬性,這有其合理性,但它完全忽視事物本事的內在價值、客觀價值是有局限性的。情感主義價值理論認為,評價行為是表達人的情感、態(tài)度、欲望的活動過程,評價行為的價值所體現的是人的情感、態(tài)度、欲望等感情范疇,它沒有對與錯、好與壞之分,因而不屬于認識的范圍。這種理論肯定了評價行為與主體情感的關聯(lián)性,這有其合理性,但它否定了評價行為是人類建構價值世界的認識活動是有局限性的。直覺主義價值理論、自然主義價值理論及情感主義價值理論等都屬于工具理性的價值理論。對這些理論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評價行為在理論上可以定位為“一種具有價值意義的工具”,在現實中,它更多地作為一種教育和管理手段來使用并服務于學校教育活動。因此,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核心價值是教育價值和管理價值。教育價值是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本質價值,主要是指教學評價行為所選擇、所追求并在行為活動中時時處處體現出來的價值內容,它表征著教學評價行為活動追求的理想目標,以及這種活動結束后而產生的結果。管理價值是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手段性價值,主要是指教學評價行為活動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遵循的一系定的程序或原則,是規(guī)范教學評價行為價值主體在控制教學資源和獲得自身利益過程中的程序性價值要求,主要體現在評價行為活動順序、范圍、方式等方面要遵循的一系列的原則。教育性價值常常體現在管理性價值之中。同時,教學評價行為價值的實現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是以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為動力的,工具理性的價值理論也強調了教學評價行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彌補工具理性價值理論的局限性,需要系統(tǒng)理性的價值理論,這就要重視教學評價行為的全息性價值。

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價值設計

1.個體性價值設計。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個體性價值,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半S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關于人的理念、教育的理想、生活的意味、成長的含義及發(fā)展的內涵等方面的認識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價值被逐步認可和重視?!盵6]現代社會,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價值也在于促進人身心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這是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個體性價值,也是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本體性價值,它是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個體性價值,首先表現在教師教學評價行為致力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和良好人格的養(yǎng)成,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態(tài)度、情感、實踐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等綜合評價;其次表現在教師教學評價行為致力于促進教師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和良好專業(yè)人格的養(yǎng)成,注重對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工作實績、教學風格等綜合評價;再次表現在教師教學評價行為致力于促進師生互動發(fā)展,注重以學生“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論教”的評價思想。具體地說,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個體性價值重視評價對個人的診斷、反饋、改進、激勵、強化等功能,其目的是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和教師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教師評價行為的個體性價值設計,首先強調以人為本的生命化價值評價設計,它著力于人的內在認識、思維、情感、意志、態(tài)度、價值觀、方法、體驗及能力的激發(fā),著力于個體的和諧發(fā)展,追求對生命的點化與潤澤[7],強調評價價值在于發(fā)現人的價值,評價價值在于發(fā)掘人的潛能,評價價值在于發(fā)揮人的力量,評價價值在于發(fā)展人的個性;其次強調評價對象的自我評價價值設計,突出其主體地位,重視評價對象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反思、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總結的價值作用?!叭嗽谡J識世界的同時認識自身,人在建構與創(chuàng)造世界的同時建構與創(chuàng)造自身?!盵8]自我評價是提升評價價值的基本動力;再次強調人格化和差異化價值評價設計,要求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是多元的、開放的和能夠體現差異的,對信息的收集應當是多樣的、全面的和豐富的,對評價對象的價值判斷應關注評價對象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有利于評價對象的人格化發(fā)展和多樣化發(fā)展。2.社會性價值設計。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社會性價值是指教學評價滿足國家經濟和社會政治、文化發(fā)展對教育及其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需求。社會性是教學活動的根本屬性[9]。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社會性價值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生產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等,它是教學評價行為的宏觀性價值,也是教學評價行為的外在價值。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社會性價值主要表現在:全面地控制和診斷教學的過程和行為,為提高社會成員素質和社會人才決策服務;通過教學評價的過程使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從內部改進教學活動,以滿足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等對人才發(fā)展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通過教學評價的結果使社會了解教育教學工作狀況,并形成理解、支持改進教學活動的外部氛圍,從而促進教學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適應受教育者個人成長與發(fā)展的需要,實現社會規(guī)定的教育目標,達到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目的。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社會性價值設計,它強調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價值評價設計,要求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社會文化環(huán)境所要求的知識技能,掌握規(guī)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社會道德準則,形成社會所允準的道德品質、個性特征和行為素養(yǎng),發(fā)展成為能被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所接受的社會成員;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社會性價值設計,它強調對影響到社會范圍的那些指導、規(guī)范社會教育活動的各種因素的價值評價設計,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的社會效益等;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社會性價值設計,它強調應注意把握好這樣幾個問題:個體性價值與群體性價值問題、現實性價值與發(fā)展性價值問題、科學性價值與人文性價值問題、民族性價值與世界性價值問題、客觀性價值與主觀性價值問題。3.管理性價值設計。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管理性價值是指教學評價以教學的全過程為對象,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運用現代科學管理的理論、原則和方法,對教學工作進行決策、計劃、組織、實施、檢查、指導、總結、提高,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評價的個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以保證教育教學目標實現。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管理性價值代表了其作為管理手段的價值利益和行為目的,決定了教學評價行為的功利性導向和工具性特質。管理性價值是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一項常規(guī)性價值。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管理性價值主要表現在:教學評價行為的結果,可以提供大量與教學過程活動相關的信息資料,作為教學管理人員、管理部門、教師、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管理的依據;教學評價行為實施有助于學校領導決定教師的聘用、評定、晉級和獎勵,安排教師進修等;同時教學評價行為的開展,也有助于教學管理部門對自身的工作做出適時判斷決策,改進管理,提高效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的水平;教學評價行為的結果,可以直接反映實現教學目標程度所存在的問題與差距,檢查執(zhí)行教學計劃、課程計劃的安排是否正確,采取必要的改進措施,從而推動各項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發(fā)展。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管理性價值設計,它首先強調行為管理的教育性價值評價設計,要求管理者要提高管理育人的意識,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管理要素,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條件,從實際出發(f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做好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育工作,使價值評價過程成為一種民主參與、協(xié)商和交往的過程,管理者、教師與學生共同承擔促進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職責。教育性價值是管理評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教育性價值在管理評價實踐中的運用,將會真正創(chuàng)設讓教師、學生、學校均得到發(fā)展的教育新空間;其次強調行為管理的系統(tǒng)性價值評價設計,要求重視教師教學行為目標管理的價值評價、教師教學行為計劃管理的價值評價、教師教學行為組織管理的價值評價、教師教學行為質量管理的價值評價及教師教學行為績效管理的價值評價等;再次強調行為管理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價值設計,要求診斷性評價價值、形成性評價價值和終結性評價價值相結合,相對評價價值、絕對評價價值和個體內差異評價價值相結合,宏觀評價價值和微觀評價價值相結合,他人評價價值和自我評價價值相結合,定性評價價值和定量評價價值相結合,靜態(tài)評價價值和動態(tài)評價價值相結合,終結評價價值和過程評價價值相結合;最后強調行為管理的人文價值評價設計,要求管理評價的過程應該成為創(chuàng)設充滿人文關懷、弘揚人文精神的過程。人的人文需求往往比經濟利益更能調動人的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自由和諧寬松的氛圍,能夠充分展現教師和學生思想、情感、興趣、愿望、意志、能力的機會,會使教師和學生獲得最大的滿足和欣慰,極大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和學生才能在管理評價過程中煥發(fā)出具有靈性的鮮明的生命活力。教學行為的管理評價充分實現人文價值是時展的必然選擇。4.全息性價值設計。教師教學評價行為在價值評價上具有全息性。全息性是指局部要素包含并反映著系統(tǒng)整體的全部信息。由于局部包含并反映著整體的全部信息,就可以從局部來考察整體,也可以從一個局部來反映另一個局部。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全息性價值主要表現為:第一,從評價所獲得的局部信息可以對整體進行判斷。比如,從學生的考試成績推斷他在一個學科的學習收益乃至整個身心的發(fā)展進程;從一個教師一次或幾次的教學行為,推斷他的教學能力或水平等。第二,教學評價信息可以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它可以制約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決策,影響后續(xù)教學工作的安排,這是一種反饋作用;它也可以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觀念,促進或削弱學習愿望,影響學生的人格和學習動力;它還可以作為社會或教育安排的依據,成為選拔、分流的判斷前提等。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全息性價值設計,強調一方面要重視教學評價行為,充分發(fā)揮它的個體性價值、社會性價值、管理性價值等多種積極價值,并使它們協(xié)調統(tǒng)一,同時也要在不同的條件下或有不同的需求時,可以偏重于發(fā)揮其中的某些價值而忽視另一些價值,另外還要關注評價可能產生的各種消極效應,研究如何預防、減弱或化解這些消極作用,特別強調教學評價行為要十分慎重,不可濫用評價或隨意做出論斷;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全息性價值設計,強調教學行為評價的界域是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部因素,包括對教師與學生素質的價值評價,對教師教學工作和學生行為表現的價值評價,對教學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務工作的價值評價,對教學設備、場地及其利用效率的價值評價,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價值評價等,還有諸如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雙邊活動狀態(tài)、課堂氣氛、德育滲透情況、教學對學生智力、能力、個性發(fā)展的影響等方面的價值評價;教師教學評價行為的全息性價值設計,強調應該從多種角度、運用多種方法對教學行為的目標、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評價,主張重視評價主體、評價目標、評價原則、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過程、評價方式、評價信息等的多維度價值、多元化價值和發(fā)展性價值[10]。

第5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學習動機;自我價值;中學語文教學;內在動力

一、引言

在還是孩子的時候,人們就是通過父母的接納、肯定、承認、贊美、表揚、鼓勵等方式逐漸建立起自我價值感。當人的自我價值感很強的時候,人會表現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現出向上向善的本性;當自我價值為零的時候,人便容易自暴自棄。對處于成長期和敏感期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當學生受到周圍的肯定時,會感覺到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會持續(xù)內化,表現在外的就是自信,如果從周圍人身上得不到肯定,便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乃至否定,覺得自己沒用,逐漸消沉,對學習也會失去興趣。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文頓提出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認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類最高的需求,只有個體感覺到自己有價值,他才能接受自我。自我價值感是個體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成功使人感到滿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產生自我價值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即人們有對成功追逐的渴望及對失敗的回避。在還沒有形成獨立人格與獨立意識的中學時代,外界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學生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诖?,卡文頓將學生分為四類:高趨低避者、低趨高避者、高趨高避者、低趨低避者。本文即從這四類學生出發(fā),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實際,探尋適合不同特點學生的最佳教學方式。

二、如何教導高趨低避類學生

高趨低避者,又被稱為成功定向者,這類學生有極高的自覺性,認為自己就應該是成功的,不擔心失敗也無畏挫折,他們樂觀、積極、向上,對學習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是最不讓老師操心的一類學生。針對這種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多學、多看、多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潛能。新課改后的7~9年級語文引入了大量課外知識,在每個主題章節(jié)后面都有引申閱讀,與本章節(jié)內容相關又增加了難度,尤其適合這類學有余力的學生。如七年級上冊后的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及附錄的書法篇,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帶來美的享受與技能的提高。教師如果適當要求他們認真去讀、去體驗、去思考,會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一次成功帶來的喜悅就會支撐他們不斷向前探索、不斷有新的突破。

三、如何教導低趨高避類學生

低趨高避者,又稱避免失敗者。他們力圖得到的不是對成功的追求,而是對失敗的避免,一次成績沒考好、一次排名降低,都會迫使他們不斷尋找外部原因來為自己開脫,比如生病了、考前沒睡好等,而不愿承認失敗的原因就在自己,他們始終會找到理由進行自我安慰。在教導這類學生時,教師要盡量避免用直接的語言去刺激,尤其是當著眾多學生的面,否則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更加不敢直面自己。其實,這類學生還是很要強有上進心的,適當地引導仍然可以激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與努力。教師要拿出“春風化雨”的柔情和耐心,除了在平時談心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告訴他們失敗并不可怕之外,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啟發(fā)。

四、如何教導高趨高避類學生

高趨高避者,又稱過度努力者。他們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敗者的特點。一方面對自我能力的評價較高,另一方面又極易產生動搖。他們往往比較偏激,有完美主義的傾向,給了自己太大壓力,處在持續(xù)恐懼之中。他們做事易沖動,開始熱情高漲很快又會泄氣。對這類學生,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平和心態(tài),降低對成功或失敗的反應。此時,描寫理想、信念的文章就派上了用場。《我的信念》里,居里夫人說:“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緊的,還是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我們必須相信,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賦的才能,并且,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情完成。當事情結束的時候,你要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我所能了。”《論語?為政》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逼障=鹪凇都偃缟钇垓_了你》中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讓學生在美的教導里慢慢沉淀下來,擺正心態(tài),才能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

五、如何教導低趨低避類學生

低趨低避者,又稱失敗接受者。他們對成功不驚喜,對失敗不在乎,基本上放棄了學習。這類學生就是教師眼中的“差生”,成績不好,不愛學習,還總是搗亂,是很多老師頭疼的對象,對待他們也往往是最沒有耐心的。其實,這群人中不乏聰明伶俐者,也不乏毅力堅持者,只是少了正確的引導與鼓勵,才造成自暴自棄的性格。這時,語文教師除了從書本中找到激勵學生的典范之外,還應注重在提問方式、交流方式上予以引導,如可以試著向其提問開放性問題,并從中發(fā)現閃光點提出表揚,課外多關心其生活、人際關系,緩和學生對教師的敵對態(tài)度,不斷強化他的學習動機,肯定他的價值,久而久之,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建立起自我價值感,從而愿意投入到學習中去。

第6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 教學評價 理論探索 實踐探索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擔負著提高職業(yè)學校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職業(yè)能力的重任,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語文基礎知識,形成漢語聽、讀、說、寫的基本能力,提高閱讀欣賞水平的基本途徑。因此,認真分析中職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探尋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形成科學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以此指導、調控、診斷和評價語文教學,是我們教研組日常性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內容

(一)評價教師的“教”。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對教師的評價包括:第一,是否恰當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第二,是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教學內容啟發(fā)誘導學生探究知識,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堂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是否重視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體現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第四,是否關注教學的實踐性,聯(lián)系學生的專業(yè)實際和生活實際,主動為專業(yè)化服務。第五,是否講究教學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特點組織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促進學生的個性差異。第六,是否有崇高的職業(yè)道德、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全面的教學能力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二)評價學生的“學”。

課堂教學的質量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評學生的學習狀況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學生的主動參與。研究結果表明,一般要求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為整節(jié)課的1/2以上,學生參與程度比較高的應有整節(jié)課的2/3以上。當然,中職學生基礎比較差,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通過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特別是通過教師的瞬時評價,感悟人生哲理,享受成功喜悅;感受課堂生活的樂趣和愉悅,逐步形成樂學、好學的風氣。第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即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比較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點主動地學習和實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個性。第四,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要敢于質疑問難,努力挖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積極參與研究和實踐,體驗創(chuàng)新的樂趣,形成獨特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評價師生的教學互動。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在語文教材內容背景下互動的過程。評價這種互動過程是我們評價的重點。首先,要注重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關系,克服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進行良好的對話,互相鼓勵、互相啟迪、互相交流。其次,要注重合作學習組織。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學習主體的過程,通過集體教學和小組合作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傾聽、交流、協(xié)作、分享的意識和交往技能。最后,要注重教學動態(tài)生成。課堂教學效果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課堂教學質量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生成的,在生成的過程中充滿了變數,教師必須科學設計,巧妙組織,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二、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與具體實施

(一)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是實現評價目的的必要手段。中職語文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課堂觀察法。

課堂觀察是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和有關的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2.教師訪談法。

教師訪談法是評價者通過與授課老師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資料、了解情況并作出評價的一種方法。訪談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評價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標準對評價者進行訪談。訪談前要明確訪談目的,擬定訪談問題。訪談中要注意提問方式和問題次序,訪談后要做好整理和分析工作,形成比較準確的判斷和建議。

3.敘事研究法。

敘事研究是指教師通過對教學事件的描述、分析發(fā)掘隱含于教育事件、學校生活、教育行為背后的教育理念,發(fā)現本質和規(guī)律的研究。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我們提倡任課老師把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表現、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進行研究分析和自我評價。評價方法是一種手段,它可以適用于不同的評價主體,適用于自我評價、教師互評和學生評價;也可以運用于不同性質的評價,如診斷性評價、鑒定性評價等。

(二)評價的實施。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分為準備和實施兩個階段。

1.準備階段。

首先是確定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充分體現上述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和評價內容,科學設計評價的評估指標。其次是確定評價者,如自我評價、同行互評或學生評價。發(fā)展性教學評價要求在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基礎上,確定以自評為主的原則,以期對教學過程不斷調整,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不斷提高,還要對評價者進行必要的技能培訓。

2.實施階段。

首先是收集評價信息。通過說課,了解執(zhí)教者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手段、步驟的安排是否合理,對執(zhí)教者進行必要的指導,修正和完善課前的準備;通過課堂觀察,恰當地運用課前準備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全面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和數據;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評價、自我評價全面掌握不同評價主體的意見。其次是及時進行評價面談,反饋評價信息,客觀進行評價。最后,評價者寫出課堂教學評價報告,執(zhí)教者寫出教學評價反思。

三、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評價的實踐探索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評價是針對以分等和獎懲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的弊端而提出來的,主張面向未來,面向評價對象的發(fā)展。有效教學評價著力于人的內在情感、意志、態(tài)度的激發(fā),著力于促進人的完美和發(fā)展,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評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學習實施有效教學評價,是以學生自我需要和自主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以促進學生個體的和諧發(fā)展、個體價值的自我實現和主體精神的激發(fā)完善為目標的。建立中職語文有效教學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評價內容綜合化,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尤其是創(chuàng)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fā)展。評價方式多樣化,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結合。評價主體多元化,從單向轉為多向,可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貫徹實施有效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全面落實最新課程教學理念,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評價體系,我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加強理論學習與研討,引領教師更新觀念。

要構建新的課堂評價標準,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其次,教師必須做到“眼中有學生”,確立全部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意識,為了學生專業(yè)成長、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需要。

1.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教師符合時代要求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圍繞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我們組織全體語文教師認真學習了建構主義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當代國內外“教學評價”研究的主要成果。通過學習,教師們加深了對有效教學評價精神實質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評價方法。

2.開展“好課”標準大討論,引領教師構建有效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為了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我們利用整整一個學年的時間,組織教師邊實踐邊研究,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怎樣的一堂語文課才算是好課”的核心問題,我們細化為如下要求:

新的理念催生新的行動,對好課標準的清新認識,為我們構建新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提供了理論支撐。

(二)構建新的評價量表,切實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在于沒有正確認識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簡單地視作教師對學生掌握新知情況的評價,并沒有發(fā)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的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把課堂教學評價的重心從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正視學生的基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上來。

1.規(guī)范教師的課堂評價行為,明確在實施課堂評價時應重點關注的要素。

我們不能要求教師在每一堂課上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全面性的評價,但至少在總體上對學生整體應該有明了的把握,盡量做到“五個關注”:

(1)關注參與狀態(tài):學生是否全員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2)關注思維狀態(tài):學生是否積極進行思考,具有獨到見解。

(3)關注交往狀態(tài):是否有一定質量、多邊、多樣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4)關注情緒狀態(tài):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表現得既緊張又輕松,既能安靜地聽講又會理性地質疑。

(5)關注生成狀態(tài):包括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學習的效果等。

同時我們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教師很難在一堂課上對全體學生都作出評價,那么完全可以選擇部分學生作為評價的對象,評價這一部分學生的重點應該放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方面,并做到“三個統(tǒng)一”。

(1)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的統(tǒng)一:知識的評價是看它的生成與建構水平,能力的評價是看學會自我建構知識的水平。

(2)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統(tǒng)一:結果評價是一種靜態(tài)的評價,是對與錯、優(yōu)與劣的評價;過程評價是一種動態(tài)的評價,是對結果評價的必要補充。如果說結果評價屬于“鋼性評價”的話,那么過程評價就屬于“軟性評價”。

(3)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的統(tǒng)一:我們認為有效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是“雙主體”,不但需要教師的客觀評價,而且需要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作用)和對同伴的評價。

當然,教師的評價活動如果要追求有效性的最大化,那么還要考慮評價的策略優(yōu)化:選擇合適的時機,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使用客觀、得體的言語,等等。

評價時機的選擇:一是學生需要;二是師生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當學生獲得成功時,遇到挫折時,迫切地需要得到老師的點評、評價;當師生的情緒最佳時,理智勝出,教師的評價會成為學生發(fā)展的助推器。反之,評價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評價方式的選擇:在以教師評價為主的基礎上,適當采用多元評價方式,譬如學生的自評、同伴互評,甚至教師也可以聽聽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盡管評價方式多樣,但目標指向同一――促進教學,促進學生發(fā)展。

評價用語的選擇:教師在評價時要運用語言藝術,注意評價語言真、善、美的統(tǒng)一,做到既有激情又客觀、得體。真,就是指評價的客觀和真實;善,反映教師的評價充滿人情味,富含“期待之情”;美,要求教師的評價多用肯定、鼓勵的語言,多讓學生體驗成功,即使指出不足也讓學生樂意接受。

另外,教師在評價時除了使用口頭語言外,還需發(fā)揮肢體語言的特殊作用,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握手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評價的善意。

2.指導學生參與評價,使學生也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積極的主體。

在實際的評價活動中,我們除了高度關注教師的評價行為外,更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不但成為現代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客體,而且成為評價的又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體。換句話說,在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學生不僅是評價的接受者,而且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這是由教學評價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我們之所以認為教學評價具有特殊性,是因為考慮到教學評價的對象不是一件件簡單的產品,而是有著靈性的一個個“人”,對“人”的評價當然需要顧及他們的主觀意識和體驗,而這一點正是傳統(tǒng)評價中所忽視或淡薄的。如果我們毫無疑問地認同“學生也應成為評價的又一個主體”的觀點,那么,教師在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在課堂上就有必要留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參與進來。

(1)評價自我。我們要求教學評價從外部轉化到內部,從形式的轉向實質的,從被動的轉向主動的。表現在課堂評價中,教師的即時評價固然重要,學生的自我評價也必不可少,而且效果更明顯,更有優(yōu)勢。

(2)評價同伴。在小組學習中,同伴評價是特別有用的。在同伴評價中,同伴的學習、活動的習慣、態(tài)度,以及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將成為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同伴的評價較之老師,信度更高。

(3)評價老師。如果說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除了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者外,還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那么,由學生評價老師也就順理成章了(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是不可能的)。當然,學生評價老師,除了表達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外,幫助學生從另一個層面上向老師模仿、學習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

參考文獻:

[1]汪紅平.淺談提高中學語文教學提問的有效性[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

第7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古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從性質上說它是經過去粗取精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說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其內容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鑒了佛學文化,融匯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包容性。文化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人的思維和具體行為的影響。中國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謙和包容,對外來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長的態(tài)度,表現出有容乃大的博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包容性的具體表現。

第二,務實性。幾千年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這一特征體現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方式中即是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務實的態(tài)度帶領歷代中國人民不斷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強調德育為先,強調揚善抑惡、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則是以強調自然科學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則可以稱為“德性文化”。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人才資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力量。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在思想上向黨和國家積極靠攏。然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大學生具有較大可塑性的特點,他們的思想意識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是黨和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需要,是關系到改革和建設事業(yè)取得勝利的關鍵。目前,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大體健康發(fā)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各種文化思潮開始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致使他們信仰淡漠,人生目標混亂,有的甚至放棄夢想,從而導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價值取向扭曲。當代大學生是在社會轉型期成長起來的,常常強調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個性。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在生活中不懂得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個人本位思想較重,把個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社會責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學生群體應該是心系祖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莘莘學子,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處于“不損人”盡量“利己”這一層面,過分強調自身利益,沒有回報社會、關心他人的意識,嚴重缺失了社會責任感。

第四,誠信意識淡薄。當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誠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學生考試作弊,用各種手段騙取獎學金,這些行為都給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誠信意識的建立關系到社會良好氛圍的營造,同樣也關系著祖國的未來發(fā)展。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文化之力興學子正氣,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自覺抵制市場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對解決現實問題、增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強大的民族自尊心來源于優(yōu)秀文化的積淀,傳統(tǒng)文化中自強不息、堅韌不屈的精神,是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動力。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產生無所適從、不思進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動搖,因此,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必須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以使大學生在追求理想中堅定信念,鍥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體會人生的真諦,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強的民族國家意識,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觀,這些可以激勵大學生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不懈努力去回報社會。

第四,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正確的誠信觀。對公民進行誠信教育是必要的,對大學生進行誠信觀的培養(yǎng)更為迫切。傳統(tǒng)文化一直強調誠信意識,強調人無信不立,號召“誠心者,天下之結也”,這些觀念能夠引導大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堅守誠信,求真務實。

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更具有現代性和更貼近生活,幫助學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不能是一種強迫式的傳授,而應該循序漸進地滲透,讓大學生自覺了解和體驗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價值。

第一,開展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激發(fā)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要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陣地,大學里的各種話劇社、曲藝或者戲曲社團都深受大學生的喜愛,通過開展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社團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如組織學生觀看一定數量的經典影視劇,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發(fā)現其中的價值,從而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第二,實現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學??梢蚤_設一些傳統(tǒng)文化基礎學科,例如設置歷史、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能夠增強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

第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水平。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應該從教學主體入手,應注重提升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水平,使教師在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時,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8篇: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 三觀 價值取向

文章編號 1008-5807(2011)03-149-01

一、探討的緣由

就一般而言,“價值”表達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相關性,是客體所具有的屬性及其對主體而言的意義.教育的價值是建立在教育的本質特性基礎之上的,是教育對于主體的存在和發(fā)展而言所具有的意義。追求價值是教育教學活動重要的驅動力,而且教育教學還是一種創(chuàng)造價值的實踐活動,這不僅意味著教育教學的內容本身是具有價值的,還意味著我們對教育教學活動存在一種價值期待,希望能藉此實現我們在某一方面的需要、利益和追求。

因此,如果沒有動態(tài)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實現,沒有存在于這一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整個價值系統(tǒng)就會成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課程的真正價值也就無法實現。而很多老師沒有重視這一點.

二、教學實踐中形成“基礎”價值取向的依據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是要把理論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的理論武裝來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新生力量,他們的理論認識、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著十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根源。因此,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培養(yǎng)這些人才具有怎樣的素質品質,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形成必須充分體現這一基本目標,并由此出發(fā)形成一條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的線索。新課程在展示其全新的結構體系和內容安排的同時,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礎”課程教學中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

(一)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教學的至高宗旨是以此為方向引領學生的思想、觀念,并進而引導其行為。這一方向既要落實在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教學中,也要體現在法律修養(yǎng)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避免具體地、逐個地講解法律條文。可以說,政治性與科學性共同構成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課程生態(tài)”,政治性是其根本方向,科學性則是其生命之源,新課程在教學中必須形成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二)社會性與個體性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要做到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tǒng)一,必須把思想、道德、法律領域社會性的要求轉化為青年學生的內在需要,事實上,在這些領域的社會性要求中包含著許多對于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社會性生存等方面內容的關注。因此,我們的理論教育一定要緊扣學生的現實生活,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分析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深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思想實際才能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喚起并引導學生的需要和追求,只有把規(guī)范領域社會性的要求放到社會實踐的情境中去體驗,才能形成學生在實踐中遵循規(guī)范的心理基礎,并成為個體行為的重要動力。

(三)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

“新教材從社會秩序結構的角度,把這個法哲學、社會哲學中的問題以全新的面目展示在我們面前,把思想、道德、法律放到社會規(guī)范的層面上讓我們重新認識:思想、道德與法律都以社會為其發(fā)生的基礎,它們在內容上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在實施中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立足于社會、歷史經驗和現實的基礎之上,共同構成影響社會秩序的要素;它們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綜合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來形成我國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特定的社會秩序。可以說,教育“一體化”的價值取向,是取得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

四、以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實效來促進課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筆者以為,在教學實踐上嘗試以下方法,將有益于促進新課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