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范文

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

第1篇: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范文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行為習慣形成的年齡,所以這一時期對其進行養(yǎng)成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故而,作為教師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好的行為習慣為己任,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待有利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

一、提升自身素質,言傳身教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1)師生共同遵守校規(guī)校紀。校規(guī)校紀是在日常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而形成的。所以,師生應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準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制訂開展養(yǎng)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衛(wèi)生的生活習慣。

(2)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每個星期一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guī)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見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的規(guī)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裝到心里,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結合課堂知識,滲透思想品德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會使人受益一生。而小學階段是孩子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故而十分重要。作為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聯系實際,指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有機滲透預習、復習習慣,聽的習慣,讀的習慣,獨立作業(yè)的習慣,遵守紀律,尊老愛幼,熱愛勞動等等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化,形成習慣。如:在數學課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的好習慣;語文課要求學生把課文中描述有關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的部分找出來,加以分析理解;音樂課上,在音樂欣賞、解讀歌詞、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中讓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文明禮儀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課結合有關課文辨析、導行……

通過各學科滲透,使行為規(guī)范教育與訓練深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在接受各科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潛移默化,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有利于學生吸納,并在學習運用和實踐活動中逐步深化,體現了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如,每年的清明節(jié)可組織學生去烈士紀念碑前掃墓,緬懷烈士的英雄事跡,從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現在所擁的學習和生活。

三、學校、家庭、社區(qū)教育合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小學生的活動范圍比較小,其活動范圍不外乎家庭、學校及社區(qū),其行為習慣形成的地方也主要在這里。作為小學教師,我們首先搭建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橋梁,通過家訪、開座談會、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不讓孩子進游戲廳,如何培養(yǎng)孩子在家的習慣養(yǎng)成等,形成共識。在學校里,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回到家后,家長對孩子也要嚴格要求,不斷督促和強化他們防止壞習慣的滋長,以便于繼續(xù)深化養(yǎng)成教育,并讓教育在實際的生活中得以運用。這樣,家長和教師在養(yǎng)成教育方面,就能達成共識,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良好行為習慣的習得,需要從復提醒來鞏固

小學生活潑好動,自我約束力差,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從復提醒不斷強化。據說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年過8 旬仍能準確地背誦出圓周率小數點后面100 位數字。有人問他是怎么記住的。他回答說:“說起來也簡單,重復,重復,再重復!”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通過長期的反復宣傳、實踐,學生就能逐漸了解、熟悉校紀班規(guī),繼而多數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遵守,再而經過繼續(xù)的深化實踐,最終才能變成自覺遵守。

五、增加行為習慣評價,促進學生養(yǎng)成教育

第2篇: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范文

【關 鍵 詞】校外輔導班;合理性;不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5-0110-03

目前,社會上存在名目繁多的輔導班,這些輔導班大多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參加學習學生的目的及動力各不相同:有的為了提高成績,有的是應家長的要求而來,有的是為了彌補課堂聽課的不足…… 然而,課外輔導班的存在是否真的能滿足學生、家長以及學校老師的種種要求?另外,參加課外輔導班占去了學生們大部分自由活動的時間,與今天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自然教育、要為中小學學生減輕課業(yè)負擔的宗旨大相徑庭。這難道不該引起社會對輔導班存在的合理性進行一個深入的思考?以往的研究中,僅從校外輔導機構的產生原因及影響做了闡釋。本文將從校外輔導機構存在的本身出發(fā),探究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促使其回歸教育的本真。

一、校外輔導班及其特點

校外輔導班是隨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而逐步產生和發(fā)展的,最初的形式有家庭輔導教師、老師傳授等,到后來,逐步發(fā)展成為專門的輔導機構。這些機構有的通過對組織的構建、設施及程序的完善,逐漸走向正規(guī)且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在現代教育機構中,家庭、學校、外部輔導機構三者的結合,顯示了現代教育的獨有特點,且后者的比重越來越大。

個體的各種智能的先天潛質存在著差異性,興趣輔導班主要針對的是孩子的某種興趣,使其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并得以發(fā)展。并且發(fā)現他們的智能潛力和特點,找出每一個人智能的優(yōu)勢組合,為他們提供一條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有效途徑,從而幫助他們去實現富有特色的發(fā)展。[1]“小飯桌”一類的輔導班規(guī)模一般較小,主要是對學校教育內容的一個重復或贅述,幾乎不理會學生的興趣和接受態(tài)度,有的輔導班甚至代替了家長的職務。本文所要討論存在的不合理性主要是針對“小飯桌”(以下稱“校外輔導班”)一類的輔導班而進行的。通過對課外輔導班盛行的原因及輔導班的規(guī)模、教學內容、師資配備與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校外輔導班都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點:

(一)從辦班成因上看:追求經濟利益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經濟發(fā)展迅速。國家經濟的大幅度超越導致人們生活日常用品的價格飛速上漲,但許多行業(yè)工資的增長幅度并沒有跟上步伐,教師行業(yè)也沒有例外。中小學教師的全部收入就只有自己微薄的工資,在知識經濟時代,部分老師為了減輕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壓力,不得不暫時忽視教師道德規(guī)范,以學科知識來換取金錢。政府也曾三令五申不準在職教師以盈利為目的開辦輔導班,但是有些教師仍然無視政策利用假期開辦輔導班以賺取報酬。在校教師的身份為其開設校外輔導班提供了便利,學生家長們也更加認可。另外,有許多滯留在社會上的師范類畢業(yè)生難于就業(yè),辦輔導班成為他們緩解就業(yè)壓力的手段。此外,家長們認識到通過教育來實現孩子的向上流動是較為便捷而且可行的。社會價值觀,這是引起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會價值觀肯定的東西,如地位、聲望、財富等,人們競相追求,成為推動人們向上流動的原因。價值觀念的轉變,會改變人們的流動方向。[2]而上重點大學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讓孩子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從小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成為家長們的無奈之舉。很多社會人士關注到了教育輔導的市場,他們在學校周邊、居民區(qū)內投資組織起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課外興趣班。由于商家、社會人士的參與,讓輔導市場充滿了競爭,更加放大化了這些輔導班追逐經濟利益的辦班目的。

(二)從管理角度看:沒有辦班理念,管理不成體系

美國著名大學哈佛的校訓就是:一個人的成長不在于經驗和知識,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進的觀念和思維方式。而個人的觀念及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其成長環(huán)境的理念及思想是有密切關系的。理念在《辭?!分惺沁@樣解釋的:理念就是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維活動模式或者說理性化的看法和見解。它是客觀事實的本質性反映,是事物內性的外在表征。通過以上的闡釋可以概括出理念就是理性的觀念和想法,是對表象事物的內在本質反映。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在理性上的概念。管理理念的前兩大內容就是高水平的道德標準以及在事實基礎上決策。參照以上的概念及定義,不難發(fā)現,輔導班的管理在理念上是有所缺失的,他們的管理人員對學生沒有深刻的、理性的認識,部分的管理理念與思想意識沒有達到互相關聯的效果,所以也形不成一定的體系。

(三)從輔導內容上看:重復教學內容,忽視個體需求

輔導班的師資構成絕大多數都是社會無業(yè)人員,并沒有合格的資質,加上課外輔導基本上是對學校老師教學內容的重復贅述,沒有任何興趣導向,根本激發(fā)不出學生學習的欲望。輔導班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只是應付、敷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都被泯滅了,勢必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或者干脆直接依賴于課外輔導,連必要的動腦都完全免了。如此的課外輔導,有的只是負遷移,必然導致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學習方法機械、呆板,智力發(fā)展扁平化、單一化。在這種死板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連最起碼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都不能養(yǎng)成,還期望他們有多少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和開拓精神呢?這應該也是當代大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因素之一吧。或許孩子能夠坐下來都是一種慶幸,更別說學到多少知識了。

二、校外輔導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校外輔導班是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和輔助機構,對學校教師課堂上的教學不足起到重要的作用,對學生成績的提高有間接性的效果。另外,輔導班的存在幫助解決了部分師范生以及社會無業(yè)者的就業(yè)情況,同時解決了低文化、低學歷的家長們?yōu)閷W生輔導難的情況,這說明他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從輔導班發(fā)展演變的歷史來看,輔導班的產生、管理、辦班目的及理念等都存在著客觀問題。由于其辦班目的的功利性,只單純追求高分及升學率,使其缺少相關的管理理念,構不成管理體系。所以,在輔導內容上不可避免地重復和贅述學校老師的教學內容,忽視個體的內在需求,進而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違背了教育追求幸福的終極目的,所以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也不容忽視。

合理性從一般邏輯規(guī)定上可包括四方面含義:一是合理的事物必然由一定的法則和規(guī)律所支配;二是合理的東西一定是成系統(tǒng)的;三是表明某物能夠依靠邏輯方法分析其意義;四是意味著事物以客觀理性為內在發(fā)展主線。總之,合理性就是相對獨立于那種個人主觀偏好,而以客觀理性為自我確證的規(guī)定性。[3]參照合理性的標準,不難概括出校外輔導班的產生并不符合一定的合理性規(guī)律和目的,在發(fā)展與管理過程中也沒有形成相關的理念及體系,在管理時沒能客觀地判斷主體的合理性需求。主體需要的合理性是衡量價值判斷合理性的標準,主體需要合理性的限度確定了價值判斷合理性的限度。[4]

(一)輔導班的存在阻礙了主體追求教育幸福的步伐

早前,國家針對學校的補課狀況了“禁補令”,時至今日,學校的補課現象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這為校外輔導班的盛行提供了溫床。原本減負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加重了中小學生們的學習負擔。國家倡導素質教育,實行課程改革,結果是治標沒有治本,使得素質教育的效果流于表面,單從學校教育進行改革,再好的改革綱要也不能還學生一個健康快樂的求學歲月。課外輔導班的存在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有著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只把主課即文化類課程當做輔導的主要內容強加在輔導班上,可以說是對學生個體而言沒有任何好處的。我們現在強調的是素質化教育和人性化教育,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幸福、快樂的教育。學生課余后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發(fā)展自己業(yè)余愛好,培養(yǎng)個性特長,以達到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目的。這種狀態(tài)應該是素質教育的最健康、最美好的狀態(tài),可是在現實面前卻被搞的面目全非。學生課余的全部生活及時間都交給了校外輔導班,沒有剩余的時間和自由的環(huán)境來進行自我探索,就沒有獨到、深刻的教學感悟、認知、理解及把握,個體的身心也得不到自由的發(fā)展,思維和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性。而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必然是低效的,也是不可能讓老師與學生感到快樂和幸福的。

(二)輔導班的存在滋長了學生的不良學習及行為習慣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說過,個人的行為決定人的習慣,個人的習慣決定人的性格,個人的性格決定人的命運。不難看出,個體行為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性。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物。[5]這種學說強調了環(huán)境對個體養(yǎng)成的重要性。個人行為作為個體能動性表現的因素之一,不可避免會受到相關環(huán)境的影響。由于輔導班的教育追求與我們實現個體在教育過程中追求幸福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導致輔導班沒有成體系的管理理念及制度。首先,輔導班的物理環(huán)境比較嘈雜,對學生的要求簡單,學生在上輔導班的時候,缺乏紀律的約束,行為散漫。有些學生的作業(yè)不能自主完成,甚至存在著互相抄襲之嫌,這使大家對學生能否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心存疑惑。此外,輔導班的管理制度太過機械化,一味地以完成作業(yè)為最大目的,不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這種不良現象會促使學生性格及習慣向負面方向發(fā)展,甚至影響一生。此種現象還會造成學生將這種不良習慣帶到學校的正常教學中,不能很好遵守課堂紀律。

(三)輔導班的存在降低了部分學校老師及家長的義務與責任

《2010—202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焙⒆拥慕逃粌H是社會、學校的事情,家庭在孩子教育和成長中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輔導班的存在會促使學校教師在教學失誤上存有僥幸心理,會助長學校教師推卸教學責任,認為學生在學校學不好也沒有關系,輔導班會協(xié)助他們解決這類問題。更有甚者,某些老師在學校進行教學時,會對教學知識有所保留,課余后利用剩余知識對學生再進行有償的輔導。孩子教育成功與否,不僅學校教育很重要,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家庭教育有利于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輔導班的存在為父母們忽視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口,有的學生一天的各種活動(吃飯、睡覺、學習)都在輔導班里進行,家長只滿足學生物質上的需求,但孰不知孩子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愛。

三、校外輔導班教育的削弱及規(guī)范

(一)完善法制、法規(guī),取締不合格輔導班

如今,校外輔導班的成立如此猖獗,時刻都在和中小學生搶占課外時間,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由于缺少相關的法律條例,使得辦輔導班的人員有空可鉆。經??梢詮男侣剤蟮郎汐@悉相關部門對犯錯老師或違規(guī)學校的處理消息,卻很少聽聞輔導班被調查曝光的情況。即使校外輔導班已經發(fā)展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地,甚至包圍了學校,但也并沒有相關部門或者相關機構提出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案來遏制這種現象,任由中小學生們的自主探究時間被動的被輔導班任意宰割。所以,相關的教育管理部門必須通過完善課外輔導班的制度、規(guī)定,明確其服務的范圍、內容以及收費情況,來取締相當一部分的校外輔導班。此外,還應該針對不合格輔導班建立相應的處罰條例(比如罰款)以及執(zhí)法標準,進一步阻止輔導班的泛濫。只有嚴格了制度,加強了處罰,才能規(guī)范我們的校外輔導班市場,才能讓那些唯利是圖的拜金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使中小學生們真正感受到校外活動所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讓學生快樂、幸福的學習。

(二)完善輔導班的管理體系,創(chuàng)造舒適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輔導班的存在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對于已經成熟存在的這類輔導班而言,必須完善其管理體系,將輔導班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化產業(yè)。在管理條例的制定上:應配合學校的管理制度,對個體的身心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在教師的配置上:應規(guī)定為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的師范生或者是學校退休的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多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主,孩子的先天存在著各種智能,而各種潛質存在著差異性,輔導班的教學內容應豐富,可以刺激孩子潛在的智能并得以發(fā)展,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并且輔導老師應有意識地發(fā)現他們的智能潛力和特點,盡量找出每一個個體智能的優(yōu)勢組合,協(xié)助學校教育,促進學生的特色發(fā)展。如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輔導班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課外興趣、學生自主學習、發(fā)展思維的一個試驗場所。

(三)老師和家長應主動承擔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與義務,對兒童的教育應更多的趨于愛的教育

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的生活經驗對以后的成長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兒童早期生活經驗的獲得都來自于學校和家庭。所以,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生活及教育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對于老師而言,首先,為人師表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要有崇高的責任感,要有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的意識。有了強烈的責任感,教師們才會敬業(yè)、樂業(yè),才會深深地熱愛自己的工作,進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完成教育的使命。其次,教師要熱愛學生。師愛,是一種崇高的愛,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一個沒有愛心的教師,也就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學校老師要把學生裝在心里,不僅要時刻關注著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習慣。有了老師的敬業(yè)精神與對學生真切的愛,輔導班也將不復存焉。對于家長而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成長的教育,家長應承擔著巨大的責任?,F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孩子都是全家人的希望,沒有家長不望女成鳳、盼子成龍,以至于家長把焦點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孩子們很不希望一放學就轉戰(zhàn)到輔導班接著無聊的、機械的學習,他們更希望能與父母進行更多的交流。家長們應在工作之余,抽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通過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使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風華.試論興趣班的“非功利性”[J].教育短論,2012,(4).

[2]徐瑞,劉慧珍.教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7-159.

[3]劉雙胤.不合理的合理性哲學意蘊——馬克斯·韋伯社會政治哲學解讀[J].河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第3篇:家庭教育促進條例解讀范文

[關鍵詞]中美 校園 安全立法 警務運用 對比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039-02

一、中美校園安全立法比較

(一)美國校園安全立法狀況

美國政府把建設安全學校作為國家教育戰(zhàn)略的重要目標之一。1987年,美國政府頒發(fā)《美國校園安全守衛(wèi)法令》,規(guī)定學校必須每年校園安全政策實施業(yè)績和年度校園違法犯罪數據。1990年9月19日,布什總統(tǒng)簽署公布了《珍妮•克雷莉法》(“《校園安全法》”),使校園保衛(wèi)有了聯邦法律依據。1994年,馬薩諸塞州等一些州的州議會對校園安全進行了專門補充立法,對校園警察的任職、條件、權力及對校園保衛(wèi)的要求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使校園警察制度逐步完善。同時,《珍妮•克雷莉法》規(guī)定,各州公立學校和大學要校園犯罪年度資料,學生應該在入學前獲知該校的犯罪率。美國許多高校將報告張貼在學校網站上供人查詢。后來,美國又相繼制定《校園禁槍法》《改善校園環(huán)境法》等法律法規(guī)。2002 年1 月8 日,美國總統(tǒng)喬治•W•布什簽署了中小學教育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NCBL),從2002~2003學年起,該法在全美各州和各公共校區(qū)開始實施。該法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服務來支持課前和課后項目、家庭教育、家長學校、圖書資料、技術服務、移民孩子教育等。其目的在于使學生遠離,遠離暴力,創(chuàng)建安全純凈的校園;消除地域、種族等因素造成的學生成績差異,實現中小學基礎教育“有教無類”;推動學校進行歷史性的改革。2010年3月,奧巴馬向國會遞交的本屆政府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藍圖中,學生安全、學校安全成為優(yōu)先改革和優(yōu)先保障的重點領域之一。奧巴馬政府延續(xù)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NCBL)關于學校安全的年度公告制度,要求各學區(qū)對校園暴力事件進行詳細統(tǒng)計,并將結果公之于眾。該法規(guī)定,每個州必須對“長期處于危險境地的學?!弊鞒稣f明和認定,充分保證學生的知情權。

(二)我國校園安全立法

我國至今沒有專門出臺針對校園安全的立法。但適用于校園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法律類,主要包括《民法通則》《刑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二是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類,主要是國務院及各部委在職責范圍內的決定、命令及指示、規(guī)章等。包括《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wèi)生管理規(guī)定》《學校衛(wèi)生工作條例》《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等。另外大部分則是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校園安全的需要適時的各類通知等。其中,對高等學校來說,最具有影響力的是1988年4月公安部、國家教委、勞動人事部、財政部經國務院批準,聯合印發(fā)的《關于在部分高等學校設立公安派出所實施辦法的通知》,該“通知”是高校設立公安機構的重要依據。

(三)中美校園安全立法比較

1.立法基礎與背景比較

美國實行行政分權制度,二戰(zhàn)前,聯邦政府很少干預州政府行政事務,聯邦政府很少制定全國層面的教育法案。戰(zhàn)后,聯邦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對教育施加影響。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校園犯罪率的上升,聯邦政府開始注重校園安全立法。1990年聯邦《校園安全法》成為現今美國校園安全管理的總綱領,是一部針對美國校園安全的專門性法律。州政府負責具體執(zhí)行《校園安全法》,規(guī)范校園安全管理行為,保障教育活動正常運行。

我國無專門性校園安全立法,相關規(guī)定散見于《憲法》《民法通則》《刑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其他法律法規(guī)之中。在校園安全管理方面,更多的是國家層面適時制定政策文書,隨后是地方緊跟制定一些規(guī)定和文件,來對國家政策做重復和解讀。這些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定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既不具體,又無可操作性。

2.內容比較

(1)校園警察制度的確立

美國校園警察制度是校園保衛(wèi)工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美國校園的保衛(wèi)工作由沒有執(zhí)法權的保安人員負責,他們只負責看守樓門、停車場、貴重設備及倉庫,對于校園內的違法犯罪活動不能做出及時反映和有效處理。由于沒有執(zhí)法權,犯罪分子在校園內十分猖獗,各種違法犯罪、騷亂頻繁發(fā)生,師生員工的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對社會秩序構成了嚴重威脅。1940年初,華盛頓州議會率先制定法令,授予各學校建立自身的警察的權力,在公立學校建立警察機構。隨后,各州議會相繼制定類似的法令,批準高校建立校園警察機構。1990年10月美國議會通過的《校園安全法》,正式確認了校園警察制度,從而以聯邦法的形式確立校園警察體制的法律地位,使校園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開展有了充足的法律依據。

我國于1988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公安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勞動人事部、財政部聯合印發(fā)《關于在部分高等學校設立公安派出所實施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通知》精神,在全國部分高校設立公安機構,即公安派出所,歸市級公安機關與歸屬地公安機關雙重領導。該通知是高校設立公安機構的重要依據,一定時期內,為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因《通知》效力級別低、內容粗糙、線條簡單等諸多弊病及經費支出、體制調整、管理安排等諸多因素未加明確等原因,使派駐高校警察的計劃“流產”,現有公安機構形同虛設。目前,學校的安全管理隊伍主要由保衛(wèi)處(科)為主的保衛(wèi)人員、外聘保安等人員組成。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缺位,導致學校的保衛(wèi)部門既沒有執(zhí)法權力,也沒有相應執(zhí)法力量與執(zhí)法能力。

(2)內容的可執(zhí)行性與可操作性

美國學校的日常安全管理和運作均依賴法律的解釋和參與。這就造成美國在校園安全管理內容方面十分細化。美國校園安全法對于校園警察執(zhí)法程序、管理權限、服務范圍、突發(fā)事件處置、火災安全、犯罪預防等內容都有十分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在犯罪預防方面,美國校園安全法規(guī)定,公立學校和大學要自己校園的年度犯罪資料。學生應該在入學之前獲知該校的犯罪率,以檢查校園安全。學校要將這一報告張貼在其網站上的治安或安全防范頁面以備查閱,學校違反了此項法案,將面臨美國教育部的巨額罰款等相應處罰措施。

我國與校園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簡單粗糙,口號化和宣言化特點嚴重,它不但造成本身的可操作性差,而且造成了一種簡單化的傾向,就是一刀切,經常導致鞭長莫及,造成了法律權威的部分消解。

二、完善我國校園安全立法,構建校園警察制度

校園安全關系具有復合性,它不僅包括具有縱向隸屬性特征的教育行政關系,還包括具有橫向平等性特征的教育民事關系,這種復雜的法律關系亟待相應的法律進行調整,使校園安全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此,加快校園安全立法步伐,制定一部詳盡、具體、針對性強的《校園安全法》,建立我國的校園警察制度非常必要。

我國的校園安全立法必須要從我國國情出發(fā),符合實際,不得違背或脫離社會主義法律框架體系。

(一)遵循協(xié)調一致原則

校園安全立法首先需要與我國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及教育法律法規(guī)協(xié)調一致,《校園安全法》行為指向的疆域不能超過以上法律法規(guī)的范圍,從而在校園違法、犯罪行為的預防和規(guī)治問題上形成合力而不是悖逆。

(二)程序嚴格與可操作性統(tǒng)一原則

嚴格的法定程序是保證正確合理運用權力,有效保障師生利益的根本準則。因此,校園安全法要十分明確管理主體的執(zhí)法程序、服務范圍、突發(fā)事件處置、火災安全、犯罪預防及學校與相關行政部門管理權限、法律地位等,嚴格校園案件受理、辦理程序,明確管理服務范圍,

落實主體責任。另外,校園安全立法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實際。細劃責任主體的權力和義務,嚴格責任追究制,切忌粗糙乏力,大而籠統(tǒng)。

(三)導入校園警察制度

通過立法形式賦予警察部門組建專職校園警察的權力,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其相應的執(zhí)法權,提高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置能力,保證學校的安全,是我國現有校園安全管理模式由靜態(tài)管理向動態(tài)管理轉變的必要途徑。構建我國校園警察制度的最合理模式是在原有警種基礎上設立新的警種,該警種與鐵路、民航、海關緝私警察以及森林警察并列,業(yè)務歸當地公安機關領導,人事及行政歸學校管理。賦予其一定(主要指管轄范圍)警察執(zhí)法權,校內發(fā)生的案件校園警察都可以獨立偵查,獨立辦案。校園警察除一般的治安、刑事執(zhí)法任務以外,還應當承擔下列職責:一是易衍生學生不良行為場所的調查;二是寄居校外學生的安全訪查;三是校園周邊環(huán)境安全調查;四是校園安全環(huán)境檢測評估;五是學生偏差行為的通知;六是進行校園與暴力案件統(tǒng)計;七是完成護送、救護等學生必需的安全服務等。

《校園安全法》作為教育領域的專項安全法律,若能真正實現,將會對師生的安全給予全方位的保護,將會使校園的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規(guī)范化、法制化、專業(yè)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郭愛昕.中美高校安全管理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3(7):53.

[2]吳心正.美國高校的安全立法和警察制度[J].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2000(3):77.

[3]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修訂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54.

[4]曲正偉.教學與管理[J].關于制定“校園安全法”的幾點思考,2001(13).

[5]余宏明.美國高校安全管理及啟示[J].中國安全科學報,2004(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