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清明節(jié)的風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節(jié)的風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清明節(jié)的風俗

第1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

2、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作“植樹節(jié)”。

3、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4、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5、插柳

第2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2022清明節(jié)能去墓地兩次嗎

看地方講究,不過大部分地區(qū)都是不行的。如果女兒提前上墳,兄妹都要去,清明就不去了。如果沒有,那么就等清明上墳不能過十二點。后半天不上墳。燒紙要燒透,不能燒不完,否則等于白燒。十里不同風俗,各地有各地風俗。但是我們中國幾千年風俗這不能斷,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這是鬼節(jié)氣。主要是不能忘祖。

清明掃墓可以兄弟各去一次墓地嗎

以地方的講究為準,畢竟十里不同俗。我們這里的習俗是清明節(jié)這天上墳掃墓必須一次去,同一個月不能去墳地兩次,一年就是清明節(jié)這一天能去墳地燒紙?zhí)硗?,其他的時間鬼節(jié)了,還要過年過節(jié)只能晚上在自己家門口外燒一些紙錢,還有一個習俗不管是姑娘還是媳婦都不能去墳地,女人不上墳。

清明節(jié)去墓地的次數(shù)有規(guī)定嗎

在我們這里,如果親人過世在三年以內,清明節(jié)上墳是要一起去的。不管你家住何方,工作那里,定好時間后,都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回來,為老人上墳,也就是所說的盡孝須盡三年滿吧。

三年滿,四年圓。到了第四個年頭,雖然可以分散開燒紙了,但為了圓滿,有條件的話,可以再次相聚上墳,齊齊告慰老人的在天之靈。

第3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20xx清明節(jié)放假時間安排20xx年4月2日至4日調休,共3天。

4月4日(星期二,農歷清明當日)為法定節(jié)假日

4月1號(星期六)調班,上班

4月5號(星期四)、4月6日(星期五)照常上班。

清明節(jié)習俗1、清明節(jié)的習俗:掃墓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2、清明節(jié)的習俗: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于順應時令節(jié)氣,陽春三月,生氣始盛,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積極主動地迎合時氣,以促進自身體內的陽氣流轉,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3、清明節(jié)的習俗:蹴鞠

蹴鞠,就是現(xiàn)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zhàn)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并列于兵書。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xiàn)“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

4、清明節(jié)的習俗:插柳

清明節(jié)是楊柳發(fā)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后,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5、清明節(jié)的習俗: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6、清明節(jié)的習俗: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清明節(jié)的習俗: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8、清明節(jié)的習俗: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9、清明節(jié)的習俗: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第4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風俗習慣。雖然清明掃墓祭祖早已在許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國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會在其他的一些民族節(jié)日中進行類似的活動。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傳統(tǒng)祭祀日。

二、常規(guī)順序不可反

掃墓祭祀是有個先后順序的,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會相當注意這點。一般都是先把墓園或墓地打掃干凈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jié)的,所以先后順序盡可能不要出現(xiàn)差錯。先后順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三、何時拜山最佳

最佳的拜山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不過由于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么早,不過最好是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四、懷孕婦女不宜祭拜

通常來說懷孕婦女是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的,除了強調風俗外,其實長途奔波對婦女和胎兒來說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紀的長輩多數(shù)都會阻止孕婦清明拜祭的。

五、悼念逝者應買白色

我國古代把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不過黃色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六、掃墓前須禁食

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強調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七、掃墓時不可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九、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jié)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jié)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十、 清明節(jié)著裝的講究

清明節(jié)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十一、清明節(jié)拜祭輩分的講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十二、丈夫去世妻子不能去掃墓

個別地區(qū)個別民族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當然如果家里的長輩沒有這些避忌或者當?shù)貨]有這些風俗的話,也就無關此禁忌了。

十三、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掃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掃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屬陪上司等。

十四、清明節(jié)前忌買鞋

由于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時買鞋。

十五、家中有人清明節(jié)生日應適當禁忌

如若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節(jié)過生日,應盡量避開。比如陽歷生日恰巧清明節(jié),盡量過農歷生日,反之亦然。如果實在避不開,則當日不要接受鮮花,生日蛋糕也不可當天吃。

第5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jié),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xiàn)在已失傳的節(jié)日——寒食節(jié)說起。寒食節(jié),又稱熟食節(jié)、禁煙節(jié),冷節(jié)。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節(jié)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jié)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ji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jié)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lián)系,成了寒食節(jié),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jié)中了。

寒食節(jié)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

由于清明節(jié)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jié)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yè)節(jié)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jié)日了,寒食節(jié)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jié)中

唐代的開始,寒食與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fā)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guī)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一日。大唐時當之無愧的假日“黃金周”,一連放假七天的是寒食與清明。國畫中國寶級的第一長卷《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這一時日的民間百態(tài)。而提到“十年修得同船渡”的美麗傳說,撮合祭祖歸來的許仙與白娘子同舟而行的那場曠世奇緣的春雨,也飄落在清明這一天。

第6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 朝鮮族的傳統(tǒng)婚俗 朝鮮族王姓的異化 淺談朝鮮族的“農樂” 館藏朝鮮族樂器的思考 淺析朝鮮族的認同變遷 論朝鮮族的死亡觀 朝鮮族的“花甲禮” 走進延邊朝鮮族 朝鮮族師傳奇 朝鮮族民俗趣聞 朝鮮族上將趙南起的多彩人生 淺談朝鮮族舞蹈的民俗意識 對傳承朝鮮族春節(jié)拜年習俗的思考 淺談朝鮮族民族服飾的傳承 淺談朝鮮族舞蹈的藝術特征 關注朝鮮族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 試論朝鮮族舞蹈教學的技巧和方法 朝鮮族旅游景觀的審美特色 對朝鮮族象帽舞的整體研究 淺析朝鮮族舞蹈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朝鮮族的清明祭 朝鮮族的清明祭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張新朝")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朝鮮族老人祭掃烈士墓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的傳承與融合也一直在延續(xù),一些帶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色彩的風俗、節(jié)日、禮節(jié)在歲月的流逝中,已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專屬,而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追隨與傳承。每個民族在傳承中都會附加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一些風俗與節(jié)日更加熠熠生輝,朝鮮族的清明節(jié)便是其中的翹楚之一。

清明節(jié)的由來

對于清明節(jié)的由來,我們并不陌生,最動人且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晉文公為紀念忠臣介子推,實行禁火令,規(guī)定在那一天不許生火,只能吃寒食,由此得名為寒食節(jié)。但當時的寒食節(jié)并不等同于清明節(jié),且當時也無清明節(jié)之說,它只是清明節(jié)的一個小小的起源。從寒食到清明的演變起始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將在晉地廣為流傳的寒食習俗帶到中原腹地并加以推廣;唐玄宗時頒布權威禮法,將其欽定于清明日的前二日,并放假3天。此時,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氣的融合初露端倪。到宋朝時,寒食與清明兩節(jié)更趨于融合,開始以一個獨立的節(jié)日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元朝時期,廢除火禁,寒食習俗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清明節(jié)從此流傳至今。

至于清明節(jié)何時傳入朝鮮族,史書并無定論,但朝鮮族清明節(jié)的來歷除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說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jù)說在古代,每年二三月之際,朝鮮官府都會分賜給百姓新的火種,百姓在領取“新火種”的前一天,必須先將“舊火種”熄滅;滅火后,人們只能食以寒食,而且這一天恰巧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從而形成寒食斷火之風俗。這一說法與唐朝“賜火”習俗頗為相似,且朝鮮族的清明節(jié)仍保留寒食之習俗,因此可以大致推斷朝鮮族清明節(jié)的興起應在唐朝成立以后、元朝成立以前。雖無具體時間可考,但從史書典籍的片言碎語中可以看出,清明節(jié)在朝鮮族的傳承歷史悠久。朝鮮李朝詩人在題為《西江寒食》的詩中寫道:“天陰籬外夕寒生,寒食東風野水明。無限滿船商客語,柳花時節(jié)故鄉(xiāng)情?!苯鹱谥币苍陬}為《寒食村舍》的詩中如此生動地描繪朝鮮農家清明節(jié)的情景:“禁火之辰春事多,芳菲點檢在農家。鳩鳴谷谷棣棠葉,蝶氣款款蕪菁花。帶樵壟上烏犍返,挑菜籬邊丫髻歌。有田不去戀五斗,天亮人笑將奈何。”兩首詩一首描繪商賈,一首描繪農家,由此可以看出清明節(jié)已在當時各階層、各行業(yè)中盛行。清明節(jié)在朝鮮族發(fā)揚光大的背后,也必定伴隨著某些風俗的繼承和發(fā)展。 鐵架是秋千架,每逢清明節(jié),朝鮮族村民都要舉行秋千比賽

朝鮮族清明節(jié)的祭奠儀式

清明節(jié)雖歷經千百年的發(fā)展與變化,但它所承載的一項重要職能卻從未改變,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哪個民族,人們都要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虔誠地履行這一職責,以示對逝者的懷念與敬慰,這一職責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上墳”。

朝鮮族的上墳祭奠儀式,可以說是從古至今傳承最好的,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和歲月的變遷而發(fā)生巨大變化,這主要與朝鮮族崇信“孝道”有很大關系。但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朝鮮族因為分布地域不同,其清明節(jié)的上墳風俗多少會有差異。 蕩秋千

如生活在我國吉林省的朝鮮族人民,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的早上,會先準備好各式各樣的祭品(多是食物),且這些食物必須都是冷食;然后來到逝者墓地之前,開始祭奠。在正式祭奠之前,一位親人會先圍著逝者的墳墓繞上一圈,看一看墳堆是否有坍塌和破損,稱其為“踩圈”。 在確保墳墓完好之后,祭奠正式開始。首先對墳墓進行加土,就是通常所說的“培墳”,這與漢族的填土之俗無異;接著進行“土祭”,在墳前的石階或土堆前鋪上一張素紙,將斟滿的3杯酒置于紙上,眾人向逝者祭拜,長輩或平輩鞠躬3次,晚輩磕頭3次;然后開始“敬食”,把事先準備好的冷食一次性擺放在墳前,念祝辭,以盼逝者安息、生者得佑。敬食完畢之后,祭品不能全部收起或丟棄,還要為亡者留一些食品。為避免食物被鳥獸吃掉,要在墳前用土將食物埋起來,因此,“留食”也十分講究,一般要選擇一些容易保存、便于掩埋的食物。祭奠儀式結束后,眾人便席地而坐,在逝者墳前將剩余的冷食分而食之,意為與逝者共同進餐。

居住于我國黑龍江省的朝鮮族的上墳儀式稍有不同。每逢清明節(jié),一家老老少少身著素服,帶上朝鮮族的特色食品如打糕、八爪魚、明太魚、泡菜、自家釀制的米酒等,踏著清晨的露水,來到逝者墳前準備祭奠。不同于吉林朝鮮族的踩圈,他們會先將墳墓上的草清除干凈,然后對墳墓進行培土整修,也不需要土祭,直接將祭品整齊地擺放于墳前,請死者靜享美食。片刻之后,在墳前燃燒稻草(因為稻草為金色,在當?shù)爻r族人眼中它象征著金條),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寄錢之意。稻草焚盡,眾人即向逝者敬酒、跪拜,以示哀悼之情。最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共享祭品。

雖然清明節(jié)起源于中國,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上墳儀式最具古風韻味的當屬韓國。在韓國,人們對逝者的祭奠無一不恪守古代儀禮,頗為莊重而肅穆。清明節(jié)這一天,人們身穿素服,手持素色鮮花(一般為蘭花),攜帶祭品來到亡者墓前進行祭奠。韓國人對修墓一事極為重視,不是簡單的培培土、除除草,而是盡可能將墳墓修繕一新。修繕完畢后,人們便將事先準備好的傳統(tǒng)食物如艾草、年糕等作為祭品鄭重擺放在墳墓之前;除了食物,必不可少的還有酒,祭拜逝者所用的酒不是普通的白酒,而是韓國傳統(tǒng)的清酒。這種酒用純米釀造,醇香清冽,口味獨特。此酒在朝鮮民族中歷史悠久、意義深遠。古樸的儀式完畢之后,韓國人還會在墓前種一株小樹,以示萬古長青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傳統(tǒng)清明節(jié)中焚燒紙錢、香燭、紙元寶之類的習俗在韓國并不盛行,并非韓國沒有繼承,主要是為避免引發(fā)山火而自覺不使用。

雖然風俗因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不難看出,有些方面在朝鮮民族當中是一致的。首先,上墳所用的祭品都必須為寒食,清明節(jié)傳入朝鮮族之時,恰逢寒食之風興盛,此后元朝廢除火禁之時,朝鮮族也未受此影響,因而就將這一傳統(tǒng)保留了下來。這種對古代儀禮的保留與傳承,不僅僅表現(xiàn)出對歷史和先輩的尊重,更是孝道和忠誠的完美融合,延續(xù)和發(fā)展了這個古老節(jié)日的習俗和理念,也體現(xiàn)了朝鮮民族的偉大之處。其次,朝鮮族在清明節(jié)時都必吃一種名為“明太魚”的食物,這種魚是鱈魚的一種,對于其名稱的由來,朝鮮文臣李裕元著述的《林下筆記》中有如此記載:有一官員至咸鏡道明川郡時,吃到一太姓漁夫獻上的魚,覺得此魚異常美味,卻不知是何種魚,便取明川郡的“明”和漁夫的姓,將其命名為“明太魚”。明太魚在朝鮮民族中食用歷史悠久,它營養(yǎng)豐富,食之強身健體,對朝鮮族人民來說,吃明太魚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福。還有一項習俗是整個上墳儀式中最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此習俗就是祭奠儀式結束之后,人們要在逝者的墳墓之前共食祭品。這種吃祭品、供品的做法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習俗中并不少見,如敬佛供祖之后,人們常常順手拿過“供果”而食,這并非褻瀆神靈,而是人們通過食用沾染神靈或祖先“靈氣”的食物為自己祈福,渴望神靈和祖先的保佑,是人類祈求平安、幸福、吉祥的一種本能體現(xiàn)。朝鮮族清明祭中生者與逝者在墳前同飲同餐的做法,所體現(xiàn)的不只局限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更是生者對逝者一次真誠的心靈陳述和反思,與逝者一起“進食”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如同逝者真的存在于他們身邊,與他們分享美食和這一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具有很強的生活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娛樂活動

儀式之后的活動

清明節(jié)從誕生之初就不單純是一個悼念先人、祭奠亡靈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之時正是春意盎然之際,逝者得以安息,生者為之愉悅。在肅穆的上墳儀式結束之后,進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也為清明節(jié)增添幾分繽紛的色彩。

第7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middot;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jié)氣與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copyright xzhufu

但是,清明作為節(jié)日,與純粹的節(jié)氣又有所不同。節(jié)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jié)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jié)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jié)祝福】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jié)氣與農業(yè)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jié)的特殊氣氛。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xzhufu.com

第8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清明,萬物皆潔齊而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節(jié)是在公歷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5度,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重要的“八節(jié)”(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與寒食節(jié)有關。

清明節(jié)的習俗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寒食節(jié)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jié)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jié)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jié),由于清明距寒食節(jié)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宋元時期,清明節(jié)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jié)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jié)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jié)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jié)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jié)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榧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第9篇:清明節(jié)的風俗范文

一是開展國旗下“清明節(jié)”感恩主題演講。號召小朋友們緬懷我們的革命先烈,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快樂游戲、認真學本領、鍛煉好身體,長大后會為我們的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

二是銘記歷史,感恩前行。依托“爸爸俱樂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走進東營市消防支隊進行參觀和慰問活動,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進一步深化幼兒的感恩教育。

三是詩詞誦讀,感受經典文化魅力?!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朗朗的古詩誦讀聲中,孩子感受到了經典詩篇魅力的同時,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