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公司法碩士論文范文

公司法碩士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司法碩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司法碩士論文

第1篇:公司法碩士論文范文

關鍵詞:股東除名有限責任公司價值判斷標準法定除名事由除名決議

前言

股東除名制度,最早出現(xiàn)于商業(yè)合伙、無限公司等以無限責任為特點的商業(yè)主體中,目的是解決股東個人行為能力或債務承擔能力減損,危及其他股東利益的問題;或者作為打破公司僵局中解散公司的替代措施,以求盡量維持企業(yè)存續(xù)。其主要但非完全是一種企業(yè)內(nèi)部沖突解決機制,也包含對無力承擔無限責任的股東的淘汰功能。其特點是針對股東的身份,而非財產(chǎn)權利發(fā)生作用,目的是將某一股東從企業(yè)投資團隊中剔除出去。同時,除名追求一種強制性,即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不考慮被除名股東的意見而剝奪其股東身份。

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較晚出現(xiàn)的一種公司形態(tài),是法學家為填補合伙與股份有限公司間的空白,同時發(fā)揮人合性在企業(yè)管理和有限責任在吸引投資方面的優(yōu)勢而設計出的企業(yè)形態(tài)。相比于合伙,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再以個人財產(chǎn)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所以法律對其個人行為能力與債務承擔能力的要求并不嚴格。但是相比于股份有限公司強調(diào)的“所有權”與經(jīng)營權的分離,有限責任公司中卻普遍存在著股東兼任董事、監(jiān)事,公司“所有者”親自參與公司管理的情況。而且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分布往往相對集中,大股東和幾個股東的聯(lián)合就可以在公司決策中形成多數(shù)票。這些特點都導致一個共同的結果,就是股東的個人行為就可能影響公司的運營,乃至將公司拖入無法維持的境地。因此,為平衡單一股東在有限責任公司的影響力,防止其利用股東權利或管理者身份侵害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隨著公司法制的發(fā)展,許多國家都將源于無限責任企業(yè)的股東除名制度逐漸引入到有限責任公司中。同時,雖然受到公法的較多關注,有限責任公司仍是股東自愿投資設立的團體法人,無論從社團法還是合同法的角度觀察,公司章程都是公司運行、管理和內(nèi)部沖突解決的重要依據(j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公司章程對股東身份,包括其除名的規(guī)定的效力,也是許多國家有限公司法的普遍做法。

反觀我國有限責任公司,同樣存在“所有者管理”,股權分布集中等特點,股東借管理者身份之便侵害公司利益、濫用股東權利、大股東壓制小股東等問題相比他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有關公司法制卻相對薄弱。例如在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和其他股東造成損失方面,僅規(guī)定了侵權法中的損害賠償責任,保護程度不及一般民事權利。另一方面,公司法允許異議股東通過股權回購方式退出公司,也允許股東在公司僵局情況下請求解散公司,卻唯獨不允許在一定情況下將對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的個別股東剔除出去。其結果是要么公司和多數(shù)股東的利益得不到完整的保護,受害的股東最多只能“用腳投票”,要么忍無可忍的股東提起解散公司之訴,讓公司、所有股東和雇員為個別股東的行為買單。而引入股東除名制度,不僅可以加強對股東不當行為的追究力度,例如允許公司將長期欠繳出資的股東除名,其威懾力將遠比現(xiàn)有的僅要求欠繳出資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大得多;而且也將在很多情況下成為解散公司的替代手段。可說股東除名制度是極大的緩和了現(xiàn)有有限責任公司內(nèi)部沖突解決體系的落差。

迄今為止,國內(nèi)已有多篇論述談及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除名問題。較早的有律師董紅海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自然人)能否被“除名”》,法官劉炳榮的《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教師成的《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除名》等,在舊公司法的背景下討論了在我國建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07年,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碩士齊爽在其畢業(yè)論文《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權制度研究》中比較完整和系統(tǒng)的論述了股東除名制度的內(nèi)涵和理論基礎,并設計了除名制度的大體框架。2008年,葉林老師在其論文《公司股東出資義務研究》中從有效解決股東欠繳出資的立場出發(fā),呼吁引入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同年,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學博士劉德學在其畢業(yè)論文《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深入、全面地介紹了歐洲德、法、意、比利時等國家包括人合公司(主要指商業(yè)合伙和無限、兩合公司)與資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并對股東除名的事實前提、除名程序和法律后果作了專門的分析,應屬至今為止大陸學者在該領域最全面的比較法研究成果。[1]以上論述都不同程度的指出了我國公司法在股東行為規(guī)范上的不足,充分闡明了在我國建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必要性。同時,在劉炳榮、齊爽和劉德學的論述中,還特別就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的理論基礎進行了詳細分析。

有鑒于此,本文將主要站在過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的價值判斷標準和事由、具體制度設計和運行中的問題及解決、需要考慮的特殊問題——如“除名決議異議股東的退出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相反學者討論較為成熟,大多形成共識的如股東除名的理論基礎、引入制度的必要性等問題,本文將僅在有新意的角度——如從我國現(xiàn)有公司法體系內(nèi)尋找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的基礎及適用空間——提出自己的見解。

第1章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基本概念

1.1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內(nèi)涵

學者對于股東除名的定義較為豐富,具體表述有“除名,是股東被迫地脫離公司,其基本理念乃在于藉由除名,以確保公司存在的價值及其他股東繼續(xù)經(jīng)營公司的權益,所以,公司除名權,可說是股東集體性的防衛(wèi)權”[2];“股東除名是指股東在不履行股東義務,出現(xiàn)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下,公司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將該股東從股東名冊中刪除,強制其退出公司,終止其與公司和其他股東的關系,絕對喪失其在公司的股東資格的法律制度”[3];“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除名指基于法定事由,將有限責任公司某一股東開除出公司,它是被除名股東以外的公司股東作為一個整體作出的強制性決定”[4];“除名意指將與本人的意思相反,強制剝奪其社員資格的其它社員的自治性意思決定?!盵5]

本文認為,對于股東除名的多種定義和其差異,首先來自于“股東除名”這一名詞的理解。在各種學者的定義中,有些將股東除名作為一種行為進行解釋,強調(diào)除名股東的動態(tài)過程——如楊君仁、成所言;有些對整個股東除名制度進行解釋,說明其是一種怎樣的法律制度——如劉炳榮言;還有從除名決定的法律屬性的角度作出定義的——如韓國李哲松。此外在劉德學博士的著作中,直接以“除名權”為切入,通過分析其權利屬性和特征界定其范疇。[6]這些定義都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除名制度的內(nèi)涵,總體而言也對股東除名的特點形成了共識,如除名的強制性,除名的結果是喪失股東身份等,但不同的出發(fā)點使各個定義在表述重點上存在分歧,使人無法準確把握“股東除名”到底是什么東西?;蛘哒f,在對股東除名進行定義以前,有必要明確所做定義的切入角度。

其次,股東除名作為從合伙法發(fā)展起來的制度,其存在形態(tài)是豐富多樣的。例如就除名的事由而言,在合伙法上就包括特定的股東行為和股東自身情況的改變——如喪失行為能力等,在有限責任公司法上也區(qū)分法定和公司章程約定兩大類事由出處;就除名的決定者而言,也存在由公司決定和必須請求法院裁決等兩種方式。若考慮股東除名的類似制度,如德國有限公司法上的延遲繳付出資而強制喪失出資歸公司的制度和比利時法上少數(shù)股東強制購買被除名股東股份的請求之訴的制度,則除名問題就遠非上文所列的某一定義所能涵蓋的了。同時,有限責任公司有其自身特點,除名制度在其中的形態(tài)和所需發(fā)揮的功能也與合伙、無限或兩合公司中的不完全相同。因此明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內(nèi)涵,必須建立在針對該類企業(yè)的專門除名制度設計——這需要充分考慮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與資合性相結合的特點——的基礎之上。簡言之,學者需要做的不是提出某一股東除名制度的定義,再設計相應的制度,而是進行相反的過程。

有鑒于此,本文將以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這一制度為對象,通過分析該制度的基本框架、主體、法律后果及作用,明確其內(nèi)涵。

1.1.1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運行的基本框架

如前所述,股東除名制度的具體形態(tài)是較為豐富的,為便于理清脈絡,本文先簡單描述擬設計的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基本框架,有關具體的問題的分析和論述將在后文展開。

本文希望建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其目的在于驅逐對公司造成嚴重損害的股東,保障公司的正常發(fā)展。當股東行為滿足法定或章程約定的除名事由,如長期欠繳出資,濫用股東權利,利用所處的管理崗位之便假公濟私時,其他股東可在例行股東會或專門召集的臨時股東會上依據(jù)專門的表決機制,通過公司對前述股東實施除名。除名作為公司的決定,自通知送達被除名股東之日起生效,即刻發(fā)生被除名股東的股東身份喪失的法律效果。隨后,公司和被除名股東將依據(jù)專門的定價程序,就強制回購或轉讓其股份達成協(xié)議。若處理被除名股份不導致公司減資,則除名程序自股份交易結束時終止。若導致減資,則觸發(fā)向相應的債權人保護程序。如果被除名股東對除名決定或股份定價有異議,可在專門訴訟時效內(nèi)請求法院裁決撤銷公司決議或重新定價。

1.1.2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主體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主體是公司,而非被除名股東之外的其它股東。

必須承認,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是催生其股東除名制度的主要原因,這種人合性不可避免的表現(xiàn)為“股東間有著相互信任的關系”[7]。但是,建立除名制度并不僅僅是為了維護這種信任關系,或者說僅僅是為了保證股1.1.3股東除名的法律后果

股東除名的法律后果,簡單來說即被除名股東喪失股東身份,這也是除名制度的價值所在。正如學者所說,“股東除名解決的是股東的身份和資格問題,而不是股東的財產(chǎn)權問題,針對股東資格。并未針對出資額?!盵11]這種先解決身份,后解決財產(chǎn)的處理方式,也正是股東除名和其他股東退出機制,如異議股東的股份回購請求權的重要差別。同時,“股東權利可簡稱為成員權。成員權是以社團成員之身份所享有的各種權利……股東的成員權可衍生出復雜的具體權利形式,但若脫離了對于成員權的依附,都無法持續(xù)地獨立存在?!盵12]因此一旦通過除名剝奪了股東資格,股東在公司內(nèi)基于其身份所享有的各項權利都將喪失。

值得注意的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往往擔任某些公司職務,這些職務不是股東權的一部分,是否也應在股東除名是一并免除。本文認為,理論上公司管理職務與股東權沒有必然聯(lián)系,其免除不是股東除名的必然結果。但是一方面股東被除名往往與其特定的管理身份相聯(lián)系,正是因為存在直接管理公司的機會,股東才由機會對公司造成必須將之除名的重大損害。另一方面,除名股東是一種嚴重的公司沖突解決機制,很難想象其他股東能夠容忍被除名股東繼續(xù)在公司擔任要職。而且,有限責任公司法并未要求公司管理者必須是股東,如果有必要,其他股東大可在除名后再將被除名股東招聘回來。因此,不妨直接在股東除名的過程中一并免除被除名股東的公司職務。

除喪失股東身份外,多數(shù)學者還承認在除名決議生效后,被除名股東獲得一種“股份收買請求權”,即被除名股東有權要求公司以合理價格收購其股份。[13]應當承認,“除名時股東喪失的僅僅是股東資格,財產(chǎn)權并沒有喪失?!盵14]各國立法也普遍承認被除名股東的財產(chǎn)利益并注意保護這種利益不被侵害,只有極特別情況,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21至25條規(guī)定的滯納出資股東被除名時,其已付款項可以收歸公司所有。

最后,除名股東以股東對公司利益嚴重損害為前提,其出現(xiàn)往往伴隨著違約及侵權法律關系。如依據(jù)公司法第20條第二款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責任和第28條第二款產(chǎn)生的違約責任。這些責任由被除名股東以個人身份承擔,雖無股東身份不可能產(chǎn)生,但在被剝奪股東身份后也不應免除。其原理就像政府官員瀆職犯罪,在被免除行政職務后仍需承擔民事和刑事責任一樣。但是以股東身份為基礎承擔的法定義務,如組織清算的義務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例如競業(yè)禁止義務,自股東資格喪失時起當為免除。

綜上所述,本文可以就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作如下定義: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就是允許公司在法定事由或章程約定的正當除名事由發(fā)生時,強制剝奪公司股東的股東資格和公司職務,使其退出公司的法律制度。

1.2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權

1.2.1除名股東是法律賦予公司的一項權利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賦予公司這樣一種自由,即當股東的行為對公司利益產(chǎn)生嚴重損害時,公司可以將股東除名以保護自己的利益。稱其為自由,因為公司對股東行為的追究不同于公權力對犯罪行為的追究,其可以選擇這種方式保護自身利益,也可以以其他方式解決問題,或者單純的忍受。因此本文認為將股東除名對于公司而言,符合“權利就是服務于民事主體特定利益的實現(xiàn)或維持,由法律之力保證實現(xiàn)的自由”[15]的描述,是一種民事權利。

1.1.2股東除名權主要是形成權

進一步,就本文所設計的股東除名制度而言,行使除名權直接導致股東與公司間的投資法律關系解除,應屬“當事人一方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16]的情況,即股東除名權是一種形成權。同時,“根據(jù)權利的行使是否需要通過訴訟程序,形成權可以區(qū)分為形成權與形成訴權,前者如合同解除權,后者如債權人的撤銷權?!盵17]則本文所稱除名權應是狹義的形成權,而如德國商法典對無限公司的除名規(guī)定——“在某特定股東身上發(fā)生的某種事實嚴重影響到共同目的的實現(xiàn),以至于其他股東無法容忍該股東繼續(xù)留在公司之內(nèi),多數(shù)股東可請求法院將股東除名”[18],則屬于形成訴權。

當然,確認股東除名權為形成權不等于其行使不受約束或不承擔義務。相反,正因為形成權對法律關系直接產(chǎn)生影響,法律對其行使總是附加苛刻條件的。就股東除名權而言,公司往往在除名前需履行充分溝通和適當容忍、警告的義務,并以“無其他解決辦法”為前提。但形成權的本質是一旦權利有效行使即可改變法律關系,而對除名權行使的種種前置條件,嚴格說來不是行使權利的過程,而是獲得行使權利資格的過程。這就好像合同法第47、48條賦予相對人撤銷權但又要求其必須“善意”一樣,公司在除名股東前也必須擁有足夠的正當性。另一方面,股東在被除名后獲得“股權收買請求權”,這類似于過錯方在對方行使合同解除權后仍可能擁有的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19]也不對除名權是形成權的界定構成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種特殊的除名制度設計下,如葡萄牙商法典242條,除名權的形成權屬性會受到影響?!案鶕?jù)該法典第242條第3款的規(guī)定,在法院的除名判決確定后三十日期限內(nèi),公司應當將被除名股東在公司中的出資銷除,或者是由公司取得或使第三人取得該出資,否則有關的除名判決失效。因此,除名判決本身并不直接導致股東資格的喪失,而只是構成公司實現(xiàn)股東除名的必要執(zhí)行名義。在法院判決生效后至有關的措施(出資的銷除或公司或他人取得出資)實行前,股東仍然保留其股東身份?!盵20]這種情況下,雖然剝奪股東資格仍不考慮被除名股東的意思,也不需要其輔助,但公司在除名之訴結束后須履行相應的股份安置義務才能實現(xiàn)其目的,即義務成為除名權行使的一部分,則不符合典型形成權的要求了。

除名權作為一種形成權,具有單方性和強制性,即由公司一方作出決定即可改變投資法律關系,由此形成對股東行為的規(guī)制,達到公司自我保護的目的。但形成權不等于處罰權,不能簡單理解行為是單方強制作出的,就是對另外一方的處罰。除名權是否具有處罰性,要結合依據(jù)的除名事由進行具體分析。例如因股東長期欠繳出資而將其除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合同法根本性違約而導致“合同解除”的角度進行理解,此時公司除名股東,可認為是解除與股東的投資法律關系,則僅僅是合同解除權的行使很難認為具有處罰性。依據(jù)公司章程規(guī)定而進行的除名也具有這類特征。相反,對于因股東行為對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損害,如濫用股東權利、負擔管理職責而進行競業(yè)行為等侵權類事由,則侵權的基本責任承擔方式是損害賠償,除名股東作用于身份關系的解除,對于公司既有損害的彌補并無意義——當然,侵權行為可能持續(xù),公司除名股東可能是基于對未來不受進一步侵害的考慮,但是不能排除股東未來不再事實侵權行為的可能——則被除名股東承擔的是其侵權責任之外的,額外的身份關系責任,應當說是一種處罰。最后,在除名權的處罰性方面劉炳榮在其論述也有提及,但本文認為其第一點理由:“股東除名的處罰性表現(xiàn)在股東身份上”[21],沒有區(qū)分具體的除名事由情況,太過籠統(tǒng);第二點理由:“股東除名的處罰性還表現(xiàn)在股東被除名后還要承擔作為股東的義務和責任”[22]沒有對“義務和責任”作具體說明,而股東義務主要是出資義務,在除名后當然免除;其他如(欠繳出資)違約責任、(濫用股東權利)侵權責任,只是“具有股東身份才可能產(chǎn)生的責任”,是股東的個人責任,不能稱為“股東義務和責任”,因此不知所指為何。

注釋:

[1]以上論文皆可通過“中國知網(wǎng)”中的“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搜索獲得。

[2]楊君仁著:《有限公司股東退股與除名》,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117頁。

[3]劉炳榮:《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8輯,廈門大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426頁。

[4]成:《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除名》,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102頁。

[5](韓)李哲松著,吳日煥譯:《韓國公司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128頁。

[6]參見劉德學:《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7頁。

[7](德)卡爾拉倫茨著,王曉曄邵建東程建英徐國建謝懷栻譯:《德國民法通論》(上),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190頁。轉引自齊爽:《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權制度研究》,“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6頁。

[8]葉林段威:《論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及立法趨向》,現(xiàn)代法學,2005年1月第27卷第一期,58頁。

[9]有觀點認為有限公司股東須對公司和其它股東承擔忠實義務,參見劉德學:《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79頁。但本文認為這種所謂的忠實義務,無非是不侵害公司和其它股東利益,不濫用股東權利,在強度上未超出一般的誠實信用范疇,不足以成為股東的一項特殊義務,只不過是一般民事不作為義務在有限公司股東身上的別稱。

[10]如葡萄牙商法典,參見劉德學:《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88頁。

[11]楊君仁:《論有限責任公司之退股與除名及其法政策上之建議》,中原財經(jīng)法學,2000年第5期。轉引自劉炳榮:《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8輯,廈門大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426頁。

[12]葉林:《公司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86、88頁。

[13]參見:齊爽:《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權制度研究》,“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33頁;葛仲陽:《有限責任公司股份除名制度研究》,“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33頁;劉炳榮:《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8輯,廈門大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428頁。

[14]張寶亮:《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權法律制度研究》,“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30頁。

[15]王利明主編:《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122頁。

[16]同上引,131頁。

[17]同上引,131頁。

[18]劉德學:《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83頁。

[19]雖然除名股東與解除合同不是相同的法律行為,但學者多將合同解除視為股東除名的最重要理論基礎。參見齊爽:《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權制度研究》,“中國優(yōu)秀碩士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23頁;劉德學:《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21頁;葉林:《公司股東出資義務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7月第16卷第4期,122頁,關于公司法第28條第二款的解讀。本文認為,這種理解起碼對于因欠繳出資而除名股東和依據(jù)公司章程除名股東的情況具有較強說明力

[20]劉德學:《股東除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法為基礎》,“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154頁。

[21]劉炳榮:《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8輯,廈門大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430頁。

[22]同上,431頁。東間的愉快合作。而是一方面,法律為了“沿襲人合性企業(yè)組織的一些特點而(對有限責任公司)做了某些特殊制度安排,如股東人數(shù)有上限規(guī)定、股東轉讓股份須經(jīng)過一定的嚴格程序等,”[8]另一方面,有限責任公司在所有者與經(jīng)營者分離、完整的董事、監(jiān)事機構設置和信息披露等資合性公司原則方面有所緩和。其共同結果是股東很容易直接介入公司管理或者說現(xiàn)實中或多或少的,股東不僅通過行使股東權利的方式影響著公司利益。這就導致相比于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可能的“破壞力”要大得多,自然也需要更嚴格和全面的規(guī)范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