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賞析古詩范文

賞析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賞析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賞析古詩

第1篇:賞析古詩范文

關(guān)鍵詞:意象;主題;風格

課外古詩詞賞讀是近年來很多地區(qū)中考必考內(nèi)容,賞讀古詩詞可分三步進行。

一、讀懂

讀懂詩詞屬于哪種題材,是屬于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還是思鄉(xiāng)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領(lǐng)會全詩詞的意思,對詩(詞)的主題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樣才能“讀懂”呢?(1)從作者入手,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2)借助詩詞的標題、注釋、寫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3)從語言入手,抓住關(guān)鍵詞句(動、形容詞、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正確理解把握。

二、抓住詩詞中的“意象”

詩詞創(chuàng)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詞)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跋蟆迸c“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構(gòu)成了“意象”。

賞析詩詞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的獨特內(nèi)涵,領(lǐng)悟其象征意義。如楊柳表離別;表高潔;松、蘭、梅、竹象征堅貞高潔等。

此外,還要注意“意象”的多義性。為了表達特定環(huán)境的思想和感情,達到意與象、物與我融合的效果,詩人往往創(chuàng)設(shè)了具有多義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將它當作知心的伴侶(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对孪陋氉谩罚?;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與激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端{(diào)歌頭》);柳永卻因它觸目傷懷(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队炅剽彙罚?/p>

三、從詩詞的風格、手法入手

鑒賞一首古詩詞,讀懂詩詞的大意僅僅是賞析的基礎(chǔ),還應該就詩詞不同題材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風格及手法上來賞析。

詩詞的題材很廣泛,題材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風格也不同。田園詩,往往是表達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邊塞詩,多是反映邊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邊塞將士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愛國情懷;思鄉(xiāng)題材的詩則是抒寫自己在他鄉(xiāng)的寂寞、凄涼,表達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詠史類的詩則往往是詩人表達對歷史的感慨,希望統(tǒng)治者能以史為鑒,吸取教訓……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豐富形象。同樣是寫“愁”,表現(xiàn)手法可豐富多樣。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眲t采用了夸張手法來表現(xiàn)“愁”之重、“愁”之長。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對比等。不少詩歌,還采用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粗筆勾勒與工筆描畫相結(jié)合等手法,以加強藝術(shù)感染力。

第2篇:賞析古詩范文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教學又是其中的一個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需要我們著力研究的問題。本文結(jié)合具體實例,來分析古詩詞賞析的一般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進而提高語文成績,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古詩詞賞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體味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和鑒賞也是古詩文閱讀考查的一個重點。河南省中考語文試卷中,一直保留著古詩詞曲賞析這一板塊,足見對其重視的程度。

詩歌的賞析需要把握詩中的景、詩中的事、詩中的情、詩中的典(故)。詩歌的賞析角度或者賞析點一般比較小,且有較明確的指向。對古詩詞曲可從主題思想、感彩、表現(xiàn)手法或重要詞句的作用等角度分別進行賞析。

筆者在多年的古詩詞賞析教學中總結(jié)出了“三賞”教學法,即賞“情”,賞“技”,賞“妙語”,教學效果顯著。本文所述皆以七――九年級課本所選古詩詞為例,兼以課外延伸訓練的古詩詞。

1. 賞“情” “詩言志”、“詩緣情”、“詩歌合為事而作”,詩人寫詩,絕非無病,往往是有感而發(fā),感于外而發(fā)于心,發(fā)于心者即為“情”。通讀全詩,理解詩的內(nèi)容,初步把握詩人所要抒發(fā)的感情,這是賞析的第一步。

課本所選古詩詞抒發(fā)的感情大體主要有以下幾種:(1)愛國情懷(憂國憂民,殺敵報國)。(2)人際間真摯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3)思鄉(xiāng)之情。(4)熱愛山水田園。(5)抒發(fā)壯志豪情及壯志難酬的悲憤郁悶。(6)感傷時事,懷古傷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歸納出這幾種情感并非讓學生與詩詞對號入座,而是幫助學生初步確定詩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詩人的情感趨向。如何來確定呢?

①首先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遭遇經(jīng)歷、個性特征等,知人論事,體會出詩人此時的心境。如李白傲視權(quán)貴的個性,渴望施展才華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窮困潦倒,亂世流離的不幸及憂國憂民的情杯;劉禹錫、蘇軾屢遭貶官的經(jīng)歷;岑參、范仲淹邊塞軍旅生涯;辛棄疾、陸游遭排擠打擊,報國無門的無奈;李煜由帝王淪為階下囚的遭遇。等等。

②其次是通過標題來確定。有些標題即指明了詩的主題(詞牌名與內(nèi)容無關(guān),另當別論),如標題中出現(xiàn)“送”,表明是送別詩,往往是表達真摯友情的;出現(xiàn)“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詩,往往表現(xiàn)的是戍邊將士們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出現(xiàn)“秋”,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fā)的常常是思鄉(xiāng)懷人之情。等等。

③再次是通過意象(人、景、物)來確定,詩人的情感是借助意境來傳達的,要從整體上把握作品內(nèi)容,對詩中的情景做具體的分析。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征入侵的敵人;“柳”與送別有關(guān),古人有折柳而別的習俗;“雁”、“月亮”借以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情;“花落”、“花殘”令人傷感;“杜鵑”、“子規(guī)”,叫聲哀婉,令人凄涼哀傷;“”、“梅花”象征的是堅強、高潔。等等。

④要善于聯(lián)系詩詞常識。如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常常表現(xiàn)出閑適恬淡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婉約詞常常表現(xiàn)出凄清哀婉的思想感情。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初步把握詩的主旨,這僅是“點”,要想真正具備這種把握能力,由點到面,還需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古詩詞。

2. 賞“技” “技”指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三個方面,這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2.1 抒情方式。抒情是詩的靈魂,詩人就是藉此來言志抒懷的。教者在教學中應明確詩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敘事、寫景、議論等,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關(guān)睢》《蒹葭》,愛慕之情流露大膽、直接、強烈而真摯?!班l(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斷腸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②敘事式,即通過敘事來抒情,如《木蘭詩》《觀刈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③寫景式,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寫景就是為抒情服務的。《觀滄?!贰洞和贰妒怪寥稀贰跺X塘湖春行》《漁家傲》《天凈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聯(lián)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議論式,即通過評論來抒情。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2.2 修辭方法。修辭的運用可以豐富表達的內(nèi)容,修辭方法的分析對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極為重要,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雙關(guān)等。筆者在分析時常提問:為什么要用?用與不用,有什么不同?啟發(fā)學生理解修辭方法運用的作用。《雁門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鱗”的比喻,寫出敵重兵壓境及守城將士們嚴陣以待的情形?!稌幭壬凇分兴颓嗳腴T的兩山是多么的多情可愛?!锻麖]山瀑布》中的夸張則表現(xiàn)出李白詩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队^刈麥》中農(nóng)民辛勤勞苦與自己不勞而獲的對比,表現(xiàn)白居易作為封建官吏關(guān)心民生疾苦的可貴。《涼州詞》中的“春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風吹雨”都是雙關(guān)詞,要分析其深刻含義則要指導學生結(jié)合時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辭手法。

2.3 表現(xiàn)手法。古詩詞中經(jīng)常運用一些藝術(shù)手法,如:(1)情景結(jié)合。詩詞中常出現(xiàn)一些寫景的句子,寫景是為了抒情的需要,抒情需要借助于寫景。(2)虛實結(jié)合。虛寫多指想象之景或夢中情景,結(jié)合眼前實景,能增大作品的容量,給人以想象的空間。(3)先抑后揚與先揚后抑。這種手法在表達上抑揚頓挫,大起大落,增強了感情表達的力度。(4)托物言志與以物喻理?;橄鬄榫唧w,表達含蓄。(5)白描。白描手法是用直接、形象、準確的語言來描畫人物,刻畫人物心情,不事夸張,不用修辭,卻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6)用典。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使詩的表達更為委婉含蓄。要能夠理解這個典故所包含的意義。7)烘托。這是一種從側(cè)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xiàn)技法。這種技法用在古詩詞中,使要表現(xiàn)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8)對比。對比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并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9)渲染。詩歌往往對景物、環(huán)境等進行筆法濃重的描寫,這些描寫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以突出形象。等等。詩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諷今、虛實相對等表現(xiàn)手法來增強詩詞的表現(xiàn)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達。在教學中要講解透徹,以便學生能由此及彼,在誦讀時注意這些表現(xiàn)手法的表達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煙、水、月、沙”四種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氣氛,暗示唐王朝國運衰微,隱含對國事的擔憂,與下文沉湎聲色享樂的達官貴人形成對比?!督亲用苤莩霁C》中“馮唐”典故的運用,表現(xiàn)蘇軾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為國效力的強烈愿望。王昌齡在《出塞》中借漢代李廣英勇善戰(zhàn),威鎮(zhèn)邊疆來諷刺唐王朝用人不當,邊將無能的現(xiàn)實。《觀淪?!分胁懿傧葘懷矍按蠛I鷻C勃勃的實景,后寫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氣象,借以抒寫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和寬闊胸襟。

3. 賞“妙語” 妙語指精妙的詞語,學會賞析凝練精準的詞語,這是古詩詞賞析的較高境界,也是具備鑒賞能力的體現(xiàn)。

詞語的理解賞析,主要是分析其含義和表達作用,體會其妙處。我們可以從以下多個角度中選擇最合適的角度來品味語言的精妙。

(1)從遣詞用語的角度推敲、品味作者準確、生動、傳神的用詞。例如“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中,“排”字寫出了白鶴直沖云霄的氣勢;“引”自寫出了作者看到白鶴沖天而引發(fā)出來的豪邁樂觀之情。再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揣摩語言的妙處。詩句常常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間接抒發(fā)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依,時起時沉,形象感人。

(3)從思想感情的角度品味語言。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xiàn)了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4)從蘊含哲理的角度品味語言。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著不放棄希望,經(jīng)過努力,一定會有新的出路的深刻哲理。

(5)從語言風格的角度品味語言。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格調(diào)高亢,表現(xiàn)了詩人勇攀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讀來催人奮進。

(6)從用韻、節(jié)奏、音調(diào)的角度品味詩詞曲語言的音樂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

除此之外,還要積累評析語言的一些詞語,如清新自然、含蓄雋永、生動形象、平實質(zhì)樸、言簡義豐等,使評析語言很優(yōu)美。

第3篇:賞析古詩范文

作者簡介:于葆青(1969―),山東成武人,碩士,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成武第二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民族情感,是人類家園中永不老去的童心夢幻,是文學的源頭,是藝術(shù)審美金字塔的頂端,它以細膩的感情、豐富的內(nèi)容、和諧的音韻、優(yōu)美的意境熏陶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的目標是“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根據(jù)這一精神,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談談自己是從哪幾方面進行古詩詞賞析教學的。

一、理解詩詞大意,整體感知內(nèi)容

賞析古詩詞最基本的就是正確理解詩詞中詞語、句子的意思,進而從整體上感知詩詞的內(nèi)容,這是我們賞析詩詞的基礎(chǔ)。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以出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詩詞中的某個詞或某句話有幾層意思?你能說出來嗎?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詩詞中某句話所寫的景色嗎?

如:在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筆者出示了以下問題:1.“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共有兩層意思,你能說一下嗎?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優(yōu)美,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嗎?通過思考以上問題,學生們很輕松地把這首詩的大意理解透徹了。所以,一首詩詞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是敘事、抒情,還是議論、言志,表達的都是完整的意思。雖然受語言古今差異等影響,要讓現(xiàn)在的學生完全理解古詩詞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難度,但入選教材的詩詞都是經(jīng)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學生,通過自學和老師的引導也能讀懂詩詞的大意,再聯(lián)系詩詞的“上下文”去理解個別字詞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詩詞大意去辨析字詞意思,不僅易于理解,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體會詩詞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和諧的韻律、濃縮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學的寶庫中熠熠生輝,欣賞前人留給我們的詩詞瑰寶是一種精神享受。李漁在《窺詞管見》中對抒情作了精辟的論述:“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guān)情者。”由此可見,抒情是詩詞最基本的特點。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始終伴隨著詩人感情的激動,是其強烈感情的產(chǎn)物。為了讓學生準確地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風格。像讀李煜的詞,我們就要明白他由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的經(jīng)歷,這樣才能真正體會他作品中的深重憂愁;讀李清照的詞,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風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達方式來傳遞某種特有的情緒,像用折柳表達送別之情,借明月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寄秋風以表憂愁等,也應讓學生了解。如果學生頭腦中有了以上這些基本知識,再結(jié)合詩詞的具體內(nèi)容,就能準確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和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如:筆者在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時,首先讓學生明白這首詞是她哪個時期的作品,再讓學生結(jié)合全詞看看是否確實體現(xiàn)了她前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從哪幾句話中看出來的。課堂上,學生通過思考與討論,將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體會得淋漓盡致。

三、賞析詩詞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詩詞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奮進;有的感情細膩,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賞心悅目。欣賞這些名句,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性情,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義。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筆者主要提示學生從這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1.這句話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有何作用?2.這句話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有何作用?3.這句話中哪個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或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抑或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如: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句詩時,可引導學生主要從動詞運用的角度去分析: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通過對名句的賞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達等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學習詩詞技法,指導學生寫作

優(yōu)美的古詩詞不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動人,其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更需要學生學習與掌握,這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時,筆者主要提示學生這樣思考:詩中運用了何種手法?為什么運用這種手法?當這些問題解決后,筆者再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種手法寫作。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輪皓月從海上冉冉升起,展現(xiàn)出一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潔白的月光,照著我也照著遠在天涯的親人。月光勾起了詩中人的無盡思念,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兩地離愁,不能一處,是多么的痛苦;兩人相思,同時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這樣,就達到了學以致用,指導寫作的目的。

第4篇:賞析古詩范文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gòu)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zhì)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gòu)成意境的關(guān)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瘪R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jié)庥舻那锷刑N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diào)。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huán)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nèi)心悲涼情感的觸發(fā)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gòu)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shù)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xiàn)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diào)。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情與景的結(jié)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xiàn)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jié)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chǎn)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xiàn)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tǒng)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chǎn)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xiàn)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xiàn)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jīng)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逼渲杏辛鶄€意象出現(xiàn)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shè)設(shè)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xiàn)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chuàng)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fā),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xiàn)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xiàn)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tǒng)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guān)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tài)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jù)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shù)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第5篇:賞析古詩范文

因為宗法人倫制度的束縛,思婦在表達相思之苦時只能選擇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極其壓抑的方式,因而需要通過對思婦外在的行為姿態(tài)的賞析來解讀她們痛苦幽微的內(nèi)心世界。

一、佇立望遠

“望”是一種遠看的動作,久久地佇立凝望,就成了一種表達情感的姿勢。從思婦的深情遠望中我們觸摸到的是思婦內(nèi)心的寂寞與惆悵、哀怨與期許。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迸魅斯镁玫鬲毩⒂耠A,濃重的露水浸透了羅襪,在寒氣襲人的深夜,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還在癡癡地凝望秋月。全詩不著一個“怨”字,但癡望中流露出的正是癡癡的相思幽怨。東漢徐淑寫給丈夫的《答秦嘉詩》:“瞻望兮踴躍,佇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結(jié),夢想兮容輝?!绷砣绮苤驳摹镀甙г姟罚骸懊髟抡崭邩牵鞴庹腔?。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有憂愁卻無人傾訴,于是當皎潔的明月灑下清輝時,愁腸百結(jié)的思婦登樓望遠,在月光的溫情沐浴下悲嘆哀傷。

二、無聲流淚

用眼淚來抒泄情感是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更是備受相思煎熬的思婦不由自主的排遣愁思的方式,且這種流淚通常是語言缺席的、無語可以傾訴的。流淚時聽不到悲號,甚至聽不到哽咽,情到深處,話語退位給無聲的淚水?!豆旁娛攀住分械拇祟愃紜D形象非常突出,如《凜凜歲云暮》:“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薄睹髟潞勿ā罚骸俺鰬舄氠葆?,愁思當告誰。引領(lǐng)還入房,淚下沾裳衣?!薄短鎏鰻颗P恰罚骸疤槠闳缬辍!边@種以淚寫心、以形顯神的方式,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女子的纖弱無助,更讓讀者走近了她們的心靈世界,觸摸到了那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jīng)《小雅?采薇》)的傷悲。

三、月夜搗衣

思婦詩中的搗衣行為一般不指洗衣,而是指用棒槌捶打布帛,使布料綿軟舒適,為縫制衣服做準備。白天忙于農(nóng)活的婦人們通常在月色皎潔的秋夜,就著月光,為遠在邊關(guān)的征夫趕制御寒的冬衣?!皳v衣”可以算是思婦相思行為中相對積極有為的一種,畢竟有實實在在的事可忙碌,有牽掛,有寄托,有期待,心里也就不會那么空落無著。最膾炙人口的莫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時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边€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倍彼卧~人賀鑄在《搗練子?斜月下》中描寫思婦月夜搗衣的情形則更是獨辟蹊徑:“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焙窈竦氖瓒伎毂粨v穿了,婦人還在徹夜搗衣,不是因為勤勞賢德,實在是長夜漫漫難以入眠。可見搗衣只是妻子相思難捱、心碎腸斷的心理折射。漫漫長夜,冷冷秋月,颯颯西風,瑟瑟寒霜,伴著篤篤的搗衣聲,辛酸孤苦、度日如年的思婦千捶萬搗的形象幾乎定格為思夫的雕塑,穿越千年的時空,停駐在無數(shù)讀者的心中。

四、不事梳妝

古語有言,“女為悅己者容”。在那個女性沒有自我的年代,女人的一切都屬于丈夫,丈夫的缺席就是生活意趣的缺席。在沒有丈夫目光關(guān)注的日子里,相思就像毒草一樣蔓延,荒蕪整個青春的心,不事梳妝、無心打扮就是心靈苦泅在相思中的最直觀的外化。最早的不事梳妝的思婦形象當推《詩經(jīng)?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頭發(fā)像被風吹起的蓬草一樣亂糟糟也無心修飾,只因為丈夫已經(jīng)不在身邊,自己又為誰梳洗打扮呢?另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钡摹短ど?潤玉籠綃》:“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無論是懶于畫眉、遲于梳妝,還是舞裙空置、發(fā)鬢散亂,都只是相思哀怨的形象注腳。相對極端的當屬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中年喪夫后的李清照整日以“日晚倦梳頭”的形象,被動地面對著“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日子,這其中深隱著的分明就是一顆相思苦絕到極點,如枯似槁、萬念俱灰的心?。?/p>

五、無心勞作

相思苦痛難熬難耐,若能將內(nèi)心的凄楚轉(zhuǎn)化到勞作中,疲累其身而能解救其心,那無疑是淹沒在相思苦海中的思婦愿意選擇的,但身在此而心在彼時,那顆被思念啃噬得千瘡百孔的心就無力再指引身體有效勞作了。整日采桑,結(jié)果是不能滿筐;終日織布,結(jié)果是無法成匹。不是思婦們不想勞作,實在是強烈的相思折磨得她們沒有辦法集中心思做事。無心勞作、神思恍惚正是內(nèi)心備受思念折磨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对娊?jīng)?卷耳》中有精彩的描寫:“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彼周行。”“采采”是狀野草“盛多之貌”,同下文“不盈頃筐”形成鮮明對比,雖然野菜很茂盛,但連一淺筐也裝不滿,只因懷人心切,無法集中心思采摘卷耳,后來思婦索性不采了,把筐子放在路上,一心一意地思念丈夫。再如《迢迢牽牛星》:“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織女雖然整天在忙碌地織布,結(jié)果卻是“不成章”,勞而無功。為什么?都是因為思念牛郎呀!唐代詩人張仲素在《春閨思》中更是直接交代了思婦勞作時心不在焉的原因:“裊裊邊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夢漁陽、思漁陽、念漁陽就是“忘采葉”的真正原因。無心勞作、織不成章、采不成筐正是相思苦痛的心靈解碼。

當然,有不少男性文人所作的思婦詩是在以男女之情喻君臣恩義,在封建社會,臣子對君王的依附猶如女性對丈夫的依附,女性渴望男子的恩寵,臣子則渴望君主的恩遇,所以懷才不遇的文人們常以思婦自喻,借女性之口吻表達對君主恩遇的期待或身不逢時的苦悶。于是,文人們在表達罹難不遇的愁怨時,亦只能如詩中隱喻的思婦一樣選擇極其克制的幽怨含蓄的方式。

當男人們在更廣闊的天地開疆辟野時,思婦的青春與愛情卻被無情地擱淺,她們祈盼團聚,渴望,希求過最瑣碎而又最真實的生活,但獨守的空房卻塵封了所有的愿望,她們注定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枕著相思度日。而當宗法人倫制度殘酷地窒息了她們的喉嚨,相思愁苦宣泄無著,孤獨寂寞傾訴無人時,思婦只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佇立望遠,或無聲流淚,或月夜搗衣,或不事梳妝,或無心勞作……來無聲地歌吟對遠游(或遠征)丈夫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絕唱!

參考資料:

1.章培恒《中國文學史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6篇:賞析古詩范文

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僅作家在創(chuàng)作,讀者也在創(chuàng)作,他們是創(chuàng)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象詩人。”(易卜生語)所以,真正的領(lǐng)悟,必須建立在對古詩詞透徹理解的基礎(chǔ)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詩詞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現(xiàn)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xiàn)力。其表現(xiàn)力既體現(xiàn)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lián)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xiàn)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diào),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diào)。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鳖}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lián)緊扣“幽”字展開,首聯(lián)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寫環(huán)境的“幽”:頷聯(lián)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huán)境的清幽;頸聯(lián)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huán)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nèi)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lián)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guān)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lián)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lǐng)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jié),于“短幅中藏有無數(shù)曲折”。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diào)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nèi)涵,引人聯(lián)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fā)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lǐng)悟古詩詞的基礎(chǔ)。

第7篇:賞析古詩范文

一、前后勾連,知人論世

學生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該詩文時的特定環(huán)境,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將各種知識前后勾連,達到知人論世的效果。

如《赤壁》這首詩歌,作者杜牧生活在晚唐,他有著很大的抱負,但是當時的唐朝統(tǒng)治者卻窮奢極欲,國家內(nèi)憂外患,面臨藩鎮(zhèn)割據(jù)和回紇、吐蕃貴族統(tǒng)治集團的侵擾。在這種背景之下,杜牧經(jīng)過三國時期的古戰(zhàn)場赤壁,對三國時期的歷史產(chǎn)生懷古之情,于是才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歌,表達了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學生如果能夠在品讀詩歌的時候感受到這種情懷,便能更好地完成對這首詩歌的品讀。教師可以將《赤壁》作為范例,指導學生學習如何串聯(lián)各種歷史知識,在知人論世的基礎(chǔ)上分析整首詩歌。

古詩文中的各種知識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勾連的,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在了解詩文背景和作者基本情況的基礎(chǔ)上品讀詩文,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試題。

二、注重積累,規(guī)范表達

學生在解答賞析類試題的時候經(jīng)常面臨一個問題:明明心中知道答案,但是就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生缺乏日常積累,無法掌握規(guī)范化的表達方式。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要讓學生重視日常積累,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賞析《桃花源記》的時候,很多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作者陶淵明向往田園生活、不愿意和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懷,表達了對烏托邦式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然而在完成賞析類試題的時候,學生卻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平常閱讀詩文的時候就注意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學會如何規(guī)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仍以《桃花源記》為例,可以向?qū)W生提出一些有助于思考的問題,如:“桃花源民風淳樸,平等自由,但是大家想一下,在東晉時期這樣的地方真的存在嗎?為什么?”“有人說《桃花源記表達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人認為是陶淵明在逃避現(xiàn)實,你是如何認為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思考表達了對《桃花源記》的看法,在討論中,學生可以不斷積累知識,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高規(guī)范表達的能力,學會如何用更準確的語句來解答古詩文試題。

在指導學生運用規(guī)范化語句來表達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學生拘泥于所謂的“正確答案”,而要在把握文本特點的基礎(chǔ)上靈活運用,用更準確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善于透視,舉一反三

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透視,把握情景交融、虛實相間、動靜相生的關(guān)系同時整理各種典型古詩文的特點,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將自己對典型古詩文的賞讀方法用到賞讀其他文章上去促進對詩文的全面理解。

如在學習《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中積累常用的文言文知識,理解作者所講述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tài)度。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體裁。“序”分成贈序和書序這兩種類型,書序相當于前言,主要起到介紹作者生平、介紹成書過程和創(chuàng)作宗旨的作用,而贈序則用來表達離別時候的思想感情,往往會帶有一些個人的觀點,所以這種序?qū)嶋H上相當于議論性的散文。在了解了這點之后,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透視文本,掌握贈序的基本結(jié)構(gòu),了解贈序的內(nèi)容和性質(zhì),并讓他們嘗試進行擴展閱讀,分辨自己閱讀的是書序還是贈序,并嘗試概括闡述其思想觀點。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賞析此類議論性散文,更好地完成試題。

第8篇:賞析古詩范文

1.明意象。每一個詩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里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觀察和認識,凝聚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寓情于景,寄情于物是慣用的手法,從而在古詩詞中形成了一些長用的傳統(tǒng)意象。這些意象讓讀者于情景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境,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題的效果。了解這些傳統(tǒng)意象有助于我們領(lǐng)會詩歌的主旨。例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我們知道“夕陽”往往比喻年老或表現(xiàn)失落,“云”表現(xiàn)游子漂泊,“蓬草”象征離散。詩中“孤蓬”、“浮云”、“落日”連用,渲染出離別之時的悲涼,朋友孤身遠離,詩人的失落留戀之情躍然紙上。再加上“班馬”一詞,“班馬”意為離群的馬,寫離群之馬嘶鳴實寫離人之凄涼。這些傳統(tǒng)的意象既描繪出了凄美的離別圖,同時也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詩人的惜別之情。

2.摳字眼。詩詞是所有文學作品中語言最凝練的一種文學體裁,將豐富的情感、傳情的景物等濃縮于幾十個字當中,容不得閑言。為了追求新意,古代文人下足了功夫,如眾所周知的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賈島的“僧敲月下門”中的“敲”――一個“綠”字寫活了春色,一個“敲”字道出了夜闌人靜。所以,我們亦可通過摳字眼、挖深意來體味和推敲重要的字詞在語言情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例如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新頭。”該詞是李煜自述囚居,書寫離愁的作品。開篇即是“無言”,人在什么情況下是“無言”?“白鳥無言定是愁”,何況人呢?單純的情感容易說明,復雜到極至的情感總是難于說破。這種無言包含千般感受,萬種滋味,因為“愁”,所以不知從何說起,不知怎樣表述,于是只能給我們一個沉默的表情,一個落寂的背影。不僅是“無言”,而且是“獨上西樓”,攝盡凄婉的神情。再是一個“鎖”字。一個“鎖”字,不僅鎖住了清秋,更鎖住了語言,鎖住了心靈,鎖住了一切美好和歡樂。所以,有人評點“‘鎖’字極重,囚徒之意也。”

3.查典故。古人作詩往往用典,“用古事古論暗藏其中,若出諸己”。借古喻今,借古諷今,都是常見的手法。讀這些詩,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典故,就很難理解詩意,因此查典故也是必不可少的。出題者往往會在注釋中注明出處,答題是可要留心字面背后的故事。如夏完淳的《別云間》(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是清代少年愛國志士,在這首詩中,他共用了七個典故,首聯(lián)中的用典書中已注明,“泉路”一詞也能讀懂,僅作一例加以說明。尾聯(lián)“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中“毅魄”指忠魂義魄,取義于屈原的《九歌?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陳子龍的《遼東雜詩》亦云:“國殤毅魄今何在?十載招魂竟不知。”作為學生,以視死如歸及誓死不休的實際行動,向老師作出了擲地有聲的回答,撼人心弦,激人奮起。

4.重修辭。詩詞講究修辭,特別是格律詩,要講究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對仗,此外,為了在詩詞中體現(xiàn)造詣,修辭也猶為重要?;ノ摹⒈扔骺鋸?、借代、設(shè)問等頻繁運用,且往往推陳出新,追求“語不驚死不休”的境界,從而為后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這些正是我們賞析的重點內(nèi)容。如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如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此詞寫盡“惜春”、“惜別”之意。開頭兩句的比喻別出心裁,反意創(chuàng)新。一方面寫出了送行路上的風景,水柔山健,春光旖旎;一方面又滿是作者款款深情。全詩雖明白如話,卻又情意俱在,好一個“眉眼盈盈”。

5.用想象。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lián)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在詩詞鑒賞中,根據(jù)詩詞所規(guī)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guān)。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jù)生活的邏輯、經(jīng)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yǎng)去補充完善。

第9篇:賞析古詩范文

一、再現(xiàn)詩詞畫面,讓學生先觀其境,再品悟其意

初中學生知識積累少,生活體驗不夠豐富,比較難以進入作品里,而如果能把詩詞內(nèi)容的形、音、色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對這樣直觀的內(nèi)容就比較容易接受,領(lǐng)會意境便能水到渠成。如教馬致遠的《秋思》,我把“枯藤、老樹、烏鴉、瘦馬、游子”等景物組成的畫面用投影儀展現(xiàn)出來,又加上回腸蕩氣的薩克斯曲“思鄉(xiāng)”作背景音樂,這首元代小令的情境就出來了。在這種情境的感染之下,再引導學生品味畫面:小令中寫瘦馬與游子的長期飄泊有何聯(lián)系?寫烏鴉這樣的禽鳥歸巢與詩人有家難回有何聯(lián)系?為何要寫枯藤老樹、流水人家?通過這番引導品味之后,學生徹悟了:原來寫出這些景物是為了襯托游子思鄉(xiāng)的愁苦心情。這樣通過觀、品、悟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領(lǐng)會詩歌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二、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想象,深入領(lǐng)會詩情

在教白居易《錢塘江春行》時,詩歌的頜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初中學生由于年紀尚幼,思維單純,容易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的毛病。他們往往只知詩歌寫了蔦、花、草這幾種景物,卻不知這畫面后的含義是什么。這時,教師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是至關(guān)重要的。我問:你們見過鶯嗎?它的外形怎樣?羽毛是什么顏色的?它們爭暖樹的動作如何?它們跳來跳去會發(fā)出什么聲音?這幅畫面讓你感受到什么?通過這種問題式的啟發(fā)、點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頭腦中對這樣的畫面有了生動直觀而豐富的再現(xiàn),明白詩歌是借選取這幅典型景物來表現(xiàn)春的美麗、春的生機的,從而領(lǐng)會詩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愛春之情。假如沒有這一番對學生聯(lián)想、想象的誘導,鮮活的畫面就很難顯現(xiàn),學生領(lǐng)會意境是很困難的。

三、引導學生通過人物形象來領(lǐng)會意境

在教學溫庭筠的《夢江南》時,學生對“斜暉脈脈水悠悠”這一句難以理解。教師可作此點撥:詞中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一位女子)。她精心梳洗后去江邊的目的是什么? (等她的心上人):良人未見,她的心情會怎樣? (失望、傷心)。由于抓住了主人公形象來分析,抽象的文字反映在學生頭腦中就成了生動的畫面。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了:原來詩句是借斜暉來表現(xiàn)主人公對心上人的脈脈深情,借流水來表達內(nèi)心悠悠的思念。如此一分析,詩歌的意境就變得可觀又可感了。這種啟發(fā)式的談話來幫助學生分析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再通過人物形象來領(lǐng)會意境的方法,用起來省時又省力,且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注意力,效果不錯。

四、讓學生給詩詞配插圖

初中學生天真爛漫,未脫稚氣,很多學生喜歡畫畫,教學中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給詩詞配插圖。教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時,我讓學生在了解這首詞的大意后,按理解的意思畫一幅相關(guān)的圖畫,同學們興致都很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畫出一個帶斗笠、穿雨衣的人在水邊釣魚。有的畫得還很完整:有遠的山峰、近的桃花;有游的魚、飛的鳥;有斜的草表示風、斗笠滴水表示細雨;有在人的旁邊放著木桶,里面還裝著魚。就這樣通過繪畫,不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啟動了他們的想象力。如果不讓他們動手畫的話,他們是極少有認真去想這首詞描寫的到底還有哪些景物的。之后問學生詞中的意境如何,他們都能答得很好。由此可見,真要畫出與詩歌意境相協(xié)的插圖,不深入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不領(lǐng)會詩情是很難做到的。反之,讓學生畫插圖的方法,對于他們領(lǐng)會詩詞意境,深入理解詩詞也會有很大幫助的。

五、抓住關(guān)鍵詞語來理解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