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清明詩句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清明詩句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清明詩句古詩

第1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2、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K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3、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獪赝ン蕖赌细枳釉~二首/新添聲楊柳枝詞》

4、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李白《三五七言/秋風詞》

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钪畠x《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6、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赜^《鵲橋仙·纖云弄巧》

7、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佚名《上邪》

8、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煸偎肌墩酃鹆睢ご呵椤?/p>

9、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课木栋最^吟》

第2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這只是互聯(lián)網指標股,也是年前12月底提示低吸關注的,前天回調到支撐點附近提示還可以低吸,結果當天收盤破了14.20,所以第二天提示逢高先出局,因為預示著后市還會調整。

這只最近一次提示是在跌停的時候,激進的朋友可以關注,并提示如果不放量站回去,最多能持有三天,出局后果然繼續(xù)下跌。

出局理由同上,相信你能看的明白。

這只也一樣。

我發(fā)這些圖,不是講老師有多歷害(因為回調過程中,有些個股也會損失本金),只是希望你們以后遵守紀律,不管是牛市還是熊市,盤面給了信號,就要去執(zhí)行,未來才會賺多虧少。

以上個股有兩個共同點,你是否發(fā)現?

發(fā)現的朋友可以留言給老師來驗證。

今日指數受外圍股市大跌影響下大幅低開,午盤低開低走,板塊系數下跌。

軟件板塊今日比較抗跌,軟件,互聯(lián)網板塊都是領漲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的,大家可以看到無論上主板還是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都是連續(xù)大跌后今日上證還留下了跳空缺口,理論上連續(xù)下跌后留下的缺口視為衰竭缺口,短期股指有回補缺口的要求。

第3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1.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提高興趣

教師要教好古詩,學生要學好古詩,這必須要求我們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首先從這一氛圍中感受到一種心靈的觸動,從而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如在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本詩為李白游覽廬山時所寫,廬山鋒巖奇秀,泉瀑飛流,無限風光。為了營造廬山瀑布氣勢的宏大,在講解之前,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其瀑布的圖像、聲音,使學生受到情感感染,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就更充分的理解詩句的含義。引導學生入其“境”,學生才能悟其“情”,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學習中先創(chuàng)設出恰到好處的意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他們濃厚的參與意識。教師聯(lián)系教材和學生實際,提出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波瀾,順利進入課堂的最佳狀態(tài)。

2.打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新課標呼喚人文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扒椤碑a生于生活,并植于教材。對于遠離學生生活的古詩教學,教師若能創(chuàng)設生命活力的課堂,這樣的學習氛圍,將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有趣、有序的進行。如教學駱賓王的《詠鵝》,這是一首從七歲兒童的眼光中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tài),寫得極為生動活潑。開始上課先不要直接講課文內容,先播放相關歌曲,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是什么動物,讓學生回憶自己看到的鵝是什么樣子,并分成若干個小組討論,還可以把自己心目中鵝的樣子畫下來,這立刻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到了特定的情境中去了,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在教學“曲項向天歌”時,還可以讓學生模仿鵝向著天“嘎嘎”叫的樣子,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這句詩的含義;其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句,形容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戲水圖”。通過學生的想、畫,能更生動的表現出這首詩的內在含義。在教學中,根據孩子愛表現的特點,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開放的平臺讓他們盡情發(fā)揮,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古詩表達的意境,如李白的《贈汪倫》,詩中描述了汪倫送行李白的情景,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通過學生的表演,更能體會詩中送別時的不舍和感激之情。這樣的古詩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學生在玩中學,畫中學。這樣的開放式教學,是學生最為活躍的學習與探究,通過畫畫、表演、討論的方式,每一句詩甚至一個詞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快速的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手、眼、口表達自己對所學詩句的理解,并能充分發(fā)揮想象,已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3.反復朗讀,讀中悟情

古詩,是詩人在一種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情感中寫出來表達感情的文章。古詩篇幅短小,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意境、含義還不夠,必須領悟詩中的情感,正確理解詩的含義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杜牧的《清明》寫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氣候特點,也寫出了清明時節(jié)易使人緬懷逝去親友的那種心情。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通過理解,要讀出詩人當時想念逝去親人難過的心情,所以在讀的時候必須緩緩朗讀,讓學生感詩人所感。有句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多了,學生的感悟也就多了,其中的含義也就明白了。

4.展開想象,訓練寫作

抓住學生年齡段特有的想象能力,引導他們對詩文中描寫的情景和祖國大好河山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既能深層次的理解詩文含義,還能增加學生的說話、寫作能力。如孟浩然的《春曉》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教學這首詩時,正是百花盛開、細雨不斷的春天,把詩文移出課堂,帶到校園外、帶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體會其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情景,各種鳥叫的聲音,好像在演奏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唱會;昨晚下了一場雨,那些美麗的花朵不知都落了多少。學生置身于這樣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對大自然產生了向往和熱愛。

第4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聽詩詞

故事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字形式,其優(yōu)美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講述,使幼兒深受感染。以聽故事的形式導入古詩詞教學,幼兒聽得認真,學得主動,也會對將要學習的古詩詞內容有一個初步了解。例如:在學習唐詩《池上》時,我先把詩句內容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幼兒聽:“從前,有一個小孩,他很頑皮,有一天,他一個人悄悄地撐著小船到池塘中去,偷偷地采摘了一些……”在學習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我以故事的形式向幼兒講述著:“有一對老夫妻,他們住在一個美麗的地方:低矮的茅草屋,附近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小溪里長滿了又大又嫩的蓮蓬,小溪邊長有青青的小草。他們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很勤勞,在小溪東邊的莊稼地里鋤豆;二兒子也很能干,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只有最小的三兒子很頑皮,他正趴在小溪邊剝著蓮蓬呢!”幼兒聽得津津有味。教師講述的語氣、表情和動作,都有助于幼兒進一步理解古詩詞。

背詩詞

組織幼兒學習古詩詞,盡量不要讓他們死記硬背,我一般采用以下幾種背誦方法:

據意背 教師說句子的意思讓幼兒猜出相應的詩句。比如教師說:“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鄉(xiāng),到年老的時候才回來,雖然家鄉(xiāng)的口音沒有變,但須發(fā)已經變少變白了,小朋友們見了都不認識,笑著問這位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幼兒聽后便迅速背出了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教師在說句意時,幼兒都能認真傾聽,且反應很快,思維敏捷。

表演背 教師做動作,也可請幼兒做動作,然后大家猜句子。例如:我做出使勁劃船的動作且表情夸張,接著又請許多小朋友學水鳥飛。此時,幼兒便輕松地背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中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請一名幼兒上來做邊走邊害羞的動作,走到門前倚門回頭看,再做嗅一嗅的動作,幼兒便能輕松背出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中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據畫背 教師任意出示一張圖畫,請幼兒根據畫面內容猜出是哪首唐詩或宋詞。例如:我出示了由大樹、明月、喜鵲、知子、青蛙、稻子、星星、雨點等物體組成的畫面,幼兒便迅速背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出示一張圖畫,上面畫有凋零的、枯萎的荷花、橘子樹、茅草屋、竹籬笆等,幼兒便立即背出蘇軾《浣溪沙?詠橘》。另外,我還將幼兒平時畫的詩詞畫進行收集和整理,然后選出一些特征明顯的優(yōu)秀作品裝訂起來,逐一翻看,讓幼兒看畫面背出相應的詩詞。

問答背 教師說上一句,幼兒對下一句,同時說出這首詩詞的名稱及作者。例如:我說“燕子來時新社”,幼兒接著說“梨花落后清明,是晏殊的《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我說“外湖蓮子長參差”。幼兒接著說“霽山青處鷗飛,是張先的《畫堂春?外湖蓮子長參差》”。此外,還有接龍背、分組背等方法,形式靈活而富有變化,讓幼兒巧背、想背、樂背。

改詩詞

在幼兒已經能熟練背誦所學詩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將詩詞中的人物改掉。此時,幼兒的興趣更濃,親切感倍增。但須注意:宋詞字數有規(guī)定,不能隨意增減;且講究平仄押韻,所以押韻處也不宜改動。例如:在復習辛棄疾《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時,我把“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中的兒童改成班內任意一名幼兒的名字,把老夫改為老師,這樣一改,一首現代版的《清平樂》就完成了;在復習唐詩《池上》時,我將詩中的小娃改為班里任意一名幼兒的名字,他們聽后覺得很親切,猶如身臨其境;在復習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時,我將詞中的大兒、二兒和小兒改成班內幼兒的名字,八百多年前的詞一轉眼成了身邊的事,令他們興趣勃發(fā),教學效果很好。

唱詩詞

詩源于歌,歌促成詩,宋詞也是如此。但時代久遠,古譜多已失傳,且僅有的那些音律唱腔也太老了。這就需要教師大膽突破,可以用幼兒熟悉的兒童歌曲取而代之。例如:在唱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時,我選用了歌曲《小格桑》的音樂,其節(jié)奏合拍,字數相差不多,音樂風格與詞內容所表達的感情也基本吻合“歡快、愉悅”,幼兒唱得投入,學得輕松;唱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一詞時,我選用了《柳樹姑娘》的曲調,詞中美景被優(yōu)美的曲調詮釋得淋漓盡致。只要在日常教學中善于動腦,選一些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并能讓之接受的歌曲去唱古詩詞,將會收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第5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一、正確地理解古詩詞曲的內容

解讀一首文質兼美的古詩詞,把握其內容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熟悉與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讀詩,不僅讀內容,還要讀作者,讀寫作背景。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宏觀的社會現實,另一方面還有詩人個人的身世、榮辱、人生經歷等。因為,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為揣摩詩作情感打下基礎。我們在賞析唐代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一詩時,必須先要明確這首詩歌的緣起。公元810年,元稹因彈劾不法官吏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這對一直在政治上頗有抱負的元稹來說,不啻是一場沉重的打擊,他因此憂郁了很長時間。時隔五年后,詩人的好朋友,同樣身為大唐著名詩人的白居易也因事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驚聞這一變故后,提筆慨然寫下此詩,來表達自己為朋友蒙受不白之冤的憤懣和對朝廷奸佞當道,殘害忠良的控訴。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自然就很容易把握詩人的情感傾向,回答題目也自然能比較深入地進行分析。其次,概括詩詞曲的大意。對于詩歌的解讀,千萬不能字斟句酌,過分地求“甚解”。詩歌本身就是高度凝練的,主要凸顯的是意境美。如果用大白話的文字去直接翻譯,會使詩歌的內涵大打折扣。所以翻譯詩歌,力求神似,達到意會即可,當然,對詩詞中比較精辟、傳神的字詞的解析除外。再次,注意詩體及作家風格。中華民族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其流派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流派的詩歌所體現的風格也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作家的寫作也是自成一派的,自然也是根據各自的獨特風格來賞析的。最后,體味詩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耙磺芯罢Z皆情語”,古詩詞的精髓就在于它用最少的文字營造了最優(yōu)美的意境,傳達了最深刻的情感。例如,2011年陜西中考語文試題的古詩賞析題第二題:在《農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觀刈麥》中,兩位詩人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此題以課內外銜接的形式考查對詩歌主題的理解。題干中說到了與《觀刈麥》思想感情上的相同點,降低了此題的難度,即解題時可從《觀刈麥》一文出發(fā)進行考慮,再與本詩做印證性理解。從詩人角度講,將農事入詩,表達了對底層勞動人民生存現狀的關注。詩人對勞動人民貧苦生活的同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二、品析詩詞曲的語言

首先,從遣詞用語、修辭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詩詞曲中重點詞、重點詩句的含義。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詩人必定在選詞用語等方面費盡心血,力求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至高境界。里面的一字一句必然是意蘊無窮的,尤其是那些歷來都被人們所吟詠的妙詞佳句,更是神來之筆,讓人折服。還記得那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嗎?還記得“夾岸桃花蘸水開”的“蘸”字嗎?這些,都值得我們用心去感悟、去品評。其次,從作家作品的語言風格、運用技巧中品味詩詞曲在語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一直為蘇軾的“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而深深折服。東坡此詩似傷春而實為惜春,一點也沒有頹廢的調子,只是純美的欣賞與人生哲理的透視。何爾見到如此“繁花”便“惆悵”?是因梨花“淡白”似“雪”,那時的詩人本沉浸在春天的喜悅中,看到此情此景,想到今日似乎有點“人生看得幾清明”,清明意味著開始,那我們是否該珍惜這人生中難得的“清明”呢?作者感嘆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短暫。最后,還要品味欣賞詩詞的表現手法?!痘剜l(xiāng)偶書》中的對比手法是明顯的:“少小”與“老大”,“鄉(xiāng)音無改”與“鬢毛衰”,“兒童笑”與“我”回家的悲涼心情,這幾組對比表達出了詩人對人世滄桑的感懷。

第6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古詩詞;主題閱讀;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詩詞杰作。這些古詩詞濃縮了幾千年的文明成果,是歷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對于處在記憶力發(fā)展黃金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大量地閱讀、積累古詩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情趣、文學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因此,站在時代的講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有效引導小學生積累經典古詩詞,讓中華燦爛文化走進學生心靈,讓他們在口誦心記、含英咀華中受到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精華的熏陶,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古詩詞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應只停留在教材上,而應該延伸到課外的名家名篇,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而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g里,獲得更豐富的古詩詞文化的浸潤與滋養(yǎng)呢?在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我將古詩詞閱讀活動分為兩個相輔相成的階段:

一、主題閱讀進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編者有意識地把同一主題的詩詞,放在同一單元中教學,以開闊學生的認知視角,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功效。這樣的主題編排方式給了我們啟發(fā):古詩詞的積累與學習可以采用“主題閱讀”的方式,溝通學生課內、課外的橫向學習,連點成線,拓寬學生古詩詞閱讀的空間。

(一)文本研讀定主題

在浩淼的古詩詞長河中,有許多詩歌都是詩人心路歷程的寫照,抒發(fā)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長或謳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為例,安排了兩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細細咀嚼,便能深深體悟到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在研讀文本之后,繼而從主題出發(fā),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拓展閱讀《贈汪倫》、《別董大》這兩首表現送別之情的詩歌。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古詩詞時,多角度獲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得到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當然,燦若繁星的古詩詞,主題的歸類也是不勝枚舉的,有思鄉(xiāng)詩、山水詩、邊塞詩、愛國詩等題材。在教學中,如果能以點帶面,拓展同一主題教學內容,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需要教師能夠以《新課標》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運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課堂實踐。

(二)傳統(tǒng)節(jié)日覓詩情

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臘八節(jié)、春節(jié)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地都有濃郁的地方風俗來慶祝這些節(jié)日,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是代代中國人貢獻給世界和未來的文化財富。然而現今,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都對舶來的外國節(jié)日趨之若騖,他們知道西方的“情人節(jié)”,卻很少能說出秦少游筆下美麗的“七夕節(jié)”;他們對于“什么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知之甚少,卻能準確的說出西方“圣誕節(jié)”的時間??梢哉f這些現象的背后,顯示出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漠視。因此,我們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傳統(tǒng)節(jié)日融合起來。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契機,學習蘊涵著豐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詞;同時大力借助古詩的學習,來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解民俗文化與民族精神。

傳統(tǒng)節(jié)日前后,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古詩詞,并帶領學生用各種方式來吟誦,讓學生深刻領略民族文化的內涵。比如,元宵節(jié)前后,吟誦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讓學生感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熱鬧場面;清明節(jié)前后,帶領學生吟誦《清明》,在“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中了解古人掃墓的習俗;七夕節(jié),學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敝辛私馄呦Φ膫髡f;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給我們展示了古人在重陽節(jié)登高和佩帶茱萸的習俗;中秋節(jié)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張九齡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歡度節(jié)日之際,我們亦可以開展豐富的節(jié)日主題活動。如端午節(jié),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等,并重點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重現屈原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同學們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于屈原詩詞中體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在這樣入情入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題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

(三)春夏秋冬賞詩境

每一個季節(jié)都有許多著名詩人留下的經典之作,每一個節(jié)氣都有每一個節(jié)氣典型的物候,我們跟著經典詩詞的韻律,帶領學生開啟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我們聆聽、誦讀著詩詞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個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中欣賞柳樹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聆聽春天的歌聲;從“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樂。

在熱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讓孩子們一睹西湖盛夏的風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讓孩子們領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遠遼闊的秋天,學生讀杜牧的《山行》,品王維的《山居秋暝》,誦劉禹錫的《秋詞》,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學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動人的詩篇中。

在大雪紛飛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者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無需老師再做過多講解。

二、多種方式促積累

(一)日?;顒幼鞅U?/p>

1.古語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詩詞的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兩詩,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我們的具體方法是:將教室黑板一角辟為詩詞園地,每周一抄上兩首新的詩詞,讓學生讀、悟、吟、誦。

2.開展“課前一誦”活動。每節(jié)課上課前學生誦讀古詩詞一首(兩遍),課任老師負責。

3.放學路隊誦詩詞。每天上午、下午放學時,各班學生在教學樓前排好隊,邊誦讀古詩詞邊走出校門。

(二)趣味實踐展收獲

第7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關鍵詞:幼兒園;經典古詩;教學策略

一、幼兒園經典古詩閱讀的內容選擇

我國歷史文化長廊中有著豐富的經典作品,但是很多著作并不符合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從而增加了閱讀的難度,這樣容易降低幼兒的閱讀興趣。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fā)生,在開展此類活動的時候,切忌盲目選材,畢竟不是任何經典著作都適合幼兒。在選擇內容方面,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貼近生活的作品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于人生初始階段,他們沒有多少經歷。所以在選擇內容的時候,應該從幼兒的生活出發(fā)。如《詠鵝》,這是幼兒比較熟悉的事物,而且朗朗上口,利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熱情,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2.篇幅精短的作品

幼兒的詞匯量較少,對詞句的理解能力較低,作品太長不但閱讀困難,而且也不易理解。一般來說,幼兒缺乏耐心,如果選擇了篇幅過長的作品,大多數孩子沒有耐心完整閱讀,所以應該選擇篇幅精短的作品。

3.山水、借物言志、農家辛勞的作品

經典著作描寫的內容也是教師選材過程中關注的重點之一,從幼兒實際情況來看,應該傾向于選擇描寫山水、借物言志、農家辛勞的著作,如:《畫》《草》《憫農》,這些都有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認知。描寫山水的幫助幼兒認識我國的大好河山,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山水著作的閱讀,幼兒從中產生對祖國美好和善的向往。

二、對經典古詩著作的講解

對于幼兒來說,經典著作比較抽象,用他們的思維很難理解作品的內容及情感。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提高講解的效果。

1.借助視頻

有些經典著作描寫的事物在生活中并不常見,幼兒會感到比較陌生,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進行解說,如,描寫瀑布的詩,可以通過觀看瀑布的視頻,讓小朋友從視覺上感知瀑布的氣勢,然后再結合詩中的情感進行解說,這樣孩子就能明白這首詩的意義與贊美之情。

2.展示實物

因為幼兒沒有多少生活閱歷,對作品中描寫的一些物體很難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實物,讓抽象的古詩具體化、形象化。如《詠鵝》,教師可以先讓幼兒在現實生活中觀察鵝,讓孩子真實地感知鵝的外形特征與生活習性,然后學習古詩《詠鵝》,這樣孩子就能理解詩中描述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象。

3.結合節(jié)日、季節(jié)

經典古詩的很多作品都與我們的生活有關,教師可以結合節(jié)日與季節(jié)來設計。在節(jié)日期間幼兒能從中感受到節(jié)日的氣氛,那就更容易引導孩子體會作品中的情感,如: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清明節(jié)的時候可以選擇相關的古詩,孩子在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會了解到節(jié)日的習俗,加強孩子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同時作品中真摯的情感也會感染他們。有些古詩又與季節(jié)相關,如:《詠柳》《小池》《梅》,這些古詩中的景象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教師可以先引導幼兒觀察季節(jié)中的景象,再理解古詩熱藎這樣古詩就會更加簡單易懂。

三、以游戲結合,提高閱讀的趣味性

游戲是幼兒園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進行經典古詩閱讀的時候,有的教師讓孩子死記硬背,有的認為閱讀就應該坐著安靜地閱讀,這樣的方式是不符合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所以教師應該將閱讀活動與游戲融合起來,通過游戲的趣味性來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

1.猜謎游戲

幼兒的記憶力不強,需要反復鞏固加強記憶。在這方面可以抓住幼兒喜歡猜謎的特點進行,如,教師可以出示古詩的欣賞圖片讓孩子猜測古詩名,這時可能有孩子猜不出名字,但能回憶出詩句;有的孩子也許能猜出名字,但記不清內容。孩子們在相互彌補的過程中就能加深對古詩的印象。

2.接龍游戲

幼兒單獨閱讀會顯得單調而乏味,注意力容易轉移,從而記不住詩句,更不能理解內在含義。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設計接龍游戲,將孩子分組,每個成員接一句,看哪個組能夠先接完。另外,教師還能與幼兒互動,如,教師念了第一句開頭,幼兒接下一句,如果有幼兒能夠接下去,應及時表揚增加孩子的自信。這樣不但能夠提高閱讀古詩的趣味性,還能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同時有利于調動課堂氣氛,讓幼兒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綜上所述,由于幼兒還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沒有多少人生經歷和生活經驗,一些經典作品對他們來說會顯得尤其深奧難懂,如果采用重復朗誦和背誦的方式讓他們進行閱讀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本文認為教師應該結合幼兒的心理年齡特點、興趣愛好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來引導幼兒開展經典古詩的閱讀活動,這樣才能降低難度,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第8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已有學者就翻譯中如何再現源語語言的模糊美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翻譯中模糊與模糊、精確與模糊之間的轉換策略[5,8]。翻譯過程也就是理解和表達的過程,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在古漢詩模糊語言的理解過程中,我們應該利用思維的模糊性對紛繁復雜的語言進行分析和綜合處理,即模糊理解,從而準確把握全文。在模糊表達階段,要積極運用目標語中的模糊語言來替代原詩的內涵,跨越語言文化差異,盡量減少原語損失,實現成功交際。同時,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其語言和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漢語古詩和英語詩歌在表現模糊美感的價值功能和審美效應上都存在差異,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靈活采用恰當翻譯手段對古漢詩模糊語言效果的遺失進行補償,從而使譯詩與原詩在表達效果上達到有機的、模糊的、動態(tài)的對等。語音模糊與翻譯語音模糊性是一個十分普遍的語音現象。區(qū)分語音的主要因素是人的發(fā)音器官和發(fā)音方式,人的發(fā)音器官主要分為發(fā)音的動力器官、發(fā)音器官和共鳴器官,這幾個部分的分割并非涇渭分明;發(fā)音方式主要表現為口腔的開合度、舌位、唇形等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沒有一個精確的劃分標準,因而語音的模糊性也成為一種客觀的必然。語音中的雙元音、半元音以及語音中的同化、連讀、失去爆破等現象都可以說是語音模糊性的表現。

漢語古詩語音模糊性主要表現在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利用語言中的一語多義或同音異義現象,表達雙重含義,表面言此,實則及彼,達到一語雙關的目的。翻譯時,首選方法是在譯入語中找到對應的表達方式;實在沒有則選擇相近的雙關表達方式;最后還可以選擇釋意的方式。例如:(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獉獉獉獉獉獉獉。(劉禹錫:《竹枝詞》)Thewestisveiledinrain,theeastbasksinsun-shine,/Mybeloved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2)春蠶到死絲方盡獉獉獉獉獉獉獉,/蠟燭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The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Thecandleonlywhenburnthasnotearstoshed.[10]以上詩歌中,“晴”和“情”同音,表面上說天氣的陰晴,實則指人的愛情;“絲”和“思”同音,字面上講春蠶吐絲,卻隱含人的相思。古漢詩中的這種語音雙關很難在英語中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取得相當的表達效果。許淵沖的譯文將漢語的一語雙關轉化為英語中的“二語雙關”,例(1)中,譯入語分別用“thedayisfine”和“deepinlove”來表達原文的雙關;例(2)中漢語的“絲”分別譯成“silk”和“l(fā)ovesick”,兩個譯例將漢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都表達了出來。語法模糊與翻譯語言中的語法模糊性主要涉及語法范疇分類模糊和語法界限不清的現象。語法模糊性以詞法和句法兩個層面比較明顯,就詞法層面而言,詞的詞類歸屬往往不確定,同一個詞可以屬于不同的詞類;在句法層面,英語的時態(tài)就具有模糊性,如現在進行時既可以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也可以表示即將發(fā)生的動作。漢語句法模糊也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漢語句法基本特征是“意合”,詞與詞、句與句之間重意合對接,它們之間不用表示語法關系的結構標記,使?jié)h語的語法范疇高度模糊化[11]。語法模糊性在漢語古詩中比較常見,較之英語,主要表現為代詞、連詞缺省和單復數不分而引起的模糊現象,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Ihearosmanthusbloomsfallunenjoyed;/Whennightcomes,hillsdissolveinthevoid./Therisingmoonarousesbirdstosing;/Theirfitfultwittersfillthedalewithspring.(許淵沖)Manatleisure.Cassiaflowersfall./Quietnight.Springmountainisempty./Moonrises.Startlesamountainbird./Itsingsattimesinthespringstream.(葉維廉)詩中沒有出現一個人稱代詞指稱人物關系,詩中的“人”究竟指的是“我”自己,還是指的別的什么人,原詩并沒有作出明確交代,這就造成漢詩指稱的模糊性,不同譯者就會有不同的闡釋,許淵沖選擇第一人稱“I”,而葉維廉將其譯為第三人稱“Man”。原詩也沒有連接詞表明邏輯關系,對于“夜靜春山空”一句,許淵沖的譯文增加連詞“When”將時間順序補譯出來,而葉維廉則完全直譯。原詩中的山鳥沒有交代是一只還是一群,指代模糊。許譯為復數,而葉譯為單數。由于漢語古詩的語法模糊特征,在英譯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英漢詩歌語法上的差異進行補償,同時,因原詩語法成分的缺省產生的模糊性導致不同譯者的理解差異,從而導致譯文不同的表達方式,但盡管補償方式各異,表達效果上卻基本達到動態(tài)對等。

語義模糊與翻譯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來講,語義產生的過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是概念形成的基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的不確定性導致語義模糊性的產生。漢語古詩語義的模糊性使詩歌產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朦朧美。古漢詩語義的模糊性常常是由于指代不明、語法省略、一詞多義等現象造成的。下面以《清明》為例說明古漢詩語義模糊性及其翻譯策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IntheRainySeasonofSpring/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楊憲益)TheMourningDay/AdrizzlingrainfallsliketearsontheMourningDay;/Themourner'sheartisgoingtobreakonhisway./Wherecanawineshopbefoundtodrownhissadhours?/Acowherdpointstoacot'midapricotflowers.(許淵沖)原詩中存在多處語義模糊,給讀者留下更多更廣的闡釋空間。翻譯者首先是一名讀者,理解原詩是翻譯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不同譯者對同一模糊表達會產生不同理解,因而會產生不同的譯文?!扒迕鲿r節(jié)”沒有指明是清明節(jié)這一天還是包括清明節(jié)前后,楊譯(therainyseasoninspring)指的是清明節(jié)期間,許譯(theMourningDay)講的是清明節(jié)當天;“路上行人”不知指的是詩人自己還是泛指出門在外者,楊譯(travelers)指的是在外旅行的人,用的是復數人稱,許譯(mourner)指的是吊唁者,人稱為單數;“借問”沒有表明是誰問誰;楊譯(Iaskashepherdboy)表明的是“我”(作者本人或其他人)問牧童,許譯則沒表明誰是發(fā)問者;“杏花村”是酒店名?還是杏樹環(huán)繞的村舍?楊譯和許譯都選取后者??梢姡艥h詩語義模糊性給譯者留下更大的解讀空間,因為譯者理解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英譯文,語義模糊性為不同譯文提供了理論依據。語用模糊與翻譯不同學者對語言中的語用模糊現象界說不一,但大致說來,語用模糊(PragmaticAmbivalence)指的是說話人在特定的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actsorforces)的現象[12]。語用模糊從語言的使用和理解兩方面來考察語言使用的不確定性。詩歌中的這種語用模糊手段,大多是出于語言系統(tǒng)內部以外的考慮,使用迂回的策略間接、委婉表明作者的意圖。試看王昌齡《出塞》中前兩句的英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ThemoongoesbacktothetimeofCh'in,thewalltothetimeofHan./Andtheroadourtroopsaretrave-linggoesbackthreehundredmiles.(Bynner)Theage-oldmoonstillshinesovertheancientGreatWall./Butourfrontierguardsmanhavenotcomebackatall.(許淵沖)原詩中的名詞如“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并不是真正寫秦朝的明月和漢代的關隘,詩句的用意是想描寫戰(zhàn)士巡邏邊關、仰望月亮而觸景生情的心情。Bynner的譯文完全照字翻譯,令人不知所云,而許譯沒提原詩中的朝代,卻傳達出了原詩的真正語用意義。在翻譯這類詩歌時,譯者應該超越原詩語言的表面形式,按照詩歌語境揭示其隱含意義或語用意義,從而傳達出原詩的真正意圖。

作者:武寧 單位:遵義醫(yī)學院外國語學院

第9篇:清明詩句古詩范文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

語文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工具?!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語文學科性質定位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學科性質及語文教學的特點決定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理應貫注文化精神。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意義

1.利用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愛國情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維系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歷史文化的精神紐帶。語文教材中收集大量愛國的篇章,傳遞著對祖國忠誠、摯愛的民族精神,學生能夠從《黃河頌》中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從《木蘭詩》中感受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從《我愛這土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感受作者熾熱的愛國熱情。

2.利用傳統(tǒng)文化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氣節(jié)和民族精神

翻開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一位位民族英雄以英雄氣概譜寫華夏兒女壯麗的詩篇。語文教材中蘊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族關懷、“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等民族精神,它們如春風化雨一樣在學習中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節(jié)。

3.利用傳統(tǒng)文化來凈化學生的心靈

由于現在的學生受網絡、社會等不良風氣的影響,內心浮躁,我們要用傳統(tǒng)文化如春風般吹進學生腦海里,用優(yōu)秀文化來武裝青少年頭腦,使民族文化作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情操。

三、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

1.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要接近學生的生活

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要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閱歷等主觀體驗,激發(fā)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自己的體驗、感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筆者在講授《散步》時,先設置“請結合文中例句分析句子所傳達的人物情感”這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一家人濃濃的親情。在深化文章主題的環(huán)節(jié)中,請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對年青一代啃老現象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德育滲透還是要回歸到個人,筆者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jié)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請學生談談自己的做法。該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把感悟到的道德思想去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最后筆者布置一題作業(yè):請你描寫一個體現你尊重長輩、孝順父母的情景,字數200字。本活動把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孝道”的踐行情況,書寫自己孝親的故事,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道德感受。這種思想文化或許將成為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

2.大力挖掘作品文化內蘊,解讀作品所反映的深刻思想

語文教材書中蘊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語文課堂教學除了要講授知識、閱讀技能外,還要適當給學生一定的文化滋養(yǎng)。老師在備課時適當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挖掘語文教學自身文化內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要關注作者;關注寫作背景;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善于發(fā)散;注重揣摩推敲以及學科溝通。例如,《秋天的懷念》中,“我”與母親的母子深情固然真摯動人,作者細刻畫抒真情的寫法固然值得學生學習,同樣老師不能忽略作者在這篇文章傳達了一種文化精神,那就是古代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傳統(tǒng)文化。筆者給學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簡歷:“作者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永久坐上輪椅,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他所創(chuàng)作的《我與地壇》被公?J為中國近50年最優(yōu)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是現在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鐵生用輝煌的人生給“自強不息”做了很好的注腳,而文末那句“好好兒活”這種頓悟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傳統(tǒng)文化的傳神表達。史鐵生這種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或許因為這一課而植入學生的心田。

3.積極開展誦讀活動,更好地體味民族精神

在開展誦讀活動時要注意整體推進,系統(tǒng)布局。誦讀什么,如何誦讀,必須堅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系統(tǒng)安排,逐步拓寬、提高和深入。在對文化經典的選擇上,圍繞對“真”“善”“美”的認知和追求,列出學生成長中最具基礎性意義的“立人”之本的一些篇目。分階段確定誦讀內容,循序漸進,靈活多樣。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比較,讓學生既誦讀傳統(tǒng)經典,又誦讀現當代經典;使傳統(tǒng)文化與現實社會相融相通,融入素質教育的各個方面、環(huán)節(jié)和階段。

古詩文聚集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量精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古詩文深刻的文化內涵,一方面落實古詩文賞析的能力訓練,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文化精髓。老師可以給小組一個詩歌的主題,讓學生找出初中階段能體現該主題的詩篇,例如:愛國篇、隱逸篇、思親篇、友情篇、抑郁篇、閑適篇、田園篇等,學生在整理古詩的過程中既提高了能力,也感受了古詩文的魅力。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學過的古詩文中提取出一個體現深厚文化的主題,然后篩選相應主題的幾篇古詩文,中間設置簡潔凝練的串講詞,最終形成誦讀稿。通過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會得到激發(fā),朗讀的技巧有所提升,并從有感情的誦讀中更好地體味民族精神。

4.結合中國傳統(tǒng)日子,讓學生深入了解身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