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范文

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

第1篇: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范文

1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現狀

第一,提高法律素質這一教育目標如何領會與落實?依“05方案”規(guī)定,《基礎》是一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依托的新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為主體,是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主渠道。由此可見,法制教育從過去的法律常識教育、法律意識教育提升為法律素質教育。

第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該如何整合?與“05方案”之前的相應課程相比,《基礎》最大的特色在于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把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素質的提高與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有機統(tǒng)一起來。

第三,如何解決學時與教育目標、內容的反差?《基礎》課程的內容體系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大組成部分,法制教育的內容只占總篇幅的三分之一,但也還涉及近30個法律文件、100多個重要概念和知識點。而法制教育部分的學時相對減少,課堂教學中能直接用于法制教育內容的時間甚至不足10學時,比原來的學時減少一半多。

第四,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應如何體現“高職”特色?對高職院校來講,《基礎》教材全國高校“一本通”的現實,使得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法制教育的目標、內容等方面難以體現應有的差異性。自“05方案”實施以來,上述問題在認識和實踐兩大領域并沒有得到解決,存在諸多誤區(qū)。

2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誤區(qū)

2.1法制教育目標抽象化、空泛化

整合后的《基礎》關于法制教育目標如此界定:“以法制觀教育為主要內容,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增強學法守法用法護法的自覺性,全面提高法律素質?!奔捶ㄖ平逃褪欠伤刭|教育?!痘A》教材還進一步明確“法律素質”是指人們認識上、行為上知法、守法、用法、護法的素養(yǎng)和能力。有學者將其概括歸納為三個層面的目標: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用法能力[1]。當前,凡是涉及法的教育,必談“法律素質”。目前我國關于法的教育大致可劃分為三種:法制教育、普法教育、專攻型教育。其目標本應有異,但現實是似乎非提“全面提高法律素質”不可。如上所述的法制教育就是如此。對于普法教育,在《五五普法規(guī)劃》中指出:“法制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庇纱丝梢?,其目標也是“全面提高法律素質”。再看看專攻型教育,法律專家江平在21世紀高等院校法學系列教材總序中對此有相關描述:“培養(yǎng)具備社會生活常識以及法律職業(yè)基本素質的法律人。”從其所列舉六大方面的素質要求中可見,專攻型教育目標不外也是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用法能力三個層面的目標[2]。之所以出現這種教育目標本應有異但卻同一的結果是與在確定教育目標時過于追求完美及理想化是分不開的。對于高職院校來講,法制教育目標的確定不能無視如下事實:第一,《基礎》的學科定位。在學科屬性上,《基礎》屬于一級學科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而非法學學科。其重要特點在于思想教育性。第二,《基礎》中法制教育部分的內容體系從教材的內容看,雖然第五、六兩章在講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時,也點了一些有關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但專門講法律的僅是最后兩章。第三,學時的限制?!?5方案”中用于法制教育的課堂教學時間只有10個學時。想通過10來個學時的法制教育使非法律專業(yè)大學生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第四,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文化基礎、培養(yǎng)目標有別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當然,筆者也認同“把法制教育的目標從法律意識提升為法律素質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3]。但是如若僅是如此,沒有考慮上述的事實進而提出具體的目標,則這種抽象化的目標實乃看似完美的但不著邊際。令人遺憾的是,“05方案”實施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這種抽象化、空泛化的法制教育目標。法制教育教學目標是《基礎》課法制教育中的首要問題,它決定著法制教育的內容、方法和形式等,影響對新課程內部聯系探尋和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運作。目標的確定陷入誤區(qū),極易導致法制教育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也陷入誤區(qū)之中。

2.2把法制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

由于認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是在高校德育教育的總體框架下實施的,這使得相對于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有被弱化甚至被同化的跡象。如:《基礎》對法制教育與德育的整合,雖然“力圖改變‘壓縮餅干式’的內容體系框架,創(chuàng)建以‘行為規(guī)范’為基礎,以‘思想觀念’為核心,以‘相關權利與義務’為重點的大學生法制教育教學內容體系”[4],但從教材的內容看,作為所謂“基礎”的“行為規(guī)范”僅是一些有關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在眾多法律規(guī)范中,選取這些“行為規(guī)范”作為所謂“基礎”,這是完全服從于道德理論體系結構的要求,因其是與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相對應的。而作為所謂“核心”的“思想觀念”和作為“重點”的“相關權利與義務”在教材中也就是兩章的內容,而該部分其實是對原來“壓縮餅干式”的《法律基礎》進一步的壓縮。法制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份量大大降低了??梢哉f,德育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整合,對于法制部分來說,就是以行為規(guī)范為連接點,而法律原有的內容體系框架不變。這種整合不過是一種簡單機械撮合———“形融神離”;這種整合,法制價值難以顯現,法制教育的地位被弱化。更有甚者,有人認為:“道德規(guī)范較法律規(guī)范是更高層次的范疇?!粋€守法的公民并非一定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公民一般會是守法的人,在他的行為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道德意識……”[5]以這種理念去指導法制教育,必然是將德育教育完全凌駕于法制教育之上。法制教育并不等于德育教育,二者有明顯的差別。法制的價值是道德價值無法取代的。如權利意識等法治精神、法律的理性思維等等。

2.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傳授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把法律知識等同于法律素質的現象。教學實踐中往往以法律知識傳授為中心,存在重案例輕分析、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能力的傾向,談不上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究其緣由,一方面,由于法律知識是法制教育的基本內容,是提高法律素質的基礎條件,是培養(yǎng)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故一般認為法律知識傳授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法制教育目標的“高、全、空”,由于教材內容廣泛、龐雜,幾乎涉及法律專業(yè)所有的基礎課程,由于學時太少,也由于教師自身修養(yǎng)(不少《基礎》課教師專業(yè)所長并非法律)的制約,不少教師是知難而退,認為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能傳授一些法律知識也已不錯。這種誤區(qū),對某些個案來講,也許是教學實踐中的一種無奈。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傳授實際上是一種“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況且區(qū)區(qū)的10個學時,還能撿到多少?

2.4法制教育價值取向手段化

“法律實踐能力是以法律知識為載體、以法律意識為先導的法律素質的具體體現,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敗、優(yōu)劣最終要以大學生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來衡量?!保?]這種觀點在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中是有共鳴的。在法制教育目標中,用法能力固然是其中一個層面。但是當用法能力成為關注的焦點,法律工具化也趨于明顯。其實,關于法制教育目標,無論是歸納為“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用法能力”,還是表述為“知法、守法、用法、護法”,都不能動搖“法律信仰”在法制教育目標中的至高地位。“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泵绹▽W家伯爾曼這一名言可證。當然,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難以達到“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的高度,這有其復雜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國文化傳統(tǒng)缺乏法制思想傳承?!爸袊瞬簧瞄L追求超越現實的、終極的、抽象的價值,而致力于追求屬于社會、家族、個人的現實利益。在人們的心中,法律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掌權者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癖妼Ψ傻膽B(tài)度也是功利的,從來不是信仰。”[7]這種把法律看成是工具的功利主義法文化,在我國是根深蒂固的,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實為難以承受之重。

3區(qū)分教育目標,重構高職法制教育內容體系

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的誤區(qū),必然影響法制教育的實際效果,為增強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必須區(qū)分法制教育的“應然性目標”與“實然性目標”,必須正確處理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重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內容體系。

3.1區(qū)分法制教育的“應然性目標”與“實然性目標”

從宏觀層面講,“教育目的以兩種最基本的形態(tài)存在著,即理論形態(tài)的教育目的和實踐形態(tài)的教育目的?;蚍Q‘應然教育目的’與‘實然教育目的’”?!皯唤逃康摹薄笆侨藗兏鶕F存的社會條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論所提出的某種帶有傾向性的教育價值取向,它反映的是人們對教育的期望結果”?!皩嵢唤逃康摹笔侵笍氖陆逃ぷ骰蚺c教育發(fā)生直接聯系的人(如學生、家長等)在自己的教育行為中所實際追求的教育目的”[8]。對于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來說,區(qū)分“應然性目標”與“實然性目標”具有理論的可能性和現實的必要性。一方面可以明確提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素質教育,法律素質教育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用法能力三個層面的目標。此為法制教育的“應然性目標”,其所彰顯的是一種教育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必須從《基礎》學科的實際(如:學科定位、內容體系、學時等)及高職院校的學生的特點出發(fā)構建法制教育的“實然性目標”。筆者認為,該目標可表述為:通過法制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理解、領會基本法治精神、法律思維的特點,為培養(yǎng)法律信仰奠定階段性基礎。這既是一種教育價值取向,又是一種教育事實。

第2篇: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國家法治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學生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而以往以學生義務為本位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規(guī)范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構建以學生權利為本位的法治化教育管理模式,實現法德相濟,便成為高校的現實選擇。

近年來,隨著國家法治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人,大學生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層出不窮的大學生狀告學校事件引起了人們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絕對權威的質疑。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頒布實施后,使得高校也開始審視自己部規(guī)定的合法性、懲戒程序的正當性等問題。由于我國高校形成以道德教化學生的歷史傳統(tǒng),并以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構筑學生管理規(guī)則,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實際上是以學生的義務為本位,而不是以學生的權利為本位。在以德管理和依法管理的過程中,學校未能及時區(qū)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以至于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規(guī)范在依法治校的過程中越來越顯得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構建以學生權利為本位的法治化教育管理模式,實現法德相濟,便成為高校毋庸置疑的現實選擇。

一、學生教育管理以學生權利為本位的基本內涵

學生權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學生權利和義務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學生權利而不是以學生義務為起點、軸心和重心的教育管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以學生權利為本位,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從以道德和政策管理為主轉向依法管理和以德管理相結合的必然趨勢。特別是我國高等教育實行繳費上學制度以后,相當一部分學生必須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貴的成本才能進人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國家不再統(tǒng)一分配,就業(yè)競爭越來越大。自費就學、自主擇業(yè)使得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更加注重自己應該享有的合法權利,當自己覺得權利受到侵害時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尋求保護。近幾年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所引發(fā)的各種法律糾紛,已經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學生的權利正在從一種潛在需要迅速地成為顯性需求,學生越來越追求教育管理過程中的自由、公平與公正,越來越重視教育活動中對自身權利的確認與維護。從學校看,大學生的合法權利能否實現或不被侵害,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管理是否堅持了以人為本,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否在制度設計或執(zhí)行時都遵循了合法、公正的原則,尊重了學生的權利。

過去由于儒家文化傳統(tǒng)根深蒂固的影響,教育管理往往重義務,輕權利,以學生義務、學校權力為本位。這種教育管理主要以道德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行為,用學生應當或不應當等限制或禁止的義務性規(guī)范來設計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構建學生教育管理規(guī)則。當然,在高校的特殊環(huán)境中,這種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符合我國學校傳統(tǒng)的道德文化,也保證了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秩序。但這種教育管理理念對法治原則與精神重視和遵從不夠,主觀隨意性大,特別是在從嚴管理的思想指導下,在制定或執(zhí)行一些規(guī)章制度時,片面強調學校的權力而忽視學生的權利,從而導致學校權力與學生權利的沖突,甚至造成對學生權利的侵害,相應也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難度。

因此,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以學生權利為本位,必須明確學生權利的范圍。首先,絕大多數高校的在校學生不是未成年人而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自主能力的人,其法定權利大于中小學校學生的權利范圍,這是高校學生不同于中小學校學生的根本特點。其次,高校學生具有雙重身份,一是受教育者,二是有完全行為能力的公民,由此決定了在校大學生權利的雙重性。作為受教育者,高校學生享有我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受教育權,如學習權、聽課權、結社權、勤工助學權、畢業(yè)權、學位權等權利;作為公民,高校學生享有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規(guī)定的完全的公民權,如人格權、人身權、結婚權、選舉權、財產權等權利。目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對于學生兩種權利的關注尤其是對高校學生公民權完整性的關注很不平衡,重視學生的受教育權而忽視學生公民權的完整性。所以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應該充分反映高校學生的受教育權和完整的公民權。

二、設計學生管理制度要遵循學生權利本位的原則,完善權利保障機制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從行政法學的角度看屬于學校管理的抽象行范疇,是針對全體在校學生所做出的學校教育管理行為規(guī)范。一般而言,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制度:一是實現學生合法權利的制度,包括教育救助制度和教學公開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護學生合法權利的制度,包括學生處分等級、處分決定、處分告知等制度;三是學生合法權益的救濟制度,包括校內申訴制度和聽證制度。學校制定這些教育管理制度的宗旨和目的必須符合學生權利本位的原則。因為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實踐中,之所以可能對學生合法權利造成侵害并引發(fā)訴訟案,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下位法違背上位法,校內管理規(guī)章違背法律法規(guī),對學生實施開除學籍、剝奪學位權等重罰,從而直接侵害到學生的受教育權等基本權利;另一個是學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權對學生做出處罰時,缺乏符合法治要求的正當程序,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只能被動地接受處罰結果。因此,高校要真正構建起一套集科學性、合法性、合理性于一體的學生權利保障機制,應注意和解決以下三方面的間題: 首先,制度內容的合法性。這是學生權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礎。任何模式的學生教育管理都必須首先制定內容相對完備的規(guī)章。法治化模式下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絕不能超越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范圍,不能與法律法規(guī)相?;蛳嗟钟|,尤其是涉及學生權利的限制或剝東

其次,處理程序的正當性。這是學生權利保障的基本要求。正當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則,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沒有程序的正當,就不會有過程的公開和結果的公毛高校在學生管理活動中,特別是在做出影響學生權益的處理或處分決定時,應當事先告知當事學生,向其說明理由和依據,同時要通過適當方式給當事學生以陳述、申辯的機會,讓當事學生參與到處理程序當中來。

第三,權利救濟的必需性。這是保障學生權利完整性的必要環(huán)我有權利就必然有救濟,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法治精神和人文關懷不僅體現在權利的事前保障,還應體現在權利的事后救濟上。就高校內部而言,申訴權是救濟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認為權利受到侵害之后,恢復、補救和維護自身權利的重要途徑。雖然新的《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的規(guī)定,但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機構與人員的設置、申訴主體、申訴范圍、申訴程序、申訴的時效與處理期限等,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形成合法的制度機制,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更加完善。

三、學生教育管理以學生權利為本位并不排斥德育

高校作為非政府的公共教育機構,其內部管理涉及的基本主體主要是學校和學生。學校與學生之間具有雙重法律關系。首先,從教育與管理的角度看,二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其次,學生與學校之間在貸學金、租賃學生宿舍等方面又成為平等的民事關系。無論是法律關系,都是權利義務的統(tǒng)一體,都要遵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這一法律準則。

第3篇: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范文

【關鍵詞】 德育新教材 教師方面 學生方面 觀念 機制 方式

2008年12月,我國第三輪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方案進入了實施階段。這次課改,根據新形勢和新要求,將德育課程設置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課包括“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課。選修課開設“心理健康”,同時要求各學校根據國家發(fā)展進行時事政策教育,結合學校的德育工作、學校的社會實踐、專業(yè)學習、頂崗實習,進行預防艾滋病教育、預防教育、環(huán)境教育、廉潔教育、安全教育等。并且規(guī)定了中職學校德育課的教學安排、實施時間和教學大綱。此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學的中等職業(yè)學校一年級新生開始執(zhí)行。

現在已經是2011年5月,可以說使用新教材后,四門必修課已經全部過了一輪了,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德育工作者深思??偨Y起來有幾個方面:

1 教師方面

1.1 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并沒有真正發(fā)生變化。仍然把學生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對所謂“好學生”鐘愛有加,無微不至,對所謂“差生”冷眼相待,漠不關心。雖然大家在使用新教材前進行了培訓學習,要求大家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要愛每一個孩子,對所有孩子負責。有的學校的墻上還寫了醒目的標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但落實在工作上似乎很難。平時的工作并沒有體現出觀念的更新和變化,對待學生仍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

1.2 相當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和手段也跟不上發(fā)展,還是老樣子。教師習慣占據講臺,一講到底,不和學生交流,很少用多媒體,或者雖然也用了一些多媒體手段,但本質仍是滿堂灌,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昏昏欲睡,效果很差。

1.3 考核方式也沒有變化,仍然是用試卷命題的方式來考試打分,學生的品德素質沒有實質的反映,分數和品德并不成正比。甚至有的考試流于形式。

2 學生方面

2.1 大多數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德育課不感興趣甚至反感。上課不聽講,做小動作,玩手機,看閑書,睡覺等現象相當普遍,下課不做作業(yè)。

2.2 許多同學的禮儀風貌,道德言行一如既往,沒有多少的改善。亂花錢,亂吃零食,亂買東西,浪費糧食,浪費水電,吸煙喝酒,男女同學不正當交往普遍存在,沒理想沒追求,說瞎話打架斗毆,每天混日子的人大有人在。學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并不規(guī)劃人生和職業(yè),學了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并不注重禮儀和形象,并不講究誠信和道德,對法律仍然漠然。

2.3 許多同學平時不學習,考試靠作弊蒙混過關。當然,新教材也體現出優(yōu)勢的一面。首先,課程設置明顯體現出了三貼近的原則。課改把德育課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在一年級學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二年級學習經濟政治和社會哲學與人生,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各中職學校的學習實際,符合中職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從近兩年的實施來看,老師和學生對本次德育課改的課程設置是認同的,的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學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后大家感覺收獲很大,覺得這門課很有指導意義,特別適合當前的形勢,對學生將來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是一個很好的啟蒙。

如果沒有這樣一門課,學生對前途的思考就處于零散和隨意的狀態(tài),有這樣一門課,就能幫助學生系統(tǒng)全面的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和未來的人生,其意義在今后會明顯的顯示出來。學了職業(yè)道德與法律,對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禮儀文明習慣,道德素養(yǎng)和公民意識、法治精神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杜甫詩云: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確,這些知識對于即將走上社會的中職生是迫切需要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則給學生提供了學生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必要的經濟和政治常識,使大家可以了解我國的經濟政治體制,提高參與政治經濟生活的能力,哲學與人生則從思想的高度給我們的未來人生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知識營養(yǎng)。可以說,這次課改的課程設置是長期德育教學的升華,是符合時代特征的創(chuàng)新成果,是適合中職生教育和學習需要的。

其次,從實施過程來看,新教材不僅注重必要的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yǎng)情感,端正態(tài)度,樹立觀念,提高能力,學以致用。這一點體現在教材本身的體系編排上,比如,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案例導入、知識窗、超鏈接、想一想、身邊的故事、各抒己見、學以致用等欄目,突出了學生能力的運用,情感的共鳴。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設計了鏡頭、點評、活動、鏈接討論等欄目,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的養(yǎng)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課程也特別注重圖文并茂,材料詳實,注重活動,注重情感培養(yǎng)等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靈活使用這些設置。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助于學生根據教材自學。這一點還體現在學習指導用書的設計編排上。職業(yè)生涯設計指導用書設計了四個學習欄目:學習提示、學習體驗、拓展訓練、學習成果。四個欄目分別幫助學生歸納整理知識,體驗學習過程和情感,形成實際能力,拓展視野取到了很好的協(xié)調作用。能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可明確感受到教改的這一意圖。

新教材已經使用了近兩年,教學效果和特色開始顯現。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實踐,會更加科學和完善。當然這取決于我們面對問題的態(tài)度和改善的決心。所以,對于新教材實施中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應該分析其原因并找到解決的辦法。

第一,教師方面的原因及對策。①原因分析:一是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長期的應試教育觀念,不僅存在于小學初中高中,甚至滲透到一切教育領域,中職教育也沒有幸免,好學生和差學生這種觀念在很多老師的心里扎根很深。在實際中,教師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分為好中差幾等,區(qū)別對待。二是現有的單純以分數、考勤和工作量來評價考核教師的機制,使得部分教師只關心分數、工作量,并不關心學生的成長。所以,只要想辦法把學生的分數提上來,學習不學習先進的教學方式,關心不關心全體學生就不重要了。因此,有的教師考題出的很簡單,甚至劃了范圍,監(jiān)考又不嚴格,所以,分數很容易得到提高。這樣,使得最后注重德育的教師也覺得德育不德育無所謂。三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道德言行給德育教師不良的心理暗示。中職學校的學生相比較而言在心理狀態(tài)學習能力上都是有不良現象的,所謂積重難返,老師努力幾次不見效果大多就放棄了對該類同學的教育。教師手中并沒有有力的教學手段,單純的書本教育,在實踐中無論做得有多好,舉多少例子,搞多少教學活動,什么討論演講,辯論都不免有些隔靴搔癢之嫌。時間長了,教師有很強的挫敗感,產生職業(yè)倦怠現象。四是教師本身職業(yè)道德素質不高。②對策分析:一是培訓經常化,以清除教師頭腦中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思想,促進教師的學生觀和人才觀的轉變。二是完善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引入學生評教,對學生評教較好者可以多加考核分數以激勵教師關愛學生。因為學生最能體會到老師是不是真正關心他們。三是嚴格考風考紀,樹立正氣。為教師的德育工作提供一個好的氛圍和環(huán)境,對教師中的舞弊行為尤其嚴肅處理,讓正氣壓倒邪氣。四是加強教師是師德建設。堅決清退師德差的教師,純潔教師隊伍。

第二,學生方面的原因及對策。原因分析:一是德育老師要盡量把課上的有意思。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鉆研教材,搜集材料,大膽實踐,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把德育課堂變成師生都喜歡的課堂。二是對學生中的不良道德言行進行必要的處罰。我們現在的狀況其實是處罰方式和力度都有問題,方式或簡單粗暴,力度或過小過火。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學的處罰方式,適當的力度,既可以震懾又可以教育,對嚴重違紀違法者一定要開除出去,繩之以法。三是對考試舞弊者嚴肅處理。

總之,德育的主渠道雖然是德育課堂,新教材為我們構建了實施德育的好平臺,提供了好的材料,能否做出可口的德育飯菜還需要學校、老師、學生一起努力,相信中專德育工作一定可以走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第4篇: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范文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校本化表達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規(guī)定了基本的“底線”素養(yǎng)的要求,學校在達到了“底線”要求的基礎上,必然要根據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現實狀況和未來追求,對學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標進行提煉升華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從而找準學校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側重點和著力點,彰顯辦學特色。

重慶市大渡口區(qū)實驗小學秉持“啟迪智慧,化育生命”的辦學理念,結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提出了培育“外健內慧的智慧少年”這一育人目標。學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體素質的訓練、健康心理素質的養(yǎng)成、學科知識的教育和天下為公、勇于擔當、敢于開拓的公民意識的喚醒。期待“實小”孩童經過六年啟慧教育的浸潤,具有以下素養(yǎng)結構:生命健康、品德修養(yǎng)、人文審美、語言表達、學習能力、認同理解、科學探究、自主創(chuàng)新。這一素養(yǎng)結構,既體現了國家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了學?!皢⒒劢逃钡霓k學特色。

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推進學校課程建設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和出發(fā)點。學校的課程建構應該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研究學生需求、教師專長、學校已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家長與社區(qū)獨特性的基礎上,對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重新建構。大渡口區(qū)實驗小學通過學科間的課程資源整合和學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養(yǎng)的學校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性學科課程、發(fā)展性綜合課程、拓展性特色課程與創(chuàng)造性活動課程四個部分。

基礎性學科課程

基礎性學科課程是根據國家課程計劃確立的標準要求相對統(tǒng)一的課程?;A性學科課程是學校啟慧課程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基礎。其具體課程內容為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等,側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及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

基礎性學科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重點在國家課程的二次開發(fā)與啟慧課堂文化培育方面。學校以“一個支點,四個方向”為途徑,實現課堂形態(tài)的變化。一個支點是明確學科核心素養(yǎng),豐富啟慧課堂的認識。四個方向指:一是對國家課程標準的二次解讀,提煉本課程所指向的核心素養(yǎng)和具體目標;二是根據課程所要達成的核心素養(yǎng)和具體目標,開發(fā)和整合各門基礎性學科課程的教學資源與教學內容;三是對課堂結構的調整和改革,進一步理清和優(yōu)化教與學的關系;四是積極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作用,促進課程、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

發(fā)展性綜合課程

發(fā)展性綜合課程是學校根據啟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結合國家課程標準自主設計、開發(fā)和實施的課程,是對基礎性學科課程的必要補充,也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整合科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為啟慧科學實踐課程,側重于學生“科學探究、自主創(chuàng)新”特質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學校建設了以模擬生態(tài)園和實景生態(tài)園為主的科學實踐活動基地,通過啟慧科學實踐課程、物聯網未來課堂、創(chuàng)客教育、“互聯網+個性化學習”等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與交流平臺,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每期都有連續(xù)一周的時間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深入生態(tài)園中,觀察動植物生長、體驗農耕文化、了解生態(tài)文明、開展探究學習,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手段解決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惑,從而獲取成長體驗、感悟生命真諦。

拓展性特色課程

拓展性特色課程是結合學校辦學實際開設的能直接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課程,它是彰顯學校育人目標特色的主要載體。其具體課程內容為中華武術、管樂、彩泥陶藝課程,側重于學生“生命健康、人文審美”特質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學校從啟慧教育理念出發(fā),結合辦學傳統(tǒng),將中華武術、管樂、彩泥陶藝等課程進行系列化設計,努力打造啟慧課程的精品,更好地彰顯啟慧教育“健體、尚美”的內在品質和特色。

例如,中華武術課程將武術普及訓練與體校專業(yè)訓練相結合,做到學習和訓練兩不誤,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認可。學校武術隊連續(xù)多年獲得重慶市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創(chuàng)造性活動課程

創(chuàng)造性活動課程是學校為達成育人目標而統(tǒng)整、完善的各種主題式活動,它包括經典閱讀、四大節(jié)日(奇思創(chuàng)意節(jié)、繽紛藝術節(jié)、陽光體育節(jié)、美文美讀節(jié))、學生社團、體驗式德育活動等。創(chuàng)造性活動課程是學校育人目標達成的重要補充,主要側重于學生“品德修養(yǎng)、語言表達、認同理解”特質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創(chuàng)造性活動課程統(tǒng)領了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實踐體驗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包括學校德育活動中的三大典禮(一年級新生入學禮、三年級國旗護旗禮、六年級小學畢業(yè)禮),兩次評比(星級兒童評選、感動實小榜樣少年評選)與年級德育專題教育活動等;實踐體驗活動包括校內四大節(jié)日活動與校外實踐體驗活動;學生社團活動通過組建校級、年級兩個層面的學生社團,開展符合學生需求的數學文化、武術、繪畫、電腦、科技、閱讀、書法、演講等活動。

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的課堂文化實踐

大渡口區(qū)實驗小學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打造符合學校“啟慧教育”核心理念的教學文化。學校以市級重點課題“啟慧課堂文化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實證研究”為抓手,各學科課堂教學圍繞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而展開?;趯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晰了啟慧課堂基本要素,從啟慧課堂教學文化、啟慧教學行為與啟慧教學評價三方面著手展開課題研究,以求證課堂教學文化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間的聯系,通過啟慧課堂文化的打造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