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小池古詩的意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池古詩的意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池古詩的意思

第1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是什么意思?你能舉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xiāng)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第2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古詩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馮伶萍

     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教材中蘊含的美的因素,能夠激發(fā)孩子身上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有效手段。     下面結合《古詩三首》的教學,談談在古詩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以美激智的嘗試。 一、音樂渲染,營造美的氛圍     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在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選擇古箏曲配樂吟誦,教師隨著明快的樂曲聲吟誦,學生從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聲、有小船的美的景象,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以美的氛圍,為學習這首詩作好情感鋪墊。接著,老師介紹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這首詩,有利于學生對詩的理解。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配樂讓學生練習吟誦這首詩,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吟誦詩的積極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圖畫,再現美的情境     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時,在逐字逐句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教師用簡筆畫再現情境,用粉筆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學生邊講,教師邊畫,畫面從無到有,處于變化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通過畫面,感受詩中兩岸懸崖峭壁,猿聲啼叫,一葉輕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飛流直下的景象,畫面靜中有動,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感受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钴S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理解詩句。又如學習杜甫的《絕句》,在學生明確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把想象中的畫面畫出來,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生邊畫邊想象,給畫配上顏色,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優(yōu)美意境。再如學習《小池》一詩,詩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滿生機,引導學生自學,自讀幾遍,展開想象,畫一畫,可以結合生活實踐用自己的經驗去豐富形象,表現詩中優(yōu)美的意境和活力,這樣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起來,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自學能力得到培養(yǎng),真正實現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三、運用語言,領悟美的境界     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時,學生對"朝辭白帝彩云間"中"彩云間"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我便組織語言,利用兒童的聯想、想象,啟發(fā)學生領悟美的意境,把他們帶入美的境界。我對同學們說:"早晨,紅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射出萬道金光,照在山頂的云朵上,云變成了金色、紅色、桔黃色、紫色……環(huán)繞山頂,環(huán)繞著山頂上的白帝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通過老師的語言描繪,以及帶著與作者產生共鳴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學生的情緒,巧妙的把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又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詩,在學習"樹陰照水愛晴柔"時,組織語言啟發(fā)學生想象:"讓我們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邊,新長成的樹葉連成片片樹蔭,樹蔭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愛這柔美的風光。"隨著老師的描繪,學生眼前浮現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領悟初夏生機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讀,感悟美的韻律      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古詩教學中,采取大聲朗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吟誦中體味,更能感悟詩的韻律美。教學《絕句》時,老師提煉講解內容,簡化教學頭緒,控制教師在課內的活動總量,在老師的指導、點撥下,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指導學生,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反復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使學生在讀詩的同時,感悟詩的韻律美。教學《小池》可指導學生多讀,在學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勃勃生機,進而介紹楊萬里的另一首寫荷花的詩的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兩首詩,分別寫了不同季節(jié)的荷花小池,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多讀,感受詩的藝術感染力,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同時,感悟詩的和諧的韻律。積累消化,成為隨時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進入角色,體會美的情感     兒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能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美感。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時,學生結合簡筆畫畫面說出彩云之間的白帝城,地勢高、美,"千里"之遙,"一日"之短用夸張的手法點出穿行速度之快。兩岸猿的叫聲不間斷,輕快的小船已穿過連綿不斷地群山,這時,老師接著說:"在這樣的畫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詩人,你會怎樣來吟誦這首詩呢?"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躍躍欲試,這時老師播放詩人翹立船頭,順流而下的動畫課件,再配上古箏曲的輕松明快的曲調,讓學生感覺猶如身臨其境,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帶著這種感受練習朗讀。憑著這種如臨其境的感受,吟誦時就會去體會詩人歡快的心情。課堂上,學生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品味。每當聽一個學生讀完,老師針對情況稱贊:"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詩人的氣質!"鼓勵學生通過角色體驗,體會美的情感。從而實現學生自主、自悟地學習。 

    

第3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古詩是離學生生活經驗較遠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含義深湛,篇幅短小卻包含很多內容,對語言理解能力處于發(fā)展階段的一年級學生而言,學習古詩是比較困難的。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又決定了古詩文誦讀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學生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所以,不必要求每首古詩都字字明白,句句領會,只要學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讀”即可,重點可以放在引導學生誦讀積累上。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然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步領會。我們要利用兒童記憶力強的特點,要求學生多背誦經典詩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記下一些永恒的詩篇,做一種終身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準備。

從第一學期起,我就充分利用語文課預備鈴與上課鈴之間的那段時間,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背古詩。剛開始,學生只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但一個星期下來,能夠熟練背誦的學生還是比較多的。第二周,在領背結束以后,我又讓學生齊背上周背過的古詩,及時鞏固。盡管有的學生只會跟著大家濫竽充數,我卻能感受到他們背誦的熱情。遇到有些拗口、比較長的古詩,我便延長背誦時間,保證一學期能背完10首古詩。那次語文課上,學到生字“床”時,有個學生胸有成竹地說:“床,ch-u-án,我會背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當時,我既驚訝又激動:這可是個經常要被我留下來背書、改作業(yè)的學生呀!看來,背古詩還是能在學生的記憶里留下痕跡的。

二、 圖文對照知詩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畫面?,F行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充分考慮到低年級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往往都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為我們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搭好了臺階。在進行古詩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資源”,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

例如,蘇教版一上“練習4”安排了李白的《古朗月行》(節(jié)選),詩文的背景就是一幅小兒觀月圖,簡單明快的線條,留給學生直觀形象的記憶。詩句中的“小時不識月”與觀月小兒對應,“白玉盤”“瑤臺鏡”與圓月相似,詩句涉及的內容大多可以在圖上找到對應物,既便于學生理解詩句,讀起來也有根有據,有滋有味。這樣一來,既便于學生誦讀和記憶,又可以讓他們形象地了解古詩的意思。

像這樣的古詩還有《江南》等課文,在關注課文插圖時,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詩詞的感知,學習興趣濃,積極性也高,背誦時大腦中便自然而然地浮現出詩句描寫的畫面,避免了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學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誦讀”,不知不覺提高了對古詩的領悟。

三、 借助故事悟詩情

故事是經講解人加工過的藝術品,講解人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聲音包裝,包括對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的藝術處理,不僅藝術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還使同學們從中知道了善與惡,懂得學習什么,揚棄什么,與此同時,又獲得了各方面的知識,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我們在教學中常會發(fā)現,許多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聽故事卻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聽一句,足見故事對學生影響之大、感染力之強。在教學古詩前,可以把詩人的心態(tài)、所處的時代背景、古詩中的科學知識、古詩意境編成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叩響學生求知的心靈大門,那么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一定能理解古詩背后的道理。

第4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一、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語言之美

在古詩中,傳神的字眼隨處可見,它的妙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語言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學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討論:“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為什么用“綠”字?用“綠”字有什么好處?通過對照比較品味,讓學生感悟到:詩人經過反復推敲,精心篩選,覺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恰當,極富于表現力。通過咬文嚼字,反復吟詠,反復品味,學生不僅深悟了全詩濃濃的鄉(xiāng)情,而且欣賞了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藝術技巧,獲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古詩的語言美,還表現在語言的音樂美。古詩語言簡練,句數整齊,節(jié)奏鮮明,韻律和諧,朗朗上口,讀起來自然而然產生音樂美。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韻律美。如《滁州西澗》,教師可以按詩的特點指導學生用“ /”符號劃分節(jié)奏,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蔼殤z/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弊屇菒偠穆曇艉蛢?yōu)美的韻律相映成趣。只有讓學生根據韻律反復吟誦,仔細品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之美。

二、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意境之美

詩的意境是詩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領土,形象的王國,藝術的世界。讀詩如果能進入意境,就會如臨其境,如遇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中獲得啟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啟發(f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一定的氛圍,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理解“瀲滟”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可以出示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并且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雨中的西湖云霧迷蒙的樣子,再讓他們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另外,對于有一定故事情節(jié)的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作品所給的內容展開想象,讓他們眼前浮現詩中所描寫的畫面。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可以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會問童子什么問題?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進一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之美。

三、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古詩中有深沉的愛國情,濃烈的思鄉(xiāng)情,美好的朋友情,溫馨的骨肉情等.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細心品味,反復誦讀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陸游《示兒》一詩,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感。李白的《靜夜思》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表現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體驗詩人的愛鄉(xiāng)之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深。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四、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畫面之美

第5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一、老師范讀,感受語感的形象性

小學生讀書還處于初步學習階段,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課文的積極性。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指引學生把心放在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在教師投入的范讀中深切感受課文的字里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小池塘》時,我就注意發(fā)揮教師范讀的作用。我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閉上眼睛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自己反復讀,并小組互讀,交流自己是怎樣讀的;再播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輕讀課文;最后,我特意配合著鋼琴曲音樂,請學生聽我范讀,我以抒情的語調讀出本文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我的范讀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模仿我剛才的朗讀,讀得非常陶醉,讀得聲情并茂……在這個基礎上,學生能體味到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小池塘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可見,教師在教學時善用范讀,能讓學生敏感地觸摸到語言文字的語言旋律美,深深地感受到課文內在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積極地仿讀和創(chuàng)造性朗讀,這也是朗讀訓練中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方法。

二、指導精讀,揣摩語感的敏銳性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感是伴隨讀、寫、聽、說、思的運作而產生、形成的。在教學中,我認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學會借助朗讀去領悟,去表達,在讀中逐步訓練語感,培養(yǎng)讀書能力。

課文中有些詞句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不難理解,但卻富有鮮明的感彩,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教學時,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一邊自由朗讀,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隨著老師感情朗讀時的感情變化聯系類似的電影、電視中的有關鏡頭,將人物的具體情景浮現于眼前,引發(fā)學生敏銳的語感。然后,讓學生通過輪流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再次形成內心視像,學生被王二小那機智勇敢、頂天立地、不怕犧牲的光輝形象深深地感染著,從而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師生演讀,體現語感的情趣性

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分析,朗讀片段,借助表演課本劇,讓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己的語感。如教學《驕傲的孔雀》一課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圖文對照仔細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驕傲的孔雀》的故事情節(jié),看學生間的合作精神怎樣,讓學生通過動口、動手結合,在表演中體會了動態(tài)的美。學生就是這樣在演讀中展現出不斷提高的語感能力。

四、反復誦讀,增強語感的意蘊性

第6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學 方法

Brief talk about some methods for the elementary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Hai Ying

【Abstract】Combining many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writer has summarized out some methods for teaching the elementary ancient poetry such as the method of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of drawing and apperceiving, of imagining and performing, of reading good works carefully and of classifying and contrasting so as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ancient poetr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Keywords】Elementary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Method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歷史,其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更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引導學生誦讀學習千古美文,已成為當前小學教育改革中的熱門話題。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有效、愉快地閱讀學習古詩詞,提高他們閱讀學習古詩的興趣,發(fā)展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則成為小學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不斷的探索,筆者也總結了一些方法,現歸納如下:

1.編文翻譯法。把高度濃縮的詩句翻譯成通俗易懂、具體生動的現代小短文,使學生易于理解,這是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教學時,我把編文的基本步驟教給學生:①解釋:借助工具書或在老師的指導下翻譯詩中不理解的字詞;②保留:保留詩句中諸如時間、地點、人名、歷史典故等重要部分的原義;③補充:補充詩句中省略的部分,如“飛入菜花無處尋”省略了主語“黃蝶”,翻譯后應為:黃色的蝴蝶飛入金黃色的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④調換:為了押韻,古詩中常有詞序變換的現象,翻譯時要把變換的詞序位置進行調換,組成通順的句子。如“借問酒家何處有”,翻譯后應為“請問什么地方有賣酒的人家”即“借問何處有酒家”。學生掌握了這四個步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把古詩翻譯成生動具體、有情有景、有詩有畫的短文,這樣不僅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理解了詩意,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

2.繪畫感知法。學生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用畫的形式來表現詩意,既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繪畫、理解能力,又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我在教學《小池》一詩時,引導學生邊理解詩意邊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涓涓的細流和清澈見底的小池,小池中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棲息著一兩只蜻蜓……給人一種清新亮麗的感覺,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圖畫中也更加理解了詩的意境。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學生將壯麗的香爐峰和飛流直下的瀑布躍然紙上,再現了我國自然山河的雄偉壯麗。古詩本來就是詩中有畫,像《楓橋夜泊》、《絕句》、《游園不值》、《夜書所見》、《望天門山》、《憶江南》、《飲湖上初晴后雨》等都可以用畫的形式表現詩的意境,使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想象表演法。有的古詩簡潔地描寫了人物之間的交往、行為,教學這類古詩時,可啟發(fā)學生想象其中的情節(jié)并扮演人物角色,演出課本劇。如學習《贈汪倫》一詩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詩中的作者李白和汪倫,學生可以充分想象當時兩人送別時的對話、動作、神態(tài),然后進行排練表演。學生興趣高漲,演起來惟妙惟肖。還有的古詩可以進行個體的手語表演,如在教學《鵝》時,學生伸出手臂做成鵝的脖子,五指并攏做成鵝頭,然后彎曲手臂,邊表演邊朗誦古詩,學生通過自己的手語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項向天歌”,然后繼續(xù)用動作表演“浮”、“撥”,這樣學生很快地背熟了古詩。像《別董大》、《游子吟》、《回鄉(xiāng)偶書》、《贈劉景文》、《清明》等都很適合學生展開想象,表演詩境,體會詩意。

4.精品細讀法。古詩具有獨特的音韻美,朗讀最能凸顯這種音韻美,使之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教師應在學生理解字詞句的基礎上,從感彩、輕重音、語氣頓挫等方面來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朗讀時可輔以一定的動作或音樂伴奏來渲染氣氛,通過抑揚頓挫地反復誦讀,使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思,品賞出詩的意境、詩的感情。

5.觀察體驗法。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特點,利用掛圖、插圖、多媒體課件等再現古詩中所描述的景、物,或利用大自然中與之相似的景物,讓學生觀察,把觀察到的客體與古詩之間建立起相應的聯系,直觀地理解古詩。如教學《詠柳》時,我?guī)е鴮W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柳樹,并在柳樹下進行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把現實中的景物與詩中的景物進行對比,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習他生動形象的表現手法;在教學《望廬山瀑布》和《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現了廬山瀑布的壯觀雄偉和西湖上亦晴亦雨,風光旖旎的美麗景象,學生邊觀察邊學習,很快理解了古詩。

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詩歌內容,不僅能激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還能擴大兒童的感性認識范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畫》一詩時,我先出示課文掛圖,然后讓學生從遠處看,體驗“遠看山有色”;又讓學生來到掛圖前聆聽,體驗“近聽水無聲”,并結合此情此景體驗“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一年級的小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很容易地理解了詩的意思。

6.歸類對比法。新課程標準在小學各學段對古詩文的教學都有不同的要求,但總的要求1----6年級學生要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160篇。而課本中只編入少量古詩,學生所學古詩非常有限。因此,就需要教師將這些規(guī)定學習的古詩加以歸納、總結、鞏固,以便日后學習時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如學習《泊船瓜洲》這樣一首以“思念家鄉(xiāng)”為主題的古詩時,我不是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這一首詩里,而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目的,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同類主題的古詩。學生馬上想到了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雜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想到了王勃的《思歸》,李覯的《鄉(xiāng)思》……

至此,老師欣慰地看到,學生的思維火花正在迸射,只要稍加點撥,就會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于是,我因勢利導地說:“同學們從眾多的古詩中找出這些相同題材的詩,這是它們的相同點,你們能在仔細分析、比較一下,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么?”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頓時像脫韁的野馬奔騰起來……

經過一番細心研讀,學生從王維的《雜詩》中體會到,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遠不止“寒梅著花未”,透過梅花,可以看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親朋好友、父母妻兒等一切的思念。從表達方式上看,《雜詩》是通過敘事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靜夜思》、《思歸》、《鄉(xiāng)思》則是通過寫景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襯托出了淡淡的恬靜而安祥的美景,而李覯的“已恨碧山相陰隔,碧山還被暮云遮”卻道出了那種魂牽夢繞、牽腸掛肚的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就這樣,通過一首詩的學習,復習鞏固了一組詩,并將這一組詩的意境理解得淋漓盡致。

還有的同學匯報了一些以后將要學到的古詩或自己接觸過的一些同類題材的古詩,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我就借此機會帶領學生初步感知理解詩意,不但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在課下紛紛查閱相同題材的古詩并在課上匯報,大大地豐富了學生古詩的積累量。

第7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古詩三首》優(yōu)質精品課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安排了兩首詩和一首詞。《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人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寫了幽靜安逸的田園春光,展現了兒童在菜地邊追逐黃蝶的生動畫面。《清平樂·村居》通過描寫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刻畫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向讀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家生活畫面。

這三首詩詞從不同季節(jié)、不同場景的角度描寫了農村生活,展現了獨特而又令人神往的鄉(xiāng)村風光。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詩詞知識,對于學習古詩詞也有了一定的方法。這三首古詩詞都是描寫鄉(xiāng)村景色的,教學中可以運用插圖和導語代入詩的意境、畫面和體悟詩境的方式,讓學生感知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1.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以先放手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嘗試性學習,再請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

2.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詩詞朗讀的指導,采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朗讀,在讀中緊密聯系詩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詩詞可以采用比較教學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詞中不同時間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在詩和詞的形式上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課的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3.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讀詩詞時眼前浮出的情景。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讀感悟和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看注釋和插圖,朗讀背誦,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三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鄉(xiāng)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體會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向往之情。

【教學重、難點】

朗讀詩詞,說說朗讀時眼前浮現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老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梳理生字詞,感知詩詞大意。

【課時安排】

3課時

1.認讀《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一詩中的生字,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句,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理解詩句,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一、釋題導入,初讀感知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大膽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通、讀順詩文。

4.指名讀詩,理解詞語。

5.指名說出每句詩的大意。

第一句: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

第二句:麥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變長了,農民忙著在地里干活,門前沒有人走動。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二、再讀古詩,交流探究

1.讀詩思考:詩人描繪了什么季節(jié)的景物?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

(這首詩寫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初夏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

2.整首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給了你啟發(fā)?

(寧靜。第三句“日長籬落無人過”寫出了幽靜的景象。第四句寫“蜻蜓蛺蝶飛”顯得門前靜悄悄的,以動襯靜。)

3.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點面結合,動靜相襯)

4.指導朗讀:用輕柔、舒緩的語調朗讀這首詩,體會意境。

5.嘗試背誦: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閱讀

搜集并閱讀欣賞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其他詩篇。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1.認讀《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宿新市徐公店》。

3.聯想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想象兒童在花叢中追蝶的快樂,體會詩人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想象兒童在花叢中追蝶的快樂,體會詩人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一、復習引入解詩題

1.看圖說話。出示《初夏荷塘》圖。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圖上的景色。圖上的景色讓你想起了哪一首詩?(學生背誦《小池》)還記得寫這首詩的詩人是誰嗎?(楊萬里)

2.揭題。今天,我們要跟隨南宋詩人楊萬里去欣賞初春時節(jié)的鄉(xiāng)村景色。(板書:宿新市徐公店)

3.認讀“宿、店”。(注意指導學生把“宿”的平舌音讀正確。)

4.解題。你知道這兩個字的意思嗎?(預測學生在戶外廣告牌上見過“宿”,引導學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當于現在的旅館、酒店。)請你說說這題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圖初讀知大意

1.故事入詩。

那一天,楊萬里走出客房,漫步來到徐公店后門外,欣賞周圍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同學們自己去讀讀課本中的詩句,把生字圈出來,把詩句讀正確。

2.了解景物。自由朗讀,楊萬里在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先在詩句中做上記號。再看看文中的插圖,說說圖上有哪些景物。

(預測學生能從詩句里發(fā)現寫到的景物有“籬”“樹”“花”“黃蝶”;從圖中還能想到田邊小路。)

3.再讀詩句,讀通順。

三、難點理解明詩意

1.這些景物分別是怎樣的呢?看圖,說一說。

(

)的籬落

(

)的小徑

(

)的黃蝶

(

)的樹頭

(

)的菜花

2.讀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交流:指導圖文對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圖并根據語境強調“走”在詩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讀詩句,讀好節(jié)奏。

四、吟吟誦誦入詩境

1.我們讀著詩句,仿佛跟隨詩人楊萬里欣賞到了田園風光,請你把欣賞到的景色說給大家聽。(交流詩句的大意: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深長的小路,樹上葉子還沒成蔭。兒童追趕黃蝶,蝶兒飛進菜花叢中無法找尋。)

2.看著這樣的景色,這樣的情景,詩人楊萬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愛的、最有感受的詩句讀一讀。(預測學生有個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艷,景色美麗;兒童天真,黃蝶活潑,生機盎然;徑深人少,田園清幽)

3.配樂讀詩。(播放樂曲)請學生隨著音樂朗讀詩句,讀出自己的感受。

五、圖文對照背古詩

1.這首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在字外卻包含著豐富畫面。仔細體會,你能想到這個追蝶的孩子臉上的表情嗎?黃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樣的情景?那孩子會怎么想怎么做?展開想象,說給同桌聽聽。(交流)

2.同桌互背古詩。

六、學習生字做詩卡

1.指導書寫“宿、徐、籬、疏”。

2.制作“詩畫卡”(一首詩,一幅畫,制作成可隨身攜帶的“詩畫卡”)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

一徑

樹頭 菜花——靜

兒童

黃蝶

——動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亡賴、臥剝”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清平樂·村居》。背誦課文。

3.讀詞,說說朗讀時眼前浮現的情景,感悟詞中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意境。

讀詞,說說朗讀時眼前浮現的情景,感悟詞中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意境。

一、導入新課

1.理解詞,板書課題。

2.正音:樂(yuè),齊讀課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村居是題目。讀課題時,中間注意停頓,再一起讀一遍。

3.設疑:詞中描寫了怎樣的鄉(xiāng)村,怎樣的人家呢?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學習這首詞。

二、初看畫面,反復誦讀

1.課件出示整首詞,自由朗讀,把每個字讀正確,讀響亮。

2.指名學生讀。相機正音:翁、媼、蓮、蓬、臥、剝。

3.指導朗讀:

這首宋詞有上下兩片,兩片之間的停頓要長一點。

4.指名讀,其余同學看插圖,一邊聽,一邊看圖想象每句話寫了些什么。

三、想象畫面,品悟詞意

1.(出示插圖)這首詞樸實易懂,聯系插圖,你自己能讀懂哪些詞語、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兒、中兒的勤勞孝順。

師點撥:

①古詩詞的語言習慣和我們不一樣?!岸埂笔乔f稼,“鋤豆”指的是給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兒是什么意思?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這兩個兒子怎么樣?該怎么夸他們?

③練習朗讀。

(2)感悟小兒調皮可愛。

師點撥:

①亡賴。

從“亡賴”這個詞你讀懂了什么?

②“臥”可能是什么姿勢?(躺、趴)從“臥”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潑、調皮可愛)

練習說話:看圖,想象一下小兒頑皮的樣子,可以自己說一說,還可以與同桌進行討論。

④指導朗讀:小兒頑皮的樣子該怎么讀出來呢?

(3)感悟景美。

師點撥:

①讀到“青青草”,我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綠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條什么樣的小溪?

③瞧,他們就生活在這樣優(yōu)美的山村,你能按順序說說這鄉(xiāng)村的美景嗎?(可以由遠到近,也可以由近到遠)

④指導朗讀:這么美的風景,真是如詩如畫呀!你能讀好嗎?

指名讀。(草真青?。?

小結:瞧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農村,真是別有一番樂趣呀。就讓我們走進畫中,聽他們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師點撥:

①“翁媼”分別對應圖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畫面,老爺爺和老奶奶的關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這首詞里“翁媼”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吳音”。師相機講解“吳音”,說說這老兩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畫面,讀悟結合

1.這首詞描繪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畫面。同學們自己邊讀這首詞邊感悟。

2.交流看到的畫面。

五、簡介作者,深悟詞情

1.瀏覽資料幻燈片出示:辛棄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宋人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過上安定寧靜的生活,一直為抗金而不懈努力,卻遭受奸臣排擠,被貶到偏遠的江西農村,一住就是18年。這首詞就在他被貶到這里之后寫的。

2.我相信,現在你們再讀這首詞,一定會有更加獨特、深刻的感受。再讀這首詞。

3.交流再讀后的感受。

六、豐富畫面,吟唱背誦

1.師引背。

2.欣賞歌曲《清平樂·村居》

七、總結課堂,延伸課文

1.現在這和諧美好的鄉(xiāng)村之景,就像這首詞中的那條小溪,緩緩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間,直到永遠。

2.出示課后作業(yè)

(1)回家把這首詞唱給爸爸、媽媽聽。

(2)收集辛棄疾的其他詞來讀一讀。

清平樂·村居

景事

第8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一、巧導

李漁曾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蔽恼麻_頭必須講究藝術,古詩教學的導入,亦應如此。

1.故事導入法。引人入勝的故事最能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贈汪倫》的新課導入時,我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了《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有趣故事:汪倫十分敬慕李白,就靈機一動,寫了一封信給李白,說自己家鄉(xiāng)不僅有“十里桃花”,還有“萬里酒家”。李白接信后便欣然前往,才知上了朋友汪倫的“當”了。李白乘舟將要走了,汪倫趕來與他依依惜別,李白送給他一首詩《贈汪倫》。故事導入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和求知欲,同時又巧妙地介紹了詩人及詩文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縮小了時空差距,掃清了學生學習古詩時由于年代久遠而無法產生情感共鳴的障礙。

2.情境導入法。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毙W語文課本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一幅情景圖。小學生學詩如能與賞畫緊密聯系,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宿新市徐公店》新課導入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給學生展現了初春情景,并配上了輕松愉快的音樂,然后由景及人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春天的美景對學生來說是多么美好,采蝴蝶游戲又是多么有趣,所以學生都說得興致勃勃,對初春充滿了向往。這時,我讓學生再讀這首詩,學生興趣很濃。情境導入法能以景引人、以情動人,能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同時,由形象到抽象,由白話到古詩,大大降低了小學生學古詩的難度,而且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道德觀、審美觀的培養(yǎng)。

二、多讀

新課標重視“語感的積淀”,要求教師把教學著力點放在“多讀”上?!敖處熒僦v、學生多讀”應成為古詩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入選小學語文教材及推薦給學生課外誦讀的古詩文,如《春曉》、《小兒垂釣》等淺顯易懂,學生在反復吟誦中即可激起自身無窮的遐想。古詩文的“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下面試以《望廬山瀑布》為例來說明。

對于讀書,朱熹曾強調:“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p>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練讀詩文,要求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初步感受到詩的韻律之美。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教師可以輔以親自范讀或錄音范讀等手段,并用多媒體出示詩文。

第二步,讓學生自由小聲再讀詩文,想想、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之處向同學、老師或向字典求教。學生讀后提出了“香爐”“銀河”“九天”等幾處理解上的疑難,教師幫助學生逐一理解這些難點。

漢語是一種寫意性語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表達是非線性的,有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在古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要求小學生將這些流傳千古、意韻雋永的古詩作一番透徹理解是不現實的。特級教師于永正也說:“對語言的理解也是個含糊的說法,很難有個標準,能意會就可以了?!毙W生學古詩可以先不要求字字句句全部透徹理解,而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朗讀,在反復的吟誦中加以體會、感悟。

第三步,安排學生反復朗讀,讀出語感,想象情境,讓其景其人在學生腦中“活起來”。古人曰“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币饧醋x得熟則自曉其義也。課堂上,當學生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不自覺地放開了嗓子,充滿了驚奇與贊嘆,學生仿佛真的聽到了震耳欲聾的水聲,看到了瀑布一瀉千里的雄姿!因此,只有多讀,才能使學生的頭腦中浮現出詩文所表現的客觀生活畫面,才能使學生的情感與詩中的情感發(fā)生共振。

三、熟背

智慧的根源在于記憶。小學階段是人生記憶的黃金階段。很多人可能早已忘記在中學或大學階段背誦過的名篇,卻久久不能忘記童年時期記住的故事、課文,便是這個道理。小學生的記憶力是驚人的,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再記就要難一些。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這種記憶優(yōu)勢,鼓勵學生多背一些優(yōu)秀古詩文,并且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去熟背。如可用聯系圖像記憶法背《泊船瓜洲》、《江雪》等詩;用緊扣關鍵詞記憶法背《小池》、《絕句》等詩;還可以用表演法加深學生印象,從而記住諸如《尋隱者不遇》等敘事性的詩。

第9篇:小池古詩的意思范文

一、創(chuàng)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詩境。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fā)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鵝》這首詩包含了豐富的信息,有鵝的色彩、形象、動作等等。由于課堂條件有限,如此豐富的信息僅憑口頭講解是不易表達完整透徹的,故此根據詩意我繪制了一幅活動的幻燈投影片。畫面上:亭臺樓激,楊柳依依,岸邊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著胡須,一個兒童正在不斷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歡叫的大白鵝拋散谷粒。圖中白鵝的頸部、紅掌部均可活動。教學時詩畫對照,相映成趣,為學生想象活動提供了豐富、鮮明的表象信息,學生很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說說、生動活潑、天真可愛的白鵝形象,學生就不難表達了:那長著一身潔白的羽毛,有看兩只紅紅的腳掌的鵝,在清澈淺綠的湖水中悠閑自在地拔掌前行,歡快的引頸高歌。此時水波蕩漾,荷葉輕搖,荷花飄香……這意境是多美??!為了引發(fā)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造興趣,也為了更好地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我從二年級上學期起就鼓勵學生根據詩意大膽想象,自己動手在玻璃板上為古詩《所見》、《絕句》、《小池》等配畫,在創(chuàng)作中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膽作畫,一張張充滿重稚的畫面,展現了他們對詩意的理解程度,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更讓他們在詩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過為詩作畫,所饋出他們對詩詞的理解,調節(jié)了教學氣氛,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青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廠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故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再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讓學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飽含思念之情的樂曲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藝術氛圍。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可放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細聽,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就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實踐證明,一運用音樂法來感受詩中意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像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民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給學生以美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tài)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級繞之中。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彩。

又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fā)揮了它獨特的優(yōu)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一耳一腦一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錄像,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問同學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fā)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jié)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啟發(fā)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學中我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fā)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