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問責條例范文

問責條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問責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問責條例

第1篇:問責條例范文

保險標的轉讓后,僅于被保險人發(fā)生變更而投保人未發(fā)生變更的情況下,受讓人方能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如果投保人發(fā)生了變更,則應當視為簽訂了新的保險合同,保險人必須履行簽訂合同時的各項義務,包括對免責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保險人為避免保險標的轉讓后,免責條款被認定為無效,應當完善批改流程,分清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變更,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手續(xù),并固定相關證據。

[關鍵詞]

保險合同的承繼;免責條款;提示和說明義務;投保人;被保險人;批改手續(xù);保險法第十七條;保險法第四十九條

保險標的車輛轉讓后,商業(yè)三責險的免責條款是否繼續(xù)對受讓人有效,這是一個常見法律問題。一般法院以免責條款是否已向受讓人提示和說明,且是否有充分證據證明,作為判斷免責條款效力存續(xù)的標準,不少保險公司因沒有達到此要求而敗訴。但是,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安公司”)2014年的一個此類案件,卻成功進入了再審程序,其申訴理由和再審判決理由,都采用了不同以往的觀點。這對同期筆者的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人保公司”)的一樁案件產生了影響。筆者專門研究了永安公司的再審理由,試圖借鑒為上訴觀點,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少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永安公司案件簡介

在永安公司案件中,申訴人永安公司承保了一輛大型專項作業(yè)車,原車主在投保單上簽了字。后來車主將車轉讓給他人,現(xiàn)任車主沒有在有關文件上簽字,在辦理批改的時候,永安公司在被保險人一欄填寫了現(xiàn)任車主,投保人一欄仍然是原車主。現(xiàn)任車主開車嚴重超載,發(fā)生了對第三方的損害事故。一審和二審均認為永安公司沒有對現(xiàn)任車主盡到提示和說明義務,判決其承擔賠償責任。

二、永安公司的申訴觀點和再審改判理由

永安公司不服兩審判決理由,提起申訴,其申訴理由歸納如下:[1]1.根據《保險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現(xiàn)任車主并非與保險人形成新的保險關系,而是對原車主保險合同的承繼,而保險人對原車主是盡了提示和說明義務的,故新車主自應在繼承被保險人權利義務的同時,受到免責條款的制約。2.不得超載也屬于法律禁止性條款,因此只需履行提示義務即可。3.如果認為要對現(xiàn)任車主也盡提示義務,則在邏輯上會存在問題?!侗kU法》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至第四款明確規(guī)定了保險標的轉讓后,被保險人和受讓人的通知義務,僅對危險程度顯著增加所導致的賠償義務產生影響,對合同效力并無影響。因此,在危險程度不成為問題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和受讓人完全可以不通知保險人,此時保險人就無法盡提示和說明義務。同樣,如果僅被保險人通知保險人,保險人也無法盡該義務。只有當受讓人通知保險人,而保險人要求其辦理批改手續(xù),受讓人予以配合的情況下,才可能盡提示和說明義務。上述保險人無法履行提示和說明義務的情形,就視為未對受讓人提示和說明免責條款,結果導致免責條款不生效。最后就會產生不合理的后果,即無人通知保險人時,免責條款不生效,通知了保險人使其有機會盡提示和說明義務時,免責條款才生效,結果就是縱容大家不通知保險人。這種邏輯上的問題,在要求必須對受讓人盡提示和說明義務的情況下,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應當認為只要對原投保人盡了該義務即可,隨后標的的轉讓,無需重新履行該義務,權利義務自動承繼,免責條款對受讓人自動有效。

三、對永安公司申訴觀點的簡評

這份申訴意見,提出了新穎的觀點,也給出了詳細的邏輯論證。筆者同期正好了人保公司的一個案件,并正為上訴尋找理由。在這個案件中,甲是車輛原投保人,其在投保時,手續(xù)完整合法。在免責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上,人保公司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甲在投保單上也簽了自己的名字,表明對免責條款的認可。后來甲在二手車市場將車輛轉讓給了乙,甲乙共同委托該市場的工作人員丙前往人保公司辦理批改手續(xù)。人保公司簽發(fā)了批改單,其上記載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變更為了乙。后來,乙將車輛交給丁駕駛,丁出險,導致他人兩死兩傷。丁逃逸,自首后被判處刑事責任。死者家屬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之一就是要求人保公司賠償損失。一審法院認為,投保人在變更后,沒有像原投保人那樣在投保單上簽字,所以不能說明提示義務已盡到,于是判決人保公司承擔責任。筆者開始時覺得永安公司的觀點可以適用于人保公司的案件,但仔細思考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即《保險法》第十七條是明確要求向投保人就免責條款履行提示和說明義務的,從而即使受讓人承繼了原合同權利義務,但若其地位是新的投保人,則保險公司仍應依第十七條履行相應的義務后,才能使免責條款對其生效。如果不這樣理解,就會產生問題,即只要對第一個投保人盡了提示和說明義務,其后無論保險標的流轉多少后手,只要后手是受讓人,免責條款都自動對其生效。而對這些后手來說,如果他是新的投保人,支付了保險費,履行了批改手續(xù),具有保險合同締約人的地位,卻在理賠時因免責條款被拒賠,理由是保險合同的承繼,這顯然在法律和情理上都難以讓人接受。由此看來,將受讓人進一步劃分為新的投保人和新的被保險人,對于免責條款提示和說明義務的履行有重要影響,對于保險合同是自動承繼還是重新成立,也有重要意義。永安公司的申訴意見,沒有對這個問題加以關注,所以得出的結論存在解釋上的問題。

四、筆者主張的觀點

經過研究,筆者認為,保險合同的承繼,僅限于被保險人發(fā)生變更的情形;如果投保人也發(fā)生變更,保險合同并不承繼,而是成為了新的保險合同,此時保險公司必須對新投保人就免責條款盡提示和說明義務。這種觀點,在法律和邏輯上均可自圓其說。

(一)從基本概念上看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在承繼合同上的不同保險法律關系涉及四方主體,即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簡單說來,投保人就是簽訂保險合同、繳納保險費的人。他簽訂保險合同,可以是為了自己利益,也可以是為了他人利益。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那其本人就是被保險人。正因為投保人是直接參加合同談判和簽訂的人,所以訂立合同時保險人應承擔的義務,應當對投保人履行,這其中就包括免責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如果投保人發(fā)生變更,自應重新完成一次合同的訂立,這樣新的保險合同即替代了原有的合同。被保險人是財產或人身受到保險合同保障的人,他有權請求支付保險金。被保險人實際承受著保險事故的損害后果,也享受著保險人提供的保障,[2]在保險合同中具有核心地位。在人身保險合同中,受益人所享有的保險金請求權,本質也是由被保險人轉移給受益人的。但被保險人并不是合同談判和簽署的直接參加人,其僅是承接了合同談判的結果,即合同權利義務,所以,保險人訂立合同時的義務無需也不可能向被保險人履行。這就意味著,當被保險人變更時,新的被保險人存在直接繼承原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的可能性。

(二)新《保險法》進一步明確了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差異原《保險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同意繼續(xù)承保后,依法變更合同?!痹撘?guī)定遵循合同相對性原則,認為保險標的的轉讓與保險合同的轉讓是獨立的,標的轉讓后,保險利益關系發(fā)生變更,自然保險合同不能繼續(xù)有效,除非保險人同意。新《保險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保險標的轉讓的,保險標的的受讓人承繼被保險人的權利和義務?!逼渫黄坪贤鄬π?,允許保險標的轉讓的同時,保險合同也隨之轉讓給標的受讓人。盡管被保險人和受讓人有義務通知保險人,但其意義僅限于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情形。對于該修改后的條款,人們的論述大多集中在強調合同效力的延續(xù)性和保險公司賠付義務不得免除上,較少注意到合同效力是在哪個主體身上得以延續(xù)。在此,受讓人承繼的是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那么,受讓人就應該以被保險人的地位出現(xiàn),而不是任何其他主體的地位,包括投保人??梢栽O想,在財產保險合同中,保險標的轉讓的情況下,原被保險人喪失了保險利益,并且在出險時也不太可能重獲對標的的保險利益,這樣受讓人自然就是當前的被保險人。他所繼承的原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就是投保人與保險公司訂立合同時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其中包括免責條款是否有效的問題。這樣,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差異就進一步明確了。體現(xiàn)在如果投保人不變更,被保險人的變更對合同效力沒有影響,后續(xù)的被保險人全都是承繼原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而這個權利義務可以一直溯及到最初投保人與保險人所約定的內容。

(三)《保險法》第十七條與第四十九條可以協(xié)調共存根據永安公司的意見,《保險法》第十七條和第四十九條是存在沖突的,即在保險標的發(fā)生轉讓的情況下,保險人是沒有必要也往往沒有辦法對受讓人履行免責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的。但從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誤解,是源于沒有分清提示和說明義務的對象是投保人而非被保險人。《保險法》第四十九條和第十七條的關系,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第四十九條適用于僅被保險人發(fā)生變更的情況,而一旦投保人也發(fā)生變更,保險公司必須根據第十七條向新的投保人就免責條款盡提示和說明義務,否則該條款對新的被保險人不生效。進一步說,出現(xiàn)了新投保人的情況,必須將其作為一個新的保險合同來對待,雙方均要履行新合同簽訂中的全部義務。

(四)《保險法》第四十九條在邏輯上的問題不存在永安公司還提出了一個邏輯上的問題,但用筆者的觀點來看問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對于《保險法》第四十九條被保險人和受讓人是否履行通知義務,在不考慮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有三種可能性:第一,被保險人和受讓人均不履行通知義務,二者不可能在保險公司辦理批改手續(xù),則受讓人作為新的被保險人,承繼了合同權利義務,而投保人因為沒有變更,免責條款自然對新的被保險人有效。第二,被保險人通知保險公司,甚至前往保險公司辦理批改手續(xù)。此時除非其受讓人,否則保險公司仍然無法對受讓人盡提示和說明義務,故投保人不變更,免責條款對新的被保險人(即受讓人)有效。第三,受讓人通知保險公司,并前往辦理批改手續(xù)。此時保險公司和受讓人應明確,受讓人是否作為新的投保人,如果是,就要重新履行簽訂合同的手續(xù),保險公司要對免責條款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三種可能性,都是在現(xiàn)行法律下合理的推理結果,沒有任何沖突之處?!侗kU法》第四十九條的規(guī)定堪稱精致。

(五)法院在該問題上的認識誤區(qū)保險法律關系涉及四方當事人,較容易混淆和出錯,甚至法院也會有困惑。此處專門就永安公司的案例中兩級法院在認識上的誤區(qū)做出分析,從另一個角度幫助大家理解問題。一審和二審法院在事實認定上,都確認被保險人已經變更,但在判決理由上,一審是認為辦理批改手續(xù)時,應向新的被保險人盡提示義務,二審則認為此時應向新的投保人盡提示義務。但不管是什么稱謂,兩級法院都認為提示義務的對象應是車輛的受讓人,所以結果都是認定永安公司未對受讓人盡提示義務。兩級法院認定事實都正確,但一審法院的結論將提示義務對象錯置為被保險人,二審法院的結論則把被保險人混同于投保人。此外,二審法院還有一個有趣的結論,即“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法應予維持”,[3]卻沒意識到自己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地位認定,已經與一審發(fā)生了重要差異。永安公司在申訴理由中,也沒有注意到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概念,而是認為只要是標的受讓人,就可以承繼前被保險人的權利義務。歪打正著的是,該案中的確只有被保險人變更,投保人沒有變更。在最后的再審判決中,法院完全采納了永安公司的上訴意見,[4]但也沒有關注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差異,只是因為那個巧合的因素,該判決在法律上正確了。最后可以再關注一下人保公司案件的判決。因筆者在上訴期間發(fā)現(xiàn)了永安公司上訴理由的問題,所以就沒有引用其理由,而是著重論述了案件另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最后兩審法院都認為,投保人在變更后,沒有像原投保人那樣在投保單上簽字,所以不能說明提示義務已盡到,于是判決人保公司承擔責任。這個理由應該是正確的,法院注意到了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差異。至于該判決中其他爭議問題,因不屬于本文探討范圍,就不贅述了。

五、保險公司在車輛轉讓批改時應改進的流程

(一)人保公司的車輛批改流程在人保公司案件的過程中,筆者專門向人保公司了解了該案以及其他案件中,車輛轉讓批改的流程。該流程并未寫成書面指南,而是以一般做法體現(xiàn)的:1.保險合同由投保單、保險單和保險條款組成,蓋上騎縫章。2.車輛原投保人甲前去投保,人保公司向其就免責條款進行提示和說明,甲在投保單上簽上自己的名字。3.甲若在二手車市場將車輛轉讓給乙,雙方可共同委托丙前往人保公司辦理批改手續(xù)。4.丙向人保公司提交批改申請,人保公司簽發(fā)批改單,其上記載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變更為了乙。5.人保公司將批改單黏附在原保險單后,再在原保險單、批改單、原保險條款上加蓋騎縫章,作為完整的保險合同交給丙。在該變更手續(xù)中,并不需要丙對任何文件簽字。這個流程的問題是明顯的。比如,乙或其人丙沒有在投保單上簽字,故即使保險單和保險條款均當場交付給了丙,其上有對保險合同完整性的提示,也有對免責條款的醒目提示,但也難以認定保險公司盡到了提示義務。再比如,保險公司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同時做變更,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區(qū)分。

(二)對車輛批改流程的改進建議諸如此類的批改手續(xù)問題,也出現(xiàn)在其他保險公司。可以說,保險公司的批改手續(xù),不可謂不規(guī)范,但卻因為對本文所述問題沒有清晰的認識,導致批改時缺少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待發(fā)生爭議后,手中既缺乏證據又欠缺法律理由,敗訴幾成必然。而標的轉讓人和受讓人,則往往不知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差別,也不知合同權利義務的承繼問題,更不知免責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針對的對象,出險后就以不知免責條款為由要求賠償。而對于法院來說,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區(qū)別認識不清者尚存,各地法院對履行免責條款提示義務和說明義務的標準也有差異,但對保險公司嚴格要求卻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必須改進批改程序,有效防控風險。筆者認為應當采取的措施有:1.將上述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區(qū)別、保險標的轉讓時的通知義務、保險合同承繼的法律后果、免責條款提示和說明義務所針對的對象等,以正式的法律結論形式記載在文件上,發(fā)放給投保人和被保險人。2.在標的發(fā)生轉讓后,若得到了通知,則應當告知對方該行為的法律后果,并要求轉讓方和受讓方前來辦理批改手續(xù)。辦理時,如果是投保人變更,則應當讓其重新簽署投保單,雙方應履行所有簽訂保險合同時的義務。3.保險公司應認真向新的投保人對免責條款進行提示和說明,隨后在一份專門的證明履行該義務的文件上,讓新的投保人簽字。這也是部分地區(qū)法院作出的最嚴格要求。盡管《保險法》和《保險法司法解釋(二)》都沒有明確要求完成提示義務和說明義務以投保人在專門文件上簽字為要件,但這種嚴格的方式的確是固定證據的較優(yōu)方法。4.在批改時,不僅應在批改單、保險單和保險條款上蓋騎縫章,還應保存好批改申請單,該單據上應記載申請批改的事項,包括是否更改投保人。在給予受讓人全套材料后,應由受讓人寫下收據,確認其收到了全部的文件。因為,收到全部文件,是履行提示義務的基礎。5.很多保險公司的系統(tǒng)里,投保人和被保險人是捆綁在一起的,變更一個會自動變更另一個,這個功能要做修改。永安公司之所以只變更了一個被保險人,與其系統(tǒng)設置有關,在被保險人變更后,第二步才是變更投保人,但幸運的是沒有進展到這第二步。6.如果轉讓方和受讓方委托二手車市場的人員前來,必須明確列出其權限,要求其出具有權的授權委托書。辦理時要向該受托人說明上文所述的所有變更事宜,并根據其對變更投保人還是被保險人的選擇,履行上文所述的手續(xù)。

[參考文獻]

[1]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心支公司.民事申訴狀[Z].2014-4-29.

[2]賈林青.保險法(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2.

[3]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3)鹽民終字第2047號民事判決書[Z].

第2篇:問責條例范文

問:這次修訂條例的背景是什么?

答:我國既是生豬生產大國,也是生豬產品消費大國,多數(shù)地區(qū)群眾的日常肉食消費以豬肉為主。因此,生豬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原《生豬屠宰管理條例》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對于加強生豬屠宰管理,保證生豬產品質量,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從近年來的情況看,“放心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豬屠宰環(huán)節(jié)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是:一些地區(qū)私屠濫宰活動屢禁不止;對生豬和生豬產品注水以及屠宰病害豬、注水豬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銷售、使用病害肉、注水肉等不合格生豬產品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行為不夠規(guī)范,甚至成為制售病害豬肉、注水肉的窩點。這些問題,既有執(zhí)法不嚴的原因,也有原條例的一些規(guī)定不夠完善的原因。因此,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吃上“放心肉”的問題,需要在進一步加強執(zhí)法的同時,對條例進行有針對性的修訂,明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職責,修改、完善有關制度措施,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問:生豬定點屠宰是原條例確立的一項重要制度,這次修訂條例是否繼續(xù)實行這項制度?

答:實踐證明,生豬定點屠宰是一項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修訂后的條例繼續(xù)維持了這一制度,同時,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四個方面對生豬定點屠宰制度作了進一步完善:

一、完善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設置規(guī)劃制度。為了把規(guī)劃責任落到實處,條例明確規(guī)定,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設置規(guī)劃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會同畜牧獸醫(yī)主管部門、環(huán)境保護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負責制訂。同時,將“適當集中”補充規(guī)定為制訂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設置規(guī)劃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以體現(xiàn)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向規(guī)?;?、集約化發(fā)展的方向。

二、適當上收了審查確定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的權限,將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由原條例規(guī)定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審查確定,修改為由“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審查確定。同時,為了強化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設置規(guī)劃的約束作用,還明確規(guī)定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在確定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時,應當征求省級人民政府商務主管部門的意見。

三、為加強監(jiān)督,增加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名單公布和備案制度,規(guī)定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其確定的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名單及時向社會公布,并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四、明確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的退出機制,規(guī)定商務主管部門在監(jiān)督檢查中發(fā)現(xiàn)生豬定點屠宰廠(場)不再具備本條例規(guī)定條件的,應當責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達不到規(guī)定條件的,由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取消其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資格。

問:我國地域遼闊,生豬定點屠宰制度在一些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qū)是否可行,會不會因此影響當?shù)厝罕姷娜馐诚M需要?

答:條例修訂時已經考慮到這些問題。加強生豬屠宰管理和方便群眾生活,二者不能對立起來。為了在實行生豬定點屠宰制度的同時,保障邊遠和交通不便農村地區(qū)的生豬產品供應,條例專門增加一條,規(guī)定:在邊遠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qū),可以設置僅限于向本地市場供應生豬產品的小型生豬屠宰場點,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制定。這樣規(guī)定,從制度上為解決邊遠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qū)群眾的肉食品消費問題留出了空間。

問: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推行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分級管理制度,這主要出于什么考慮?

答:目前,我國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的數(shù)量多、規(guī)模小、機械化程度低,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參差不齊。從長遠看,提高生豬產品質量安全,需要走規(guī)?;?、集約化的道路。因此,條例增加了一條規(guī)定:國家根據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的規(guī)模、生產和技術條件以及質量安全管理狀況,推行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分級管理制度。這條規(guī)定的目的在于鼓勵、引導、扶持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改進生產和技術條件,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高生豬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此外,條例還明確規(guī)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不得限制外地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經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的生豬產品進入本地市場。這是為了保證質量優(yōu)、信譽好、品牌知名度高的生豬產品在地區(qū)間順暢流通,通過創(chuàng)造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鼓勵生豬屠宰加工企業(yè)做大做強,提高生豬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問:這次修訂對生豬定點屠宰廠(場)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作了哪些完善?

答:補充、增加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及有關單位和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是這次修訂條例的重點內容之一。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條例對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增加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包括:不得出借、轉讓生豬定點屠宰證書和生豬定點屠宰標志牌;如實記錄其屠宰的生豬來源和生豬產品流向;如實記錄肉品品質檢驗結果;不得屠宰注水或者注入其它物質的生豬。對其他單位和個人,條例增加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主要是:不得冒用或者使用偽造的生豬定點屠宰證書或者生豬定點屠宰標志牌;不得對生豬或者生豬產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質;不得為未經定點違法從事生豬屠宰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提供生豬屠宰場所或者生豬產品儲存設施,或者為對生豬或者生豬產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質的單位或者個人提供場所。

問:條例修訂時在加強監(jiān)督管理方面作了哪些規(guī)定?

答:條例專門設立了“監(jiān)督管理”一章,從三個方面補充、完善了加強監(jiān)督管理的內容:

一、明確規(guī)定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生豬屠宰監(jiān)督管理方面的職責,包括加強對生豬屠宰監(jiān)督管理工作的領導,及時協(xié)調、解決生豬屠宰監(jiān)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二、為了落實生豬屠宰監(jiān)管責任,加大監(jiān)管力度,明確規(guī)定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嚴格履行職責,加強對生豬屠宰活動的日常監(jiān)督檢查,并對商務主管部門依法進行監(jiān)督檢查的程序和規(guī)范要求以及有關單位和個人配合監(jiān)督檢查的義務作了規(guī)定。特別是,條例明確規(guī)定了商務主管部門依法進行監(jiān)督檢查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進入生豬屠宰等有關場所實施現(xiàn)場檢查;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情況;查閱、復制有關記錄、票據以及其他資料;查封與違法生豬屠宰活動有關的場所、設施,扣押與違法生豬屠宰活動有關的生豬、生豬產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設備。

三、為了加強社會監(jiān)督,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生豬屠宰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條例明確規(guī)定商務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舉報制度,公布舉報電話、信箱或者電子郵件地址,受理對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行為的舉報,并及時依法處理。

問:對原條例有關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作了哪些完善?

答:為了進一步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有效制止違法行為,條例從三個方面完善了有關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

一、增加規(guī)定了應當受到處罰的違法行為種類,包括:出借、轉讓生豬定點屠宰證書或者生豬定點屠宰標志牌;冒用或者使用偽造的生豬定點屠宰證書或者生豬定點屠宰標志牌;不建立或者實施肉品品質檢驗制度;屠宰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質的生豬,以及為未經定點違法從事生豬屠宰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提供生豬屠宰場所或者生豬產品儲存設施等。

第3篇:問責條例范文

在筆者看來,溫總理的講話已經為《條例》解決校車問題定下基調,即政府主導。這是解決校車問題的重要原則。一直以來,筆者認為只有校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才可能有效治理不合格校車、黑校車泛濫的問題。

在這一基本原則之下,還有兩方面問題需要明確:

其一,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擔機制,因地制宜解決各地的校車問題,對于中西部農村地區(qū),應由國務院設立校車專項資金,用于購買校車經費的分擔。各省應加強對校車經費的統(tǒng)籌,本省內的校車經費預算進行單列。

其二,根據《義務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對公辦、民辦中小學學校、幼兒園一視同仁,其校車納入政府保障范疇。目前出校車問題最多的是民辦中小學學校、幼兒園,原因在于其辦學經費有限。如果其排除在政府保障范疇之外,這些學校、幼兒園的校車問題長期存在。浙江德清在解決校車問題時,是農民工子弟學校也一并考慮的。

在政府主導解決校車問題的同時,有關校車的購買,駕駛員的聘用、管理,校車的日常運行維護,也隨之出現(xiàn)一系列問題,需要《條例》加以明晰責任。

首先,對于校車的生產,需按照國家標準,建立準入機制,方可保障校車生產的質量。為了鼓勵校車開發(fā)和生產,政府可適當減免生產廠家的稅收。同樣,對于校車駕駛員,也必須有更高的要求。從目前政府出資解決校車問題的地方實踐看,聘用的校車駕駛員均有三年以上駕齡,同時要求沒有不良駕駛記錄和精神病史。

其次,對于校車的采購,需公開招標,財務透明,避免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被擠占、濫用,防止校車采購、招標的腐敗問題。

再次,校車日常運行,需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攤機制,采取合理的收費辦法,對于中西部農村地區(qū)學生,實行校車乘車全免費,費用由縣財政承擔;校車向學生收取費用,由政府統(tǒng)一定價,政府制訂費用標準時必須考慮家庭的實際承受能力,并舉行學生家長聽證會。

而鑒于法律執(zhí)行難的問題,怎樣讓《條例》落地,也是《條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如果《條例》成為一紙空文,那么,其難以承擔保障校車安全的重任,為此,必須明確不執(zhí)行該《條例》的法律責任,而不能僅僅在出事故之后才來問責,這樣的問責是十分蒼白的。具體包括,各級政府不按《條例》履行投入責任的問責,應追究政府主管領導的責任,并限期按規(guī)定保障資金;縣政府不按規(guī)定進行招標、采購、公開財務信息,應追究主管領導和當事者的責任,觸犯法律的,應追究法律責任;對監(jiān)管機構不履行監(jiān)管責任,縱容校車違規(guī)運行,實施問責;對校車運營中的亂收費行為進行問責,等等。

(選自“光明網”2011年11月29日,有刪改)

理解鑒賞

校車安全事故,應該向誰問責?沒有法律對其有明確規(guī)定。此次溫總理的講話為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定下了基調。本文深入探討了校車立法問題,并把目光投向民辦學校,提出“公辦、民辦學校‘校車’需一視同仁”的觀點,對有關校車的購買,駕駛員的聘用、管理,校車的日常運行維護等諸多問題都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作者思考深遠,論證嚴密,既提出了問題,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思考探究

第4篇:問責條例范文

內容提要: 新的《侵權責任法》頒布施行并未消除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中的“二元化”問題,反而使“二元化”進一步走向了“多元化”,面對“多元化”產生的法律困境,如何引鑒公正的法理機制去應對解決矛盾,使醫(yī)患關系得以實現(xiàn)和諧,就構成未來統(tǒng)一的醫(yī)事立法之當代視界。

一、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多元化”問題的提出

眾所周知,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中的“二元化”問題一直是長期以來困擾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的疑難問題,所謂“二元化”,又稱“雙軌制”,是指法院在審理醫(yī)療損害賠償案件時,面臨著是適用《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 以下簡稱《條例》)還是適用《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的矛盾沖突。2003 年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參照 < 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 > 審理醫(y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規(guī)定: “條例施行后發(fā)生的醫(yī)療事故引起的醫(yī)療賠償糾紛,訴到法院的,參照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 因醫(y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yī)療賠償糾紛,適用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币簿褪钦f: 構成醫(yī)療事故的侵權賠償訴訟適用《條例》,而非醫(yī)療事故的一般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則適用《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這樣就在審判中確立了一種“區(qū)分不同類型分別適用法律”的“雙軌制”,此種司法“二元化”的體制在實踐中產生了不少弊端,歷來為人所詬病。2010 年 7 月 1 日,新的《侵權責任法》正式施行,對“醫(yī)療損害責任”作了專章的規(guī)定,按理說,新法的頒布應當使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在法的沖突問題上歸于統(tǒng)一,但遺憾的是: 《侵權責任法》的出臺并未使“二元化”問題得到解決,反而使“二元化”進一步走向了“多元化”——由于該法第 5條認可了“其他法律”對侵權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這就使得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可適用的實體法規(guī)范由原來主要的 4 部變成了現(xiàn)在的 5 部,它們分別是: 《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關于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加上新實施的《侵權責任法》。WWw.lw881.com“多元化”的諸法并存局面使得原有的疑難至今更為凸顯,而且問題還不止于此,仔細研讀《侵權責任法》會發(fā)現(xiàn): 該法對“醫(yī)療損害責任”規(guī)定不僅內容過少過窄( 只有寥寥 11 條規(guī)定) ,并且對如今醫(yī)患關系中急需解決的大量爭議問題懸而不論,只作出了一些籠統(tǒng)抽象的規(guī)定,這就給實踐中雙方當事人的對向操作都留下了可辯護的理論空間,由此可能產生新一輪的矛盾和沖突。概括起來,“多元化”軌制在司法審判中至少會產生如下四個問題:

1. 賠與不賠的矛盾

如果《侵權責任法》并未排斥“其他法律”的適用,則《條例》49 條規(guī)定的“不屬于醫(yī)療事故的,醫(y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是否依然有效? 如果有效,就會和《民法通則》產生矛盾。根據后者第 106 條之規(guī)定: “由于過錯……侵犯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也就是說,即便不屬于醫(yī)療事故,只要醫(yī)方的醫(yī)療過失行為給患者造成不應有的損害,都應當根據其過錯程度對其進行相應賠償。

2.“重責輕賠,輕責重賠”的矛盾

這是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中屢見不鮮的一個荒謬怪圈:由于醫(yī)療事故適用《條例》賠償,而非醫(yī)療事故的一般醫(yī)療損害則適用《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予以賠償,導致兩者之間的賠償標準相差反常——《條例》只規(guī)定了 11 項賠償項目,《民法通則》卻規(guī)定了 13 項,后者規(guī)定了死亡賠償金,前者則沒有。故構成醫(yī)療事故的死亡案件按照《條例》處理,患者的近親屬只能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 但包含了死亡撫慰金) ; 而在不構成醫(yī)療事故的死亡案件中,患者的近親屬按照《民法通則》處理,卻可以獲得死亡賠償金加上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雙重賠償,二者之間數(shù)額往往相差巨大,這就造成了“重責輕賠,輕責重賠”的怪現(xiàn)象,導致兩種裁判的結果顯失公平,也給司法界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3. 如何賠的方式、方法的矛盾

在具體賠償?shù)姆绞?、方法上,《條例》和《關于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 對于醫(yī)療費,《條例》第 50 條第 1 款規(guī)定“按照醫(y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fā)生的醫(yī)療費用計算”,不包括原發(fā)病醫(yī)療費用,后續(xù)治療費“按照基本醫(yī)療費用支付”; 而《解釋》第 19 條則規(guī)定按照治療“實際發(fā)生的數(shù)額確定”,同時還包括“器官功能恢復訓練所必要的康復費、適當?shù)恼葙M以及其他后續(xù)治療費”等,兩者出入相差很大。再如喪葬費的賠付,《條例》第 50 條第 7 款規(guī)定“按照醫(yī)療事故發(fā)生地規(guī)定的喪葬費補助標準計算”,其金額約為 3000元左右; 而《解釋》第 27 條則規(guī)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死者近親屬可以獲賠 6000 ~8000 元左右。

4. 城鄉(xiāng)差異及其他類似矛盾

以“重慶綦江彩虹橋坍塌事件”為例,該事件中對城、鄉(xiāng)死難者賠付的醫(yī)療費、喪葬費及其他費用采取了不同的檔次和標準,前者每人獲賠 4. 845 萬元,后者每人獲賠 2. 2 萬元[1]。對此,包括死難者家屬在內的廣大公眾紛紛提出質疑: 同一個事故遇難,為何補償卻分兩樣? 這明顯違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基本原則,著名的民商法專家楊立新教授表示: “在賠償問題上提出所謂的‘城鄉(xiāng)差別賠償’,在侵權行為法看來,是十分荒謬的。”

“多元化”軌制導致了司法審判的兩難困境,造成法官無所適從和適用法律的混亂,進而影響到法的統(tǒng)一性、嚴肅性和尊嚴,也由此妨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成為現(xiàn)代醫(yī)患關系中必須澄清和面對的現(xiàn)實課題。

二、解決“多元化”問題的公正應對機制

“多元化”問題的本質,實際上乃是一個“公正”問題,根據美國學者羅爾斯的正義論: “公正”的核心在于能夠對公民之間基于社會合作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利益和負擔”進行合理分配[2]。在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中,當法官受到“多元化”的負面影響而對醫(yī)患一方或雙方作出重判或輕判,使其本應享有的合法權利得不到保障或者本不應負擔的法律責任卻判令其承擔,這就產生了不公正,“多元化”帶來的不公正將動搖人們對法的信仰,沖擊法治的精神和理念,進而有可能成為新一輪醫(yī)療沖突不斷擴大的根源。為此,就必須正本清源,在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中確立起一種公正的司法機制,以統(tǒng)一賠償?shù)倪m用標準,解決上述矛盾和沖突。筆者曾在拙文《醫(yī)患關系法律調整中的公正》中借鑒羅爾斯的理論,提出醫(yī)療公正是“一種建立在醫(yī)患關系基礎之上的法律利益調節(jié)機制,通過它的調節(jié),最終使醫(yī)患雙方在權利義務的分配和法律責任的負擔上達到平衡與協(xié)調”[3]。據此,我們提出應對“多元化”問題的公正機制可以考慮如下思路:

1. 建議制定統(tǒng)一的《醫(yī)療損害賠償法》

目前真正對醫(yī)療損害賠償作出專門規(guī)定的法律法規(guī),只有《條例》和《侵權責任法》的第七章,但《條例》畢竟只是行政法規(guī),與前 4 部規(guī)定中的任何一部法律或司法解釋相比都處于“下位法和上位法”的關系,故彼此一旦發(fā)生抵觸,就使《條例》的適用處處捉襟見肘,且易引起“行政權介入司法權”的口舌之爭[4]。而《侵權責任法》對“醫(yī)療損害責任”的規(guī)定只有一章,內容又太少太籠統(tǒng),遠未涵蓋醫(yī)療損害賠償訴訟所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例如當事人的訴因選擇、醫(yī)療事故和醫(yī)療差錯的界限、醫(yī)療責任的性質區(qū)分、醫(yī)療差錯的處理原則、醫(yī)療事故的預防、鑒定、處置、監(jiān)督、賠償?shù)鹊募毣瘶藴屎土P則等重要問題,都沒作規(guī)定,故仍難以滿足現(xiàn)實的迫切需要。其他諸法如《民法通則》及其司法解釋、《關于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都不是專為醫(yī)療糾紛的特殊性而設計,許多規(guī)定對于醫(yī)事的司法實踐只具有參照性,而沒有針對性和確定性,并由此導致醫(yī)療損害賠償領域的“五法鼎立”,形成“多元化”沖突且妨害了公平正義。

在這個問題上,建議我國可以參照法國的立法先例:2002 年 3 月 4 日 法 國 出 臺 了《患 者權利 和 衛(wèi) 生 系 統(tǒng) 質 量法》,這是一部適用于所有從事醫(yī)療、護理事業(yè)的機構和個人、統(tǒng)一規(guī)定其權利義務的特別法,它結束了傳統(tǒng)上對醫(yī)療責任的性質所做的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的區(qū)分,并對所有醫(yī)療事故、非醫(yī)療事故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提供統(tǒng)一適用的法律依據,從而使醫(yī)療損害賠償責任成為一項統(tǒng)一的法定制度。建議我國也可以采取類似的做法,制定一部統(tǒng)一的《醫(yī)療損害賠償法》,根據國內有關學者的研究建議,撤銷《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損害賠償部分和《侵權責任法》的相應重復部分,實行“單軌制”合并,著手建立“五個統(tǒng)一”,即: “統(tǒng)一案由為醫(yī)療過錯損害賠償糾紛,不再區(qū)別為醫(yī)療事故糾紛和醫(yī)療過錯糾紛; 統(tǒng)一鑒定類型為醫(yī)療過錯鑒定,不再區(qū)分為醫(yī)療事故鑒定和醫(yī)療過錯鑒定; 統(tǒng)一鑒定標準為司法部制定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不再區(qū)分為衛(wèi)生部制定的醫(yī)療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和司法部執(zhí)行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 統(tǒng)一賠償項目和標準,不再區(qū)分醫(yī)療事故賠償和醫(yī)療過錯賠償標準; 統(tǒng)一使用民法通則和司法解釋,不再區(qū)分不同類型分別適用法律?!盵5]這些都是頗值得嘗試和可資借鑒的。

2. 凡因過錯給患者造成醫(yī)療損害,無論是否構成醫(yī)療事故,一律應當采取賠償?shù)牧?/p>

這是針對“賠與不賠”的矛盾所采取的必要立場,從法理上分析,現(xiàn)今學術界和實務界都已逐漸在如下這一點上達成共識: 醫(yī)患關系從本質上說,乃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故醫(yī)療糾紛在法律屬性上也屬于一種民事糾紛。根據民法的精神,民事責任是指“不履行法律義務因而應受的某種制裁”[6],其目的是為了彌補權利人因民事權利受到損害而帶來的損失,以實現(xiàn)醫(yī)患雙方在“權利和義務”、“利益和負擔”上分配的平衡與協(xié)調。故無論醫(yī)療損害是否構成醫(yī)療事故,只要醫(yī)方因過錯給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失,都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否則,只對醫(yī)療事故賠償而對一般醫(yī)療損害不予賠償,無疑就剝奪了患者本應享有的很大一部分的正當合法權益,進而造成司法的不公正。根據最新頒布的《侵權責任法》第 54 條規(guī)定: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yī)療機構及其醫(y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y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边@就表明了旨在統(tǒng)一以往諸法對該問題所作規(guī)定的態(tài)度。

3. 統(tǒng)一賠償?shù)募毣瘶藴?,更新“重責輕賠,輕責重賠”體制,消除“多元化”對立

對于“重責輕賠,輕責重賠”的矛盾、如何賠的方式方法的矛盾、城鄉(xiāng)差異及其他類似矛盾,將來在制定統(tǒng)一的《醫(yī)療損害賠償法》的前提下,進一步建立統(tǒng)一的賠償細化實施標準,就有望能夠解決上述積久的問題。同時對于“重責輕賠,輕責重賠”的矛盾,首先還是要強調一下立法思路的先導性,應當說,醫(yī)療糾紛既然在法律屬性上屬于民事糾紛,醫(yī)療損害賠償就應當遵循民法的“實際損失原則”,故《條例》對醫(yī)療事故所采取的“限制賠償原則”就與之產生了抵觸,例如它沒有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就是一個典型的缺陷,由此造成醫(yī)療案件“過錯重反而賠償少”、“過錯輕反而賠償多”的不公正局面。現(xiàn)實中有些法院為了予以糾正,采取了“適當調整”的政策,例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做法是: 在一般情況下,對于醫(yī)療事故損害賠償?shù)臉藴?,仍?zhí)行《條例》的規(guī)定,但如果按照《條例》執(zhí)行的標準將使患者所受的實際損失無法得到基本補償?shù)?,則可以參照“適用《民法通則》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適當提高人身損害的賠償數(shù)額”[7],這種做法調和了目前的法律矛盾,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但畢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而非永久的解決辦法。筆者在此建議: 基于“權利和義務”、“利益和負擔”分配的公正法理和民法中“實際損失原則”,在未來統(tǒng)一的《醫(yī)療損害賠償法》中,應在醫(yī)療事故賠償中增設死亡賠償金的制度,而在非醫(yī)療事故的一般醫(yī)療損害中則取消死亡賠償金的制度,也就是說,將現(xiàn)有《條例》和《民法通則》所形成的“重責輕賠,輕責重賠”體制倒置過來,使得非醫(yī)療事故的死亡案件只能獲得精神損害撫慰金( 但包含死亡撫慰金) 這一項賠償,而醫(yī)療事故的死亡案件則能夠獲得死亡賠償金加上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雙重賠償,這才能實現(xiàn)過錯和責任、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平衡,才是解決問題的徹底之道。有必要強調的是: 此種“輕責輕賠,重責重賠”的更新體制無論是通過“適用《條例》而參照《民法通則》”、或是通過“適用《民法通則》而參照《條例》”兩種辦法在實踐中都難免產生糾詰,必須通過制定統(tǒng)一的《醫(yī)療損害賠償法》,對此作出獨立的、決絕性的規(guī)定,方能真正解決問題,且唯有如此,方能從源頭上消除“多元化”的對立,使醫(yī)患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xiàn)公正與和諧。

注釋:

[1]楊立新. 對綦江彩虹橋垮塌案人身損害賠償案中幾個問題的法理評析[j]. 法學,2001,( 4) .

[2]( 美) 約翰•羅爾斯. 正義論[m]. 何懷宏等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6 -8.

[3]王軍. 論醫(yī)患關系法律調整中的公平構建[j]. 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5,( 8) .

[4]薛葉興. 醫(yī)療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8,( 4) .

[5]李永勤. 略論醫(yī)患糾紛案件處理中的司法鑒定[n]. 人民法院報,2009 -9 -8.

第5篇:問責條例范文

2011年7月6日,中國工程院2010年“三公”經費決算數(shù)據和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情況,成為繼科技部之后又一個曬“三公”經費賬本的中央部門。國務院曾三令五申要求中央部門壓縮預算,并明令各中央部門務必于2011年6月將本級“三公”經費支出情況向社會公開,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極少數(shù)部門響應了這一要求??梢姡叭苯涃M執(zhí)行極為不力。

點評:所謂的“三公”經費指的是政府部門公務出國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用三項。實際上,國務院之所以要求中央部門先行公開,顯然是出于“一步一步來”的考慮,讓中央部門帶個好頭,然后要求地方政府部門跟進。如果公開“三公”經費的第一步都邁不出去,沒有“上行”何以“下效”,所謂遏制“三公”消費、打造廉潔政府,將從何談起?這么多年來,“三公”消費問題為輿論質疑最久,為民眾詬病最甚。實際上,公開“三公”經費的意義是雙重的:既在于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遏制“三公”消費,也在于提高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某些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較低,而“三公”消費無疑是影響政府公信力的一大“軟肋”,相關信息越是不公開,民眾的猜疑就越多。以此觀之,將“三公”經費置于陽光之下,對于政府和民眾實屬“雙贏”之舉,反之,不公開的結果則是“雙輸”。

對于拒不公開“三公”經費賬本的部門,不能僅僅譴責了事,而當以問責機制迫使其公開“三公”經費,在這方面國家是有法可依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guī)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信息屬于政府信息公開范圍。該條例同時規(guī)定,“財政收支、各類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屬于政府重點公開的信息。毫無疑問,“三公”經費不僅位列政府信息公開范圍,而且屬于應當重點公開的政府信息。在該條例的“監(jiān)督和保障”一章,對于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規(guī)定了罰則:“由監(jiān)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情節(jié)嚴重的,對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p>

那么,這些無視國務院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要求,沒有公開“三公”經費的中央部門,其相關責任人該不該被問責?還有,誰來負責問責?我們拭目以待!

第6篇:問責條例范文

《條例》分為總則、督學、督導的實施、法律責任及附則共5章26條。主要內容包括:教育督導的性質、范圍、實施的主要內容;督學的任用、任職條件及權責;對學校的督導評估、教育督導報告的公布和結果的使用。與1991年頒布實施的《教育督導暫行條例》相比,新的督導條例由國務院頒布實施,制定條例的主體職能上移;對教育督導的性質、教育督導機構的職權、工作內容、督學任職條件等方面的規(guī)定,更為具體、明確、系統(tǒng)和規(guī)范。

■ 正確認識《條例》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的教育督導法規(guī),《條例》以法規(guī)的形式正式確立了教育督導的法律地位,填補了教育督導法規(guī)建設的空白,完善了我國教育督導法律法規(guī)制度。自此,我國教育督導制度逐步進入了法制化的軌道。

其次,《條例》明確了新時期的教育督導內容:一是督政,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落實教育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督導;二是督學,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qū)域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以下統(tǒng)稱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督導?!稐l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教育決策、執(zhí)行與監(jiān)督三位一體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教育行政管理體系初步形成,督政與督學相結合、監(jiān)督與指導相結合的工作體系初步建立。

其三,《條例》首次提出國家實行督學制度,對督學的權利與義務、任務與考核做出了制度化的規(guī)定,為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督導職能提供了體制保障,對全面提高我國教育督導現(xiàn)代化水平、促進督學隊伍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規(guī)支持。

《條例》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教育督導內涵式發(fā)展的新任務,要保證教育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事業(yè)科學發(fā)展。落實《教育督導條例》任務艱巨,其中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督學隊伍是關鍵。

■ 建立督學研究中心,加強督學隊伍建設

第7篇:問責條例范文

    關鍵詞: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范圍

    引言

    基于機動車交通事故的為害之烈和機動車事故受害人所處地位之弱,我國在充分借鑒美、英、德、日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之上,經過十年時間的充分論證,終于在今年三月三十日頒布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guī)定了機動車交通事故無過錯責任、機動車強責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基金制度,借助這一套完整的機動車責任強制保險法律制度(以下簡稱“機動車強責險制度”),幫扶居于弱勢地位的車禍受害人,解決機動車保有者與車禍受害人之間的緊張關系,預防和減少機動車交通事故,緩和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

    一、對制度的評述

    我國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條、第七十六條規(guī)定了“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無過錯賠償責任”,同時,《道路交通安全法》又規(guī)定了機動車強責險制度,以分散肇事機動車的保有人過重的經濟負擔和責任風險,保證受害人能夠獲得及時而有效的賠償。為配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這一原則規(guī)定的實施,國務院于2006年3月30日頒布了《條例》,它共分七章,分別對強制保險的定義、辦理的原則、賠償處理等作了規(guī)定?!稐l例》規(guī)定保險公司經營機動車強責險不以營利為目的。在辦理強制保險時,投保人有權自主選擇具備經營強制保險資格的保險公司。強制保險實行全國統(tǒng)一條款和統(tǒng)一責任限額。強制保險還將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目的是墊付交通事故中的人身傷亡搶救費用和喪葬費用。

    (一)制度的特色

    《條例》所建立起來的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是政府巧妙地借用“市場之手”,加以適當?shù)恼呋脑?實現(xiàn)社會正義之目的的成功典范。

    之所以說“政府借用‘市場之手’”,是因為該險種完全由普通的商業(yè)性保險公司銷售和經營,并與任意責任保險配套使用,是任意責任保險的新發(fā)展;之所以說“政策化改造”,是因為這種強制保險雖脫胎于任意責任保險,但又不是任意責任保險,而是加入了許多公共政策方面的內容,主要有:(1)強制締約,機動車的保有人必須投保,而保險公司對于符合條件的投保人也必須承保,為了車禍受害人能得到迅速而基本的賠償,在合同期間,雙方均不得隨意解除保險合同;(2)無過錯賠付,機動車一方投保了機動車強責險之后,對于車禍之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即使沒有主觀上的過失,也要在機動車強責險的責任限額內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而保險公司也應當及時對受害第三人進行直接賠付;(3)受害人權利的擴張,車禍受害人并不是任意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保險的合同當事人,但是在機動車強責險中,受害人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其法律地位甚至超過了被保險人,成為了機動車強責險中的兩大主角之一,而被保險人則從主角之一變成了配角。也就是說,機動車強責險中的受害第三人不但擁有了越過被保險人而直接向保險人請求賠付保險金的法定權利,而且,在特殊情況下還擁有了向社會救助基金求助的法定權利,使其權利的擴張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些都是對“債權相對性”原則的突破,是國家立法基于公共政策的目的而對“私法自治”原則的限制,這在任意責任保險中是不可想象的。此外,國家基于社會公益,還在保險費率厘定、被保險人的范圍和監(jiān)管等方面對機動車強責險的各方主體的權利進行一定的限制,確?!败嚨準芎θ说玫郊皶r而切實的賠付”的社會公益目的得以實現(xiàn)。因此,筆者認為完善的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是借助市場手段,輔之以政策化改造,以實現(xiàn)社會保障之目的。

    (二)制度的優(yōu)勢

    《條例》所確立的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是對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任意保險這一“私法”制度的“公法化”改造,其優(yōu)勢十分明顯:其一,它能夠使機動車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得到及時而基本的賠償,以解決受害人搶救費用上之燃眉之急,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立法精神,是我國侵權賠償上一個歷史進步。其二,它通過強制廣大機動車的保有人都參加這一保險,使某一車禍加害人的責任損失,在全體機動車保有者之間進行分散,從而使這一制度從任意責任保險的個體化的“矯正正義”到整個社會化的“分配正義”的轉變;其三,這一制度實行全國統(tǒng)一的保險費率、責任限額制度,十分強調保險公司實行“保本微利”經營方針,并加強這方面的監(jiān)管,這些舉措,實質上是降低了廣大投保人的保費水平。它既激勵機動車保有人的投保熱情,又不損害保險公司的正當利益,實現(xiàn)了“投保人(機動車保有人)—保險公司—受害第三人(車禍受害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促進該制度的良性發(fā)展,更有效地維護了廣大機動車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維護了交通秩序,實現(xiàn)社會正義??傊?這一制度堅持用市場手段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政策目標,做到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制度均衡,既不損害市場主體的效益,又維護了社會正義,實現(xiàn)了“有效率的正義”,堪稱同類制度之典范。

    二、制度本身的不足及其完善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條例》的頒布雖然標志著我國的機動車強責險法律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但《道路交通安全法》僅有兩條相關規(guī)定,而《條例》全文也僅有四十多條,且內容較粗疏,缺乏可操作性,與其它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兼容性也不足,因而,在許多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被保險人方面的不足及其完善

    1.應綜合考察被保險人的各項因素,正確厘定保險費率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收入的增加以及汽車價格的下降,總的汽車擁有量將快速增加,而《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實施機動車強責險,因此,可以預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的市場規(guī)模將迅速擴大,各大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也必將更加激烈。同時,國家規(guī)定保險公司在經營汽車強制保險時要保持不贏不虧、略有盈利。保險公司和有關部門只有確定盡可能公正、合理的保險費率,才能降低承保汽車強制保險的成本,同時減輕車主的保費負擔,使保險公司自身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才能夠保障人們的切身利益、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鑒于此,我國《條例》的第八條雖然明文規(guī)定了根據被保險人的交通肇事紀錄實行彈性費率制,這是我國立法界的一大突破,但筆者認為這還很不夠。希望予以進一步完善,加入對被保險人一方的性別、年齡、職業(yè)特點、駕齡和駕駛環(huán)境等考慮因素,使彈性費率制進一步完善。

    2.被保險人的范圍的有關規(guī)定有待完善

    筆者認為,對機動車強責險中的被保險人范圍的認定不能過于機械。應當根據交通事故發(fā)生時的具體情況確定。被保險人不僅指機動車強責險的保單中所載明之被保險人,即指名被保險人,以及其同居之全體家屬,還應當包括經指名被保險人或其配偶所許可使用其汽車之人,以及對被保險汽車之使用負有法律責任之任何人,此即額外被保險人(袁宗蔚,2000)。在特殊情形下,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險人可能因某一被保險人對另一被保險人有損害賠償責任而支付保險金,例如指名被保險人出借其汽車于鄰居,此鄰居開車撞傷指名被保險人,指名被保險人可能提出控訴其鄰居所致之傷害,此鄰居為保單承保范圍內之額外被保險人,保險人應為鄰居提出抗辯,并支持任何有利于指名被保險人之判決(袁宗蔚,2000)。再比如,指名被保險人及其配偶各有一車,兩車發(fā)生碰撞,在此種情形下,配偶一方可能控訴對方,而保險人亦當提出抗辯(Don Dewees,1996)。從理論上講,被保險人和受害第三人之間并沒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界限,無論是指名被保險人還是額外被保險人都可以因被保險汽車在經授權的合格駕駛人駕駛時所致的損害而向保險人主張賠償,從而成為受害第三人。但按照我國現(xiàn)有責任保險條款,指名被保險人及其家庭成員是不能視為第三人的。很明顯此條款規(guī)定過于機械地理解了被保險人和第三人的概念,將相當一部分人排斥于責任保險的保障范圍之外,可能使我國交通事故保障體系出現(xiàn)盲區(qū),故筆者主張第三人和被保險人的確定應當以交通事故發(fā)生時為準。

    (二)保險人方面的不足及其完善

    1.應縮小保險人的責任范圍

    縱觀世界各國的相關立法,很少將車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作為機動車強責險的范圍。這是因為,機動車強責險的立法宗旨無非是確保受害人能獲得及時而基本的補償,為此,各國均規(guī)定,該受害第三人可直接向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險人請求支付保險金,而保險人不得以對抗被保險人的事由去對抗該受害第三人,且保險人的經營原則是“不賺不賠”的微利保本經營。這樣一來,保險人的利益受到極大的限制。這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對保險人的個體利益進行的一種迫不得已的限制。然而,一個好的民事法律制度必須在矛盾的雙方建立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為此,各國法律大都規(guī)定,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險人僅對受害第三人的人身損失承擔保險責任,而車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不在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障范圍之內。但遺憾的是,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卻將財產損失也納入了機動車強責險的賠償范圍,《條例》第二十一條也規(guī)定:“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按照被保險人因過錯應承擔責任,在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這無疑將大大加重保險公司的責任負擔,并最終通過較高的保費水平,轉嫁到廣大投保人身上,反過來,又會影響機動車強責險的投保人的自覺性,從而,從根本上威脅到這一制度的運行。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對《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作適當?shù)恼{整。具體辦法是:對財產損害設定免賠額(Deductible Franchise)或共同保險條款(Coinsurance clause)。免賠額是指當承保事故發(fā)生后,保險人只賠償一定數(shù)額以上的損失。共同保險條款則規(guī)定在事故發(fā)生后,投保人自己必須承擔損失的一定百分比。免賠額和共同保險條款是對保險賠償金額的一種限制,其意義在于減少小額損失之補償,因為小額損失的理賠費用甚至可能超過實際補償金額。免賠額和共同保險條款的引入可以有效降低賠付率和理賠費用,進而降低保險費率,所以無論是對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都具有積極意義。根據機動車強責險著重維護受害人基本權益的特征,對人身損害設定免賠額或共同保險條款違背以人為本的理念,且對人身損害設定免賠額可能誘發(fā)道德風險。為了能夠請求賠償,受害人可能夸大人身傷害程度,而醫(yī)生和律師也會鼓勵受害人增加醫(yī)療服務而使損失達到門檻標準(Gary Schwartz,2000)。但對財產損失設定免賠額或共同保險條款不僅可以減少賠付和降低保費,而且可以通過調節(jié)免賠額幅度或共同保險比例起到控制違章,減少事故的防災功能。

    2.保險人不保事項的有關規(guī)定應當完善

    所有保險合同中皆有不保風險事故之規(guī)定,它起到了從反面確定保險人之責任范圍的作用。不保事項系指“依合同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不予承保之事項,是對保險契約上保險責任之限制”(袁宗蔚,2000)。有人稱不保事項為免責事由或除外責任,廣義的機動車強責險的不保事項包括不保第三人、不保風險事故和不保損失等。而狹義的不保事項就是機動車強責險的不保風險事故。

    機動車強責險之主旨是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保障,故其風險事故以交通事故為限。但何謂“交通事故”呢?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笨梢?交通事故應當是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時發(fā)生的致?lián)p事件,而非因機動車上路行駛帶來的損害,即使是與機動車有其他物理上的聯(lián)系也應列為機動車強責險的不保事故。但《條例》卻規(guī)定:“機動車在道路以外的地方通行時發(fā)生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賠償,比照適用本條例?!惫P者認為此規(guī)定欠妥,因為這不僅不合理地加重了被保險人和保險人的責任,而且有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規(guī)定之虞,建議將來在修訂《條例》時予以刪除。另外,道路交通事故中亦有若干情形為機動車強責險的不保風險事故:第一,駕駛資格欠缺的駕駛員駕車所致之交通事故。如尚未取得駕駛執(zhí)照或駕駛執(zhí)照被吊銷的人員肇事;第二,駕駛人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第三,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第四,因駕駛人酗酒、吸毒或服用麻醉藥物等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第五,駕駛人或第三人從事犯罪活動引發(fā)的交通事故;第六,被保險人自愿在暫時或永久對公眾人士封閉的區(qū)域參加賽車活動所致?lián)p害,受害人也是不能獲得無過失保險機制的賠償?shù)?。排除這些事故的原因在于,責任保險中的交通事故應當是通常情況下發(fā)生的,而以上情形,或者是當事人故意造成事故,或者是當事人因嚴重違法行為引發(fā)事故,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按照保險原理,故意造成事故或者從事嚴重違法行為的人是不應得到保險保障的,否則就不利于正確引導人們的行為,造成“鼓勵”引發(fā)事故或違法犯罪的傾向。另外,當事人故意或嚴重違法的風險也是保險人在進行風險評估時難以測算的,因此應當將這些事故從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障范圍排除出去。當然,將這些事故排除在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障范圍之外,并不等于機動車強責險對這些事故中的受害者(尤其是無辜的受害人)采取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而是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為受傷的受害人墊付搶救費用。此時,保險人實際上承擔著一定的社會保障責任,是保險業(yè)社會管理功能的體現(xiàn)。當然,為平衡當事人利益,補償保險人因此支出的費用,法律應當賦予保險人于事后向責任人追償?shù)臋嗬?/p>

    3.應賦予保險人對加害第三人的代位求償權

    為了更好地保護車禍受害人的公益性目的,《條例》第二十條規(guī)定了保險人在被保險人因故意或違法導致交通事故時,仍然有義務向受害的第三人支付保險金,但有權在事后向被保險人追償,以保障車禍受害人能夠得到及時而基本的賠償。這一規(guī)定與任意性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相比,實際上是增加了保險公司的負擔,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的機動車強責險制度也應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注意適當平衡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應當明確賦予保險人對其他加害人的代位求償權,以利于機動車強責險制度的健康發(fā)展。具體可作如下規(guī)定:機動車交通事故如果是由被保險人之外的第三人(即加害第三人)引起的,但依本法應當由被保險人與該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保險人在給付賠償金額后,應代被保險人向該第三人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但其所請求的數(shù)額應以賠償金額為限。如果第三人是被保險人的家庭成員時,保險人無代位請求權,但如果機動車交通事故是由該第三人故意引起的,不在此限。

    (三)受害第三人方面的不足及其完善

    1.應確定保險人或被保險人的協(xié)助義務

    鑒于發(fā)達國家均已承認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中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機動車強責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边@一規(guī)定是對受害第三人對保險人的保險給付直接請求權的確認,是一個立法進步。但筆者認為,僅僅規(guī)定了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還要保證該權利的真正落實,根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實踐經驗來看,還應當規(guī)定保險人或被保險人對受害第三人行使直接請求權時的協(xié)助義務,以增加受害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可操作性。如果離開了被保險人或保險人的配合和幫助,法律關于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賠償請求權只能是一紙空文。因此,相關立法必須明確保險人或被保險人的以下職責和義務:

    (1)在保險人或被保險人接到受害第三人的索賠請求時,應毫不遲延地通知對方,以便對方進行必要的調查和準備,可盡快落實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賠償請求權。

    (2)在受害第三人行使直接請求權時,還應當明確被保險人的必要協(xié)助義務,被保險人應當向受害第三人提供有助于受害第三人的主張權利所需要的材料。例如:提供保險單及其條款、保險人或其人的法定地址、聯(lián)系方式、允許受害第三人核實的相關文件、向受害第三人提供索賠所必需的其他材料和文件等等。

    (3)保險人對受害第三人還應當負有注意義務,即在受害第三人未得到被保險人賠償之前,保險人不得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款。

    (4)明文規(guī)定保險人不適用“排斥說明及擔保原則”。所謂排斥說明及擔保原則,是指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險人不得以普通保險合同中的對抗被保險人的事由(即被保險人違反了一般保險合同中的如實說明和擔保義務)來對抗受害第三人對保險人的直接賠償請求權,從而保證了受害第三人能夠得到及時、可靠的賠償,以實現(xiàn)機動車強責險的立法宗旨。而在一般責任保險中,如果被保險人的陳述不實、隱匿、遺漏、違背擔?;蚱墼p,保險人可以終止保險合同,并拒絕承擔保險責任,但這一原則對于法定的機動車強責險卻不適用(鄭功成,1991)。國外的機動車輛法定保險中,保險人不得因被保險人違反保單規(guī)定的賠付先決條件而拒絕承擔責任,可惜的是,我國剛剛頒布的《條例》無此規(guī)定。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應當吸取國外法的成功經驗,增設不適用“排斥說明及擔保原則”的規(guī)定。

    2.應完善受害人的救助基金制度

    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要設立車禍受害人的社會救助基金,以進一步擴張機動車強責險中的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賠償請求權。《條例》第二十三、二十四條也相應地規(guī)定了社會救助基金的適用對象和基金來源。但是,筆者認為還需要對基金的管理機構、征收、賠償?shù)葐栴}作出進一步的規(guī)定,以保證社會救助基金的正常運作。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改進措施可供參考:

    (1)關于救助基金來源渠道問題。筆者認為,還應當從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的經驗看,除從保費收入、罰款收入和年檢費稅收入提取外,還有下列途徑可供考慮:受害人死亡,且無人繼承的機動車強責險賠款;社會捐贈;從燃油稅中提取的金額等。其中最值得采納的就是從燃油稅中提取,該來源較為可靠且收取便利,同時繳納燃油稅較多的機動車必然在道路上行駛的時間更長,發(fā)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更高,要求其承擔更多的基金份額是合情合理的。從燃油稅中提取還可能使駕駛量比較大的投保人因為增加成本而減少駕駛。這就會降低和駕駛量相關的交通事故。事實上,新西蘭的“無過失保障機制”就是多征收了2%的汽油稅(Jaines Henderson,1999)。我國可將燃油稅列為基金的主要來源之一。

    (2)明確救助基金的管理機構是非營利性社會中介組織。筆者認為,車禍受害人的救助基金應由非官方或半官方身份的非營利性組織來管理。因為救助基金來源和使用都是出于社會公益目的,因而不能從中獲利,因此以盈利為目的的保險公司無疑是不適合的。而由政府來管理,無疑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并與我國精簡政府機構的潮流相違背。因此,由非營利和非政府性的社會中介組織來管理最合適。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最初由司法部管理,后轉由運輸部、消費者和商業(yè)關系及金融協(xié)會管理,現(xiàn)由安大略金融服務委員會管理;美國紐約州則專門成立了“機動車輛事故補償機構”(Motor Vehicle Accident Indeminification Corporation,縮寫MVAI)負責救助基金管理,該機構經法律授權而具有一定的事故仲裁職能,屬于半官方主體。筆者建議,鑒于我國目前正在大力發(fā)展社會中介組織,明確賦予了社會中介組織“介于企業(yè)與政府之間的法律地位”(丁鳳楚,2005),我國由社會中介組織來管理救助基金較為適宜。

    3.應建立對受害人的“暫付款制度”

    我們知道,在發(fā)生了道路交通事故之后,對事故責任人的認定需要一個過程,而對于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而言,他最急需的是一筆搶救費用。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國外的機動車強責險制度大都規(guī)定了“暫付款制度”。所謂暫付款制度是指在調解機關或司法機關尚未就機動車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責任范圍和賠償金額作出決定、受害人因此而不能行使直接請求權時,受害人可以向保險公司請求一定金額暫付款的制度(李薇,1997)。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條例》均無此規(guī)定,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未來的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應首先推行暫付款制度,以保證對受害人給予及時的救助。事實上,我國各保險公司現(xiàn)行的做法是:在機動車交通事故發(fā)生后,在受害人無力支付醫(yī)療費用的情況下,被保險人可以將責任保險卡抵押在醫(yī)院,以保證對受害人的及時救助。因救助受害人而產生的醫(yī)療費用,由醫(yī)院憑保險卡的賬號直接從保險公司劃轉。在經公安機關調解或依法確定,如被保險人確需承擔賠償責任,則保險公司所預先支付的醫(yī)療費用在保險賠償中扣除;如被保險人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則保險公司對其所預付的醫(yī)療費用向受害人追償。筆者認為,我國保險公司的這種以保險卡抵押救治的方法已經具備了暫付款制度的雛形,有利于對車禍受害人的救治,但由于欠缺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實踐中往往引起很多爭議。如:保險公司常常對醫(yī)療費用設立較低的限額,妨礙了對受害人的救治;保險公司對受害人的追償?shù)貌坏椒杀U系鹊?。因?在我國現(xiàn)階段應當明確引入暫付款制度,是對上述做法在法律上的確認和規(guī)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四)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監(jiān)管制度

    機動車強責險是由商業(yè)保險公司運作的帶有強烈社會公益性和政策性的特殊保險,因此,保險監(jiān)管部門必須加強監(jiān)管?!稐l例》的實施也離不開交通運輸部門、公安部門、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等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協(xié)調。為此,目前通行的辦法是在保險監(jiān)管機構進行監(jiān)管的同時,成立專業(yè)性委員會(或者是聯(lián)席會議),對強制機動車強責險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協(xié)調和指導。如日本的保險由金融廳管理,但對于汽車機動車強責險(CALI),另行成立了由相關行業(yè)專家組成的(CALI委員會),它對CALI的實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我國,應由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對機動車強責險進行統(tǒng)一監(jiān)管,同時,成立能充分代表各方利益并具有相當專業(yè)性和權威性的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以加強保險業(yè)的自律管理。筆者認為,該行業(yè)協(xié)會的組成人員應包括保監(jiān)會代表、交通管理部門的代表、保險學專家、法學專家、保險公司代表等等,并且,協(xié)會“應當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在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的監(jiān)督下,對經營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險公司實行行業(yè)自律管理”(丁鳳楚,2004)。

    此外,為了進一步保障保險人的償付能力,還可以適當?shù)赝菩袡C動車強責險的法定再保險制度,規(guī)定保險人對于風險系數(shù)過高的機動車,實行法定分保。

    (五)應當采用單行法的立法模式

    與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相關立法相比,我國直接規(guī)定機動車強責險制度的《條例》的法律效力等級偏低了。

    世界各國強制性的機動車(汽車)責任保險的立法,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以道路交通法規(guī)規(guī)范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此種立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國。英國于1930年在其《道路交通法》中規(guī)定了汽車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第二種模式是以道路交通法規(guī)賦予強制投保的法律依據,再由保險法來作進一步規(guī)定。美國的加州即采用這一立法模式。1989年的加州汽車法第七篇:《財務責任法》規(guī)定了駕駛人或所有人的投保汽車責任保險的義務,而汽車責任保險的其他事項則由加州保險法規(guī)定。第三種模式是由專門的機動車強責險的單行法規(guī)范。大多數(shù)國家均采用這一立法模式,如日本于1955年制定的《自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德國的《強制汽車所有人保險法》,韓國的《汽車損失賠償保證法》等等(馬永偉,2001)。

    在各國有關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的立法中,以采取第三種立法模式的居多。不僅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如此,就連英美法系國家也有不少,如美國的新澤西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采取第一、二種立法模式的尚屬少數(shù)。

    參照多數(shù)國家的做法及我國實際情況,我國應當采用第三種立法模式:單行法的模式。因為這不僅符合國際慣例,而且就機動車強責險的立法內容而言,有關保險人經營權歸屬、經營方式、受害第三人直接給付請求權、保險人的代位求償權、和解參與權等等均有其特殊的規(guī)則,且都有別于我國《保險法》的有關責任保險的規(guī)定,而剛剛頒布的《條例》屬于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其效力低于國家立法機關頒布的《保險法》,屬于《保險法》的下位法,而不是其特別法。因此,《條例》中的機動車強責險的規(guī)定是不能與《保險法》中的有關責任保險的規(guī)定相抵觸的,為了克服這一矛盾,強化對交通事故受害人的立法保護,并體現(xiàn)機動車強責險制度的社會公益性和政策性,筆者認為,應制定統(tǒng)一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法》,使之與《道路交通法》和《保險法》等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相配合,并以行政法規(guī)的形式對機動車強責險的實施細則進行規(guī)定,即由中國保監(jiān)會負責制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實施細則》,從而確立“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現(xiàn)代民主、法治精神和效率原則的”(丁鳳楚,2006)機動車強責險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

    三、與相關制度的協(xié)調

    根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實踐經驗來看,單靠機動車強責險制度本身,還無法充分地實現(xiàn)對機動車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護,因此,在完善該制度的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配套措施,構建以機動車強責險制度為中心的完整的“機動車交通事故受害人保障體系”。因此,為了真正有效地貫徹與落實機動車強責險制度,筆者建議除了完善該制度的有關規(guī)定之外,還要處理好與相關制度的關系,具體措施如下:

    (一)處理好與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任意保險的關系

    機動車強責險是為了使機動車交通事故的受害人獲得迅速而基本的賠付,以解決其燃眉之急,因此,它賦予了受害人向保險人的直接賠付請求權,并限制保險人不得以對抗被保險人的抗辯事由來對抗受害第三人,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險公司的經營權益,并導致了被保險人與受害第三人之間相互串通騙保的道德風險問題,為了彌補保險人與被保險入和受害人之間這種不平等,各國的機動車強制責任保險均規(guī)定了較低的保險責任限額,大多數(shù)國家還規(guī)定保險公司僅對受害人的人身損失進行賠付。因此,機動車強責險本身不能給予機動車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以充分的補償,也就是說這一強制險制度不能對被保險人的全部責任風險進行分散。而廣大機動車保有人要想進一步分散其責任風險只有購買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任意保險作為補充。另外,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責險中必須是“保本微利”經營,其利潤空間不大,而為了維持和擴大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也需要發(fā)展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任意保險事業(yè)。因此,為了機動車強責險的發(fā)展,就必須處理好機動車強責險與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任意保險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過分強調機動車強責險的作用,而嚴重地壓縮了保險人的商業(yè)利潤空間。

    (二)處理好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

    國外的實踐證明,機動車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救助機制決不能單靠責任保險制度,還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日本在實施汽車強制責任保險后,又相繼設計了汽車第三者責任相互保險制度和政府管理運作的汽車損害賠償事業(yè)制度,再加上其他已有的社會保險制度,形成了多種制度并存且互為補充的格局[11]。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制度之外,現(xiàn)有的車損險制度、車上人員責任險制度、財產損害險制度和人身意外傷害險制度等保險制度和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也應視為該保障體系之一部分。筆者建議,將機動車強責險置于整個車禍受害人的保障體系之內考慮,在設計機動車強責險的保險費率和責任限制及不保事項時,要與其他制度相互配合,不能過分擠占其他制度的生存空間,造成不必要的沖突與浪費,而應使這些制度相互協(xié)調,相互補充,以實現(xiàn)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的和諧統(tǒng)一,建立起完善車禍受害人保障體系。

第8篇:問責條例范文

張永林指出,此次活動的舉辦是為了推動全省各級農業(yè)部門迅速行動起來,抓好新《條例》的宣傳貫徹落實,在全社會營造學習了解新條例、自覺遵守新條例的良好氛圍,讓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等相關部門和人員盡快全面掌握新條例,在實際工作中自覺遵循新條例。為做好新條例的宣傳貫徹工作,張永林提出三點意見。

充分認識宣傳貫徹新條例的重要性

新修訂《農藥管理條例》的實施,是“三農”領域的一件大事。農藥是重要的農業(yè)投入品,依法做好農藥生產、經營、使用和監(jiān)督管理意義重大。事關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tài)安全和人畜安全,事關綠色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推進,事關農藥產業(yè)的有序健康發(fā)展。各級農業(yè)部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宣傳貫徹新條例的重要性,把新條例的宣傳貫徹落實作為“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確保宣傳月活動扎實開展。

切實抓好新條例學習宣傳和培訓

新條例將農藥管理職責統(tǒng)一劃歸農業(yè)部門,賦予農業(yè)部門全面履行農藥登記、生產、經營、使用指導的全過程管理職責。全面履行好這一職責,抓好學習、宣傳和培訓是重要前提和基礎。一是認真學習。各級農業(yè)部門要抓緊組織廣大農業(yè)干部和技術人員學習新條例,要逐條逐句學,全面了解新條例的修訂背景和重大調整,理清農業(yè)部門的職責,對各條規(guī)定做好全面掌握,準確把握。特別是農藥管理執(zhí)法人員,要先學一步,深學一層,做到了然于胸,爛熟于心,為全面開展工作奠定基礎;二是加強宣傳。各地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專業(yè)人員多角度、多層面對新條例進行解讀,推進新條例進機關、進廠房、進門店、進農村、進基地,千方百計讓公眾知曉新條例;三是開展培訓。培訓工作分級組織實施,省、市(州)農業(yè)部門以培訓農藥管理、執(zhí)法人員和農藥生產者為主。縣級農業(yè)部門以培訓農藥經營者、使用者為主。

抓緊做好依法履責前期各項工作

一是盡早確定負責農藥生產和經營許可工作管理機構。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明確責任,細化分工,抓緊明確農藥管理機構,為全面開展工作做好準備;二是積極爭取支持。各級農業(yè)部門要提早謀劃,周密安排,明確工作思路和措施,及時向同級黨委政府匯報,爭取領導支持。根據新的職能職責,主動對接相關部門,在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等方面爭取相關部門支持;三是及時開展工作。各級農業(yè)部門要按照新條例賦予的職責,按照省里的總體部署,及時開展農藥管理相關工作,確保工作不間斷,不出現(xiàn)“空檔期”。

第9篇:問責條例范文

關鍵詞: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公共利益;個人利益

中圖分類號:DF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7-0182-02

拆遷問題近幾年一直是熱議的話題,就以《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征求意見稿)》來說,無論是在力度上和速度上都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當我們受到個案沖擊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到底是存在哪些制度性的問題,還是拆遷條例所呈現(xiàn)出與社會進步不同步的體制問題。經過專家的廣泛調查研究,《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與《憲法》、《物權法》、《房地產管理法》保護公民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原則和具體規(guī)定存在抵觸,這導致了城市發(fā)展與私有財產權保護兩者之間的嚴重沖突,也導致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中的失衡。即便是2011年1月21日起正式實施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補償條例》也不能完全根除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中的失衡現(xiàn)象。

一部法律的修改不僅僅是文字的變化,更多的是其背后復雜的利益調整。關于土地征用和拆遷問題法律也是幾經修改。1991年6月為了與《城市規(guī)劃法》建立配套的法規(guī),國務院了《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當時的城建主體多是國有性質,拆遷行為基本依靠政府計劃,當然鮮有涉及公共利益與非公共利益的差別,商業(yè)拆遷多半按照政府拆遷的模式。1994年7月《房地產管理法》出臺,分稅制實行改革,城建主體中增加了開發(fā)商,開發(fā)商由后臺走向前臺,土地財政成為重要因素被地方政府倚重。2001年6月《拆遷條例》修改頒布,但是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的差別,政府既是審批者又是裁判者,對被拆遷人拒絕拆遷的實行強制拆遷等做法給民眾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利益損失和精神傷害。2004年3月《憲法》增“征用補償”條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但是憲法修正案仍然沒有界定“公共利益”的范疇。2007年3月《物權法》規(guī)定“拆遷補償”, 第42條針對城市房屋的拆遷的三項補償安置原則,提高了對被拆遷人的補償標準。2011年1月21日起正式實施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補償條例》有了更多的改善,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對各種利益的博弈都發(fā)揮了一定的督促和限制的作用。

以往條例中對于“公共利益”都沒有明確的界定,新條例在這一點上有了較大的突破,并采取了列舉方式。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第八條以列舉的體例將“公共益處的需要”界定在:國防和交際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根本行動措施扶植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情況和資本呵護、防災減災、文物呵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yè)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扶植的需要;由政府遵照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有關劃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根本行動措施落伍等地段進行舊城區(qū)改建的需要;法令、行政律例劃定的其他公共益處的需要。公共利益的界定避免了以往開發(fā)建設拆遷的發(fā)展經濟和公共利益需要的偽裝,主要是區(qū)分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并不能實際上解決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中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失衡的問題。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使被拆遷者得到滿意的補償。針對補償問題,新條例也有相關的規(guī)定。新條例在第三章針對補償問題做了規(guī)定。條例規(guī)定,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yè)損失的補償。即便是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公布之時,黑龍江省密山市的強制拆遷自焚事件、江蘇拆遷戶的自焚事件似乎也對我們提出了疑問,新條例的頒布實施能不能真正解決拆遷與征用中的矛盾,能不能真正地平衡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公共利益的明確界定能否真正區(qū)分“政府組織實施”和“開發(fā)商商業(yè)行為”?直補是不是解決征地矛盾的關鍵?

剛出臺的新拆遷條例的頒布在形式上結合民眾意見和專家意見,考慮公共權力與個人權益,體現(xiàn)了立法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在內容方面,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拆遷補償范圍、原則和程序,從行政強制拆遷向司法強制搬遷的演變,都是符合民意和立法目的的突破性的規(guī)定,但不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筆者通過對《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的優(yōu)勢和隱患的分析,淺談如何更好地在條例中體現(xiàn)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平衡,如何有效地解決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的矛盾。

從條例頒布的優(yōu)勢分析,筆者認為,第一, 公共利益的界定改變了以往政府和開發(fā)商形式上以公共利益為名,實質上為謀取私利的狀況,甚至某些政府或者國家機關的辦公用房的開發(fā)也施行以公共利益為名的拆遷。第二, 責任明確 以往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拆遷許可證的效力等等都受《行政許可法》的影響,但是即便如此,國務院以及房屋拆遷主管部門沒有規(guī)定制定房屋拆遷行政許可聽證程序。新條例將拆遷許可證的方式廢除,市縣級人民政府成為直接責任主體,國有土地的政府征收行為成為政府行為,政府從幕后走向前臺,不能在逃避責任。新條例規(guī)定政府是做出的征收決定的主體,政府自己不能再作任何的行政裁決,只能由上級政府監(jiān)督或者法院的裁判。第三, 行政補償以人為本 舊條例忽視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新條例重視被拆遷人和公眾的意愿,以往在征收人的補償方面因價格偏低,過少的考慮被征收人的利益,被征收人往往存在抵觸情緒,新條例規(guī)定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于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即便在制定初期也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社會的廣泛參與,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并結合專家意見,新條例還規(guī)定,被征收人對市、縣級政府作出的房屋征收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所以在救濟制度上也摒棄了舊條例的不利制度,民主貫穿在制定和執(zhí)行條例的始終。第四,取消了行政強制拆遷 這又是新條例的一大突破,政府既是參與者又是裁判者的局面終于有所改變,新條例將行政強制拆遷變?yōu)樗痉◤娭瓢徇w,有利于制約政府的征收和補償工作,使其盡量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進行,從而減少在房屋征收與補償中因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失衡而產生的矛盾與沖突。

新條例的眾多優(yōu)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房屋征收和補償?shù)拿?,但是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筆者認為直補不是解決征地矛盾的關鍵,《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補償條例》仍然存在一定的劣勢。

第一,筆者認為,在新條例中缺少治理的決心。最近三年發(fā)生的8起拆遷自焚或活埋案中無一名地方官員因此受到追究。江海、鹽城,北京海淀,山東膠州,福建泉州,黑龍江東寧先后發(fā)生拆遷戶自焚,湖北武漢拆遷戶被鏟土機活埋,當?shù)毓賳T無一人被問責;就是唐福珍事件中被停職的科級干部在事件過后不久也是官復原職。如果想真正解決征地與補償中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關鍵并不是能補償多少,而應該是制約權力,對于在這一行政行為行使過程中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的處罰制度,加強行政監(jiān)督司法監(jiān)督的力度,把問責制落到實處,并應賦予群眾代表一定的參與權和談判權,這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公共權益和個人權利的平衡。

第二,關于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進行嚴格區(qū)分是否能真正解決征收與補償中存在的矛盾。關于這一點我們要一分為二。筆者認為,更好的界定公共利益的目的是防止部分開發(fā)商以政府的名義,即以公共利益為名行己之利,實現(xiàn)“非公共利益”的目的,對于部分開發(fā)商是有一定的限定標準。但只是把開發(fā)商的這種行為由舊條例的混淆狀態(tài),變?yōu)槿缃竦恼婵諣顟B(tài),同時又增加了“外交需要”,筆者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即便是開發(fā)商純粹的商業(yè)開發(fā)目的,只要其是“外交需要”作為條件,依然可以征收。在新條例中是否應該將“外交需要”的條件詮釋的更加明確,使政府,開發(fā)商和普通民眾均不產生重大誤解。

第三,關于征收主體。從新條例可以看出,市縣人民政府是理所當然的征收主體。第四條規(guī)定,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房屋征收部門(以下稱房屋征收部門)組織實施本行政區(qū)域的房屋征收與補償工作。第15條規(guī)定,房屋征收部門應當對房屋征收范圍內房屋的權屬、區(qū)位、用途、建筑面積等情況組織調查登記,被征收人應當予以配合。而這些內容的執(zhí)行,首先應該考慮的關系背景是市縣人民政府和房屋征收部門的關系。房屋征收部門能否作為行政主體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最終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其不能作為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而只能以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或者受委托組織的身份行使職權,受委托的房屋征收實施單位和房屋征收部門又是什么關系?

第四,關于賠償。新《條例》明令禁止政府及房屋征收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房屋征收與補償工作中不履行職責、、、。禁止野蠻搬遷、暴力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禁止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補償費用。禁止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或者房地產估價師出具虛假或者有重大差錯的評估報告。對違反者視情節(jié)輕重依法給予通報批評、行政處分、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對于具體的賠償標準卻沒有加以規(guī)定,只能參照《國家賠償法》。建議受賠償人應有權選擇賠償形式。比如是選擇貨幣賠償還是房屋賠償?shù)鹊取_@樣才能平衡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

參考文獻:

[1] 彭小兵.城市拆遷中的公共利益與博弈[N].中國經濟時報,2007-06-28(5).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