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大學生思想品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思想品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思想品德

第1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關鍵字]:傳統(tǒng)文化;德育;大學生思想品德;德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6

一、 中國呼喚大學傳統(tǒng)德育方法的回歸

我國德育正如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快速的經濟增長打破了原有的社會關系,人特別容易接受新觀念的影響,社會將因此突然迷失方向⑴。他認為經濟增長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社會內部結構,從而改變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帕森斯也認為社會內部結構的變化回牽動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的遷移⑵。正如2005年,孟悌清教授等一行人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調查⑶。從那次調查中也可以揭示出我國大學生的德育工作遭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⑷:有一部分學生缺乏求知成才的內在需要,表現(xiàn)在追求目標模糊、生活目的模糊、心中的榜樣模糊,學習動力不足。德育效果不太理想,不少學生還對德育采取輕視甚至對立的態(tài)度。傳統(tǒng)文化就是在歷史繼替過程中那一段流動歷程的體現(xiàn)。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儒家文化、釋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之間,既相互吸引、相互滲透,又相互排斥,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復雜性與再生性等特點⑸,首先得先理解我們的祖先們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與發(fā)揚的傳統(tǒng)。

總之,傳統(tǒng)道德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來的文明發(fā)展中形成的,既表現(xiàn)為顯性的道德文章,又體現(xiàn)為隱性的民族心理積淀。到現(xiàn)在為止,它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對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但傳統(tǒng)道德是集精華和糟粕于一體的社會思想意識形態(tài),雖然有時內容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 借鑒日本、韓國的德育經驗

在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儒家文化圈地區(qū),現(xiàn)代化發(fā)展是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發(fā)展過程。為了集合力量,盡快趕上現(xiàn)代化國家,他們多采用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式國家體制,并由政府引進西方經濟制度和管理模式,來促進現(xiàn)代化發(fā)展⑹。

日本各界對道德教育的爭論再次響起,表明日本對道德課作用的重新關注,目前,有關道德課的主張分為"回歸傳統(tǒng)派"、"市民德育派"和"維持現(xiàn)狀派"?;貧w傳統(tǒng)派的大部分人士仍然由文部省及政府官員充當。1999年,東京都知府候選人石原慎太郎在選舉活動中提出"德目教育"的重要性。大阪大學的中國儒家教授加地伸行提出"回歸通俗道德"說,認為在道德課中進行的"民主"、"平等"、"博愛"等"高級道德教育","對我們日本人來說太抽象,簡直無法實現(xiàn)"。他主張,與其這樣還不如回到儒家道德中尋找我們的德育依據(jù)。而文部省大臣、現(xiàn)任議員奧野誠亮則主張在學校道德課中應重視《教育赦語》的精神,不僅大大鼓吹了"大東亞戰(zhàn)爭"的英勇性,還認為現(xiàn)代道德課完全是西方操縱下的產物,應改革《教育基本法》,并回歸《教育赦語》⑺。

與存在明確沖突雙方和沖突力量對比,韓國的道德課理念就顯得單調得多。韓國始終沒有出現(xiàn)過對傳統(tǒng)德育的深刻反省。包括政府和民間。未曾出現(xiàn)明顯的、反傳統(tǒng)的呼聲。例如,在韓國經濟增長開始不久的1967年對韓國企業(yè)管理人員的調查中,只有36-9%的人回答"應拋棄傳統(tǒng)"⑻。而眾所周知,企業(yè)是最應該拋棄陳規(guī)陋習的,追求新精神的地方。再如,韓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服從權威、地緣意識一直是阻礙韓國民主發(fā)展的根源。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到80年代推行民主化的過程中,韓國一直未能真正擯棄這種傳統(tǒng)。當然,這與韓國軍人政治有相當直接的關系。因此造成韓國道德課中傳統(tǒng)教育的比重比較大。

三、 小結

我們雖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我國現(xiàn)代化的建設,但是傳統(tǒng)的東西不能丟,那是不可替代的財富,所以我們要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真正地把這個不能屏棄的原則切實地遵守下去。首先,著眼于大學生思想實際⑼;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高低與學校課堂教學知識的傳授、校園文化的熏陶緊密關聯(lián)。其次,著眼于大學生生活實際;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方式,追求的風格,課余生活的興奮點究竟在哪,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應掌握和了解的。最后,著眼于大學生情感實際;大學生他們精力充沛、情感豐富、追求上進,但同時,也是一個情緒不穩(wěn)定、意志力較薄弱的一個特殊群體。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加強對青年人情感實際的研究,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隨著大學生自立、自強、自愛、自重等意識的不斷增強,思想道德建設更要講求方式和方法。大學生只有從被動灌輸?shù)蔫滂糁薪饷摮鰜恚屗麄兺ㄟ^自己的親身感悟,通過理性的思考沉淀、提煉,才能達到人情人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⑴、《日韓道德課理念比較研究-文化沖突視角》姜英敏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M]20036第126頁第13行

⑵、轉引自⑴中羅婉明著《中學德育與社會變遷》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研究教育研究所1999年博士學位論文[C]第58頁

⑶、孟悌清等著《增強高等院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與方法》論文[D]1672-9952(2006)06-0050-04第7行

⑷、楊德廣著《現(xiàn)代教育理念專論》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第93頁第9行

第2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一、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缺欠表現(xiàn)

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的21世紀中,社會經濟發(fā)展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把人才培養(yǎng)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求提到了首要位置。當前,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學習環(huán)境相對自由寬松的高校學生中,受消極文化的影響和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日趨嚴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不少學生在情感、意志、興趣、需要、信念、社會公德等方面出現(xiàn)缺失,具體表現(xiàn)在:

1.政治信念的不堅定。少數(shù)人對國家前途、命運,對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持懷疑、觀望態(tài)度,甚至漠不關心。

2.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社會上如腐敗、不公平、追求享樂等一些消極現(xiàn)象也影響著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學習目標不明確,考上大學有“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沒有了目標和追求,未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出現(xiàn)厭學、混學、考試作弊、遲到、曠課、作業(yè)抄襲等現(xiàn)象。

3.意志力薄弱。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強化,受到過多的寵愛。而家長則喪失了教育者的功能,家長教育的不當和缺失,使他們缺乏意志的磨練,無法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遇到困難采取逃避態(tài)度。

4.利已主義思想蔓延。社會責任心不強,集體主義、大公無私、先人后已等道德準則淡漠,主張“以我為核心”,缺乏團結友愛互助精神。

5.拜金主義。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物質利益至上觀念在頭腦中占據(jù)了上風,導致學生把錢作為判斷自己價值的唯一標準。在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思想和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指導下,學習動力不足,未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業(yè)上。

6.社會公德意識淡薄。部分學生缺乏社會公德意識:不講文明禮貌,不尊重師長;不愛護公物;亂涂亂畫;不遵紀守法,酗酒鬧事時有發(fā)生;紀律觀念淡漠,不按時作息,大聲吵鬧,影響他人學習、休息;不講究衛(wèi)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

二、重視加強大學生自律精神的培養(yǎng)

“自律”是人作為主體在認同、內化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對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jié),這是依靠內在的信息來引導的自律行為。從倫理學的概念去理解,“他律”是社會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的制約,它既是一種引導機制,也是一種制約機制。自律是他律的基礎,但僅靠自律是很難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因此,高校應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積極為國家輸送合格人才做出應有貢獻。

1.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思想政治工作機制是落實思想政治工作方針、貫徹執(zhí)行工作任務的有效保證。高校應重視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和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和完善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思想政治工作責任制機制。其次,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機制。包括:運行機制、競爭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反饋機制,以及思想道德為核心、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綜合評比體系。第三,加強民主建設,建立、健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組織引導機制。

2.自我教育的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方式,能夠激發(fā)青年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全面素質的提高。自我教育在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表現(xiàn)在接受教育中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礎,有比較扎實的知識基礎。在遵守學校學生的行為準則、創(chuàng)建文明活動等方面有較好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是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重要條件。因此,高校應重視強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機制,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對象和工作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對自己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科學評價,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確立自尊、自信、自強的健康心理,以促進提高教育效果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

3.重視校園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建設。創(chuàng)建一個體現(xiàn)崇高精神的校園氛圍,注重對學生進行校園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的教育,對促進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有著深遠的意義。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優(yōu)良文化氛圍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如建立和發(fā)揮文化長廊、宣傳板報、校訓、校報等宣傳陣地的作用;舉辦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讀書活動、體育節(jié)、專題辯論會、演講會,開展第二課堂興趣活動,技能訓練;成立文學社、記者協(xié)會、藝術團、書畫協(xié)會等組織。促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通過上述內容為載體,擴展教育手段的延伸和德育的有效載體,挖掘和發(fā)揮校園文化熏陶的教育功能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等活動中來,達到環(huán)境育人的最佳效果。

4.開展各類教育活動,促進自律精神的培養(yǎng)。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tǒng)一貫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是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根據(jù)當前的形勢和工作任務,結合學校的條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和條件,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必要措施。如在學生中開展“學習優(yōu)秀獎”和“學生干部工作優(yōu)秀獎”等評選活動,對學習好、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及干部進行表彰獎勵,促進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引導學生學“八榮”明“八恥”,樹立社會主義新風,確立遠大志向、培養(yǎng)高尚品德。通過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自律精神,提高自律能力。

5.幫助學生樹立堅強的意志。意志是學生實現(xiàn)某種思想或任務中,自覺克服困難或阻障的心理活動,有了堅強的意志,就能自覺調節(jié)行為。意志堅強的學生能夠經受各種困難、挫折和失敗的考驗。而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往往受到挫折即停止不前,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高??舍槍Ξ敶髮W生的思想表現(xiàn)和心理特點,請有關專家作“如何樹立自主、自立和自強精神”、“擇業(yè)和就業(yè)的心理挑釁”等為主題的專題講座。鼓勵大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和奮發(fā)向上的進取精神。

第3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不脫離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及學生解題能力、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分析能力提升的切實需要,重視對學生現(xiàn)實問題應對能力的培養(yǎng),并注重方式、方法、教育過程的三效合一性。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我知我家》一課中,筆者把知識目標設計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家的含義,認識家庭的特點及家庭關系的確立,明白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是不可選擇的;把能力目標設計為: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感受有關發(fā)揚良好家風,學習并繼承家人優(yōu)秀品質的能力;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設計為: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庭、熱愛父母的情感,引導學生繼承家庭的良好傳統(tǒng),學習家人的優(yōu)秀品質,增強對家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1. 合理開發(fā)和利用生活化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的編寫是立足于學生視角,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基礎上的。教材以生命、道德、法律、政策等作為內容。以此為標準,思想品德課程教材的編寫,不僅以知識信息的傳遞為基本內涵,還在課程內容中不斷地融入日常生活和活動中所出現(xiàn)的各類行為范例和話題。在此種思維模式下新教材的編寫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材更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在強化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性的同時,也給予教師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造平臺和教學自由。

2.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認知和生活經驗角度入手,將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悟與課堂學習所獲得的間接經驗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符合學生需要的生活實踐性課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世界認知角度來看,學生的成長及生活經驗的積累主要依靠其不斷地從其所熟悉的生活世界中汲取養(yǎng)分來完成經驗構建。因此我在備課時,考慮到現(xiàn)實生活對學生的態(tài)度、思維方式、行為等的深刻影響,并以其為思想品德課程教改的土壤,將學生的生活體悟和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對生活探究的興趣、探索需要有效的融入生活化課堂設計中,由淺入深的幫助其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并在此過程中促進良好的品德的形成。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學中體味到輕松愉快的基礎。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程中,以活動課的方式,不斷地引導學生逐步參與社會實踐、體悟社會生活、融入社會生活,進而進行品德和思想的內化、升華。

1. 營造語境生活化

學生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友愛、平等的師生互動過程中,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情緒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索能力、靈感、聯(lián)想均會被最大化激活,很容易跟隨教師腳步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在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里達成思維創(chuàng)造性拓展的目的。在課程設計之初,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營造可以直接進行心靈對話的生活化語境,歸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展示自己的知識、情感、思想、精神面貌,并以此作為與學生進行心靈層面互動溝通的基礎。

2. 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

根據(jù)教學內容、個體的差異化、學生心理特點的差異為依據(jù)而構建起來的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組織形式,將學生的思維放置在其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更為良好。因此,教師的職責即以某種教育目的為核心,精心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引導學生自覺進入獨特的體驗式學習狀態(tài),在對真實場景的熟悉中自然實現(xiàn)自我感悟、自我認知、自我教育,進而將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化為積極主動的自我心靈創(chuàng)設者。

第4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品德,對策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繼承者,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因此,提高大學生誠信品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充分分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內因與外因,并發(fā)揮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誠信品德。

一、高校大學生誠信品德缺失現(xiàn)象的反思

第一,高校大學生自身誠信品德缺失的外因。高校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時代敏銳性,善于主動與時代潮流產生共鳴,也容易接受并傳播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一些消極的信息。同時,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刻發(fā)展的今天,各項配套的政策還不夠完善,許多人為了追求經濟利益,使用各種不合理的手段,甚至是不合法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經濟目的,所以,當代大學生受到了極大的考驗。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也正是在這段社會轉型的期間,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速,西方個人主義的觀念進入并影響著我國整個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地拉大,使得一部分人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生活奢華,行為方式混亂,衍生出了功利主義與利己主義,不斷影響著我國互利互惠、誠實守信的經濟規(guī)范,同時,一部分公眾人物與地方官員在誠信品德建設方面視誠信為兒戲,鉆國家誠信建設的漏洞,這些不合理思想與行為都影響著正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生的思想,會使大學生將實現(xiàn)自我利益視為唯一的人生目標,產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其次是校園環(huán)境的影響。在全國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學生誠信品德的建設受到廣大學者的再次重視,然而高校普遍重視知識教育、輕視道德教育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高校管理人數(shù)不足,管理學生較多,只能根據(jù)學習成績和在班級的表現(xiàn)情況打分,幾乎涉及不到大學生誠信這一項,不能深刻了解每一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這些都反映了對大學生誠信度的忽視。少數(shù)高校教育者對師德教育的消極態(tài)度,在生活與工作中對自己的要求不嚴格,忽視大學生教育主體的地位,這是高校大學生教育內容滯后、高校誠信約束獎評機制建設不健全的表現(xiàn),這些都從不同層面誘導了大學生誠信品德缺失的行為。

最后,家庭教育的影響。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還普遍存在,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思想的發(fā)展 ,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只要孩子不做違法亂紀的行為,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是只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的表現(xiàn),同時,有些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忽視自己的誠信行為規(guī)范,無意引導孩子的誠信缺失行為,有些家長甚至默許了孩子的誠信缺失行為,這樣的不誠信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對孩子進入大學乃至社會都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

第二,高校大學生自身誠信品德缺失的內因。哲學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高校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外部因素,真正能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高校大學生自身誠信品德的建設,這是內因。大學生自身誠信品德的缺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學生對自身誠信品德的認識不足。高校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淡薄是大學誠信品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有些學生認為有誠信的老實人會吃虧,因此在考試、招聘等環(huán)節(jié)上弄虛作假,可以得到好的成績和滿意的工作,這樣,會使得一些具有誠信且刻苦學習、努力工作的同學心理失衡,會錯誤的認為不誠信的手段也會得到好的結果,對誠信產生了懷疑,產生了認為誠信就是迂腐的錯誤觀點,這些都導致了大學生認識不到誠信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學生自身誠信品德評價能力不強。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青春期,性格方面相對于中學生較為成熟,但是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處于形成時期,心理仍然復雜多變,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也經常具有矛盾性與不成熟性,自我控能力不穩(wěn)定,缺乏自身的誠信品德評價能力,往往在面臨誠信問題時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損或受到利益的誘惑會放棄自己的誠信乃至道德準則。

最后,大學生自身社會責任意識弱及自身價值取向具有偏差性。當代大學生中有不少是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受到父母的溺愛,得到了父母給予的一切,社會責任意識較弱,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較弱,社會責任感不強,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與得失,自身價值取向不明確,存在嚴重的偏差,這也影響著大學生自身誠信品德的發(fā)展。

二、高校大學生誠信品德缺失現(xiàn)象的對策

第一,高校大學生誠信品德教育體系的完善。

首先,高校大學校園誠信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化。高校校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環(huán)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高校校園環(huán)境是大學生成長的搖籃,有利于學生對學校產生榮譽感、信任感。高校應把誠信品德教育做到方方面面,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誠信品德的良好氛圍,良好的誠信氛圍能正確引導高校大學生遵守誠信,會對大學生的失信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力。

其次,提高教師自身誠信品德的修養(yǎng)。高校教師工作者是教書育人的建筑師,應該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正確引導高校校園的社會風氣,加強誠信品德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種方法與資源,努力創(chuàng)新,將誠信品德的教育工作做到高校教學的各個方面。同時,學校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應強化教師工作者的道德規(guī)范,注重教師的整體道德水平尤其是個人誠信度的考核與監(jiān)督,使高校誠信品德教育更加具有實效性。

最后,加強高校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與獎懲機制。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加迅捷,網絡也成為高校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網絡是一個高度自由的空間,會出現(xiàn)許多各類各樣的消息,使大學生做出不正確的判斷,誘導部分意志力較差大學生放縱自身的行為,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在校園網絡中創(chuàng)造誠信的網絡環(huán)境,建立與誠信相關的網絡版(上接299頁)塊與獎懲機制,通過合理有效的網絡制度來保證誠信教育的實際效果,將誠信行為與高校大學生評選各種獎勵等掛鉤,對誠信品質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大學生給予表彰。

第二,營造優(yōu)良的社會誠信環(huán)境。

首先,建立健全規(guī)范的社會誠信法規(gu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的、快速的發(fā)展要求道德與法律的相輔相成,健全的法規(guī)是誠信品德的前提與基本保證。我們應將誠信品德教育與法律法規(guī)相結合,建立健全的誠信法規(guī),及時修訂不合理的誠信法規(guī),對失信的行為方式加大懲罰力度,將所有的經營活動納入社會誠信法規(guī)的道路中,實現(xiàn)失信行為的逐漸減少,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大環(huán)境。

其次,加強政府的誠信度。政府在社會誠信管理的過程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形象與決策都直接反映了政府的誠信度,政府需要積極宣傳誠信品德的理念,規(guī)范自身的誠信行為,提高自身的誠信度,推進全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讓社會形成良好的誠信氛圍,樹立人們的誠信意識。

最后,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環(huán)境的建設。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要注重誠信環(huán)境的建設,我國正朝著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前進,誠信品德的建設必不可少,以信取利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強力保證。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生活在誠信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更好的樹立與加強自身的誠信觀。

第三,轉變家庭誠信教育的理念與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

首先,提高家長自身的誠信品德。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父母應該加強自身的誠信道德修養(yǎng),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正確地運用獎懲手段來引導孩子成長,轉變重知識、輕德育的思想觀念,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誠信品德,樹立正確的誠信價值觀念、品德觀念。

其次,家長需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急于功利主義,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德育發(fā)展。父母應該學習正確的教育理念,讓孩子知道做人的道理、是非的觀念,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不誠實守信行為,讓孩子從思想觀念上認為誠信品德是一種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

最后,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氛圍。父母所營造的家庭氛圍應該是民主的,在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不誠信行為時,應及時的指引、批評教育;當孩子主動說出自己不誠信的行為或疑惑時,父母應該及時的指點、贊揚與肯定,以便支持與獎勵孩子正確的誠信品質,從而有效地培育孩子的誠信規(guī)范,讓孩子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曉暉:《關于大學生誠信狀況的調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笫2期。

[2]羅艷:《我國政府誠信缺失原因探析及其重塑對策》,《學理論》2010年第12期。

[3]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概要》,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年版。

[4]【美】弗蘭西斯?福山:《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chuàng)造》,遠方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濤、馬莉、劉慶:《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xiàn)象及對策》,《科教導刊》2010年第6期。

第5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一、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思想品德教學中,某些教師采取“照本宣科”、“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只是看課本或教參讀讀、講講,把條條框框在黑板上寫寫,學生只是在課本上勾勾、畫畫、聽聽,把重要知識點在筆記本上抄抄,再死記硬背下來。對知識點的理解大多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難真正搞清楚,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學生在學習品德過程中,觀看有關學習內容的故事、案例的視頻情景,比學生閱讀故事、案例或者教師口頭講解更生動,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學中穿插幻燈投影,展現(xiàn)相關故事情景、教學重點等內容,真正做到“圖文并茂”,讓學生把圖像、動畫、聲音相融合,把學生帶入心曠神怡的境界。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認為生動有趣,學習熱情高漲,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這一變化本身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適當?shù)拿襟w,可以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許多故事、案例單憑教師語言講授,既花時間,效果又不好,而設計一些與教學有關的動畫、視頻或幻燈,就會使學生一目了然,茅塞頓開。

二、通過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論什么學科,教師都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授“青春誤讀”內容時,先播放歌曲《朋友》,再讓學生思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人總也尋覓不到真摯的友情,這是為什么呢?表演短劇《他為什么找不到友誼?》,學生1:李清,“豬頭”呢?學生2:你叫誰呢?學生1:胖子李清唄!學生2:昨天叫人家“肥肥”,今兒又叫人家“豬頭”,你也太欺負人啦!學生1:鬧著玩唄,你別小題大做嘛!哎,我聽說你跟二班那位“小眼鏡”有點意思,是吧?學生2:你真無聊。學生3:你又胡說啦,把同學都氣走了。學生1:活該。誰叫他不讓我抄作業(yè),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還訓了我一通呢,我跟他沒完。通過欣賞短劇表演,揭示同學間存在的亂叫綽號等不尊重人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相互尊重,建立真誠的友誼,共享美好青春。通過這些情境,輕松自然地傳授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師用自身魅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經常聽到學生談論,一看到某某老師從教室里走進來,我就想睡覺,而某某老師的課很有吸引力,自始至終都感到很輕松。這就是教師的魅力。讓學生喜歡自己,從而喜歡上自己的課,是教師成功必備的一種素質。

1.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課理論枯燥乏味、法律條文抽象,要上好思想品德課并不容易,教師應該在語言上下大工夫。如果一個教師富有通俗易懂、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2.以良好的教學態(tài)勢激發(fā)興趣。

教師除了運用有聲語言外,還經常運用肢體語言,用得體的穿著、和藹可親的語言、豐富的面部表情、期待的目光、適當?shù)氖謩輨幼靼l(fā)揮教學態(tài)勢對口語的深化補充作用,使教學有聲有色,富有節(jié)奏,從而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品德理論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掌握基本理論,使學生把思想品德課不再看做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精神滋養(yǎng)。

四、教師加強自身建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決戰(zhàn)課堂,教師除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外,還要注重自身建設,這就要求教師每時每刻都為自己“充電”,不斷充實知識貯備,保證時刻為學生“放電”。

1.深化學科知識。

教師的知識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和必要資本。為學生準備一池不斷更新的“活水”,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2.加深對政治動態(tài)的了解。

誰能站在政治的制高點上,誰就能培養(yǎng)出思想敏銳的人才。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介紹新的政治動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博采眾長,探索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方法。

第6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3C-0004-02

一、貧困大學生的基本現(xiàn)狀及心理特點分析

(一)貧困生的基本生活狀況

從生活費用來看,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貧困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用多數(shù)是在300元左右,某些特別困難的學生甚至每月只能靠200元生活。生活上的拮據(jù)使得許多貧困生對學習非??炭啵笞约涸趯W習方面能夠拿上獎學金,某些貧困生則積極參加校外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兼職在獲取部分生活費的同時,也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在人際交往方面,許多貧困生出于強烈的自尊心,不愿意參與過多的交往,參加各類活動時,總是躲躲閃閃,不愿出頭露面,漸漸地把自己封閉起來。

(二)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1 自卑與自尊并存的心理矛盾。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生活拮據(jù),貧困大學生經常為學費和生活費而感到煩憂。與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相比,他們沒有過多的經濟基礎來支持參與學校各種活動或技能培訓,許多貧困大學生因此覺得自己能力不如別人,同時,大學生攀比的心理比較嚴重,往往造成自卑的心理。這種自卑的心理具體表現(xiàn)在整體情緒低落,對生活的態(tài)度比較消極,同學或老師的好意被認為是對自己的施舍。對于具有成熟意識和價值觀的貧困大學生來說,他們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但心里又對現(xiàn)實有所逃避,所以一旦受到挫折就極容易走向極端。因為怕受到外界對自尊的傷害,所以往往將自己與現(xiàn)實隔離開來,時間一長,就導致心理出現(xiàn)畸形的狀況。這種自尊與自卑的矛盾心理,使得貧困大學生在不正常的思想狀況下生活,也使他們的心理受到一定的折磨。

2 獨立與依賴并存的心理矛盾。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他們更懂得進入大學學習是來之不易的機會,所以他們往往表現(xiàn)得非常愛學習,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在大學中,他們也表現(xiàn)得比較堅強獨立,通過不斷地參加社會兼職和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這些都展示了他們自強獨立的精神。但另一方面,貧困大學生也受到國家和個人的經濟資助來完成大學的學業(yè),在這過程中,部分貧困大學生缺乏獨立自強的勇氣,常常把希望寄托在這些資助他的社會和個人身上,形成一種依賴的心理。而這種依賴心理也影響了他們通過實踐來提高自身能力的欲望,從而也缺乏社會責任感。

3 自我封閉與渴望人際交往的矛盾。大學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大學生在大學的學了掌握理論知識或者是技能外,還要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懂得如何去與他人順利地進行交流。所以,人際關系在大學的學習中也顯得非常重要。一些貧困大學生由于接受的中小學教育比較落后,見識有限,同時也沒有明顯的特長,因而,他們選擇逃避的方式以避免參加學校的活動。經濟的拮據(jù)也使他們會盡量避免參加同學聚會這類集體活動,久而久之,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便產生了障礙,甚至會產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另外,自卑的心理也讓他們用一種戒備的心理來保護自己,遇到困難也不愿意將心事說出來,這些使得他們容易陷入孤獨的煎熬中。

4 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貧困大學生往往會產生這樣的心理,他們習慣于用不平衡的心理看待社會上的事物,始終覺得社會不公平。在行為表現(xiàn)上也比較叛逆,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其實這種做法既傷害了周圍的同學,也傷害了自己的心理,還打擊了父母對自己的希望。究其原因,是因為家庭經濟壓力讓許多貧困大學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中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常常感到不自信,不能主動與人交流,行為上形成逃避的心理,最終產生自輕自賤的意識,對社會抱著極端的看法,對某些不公平的現(xiàn)象不能寬容地看待。

二、基于心理需求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出于對人性和人權的尊重,對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學生獨立人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對促進貧困學生的自身發(fā)展,體現(xiàn)社會和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基于心理需求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貧困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

在信息化的高科技時代,知識是生存的基礎,但生存的目的不是只為滿足物質上的追求,人性的本質在人心深處是要有自主的意識,形成獨立的人格。在現(xiàn)代社會中,經濟的發(fā)展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社會應該對其尊重和理解。貧困大學生是大學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由于各種偏見,在思想上總是受到不客觀地對待。因為他們心理的特殊情況,大學中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出于對他們人格尊重的需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育和人格關懷,讓他們樹立起自我主體意識,幫助他們激發(fā)內心對自我提高的欲望和追求,同時也幫助他們形成與社會發(fā)展相符合的思想道德,從而促進貧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基于心理需求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

現(xiàn)代教育體制改革是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進行的,當前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大學生為重心,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工作方向。尤其是對于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心理需求,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的說教和知識上的灌輸。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精神,必要時把人文關懷作為工作的切入點,要更多地投入感情,進行心理疏導。這些條件都對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基于心理需求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要更好地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為基礎,從而使教育工作進入更深層的目的。通過對比貧困學生和非貧困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與貧困大生的心理特點相結合,提高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

三、基于心理需求開展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關心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研究和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探索適合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當代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尊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感受,緩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由于各種原因,貧困大學生一方面要承擔著貧困的現(xiàn)實,另一方面又承擔著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貧困的現(xiàn)實也使他們具有強烈的對成就的追求欲望,他們極力希望通過努力來追求成就以改變貧困的命運。所以,他們也受到貧困帶來的各種壓力,經濟上的負擔和外界對心理的壓力。當然這種壓力既是追求成就的動力,但一旦壓力過大,也是造成失敗的重要因素。對于這些情況,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所有問題的癥結在于“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是貧困帶來的壓力所致。所以,在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自卑心理不要隨意指責,要理解他們并幫助他們,對他們進行心理安慰和疏導,通過人文關懷讓他們了解貧困只是暫時的社會問題,鼓勵他們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不公平現(xiàn)象,樹立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意識,處理好社會中的各種矛盾關系,讓他們積極走出貧困的陰影。

(二)以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利益為導向,加強貧困大學生援助工作

雖然我國政府和社會有針對貧困大學生的各種資助政策,但在資助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不少的問題。許多社會捐助和扶貧措施由于各種原因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壓力。比如說,某些地方為了提高透明度和加大政府資助的宣傳力度,對貧困學生的信息進行公開,這在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的同時,也給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添加了難度。這些行為其實也讓貧困學生感覺到自己屬于社會的另外一個群體,無形中加深了他們的自卑心理。某些資助還帶有知恩要圖報的圖利心理,讓這種社會對貧困大學生的援助行為發(fā)生變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貧困大學生的“利益”為導向,物質利益和心理利益同時兼顧,要對他們表示理解和尊重,創(chuàng)造關懷友愛的資助環(huán)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條件。

(三)創(chuàng)建文明大學校園文化。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

第7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關鍵詞】生活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

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課程標準》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睙o論是《課程標準》還是學者的教育理論都要求我們把思想品德融入到生活之中,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決不能脫離生活,讓課堂教學變得枯燥、呆板、空洞,而必須打造生活化課堂,讓課堂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讓課堂生活化,確實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怎樣打造生活化課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受生活,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體驗,社會規(guī)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 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景,誘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處于情緒高漲狀態(tài),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學好知識的內在心理需要,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學“豐富多樣的情緒”這一框題的內容時,按原計劃我本來是想通過播放動畫《快樂頌》來進行新課導入的,但由于上節(jié)課是班主任的課,剛公布半期考成績,正是有人歡喜有人有人憂。于是,我靈機一動,利用這一臨時性生成的教學資源,改變計劃,這樣進行新課導入:“同學們,我發(fā)現(xiàn)大家的表情是不一樣的,下面我請幾個同學描述一下自己此時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高興,因為自己考的不錯;有的說不開心,因為考的不好;還有的說先剛開始高興現(xiàn)在憂慮,怕以后考不好等等。由此我順理成章的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處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有豐富多樣的情緒感受,豐富多樣的情緒構成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情緒的分類及情緒對人們行為和生活的影響。這樣,通過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他們身臨其境,深受感染,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學習九年級“學會選擇 學會承擔” 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許多同學都想上重點高中,但是如果你的分數(shù)線不夠重點高中的話,家長給你出了高價的擇校費讓你上了重點高中?;ㄥX上高中,你是如何看待的?此時你將如何選擇呢?由于這個問題是學生現(xiàn)在正在思考的問題,也是學生馬上就要面對的問題。所以學生非常感興趣,討論也很激烈。在爭鳴中,學生懂得了要慎重對待人生的重要選擇,感悟了理性選擇對人生的重要意義,教學效果非常不錯。

這些來自學生生活的情境體驗,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樂于參與,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其教學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使課堂更加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生活其實是思想品德的源泉,無數(shù)思想品德的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都可通過一個鮮活的生活實例來體現(xiàn)。作為教學設計者的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設置生活問題,把有限的思想品德理論置于無限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變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變乏味為生動,變恐懼為親切,更有利于學生學好思想品德課。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人的生命的獨特性》這一內容時,先讓學生玩“猜猜他是誰”游戲:每個同學各寫出本班一位同學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然后讓同學們猜猜他或她是誰?這一活動的開展,使每個同學都感受到自己的獨特,也認識到每個生命體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應珍愛生命,并根據(jù)自身的獨特性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思想品德課的時代性強,要求教學內容緊密聯(lián)系實際,回歸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生活。而課程的概括性和教材的時效性,制約著教學的實效性。為此,我們在遵循課程要求和教材結構的同時,還要有的放矢地突破課程與教材,廣泛引進自然的、社會的真實現(xiàn)象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拓寬教學資源,加強教學與社會、與生活的融合。如在講解九年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這一難點時,我從每個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小不同,資金投入的多少,擁有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等方面舉例分析,讓學生從活生生的事例去理解這一難點;又如在學習“學會理財” 這一內容時,給學生講解一些關于銀行、債券、股票、基金、期貨、保險等方面的理財知識及日常生活應如何理財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些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使生活融入教學,使教學走進生活,學生興趣盎然,熱情高漲。

將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生活化,有力地縮短了思想品德課與生活的距離,擴大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習和理解思想品德知識的需要,又體會了思想品德課的價值,從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學是一門科學,但更是一門藝術。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啟發(fā)式、討論法、座談會、辯論賽、小品表演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究、主動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男生?女生》這一內容時,我采用了競賽、小辯論、情境教學、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導入新課后,首先讓學生進行一次“小競賽”,請男生說出女生的優(yōu)勢,女生說出男生的優(yōu)勢,然后再分別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說出男生和女生的優(yōu)勢。全部學生說完后,我就逐一評價學生的回答,答得好的表揚,答得不太好的,也給予鼓勵。其次,對于男女同學交往的問題,我采用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先給學生出示辯論的標題“男女同學交往利大還是弊大?”,然后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學生通過辯論就可以作出明確的判斷:男女同學交往得當,就可以了解異性,促進身心發(fā)展,擴大交往范圍,鍛煉交往能力,增進性別意識,學習對方長處;如果交往不當,就可能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早戀”等。最后,在講授“男女同學如何交往才是恰當?shù)??”這個問題時,我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幾幅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男女同學交往的漫畫,讓學生去判斷這些交往方式是否恰當,并且要說明理由。在講授“如何看待早戀?”的問題上,我采用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學生通過討論,最終自己得出結論。

又如在講授九年級“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這一框題時我采用小品教學法。請幾位學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等不同場所,充當形態(tài)各異的社會角色。學生一方面能夠將自己生活的所見所聞表演出來,滿足了自己的表現(xiàn)欲望,另一方面又能引發(fā)思考,使學生真正領會到在不同的社會場所,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從而讓他們認識到應該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負責任的公民。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從靜態(tài)進入一個情感涌動的世界,既促進學生各方面才能的發(fā)展,又使學生開動思維,掌握所學知識。同時還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作業(yè)設計生活化,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第8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當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課堂當中,沒有真正實現(xiàn)走出去。思想品德教育離不開在實踐當中的印證,真正理解理論認同理論的前提條件是在實踐當中卻印證理論,并將其豐富和發(fā)展。但從目前來看,這方面的空缺,造成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無法落地,難以讓廣大學生真正認同感。

二、在課程改革實踐的背景下探尋思想品德的新路徑

思想品德教育與其他基礎學科不同,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教育性和引導性的特點。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為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鮮元素,通過教學方式革新,引入實踐教育,實現(xiàn)高校思想品德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最終充分發(fā)揮高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首先,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課模式進行信息化的變革。從教學內容上來說,打破以教材為中心的內容宣講。以鮮活的事例和新聞人物為典型,結合當前輿論的焦點和中心,充分運用當下大眾傳媒的力量,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課堂引入最新鮮的內容和事例。通過授課教師的講述,與新聞媒體及社會輿論形成共振,使得學生擁有更多渠道、從更多層次視角去看待、去理解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價值所在。第二,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要將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轉變成積極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新模式。傳統(tǒng)課堂活動當中,是以教師為中心,通過教師的備課及進度安排來實現(xiàn)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但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實現(xiàn)學習主體由教師向學生的過度,全面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交到學生的手中。在課堂形式的安排中,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辯論,通過思想的碰撞和思辨活躍課堂氣氛,并讓學生融入到這種氣氛當中。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學生的思考,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第三,努力加大社會實踐和調查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比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其最終仍然要回歸到實踐當中。加大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的積極意義在于,將大學生從旁觀者的角色定位向參與者的定位進行轉變。在社會調查活動的實踐當中,大學生能從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中,大學生不但實現(xiàn)了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更實現(xiàn)了思想境界的拓展。也惟其如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發(fā)展也才會真正走進廣大青年學生的內心世界,并對其人生發(fā)揮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結語

第9篇:大學生思想品德范文

1 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當代大學生是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生活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生活的,面對新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陣地,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嚴峻形勢, 要增強時代緊迫感、危機感, 采取積極應對措施,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以下觀點以本校為例)

2.1 文化素養(yǎng)、思想境界參差不齊

一般來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絕大部分學習成績不理想,考上本科希望不大,所以家長都是抱著來高職院校學習一技之長后去就業(yè)的想法;學生自身帶著不被重視的心理來校學習,學習目標不明確得過且過,思想上放任自流。并且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求知欲望也不強烈,主要根源還是思想覺悟不高,根本沒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這種文化素養(yǎng)、思想境界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給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很大難度。

2.2 網絡文化帶來的思維方式的沖擊

高科技網絡信息時代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在大學生校園中網絡媒體的出現(xiàn)在為學生提供了快捷、豐富的信息與服務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很多難題: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 深陷在網上交友、網戀中不可自拔;還有網上的一些不健康內容對學生思想產生嚴重侵蝕。網絡虛擬世界容易導致大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的新鮮與刺激的同時, 在現(xiàn)實世界中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對學習和生活失去正確判斷和決策。

2.3 社會、生活環(huán)境對思想認識的影響

俗話說:環(huán)境造就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其最主要的就是社會生活環(huán)境。近年來,高職院校周邊出現(xiàn)了眾多的娛樂、餐飲等服務場所,混亂的治安狀況和大量的大學生租房現(xiàn)象突出,少數(shù)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認不清我國當前的國情,政治信仰迷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在這樣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乏力,復雜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給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3 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應對措施

3.1 樹立“人本思想”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帶有鮮明指向性的教育活動,其本質就是要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大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同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發(fā)展學生個性,尊重學生個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思想”, 就是在學習上尊重學生的思想與個性差異,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生活上關心學生, 服務學生, 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情感上加強與學生的交流, 以誠摯的感情感染學生, 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3.2 拓寬網絡渠道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的發(fā)展是世界潮流,它已經融入了大學生日常生活。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用先進文化占領新的思想陣地。對互聯(lián)網這一新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主動、全面地介入。譬如:利用QQ、微信群這些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宣傳;利用網上有獎競猜引導參與關注時事政治;利用郵箱收集學習建議等等。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互聯(lián)網這一具有時代特征的傳播工具,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激發(fā)學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