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繪畫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繪畫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繪畫教育論文

第1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繪畫藝術有著感性的特點,潛移默化地實現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感化。繪畫藝術之于大學美育教育中的影響,不存在任何形式規(guī)定以及束縛,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響。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識的灌輸一樣,或者道德說教一樣,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樣。繪畫藝術欣賞與實踐猶如空氣一般,包圍著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讓學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體會,進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爾曾說:“美只能在形象中見出,是我們‘可觀照,可用感官接受的東西’。”這說明繪畫藝術在大學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種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強制的理性說教??鬃诱f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崩L畫藝術欣賞或者實踐過程是非常快樂的,不但不是強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樂而忘返的。在大學藝術教育中設置繪畫藝術的欣賞與實踐,就是要讓大學生可以“樂之”的美學教育。在當代的大學生中以“樂在其中”的形式對其進行教育,使他們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發(fā)生改變。學生在快樂狀態(tài)下,他們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通過這個過程實現自己的全面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學習繪畫藝術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學生可以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二、繪畫藝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現都和感性形象的運動密切相關。繪畫的藝術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繪畫藝術這種不可抗拒的特點,是動因于內的,學生看到繪畫作品或者參與繪畫實踐,皆需從內心情感的角度出發(fā),或者用作品打動別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動。例如,學生看漫畫展覽,在幽默的畫面前,會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傷的畫面,學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淚。這些都是繪畫內外主體發(fā)生情感共鳴的真實再現。此外,繪畫藝術的欣賞與實踐中始終存在著愉悅性,這就意味著在此過程中既可以滿足欣賞者個人的情感生活,還可以滿足欣賞者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人從出生開始,內心中就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發(fā)著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對事物產生興趣。黑格爾曾說:“審美中存在著個人的解放?!彼裕覀冋J為繪畫藝術的欣賞過程中包含著對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激勵,而且是通過令主體產生愉悅來達成進一步的激勵作用,這也反映了繪畫藝術對成就全面發(fā)展中大學生的作用。

第2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基于工作過程的《會展英語》課程指導思想

《會展英語》課程改革拋棄了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課程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和教學,通過讓學生完成具體項目過程來掌握理論知識,具備職業(yè)能力。以項目為載體引導整個教學,并根據實際的工作過程選擇、編排教學內容,并設計教學任務。以展前、展中、展后為時間順序,以會展的工作任務為驅動,學生運用英語來參與或模擬不同情景中具體會展活動過程來掌握理論知識,具備職業(yè)能力。同時,在具體的每堂課的設計上,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以實踐為核心的任務型教學方法。通過對《會展英語》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的改革,讓高職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會展行業(yè)的英語應用能力要求有更清晰的認識,研究基于工作任務的科學、系統(tǒng)的課程標準,課程設計和單元設計,使學生能夠擁有合理和適用的職業(yè)英語應用能力,能夠勝任國際會展業(yè)務工作。

基于工作過程的《會展英語》課程改革方法

1.針對崗位需求特點,從企業(yè)一線搜集企業(yè)對于會展英語人才的能力需求,從而使項目成果能更具科學性和實用性。會展英語人才,是一個國際會展項目成功的關鍵。通過走訪國際會展業(yè)務企業(yè)一線工作人員,找到此類人才需要的專業(yè)技能和素質。由此,確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2.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針對外貿業(yè)務員的崗位需求,圍繞著一個國際會展項目的籌備、實施到展后這一完整的工作過程。

3.完全打破傳統(tǒng)的按照課本的進度進行英語課程教學,將原本分散的書本內容重新整合為明確具體的項目,使學生直接融入崗位情境,在實踐行動中進行學習、操作和提升教學的過程,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指導。

4.實行任務驅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在整合教學內容基礎上,實施任務驅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實施具有關鍵作用。將課堂內的任務型教學與課堂外的模擬展會舉辦、展會參觀等實訓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通過崗位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務來設計教學,同時將實訓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

基于工作過程的《會展英語》課程改革步驟

1.根據工作崗位確定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和企業(yè)一線人員的聯(lián)系和畢業(yè)生跟蹤調查,搜集企業(yè)對于人才的會展英語應用能力需求,根據崗位需求確定能力培養(yǎng)目標。根據學生的理論水平、操作水平和前期英語水平制定相應課程的教學目標,

2.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設計和單元設計。根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設定的崗位,以及對應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要求,來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塊和教學手段,以項目為載體分階段實施教學目標。教學中結合國際會展業(yè)務常見工作情境深化教學內容和形式,貫徹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和工作目標為導向的宗旨。

3.考核方法的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知識考核,變?yōu)檎嬲穆殬I(yè)工作能力考核,注重實踐操作,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再采用單一的書面考試,書面考試成績只占學生最終得分的一小部分。將平時課堂的工作任務完成的考核作為主要部分進行考核。課堂表現中的每個模塊后面設計的特定工作情境的角色扮演和籌劃成為考核的關鍵。實踐操作的考核設計也以工作任務的形式出現,科學考察學生會展英語應用能力水平。

基于工作過程《會展英語》課程改革內容

1.課程改革設計

根據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教,學,做”一體化。并且努力與校外相關企業(yè)進行合作,聘請企業(yè)的專家來校進行授課。理論教學的形式為:教師面授+企業(yè)專家授課+小組研討+案例分析+聽力訓練+小組PPT匯報。實踐教學的形式為:校內實訓室模擬實訓+角色扮演+展會參觀與實習。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到引導作用。每個模塊的教學都以任務為驅動。通過信息搜索、展會參觀、案例分析、聽力訓練等,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會展英語理論知識;通過小組研討、小組口頭匯報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自主學習、探討分析、組織信息的能力;通過校內實訓室模擬實訓、角色扮演、展會參觀與實習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會展的工作情景,并且培養(yǎng)他們在具體的情景中熟練應用英語的能力。

2.以工作任務為核心設計的課程結構

依據以上課程改革指導思想和方法,整個課程具體結構設計如下:

項目一:(展前)邀請客戶參展。工作過程為:搜集要參加的某一具體會展信息向主辦方了解和咨詢有關參展事項打電話或寫信函邀請客戶參加會展。

項目二:(展前)進行會展準備。工作過程為:聯(lián)系會展中心咨詢機票及酒店運送展品制作公司宣傳小冊子及名片選擇展位并預定布置展位。

項目三:(展中)進行展臺接待。工作過程為:展臺前吸引新客戶展臺前接待老客戶介紹展銷產品和本公司情況。

第3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近年來,多元文化現象引起中俄兩國語言學家和社會學者的廣泛興趣,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集理論性、現實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論文、專著等研究成果。不同民族人們之間的交往、接觸日趨頻繁,有利于實現文化上的共鳴。俄羅斯具有多元文化共存的歷史傳統(tǒng),在當代仍然呈現出多元文化的格局。

二、多元文化與俄語詞匯

語言既具有人類的心理屬性,又具有人類的社會屬性,即是人類刻有社會文化印記的一種現象。詞匯作為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熱點的語言要素,它常常敏感、迅速地反映出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彼得改革、衛(wèi)國戰(zhàn)爭、十月革命、蘇聯(lián)解體、普京執(zhí)政這一系列重大史實事件都在詞匯層面刻畫出烙印。時代和歷史賦予詞語豐富的社會文化蘊含,或在詞匯意義的基礎上承載文化象征義、文化比喻義、或附加文化引申義和文化色彩義。多種文化元素在詞匯層面展示出豐富、精彩的內涵。具體與抽象、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中彼此交織、互為觀照。它們豐富了俄語詞匯,充實了教學內容,讓學習者感受到異域文化的色彩紛呈和西方文化帶給俄語的強大沖擊。詞匯更新速度加快,手機詞匯、股市詞匯為21世紀俄語注入了時尚和活躍的元素。特別是網絡流行語具有詞匯構成類型多樣,表達方式新穎、幽默,私語化程度明顯等特點,對現代俄語詞匯的發(fā)展有著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時代文化的反映,是語言發(fā)展的必然。歷史發(fā)展,社會變革構成宏觀的文化語境,影響著詞匯的更新,也向教與學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傳授文化背景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三、傳統(tǒng)的俄語詞匯教學模式

洪堡特指出,詞是“事物在心靈中成像的反映”。有了詞語,人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概念和意義的世界。詞匯不僅是語言系統(tǒng)最重要的層面之一,而且是語言系統(tǒng)賴以存在的主要支柱。如果詞匯貧乏,詞義含混,就會造成理解和表達的障礙。語言學家威爾金斯曾經說過:“沒有語法,人們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我國高校專業(yè)俄語詞匯教學一方面受到關注,另一方面也受到傳統(tǒng)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在傳統(tǒng)的俄語教學中,重視詞匯基本意義及數量的掌握,輕視詞匯意義的內涵及外延。片面孤立地記憶,忽略文化因素以及具體的語境背景導致學生的識記能力很強,但運用能力偏弱。師生對詞匯辨析非常重視,有時甚至要把近義詞、同義詞、形近詞、易混詞逐一詳查,厘清細微差別,費時費力,導致學生言語技能訓練時間的減少,其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四、多文化語境下俄語詞匯教學的應對策略隨著外語教學理念的更新、俄語生源的改變、課堂時數的限制,專業(yè)四八級考試的導向,新版教學大綱的推行,我們也改變了原有的做法,突破傳統(tǒng)的新型詞匯教學改革可謂大勢所趨。

(一)詞匯教學的內容

近年我國俄語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與社會對俄語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完全匹配,俄羅斯國家、社會和俄語語言自身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2012年10月《高等學校俄語專業(yè)教學大綱》(第二版)已經出版發(fā)行,《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基礎階段學生應掌握的詞匯量為3500-3800詞,其中積極掌握2200-2400詞,提高階段俄語詞匯認知總量應達8000詞,積極掌握4000-5000詞。

(二)詞匯教學的探索與策略

計算機輔助研究、心理語言學研究、應用語言學研究從不同學科視角對詞匯教學獻計獻策,推動了研究進程的深度和廣度。提議從掌握構詞規(guī)律理解詞義、歸納詞匯類別、分組加以記憶等幾大角度進行詞匯教學,并列舉出了提高詞匯量的一些做法根據字母表記錄單詞;根據正字法(拼寫特點)將單詞分組;將各種詞性的同根詞分組;按同義詞—反義詞分組;根據主干詞寫文;利用詞源學知識指導詞匯記憶等。除此之外,也充分考慮到培養(yǎng)興趣、發(fā)展邏輯和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口、筆語同等重視等多個方面的問題?,F代教學法研究已經深刻意識到了詞匯教學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詞匯教學的圖式認知理論、詞匯的理據理論、詞匯教學的策略和教學效果的檢測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討,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思考力、分析力,提高識記能力和運用能力。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之一的詞匯背景與民族文化差異問題在《大綱》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詞的背景意義和文化伴隨意義(包括不對應詞背景詞、伴隨意義詞,俄語詞匯的民族文化特點(包括人名、地名、動植物、顏色、數字、民俗形象、文學形象、熟語),新詞和外來詞的來源及特點被列入詞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濃郁的時代色彩和文化氣息??朔鹘y(tǒng)教學法的弊病,結合目前俄語教學現狀,以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為指導,以貫通性文化主題為圓心,以形象語義場為輻射,借助俄語國家語料庫科學、全面、系統(tǒng)地就上述問題展開研究,有助于探尋出多元文化語境下俄語詞匯教學方面的新途徑。

1.解讀詞匯背景知識

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蘇聯(lián)在宇航學領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宇宙飛船代號(前者的變體形式)的命名反映出歷史、經濟、地理等系列因素的影響,也傳遞當時俄羅斯的民族精神、社會意識。它們在俄語中都是具有積極內涵的詞語,潛隱著開端、誕生、青春等聯(lián)想伴隨意義。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俄羅斯航天技術日趨強大,寓意的強國理念。在蘇聯(lián)不復存在后,開始啟用Заря一詞。這些稱名可以視作俄羅斯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民族文化的映像和積淀。從2002年起,包括奧地利、比利時、西班牙等在內的12個國家加入歐盟,共同認可一種盟內貨幣—歐元(евро)。該詞是通過對Европа一詞截短而成。在20世紀初它只是英語中的一個前綴,后來進入歐洲其他語言中,呈現出明顯的國際化傾向。政治、經濟局勢、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全球化加速了國際性語素復雜化、普及化的進程。俄語對евро的借用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鑒于這一詞素構詞能力的迅速提升,所構之詞屢見于旅游、經貿、建筑、服務、醫(yī)療、交通等各類話題。到了90年代中期以獨立名詞的身份被加以借用。Евро已經超越了詞語本身的限制,成為多義性的象征,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聯(lián)盟的象征。背景知識溯源將詞匯教學置于廣闊的空間與平臺,給學生以啟迪,拓寬了他們的思路和想象域,收效可想而知。

2.應用語義場理論

曾選取“樹木/植物”這組形象語義場,該場又可以描述成幾個子場。所有列入的形象單位具有語義“樹木/植物”的本義,而轉義旨在對人進行各個方面的評價性描述。圍繞主話題呈現詞匯,進行詞匯訓練。這種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語義場理論的思想。

3.采用圓周制教學法,擴展層級主題鏈

教學圓周是教學法文獻中常用的術語,借自數學同心圓概念,表示同一平面上同一圓心而半徑不同的圓。俄羅斯語言學家據此提出的圓周制教學理論借用同心圓的概念使教學層層深入,圓心是貫通性文化主題—與人類現實某一重要的領域相關,在內容上圍繞同一主題、具有提出問題性質的的教學材料,它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并執(zhí)行組織功能,按照一定的層級構成,具有高度的語言、交際和文化價值。在詞匯層面表現為語言單位的集合。彭文釗博士在《如何進行主題文化概念的課堂教學?———以概念的圓周制教學為例》一文中對此有較為詳細的解讀:在第一級教學圓周的構成上,包括孤立的詞匯、成語和格言組成?;A詞匯的構成形式是詞匯表,是核心結構,量小而抽象。第二級教學圓周形成語言文化場的中心結構。這是根據文化主題給出的不單單是一個個的詞,二應當是詞匯群組,沃氏稱之為詞匯語義群組ЛСГ,它是有共同語義和共同稱名的詞匯、成語、格言單位的集合,包括派生的限定搭配和述謂搭配。第三極教學圓周給出的是包括專門、專業(yè)或術語性詞匯,涵蓋文學、藝術等更加寬泛的領域。三級的教學目的依次為實現交際—專業(yè)提升—擴展領域。應當指出,貫通主題在實際教學中得以實現,但是它的重要性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借用圓周制教學以及貫通性文化主題的概念,有助于挖掘和凸顯俄語詞匯文化內涵。它構建出新的途徑和模式,揭示詞匯擴展的內在機制和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俄語詞匯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

四、結語

第4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國,是美國現代教育倡導的一種基本理念和一種教育改革??巳鹚雇。–hristine,1999)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對民主的信仰和珍視,在存在文化差異的社會中與多種文化相互依賴的世界中確認文化多元化的一種教學和學習取向”,其目標在于“使屬于不同人種、宗教、文化、社會階層的集團,學會保持和平與協(xié)調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共生”。美國學前教育專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幫助兒童理解、欣賞、尊敬其他種族、性別、社會經濟、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兒童能夠在一個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學習、交往和工作的教育,獲得平等的機會,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可見,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和種族,多元文化是尊重和平等對待弱勢民族與不同的種族文化。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已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多民族國家必須直面的挑戰(zhàn)。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多元文化社會系統(tǒng)的構成不僅來自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文化,還來自于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態(tài)的沖突與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必要性

學前兒童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人,他雖然還沒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但必須按照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樣式受到培養(yǎng)。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兒童全球化視野

過去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qū),即:喜歡突出和頌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越性,用意識形態(tài)的思維批判和貶低其他文化,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文化,認為“資產階級思想都是腐朽的”、“資本家只知道享樂”等等,從而樹立一種文化對立情緒,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互聯(lián)網把我們緊緊連接在了一個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將面臨共同的問題,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決各自文化中的問題,必須要培養(yǎng)國際視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鑒經驗。因此我們必須隨時關注全球動態(tài),了解國際學前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使本土化與國際化接軌。

(二)增進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讓學前兒童認識和了解本國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華民族內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禮儀、民族語言,能夠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語言、文化、民族歷史的美好與偉大,從而樹立自豪感。

(三)培養(yǎng)開放意識和接納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了解和認識世界各國文化的機會、接觸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與歷史遺產,又能學習和感知新的外來文化,同時還增強了他們對其他民族的喜愛,學會接納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習俗與語言。從小培養(yǎng)兒童開放的意識和悅納他人的胸懷。

(四)學會分享和理解

兒童出生后作為一個自然人成長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人,不僅要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還需要與社會成員進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幫助兒童學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學會不同的禮儀,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經遭遇的磨難。

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多元文化視域的內容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社會教育作為五大領域活動之一,足見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在其一生的成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前兒童的社會性教育以發(fā)展幼兒的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性認知、激發(fā)幼兒的社會情感、引導幼兒的社會為主要內容?;诙嘣幕纳鐣逃厝灰c《綱要》規(guī)定的內容契合,因此,筆者認為主要應抓住三個方面開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認知

兒童社會的發(fā)生是建立在其社會性認知的基礎之上的。兒童一出生就積極從環(huán)境中尋找、選擇適宜自己的環(huán)境刺激,并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認知。學前兒童的社會認知是其對他人、自我、社會關系、社會規(guī)則等主動與被動感知理解的一種心理活動。兒童對多元文化的社會認知內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與種族以及他們使用的語言、生活習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經濟發(fā)展、宗教儀式等等,從而樹立兒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識,加深其對世界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學前兒童的多元文化社會性情感是建立在他們的認知基礎之上,在社會活動中的一種內心感受、心理體驗。情感具有動力作用,它滲透在兒童生活和幼兒園活動中,對兒童的認識、行為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培育學前兒童積極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過民族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感受豐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過面向世界的教育幫助兒童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發(fā)親社會

學前兒童的多元文化行為的發(fā)生一定是基于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認同并產生相應的社會化情感。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生活中對他人和事情表現出的態(tài)度、語言和行為反應有可能是親社會,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幼兒良好的親社會,比如,對少數民族孩子的服飾表現出喜愛、贊美,對外國小朋友的語言表現出興趣,等等。

四、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多元文化視域的實施途徑

培育幼兒的多元文化意識是當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教育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還是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強烈公民意識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徑。對學前兒童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質上要讓幼兒認識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同時增強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的意識滲透,初步樹立幼兒能以客觀公正、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民族和種族文化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對學前兒童進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慮到每個兒童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每個兒童的家庭背景和語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兒童的積極情感與多元文化體驗連接起來。

(一)創(chuàng)建幼兒園多元文化教育多維體系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各類幼兒園應當基于本地實際,結合民族特色和當地風土人情,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過建章立制、規(guī)范管理、形成體系等途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教師培訓等途徑具體加以落實。1.打造多元文化主題幼兒園。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可以根據當地民族風情把幼兒園建設成為以民族特色為主題的幼兒園,包括幼兒園的建筑外觀、環(huán)境裝飾、教育理念都可以體現民族特色。在一些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地區(qū)或者因某種歷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區(qū)域,例如建設“客家文化幼兒園”、“金沙文化幼兒園”等等,充分彰顯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獨特與多樣,從而達到弘揚和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2.創(chuàng)設多元文化環(huán)境。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標識,比如說到新疆的維吾爾族,我們就想起“大盤雞”。看到哈達,我們就想起藏族兒女熱情的歌舞??吹健吧0臀琛保覀冏匀粫?lián)想到巴西。幼兒園在考慮幼兒的構成基礎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兒園的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臺,定期在幼兒園開展不同民族的服飾秀、歌舞表演等;創(chuàng)設國際走廊,把各個國家的國旗、國徽、民族特色做一個陳列展示,等等。3.設計多元文化主題活動。從幼兒的興趣特點出發(fā),以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為基礎,把不同國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編制成一個主題教育活動方案,以主題教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養(yǎng)成幼兒對多元文化的積極態(tài)度,充分讓幼兒理解和尊重來自不同民族和種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兒園都在開展“大創(chuàng)游”體驗活動,具體做法譬如“美國飲食吧”、“美國購物街”、“回族餐廳(或者伊斯蘭餐廳)”等等,如果在這些活動中植入多元文化內容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開展師資培訓。多元文化教育的質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兒園教師的水平,對教師進行多元文化理念與教學技能培訓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寬廣的視野和較為豐富的知識素養(yǎng)必不可少,同時還要具備性別公正意識和行為,避免幼兒性別角色歧視、種族與民族歧視等等。當前國內的幼兒教師在職培訓比較多,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當把多元文化內容作為必選課程。同時每個幼兒園也可以開展園本培訓,幫助教師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識和能力,引導教師花大量時間練習怎樣適當選擇教育材料、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活動。

(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伙伴關系

第5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雖然我們強調加強實踐教學,但是理論教學的基礎作用不容忽視。因此還應結合不同類型專業(yè)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普高專業(yè)的學生,由于之前未學習過會計專業(yè)知識,應當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實踐練習;職高和“3+2”專業(yè)的學生,由于已系統(tǒng)學習過相關內容,應側重實踐練習,重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入新的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的調整為課程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引,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學生的財務軟件綜合應用能力。傳統(tǒng)的講授法、實驗法等已經不能滿足現有教學需要,不能全面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忽視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難培養(yǎng)出動手能力強并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型的會計人才。因此我們在《會計電算化》的課程教學中嘗試引入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實施“做中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

“學習金字塔”理論已經發(fā)展成為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為了更好地鞏固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掌握電算化軟件操作,結合艾德格.戴爾(EdgarDale)的學習金字塔理論,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分組的形式開展教學,實施“做中學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椤爸鲃訉W習”。在課程教學中,我們積極創(chuàng)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采用自由組合的原則,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課堂討論和上機練習等環(huán)節(jié)以小組形式展開進行,尤其強調組內“共同學習”。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學習提高。讓小組中掌握程度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充分發(fā)揮影響作用,鼓勵他們去積極幫助其他成員解決實驗中的問題,通過“教別人”來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這種分組教學做法的嘗試,成功地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椤爸鲃訉W習”,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們的團隊意識。

(二)運用逆向思維的情景式案例教學法

這里所說的情景式案例教學法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實驗操作中表現的各種錯誤和問題,歸納總結設計成情景式案例,進而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會計電算化“實踐活動”中,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實踐教學方法。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中,我們首先讓學生進行分組練習;然后在課堂上由小組領先者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分析原因,進行初步解答,并輔助與操作演示;隨機安排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完善;老師再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給予進一步的分析和知識點評。在進行情景式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強調學生逆向思維的運用。例如,在練習財務軟件的UFO報表系統(tǒng)時,當生成資產負債表時發(fā)現報表數據不平衡的問題,在分析數據不平衡的原因時,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打破常規(guī)思維方式,按照會計軟件常規(guī)操作的相反方向去查找原因。即從報表系統(tǒng)初始化設置開始,確認是否錯誤;接著確認賬簿處理的正確性;然后再確認相關業(yè)務的憑證處理是否正確;最后確認總賬系統(tǒng)的初始化設置是否正確。通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逐一分析、排查,找到問題原因,并按照相關設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修改以解決問題。通過情景式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加強了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對于知識掌握程度較好、學期興趣較高的同學效果尤為明顯。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具有“實戰(zhàn)”的經歷,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決策,變學生被動聽課的過程為積極思維、主動實踐的過程,是一種比較好的啟發(fā)式教育方法。

(三)強調“過程考核”,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第6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我國英語學習者主要是通過在校期間進行外語學習。從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或研究生階段,都有機會在課堂中進行英語學習。然而,雖然歷時多年的接觸英語學習,但在中國外語學習的環(huán)境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因此通過研究外語課堂的情況可以對我國英語教育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觀察和分析外語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為我們改進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并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提供指導。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英語學習者人數眾多,相應的英語水平也呈現出多樣性。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三本院校和獨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股生力軍,在當今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斷引起教育學者和專家的關注。在這些院校的英語課堂上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是怎樣的,教師是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這些話題日益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并逐漸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研究內容。因此對三本和獨立學院的課堂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義的。三本院校中的英語專業(yè)教學與我國二本以及一本的英語課堂教學不盡相同。首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有一定的差別,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也有各自的特點。本文通過對東北地區(qū)一所三本院校的綜合英語課堂上互動模式的初步分析,從而對三本院校的英語課堂的教學情況有個初步的認識。

    2社會文化理論與課堂互動的關系

    在二語習得理論看來,Krashen認為教師對學生學習知識的可理解性輸入會導致語言習得的發(fā)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何為可理解性的知識輸入,無法給予準確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認學習一定要有外界知識的輸入,這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在Swain看來,語言輸出(學生的語言輸出)才是導致語言習得發(fā)生的條件。在習得者語言輸出的過程中,檢驗是否已掌握其語言知識。但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語言輸出從何而來?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輸入作為基礎。但在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論是側重Krashen還是側重Swain的理論,都會相應地忽視另外一方面。實踐證明,能否將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一直以來是學者和研究人員所致力的方向。眾所周知,人是外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個體。因此人類的語言具有社會性。人類又有文明的歷史,因此人的語言具備了歷史性的特點。因此社會文化性是人類語言的一個顯著性特征。單獨地去研究人體的人而脫離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是不正確的。在Vygotsky看來,語言學習的內化是由社會變化而引起的,個人的主觀知識需要經發(fā)表而轉化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觀知識,這一轉化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過程。因此,客觀性本身應被理解為社會性。也就是說語言的掌握與習得過程是學習者由社會層面轉化或內化到人的心理層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而言基礎較為薄弱,單詞量較小,語法知識較為欠缺。幾乎無法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僅教師獨白講授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無法激發(f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因此在課堂中進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教學顯得尤為必要。語言學習者與外語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是二語學習主要的社會互動形式。這就指明了語言教師應更加注重課堂互動的質量。將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交給學生進行語言練習,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語言學習方式(GuiMin,2006)。學生的語言輸出應該得到教師較好的引導與指導。不論是關于語言的輸入還是學生的語言輸出的課堂活動,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課堂活動的組織應該充分考慮到師生間以及生生間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2.1視聽說相結合的方式在綜合英語進入主題課文的教學前,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背景視頻,然后根據內容進行相應的提問。觀看視頻后,先將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該形式是學生個體間的互動。作為同伴(peer),彼此間的語言水平比較接近,同伴間的話題討論可最大程度地給予對方腳手架的作用,從而促使更深入的討論。這種情況下教師組織的協(xié)作學習即生生間的討論與交流,可以積極地促進學生的意義建構的發(fā)展。小組討論后,由小組內部推薦出一名代表與其他小組的代表進行全班范圍內的話題討論。在全班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其中。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充當了腳手架的作用。在社會文化理論看來,教師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的語言知識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課堂里學生并不是把新知識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腦中,而是與頭腦中已存的舊知識即自己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互動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建情景,并且為學生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促使學生建構新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就如同學生習得知識建構的橋梁。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水平有較好的認識,這使得教師能夠通過“最近發(fā)展區(qū)”給予學生語言學習的指導和幫助。

    2.2教師課堂講授(也稱之為獨白講授)與課堂提問相結合的方式當教師講授新單詞或語法點時,對于學生而言這些知社會文化理論在英語課堂互動教學中的應用李倩(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遼寧?沈陽110167)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94(2012)14-0118-02外語識往往是枯燥無味的,此時學生基本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因此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是教學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學生的課堂提問可引發(fā)學生對過去已學知識的聯(lián)想。同時,也可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例如,對可接受性詞匯的考查,當提到生氣一詞時大部分學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師此時可以運用其他類似的表達方式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即通過提問關于該詞的近義詞有哪些。例如,同類的表達還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進行課堂互動為進行對話交際提供了機會和可能,使語言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無生命的符號堆砌的過程了。

    2.3課前的presentation與課后的summary相結合學生語言學習的輸出形式在課堂中主要是口語輸出和筆頭輸出。課堂上學生的語言輸出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我國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口語產出形式可分為較短的詞語表達和連貫的口語表達。筆頭輸出可以通過翻譯、寫作等形式進行。進入高等階段的英語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連貫的語言表達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師在參與學生個人的課堂和課后的語言輸出的過程中要給予點評,這不僅體現了師生的課堂互動,同時也讓師生間在課下也建立起了一種互動關系。

第7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 英語課堂 新聞話題討論 通識教育

1.引言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歷經改革與探索,日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共識。我國著名學者李曼麗對于通識教育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就其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應該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p>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p>

顯而易見,大學英語教育與通識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英語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踐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多年的應試教育使英語存在明顯的工具化傾向,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通識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大學英語課堂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有機地將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結合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達到英語教學的工具性目的,又可以引導學生辯證性地看待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對于社會生活的參與度,從而使學生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

2.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只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還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個體知識建構的過程。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應該是學習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建構主義強調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重要意義,通過相互溝通和交流、相互爭辯和討論,合作完成任務,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對事物更好的理解。

在大學英語課堂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選取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話題,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話題,將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就話題展開討論,并對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只起引導與監(jiān)督的作用,課堂的主體是學生,鼓勵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

3.社會新聞話題討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3.1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加強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明確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p>

然而,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很多學生上了大學依然無法“開口說話”,更不用說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束定芳(2011)指出:“在語言使用中學習語言往往是最有效的。”在大學英語課堂引入新聞話題討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學生對于新聞話題的關注,使他們對于討論充滿興趣,這無疑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討論的參與意識。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與陳述,既可以幫助他們掌握關鍵詞匯,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與英語交際能力。

3.2通識教育的實現

網絡是現代社會大學生了解社會新聞的主要方式,但是現在的網絡新聞報道存在諸多問題,如報道不完整、報道失實等,極大地誤導學生,使學生無法對事物形成正確的認知。大學生正處于心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思想尚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欠佳。在英語課堂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給學生正確的引導,通過辯論交流的方式傾聽大家的意見,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可以加大學生對社會生活的參與度,培養(yǎng)其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4.教學過程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應對

4.1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

從中學時代的中考、高考,到大學時代的四六級考試,都是典型的終結性評估手段,“應試”似乎已成為教師教授英語、學生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但是,不斷進行的英語教學改革意味著形勢的改變,《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固有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已不符合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還應該引導學生用英語思考,訓練他們的英語思維模式,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在教學中把知識的傳授和討論與培養(yǎng)學生怎么做社會人結合起來。其次,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起引導與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4.2新聞話題的選擇

新聞話題的選擇是否合理至關重要,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話題的難易程度是否合適,話題是否具有可討論的深度等問題。首先,話題的難度是影響學生口語輸出與討論參與度的重要因素。社會新聞話題討論,相比于普通話題具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時性,這無疑加大了課堂討論的難度。因此,在選擇話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水平,使話題討論具有可操作性。同時,教師應做好課前準備,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英文關鍵詞、背景信息等。其次,選擇的話題討論應該是開放性的,而不是封閉性的。要給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空間,進行邏輯推理、原因陳述等,而不是簡單的“是”與“否”。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培養(yǎng)其思辨能力。最后,在選擇話題時,要考慮話題的延展性。將話題討論擴展到課本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展到整個的英語課堂上,而不僅僅是話題討論上。

4.3話題討論效率

一直以來,英語教學都存在“費時低效”的問題,在課堂引入新聞話題討論也可能出現這種問題。話題討論效率低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討論是一種多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不同于講授法的單向信息傳遞,也不同于談話法的雙向交流模式,而是眾多討論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并有所收獲就成為一個難題。對此,教師要對英語課堂進行有效的分組,考慮到不同英語水平學習者之間的合作。充分發(fā)揮英語水平較好學生的引導作用,對于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進行積極鼓勵,增強其自信心。小組討論時間要合理,并及時進行匯總報告或辯論。而且,要實現新聞話題討論的有效教學,一定要做好課后的反饋與總結。例如給學生布置課后寫作類的任務,對課堂討論內容形成書面報告等。

其次,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要把握好話題的選擇,考慮到學生語言輸出的難度,還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英文關鍵詞、背景信息等。對于小組討論,教師要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與引導。話題討論教學模式的靈活性可能會導致不同的情況的發(fā)生,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狀況,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進度。

最后,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意識到自己角色的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積極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話題討論,鼓勵小組合作。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動者。

5.結語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社會新聞話題討論,有機地將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又促進了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的共同目標,但是在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需要廣大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一線的英語教師共同努力,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全方位的理論反思,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康志峰,邱東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大學英語[J].高教研究,2009,6.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第8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宏大敘事;私人敘事;建筑理論教育;建筑實踐

如今,國內建筑學院里的國際學術活動越來越頻繁,網絡建筑資源也是汗牛充棟,不少青年建筑師和學生面對眾說紛紜、五花八門的外來理論——建筑哲學、符號學、現象學、類型學、文化人類學……談完了“后現代”、“解構”,又談“建構”和“身體與建筑”。確實有些人是真正專心在研究,可還有許多人是人云亦云、見異思遷,把建筑理論當成時尚的東西,不斷地與時新的理論“俱進”。許多人把最旺盛時期的經歷不斷消耗在無謂的對理論的激動中。須知,國外的這些理論和觀點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道破,涉及到西方現代哲學、美學、心理學、藝術、社會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及數學、信息技術等自然科學領域。

然而,在浮躁的理論界,有許多人動不動用一知半解的西方理論術語來解釋我國的建筑現象,牽強附會。如“建構”一詞,許多學者在不明白它的真正含義的情況下就試圖用它來證明我國建筑中早就有了“建構”思想?!敖嫛?tectonic)一詞起源于希臘語,原指木匠和建筑匠的手藝。經由19世紀歐洲建筑理論家的工作,“建構”逐漸發(fā)展為特指建筑在物質層面上如何建造的藝術,成為西方建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作為對后現代主義日益商業(yè)化和表面化的批判,“建構”觀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的年輕建筑學生。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談論“建構”迅速成為建筑理論時尚的今天,“建構”和其他許多引進的西方理論話語一樣,面臨被膚淺化和庸俗化的危險。對西方的理論不加咀嚼就隨意引用,必定會消化不良,更不要指望能對我國建筑現狀起什么積極作用了。

理論最忌僵化和教條。有許多學者故弄玄虛,把西方語境里很平常的話語翻譯成拗口的中文,以顯示自己的高深,實際上不過是一廂情愿的自戀罷了。如某介紹西方先鋒建筑理論的論文,筆者讀下來竟如同嚼蠟。文章通篇充斥了奇異的譯名和晦澀的話語,還有很多電影、文學方面的未經解釋的術語,其中很多翻譯的語句前后關系含混,不知道作者想要說什么,可見他只是把別人的話逐句生硬地翻譯過來,想必作者也根本沒有理解原作的精神,否則不會講不清楚,只是照貓畫虎的描摹了一遍罷了。真不知這類文章和所謂理論能對學建筑的人有何裨益?

學院派的建筑理論教育歷來是與建筑實踐有距離的,強調“宏大敘事”,即是以群體、抽象和形而上基礎的歷史敘事方式,含有未經批判的形而上的成分。它制造敘事霸權,并因而成為學院派建筑理論所依賴的基本模式。學院派理論家企圖繞過私人感受,用宏大敘事取代對作品的細讀分析,導致當代建筑批評以及文化批評越來越遠離藝術經驗??纯唇裉斓囊恍┲匾慕ㄖ诳伎斐闪藶楣俜交驅W術權威霸權的田地了,在那里聽不到自由的聲音,看不到獨立的見解。而如《時代建筑》這樣的雜志,就能看到各種不同的個人論點在激烈碰撞,讀者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面孔,呼吸到新鮮的學術空氣。難怪許多實驗和先鋒的建筑師選擇在這里說出自己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讀過王小波的小說和雜文的人都知道,他極少運用成語和某某名人說過的話,他用最樸實的語句說出了最真實的感受,給讀者的感受是最親切、最有震撼力的。他試圖用“私人敘事”的真實體驗來抵抗學院派“宏大敘事”的臃冗陳腐的敘事霸權。

記得張永和老師在同濟大學給學生布置的作業(yè)時要求用1:2的比例畫圖,就是想讓學生在建筑圖與實物之間建立某種身體的聯(lián)系,產生“要把它蓋起來”的熱愛和沖動,于是“概念”和“思想”便在推敲結構和細部的過程中自然產生了。馬清運老師近日在當代建筑論壇中做了名為《實踐機器》的演說。他認為建筑實踐是一個有系統(tǒng)的思想運作體系,是把建筑思想和理論原料進行加工的機器。個人心靈和身體的真實體驗才是產生理論的有生命力的源泉。若是認為一定是掌握了某種時新的建筑理論的要義才有了創(chuàng)造的靈感和動力,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與其拿一知半解的西方深奧理論來指導設計,不如在創(chuàng)造時拋開一切立場,在設計時不受既成的設計觀的左右,從直覺出發(fā)進行頭腦風暴(這是西方建筑學校做設計的途徑)。因為值得思考的問題都存在于設計過程之間,而不是在“之上”。既然建筑師不能代表其他人,“無理論”、“無立場”正是從客觀的立場或事實本身去看問題。

第9篇:繪畫教育論文范文

由其名可知,公共美術教育即指面對人民大眾的美術教育,是屬于人民大眾素質文化教育的一種教育范疇。公共美術教育是面對人民大眾教育,它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教育者,而是人民大眾生活中的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教育,促進我國社會文化發(fā)展和人民大眾現實生活中的精神文化活動。

二、公共美術教育和社會的關系

公共美術教育是在社會中全民參與的社會性、人文性、生活化的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實現人民大眾生活中的美的發(fā)展和對幸福生活的終極向往,即精神里的社會群體的人文關懷,是一種獨立獨行的人生模式和社會長遠目標教育發(fā)展的動力,也是一種人類追求超越自我發(fā)展,一種把人類社會推向理想境界水平的教育: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完美,人文情懷關注,從而使人類社會和諧健康有序的發(fā)展和前進。

公共美術教育是用視覺圖象來反映人民大眾意識的能動作用,包括人類社會中群體和個體的精神性和物質化的成分,是人民大眾社會化中的生產及自然存在中人文生產事物,它能促進人類社會視覺文化圖象學的審美發(fā)展的文化現象。以藝術的視覺圖像反作用社會公共領域的各種美學、價值觀念、審美認知等,所要推行的是公共精神的基本維度,是為了理想社會和社會論理道德,推行人民大眾認同在人格尊嚴及利益關系上的相互尊重與包容,使全體國民成員知道應盡自已的權利與義務,即社會理想的主體地位:代表選進文化前進的發(fā)展方向。

公共美術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主類社會完善和真善美的追求的。美術教育充當其人文社會的特征,有益于人們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演變,不只具有情感的表達與表現,而且還有精神教育作用。公共美術教育通過獨特的表達方式培養(yǎng)人民的對視覺形象的觀察能力和視覺形象思維能力、其藝術的感悟能力提升人民大眾對社會、國家、自我新的認知交流能力。公共美術教育一向重視教育對象的智力,思維能力的拓展,形象符號的應用,大眾品味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能力。因此,公共美術教育在社會生活和現實應用中,增強人民大眾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使人民情感得到豐富,提升了人民大眾人格和凈化人民的心靈。

三、公共美術教育在我國社會現實中的作用和意義

雖然公共美術教育在當下我國的社會生活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大眾媒體還是建筑行業(yè)或者工業(yè)設計及生活用品中,但公共美術教育的社會主體地位還有待于我們的普及和推廣。公共美術教育人們的客體世界給以精神性反饋和關照,從而實現美術精神活動與社會現場活動的連接,使美術活動融入人類社會活動的事件當中,并發(fā)揮極積的作用,改善人們的生活。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產。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所以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都在發(fā)生著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公共美術教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貫穿于人類歷史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促使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公共美術教育將人類世世代代所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加以整理、保存、傳遞和發(fā)展。正是公共美術教育將前人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的精華傳遞給新的個體生命,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因此,公共美術具有普世性的社會地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公共美術教育,受制于統(tǒng)紿階級意志的貫徹、社會意識的整合、政治法度的創(chuàng)設和實施以及經濟的增長與社會文明的進步。公共美術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極為緊密和深刻的本質聯(lián)系,對國家或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公共美術教育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安繼承和發(fā)展著人類的文明成果,傳播、保存、融合、發(fā)展著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發(fā)展的生命機制。公共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對人們的行為、生活實踐、風土人情、論理道德、文化傳統(tǒng)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的,成為整個社會性文化建設的基礎作用。藝術教育是大眾人民美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對人們道德的約束力和社會生活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以豐富人的想象力,發(fā)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強人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格品質。公共美術教育可以培養(yǎng)公民的社會主體意識和參與意向,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社會審美維度。公共美術教育是以溝通和交流的形式來滿足人的現實社會欲望和情感需求的,也是促進主類自我完美和諧的有利手段。還可以通過對人的情感凈化,開掘出人性中真誠、善良、美麗的東西,使我們以純潔的心靈與人交往,并使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美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