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

第1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special children’s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the formation of the path of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further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medicine.Fu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school evaluation mechanism,optimi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special teach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classes to teach medicine,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penetration; bridge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ecial education.To elabo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mode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medicine, is full of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can promote the full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medical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and fusion developmen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ing mode;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Hospital,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9.040

特殊?和?是指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明顯偏離普通兒童發(fā)展水平,有特別的學習或適應困難的兒童,他們享有平等的發(fā)展權和受教育權。特殊兒童教育是為有身心障礙、在學習和生活中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實施的教育,他們的成長需要醫(yī)學、教育、心理、社會等多學科的共同協(xié)作,配套相應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依靠優(yōu)質的專業(yè)資源、先進的設備設施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參與,使之得到較好的醫(yī)療、康復和教育服務,切實改善孩子們的生命質量,并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

教育部、發(fā)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共同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中明確提出,將“繼續(xù)開展‘醫(yī)教結合’實驗,探索教育與康復相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指出建立醫(y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是今后重要的發(fā)展途徑[1]。

國內外諸多實踐證明,早期進行康復及教育干預,能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和提高特殊兒童各方面的能力,最大限度的減輕家庭負擔,降低社會成本,對于特殊兒童回歸家庭、融入社會,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那么醫(yī)療康復與特殊教育如何有效結合已成為擺在社會面前的新課題[2]。

2013年濟南醫(yī)院以“二級甲等綜合性醫(yī)院”為架構,成功轉型成為濟南市唯一一所公立二級康復醫(yī)院,2014年3月成立“歷下區(qū)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致力于拓展醫(yī)教專業(yè)交叉發(fā)展,重點在于關愛特殊兒童的康復和教育診療,從而全方位地探討建立特殊兒童身心康復陣地的建設模式。2014年12月成立濟南市歷下區(qū)特殊兒童康復訓練培訓學校,該學校的建立,填補了山東省特殊兒童醫(yī)療康復與教育無交叉專業(yè)合作的空白。培訓學校利用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和綜合康復手段,對學齡前期(0~6歲)的特殊兒童進行評估診療,通過特殊教育、綜合訓練、現(xiàn)代康復相結合手段,減輕功能障礙,彌補功能缺失,運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創(chuàng)設適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教育和康復訓練環(huán)境,構建和推進“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工作模式。

1 創(chuàng)新“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運行機制

構建和推進“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工作模式,就要完善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運行機制。

1.1 多種形式發(fā)展特殊兒童康復訓練服務機構 對綜合醫(yī)院的康復中心、社區(qū)的康復訓練機構、學校的康復訓練室進行規(guī)范化建設,并與特殊教育深度融合。構建社區(qū)、家庭為依托的康復訓練體系;對特殊兒童教育學校、幼兒園、兒童福利院等機構,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開辦特殊兒童康復特教班;同時,按照新形勢下醫(yī)改方案并參照社會力量辦學有關規(guī)定,制定卓有成效的激勵政策,支持和鼓勵團體、個人以及社會各方力量創(chuàng)辦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培訓機構,以滿足特殊兒童發(fā)展需求。

1.2 建立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模式,實現(xiàn)醫(yī)療機構殊兒童特殊教育與康復手段的有機整合 發(fā)揮醫(yī)療機構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對轄區(qū)社區(qū)康復和家庭康復的指導作用,特教老師、康復醫(yī)師、康復治療師“三位一體”協(xié)同合作;醫(yī)療機構指派專業(yè)醫(yī)學康復人員,幫助特教學校及培訓中心開展康復與醫(yī)學評估,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教育方案,指導特教老師開展康復工作,并對特教老師和特殊兒童家長開展康復知識技能的培訓與咨詢。

1.3 發(fā)揮市級及各區(qū)縣特殊兒童康復指導中心的作用 充分利用社區(qū)康復設施設備及技術特長為特殊兒童及其家長、教師及各類殘疾人教育與管理機構提供專業(yè)化的指導與服務。

2 建立“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工作機構

對特殊兒童的康復需要進行醫(yī)學康復、教育康復、心理康復、社會康復以及職業(yè)康復等多重干預,但核心是醫(yī)學康復和教育康復。教育康復是“教育學(特殊教育學)與康復學結合的產物,是兩門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大康復學的組成部分”[3]。“醫(yī)教結合”廣義上是指由特殊教師、康復醫(y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社會工作者、家長及志愿者共同搭建綜合康復平臺,共同對特殊兒童進行綜合康復、智能鍛煉、身心多重干預、生活能力培養(yǎng)、潛能開發(fā)的教育教學過程。

3 完善“?t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評估機制

3.1 建立適合特殊兒童身心特點的康復教育評價體系 醫(yī)教結合綜合評估可以短時間內了解學習障礙兒童的神經心理功能,增強其自信心和環(huán)境適應能力,提高綜合素質[4]。實踐證明,早期對特殊兒童進行評估訓練和教育干預,能促使已經發(fā)生損傷的大腦結構和神經功能產生代償性改變。其中,0~3歲是實施早期干預的最佳年齡,4~6歲效果稍差。王雁等[5]的研究表明,早期評估干預可以讓身心障礙兒童節(jié)省康復時間,減輕對社會的依賴。

3.2 建立多學科跨專業(yè)的綜合評估團隊 建立由特教教師、康復醫(y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及社會工作者組成跨專業(yè)評估團隊,建立評估團隊和兒童家長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家校聯(lián)合會,由特教教師、康復醫(yī)師、康復治療師、康復護士及社會工作者共同參與特殊兒童康復和教學的評估效果,開發(fā)并細化學生的各種功能障礙評估量表,客觀公正并具有針對性的定期討論分析評價[6]。專家組對特殊兒童的發(fā)展狀況進行評估,提出個性化教育與康復建議,制定康復訓練目標并建立檔案,跟蹤檢查、診斷評估和康復治療,同時,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動態(tài)調整教學方案和課程設置,兼顧兒童的心理疏導和營養(yǎng)干預,讓每位特殊兒童都能得到最優(yōu)化的身心發(fā)展。

3.3 制定特殊教育與醫(yī)學康復相結合的綜合康復計劃 針對每個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學科交叉訓練方法,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綜合康復培訓計劃。在訓練中,既要注重增強兒童的肌體功能,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補償身體缺陷,又要重視矯正兒童的行為缺陷,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為將來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4 優(yōu)化“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師資隊伍

現(xiàn)在,特殊教育的研究領域已從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力障礙三類傳統(tǒng)專業(yè),逐漸拓展到腦癱、自閉癥、情緒與情感、心理與行為問題等多個領域。這要求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要具備更加專業(yè)、更為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業(yè)務技能[7],同時特殊教師的崗位分工趨于越來越精細,合作施教,以便其教學能力和服務特長相互補充,建立相應的不同層次的班級上課的“走班教學”模式或將成為“十三五”特殊教育的潮流[8]。

特殊兒童“醫(yī)教結合”扎實有效的推進離不開專業(yè)的師資隊伍。如何做到教中有康、康里融醫(yī)、醫(yī)為教用、教需醫(yī)輔、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一是要多途徑加強特殊兒童康復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建立教師保障機制。培訓學校的教師應為事業(yè)單位編制,隸屬殘聯(lián)的外聘人員應由殘聯(lián)撥款,應為他們提供公平的考編機會,通過基礎理論和實踐考核獲得事業(yè)單位定崗。其次是推進康復醫(yī)師和特教教師的“輪崗”,期望培養(yǎng)出“雙師型”的教師[9]。通過輪崗制度,促使特教教師全面掌握入學評估和個性化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康復醫(yī)師則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流程,充分把握能力和教學的基本規(guī)范水平,從而打下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三是進一步加強特教老師的在職培訓和繼續(xù)教育,有計劃分階段、分批分類培訓特殊兒童康復專業(yè)人才;同時,積極整合各康復培訓機構的康復專業(yè)人才資源,形成優(yōu)勢互補,加強同行業(yè)間交流與合作,充分發(fā)揮輻射及帶動作用。四是引進專家支持,做好帶教和人才隊伍建設。強調“醫(yī)”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0],提高開展篩查、檢測、評估、康復指導等相關工作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并加強日常醫(yī)學護理的規(guī)范指導,從根本上提高為特殊兒童服務的水平。

5 實施“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特色課程

“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并非“醫(yī)”與“教”的簡單結合與堆砌,如何讓“醫(yī)”與“教”進行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充分有效地服務于特殊兒童的成長發(fā)展?

5.1 加強特殊兒童教育康復課程建設,實行個性化教育 特殊教育的課程改革要以殘疾兒童的多元發(fā)展需要為基礎,重視教育與康復的有機結合,承認兒童間需求存在差異性、多元化,用不同層次、個性化教育服務來滿足特殊需要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努力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11]。開設課堂內外緊密結合的“學科大綜合”課程[12],致力于研究開發(fā)適合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不同年齡階段和盲、聾、弱智、自閉癥、腦癱等不同殘疾類型學生發(fā)展需求的相關康復課程指南,編排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課程表,編制相關的教師指導用書,充分發(fā)揮專用訓練室功能,統(tǒng)籌實施走班制課堂教學和康復訓練[13]。

5.2 改進科學的教學方法,開發(fā)特殊兒童潛能 專業(yè)人員應針對特殊兒童的不同身心點,制定個性化教育指導方案,科學調整和充分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努力提高特殊兒童教育教學與康復質量,為殘疾兒童提供最適宜的教育與康復服務。

5.3 積極開發(fā)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著重培養(yǎng)孩子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 嘗試開設不同年齡階段特殊兒童的社會生活適應性特色課程,以及為兒童量身定制豐富多彩的特色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習生存技能、發(fā)掘自身潛能,提高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一技之長。

6 構建“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共享平臺

6.1 建立特殊兒童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加強特殊兒童早期診斷,完善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網絡化的運行機制,建設特殊兒童篩查、首診報告信息平臺,建立特殊兒童健康檔案資料庫實現(xiàn)信息資源共享。

6.2 確定醫(yī)學診斷定點單位 進一步統(tǒng)一規(guī)范特殊兒童的檢查標準和評估體系,貫穿每個特殊兒童不同教育階段的全員及全程服務[14]。

6.3 建設特殊教育信息通報系統(tǒng) 實現(xiàn)教育、衛(wèi)生、民政、殘聯(lián)等部門信息整合與共享,為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與康復培訓機構、特殊教育教師與相關專業(yè)人員、特殊兒童及家長提供教育與康復的專業(yè)支持。

7 開展“醫(yī)教結合”融合發(fā)展的家校結合

家庭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的參與作用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教育培養(yǎng)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5],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

家長是兒童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對特殊兒童的訓練,與其說是在訓練兒童,還不如說是在訓練父母。這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家長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論有限與薄弱,得不到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咨詢和指導。社區(qū)、特殊教育培訓學校也很少開展針對家長的專業(yè)化培訓。促使家長學習科學的特殊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殘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接受符合其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能加速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促進兒童的社會化以及性格的平衡發(fā)展,使缺陷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16]。

“家校結合”的終極目標,是將家庭與培訓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聯(lián)合起來,共同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家長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探討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創(chuàng)設適合孩子的教育環(huán)境,讓孩子盡早接受專業(yè)的治療與安排,多方面、多途徑、多角度采取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措施。特殊教育培訓學校要加大對家長進行專業(yè)化培訓力度,使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幫助家長系統(tǒng)學習醫(yī)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從而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適合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子女教育,使其能夠科學有效的實施特殊兒童的家庭教育??梢远ㄆ谂e辦家長見面會、聯(lián)誼會,定期進行家訪,通過有效的家庭教育,使特殊兒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成為促進特殊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石。

第2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視障兒童 早期教育 北京

筆者認為,視障兒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0-6歲,6歲之后就開始接受學校義務教育。通常, 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視障兒童早期教育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0-3歲的教育, 主要是以家庭為主的干預模式,視障教育專家則定期上門針對父母和視障兒童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提供咨詢和指導。二是3-6歲的教育, 主要是接受免費的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視障幼兒就近進人幼兒園, 與同齡的正常幼兒一起學習游戲、一起接受教育, 已成為國際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彭霞光,2006)

1.北京市視障兒童早期教育現(xiàn)狀

1.1學校式

“學校式”教育即指由規(guī)模較大的盲人學校對視障兒童進行教育。根據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現(xiàn)狀研究的研究報告 ,北京市既沒有接收視障兒童的專門的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機構,也沒有接收視障兒童的有殘疾兒童班級的普通學前機構,全北京市只有一個視障兒童學前班那就在北京市盲人學校。北京市盲人學校是我國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所視障教育學校,條件十分優(yōu)越。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卻不是每一個視障兒童都能享受到的,根據它的招生簡章,在視障兒童學前教育中,學前教育只招收本市戶籍和符合借讀條件的4-6歲學齡前視障兒童。根據新浪里一位父親的描述,孩子被要求參加6個科目,100多道題的入學考試,錄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幾,當他質問盲校招生工作人員時,他說這是教委默許的,凡是非北京戶口,原則上不收。

我們運用網絡搜索只找到了一個——北京市房山區(qū)的“濟慈之家”,它是由一對法國夫婦創(chuàng)辦的。雖然民辦早期特殊教育機構可能不止這一個,但是它們都沒有政府撥款、經費靠自籌,所以辦學條件難以得到保證,也缺少效益和規(guī)模。(李川,2009)

1.2融合式

“融合式”教育即指讓視障兒童直接進入普通幼兒園與健全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隨著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學前兒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頒牌大會的召開,北京市18個區(qū)縣中每個區(qū)縣都已經有一所學前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試點幼兒園。(東城區(qū)教委學前科,2007)但是,根據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現(xiàn)狀研究的研究報告 ,在全北京接收殘疾兒童的19所普通幼兒園中,沒有一個接收視障兒童孩子的。這就意味著雖然北京市政府大力提高殘疾兒童隨園就讀試點數(shù)和擴大公辦幼兒園招收殘疾兒童規(guī)模,但是實際上北京的視障兒童孩子們根本無法享受政策福利,不能進入普通幼兒園學習、玩耍。

1.3家庭式

“家庭式”教育即指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來承擔喂養(yǎng)、照顧、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家庭式”教育也有問題。有些視障兒童的家長心態(tài)不正確,故而耽誤了視障兒童的早期教育。當視障兒童家長們有了正確的心態(tài)之后,他們也有可能因為匱乏特殊教育知識而讓視障兒童們無所裨益。事實上,這些家長們不知道什么樣的服務最適合視障兒童孩子,如何獲得這些服務,如何定位家長角色以確保視障兒童孩子的進步,這就造成了視障兒童們早期教育知識的大量空白。在對北京市68名特殊兒童進行的一次學前家庭教育狀況調查中顯示,在學前家庭教育過程中接受過“殘聯(lián)”、“民政”和“康復機構”幫助的家長加起來不足15%,82.22%的家長需要專業(yè)人員咨詢與指導。(張毅 陳亞秋 何文輝 劉艷虹,2004)

2.政策建議

第一,針對“學校式”教育,主要有兩點政策建議: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所以政府應該取消北京市盲人學校的戶籍限制,簡化手續(xù),降低門檻,擴大招收比例,切實保護那些外來人口視障兒童享受早期教育的權利。2、針對視障兒童學前班只能提供一至兩年的學前教育的情況,我覺得北京可以帶頭建設視障兒童幼兒園。2011年7月,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助支持的中國首個視障兒童幼兒園——琪琪幼兒園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則市邊雄鄉(xiāng)開園。(何見遠 丁宇,2011)中國首個視障兒童幼兒園開辦如此之晚,而且還是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助支持建設,可見視障兒童幼兒園教育基本在整個中國都是空白,走在特殊兒童早期教育全國前列的北京市更應該帶頭引進這一機制,為北京市乃至全中國的視障兒童提供優(yōu)質的公辦早期教育。

第二,針對“融合式”教育,首先筆者認為政府可以貫徹實施原有方針政策,比如根據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會會議精神,明年本市將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開展殘疾兒童“隨園就讀”試點工作,擴大公辦幼兒園招收殘疾兒童規(guī)模。政府將爭取在2015年,全市近千所“隨班就讀”學校各配有一名隨班就讀資源教師,為隨班就讀提供專業(yè)的支持。(仲玉維,2009)但是,政府在提高殘疾兒童隨園就讀試點數(shù)和擴大公辦幼兒園招收殘疾兒童規(guī)模的同時,應該打破接收限制,讓北京市學前兒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也能接收視障兒童孩子,讓視障兒童孩子也能真正受益。

第3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學前特殊兒童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個發(fā)展障礙的孩子導致家庭解體的情況屢見不鮮,帶有殘疾的兒童從出生就被拋棄街頭的事情時有耳聞,因為發(fā)育遲緩,社會的不理解不認同等方面的因為常常導致一個兒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可是不管是從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從尊重每一個兒童的生存受教育權利來說,還是從國家經濟的發(fā)展來說都是不小的損失。因此對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討;在每一種教育安置形式下應該怎么樣為殘疾兒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關服務;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康復和補償訓練;努力使他們和正常學生一樣,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勞等諸方面得到良好發(fā)展;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fā),為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工作顯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學前特殊兒童的定義

特殊兒童,教育學上有兩種解釋。廣義的解釋是:正常兒童之外的所有兒童的教育學,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問題兒童)、器官缺陷(盲、聾、肢殘)、兒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種兒童的教育學。狹義的解釋是:身心有缺陷兒童的教育學,即盲、聾、弱視、重聽、智力落后、言語障礙、肢殘、病弱等缺陷兒童的教育學。美、日、蘇、聯(lián)邦德國等許多國家從法律或學術上把特殊兒童教育規(guī)定為缺陷兒童教育。廣義的特殊兒童教育學又可分為盲童(視覺障礙)教育學、聾童(聽覺障礙)教育學、 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學、 言語矯正學、天才兒童教育學、問題兒童教育學、多種缺陷兒童教育學等。

2.融合教育定義

融合教育承繼了「回歸主流的基本理論。簡單說,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種讓大多數(shù)殘障兒童進入普通班,并增進在普通班學習的一種方式。 通過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統(tǒng),建立一統(tǒng)整獨一的系統(tǒng)以管理教育資源,并將不同種類班級的學生融合在一起。

二、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結合我們國家學前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我們國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隨班就讀”,具體又分為完全的正常班級模式、正常班級加巡回服務模式、正常班級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級加資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級加特殊專業(yè)服務模式。[6]也僅僅是在殘疾人工作綱要中提出和規(guī)定,但沒有具體的法律來保障實施,到目前我國融合教育開展的現(xiàn)象很不樂觀,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兒園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進入了普通幼兒園,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隨班就坐”層面上。

1.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內容

根據我國國情和學前教育機構的特點,及兒童發(fā)展水平,為學前教育機構中的特殊兒童制定的計劃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1.1兒童現(xiàn)狀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為及其他情況。

1.2特殊兒童接受特殊治療、生存技能及特殊幫助的內容。

1.3特殊兒童參與健全兒童學習的適當內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2.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實施形式

2.1相關部門應努力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發(fā)展

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的相關政策,然而,專門針對學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幾乎沒有。建議相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以鼓勵幼兒園和教師接納特殊兒童入園(班)學習;宣傳部門要積極宣傳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幼兒園學習和生活對特殊兒童及普通幼兒健康發(fā)展的積極影響,以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普通班教師與特教班教師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專業(yè)水平的教育團隊。

在融合教育的過程中,特殊兒童在融合活動中的表現(xiàn)、與正常兒童之間的交流、參加融合教育活動前后的變化與差異等,正常班教師是親歷者,是重要的見證人之一。有時沒有特殊班教師的陪同,正常班教師更有資格對特殊兒童參加融合活動的情況做出評價。

2.2相關高校以多種形式開設學前融合教育課程

高校,特別是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yè)的高校,可以多種形式開設學 前融合教育相關課程,如開設相關的講座,將“學前特殊兒童教育”“學前融合教育”等課程納入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必修課或選修課范疇,或在“學前教育學”“學前兒童心理學”等課程中適度加入學前融合教育的相關知識等。大學生在入職前就了解有關學前融合教育的知識。掌握相關的基本技能,對今后實施學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幫助的。

2.3幼兒園努力提高對學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兒園管理者應清晰地認識到,接納特殊兒童入園是社會進步的重大表現(xiàn),要有意識地組織幼兒園教師學習學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開展與特殊兒童教育相關的園本培訓,也可以與具有較豐富的學前融合教育經驗的幼兒園交流,以提高本園教師開展學前融合教育專業(yè)水平。

2.4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以及相關高校應攜起手來,共同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對于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學前融合教育而言,積極構建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以及開設了特殊教育專業(yè)的高校三者之間的合作互助平臺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嘗試。借助這個平臺,幼兒園可以從特殊教育學校及相關高校得到相應的專業(yè)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相關高校則可與幼兒園合作,共同推動學前融合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三、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家庭,社區(qū),相關治療機構及媒介的聯(lián)合

1.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家庭的聯(lián)合

孩子的各種康復訓練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應用和發(fā)展,家庭生活環(huán)境無疑是重要的轉化環(huán)節(jié)。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交往障礙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機構和家庭的個別化教學,強化訓練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別對孩子進行形式訓練,經過訓練以后,這些能力都會有所進步。但是,孩子需要綜合應用這些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最終還要通過家庭環(huán)境的支持,從而遷移到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所以家園之間應通過教師與家長要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師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培訓而緊密聯(lián)合。

2.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社區(qū)的聯(lián)合

社區(qū)環(huán)境也是孩子學習與康復的好場所,對環(huán)境的適應也是檢驗孩子社會性的根本標準。促進特殊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更是在人際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的。在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交往問題,在環(huán)境中解決問題,在環(huán)境中學習,在環(huán)境中進步,最后達到對環(huán)境的適應。訓練一般將特殊兒童的社會分解為若干獨立的方面,進行強化干預訓練,而訓練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會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融合教育機構訓練向自然生活的遷移。

3.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治療機構的聯(lián)合

因目前我國特殊兒童教師之現(xiàn)狀,還尚未能達到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治療為一體的水平,所以應很有必要實行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一治療機構的積極聯(lián)合。其主要方式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兒童走出去,接受治療和康復練習;另一方面是把康復機構的專家請進來。根據非凡兒童的實際情況,定時請專家來進行康復練習,在保教和療育的齊頭并舉之下,使學前非凡兒童能盡快地達到他(她)所可以發(fā)展的最好水平。

4.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機構與媒介的聯(lián)合

媒介(Media)亦稱傳媒、媒體,指的是在傳播途徑上有用以復制和傳播信息符號的機械和有編輯人員的報刊、電臺之類的傳播組織居間的傳播渠道,具體分為印刷媒介(報紙、雜志和書籍)和電子媒介(電影、廣播和戰(zhàn)后才出現(xiàn)的電視)。通過這些媒介對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實況的對外傳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會性的關注與支持,另一方面,還可促進各屆相關專家研究者,一線老師等人士跨國際,跨文化地更廣泛地交流,讓老師及家長能吸取先進的教育知識,從而用更好更科學的方法來教育每個孩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兒童的整個早期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問題,家長應該正視現(xiàn)實,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必要的治療和早期教育康復,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效果。實踐證明,及早介入教育對于特殊兒童成長有著重要意義。 學前融合教育對于我們從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來說是個更長遠,更艱難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周克:學前特殊兒童教育.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霞萍:融合保教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幼兒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第4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其實,古今中外“在家上學”不乏成功者,而失敗者更多(盡管報道不多,客觀結果卻顯而易見)。在我治療的眾多案例中,曾有一名,三歲就學習了“解方程”的“優(yōu)秀在家學習”兒童,14歲時卻逆反父母、厭學、沖動毀物、離家出走……。因此,科學地認識和實施“在家上學”至關重要。特別是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和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有機結合

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與成人不同,突出特點是處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有“交友”、“游戲”、“表同”、 “競爭”及“性別認同”等;心理活動的原動力遵循“享樂原則”,如果不及時完善社會化過程,會形成“好吃懶做”,圖“安逸”的心理;當然,教育也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做人”。顯然,許多兒童的需求和發(fā)展在家里是無法正常滿足的,一般父母沒法充當多種角色;老師也不是誰都能當?shù)?;沒有嚴格的社會規(guī)則和同齡人競爭,兒童“享樂的本能原則”也很難克服;更難以正常實施社會化過程,領導力和管理能力難以發(fā)展。即使學習成績還好,走向社會也會困難重重。還有,不同老師的知識和授課方法,男男女女同學的游戲和競爭,社會規(guī)則和自我約束能力的發(fā)展等,父母都是難以在家實施的。

多年來心理學對學習定義還是很科學的?!皩W習是個體在特定環(huán)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學習不僅指有組織的知識、技能、策略等的學習,也包括態(tài)度、行為準則等的學習,既有學校中的學習,也包括從出生以來就出現(xiàn)并一直持續(xù)終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因此,正常的學習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

理想教育模式:個性化教育人盡其才

學校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飛躍?!霸诩覍W習”和“學校學習”是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的過程。其實,目前許多成功的“在家學習”聯(lián)盟,也是變相地成立了新型的,以“兒童為中心”的個體化和多樣化的學校式“家庭學?!?。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教育改革問題”,而不是否定學校教育和集體學習的模式。

當今的教育的確缺乏“個體化”和“特殊化”問題。而“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專業(yè)正是知道了這一點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可想而知,如果教育能夠做到“個體化”、“因材施教”,沒有一個家長愿意犧牲“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實施“在家學習”。事實上,愛迪生的媽媽也是出于無奈而選擇了在家教育。

當然,人們會質疑,認為“你說的是理想化的教育”。是的,目前的教育的確需要改革,特別是“特殊教育”。作為了解國內外現(xiàn)狀的“兒童精神科醫(yī)生”,我有成功的經驗也證實“特殊教育”需要改革和發(fā)展,實施“在家學習”和“學校學習”的相互補充,科學地教育好各種類型的“孩子”。在我的門診,指導了許多“孤獨癥”、“多動癥”、“抑郁癥”,甚至“兒童精神分裂癥”兒童家庭,實施“在家學習”和治病。經歷了個體化的家庭“特殊教育”后,大部分可回歸學校,考上大學,成功地走向社會。當然,不可能“人人成才”,但能做到“人盡其才”。

“在家學習”的要求很高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并不是矛盾和沖突的。有時候“孩子”因為發(fā)育問題——超前或落后,學??植赖?,而不適應普通“學校教育”,當然可以實施“在家學習”。但是,現(xiàn)在不是“愛迪生”時代,現(xiàn)在兒童精神醫(yī)學快速發(fā)展,為特殊兒童的評估指導和治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方法。因此,這種情況最好能得到專業(yè)精神科醫(yī)生的評估和指導。如,評估智商、情商、用腦習慣和社會適應等,做出科學的診斷和特殊教育的建議。這樣,經過“在家學習”的調整,大部分兒童還會很好地回歸“學校教育”,會更成功!

事實上“在家學習”對家長有較高的要求。至少應當具備“大學學歷”;有教學的能力和經驗;懂得“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好;即能做父母又能做孩子的朋友;社交能力強,會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身體健康且精力充沛。

“在家學習”的環(huán)境的要求也很高。要具備或能利用普通中小學的基本設施;應該向當?shù)厣鐓^(qū)或教育部門通報,有規(guī)范化的教學大綱和計劃;有條件的最好能參加普通學校的階段考試和會考。特別是要創(chuàng)造合法的“在家學習”的環(huán)境,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家學習”還缺乏相應法律保護;缺乏社會大眾的認同和支持。

第5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長需求;對策建議;河南省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并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作為一個特殊兒童群體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留守兒童家長在撫養(yǎng)、教育留守兒童過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守兒童的需求。為了了解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需求,并對他們的需求予以及時的回應,以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我們特意開展了此次調查。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基本情況分析

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基本情況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文化程度

在受調查的91位家長中,71.4%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其次,是小學占26.4%,而沒上過學的只占2.2%。這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較高。

(二)經濟來源及收入水平

調查中發(fā)現(xiàn),63.7%的家庭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打工,其次農業(yè)收入占25.3%,而經商只占7.7%。與此同時,34.1%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另外30.8%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家庭只有6.7%。大部分家長外出務工的工資收入并不高。

(三)對孩子的了解程度

在“對孩子不良習慣的了解”問題上,23.3%的家長認為,孩子的不良習慣是不講衛(wèi)生,14.5%的人認為是課堂違紀行為。而22.5%的認為是其他問題,另外19.6%的家長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不良習慣。在“對孩子了解程度”問題上,65.9%的家長只知道孩子的一些情況,非常清楚的只占25.3%。由此可以反映出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對孩子的情況并不了解,孩子面臨著家庭情感方面的缺失問題。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需求分析

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需求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差,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51.7%的家長對留守兒童受教育持不滿意態(tài)度,而滿意度占45%,由此可見,家長對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滿意度偏低。在對留守兒童家長的訪談過程中,16位家長提到了教學質量太差,教育設施不完善。26.0%的家長最擔心孩子的成績問題,其次是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生活狀況問題,分別占21.2%、18.3%和16.1%。農村留守兒童在興趣愛好和人際交往方面也存在著問題。這要求目前農村在教育方面要轉變教學思想,要關注學生的多向、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二)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存在隱患

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的道路、電網設施還不完備,農村文教衛(wèi)生等基本設施有待進一步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呈現(xiàn)不斷惡化的趨勢。有些家長明確提出:由于水利設施不完善,導致今年在抗旱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一些家庭沒有安裝自來水,兒童和老人在用水方面比較困難;車輛增多,但紅綠燈等基礎的道路設施不完善,增加了兒童外出的危險性;現(xiàn)在農村環(huán)境污染嚴重,附近的池塘、小河經常飄出一些惡味,孩子外出玩耍時特別擔心;雖然農村有合作醫(yī)療保險制度覆蓋,但是農村醫(yī)院的醫(yī)護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以滿足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農村成員的需求。

(三)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不夠

關于“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的回答中,49.9%的家長認為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一般,24.2%的認為不重視,只有19.8%的人認為很重視。對于“造成留守兒童問題的主要原因”的問題,26.3%的家長認為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責任感不夠,25.7%的人認為是政府和社會關注不夠。家長期望政府能夠給與更多的關懷與照顧。在“留守兒童需要社會關注與關懷的方面”的問題上,26.2%的人認為需要改善經濟條件,保證他們健康成長;21.5%的認為由于戶籍問題導致孩子無法進入公立學校讀書;另外還有15.8%的家長提出對孩子的道德和性格進行培養(yǎng)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長需求的相關建議

24.8%的家長認為需要相關組織為在外打工父母提供定期電話、信件等服務來聯(lián)系留守家中的子女,23.5%的家長認為需要同城待遇,20.4%認為在當?shù)亟⒘羰貎和嚓P機構及開展相關集體活動,等。根據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需求,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改善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學校三方多管齊下,共同努力。

1.政府層面的措施

我國的農村寄宿學校的食宿條件差,缺乏娛樂設施,使得學生的生活單一。19.5%的受訪家長認為需要加強寄宿學校的建設。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強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更新,以保證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切實有效,同時可以減輕單親監(jiān)護和隔代照料的壓力。

我國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偏低,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家長對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政府可以給予政策和經濟方面的支持,為學校利用富余教育資源,給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全部學生家長開設旨在提高家庭教育素質的課程講座提供便利。

我國必須加快城鄉(xiāng)隔離的戶籍制度改革,盡快拆除在就業(yè)、醫(yī)療、住房、教育等等領域存在的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體制”,以增加留守兒童家長的工作機會,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或者通過改善當?shù)亟洕h(huán)境實現(xiàn)留守兒童家長在本地就業(yè),以更好地照料、教育孩子,使留守兒童不再留守。

2.社會組織層面的措施

政府力量無法企及或者照顧不周的偏遠地區(qū),可以納入公益組織的服務對象范圍當中。社會組織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動,為偏遠地區(qū)的學校贈送圖書、衣物、食品,來減輕留守兒童家長的經濟負擔。另外,社會組織還可以建立一個完善的服務支持系統(tǒng),擴大服務面和服務內容,例如可以為留守兒童家長提供一些生活照顧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提高家長的家教效果。

3.學校層面的措施

學校要形成與家長或監(jiān)護人的交流互動,使雙方都能及時的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情況,。學??梢詾槊恳晃辉谛5牧羰貎和iT的個人檔案,并建立與家長聯(lián)系的專線電話。讓留守兒童視為家長及時了解到孩子的真實的成長教育狀況,做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與結合。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兒童在面對自身變化、人際關系、學習壓力等方面的問題時,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與指導,很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不良的影響。學校作為留守兒童離開家庭以后完成社會化的最重要的場所,學校的教師有責任了解他們學習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難,以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所造成的感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

加強對農村教師的教學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在注重成績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和衛(wèi)生方面的教育引導,擴大教育教學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眼界。另外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有條件的可以開設心理咨詢室,并配置專業(yè)的心理老師。為青春期的孩子開設生理健康課程,并對他們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講解,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位,引導他們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叛逆期。

(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

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而且農村基礎設施管理不科學,這是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所面臨的困境。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以下建議:

1.繼續(xù)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優(yōu)化資源配置,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農業(yè)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以及提高留守兒童家庭的農業(yè)收入,減輕經濟負擔,增強留守兒童家長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

2.大力推進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各級部門要加快構建城鄉(xiāng)公路交通網,繼續(xù)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同時,在道路拐彎處加設紅綠燈,在過村路段限速,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便利的出行以及玩樂環(huán)境,消除交通安全隱患,提高留守兒童的安全系數(shù),減輕留守兒童家長的精神緊張情緒和心理負擔。

3.進一步改善農村供水、供熱等生活基礎設施

政府部門要加快在條件成熟的農村地區(qū),啟動農村供熱和供氣工程,同時加快農村供水設施建設。留守兒童家長提到這樣不僅保障留守兒童的用水安全,也可以改善農村衛(wèi)生環(huán)境,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整潔、便利、舒適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

4.全力推動農村文教衛(wèi)生等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堅持城鄉(xiāng)資源服務均等化原則,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開放的取得成果。甚至在特殊的情況下,對農村地區(qū)要政策傾斜,制定相關優(yōu)惠政策,促進優(yōu)質資源從城市向農村有效流動,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方面的硬件設施,提高其承載能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文明優(yōu)質的生活環(huán)境,以更好地滿足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發(fā)展需要,也符合了留守兒童家長的需求和期待。

(三)加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充分發(fā)揮公益組織的作用

為了更好的促進社會公益組織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需求,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公益組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各個公益組織加強聯(lián)系,整合資源

各種社會公益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但是彼此之間缺乏聯(lián)系,容易導致資源浪費。在一些眾所周知的地區(qū),留守兒童家庭往往能獲得豐富的資助,而偏遠的山區(qū)卻常常面臨資源短缺的問題。因為社會公益組織是面對全體有需要人群的,因此要加強各公益組織之間的聯(lián)系,整合社會資源,彌補政府失靈,為更多的留守兒童家長提供充足的資源以幫助其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公益組織必須提供人性化、本土化的服務

目前,我國公益組織的發(fā)展模式大都是借鑒外國的經驗,由于文化和國情的不同,公益組織要從實際出發(fā),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服務模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本土化的服務,以切實滿足留守兒童家長在教養(yǎng)、培育孩子方面的幫助需要。而且,公益組織作為一個服務性的群體,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努力做到人性化,讓每一位接受服務的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都能欣然接受,而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公益組織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需要事先了解服務地區(qū)的文化特點以及當?shù)亓羰貎和议L的真實、具體需要,將資源發(fā)揮到最大化,以滿足留守兒童多元化和多樣化的需求,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學院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王青,華中師范大學,2006-05-01

第6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幼兒階段是人的個性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早期的教育不良對整個大腦的發(fā)展都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良的教育環(huán)境會在兒童潛意識里留下的思想,增加青少年和成人時期的犯罪率。所以良好的幼兒教育可以很好的提高兒童的自我情感調節(jié)能力,增進親近社會的行為,有效的預防犯罪、保障國家的穩(wěn)定和安全。教育上的投資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教育投資時間越早,投資越大,越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幼兒教育的投資可以增加就業(yè)率,提高收入水平,通過教育的手段改善貧困的生活環(huán)境。在公共安全上,早期的教育投資可以減少以后特殊教育的成本和犯罪的司法成本,在以后可以很大的降低救助比例。

我國幼兒教育的公平政策

改善幼兒教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做到公平的原則。要做好教育公平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擴大辦學規(guī)模

我國的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分布不公平一直都是一個嚴重問題,在幼兒教育上,擴大辦學規(guī)模,使得更多的兒童有接觸教育的機會,特別是針對農村、山村等特殊地區(qū)加大教育力度,讓幼兒教育從城市走向農村,采取各種有利于教育發(fā)展的方式,例如公辦、民辦相結合,免除小學教育收費,提高獎學金等制度。

2延長學前教育年限

通常的學前教育為一年,為了使得幼兒得到足夠的教育資源,可以將學前教育擴大到兩年或者三年,以縮小教育時間上的差距。

3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是在較高的教育質量為前提的,低質的教育公平本身就沒有價值和意義,所以在注重教育公平時,不僅僅是在教育時間上,更為重要的是在教育品質上的公平。中央以及地方政府要提高辦學的監(jiān)管力度,提供規(guī)范的政策,保證教育資源很好的被運用到幼兒教育事業(yè)上。另外,針對幼兒的教育公平,政府要成為調控的主體,提高教育的福利性,把握好教育方向,提供公平的競爭政策,在宏觀約束下,讓教育體制在市場經濟下健康的發(fā)展。

幼兒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1地域差異

區(qū)域上的差別,這是由經濟發(fā)展的地域因素限制的。在東部和西部教育事業(yè)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經濟因素的影響,差距還在不斷的增大,幼兒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公平。

2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

同一個地區(qū),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城市越大,教育資源相對就越多,在城市里,基本上幼兒都能得到學前教育,家長關心的是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而在農村雖然在東部地區(qū)能夠達到很高的入學水平,但教育質量較差,幼兒接觸到的教育資源太少,在教育年限上也有很大的不足,另外農村公辦幼兒園相對較少,家長選擇性少,這些都是制約幼兒教育的關鍵因素。

3幼兒教育的代價和機會不同

在同樣的居住環(huán)境下,因家庭收入的不同,孩子的教育水平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對于一些好的幼兒園,收費較高,或者特權幼兒園,普通家庭不可能負擔的起,享受較好的幼兒教育資源,這也過早的給幼兒留下了社會不公平的陰影。另外,兒童本身的特點對教育公平性有很大的影響,對與特殊兒童例如聾啞人,提供給他們的早期教育甚至以后的終身教育資源都很有限,這樣他們在社會上就會受到正常人的歧視,對其內心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幅面作用。

促進幼兒教育發(fā)展的措施建議

1政府在教育體制中起到主體的作用,成為重要的投資人和倡導者,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提高教育的福利,不要將學校教育作為盈利性機構對待。

2合理的利用市場經濟的體制,鼓勵全社會的參與,建立自由平等的競爭機制,我國人口眾多,只利用公辦的教育資源很難達到全面性,所以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基礎上,提倡企業(yè)對教育資源的投資,并給于特殊的保護鼓勵政策,減少稅率、提高補助,刺激社會辦學的熱情,并提供合理競爭機制。

3建立補償制度,減少教育差距

在保障和救濟上對全國的教育差距進行改善,公平并非完全的等價,而是根據地方的發(fā)展特點允許合理的差距,政府要合理的做好東西部以及城鄉(xiāng)差距等教育條件,制定特殊的補償制度,分段的階梯型調節(jié),不斷縮短教育之間的差距。

4完善教師的上崗聘用制度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因素,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所以在幼兒教育體制內一定要做好教師的上崗培訓,培養(yǎng)老師的公平教育心態(tài),不區(qū)別的對待在校的學生,并保證教師具有健康的心理,培祥孩子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第7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一、多項選擇題

1.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渠道有(ABC

)。

A.幼兒園的指導

B.社區(qū)的指導

C.社會團體的指導

D.個別指導

2.兒童基本的生活習慣有(ABCD

)。

A.飲食習慣B.

衛(wèi)生習慣C.睡眠習慣D.

喝水習慣

3.家庭精神環(huán)境主要包括(ACD

)。

A.

父母性格B.家庭收人C.家庭結構D.家庭氛圍

4.消極的兒童家庭教育方式有(

BCD)。

A.民主型B.溺愛型C.

放任型D.

矛盾型

5.0—3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主要包括(

ABCD)。

A.食物喂養(yǎng)B.生活起居C.衛(wèi)生護理D.

疾病防治

6.0—3歲兒童情意的培養(yǎng)應注意(ABC

)。

A.創(chuàng)設一個關愛、接納和尊重的心理環(huán)境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豐富的生活內容

C.引導嬰幼兒學會表達、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D.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

7.5-6歲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有(ABCD

)。

A.抽象思維開始萌芽B.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豐富的年活內容C.語言的社會化水平提高

D.

自我調節(jié)能力逐步增強

8.培養(yǎng)3—6歲兒童良好習慣應注重(

ABCD

)。

A.

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B.

細致入微,教給方法C.

增強教育過程的趣味性

D.

及時鼓勵,強化良好行為

9.

聽力殘疾兒童的特點有(ACD

)。

A.聽覺受到嚴重的限制,其他感知覺起到代償作用B.語言交流遇到障礙C.個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D.學習與正常兒童有很大的差異

10.腦癱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ABD)

A.

正確認識孩子的病情B.運動、感覺的訓練C.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精神D.交流能力的訓練

11.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包括(

ABD

)

A.

奠基性與終身性B.

安全性與多樣性C.隨機性與針對性D.

親情性與權威性

12.

兒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有(ABC

)。

A.

興趣誘導法

B.

游戲活動法C.

實踐操作法

D.

參觀觀摩法

13.

家長教育方式的特點有(ABC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穩(wěn)定性

D.

整合性

14.

3-6

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有(BCD

)。

A.

生命教育B.

教學活動合作C.

管理合作D.

研究合作

15.

0-3

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有(ABCD)。

A.

食物喂養(yǎng)B.

生活起居C.

衛(wèi)生護理D.

身體鍛煉

16.

0-3

歲兒童語言的培養(yǎng)應注意(ABD

)。

A.

多和孩子說話,創(chuàng)造說話、交流的氛圍B.

教孩子說話與認識周圍事物同步進行C.

訓練孩子的智力

D.

在游戲中練習說話

17.

3-4

歲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有(ABCD

)。

A.

思維與動作相伴隨B.

認識過程體現(xiàn)元意性C.

愛模仿D.

語音發(fā)展出現(xiàn)飛躍

18.

3-6

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任務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學會與他人相處,

懂得分享、合作和協(xié)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D.

具有較強的認知興趣和能力

19.

日本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是(ABD

)。

A.

禮儀培養(yǎng)B.

挫折教育C.

親子閱讀D.

自立教育

20.

智力落后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

ACD

)。

A.

及早發(fā)現(xiàn),

尋求專業(yè)幫助B.

培養(yǎng)孩子的自學習慣C.

家長要給與孩子理智的愛D.

在家庭中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基本能力

21.兒童家庭教育的任務有(ABD

)。

A.

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fā)展B.

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C.

促進兒童心算能力的發(fā)展D.

促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與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22.

兒童家庭教青指導的形式包括(

ABC

)。

A.個別指導B.

專家指導C.

集體性指導D.

文字音像資料的介紹推薦

23.

家長教育方式的特點有(

ABCD

)。

A.

系統(tǒng)性B.

情感性C.

穩(wěn)定性D.

整合性

24.

家長道德素質主要包括(BCD

)。

A.

社會道德B.

傳統(tǒng)美德C.

婚姻道德D.

人生信仰

25.0-3

歲兒童生活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具體目標有(ABCD

)。

A.

促進嬰幼兒有規(guī)律地睡眠B.

培養(yǎng)良好的進餐習慣C.

增強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D.

引導嬰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

26.0-3

歲嬰幼兒的衛(wèi)生護理應注意(ABD

)。

A.

做好衣物的清洗和晾曬B.

注意嬰幼兒個人衛(wèi)生C.

經常給嬰幼兒洗澡、做好身體撫觸D.

嬰幼兒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定期消毒

27.4-5

歲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有(

ABCD

)。

A.

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B.

自我意識初步形成C.

社會交往水平提高D.認識活動的有意性得到發(fā)展

28.3-6

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ABC

)。

A.

提供均衡營養(yǎng)B.

加強體青鍛煉C.

養(yǎng)成良好習慣D.

欣賞藝術美

29.

孤獨癥兒童的特征有(ABD

)。

A.

興趣范圍狹窄B.

語言發(fā)育遲緩C.

刻板的行為模式B

不主動與他人交流

30.

評價家庭和社區(qū)合作教青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ACD

)。

A.

隨機性B.目的性C.

互動性D.

有效性

31.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涉及(

.ABC

)。

A.

健康教育

B.語言教育C.

社會教育

D.

生命教育

32.

兒童家庭教育指導從面上指導來說,

內容可以有(

.ABD

)。

A.

教育觀念的更新

B.

兒童身心發(fā)展知識C.

家庭矛盾的處理方法D.家庭中評價兒童發(fā)展的知識與方法

33.0-3

歲兒童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方面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

.ABCD

)。

A.

培養(yǎng)良好的進餐習慣B.

促進嬰幼兒有規(guī)律地睡眠C.

引導嬰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D.增強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34.

0-3

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問題涉及(

BCD

)。

A.

自我保護

B.

生活起居C.

衛(wèi)生護理

D.食物喂養(yǎng)

35.

家長教育方式的特點有(

ABD

)。

A.

情境性B.

情感性C.

系統(tǒng)性D.

整合性

36.

3-6

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包括(

.ABCD

)。

A.

提供均衡營養(yǎng)B.

加強體育鍛煉C.

養(yǎng)成良好習慣D.

培養(yǎng)自護能力

37.

5-6

歲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有(

ABCD

)。

A.

抽象思維開始萌芽B.

好學、好問,

好動腦c.

自我調節(jié)能力逐步增強D.

語言的社會化水平提高

38.

3-6

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任務有(

ABC

)。

A.

肯定自我,

自尊、自信B.

學會與他人相處,

懂得分享、合作和協(xié)商C.

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D.

具有較強的認知興趣和能力

39.

超常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涉及(ACD

)。

A.

正確認識超常兒童B.

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氣質C.

關心孩子的全面和諧發(fā)展D.

循序漸進,

量力而行

40.

截肢兒童的家庭教育指導應注意(

.BCD

)。

A.

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B.

注意孩子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C.

盡量送孩子到普通學校學習D.

關注孩子的特殊需要

二、判斷題(將√或×坎在題后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20分)

1.

學前兒童家庭教青對兒童身體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對兒童的合理養(yǎng)育和鍛煉

來實現(xiàn)的。(對

)

2.

家長的人才觀會影響到家庭教青的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投入重點及教青方式.(

對)

3.

1-2

歲兒童以有意注意為主,

注意的持久性較低。(錯

)

4.

特殊兒童雖然各有特點,

但對教青的需求都是一樣的。(錯)

5.

物質條件好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家庭環(huán)境中的“軟件“作用不大。(錯)

6.

親子游戲是家庭游戲的核心。(對

)

7.

對于3-6

歲兒童來說,

家庭教青的目標與幼兒園保教目標是一致的。(對

)

8.

超常兒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學術型的。(對)

9.

幼兒園、社區(qū)不僅能夠為學前兒童身體健康發(fā)展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

還能為學前兒

童和家庭提供相關的指導。(對

)

10.

學前兒童家庭教青的現(xiàn)狀是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錯

)

11.“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是韓國政府針對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長疏于管教子女導致教育危機而提出的。(

錯)

12

家長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對

)

13.直覺行動思維是2-3歲兒童主要的思維方式。(對)

14.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的智商在50~70或55~75之間。(錯

)

15.在親子游戲發(fā)生的初級階段,親子互動的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觀察和模仿。(對)

16.不同類型的家長親子觀會導致不同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對)

17.對于3-6歲兒童來說,家庭教育的目標與幼兒園保教目標是一致的。(對)

18.特殊兒童雖然各有特點,但對教育的需求都是一樣的。(錯

)

19.相對于0-3歲兒童的家園合作,幼兒園在3-6歲兒童的家園合作中的主導性增強的同時,主動性、責任性也更強。(對)

2O.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家長教育能力的核心。(對)

21.

家庭教育指導的重點或者說核心是“助其他助“

。(錯)

22.

物質條件好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家庭環(huán)境中的“

軟件“作用不大。(錯

)

23.

在家庭當中,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親子游戲,以及兒童操作擺弄實物所進行的實物游戲

是兩種主要的游戲形式。(對)

24.

孤獨癥兒童大多數(shù)智力低下,

但也會有一部分是高智商。(對)

25.

家長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對)

26.

智力低下是所有腦癱患兒的主要伴隨癥狀。(錯

)

27.

對3--6

歲兒童進行美的熏陶就是要支持孩子的藝術興趣,

鼓勵孩子創(chuàng)造美。(對)

28.

超常兒童不只是智力型和學術型的。(對)

29.

幼兒園、社區(qū)只能為學前兒童和家庭提供相關的指導。(錯

)

30.

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家長教育能力的核心。(對)

41.

選擇家庭教育內容和方法是家長教育能力的核心。(對)

42.

家長的教育觀間接影響其對兒童的教育方式和教養(yǎng)行為。(錯)

43.

1-2

歲兒童意志活動萌芽開始出現(xiàn)。

(對)

44.

對特殊兒童的教青和訓練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務就是要讓他們能夠實現(xiàn)生活自理。(對)

45.

家長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家長對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對)

46.

物質條件好是孩子成長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家庭環(huán)境中的“軟件“作用不大。(錯)

47.

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的智商在50~70

或55~75

之間。(錯)

48.

孤獨癥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視覺和聽覺信號系統(tǒng)的不同步。對(

)

49.

幼兒園、社區(qū)不僅能夠為學前兒童身體健康發(fā)展提供必須的物質條件,還能為學前兒童和家庭提供相關的指導。(對)

50.

在親子游戲發(fā)生的初級階段,

親子互動的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觀察和模仿。(對)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O分)

1.如何培養(yǎng)3-6歲兒童的社會性?

答:

(1)接納、肯定孩子,培養(yǎng)自尊、自信(2.5分);

(2)愛孩子,讓孩子學會愛(2.5分);

(3)在交往中發(fā)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2.5分)。

2.家長應如何教育孤獨癥兒童?

答:(1)細心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2分);

(2)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積極地面對孩子的問題(2分);

(3)在家庭中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對孤獨癥兒童進行一定的訓練(2分);

(4)為孩子營造溫馨的生活氛圍(2分);

(5)培養(yǎng)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2分)

3.

如何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答:

(1)

細心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1分);

(2)

家長要調整好心態(tài),積極面對孩子的問題(2分);

(3)

在家庭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訓練(3分);

(4)

為孩子營造溫馨的生活氛圍(2分);

(5)

培養(yǎng)孤獨癥兒童的社會交往技能(2分)。

4.

簡述0一3

歲兒童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共育活動的評價指標。

答:

(1)客觀真實地了解幼兒的家庭教育情況(1分)。

(2)

理論結合實際,分析教育問題(2分)。

(3)

將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的過程,不僅給出具體的教育策略,還與家

長進行細致的分析9幫助家長學習從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規(guī)律出發(fā)來分析和解決問題(6

分)。

(4)

發(fā)揮家庭的主體作用。(2分)。

5.

如何培養(yǎng)3-6

歲幼兒的社會性?

答:

(1

)

接納、肯定孩子,

培養(yǎng)自尊、自信(2.5分);(2)

愛孩子,

讓孩子學會愛(2.5分);

(3)

在交往中發(fā)展孩子的交往能力(2.5分);

(4)

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2.5分)

6.

如何在家庭中培養(yǎng)智力落后兒童的基本能力?

答:

(1

)

訓練兒童的感知覺和動作的發(fā)展(2.5分)

;

(2)

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2分)

(3)

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2分)

;

(4)

培養(yǎng)兒童與正常兒童的交往能力(2分)

;

(5)

重視對孩子的科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的教育(2分)

7.

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發(fā)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

(1)

提供兒童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先天條件(2分);

(2)

奠定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基礎(2分);

(3)

啟迪兒童語言和智慧的萌芽(2分);

(4)

培養(yǎng)兒童基本的生活習慣和能力(2分);

(5)

幫助兒童適應最初的社會(2分);

8.

針對0-3

歲嬰幼兒的語言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1)

創(chuàng)造條件,誘發(fā)孩子發(fā)出聲音(1分)

;

(2)

多和孩子說話,創(chuàng)造說話、交流的氛圍(2分)

(3)

教孩子說話與認識周圍事物同步進行(6

分)

;

(4)

訓練孩子的聽力(2分)

(5)

在游戲中練習說話(2分)

四、論述題(16分)

1.請選擇3個兒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據該方法聯(lián)系實際闡述兒童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原則。

要求:(1)闡明已選擇的三個兒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義;

(2)依據該方法聯(lián)系實際闡述兒童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原則,并提出自已的觀點或建議,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1)興趣誘導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善于發(fā)現(xiàn)、利用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進行深人的探究和學習的方法。兒童的興趣有消極和積極之分,家長要善于利用兒童的積極興趣,引導兒童的學習向有益的方向發(fā)展;孩子的興趣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孩子先天的興趣需要家長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栽培;一旦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要注意保護和提供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幫助,這樣才能有效地保持、深化孩子的興趣;孩子對某些事物不感興趣,需要家長通過后天去培養(yǎng)。

(2)游戲活動法就是家長利用兒童喜愛游戲的特點,給幼兒提供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游

戲中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家長一方面要鼓勵孩子進行多種多樣的游戲,另

一方面要為孩子游戲提供時間和空間、材料上的支持,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多與同伴一起游戲。

最后,家長也應抽時間參與孩子的游戲。

(3)實踐操作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借助于兒童參與的各種動手、動腦的操作活動,來促進兒童發(fā)展的方法。家長首先要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實踐;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進行各種科學探究實踐;第三,家長要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游戲活動;第四,家長要鼓勵兒童參與社會交往活動。

(4)環(huán)境熏陶法是指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家長有意識地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對孩子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的教育方法。對于物質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家長首先應注意為兒童準備豐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其次,家長要注意保持家庭環(huán)境的干凈、整潔,這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具有暗示作用。第三,家長應注意諢用音樂、美術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環(huán)境,這對孩子的藝術品位和修養(yǎng)有良好的熏陶作用。精神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應做到:第一,為兒童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主體性和自由;第三,注重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

(5)賞識獎勵法是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優(yōu)良行為,并對孩子的

優(yōu)良行為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的方法。首先,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賞識要與兒童的具體行為

和進步相聯(lián)系;其次,家長要把握好表揚鼓勵孩子的度;第三,家長對孩子的鼓勵方式盡量以精神鼓勵為主,少承諾物質獎勵。

(6)榜樣示范法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利用具有示范作用的各種榜樣教育孩子,使孩子學習榜樣的良好行為的教育方法。最重要的榜樣是兒童的父母,其次是老師和同伴,還有文學、藝術作品中孩子喜愛的人物。要想給兒童起到好的榜樣的作用,父母和老師要以身作則;

家長要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同伴;家長平時要注意積累相關的文學知識,用榜樣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引導孩子的行為。

(7)暗示提醒法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運用含蓄、間接、簡化的方式和方法對孩子的心理實施影響的教育方法。暗示可以分為語言的暗示、動作的暗示(含眼神、手勢、表情、暗號等)。暗示法運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影響孩子活動的興致。暗示法經常被用一些不便家長直接指出孩子錯誤的場合,暗示法可以分為直接暗示、間接暗示和反暗示。提醒法的使用,需要家長的教育智慧。

自我認識從略。

2.

試從家長的兒童觀、親子觀、人才觀、教育觀四個方面任選兩個觀念聯(lián)系實際分析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要求:

(l)闡明已選擇的兩個教育觀念及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2)

聯(lián)系實際分析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建議,否則扣8分。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1)家長的兒童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家長的兒童觀是指家長對兒童的看法、觀念和

態(tài)度。有些家長認為,兒童發(fā)展是被動發(fā)展的過程,兒童沒有自己的權利、地位和自主意愿。

在這種兒童觀的影響下,家長元視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兒童積極主動性的發(fā)揮,強迫兒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來發(fā)展,結果導致兒童的自由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壓抑,兒童心智得不到充分發(fā)展;有些家長把兒童的發(fā)展完全看成是遺傳因素決定的,家長起不了什么作用。這種家長在實際實施教育時,往往過于消極,忽視自身在兒童發(fā)展中的作用,忽視對孩子的教育,經常采取一種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結果就是導致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無人問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長能充分意識到兒童具有發(fā)展的主動性,同時環(huán)境和教育也是影響兒童發(fā)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兒童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和權利,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這類家長在教育兒童時.往往態(tài)度積極,能時刻關注孩子的發(fā)展,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他們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適時適當?shù)囊龑А?/p>

(2)

家長的親子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的親子觀就是指家長對子女和自己關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說是教養(yǎng)動機。有的家長將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其教養(yǎng)動機往往是為了光宗耀祖、傳宗接代,實現(xiàn)自己沒有實現(xiàn)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時,往往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這種教養(yǎng)方式導致孩子過于順從、缺乏獨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長在處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時,態(tài)度比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沒有明確的教養(yǎng)動機,忽視對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長非??粗睾⒆幼陨淼陌l(fā)展,其教養(yǎng)動機主要是為了孩子自身發(fā)展和將來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時就比較容易采取民主、科學的教育方式。

(3)

家長的人才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的人才觀主要是指家長對子女成才的價值取向,即家長對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為什么樣人的認識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長的人才觀可以分為知識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創(chuàng)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識技能型人才的家長,更多希望孩子聰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長,最重視對孩子誠實品質的培養(yǎng);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長,會把活潑開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側重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家長,更愿意鼓勵孩子嘗試、探索、發(fā)揮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長則不會刻意追求孩子學業(yè)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實實、正常發(fā)展。一般而言,對子女的期望過高容易產生“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過低則容易造成“忽視型“的教育方式。

(4)

家長的教育觀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的教育觀主要表現(xiàn)為家長對教育在兒童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家長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職能的認識,它影響著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發(fā)揮。一些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孩子的發(fā)展是遺傳決定好的,教育對孩子來說作用不大,因而任其發(fā)展。一些家長認為我不是老師,不懂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學校做的事。這是一種“只養(yǎng)不教“的觀點。實踐中,家長應該明確自身在兒童成長的作用和應承擔的角色,克服錯誤觀念和錯誤做法。同時也要認識到教育并不是萬能的,過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自我認識從略。

3.

聯(lián)系實際說明如何開展3-6

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活動。

要求:(1)簡述開展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活動相關內容s

(2)

聯(lián)系實際分析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建議,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3-6

歲兒童家庭、幼兒園合作教青的內容包括z

親職教青、教學活動合作、管理合作、研究

合作、資源合作等方面。方式有z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方式(家長委員會、家長志愿者)

;加強家園聯(lián)系的方式〈家園聯(lián)系冊、家園聯(lián)系欄)

;家園現(xiàn)場溝通交流的方式〈家長會、約談)

;

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方式(家長學校、家長沙龍)

;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方式(教育活動開放日)。除了以上有效地家園合作方式外,還有利用便條或電話聯(lián)系、接送幼兒時的簡單交談、利用網絡平臺等其他家園合作教育的形式。家園合作共育活動的特點(評價家園共育活動的基本標準)

:活動目的明確,準備充分;形式靈活;既體現(xiàn)了幼兒園的主導性,又發(fā)揮了家長的主體性,體現(xiàn)家園合作共青的教青理念,注意及時小結和總結、積累,注意經驗分事和資源共事。

自我認識從略。

4.

結合實際論述閱讀對3-6

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作用,以及進行家庭閱讀活動指導的方法。

要求:

(1)

說明閱讀對3-6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作用,以及進行家庭閱讀活動指導的方法;

(2)

結合實際闡述你對3-6

歲兒童進行閱讀活動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或建議,否則扣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作用:首先,閱讀能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語言示范,發(fā)展孩子的傾聽和理解能力。其次,閱讀為孩子提供了接觸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機會,為孩子體會文字的美,發(fā)展連貫的講述能力提供了機會。第三,在閱讀中能培養(yǎng)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性。

方法:首先,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共讀活動。其次,每天最好有相對時間的親子共讀的時間。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共讀活動“親子共讀有接種形式,可以媽媽讀,孩子聽了還可以媽媽和孩子一起講。在多種形式閱讀中,孩子掌握了閱讀的方法,獲得了一定的文字閱讀的能力。長期與好書相伴,閱讀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良好的習慣和情操,使孩子受益終身。

自我認識從略。

5.論述0-1、1-2、2-3歲各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

答案要點:

(1)0-1歲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

a.身體發(fā)展特點:身體發(fā)展變化迅速,身高和體重發(fā)展變化快,身體比例變化明顯,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迅速;身體各部位和各項器官發(fā)育尚不成熟,發(fā)展水平較低;身體行為以無條件反射行為為主,條件反射行為慢慢出現(xiàn);動作發(fā)展跨度較大。

b.心理發(fā)展特點:各種感覺在胎兒階段初具雛形,出生后得到迅速發(fā)展;知覺有了初步發(fā)展,圖形知覺和深度知覺較早顯現(xiàn);注意開始發(fā)展,由注意事物形狀至看得見的和可操作的物體引起注意到選擇性注意受知識和經驗的支配;嬰幼兒以短時記憶為主,長時記憶時間不斷增長;思維發(fā)展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依賴自己的感官和動作;此時是嬰兒語言發(fā)生和儲備期,他們聽得多,積累得多,說得少;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是這一時期影響嬰幼兒情緒的主要因素,母嬰依戀的形成是嬰兒期情緒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標志;社會交往對象和交往方式都比較單一,主要是與照看者尤其是父母之間的交往,交往的方式和內容多以照看者對嬰兒實施生活照料和嬉戲行為為主。

(2)1-2歲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

a.身體發(fā)展特點:1歲后兒童身體發(fā)展的速度相比于1歲以前有所放緩,但身體各項器官功能處在繼續(xù)發(fā)展時期,仍需得到保護。首先,從身高方面來講,此時期的增長速度比起第一年要減緩。其次,他們的心臟承受能力較低,不宜多做劇烈運動。第三,神經系統(tǒng)繼續(xù)發(fā)展,總體而言,嬰幼兒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很不平衡,造成兒童活動的高度不穩(wěn)定性,導致他們不能長時間從事一種活動,容易被有趣事物吸引。此時開始練習獨立行走,但開始階段很不平穩(wěn)。手的精細動作發(fā)展,逐漸學會拿東西做動作,從單純擺弄物體發(fā)展到把物體當工具使用,開始學習使用工具。

b.心理發(fā)展特點:1-2歲兒童感知覺的精細程度得到長足發(fā)展,但總體水平不高。2歲時,目測物體大小的準確率可以達到60%,而且他們開始關注體積較小的東西。在顏色知覺方面,1.5歲兒童同色配對的能力很低,2歲左右,有30%的幼兒能進行紅色、黃色和白色積木的配對。此階段以無意注意為主,注意的持久性較低,注意的事物逐漸增多,范圍也越來越廣,注意活動更加具有探索性和積極主動性。此時兒童的思維發(fā)展水平仍處于感知運動階段,認識事物仍大量依靠自己的感官和動作參與。1歲半到2歲時,兒童已經能夠運用心理表象而不再是外顯行為來解決問題。此時兒童理解成人語言的水平提高,能夠逐漸說出一些有意義的詞語。情緒進一步發(fā)展,意志活動萌芽開始出現(xiàn)。在社會交往方面,父母仍是主要的交往對象,與母親的交往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母親是兒童游戲的主要伙伴。2歲時,社會性游戲絕對超過單獨游戲,社會交往的伙伴主要是同伴,與母親的交往呈明顯下降趨勢。

(3)2-3歲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

a.身體發(fā)展特點:身體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發(fā)展之中,動作發(fā)展的技巧性和難度也進一步增強。

b.心理發(fā)展特點:直覺行動思維是主要的思維方式,即兒童的思維與自身的感知和動作相伴隨,出現(xiàn)假想性游戲,思維的自我中心化特點明顯。2-3歲是嬰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兒童開始使用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完整句準確地表達思想,言語中帶有明顯的“童年”特色。此階段兒童基本具備了各種形式的情緒。情緒情感的社會性逐漸增加,情緒的沖動性和易變性特點非常明顯,此時還出現(xiàn)了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3歲嬰幼兒行為的沖動性特點仍十分突出,雖然3歲前幼兒已經出現(xiàn)堅持性,但3歲幼兒堅持性的整體發(fā)展水平仍然很低。2-3歲的時候,幼兒掌握代名詞“我”,是其自我意識萌芽的最重要的標志,3歲左右幼兒出現(xiàn)最初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4)0-3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主要特點:

身體各方面發(fā)展變化迅速,但發(fā)展尚不成熟,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身體發(fā)展遵循四個原則:即頭尾原則,身體發(fā)展先從頭部和上身動作開始,然后延伸至身體的其他部分;遠近原則,從身體的中央部位逐漸延伸至外圍部位,主要表現(xiàn)為軀干的發(fā)展先于四肢末端的發(fā)展;等級整合原則,即簡單技能先獨立發(fā)展,然后逐漸地這些簡單的技能被整合成更復雜的技能;系統(tǒng)獨立性原則,即不同的身體系統(tǒng)有著不同的發(fā)展速率。

進入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思維方式以直觀動作思維為主,思維與自身的感知和動作相伴隨,出現(xiàn)了表象和想象。基本具備了各種形式的情緒。情緒情感的社會性逐漸增加,出現(xiàn)了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但總體而言,情緒的沖動性和易變性特點非常明顯。自我意識萌芽,出現(xiàn)最初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社會性游戲逐漸超過單獨游戲,與同伴的社會交往逐漸超過與母親的交往。

內容有點多,同學們在答題時可以只答要點。

6.論述適宜3—6歲兒童家庭和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答案要點:

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關系。

幼兒園在與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僅主導性更加突出,而且還要主動“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相對于0-3歲兒童的家園合作,幼兒園在3-6歲兒童的家園合作中的主導性增強的同時,主動性、責任性也更強。

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及方式。

內容:親職教育、教學活動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資源支持。

方式:(1)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方式有:家長委員會、家長志愿者;

(2)加強家園聯(lián)系的方式有:家園聯(lián)系冊、家園聯(lián)系欄;

(3)家園現(xiàn)場溝通交流方式有:家長會、約談;

(4)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方式有:家長學校、家長沙龍;

(5)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方式有教育活動開放日。

除了以上的方式外,還有利用便條或電話聯(lián)系、接送幼兒時的簡單交談、利用網絡平臺等其他家園合作教育的形式。

7.聯(lián)系實際論述日本、韓國、美國的兒童家庭教育對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答案要點:

日本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重視禮儀培養(yǎng)、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兒童不僅在外要注意禮儀,在家庭內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規(guī)矩,文明禮儀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從嬰兒期就開始了,日本父母認為,只有讓孩子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才能培養(yǎng)兒童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韓國教育:韓國家庭教育重視道德教育和禮儀教育,并有獨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獅子型”教子法。韓國家庭的傳統(tǒng)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長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潛移默化的禮儀教育兩個方面;

“狼型”教子法意在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力、觀察能力、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團隊意識,挖掘孩子的潛能;“獅子型”教子法意在讓孩子充滿自信,學會自律自控,學會放棄,讓孩子面對現(xiàn)實,在逆境中尋找解決方法。

美國教育:美國家庭教育特色在于尊重兒童、父母參與,重視常規(guī)培養(yǎng)和親子閱讀。尊重兒童主要表現(xiàn)在美國父母對孩子慣常使用的說話方式上,引發(fā)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斷,不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由于美國文化尊重人的個體性和差異性,美國父母很少會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與中國父母相比,美國父母更為尊重子女的意見,注重耐心的聆聽和平等地交流;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還體現(xiàn)對孩子自我選擇的尊重上。美國家長對子女早期發(fā)展和學習的參與主要表現(xiàn)在家內事務的參與和家外(如幼兒園或社區(qū))事務的參與。在美國常規(guī)培養(yǎng)中,“常規(guī)”的內涵不是“紀律”而是“習慣”。習慣養(yǎng)成后,按照習慣做事情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美國家庭的常規(guī)培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飲食、睡眠和如廁三個方面。外國兒童家庭教育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中國孩子更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獨立教育;

中國家庭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中國社會和教育界應當更加注重對家長的教育和支持。

五、案例分析題(24分)

1.2歲半的毛毛馬上要上幼兒園托班了,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幼兒園托班王老師滿頭大汗地到了6樓毛毛的家門口,按下門鈴后,里面的木門打開了,一位女士隔著鐵門間道:“你找誰?”王老師答:“我是毛毛的老師,今天來家訪。”女士謹慎地說:“我們不知道你要來家訪,也沒有做什么準備,不巧的是,我們正要出門去奶奶家。您有什么事情,盡快說吧!”王老師說:“也沒什么大事,就是下個星期一帶孩子來報到時,最好讓孩子隨身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還想和您溝通一下孩子的情況。”女士說:“好的,謝謝您,王老師,溝通只能下次了。不好意思?!蓖趵蠋煙o奈地與母子“再見”后,轉身揮汗下樓去了。

本案例中王老師的家訪行為有什么不正確的地方嗎?請根據“第六章兒童家庳與幼兒園、社區(qū)的合作共育”中的0-3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共育的相關理論、觀點或教材活動案例評價進行分析。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宥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shù)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1)家訪是一種以訪問、談話為主要方式的個別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讓教師了解幼兒在

家庭里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加強溝通-交流經驗,共同促進幼兒發(fā)展。

(2)家訪活動應該目的明確,準各充分,并且注意到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如:準備小禮物、提前預約時間、教師著裝、征求家長同意、使用技術設備等。應該運用多種方法,多途徑、多角度的獲取信息。應該在家訪后整理分析家訪情況并及時向家長反饋,活動完整性較好,有始有(依據活動案例2評價)

聯(lián)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2.

女兒非常好強,雖然只有五歲,可什么事都想親自嘗試。一天,她看到一位和她差不多年齡的男孩子,騎著兩個輪子的自行車飛快地從身邊過去,非常羨慕。于是吵著要我把她的自行車后輪兩側的兩個小輪也拆掉。我考慮到女兒還小,所以拖了一段時間才準許了她。那天,我?guī)畠簛淼剿鄨龅刈屗毩曭T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平時騎慣了四輪車的女兒,騎上了兩個輪的車子,一開始還適應不過來呢,看著女兒騎車搖搖晃晃的樣子,我心理總是懸著,不斷作勢要去幫她一把,可女兒卻騎得興趣盎然,根本感覺不到騎車不穩(wěn)的危險。女兒沒有我的幫助,著實摔了幾下,但她跌倒了,又馬上自己爬起來再騎??粗畠翰慌绿?,很認真的樣子,我也就索性放開手腳讓她去練習了,只是在旁邊及時給予一些點撥和鼓勵。在一次次的跌倒后,女兒逐漸掌握了平衡技巧,車技也有所進步了??粗畠候T在車上驕傲地向我微笑,我真的很感動。

請根據“第四章3-6

歲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中3-6

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相關理論或觀點進行分析。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shù)不少于500字。

答:一共有三個參考答案,任選一個

參考答案1

相關知識點:

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幼兒體質。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不僅能促進身體的正常發(fā)育和機能的協(xié)調發(fā)展,發(fā)展幼兒身體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還能提高有機體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及康復能力。體育鍛煉也有利于幼兒,心理良好、協(xié)調地發(fā)展。比如,培養(yǎng)幼兒克服困難的勇氣,堅強的意志品質,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而且,通過體育活動,獲得一兩種感興趣的體育技能,有助于豐富幼兒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

聯(lián)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參考答案2

相關知識點:

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

(1)開展經常性的親子體育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身體動作

的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也使親子感情得到了交流。(2)培養(yǎng)對球類活動的興趣。球類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發(fā)展身體動作的協(xié)調性、團隊的合作精神,也有助于培養(yǎng)家庭的共同興趣和愛好。(3)鼓勵孩子發(fā)展自己的愛好。在廣泛接觸各種體育活動形式之后,孩子有發(fā)現(xiàn)自己興趣的機會。

聯(lián)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參考答案3

相關知識點:

在和孩子一起鍛煉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需要特別重視。

(1)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動的準備。首先,要準備豐富的器械玩具。其次,要做好相對安全

的場地準備,第二,檢查孩子的著裝,要便于活動,檢查好鞋帶、衣服等。

(2)

發(fā)揮同伴在體育鍛煉中的作用。同伴既有利于孩子堅持體育活動,又可以增加他們的

交往機會,提高其交往能力。

(3)

重視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體育活動要堅持,尤其是鍛煉,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克服

困難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聯(lián)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3.

2

歲多的苗苗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愛吃蔬菜。爸爸媽媽經常哄她

吃、喂她吃,有時也強迫她吃,可是不管用。為了這件事情,家人沒少為她著急。再這樣下去怎么行呢?媽媽下決心一定要把女兒的這個“毛病“扳過來。媽媽看到苗苗特別喜歡小白兔,于是將計就計,把《龜兔賽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兒起了“爭當小白兔“的游戲。媽媽對苗苗說“知道為什么小白兔是賽跑健將嗎?因為它愛吃胡蘿卡。咱們比賽吃胡蘿卡,誰吃得多誰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烏龜了?!懊缑绠斎幌氘斝“淄昧?,竟和媽媽“搶吃“起胡蘿卜來.看到這一招挺靈,媽媽接著又想出更多的吃飯游戲。比如把一個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個菜,大家就要趕緊吃那個菜。就這樣,媽媽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壞毛病。苗苗因為喜歡餐桌上的游戲,再也不對蔬菜深惡痛絕,而是深深地喜歡上了吃蔬菜。

請根據“第三章:3歲兒童家庭教青指導“中的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家庭指導相關理論或觀

點分析此案例。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shù)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這是0-3歲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家庭教育指導中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表現(xiàn)。

0一3歲嬰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的具體指導:

(1)教養(yǎng)者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為教養(yǎng)者,要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

的行為習慣,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這樣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是需要堅持的,是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的。

(2)

充分發(fā)揮圖書、電視等媒體的作用。故事在嬰幼兒的教養(yǎng)中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嬰幼兒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嬰幼兒的這一特點,與此同時,媒體對于現(xiàn)如今嬰幼兒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3)

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教養(yǎng)者要

充分尊重嬰幼兒的成長需要。不要拔苗助長,強迫甚至強制嬰幼兒養(yǎng)成一些習慣。

聯(lián)系案例、自我認識從略。

4.幼兒園半日開放活動對我們家長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2年來,我已經參加了4

次這樣的活動。以往的半日開放活動,

就是讓家長到幼兒園來看一看孩子們的活動,

看完孩子的活動,半日活動也就結束了。然而,幼兒園這次開展的半日活動部和過去有所不同,獲益良多。教師把自己精心設計的一張觀察記錄表發(fā)到每個家長手中,使我們既能清楚地意識到教師對半日活動的安排,又能了解教師對每一項活動的具體要求,以及自己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教師讓我們一邊對照觀察記最表觀幫活動,一邊做些簡單的記錄,在相應的鋪導。比如,做操時,孩子的態(tài)度是否認真,動作是否開始上課時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積極舉手發(fā)言,是否在積極思考,進餐時,孩子是否有愉快的情緒和良好的習慣等。在參與半日活動中,我們家長能在這份記錄表的“引導下”有的放矢地、全面地了解孩子。

請根據“第六章

兒童家庭與幼兒園、社區(qū)的合作共育”中家園合作教育方式的相關的理論或觀點進行分析。

要求:相關理論或論點應用準確、恰當且陳述清晰;自己明確的觀點和認識且分析、說明具體;闡述、評論邏輯性強:字數(shù)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相關知識點:

第8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聽障學生;自卑心理;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4-0078-03

[作者簡介]韓媛媛(1979―),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特殊教育與學前學院講師。

一、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楊某,女,某幼兒園學生。楊某是天生聽力障礙者,但是在普通幼兒園就讀。為了解楊某在學校、家中的日常表現(xiàn)、人際交往情況等,筆者分別采訪了楊母、楊某本人和楊某的康復訓練教師?,F(xiàn)將采訪內容摘錄如下:

楊母:她父親是個體私營老板,我平時(除)幫忙打理生意,就專門照顧她。雙方家族中都無聽力障礙史。我懷孕期間和她父親起爭執(zhí),他推了我一把,撞在桌角,結果孩子生下來就聽不見。我們多處尋醫(yī)未果,只得高價為其佩(戴)助聽器,使她能和別人交流。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下決心,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要讓她和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于是,我們送她到鎮(zhèn)上的幼兒園上學。可她平時在家性格活潑、愛跳、愛動,像個“小霸王”,一到學校就像只“小綿羊”,上課不說話,下課也不和小朋友玩,整天黏在座位上。我們也多次和老師交流,可任憑老師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她幾乎不跟任何人(除自己家人外)進行口語交流,有時只是點頭、搖頭。后來發(fā)展到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課后急著回家,怕上學。

楊某:在學校里,別的小朋友不戴助聽器,和我不一樣。他們要摸我耳朵,一碰到助聽器,我就聽不到。我說話時,同學們會笑話我,爸爸、媽媽不會(笑話我)!

康復訓練教師:楊某剛來時,只是低頭靦腆地笑,不肯開口。她母親在一旁哄了半天,才勉強說了自己的名字、家庭住址。(她)說話時咬字不準,吐詞不清,表達不是很流暢。

二、問題分析

客觀原因:生理上的缺陷導致楊某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較慢。因楊某有聽力障礙,父母在其年幼時帶她到處求醫(yī)問藥,且生活上對她關心備至,但是在其聽、說能力的發(fā)展上,與同齡人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上,沒有給予及時地干預,導致其語言表達能力滯后。

主觀原因:環(huán)境的改變使楊某不能接受自己的生理缺陷,產生了自卑感。楊某在家中是一家人關注的中心和焦點,但在學校里,她失去了“中心人物”的位置,周圍也不再是對她呵護有加的家人,而是一群讓自己顯得“異常”的伙伴。失去了家人的庇護,楊某害怕自己被其他孩子歧視,于是產生了恐懼感和自卑感。小伙伴的好奇與嘲笑更使她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放棄了不斷練習的努力,進而封閉自己,不再與他人交流。

三、輔導策略與過程

在特殊教育學校語言康復訓練教師、楊某家庭成員、隨班就讀學校教師的幫助下,我們綜合使用代幣法、榜樣示范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楊某實施了培養(yǎng)自信的心理輔導計劃。

第一,從學習基本知識入手??祻陀柧毥處煆暮唵巫帜傅臅鴮憽⒆x音開始,糾正楊某的發(fā)音,并鼓勵她大聲數(shù)數(shù)。在學習過程中,當楊某注意力分散時,用代幣法來增加她的學習興趣。例如,用五角星、小紅旗或者她喜歡的糖果(每三顆五角星換一面小紅旗,每三面小紅旗換一顆糖果)來記錄她的每次成功和進步,并將圖表掛在房間顯眼處,每完成一次學習任務,楊某都會很欣喜地跑過去,自己在相應的一欄里填上五角星或小紅旗。有時還會將糖果留給來接她的母親,說很好吃。此外,我們建議康復教師教給她一些簡單的與人交流的禮儀與方法。如:見面時要說“老師好”,離開時要說“再見”,等等,并通過實際練習給予鞏固強化,使其能很清晰地表達。短期的輔導對楊某樹立自信心起了很大的幫助。楊母反映,假期開學第一天,楊某就早早起床要去學校,想給老師、同學一個驚喜,“我會說話了”,“嚇他們一跳”。

第二,聯(lián)合家庭的力量,隨時督促。我們在輔導過程中,發(fā)現(xiàn)楊某家境富裕,給她的成長提供了一個相對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但父母給予的僅限于物質方面,在家庭早期干預方面做得很少,使楊某到了入學年齡,雖有一定的聽力,但口齒不清。而且在參與觀察中,我們了解到楊父性格火暴,對楊某的教育方式比較極端,要么捧在手心里,要么拉到身邊就打;楊母對楊某則是偏溺愛。楊某在評價父母時,詞語也比較貧乏,僅僅知道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衡量。因而,我們適時地給楊某的父母介紹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引導其用正確的方式和方法教育孩子。建議家長在家庭和公共場合引導、鼓勵楊某多說話,并利用楊某愛看卡通片的愛好,引導其模仿電視里的卡通人物,或給父母講述故事情節(jié),強化語言訓練,培養(yǎng)其語言組織能力。

我們在輔導中也發(fā)現(xiàn),楊某雖然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但接受能力非常強。于是,康復訓練教師通過給楊某預習一些新學期的簡單知識,來進一步幫助其樹立自信心。但康復訓練的重點還側重于糾正其發(fā)音,培養(yǎng)其語言能力,力圖從源頭上消除導致她自卑的因素。

第三,和隨班就讀學校教師達成共識,尋求班集體的幫助和支持。我們請楊某的班主任根據楊某在校期間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做摘要記錄,并制成圖表,展示其心理、行為發(fā)展變化過程,以進一步分析楊某內心波動的原因,并及時采取恰當?shù)妮o導措施。此外,我們嘗試用集體的力量幫楊某在班級中樹立自信。為此,我們和楊某的班主任精心設計了一次主題班會,運用“炮彈轟炸法”,讓同學們給身邊的小伙伴找優(yōu)點。在班會過程中,班主任特意點到楊某,讓她站到教室中間接受別人的“轟炸”。筆者注意到楊某神情猶豫,以目光向我們求助,我們微笑點頭。結果同學們紛紛提出了她的優(yōu)點:衣服整潔、畫的畫很漂亮、寫字很認真……楊某的眼睛立刻明亮起來。班主任及時介入,表揚楊某“身殘志堅”,號召其他同學向她學習。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楊某也頻頻向其他同學“扔炸彈”。

第四,挖掘其潛能和特長,助其獲得成功體驗,保持自信心。楊某在體育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畫畫也很棒,我們就鼓勵她參加運動會、畫展,為班級增光。楊某在各項比賽中表現(xiàn)不俗,不但在短跑比賽中獲得了好名次,而且她的美術作品也在年級畫展中展

出。學期結束,楊某被評為“三好學生”。

三、研究結果與啟示

可以說,在消除聽障學生自卑心理方面的研究,這個案例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典范。楊某通過心理輔導之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盡管生理上的缺陷并沒有消除,說話時仍伴有口齒不清的現(xiàn)象,但她已能坦然、自信地面對自己的缺陷,悅納自我、超越自我。通過對這一個案的觀察與矯治,我們發(fā)現(xiàn)對有自卑心理的聽障學生,找到其自卑的根源,確定行之有效的輔導策略,采取切實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其自卑心理。此外,從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學校、同伴在聽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樸永馨,等缺陷兒童心理[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

[3]江小英隨班就讀聾童的家庭教育個案研究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5(3)

第9篇: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幼兒;偏差行為;舞動治療;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14)02-0035-04

【作者簡介】龐佳(1971-),女,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教師、副教授;葉濤(1977-),女,江蘇淮安人,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一、問題的提出

偏差行為是指兒童正常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發(fā)展性問題。幼兒偏差行為一般包括任性專橫、攻擊他人、活動過度、注意分散、孤獨自閉、態(tài)度冷漠等。研究顯示,相比兒童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兒童偏差行為的嚴重程度要低得多,但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治,也有可能會演變成兒童心理和精神障礙。心理和精神障礙是指已經過臨床診斷的精神障礙。因此,如何解決幼兒偏差行為就成為教師和家長面臨的重要課題。

舞動治療與幼兒身心發(fā)展研究的興起直接受到教育生態(tài)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舞蹈學等不同學科前沿研究的推動,具有科學研究的時代特征。美國舞動治療協(xié)會(AY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簡稱ADTA)將舞動治療定義為:“舞動治療是一個將動作作為進一步強化個人情感、社會、認知和身體整合的心理治療的過程?!?[2] 根據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幼兒園和家庭系統(tǒng)作為教育的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幼兒身心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生態(tài)學視角,研究家庭教育與在幼兒園情景下幼兒社會、情感等發(fā)展的互動聯(lián)系,利用治療性舞蹈來矯治幼兒偏差行為成為一種全新的探索與嘗試。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針對幼兒言語能力表達不足的特點,通過舞動治療,讓幼兒通過身體動作表達心理需求,揭示其偏差行為的成因,呈現(xiàn)舞動治療干預過程,形成有效的干預策略,以緩解他們的偏差行為,順利進入小學教育。

(一)研究目的

1. 探究個案偏差行為的成因、舞動治療技法和干預策略。

2. 探究個案在舞動治療過程中,動作與心理動力、情緒表達及與研究者互動行為的關系。

3. 探究幼兒園和家庭系統(tǒng)如何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消除幼兒的心理失衡。

(二)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一種用來檢驗個案在幼兒園內的綜合狀況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個案對象Y是幼兒園園長介紹的,在征得個案家長的同意之下,開始隨班觀察研究,從而研究其行為發(fā)展變化的全過程。

觀察法:觀察法分為兩種:一是自然觀察法,即在不加干預的自然狀態(tài)下對Y進行直接觀察,或是通過錄像手段進行間接觀察;二是控制觀察,即控制Y的條件,或通過干預以觀察Y的行為反應。觀察項目和范圍依目的而定,一般包括Y身體外觀動作和言語,在人際關系中表現(xiàn)的應對方法等。

調查法:調查法是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Y的發(fā)展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系統(tǒng)的間接了解和考察。由于Y不善于交流,研究者分別與Y的教師、家長對其生長發(fā)育、疾病情況、生活環(huán)境等進行調查。

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教育改革的小范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不斷反思,解決實際問題。將反思的結果和實踐經驗化為干預行動,通過行動與反思之間持續(xù)的互動,不斷修正治療計劃和干預方案,推進干預進程。

三、 研究對象

(一)個案的資料情況

個案Y,男,6歲半,某幼兒園。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過年才回家。Y平時由其奶奶和母親照顧,母親經常加班,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來,和他交流較少。Y說話早,能表達但不主動和同伴、教師交流,拒絕他人的“擁抱”,缺乏社會交往技能;注意力不集中,對教師的指令無法做出正確回應;情緒不穩(wěn)定,經常發(fā)脾氣,攻擊他人。喜歡吃甜食,如巧克力、糖果、棒棒糖等。

(二)個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分析

根據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四個環(huán)境層次,即微觀系統(tǒng)(Microsystem )、中間系統(tǒng)(Mesosystem)、外部系統(tǒng)(Exosystem)和宏觀系統(tǒng)(Macrosystem),來重點對Y的微觀系統(tǒng)和中間系統(tǒng)進行分析和干預。

1. 微觀系統(tǒng)

微觀系統(tǒng)是環(huán)境系統(tǒng)最內部的層次,是由兒童生存的環(huán)境和直接接觸的人構成的,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活動、角色及人際關系的體驗范型。 [3]對于Y來說,他所在的家庭和幼兒園就是其成長中最重要的微觀環(huán)境。

家庭:從教育與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分析,影響Y的有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物質因素體現(xiàn)在Y家庭生活條件一般,但只要Y喜歡的東西,家長均會滿足。由于其父常年工作在外,母早出晚歸,爺爺奶奶性格內向很少帶他出去串門,所以Y沒有與其他鄰居和同伴交往的機會。精神因素體現(xiàn)在Y的早期依戀方面,Y很少接觸父母,媽媽與奶奶之間的矛盾,均忽略了Y的感受,擾亂了Y依戀關系的形成,可能導致其缺乏安全感和交流不暢現(xiàn)象。要知道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Y發(fā)展的重要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是Y生活的重要空間,而其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家長忽視了Y的行為偏異問題,他們總覺得Y還小,長大了這些行為就會好轉,而家長認識上的偏差恰恰助長了Y的偏異行為。

幼兒園:教師因為和Y及家長交流不成功而感到心灰意冷,教師對Y的偏異行為束手無策,不敢對其過多干預,怕刺激他,由于教師放任其行為,可能催化了Y的偏異行為。

2. 中間系統(tǒng)

家庭與幼兒園的關系是兒童發(fā)展中重要的中間系統(tǒng),良好的中間系統(tǒng)環(huán)境能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支持性的影響,反之則會破壞這種支持性影響。[4]教師將Y在幼兒園的交流不暢和攻擊等行為和家長作了交流,希望家長予以關注,建議改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而家長則認為Y不合群都是由于教師對Y關心不夠,與家庭教育沒有必然關系。之后,教師見家長對Y的偏移行為不管不問,就基本上放任Y了。這樣以來,家庭和幼兒園中間系統(tǒng)沒有為改善Y的偏異行為提供支持性的影響。

三、方案設計

通過對個案偏差行為的初步分析,Y也許在嬰兒早期缺乏家庭關系的全能體驗,這可能是造成其問題的根本原因。至高無上的親情紐帶關系將支持著Y的發(fā)展,因此,我們采取家庭、幼兒園共同參與的舞動治療模式,通過提供一種支持的治療環(huán)境來調和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家長和教師關系,讓個案及其父母、教師有機會在治療過程中暴露自己的負面情緒,并通過自身的行為加以控制和揚棄,逐步矯治Y的偏差行為。治療方案是伴隨著治療過程中研究對象表現(xiàn)出的不同問題和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而形成的,它是一個動態(tài)干預的過程。我們根據Y的主要問題為其制訂治療目標與個性化治療方案。

(一)治療目標

長期治療目標是提高與人溝通協(xié)調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注意力;提高情緒與自控能力;改善親子關系、師幼關系、家長和教師關系。短期目標根據動態(tài)的治療方案而制訂,如減少50%的攻擊行為,增加50%集中注意力進行集體舞蹈活動,增強語言和身體語言的交流能力等。

(二)治療形式和時間

本研究在幼兒園活動室內進行,采用個別治療和集體治療相結合,每周3次,其中個體治療1次,每次約30分鐘,集體治療2次,每次約45分鐘。以1個月為治療周期,通過3個月治療周期實現(xiàn)以上治療目標。

(三)治療方法

本研究采用創(chuàng)造性舞蹈本體療法,該由美國舞動治療學家布蘭奇?埃文(Blanche Evan)創(chuàng)立,它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理論(Alfred Adler)的心理分析理論和達克羅茲(Dalcroze)、諾威爾(Noverre)、斯坦尼斯夫斯基(Stanisovski)和門森迪克(Yensendieck)的即興舞蹈理論為基礎,強調兒童在創(chuàng)造自己舞蹈的同時又被舞蹈所創(chuàng)造的舞動治療方法。該療法基本目標是采用一些投射性的身體動作隱喻技術,協(xié)助Y通過各種身體動作體驗來獲得自我覺察的能力,允許其沉浸于無意識的身體表達,在積極的環(huán)境中去實踐,以一種生動活潑的舞蹈活動方式表達出內心的情感體驗。本研究主要采用創(chuàng)造性舞蹈本體療法中的投射法、鏡面反射法、觸摸法、即興創(chuàng)作法、舞蹈編排法等五種技術 [5]。

1. 投射技法

投射技法是一種無結構的非直接的詢問形式,鼓勵研究對象將其對所關心問題的潛在動機、態(tài)度和感情通過身體動作投射出來的一種技術。

2. 鏡面反射法

鏡面反射法是通過研究者自己的肌肉運動反射來模仿研究對象具有重要意義的特質動作,利用肌肉運動感覺的移情的一種反射技術。

3. 觸摸法

帶有治療目的的觸摸可以分為兩類:安慰和挑釁。安慰的接觸一般是來自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友好、安慰的接觸,如擁抱、握手;挑釁的接觸是研究者有意地用身體動作刺激研究對象的情感物質,如推、拉。

4. 即興創(chuàng)作法

即興創(chuàng)作法是指以舞動過程的任何一部分為主題,在想法和情感方面給研究對象提出創(chuàng)造性舞蹈動作的建議。如跺腳、晃動拳頭、邊說攻擊性語言邊跳躍等。

5. 舞蹈編排法

在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建立相互信任之后,研究者開始教授一些舞蹈動作來最終糾正他們不正確的客體關系行為,促進新的互動交流及自我表達。

(四)治療策略

1. 行為模仿策略

行為模仿策略是指治療師、教師或家長有意識地模仿Y的特定行為,與其特定行為保持“同步”?!巴健蹦軌驙I造一種融洽的治療氣氛,讓Y產生好感,并模仿對方的言行。

2. 問題調控策略

問題調控策略是指對Y偏差行為問題加以調控。例如,在“好朋友”集體舞活動中,如果Y能接受他人的“擁抱”,將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獎勵一塊巧克力;但一旦有攻擊等不良行為出現(xiàn),便將其進行十分鐘左右的隔離(遠離集體)。

3. 學習遷移策略

學習遷移策略是引導Y將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用于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例如,將舞動治療活動中的“擁抱”“招手”“點頭”等動作運用到其他場合(如見到他班同學或是教師,或是家庭成員)。

4. 家庭參與策略

家庭參與策略是家長(父母或其他特定照顧者)應與治療師、教師相互合作、溝通,彼此分享Y治療過程,使家長與教師、治療師能有一致性的看法與做法,讓療程能事半功倍。

四、治療過程

在確定了研究對象和治療方案之后,我們對Y進行了針對性的治療,治療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建立融洽的治療關系、表達感受、培養(yǎng)技巧和治愈舞蹈 [6]。

第一階段:建立融洽的治療關系。致力于加強研究對象的社交、情感和交流能力開發(fā)和連接。治療關系建立是與動覺移情密切相關的。

第二階段:表達感受。培養(yǎng)研究對象表達能力和探索能力,表達其感受、情緒、創(chuàng)傷,探索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過去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件。

第三階段:培養(yǎng)技巧。加強研究對象身體協(xié)調性,促進其認知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以內在心理為主的社交、情感和交流技巧。

第四階度:治愈舞蹈。將前面三個階段習得的各種能力在舞蹈情景中加以運用,在教師和家長的幫助和合作下讓研究對象探索舞蹈動作,并發(fā)現(xiàn)內在治愈力和快樂體驗。

五、治療效果

本研究以質和量相結合的評估方式來考察舞動治療的實際效果,采用韋氏學前兒童智力測驗(WPPSI)、學前兒童50項智能篩查測驗、臨床記憶量表、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兒童行為社交焦慮量表、學齡前兒童行為發(fā)展量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等的基礎上,結合舞動治療自身評估特點,設計了一套“兒童舞動治療評估量表”(因文章所限,此處不做詳細介紹)。“兒童舞動治療評估量表”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動作能力、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社會行為能力和舞蹈能力。所有量表均由研究對象的家長和教師填寫,治療前和治療后各填寫1次。通過所有量表及各因子之間的相互分析,結果表明:經過3個月的持續(xù)漸進式治療,通過對Y的認知、社會往、情緒等方面有效跟蹤評估,治療效果良好,基本實現(xiàn)了舞動治療目標(評估過程及具體數(shù)據本處不做詳細介紹)。例如,Y在舞動治療前,缺乏行為交往經驗,不主動和教師、同伴玩耍;而舞動治療后,能與教師、同伴打招呼,在舞蹈活動中伴有“牽手”“擁抱”等身體接觸。Y的母親和教師均認為,“擁抱”的增加可以對Y的偏差行為有更好地控制,此外,和治療師在一起分享自身的問題對她們的幫助也很大。

以Y的8次舞動治療為例,從行為觀察表中可以看出,Y的偏差行為次數(shù)減少,“專注力持續(xù)時間”和“主動參與活動”等方面均有提高。

以Y的“運用語言主動問好”“擁抱行為”和“攻擊行為”為例,根據圖2《行為觀察圖》的數(shù)據,得出Y的“攻擊行為”出現(xiàn)次數(shù)減少,而“運用語言主動問好”和“擁抱行為”次數(shù)增加。

六、結論

通過幼兒偏差行為的舞動治療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舞動治療方法對改善幼兒偏差行為能起到緩解作用,并使其問題向著良性方向發(fā)展。

其次,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失衡是導致Y行為偏異的主要原因,即家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失衡、同伴關系的缺失、教師對幼兒的忽視等均是幼兒偏差行為的誘因。因此,給Y創(chuàng)設一個表達情感、發(fā)泄問題的支持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其把掩藏的問題通過身體舞動“說”出來,通過介入、干預、改善Y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使Y的偏差行為得以緩解或消失。

舞動治療本質上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學科,各種舞蹈和心理治療方法在這種療法建設中交織。今天,生態(tài)學、神經科學、早期教育研究、發(fā)展心理學、精神關系以及認知科學等理論必將有助于其療效進一步得到驗證,從而使更多的偏差行為幼兒受益。

【參考文獻】

[1] 傅宏.兒童心理咨詢與治療[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2][6] Sharon Chaiklin, Hilda Wengrower.The Art and Science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Life is Dance [M]. New york:Routledge, 2009: 146,167.

[3] 虞永平. 學前教育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1:60.

[4] 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