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范文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

第1篇: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范文

【關鍵詞】岳麓版 高中歷史新教材 內(nèi)容處理得失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2(a)-0115-01

在岳麓版高中歷史的教材當中,緊緊的跟隨新課標的要求,在這個過程當中力求創(chuàng)新,能夠更好的追上當前教育的改革發(fā)展進度,岳麓版的編寫不斷進行改革變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有著明顯的好處也有一定的缺陷。在使用這本教材的過程當中需要我們仔細的進行研究分析,本文主要以岳麓版高中歷史材當中《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作為例子進行分析。

1、岳麓版高中歷史新教材課文內(nèi)容處理的優(yōu)點

在岳麓版的高中歷史新教材當中,有一本教材名為《歷史(I)政治文明歷程》,我們一般將這本教科書簡稱為《歷史(I)》,這一本教科書當中采用了時間與空間之間的結合,再加上把人類社會的進程發(fā)展作為主軸來進行編寫。在這本書當中,正文里面還有楷體的內(nèi)容來作為對正文知識的了解還有補充;本身的知識體系相當嚴密而且在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旁邊還有十分形象的圖文介紹;而且在課文的后面還設置有跟正文密切相關的題目,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對這一段歷史知識作出評價以及思考。

在《歷史(I)》當中,第六個專題就是“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這是屬于該教科書當中第二單元的內(nèi)容。這樣的內(nèi)容處理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這樣的編排不但更加方便教材本身時間線索的理清而且和第一單元中中國的政治制度又形成了一種并列的關系,很好的將在同一個歷史發(fā)展時間段當中,人們因為本身所處的環(huán)境還有經(jīng)濟條件的不同,而政治文明所產(chǎn)生的差異。東西方國家因為本身不同的環(huán)境還有人文特點,而發(fā)展出來的各自不同但是卻有鮮明地方特點的政治文明,學生通過這樣的教材編程,對將來東西文化的區(qū)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岳麓版的歷史教材在編寫過程當中始終都是跟著課標的要求所前進的,例如在《課程標準》當中,對于歷史教材的第七課有著相關的要求:要讓學生對羅馬法的主要內(nèi)容有所了解,并且明白它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穩(wěn)定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對于人類后世的影響。岳麓版歷史教材對于第七課的編寫首先是講述古羅馬政治制度的演變,并以此作為促進羅馬法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在進行了這些講述之后又將羅馬法當中兩個最為典型的法典即《十二銅表法》《查濕丁尼民法大全》兩部相關內(nèi)容編入課程當中。這樣的安排能夠讓學生對于里面的內(nèi)容有一個更加清楚直觀的認識,對于他們的學習還有理解有很大的好處。

總的來說,岳麓版高中歷史新教材當中的課文內(nèi)容處理能夠將課標的要求和基本理念體現(xiàn)出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更加充足,做到不為考試而學習,為了興趣好奇而學習,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岳麓版高中歷史新教材課文內(nèi)容處理的缺點

2.1 知識內(nèi)容范圍廣且知識點過多

在岳麓版《歷史(I)》第七課當中主要講述的就是古羅馬本身從建立到最后東羅馬帝國滅亡的歷史,這個進程有兩千多年,在這期間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不斷產(chǎn)生變化,共經(jīng)歷了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以及君主專制等,法律的重點也發(fā)生變化。相對于該教材當中第六課的“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而言,雖然課文的內(nèi)容并不算多,但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講解的知識點卻不少,因為如果不解釋清楚那么學生的理解就會發(fā)生很大的困難。例如在法律當中“刑法”“民法”的概念等,老師如果不進行講解那么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有一定的困擾。而這個單元中其它的重點知識點就更是如此了,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在對羅馬法律進行介紹的時候只是說了其中相關的理論,但是沒有實際情況作為參考的標準,學生的印象必然難以深刻。老師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再補充額外的知識,這就拖長了課時的使用,也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

2.2 存在知識點模糊的狀況

在教科書古羅馬相關的內(nèi)容當中存在有一些知識點不清楚的情況,導致學生在理解的時候產(chǎn)生了困難。例如其中對于羅馬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君主制度還有戴克里所實現(xiàn)的公開君主統(tǒng)治,兩者在文字敘述上面并沒有太大的分別,于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經(jīng)常會把兩者混淆到一起;在古羅馬當中,公民大會是以貴族為主要部分的,但是在課文當中也有如下表述:“平民可參加的會議”,這樣子學生就會很自然的以為這個是有平民作為組成部分的。當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問題,教材當中混淆學生認識的內(nèi)容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需要在講解的時候特別注意。

2.3 課文本身內(nèi)容邏輯不嚴密

第2篇: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范文

關鍵詞:高考 高三復習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4-0158-02

高三后期復習階段是根據(jù)歷史教學目標,科學分析、把握高考歷史命題趨向,并采取針對性措施來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答題能力的階段。它是學生在前期復習的基礎上,對歷史知識進行全面梳理、系統(tǒng)掌握,對歷史知識點進行宏觀把握與升華的階段,在學生備戰(zhàn)高考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考與歷史教學、學生與教師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所以高中歷史后期復習方法也應呈現(xiàn)動態(tài)狀態(tài)。但是,目前地理歷史教學中,部分歷史教師在高三后期復習方面仍在采用“本本主義”、“一刀切”的做法,復習方法毫無變化,出現(xiàn)了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學習成績難以提高的現(xiàn)象。

筆者認為上述想象的根源在于部分教師還未真正的地轉變教學觀念,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求地區(qū)歷史教師要不斷地對教學進行總結、反思與學習,探究出科學、全面并且行之有效的復習策略和方法,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之下,把握考試的“宗”,適應考試的“變”,將“講”、“練”與教材結合,指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提高學生挖掘信息、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加自信的迎接高考。對此,筆者將從如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夯實基礎,構建知識框架體系

高三后期復習階段,歷史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幫助他們將孤立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處理好基礎知識與能力、知識點與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我在指導高三后期復習中發(fā)現(xiàn),對于學生所反映的學習時間投入與學習產(chǎn)出不成正比的問題,除受學習效率制約以外,還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將復習集中于重點與難點上,忽視了對次重要知識點的掌握;二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僅是有“點”、有“線”,而無“面”、無“體”,不善于根據(jù)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規(guī)律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因此,我在高三后期復習中要求學生要能及時彌補自己知識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并能從多個角度系統(tǒng)的、完整的把握基礎知識。

例如:我在高三后期復習中,注重指導學生根據(jù)歷史知識認識角度的不同,從時間、地點、背景、人物、經(jīng)過等方面來分析等歷史事件;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來分析“兩級格局”等歷史現(xiàn)象;從發(fā)生、發(fā)展、結束幾個方面分析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等歷史發(fā)展過程,并要求學生從縱向角度,建立知識體系樹狀圖,根據(jù)教材目錄,將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分別分成六個階段、三個階段、五個階段來把握歷史知識點的縱向特點,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記憶與理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與解題能力。

2 巧練、精煉,提高破題、解題能力

高三后期復習階段已經(jīng)逼近高考,復習時間十分有限。為此,在習題教學與講評中,教師就必須對漫無邊際的試題進行精心篩選、整理與設計,要提倡巧練、精煉,通過典型的例題延伸出普遍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破題、解題能力。我在指導學生進行高三后期復習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啟迪性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評講過的例題,概括出這類試題的解題思維方式與方法,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此外,為提高學生的破題、解題能力,我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試題,從審題技巧、閱讀材料方法、挖掘材料信息、規(guī)范答題技巧多個方面分析了解答試題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

例如:我對最近5年的歷史高考試題和習題冊中進行了精心篩選,整理出了《高三歷史后期沖刺習題冊》,根據(jù)客觀題與主觀題解題方法的明顯差異,將試題冊分成了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個部分。針對選擇題,我選取了圖片題、材料題、熱點試題、文獻題等題目類型,力圖使學生全面了解、掌握歷史高考選擇題的命題形式,避免學生在考試中因未知而造成恐慌。針對非選擇題部分,在評講時,我詳細分析了每一道題的審題技巧、材料閱讀技巧與答題思路,將試題的答案落實在教材之中,并要求學習參考答案的答題技巧。

3 回歸書本,再現(xiàn)所學知識

縱觀多年高考,其實質(zhì)便是考查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不變”是指歷史基礎知識不變,囊括在教材之中,“萬變”是指高考的出題模式與試題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變化?!安蛔儭笔恰皯f變”的基礎,即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由此可見,高三后期復習階段回歸教材仍是十分必要的。高考要求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僅要全、牢、準,還要會用、會通。因此,在高三后期復習階段,我往往將講、練、評與教材結合,引導學生找到試題以教材的契合點,幫助他們鞏固、補充基礎知識,并學會運用知識。

例如:我在評講2010年高考(北京卷)歷史試題第13題時,引導學生將考點定位于必修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一單元。在學生選擇出正確答案之后,我還對本題知識點進行了補充,雖然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老師是荀子,但荀子并是儒家代表人物。針對這個知識點,我為學生提供了2009年高考(海南)歷史試題第12題,對此知識點及時進行了鞏固,加深了學生的記憶,為學生更加清晰地理清古代思想文化史這塊知識提供了幫助。

4 樹立自信,從容應考

高考是學生求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對學生發(fā)展前途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伴隨著高考的臨近,來自自身、家庭、學校、理想等多方面的壓力壓得學生幾乎喘不過氣,如果這種壓力不得到緩解,必然會使學生變得焦慮,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影響他們的高考成績。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我常常通過靈活的課堂形式與富有情趣的課堂情境,營造出輕松、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并積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采用積極的評價措施,緩解了學生對高考的恐懼心理。

例如:我在課堂之前常通過播放歌曲、講笑話、播放漫畫圖片、播放搞笑視頻等方式來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有效地緩解了學生復習中的疲憊。面對高考的壓力,學生內(nèi)心必然會有種種情緒。為此,我在班級一角設置了“宣泄箱”,學生可以將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通過文字記錄下來,結合書信的方式投遞在箱內(nèi)。每天中午,我都會定期打開“宣泄箱”,了解、掌握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再及時與學生進行真誠交流,及時對他們進行心里輔導,使他們能夠以平和的心態(tài),自信、從容的迎戰(zhàn)高考。

5 結語

高三后期復習階段是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對解題技巧進行突破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學生調(diào)整考試心理,樹立考試信心的關鍵性階段與黃金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不斷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策略來使學生更好地迎戰(zhàn)高考。

參考文獻:

[1]張德建.高三生物學專題復習的實踐與策略[J].生物學教學,2006,(5).

[2]劉卓會.教會學生站在框架的高度去領悟知識[J].教學園地,2010,(29).

第3篇: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創(chuàng)新

新課標下,傳統(tǒng)教學中以應試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觀念、課堂“填鴨式”和學生完完全全充當“聽眾”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被時代所淘汰,因為它們將原本較有吸引力的歷史變得枯燥而乏味。教師以量求質(zhì),要求學生大量記憶知識,學生勉強著自己死記硬背,導致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遭到扼殺。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必須肩負起責任,引導學生梳理歷史學知識,促進初中歷史的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革。

一、歷史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1.應試心理的影響

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幫助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歷史教師一味強調(diào)學生加強對課本內(nèi)容的記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考試。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輕描淡寫和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知識反而成了學生難以感受歷史深意,無法正視歷史教學意義的最直接原因。另外,在初中學習階段,歷史不是學生的“主課”,成績的優(yōu)劣對他們所造成的影響也不是很大,所以很多人在呼吁取消初中歷史的教學任務,聲稱借此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其實這種極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了家長、學生甚至學校對歷史學科的漠視,他們看不到歷史對人類進步和發(fā)展的意義。

2.理論脫離實際

“以史為鑒”告訴我們,歷史不僅是在重現(xiàn)過去,它更是要與今天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換言之,歷史教學不可以脫離實際。因為教學一旦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便會疲于學習,甚至產(chǎn)生“歷史學習沒什么實際意義”的心理,從而降低學習熱情。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途徑是死記硬背,主要目的是得高分,他們認為歷史是一門難學而又無用的學科,所以常常會出現(xiàn)花費大把時間記憶但隔天就忘知識的情況。在單純應試心理的指引下,學生無法深入了解歷史,掌握歷史知識,難以具備歷史素養(yǎng)和人文科學品質(zhì)。比如,學生在看新聞或讀報紙時,看到一些社會問題,但卻沒有足夠的分析透視能力,完全不知其所云,這就是歷史教學理論脫離實際的結果。

3.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首先組織教學,然后復習上一課知識,接著教師開始講述新課,學生鞏固新課,最后再布置作業(y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循環(huán)著,不摻雜任何改變和創(chuàng)新。在較短的時間里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知識記憶要求,也許學生可以得到暫時的優(yōu)秀成績,但長遠來看,這實際上卻降低了歷史的實際價值,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因而,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必須加以改變,否則歷史永遠無法發(fā)揮功效,也始終達不到新課標要求。

二、創(chuàng)新型初中歷史教學

1.積極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

新課標的提出是我國教學觀念的轉折點,旨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歷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就要求我們轉變教學觀念,將曾經(jīng)的應試心理變教育情懷,讓學生學會以人為本,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給自己準確定位,看清楚自己所處的時代以及自己所承擔的歷史責任。比如,在學習“中日”知識點時,我并不是從上課講到下課,而是要求學生閱讀課本,讓他們對本課中的基本人物、事件主體、具體時間進行歸納,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先前準備好的該時期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從生動形象的視頻影音中全面地了解歷史經(jīng)過,對清朝衰亡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探討。巧妙設置情景,讓學生假想自己身處清朝,想一想面對該時期社會上的一系列問題,應該如何應付、怎樣改革。解綁學生思維,讓他們自由暢想,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這節(jié)課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歸功于教學觀念的轉變,即改變以往單方面知識輸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總結的主體,在思考中提高人文科學素養(yǎng)。

2.豐富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新課標強調(diào)生本理念,即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自由互動,讓他們在學習的同時收獲情感體驗和生活經(jīng)驗。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潛力,注重個性化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設。最后,在教學中必須注入時代精神,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已學知識和想法將歷史事件串聯(lián)起來,大膽假設和創(chuàng)新。具體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我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

(1)合作學習。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團體協(xié)作性。在合作學習模式之下,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探討時間,讓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更加順暢,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先將任一歷史課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對該知識點進行探究、總結和歸納,每個小組由代表展示探討結果,然后全班進行交流和互動。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便于知識鞏固。

(2)設問探究。教學內(nèi)容可以經(jīng)過整合,以問題的形式串聯(lián)在一起,通過一定的問題情境,在教師的分析提示下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掌握問題產(chǎn)生的背景、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脈絡。

(3)情境教學。歷史知識發(fā)生在過去,僅靠文本信息和插圖是無法讓學生準確把握知識要點的,所以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進而更清晰的感知問題,加深對知識的了解。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意義深重,以史為鏡,可以明是非,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歷史的意義,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新課標為教學準則,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歷史課堂,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楊瓊.初中歷史教學中故事的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1.

第4篇: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范文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前提

我們不能由于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于課堂即時生成調(diào)控不力而浪費時間。在備課時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舍,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教材到位,準確了解學生到位,預設課堂到位,課后反思到位。備教材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研讀教學大綱,知道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該達到怎樣的程度,不是課本上所列舉的知識都要求學生掌握,也不是每個知識點都要求學生熟記熟背。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總是把課本里的點點滴滴瑣碎知識點都讓學生掌握,生怕遺漏了某一知識點,這樣的上課還能高效嗎?準確了解學生是實現(xiàn)課堂高效的關鍵,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達到學有所獲的目的。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不是教師,因此,學生在課堂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都是教師所要面對的,那么及時解答學生疑問,就非常必要。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機智;另一方面,還需要教師對課堂要有“超前”的預設能力,特別是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預設,根據(jù)學生學習能力及時調(diào)整教學思路,才不會浪費教學時間。做好課后反思,更要備“課后課”,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guī)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么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后,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jié)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重現(xiàn)歷史情境,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動力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nèi)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于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于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zhàn)役的學習等,我就借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于學生理解記憶。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xiàn),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xiàn),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xiàn)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tǒng)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關鍵

傳統(tǒng)教育中,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diào)接受學習。學生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很難有主動探索的機會,一堂課中死氣沉沉的氣氛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xiàn)課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難!目前,實施素質(zhì)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師還在繼續(xù)著“填鴨式”的教學,這顯然不合時宜。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榇龠M者、引導者。即教師不再局限于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學會解決問題。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教師從傳統(tǒng)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這無疑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化,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積極化。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對所學內(nèi)容的印象,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肯定學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雖然減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演講,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作者:宋文 單位:重慶市南川區(qū)書院中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