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墨子的主要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墨子的主要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墨子的主要思想

第1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1、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弟子根據(jù)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2、《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jīng)上》《經(jīng)下》《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jīng),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nèi)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3、《墨子》內(nèi)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jīng)散失。如今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2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墨子;兼愛;和諧社會;現(xiàn)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573(2011)04-0005-04

和諧是人類所向往的一種美好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和諧社會是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崇高社會理想。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人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從未中斷過,有關和諧社會的思想也尤為悠久和豐富,其中突出的就有墨子提出的以“兼愛”為核心的理想社會方案。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繼承和吸取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精華,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一、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提出

墨子生活在戰(zhàn)國初期,這一時期,舊的制度已經(jīng)崩潰,新的制度還沒成型,社會在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墨子的“兼愛”主張代表了處于社會最底層而人數(shù)又是最多的小生產(chǎn)勞動者的利益和需求,代表了他們所憧憬的和諧社會生活。

構建和諧社會,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社會中存在著不和諧之處。只有對癥下藥,才能夠切中要害。在墨子的和諧社會思想中,首先面對的也是這個問題:“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愛上》)那么天下之亂從何而起呢?答案是“皆起不相愛”(《墨子?兼愛上》)?!安幌鄲邸本褪侵粣圩约?,不愛別人,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在《兼愛下》中,墨子又把“不相愛”稱之為“別”。為了消除天下之亂,墨子提出了“兼以易別”(《墨子?兼愛下》)的主張,用“兼相愛”來代替“交相惡”,用“愛無差等”來代替“愛有差等”,以求得“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的目標。

墨子的這一主張,是對利己主義的否定。對于和諧社會的理想而言,這也是對儒家“愛有差等”的反思和糾正。儒家主張“仁者愛人”,也反對自私自利,但是它所講的“愛”是要分親疏厚薄的,血緣關系遠近不同,所施之愛也有原則差別,即“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墨子?非儒下》)。在墨子看來,社會中許多罪惡和不平等都是由于這種“愛有差等”所引起。按照儒家的“親親”原則來治國,國家不得治而得亂是情理中的事情。

墨子講兼愛,還和“利”密切聯(lián)系起來,如“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中》)、“兼而愛之,從而利之”、“愛利萬民”(《墨子?尚賢中》)等等。在墨子的觀念里,“利”并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天下之利”、“萬民之利”,這既是仁人之事,又是“圣王之道”(《墨子?兼愛下》)??梢娔拥膼凼且詫嶋H利益為基本內(nèi)涵,而這實際利益又屬于利他主義的范疇。如果說,“兼相愛”是墨子展望和諧社會所堅持的一條最基本的道德理想,那么“交相利”就是這種道德理想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現(xiàn)實結果。“兼相愛”是“交相利”的前提和基礎,“交相利”是“兼相愛”的實現(xiàn)和本質(zhì),二者實際上是一回事。

既然“兼相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交相利”,而這“利”又是指“天下之利”、“萬民之利”,所以在墨子思想中,“利”與“義”是一致的,重利也就是貴義,利天下就是最大的“義”。“兼”最終合于“義”,“兼即仁矣,義矣”(《墨子?兼愛下》)。墨子極力強調(diào)“義”的重要性,提出“萬事莫貴于義”(《墨子?貴義》)、“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耕柱》)的觀點。為了宣傳和實踐“義”,墨子本人上說下教,強聒不舍,以自苦為極,足見其對“義”的信念之堅定。

義利關系的爭論,也是儒墨兩家分歧之所在:“圣人有愛而無利,儒者之言也;天下無愛不利,子墨子之言也”(《墨子?大取》)。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利與義是對立的,重義必須輕利。比如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孟子也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墨子的愛是以實際利益為基礎,而孔子的仁是以感情和道德因素為基礎。但是就和諧社會的構建而言,墨子的不同之處就在于他把“義”直接歸入到“利”,而且進而把“愛”、“義”和“利”相提并論,從而建立了一套獨特而又完整的道德評價體系?!袄奔仁恰皭邸钡谋憩F(xiàn),又是評價一種行為是否屬于“義”的標準。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有了視人如己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相互間就更容易消除隔閡,在和睦相處的情況下去保持社會公共生活的安定有序,最終形成一個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因此,從和諧社會的構建來說,墨子的“愛無差等”原則比儒家的“愛有差等”更具有普遍意義,它反映了人類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完美體現(xiàn)。

二、“兼愛”是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精神內(nèi)核

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罢\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共處?!盵1](P14) 如果說,和諧社會是用道德與法律來維系的,其中道德的核心就是誠信友愛。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程度決定著社會生活的質(zhì)量,決定著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都由人與人的關系所決定。因此,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凝聚劑,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內(nèi)核。墨子的“兼愛”主張正是表現(xiàn)出了這樣一個凝聚劑的功能,它是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精神內(nèi)核。

首先,“兼愛”體現(xiàn)了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墨子認為,以“利人”為內(nèi)容的“兼愛”應該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保ā赌?兼愛中》) 墨子的這種道德信念并不是以等價交換作為前提的,他提出“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墨子?兼愛下》)就是要人與人應該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更不能損天下之大利以就個人之小利。實踐“交相利”的途徑則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這種精神反映了勞動人民助人為樂的優(yōu)秀品質(zhì),符合下層民眾依靠集體力量以扶危濟困的要求。

其次,墨子指出了實現(xiàn)人與人關系和諧的方法。墨子提出“己先愛人,然后得報”的步驟,“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墨子?兼愛下》)。 可見,墨子所主張的愛雖然是相互的,但是這種愛也是利他的,“愛人非為譽也”(《墨子?大取》),更進一步說,在必要時甚至可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為整體而犧牲個人。這比孔子所講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和孟子所說的“推己及人”(《孟子?盡心上》)這些以自己為中心的愛,更為光彩,也更符合人際關系和諧的要求。雖然這些主張相對而言更難以達到,但是對于墨子和墨家門徒來說,他們所信仰的是“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所提倡的是“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墨子?大取》),足見墨子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

再次,“兼愛”利于實現(xiàn)社會的平等與公平和維護社會的安定有序。墨子提出“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墨子?兼愛上》)、“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墨子?兼愛下》)。 墨子“兼愛”的根本意義就是平等的愛,不分所愛對象的社會等級,一律相愛。當然,這種平等,不是指政治上、財產(chǎn)上的平等,而是指思想感情上、態(tài)度上的平等。在實現(xiàn)平等公平的基礎上,“兼愛”對于維護社會安定有序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薄肮侍煜录嫦鄲蹌t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上》) 如果是這樣,社會也會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狀態(tài),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

三、墨子和諧社會的構想

“兼愛”作為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精神內(nèi)核,是墨子其他主張的理論基礎和出發(fā)點。墨子對和諧社會的構想,都是圍繞著“兼愛”而展開論述的。

從“兼愛”出發(fā),墨子大力提倡“非攻”。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更強調(diào)國與國之間和諧共處?!疤幋髧还バ?,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墨子?天志中》)他認為“攻伐無罪之國”(《墨子?非攻下》),“虧人自利”(《墨子?非攻上》),就是最大的不義,與“兼愛”原則是尖銳對立的?!胺枪ァ奔脑⒘四訉τ谙麖洃?zhàn)亂、實現(xiàn)和平、建立和諧世界的理想。

從“兼相愛,交相利”出發(fā),墨子主張通過“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來達到“國家富,財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飽食”(《墨子?天志中》)的和諧社會的經(jīng)濟目標?!胺沧阋苑罱o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墨子?節(jié)用中》)。 他主張要像古代圣王那樣,在飲食、衣服、宮室、舟車、喪葬、兵甲等方面,“制為節(jié)用之法”(《墨子?節(jié)用中》),使王公大臣的消費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就是奢侈。而奢侈浪費,揮霍民財,是“虧奪民衣食之財”、“不中萬民之利”,(《墨子?非樂上》)嚴重違背了“兼愛”原則,更達不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為了達到“刑政治,萬民和”(《墨子?天志中》)的政治和諧,墨子提出了“尚同”和“尚賢”的主張。所謂“尚同”,就是“一同天下之義”(《墨子?尚同中》),“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下之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尚同上》),也即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政令。他所要求的“上同于天子”,就是要上同于堯舜禹湯文武那樣“兼愛天下”的“兼君”;“一同天下之義”,就是要一同于“兼愛”。所以“尚同”正是“兼愛”得以實施的政治制度。而“尚賢”即崇尚和重用賢能的人。在“尚同”這個政治制度之下,擔任行政官職的賢士就是那些能夠實行“兼相愛,交相利”的人,也就是墨子所說的“兼士”。選賢任能的要求是“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墨子?尚賢中》),“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墨子?尚賢上》)。這種作法的本身就體現(xiàn)了“兼愛”的精神。

為了提高“兼愛”主張在和諧社會中的權威性,墨子把“兼愛”上升為天的意志,并把鬼神作為“兼愛”的監(jiān)護者。他認為,人世的“兼愛”即來源于“天志”:“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傲賤,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保ā赌?天志中》)“順天之意何若?曰:兼愛天下之人?!保ā赌?天志下》) “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保ā赌?天志中》)墨子把“天志”作為推行“兼愛”的宗教保障,而“明鬼”則是輔佐天賞善罰惡、實現(xiàn)公正公平的神秘力量,一切不實行“兼相愛”,而搞“交相惡”的人,鬼神就會給予誅伐。

總之,“兼愛”是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核心和總綱領,既是和諧社會的道德追求,又是和諧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目標,同時還具有宗教的哲學意義。作為小生產(chǎn)勞動者利益代表的墨子所提出的“兼相愛”的和諧社會理想,盡管是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有其歷史的價值和光彩,但在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制度下,這些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

四、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兼愛”是墨子和諧社會思想的核心,也是墨家區(qū)別于其他各家的根本標志?!凹鎼邸币笠暼巳缂?,平等地愛一切人。這雖不合于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倫理,但卻更易于與現(xiàn)代社會的博愛精神相契合。歷史學家阿?湯因比就曾經(jīng)說過:“把普遍的愛作為義務的墨子學說,對現(xiàn)代世界來說,更是恰當?shù)闹鲝?,因為現(xiàn)代世界在技術上已經(jīng)統(tǒng)一,但在感情方面還沒有統(tǒng)一起來。”[2](P410) “我想只有普遍的愛,才是人類拯救自己的惟一希望……現(xiàn)代人應當為追求實現(xiàn)沒有階段、沒有限制的普遍的愛而努力。墨子之道的確比孔子之道更難實踐,但筆者認為墨子之道比孔子之道更適合現(xiàn)代人的實際情況?!盵2](P413)

墨子的“兼愛”有許多獨特的地方:首先是愛利必須并提。如“兼相愛,交相利”、“愛利萬民”等。在墨子的觀念里,愛人利人必須表現(xiàn)于實際的事功,沒有實際事功的愛就不能稱作真正的愛。所以,雖然從概念上分辨,“兼相愛”可以說是一條最基本的道德理想,“交相利”是這種道德理想在實際中應用的結果,但兩者實際上是一回事。愛利并提使得墨子的思想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的特征。其次是堅持對等互報原則。《墨子?兼愛上》說到:“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备缸?、兄弟、君臣之間的愛是互相的、對等的。愛的施受雙方不再是等級森嚴的兩端,而是兩個平等的個體。在兼愛的背后實際蘊涵著一種人格平等的觀念。這些都和現(xiàn)代倫理觀念有近似之處。

墨子提倡“兼愛”,主要目的是為了批判傳統(tǒng)的宗法制度。儒家倫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礎之上。它的基本精神是重視親情和血緣關系,一切人際關系和行為規(guī)范基本上都以家庭為核心。這種倫理的優(yōu)點很多,如主張自我反省,一切從自身做起,重視個人德性的修養(yǎng),重視家庭關系和集體利益,強調(diào)義務和奉獻,等等。但是,這種倫理的缺點也不少,如忽視個人權利,個性得不到張揚,權利意識淡薄,等級觀念濃厚以及公德心缺乏。特別是由于長期和實際政治糾纏在一起,儒家倫理所包含的許多負面因素得以泛濫,成為制造社會生活中各種腐敗和黑暗現(xiàn)象的淵源。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墨子的“兼愛”學說也許可以為之提供某些借鑒。除了“兼愛”比儒家的“仁愛”更接近現(xiàn)代社會的人道、博愛觀念之外,墨家所提倡的利他主義還可以糾正儒家倫理的負面因素在民族心理結構中積蓄的自私、狹隘心理,進而培養(yǎng)我們民族的公德心。而公德心恰恰是判定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不容否認,純粹的利他主義是一種極難實現(xiàn)的道德理想,墨子本人的經(jīng)歷和墨家后來的遭遇就是一個明證。但是,道德理想的價值本來就不在于它最終能否在全社會實現(xiàn),它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對個人精神的提升上。正是在同自私自利的比較中,才凸顯出利他主義的偉大;正是通過舍己為公的行動,人們才會獲得某種精神的感召。這也是墨子“兼愛”學說的價值所在。

墨子的這些主張是在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時期的產(chǎn)物,在今天生產(chǎn)力水平大大提高、物質(zhì)財富大大增多、社會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語的條件下,有些內(nèi)容未免顯得過于樸素和簡單。但從總體上看,墨子的這些主張還是有著冷靜而深刻的內(nèi)涵,而且其所反映的是下層的實際需要和實際利益,因而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在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作為能反映社會大眾層面的現(xiàn)實生活、并且能積極為普通百姓生存計慮的墨子和諧社會思想也能夠為我們解決現(xiàn)階段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或啟示。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其中的優(yōu)秀思想成果,從而為當代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注入有益的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英】阿?湯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3](清)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A Brief Analysis of Mo-tse's Idea of Harmonious Society of Mo-tse

Li Guanghui,Chen Tianya

第3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墨子 傳播思想

一、墨子的傳播目標

在中國歷史上,墨子所處的春秋末戰(zhàn)國初期,是一個戰(zhàn)爭頻仍、群雄逐鹿、社會動蕩不安的時代。正是這種社會背景造就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是思想傳播十分繁榮的時代。當時比較顯著的傳播現(xiàn)象就是諸子百家周游列國,聚眾講學,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痘茨献樱糠赫撚枴酚杏涊d:“百家殊業(yè), 皆務于治”。先秦諸子傳播活動的共同目標就是“求治”。不外乎,墨子傳播的目標也是實現(xiàn)其治國的政治理想。

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是屬于“功利派”的,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為君王和君子的努力方向?!袄笔悄铀枷肱c實踐中的核心思想,是衡量包括人們言行在內(nèi)的一切事物的標準。墨子的功利,并不是指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利”,也就是增加社會的物質(zhì)財富。他認為傳播活動應該為“治世”服務,這是墨子的功利觀在傳播思想方面的體現(xiàn)。墨子認為,君子著書立說都不是為了鍛煉口才,而是要真正為國家、百姓服務。他在《墨子.貴義》中說:“凡言凡動, 利于天、鬼、百姓者為之; 凡言凡動, 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彼J為,一切言行活動,只有是對社會有利的才應該去做;對社會沒有好處的就應該放棄。他指出,傳播的一個功能就是有利于國家了解民情,并制定正確的政策,這樣有利于國家的治理?!凹嫦鄲?,交相利”是墨子的又一主張,他希望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遵循互愛互利的原則來處理,從而實現(xiàn)“人與人相愛,強不劫弱,眾不劫寡,富不晦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的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

墨子提倡重視物質(zhì)生產(chǎn)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他的傳播思想的“功利主義”的弊端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忽視了音樂、文學等對國民的教育作用。墨子主張“非樂”。在《墨子》一書中鮮少有提及開啟民智的語句和主張,在墨子看來,似乎只要國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就可以了,精神追求可以忽略。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問題最終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得到解決,關鍵還是在于知識的普及和民智的開啟。從這方面來說,墨子所提倡的“利”,只是一時之利,而非長久之利。

二、墨子的傳播方式

傳播者要想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有兩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淵博的知識和傳播的方式。在論辯中淵博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在道理上辯過對方。但是,使用恰當?shù)膫鞑シ绞脚c方法更有利于傳播取得預期的效果。墨子在傳播過程中就采取了一定的傳播方式。

(1)研究受眾,有針對性。進行傳播活動時,要根據(jù)具體的傳播對象來進行宣傳說服,做到有的放矢。在游說諸侯時,墨子提出 “必擇務而從事”的說法。他認為,針對不同的國家,要依據(jù)其具體的國情來說理。國家混亂,要勸其尚賢尚同;國家貧窮,要勸其節(jié)用節(jié)葬;國家沉迷,要勸其非樂非命;國家僻無禮,要勸其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要勸其兼愛非攻??偠灾?,墨子“擇務而從事”的觀點就是針對不同的受眾采取不同的傳播方法,從而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2)通俗易懂,務實求真。在說理辯論的技巧方面,墨子屬于務實派。墨子認為論辯是一種傳播方式,辯論的目的就是辨明是非,解決疑惑,而不是為了逞口舌之利。因此,在《修身》中,他給傳播者提出的建議就是:“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也就是說,話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充滿智慧;語言不需要辭藻華麗,但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這樣,受眾才容易理解,傳播效果才會更好。

(3)統(tǒng)一標準,樹立權威。在墨子看來,進行傳播活動時,傳播者的言辭都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這樣,其傳播觀點才具有權威性,受眾才更容易接受。因此,在《非命》中提出“凡出言談,則必可而不先立儀而言”的說法。墨子也同樣指出了言談時的標準,那就是“利于天、鬼、百姓”。 也就是說,一切言行活動,只有是對社會有利的才應該去做。“利”就是墨子給傳播信息確立的一個價值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去進行傳播實踐,其觀點更樂于被受眾所接受。墨子認為,天子所言應該是輿論的標準,這樣就不會有不同的意見,不會產(chǎn)生分歧,紛擾爭奪也就可以因此而避免。這其實是墨子集權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三、重視傳播的社會功能

墨子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用主義色彩。在傳播的社會功能方面,墨子也非常重視傳播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墨子將夸夸其談、脫離社會現(xiàn)實的爭辯視為“裊鳴”。《貴義》中記載:“言足以遷行者, 常之; 不足以遷行者, 勿常, 不足以遷行而常之, 是蕩口也。”也就是說,如果所說的言論足以付諸行動, 就要經(jīng)常講; 所說的言論不足以付諸行動, 就不要經(jīng)常講;所說的言論不能付諸行動, 卻又經(jīng)常講它,就是“蕩口”。由此可見,墨子明確反對在游說行教時說沒有實際作用的空話。墨子遵循致效原則,并將其作為衡量傳播活動價值的尺度。如果傳播者的宣教不能令受眾付諸行動,就要中止和改變這種傳播活動。墨子認為,傳播就要在近期內(nèi)看到實效,如果傳播不能致效就是浪費口舌,毫無意義。這也是墨家“功利觀”在傳播活動中的體現(xiàn)。

墨子認為,傳播的社會功能要大于物質(zhì)生產(chǎn)。與其親自耕織“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求其說,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辭。上說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彼f,“王公大臣采用了我的意見,國家就必定能治理好,黎民百姓聽了我的話,行為就一定有所改變。因此,我以為雖不親自耕織,但功勞要大于親自耕織。”這就是墨子的傳經(jīng)說教“賢于耕織”的思想。

另外,為了進一步說明傳經(jīng)說教功大于親自耕織,墨子還舉“教人耕者功大于不教人耕而獨耕者”“鼓而使眾進戰(zhàn)者功大于獨進戰(zhàn)者”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四、重視經(jīng)驗的傳播思想

墨子十分重視實際經(jīng)驗的傳播,認為人親耳聽到的、親眼看到的各種信息一定是可靠的。在《明鬼》篇中,墨子說,鬼神存在與否,要取決于大家的所見所聞。如果大家見到了聽到了,那就一定有;如果沒見到?jīng)]聽到,那就一定沒有。這種認識過分強調(diào)感性認識,而忽略了對其進行理性認識與分析。在傳播活動中,人對事物的認識會受經(jīng)驗與感覺的干擾而使判斷失誤,因此,理性分析在認識中至關重要。

墨子還提出了三條標準,即著名的“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認為,言論是否正確合理,要根據(jù)其“是否符合古者圣王的歷史經(jīng)驗,是否符合百姓大眾的感觀經(jīng)驗,是否有利于國家百姓的利益”這三個標準來判斷。

這三個標準被墨子大量地用在他的傳播過程中。墨子在游說時,會帶大量的書籍,引經(jīng)據(jù)典,通過古代“圣王”的歷史材料,來增強說服力,這是對古者圣王歷史經(jīng)驗的運用; 在論述鬼神的存在時,墨子運用了百姓大眾的感官經(jīng)驗; 另外,墨子經(jīng)常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為出發(fā)點,這又是對“是否有利于國家百姓的利益”經(jīng)驗的運用。

墨子的傳播思想與他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緊密相連。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傳經(jīng)說教,提高社會生產(chǎn)力,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墨子的傳播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學習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敬一.中國傳播史(先秦兩漢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2]羅炳良,胡嘉云.墨子解說[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第4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墨子;兼愛;交相利;非攻

墨子所處的時代,戰(zhàn)爭四起,烽火連綿,大國侵略小國,強國掠奪弱國,戰(zhàn)爭連綿不斷,攻伐此起彼伏?!皣c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保ā赌?兼愛中》這樣一個動蕩年代,在墨子看來天下最大禍害的根源就在于人們的“不相愛”,導致各個國家、階層和家庭之間相互兼并爭奪。墨子反對愛有差等,認為應該愛一切人,不分親疏,我愛人人、人人愛我。

墨子認為儒家的“親親”和“愛有差等”是造成了天下社會兼并之風盛行的劊子手。就是因為人人都只愛自己的親人、只愛自己的家庭、只愛自己的國家,而不知道愛別人及別人的國家和家庭,不知道“兼相愛”,才造成了上述這種風氣。墨子明確指出,無差別的愛一切人是社會所必需的,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力量。“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保ā赌?兼愛中》)只要人與人之間能夠兼相愛,一切沖突都就化解了?!熬枷鄲?,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保ā赌?兼愛中》)

墨子的“兼愛”比儒家的“愛人”更具有社會基礎性,它是一種普遍的大愛,不論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不論強者和弱者,不論貴賤、貧富都要相互關愛。比起儒家的“愛人”思想,“兼愛”更多考慮的是被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墨子指出儒家的“愛有差等”其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自私自利的,因為“愛有差等”,而導致了“愛我身于吾親”(《墨子?耕柱》),“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墨子?耕柱》)。墨子的“兼愛”思想充滿了理想民主的色彩,但是他完全忽視了一點,即階級社會根本就不可能有對等的相親相愛,“兼相愛”只不過是一種理論上一種過于理想化的愿望罷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兼相愛”的思想是有它實實在在的價值的?!凹嫦鄲邸弊鳛槟覀惱硭枷胱罡叩牡赖聹蕜t,其實現(xiàn)途徑是“交相利”,即人與人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愛,應當也是實實在在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的。墨子對“交相利”是什么做出了解釋:“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墨子?尚賢下》);“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yǎng)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墨子?兼愛下》)。只有懂得了愛別人的雙親、家庭,別人才會“報我以愛利吾親”(《墨子?兼愛下》)。

“兼相愛”、“交相利”,愛和利都是互相的,雙向度的。為了相互和平相互親愛,就要互相幫助,以此來滿足了自己的利益。“交相利”中的“利”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指社會、國家的整體利益,墨子把“利”看成是一切道德善惡的標準。國家、社會、人民的大“義”就是“利”。所以墨子很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下》),不能做“萬民弗利”(《墨子?非樂上》)的事。他認為,儒家的厚葬制度侵犯了人名的利益,是一種腐化奢靡的行為,主張“節(jié)用”(《墨子?節(jié)用中》)。墨子把國家、社會、人民的利益看成是道德判斷的標準,這體現(xiàn)了其倫理思想中功利主義原則的一面,與西方倫理思想史中“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和幸?!碧岱ɑ疽恢隆?/p>

和儒家一樣,墨子也把其“兼愛”倫理思想應用于政治當中,由此提出了“非攻”的思想。他把戰(zhàn)爭分為兩類,一類是侵略性的戰(zhàn)爭,稱之為“攻”,另一類有道伐無道的正義戰(zhàn)爭,叫做“誅”。他認為那個時候所有的戰(zhàn)爭都是“攻”,都是不“義”的。“今若有能以義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處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為馬然。今若能有信效先利天下諸侯者,大國之不義也,則同憂之,大國之攻小國也,則同救之,小國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絕則委之,幣帛不足則共之,以此效大國,則小國之君說”(《墨子?非攻下》)他渴望能有一位明君來結束戰(zhàn)爭,讓百姓獲得安定。

墨子“兼愛”思想的主觀愿望是好的,他不但要求摧毀貴族世襲制,提出“尚賢”和“尚同”的政治思想,更主要的是他反應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下層勞動人民的愿望。但是他代表著小生產(chǎn)者的利益,主張的人人互相親愛的理想跟本不可能實現(xiàn),他忽視了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對性,理想過于完美,不可能得到貴族階級的認可,沒有其實現(xiàn)的政治基礎。尤其是到后期,他從唯物主義的無神論轉向了唯心主義的有神論,把理想寄托在“鬼神”身上,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墨家以前建立的認識論本體,失去了墨家理論知識賴以生存的土壤,這是值得后來倫理思想家們重視的一個教訓。

參考文獻:

[1]《墨子》方勇 中華書局 2011年版

[2]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第5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在賢才培養(yǎng)目標的三個要求中,“厚乎德行”作為對學生的第一培養(yǎng)目標,說明墨子很重視道德教育。墨子的教育以“義”為先,“萬事莫貴于義”,有了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治理社會和國家。其次要“辯乎言談”,處在百家爭鳴的社會下,墨子的思想和學說要想得到大力宣傳,“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夫徒步之士”,使王公大臣和百姓士人接受和采納墨子的倡議和主張,離不開那些能言善辯的人才。第三,培養(yǎng)的賢才要“博乎道術”,即還要掌握一定的實際應用知識和實踐技能,做到知行合一,為國家興利除弊。①

不論是墨子所處的戰(zhàn)國紛亂時期還是在我們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下,墨子提出這樣的教育目標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和學習。墨子提出培養(yǎng)“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的賢良之士,這與我們當前語文教育新課標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相一致。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行為習慣。

墨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兼愛”,它也是節(jié)葬、節(jié)用、非樂、非攻等主張的出發(fā)點。②墨子認為,“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由此可以看出墨子把“兼愛”的教育理念放在至高的位置,要是人們能夠相親相愛、愛人如愛己,那么國家可以安定有序;否則,若是“交相惡”的話,國家就會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面臨內(nèi)憂外患的危機。

墨子所提倡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儒家的“仁愛”是“親親有術,尊賢有等”,是以階級關系為出發(fā)點的有差別、分等級的愛,難以擺脫等級制的枷鎖,它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墨子代表了“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利益,是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它所倡導的“兼愛”則是無差等、不分親疏的愛,是互惠互利的普遍之愛。墨子的“愛人若愛其身”的教育思想極具理想色彩,是難以實現(xiàn)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兼愛”的氣度是高于“仁愛”的。

墨子“兼愛”的道德教育雖然超越了現(xiàn)實可能性,但這正是我們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人際關系和道德修養(yǎng)。墨子教育的具體做法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一、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技能

(一)技能教育 墨子重視技能教育,主張“賴其力則生,不賴其力則不生”的教育觀和勞動觀。即教育學生要掌握生產(chǎn)或勞動技能,學會自食其力。這樣的觀點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仍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墨子本人出生工匠,有非常高超的制作技術?!赌印酚涊d他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取木制車,能制作翱翔于天空的“木鳶”,訓練學生制作日常生活用的器具、守城器械。墨子說:“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蹦拥倪@種因材施教的技能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各取所長,使個人的智慧和技能得到好的發(fā)揮。

除了器械制造外,墨子還在工匠技藝、測量、守城保衛(wèi)技術等方面教育和訓練學生。其中,守城保衛(wèi)技術,《墨子》就有《備城門》等七篇專門論述守城的器械、戰(zhàn)術布置、人員配置、制作弩車等等實用技術。墨子重視科學和實用技術的教育使其在我國古代教育中獨樹一幟、卓爾不群。

(二)科技教育 墨子的科技教育活動與其政治理想是密不可分的。作為一名與孔子齊名,代表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墨子的政治理想是要求人們“兼相愛、交相利”,反對等級制,反對世襲制,反對當時奴隸主階級的專橫、浪費,要“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造一個符合“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的理想社會。墨子以農(nóng)與工肆之人為教育對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宣傳其政治理想;二是交給學生實用的科技知識和技能,以便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正是墨子的科技教育的有效實施和應用,使得宋國免除了一場戰(zhàn)爭,也使得“止楚攻宋”的歷史事實成為一段佳話。

墨子的科技教育注重實用與實踐。墨子學派作為先秦時期的顯學,與其他學派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墨子及其門徒除了講理論,還注重動手操作的科學技術的傳授。墨子所進行的科技教育,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并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笆侩m有學,行為本焉”,就是說學習科學知識,最根本的是要應用到實踐中去,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與墨子同時期的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重視理智享受,輕視職業(yè)培訓,重視文雅活動,忽視實際工作。而與墨子同時代的儒家學派,它教育弟子所采用的教育內(nèi)容以“六藝”為主,盡管孔子主張要從多問、多聞、多見中廣博學習,但其所傳授知識范圍根本談不上對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實踐。由此可以看出,墨子與同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孔子相比,它在科技知識教育方面更為務實,更有特色。

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墨子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客觀事物的方法和檢驗認識可靠性的標準,即“三表”;二是邏輯知識的教育,其目的是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論辯的能力,靠邏輯力量說服別人,宣傳本學派的政治主張。③墨子認為,“言必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④。這就是說判斷事物真?zhèn)斡腥龡l標準,一是要向上追根溯源,追溯古代圣王的事情,有歷史的根據(jù)和前人的經(jīng)驗;二是要向下探究緣由,考察百姓經(jīng)歷的實情;三是要在實踐中檢驗思想與言論的正確與否,即在刑事和政務中運用,看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這“三表”是墨子與論敵展開論辯時經(jīng)常使用的武器,也是墨子論證問題常用的方法。墨子的“三表”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在一起使用,它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墨子的“三表法”在我們當今的語文教育活動中并沒有過時,它可以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言語論辯能力,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借鑒并付諸教學實踐。

墨子除了邏輯論證的“三表法”之外,《小取》篇里還提出了邏輯方法的“七式”:或、假、效、辟、侔、援、推?!盎蛞舱撸槐M也”?!盎颉保槐M的意思,是相對“盡”而言?!氨M”指全體,“或”指部分。也就是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凹?,今不然也?!薄凹佟保讣僭O?!氨M”相當“蓋然判斷”;“假”,相當“假言判斷”?!靶д撸瑸橹ㄒ?。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薄靶А?,即大前提。對一未知事物經(jīng)過論證合于大前提的叫“中效”;不合,就叫“不中效”?!氨僖舱?,舉它物而以明之也?!北伲褪谴虮确?,舉他物以說明此物?!百耙舱?,比辭而俱行也?!辟埃从盟o襯托此辭的比辭法?!氨绒o而俱行”,就是比較作為前提與結論的判斷,并以其相類、相等或相同為根據(jù)而進行的邏輯推理。例如“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意思是:白馬是馬,所以騎白馬是騎馬。)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兩個判斷可視為“相類”(同類)。相類,是推理的根據(jù)?!霸舱?,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援,引也。引述對方的論點與自己的論點進行比較,以雙方論點屬同類為根據(jù),駁斥對方對自己所持論點的否定?!霸保亲C明和反駁的方法,而以反駁為主?!巴埔舱撸浴渌蝗≈?,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蓖疲喈斢跉w納推理。予,是推斷。以所取者為依據(jù),推斷“所不取者”與“所取者”之間的相同,即推。⑤墨子的“七式”給我們提供了各具特色而又嚴謹合理的論證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進行其政治宣傳,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的訓練。

此外,墨子還提出了“類、故、理”的基本概念和“歸納、演繹、類比”等幾種推理形式。墨子的“三表”、“七式”的論證方法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它的邏輯教育不僅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為墨子的宣傳主張?zhí)峁┝擞辛Φ闹?,而且對后世的語文教學,特別是議論文教學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作用。

三、強調(diào)實踐活動、因材施教

(一)實踐力行,言行一致。首先,墨子始終強調(diào)從事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書本知識雖然是應該的,但從實踐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知識,才是根本。他注重實踐性教學,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思并重,而且要多“信身而從事”(《尚同下》),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所謂“士雖有學,為行為本焉”(《修身》)。其次,他主張“言必行,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jié)也”(《兼愛》)。堅決反對只說不做,并且指出“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信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亂也”(《公孟》)。由此可見,墨子把言行一致,實踐力行作為考察其弟子的學習或德行是否符合標準的原則。反觀我們當前的語文教育,只注重終結性評價,把考試分數(shù)的高低作為評價學生進步與否的唯一標準,不僅與語文新課標強調(diào)關注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相違背,而且也不符合墨子強調(diào)實踐力行,言行一致的思想。

(二)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墨子在教育學生方面,主張“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人才服務的。這種教育理念強調(diào)了教育實踐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只有摸清楚學生的特點,才能取其所長、避其所短,以便順利而有成效地開展教育工作。同時,墨子在教學中還注意到學必量力的道理。他說:“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意思是說學生水平較高的,可教他學習較深些的知識,學習水平較低些的,可教他學習較淺的知識,教師施教應深淺適度,繁簡得當。同時,他還告誡學生“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公孟》)。他反對貪多務多,提倡務本約末,并鼓勵學生在務本時發(fā)揚集腋成裘的精神,積漸成為“天下器”。墨子的因材實踐,量力而行的教育原則和語文新課標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

(三)積極主動,不叩亦鳴。與儒家“叩則鳴,不叩則不鳴”不同的是,墨子主張“叩則鳴,不叩亦鳴”的教育原則,認為教師擔負著傳義布道的社會重任,必須發(fā)揮強行“上說下教”的精神。墨子認為在施教時要保持積極主動,對學生不必待而發(fā),而應在學生還沒有產(chǎn)生學習愿望時就積極引導。這種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確實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需要教師的督促和引導。

四、結語

總之,墨子的教育思想及實踐在當時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孟子曾驚呼:“墨翟之言盈天下?!保ā睹献?滕文公下》)。墨子獨特的教育目標、科技教育、思辨教育等教育思想和實踐使得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教育史上獨樹一幟。不論是在當時,還是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他的教育思想都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其重視科技和技能教育的知識傳授,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中重書本知識而忽視實際技能的弊端有著重大的啟發(fā)意義;思辨教育為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許多推理和論證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言行一致等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我們現(xiàn)今的語文教育工作中仍然值得踐行和推廣。

――――――――

注釋:

①潘月洲:《墨子教育思想探究》,《南京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②孫卓彩:《墨學概要》,齊魯書社,2007年版。

③孫培青:《中國古代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第6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摘 要: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紛起爭霸,傳統(tǒng)禮樂制度遭到極大的踐踏與破壞,西周的官學制度開始解體,學術漸呈下移之勢。學術下移使社會私學教育興起,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在當時影響較大,并稱顯學,但二者在教W對象、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卻是同中有異。本文比較了孔墨教育思想的異同,并深入挖掘了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孔子 墨子 教育思想

先秦時期,我國的教育制度經(jīng)歷了由“學在官府”到“私學興盛”的發(fā)展歷程。西周時期,學術官守,教育是貴族階級的特權,教育主要為政治服務,教育理念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春秋時期,官學失守,私學教育興起,教育無須服務于政府意識形態(tài),學術的自主性較強。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在當時影響較大,并對后世的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孔墨私學教育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周時期,隨著禮樂制度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國家的政治事務逐步細化,國家職官的種類和數(shù)量漸趨增多。西周的國家職官多由貴族子弟承擔,因而對貴族子弟的教育工作就顯得迫切而必要。為了有效傳播文化知識及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西周建立了官學制度,其根本特征是“學術官守”,即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的文獻典籍及學術資源等均掌握在官府手中,普通百姓根本無法接觸,這種教育體制的等級性及知識壟斷性都非常強,教育呈現(xiàn)出顯著的“官師合一”與“政教一體”的特色。

春秋時期,王室式微,諸侯坐大,天下漸趨“無道”?!皩W在官府”的教育體制已無法維持,“學術下移”局面開始出現(xiàn)?!墩撜Z?微子》中就有孔子關于周樂師流落民間的記述:“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這些原先服務于中央政府的知識分子在流入各地的同時,也將其所學及所掌之典籍帶到各地,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知識向下層的傳播,伴隨而起的就是私學教育的產(chǎn)生。

私學教育主要指私人聚徒講學,由于“學”已經(jīng)為“私”,因此私學所招收學生的身份地位已無明確的等級要求,私學教育使得廣大平民階層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私學教育不受政府控制,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均無須服務于政府意識形態(tài),學生的來源及學成后的歸屬無須政府統(tǒng)一安排,所以享有極大的學術自主性。這一時期私學教育的成功典范當首推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

二、孔墨教育思想的異同

孔子和墨子的私學教育不但為社會培養(yǎng)了人才,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學風,在當時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有“世之顯學”的說法。二者在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各有異同之處,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教育對象的異同。教學對象的問題是貫穿中國教育史始終的核心問題之一,它主要討論的是受教者是否有資格接受教育或接受教育群體所具備的條件等問題。孔子與墨子的私學教育不再限制入學者的背景與年齡,不同于西周時期只為貴族提供教育機會的官設機構,廣大平民階層開始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使傳統(tǒng)教育由貴族壟斷的局面得到了改變??鬃诱惺盏膶W生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三千弟子身份不盡相同,有孔子稱之為賢,卻獨在陋室不改其樂的顏回;也有辦事通達、善于經(jīng)商之道的子貢;有像孟懿子一樣的貴族,也有像仲弓父一樣的“”。墨子雖未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口號,但同樣把教育對象推及于社會各個階層,主張上至“王公大人”下至“匹夫徒步之人”皆有受教育的權利。與孔子不同的是,墨子所選擇的教育對象主要是“農(nóng)與工肆之人”。墨子主要從底層人民的要求與根本利益出發(fā),更多地教給勞動人民一些實用知識,在《墨子》一書中就有物理學、邏輯學、光學、力學、軍事學等自然科學內(nèi)容。

孔墨對于教育對象的泛化,其實是有著深刻人性論基礎的。孔子主張“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生而本性相近,后天學習使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了差距。墨子主張“士亦有染”,認為人如素絲,入什么染缸就會染什么樣的色,后天教育和環(huán)境對于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雖然社會有高低等級的差別,但人性本同,縮短人與人差距的有效手段就是教育均等,因此,教育必須突破階級限制。孔墨的私學教育擴大了教育對象范圍,對當時文化教育事業(yè)及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孔墨的私學教育并未能突破周代宗法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局限,女性仍被排除在外。

2.教育目的的異同。古代教育系統(tǒng)多以為統(tǒng)治階層培養(yǎng)或輸送人才為根本目的,教育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啄慕虒W目的的相同之處是他們都把教育作為實現(xiàn)自己社會理想和人生價值的重要手段,孔墨教育延伸了教育的目的,不僅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派學風??鬃铀綄W教育的明確目的就是培養(yǎng)能夠從事國家政務的君子?!熬印币辉~在《論語》的20篇中都有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達107次之多,可以說,“君子”是貫穿《論語》一書的核心概念。孔子所謂的君子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纫辛己玫赖滦摒B(yǎng),又要有參與政事為國家出力報效的能力,“學而優(yōu)則仕”的入世思想一直是儒家所倡導的主流。墨子教育學生的目的是培養(yǎng)比君子更加實際的兼士,兼士要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能做到“饑則食,寒則衣之,疾病侍養(yǎng)之,死喪葬埋之”(《墨子?兼愛》)??鬃铀綄W教育的目標指向是賢人政治,而墨子私學教育的目標指向則是“為義以救天下”。

3.教育內(nèi)容的異同。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論語?述而》載錄為“文,行,忠,信”?!拔摹敝赣梦墨I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孔子在教育弟子的過程中經(jīng)常要求弟子“博學于文”,這里的“文”即指歷代文獻;“行”指用社會生活實踐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承續(xù)著西周官學以“六藝”為教的傳統(tǒng),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其中的“射”與“御”主要就是對學生射箭技能和駕車技能的培養(yǎng);“忠、信”是指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墩撜Z?述而》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孔子進行教育活動的總綱領?!叭省笔强鬃拥赖陆逃淖罡邩藴?,“仁”是要有“愛人”情懷的美好品質(zhì),其核心之義為“忠恕”,具體表現(xiàn)為《論語》中的“恭、寬、信、敏、惠、忠、恕”等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因此,概括來說,孔子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技能教育、人文教育與道德教育三大方面。

墨子私學在教育內(nèi)容上除了以“兼愛”為核心的道德教育之外,還非常注重科學技術教育。墨子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實踐家。在長期生產(chǎn)勞動中,墨子掌握了許多高超技藝,并在實際教學中將其傳輸給弟子,指出“故圣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墨子?辭過》)?!赌印酚涊d,墨子為了阻止楚王攻打宋國,只身前往游說楚王,楚王惱怒,想要扣押墨子,墨子給出的反擊理由是“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可見,在墨子的弟子中,大部分人已掌握了實戰(zhàn)之術。所以說,科學知識和生產(chǎn)技術是墨子私學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他強調(diào)的是“學”與“用”的緊密結合。

4.教育方法的異同??鬃雍湍拥拈T徒都比較多,而且來源復雜,他們的年齡、出身、性格特征不同,文化水平及道德修養(yǎng)也參差不齊,甚至學習要求及目的不同,因此,孔墨都主張“因材施教”,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孔子非常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張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故而孔門十哲才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區(qū)分;墨子經(jīng)常按照學生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分類教育,所謂“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節(jié)”(《墨子?大取》),要求學生各揚其長,“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墨子?公孟》)。相較共性而言,孔墨在教學方法上的差異也比較明顯??鬃訌娬{(diào)啟發(fā)式教學,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子路》),認為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導師,所謂“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論語?雍也》);墨子則強調(diào)要“強教于人”,主張送教上門,“遍從人而說之”(《墨子?辭過》),認為“今求善者寡,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同時鼓勵學生要自主學習、自求自得,反對“擊之則鳴,弗擊則弗鳴”的學習方法。

三、孔墨私學教育的當代啟示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觀念發(fā)生一系列轉變,孔墨私學教育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為當代教育提供借鑒意義:

1.理論與實踐要緊密結合。當今社會,教育存在著一定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jié)的問題。一些學生只是盲目地學習理論知識,忽視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導致理論與實踐無法正常對接。不管孔墨私學教育的目的為何,“學以致用”都是其教育的根本。因此,當代教育所培養(yǎng)出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根基,而且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翱照務`國,實干興邦”,的言論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全新的闡釋,于學生而言,需要對專業(yè)有正確的定位,同時進行與專業(yè)有關的社會實踐,積極適應社會需求,使得學有所用,于學校而言,需要在實踐教學方面有所傾斜。

2.師生關系要重新定位。在以往教學中,教育系統(tǒng)過于強調(diào)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從而忽略受教育者是學習主體這一重要因素,當代教育要扭轉這一局面。當務之急是提高教師團隊的素質(zhì),在教學方法上以啟發(fā)式教育取代填鴨式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途徑上反對一言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也是構成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與師生間的互動有密切關系,師生的身份在無形中發(fā)生轉變,老師要由過去傳授者變成引導者,學生要由單純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乃伎颊吲c實踐者。

3.品德教育要切實地施行??鬃雍湍拥乃綄W教育都非常注重學生德育,孔子主張“仁愛”,墨子提倡“兼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而良好的道德觀念。當今社會,商品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而一些學校的品德教育卻沒有很好地得到切實施行。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高校道德教育至櫓匾,當今高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論指導。因此,突出道德教育,挽救社會道德淪喪之勢,已成為當代教育必須面對與解決的迫切問題。

4.勞動與技能教育的不可偏廢??鬃雍湍拥乃綄W教育雖然在當時并稱于世,但墨子教育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遠不及孔子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孔子的教育思想遂被奉為圭臬??鬃又匾曃幕赖陆逃p視勞動與技能教育的教育理念被中國古代學校教育所承襲,甚而影響到現(xiàn)代教育。我們認為,成功的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合格人才不應僅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和道德素養(yǎng),還要掌握相應的科學技能及較高的實踐動手能力。故而當代教育不應該將教育視野僅僅局限在書本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應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傳授科學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人才。

除此之外,孔墨“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教育與政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等都是當代教育必須要吸收借鑒與積極發(fā)揚的。因此,我們認為當代教育要充分借鑒孔墨私學成功的教育經(jīng)驗,做到古為今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易連云.德育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與提高德育效力的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第7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前期墨家在戰(zhàn)國初即有很大影響,墨子學說在當時影響如日中天。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曾是分庭抗禮。戰(zhàn)國后期,墨學的影響一度甚至在孔學之上。儒,墨同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顯學,當時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說?!睹献?middot;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并屬顯學。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jù)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并在與公輸班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與主張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diào)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并戰(zhàn)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jīng)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jù)。這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于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二、“兼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在《墨子》一書中所撰寫的《兼愛》、《天志》等篇目中反復提倡“兼相愛”、“交相利”,這也是墨子哲學觀念重要主張。墨子認為在戰(zhàn)亂時代,地方割據(jù)勢力之間為爭奪領土而發(fā)生的戰(zhàn)爭,以及不同種族的人們之間的爭執(zhí),演變發(fā)生“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亂者不得治”,這是天下大亂的根本原因。

發(fā)生爭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兼愛”精神的缺失,墨子曰:“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必不忠惠,父子不相愛則不孝慈,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講的就是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兼愛”的缺失,墨子認為唯有“兼愛”得到大眾的認可,并發(fā)揚其精神,這樣,天下才不會大亂,人們才能和平共處,才能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

墨子對“兼愛”的敘述為簡稱為“仁”,把信仰“兼愛”理念的人稱為“仁人”,與儒家提倡的“仁”在道理上相近,但在具體以細節(jié)內(nèi)容上則有著根本的區(qū)別。儒家學說主張的“愛人”是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親親”理念對遠近親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輕重之分。而墨家學說主張愛無貧困差別,愛無厚薄。在“兼愛”基礎上提出的“非攻”理念,在大愛面前反對非正義的攻伐戰(zhàn)爭,它是“兼愛”思想在地方政權相互競爭方面的延伸。

“兼愛”思想是墨家學說思想的核心理念,它蘊含著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兼相愛”,就是要普通大眾待人如己、愛人如己、相親相愛。并以理想化的思想境界,達到墨子所希望的和諧的社會關系。在當代,發(fā)揚墨家“兼愛”思想,有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

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實現(xiàn)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認為人是自然界的高等生物,人與人之間和群體關系與動物之間的族群關系不同,人們相互影響和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一定區(qū)域內(nèi)的社會關系。“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的手段,又是社會的目的;人的發(fā)展是社會的結果,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因。”所以,要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和諧相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中心論,“兼愛”思想恰恰如實反映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當前中國所處的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是金錢與名利的關系,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全面發(fā)展的同時,發(fā)揚墨家“兼愛”思想,營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觀。

三、“尚賢”,是實現(xiàn)國家繁榮民族復興的根本

“尚賢”思想是墨家學說中最實用的政治主張,就是主張國家政府實行任賢用人。墨子認為“國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賢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眾賢”與“尚賢”措施;所謂“眾賢”就是使社會上的賢良之士增多。而在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選賢用能,對社會有用的人“將富之、貴之、譽之”。從而達到國家的賢良之士增多,同時也就面臨著政府如何選拔和使用這些對社會有用的賢人的問題。

在選用賢良之士方面,墨子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標準。而這個標準就是墨子在“尚賢”思想的最核心的體現(xiàn),它貫穿著墨子的整個任能用賢的政治思想。在人才選拔上,要做到“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在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深刻問題,人才選用得當,則對國家繁榮昌盛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甚至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墨子提出的“尚賢”思想不是一種空洞的理念,在當時的條件下,提出一種可操作性的選賢制度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

墨子認為通過任用賢人政治主張,就可使官府殷實,萬民富足,從而最終達到整個國家長治久安、民族的繁榮昌盛。

雖然距今已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墨子所倡導的“尚賢”思想和“尚同”的主張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當代,墨子的“尚賢”學說仍具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尚賢”,是實現(xiàn)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的根本。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墨子的“尚賢”與“尚同”思想發(fā)揮重要的啟示作用。中國目前走具有中國特色原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當前,選用賢能擔任國家重要崗位,有效的發(fā)揮其才能,為遠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鋪路。

參考文獻

第8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墨子蘇格拉底智慧天子神

據(jù)晚清學者孫詒讓考證,墨子(公元前468年到前387年)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除此之外,《史記》中記載墨子“善守御,為節(jié)用”,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工匠,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魯班)相媲美。墨子出身“賤民”,反對世襲制度,所以被長達數(shù)千年的封建世襲社會所邊緣化。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到前399年),出生于古希臘雅典城,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的父親是一名雕刻家,起初蘇格拉底子承父業(yè)做過雕刻工。他出身普通公民家庭,一直追求真理卻以藐視傳統(tǒng)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這樣兩位大思想家有著幾乎相同的生活年代,相似的出身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在對“智慧”問題的界定中卻存在著迥然的差異。

一、墨子對“智慧”的界定

《墨子?尚賢中》記載:“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知己”。這是我國有關“智慧”二字的最早記載。通過對《墨子?尚賢》的主題思想進行分析可得智慧者指的是文中的“賢良之士”?!百t良之士厚乎德,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意思是說智慧之人應具備良好的德行,善于言談論辯,還要博學多識,對宇宙人生有深刻理解。簡而言之就是指德才兼?zhèn)渲恕?/p>

《墨子?尚同中》有言:“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已立矣,以為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疤熳訛榘l(fā)政施教,曰:凡聞見善者必以告其上,聞見不善者亦必告其上。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墨子講求將智慧者立為天子,建立以天子為最高決策者以三公、將軍、諸侯、鄉(xiāng)長、里長等為輔佐者的統(tǒng)治,而天子的目的是“一同下之義”。

《墨子?天志上》又有言:“天子為政于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之為政于天下”,“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天為貴,天為知然則義果自天出也。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欲為義者,則不可不順天之意矣”?!肮饰粢踩ネ鯃蛩从頊奈渲鎼厶煜乱病皇ト?。以此知其賞善之證。是故昔也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之兼惡天下也……名之曰失王。以此知其罰之證”。墨子認為天子由天來賞罰。

因此,墨子認為:智慧者,即賢良之士、德才兼?zhèn)渲?,應該被舉為天子,實現(xiàn)“一同天下之義”。天子并非至高無上,他受制于天,天是天子是否行善惡的裁判者和主宰者。所以,墨子對于“智慧”的界定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智慧的擁有者是賢良之士,是凡人

(二)智慧指的是有才也有德

(三)智慧者應立為天子,一同天下之義?!爸腔邸倍謴慕M合之時就被強加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四)天賞罰天子,智慧者要順天意,兼愛天下。

(五)“天為貴,天為知”,“智慧”二字不足以形容天。

二、蘇格拉底對“智慧”的界定

《蘇格拉底的申辯》中提及:神認為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海勒豐的令弟可以為蘇格拉底作證。蘇格拉底本人卻“自信自己毫無智慧”,于是他訪了一位以智慧著稱的政客,想借此反駁神諭。蘇格拉底設法向那位政客指出說:“你自以為智,其實不智”。結果,蘇格拉底被政客所恨,被在場的許多人恨。這次拜訪后,蘇格拉底得出結論:“我是智過此人。我與他同是一無所知,可是他以不知為知,我以不知為不知”。

他繼續(xù)拜訪以智慧著稱的詩人,卻發(fā)現(xiàn)“詩人作詩不是出于智慧,其作品成于天機之靈感,如神巫和預言家之流,常作機鋒而不自知其所云?!彼瑫r發(fā)現(xiàn),詩人們因其會作詩,其他方面便自以為智在人人之上,成了出類拔萃的人物,其實不然。

最后,他又去訪手工藝人,發(fā)現(xiàn)“手工藝人竟和詩人犯同樣的錯誤,因有一技之長,個個自以為一切都通,在其他絕大事業(yè)并居上智。這種錯見反而掩蓋了他們固有的智慧?!?/p>

因此,蘇格拉底在判刑后發(fā)出感慨:“在場的人見我揭穿了他人的愚昧,便以為他人所不知我知之;其實,諸君啊,唯有神真有智慧。神諭是說,人們智慧渺小,不算什么。并不是說蘇格拉底最有智慧,不過是借我的名字,以我為例,提醒世人,仿佛是說:‘世人啊,你們之中,唯有蘇格拉底這樣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實在不算什么’?!?/p>

所以,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屬于神的,凡人是沒有真智慧的。蘇格拉底自己被神認為有智慧,是因為他自知自己無知。蘇格拉底對“智慧”的界定的特點是:

(一) 智慧的擁有者是神

(二) 智慧指的是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全知全能

(三) 政客、詩人、手工藝者均無智慧,“人的智慧渺小,不算什么”

(四) 神諭說蘇格拉底有智慧,因為他自知自己無知

三、墨子和蘇格拉底“智慧”界定存在差異的原因

墨子和蘇格拉底有著幾乎相同的生活年代,相似的出身背景和成長經(jīng)歷,在對“智慧”問題的界定中確存在著迥然的差異,這與他們各自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很緊密的關系。

墨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也是人們關于天的觀念大轉變時期?!霸谖髦艿奶烀駥W中,天命是一個神圣莊嚴的宗教范疇,它說的是由天神所支配的有關國家命運的大事?!贝呵飼r期出現(xiàn)了轉變,“隨著春秋時期天子權利進一步的沒落,天和天命范疇失去了神圣莊嚴的性質(zhì),逐漸從高不可攀的地位下降為社會的習慣用語”(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先秦)第123頁)。受這種大環(huán)境的影響,注重人自身的智慧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墨子所處的環(huán)境還是轉型的初期,所以作為“”的墨子,依然堅持至高無上的上天,認為:“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p>

墨子看到了周天子倒戈以來,世襲制度的種種弊端,呼吁尚賢,鼓勵智慧者“一同天下之義”,并對上天仍抱有幻想,試圖建立起上天――天子――臣――子民為體系的新國度,新統(tǒng)治。然而,這種嘗試恰恰犯了蘇格拉底所言的“政客自以為智慧”的錯誤。從這個層面看,墨子通過自己一人之力建構的新國度充滿著大量的的理想化色彩。天子是凡人,而古往今來凡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天子不能保證完美,必會引起臣民的質(zhì)疑,倒戈也是不可避免的。將上天與天子納入一個體系,也必會招來眾人對上天的不信任。因此,墨子的智慧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合理的,但同樣存在著理想化濃厚的局限。

與墨子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蘇格拉底成長于古希臘,一個神祗活動繁多,神廟林立的時代。荷馬和赫西俄德等先人留下的詩篇為希臘人提供了有關諸神的完整體系。神與神以及神與人之間的故事生動形象的反映給了后人。威嚴無比同時有沾花惹草的宙斯、醋意十足的怨婦赫拉、愛歡笑的阿佛羅狄忒,個個神人同形,活靈活現(xiàn),被普通大眾廣泛接受。

受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蘇格拉底所處的雅典同樣慶典繁多,敬神活動盛行。古代希臘人對于神的信仰和崇拜沒有嚴格系統(tǒng)的教義,沒有如《圣經(jīng)》一般的神圣典籍。但這卻給了人們最大限度的與神親近、溝通。使神圣生活與世俗生活交織在一起。

雖然希臘的信仰氛圍自由,但神是至高無上的,而且受法律的保護。對神不敬,必受重罰。蘇格拉底的罪名就是引進新神,蠱惑年輕人對神祗產(chǎn)生懷疑,其罪行是死罪。柏拉圖在《法律篇》也指出:法律應首先告誡那些企圖搶劫者尊敬神靈,不從的,若是奴隸或外邦人就在其手、臉上烙上印記,打一頓,然后驅逐出境;若是本邦公民則處以死刑??梢?,對褻瀆神靈的行為,處罰力度是相當大的。在這種環(huán)境的熏陶下,蘇格拉底在拜訪了眾多自稱擁有智慧的人后,得出唯有神真有智慧的結論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中思想有著人類的無奈,但至少使人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寄托。

四、墨子和蘇格拉底智慧觀的深遠影響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曾評價墨子在古代與孔子曾享有同等的盛名,《呂氏春秋?當染篇》也記載:“孔墨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可見墨學在當時的輝煌。馮友蘭認為“孔子之后,下一個主要的哲學家就是墨子,墨學的影響不亞于孔學”。在他看來,“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辯護者,辯護它是合理的,正當?shù)?;墨子則是它的批評者??鬃邮俏难诺木樱邮菓?zhàn)斗的傳教士?!?。所以當孔子的儒家一直備受推崇的幾千年來,墨家卻一直在被邊緣化。墨子的思想雖未被封建帝王列入正統(tǒng)思想,但一直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尤其是清乾隆、嘉慶時期,是清朝海禁大開時期,中西交通發(fā)達,西方一些引入的科學理論,許多方面與墨經(jīng)中的數(shù)學、光學、力學、天文學等理論相吻合,引起了治墨者的關注。同時治墨者發(fā)現(xiàn),墨學的墨辯,是印度因明三段論、西方穆勒名學、近現(xiàn)代興起的邏輯學的先驅。比如如何立辭、歸類、推理等深奧的理論,墨辯中常常運用。這使得墨子的學說得以復興和繼續(xù)繁榮,充滿智慧的東方思想從新被重視。

而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均有大批的追隨者和崇拜者。他一生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fā)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成為前蘇格拉底哲學。而蘇格拉底的行為和學說,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記載流傳下來。由于柏拉圖以及他的徒弟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同樣出色,使得蘇格拉底的地位在希臘一直保持著無可逾越的極高地位。他極深的思想造詣使得他成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他為真理而獻身的品質(zhì)也一直為人多贊頌。

參考文獻:

[1]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 新編諸子集成?墨子校注[M]. 中華書局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2]柏拉圖. 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里同[M]. 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第1版。

[3]蘇鳳捷,程梅花. 平民理想――與中國文化[M]. 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第9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

關鍵詞:墨子;非命;強力從事;有命

中圖分類號:B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2-0097-01

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割據(jù)混戰(zhàn),諸子百家,各執(zhí)己見,在如此輝煌偉大之年代,墨家學派的誕生可謂錦上添花,使當時當代流彩熠熠。據(jù)《韓非子·墨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由此可知,墨家學其聲勢之浩大直逼孔孟,毫不遜色,可謂并駕齊驅。墨子思想涉及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其觀點主要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非命等。這里主要講下我對其觀點非命的理解。

非命是針對儒家的有命提出來的,孔子說的命是一種人力無從知曉更無從干預的神道,是超越自然的客觀力量,是人們無可奈何的先天必然性。人一生下來,強弱貴賤、貧富賢愚,甚至生死都已命中注定。墨子在《非命》中談及有命論,道:“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雖強勁何益哉?”只要信奉孔子那套有命論,人們便只得安于生存境遇,相信一切都是上天安排,于是一生一世都抱著聽天由命的消極混世觀度日,到死都一副麻木不仁不知所往的狀態(tài)。這樣看來,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有命論無疑是一劑理想的治民良藥,統(tǒng)治下的群眾各個安分守己;但有命論絕非治世之方,因為從長遠看來,人民毫無進取心,懶惰窮苦之人豈不越來越多?社會怎么進步?有命論麻痹了廣大群眾甚至整個國家,并不知不覺中被推入了深不見底的黑洞。墨子在《非儒》中就強烈地譴責了有命論——“有強執(zhí)有命以說議曰: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窮達、賞罰,幸否有極。人之知力,不能為焉!群吏信之,則怠于分職;庶人信之,則怠于從事。吏不治則亂,農(nóng)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故曰:為天下之大害者,有命論矣!

墨子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非命論,并主張強力從事的積極處事態(tài)度,以代替聽天由命的消極人生觀。墨子的非命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上至王公大臣卿大夫,下至村野農(nóng)夫婦人,皆可通由自身努力改變現(xiàn)狀,若一味信奉有命論,則民無溫飽、天下大亂,故曰:“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則我以為天下必亂矣;農(nóng)夫怠乎耕稼樹藝,婦人怠乎紡績織纴,則我以為天下衣食之財,將必不足矣?!蹦釉凇斗菢贰分幸鄶蒯斀罔F道“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墨子鼓勵民眾勤勉耕種,同時也寄希冀于統(tǒng)治者,希望他們勤于政事??梢?,在墨子看來,所有事情的成功,是個人的努力,以一顆勉勵之心從事,個人才會富足,天下才會大治,太平盛世之景才不用粉飾,這一切與命又有何干系?墨子的非命論恰如一束火炬,光芒萬丈,照亮黑暗的無底洞,讓人們爬出洞口,重見天日,讓社會重獲新生。

非命論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打破儒家那套貴賤差等、賢愚貧富皆由天定的宿命觀,堅信人世所有不平等,后天皆可改變。墨子反對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針對“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墨子希望今之統(tǒng)治者能像古者圣王“尊尚賢而任使能”做到“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是故墨子大倡尚賢,甚至對于天子的選任,墨子在《尚同》一文中也隱約表達了應以同樣的途徑選立——“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墨子認為尚賢乃為政之本,“何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曰: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薄渡匈t》中列舉了舜、伊尹、傅說的例子,他們出身低賤但終究達富顯貴于天下,這些例子成了抨擊有命論的有力武器,進一步闡述了非命論的價值,告誡人們后天努力才是決定要素。同時針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制度,墨子提倡兼愛,其本質(zhì)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君王做到兼愛,才有可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各個階級的人,才會無視血緣等級,真正做到舉賢任能,賢人治國,國家也才會長治久安,“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兼愛是一種全民互愛的理想模式,對于儒家的仁愛,墨子在《非儒》中有寫“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言親疏尊卑之異也”,可見兼愛不同于儒家有差別的愛待,也就拋開了三六九等的等級差,蘊含了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那么后來的差距也都取決于個人后天的努力程度了。

尚賢、尚同、兼愛體現(xiàn)了墨子反對先天決定的宗法制標準,是輔助非命說的有力武器,而強力從事說又肯定了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強調(diào)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賤以達到理想目標。

“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強必貴,不強必賤;強必榮,不強必辱”、“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暖,不強必寒”,墨子的非命論鼓舞了中國歷代人民奮發(fā)進取,特別是在當代競爭激烈的形勢下,我們更應發(fā)揚非命及強力從事思想,以積極進取之態(tài)存立于社會、存立與國際。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