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化學課堂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課堂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課堂論文

第1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造優(yōu)化的教學情境

化學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一樣平常的步驟是:建立情境,提出題目,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并拓展。多媒體課件多感官的綜合刺激在建立情境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比喻我們在解說滅火的要領這一知識點時,播放了一段衡陽市2003年“11.3”特大火災的視頻圖象,讓門生直觀的相識到火失控后會給人類帶來的災害,然后要求門生團結自身的一樣平常生存履歷總結出滅火的要領。從而引發(fā)了門生的情緒,使門生受到了熏染,同時使課堂教學效果及其教誨功效到達了最佳狀態(tài)。

二、機動使用課件,使化學教學內容變抽象為具體

化學差異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性在于其頭腦要領是微觀與宏觀的討論,創(chuàng)建對微觀天下的想象力是化學教學差異于其他課程的特點,也是其他課程不能取代的。而在中學階段門生抽象頭腦有了很大生長,但具體形象頭腦仍有非常緊張的職位地方。在中學化學盤算機資助教學中,用動畫體現化學應聲的微觀歷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團體的分與合形象地、動態(tài)地展現出來,生動生動,吸引力強,能夠引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處于自動學習的職位地方,形成直接學習的動機,增長偶然影象和遐想影象。多媒體課件在物質微觀結構的展示、化學應聲的微觀歷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觀性為我們在教學中架起了微觀和宏觀的橋梁,搪塞門生微觀想象力的作育起著不行取代的作用。我們在舉行原子的結構、水的電解、氯化氫的形成等知識點的教學中,都接納了Flas,讓門生在直觀的覺得中形成自己頭腦中的微觀想象。

三、運用今世教誨技能對化學實驗舉行仿真演示,前進門生的動手本事

我們在化學教學中發(fā)明的最浩劫題是門生的動手本事差,每次實驗課,老師的大量精神都花在糾正同硯們的錯誤使用上,而且由于人數浩繁,老師不行能八面玲瓏,照顧到每一個門生。為此我們在學校盤算機房中裝了一個《化學儀器隨意組合》這樣一個小軟件,門生在上機的時間就可以舉行仿真實驗演示。議決仿真實驗的訓練,再進實驗室做實驗,我們發(fā)明門生的動手本事大大的前進了。

四、使用網絡上風,實現交互式和協作式的建構性學習。

盤算機網絡上富厚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資源,為門生建構化學知識提供真實、富厚、龐大的學習情境。信息時期每小我私家時時刻刻都繼承著大量信息。在建構性學習中,西席與門生、門生與門生之間的交換越發(fā)充實。網絡信息的“互動性”為交互性和協作式學習提供了最佳物質基礎。在化學學科中,信息處理本事主要指能從多樣話媒體中獲取和處理人類與化學情況有關的化學圖象、化學數據、化學翰墨信息的本事。信息網絡技能的開發(fā),使多媒體不光成為門生查找信息的資源庫,而且成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況下的一種認知工具。在管理題目的歷程中引導門生充實討論尋求管理題目的思緒和要領,發(fā)揮小組門素性格各異、思緒各異、要領各異的學習上風,使用網絡交互的特點,舉行多向頭腦的碰撞,議決這種交互、協作、相同、碰撞,每位門生可以看到題目的差異側面和多種管理途徑,從而對建構化學知識孕育發(fā)生創(chuàng)新的洞察力。

第2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一、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這是以讓學生獲取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通常是邊講邊演示。從邏輯上看,這往往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演示時,先講述實驗原理、條件及注意事項;當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后,教師再通過談話啟發(fā)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其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講“銨離子的檢驗”時,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銨和硫酸銨分別與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的實驗,然后總結得出檢驗銨離子的一般方法。為此在開始演示實驗之前,要突出強調銨鹽能跟堿起反應放出氨氣(講銨鹽性質時學過的)。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裝有銨鹽(氯化銨和硫酸銨)與氫氧化鈉混合液的試管口時,試紙顏色的變化,能聞到什么氣味,然后由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或結果來回答,并由教師加以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像這樣通過演示實驗來進行新知識的教學,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使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所獲得的新知識。

使用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演示實驗時,學生并未掌握有關實驗的理論知識,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觀察實驗時往往會忽略掉最關鍵的內容。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實驗的條件、環(huán)節(jié)和實驗的主要結果(亦即告訴學生觀察什么、如何去觀察),使學生能看懂實驗,準確地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和結果。這是這種演示實驗的感性階段。

②在演示實驗結束后,教師不要急于做出結論,應通過談話啟發(fā)學生自己去做結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其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并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例如,在前述有關銨鹽檢驗的實驗中,當學生觀察到“試紙變藍,有刺激性氨味”時,應啟發(fā)學生思考產生此現象的原因。這是這種演示實驗的理性階段。

③要注意把實驗中所得出的特殊(或個別)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或同類的其它對象)中去,使學生類推地掌握帶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例如,應把從演示“氯化銨和硫酸銨中銨離子的鑒定”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推廣到其它銨鹽的鑒定中去,總結得出“化學上檢驗銨鹽的一般方法”,這是對這種實驗的歸納。

④應要求學生用文字或圖表把實驗的結論記錄下來,或結合指導學生讀書把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做上記號或摘錄下來以鞏固知識。

二、驗證鞏固所學知識的演示實驗

這是以驗證或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通常是在講授完新知識以后進行的實驗。從邏輯上看,這往往是一個由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教師講課時,先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對比,結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初步掌握了這些知識后,再進行有關的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過的知識。

例如,在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先結合有關氧氣制取與收集的掛圖,講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原理與收集方法,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先具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課堂現場演示實驗室制取及收集氧氣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演示,進一步加深印象,提高當堂課的鞏固率。又如,介紹“常見的堿——氫氧化鈣”時,先通過復習堿的概念,指出氫氧化鈣是一種堿,應具有堿的通性——使指示示劑變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試液及無色的酚酞試液分別滴加到氫氧化鈣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讓學生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情況,以驗證剛剛學習到的事實。

使用這種演示實驗法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演示實驗前,因學生對有關內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師在演示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識來觀察實驗的過程及現象,同時應該強調操作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即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觀察。

②在演示實驗過程中,要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演示實驗室制取氧氣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除了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外,能否用排空氣法收集?怎樣用簡單的方法證明收集到的是氧氣?

③演示實驗結束后,教師要敦促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實驗現象和結果。如在演示氫氧化鈣溶液與指示劑作用時,當學生觀察到“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氫氧化鈣溶液變成藍色,而滴有無色酚酞試液的氫氧化鈣溶液變成紅色”后,讓其解釋該現象,指出該現象所證實的問題。這是一個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

三、指導性的演示實驗

第3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一)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可較好地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活躍課堂氣氛

化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且很多知識非常抽象的學科,傳統(tǒng)教學法學生往往會產生乏味感。而多媒體技術卻能將聲音、形體、色彩等融為一體?;o為動,化遠為近,活化教學內容,有利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借助生動形象的畫面理清學習思路。例如,在學習空氣中各氣體的用途以及大氣污染問題時,可以通過展示網上的煉鋼、氣焊、液氧炸藥爆炸、舞臺燈光等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了解氧氣和稀有氣體等氣體的用途。通過觀看電視新聞中部分城市霧霾天氣的報道,使學生深刻體會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及危害性。通過創(chuàng)設這些情境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課堂的生動性,同時也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較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而初三學生又是初次接觸微觀世界,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講解、練習,即使如此,學生仍然茫然不知所措,無法想象,無法理解,久而久之就會對這門課產生厭學情緒。然而若恰當地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則會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因為通過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抽象的、用語言不易表達的知識、理論變成直觀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一些毒性強的實驗、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通過課件、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還能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tài)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生動直觀,吸引力強,既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輕松消除了學生學習中較難跨越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重重障礙,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輕松突破。這樣真正實現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更輕松的目標。如在講授“原子結構”這一節(jié)時,學生對原子內部結構難以形成空間概念,可通過播放原子結構的三維立體動畫課件使學生對原子內部所含微粒及其位置關系、運動情況、帶電情況等一目了然,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同時也輕松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三)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理論

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把教學中的一些問題由抽象變形象,微觀變宏觀,靜態(tài)變動態(tài),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掌握理論。如在“電解水”一節(jié)中,其中水電解后生成氫氣和氧氣這一過程的微觀解釋(即水分子分裂為氫原子和氧原子,之后它們又分別重新組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而原子不再分裂)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可運用多媒體動畫方式將微觀世界放大,通過觀看分子、原子的變化、運動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水分子的分解過程和氫原子氧原子的重組過程,這樣不用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就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這部分知識,且印象極其深刻,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繁為簡,增大課堂中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練習的容量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既要板書又要講授,一堂課下來忙得不亦樂乎,但給學生傳授的信息卻不多,而用多媒體教學就能節(jié)約教師一部分板書的時間,從而留給了學生更多思考討論的時間。同時多媒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展現較多的知識量,將屬于不同領域的內容,以圖表、動畫、視頻、聲音等各種不同的現代化方式展現出來,極大地增加了課堂容量。此外,在練習鞏固中,由于運用多媒體教學,節(jié)省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反饋鞏固練習題,練習容量大大增加,真正實現了課堂的“高效”化。

二、應用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一)多媒體技術應與傳統(tǒng)教學有機結合

在對多媒體教學的一片叫好聲中,有的教師過分迷信依賴多媒體,在教學時,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完全拋棄了黑板和粉筆,教師的板書完全被課件代替。整節(jié)課教師只是以播放課件為主,黑板上幾乎沒有板書,課件一張張一閃而過,學生成了“觀眾”,甚至只是圖個“熱鬧”,結果連基本的筆記也沒來得及記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在使用課件的同時,還應當將一些重點的知識、定義、公式等進行板書,使學生加深印象??傊?,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才能使現代教育技術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如虎添翼,產生出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二)不能用課件完全代替化學實驗

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以它特有的“魅力”大大地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它不是教學上的“百寶箱”,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F在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把化學實驗全部用課件代替,認為做實驗麻煩,且有些實驗具有危險性(如氫氣的爆炸實驗),所以就用課件代替。我們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其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未來具有一定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可是在化學教學中,如果不做實驗則化學豈不成了“紙上談兵”?又何談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切不可用課件代替實驗。

(三)課件的界面不可過于花哨

多媒體課件固然需要借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但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單純地為藝術而藝術,僅僅停留于課件外表華麗。如色彩過于艷麗、界面卡通動畫過多、字體變化多樣等,美化了界面、顯示了制作水平,結果這些卻喧賓奪主成為學生的視覺中心,而課件中的教學內容卻被忽略了,注意力的分散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充實的內容與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機結合,才能顯示出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魅力,也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化。

(四)教學節(jié)奏要適當

科學掌握教學節(jié)奏是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由于多媒體呈現信息的速度快,教學中容易不自覺地加快教學的速度,忽視對學生思維節(jié)奏的考慮,往往導致學生前一個問題還沒有理解,甚至部分學生連題目都沒看清,下一個問題又來了,很大一部分學生無法跟上教學節(jié)奏,使課堂教學變成“走馬觀花”式的教學。

三、結語

第4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1、貼近生活是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新時代的教育倡導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高中化學主要應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充分應用全方面、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堅持學生為主體,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貼近學生生活,選取學生較為關心的話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地討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新課改下的化學教材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的,深層次挖掘物質之間的內在關系,然后在收集的資料中選擇符合學生生活,學生熟悉的,并包含了多種知識元素的生長點的現實作為“生活素材”,同時將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在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一些實驗放到學生生活中去,要求學生去留意身邊的物質,觀察現象的變化,促進學生學會主動觀察,多積累的習慣。例如學習“化學反應原理”里第三單元中的《金屬的腐蝕和防護》,筆者以學生為本設計自主觀察和合作探究的交流教學模式。筆者提前將教學任務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在自己的課余時間到生活中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并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記錄提綱的要求,做好每次的觀察和記錄,最后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和感受到金屬腐蝕的真正原因,讓后采取相應的防護。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與學生進行實驗現象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監(jiān)督和引導的作用,通過這樣,很多學生增加了觀察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留意和觀察周圍的化學現象,從而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對自然關心的情感,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夠更深層次的提升了化學教學的質量。

2、有效使用導學案是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手段

使用導學案將有助于促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地構建。使用導學案提高課堂有效性需要注意轉變觀念,讓學生依案自學,提高課堂效率。在上課前,教師要將學案發(fā)個學生,讓學生能夠知道課堂上的學習目標,從而能夠在課前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保證課堂上的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做好引導工作,指導學生科學的自學方法,例如指導他們該如何去“讀書”,并且告訴他們學案中哪些內容比較重要,要注意哪些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些都是需要精讀的。例如在教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時,導學案中設計這樣的內容:預習目標:(1)了解地殼中一些重要元素的豐度(含量)O、Si、Al、Fe、Ca、Na。(2)復習金屬活動順序表及其應用。(3)掌握Na、Al與O2反應的產物及其用途。預習內容:(1)在地殼中的含量最豐富的前4種元素是什么?(2)金屬單質的一般物理性質包含哪些內容。(3)舉例說明金屬能發(fā)生哪些化學反應。(4)觀察課本第32頁圖3-2圖片,從實驗現象分析:鎂條燃燒發(fā)生了什么反應?銅樹、銀樹是怎么形成的?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它們各屬于什么反應類型?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置這些內容來引導學生去進行自主學習,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推行探究性學習法是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深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按照書本大綱要求進行常規(guī)教學,還要適當的在課堂中開展一些探究學習活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運用問題式教學,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或者辯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做實驗,把課本上枯燥的理論知識,用直觀的實驗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推動探究學習的進行。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要為學生提供充分進行化學學習活動的機會和空間,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學習的層面。合作學習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或班集體內,大膽的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思維結果,積極的討論分析,提出問題,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經過集體間的配合、討論,讓學生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所學內容。同時,開展這樣的探究學習活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共事的能力。

第5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一、讀

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過程,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著要求和提出的問題,閱讀教材。通過“讀讀、劃劃、圈圈”來學習認識新知和回顧鞏固舊知識,找出教材中出現的新、舊知識點,并寫好讀書筆記。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閱讀分析能力。以便在解題時,能讀懂包含在題目中的各種信息,學會推敲題意,整理分析出能解題的“信息”逐步提高審題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安排的優(yōu)點是: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

二、議

(一)是學生根據閱讀教材內容說出圈劃內容中哪些是新知識,哪些是已知的,知識點間存在著什么聯系。這是進一步理解教材,再現知識的過程,有利于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消化吸收。

(二)是學生相互議論新、舊知識點在提出的問題中的作用。相互討論、取長補短,完善知識,有利于發(fā)展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能力。

(三)(是)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說出解答思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快速思考、敏捷應對能力。

通過閱讀教材、議論問題、學生就會產生疑惑,逐漸感愛到力不能及。此時,老師再傳授知識時,學生聽課目的明確,注意力集中,可主動聯想舊知識、結合知識點進行思考,使舊知識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有利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三、驗

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通過教師的操作示范,把直觀的實驗現象展示給學生,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能力的關鍵。而實驗技能的全面提高,最終應是通過學生實驗來完成。這就要求除完成規(guī)定的學生實驗外,還應盡力創(chuàng)造條件,增設學生實驗,或轉化部分演示實驗,讓學生有更多地機會去動手操作。要重點指導學生分析操作要點,注意事項。掌握操作步驟及觀察的方法,并簡要總結出實驗結論。

四、寫

書面寫作。一是根據讀書和聽課,簡要地整理出讀書筆記和聽課記錄,使知識進一步系統(tǒng)化和條理化,便于今后記憶和理解。二是強化習題解答,它是進一步熟練和進一步消化、再鞏固知識的過程,是對知識理解和運用的過程,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每教完部分內容,都要設計相應的題目來強化學生的練習,提高解題能力和應用能力。

第6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我們化學化工學院自學校升本以來相繼建成了四個工科專業(yè),教師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占75%以上。前幾年多數年輕教師每學期承擔了三門以上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任務過重,導致備課時間不夠充分,課堂上批改作業(yè)或實驗報告、甚至離開實驗室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因此很容易把無機化學實驗等課程上成“走過場”,疏于對學生的管理,導致課堂上學生做實驗流于形式,教學目標難以達到。在學生實驗成績評價方面問題也很突出,主要是以實驗報告書寫內容來評分。由于實驗課堂考察不到位,導致實驗操作評分出現很大的盲區(qū)。另外,由于我校升本以來連續(xù)擴大招生數量,出現了生源參差不齊、質量下降等問題。部分學生基礎較弱,加上對未來出路感到茫然,學習自主性不高。以上兩種情況使得無機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實現培養(yǎng)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通過對無機化學實驗教學的不斷思考,近兩年來對無機化學實驗課堂管理與學生成績評價進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文獻綜述

我們通過文獻檢索,了解到近年來很多教師對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改革意見和做法,如林秋月等對計算機輔助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音像動畫代替課堂演示、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實驗教學等措施。白麗娟等認為,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她提出改革后的考核內容以無機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基本操作、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采用平時考核和期終考核相結合的辦法:平時考核包括預習、操作、實驗素養(yǎng)與習慣、實驗速度、實驗結果、實驗報告和實驗創(chuàng)新;期終考核包括筆試、實驗操作及實驗小論文。殷平等提出課內課外加強師生互動、實施輔助教學手段、開放實驗室、充實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科研內容、努力提升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條件等方面就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研究。李向清等從大學無機化學實驗的基礎性、無機化學實驗的綜合性和研究性、無機化學實驗的環(huán)保性教育、無機化學實驗的微型化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見,具體措施比如:安排一些簡單無機化合物的合成和提純實驗,以訓練學生動手能力;每節(jié)新課改為先預習、再實驗、后總結的做法;每次實驗結束最好能留有一定的時間以便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適當增加一定量難度適中、有一定趣味性和應用性的綜合實驗技能訓練內容,等。石振武等對工科無機化學課程實驗教學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抓好實驗前預習報告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要求學生以自己的語言完成預習報告;加強學生實驗操作過程的管理和考核,以實驗操作是否得當正確、操作是否熟練、用時長短、實驗記錄的結果是否準確、儀器是否干凈、實驗臺是否整潔等幾方面作為實驗操作成績評定的基本依據;完善實驗記錄的方法和評定,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的內容制定恰當的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記錄表并進行忠實詳細地填寫,并將該實驗記錄表經指導教師簽字確認后黏貼在實驗報告中。王霞等將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引入無機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由學生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分組討論、設計方案、動手實驗、觀察現象、測定數據、最后總結反思。她們并以實驗“硫酸亞鐵銨的制備”為例初步探討該教學法在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關于成績評價研究也有一些,但發(fā)表時間較早,如:楊秀清等提出無機化學實驗成績由六個部分組成,其中預習20分,實驗紀律10分,實驗操作20分,實驗記錄10分,衛(wèi)生整理10分,實驗報告30分。并對各部分分值提出了具體操作要求。姜潤田等認為應該將開設的每個實驗的成績取平均,再乘以70%作為本門課的平時成績;期末成績以綜合性實驗考核為準,占30%;把平時和期末兩塊成績加起來即為本門課的總成績。開放性實驗屬選修性質,考核合格即可。

3無機化學實驗教學課堂管理方面的改革探索

3.1設計問題提問,加強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

學生在實驗課前對即將要做的實驗是否有整體全面的認識,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識和相關原理,是否對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進行過認真的思考,直接關系到其做實驗的效果,甚至是成敗。如何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呢?我們做了如下改革:將以前上課剛開始一段時間的講解改變成現在的提問。課前我們盡量做到把實驗中所有的細節(jié)設計成問題,有必答題和搶答題等多種形式,然后上課時就設計的問題提問學生,并把他們回答的結果簡要記錄下來,留待課后打分給成績時參考,或者當堂直接給出成績,這個成績將作為總評成績的一部分。該部分成績在最后的總評中所占的比例應事先向學生公布。設計問題的總數最好能覆蓋大部分或全部同學?;卮鸬慕Y果要及時點評,給出正確答案,以便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由于回答問題的好壞直接牽涉到最后該門課的總評成績,因此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客觀上起到了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積極性的效果。另外,還要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去發(fā)現和總結。比如在《氧化還原反應》實驗中,反應物相對量的不同會影響某些反應最終的實驗現象和結果,可以就此設計問題。

3.2課堂上不斷巡視,加強對學生實驗操作過程的監(jiān)督

在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huán)節(jié)以后,教師不要像以前那樣只顧做自己的事情,而是要加強對學生實驗過程的考察。我們采取了以下做法:教師在課堂上認真巡視每位同學做實驗的過程,并做好相關記錄。這樣做有三個目的:一是要及時掌握每位同學實驗開展的情況,防止有的小組中個別同學不做實驗、依靠別人,這種情況會時有發(fā)生,應及時提醒;二是要及時發(fā)現個別同學的錯誤操作,并給予當場糾正,對較嚴重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要同時提醒全班同學加以防范;三是要注意發(fā)現操作非常認真規(guī)范的同學,適當給予表揚。另外在巡視的過程中也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比如有學生某個知識點忘記了,要及時給予解答;有的同學儀器損壞了,要及時為其更換,也就是說教師這時候還要為學生做好服務工作。課堂考察的結果也要給出相應的分數,并確定其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

3.3對實驗數據和產品拍照留存,加強對學生實驗結果的考察

在以往的學生實驗課上,我們發(fā)現有學生不夠認真,沒有做出實驗結果就草草收場。由于當時不注意對學生實驗結果的考察,對這種現象未在實驗總評成績中體現。我們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對每一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取證,包括對實驗數據原始記錄和實驗產品進行拍照,并對實驗數據的合理性進行檢查。將檢查記錄的結果打出成績,并將該成績作為總評成績構成的一部分。我們發(fā)現,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做實驗的認真程度。當然對實驗失敗的同學,我們的做法是鼓勵其重新做一遍,以獲得較好的實驗結果。

3.4及時交流,提高學生對本次實驗的再認識

等到大部分學生做完實驗以后,可以考慮開始一邊繼續(xù)前面的工作,一邊與學生進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本次學生實驗的整體情況,了解哪些地方比較成功,哪些地方容易失敗,并督促學生進行反思,同時也為自己下一次設計問題提供素材。另外,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做的好的同學向大家介紹經驗,主要說出他在課前對哪些關鍵點做了深入的思考,做實驗時注意了哪些方面?等等。也讓做的不好甚至失敗的同學分析自己本次實驗沒做好的原因,以免后面的同學重蹈覆轍。比如在做“硫酸亞鐵銨的制備”實驗時,有的同學得到的產物量多且結晶性好,而有的同學所得產品量少且呈面糊狀,甚至有少數同學產品發(fā)黃,這就應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4無機化學實驗教學學生成績評價方面的改革探索

4.1根據出勤情況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一般來說,學生除了生病或有重要的事情才請假外,都會正常出勤的。在我們所帶的三屆學生無機化學實驗課堂上,缺勤情況比較少見,但遲到現象比較多,也有少量學生會早退,即實驗未完成或實驗臺沒整理好就離開了實驗室。因此,我們認為出勤成績應考慮到對遲到和早退現象的處理,我們采取了如下做法:對遲到和早退現象進行酌情扣分,并按一定比例將其體現在總評成績中。

4.2根據預習情況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學生預習情況主要包括預習報告完成情況和課堂上回答問題情況。學生預習實驗報告不能直接抄襲書本,應采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內容應包含新使用儀器設備的原理、使用步驟和注意事項,以及對實驗課本中思考題的解答,等。由于無機化學實驗大部分為驗證性實驗,實驗思考題的解答可以通過課前查閱資料來解決。我們根據學生預習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和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給出合理的分數,并確定其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

4.3根據課堂巡視情況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以往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評價未充分考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現在我們要根據上述課堂管理中課堂巡視的結果,給出學生相對公平的操作分,當然這一點做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需要事先合理設計出給分點或扣分點。我們的做法是先設定一個基本分,然后再根據每位學生做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對操作準確到位的情況加上一定的分數,而對操作不當或出現錯誤的情況減去一定的分數,并將該部分分數按一定比例體現在總評成績中。

4.4根據實驗報告書寫內容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價判分

第7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一)課堂上實現師生對話,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與學生圍繞課程內容進行對話,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引導,達到增加語文課堂的樂趣、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聽課效果的目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對話、提問等方式讓學生介紹或回答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打開學生思路,提升學習效果。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課文《美麗的武夷山》為例,在課堂上,一位同學發(fā)言表達了對山的喜愛,教師順勢問道:“其他同學有喜歡山的嗎?”這樣一來,學生便集中精力開始說山、讀山;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還沒起名字,你能為它們取個名字嗎?”學生通過觀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過師生對話,不僅巧妙地把練習題“給山起名字”融進課文,還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課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堂上促進學生交流,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不同的議題、圍繞議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這種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和探討,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可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天鵝、大蝦和梭魚》為例,文中的三只動物合伙也拉不動車,教師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能讓大車動起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在集體交流中,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它們當中有誰偷懶,沒有使勁嗎?”“不是,他們都使勁了!”“它們應該都往前方使勁拉,這樣才能拉動大車!”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師再讓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們合作?”最后學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賽跑、大掃除等。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讓學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又有利于學生自己品味和體驗。

(三)提出與課本對話,促進對文章的思考

新課標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是讓學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語文教師除幫助學生鍛煉識字、寫字的能力外,還需帶領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在課堂總結中,教師可以針對課文中含義深刻之處發(fā)起開放式討論,不設置答案,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將自己帶入文章,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理想的翅膀》為例,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文中的風箏分別代表怎樣的理想?”借此引導學生思考“風箏”的引申意義;接著教師發(fā)起進一步的討論:“每個人的理想不一樣,扎出來的風箏也不一樣,你想放飛什么樣的風箏?”以此發(fā)起學生關于自己理想的討論;學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為我的理想是……”、“我還沒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飛風箏,慢慢尋找……”通過討論,學生聯系自己的理想,對“風箏”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風箏”與“理想的翅膀”聯系起來。

二、結束語

第8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1.教學情景的生活化

新課標標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到數學的自身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從學生的數學心理規(guī)律出發(fā),要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并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上。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接觸面相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言比較狹窄,且大部分小學生還處于思想朦朧階段。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出發(fā),將生活經驗與社會現實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如某小學教師在上“百分數”內容時,可以首先問學生:“大家知道我們家鄉(xiāng)宜賓的特產有很多,真了不起,同學們知道都有哪些嗎?”學生自然而言就會說到酒,“同學們知道酒的酒精度數是多少嗎?”“45%”,這時教師繼續(xù)詢問“那么還有哪位同學見過類似的表示方法呢?”教師采取這樣的談話方式學生很容易接受,在提到家鄉(xiāng)特產時學生也會感到既親切又自豪。教師從特產聯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類似表示方式,就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貼近生活、愉快、和諧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

2.數學問題的生活化

無論是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是實際學習,也都存在著數學知識的應用。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就要聯系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出與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如某小學教師在講解“乘”的內容時,首先問學生:“周末,小紅和媽媽一起去集市買雞蛋,一共有20個雞蛋,每個1元,那么同學們算算小紅媽媽買的雞蛋一共有多少錢?”這種在集市上賣雞蛋的例子就是取自于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這樣的學習,見微知著,有本有末,學生的學習熱情度高,易于掌握。

3.數學應用的生活化

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數學課堂上將兩者進行結合,可以更大的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大部分小學數學來說,聯系日常生活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大部分小學生上學都是步行或者騎車。教師便可以要求小學生測算出自己家到學校的路程,運用“速度”的計算方法分別計算出從自己家中到學校的騎車速度和步行速度。這樣,小學生就會逐漸明白數學應用于自己生活的關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學模式的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對于小學生而言是較為枯燥的,所以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上,要盡可能的考慮全面。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更應該尊重客觀的條件,打造符合小學生生活的教學模式。一般來說,教學模式體現生活化,主要就是針對小學生所處的客觀條件進行開展。例如“植樹問題”的相關內容在進行講授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親自的進行實踐和操作,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學模式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對于開展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具有很大的幫助。

第9篇:化學課堂論文范文

【關鍵詞】:物理課堂 提問 優(yōu)化 課堂教學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fā)學生思考,開發(fā)學生智能,調節(jié)學生思維節(jié)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下面從七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 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饋信息具有準確性、具體性、即時性和簡潔性。它可以使教師當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 提問可以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精力集中,而在聽講時有時散漫。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而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fā)學習興趣,賦予學習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提問可以讓學生發(fā)現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清楚的實際問題,誘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用。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guī)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四、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 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采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fā)現的喜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fā)現作業(yè)、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

五、 提問常采用的幾種具體方式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設疑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逗趣式"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思;"對比式"可以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共性、區(qū)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刨根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使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比喻式"能幫助學生發(fā)生聯想、想象,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求同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伏筆式"能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留下伏筆;"自成靶子式"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警戒"的敏銳狀態(tài),從而從反面鍛煉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培養(yǎng)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問、怎樣問。"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fā)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推進、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峰。

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要能使學生看到老師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這對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問對象的選擇和時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