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家庭教育問題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教育問題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教育問題論文

第1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獨二代;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6-0103-02

在經濟迅速發(fā)展的新時代,“獨二代”的確是有著很多優(yōu)勢,例如,良好的物質基礎,還有更科學的胎教活動使他們擁有更多走向成功的先天性條件。但是,我們在看到這些優(yōu)勢的同時,毋庸置疑,“獨二代”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

一、新家庭結構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獨二代”家庭中,大多數都是由六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組成。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更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其目的和主流都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認,在家庭教育的環(huán)節(jié)中,很多家長還缺少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過程中也暴露出來了一些問題。

(一)“獨一代”言傳身教依然沒有完全落到實處

鄧穎超指出“要培養(yǎng)和造就一批新人,必須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自身素質的高低對子女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實際中,獨一代中不乏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好榜樣,但是也有部分家長在這方面急需做出改變。例如,爸爸雖然教育孩子不要沉迷網絡,自己卻是在下班后就不停地打著游戲,忽略在書房做作業(yè)的孩子,這種言行不一致的行為勢必會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二)物質條件豐富,精神食糧相對匱乏

90后的“獨一代”,家庭條件大多比較優(yōu)越。到“獨二代”時期,物質生活就更加豐富了。在生活中,“獨二代”是對物質需要供大于求的一代,這也是新家庭結構教育中一個明顯的特征。孩子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但是這也使得很多東西,他們覺得都那么觸手可得。挑剔似乎已經成了他們優(yōu)越感的體現。甚至出現這樣一種違背常理的現象,有部分“獨二代”,會在犯了錯誤時顯得異常的興奮,仿佛自己做了一件極好的事一樣。身為“獨二代”的他們,其本身在與朋友分享、互幫互助上與父輩相比就存在著差距。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盡管父母教育他們要謙讓、互愛,但是,在既沒有兄弟姐妹,又全家包圍疼愛的環(huán)境下,這些“公主”、“王子”部分會孤傲、以自我為中心。與同伴相處中,難免會互不退讓,不合群的現象如今也不再罕見,這也使得“獨二代”中有些性格孤僻的孩子,常常與耳塞為伴,并且人數在不斷地上升。這些現象應當引起我們廣大家庭及教育者的高度重視。

(三)重智力教育的成績,輕德育教育的效果

縱觀我國教育發(fā)展歷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智育教育的成績成為孩子能否踏進大學的衡量標準,這幾乎對所有的孩子來說會有不一樣的意味。尤其在“獨二代”家庭中,家長們對智育教育的成績更是看重。目前,德育成績還缺乏完善的評價標準,關鍵是不計人升學成績之中,所以,德育教育地位也一降再降。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成人”與“成才”相統(tǒng)一,但智育與德育相向而行現象目前非常明顯。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大多也就是不要闖禍,不要犯大錯。對于學生在校是否團結同學、熱愛勞動,則很少有家長去關注。許多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周末和假期都給孩子報輔導班,以此來提高智育成績。對智育的重視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讓人們放棄了“德、智教育”二者結合的初衷。只要成績好,那么孩子別的毛病是可以忽視的,家長們也時常強調,孩子心中只記學習就好,別的不用操心。在“只讀圣賢書”的思想操控下,父母是包辦家務和孩子的事情,可是這也剝奪了孩子實際勞動鍛煉的機會。部分孩子體質差,甚至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厭學現象與日俱增。家長的含辛茹苦,未必能得到他們所期待的成果。

而德育教育方面,很少有家長專門花時間給他們輔導交流。在家長看來,似乎在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這些事就是可以自己慢慢學會的,但是如果成績跟不上,考不上好的學校,那么所有的努力就付諸東流了。所以孩子一進家門聽到的就是今天上課怎么樣,作業(yè)完成得怎么樣的話題??墒墙逃?,“學會做人,才是我們對于一個學生的起碼要求。這種違背常規(guī)的現象,尤其是在孩子至上的“獨二代”,更要重視。讓“獨一代”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當前社會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隔代撫養(yǎng)現象逐漸上升

“獨一代”們雖已成人,但在家人無微不至關心下,使他們依然帶有稚氣,為人父母后,角色轉換緩慢,似乎還是未成年人的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缺乏照顧子女的能力。此時,“獨一代”就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了父母,促使隔代撫養(yǎng)現象逐漸上升,這使“獨二代”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1.溺愛現象嚴重

在隔代撫養(yǎng)中,一般都是祖父輩帶孩子。他們對“獨二代”,這個心肝寶貝可謂千依百順。在他們看來,現在時代不同了,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她們發(fā)揮自己的個性,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民主環(huán)境的非常重要,于是孩子的要求他們會盡全力滿足。這種想法就給溺愛找到了滋長的條件,過度“寬容”使溺愛現象越來越嚴重?!蔼毝逼鉂u長,任性,甚至對長輩有時缺乏禮節(jié),與其良好的思想道德養(yǎng)成相去甚遠。

2.沉迷于網絡的人數增加

QQ、微信這類型的聊天工具在“獨二代”中越來越普及,虛擬世界中的沉迷,嚴重危害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出門塞耳機,見長輩很少主動打招呼,沉迷網絡現象加重。此時,父母再來阻止他們,免不了家庭矛盾。

二、對新家庭結構中教育問題的幾點建議

“獨二代”的培養(yǎng)與健康成長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也是家庭的核心問題,他們的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對他們未來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當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來促進其更好的發(fā)展?!八枷霙Q定高度”,未成年人的獨二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對其影響深遠,家庭與社會都必須高度重視。

(一)建設社區(qū)家長學習活動機構,提升家長道德水平

“獨一代”的自身道德行為是影響“獨二代”道德素質形成的關鍵。在新家庭結構教育中,首先,要做的是提升“獨一代”的道德素質。例如發(fā)動社區(qū)力量,建成相關社區(qū)家長活動中心,提升家長自身思想素質。此外,聘請相關權威人士做講座,幫助“獨一代”認識言傳身教的重要性,使他們嚴于律己。加強“獨一代”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互相借鑒,讓他們之間互相約束彼此行為。在家中,身體力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獨一代”今天的行為,則是“獨二代”明天的行為。因此,成為一個令父母驕傲的子女,也必然能成為令“獨二代”驕傲的長輩。

(二)對“獨二代”物質與精神的投入要趨以平衡

1.加強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熱愛勞動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是現在“獨二代”,大人給予他們太多的關注,幾乎孩子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學習和旅游中度過,實際性的勞動很少參與。因此,力爭給創(chuàng)造孩子勞動機會,調動他們勞動的熱情,使他們通過勞動獲得成就感,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勞動產品來之不易,從而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也有利于遏制其浪費行為。

2.供給與之年齡段相適應的精神食糧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未成年人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大人應當因勢利導,培養(yǎng)與它們的年齡段相適應的興趣愛好,并多參與孩子的世界,減少他們的孤獨感。盡管“獨一代”也比較孤單,畢竟他們大多還有表兄弟等玩伴。但是,對于“獨二代”,玩伴就更少了。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玩電腦。家長愛孩子的同時,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去愛別人。因為愛其實也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學習的,如果一個人只會享受被愛,而不懂得付出,那么就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于人于己都不好?!蔼氁淮睉谏钪信囵B(yǎng)孩子付出愛的能力。提供給“獨二代”更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與他們分享健康有益的文藝作品,訂購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報刊,選擇優(yōu)秀影片、歌曲和圖書,同他們一起品味藝術、文學的美,讓未成年的“獨二代”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成為有素質的新一代。

(三)德育與智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智育與德育,雖然存在著差異,但是目的最終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促進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一方面,應試教育對于促進孩子大腦開發(fā)有著重要的幫助,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應試教育的確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對于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言,其作用不容抹殺。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向“復合型”轉變,那種高分低能的人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獨一代”,更應該認識到這種現狀,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獨二代”,全面發(fā)展不是一味的報補習班,更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要提升他們的應變能力,教會他們生活的本事和做人的道理。并找到他們興趣點,培養(yǎng)與之相應的興趣,讓他們快樂生活。

第2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獨生子女;幼兒;問題;對策

一、當前獨生子女幼兒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重視智力培養(yǎng),忽視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2)重視個別興趣培養(yǎng),忽視全面發(fā)展。

(3)家長重視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忽視對自身素質的提高。

二、當前獨生子女幼兒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觀念因素

1.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

基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心理特點,父母對子女通常抱有很高的期望。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成為有用的人,成為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導致對孩子的愛缺少理智,出現許多荒謬的現象。

2.過分看重分數

在一些父母看來,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家中唯一的寶貝考上大學、考研究生、出國留學等。于是,上學期間分數成了衡定子女成績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教育方法因素

1.過分溺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經常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為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他不得不定點給家里打電話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而另一位家長的行為卻大不相同,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鬧鐘響起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兩節(jié)課過后才自然醒來。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家長平靜地告訴他:“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焙⒆訌拇嗽僖矝]有將自己的事情“分攤”給大人。

2.過分管制

父母常常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孩子講話,用命令的語氣要求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而當前的獨生子女面對父母用這樣的姿態(tài)更會產生逆反或者對抗的心理,更加難以溝通。

(三)家庭結構因素

1.三口之家的家庭結構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家庭教育的另一個惱人的問題又隨之出現,一方面希望孩子成才,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圍不利于孩子成長:家長經常搞窩里斗、鬧家患、鬧離婚等,或者是為了忙事業(yè)、工作賺錢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

2.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

當今社會,生兒育女的中青年父母大多處于事業(yè)和社會生活壓力的風口浪尖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起為子女撫養(yǎng)和照看孩子的義務,然而老年人往往就會陷入溺愛的誤區(qū),過于保護他們,提供過多的幫助,把他們當成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3.單親家庭的家庭結構

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昔日穩(wěn)固的家庭日益受到一定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家庭解體了。這樣完全破壞了先前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印象,使孩子完全陷入信任危機,并養(yǎng)成懷疑一切、恐懼社會交往的傾向。

三、改善當前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改變傳統(tǒng)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

家長要樹立“為國教子思想”,改變不正確的教養(yǎng)態(tài)度。要做到此點,家長首先要克服自身的“異常心理”,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認識到孩子是未來事業(yè)的接班人,關系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發(fā)展,按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放得開、收得攏。

(二)根據不同的家庭結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1.對于三口之家的家庭結構來說,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1)首先是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諧,這是溫馨的基礎。

(2)對獨生子女教育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2.對于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來說,父母應做到以下幾點:

(1)擺正獨生子女與成年人的關系。

(2)用群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

(3)要舍得獨生子女吃一點苦。

3.而對于單親家庭來說,我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發(fā)揮血緣關系教育優(yōu)勢。

(2)培養(yǎng)誠信精神。

(3)培養(yǎng)責任感。

總之,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積極進取的原動力。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定要盡量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第3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問題型 化解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民工向城市的流動出現家庭化的趨勢,這些農民工子女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愈發(fā)突出,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相當大的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

一、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類型

1.放縱型。

許多農民工忙于生計,加上自身素質的原因,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對如何教育子女更是一籌莫展,在一天勞累后才有機會教育子女。但一天辛勞下來,他們的精力已過度消耗,難以靜下心來跟子女交流,對子女的教育自然就少了,相比之下,農民工是給子女教育最少的一個群體。同時不少農民工家庭以為把子女放到學校就萬事大吉,把教育當成只是學校的事,而忽視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他們把對子女的義務看成是讓子女衣食無慮,盡可能地滿足子女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至于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他們看來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也沒有這個時間來做。有的家長認為子女“笨”,不是讀書的“材料”,是負擔,把他們放到學?!梆B(yǎng)”到初中畢業(yè)就可以了。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很聰明的,如果學習不好那一定是學校沒教好,而看不到自己的責任。他們認為給孩子交了學費,就把孩子托付給了學校,自己則可以擺脫責任,這是對子女的成長極端不負責任。由于家長忙于生計,無暇照管孩子,對小孩關心愛護不夠,交流溝通少,導致小孩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差,這類學生在農民工子女中所占比例很大。

2.粗暴型。

棒下出孝子,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現在則變成了家庭暴力,農民工在教育孩子時常常訴諸暴力,對子女教育方法簡單,重言教、輕身教,打罵教育多,正面教育少,常用簡單粗暴的打罵代替耐心細致的教育。由于生活的艱辛,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或做了錯事,農民工就很急躁,對孩子非打即罵。有的家長特別是父親,對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信奉“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長記性”。常有家長說:“老師,孩子不聽話,你盡管打,他就服打?!备改笇⒆拥钠谕堤?體現在這樣的打工者家庭尤其明顯。因為農民工本身的生存環(huán)境艱難,當自己無法改變現狀時,心中望子成龍的想法就更強烈。由于自身素質或家庭條件產生的壓力轉嫁到子女身上,這很可能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這樣的家庭教育悲劇是該引起我們的警覺了。打罵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傷害,對孩子的個性、人生觀形成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癥結還在父母身上。只有提高家長的素質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發(fā)生?,F在全社會對外來務工人員及他們子女的生活、就業(yè)、教育都非常關注,在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農民工的家庭教育問題。

3.迷茫型。

農民工家庭早期都把孩子留在老家,等穩(wěn)定后再把孩子接到身邊。由于孩子早期跟著祖輩生活,祖輩一般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對孩子也比較溺愛,因此孩子一般都比較敏感、任性。加之長期沒在父母身邊,孩子對父母的認同感低,父母的權威下降,這給孩子進城后的家庭教育增加了難度。子女進入城市后產生的各種復雜變化增加了農民工家庭教育的難度。有家長說,以前在老家沒有游戲廳和網吧,孩子放學后準時回家,除了做作業(yè),還可以幫忙做些家務,但到了城里,玩的東西多了,孩子放學后經常去網吧,甚至偷拿家里的錢去上網,不管大人怎么說都不聽,變得不聽話了。想送回老家又不放心,家長感到很迷茫。家長們辛辛苦苦來到城市打工的確很不容易,在富裕與貧困的對比中,他們發(fā)現了教育、知識的重要性,但是對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卻一片迷茫,這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教育的進行。

二、城市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化解對策

1.舉辦農民工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

農民工家長整體素質相對較低,難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偏頗。如何幫助其提高素質,這是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與發(fā)展問題的重要前提。我們可以將農民工家庭教育納入社區(qū)管理和社區(qū)服務的網絡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區(qū)支持體系,可以建立以家長學校為平臺的教育培訓機構,對家庭教育進行科學指導。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農民工家長由于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教育觀念和技能的缺乏等原因,需要學校及社區(qū)工作者的指導和幫助。農民工家長學校作為社區(qū)教育的一種正式組織形式,有助于改善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許多盲點和缺陷;有助于提高農民工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使農民工清醒認識到為人父母的家庭責任,履行社會道德規(guī)范,盡養(yǎng)育子女的職責;有助于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與家庭教育素質。農民工家長學校的教育應該重點抓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訓,改變農民工在家庭教育上的隨意性、盲目性。

2.建立和健全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關保障制度。

首先,學校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長通報學校情況、子女學習情況,以便家長與學校及時交流。在溝通過程中,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并對家長普及科學的教育方法。學校也應該有適當的制度,每學期都設置農民工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給家長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吸引家長參與。其次,社區(qū)在農民工家庭教育中也應當擔負起重要的支持與幫扶角色。在農民工家庭較為集中的區(qū)域,建立社區(qū)幫扶農民工家庭機制,以家庭教育為核心內容,建立親子俱樂部、社區(qū)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庭教育服務“超市”等各類社區(qū)家庭教育指導載體,打造適應農民工家庭的社區(qū)家庭教育組織網絡。還可以利用大眾媒體資源如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方式深入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傳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經驗,普及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科學知識。在農民工較為集中的區(qū)域,通過公共報刊欄對家庭教育知識進行宣傳,形成一個全社會關心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提高社會關注度來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3.促進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種教育的有機結合。

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整體。如何把三種教育有機結合,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促進農民工子女和家庭教育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我們必須也應該給予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家庭教育問題上,農民工由于面臨巨大的生存競爭壓力,同時在自身文化程度上有相當程度的局限,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因此家庭教育問題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我們應該將家庭教育放在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重的地位上,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重視農民工家庭環(huán)境的建設,為農民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為農民工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提高全社會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的關注程度,把農民工家庭教育引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發(fā)揮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的教育優(yōu)勢,充分利用學、社會和家庭資源,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一體化。

我也算是農民工子女,從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隨爺爺奶奶長大,只是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而不能跟隨父母到城里上學,如今我校就有很多農民工子女就讀,我看到了農民工家庭不僅承受著生存、就業(yè)的壓力,而且承受著子女教育的壓力,農民工子女的家庭需要我們關懷,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我們的關注。

參考文獻:

第4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論文摘 要:教育政策與教育問題密不可分,筆者嘗試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論述素質教育的提出及目前呈現的種種問題,并理性地分析其背后的各種根源,提出自己的建議。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人的全面發(fā)展”戰(zhàn)略被提上了議題,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繼承、教師的單向施予已經不能滿足知識經濟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觀呼喚的是主動的、預期的和參與式的教和學??萍嫉耐伙w猛進,文化潛在的沖突使得原來的制度化教育無法適應,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政策也就在這種呼喚聲中應然而生。教育政策因為教育問題而產生,也是為了解決教育問題而制定的,其過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階段、執(zhí)行階段和評估階段。

一、素質教育的目標及其執(zhí)行的現狀分析

政策的形成階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價值或目標”。素質教育的內涵應該賦有時代的意義,知識經濟社會中的素質教育,其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即會做事、會做人、有責任心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不同階段的教育對素質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本是針對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學校和家長要用“多元智能理論”的人才觀和“多把尺子”的評價觀來為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賦予更多的內容。大學素質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它強調的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目標是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貫通的掌握從而達到其智慧的提升,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具有較強的知識、工作遷移融通能力。

然而從該政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來講,由于政策制定的組織機構或人員并沒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達到該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執(zhí)行部門或單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認識素質教育的涵義,進而在執(zhí)行階段,不管是手段還是力度都是紛呈差異,以致于在基礎教育方面出現了“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而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出現了大學素質教育高不可攀的尷尬境地。

二、現象背后的問題根源分析和相應的建議

在政策的評估階段,制定機構和人員應該“審查每項可供選擇的政策會產生的所有重要后果,并將每項政策的后果與目的進行比較,選出其結果與目的為最佳目標的政策”。面對素質教育所呈現出的“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跳蚤”的局面,當務之急,我們各方面的人員都應該要好好地冷靜反思。

1. 現象背后的問題根源的政策理論分析

首先,該政策的相應配套措施的缺乏,進而導致在實施過程中,人們對相應的考試制度、課程改革等關鍵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A教育中,主要表現在面對高考和素質教育兩根指揮棒,學校和家長到底該何去何從?而大學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首先需要呼喚的是各方面人士擺脫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于創(chuàng)造、樂于奉獻的現代新人的氣質和品格。

其次,該政策的系統(tǒng)理論陳述薄弱,以及執(zhí)行人員對它的斷章取義。這尤其表現在基礎教育方面,家長甚至學校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是拋卻文化等方面的素質而僅僅局限于思想素質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應試教育的、為了學生全面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就只流于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許多不恰當的內容,從而使這種所謂的素質教育偏移了原來的方向。

再次,從政策評估的方面來看,筆者認為該素質教育長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后評估”的力度不強的原因。事后評估是對政策效益和社會反映等方面的一種評估方式,“旨在鑒定人們執(zhí)行的政策對所確認問題確定達到的解決程度和影響程度,辨識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過優(yōu)化政策運行機制的方式,強化和擴大政策效果的一種行為”。

2. 相應的建議或對策

素質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于問題并為了解決問題。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社會對人才的更高層次的需求,為了扭轉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局限性,素質教育的浪潮席卷了全社會。然而,在推行過程中其呈現的種種扭曲現象又是那么不盡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為此,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執(zhí)行呼喚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對政策內容的正確的理解和深層次的解讀。因而,要保證素質教育實施過程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其中包含正確的教育功能觀、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多樣化人才觀,甚至是“全社會支持教育的系統(tǒng)工程觀”等新的觀念。

第二,政策的實施要合理處理其與各方面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素質教育的落實貫徹必須合理協(xié)調好其與考試的關系,并呼喚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擁護。家庭教育是父母為了激勵子女從活動中產生意識進而培養(yǎng)子女的意識導向的行為活動,從而使子女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思想素質方面的教育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方面,它不是孤立進行的,需要評價機制、教學改革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總之,“決策過程乃一政治活動,在所有階段都會有個人的知覺與利益涉入”,所以,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思維,要有脫離庸俗、超越功利的價值觀。同時,教育政策的執(zhí)行也有賴于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規(guī)的進一步完善。所以,有關素質教育的制度、法規(guī)建設還有待加強。實施素質教育,是本著學生的發(fā)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但作為一項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素質教育要成為政府行為,社會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營造素質教育大環(huán)境,制定推動素質教育和政策措施,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才有望真正發(fā)揮其本來功能。

參考文獻

[1]程方平.中國教育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1.

第5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職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248-01

現在人們把健康定義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應為全面健康的主要內涵。但是,長期以來,關心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飲食、身體、學業(yè)成績以及升學就業(yè)等問題上,卻忽略了與每個學生發(fā)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很多教育工作者倡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學校抓起。

對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要思考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更加關注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些學生中有一些文化基礎較差、行為習慣不良,他們缺乏自律,不好教、不好管。且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客觀上他們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導和幫助,但我們恰恰在這方面的教育明顯滯后。如果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得不到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糾正,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問題就會形成,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埋下隱患。影響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二是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三是自信心不足;四是逆反心理。

眾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優(yōu)良思想品質形成的基礎,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素質教育應包括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基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目前心理問題的多樣化,教師應從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源頭著手,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育人環(huán)境。

1 在學習方面,將心理教育課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中考失敗往往會給中職學生帶來無形的壓力,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感覺在其他人面前低人一等。因此,改變這些學生的心態(tài)尤為重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沒有差學生,只有差異性。文化成績差,絕大多數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學習習慣問題。他們文化成績差,或許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賦。由于這些學生長期處在教師的視線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因此缺少成功的感受,這就需要教師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為他們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帶給他們精神的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于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同時,還要告訴他們存在的差距及縮小差距的方法,讓他們找到人生的坐標和努力的方向。

愛的基礎是尊重和信任,是以全面發(fā)展的眼光去分析和對待學生,對于中職學生更應如此。這些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就己經被學校和教師所忽視,在家里又嚴重“營養(yǎng)不良”,可以說他們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快樂,教師沒有理由歧視他們,而要格外尊重他們。長期得不到關注的人,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會讓他們感到彌足珍貴,只有用愛心才能幫助他們重新拾起自信和自尊。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引導、引導、再引導,耐心、耐心、再耐心。對他們不能求全責備,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歧視;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要為他們想得多一點,講得多一點,做得多一點,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針對學生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yǎng)計劃,分步實施,并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2 在環(huán)境方面,將心理教育環(huán)境化,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我。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yōu)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能給學生良好的心理影響。

3 在教育方式方面,面對心理教育多樣化的局面,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多角度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無視學生差異性的教育和不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揚長避短、因材施教,努力為中職學生尋找最近、最佳的發(fā)展空間。在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根椐教學的不同階段、不同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規(guī)律等具體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大膽反復地進行練習,掌握知識技能,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特點和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這不僅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能有效促進師生和諧相處。

根據中職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參加小案例的互動討論,撰寫心理小論文,通過學生自撰心理小論文的過程,進行自我心理調試,提高心理素質。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lián)系,營造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班級、家庭及學校環(huán)境。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堅持小型多樣、生動活潑為主體的各種活動。

4 在家庭教育方面,將心理教育家庭化,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作為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爭取與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如果能夠從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作為家長,對子女應給予適度的愛。同時,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也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長。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教師,我認為,我們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即要做到教育與學生的心理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特點的情況下,對癥下藥,采取多種方法,轉變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不良心理;使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實踐證明,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經過合理的教育和疏導,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這樣才能營造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利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第6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 現狀 家庭教育 對策

前言

在農村地區(qū),兒童的“留守”應該說是一個有著較長歷史的社會現象了,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流動人口開始大規(guī)模出現以來。貴州省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本身呈現出的問題就較其他地區(qū)有所不同,貴州省人口數量大,農業(yè)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而且人均生產水平和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全國水平,呈現出的問題更為嚴重。首先地理位置上的劣勢,民族地區(qū)多位于偏遠山區(qū),交通不便,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其次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上的滯后,家庭收入普遍低于國家人均水平,人均收入低下;再次,觀念上的差距和家庭成員本身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農村教育基礎的薄弱。大多數民族家庭較為貧窮,住居極其簡陋,經濟條件極差。家庭是個人成長教育的第一所學校,而家長是每個人入社會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始終是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個人成長教育過程中父母角色的缺席,讓這些兒童在生活上、思想上、教育上都得不到有效管理,使得民族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變得日益突出。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

(一)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背景

目前的階段,能將子女帶到身邊教育讀書的農民工還比較少,更多的孩子與家長分離,從而形成留守兒童群體。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向縱深發(fā)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農村留守兒童的隊伍也將越來越龐大。長期以來 ,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大障礙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受制于此?!半m無數進城務工人員為城鎮(zhèn)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他們卻無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進城務工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 ,農民工由于自身經濟文化各方面原因等綜合影響,無法承擔子女在城市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又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等,都成為留守兒童產生的背景?!?/p>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學業(yè)成績方面

就目前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主要是有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習態(tài)度差、學習習慣不好。二是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不好,在學習方面缺乏指導和關懷。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yōu)秀的較少。

2.個性、行為習慣方面

留守兒童個性發(fā)展問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攻擊型的性格特征,動則吵鬧打架, 情緒自控力差,好沖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類是畏縮型的性格特征,表現為情緒冷漠, 畏懼、抑郁、自卑、優(yōu)柔、寡斷、害怕與人交往等個,甚至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如搶劫、偷盜、勒索等)。“父母文化程度愈低,愈無法控制青少年的心理,青少年犯罪率就愈高;反之,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就愈能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心理和理智的行為,從而減少青少年的越軌行為”。留守兒童由于缺少健全的家庭生活教育,形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飲食沒有規(guī)律、飯前不洗手、飯后不漱口、作息時間沒有規(guī)律、生活用品擺放雜亂、不勤剪指甲洗頭發(fā)、不勤洗澡等等。對父母的依賴是孩子的本能,這種基本需要在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容易陷入悲觀、自卑等消極情緒。

3.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很復雜,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逐漸意識到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重要性,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兒童與同伴交流較少,他們與同伴的關系更松散,反映出更孤僻和自私的性格。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消極情緒一直困擾著他們,使其變得自卑、沉默、悲觀、孤僻,或表現出任性、暴躁、極端。

4.生活情感方面

留守兒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正處于青少年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大多數孩子思念父母,他們希望經常與父母見面或與父母待在一起。強烈的親情饑渴感,情感缺乏等問題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留守兒童長期在缺少父母關愛的環(huán)境中成長,缺少必要的家庭氛圍,情感世界出現空白。

二、教育缺失的家庭小環(huán)境因素分析

(一)社會現實條件的制約

對于有子女的農民工家庭來說,在城市的生活不僅僅要承受生存、就業(yè)的壓力,也面臨著子女接受正常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壓力,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和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子女的受教育狀況。然而,由于配套體制的缺失和市場的分割, 住房、社會保障體系、公共服務等因素仍然阻礙人口流動。農民工進入城市是來謀生的,他們肩負著解決全家生計的問題,這是一個關乎生存的問題,壓力非常大。這一目的決定了他們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怎樣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以讓家里的物質生活可以更好一點。他們缺乏能力解決孩子教育等一系列問題。父母不在身邊,長期的隔閡,必然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監(jiān)護人的類型、素質及其影響

在所考察的地區(qū),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屬于隔代監(jiān)護,即由爺爺、奶奶等上一輩人來對兒童進行監(jiān)護?!傲羰貎和谋O(jiān)護一般分為單親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親朋監(jiān)護、同輩或自我監(jiān)護等不同的形式”。家庭教育主體的素質普遍偏低,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不當,只注重孩子的吃穿和安全問題,對心理、情感和品德的關注很少,更談不上有意識的家庭教育。從分析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人數占相當大的比例,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相當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澳赣H作為監(jiān)護人(單親監(jiān)護)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能得到最好的照顧,親戚監(jiān)護次之,祖輩監(jiān)護(隔代監(jiān)護)較差,而同輩或自我監(jiān)護類型下的留守兒童生活狀況最差。但是,隔代監(jiān)護下的兒童所反映出來的教育問題最嚴重。由于祖輩的年老、較低的文化程度和過度溺愛,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懷,性格和心理上均有可能出現偏差”。

(三)外出務工父母教育觀念的錯位

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大多家長因家庭生計問題才外出就業(yè),外出務工伴隨著觀念的改變,留守兒童的父母有時因為自己在外打工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會在對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發(fā)生改變,不再以誠實、勤勞來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們適應社會世俗,甚至以“老實會吃虧”為警戒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認為“不上學,還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還得找點事做 ,還能掙錢”。還有的人認為上學到何種程度視子女自身素質而定的態(tài)度認為能讀就盡力送,不能讀就強求讀書,完成國家所規(guī)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盡到一個做父母的責任也就行了。

三、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剖析

(一) 從整體發(fā)展來看,社會經濟發(fā)展及城鎮(zhèn)化加快產生的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這些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居住的不穩(wěn)定,子女受教育等問題使外出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于區(qū)域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尤其是在城市打工的農民無法支付起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這些群體子女在轉學后面臨兩地教育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以及擴大化。

(二)從家庭的生存條件上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離開家鄉(xiāng),外出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在得到改善的同時,也給下一代人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當然,面臨的自身個人與家庭生活壓力的是首先要解決的,其次才是對孩子的撫養(yǎng)和教育。

(三)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于生計奔波,辛勤工作,少有時間與精力關注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等方面的關注就更少了。監(jiān)護人本身的文化素質和修養(yǎng)較差,由于操持家務,對孩子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學校作業(yè),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正處于身心迅速生長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變化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精神支持和知識解答,形成了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的落差。

(四)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fā)展不相適應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這些教育內容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

四、解決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解決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也是全社會應關注的問題?!霸诎l(fā)展現代社會時不能僅強調經濟發(fā)展的指標,如果沒有各項社會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沒有人的素質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經濟發(fā)展是沒有依托和基礎的”。加強統(tǒng)籌規(guī)劃,發(fā)揮政府在制度創(chuàng)新和政策牽引方面的優(yōu)勢,為外出務工人員離鄉(xiāng)就業(yè)解除后顧之憂,農村基層政府應大力發(fā)展農村多種經營,加快發(fā)展地方工業(yè),增加農民在家鄉(xiāng)的就業(yè)機會。同時,城市有關部門亦應制定合理的政策,給外來務工人員市民待遇,把對他們的家庭教育指導培訓納入當地公民教育之列,減少或取消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學校上學的一些條件限制,使留守孩子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與城市兒童共享城市文明發(fā)展的權利。引導農民在勤勞致富的同時,處理好外出務工與留守孩子教育的關系,同時還應對農村家庭教育加強指導。學校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注重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開設一些有針對性教育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主要包括安全、道德、心理等幾個方面,使農村“留守兒童”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孩子平穩(wěn)的度過‘留守’的時期。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盡量彌補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p>

總的說來,貴州省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是不爭的事實,是存在于民族地區(qū)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構成部分,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和空間,有利于農村社會,以及整個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艷波,吳新林. 農村“留守孩”現象個案調查報告[J].青年探索,2003 (4).

[2]司馬云杰. 文化社會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363.

[3]段成榮,周福林. 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

[4]楊琴.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3-5.

第7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別讓愛溺了孩子

 

隨著社會高科技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如今身處在幼兒園里的孩子們接觸的事物多為高科技產物。相比以前的孩子而言,現在的幼兒思維更加敏捷,思考意識強,更富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但由于其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的教育問題基本都委托于老一輩,而爺爺奶奶們的過于寵愛,很難促進孩子這些能力的發(fā)展,導致現在的孩子出現自私霸道,嬌氣自負,缺乏耐心等嚴重問題。如:孩子早上一起床,爺爺奶奶就會馬上幫孩子穿好衣服鞋襪等;玩完玩具孩子拍拍屁股走后,他們又趕緊把玩具都放好;當孩子鬧鬧別扭,哭幾聲時,爺爺奶奶更是心疼的不行,什么都依他,什么都滿足……

這些孩子從小過的就是小皇帝的生活,以致進幼兒園后,發(fā)現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截然不同就會很不適應幼兒教育論文,產生許多問題。以下是我將在大學專業(yè)理論中學到的知識結合實際考察整理出的“關于學前兒童的綜合問題分析理論”,在此與同樣關注學前兒童教育問題的朋友們分享一下:

一、孩子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感。一般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們,會出現兩種表現:一種比較沉默,甚至可以不和周圍的人說一句話,抱著自己的玩具就可以玩一天;而另一種是屬于讓老師比較頭疼的,一天到晚哭個不停,飯菜不合意了哭、小朋友拿他的玩具哭、甚至看著別的小朋友開開心心的玩也哭。其實,他們的每一個哭泣都蘊含了其深層的心理原因:1.沒有安全感會哭。當孩子們離開了爸爸媽媽的溫暖懷抱,沒有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不在受到眾人捧著的關注,心理難免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認為和家人長久以來建立的依戀關系被迫瓦解,因此就會以不說話或是無理由的哭來引起老師的關注。2.情緒不滿時會哭中國。有的孩子從小在家習慣了嬌身慣養(yǎng)的生活,遇到不喜歡吃的菜就會拒絕吃飯,直到家長重新做些自己合心意的??傻搅擞變簣@就不同了,看到自己不喜歡的菜哭也是無濟于事的,因為老師會用盡一切方法讓他知道不可以挑食,不可以浪費。此時他就會感到自己受到的對待產生了變化,因此通過哭來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3.拿走了玩具會哭。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里的玩具都屬于他自己,所以不能容忍和他人共享玩具,看著幼兒園里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去玩時,就會產生哭鬧不止的過激行為。4.不能獨立處理問題會哭。當孩子們解決不了一些老師認為他們應該自己處理的問題時,就會小聲哭泣。因為以前在家,只要自己一哭泣,就會很快得到大人們的幫助,即使是解扣子,穿襪子等事。這會在他們腦海里折射出一種概念,每當有問題出現時,就以哭來得到別人的幫助,不會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因此,從上述事例中不難看出,現在的孩子由于從小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獨立性意識明顯較弱,很有可能造成以后消極的去面對困難。

二、每次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總會有那么幾個孩子說“我不會”、“你幫我做”、“我不玩這個”,其實他們所要完成的事情是很容易的,只是他們想到以前在家里都不用做這些,此時的抵觸情緒就已經抹殺了信心。或是只想一個人獨立完成幼兒教育論文,不愿意和別的小朋友一起思考,只希望老師關注他一個人。這也是我特別關注的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都是被家里5、6個人關注著長大的,會覺得自己就是應該被眾人捧著、關注著,做事自然會比較自私,不會考慮和別人共同合作。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幼兒教育問題上,都應有憂患意識、開放意識、超前意識,明確社會轉型時期對人的素質的新要求,開拓思路,努力探索幼兒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或許看了以上論述,大家會想到家庭教育的觀念與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大啊,而且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也是有很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幫助家長們共同教育孩子的。擁有良好的獨立意識、合作意識,不僅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且還能增強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存能力。這些能力,都應從小培養(yǎng),具體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

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他認為“2~3歲的兒童自我意識開始了萌芽階段,隨著其身體的發(fā)育、活動范圍的擴大和活動能力的增強,了解和探究客觀世界的愿望也就越來越迫切,喜歡獨自去探知這個新奇的世界”。此時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孩子年齡小,塑造性很強,家長作為孩子的一面鏡子,一定要給予正面,正確的引導方向;而幼兒教師在進行教育時也可以利用講故事、形象直觀等形式讓孩子們學會去區(qū)分是非黑白中國。

二、幫助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培養(yǎng)合作意識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與外界交往,讓其在交往中學會與人溝通,分享、獲得為人處事的方法和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同伴玩耍游戲是幼兒最常見的一項交往活動,幼兒許多意識和能力都是在與同伴交往中形成的,也許在此過程中孩子們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產生矛盾,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促進孩子成長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忍讓,寬容,相互合作,以便更好的去適應社會。

三、成人應在平等中與孩子進行交流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他們對看到的事物都會問上一個為什么,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幼兒教育論文,我們都應支持他們開動自己的腦筋去尋找答案。成人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應注意自己說話的口氣和方式。作為一名學前教育的教師,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盡量與孩子平視,不要讓孩子們仰望你覺得高高在上,最好用商量的語氣發(fā)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命令他們做什么。給他們一種小主人的感覺,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獨立做事的快樂,同時要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多組織一些團隊活動,讓孩子們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其中的樂趣。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愉快的氛圍。

綜上所述,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一定要立足于未來,要為孩子今后的發(fā)展和一生的幸福著想,要留給孩子一塊自主發(fā)展的空間,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動適應和主動發(fā)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未來生活。當然,允許孩子自主發(fā)展并不是說我們可以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把握好愛的度,這樣孩子才會獲得最適度的健康發(fā)展。只要我們能做到“愛字當頭”、“愛中有嚴”、“愛中有度”、“愛要配合”,那么他們就能在愛中成長,邁出堅實的步伐,頂起的將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8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77-02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中職教育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愈發(fā)凸顯。通過為社會培養(yǎng)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中職教育發(fā)揮了它的社會服務功能。但由于與普通教育存在較大差別,中職教育培養(yǎng)的技能型人才在心理特征方面存在著特殊性,并且出現了心理特征偏離常態(tài)的現象,并嚴重制約了其培養(yǎng)對象——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因此需要加強對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研究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為中職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重要的指導。

一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的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并從心理現象不同的維度出發(fā)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總結分析。

當今社會,中職生往往被視為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社會閱歷上缺乏經驗,還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yè)形勢,這就使得部分中職生心理健康出現了嚴重問題。鄭亞麗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目前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自卑心理嚴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強烈、盲目追求個性、自控能力較差。周小紅在《淺談中職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培養(yǎng)思路》中指出,除了自卑心理嚴重、社交能力欠缺、逆反心理強烈等問題外,中職生還存在虛榮心強、適應能力差等心理問題。與其他學者不同的是,周小紅還調查研究了中職生的積極性心理特征,發(fā)現中職生積極心理品質得分最高的維度為人際維度,這一結果表明中職生發(fā)展最好的是愛、心靈觸動和信念希望,這為中職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切入點和啟示意義。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也有不少學者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對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李夢卿和徐燕萍采用問卷調查和部分訪談的方式對遼寧、安徽、湖北、山西、廣西、云南等東、中、西部七?。ㄗ灾螀^(qū))1100名中職生進行了隨機調查,結果發(fā)現中職生在抑郁、自尊、學習心理、人際交往心理、就業(yè)心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張阿敏的《關于中職生問題行為與社會支持關系的調查》一文通過采用青少年問題行為自評問卷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對374名職業(yè)院校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職生普遍存在問題行為。除了在心理問題類型方面進行研究,還有學者對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了研究,鄒玉玲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總檢出率為25.50%,其中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為24.27%,存在中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為0.67%,存在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為0.56%。

國內學者對中職生心理特征的研究顯示當前中職生的心理問題較多,是一個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

二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國內學者從中職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家庭教育的缺位、學校相關教育的缺失等方面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進行了詮釋。

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在職中高一和高二階段,正是學生的“心理危險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生理發(fā)育迅速,而心理發(fā)育遲緩,身心發(fā)展失衡,形成生理“早熟”和心理“晚熟”現象。他們精力旺盛,感情豐富,但又具有沖動性,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王海霞在《中職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中指出,面對就業(yè)難的社會現實,中職生大多還沒能形成自我同一性,沒有明確的自我意識,也沒有很好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因此對未來無所適從。中職生的迷茫心理和因身心發(fā)展的失衡所帶來的心理問題本來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得以解決,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這兩種教育不僅沒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激發(fā)了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形成。

從學校教育的層面來看,部分學??桃庾非笊龑W率而忽視對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一些教師忽視學生身心特點,采

用不當的方法教育學生,對學生體罰、心罰,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偏激、自卑的心理。而中等職業(y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面臨體系不完善、形式單一、專業(yè)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不能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提供有效的心理輔導。從家庭教育的層面來說,不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不當的教養(yǎng)方式都會影響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和香月在其碩士論文《邢臺市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中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親子間溝通的缺乏、父母對孩子過低的期望及放任自如的教養(yǎng)方式都容易導致中職生出現認知、行為等方面的問題。高紅琴在其《對我國中職生家庭教育的反思》一文中也指出,家庭教育環(huán)境差、家庭教育的責任轉移是當前中職生家庭教育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魏克芹對中職生危險行為與家庭功能的調查研究表明,家庭功能與有意傷害、自殺、吸煙等危險行為都有顯著的負相關。另外,寶炎兵在其碩士論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中指出,作為社會心理環(huán)境的社會風氣對中職生的心理也有不良影響。

三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研究

1.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研究

從目前國內學者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研究發(fā)現,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界定多為增強學生的人際適應性、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健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

《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重點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并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指導與咨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蘇錦玲的《在中職校的德育工作中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心理品質,從而使學生的人格能夠健全發(fā)展。趙登紹的《自我概念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一文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通過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與方法的研究

當今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從“傳統(tǒng)單一式”向“現代多樣式”轉變,從“消極矯正式”向“積極發(fā)展式”轉型,從“求助救助式”向“助人自助式”轉軌,從“單向灌輸式”向“互動體驗式”轉向,從“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體式”轉換,從“封閉自主式”向“開放滲透式”轉化。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工程,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家庭、社會積極配合和共同參與,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郭淑芹在《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培養(yǎng)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改進德育課教學方式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引導。崔景貴和黃亮從積極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視角出發(fā),倡導學校建立以積極型、主體性、發(fā)展性、自助式、青春期、職業(yè)類、文化層、網絡化和整合態(tài)為要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可以通過喚醒家長的責任感、指導家長正確地實施家庭教育的方式來增強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識、獲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趙登紹的《自我概念在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從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性進行研究,認為中等職業(yè)學校應構建個人—學?!彝ァ鐣奈灰惑w的教育網絡,樹立實踐光榮的文化氛圍,完善實驗實習條件,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自我,提高自信心,以培養(yǎng)積極的自我概念來達到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目的。王志洲等人的《中職心育課之“三激”模式建構與操作范式研究》中指出,要建立“三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師本著激活、激發(fā)和激勵的原則來建構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心理體驗,進而激勵學生的心理成長。王海霞指出,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自信教育為主,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重新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和潛能,對未來充滿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 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評價

目前,國內學者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很多,而且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這些研究大多是理論層面上的,既有的調查研究也只是在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從研究思路來看,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是沿襲著“問題、原因、對策”的思路進行。但由于“對策”的提出只是以心理問題的假設為依據的,所以“對策”的時效性可能會降低。另外,微觀研究較少。既有的研究雖然提出了中職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但是這些策略大都因為比較宏觀而難以落實到具體方法層面。其次,中職生的心理特征還與社會影響有關。但是目前研究社會影響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較少,對社會、學校、家庭三者在中職生心理健康合力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職業(yè)教育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教師應緊隨心理科學發(fā)展的步伐,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實踐,著力建構高起點、有特色、可操作的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促進中職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亞麗.當代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

[2]鄒玉玲等.全員參與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校園心理,2010(4)

[3]郭淑芹.關于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J].學苑教育,2013(3)

[4]李夢卿、徐燕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管視與對策——基于對我國七省(自治區(qū))中職學生抽樣調查的分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4)

[5]魏克芹.中職生危險行為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學術版).2005(6)

[6]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的通知》,2004.7

[7]崔景貴、黃亮.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構建[J].理論經緯,2013(7)

第9篇:家庭教育問題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篩選假設理論,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就業(yè)

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大學生就業(yè)形勢日趨嚴峻,就業(yè)率持續(xù)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畢業(yè)生初次就業(yè)率僅為68%和74%。據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萬畢業(yè)生未能按時就業(yè)。文章旨在從教育經濟學篩選假設理論的視角審視農民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及其就業(yè)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決策者提供參考。

一、篩選假設理論

篩選假設理論視教育為一種裝置,本質上是一種信號,其主要作用是幫助雇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篩選假設理論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勞動力市場上雇主和雇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當雇主要從求職者中選拔有適當能力的人去填補空缺崗位時,他對求職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暫的招聘過程中,只是通過簡歷或交談了解求職者的顯性情況行政管理畢業(yè)論文,如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個人經歷等,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合適的員工,主觀上往往更注重畢業(yè)生的學歷、所學專業(yè)、畢業(yè)學校等,據此來鑒別、篩選和錄用大學生,因此,畢業(yè)證書的作用尤為凸顯,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是一種身份、能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單位了解畢業(yè)生和畢業(yè)生向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素質和能力的基本依據。高校的層次和水平顯著影響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競爭力。“985”、“211”院校的畢業(yè)生與一般普通院校的畢業(yè)生相比,用人單位更青睞于前者。“211”院校的畢業(yè)生是企業(yè)招聘的主要對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yè)生僅占20%[1]。

二、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機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學率;二是高等教育層次。近年來高校擴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們在大眾化過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xiāng)差距正從數量上的顯性不均轉向質量上的隱性不均,主要表現為城鄉(xiāng)學生就讀院校的類型與層次上的差距。統(tǒng)計數字顯示,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相對較弱的非重點地方普通高校。楊東平教授主持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研究表明,農村學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與專科院校,重點大學的農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趨勢[2]。“中國農大農村戶籍學生比例一直維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為28.26%,比2010年減少了5.98個百分點,近十年來首次跌破三成。”[3]

學界通過研究發(fā)現,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就讀高校的層次和類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豐富的社會上層子女進入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高于社會底層子女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社會底層子女考慮到入學風險和就學成本,往往選擇學費較低或相對冷門的專業(yè),而上次社會子女更多地選擇就業(yè)前景好的熱門專業(yè)。

曾滿超研究發(fā)現:農民階層與非農民階層子女高等教育機會整體可能性之比為5.6,進入全國重點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畢業(yè)論文,其中與黨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則分別達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會階層子女在高等教育內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層次學校中[5]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子女進部屬重點大學的機會是城鄉(xiāng)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階層子女的18倍[6]。

“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yè)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表明:大學生所處的家庭階層對其高等教育準入與結果有著明顯的影響。農民與農民工、產業(yè)與服務業(yè)員工子女較多就讀高職高專院校,管理階層子女較多就讀“211”院校[7]。文東茅研究指出:父親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者的子女進入“211”大學的比例為32.8%,父親中只受過小學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為15.3%[8]。高學歷父母子女與低學歷父母子女進入“211”院校的比例懸殊較大,二者相差10個百分點[9]。

(二)原因分析

1.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不均衡

長期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城鄉(xiāng)高等教育機會差距的主要原因。長期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造成城鄉(xiāng)二元教育結構。城鄉(xiāng)教育資源配置、教育機會、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等嚴重不均衡,存在顯著差距,導致農村學生從一開始就在高校入學機會競爭中處于劣勢。

2.城鄉(xiāng)教育觀念差異

農村家長普遍存在教育短視行為,多從投資—收益角度考慮子女受教育問題。由于大學學費高昂,四年大學費用對于農民而言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貧”;加上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嚴峻,相當一部分畢業(yè)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業(yè),就業(yè)后工資較低,甚至低于農民工工資。在權衡成本與收益之后,相當一部分農村家長認為上大學還不如外出打工實惠,進而不重視子女教育,“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導致農村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影響其高考成績和高等教育機會。

3.高考選拔制度隱性不公

近年來一批重點大學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藝術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種形式。一方面,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為操作的制度空間,優(yōu)勢階層往往可利用其所擁?械娜Α⒕煤蛻緇岬茸試炊哉廡貧燃右隕?,磦蝤直桔x蚣浣擁鼗竦謎廡┤胙Щ幔褰撞閽蛞蛉狽Υ死嘧試炊τ諏郵啤B蘗⒆2捎帽急燃唇鞘?(農村)子女所占比例與城市(農村)子女高考報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17.2倍。對2010年某“985”大學自主招生數據進行統(tǒng)計顯示行政管理畢業(yè)論文,城市子女獲得的入學機會是農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階層家庭背景、經濟、文化及教育資源差異較大。優(yōu)勢階層家庭收入高,經濟殷實,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較多,其子女可以參加各類培訓班、特長班。一是可能其綜合素質,可以拿到多種技能證書,從而獲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學業(yè)成績,獲得高等教育機會較大;農民階層則相反。結果導致“家庭背景、收入差異—家庭教育投資差異—教育投資質量差異—就業(yè)差異”惡性循環(huán)的現象。

三、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yè)狀況分析

就業(yè)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yè)不僅影響到每一位大學生的自我生存和發(fā)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均處于劣勢的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就業(yè)狀況如何呢?

閔維方等研究發(fā)現,不同類型高校的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態(tài)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業(yè)率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業(yè)率為70.9%;而專科學校的就業(yè)率為58.9%。家庭背景和社會資本顯著影響就業(yè)。家庭經濟狀況好、社會資本豐富的畢業(yè)生更容易找到滿意的工作,公務員子女的就業(yè)率與農民子弟的就業(yè)率相差14個百分點[11]。李煒,岳昌君研究發(fā)現:“211”重點大學的畢業(yè)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yè)生成功就業(yè)的概率大;家庭經濟條件好,家庭社會關系廣泛的畢業(yè)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較高的好工作 [12]。

社會階層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結果亦有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業(yè)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員和經理人員的子女大學生畢業(yè)時平均月工資高于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400元和300元[13]。“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yè)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表明:從學生畢業(yè)后半年的就業(yè)狀況來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產業(yè)與服務業(yè)員工子女中分別有35%和25%的畢業(yè)生未能就業(yè),遠遠高出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yè)15%的比例。農民與農民工子女在就業(yè)質量上也處于弱勢,2008、2009兩屆畢業(yè)生在畢業(yè)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階層中分別排在倒數第一、第二位[14]。

楊釙等對麥可思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調查數據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轉換成本較高,弱勢群體學生的就業(yè)流動性小于其他學生。“985”、“211”院校畢業(yè)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子女就業(yè)流動性遠高于非“985”、“211”院校畢業(yè)生及父親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業(yè)流動性。同時不同流動模式的實際收益也存在較大差異[15]。

郭叢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從事主要或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工作,其子女從事相同勞動力市場工作的可能性比較大;代際之間,從次要勞動力市場流向主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比由主要勞動力市場流向次要勞動力市場的難度大[16]。馬莉萍,岳昌君認為,家庭背景顯著影響畢業(yè)生進入主、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yè)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家庭條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會資源豐富有利于畢業(yè)生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yè)[17]。主、次要勞動力市場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收入最高和最低行業(yè)的差距已擴大到15倍,躍居世界之首[18]。

四、對策與建議

1.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行政管理畢業(yè)論文,加快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建設

縮小城鄉(xiāng)教育差距是縮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城鄉(xiāng)差異的重要舉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整合城鄉(xiāng)教育資源,統(tǒng)籌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促進城鄉(xiāng)教育資源共享,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xiāng)教育均衡和協(xié)調發(fā)展,切實提高農村教學質量,打破城鄉(xiāng)二元教育格局,實現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

2.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及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

目前全國共有2000多萬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學校管理與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兒童的學業(yè)成績一般不理想。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讀于農民工子弟學?;蛳啾容^薄弱的學校,由于存在戶籍等制度性障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尚須回原籍參加升學考試,因所學教材課程的差異,影響其升學考試成績,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采取措施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研究制訂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以及在輸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3.規(guī)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應遵循公平原則,規(guī)范招生程序;加強自我約束,實行公示制度,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同時在采取多元錄取機制時應考慮社會現實和公平保障條件,加大考測能力比重宜考慮各種復雜因素,在考測能力與公平客觀之間尋求平衡點。“當高考日益?zhèn)戎赜诳紲y能力的時候,應該承認勤奮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績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條件和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養(yǎng)和拓展社會資本,提高綜合素質

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應建立良好的同學、校友及師生關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拓展交往領域行政管理畢業(yè)論文,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發(fā)展和配置社會資本。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綜合能力。如社會交際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和就業(yè)能力等。

5.消除體制性障礙,營造公平就業(yè)環(huán)境

打破就業(yè)市場分割局面,推進人事制度、勞動用工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寬政策限制,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規(guī)范就業(yè)市場,創(chuàng)造公平公正的就業(yè)市場環(huán)境,加強就業(yè)立法,禁止并監(jiān)督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yè)歧視現象,規(guī)范招聘程序、公開招聘過程、接受社會監(jiān)督。

6.建立就業(yè)援助制度,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業(yè)困難群眾的就業(yè)援助制度。農民階層子女大學生作為就業(yè)困難群體的一部分,理應被納入到政府的就業(yè)援助體系之中。政府應該從就業(yè)政策、就業(yè)崗位、就業(yè)服務以及失業(yè)保障等方面對其進行就業(yè)援助。

參考文獻:

[1]王霆,楊玉梅,張瑾.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及就業(yè)問題研究—基于企業(yè)用人單位、高校教師和畢業(yè)生的調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國內多所大學農村生源減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滿超.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吳連海.高等教育收費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負面影響及反思[J].復旦教育論壇,2006(2):60-65.

[6]謝作栩,王偉宜.高等教育大眾化視野下我國社會各階層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研究[J].教育學報.2006(2):65-74.

[7][14]35%農村生未就業(yè)家庭背景對就業(yè)影響漸明顯[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基于2009年高校畢業(yè)生的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0):78-84.

[10]羅立祝.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對城鄉(xiāng)子女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閔維方,丁小浩,文東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狀況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煒,岳昌君.2007年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影響因素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東茅.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58-63.

[15]楊釙,門垚,馬莉萍.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流動現狀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4):75-80.

[16]郭叢斌,丁小浩.職業(yè)代際效應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教育的作用[J].經濟科學,2004(3):74-82.

[17]馬莉萍,岳昌君.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與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流向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3):1-7.

[18]中國行業(yè)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