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古代文學現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文學現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文學現象

第1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關鍵詞: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影響

1.前言

現代文學是時展的產物,同時也是受傳統的民族文化影響而自然形成的。魯迅先生曾經評價現代文學說:“符合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禁錮中國的民族性?!惫诺湮膶W對現代文學詩歌、小說、散文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愛國明理、誠信守禮、勇敢自強的核心是歷經時代幻化而永恒不變的,是文學歌頌和贊揚的主題?,F代文學的產生對古典文學是一種精神上的繼承和內容與形式上的革新的關系,在保持古典文學內涵不變的情況下,又為其增添了新的時代特征和內容。現代文學從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中汲取精華發(fā)展自身,因此說古典文學為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詩歌產生的影響

我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成就斐然,有著自身獨特的韻味和意義。自之后,白話文得到了大力提倡,涌現出了大批的現代詩人,他們使用白話文作詩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現代詩從詩歌的意境、韻律、形式上看,大多卻來自傳統的古典詩歌。

2.1對現代文學詩歌意境的影響

意境是指詩歌創(chuàng)造中通過語言文字構建的詩歌環(huán)境,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可在精神層次上引起共鳴。古典詩歌尤為重視對意境構造,詩仙李白、詩鬼李賀、詩圣杜甫可謂是對意境的描寫達到一定境界的高手,王維更是被人稱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營造了一種山間秋夜寧靜而有生機的意境,石上流動的清泉,松間照耀的明月,歸來的泛舟漁人,表達了作者高潔的情懷和脫俗的精神追求,讀者仿佛是路過的游人,此種意境很容易與人產生共鳴。受古典詩歌的影響,現代詩人對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成就了現代詩歌的意境美。比如冰心的現代詩《成功的花》,“人們只羨慕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他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蓖ㄟ^營造花兒綻放背后的苦楚,表達人們成功的得來不易。徐志摩的詩句“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景,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簡單的幾句寫景,意境和心情便全然而出。這中創(chuàng)作手法以是古典詩歌的意境創(chuàng)作為基礎,進行了現代的創(chuàng)新和改變。

2.2對現代文學詩歌韻律的影響

古典詩歌對韻律要求非常嚴格,有其必須要遵守的規(guī)律,對音調的搭配、字詞的協調十分講究,盛唐之后的格律詩在社會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對押韻和對偶的運用也較為講究。比如杜甫的《三絕句》,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里風吹盡??扇绦褧r雨打稀?!泵烤涞淖詈笠粋€字都是押韻的,“飛”和“稀”同屬平水韻,在今天讀來不押韻,但其實是押韻的。俞平伯和聞一多創(chuàng)作的現代詩歌最具古典詩歌的韻律美,俞平伯的詩歌大部分都是來自古典詩詞的。湖畔詩人也曾經創(chuàng)作過一些具有格律特點的詩歌。與傳統的古典詩歌相比,現代詩歌對韻律的要求更加靈活多變,更加注重實用美。除此之外,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的形式上也受到了古典詩歌的影響,現代詩歌繼承了古典詩歌的簡短形式,以宗白華的詩歌為例,特點尤為顯著,簡短凝練,瑯瑯上口,蘊含著豐富的含義。

3.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小說產生的影響

古典小說的發(fā)展已經相當成熟,對現代文學小說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當時古典小說的一些主題表達和小說結構被沿襲了下來,甚至古典小說的內容也被現代人津津樂道,甚至在其基礎上進行翻版和創(chuàng)新。

3.1對現代文學小說主題的影響

在古典小說中“仁義禮智”、“愛國思想”等是小說永恒的主題,是當時社會人們追求境界的一種反應和體現,通過作家的筆贊揚了社會的傳統風氣,諷刺了不良的社會現象。比如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儒林外史》以諷刺的手法表達對當社會黑暗的控訴。現代作家魯迅的《故事新編》受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的影響,以暗喻和諷刺的手法表現時代的主題,給人以深刻得反思。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從誕生一直到今天,依舊受到了眾多讀者的喜愛和熱捧。小說里詳細闡述了當時社會的生活場景,展現了一個家族從繁榮到衰落的整個過程,濃縮了歷史的變遷。對封建貴族的制度進行了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可以說是社會的一個進步。《紅樓夢》的主題在現代小說中經常有所體現。老舍的《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說的主題內涵。

3.2對現代文學小說結構的影響

小說的結構對表達小說的主題有著重要作用,古典小說的結構特點尤為明顯,比如《紅樓夢》采用的章回體的結構,其他小說的特點在現代小說中經常被模仿。比如張愛玲的《沉香屑》、《傾城之戀》在古典小說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但是人物說話的語氣、描寫的場景極易使人聯想到古典小說中的情景。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運用的白描和故事性的記敘手法都來自古典小說,《金粉世家》、《呂梁英雄傳》的小說結構則繼承了章回體的手法,

4.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散文產生的影響

在古典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優(yōu)秀散文,至今都被不斷的傳誦和研究,如先秦時期儒家的《論語》、歷史散文《左傳》,兩漢司馬遷的《試劑》,唐宋時期的《古文觀止》等?,F代作家受到了古典散文的熏陶和影響,對現代散文進行創(chuàng)作時,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鑒了古典散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內涵。

4.1對現代文學散文風格的影響

散文風格是文章在形式和內容上所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統一的藝術特性,與作者的個性和表現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古典的散文風格受當時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在表達上較為含蓄,語言大多較為清新秀氣,情感細膩,書生氣質濃厚?,F代散文繼承了古典文學的清新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冰心的散文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散文的影響,并將這種風格特點與西方的典范相融合,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散文風格。除此之外,著名散文家林語堂在創(chuàng)作散文時經常用到文言詞和古典散文的句法,排偶、對仗等方式的運用,也可以看出現代散文深受古典散文風格的影響。

4.2對現代文學散文體制的影響

散文體制是指文章的類型,根據文章所表達中心思想的方式將散文分成幾種類別。先秦時期便創(chuàng)立了我國文學的議論與敘事的散文體制,漢朝以哲理性散文著稱,唐宋的情景散文尤其引人重視,明清的小品文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古代散文體制的不斷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比如古典散文《桃花源記》,屬于情景交融式的散文,通過對環(huán)境的夸張渲染,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大同社會的追求?,F代散文依舊保留著議論散文、敘事散文、寫景散文等體制,并集古典散文之眾長,融合了百家散文體制的特點,發(fā)揮出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比如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荷塘月色》,張曉風的議論散文《行道樹》等。在古典散文的基礎上對現代散文的體制進行了創(chuàng)新,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古典散文的影響。

5.結束語:

古典文學成就了許多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的珍寶,也是中華兒女和世界人民用之不盡的文化遺產。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是眾多學者長久以來共同研究的話題,探討古典文學的構成因素和精神內涵對發(fā)展現代文學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除了本文闡述的在詩歌、小說、散文方面的影響之外,對話劇、戲劇等均有影響作用,對古典文學的研究仍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劉瑩. 淺談我國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的深遠影響[J]. 學理論,2013,02:164-165.

[2]盧曉霞. 論中國古代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9:45-46.

第2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眼下的中小學生生活在這鋼筋水泥的叢林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家庭親子關系冷漠,怯于交往、社會生活難于融入的特征。

僻”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現象?!靶睦砉缕А睂W生,不象問題學生或不完整家庭學生那樣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僻”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尋找改變這種現象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心理孤僻”現象產生的原因

1、問題家庭給子女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關系緊張,“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鄙钤谶@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當作出氣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計數字表明,現在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經濟負擔重,一天到晚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tài)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顧了事業(yè)難顧家庭,缺少與子女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將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生活的節(jié)奏更快,競爭意識更加突出,危機感更加強烈,作為父母工作壓力更大。于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yè),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有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家長對孩子冷淡、拒絕將造成孩子自卑、焦慮、退縮,或反抗、適應困難。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民主性,方法簡單,親子關系緊張。

目前,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是“”時期成長起來的,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文化學習被耽誤,心理上受影響,經過撥亂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機遇而重新走進學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彌補過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們對家庭教育科學不甚了了,對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襲長輩的傳統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得。一位中學生家長曾對孩子的老師說:“老師,說起來心理很慚愧,如今糊里糊涂當了家長,卻不知道怎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兩個極端:一是由于家長補償心理的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非常心切?!啊笔惯@些家長成為像錯過季節(jié)的莊稼,他們是帶著無盡的遺憾步入社會、步入中年的。他們把不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節(jié)衣縮食為子女竭力提供物質條件,把子女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惟恐錯過這個成長季節(jié)。他們把子女逼進書房題海,稍有不從,或用大道理壓人或“棍棒相加”(據一位全國優(yōu)秀輔導員對某小學的調查,全班48名學生,沒有挨過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長用棍子……),結果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緊張,達不到預期的目的;二是重養(yǎng)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yǎng)狀況大為改善,中小學生的生理發(fā)育明顯提前,但中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由于家庭、學校的保守、封閉滯后于生理發(fā)育,對子女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的關注更少,父母與子女的心靈溝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4、獨生、獨門獨戶,把同齡人拒之門外,缺少伙伴。

隨著城鄉(xiāng)住宅建設的發(fā)展,成千上萬家庭的住房條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進了套房或別墅,擺脫了“老小三口一張床,煤爐、馬桶去一房,一門多戶矛盾多,三代同堂難分房”的困難境地。家庭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環(huán)境優(yōu)化了,中小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但獨門獨戶的居住環(huán)境縮小了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圍,“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與同齡人的交往大大地減少。要么與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獨處一室。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當他們與大人在一起的時候,多少是拘謹的,不能達到無所不言、無所不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與同齡或基本上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種高興勁頭是成人難以理解的。而孩子長期獨處,又會使他們的氣質受到損害,養(yǎng)成一種膽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減少“心理孤僻”現象的對策

1、加強問題家庭父母的責任感,孩子是無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yè)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作為問題家庭的父母絕不能因個人的情感、是非問題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顧。教育家馬卡連柯告訴我們:“你們生育教養(yǎng)子女,不僅是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們家庭里,在你們影響下,成長著未來的公民,未來的事業(yè)家,未來的戰(zhàn)士?!狈g家傅雷提醒我們:“爸爸不為兒子煩心,為誰煩心?爸爸不幫助孩子,誰幫助孩子?兒子有苦惱不向爸爸求救,向誰求救?”為此,經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于應酬的應盡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也盡量不要犧牲養(yǎng)育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即使是分道揚鑣的也要計劃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聲“再見”。

2、加強溝通意識,留些時間與孩子交往。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和冷漠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為此,作為家長應多與子女進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脈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生產日的逐漸縮短,節(jié)假日日益增多,作為父母也應提高閑暇的水平和質量,多安排一些時間給孩子??梢郧倨鍟嫞梢苑N花、吟詩、聽音樂、集郵、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消磨在“筑長城”或舞池中。英國首相布萊爾作為一國之主,尚且騰出時間與孩子共度周末。我們普天之下的父母們更應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溝通。

3、改進教育方法,發(fā)揚民主作風,轉換角色,既是長者,又是朋友。

作為父母要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并按照他們的生理、心理規(guī)律來辦。我們要反對“棍棒型”“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要講民主和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fā)言權,使民主成為家庭一面永遠飄揚的旗幟。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誠的朋友。據調查分析,中小學生喜歡“朋友式”的父母親,而不喜歡“牧師式”、“師徒式”的父母親。心理學家提出“家長民主意識的十條建議”,值得我們家長參考:⑴不訓斥孩子,經常訓斥會形成厭煩的氣氛。⑵不當別人的面批評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糾正缺點不要籠籠統統,總體否定,應具體就事論事。⑷不要顯示權威,而是提出具體辦法。⑸決不打擊孩子,如“我有你這孩子真倒霉”一類的話。⑹盡量應用表揚和鼓勵。⑺尊重孩子意見。⑻多說:“你自己決定”。⑼常交談。⑽與孩子的朋友建立聯系,邀他們到家玩。

4、創(chuàng)造空間,營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環(huán)境。

老一輩的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談到了教育兒童的原則:“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后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與成年人一起,相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頗難打破,將來離家入社會是莫大之困難?!币虼耍议L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為子女提供與小伙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放學路上少接送,讓子女與其他小朋友結伴而行;周末和節(jié)假日讓子女邀請小伙伴來家玩,鼓勵子女利用空閑時間與同學小伙伴進行電話交流,或主動到四鄰八舍走動。通過串門,擴大交往的范圍,學會與各種人交往的經驗,消除一個人獨處的寂寞。超級秘書網

5、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隨著“健康”定義的不斷嬗變,心理健康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學校應與家庭聯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系薄”;其次,有條件的學校應聘請心理輔導老師,建立“心理咨詢室”,并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構建“學生心理檔案”,把學生的家庭情況、人際關系、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情緒意志、個性品質一一記載下來。再次,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個別心理輔導。

參考書籍:

第3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文學是社會、生活、地域的縮影,古代文學更是地域的反應,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文學中思想認識有很大的關系,這種模式能夠充分地反應文化、文學和藝術等諸多領域的內容。古代文學的思想主要來源于地域文化文學。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中思想認識模式中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最主要的是考慮古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關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特別在古代社會思想轉型期間,人類文學領域的精神活動發(fā)生較為深刻,如果采取以文學地域文明和文化作為參照坐標的話,就需要認真考察和考慮某個地域和地理文化的顯著影響,以及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中的類型能夠不斷發(fā)展并且產生的額外表現。如果那樣,則促使古代文學和地域文化的類型和范式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領域和思路。

這種研究領域和思路的焦點就在于,能夠始終針對某個地域或者地理環(huán)境作為重要的基點,對于所蘊含的文化理論知識、以及其重要影響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和生成的現象,要進行更加具體的、科學的把握。

從有利于文明發(fā)展的兩個角度來把握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中的類型或范式,一方面是:可以通過和采取針對某一個較為特定的地方、地理和地域之間的文化因素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進一步研究古代文學中的諸多本土文學家的發(fā)展軌跡,以及他們作品中的地域鮮明的風格或者本土特征。另一方面,能夠較為深入地研究出某一個較為特定的地理和地方始終發(fā)展壯大的非本土的古代文學作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中及其產生的較為深遠的影響。并努力形成古代文學作品和地域文化研究之間的作用與發(fā)作用的關系。

第4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關鍵詞:雙重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教學發(fā)展

中國古代文學是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院?!洞髮W語文》重點講授內容之一,對學生中文水平的推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呈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見證。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深化,我國傳統文化在國內雙重文化思想的沖擊下,呈現了愈加復雜的發(fā)展態(tài)勢。如何在雙重文化視角下,促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發(fā)展已經成為當前中文和國學研究學者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必須正視當前的古代文學教學的環(huán)境,在保持古代文學基本思想的同時和現代化的文化思潮以及教學技術相結合,促進古代文學的傳承和發(fā)展。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現實意義

探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意義,我們首先要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存在的歷史意義。中國古代文學作為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的重點講授內容,在歷史文化的承載上和學生文學思想的發(fā)展上占據重要位置。中國古代文學是傳統和文學文化的構成,失去了傳承的歷史感,一個民族的來路和精神將會泯滅,而失去了文學性,我們就很難尋找到中華文明形成中詩性的發(fā)展軌跡。因此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上占據重要的基礎作用。是現代文學發(fā)展的文字依據和歷史積淀。當前各大高校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現實意義的認識,存在兩個方面的思想:一是從知識層面分析,認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學生掌握中國文學發(fā)展脈絡和規(guī)律的重要支撐。是分析中國文學名家和作品的重要載體;二是從認知層面上分析,認為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學生文學思想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提升、審美情趣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學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并最終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貢獻自身力量。

二、雙重文化視野下如何推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發(fā)展

雙重文化實際上指的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國古代文學在歷史傳承中有著極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而外來的西方文化則有著多樣的表征和特色。當前在全球化大勢發(fā)展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已經逐步進駐到我國國民的思想中。例如學生對古代中國提倡的“三綱五常”和西方提倡的“平等自由”的選擇,絕大多數會選擇后者。中華文明傳統跪拜禮儀,也逐步被握手、擁抱所取代。并不是說這樣的變化有什么不好,但是深入的研究發(fā)展中華傳統文化實際上正面臨著逐步消融的狀態(tài)。由此也可以看出雙重文化視野下,必然也會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教學傳承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如何在此背景下,推動中國古代文學的繼續(xù)發(fā)展已經成為我國中文教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繼承和弘揚傳統精神內核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實際上在我國已經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西周《詩經》的征引,到漢朝時期將“五經”作為學宮,再到唐詩、宋詞、清朝文學的發(fā)展,都顯示出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存在價值。因此為了更好的適應當前雙重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最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傳統文學的精神內核,追求古代文學內容的本質。從孟子提出的“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觀點中[1],我們可以提煉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首要的任務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生活年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表達和創(chuàng)作風格。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老師可以倡導學生多讀古代文學作品,培養(yǎng)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并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產生與作家之“志”相似的“意”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學的思想和精神,才能將傳統的語境和現代文學創(chuàng)作相結合。

(二)引進西方文學和教學理念

傳統和歷史并不是止步不前的,而是在不斷吸收和借鑒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同樣的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也是如此。雙重文化的影響發(fā)展已經是當前歷史不可逆的一股潮流,我們不能阻止它的發(fā)展,所以就只能適應。實際上19世紀末,的開展,所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是有用的。西方文化的借鑒和教育理念的發(fā)展確實存在巨大的優(yōu)勢,對于古代文學教學首先在思想上,提倡傳統精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引進西方文學,如金開誠先生所寫的《系統論與文史研究》就深刻的揭示了這一觀點。其次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我們可以融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可以感知的古代文學資料,提升傳統教學的趣味性和新穎性。

(三)注重中西結合和情境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在現代化雙重文化影響的背景下,如果單一的沿襲中國傳統文學精神或者摒棄傳統理念讓西方文化成為主流的方式都是不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中西結合”的方法。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要保持傳統的文學內容不變,利用西方自由、探究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表達能力和思維發(fā)散能力??梢宰寣W生在理解作品內容和思想后,闡述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認知。其次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主要是因為當前古代文學的教學已經大大遠離了當時的文學現象和作品產生的年代,學生根本不可能在思想上深入的追溯到作品產生的背景中。因此老師可以借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和人物背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當時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加深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認同感。

三、結語

我們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糟粕和精華并存的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而言也是如此,在當代教學環(huán)境中我們應該在堅守民族精神的立場中,重視雙重文化的影響作用,積極的接納外來的先進文學思想和教學手段,通過不斷的調整和重塑,利用古代文學提高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的“骨骼”,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作為文學認知提高的“翅膀”。

參考文獻:

[1]高方.雙重文化視閾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178-180.

第5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一、地方性、師范性、經典性與教學內容的資源開發(fā)

1 不同的需求及開發(fā)比較。“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課程的通行教材是由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與社科院編撰的《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的課程上用得比較多的教材是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改革開放后,古代文學領域新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也有各種新教材、新作品選誕生,但用來用去,大都覺得游國恩、朱東潤的這兩套教材是很不錯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古代文學”的重點是作品,作品是穩(wěn)定的,那么教材也可以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

但也應該注意到,當前各地研究地方文學史的熱情很高,有的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而省級、校級項目就更多了。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研究地方文學史時,古代少數民族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應該屬于古代文學研究與教學范圍。各地方文學史和民族文學史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現出非常不同的面貌。從大一點的范圍說,以長江為界,南北文學的不同早引起歷代學者的注意;又如廣西廣東雖然同屬嶺南文化,但二者地方文學的差異不言而喻??蒲猩蠈Φ胤轿膶W的資源開發(fā),必定影響到教學。一是從觀念上講,要不要讓這些內容進入課堂;二是從方法上講,如何讓它們進入課堂。以前,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是依照通行教材來進行的,如果現在有意識地適當增加或突出這些地方色彩內容,不僅僅可以提高地域大學生的自信心、適應各地方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而且從文學史本身來講,發(fā)展主線與個別現象的比較使人們能更設身處地地感受和理解古代文學。

而作為師范院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又面臨著如此現實:與綜合性大學或其他單科性大學相比,師范院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應該是有特殊性的。這是因為師范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理工科院校相比,學生的就業(yè)、工作性質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此二者的古代文學教學是不是也應該有所不同?就師范院校的古代文學教學來說,其開發(fā)古代文學教學資源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是想方設法突出師范教育特點,把古代文學教學與師范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

2 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古代文學教學與“五四”以前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不同。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一是讀“經”,即讀以“十三經”為領銜的先秦諸子著作;二是讀文學作品,讀“一代之有一代的文學”,即楚辭、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F在先秦諸子著作的內容已分散融通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沒有單獨成為一個系統來教授,能體現其獨立性的只是作為文學史的一個時段。但是,自古以來,“十三經”和先秦諸子著作是國學的基礎與靈魂,也是古代文學的根本與精髓。一來因為“經”的意義指向是“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與人生理想,是“修身齊家”的道德修養(yǎng)、立身處世,其核心的儒、道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立身世界文化之林的實踐及其象征,意義定位在人文關懷與直指人心上。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是僅僅教現在的學生懂得現代社會的生存競爭、人生拼搏與物質消費,而更要使他們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完整的人。二來先秦諸子著作是古代文學的活源之水,所謂“文出于《五經》”、“文出于六藝”。而一個人詩意化生活的基礎就是文學修養(yǎng)。因此,如何開發(fā)以“經”為領銜的古代文學資源也應該在我們教學改革的視野之內。

二、多媒體、網站、文史哲結合與教學方法的資源開發(fā)

古代文學課程以前是大學中文系的重點;而當全面鋪開“大學語文”教學時,古代文學課程從中文系的主干課程又成為全校的素質課,這就為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對象的資源開發(fā)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隨著教學對象的擴大,教學方法的開發(fā)與新教學手段的開發(fā)也應運而生。

1 多媒體教學全面鋪開。對于古代文學教學來說,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各種典籍的圖片、古代作家的手跡、畫像,古代文學的原典圖樣,古代詩歌的吟誦、古代戲劇的演出實況、古代文學文物、景觀、遺跡的照片、古代文學發(fā)生各時期的歷史地圖、古代文學改編的影視等等資料。這些彌補了傳統授課的不足,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學習,感覺古代作家離自己很近。

2 古代文學教學網站的建立。當代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技術和互聯網的建立,突破了原來的空間觀念,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為教學資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平臺,網絡為古代文學教學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空間。我校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建立了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網,為輔助傳統課堂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做了有益的嘗試。通過教學網將有關電子網絡資源整合鏈接,整合了大量的網絡資源文獻,其中包括歷代的史書文獻、歷代的文學總集文獻、歷代作家文集文獻、各種電子數據統計系統、各種專題研究等。還可以及時把當前古代文學教研通訊、學術訊息動態(tài)地出去,也可以把歷代作品、教學大綱、授課教案、課堂實錄等放在網上,與學生組成互動空間,開展課外學習。讓網站成為學生了解古代文學、理解古代文學的重要活動場地,并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能力與運用網絡學習和搜尋資料的能力,而通過對學生的科研輔導檢驗課堂教學的效果,可以強化學生對教師教學的反饋。

3 文、史、哲結合的教學實現多學科的交叉。大學里以前講授古代典籍是以院系的學科專長為單位的。如講授《論語》時,中文系把它當作文學讀本,側重于分析語錄體散文的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總結孔子的“思無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文藝理論觀點。而教育系把《論語》當作教育讀本,重點講講孔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而哲學系、歷史系又把《論語》當作哲學讀本和歷史散文,側重于講孔子“仁”和“禮”的觀念,講孔子周游列國的史實。這樣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學到的只是部分《論語》,看到的只是孔子的某一面。那么,我們?yōu)槭裁醋霾坏桨淹暾目鬃?、完整的《論語》教授給我們的大學生?這就要求實現多學科的融合。目前大學教育是分院系、分專業(yè)的,各院系、各專業(yè)都有各自的專業(yè)特點與專業(yè)方向,突破各自的專業(yè)特點與專業(yè)方向,將打亂當前的教學管理體系;而不突破各自的專業(yè)特點與專業(yè)方向。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方面又有缺陷與遺憾。多學科交叉授課一方面要求老師具

有文、史、哲結合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要開設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和公共素質課,讓學生自由選課,按興趣選課,按自己的目標選課。這樣就為《論語》《老子》等國學經典完整地走進課堂提供了條件。

三、提高人文素質、強化動手能力與教學主體的資源開發(fā)

觀念的轉變在于:把本來是單純知識傳授的古代文學教學目標改變?yōu)樘岣叽髮W生綜合素質時,我們的古代文學教學又有哪些資源可以開發(fā)?當把本來居隅于中文系或文學院的古代文學教學推廣到全校文科、理科、工科作為素質課時,古代文學教學又有哪些特殊性?針對當前的“國學熱”,我們組織大學生作了一個調查報告。該調查報告首先闡述了在高校校園內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并通過對學生課程學習心得的整理,以及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反映本校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態(tài)度和看法,以教學實例體現國學教育對高校學子思想、言行轉變的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其內容有:當今大學教育的角度闡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研究,闡述了大學生對國學經典教育的認識,大學生國學經典課程的學習反饋及國學教育對大學生人生道路設計、人際交往、價值觀念、自我修養(yǎng)和社會工作意識的影響,并提出大學國學經典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與推廣建議。通過調查與研究,我們認為可以把教學主體的資源開發(fā)進行定位:

1 教會學生把古代文學內化為自身素質。當把古代文學教學目標定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時,我們應該讓大學生把古代文學的學習最終目的定位為一種文化觀念、人文情懷的抒發(fā),并要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一種可操作性的手段。以往古代文學教學的考核往往是作品背誦式與知識記憶式的,背誦或記憶一些古代文學作品當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考核題目中有這樣的題目: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是什么?對這樣的問題大學生們往往也能侃侃而談,但從根子上講,學生中能把《李太白集》讀完的實在是太少了,沒讀完《李太白集》,怎么能說出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呢?可見實際上他們都是在背誦某某文學觀點中所認為的“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因此我們的古代文學科目考核,其指向應該做到使大學生們自己內心愿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不是重復、背誦他人的意見??梢园颜n程論文作為載體,與大學生們交流學習體會。把對古代文學的考核與大學生對校園生活的體會結合起來,如讓大學生結合對儒、道經典的學習談自己的人生道路,自我反省學習生活,談自己對社會、世界、教育等諸方面的看法。

第6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關鍵詞: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學科,進行此方面研究的學人在開展自己的研究之前,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進行相關的學科訓練,培養(yǎng)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閱讀有關古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論著作,是十分必要且大有裨益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于二零一一年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導論》便是這樣一部惠澤學林的方法論著作,全書對古代文學研究方法的介紹,既有邏輯性,又有系統性,既有對文學思潮、批評視野、思維科學等理論層面的介紹,也有研究方法、學術倫理、論文寫作等操作層面的評介,對古代文學研究而言十分具有啟發(fā)意義。

      全書分為十講,第一講是對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概述,要言不煩地闡明方法論的概念,介紹方法論課程的功能、作用及特點。第二講介紹古代文學研究的目的與意義,編者在綜述前人之說的基礎上,將古代文學研究的目的分為四種類型:為興趣、為致用、為求真、為自我完善。第三講主要談讀書的方法,讀書人人都會,但真正有效率“能吸收”的讀書方法并不是每個人都掌握的,本講編者總結出針對古代文學學科的讀書方法,不僅具有極強地可操作性,而且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首先,應該閱讀有關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與目錄學相關知識的書籍,培養(yǎng)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和相關文獻的能力,此乃治學之基礎。其次,精讀本學科內的基本經典,古代作家作品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對象,不讀原典則研究無從談起。再次,要閱讀經、史、子及一些宗教學著作,自古文史哲不分家,古代文學研究是與鄰近學科緊密聯系、互為佐證的,如果對這些領域不了解的話,欲透徹了解深入研究古代文學,近乎癡人說夢。凡可稱一代宗師的學術大家,都是各領域打通,以一種貫穿俯視的眼光治學的,王國維、陳寅恪等人無不如此。最后,還要閱讀古代文學領域的經典研究著作,可以借此了解研究現狀、學習前輩的研究方法。編者在此處還不厭其煩地列出數十位學術大家的姓名,讀者讀書時按圖索驥去查找相關著作即可,尤其于初學者大有指點迷津之功。第四講、第五講互為對應,分別介紹中學思潮和西學思潮與古代文學研究的關系,尤其可稱贊的是第四講中學思潮與學科研究,此講以時間為序,分別從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五部分來論述與古代文學研究之關系,注重歷時性的梳理,極具系統性與邏輯性,此講不妨可看作是一部簡明扼要的中國學術小史。而在歷時性的梳理之外,又有共時性的概括,比如在講到佛學與文學研究的關系的時候,分別介紹了佛教對古代詩歌、詞、小說、戲曲、散文等十個方面的影響,這種分類,切實合理,易于讀者掌握。第六講探討思維方法與文學研究的關系。第七講介紹文獻學與古代文學研究之關系,第一節(jié)列舉文獻書目,尤以資料翔實宏贍見長,二、三節(jié)討論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文獻學方法及文獻學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應用。第八講探討思維方法與文學研究的關系。九、十兩講探討學術倫理及學術論文寫作。該書以問題立論,不尚空談,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上將宏觀的考論與微觀的考察相融合,不求像文學通史那樣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而力求在創(chuàng)新的原則下追求實質性問題的解決。

      綜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論導論》一書,有幾個方面的特色尤其值得關注:

      第一,此書力避空談,注重實際可操作性,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使學術研究有法可循。編者在第八講分九節(jié)列舉了九種古代文學研究的方法,每種方法之下還有更細致的方法劃分,又有具體學術案例的實證,使讀者一目了然,有法可依。在講到使用批判法進行古代文學研究時,編者列舉了兩組非常規(guī)范的商榷文章,其一是莫礪鋒先生與周裕鍇先生關于“奪胎換骨”說的爭論,其二是莫礪鋒先生與李定廣先生關于《唐詩三百首》中有無宋詩的爭論,這兩組文章確實是針鋒相對,有破有立,而又都文采斐然,讀來令人大有酣暢淋漓之感,確實值得讀者仔細揣摩駁論文章的寫法。

      第二,這本書引述資料宏贍,多貼近當下學術前沿,無枯燥說教之感,編者亦在書中獨抒機杼,不人云亦云。如第七講中述及文獻學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應用時,提到班固《團扇賦》的斷句問題,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團扇賦》今存殘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原來系于賦尾。但編者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根據《藝文類聚》所錄班固《竹扇賦》詩判斷《竹扇賦》并不是七言詩。雖有學者也意識到這一點,將《竹扇賦》重新斷句,但其斷句仍有不通之處,編者在此顯示了良好的學術眼光與修養(yǎng),并沒有直接采用他人重新斷句的結果,而是細心分析,查閱諸多典籍,將《竹扇賦》重新校點,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此書還提到了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爭論的《二十四詩品》的真?zhèn)螁栴},書中詳細列舉了各方觀點,使初學者得以迅速了解這場學術論爭的來龍去脈,編者只陳述客觀事實,并沒有摻入個人看法而遽下定論,其審慎態(tài)度可見一斑。

      第三,此書普適性強。雖然現在學界也有一些討論詞學或詩學研究方法的書,但其囿于一種體裁或一個時段,指導意義不是很大,而此書作為整個古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論,普遍適于古代文學學科的研習者使用。另一方面,此書并未固步自封,在古代文學這個傳統學科引進一些西方理論及現代研究方法,給人很大啟迪。比如,在講到研究方法時,既列舉了傳統的歸納法、比較法,又列舉了較新穎的統計法和GPS與時空定位法,反映了編者與時俱進的眼光。

但此書也有白璧微瑕之處。首先,綜覽全書之后感覺無論是論述還是例證,其探討的問題與資料中,唐、宋、清部分所占比重較大,而除唐、宋、清之外秦漢、魏晉、元明論述相對少一些,似乎不太均衡。其次,本書第一百四十頁在提到著名唐詩啟蒙讀物《唐詩三百首》時,將其作者寫作“橫塘退士”,筆者查閱了好幾個版本的《唐詩三百首》,包括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所處版本,“橫”都作“蘅”,蘅塘退士孫洙(1711——1778),字臨西,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進士,著有《蘅塘漫稿》。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法導論》以獨特的視角關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引用新的方法與理論去剖析重要的文學問題與現象,開拓了此領域的新路徑,為古代文學方法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學術意義是巨大的。

第7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對策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研究領域非常廣闊,是一門很成熟的研究學科。但該學科在課程的教學研究方面很滯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前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對推動高等院校古代文學教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高等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優(yōu)化高校文學教育實效

前期,高校進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學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偏重于教學手段方面的改革,對課程理念、課程內容缺乏研究,對課程設置的目標不夠明確,沒有實質性的推動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新時期推動高校文學教育改革對推動課程教學、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對培養(yǎng)古代文學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發(fā)展日益加劇,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新的要求。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從課程設計、課程教學方法、課程目標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強高等課程競爭力,提高教學效率。

(三)有助于傳承中國古代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蘊含深刻的人生體驗、哲學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為了提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和國民修養(yǎng),當今社會需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文化熏陶。因為它承載著中華優(yōu)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著開啟民智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作用??上е斑@門課程沒能發(fā)揮其在國民教育中的應有作用,而隨著社會不文明行為的增加,課程也需要由知識教育變?yōu)榈赖陆逃c綜合素質教育。

二、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教學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標

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對中國文學教學理念研究不夠。雖然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豐富課堂,提高課堂的活躍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長期使用這一教學方法和手段,或者經常性的變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勢必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對于長期不重視教學理念和目標的研究,不利于學生找到認同感,學習的目標意義不明確,在學習古代文學課程上,沒有目的性,對學習程度界定模糊,取得的效果鑒定不明確,都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重實訓技能培養(yǎng),缺乏相應的實訓手段

隨著大學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課時相應減少,更多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訓技能,很多高校在對學生考核評價時偏重于課程實訓,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由理論為主,轉變?yōu)閷嵺`教學,給學生增加了相應的實踐學時。高校普遍認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進行實踐教學,應用什么樣的手段去開展實踐教學。很多高校會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學習,通過觀看影片的方式來完成實踐教學任務,雖然教學方式有所變化,但是取得的教學效果仍然不夠理想,對中國古代文學教育長期發(fā)展,對提高高等院校學生的實踐技能仍顯不足。

(三)重文學作品學習,缺乏國學經典創(chuàng)作

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課程內容設置主要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一般是歷史傳唱,文學色彩濃厚,且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具有顯著的教育意義。這類作品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視,在安排課程時對于課時的安排就相對多一些,研究力量也強一些,各高校也紛紛成立專門的國學院,開展國學教育,開始重視國學經典誦讀。高等院校在開展課程評價,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時,在國學教育、研究方面的比重更加偏重一些,平時就要求大學生要開展國學閱讀主題活動,列出必讀科目,將平時的表現和最終考核結果綜合進行評價,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學生的閱讀主動性不強,疲于應付的思想還存在,筆記報告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明顯。

三、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一)科學設置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改革理念和目標

科學設置本課程的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掌握基本的文學作品知識和文學史常識,加深對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悠久傳統和主要特點的認識和理解,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對古代文學課程的基本要求,對于基本常識要熟練掌握,對于文化常識能夠正確判斷。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言說方式和藝術特點,能運用文學、語言學、美學、歷史等相關知識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家、作品、文學事件、文學現象、文學流派進行分析和評述,在宏觀上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fā)展線索。

(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高等院校在加快推行古代文學教育教學手段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技術在高等院校非常普遍,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可以很形象的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很容易接受理解。使用很普遍的是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聲光畫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高等院校應該注重為教師提供諸多素材的條件,因為在制作這些音像資料和文字材料,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如果沒有便利的資源和條件,會極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做出的多媒體資料借鑒意義也很有限,不利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對資料的選取要本著實用,能夠擴大大學生的文學視野,能夠形象的說明問題,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克服過去單純的灌輸式的教育,不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深入的研究問題,活躍課堂氣氛,推動中國古代文學進一步發(fā)展。在研究古代文學課程時要結合其內容和特點,在網絡化時代,對中國古代文學文獻檢索和收集相關學術最新研究成果顯得日益重要。將過去那種傳統的古代文學與現代網絡文獻檢索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展現在大學生面前,可以有效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夠為他們獲取更多的研究成果。現階段,很多優(yōu)秀的中國古代文學被文化部門,廣電中心拍成了優(yōu)秀影片,在全國各大劇場進行放映,這又為大學生研究了解古代文學提供了一定的途徑,使得大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得到學習,激發(fā)研究的興趣。

(三)樹立新型學習觀,將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第8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關鍵詞】親情主題;鄉(xiāng)國情懷;繼往開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代文學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優(yōu)秀的古典作品,能激起我們感情上的共鳴,健全和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每個時代人的本性都會發(fā)生變化,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把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永久的情感內容表達得強烈、生動、感人。(西塞羅:歷史是時代的見證,真理的火炬,記憶的生命,生活的老師和古人的使者。)社會的發(fā)展,促進個人的發(fā)展,社會的健全,有賴于個人的健全,文學的熏陶,可以促進個人的健全。古代文學是現代人繼承的先祖文化遺產之一,沒有文學的熏陶我們只會存在兩種人類原始本性,生存本能和物質崇拜,人類沒有曼妙的思想火花,那人與人之間就是和動物一樣除了需求就是敵意,這與動物就沒什么區(qū)別。(英國的喬治?梅瑞狄斯說過:“過去”是我們臨終的母親,并不是已經死亡的事物。我們的未來不斷使她出現在我們的心目中。)

古代文學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古代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傳授給學生,傳授給我們下一代,傳授給子子孫孫。讓學生明白古人的為人之道,了解古人的學習之路,感悟古人的處事理念,學習古人的治國策略。借鑒古代優(yōu)秀思想,繼往開來,為建設新生活添磚加瓦。(“創(chuàng)造明天的是今天,創(chuàng)造將來的是眼前,當你癡癡地坐等將來的時候,將來就從你的懶惰的雙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

第一、看看古代文學中有哪些內容與我們休戚相關

(一)文學中的鄉(xiāng)國情懷。

(二)古文學中的親情主題。

(三)古代文學中的人生感悟主題。

(四)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治國理家思想。

(五)現代人離不開的古代文化現象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古代優(yōu)秀文明成果。

第二、學校選用優(yōu)秀古代文學作品用于教學的必要性及意義

主要讓學生了解和傳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漢語文學發(fā)展的脈絡。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想要引導學生研習中國古代文學,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語言是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基礎,想要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就必須熟練掌握文言文。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發(fā)展過程,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顯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征。學習古代文學就是要吸收其中的各種精華,拋棄里面不能適合現代社會的內容。把古代文學中精華部分傳承給學生,并能夠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中國古代文學,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與傳承。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耀千古,是我們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歷經歷史長河洗練與淘漉后沉淀下來的最純粹的文化精華,其中最核心最燦爛的部分,直接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因此,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繼承和發(fā)揚祖先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對于我們是很有必要的。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作品,能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溫潤儒雅的氣質、樂觀豁達的胸襟和高潔的人文情懷,這對提升個人的藝術品位和培養(yǎng)高雅的審美情趣以及自己性格的形成和如何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三、選用古代文學中的德育要素來教育學生

(一)我們分析評價古代作家作品并用來作為教學素材時,必須掌握使用的理論武器。要認真讀一些經典作家的著作,特別是關于歷史唯物論和文藝理論的著作。對我們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范例,應當認真學習。總的說來,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并為教學所用,必須做到:要對教材推薦古代文學作品、材料進行研究并吃透,能悟得透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點目錄學,熟悉古代文獻的門類和淵源,是為了能夠順利地找到材料。多讀多研究,把研究對象放在具體歷史條件中來理解。認真學習,掌握思想武器,是為了能夠對古代文學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第9篇:古代文學現象范文

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fā)現:以民俗視角切入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恰當滲透和運用民俗文化因素,在增強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知識面的拓展,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古代文學教學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也隨之取得成效。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民俗視角的切入與運用貫穿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途徑:

(一)課堂教學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滲透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由文學史和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具有相對固定的特點。從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乃至唐宋元明清文學,這些文學歷史的脈絡基本不變,教學的內容無非是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等內容。相對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若要講出新意和變化,只能依賴于評價視角的轉換和改變。而民俗文化因素的滲透與運用就是一種新的評價視角和教學思路,不僅能揭示出古代文學的內在文化含義,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從民風民俗視角切入教學,才能有效地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從真實的文化氛圍中領會作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意圖,得到真知和教育。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繁雜,需要教師結合古代文學授課內容加以整理和挖掘,再配以課件、圖片、實物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展示。

1.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揭示講授者能否對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進行準確還原和揭示,首先關系到對作品的正確解讀。尤其對于古代詩歌來講,其蘊含的民俗文化因素往往不著痕跡,講授者若昧于當時的風俗民情,難免有郢書燕說之失。如唐代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中的名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講授者若不了解“星橋”為古代元宵節(jié)期間令人觀賞的燈的名稱,就會想當然地認為是被燈裝飾的河橋,其實星橋即是一種燈的名稱。《云南府志》云:“元宵賞燈張樂,列星橋火樹于道。次夕長幼挾游,爆竹插香于其處,相傳以為祛病?!薄锻鹌娇h志》也云:“元宵前后,金吾弛禁,賞燈夜飲,火樹銀花,星橋鐵鎖,殆古之遺風云。”可知這兩句就是描寫元宵節(jié)燈火的盛況,與真正的河橋無關。由此看來,古代文學教學應關注民俗資料,這樣才能保證講授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其次,對古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和揭示還關系到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古代送別詩詞中“楊柳”意象的解讀和分析,講授者通常也會提及古人因“柳”“留”諧音而折柳贈別這一風俗習慣并解讀出該意象所蘊含的留念、惜別涵義,但僅僅停留在此就忽略了“楊柳”意象的其他文化內涵,從而也失去了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理解的機會。筆者并不滿足于“折柳贈別”這一民俗行為的介紹,而是通過引用各種文獻資料進一步挖掘這一意象的深層文化內涵。如賈思勰《齊民要術》有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談到“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至毒”;體現佛教教義的《灌頂經》中述及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觀音佛以柳枝沾水救助眾生。受此影響,中國民間稱柳樹為“鬼怖木”,認為它有驅邪保平安的功能。尤其在唐代,圍繞“柳”展開的民俗活動已經非常豐富,如在門首屋檐插掛柳枝,頭上身上佩戴柳枝以及折柳枝送別等等。正是民間社會賦予“楊柳”的特殊文化功能及各種與楊柳相關的民俗活動,使這一意象不僅蘊含留念、惜別的含義,更蘊含著“驅兇求吉”的文化含義,積淀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從而成為送別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大意象。再如講解李白《子夜吳歌》中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或杜甫《秋興八首》中的“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以適時地對詩句中的“搗衣”民俗進行還原:“搗衣”既不是捶衣,也不是縫衣,更不是洗衣,而是古代的一種生產民俗,具體來講就是衣服縫制前的一種特殊勞作,把衣料放置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搗使之平軟便于縫制。同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其畫面展現的唐代婦女搗衣情景和搗衣工具形制會讓學生對搗衣民俗有更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搗衣多是民間女子為征人備置寒衣,常與政局動蕩、戰(zhàn)爭頻繁息息相關。戰(zhàn)爭越頻繁,征夫越多,需為征夫制作寒衣而“搗衣”的現象越普遍,從而出現詩句中描寫的“萬戶搗衣聲”“寒衣處處催刀尺”的典型情景。在此情況下,學生自然會深刻理解作品所隱含的征人思婦的思念之情、盼歸愿望以及對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厭惡的復雜情感內涵??偠灾@種對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的還原與揭示,不僅能有效消除學生的認知斷層,開拓知識視野,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闡釋文學現象,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從民俗文化視角對古代文學史相關問題的闡釋解讀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除了歷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解讀外,還包括各個時期文體樣式、文學思潮、重要流派、文學傳播及接受等相關問題的闡釋與分析,這是文學史部分的重要內容。許多講授者在講授文學觀點時容易流于單調、教條,使之枯燥、空洞,極易導致學生學習倦怠。如果能從民俗文化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闡釋和解讀,講授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講解元雜劇這一文體時,都會提到其情節(jié)結構的大團圓模式,但多數講授者在此并沒有深入挖掘這一情節(jié)模式形成的深層原因和蘊含的文化意蘊,學生也只是機械性地記住了這個觀點而已,對此并沒有很深的體會。倘若對大團圓模式的成因能從中華民族崇尚圓滿的世俗心理、講究因果報應的民間信仰等角度進行闡釋解讀,講授效果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樣從民俗文化視角所做的闡釋和解讀,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文學史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對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開闊視野,實現學習廣度與深度的有機結合也不無意義。

(二)實踐教學中民俗文化因素的應用一直以來,古代文學課程偏于理論教學,疏于實踐教學的狀況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該門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瓶頸。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強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性,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就顯得刻不容緩。筆者在該門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也嘗試從民俗文化角度進行切入,注重民俗文化因素的應用,不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更有效提升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1.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眾所周知,興趣既是學習的動力和內驅力,又是激發(fā)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催化劑。故而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常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成為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也常常采用這一形式,只是如何運用該形式并取得相應成效需要教師提供視角和思路并精心組織。長期以來,筆者從民俗文化視角切入,圍繞“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關系”之思路,有組織、有目的、有秩序地開展了相關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組織”指的是在筆者帶領和指導下利用qq群成立“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群,學生自愿加入,建立興趣小組;“有目的”指的是群中話題討論和活動開展都是圍繞“古代文學和民俗文化”相關問題進行,如讓群中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分門別類收集整理與古代文學作品相關的民俗文獻、民俗圖片等古代民俗資料或描寫反映民俗文化生活的古代文學作品;“有秩序”是從收集整理到分享再到問題討論,有條不紊進行。時至今日,在qq群空間已經了興趣小組所收集整理的與古代文學作品相關的農業(yè)生產、日常飲食、文房四寶、工藝器用、花卉草木、歲時節(jié)日、游藝娛樂、巫卜信仰等古代民俗資料和民俗圖片,以及古代民俗詩詞若干首。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對拓展古代文學的學習空間以及提高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實踐能力也不無意義。

2.進行科研活動訓練一定程度的科研訓練,不僅有益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利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活動,進行科研訓練已成為高校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途徑。鑒于此,筆者在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中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科研活動訓練,可以說是上一階段活動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在經歷了一系列“古代文學與民俗文化”興趣小組活動之后,學生在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必然會對相關問題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這時筆者就會圍繞他們提出的問題與之商討選題,提煉角度,開展研究,并進行論文寫作。經過這些科研活動的訓練之后,學生已先后寫出《唐詩中的冬至節(jié)民俗描寫》《唐代婚戀民俗詩代表作品舉隅》《古代節(jié)令民俗詩詞在當代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等選題較小而不乏新穎、且適合本科生寫作的小論文。更為重要的是,這是學生真實參與體驗的科研活動訓練,再沒有其他活動形式能比這種真刀實槍的訓練過程帶給學生的獲益大。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