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生活的準則范文

生活的準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活的準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活的準則

第1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有件事雖然過去很久了,但一直令我記憶猶新。

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把媽媽為我準備的早飯里的荷包蛋從窗戶扔了出去,只聽“啪”的一聲,荷包蛋落地了。過了一會兒,門鈴響了,我打開門一看原來是樓下的阿婆,只見她一手拿著一個荷包蛋,一手拿著一件沾滿蛋黃衣服,問道:“是不是你干的?"

“不是,不是的?!蔽铱粗呛砂昂驼礉M蛋黃的衣服支支吾吾的說。我想:我住在6樓,還有樓下的人呢!你干嗎不去懷疑他們呢?如果我承認了,阿婆肯定會大罵我一頓。

樓下的阿婆聽了后喃喃自語道:“那會是誰呢?”等她走了后,我覺得很內疚:嗎不跟她說清楚,說出來不就行了。

等媽媽下班回家后,我把事情告訴了她,想讓她陪我一起去向樓下的阿婆賠禮道歉,媽媽聽了后,放下包,馬上和我一起下樓。

第2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生活的準則是什么?有人說,就是吃飽、穿暖。又有人說,生活的準則是,做一個無愧于心的人。那么,生活的準則究竟是什么呢?

有這樣一句話:人各心中一把尺。這尺是用來作什么的呢?這尺是用來量度的。那么這度又是什么呢?這度就是準則,人們心中處世的準則,對于人生需要的準則。我想,生活無所謂準則,生活的準則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

他是一個窮人,渾身上下臟兮兮,衣服打著補丁,褲子破著幾個洞,他和乞丐的唯一區(qū)別是:他的神態(tài)很平和,沒有給人謙卑的印象。即使當他看到一件灰色夾克時,他眼中流露的也只是希望的眼神而非貪婪。

他就這樣久久站在柜臺前,理所當然,他在營業(yè)員的白眼和嘲弄中被趕出來。

三年后,他依舊衣衫襤褸地走進這家商店并且在營業(yè)員開口驅趕他之后,他從容地掏出幾張百元新鈔買下了一件夾克衫,三年前他渴望過卻買不起的那一件。令人詫異的還在后面,他摸出了一把剪刀在眾人驚異中剪碎了他剛買的新衣,他平靜地看著周圍的人們,什么也沒說,轉身離去。

尊重與自尊,在人的內心,它往往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是一個看來的故事。

哈里在廣告牌上讀到了這樣一則啟示:急欲出售一輛轎車,售價一美圓。

經(jīng)過廣告牌的人很多,可誰也沒有停住腳步看一下這則一美圓出售轎車的啟示,大多數(shù)人認為它是個玩笑。

但哈里去了,沒三個小時,他就買下了這輛九成新,無任何故障的車,而且只花了一美圓。

哈里的朋友杰克知道后大叫:天啊,我在一個星期前就看到那則啟示,我當時以為是惡作??!

沒有比這更令人心動的故事了。其實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故事和奇跡,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相信它。畢竟一個連奇跡都不相信的人,怎么能奢望奇跡的發(fā)生呢!

這是一個親身經(jīng)歷的故事。

那一天是新年假期中的最后一天,我剛跨入14歲的門檻。

在路上閑逛時,對面走來一對母女。小女孩大概才2、3歲,穿著一身紅,在母親的攙扶下跌跌撞撞向我走來。

“真可愛!”我童心未泯地向小女孩眨了眨眼。

沒想到小女孩沖我甜甜一笑,喚道:“阿姨!”

“ 阿姨”我顯然被這個稱呼弄怔了。

“她一直這么叫的,別介意?!迸⒌哪赣H看出了我的微怔,忙打招呼。

“沒關系,沒關系?!蔽覍擂蔚匦χe身和她們走開了。

這件事留給我很深的思考。我一直未想過我會長大,因此一直在潛意識中否認自己已14歲的事實,以為這樣便可以繼續(xù)昨日的歡樂,而無需承擔今日的責任。但小女孩的一聲“阿姨”卻叫中了我內心最怕承認的一點。

14歲,應該告別了童年時的幼稚。而對于成長該做些什么呢?面對家庭的責任,面對生活的責任,許許多多的責任要我學會堅強,不再逃避,真正的長大有時也是一種責任!

這只是三個小故事,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我或她都曾發(fā)生過或經(jīng)歷過許許多多的感動,有些會使我們快樂,有些會使我們流淚,但是不論我們怎樣,生活總還是要繼續(xù)的。尊重與自尊,相信奇跡和承擔責任,這就是生活繼續(xù)的動力,同樣也是讓我們更完美的條件。

縱然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潮起必有潮落,當我們的生活富足的時候,我們內心的準則自然就會提高,物質得到滿足后,精神就必然也要尋求滿足??陀^地來說,當我們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我們首先只會考慮到如何來滿足物質上的需要,也就是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當我們的生存不再成為問題,也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可以得到滿足時,我們自然要向更高境界提升自己,來真正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那么,我們的生活準則也就提高了,我們會要求自己做一個無愧于良心的人,我們可以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會要求自己做一個有尊嚴,對人類有貢獻的人,甚至,我們可以想要并要求自己做一個可以流芳百世的人。

貧窮可以是高尚的,富有可以是鄙俗的。歸根結底,就是我們是如何去看待生活,又如何去生活的。善者可以無愧于心,惡人亦可以無愧于心。

第3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當懲罰變成選擇性的利益博弈,已經(jīng)無人畏懼貌似神圣的法律了。法律之不存,社會運行的基石——道德,自然被整個社會棄之如敝屣了。

對應首善之區(qū)滿街紅色標語的是這樣一副圖景:人行道上星星點點的不法廣告,印章、證書和證件,國人最需要的護身三寶;一坨坨狗屎,一個個臟紙團,一攤攤痰跡,一只只煙頭,路上隨處可見的尿跡和嘔吐物;無規(guī)則行走的人們,滿嘴臟話,一律用身體開路。鳴笛,怪叫,以及永無停歇的電鋸聲?!白鲇卸Y北京人”,北京確實需要這樣的人,但有禮的人在哪里呢?

毫無疑問,許多人放棄了對自己的道德要求,也不再用道德去要求別人;每個人都在按照趨吉避兇的本能生存,在叢林規(guī)則下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形同虛設,人人都貌似自在地生活著。整個社會呈現(xiàn)布朗運動的特性,單個原子各自起舞,無規(guī)則運動的原子產生共振,從而形成荒誕的真規(guī)則: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感知這不規(guī)則的規(guī)則,并從中獲得如魚得水的?!霸礁瘮≡娇鞓贰?,庶幾近之。一個熟稔此道的中國人游刃有余,初來乍到的老外卻寸步難行。它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的習性,這個密碼就在中國人手里。

無道德人群的日常行為,塑造著社會的基本面貌。

在我看來,無道德社會人群有幾個基本特征:曰狐疑,曰焦慮,曰放縱,曰唯己。

狐疑者,難以相信別人之謂也。萍水相逢,基于血緣、地緣、學緣的紐帶,本身已經(jīng)不牢靠,在此基礎上,快速流動的人際交往,使得人們戒心重重。交易原則滲透進一切人際關系里,并主導人們的行為。打量,琢磨,含糊其辭,撲朔迷離,猶如浮沉于黃山云霧之中,若有若無,似有又無,難以顯影定型。表現(xiàn)在神情上,是那道迷離的眼神。搜狐搜狐,狐不用搜,觸目皆是。

焦慮者,急于搞定某事而不得,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表現(xiàn)在身體上,就是不能安靜,晃動,搖擺,心不在當下,永遠在期待明天的結果,期望一勞永逸。

放縱者,心中無道德羈絆,隨時點煙扔煙頭,大聲說話,打嗝放屁,擤鼻涕不避人,吐痰不彎腰。會突然停在路中央系鞋帶、打電話,會在餐廳高聲長時間叫罵電話那邊的人,會在高速公路上掏出從容放水……身體各器官遵從本能需求,永遠處在無約束的自私狀態(tài)。

唯己者,天底下我最大,我是我的目的,也是我的手段。做事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不擇手段,不計后果。

或許還要補充一點,一個明顯的身體特征是僵硬。人與人,人與物的接觸,散發(fā)出一股硬邦邦的勁頭,總要發(fā)出某種刺耳的聲音。

在這樣的社會里生存,必須牢記幾條準則:

一、 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這是無規(guī)則的必然結果。好多看似天災的事情,骨子里都是人禍。人性有多險惡,發(fā)生的事情就會有多詭異。從三聚氰胺牛奶到地溝油,有利可圖的所有領域,邪惡的智慧一個都不放過。

二、 相信你不相信的東西。這很好理解,你不相信的東西總會合法地達成目標,不會因你而有絲毫改變。每日發(fā)生的奇跡,都有自己的必然性,但對局外人而言,卻無法復制。

三、 犯規(guī)者為王。每個人都會明白這一點:法律似乎在乞求惡人行善。面對犯規(guī)者,最明智的策略是屈服。

四、 當別人都不遵守規(guī)矩時,守規(guī)矩就成為你不幸的根源。不言自明。

今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一次別離》,看得我百感交集。平淡的生活不經(jīng)意便掉進沖突漩渦,對立雙方掙扎,角力,隨時要爆炸,但又在人性的覺悟中,回歸善的河流。宗教對人性的呵護,顯現(xiàn)出強大而不容質疑的力量。有敬畏心的人,即使利欲熏心,仍舊會從惡的泥沼里掙脫出來,贏得自尊。每個人都是那么真實可愛,勝利屬于道德、理性和愛。這部伊朗影片是一首內心生活的敘事詩,細膩,溫情,內斂,處處給予人性以真摯的呵護。有太多宏大的中國電影,缺乏的就是真誠的倫理敘事,不愿意拷問自己的內心,因為靈魂早已經(jīng)銹死。

第4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關鍵詞:道教戒律尊重生命保護環(huán)境

道教大約是東漢時期成長起來的中國宗教,依據(jù)先秦時代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對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從“道法自然”的角度出發(fā),對保護環(huán)境作了多方面的規(guī)定。如《黃老帛書·姓爭》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就是說順應自然規(guī)律就會昌盛,違反自然規(guī)律就會滅亡,如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就不會失去所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天師道出示了禁止春天和夏天殺害生命的規(guī)定,《三國志·張魯傳》中載有天師道“又依月令,春夏禁殺”的規(guī)定。早期道教不戒肉食,后來受到佛教影響,逐漸改變了飲食結構和祀神齋供的內容,倡導并規(guī)定道士須素食,并俱改先前以豬、羊、雞、鴨、魚等動物作犧牲供品而為香花、水果、谷物等,后期道教對此不斷加以總結,從戒律上形成一整套系統(tǒng)的尊重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和措施?!八^戒者,解也,止也。能解眾惡之縛,能分善惡之界,防止諸惡也?!盵i]也即戒乃禁止之意,歸真之要。所謂律,指犯戒后的懲罰手段,律文是根據(jù)戒條而建立的。戒律對于修道之士來說,猶如渡海的舟輯。道教戒律具有宗教法律的作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德說教,更不是神話故事的宣傳,而是實實在在的隨時隨地就可操作執(zhí)行的律法,違犯了戒律,就要遭到處罰或者被革除教籍、轟出?堂擰I獻源蠖捶ㄊ?、三洞法师,陷喠清諎固d?、藴蕵I(yè)蘢櫻夾胱袷亍?/P>

第一:愛惜、尊重一切動物的生命是道教思想主旨之一。道教戒律中,始終把“戒殺生”作為主要大戒。因為道教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ii]

六朝時的道經(jīng)《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jīng)》中的“十戒“第一戒便是:不殺,當念眾生。劉宋道士陸修靜在其《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中,把”守仁不殺,憫濟群生,慈愛廣散,潤及一切”作為“十戒”的第二戒。其所撰《受持八戒齋文》,更以“不得殺生以自活”作為八戒清齋的第一戒。[iii]《初真十戒》第二戒: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說十戒》第二戒:不得殺生屠害,割截物命。除此而外,《洞神經(jīng)》中“五戒”之第一戒說: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稛o上秘要》卷四十九說:勿殺傷含氣。《靈寶仙公請問經(jīng)》中“太上十戒”之第七戒說:不得殺生祠祀六天鬼神?!渡冉探?jīng)》卷九所述“升玄九戒”之第四戒說:手不得殺害眾生,跂行蠕動含血之屬,皆不得殺。[iv]《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四戒規(guī)定:不得殺傷一切物命;第九十五戒規(guī)定:不得冬天發(fā)掘地中蜇藏蟲物;第九十七戒規(guī)定: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第九十八戒規(guī)定:不得籠罩鳥獸?!吨袠O戒》第一百一十二條規(guī)定:不得熱水潑地致傷蟲蟻。[v]《老君說百病》有:探巢破卵是一病。刳胎剖形是一病。不但自己不殺生,即是別人殺生為了自己,自己也有責任不食,《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第一百七十二戒:若人為己殺鳥獸魚等,皆不得食。第一百七十三皆:若見殺禽畜命者,不得食。

道教還反對驚嚇、虐待動物?!肚f子·秋水》一文中說:絡馬首、穿牛鼻,都是違背自然的東西?!独暇f一百八十戒》中第一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不得驚鳥獸;第一百二十九條規(guī)定:不得妄鞭打六畜群眾;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不得以足踏六畜?!吨袠O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jīng)》中“三百大戒“之第六十四條規(guī)定:不得驚散棲伏;第一百七十二戒規(guī)定:不得驚懼鳥獸,促致窮地;第三十四戒規(guī)定:不得鞭打六畜;第三十五戒規(guī)定:不得有心踐踏蟲蟻;第六十戒規(guī)定:不得便溺蟲蟻上。

在“不殺生”的基礎上,道教還積極呼吁救助動物,并作為戒律規(guī)定下來?!短隙葱`寶智慧罪根上品六戒經(jīng)》中第三戒便說:人應當去撫恤死者,保護生命,救死扶傷,使得一切生命能夠終其天年,不至于中途受傷或夭折?!读壬洹返谌洌骸昂?,有急投人,能為開度,濟其死厄,見(同“現(xiàn)”)世康強,不遭橫惡”。第四戒:“施惠鳥獸有生之類,割口飼之,無所愛惜,世世飽滿,常在福地”。即是說人如果能施以鳥類、獸類以恩澤,省下自己的口糧來飼養(yǎng)它們,而沒有任何吝惜之意,那么,他的世世代代、子子孫孫就會幸福圓滿;第五戒:“度諸蠢動一切眾生,咸使成就,無有夭傷,見(同“現(xiàn)”)世興盛,不履眾橫。”第六戒:“常行慈心,愍濟一切,放生度死,其功甚重,令人見(同“現(xiàn)”)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貧得富,舉向從心?!笔钦f人如果能常懷慈愛之心,憐憫救濟一切眾生,放生度死,那么當他一旦遇到危險、疾病、貧困時就會轉向平安、健康、富裕,人們都會向他學習。可見,道教是從一切生命皆有價值,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勸誘人們救助動物一定會得到永久的福音的。

從“蠶女”的故事可以窺見道教戒律的絕對性,據(jù)《神仙傳》:

蠶女者,當高辛帝時,蜀地未立君長,無以統(tǒng)攝,其父為鄰所掠去,已逾年,唯所乘之馬猶在,女念父隔絕,或廢飲食。其母撫之,因誓于眾曰:“有料父還者,以此女嫁之”。部下之人,唯聞其誓,無能致父歸者。馬聞其言,驚躍振迅,絕其拘絆而去。數(shù)日,父乃乘馬歸。自此,馬嘶鳴不肯飲食,父問其故,母以誓之言白之。父曰:“誓以人而不誓于馬,安有人而偶非類乎?”但厚其芻食,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怒目奮擊,如是不一。父怒,射殺之,曝其皮于庭,女行過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旬日得皮于桑樹之下,女化為蠶,食蠶葉吐絲為繭,以衣被于人間。父母悔恨,念念不已,忽見蠶女乘流云駕此馬,侍衛(wèi)數(shù)十人,自天而下,謂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義,授以九宮仙嬪之任,長生于天矣,無復憶念也!”乃沖虛而去。

這則故事實質上是教人如何對待動物(“牲口”),如何對待“誓言”。從道教天下生靈皆有靈性,皆可修煉成仙的理論來講,“馬”這個具有血氣之性的生靈,它和人一樣應該得到尊重,享有承諾,因此兌現(xiàn)“誓言”對馬亦有效。既然是人違背“誓言”,那么,馬就有權力發(fā)出抗議;既然人對馬的抗議以訴諸武力來抵賴,那么,馬自然也可以復求于武力來討公平。以往研究道教的學者習慣于將此故事詮釋為以忠孝說教,其實是非常片面狹隘的。這則故事的內涵在于教導人樹立天地萬物皆有靈性、皆有神靈住持的觀念,人和萬物具有同等的生命價值,人不可唯我獨尊,“誓言”之類具有信義、約定、法令性質的承諾適用于宇宙間所有生命,人所發(fā)任何“誓言”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兌現(xiàn),不得有違,否則將遭到懲罰。這則故事告訴人們所有動物和人一樣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并從中凸顯出律法的至上性。

道教這一思想以及相應的戒律規(guī)定是非??少F的,一般中國人除了信奉人為萬物之靈外,其它則皆不足掛齒。雖然所謂的君子亦講好生之德的話,但“食不厭精”的圣人在魚與熊掌之間并不避諱對熊掌的偏愛。沒有山珍海味不能稱作帝王宴席?!皣R”當中以“畜生”、“禽獸”、“剝皮”、“抽筋”為曝光率最多的字眼,以此比喻卑賤、兇殘。動物的價值大概只在可供“食肉寢皮”、“臟腑入藥”以茲對人補養(yǎng),現(xiàn)今又多了“謀皮發(fā)財致富”的路子,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的毛皮堂而皇之地競相市場。翻看中華美食記載,竟然是猩唇、猴腦、豹胎、熊掌、駝峰、野驢蹄、野駝蹄等等。今人幾乎品嘗不到這類古人的珍饈了,就以穿山甲、果子貍、貓頭鷹、獼猴腦來替代了,還有食馬、狗、貓等與人類親近動物的野蠻習慣。保護環(huán)境,提高民族的文明與教養(yǎng),不能不對這種野蠻的飲食習慣進行改變。

第二:愛惜、尊重植物的生命。道教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生命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它也能夠修煉成仙。如傳說中的花仙、樹仙、桃仙等,在古代人們將桃木、葦草、荊棘、艾草、薰衣草等植物賦予神秘的力量,認為它們可以辟邪驅瘟,故掛在門窗、墻角。后來對植物的崇拜進一步加深,便出現(xiàn)了掌管農作物的神――社神、稷神、神農氏。其實將植物奉為神的現(xiàn)象很多,如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有古樹、神樹、神草,所以在道教戒律中對植物亦加以保護。道教最早的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專門對禁止燒山林作了理論闡述:

天上急禁絕火燒山林叢木之鄉(xiāng),何也?愿聞之。

然,山者,太陽也,土地之鋼,是其君也。布根之類,木是其長也,亦是君也,是其陽也?;鹨辔逍兄L也,亦是其陽也。三君三陽,相逢反相衰。是故天上令急禁絕燒山叢木,木不燒則陰中。陰者稱母,故倚下也。[vi]

《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jīng)》中的“二十四門戒”第十八戒規(guī)定:人不能無故采摘花果,毀壞園林,否則就會下地域,受吞鐵丸之苦?!独暇f一百八十戒》中的第十四條要求:不得燒野田草;第十八條要求:不得妄伐樹木;第十九條要求:不得妄摘草花?!睹盍纸?jīng)二十七戒》中也有“不得燒野山林”的規(guī)定[vii]?!吨袠O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jīng)》中第六十一條說:不得無故砍伐樹木;第六十七條說: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

不毀壞樹木花草的同時,道教還主張培植植物,去植樹造林,營養(yǎng)花圃,美化環(huán)境,所以道教的洞天福地均為蔥蔥郁郁,青綠草被,大部分道教宮觀均留下了歷代高道大德們栽種的古樹,古木參天,綠樹成蔭,花團錦繡。青城山天師洞內的張?zhí)鞄熓种层y杏,江西南昌西山萬壽宮內的許真君手植古柏等,已經(jīng)成為名跡勝物。對此道教戒律中有明文規(guī)定,《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六戒經(jīng)》中的第九戒即說:邊道立井,植種國林;教化童蒙,與人為善。

第三:積極保護人類和動植物、微生物及一切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生命環(huán)境。人類和動植物、微生物及一切生命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主要指大氣、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這是一切生命的源泉,破壞之就等于斷子絕孫、自掘墳墓。道教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早期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中已明確反對人們亂鑿土地、亂掘河川,傷害大地母親的惡劣行為。當然,這也是跟道教的神仙信仰分不開。道教的形成與中國古代自然神崇拜、多神崇拜分不開,天地萬物皆有神靈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所塑造、所信仰的神仙,如后土娘娘,五岳大帝,三官、四瀆神真等,均與氣、水、土有關,因而竭力維護天地神、土地神、江河湖海神的威嚴、完整、安全自然是道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因而道教戒律尊重和保護水土資源也是理所當然的?!独暇f一百八十戒》中的第二十五條說: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第四十七條說:不得妄鑿地毀山川;第五十三條說:不得竭水澤;第一百條說:不得以污穢之物投井中;第一百零一條說:不得塞池井;第一百零六條說: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水中;第一百三十四條說:不得妄開決陂湖?!吨袠O洞真智慧觀身大戒經(jīng)》中亦有:不得以毒藥投淵池江海中等規(guī)定。表明道教對人自己和動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抱以積極保護的態(tài)度,十分尊重和珍惜人類和其它一切生命所僅能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結語

英國科學家萊奧波爾德(AidoLeopold)在《大地倫理學》一書中提出生態(tài)倫理學的主張,他認為:(1)人類并非自然界的主人、統(tǒng)治者,而是自然界中極普通的一員。(2)必須樹立生態(tài)整體思想,只追求經(jīng)濟功利而不關心生態(tài)平衡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3)要把權利這一觀念從人類延伸到自然界的一切實體和過程,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有生存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踐踏它們的這些權利。[viii]

道教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所制定傳授的戒律,可資我們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作借鑒。

用終極價值、終極關懷來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保護土地、水、空氣的良性循環(huán),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任何生命事物,是必須的,但這種保護必須訴諸嚴格的法律來實施,不給任何人、任何勢力集團以法外循私的“例外”。所謂靠啟發(fā)民智,提高人的素質來喚醒環(huán)保意識,無疑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斃!恰如坐在即將噴發(fā)的火山口上的人,怎能將希望寄托在不知何謂火山噴發(fā)的愚人的拯救?等到他們觀賞了火山噴發(fā),地球已經(jīng)毀滅?,F(xiàn)在必須號召全世界各國政府、人民聯(lián)合起來,為保護人類唯一的家園而戰(zhàn)。也即:擴大聯(lián)合國的權限,由其出面簽訂一種世界環(huán)保法律條文,由去下屬的保護環(huán)境署監(jiān)督實施,并賦予保護環(huán)境署以武裝警察的權力,必要時,訴求常規(guī)武力強迫執(zhí)行之

[i]見《洞玄靈寶玄門大義》

[ii]見唐·潘師正《道門經(jīng)法相承次序》

[iii]見《云笈七鑒》卷四。

[iv]見《無上秘要》卷四。

[v]見《云笈七鑒》卷三九。

[vi]《太平經(jīng)卷之一百一十八――禁燒山林訣第二百九》第六六八頁。

第5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生活的準則可以是一條直線,可以是一條曲線,也可以是一條射線。生活的準則就是學會如何面對自已,如何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 題記

我開始抑制不住回想這幾年的初中生涯,所有的片段在我腦中閃過,如同一部彩色的無聲電影,只是故事的結局正在進行中……

每一個早晨/模糊的眼前第一個身影是您/用那無限的期望換我健康成長/終于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您始終是我的依靠/那一刻/我終于理解……

已經(jīng)初三了,學習壓力越來越大,我把興趣愛好壓到了箱底,將快樂埋進了溝壑,作業(yè)越來越多,拖堂越來越正常。免不了心情煩躁,所以對于媽媽的嘮叨我總是不屑一‘聽’,直到有一天夜里,11點了,我仍對難題束手無策,抬頭卻意外的發(fā)現(xiàn)一杯咖啡,再轉頭,視線只留下媽媽緩緩離去的身影,那一刻,我終于理解了母親。

我明白這是生活的準則對我而言是理解。

無論何時我都會很堅強的/無論將到來的明天是怎么樣的/不能改變我們描繪未來的熱情/在夢中我看見幸福的影子/懷抱喜悅 帶著笑容/前進吧!

初三的理科就是一個堅不可摧的碉堡,考試逐漸頻繁,我忙碌地復習應考,最終還是重重摔倒。

于是第一次有了沮喪的心情,有了沉重的嘆息。

于是日子充斥著淡淡的黯灰,只是偶爾趴在欄桿邊,看著預備年級的學生歡樂的笑聲,突然覺得那樣的日子,已經(jīng)遠了。

但終于有一天,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勇敢面對,跌倒了再爬起來,人生的第一次挑戰(zhàn),我豈能錯過?

在這時,生活的準則是堅強。

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能在半路就返航……

未來,被人歌頌的天花亂墜,卻永遠布滿陰霾的灰。探索未來之路,竟像在黑暗中摸索朦朧的光源,依稀可見,卻荊棘叢生。

現(xiàn)在回想以前覺得痛苦不堪的生活,發(fā)現(xiàn)真是一種幸福!我無法站在那個高度,比現(xiàn)在苦難當做幸福,我只能把中考看作一種磨練,一種不可避免的磨練。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會覺得中考也是幸福的。

第6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都會告訴人類,我們需要任責

——題記

生活的準則是什么呢?他會在哪里呢?……也許他就在你的“那里”——心。

在你每天的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準則”,可是你又是否真正的去完成過呢!?或許就同我一樣常常會“背叛”這種準則……

今天與往常相同,只要老師說我們可以放學了,我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般的理好書包,隨即沖出教室。因為我“明白”我現(xiàn)在就只是要回家然后做作業(yè),“重復”著同樣的生活。走在馬路上的我卻不知學校里還有我沒做完的工作,我的肩上還有未完成的“使命”。

在學習上,有自己的見解,說明的就是做事有主見,體現(xiàn)在學習上。在生活中,敢于承擔責任,不推諉,說的也是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敢于面對現(xiàn)實,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說明的也是遇事有主見了。

生活里有苦難也有責任。是呀,人生就是苦難,家庭就是港灣,人為了生活過得更好,只能在生活中尋找幸福的方向,不管是否有陽光出現(xiàn),命運有了波折,就得勇敢面對,在順利中祈求平安,在幸福中感恩天賜,想讓生活風平浪靜,就得時時負起責任,一點一點不放過,有了責任感,日子才會在風雨過后重見陽光,在責任感中尋找力量,獲得重生。

第7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出:“那種永遠為自身而不為它物的目的是最完滿的、絕對最終的目的,是最高的善?!鄙茖θ祟愐馕吨腋#吧剖亲罡叩男腋!薄6说纳凭褪呛嫌诘滦远傻撵`魂的現(xiàn)實活動。〔1〕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傳統(tǒng),生活的目的是其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構成人類的幸福;德性是內在于生活并走向好(善)生活的途徑,德性的完滿本身即是好生活的重要部分;德性是一種獲得性品質,它的養(yǎng)成離不開生活。

由此我們提出,德育的功能就是培養(yǎng)人的完滿的德性;德育過程是引導個人合于德性的現(xiàn)實生活展開的過程;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好生活,是生活的幸福。

一、現(xiàn)代德育的困境——與生活疏離

(一)生活對德育的疏離

社會發(fā)展至今,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物質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豐富,人不知不覺就陷入了鋪天蓋地的物質世界。不僅如此,人們對物質的欲望也越來越大,這使得人陷入物質主義的泥坑而難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與物質主義密切相關的是工具理性的擴張與技術的至上?!?0世紀是第一個技術起決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確定的時代,并且一開始使技術知識從掌握自然力量擴轉為掌握社會生活,所有這一切都是成熟的標志,或者也可以說是我們文明危機的標志。”〔2〕

現(xiàn)代社會強調個人利益,越來越多地賦予個人以獨立和自由,非個人的標準已不再成為個人認可并樂于接受的生活基本準則,個人自由決定自己生活的方向。個性得到了極大的張揚,個人不再刻意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德性傳統(tǒng)無法為繼。人們越來越多地被賦予選擇道德與選擇何種道德的自由,共性的追求不再成為德育的庇護,個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接受德育影響。這既是一種進步同時又不可避免地消解了德育的力量。

物質主義與工具理性的高揚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減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削減了德育之于生活的吸引力。個性的高揚與共性的失落則意味著盡管德性已越來越遠離生活,恨鐵不成鋼的德育又無可奈何,它必須尊重個人的自由。這樣的結果是生活越來越疏離德育。

(二)德育對生活的疏離

在生活逐漸疏離德育的同時,德育并沒有積極應對,反而出現(xiàn)了背離生活的傾向,這樣就加大了德育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現(xiàn)代德育過分地強調外在功能,德育活動本身過多地著上了功利色彩。受外在功利制約,德育活動便不能按其當下應有的內在方式深入,從而不能使活動過程本身有效地充盈與愉悅。德育更多地進行的是與個人真實生活并無關聯(lián)的活動,這樣德育并沒有改善個人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個人不可能獲得因德育展開的過程而帶來個人生活的充盈與完滿,德育影響與個人生活異質,德育影響會自然地受到個人當下生活的拒斥從而使德育在個人生活中趨于失落。

現(xiàn)代社會分工的加劇與現(xiàn)代生活變化的加快,使個人的整體生活為自身不同的角色分割,現(xiàn)代生活難以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人們在不同角色中履行不同的責任、完成不同的任務、遵循不同的準則。“現(xiàn)代把每個人的生活分隔成多種片段,每個片段都有它自己的準則和行為模式?!薄?〕與此同時,現(xiàn)代德育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個人整體生活與內含于整體生活之整體德性的關注,過分地強調角色道德與職業(yè)道德,更準確地說是角色規(guī)范與職業(yè)規(guī)范。它強調的乃是角色行為和職業(yè)行為本身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而非個人整體生活的德性。個人遵循規(guī)則的行為是一種“創(chuàng)制”而非個體的道德“實踐”?!?〕這樣就加劇了個人整體生活與角色行為、職業(yè)行為的分離,大大削減了道德的內涵,淡化了德性的內在精神,最終意味著德育對個人整體生活的軟弱無力。

困境是客觀存在的?,F(xiàn)代德育必須面對物質主義,工具理性與個性濫觴的事實,此構成德育的外在困境;必須面對遠離生活而自身乏力的事實,此構成德育的內在困境。如果德育不能在解決以上問題中找到突破,德育將不可能走出失落。

困境的焦點在于德育與生活的疏離?!敖逃ㄟ^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樣也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fā)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德育?,F(xiàn)代德育走出困境的關鍵在于回歸生活。

二、走出困境——德育向生活回歸

(一)回歸生活——德育外在困境的突破

現(xiàn)代社會容許且尊重個人對物質的追求。問題在于盲目與過份。在四處高舉經(jīng)濟利益的前提下,德育提倡個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要注重精神追求,在實際中此兩手抓便很難避免一手硬一手軟的結局,德育流于空泛。要從根本上突破物質主義的樊籬,惟有指向物質之上的更高目的——生活的幸福,好生活。生活的目的在生活自身,在生活的善。物質在走向個人生活幸福的過程中只是外在的基礎與手段。物質本身是非自足性的。德性作為手段與目的內在地統(tǒng)一于生活之中。這樣,有用性作為手段的手段便不再是生活的尺度,德性就可能重新滲透生活。所以,德育應該的指向乃是個人的幸福生活,德育只有把個人引向生活,引向好生活,引向對好生活的追求,才可能擺脫以手段取代目的,以生活手段作為生活標準的歧途。

科學技術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科學的精神。問題在于,對科技的盲目崇拜支配了個人生活,使個人生活迷失了方向。在崇拜科技的信條下高喊要弘揚價值性必然是微弱的。要突破工具理性獨尊的地位,必然要回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共同的指向——生活世界。個人的生活世界原本是整體性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生活世界離不開完整的經(jīng)驗,“生活是經(jīng)驗的生活”〔6〕,只有經(jīng)驗的整體性,才可能建構生活的整體性,才可能實現(xiàn)人、生活的完整性。單純依靠科技理性顯然無法獲得個人完整的經(jīng)驗。個人只有讓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共同進入自己的經(jīng)驗,才可能獲得經(jīng)驗的完整,才可能實現(xiàn)生活的完整與充盈。幸福的生活離不開生活的完整。德育應該把人引向人的生活世界,引導人去積極建構個人完整的生活經(jīng)驗,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生活的建構過程中同時獲得德性的完滿,實現(xiàn)德育的目的。

個性解放乃是人類發(fā)展的表現(xiàn),是人類長期力爭的結果,強調個性的發(fā)展是時代的潮流?,F(xiàn)代社會已很難建構一套統(tǒng)一的客觀的非個人的標準,事實上已不可能再重新恢復古典時代的德性傳統(tǒng)。強調個性意味著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個人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個人可以選擇高尚無私的生活,也可以選擇在不違法亂紀的前提下平庸自私的生活。不管是高尚還是平庸,都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必須對你自己的生活負責,德育引導你去選擇而決非強迫你去選擇——強迫之下實際上不存在選擇。德育不可能讓人徹底放棄他當下的生活來接受另一種規(guī)范的生活,選擇總是自愿的,個人只可選擇他可能接受的生活。德育必須先尊重真實的個人生活,在此基礎上逐漸拓寬個人的生活視野,拓寬更廣地踐行個人生活意義的途徑,從而更多地踐行人類生活的共性,逐步提升個人的生活境界。只有尊重個人的生活,才可能贏得生活的尊重。個性總是再現(xiàn)于個人生活,表現(xiàn)為個人生活的特性。扼殺個性意味著扼殺個人生活的豐富性與獨特性,現(xiàn)代德育決不應該如此,而是保護個人的個性,引導個性更好地展現(xiàn)并充盈于個人的生活,獲得當下生活的充盈,并在此過程中尋求人類生活的共通性。

(二)回歸生活——德育內在困境的突破

內在困境的關鍵在于德育偏離了其本意的目的。強調德育的外在功能未嘗下可,問題在于,如果其內在功能都未能很好的實現(xiàn),那么它怎么可能充分地實現(xiàn)其外在功能?個人的生活本并非為了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相反,成就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曾把生活分成三種:享樂的生活、政治的生活、思辨的生活,在他看來,德性比榮譽更能成為政治生活的目的,故政治活動本身亦內在地指向個人生活的完滿。德育在引導牽涉政治思想品質的現(xiàn)實活動展開的過程上,應使之成為個人生活進一步拓展的活動,是內在于個人整體生活的,個人在此過程中能感受到生活意義的相應拓展與生活的充盈,個人能領略因其有關政治思想品質活動的展開所帶來的生活的富足。德育不可能勸導人真誠地去做與其當下真實的個人生活毫無關涉的活動,去獻身于個人生活世界之外的某個目的——除非該目的成為了一種生活的精神內含于個體生活世界——既如此,則該目的已經(jīng)成為個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現(xiàn)代社會強調角色行為與職業(yè)行為的正當與合理,并不強調把完整的個人投入于角色與職業(yè)之中,使得人與行為分離,職業(yè)規(guī)范與個人德性分離?!安煌藦氖虏煌墓ぷ鳎赜诓煌幕顒?,具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但作為生活中的每個人,他是整體性的,不可分割的。他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一活動中,他的生活不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狹隘的范圍?!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特殊的人;他首先是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從事某項特殊活動的人。個人的德性是角色規(guī)范與職業(yè)規(guī)范的基礎,只有以個人德性來統(tǒng)整人的職業(yè)規(guī)范,才可能使職業(yè)規(guī)范內化為個人整體德性的一部分,并真正成為個人真誠的行為準則。只有使人的德性滲透于生活全過程,才可能保持生活的整體性與統(tǒng)一性。這樣,職業(yè)規(guī)范的遵循就不僅僅是個人職業(yè)行為公正合理的保證,而且是當下個人生活完滿的重要內容。當個人傾其身心入于職業(yè)行為中,此行為即是個人的生活行為,個人生活由此而統(tǒng)一起來。這樣,德育不是在加劇個人生活的分離,而是在增進并維護個人生活的完整與統(tǒng)一性,從而實現(xiàn)人之為人的統(tǒng)一與完整。

三、回歸生活的德育途徑

(一)從德育走向生活——德育途徑之一

要實現(xiàn)德育向生活的回歸,德育要先改變自己疏離生活的形象,主動關懷生活,建立與個人生活世界的廣泛聯(lián)系,拓寬德育影響與個人之間的對話語境,贏得生活的尊重,有效地滲透個人整體生活,改善自身對生活的軟弱乏力。

愛祖國不是空洞的。真正的愛國之情必然牽涉?zhèn)€人的生活世界,是源自個人生活世界的內在的情感積累,是個人生活的精神支柱。不是因為祖國本身可愛就會自然地產生一種深厚的祖國之愛,不是因為你是祖國之子你就得無條件地去愛祖國,而是因為祖國與個人生活世界發(fā)生了有意義的牽涉,個人在此意義牽涉中內在地發(fā)生祖國之愛。只要這種牽涉永在,則個人對祖國之愛便永不消失。意義牽涉的改變也必然會引起祖國之愛的改變。所以,德育的關鍵在于把外在的目的轉化為內在的目的,把德育內容轉化成為與個人生活世界的意義牽涉,并引導個人理解、豐富、踐行這種“牽涉”,在此“牽涉”中獲得德性的發(fā)展。個人需要的不是理論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理論,即作為生活精神的理論。任何德育影響如果不能給生活以啟迪,增進生活的理解與智慧,勇氣與力量,那么它就只是說教——誰會需要空洞的說教呢?

現(xiàn)實德育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育活動過程之于個人的乏味?!白钔昝赖母杏X就是那種處于良好狀況的、指向自身最好對象的感覺??鞓肥宫F(xiàn)實活動變得完美”,“使生活變得完美,使我們去追求它?!薄?〕德育過程時刻指向當下的個人生活,引導個人生活的展開與充盈,積極影響個人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使德育過程自身充實飽滿、為快樂所充溢的過程。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乃是他充實他當時當?shù)氐纳顮顟B(tài)的最佳途徑,換任何一種行為他都無法享受到因這種方式而帶來的充實與快樂,助人與他的好生活密切相連,助人就是他的好生活。很難想象,如果以助人為苦,是否能成就一種真正的雷鋒精神。為什么說雷鋒每年三月來四月去,根本就在于雷鋒式的行為并沒有真正內化為個人生活狀態(tài)并作為充實個人當下生活過程的快樂途徑。人們只是在做一種表淺行為的模仿,而沒有觸及真正的雷鋒精神。

我們比較一下兩種德育視角。以教導“誠實”為例。一是你應該誠實,誠實對社會和他人有利,你若欺騙別人,對人不利,你會失去別人的信賴,陷于孤立。一是誠實是個人的好品性,它使個人心懷坦蕩,既得人情之平又得我心之安,是個人好生活的重要品質。第一種乃是規(guī)范型的德育,“你不遵守A就會出現(xiàn)B,B對社會和你不利,所以你必須遵守A”。假設個人通過此過程遵守了A,但此人并非作為人整個地接受了A,而是出于B的利害關系貯存了這一規(guī)則。個人獲得的是A的形式非A的精神,一旦條件許可個人就可能放棄A。顯然這沒有構成真正的德育,因為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內化。第二種始終立足個人及其生活,德育的展開與個人生活的展開相統(tǒng)一,個人不僅在踐行某種德性,而且在獲得生活的完滿。正因為個人需要好的生活,所以他無法背離好生活的品質。個人獲得的并非簡單行為規(guī)范,而是內在的德性。個人既踐行品質又獲得了生活的完滿。德育既實現(xiàn)了內在目的,又實現(xiàn)了外在目的。

我們認為,德育走向生活的關鍵是還原德育的外在目的,實現(xiàn)德育的內在目的,促進德育過程的生活化。

(二)從生活走向德育——德育途徑之二

德育把個人帶入人的真實生活中,激勵個人去交往、創(chuàng)造、勞動,激勵個人去生活、去經(jīng)歷、去體驗,拓寬個人的生活視野和整個生活世界的內涵,激勵個人不斷去追求好的生活,在對好生活的追求中獲得生活的完滿,提升個人的生活境界,與此同時也獲得內含于個人好生活的德性的完滿。

人需要有意義的生活。德育引導人去追求生活的意義,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意義,來自于人在其世界中的‘牽涉’……人在世界中的‘牽涉’使得他的生活成為有意義的。”〔9〕德育把人引向與環(huán)境的積極的對話,引向與周遭世界的廣泛交流,拓寬并踐行人與世界的生動、活潑、豐富的關系,拓展實現(xiàn)個人生活價值和踐行生活意義的可能途徑,為個人走向好生活、生活幸福拓寬道路,個人得以踐行充實而富有意義的人生。

人不僅生活,而且指導自己的生活(格倫)。蘇格拉底提出,“沒有省察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比艘云渖顨v程為背景,來理解、省察個人的生活歷程,從而獲得德性的深入與完滿。

個人是個人生活的主體,德育在此過程中必須尊重個人的選擇,讓個人感受到自由——他可以自由地選擇,憑著他的現(xiàn)實的德性——而不以祈使性的規(guī)范語句去試圖控制、約束人的選擇行為。那樣,人就失去了自由感,就會對德育對其生活的引導產生厭惡與排斥。“一個人自由選擇了某種責任,就是自由地選擇了不自由。”〔10〕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從生活走向德育,是一條間接實現(xiàn)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是一種非德育的德育。德育要大膽地激勵個人去生活,去追求好(善)的生活,去踐行好的生活品質。好生活本來就是德育的目的。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言:“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本質,逐漸自我認知知識,探索道德。一個正直的人,他同時就會是一個正直的公民?!薄?1〕一個擁有好生活品質的人一定會是一個好的公民;一個每個人都擁有好生活的社會,一定是好的社會。*

注:

〔1〕〔8〕亞里士多德,苗力士譯:《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版,第1、2、10、9卷。

〔2〕轉引自何中華:《回到自身:世紀之交的哲學重建》,《學術月刊》,1995年第10期。

〔3〕麥金太爾,龔群譯:《德性之后》,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版,譯者前言第16—19、22頁,第257頁。

〔4〕亞里士多德說,“實踐不是創(chuàng)制,創(chuàng)制也不是實踐”,“只有有所為的思考才是實踐性的?!薄赌岣黢R科倫理學》第6卷第2、4章。

〔5〕《陶行知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頁。

〔6〕〔7〕金生@①:《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督逃芯俊?,1995年第8期。

〔9〕H.P里克曼:《狄爾泰》,中國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121頁。

〔10〕趙汀陽:《論可能生活》,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第158頁。

〔11〕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三聯(lián)書店,第269頁。

第8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就是去缺乏心領神會與換位思考,缺乏對生活的感悟,有時候遇事愛鉆牛角,動不動就火冒三丈,大打出手,有時候會傷了朋友和氣;有些人總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維,遇事不饒,爭強好勝,無非作歹;有些人遇事想不開,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盡做些讓父母傷心的事;有些人一味的抱怨生活,覺得生活就是對他不公,還又時候怨恨父母沒有生在富豪家庭,卻未感恩反而反目成仇,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在出現(xiàn)。有些人遭受一些挫折,就會情緒低落,對周圍一切麻木不仁,對生活失去信心。這就是我們缺乏生活感恩情懷,沒有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處境,也沒有替別人去想一想,這種思想我們都普遍存在,只要我們用換位思考的角度去考慮,這種事情就會引刃而解,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我們最為感恩的人,使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也給了我們生活的一切,作為兒女一輩子報答不上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個世界中只要父母的愛不要任何回報的,永遠是給兒女一份終身享用的饋贈,首先我們要對父母感恩,多替父母操心,讓父母活得健康快樂,享受生活的一切。

換位思考是一種人世間最好的思維方式,我們用這種思維可以解決生活中不和諧不利因素,在生活中多一些感恩,生活矛盾就會減少,社會風氣就會濃厚,就會人際關系融洽,鄰里關系和睦,社會關系就會和諧。

換位思考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個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們處處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我們生活的一切,我們就會感悟到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別人的我們不羨慕,他人的我們不奢望,個人的也不炫耀,唯有自己擁有的才是最真實的。

換位思考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最能體現(xiàn)善待自己、與人為善的道德準則,也是我們做人的行為規(guī)范!

第9篇:生活的準則范文

今天,我們要提倡寬厚待人,當有人由于誤會而冤枉了自己時,應當予以諒解,不要得理不饒人;而批評別人的錯誤時,態(tài)度應當誠懇,友善,不要尖酸刻薄,更不要抓住人家的錯誤不放。

待人寬厚對搞好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記得在我上三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在學校里課間休息時,我和同班同學崔澤升在走廊里有說有笑地走著。這時,一陣跑步聲傳來,只聽哐地一聲把崔澤升撞倒在地。我一看是一年級的學生撞的,當時我就非常生氣地說:“你是怎么走路的,把我的好朋友都撞倒了!”那學生不好意思地低著頭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這時,我還想訓斥他幾句,卻被崔澤升給攔住了,然后笑著對小男孩說:“沒關系的,以后你要注意啊,別再跑了。再撞倒別人就不好了!”他還用手輕輕地摸著他的頭,小男孩紅著臉點了點頭,輕輕地走遠了。崔澤升隨后對我一本正經(jīng)地說:“韓浩天,其實,他比咱們小,咱們應該讓著他、理解他,誰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一顆寬厚的胸懷去包容別人。”我聽了,覺得非常有道理,人與人之間就要寬厚待人,以誠相待。

記得還有一次,我們吃午飯,我?guī)У娘埡星耙惶焱浨逑戳?,飯盒油膩膩的、臟兮兮的,無法盛飯。班主任郭老師看見了,就毫不猶豫的把飯盒拿過來,到洗手池刷起來。我看到老師的背影熱淚盈眶,心里說不出的一種感動。郭老師刷好飯盒遞給我,溫柔地說:“韓浩天,下次一定要把飯盒清洗干凈再帶來,身體健康是重要的。”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永遠記在心中,它體現(xiàn)了老師用自己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我們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