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

第1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言文教學 主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10-0050-02

作者簡介:李靜(1977―),女,江蘇海門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海門市證大中學語文教研組長。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如果將高中語文教學的內容分成詩歌教學、作文教學、散文教學、文言文教學幾大塊,顯然,文言文教學是很多教師和學生公認的難點。有的教師認為文言文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考查比重不大,所以不必下太大的功夫,這樣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名篇,它們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高中文言文教學應突出以下三種主導策略。

一、放下畏難的包袱:提高興趣,創(chuàng)新方法

很多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抱有畏難情緒,認為文言文晦澀難懂,想到學習文言文后還要背誦就覺得“如臨大敵”。《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彼栽谖难晕慕虒W中,教師也應該將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具體呈現(xiàn)出來。很多教師教學文言文的效果不好,原因也在這里,他們僅僅是將文言文教學的工具性呈現(xiàn)了出來,將很多文言文的知識點、內涵等一股腦兒都拋給了學生,學生一時半會兒難以理解和消化,致使學生“一上課就盼著下課”。文言文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放下畏難的包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筆者創(chuàng)新了授課方式,一開始并沒有將生澀、難懂的文言文句子呈現(xiàn)給學生,而且根據這篇課文涉及人物眾多的特點,拋下了兩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假如你是一個演員,你想扮演《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哪一個角色?為什么?”通過這類創(chuàng)新性問題的提出,學生對于所學的文言文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并且能夠積極調動主觀能動性,跟隨教師一起學習。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一點至關重要,不少學生其實還沒有走進文言文學習的殿堂,在途中就已經感到“如臨大敵”了,此時,我們教師該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放下畏難的包袱,提高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偶爾用詼諧的文言文句子跟學生調侃。比如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時,說到了對人生理想的追求,當學生問筆者時,筆者開了一個玩笑:“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學生被老師幽默的引用逗樂了,課堂氣氛頓時輕松了不少。

筆者在教學文言文時,常有學生表示不解:“我們?yōu)楹芜€要學習文言文呢?現(xiàn)在又用不上?”筆者對學生講:“真的用不上嗎?老師曾經就聽說過一件和文言文有關的很有意思的事情。老師當年的一個大學同學去考研究生,筆試通過后進行面試,面試老師問了一個很刁鉆的問題:孔雀為何東南飛?這個人靈機一動:因為‘西北有高樓’!”結果就憑借這樣一個巧妙的回答,盡管這個人剛達到面試的分數線,但還是被公費錄取了。因為從“西北有高樓”這個短句中,這個人的文言文閱讀功底足以窺見一斑。

二、體味誦讀的絕妙:品讀文句,理解含義

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言文作品,大多是散文或者是駢散結合的精品,所以在誦讀中,學生才能充分體會到語言的美感。正如朱熹所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庇纱丝梢娬b讀在學習古文時的作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首先帶領學生品讀文句,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本含義。

雖然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但誦讀對高中語文特別是文言文教學具有積極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筆者經常在課內外花一點時間帶領學生一起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文言文句子的美感,在誦讀中逐漸滲透文言文知識點。如讀《諫太宗十思疏》時,學生在朗讀一些文言文詞句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感覺到美,“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雖然學生對于每一個字、詞的內涵并未深入理解,但是通過誦讀,他們能夠漸漸明白其含義,也就自然能夠理解題目中“諫”的內涵了。

三、站穩(wěn)教材的基點:分析考點,步步為營

很多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以為是因為其課后閱讀量不夠,于是要求學生增加課外文言文閱讀量,實際上,這種做法恰恰走進了“誤區(qū)”。學生本就對枯燥、生硬的文言文知識不感興趣,如果再要求其加強課外文言文閱讀,就更容易使學生顧此失彼、無所收獲了。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應立足于教材,步步為營,狠抓落實,在學生收獲扎實的基本功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以教材為核心,輻射課外文言文閱讀。我們的教學要時刻關注考試動向,根據近年來考試對文言文字詞理解考查較多的特點,教師應分析考點,針對文言文教學布置一些練習題,以提升學生應用文言文知識點的能力。

第2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大班額造成的教學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學生人數多,導致部分學生的學情無法得到教師的及時關注;后排的學生和教師的交流效果差,聽課容易走神;學生和教師的上課交流機會過少;教師不能及時關注每一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種現(xiàn)象,都是大班額直接帶來的負面效應。那么,在大班額的現(xiàn)狀不能短期內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最大化地掌握知識,培養(yǎng)其對課堂和學科的興趣,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和問題,筆者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實踐和總結,從具體的教學中總結歸納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引入專題學習,注重以點帶面

語文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更是審美的課堂。語文課堂需要有深度,但深度的挖掘需要廣度的鋪墊。不管是鑒賞詩詞還是鑒賞小說,大量的閱讀是審美的第一個步驟。在大班額教學的現(xiàn)狀下,我們無法關注到每名學生的閱讀情況,但可以引入專題學習,以點帶面地進行教學,從而給學生打下興趣和深思的基礎。

例如,高中語文必修一的第一個單元涉及的是現(xiàn)代詩詞閱讀,分別為的《沁園春?長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四篇詩詞雖然同屬于現(xiàn)代詩歌作品,但是風格、內容和主題迥然不同。

針對這樣的詩歌單元,單純地做一個“現(xiàn)代詩詞賞析”的專題閱讀,顯然不能面面俱到,無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現(xiàn)代詩歌的美感和詩詞作品本身的不同。因此,筆者設計了“激蕩人心的偉人詩詞”“現(xiàn)代詩的三美”和“現(xiàn)代詩與流行歌曲歌詞”三個小單元進行擴展閱讀。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在“激蕩人心的偉人詩詞”專題中,結合的《沁園春?長沙》,引入的其他詩詞、李煜、乾隆黃帝的詩詞來進行擴展閱讀;在“現(xiàn)代詩的三美”專題中,首先引入現(xiàn)代詩“三美”的文藝理論,結合文藝鑒賞理論學習詩詞;在“現(xiàn)代詩與流行歌曲歌詞”專題中,筆者引入了周杰倫和許嵩歌曲中的部分中國風歌詞與現(xiàn)代詩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詩詞的學習熱情。

在類似的專題學習中,教師不能單純地認為只要有專題就一定能有效果,更不能一味地從深度入手,應該將深度與廣度結合,將文學與生活結合。只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文學的血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培養(yǎng)學生自發(fā)進行閱讀感悟的習慣。

二、利用課堂最后3分鐘,總結引領啟發(fā)

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一定的,12歲以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一般在35分鐘左右,而下課前的幾分鐘更是學生心神不定的時候,很多教師在這個時段選擇布置作業(yè)或者讓學生自行看書,但學生顯然不能在這個時候完全集中精力,針對這種必然的生理、心理現(xiàn)象,提升課堂最后幾分鐘的利用效果是提升大班額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于是,在利用課堂最后幾分鐘的策略上,筆者總結出了幾個小方法。

1.知識方法性課堂上,以學生為師

如在講解病句、文言文句式等知識性、方法性較強的課堂上,最后三分鐘,教師可以安排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當教師,講解當堂課的知識點。大班額學生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的時候能跟上教師的思路,但并不代表學生能夠完全掌握知識點,在自己給自己當教師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在自行理順思路的前提下發(fā)現(xiàn)知識漏洞,利用課下時間詢問同學或老師,從而真正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點。

2.賞析性課堂上,以誦讀結束課堂

例如在詩詞、文言文賞析課堂的最后3分鐘,或者讓學生自由誦讀,或者讓學生整體誦讀,從而在誦讀中真正感悟詩詞和文言文自身的語言節(jié)奏感和美感,讓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貫穿于學生的誦讀中。

課前導入固然重要,課堂即將結束的幾分鐘更是知識鞏固的絕妙時機。利用好這幾分鐘,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而對課堂最后幾分鐘的有效利用,能真正整合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拓展課堂的深度,讓學生進行真正有效的思考。

三、提問引導有深度,書面表達參與廣

大班額教學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教師提問,但學生的參與面小。很多學生剛剛進入思考的環(huán)節(jié),或者剛剛有所感悟,問題就已經被另一部分反應較快的學生回答得較為完美了。因為,課堂上總有一部分學生處在對教師提問的淺層次思考或者被動思考上,不能真正參與到課堂提問這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來。針對這個情況,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摒棄無效提問,挖掘深度問題

在課堂上要少提“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的沒有深度的問題,不要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思考的情況下進行無意識的回答,而應當在提問的深度方面進行挖掘。如在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藺相如在兩次面對秦王的時候能如此從容淡定?他的底氣從何而來?”學生聯(lián)系文本來深究,很快發(fā)現(xiàn),在澠池相會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所占筆墨最多的確實是藺相如,他臨危不懼展現(xiàn)了最佳的風采。然而細心的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文中還提到了廉頗的大軍,這才是藺相如和趙王底氣的有力支撐。這樣一來,學生就感悟到了文本內部的關聯(lián)、文言文設筆的巧妙、以及人物形象的合理性。

2.摒棄開放性問題,挖掘封閉性問題

第3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的重頭戲,在教材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在高考中占有不輕的分量?!?011年高考考試說明》已經出爐,語文部分基本沒什么變化,但是文言文閱讀部分的變動則值得琢磨。然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學卻陷入了泥沼。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難懂難學,老師則感到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難教。教學上基本以傳統(tǒng)的模式為主,有的老師將文言文教學等同于字詞串講,句子翻譯,而不去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內容,更談不上評價和鑒賞;而有的甚至拋開詞語句子,架空分析文章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這兩種做法影響了學習興趣與效率,不但不符合《考試說明(語文)》的考試能力要求,而且也與新課標的理念相悖。所以,提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顯得特別的重要。

那么應該怎樣提高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呢?我以為關鍵在于教學內容的確定。新課程改革搞了十年,但語文課程只有“課程目標”,至今沒有清晰地界定學科的教學內容,造成了課堂效率的低效甚至無效。現(xiàn)在再來看看在新課標當中對文言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重視在閱讀實踐過程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以及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庇纱丝梢娫谡n程標準當中缺失了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確定這一重大任務只能由語文教師來完成。

那么怎樣確定課堂教學的內容呢?《課程標準》是綱,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教材是根本,學情是基礎,《考試說明》更具有指導意義。有了這些綱領作依據,教學的方向就明確多了,語文教師就可以逐篇開發(fā)教學內容了。但真正有水平的教師具有駕馭整套教材的能力,具有建構閱讀教學內容體系的能力。蘇教版采用模塊主題的編排體系,而單從文言文的教學來看,極有必要對教材進行有計劃的安排。將五本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集中起來,結合《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和教學實踐,逐篇研究文本,開發(fā)內容,然后整理歸納課程目標。當具體授課時,需將課程目標重新分配到各個文本中去落實,這時必須結合文本特點做到重點突出,即哪個文本最適宜承載哪塊教學內容。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建成之后,教師的底氣就足了,教學的方向就有了,教學也將變得更有效了。

當然,要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此,就結合蘇教版五本必修教材來談一談筆者的文言文教學實踐。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氣氛

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依據課文的具體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峨x騷》被學生認為是最煩的篇目之一,不妨以“名句引讀”法來導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兩句可謂是耳熟能詳了,學生很感興趣。介紹屈原時,學生自然會聯(lián)系到端午節(jié),因名人而享有的假日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屈原一人,足見國人對屈原的敬仰,學生因此就會滿懷崇敬而自覺主動地去學《離騷》。

二、讀通讀順文章,達到美讀成誦

反復誦讀自古都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教師的點撥、范讀或是聽錄音朗讀是很有必要的。至于美讀成誦,唯有利用早自修了。為使學生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好早自修、使早自修的朗讀更有效,我經常會搞一些朗讀效果檢測,如課文填空、字詞檢測。當然,在誦讀要求上,不同的篇目就會有所不同,《指南錄后序》、《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之類的記敘類文章重在理解,讀順,《項脊軒志》、《陳情表》如泣如訴,需有感情的誦讀,才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眷眷之情以及李密對祖母的無盡孝心。通過美讀不僅能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更能在情感上與作者形成共鳴。至于《勸學》、《師說》之類的文學經典必須熟讀成誦,這既是課程目標,也是《考試說明》的要求。

三、夯實學生基礎,通過檢測落實

語文教師都明白,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知識點是提高文言文閱讀的基礎,是理解鑒賞評價文言文作品的前提,也是文言文教學的最基本內容。為落實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必修三第四專題專門編排了一個文言文單元,既有課內精讀,又有課外自讀,可謂篇篇都是經典,是引導學生把握文言文學習的典范。因此,這些課文就必須花功夫落實。

結合教學經驗及考試要求,對文中出現(xiàn)的虛詞、實詞要作量化分析,做到心中有數。學在課堂,練在課后。但僅靠一份作業(yè)是難以落實的,更需要反復、長期的訓練才能鞏固。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測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課程目標中規(guī)定背誦篇目是檢測的重點,必須人人過關,背誦過關,書寫過關。文言基礎則采用作業(yè)態(tài)度檢測的形式,錯誤率高的題目甚至還得反復。這種跟蹤監(jiān)督的方式比較適合于中等水平學生,效果明顯。

四、學會舉一反三,善于聯(lián)系

如果說整理歸納有助于知識內容的把握,那么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是靈活運用知識。為此無論是教與學,我們都應加強知識的內部聯(lián)系。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多方面聯(lián)系,或引導學生對學過的課文進行回憶,或聯(lián)系一些成語、句子,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稜T之武退秦師》課文雖然很短,但是知識點比較多,而且比較重要?!百E”字數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比較特殊,但是已經學過,部分學生也能回憶起“四海一”的“一”字?!耙蛉酥Χ种钡摹耙颉弊质恰耙揽?、憑借”之意,含同義的“因”字的成語就有“因人成事”,而本板塊的名稱“因聲求氣”的“因”則可信手拈來。況且,“因”字在本專題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兩課又將反復出現(xiàn)。經過不斷地聯(lián)系、反復,學生自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五、挖掘拓展,傳承文化

第4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之;獨立性;用法

一、對“‘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的解說的質疑

“之”既可出現(xiàn)在單句里作主語、作謂語、作定語的主謂短語之中,又可出現(xiàn)在復句的分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所有的文言虛詞書中對“之”放在主謂之間的語法作用都解釋為:“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化句子為成分”。這樣的解說,將短語和句子概念完全等同,給初、高中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困惑。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此解說為“在單句中,‘之’放在主謂短語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主謂短語作句子的成分;在復句中,‘之’放在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樣在分析時方向性明確,可操作性強。

二、在單句中,放在主謂短語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主謂短語作句子的成分

1.放在主謂短語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主謂短語作主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

“師道之不傳”這個主謂短語作“久”的主語。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稜T之武退秦師》

“秦之遇將軍”作“可謂深矣”的主語。

2.放在主謂短語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主謂短語作賓語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而欓T宴》

“臣之不敢倍德”這個主謂短語作“言”的賓語。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读H藺相如列傳》

“秦兵之來”作“患”的“賓語”。

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東方之既白”作“知”的賓語。

3.放在主謂短語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主謂短語作定語

次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孟德之困于周郎”作“者”(地方)的定語。

狂夫之樂,智者哀焉?!妒酚?趙世家》

狂妄的人喜悅(的事),聰明的人對他就發(fā)愁。

“狂夫之樂”作了省略的“事”的定語。

4.放在主謂短語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使主謂短語作狀語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在)使者來往(的時候),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稜T之武退秦師》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會從于趙?!镀皆袀鳌?/p>

(在)秦國圍邯鄲(的時候),趙國派平原君去求救兵,跟楚國聯(lián)合。

“行李之往來”“秦之圍邯鄲”中的“之”使“行李往來”““秦圍邯鄲”這樣的主謂短語意義變?yōu)楸頃r間,處在狀語的位置上,作“狀語”。

三、在復句中,放在分句的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如,鄰之厚,君之薄也?!稜T之武退秦師》(鄰國的實力雄厚了,你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

又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队|龍說趙太后》(父母愛護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長遠的利益。)

“之”在“鄰厚”“君薄”“父母愛子”這樣的主謂短語之間取消了主謂短語作單句的獨立性而作復句的分句。

有的虛詞著作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中的“之”解說為“假設連詞”或“湊足音節(jié),舒緩語氣”,但都和他們著作中的“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化句子為成分”相矛盾。如果說“之”作假設,那它只出現(xiàn)在這一種句型中,沒有普遍性,又無可與其他假設虛詞互換的佐證。我們把這樣的句式進行歸類分析,從字數上看這種主謂短語之間加“之”為奇數的句子是常態(tài)。從誦讀的語氣看,這樣的句式中“之”提頓和后面內容呼應性明顯,形成假設的語氣。“湊足音節(jié),舒緩語氣”自然也就不正確。

參考文獻:

第5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一是語文知識體系本身的原因。理科的知識體系非常嚴密,就像臺階一樣,非得拾級而上才能登堂入室。而文科的知識體系沒有這么嚴整,往往知識點混雜在一起,今天出現(xiàn)明天還出現(xiàn),小學學過中學還學。比如“比喻”這個修辭,小學講了初中講,到了高中還講;比如字音字形,小學重點學,中學絕對不能馬虎,到最終還是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學會。

理科是單線知識體系,語文是網狀知識體系,所以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不靠一時一課,于是語文課和語文課本的權威性就大大下降。

當然,從理論上講,小學、初中、高中語文都應該有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三個目標合在一起,就構建成一個總體的語文教學目標。有些語文教育專家曾經試圖構建一個語文知識體系,比如魏書生先生的知識樹等,但這些僅限于語法等知識點,無法全面衡量一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是教師自身的原因。語文教師不能清晰地把握各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講解時要么提前透支,要么不到位。比如同樣是學習“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小學階段只需要掌握比喻這個概念,能寫出簡單的比喻句就可以;初中階段則要分析比喻效果,寫出生動形象的比喻句;高中階段則要賞析比喻句表現(xiàn)出的思想情感,寫出復雜的飽含情感的比喻句。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老師講明喻、暗喻、借喻,初、高中老師還講,結果是學生連一個像樣的比喻句也寫不出來。

三是考試命題的原因。新課標推行學分制,實行的是結業(yè)考試。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性較強的試題極少。必修一的結業(yè)試題不緊扣必修一教材,而是盲目地跟風高考試題,其結果是高一的結業(yè)試題高二也可以用,甚至作為高三模擬題都行。用這種試題考試的結果是認真上課鉆研課本的學生未必得高分,一個月兩個月不學課本甚至一年不上課的學生也未必得低分。如此,語文課堂何來權威性?

那么,怎樣才能加強語文課堂的權威性呢?

首先,教師要宏觀把握語文課程,對教學目標了然于胸。《語文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等,其實都在試圖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因此,語文教師要整體認識,明晰小學六年、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應該達到什么目標,然后分解到每年需要達到什么目標,每學期達到什么目標,每單元達到什么目標,最后分解到每課達到的目標。

其次,教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要既不重復,也不遺漏。目標清晰后,在實現(xiàn)目標時步步落實。比如完全不必每次教學陶淵明的詩文時都要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因為初中學習《五柳先生傳》《飲酒》《桃花源記》時,老師肯定會講;必修五選編《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辭》課后的學習資料就選摘了蕭統(tǒng)《陶淵明傳》中“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的典故,此時就是最佳的教學時機。再如,教師完全不必每次教學《史記》中的文章時都把司馬遷深受宮刑之苦,忍辱負重寫《史記》的故事講述一遍,因為初中學過《陳涉世家》,高中必修一選有《鴻門宴》,必修四選有《廉頗藺相如列傳》,選修課《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選有《項羽之死》。在這些篇目中,有一次講過就可以了。

第6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關鍵詞:語文知識;文言文;提高;理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4-057-01

文言文在中國文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好文言文,可以有效地促進現(xiàn)代文的理解?,F(xiàn)代社會發(fā)展突飛猛進,人們的交流、信息處理愈來愈簡潔化,尤其顯示出文言文對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知識能力呢?

一、“讀”——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教學,“讀”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多讀、有感情的讀對于學生了解文學常識、理解課文內容很有促進。許多重要的文言知識,只有通過大量的讀才能體會出來。

1、古詩、詞、曲 采用“讀——講——背”的方法,學生先初讀、試背。然后通過老師的分析講解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背誦的效果。

2、散文、駢文類 采用“粗讀——講解——熟讀——誦讀”的方法。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盡量背過。古文背誦實際也是一種加深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對于篇幅短小精悍的散文、駢文,如《勸學》、《師說》、《滕王閣序》、《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章,我要求學生背熟;而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我要求學生背誦“澠池會”這一段落。這樣下來,學生的文言文背誦量看起來繁重,但是,學生們明顯感覺到背誦過的課文比未讀熟的文章理解深透。

二、以生動的課文內容分析,加深學生的理解

學生學習文言文,大多感到生硬、拗口。所以,文言文教學相對來說難度較大。老師應該以生動的講解、具體形象的分析,吸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教學《黔之驢》這篇寓言,我通過幻燈片演示,同時配樂課文朗讀,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對課文內容一下子理解的很清楚;對“黔驢技窮”這個成語的來歷和含義理解的更加深刻了?!而欓T宴》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分角色配樂朗讀展示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學生對劉邦、項羽、范增、樊噲等人物從課文朗讀中可以看出各自的性格特點。

三、注重文言文知識歸納,增大學生的知識容量

“知識在于積累”。古文教學重在知識的歸納。古文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較普遍。只有通過認真詳細的歸納總結,才能使文言文課文中的知識條理化、清晰化。文言文知識歸納通常有以下幾點:

(1)文學常識,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等的歸納。

(2)通假字、異讀字整理。

(3)一詞多義知識歸納。

(4)詞類活用現(xiàn)象分析。

(5)文言句式分類。

(6)寫作特點及風格。

在上面這六點文言知識中,學點與考點往往出現(xiàn)在1點——4點,難點往往在4、5點。老師只有通過這樣詳細耐心的歸納講解,才能使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更加深刻。比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知識點的歸納,不僅是當節(jié)課文知識的延續(xù),更是對前面學過的文言課文的復習。而“文言句式”的歸納,相對來說難度較大,學生找判斷句比較容易,有特征;而“倒裝句”、“省略句”、“無主句”等需要老師的不斷引導。我在教學中,對每節(jié)課后文言知識的歸納,要求學生必須熟背于心,這樣一點一點積累下來,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顯著提高,古文知識容量也在不斷加大。

四、延伸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加大古文課外閱讀量。作為教師,我給學生找一些相對簡單的古文篇目,讓學生以自己掌握的文言文的知識,試著去讀、去翻譯、去理解、去歸納。如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的《鄭人買履》、《精衛(wèi)填?!贰ⅰ犊涓钢鹑铡?、《掩耳盜鈴》等古文,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包括文體、翻譯、大意、知識歸納等。這樣,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加大了古文知識的積累,又擴大了古文的閱讀視野。

第7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重視自主

我們可在課內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造教學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靈活利用電化課件手段,采用“啟發(fā)式”、“探討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各抒己見,深入探究,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課外利用學校網站論壇版塊設立語文欄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交流。

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提升自身的語文學識,講究授課藝術,以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帶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fā)濃厚的興趣。

有的詩歌復習,讓學生通過練習,說說你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從而頓悟出解題的方法和技巧。當然,有時在學生迷惑的情況下,教師也可點撥方法,讓學生去實驗。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新授課要注重考查學情,復習課同樣應該重視學情的全面準確把握,教師只有充分而準確地分析學生學習需要,教學才會是有目的的施教,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有動機,教與學才會成為一個互動過程。

根據國外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理論,我們對人的看法無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都會對對方產生影響,對方的行為結果也越來越接近這種看法。要想使一個人發(fā)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所以我們應堅信自己的每一位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都有能力考出語文學科的好成績,并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有意無意地傳達這種信息,盡量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鼓勵、肯定他們在語文學科的天賦、潛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建立對語文的學習信心,激發(fā)其更好的學習表現(xiàn)。

——以點帶面

有不少教師和學生熱衷于大搞題海戰(zhàn)術,一是深信“量的積累會引起質的飛躍”,甚至寄希望于同考題撞車;二是對鋪天蓋地、泥沙俱下的復習資料失去鑒別力,覺得這也好那也好,于是統(tǒng)統(tǒng)采取“拿來主義”。殊不知,題目做多了,勢必減少了讀書的時間。這樣囫圇吞棗、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對提高語文能力沒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地復習應該是精練,舉一能反三,以點帶面,就是能夠通過牽動某個認知點帶出學生的思索面。觸類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濫,宜巧忌偏。由一道題目引申到其他類似的題目,帶動相關知識面,做到知識點的融會,對單個堵塞知識點所依存的知識體系要有全面了解。

知點,是指對試題的知識點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知面,是對單個堵塞知識點所依存的知識體系要全面了解。對于一張試卷,我們可以有兩個層次的認識,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組試題的簡單組合,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整個學科體系的有機整合。通過一張試卷,學生能夠達到哪一個層次的訓練,關鍵就在于對整個知識點的把握,能否做到由點及面的引申。這在關于“文言文閱讀”題目的解答中顯得更加重要。由于受到古今漢語差異的限制,文言文閱讀的考點是對文章語句的理解,因此,文言知識、文言詞語的積累對正確理解文言文起著關鍵作用,在試題分析時,既要注意“點”上的剖析,更要重視“面”上的鋪展,從而拓寬視野,豐富積累。例如,一詞多義的拓展。有這樣一段文言文翻譯: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學記》)

翻譯這個句子,學生遇到的困難是“庸”的理解,為此,應該知道兩點:1.怎樣利用上下文來推斷,此處“庸”容易造成誤解,比如理解成“庸俗”、“平庸無能”等,但是,如果學生能夠根據文言句式上下對稱的特點,由意義相對的下一句“又從而怨之”中的“怨”字,可推斷此處可將“庸”解釋為“愛戴”(“庸”同“擁”);2.要從“庸”的這個義項出發(fā),勾連出其他典型的用法,即所謂的“面”。例如:

⑴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哪里用得著,怎么……呢?表反問語氣)(《師說》)

⑵若為庸耕,何富貴也?(庸:受雇傭,出賣勞動力)(《陳涉世家》)

⑶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庸:平庸,不高明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樣,才能在更廣的層面上清楚的認識知識點,從而形成一定的鑒別能力。

——能力訓練到位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復習階段也是如此。高考試題蘊涵了社會生活變遷的動態(tài)信息;不僅考查語文能力,還考查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能力。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如《青年文摘》、《讀者》等,多上網閱讀有關文章,多看電視上的“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等,多寫觀察日記,多討論社會熱點,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實踐證明,提高語文復習效率,只有將能力訓練與知識點緊密結合起來,才可能使訓練目標、要求落實到教學行為中;不斷強化訓練,這樣學生才會在具體的教學行為中明確“考什么”的問題,才有可能使學生針對性地復習,以達到要求,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教學目的。通俗地講,即是分析、落實考點的問題。比如,作文復習,我們可以先從《考試大綱》的研究入手,明確作文的要求,再研究近幾年高考作文,把握其特點及其發(fā)展趨向,有計劃、有針對地進行作文訓練,一定能夠提高作文水平。

訓練要突出技巧性。因為高考不僅是水平考試,而且也是選拔考試,所以平時的練習既要強調基礎,又要突出技巧,這樣才利于在有序的訓練中形成能力。在復習中,教師和學生要重視表達的訓練,多說,多寫,防止閱讀題的答案語言蒼白無力,前言不搭后語,語言表達題得分率低下。

總之,高中語文的復習教學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我們一定要知己知彼,摸清高考目標及動向,了解學生自身的強弱點,制定合理的復習戰(zhàn)略計劃,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集中精力,各個擊破,才能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達到事半功倍,百戰(zhàn)不殆的境界。

第8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長期以來古詩文教學一直不受學生的歡迎,高中古詩文教學陷入繁雜而乏味的困境。如何挖掘古詩文中能夠吸引學生的元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本文重點從古漢語字形和成語入手探究一二。

一、還原古漢字,展現(xiàn)漢字鮮活的生命,幫助學生生動地理解詞義

我們常會驚嘆英語啟蒙教學鮮活靈動,而文言課堂是老師硬著頭皮,學生撐著眼皮。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漢字是現(xiàn)存唯一表義文字的優(yōu)勢。所謂象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指事“視而可識,察而可見”,會意“比類合誼,以見指”,形聲“以事為名,取譬相成”。追溯漢字意義,一個個鮮活故事好像浮現(xiàn)在一個個漢字中,品味富含感情的詞語就像跨越時空與千古文豪親切對話,這樣的課或許能充實不少的詩意與激情?

二、利用字形分析結合課文遷移法,完成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新課標要求高中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闭Z文學習功夫在課外,檢驗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最終也要落實到課外,因而教師應有計劃地通過課外的文言閱讀練習鞏固延伸課內教學的成果。

各地歷年高考試題無疑是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豐富資源。如2001年全國卷《史記田單列傳》“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視?!狈治龀思坠俏淖中危瑥拇螅ㄈ耍哪?,表示人爬在樹上,結合語境應解釋“登上”。再通過《氓》“乘彼垣”印證,使學生明白課內知識的重要性,讓他們自覺扎根課內學習?!睹魇匪五鳌贰癇.已論賞賚。賚,賞賜”,分析賚字形“從貝來聲,亦來貝義?!边x項“賞賜”義正確。2005年浙江卷“B.庭除甚蕪。除:廢棄。”分析字形“除阜部”,應解釋為“臺階”,還可以用《蘇武傳》“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印證。

除了借助字形分析,學生課本學習的文言課文也是非常豐富的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練習幫助學生整理課內知識點,建構有效的知識記憶。如①《后漢書袁安傳》“洛陽令身出案行,案考察。”引導學生聯(lián)想《廉頗藺相如列傳》“召有司案圖”便能順利做出判斷。②2003年高考文言文閱讀“A.諷帝大征四方奇技。諷:勸告?!甭?lián)系《鄒忌諷齊王納諫》便能迎刃而解。

學生通過字形分析,聯(lián)系課本熟悉的內容閱讀完成課外文言練習,零散的文言知識在多次的練習回憶中能夠加以歸納鞏固,碰到陌生的詞語借用字形推斷出大致的意義,閱讀理解淺易文言文便有了較好的基礎。

三、借用成語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常用詞語的意義,建構常用詞語的意義體系,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詞語浩瀚豐富,加上文言語境離我們生活較遠,且學生各學科學習任務繁重,要求學生大量記憶掌握文言詞語,非常熟悉并背誦許多文言課文顯然不夠現(xiàn)實。因而,利用現(xiàn)有的成語資源,引導學生借助其中的聯(lián)系,建構較為完善的文言知識體系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時一詞多義的成語應能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之”作人稱代詞,有“他或它”“他或它們”,如“呼之欲出,取而代之”等;做助詞,相當于“的”如“肺腑之言、天壤之別”等。還有“反”本義翻轉如“易如反掌”,引申為反過來,倒過來;如“反戈一擊、反求諸己”等,假借為“返”有“撥亂反正”等?!暗馈钡某烧Z眾多,其中有用作本義“道路、路途”,有“背道而馳、任重道遠、道聽途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引申為“方法、門路、道理”,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精于此道、盜亦有道,坐而論道”等;又引申為“政治主張、思想體系”,有“文以載道、志同道合、尊師重道、離經叛道”等。只要老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成語儲備,以字為綱推斷的本義引申義,大多數學生都能建構一個較為豐富的詞義體系。調動學生耳熟能詳的成語,還可以幫助他們記憶較陌生詞語的意義。《鴻門宴》中“披帷”解釋“分開”,學生較為陌生,此時成語便可派上用場加深學生對此字的記憶,如“披荊斬棘,披沙揀金”等。講到“被”通假“披”時,“被發(fā)文身、被堅執(zhí)銳”便可借用?!边€有“北,失敗”,有“三戰(zhàn)三北,追亡逐北”等。如“殘”從歹(è),戔(jiān)聲戔雙戈,本義“傷害、毀壞”,有“骨肉相殘、殘花敗柳”等;引申為“傷殘”,有“老弱殘兵”;再引申為“剩余”,有“殘羹剩飯、風燭殘年、茍延殘喘”等;又引申為“將盡”,有“殘冬臘月、收拾殘局”等。有了眾多的成語印證,陌生的詞語便不再陌生,學生一定能夠有個較為熟悉的印象。

另外,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也可運用成語輔助記憶。如“涕”古義為“眼淚”,有“感激涕零、破涕為笑”等?!皽惫艦椤胺兴?、熱水”,成語有“赴湯蹈火、揚湯止沸、固若金湯”等。

第9篇:廉頗藺相如列傳知識點范文

一是“中心詞+后置定語+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翻譯為“尋求可以出使并回復秦國的人”;

二是“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如“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翻譯為“發(fā)出鏗鏘作響聲音的石頭”;

三是“中心詞+之+后置定語”,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翻譯為“蚯蚓沒有尖利的爪牙,沒有強壯的筋骨”;

四是“數量詞作定語后置”,如“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翻譯為 (他)曾經送給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同學們在翻譯這類句子時常常出現(xiàn)以下錯誤:

例1 徙知廬州?;⒁碥娛客蛪鄞赫咭灾\反誅,而遷其余不反者數百人于廬,士方自疑不安。(《陳公弼傳》)

誤譯 虎翼軍士中屯駐在壽春的士兵因為謀反被誅殺,遷移其余沒有謀反的士兵數百人到廬州。

分析 沒有把握定語后置句的句式特點,沒有將起修飾和指向作用的“屯壽春”“數百人”調整到中心詞前面進行翻譯,譯句看起來不影響意思表達,但是在考試中會因為沒有落實考點而被扣分。

指津 此句屬于第一種定語后置句形式,“虎翼軍士屯壽春者”的語序應調整為“屯(于)壽春(之)虎翼軍士”,用來強調 “屯(于)壽春”這一地點范圍,“遷其余不反者數百人于廬”的語序應調整為“遷其余數百人不反者于廬”,借此強調數量。

正譯 屯駐在壽春的虎翼軍士兵因為謀反被誅殺,遷移其余數百名沒有謀反的士兵到廬州。

例2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無閑田,民無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洪亮吉《治平篇》)

誤譯 然而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災害而死亡……疆土中新開辟的部分。

分析 此句中畫線的兩句都是以“……之……者”為標志的第二種定語后置句形式,而誤譯顯然沒有體現(xiàn)這一句式特點。這里的“之”不是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者”也不能翻譯成“……的人”,而是共同構成提賓的標志。

指津 前一句的語序應調整為“遭水旱疾疫而不幸之民”,“民”是中心語,其余部分為修飾成分。后一句的語序應該調整為“新辟之疆土”,“疆土”是中心語,“新辟”是修飾成分,調整后按照先后次序翻譯即可。

正譯 然而遭到水旱疾病災害而死亡的老百姓……新開辟的疆土。

例3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誤譯 人們誰又能用身體的清凈潔白,去受外物的污染影響呢?

分析 此句屬于第三種形式,以“……之……”為標志,“之”后面的形容詞部分(“察察”是潔白的樣子,“汶汶”渾濁的樣子)是用來修飾“之”前面的中心語的,錯例沒有將該成分放在中心語“身”“物”之前起情態(tài)修飾作用。

指津 “之”是定語后置標志,“察察”和“汶汶”是形容詞作定語,分別修飾中心語“身”和“物”,調整后的語序應為“察察之身”“汶汶之物”,翻譯的時候將定語放到中心語前面來。

正譯 人們誰又能用清凈潔白的身體,去受渾濁外物的污染呢?

例4 巫覡歲斂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毀祠數百區(qū),勒巫覡為良民七十余家。(《陳公弼傳》)

誤譯 (陳公弼)拆毀惑亂人心的祠堂幾百處,強制巫師務農的人有七十多家。

分析 此句屬于第四種形式,翻譯的關鍵在于理解“祠數百區(qū)”的定語后置習慣,但是上句翻譯時沒能體現(xiàn)這一句式特點,而是一味依據字面語序強行翻譯,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應該依據漢語的語法作調整翻譯,上句應為定語后置句的第四種類型。

指津 為了強調定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祠數百區(qū)”的正確語序是“數百區(qū)祠”, “數百區(qū)”用來修飾“祠”數量和規(guī)模。

正譯 (陳公弼)拆毀幾百處惑亂人心的祠堂,強制巫師務農的人有七十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語后置句,只有強調和突出定語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語后置句。

例5 諸將吏敢復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赤壁之戰(zhàn)》)

誤譯 有再提應當迎降曹操的眾武將文官,結果將與這個奏案一樣。

分析 乍看句中加點的文字,符合“中心語+后置定語+者”的格式,但句中的“者”不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詞,而是用在假設分句后,以提示下文。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献又附?此句要聯(lián)系上下文去推測,文中所講的假設情況是諸將中有一些人會再次上書要求迎降曹操之事,所以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照句子的邏輯順序依次翻譯,“者”在這里應該翻譯成“……的人”。

正譯 眾武將文官中如有敢再提應當迎降曹操的人,結果將與這個奏案一樣。

例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誤譯 認為我漂亮的我的妻子,是因為她偏愛我啊。

分析 句中加點的文字表面上符合“中心語+之+后置定語+者”的格式,但實際上并非定語后置句,“之”的作用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者”的作用是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指津 本句首先要知道“美”是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美”,翻譯成“認為……漂亮”,其次是“者”,在這句中是句中表提頓,不需要翻譯,“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正譯 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因為她偏愛我。

總之,定語后置句雖然在文言文翻譯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不是很高,但是在文言語段中它卻是一個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一旦出現(xiàn),同學們錯誤率很高,2011年江蘇卷文言文《陳公弼傳》就考到了這一知識點,所以希望高三的同學們在復習中要認真理解這一句式的特點和翻譯要領,做到不丟分。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畫線部分。

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2.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3. 傅伯成進右司郎官,權幸有私謁者,皆峻拒之。(《宋史》)

4.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5.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參考答案】

1. 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就為他的人民憂慮,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替他的君主擔憂。

2. 太子丹和知道這件事的門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給荊軻送行。

3. 傅伯成被提升為右司郎官,有私下去拜見他的權臣和受皇帝寵幸的官員,(他)都嚴厲地拒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