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

第1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化學化工;實踐教學;工業(yè)仿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40-02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國高校實行擴招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張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專科學校通過合并、重組或獨立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如今,新建本科院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適應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要求這類應用型人才能夠較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并且將理論轉化為應用。即既可以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生產(chǎn),又具有應用專業(yè)理論分析和解決生產(chǎn)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靈活的實踐運用能力。[1]

一、實踐教學目前存在問題

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對所學專業(yè)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并為后繼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3]。但是,通過廣泛調研、走訪兄弟院校及參加相關會議交流,在化學化工及材料專業(yè)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

1.沒有建立穩(wěn)定的認識實習基地。一方面,企業(yè)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生產(chǎn)任務繁重,再加上學生人數(shù)眾多,企業(yè)怕學生實習影響安全生產(chǎn),不愿接受學生的實習;另一方面,學校為保證實踐教學質量,要考慮專業(yè)對口、技術水平高的大型企業(yè),所以尋找穩(wěn)定的實習單位較為困難。另外,沒有穩(wěn)定的實習基地,指導老師無法提前進行實習準備工作,大大影響實習的質量。

2.傳統(tǒng)實踐教學模式的弊端。傳統(tǒng)實習模式是單純的現(xiàn)場參觀實習,這種模式雖然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的實習積極性。但是參觀實習虛多實少,學生只是單一的參觀,不能動手操作,加上怕影響企業(yè)生產(chǎn),大部分學生幾乎就是走馬觀花,很難對實際的生產(chǎn)工藝、具體設備的結構和原理有較全面的了解,嚴重制約了認識實習質量的提高。

3.學校經(jīng)費投入不足。由于近年來的不斷擴招,使得學院的實習經(jīng)費嚴重短缺。在這種情況下,只得壓縮實習時間,實習質量難以保證,再加上學生的不斷增多,教師資源和實習場所配置出現(xiàn)相對短缺,難以達到預期的實習效果。

這樣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只能在表面上大致了解企業(yè)的生產(chǎn)情況與工藝流程,無法接觸到實際工程問題,更不能動手處理生產(chǎn)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無法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堅持教育教學改革為動力,拓展實踐教學途徑,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二、改革思路及措施

近幾年,常熟理工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不斷研究和探索,針對實踐教學中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努力尋找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三合一”實踐教學新模式,即引入“雙百工程”成果、引入工業(yè)仿真軟件和企業(yè)現(xiàn)場實習相結合,優(yōu)化傳統(tǒng)實踐課程教學體系,形成優(yōu)勢互補。

第2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概念 教學

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與他們對小學數(shù)學概念的掌握關系密切,學校老師對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視。我在多年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不斷探究小學數(shù)學概念的影響因素,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讓小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運用數(shù)學概念,提高自身的數(shù)學邏輯思維能力,最終促進小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

一、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

(一)陳舊的教學方式,忽視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

傳統(tǒng)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教師填鴨式、滿堂灌,學生在下面認真聽、拼命地記,沒有互動和思考,更沒有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說,學生課后死記硬背教學中的知識點,缺乏對知識點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實際應用時,只會按照背誦所記憶下來的公式去解題,碰到與課本例題不一樣的他們就無從下手。這種教學模式下,消磨殆盡了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

(二)教師自身對數(shù)學概念教學理解不到位

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教師對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正確理解。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學科素養(yǎng)是基礎,而對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正確理解是靈魂,只有同時具備,才能完成小學數(shù)學概念的教學目標。然而,當今的小學數(shù)學教師隊伍中,能同時具備以上條件的教師很少,甚至教師自身對數(shù)學概念教學理解還不到位。在這種教學理念下,教師僅用一種單一情況作為模型,以偏概全過早地對小學生進行概念教學的構建,卻忽視了對整體情況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小學生在學習中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方式的開發(fā)。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逐漸偏離了課程編寫的目標 ,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為怪。

二、影響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因素

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效果取決兩大因素,即教學指導(老師)和學習的主體(學生):

(一)學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小學生如不能克服過去填鴨式教育所帶來的固定思維弊端,對所學的知識總是用過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創(chuàng)新思考的話,就很難做到真正理解所學到的知識點,更遑論對知識點內涵和延伸的思考與理解了。小學生特殊的年齡、心里、生理,他們對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豐富,學習新概念的質量就越高,學習的積極性就越強。小學數(shù)學新舊知識的銜接是非常緊密的,老師要善于從生活中觀察和發(fā)現(xiàn)類似的數(shù)學概念模型,幫助學生實F新舊知識的銜接與對接。

(二)教師的因素

小學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也是影響數(shù)學概念教學效果的關鍵。部分數(shù)學教師教學觀點和方式較陳舊,仍然停留在讓小學生“背概念”與“讀概念”的階段,忽略了對學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響了小學生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效果,壓抑了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部分數(shù)學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靈活性不夠,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學生積極性不高,影響小學生數(shù)學的學習效果;部分數(shù)學教師對數(shù)學概念理解不足,教學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導致小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數(shù)學新概念上也存在著重重困難;另外,教師發(fā)放的學習資料其數(shù)量、質量、組織和陳述等也都會影響對小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與學習。

三、提升小學數(shù)學概念高效教學的策略

(一)從培養(yǎng)學習興趣到改變思維方式

提升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成效,需要從培養(yǎng)小學生數(shù)學科學習興趣入手,學校、老師和家長都應積極引導小學生樹立樂于學習的觀念。接著,老師要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在小學數(shù)學概念的教學中,老師應該注意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將小學數(shù)學中的數(shù)學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學生以往生活經(jīng)驗,舉出具體事例,激活學生數(shù)學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概念。

(二)踐行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新課改下,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優(yōu)化和教學體制的不斷改革,對小學數(shù)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革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以適應新時代下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育中,教師首先對概念教育的理念有著明確深刻的理解,重視小學概念教學的價值所在,認真研究教學方法的改進與設計,建立教學綜合評價體系,從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概念學習,創(chuàng)新和改善教學方式。

(三)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外部條件

高效的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教師還要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條件。比如小學數(shù)學學習資料的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的特點。一方面,如果學習材料過于復雜,會增加小學生學習的難度。缺少了梯度,會讓小學生無法適應;如果學習材料脫離實際,會讓小學生難以從以往經(jīng)驗中獲取幫助。另一方面,學習材料中概念陳述要清晰準確、邏輯嚴密,既有專業(yè)學科術語,又能符合學生的特點。只有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才能有效幫助小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地理解和掌握,從而增進小學生的學習與思考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可見,新課改下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仍存在諸如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如何革新教學觀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資源等問題,這些都是新課改下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研究的課題與方向。但我相信:經(jīng)過我們教師的不懈的探究與完善,小學數(shù)學概念教學將會迎來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田兵,韓志茹.小學數(shù)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榮.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角色定位[J].小學數(shù)學參考,2012,(06).

第3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一)研究背景

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打好知識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其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如何完善和促進小學生的積極成長關乎到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以及我國整體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學生教育受到了人們積極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開始關注小學生的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與技術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這個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小學生建構完善的科學與技術知識體系,培養(yǎng)與之相關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一課程對于小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首先,科學與技術課程有助于提升拓展小學豐富學生自然科學與技術知識。課程中涉及到相關的科學知識與定律。通過課程學習,小學生可以建構自身的科學知識體系,從而掌握了相關的科學規(guī)律與知識。其次,科學與技術課程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小學生可以掌握相關的知識與經(jīng)驗,并將其這些經(jīng)驗遷移到生活與學習之中。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積極意義。再次,科學與技術課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茖W的思維方式是小學生一種重要的能力與素質??茖W與技術課程不僅涉及到科學與技術的相關知識,而且還涉及到相關的思維方式。小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可以習得相關的思維方式與模式。這對于提升小學生的思維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為此,小學科學與技術教師應該積極完善課堂活動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該課程的一些課堂設計仍然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給小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此,本研究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小學生科學與技術課堂活動設計的策略。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當前,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正得到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關注和重視。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對提升小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培養(yǎng)他們科學與技術探究的進行具有積極的意義。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有效開展能夠推進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本研究通過對課堂設計優(yōu)化策略的研究,能夠為一線的教師提供理論上的啟示與幫助。這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另外,本研究還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發(fā)展的時間較短,其理論研究的時間也不長。課堂的相關研究成果比較少。本研究以課堂設計策略為視角,提出優(yōu)化小學課程與技術課堂效率的具體措施。這能夠豐富相關的研究,提升該課程的研究的豐富性。

(三)理論基礎

本研究理論基礎包括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和有意義學習理論。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lián)系起來,并把它們組織起來并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這一理論一方面強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辦法。這種觀念同新課標標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相似。這可以為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師在教學工作提供借鑒。教師可以根據(jù)以學生為本的精神,積極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關注學生學習動機。了解這些理論,教師可以更好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科學與技術的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率。

有意義學習理論是本研究的另一個理論。有意義學習理論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奧蘇貝爾提出的一個重要學習理論。該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則為學習的成功依賴學生能將新的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形成良好的聯(lián)系。這種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師應該控制教學任務的難度,避免任務難度過大而導致學生沒有辦法很好理解知識。為此,小學科學與技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活動設計,豐富課程教育內容,降低學習的難度。該理論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為學習材料應該與學生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另外,任務型教學法主張學習材料生活化。這便使學生新學習的內容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具有比較大交集,能夠促使他們形成完整良好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活動設計中,呈現(xiàn)同課程教學的相關生活內容,強化教學內容同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文獻綜述

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的研究一直是學者關注的重點。學者通過對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的分析與探究,形成相關的研究成果,以對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和幫助。當前,小學課程研究發(fā)展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一是分析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的師資建設問題。良好的師資質量是保證小學科學與技術教育的前提與基礎。一般來說,良好的師資隊伍有助于提升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教學效率,相反,素質偏低的教師隊伍則對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質量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為此,國內外的學者與教育者都對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的師資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英國,英國教育和科學與技術大臣貝克爵土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1988》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對教師的師資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規(guī)定。同時,這一法案還要求教師要重視信息技術的使用。這對于英國教師隊伍的標準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我國,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了“基本建成覆蓋城鄉(xiāng)各級各類學校的數(shù)字化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xiàn)代化”的教育目標。這為小學教師師資的隊伍建設提供了目標與方向。另外,一些學者還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從而為從理論上指導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師的隊伍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比方說,王艷萍提出了在信息技術情況下,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師的發(fā)展問題。研究認為學校要從教學、科研和管理三個方面加強小學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師的隊伍建設,保證教師隊伍的質量,從而更好滿足小學科學與技術教育的需要。

第4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組織策略;學習策略;輔導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88-01

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核心,是學會學習的前提。根據(jù)學習策略涵蓋的成分,邁克卡(McKeachie)等人將學習策略概括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等。其中,組織策略即根據(jù)知識經(jīng)驗之間的關系,對學習材料進行系統(tǒng)、有序的分類,整理與概括,使之結構合理化。應用組織策略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加工,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一、模塊化設計,實現(xiàn)多元整合

采用“模塊化思路”來設計有關以組織策略為主題的英語活動課,力求實現(xiàn)理念與實踐的整合、目標與內容的整合、學生學科學習之間的整合,從而凸顯英語活動課主題的科學性、針對性、指導性。英語活動課的生命、成敗和是否能促成學生成長,關鍵在于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理念時要明晰,對輔導主題的核心概念“組織策略”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對心理輔導主題有比較科學的解讀。經(jīng)查閱不同文獻,厘清“組織策略”這一核心概念,并梳理它的內涵與外延,發(fā)現(xiàn)表述各異的圖式:A.組織策略歸類策略、綱要策略(包括主題綱要法、圖解綱要法、網(wǎng)絡法)。B.組織策略方法列提綱、利用圖形、利用表格、概括和歸納。整合以上兩個不同的圖式,可以確定三個主題“Do some shopping”“At a farm”“Simon says”,同時結合學生的學情分析,制定活動目標,每個主題之間的活動目標呈“分層推進”特點。

根據(jù)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兒童能自發(fā)使用組織策略的年齡一般10歲~11歲。那么學生在學習實際生活中,有沒有使用組織策略的習慣呢?他們的組織策略水平到了哪個程度?教師對高年級段學生進行了前測,結果發(fā)現(xiàn):一是學生學習的英語教材、作業(yè)本里,編寫者均滲透了組織策略的使用,比如英語課本中有道課后習題,是以表格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填寫不同詞性的單詞;二是英語教師會運用組織策略幫學生梳理鞏固所學的知識,比如英語教師會利用復習課時間,以列提綱、畫表格的方式幫學生梳理所學的知識;三是學生在頭腦里能簡單地運用歸類方法來記憶知識點,但主動使用組織策略的意識較薄弱,很少想到利用圖形、列提綱等這些操作方法來梳理知識以便鞏固記憶,更不要說利用網(wǎng)絡法進行學習。所以,要選取能夠反映輔導主題、取自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活動素材,并綜合考慮活動所需空間、參與空間、所需材料道具、活動控制等問題,精心設計活動板塊。同時,還要遵循學生認知的特點與規(guī)律,力求實現(xiàn)活動板塊之間的層次性,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富有邏輯性。如:“Do some shopping”一課,可以設計“熱身活動導入活動探究活動拓展活動”層層遞進式的活動板塊。

二、層遞式實施,構建有效課堂

為了達到預期的活動目標,不僅要對活動環(huán)節(jié)做精心設計,同時還要圍繞活動目標以板塊化活動推進課堂進程,層遞式實施組織策略學習活動,讓活動實施情境化、操作化、延伸化,使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始于體驗、感悟,悟于探究、反思,終于遷移、運用。英語學習組織策略活動課要涉及心理學的專業(yè)術語,像“組織策略”“歸類策略”“思維導圖”等術語較為抽象,因此,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一些形象直觀的活動素材和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讓心理學術語與核心概念詮釋得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形象直觀,讓學生學得有趣,并悟得其中意義。“Do some shopping”一課中,創(chuàng)設“解密游戲”這一情境化活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主動體驗。“At a farm”一課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學生看地圖考老師的活動情境,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挑戰(zhàn)、互動,激發(fā)了團體動力,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為后續(xù)學習做好了鋪墊?!癝imon says”一課中,教師與學生玩“一字開花”的文字游戲,以游戲情境引入“在整理知識時也可以像‘一字開花’一樣,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慢慢地向周圍綻放――思維導圖”,使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對思維導圖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內心充滿了探究的欲望。

組織策略學習,要使學生通過策略的學習,提高策略意識,在活動中綜合運用組織策略提高各學科學習效率。所以,在實施組織策略學習輔導活動時,不要把輔導目標只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是要提供操作性的活動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體驗運用組織策略后的高效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掌握組織策略的一般操作步驟、方法,初步樹立運用組織策略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情感、能力的發(fā)展。

三、結束語

組織策略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也是適合他們運用的策略。而當前英語活動課研究還只是限于對組織策略中的歸類策略、簡單的綱要策略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踐運用。關于如何借助英語活動課,引導學生了解綱要策略的主題綱要法、圖解綱要法,并加以運用等問題,還有待今后繼續(xù)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第5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實驗材料;準備;設計;改進;有效性

實驗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tài)度、提高學生科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驗教學活動過程中,實驗材料準備是否充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科學學習探究活動??茖W教育家劉默耕老師曾用河里的石頭比喻實驗材料的準備,他說:“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彼岸就是這一節(jié)課老師希望學生達到的水平。河里的石頭呢?就是老師和學校為他準備和創(chuàng)造的學習材料、學習條件?!币虼?,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為學生準備好有結構性的實驗材料,即能讓學生實驗達到最佳效果的材料。

一、依據(jù)教學內容,認真組織實驗器材

為了學生能實驗,并且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教師必須了解教學內容,根據(jù)實驗,選好合適的實驗器材。教學儀器配備的類型較多,實驗使用哪類器材,需要教師認真挑選。如《國旗是怎樣升起來的》這一課是關于滑輪認識和探究。在實驗室里有散裝的滑輪裝置,也有成盒的簡單機械實驗盒。如果為了方便,簡單地給每個實驗小組分發(fā)一個簡單機械實驗盒,就會影響學生實驗,因為盒里有齒輪、斜面、連桿等與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無關的器材,這些器材會給學生進行滑輪實驗造成障礙,他們會認為這些材料都是這次實驗需要的,更影響實驗的是小學生好奇、好動,對這些器材都想擺弄擺弄。在實驗教學前,教師根據(jù)實驗需要了解學校教學儀器配備情況,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磁鐵玩具》這一課的實驗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簡單把實驗通知單交給儀器管理員就算實驗器材準備好了,是會影響實驗的順利進行的,儀器管理員只能配備各種類型的磁鐵,像鐵釘、鋁片、銅絲、木塊等實驗器材需要教師自己準備或組織學生準備。依據(jù)教學內容,實驗要求認真準備合適的實驗器材,是實驗教學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二、緊抓教學目標,精心準備實驗材料

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學的核心,觀察、實驗都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方式方法。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實驗、組織實驗、準備實驗材料。在《沉浮的秘密》這一課中,“與水同體積的物體,比水輕的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下水中下沉”這是這節(jié)課中學生要通過實驗認識的目標之一,而使不同形狀的固體與水比較體積,是實驗中的難點。有的教師設計了規(guī)則圖形(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固體與同樣的水容器來裝水進行實驗比較。而本人設計了一種實驗裝置,如圖:

方法是讓固體浸沒水中,使之排出同體積的水,再進行比較。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好方法。而這樣的器材在儀器室是沒有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設計和制作,去準備。

三、優(yōu)化教學效果,合理改進實驗教具

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遇到一些教學儀器有其優(yōu)點和長處,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我們現(xiàn)在用的三星球儀,它在演示地球、月亮運動規(guī)律時是一件很好的儀器,而在演示地球上的四季形成時就有些欠缺,它不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太陽對地球直射點在地球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變化和太陽對地球直射、斜射的變化狀態(tài)。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總是保持傾斜的方向不變,形成太陽對地球直射與斜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這一實驗效果,我對三星球儀進行了改進,制作了一個“四季形成儀”,讓學生能直觀地理解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材中有不少實驗的設計理念不錯,但還有需要我們改進的地方,像《怎樣讓衣服上的汗水干得快》這一課是關于水蒸發(fā)快慢的問題,涉及這個問題有三個對比實驗。課文中設計的實驗有的在室內進行,有的在室外進行,有的需要幾天觀察記錄時間。針對這些情況,我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了一個“水蒸發(fā)實驗架”,它為實驗提供了有風與無風、溫度不同、水面大小不同這三種不同實驗環(huán)境,使三個對比實驗都能在實驗室完成,而且最多只要一節(jié)課時間,實驗效果顯而易見。

第6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所謂“張力”,實際上是一種拉力,是物體間或物體各部分間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命名物價形變或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效應。認知張力則指在認知活動中(比如小學數(shù)學教學),由主體(師生)和客體(學習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各種思維結構與方式,即思維的立體網(wǎng)絡。主體的探索使這種立體網(wǎng)絡發(fā)揮出最大功能,從而獲得比較穩(wěn)定的、高級的認知效果。隨著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發(fā)展與不斷完善,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這樣幾點基本共識:1.教學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必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教學全過程;3.必須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各種可能性;4.必須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打開思維通道,形成“順應”“同化”的態(tài)勢,獲得比較高級的認知學習。這些基本認識不僅證明認知的張力是客觀存在的、可能的,更為重要的是,它啟示我們要加強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有關“認知張力”的研究,以此來優(yōu)化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主客互動是認知張力的條件

主體性、客體性是認知的兩極,是互動的、對立統(tǒng)一的。在認知活動中缺一不可。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我們平常說的“主體”“主導”是主體性的兩個方面。教學中的客體是學習材料,包括教材、實物、圖片、音像資料以及供操作使用的學具等等。

為什么說主客互動是認知張力的條件呢?

教學中的認知,是主體(學生)獲取關于客體(學習材料)的知識或原理的基本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認知活動中的主體因素,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下獲得數(shù)學知識技能,形成相應的能力,發(fā)展智力,這是主體認知活動中的“合目的性”。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是很明確的。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能動的。這種主動性、能動性使其在認知活動中可以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思維過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主動擴展思維空間,積極深入到學習材料的意義、結構及本質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斷獲取認知成果,進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這種“展開”“探索”的過程,正是認知“張力”的過程。因此,主體性是認知張力的決定性因素。

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對10以內數(shù)的認識過程,能很好地說明主體性是認知張力的決定性條件。從認識1開始,孩子們經(jīng)過認、數(shù)、擺個數(shù)是1的物體,抽象出“1”這個數(shù)概念,然后進行讀、寫、認。這時,孩子們絕不會滿足于幼兒園里對“1”的具體操作,否則就會表現(xiàn)得冷淡和缺少耐心?!?”的認知過程中所開展的六七種活動(數(shù)一數(shù)、擺一擺、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用一用等),正是認知的不斷“張力”(延伸、遞進、擴展)。接下來認識2—10,他們仍不會滿足于上面的六七種方式,他們盼望有進一步“張力”的認知,發(fā)現(xiàn)和獲取更新奇的東西,由此而帶動出更具數(shù)學性的認知張力:(1)數(shù)的大小比較;(2)數(shù)的分解、組成(含不同的形式);(3)數(shù)的連續(xù);(4)序數(shù)、基數(shù)的出現(xiàn);(5)加減法的產(chǎn)生;(6)運算的進行等。可謂豐富多彩。學習者和學習材料同步互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認知客體——學習材料,則是認知張力的必要條件,它以“合規(guī)律性”的原則呈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轉變,促進了教材的改革與進步。人教版的義務教材在實驗本的基礎上作了新的改進,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便教便學的知識體系、結構體系。比如小學數(shù)學教材既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又考慮到知識的呈現(xiàn)過程與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有機統(tǒng)一,改變了過去那種單純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傳遞輕學生參與的單一滯后的模式。尤為突出的是,教材中“想一想”多了,“擺一擺”多了,例題中要求學生“填空”的地方多了,“解法一、解法二”多了,“比較課”多了,“整理與復習課”多了,從而使學生進入到認知結構的深層次中。何為認知結構的深層次呢?“經(jīng)驗—知識結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要素:(1)經(jīng)驗知識要素;(2)邏輯數(shù)理要素。前者不難理解,后者指主體認知客體所獲得的經(jīng)驗知識并非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而是以一定的方式構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小學數(shù)學“比較課”、“整理也復習課”實質上是一種深層次的認知結構課。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正是為了把一組數(shù)量關系納入一個有序的高級結構中去。學生一旦獲得這種高級結構的認知,他們“同化”“順應”的能力將大大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有結構”的材料也就大大張開了認知的空間。例如“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不管是一般的還是稍復雜的,都將納入到“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上來認知,也就是說“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張開后,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的刺激情境,讓學生強化意義的理解。而由分數(shù)的意義張開的諸如“求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幾倍或幾分之幾”、“求甲數(shù)比乙數(shù)多(少)幾分之幾”、“甲數(shù)與乙數(shù)的比”等等,都成為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推動主體建立有序的整體的認知結構。

主客互動是一種積極活動,既有學習者一系列的外顯的認知活動,又有學生以“觀念形態(tài)”進行著的內在思維活動。作為客體的積極性,在于它的科學有序的整體構造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對主體具有吸納作用。同時它能帶動主體以積極的情感、意志,主動地探索,科學地認知。認知的張力是主客互動形成的。認識這一點,對于我們糾正目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出現(xiàn)的過分強調主體而忽視客體的偏態(tài),具有一定作用。

二、師生互動是認知張力的動力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主體或教師主導的作用不可替代。維果茨基說過,“最近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為兒童還不能自行完成任務,需要教師的幫助。有了教師的幫助,學生就可能不斷地從“最近發(fā)展水平”向“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轉化,推動兒童向深層次發(fā)展。

我們來看“十幾減8”的教學。在師生互動作用下,學生掌握算理,順利完成11-8、13-8、15-8、12-8、16-8后,例4發(fā)展為“想一想:14-8=()”。按照學生已有的認知,教師一般這樣引導:想8加()得14,因為8加6后得14,所以14減8得6。但高明的教師并不到此為止,他想帶動學生調動自10以內數(shù)的認識以來所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產(chǎn)生認知張力;而聰明的學生也并不滿足于用那個算理去想。師生的默契使這種互動關系協(xié)調運動。教師一個“誰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學生就活躍起來了,各種不同的想法隨之呈現(xiàn)出來:(1)想14拿去8,還剩6(低級思維,但也屬一種不同的想法,因為認知的張力并不限定學生的認知“搜索”);(2)想10-8=2,2+4=6;(3)想把8分成4和4,14-4=10,10-4=6;(4)想14-7=7,7-1=6;(5)想14分成8和6,8-8=0,還有6……從這里可以看出,師生互動能保持認知的積極狀態(tài),有助于張開認知的空間,而且它驅動學生打開認知的各種通道,獲得豐富的認知成果。

奧蘇貝爾解決問題的“四階段”(第一階段,呈現(xiàn)問題情境命題;第二階段,明確問題目標與已知條件;第三階段,填補空隙;第四階段,解答后的檢驗)中,第三階段“填補空隙”的說法很形象、準確。填補“空隙”正是因為認知張開后有了空間空隙。學生看清了“已知條件”(他當時的狀況)和目標之間的空隙和差距,就必須占領這個空間,填補這個“空隙”,實現(xiàn)師生互動。

三、探索與表達是認知張力的存在方式

有了探索活動,才有認知的存在:探索的進行,使認知張力的方式變得直觀。探索本身,需要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展開。它既張開這種時空范圍又占領這種時空范圍,學生的認知活動一旦進入探索階段,主體的認知(當然也離不開情感、意志的積極參與)逐步深入、拓展,不斷進步。這樣,認知張力成為容納探索活動的載體,探索則是認知張力的存在方式。

小學數(shù)學教師越來越勤于作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言,其目的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數(shù)學的概念、法則、公式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探索材料。隨著探索活動的展開,使得認知得以張力。反過來,認知的張力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探索所致。沒有學生的探索,就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表達(這里重在口頭表達)也是認知張力的存在方式之一,亦稱表現(xiàn)形式。為什么把表達作為認知張力的表現(xiàn)形式來說呢?道理很簡單。主客互動,師生互動,已使學生產(chǎn)生大量的思維語言。只有充分地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思維語言,說出所想所思所得,才能真正展現(xiàn)認知張力的全貌,使“認知張力”成為可視可聽的東西,而不至于產(chǎn)生“認知張力”是一種玄談的誤解。而學生的口頭表達,也是使認知活動成為一個完整過程的終極環(huán)節(jié)??陬^表達,能使教師掌握學生在張開的認知中的全部活動情況。這些活動情況便于我們分析認知的質量和水平。義務教材五年制第九冊(實驗本)第8頁例3有一組分數(shù)乘除法的對比題:

(1)池塘里有12只鴨和4只鵝,鵝的只數(shù)是鴨的幾分之幾?

(2)池塘里有12只鴨,鵝的只數(shù)是鴨的1/3,池塘里有多少只鵝?

(3)池塘里有4只鵝,正好是鴨的只數(shù)的1/3。池塘里有多少只鴨?

在一次研究課中,我們讓學生獨立探索討論,獲取認知信息(還不具有認知成果),然后,引導學生口述:(1)單位“1”的量;(2)兩種量與分數(shù)的對應關系;(3)線段圖的畫法;(4)數(shù)量關系;(5)列式的根據(jù)等,這還只是第一層次水平的口頭表達。第二層次水平的表達則在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比較上。這也是表現(xiàn)認知水平的關鍵之處。有了這種表達,才使學生的認知加深加強,才使學生積累新的認知經(jīng)驗,以便解答有關實際問題,形成能力。

第7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課堂教學;科學;應用

作為一門啟蒙性學科,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注重的是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并對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進行研究并啟發(fā)。在小學科學課堂教育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將許多色彩鮮明的實物圖片以及形象生動的模型圖等科學信息,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出來,使得枯燥的科學知識充滿了趣味性,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一、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使得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更加活躍

在選擇小學科學學習材料時,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利用信息資源所具有的時效性以及豐富性等優(yōu)勢,將信息技術適當?shù)厝谌氲叫W科學課堂教學之中,一方面使得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和具有時代氣息;另一方面則能進一步拓展教師的視野,讓教師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相長,讓科學學習變得更加貼近于生活實踐,從而令課堂教學的氣氛變得更加活躍。例如,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收集并整理教師利用實踐教學而取得良好效果的資源平臺,不斷鼓勵教師們將更多好的作品添加到這個資源平臺中,從而達到共同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比如,教師在教授時間以及大自然等課程時,因為要制作時鐘和大自然的幻燈片比較復雜,所以可以向其他老師進行借用,如此,便給了教師們大量的精力與智慧來思考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其他方面的內容。

二、充分利用信息資源,使得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

伴隨人類社會步入全新的信息時代,利用電腦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網(wǎng)絡信息的資源豐富性、傳播及時性以及讀取方便性等特點,使得教學形式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利用電教媒體的模擬動態(tài)演示,可以將理解起來比較復雜的的認識活動變得更加簡單輕松。例如在向小學生傳授理解地球運動的關鍵是相對運動時,可以利用攝影機將周圍的景物運動在學生轉動過程的變化進行錄制,便可使得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轉動時周圍景物向相反方向轉動的情景。又如在教授比較抽象的宇宙探索一課時,可以將一些與宇宙相關的內容制作成“資料包”存儲在電腦中,接著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電腦等信息技術,完成對宇宙的探究任務。此外,為了有效防止學生在利用電腦資源探索宇宙信息時,與課本所研究的主題方向出現(xiàn)偏離的現(xiàn)象,因而在給學生提供的網(wǎng)址必須是與“資料包”內容相關的網(wǎng)頁。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得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與素質教育相比,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的學習方式還過于被動和單一,并且缺乏創(chuàng)新和自主探索的意識。利用網(wǎng)絡環(huán)境等信息化教學技術,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開放,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同時給學生學習時相互間充分交流的機會。又由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觀察以及感知能力,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因而采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將科學知識用擬真的動畫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對學生的整體感知起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世界的科學認知。此外,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時,為了使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作為教師,還可以在網(wǎng)上創(chuàng)建一個評價系統(tǒng),將所要評定的事項內容以及標準規(guī)范利用電子表格進行羅列,從而使得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小組間的評價充分得以實現(xiàn)。

四、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術,進一步實現(xiàn)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

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得小學科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最大幅度地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然而,需要注意地是,在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時,不能簡單隨意施為,應該注重一定的目的性。例如有些老師在講授生食物與熟食物時,明明已經(jīng)將生與熟兩種馬鈴薯放在學生的桌面上,又不惜在多媒體大屏幕上將生與熟的馬鈴薯圖片向學生進行展示,這就顯得非常多余。又如在一些科學實驗前對學生所作的溫馨提示以及實驗要求等,教師們直接利用電腦等多媒體來進行傳輸,省去了自己講解的工作,這種情況下,許多學生不一定能夠記住電腦屏幕所顯示的溫馨提示,且也不一定會認真閱讀相關的實驗要求,因此遠遠達不到用紙質進行記載所起的效果。所以在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時,應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突出重點和難點,切實令學生能夠從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中掌握到所要傳授的科學知識,而非僅僅只是為了圖省事省力等。

此外,在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課堂教學中時,還需注意要掌握好一定的度,要依據(jù)科學課堂教學的總體目標,精心設計出信息技術與科學課堂所要整合的內容,從而防止科學課堂教學變成一門信息技術課。

五、結語

從本質上來講,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對教學的一種變革,這種變革的內容有硬件設備、教學資源、教學觀念等諸多內容。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之中,使得枯燥的抽象教學內容變成趣味十足的具體動畫,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炳龍.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整合心得[C].第三屆中國教育技術裝備論壇論文集,2008:120-123.

[2]楊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整合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術,2010,(8):34-35.

[3]楊慧成.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與反思[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2,(11):109-115.

第8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1)科技模型制作蘊涵了豐富的探究因素??萍寄P椭谱鳚M足兒童的求知欲,不僅可以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煉,也有利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萍寄P椭谱餍枰骄空呔C合運用大家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這對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科技模型制作需要學生合作交流,進行各種協(xié)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交流的實踐經(jīng)驗,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按照一定規(guī)則進行討論與思考,學會準確與他人交流。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學生經(jīng)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回、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思考與理解科學的本質。

(2)科技模型制作順應了兒童探究能力發(fā)展的需要。科技模型制作順應兒童“貪玩”“好奇”“愛動”的天性,讓孩子們從自己的興趣、需要出發(fā),自由選擇參與活動,在寬松的活動氣氛中進行制作,共同分享探究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學習經(jīng)驗,促進兒童自主探究的發(fā)展??萍寄P椭谱鞯膬热菁葷M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也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適應社會需要,有利于學生建造人生的知識大廈。

(3)科技模型制作試圖突破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小學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正在進行,小學生非常喜愛模型活動,但由于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自由活動空間較少,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能參加科技活動的小學生不足7%。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幾乎全是“小皇帝”“小公主”,不管什么事,都有長輩們去幫他們操心,很少要他們自己動腦筋去解決問題。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適當參加一些模型制作活動能使大腦得到適當?shù)男菹?,這讓我們感到加強科技模型制作,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探索提升兒童探究能力的活動模式

我們構建了一種新的活動模式,運用于科技模型制作,皆在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境绦颍横j釀制作改進展示。教師活動: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點撥個別輔導評價延伸。學生活動:嘗試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做中求異體驗成功。

三、尋找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的策略

學生的科技小制作、小改造、小發(fā)明等模型制作活動,都帶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趣味性,這就要求學生具備簡單的選擇材料的能力和運用簡單的科學原理的能力。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促使學生把動手與動腦、實踐與探索有機結合起來。

策略一:在科技模型制作中拓展學生探究的長度

①以作品演示引導學生“慣性”探究。以滑翔機制作為例,記得模型制作中老師一演示作品,學生的興趣馬上來了。為什么滑翔機會飛得又遠又平穩(wěn)?這引起學生一種自然而然的“慣性”探究。當學生嘗試制作后,得到了一些方法,也碰到很多問題,有很多話要說。這時,組織學生交流,學生說的方法、提的問題是在實踐基礎上得出來的,而不是憑空想象的。教師從學生的發(fā)言、作品中進行點撥,解決學生在制作中碰到的問題,總結設計制作的方法,為探究指明方向。讓學生觀察成功作品和失敗作品,對比演示為什么一個能平穩(wěn)降落,而另外一個旋轉著降落?學生再一次“慣性”式滑入連續(xù)探究的氛圍。

②課內外結合引導學生長遠探究。科技模型制作僅靠課堂學習是不夠的,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在課外延展探究的長度。以“杭州號”制作為例,制作時間近兩個小時,沒有課外時間的支撐無法完成。平時我們都是利用每周五放學后的時間,組織部分對科技制作感興趣、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進行科技制作活動。要求學生做好課外小實驗、小制作,能經(jīng)常查閱資料,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比如周末,活動組的同學制作了火箭、風車、寶塔、多拱橋等多種模型。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的學習過程,促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策略二:在科技模型制作中拓展學生探究的深度

①合理選擇材料,挖掘知識層面的探究深度。我們在科技模型制作中嘗試從以下三方面切入,合理選擇學習材料:①正確把握模型制作的合理定位,合理選擇學習材料;②充分挖掘模型的本質內涵,合理選擇學習材料;③密切關注學生的真正需要,合理選擇學習材料。以《房屋模型制作》為例,我們將它與城鄉(xiāng)房屋調查相結合。小組調查發(fā)現(xiàn),平頂?shù)姆课菰谏鲜兰o九十年代初很流行,為什么現(xiàn)在很少有人家這樣造呢?山墻尖的高度與哪些方面有關系?門窗設計在什么位置才合理?在作品展示時,學生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如:在雨水多的南方,屋頂?shù)钠露葢摱敢恍﹩??在雨水少的北方呢?這樣的模型制作蘊涵著濃濃的科學味,成功地拓展了學生探究的深度。

②結合實踐操作,挖掘思維層面的探究深度??萍寄P椭谱鞅旧砭哂絮r明的學科性和操作性,技術探究始終是科技模型制作的重中之重,沒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不起學生的興趣。以“自由號”遙控快艇競賽為例,我們根據(jù)預設引導學生重點探究:任務1,尋找最合適的工具與方法。如快艇的“封閉”防水操作,我們出示了技術探究的溫馨提示。例如任務1,用膠帶、普通膠水、502膠水試一試,比較一下用哪種材料黏合能夠使快艇發(fā)動機不進水,想一想還有其他辦法和其他材料來封閉外殼嗎?然后進行“技術交流會”,同學們發(fā)表探究制作后的經(jīng)驗體會。如:在黏合的縫隙里滴入兩滴膠水,壓一壓,一分鐘后就粘合成功了。任務2,如何協(xié)調左右手的配合,使得“自由號”遙控快艇勻速與加速達成最佳組合;任務3,尋找“自由號”遙控快艇的速度與轉彎、繞標的最佳搭配。當然,教師在教學中面對一些生成性的問題,比如不同班組、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技術薄弱點和技術創(chuàng)新點,要隨機應變,揚長避短,力求共同提升。

③改編和改進,拓展學生技術層面的探究深度。學生可以對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驟、方法、裝飾等方面進行改編和改進,這也是一個提高、創(chuàng)新的過程。學生通過交流嘗試體驗,相互提醒、啟發(fā)。在教師的點撥下,可以對嘗試的作品進行重新制作,改正嘗試作品中的錯誤。比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如:加高、加長滑翔直桿,滑翔機效果會如何?還可以把這件作品與其他作品組合在一起,結果又怎樣?再如加上一些裝飾,貼上圖片等進行美化;把幾個人做的作品組合在一起,等等。減一減:把作品剪掉一點、縮小一點,變得簡單一點,會有什么結果?設計創(chuàng)造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變一變”“改一改”“聯(lián)一聯(lián)”“學一學”“代一代”“想一想”“反一反”“定一定”等。在教學中,我不停地滲透各種方法,使學生漸漸熟記于心,轉化為自身的技能,為設計創(chuàng)造指明了方向。

策略三:科技模型制作拓展學生探究的廣度

①開拓渠道引導學生多向探究。要引導學生從“做”中學技術,更要從“做”中學習科學探究,教師要成為學生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的引領者和參與者。1)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識和科技發(fā)展的新方向,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為探究的多向性提供可能。2)建立科普長廊。在實驗室走廊布置科普作品,在學校設置固定的科技模型活動室。3)組織舉辦科普知識講座。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在班上進行專題介紹,也可以利用黑板報介紹科普知識。4)組織社會調查活動作為知識的延伸。如學習“太陽能”后,可調查當?shù)啬茉词褂们闆r、環(huán)境污染情況,并提出改進意見;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調查噪聲污染、電動機的使用、能量開發(fā)等,從而尋找獲得科技模型制作的興趣與靈感。

②學科融合,引導學生綜合探究??萍寄P椭谱饕匀碌淖藨B(tài),撲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懷抱,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深入細化提供手段和方式,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構成要素。學生在直觀易行生動有趣的小制作、小改造、小發(fā)明活動中,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在教學中,我們有效整合綜合實踐活動中勞技教育、信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這四大學習領域的課時資源和教學資源,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整體效益明顯大于“各管一段”的局部效益。例如,我們將科技模型制作與社區(qū)服務相融合,引導同學們思考“送給敬老院什么科技模型最合適”“帶領幼兒園小朋友玩什么科技模型”等等,效果良好。“綜合探究”要求從多角度、多層面、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方法去探討和研究。

第9篇:小學科學教師學習材料范文

一、注入情感、培養(yǎng)興趣,調動學習的主體性

首先,教師自身要富有情趣。

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和朋友,同時又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把學生引入語文天地的向導。教師的形象、語言、品行、態(tài)度和機智,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富有一些童真童趣,多一些生活情趣,多注入一些自身的情感。教師要以學生的身份看學生,善于用兒童的眼光看世界,樂于同學生溝通和交往。自覺融入兒童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只有當教師與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時,學生便可以從老師的身上找到與他們共有的情趣。從潛意識里樹起信心。學生便自然對語文老師乃至語文學科的學習生發(fā)興趣,進而升華為一種學習的情感。

其二、活化學習材料,使教材信息呈現(xiàn)多元化魅力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盛的情感大餐。充盈著厚重的文化氣息,洋溢著獨特的語言魅力,飄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兒,傳遞著深切的人文關懷。尤其在選文內容、配圖裝楨等安排上都獨具匠心。其目的是喚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產(chǎn)生直接興趣。因為,學習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動機,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的對象產(chǎn)生了興趣時,學生才有了學習的原動力,而只有當教師能夠將教材提供的信息,活化成學生樂于接受的某個情景或某個具體事物對象,呈現(xiàn)出語文的多元化魅力,學生才會對此產(chǎn)生興趣。因此,語文教師應如何將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活化,這是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其三、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富有情趣。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教學活動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也需要學生主動參與。一節(jié)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課,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樂于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得情趣的滿足、智慧的挑戰(zhàn),同時也可以獲得成功的愉悅。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注意活動過程的情趣化,要依據(jù)學習材料自身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始終徜漾在寬松、有趣的氣息中,使學生在自主、自然的學習過程中,經(jīng)歷探究、思考、實踐的過程,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二、科學預設,把握重心,體現(xiàn)績效的主體性

科學的教育實踐早已證明:語文自主學習的核心價值在于“生成”。也就是學生在自己“真學”的過程中,能夠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對文本、對事物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思考,產(chǎn)生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并能通過交流逐步完善自我知識構建,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經(jīng)驗。因此,教師的教學生成策略,應注意把握:

1、精心預設,強化生成。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其顯著標志之一就是教師有沒有開放的、生成的課程意識,同時,有沒有靈活駕馭、調控教學進程的能力。所以,一堂生成性極好的教學課,首先是教師切實轉變了“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慣性做法,構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新型教學機制,變教師牽引多、分析多為學生自讀感悟多、自主發(fā)現(xiàn)多。其次,教師要針對學生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深入地研究學情,吃透學生和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狀況,對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補充和選擇,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2、經(jīng)歷“過程”,體現(xiàn)個性。語文教學目前存在的一種通病,就是面面俱到,即使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也是在教師設定的問題區(qū)域內進行的,這樣的形式如同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啟示我們要把教與學的過程落到實處,把學生個性的培養(yǎng)擺在突出位置。經(jīng)歷過程首先要讓學生多讀,要以讀作為契入點,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情境。通過讀,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思想融為一體,達到讀“破”的目標;同時,還要讓學生多思,“思”是對事物的了解、領會,以至自我覺醒。不通過“思”去感悟、去體驗或去實踐,外界的東西對主體來說始終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多思應作為對讀的升華、讀的歸宿去認真對待;經(jīng)歷過程還要讓學生多說。教學中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充分地表達出來。無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也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教師要為他們構建表達的平臺。因為,在這里張揚的是他們的個性;經(jīng)歷了多讀、多思、多說,還不能夠完全給學生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結構,還要讓學生多練。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練,在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良好的知識形象,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形成良好的學科能力。練,是一種完善,是一種升華。練,是學生提升學習境界的一種高級方式。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練習。從形式到內容,教師都要做到精心設置,細心檢查,耐心扶持,以幫助學生提高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