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

第1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信息化 教育技術 實驗 理論與實踐

一、概述

現(xiàn)代社會的技術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同樣為教育帶來了革新與變化,教育技術也讓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與理念發(fā)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研究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一項極為特殊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時展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的必然要求,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是實現(xiàn)教育的現(xiàn)代化的重要前提保證。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技術實驗的研究則檢驗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與教育新理念的標準之一。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驗研究不但是為了讓傳統(tǒng)教育適應現(xiàn)代的教育技術,也同時為教育技術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發(fā)展動力與條件。

二、教育技術實驗研究

(一)教育技術實驗的定義

教育技術實驗隸屬于教育實驗,而教育實驗則是通過改變師生的思想觀念而改變其原有的價值觀與教學觀。時代的發(fā)展為教育、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發(fā)展機遇,這二者之間的發(fā)展雙重交叉形成了教育技術,教育技術通過變革創(chuàng)新滿足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而所謂的教育技術實驗則是將教育思想的變革與技術變革相結合,體現(xiàn)出了學科交叉性,思想與技術在變革創(chuàng)新上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用技術實現(xiàn)教育的改革,用創(chuàng)造性思想指引技術上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達到教育思想與技術的雙重變革。教育技術實驗中的“技術”具有動態(tài)、開放、發(fā)展等特點,不僅包括教育技術中用到的信息技術、物化技術及智能技術教學設計,也包括實驗中會采用的,如:如何提高、控制與因果性等的技術。

(二)教育技術實驗的內涵與價值

研究教育技術實驗的價值是在對教育技術實驗科學化內涵進行解讀,因而須了解掌握教育技術的本質,用正確的思想與價值觀對實踐中的實驗進行指導,促進其在實際教育實驗中的應用。弄清教育技術實驗研究的價值有助于更好地去研究、實踐教育技術實驗,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技術的支持是教育技術實驗最重要的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以物化技術為代表,如: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資源與形式,另外現(xiàn)代信息技術、智能技術在交流機制與教學設計上貢獻巨大,它們作為教育實驗中支撐性的技術,在現(xiàn)代本身具有技術實驗特點的教育實驗中的實施的過程中,無論是實驗資源還是在對實驗人員的素質提升上都有巨大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在傳統(tǒng)教育實驗中因各條件限制而無法實現(xiàn)所處的困難境地。

(三)教育技術實驗研究的作用

教育及教育技術的信息化能夠帶動教育現(xiàn)代化的進程,可實現(xiàn)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教育技術中的將“技術”定位為將教育過程各種抽象或具體的東西加以物化并形成 智能形態(tài),其中的智能轉換與實現(xiàn)技術是教育技術中最為核心的技術,也是其靈魂。另外,無論何種技術都是用來服務于有意義的實體事物的,體現(xiàn)出其服務群體甚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而教育技術則是用于提升教學質量和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的,是服務于人而具有促進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與追求,因而是教育思想實現(xiàn)的載體,同時也負載著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

(四)教育技術實驗方法的實踐研究

教育技術實驗是人類對教育學的一種研究活動,也是一種研究方法,在實踐過程應取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長處與時代的發(fā)展相結合,既要注重科學主義強調的“客觀性”,也不能忽視人文主義要求的“主體性”。實現(xiàn)主體價值而不失對事物認識的客觀性, 在實驗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從設計到結果評價的整體性,也須強調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還原性;而且對于教育技術實驗中的各個教育活動作為變量之間的關系要整理劃分清楚,深入理解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又要求經(jīng)過教育技術實驗能夠提高教育質量與促進發(fā)展,做到科學真實且具有人性化。很多自然科學實驗是允許“證偽”的,但教育實驗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對于“證偽”則應當做出即時合理的處理措施策略加以更正向具有促進人的發(fā)展為最終目標的證實方向前行。

教育技術實驗的設計、實施與評價是教育技術實驗研究的最微觀、最底層也是其最終要落實到才可實現(xiàn)證實的領域,只有在實踐領域實現(xiàn)科學化與信息智能化才能使得實驗價值與功能的實現(xiàn)得到保障,而科學客觀的測評則能保證對實驗結果的公正評價為以后教育技術的方向提供正確的指引與參考。因而教育技術實驗的設計、實施與評價既應當整體性把握,又應當注意還原論層次下的個體作為單元的精確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把實驗的整體性靈魂得以體現(xiàn),又保證了實驗過程中單元以定量化作為基本特征的科學性,使實驗在求真與求善中得以完成。

新技術如網(wǎng)絡技術、多媒體和衛(wèi)星系統(tǒng)等大大地加快了知識、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因而在對教育技術實驗進行研究時須緊隨現(xiàn)代信息、智能技術發(fā)展的潮流對教育觀念與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為實現(xiàn)全面素質教育做好保障工作。

三、總結

總而言之,教育技術實驗的研究方法隨著時代與技術的進步在不斷發(fā)展著逐漸直向成熟,但這項研究仍需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教育技術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教育技術實驗研究的意義重大,不但需要現(xiàn)代前沿適應教育實行的技術作為支撐,也需要科學人性化的理念充實其內涵。

參考文獻:

[1]馬周周.莊子教育技術哲學詮釋[J].電化教育研究,2010,(9) .

[2]胡來林,安玉潔 近十年來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06,(2)

[3]朱書強,劉明祥 實證研究方法在教育技術學領域的應用情況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8,(8)

第2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西部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是個實踐性很強的現(xiàn)實問題,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專家和學者從不同學科

理論角度為其把脈分析,提供意見和建議。學術由陳樹生團隊共同研究而出的《西部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動力研究——農村職業(yè)教育的視角》,以農村職業(yè)教育的獨特視角,并依賴于多個學科作為理論視點來為西部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把脈,分析其發(fā)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存在問題的根源,國家級期刊對于職業(yè)教育和縣域經(jīng)濟相互促進式的和諧發(fā)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較強的對策和措施,可以說充分實現(xiàn)了教育理論研究和經(jīng)濟發(fā)展實踐的緊密切實結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從我國現(xiàn)有國情來看,縣域經(jīng)濟對于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沒有縣域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

發(fā)展,就沒有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縣域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人才的支撐,由此,西

部縣域經(jīng)濟的競爭和長遠發(fā)展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但是,我們西部地區(qū)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在

全國范圍內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狀態(tài),并且西部自身條件中也有不利于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種種因素:

自然資源分配不均,人口基數(shù)大,勞動力素質差等等。其中,勞動力素質問題尤需引起關注,所

以,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對技術等知識較為缺乏的勞動力進行有計劃、有系統(tǒng)的培訓就勢在必行。陳

樹生團隊的成果正是從這個角度對我國職業(yè)教育和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宏觀分析,并分別

從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對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和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和存在問題進

行了深刻剖析,進而從職業(yè)教育的內部和外部兩方面著手提供了操作性較強的建議和發(fā)展策略:

從外部力圖實現(xiàn)人們教育觀念的轉型,從過分、單一地重視普通教育,忽視甚至歧視職業(yè)教育轉

為對職業(yè)教育的日漸接受和重視;同時,確保政府等相關部門對于職業(yè)教育的經(jīng)費保證也是改變

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落后現(xiàn)狀。從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內部而言,我們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活動的各個要素,

統(tǒng)一協(xié)調影響職業(yè)教育水平的各個影響因子,從而達成職業(yè)教育的最優(yōu)化發(fā)展;另外,職業(yè)學校

要開設出“面向市場、學校自主”的專業(yè),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以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市場對

于職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用也應該更多地和學校建立對接渠道。這樣,從內外兩個方面著手建設,

職業(yè)教育通過人才的培養(yǎng)這一渠道就能夠發(fā)揮出對于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以往對于縣域經(jīng)濟和職業(yè)教育兩個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經(jīng)濟學和職業(yè)教育學范疇中展開

第3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問題解決;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

科學始于問題,數(shù)學與“問題”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教育課程最終目標就是教學生解決問題。教學應當把問題植入課堂,讓問題成為驅動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動力。

一、“問題解決”的現(xiàn)實價值

高中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shù)學的方式。學生的自主探索必須要有方向的引領,這個方向是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而確立的,實現(xiàn)目標又是分階段目標來進行的。學生掌握知識就是把一個個問題進行理解和解決,問題解決了,在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相關知識。問題解決時有學生的自主思考,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現(xiàn),有學生的動手實踐,有同伴的合作交流。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讓學生構建解決問題的序列步驟,最終能讓學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問題解決是學生進步成長的階梯,實施的過程是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歷程。教師應當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出前后有邏輯關系的問題鏈,讓學生思考和解決,也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個過程蘊含著充分的認知價值,為達成教學目標提供了保障。

二、怎樣設計出好的數(shù)學問題

張奠宙教授在《數(shù)學素質教育設計》中對“好問題”提出了五條標準:(1)各種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由淺入深地作出回答,不一定有終極答案;(2)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不是常規(guī)的,不能靠模仿來解答;(3)可以是一種情景,其中隱含的數(shù)學問題靠學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釋;(4)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自己的智力;(5)解決它往往需伴以個人或小組的數(shù)學活動。

由此可見,“好問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可接受性、障礙性和探究性?!昂脝栴}”不一定是大而全的問題,應當是與學生所學知識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對知識掌握有著支撐作用的問題。如在講完均值不等式后給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決:求下列函數(shù)的最小值

這些問題對鞏固所學知識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怎樣設計“好問題”呢?頭腦風暴法的發(fā)明人亞歷克斯?奧斯本曾經(jīng)為企業(yè)界專門設計一個激發(fā)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參考表,它雖然是針對開發(fā)新產品而設計的,但我們可以吸收奧斯本的思想制訂一個適合于教學的問題參考表,借以設計“好問題”:(1)問題的條件可否改變?問題的結論可否加強?(2)問題的逆命題是否成立?(3)特殊問題可否引申出一般形式?(4)現(xiàn)有問題可否進行類比聯(lián)想?(5)現(xiàn)有的問題正確嗎?能否構造反例?(6)現(xiàn)有的解法是否最佳?可否運用另一種觀念來思考?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解決”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對課堂教學情境中的每一個學生來說,可能產生不同的問題,這源于學生個體的基礎差異,一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可能對另外一個學生來說就不是問題, 只有當學生辨別出自己的學習目標與他現(xiàn)在所遇的問題有距離時,才會真正形成要解決的問題。

三、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實踐探索

通過這幾年實踐與反思,在實施“問題解決”教學方式的問題設計時,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問題設置要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問題設置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許多技巧和活動。只要所提出的問題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有關聯(lián),問題就能讓學生產生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思考。教師一定要控制問題難度,讓其“接地氣”,要有“中心問題”和“子問題”,所有問題形成一個連貫的合乎邏輯的“問題鏈”;使問題的科學性、探究性、解決的可行性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操作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例如在余弦定理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可進行如下問題設計:

問題1:運用正弦定理理解三角形,學生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一邊及其兩角;(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兩邊與其中一邊的對角。接著提出下面的問題:

問題2:如果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夾角,根據(j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這個三角形是形狀、大小完全確定的三角形。從量化的角度來看,如何從已知的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三角形的第三邊和其余兩個角?

問題3:如右圖,在ABC中,設BC=a,AC=b,AB=c,已知a,b和∠C,求邊c。

讓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主動去探索并解決問題。

2.問題要有現(xiàn)實性和趣味性

問題的現(xiàn)實性就是指問題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背景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是生活中需要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感到學習數(shù)學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價值。問題的描述和設置一定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語言不能枯燥干澀,一定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便于學生理解,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興趣,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我在“集合的含義與表示”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就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有一個百貨商店,第一批進貨是收音機、皮鞋、尼龍襪、茶杯、鬧鐘,共計5個品種;第二批進貨是帽子、皮鞋、熱水瓶、鬧鐘,共計4個品種,問一共進了多少品種的貨?能否回答一共進了4+5=9種呢?學生回答(不能,應為7種),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析原因:由于兩次進貨有兩種共同的品種,故應為4+5-2=7。然后進一步指出:這里涉及了另一種新的運算。通過設疑激趣,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3.問題要有挑戰(zhàn)性和思考性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的設置不能太簡單,那種一看就知道答案的題目是不能作為問題的。我們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即這類問題應當要求解題人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思辨力、獨立分析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我在講分步乘法原理和分類加法原理時就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樓梯共有8步梯坎,某學生可一次上1步梯坎、2步梯坎、3步梯坎,問共有多少種不同的上樓梯方法?若將8改為n能否得到一般結論。這樣的問題對學生很有挑戰(zhàn)性。

4.問題要有開放性和層次性

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不完備、答案不確定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能給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留下更廣的空間,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有著很好的推動作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能因為問題設置不合理而受到禁錮。教師設置具有開放特征的問題,學生嘗試去解決,通過添加條件或者補充遺漏結論的過程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和批判性,讓學生逐步形成具有獨立創(chuàng)新的思維品質。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認知水平、學習習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故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層次性。問題要有難、中、易多個層次,決不能一刀切,問題要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要讓每個人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5.問題要有預設性與生成性

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都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知識結構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諸方面來設計問題,即課前問題的預設性。學生學習是一種對間接經(jīng)驗的主觀內化過程。教師預設的問題有可能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這就涉及對問題的調控,教師要經(jīng)過比較、選擇和優(yōu)化再預設問題情境,以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生命主體參與其中,有的學生進行著思維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維上的“順應”。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狀況調整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有時還要臨時構建問題,處理好問題的預設性和生成性。課后還需要對問題解決的效果和遺留問題進行跟蹤,及時地形成反饋,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掌握知識上存在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同時為促進教學積累經(jīng)驗,對后續(xù)教學預設問題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奠宙.數(shù)學素質教育設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第4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翻譯事業(yè)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今天的翻譯,無論在規(guī)模、范圍上,還是在質量、水平上,以及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貢獻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07年1月23日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設置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高級翻譯人才職業(yè)化教育由此開始。職業(yè)化的翻譯教育也因此需要專門化的教材。何剛強編著的《筆譯理論與技巧》是全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系列教材之一。就翻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說,《筆譯理論與技巧》一部翻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好教材。

2.全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的培養(yǎng)目標概述

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師資要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四點上都與傳統(tǒng)的翻譯方向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為滿足翻譯實踐積累所需要的百科知識。第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高要求和培養(yǎng)目標的應用型導向,也要求承擔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jīng)驗,并了解翻譯教學的原則。第三,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中的翻譯教學有別于外語教學中的教學翻譯。翻譯訓練不是作為一種檢測學生語言能力、水平的手段,而是建立在學生雙語交際能力基礎之上的職業(yè)技能訓練,專門訓練學生借助語言知識、主題知識和百科知識對源語信息進行邏輯分析,并用另一種語言將理解的信息表達出來。最后,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專業(yè)化的翻譯教學需要的是雙語交際環(huán)境、特定的交際對象和交際主題,還要考慮到翻譯用人單位的需求等,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中文基礎和至少通曉一門外語,同時還要具備廣博的其他學科知識和實際翻譯操作技能。因此,該教材體系應根據(jù)職業(yè)翻譯人才的知識結構“雙語知識、百科知識、翻譯技能知識”三個部分來設計?!豆P譯理論與技巧》就是根據(jù)這些要求編寫的。因此,《筆譯理論與技巧》是一部翻譯職業(yè)化教育高要求的實用教材。

3.《筆譯理論與技巧》編寫原則概述

《筆譯理論與技巧》編寫原則是:精講理論、貼近實際、突出實踐、授人與漁?!熬v理論”:“眾所周知,當代的翻譯研究已成一門顯學,翻譯理論重出,令人目不暇接。對于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學生,我們之所以必須貫徹精講理論的原則,是因為時間有限,不允許我們在課堂上太多地討論翻譯理論問題。在汗牛充棟的翻譯理論中,我們必須披沙撿金,擷取對他們最合適、最管用的內容,而且要盡量做到把這些理論與原則自然地滲透到各課的具體內容中去?!薄百N近實際”: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學生大多來自翻譯工作的第一線,因此,教材內容應貼近學生的實際。“首先是全部的語言材料要比較新鮮、要體現(xiàn)時代感;其次是課程內容,特別是譯例盡量來自實際運用的語言或工作場景,以便于學生舉一反三,為他們日后改進翻譯操作、提高翻譯質量提供直接有用的參考或啟發(fā)?!薄巴怀鰧嵺`”:從事實際翻譯工作的人,首要之事當屬實際操作的磨練與積累。因此,《筆譯理論與技巧》從頭至尾都注重突出實踐?!笆谌伺c漁”:《筆譯理論與技巧》在討論各種翻譯原理與技巧的同時,也注意翻譯真諦的揭示,拓寬學生的翻譯視野、加深對翻譯實踐的體悟。

4.《筆譯理論與技巧》內容概述

《筆譯理論與技巧》一共五個元:第一單元“認識翻譯”,以介紹翻譯定義為切入點,簡要展示翻譯研究界對翻譯的種種理解與闡述。第二單元“翻譯的句法策略精要”、第三單元“翻譯的語義策略精要”和第四單元“翻譯的實用策略舉隅”涵蓋了一般翻譯操作層面的主要內容,是教材的核心部分。第五單元“譯者的綜合素質”也有其獨特的重要性。所有的翻譯理論與技巧都要通過人才能得到貫徹,脫離譯者的素質來談翻譯理論與技巧顯然是不能湊效的。

5.《筆譯理論與技巧》特點概述

《筆譯理論與技巧》根據(jù)“精講理論、貼近實際、突出實踐、授人與漁”的原則編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容豐富,具有以下特點:

開闊學習者的理論視野。本書以有代表性的翻譯定義為切入點,簡要介紹翻譯研究界對翻譯的種種理解與闡述,把這些理論與原則自然地滲透到各課的具體內容中去,有助于學習者開闊理論視野,豐富對翻譯本質及翻譯理論的認識。

揭示了翻譯的真諦。書中譯例豐富,語料新鮮、時代感強,來自實際運用的語言或工作場景,以便于學生舉一反三,為他們日后改進翻譯操作、提高翻譯質量提供直接有用的參考或啟發(fā)。

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習者譯能?!熬v理論、突出實踐”,通過大量譯例的比較與分析傳授筆譯實踐技巧,再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使學習者活用技巧,舉一反三,提高理論的運用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

附錄翻譯散談,激發(fā)興趣與思考。書后附有精選的翻譯散談文章,激發(fā)學生對翻譯問題的興趣,引發(fā)他們對對翻譯問題的各種思索與聯(lián)想。

《筆譯理論與技巧》特色鮮明,無疑是“翻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好教材。”讀者若能由翻譯的定義入手,堅持不懈,把全書的內容消化,定能達到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高層次、應用型、專業(yè)性的口筆譯人才。

[1]何剛強.筆譯理論與技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03

[2]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大綱.外文出版社,2007.03

第5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環(huán)境藝術設計;3Dmax;教學;學生競爭力

環(huán)境藝術設計是近年來快速發(fā)展起來的一門學科,以其專業(yè)的綜合性和目的的實用性迅速占領當代的環(huán)境設計領域。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中,學生在掌握理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設計是最終的學科目的,這也是市場對新型的實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3Dmax軟件在學生適應理論速度上是為該專業(yè)量身定做的,通過3Dmax的建模等計算機操作,學生能夠通過視覺感應自己的設計,并發(fā)現(xiàn)自己設計理念上的不足。然而事實上,在當今的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教育中,中立的3Dmax軟件尚未能完美地與學科教育融合,同大多數(shù)高校專業(yè)一樣,3Dmax的教學并未能夠幫助將理論型學生轉變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人才。本文試圖發(fā)現(xiàn)3Dmax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文末給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

1 3Dmax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在多數(shù)高校里,3Dmax這門必修課程從現(xiàn)實的考核來看,在學期末,該門操作課程的通過率。另一方面在通過3Dmax這門考核的學生當中,也僅僅是該門課程過關而已,如此證明3Dmax實踐操作課與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課并沒有發(fā)揮出其相互促進作用。經(jīng)過分析,足以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1.1 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綜合性與人才培養(yǎng)目的的專一性的矛盾

環(huán)境藝術設計是指對于人類生活的空間環(huán)境,通過藝術設計的方式進行整合、創(chuàng)新并改善的一門實用藝術。環(huán)境藝術所涉及的學科很廣泛,幾乎囊括所有與人類學相關的二級學科。由此來看,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學習是復雜的。而其復雜性又是與其服務于市場需要這一目的相關的,因為不同的客戶、市場具有不同的要求。

實踐中的環(huán)境藝術設計非常復雜,但目的性很明確。就是通過一定的組合手段對人類生活的空間界面周邊進行藝術處理,整個藝術處理的過程便是設計過程,其最終的目的是使建筑物的室內外空間環(huán)境滿足人們的功能,滿足客戶的審美需要。因此,環(huán)境設計要滿足客戶對周邊環(huán)境的美感要求,而其課程學習又要求學生對其它的各種實用藝術都要掌握,所以側重于理論教學還是側重于實踐教學,成為一個難題。

1.2 設計類專業(yè)學生在計算機技術上的短板

設計類專業(yè)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偏科的,他們大多數(shù)在高中學習中是專攻美術的,因此在其他的理論學習方面和計算機操作上面有天然的短板。而在數(shù)字化技術嫻熟的今天,在功利主義的指導下,設計藝術專業(yè)的教育工作實際上也就是將一些原有的社會分工相應的配置到計算機中來。這就要求學生在掌握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應用起來,而這種應用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又是不利的。

1.3 3Dmax軟件課程的命令式教學

3Dmax必修課程授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明顯不是良性的,教師以完成課程目標為任務,學生在其中的參與度不夠主觀。教師在課上講軟件的命令轉變成命令式的教學,雖然可能大多數(shù)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能夠熟悉某些程序,甚至能夠看懂教師當時的操作,但是在缺乏親身實踐的情況下,對計算機應用的不熟悉這一短板進一步惡化。課上人人都會,課下都不會親身操作成為主流。

1.4 課程理論學習未做到與實踐結合

環(huán)境藝術設計分為物質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F(xiàn)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不僅要追求設計師自身的藝術追求,使空間界面內的東西呈現(xiàn)出一定美學的排列,使它們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客戶的獨特需要。理論式的教學是對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一種應然狀態(tài)的要求,而往往對實然的操作意義是不大的,但又是不得不學的。同時在3Dmax教學中,作為一門單純的計算機軟件,學生不僅首先要掌握其操作手法,還要在此基礎上利用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去完成相應的實踐操作。在與教師缺少良性互動的前提下,實踐的創(chuàng)新全部落在了學生的肩上,而這恰恰又是設計類教學最為重要的目的。

2 對3Dmax課程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中的改善

我們可以看到3Dmax在高校設計類專業(yè)教學中得到較大范圍的普及,但多數(shù)具有跟風之嫌,可以說很多教師并沒有在教學中明白這門課程在教學中的獨特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說3Dmax這門課的成績不能代表學生專業(yè)素質的高低,3Dmax在學生自我專業(yè)素質表達上并不是不可代替的。但我們又不得不看到它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將大腦中的創(chuàng)意轉變成實物的速度,這一連串的過程及其速度正是該類專業(yè)學生在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2.1 因材施教、特殊教學

從目前來看,設計類專業(yè)學生的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可能理論知識上面比較過硬;有的可能創(chuàng)新意識較強;有的能夠較快地掌握并熟練應用這門軟件但設計概念較低等,這些都是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那么在3Dmax教學中就應該側重于手段式的教學上,而不是專業(yè)課程。最直接的解決措施就是啟動社會招聘,請一些專業(yè)的軟件老師教學。如此一來不僅解放了專業(yè)課老師,還能夠實現(xiàn)3Dmax的教學專業(yè)化。這就要求3Dmax教學首先要面向市場,不僅要學生掌握基礎操作,還要能夠熟練地應用能夠滿足市場各類客戶需求的設計操作。

2.2 3Dmax的分類教學

設計類專業(yè)學生從高中到高校學習是一種從二維到三維的提升性學習,是有相當難度的。從二維的理論教學到三維的實踐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教學失誤,因為它缺失了中間環(huán)。所以應該開設更多的建筑制圖類的三維課程。如此一來,學生學習了正投影的基礎知識和組合體的基本概念等知識之后,在學習3Dmax的時候就能夠對頂視圖、左視圖、右視圖以及透視圖等能夠快速地進行操作。目的是要求學生對視圖的把控能力在學生時代就要掌握,在市場上積累該能力時就為時已晚。

2.3 學生主觀能動性與任務考核相結合

環(huán)境藝術設計最終體現(xiàn)在“設計”二字,只有客戶對設計滿意,才算是成功。而在理論教學中我們往往是看不到藝術或創(chuàng)新的外放的,但是通過3Dmax卻能夠實現(xiàn)。3Dmax的考核自有其特殊性,不僅要考核學生的操作能力,還要考核學生的作品創(chuàng)作能力。但毫無疑問地,學生的創(chuàng)作是考核的關鍵。但是作為教師,更應該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積極鼓勵學生。使得學生在操作3Dmax的同時,能夠將自己的藝術設計通過軟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李紅梅.關于3Dmax課程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09,22(11):347-348.

[2] 張遜. 3Dmax軟件在環(huán)藝專業(yè)教學中的作用[J].文化月刊,2010,23(Z1):454-456.

第6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包括學習環(huán)境、學習資源、學習機會、學習動機等。調查發(fā)現(xiàn):家長只是有幫助子女的意識,但在能力上卻有心無力;有提供給子女學習物質資源的欲望,但在實際中卻無法提供;在家庭的學習中有提供英語語境的欲望,但在實際中卻無從實施;家長有將子女送入社會教育機構的機會,但是在經(jīng)濟和交通方面有較多問題。

根據(jù)調查問卷,筆者認為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與教師(教授方式)、學生(學習態(tài)度)、家長(重視程度)的參與和有效性相關,也與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既有的教學模式可能不適用于本校的英語學習。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尋求新的方法和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真正的實際運用水平,使學生能在以后的長遠學習中克服困難。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簡介

筆者嘗試運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廣州市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學中進行運用,探討如何利用練習卷逐步搭建支架,讓學生形成句子學習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統(tǒng)學習過程。并在此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結果,并形成相關的教學資源庫。

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教學方法。為了引導學習者由現(xiàn)有的智力水平發(fā)展到潛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搭建支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合作學習,效果評價。

二、設定難度遞增的課時目標

三、搭建課前、課中、課后語言支架

根據(jù)知識點難度劃分4個課時,每個課時設計三份練習卷作為學習支架,從課前感知,到課中操練,及課后運用,難度逐漸遞增,最后學生能習得語言。例如,在第四課時中,課時目標要求學生能理解和區(qū)分兩種詢問職業(yè)的句型,并能正確使用兩種句型來談論他人的職業(yè)。根據(jù)課時目標,筆者設計三份練習卷構建語言腳手架。

支架1:課前搭建支架,輸入語言,感知語言

學生在第四節(jié)課前完成練習卷10,閱讀對話練習,在對話情景中感受語言的含義、結構、用法。

卷10練習原文如下:

課前練習:閱讀對話,判斷句子是否與對話相符,如相符寫“T”, 否則寫“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課中搭建支架,形成語言,操練語言

通過支架1,學生對兩種詢問職業(yè)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課中,筆者通過練習卷11構建支架2,學生通過老師引導解析,在聽說讀寫中充分操練兩種句型,從而對兩種句型的結構(form)、意義(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卷11練習原文如下:

Task 1. 根據(jù)句子意思,填寫職業(yè)單詞在橫線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聽錄音,把人名與職業(yè)圖片連線。(圖略)

Task 3. 小調查,四人為一組,詢問組員的父母親的職業(yè),并進行記錄。

Task 4. 閱讀短文,完成判斷題和填空題。(文略)

支架3:課后搭建支架,輸出語言,運用語言

學生在課中已經(jīng)掌握了句型知識,接下來筆者在課后練習卷12構建支架3,通過補全對話的形式強化該知識的運用。

卷12練習原文如下:

課后練習:根據(jù)上下文,從方框內選擇恰當?shù)膯卧~填空,把對話補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A: What’s your _______ subject?

第7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檢測技術;傳感器;啟發(fā)式實例分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57-02

信息革命的兩大支柱是信息的采集和處理。信息采集的關鍵就是傳感器。傳感器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信息技術的性能,其生產能力與應用水平直接影響到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傳感器作為向自然界獲取信息的工具,幾乎滲透到科學技術和國民經(jīng)濟的每個角落?!皞鞲衅髋c檢測技術”是電子電氣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它在專業(yè)的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該課程集光、機、電于一體,綜合物理、化學、生物、材料、電子、電氣、計算機、機械等多個學科,知識多,內容散。在理論教學方面,以往的檢測技術課程教學,通常都是先講授傳感器原理,再講授傳感器結構,最后講授傳感器應用,這種枯燥的理論講解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這門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本文將以電渦流傳感器為例對理論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一、啟發(fā)式實例分析融入理論教學

啟發(fā)式實例分析授課法是指在理論授課時注重穿插具有生活應用背景的實例,在理論教學中,應該倡導以啟發(fā)講授與實例分析為主,對目前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①通過問題和實例引出理論,利用理論解決問題并解釋實例應用,以便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將實驗使用的傳感器教學內容提前在理論教學方面給予演示,提高理論教學的生動性和直觀性;③結合生產實踐和科研經(jīng)歷來講解傳感器的選用、使用和調試過程,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應用實例

電渦流傳感器采用的是感應電渦流原理。當帶有高頻電流的線圈靠近被測金屬時,線圈上的高頻電流所產生的高頻電磁場便在金屬表面上產生感應電流,電磁學上稱之為電渦流。電渦流效應與被測金屬間的距離及電導率、磁導率、幾何尺寸、電流頻率等參數(shù)有關。電渦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果上課的時候采用上述專業(yè)語言進行理論闡述,學生往往覺得太抽象,所以我們授課過程中可以不先急著講解原理,而是通過實驗來讓大家看到一些現(xiàn)象,由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升華。

1.通過實驗現(xiàn)象引入電渦流傳感器。我們采用杭州高聯(lián)公司生產的CSY-910型傳感器實驗儀。實驗步驟如下:①將渦流線圈接入渦流變換器輸入端。渦流變換器輸出端接電壓表20V檔。擰松渦流線圈支架上的橫向固定螺絲,把圓盤振動臺上的測微頭調至10mm處。調整電渦流線圈,使它與金屬渦流片相距1~2mm,然后鎖定橫向螺絲。②開啟儀器電源,測微頭位移將電渦流線圈與渦流片分開一定距離,此時輸出端有一電壓值輸出。用示波器接渦流變換器輸入端觀察電渦流傳感器的高頻波形,信號頻率約為1MHZ。③用測微頭帶動振動平臺使平面線圈貼緊金屬渦流片,此時渦流變換器輸出電壓為零。渦流變換器中的振蕩電路停振。④旋動測微頭使平面線圈離開金屬渦流片,電壓表開始有讀數(shù),電壓值隨著渦流傳感器和金屬渦流片之間距離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電渦流的存在,這就將無形的電渦流轉化為可以測量的電壓值。同時可以知道在其他參數(shù)一定的情況下,電壓值和距離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此時教師又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個輸出的電壓值V和距離X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呢?實驗我們可接著往下做。旋動測微頭使平面線圈離開金屬渦流片,從電壓表開始有讀數(shù)起每位移0.1mm記錄一個讀數(shù),并用示波器觀察變換器的高頻振蕩波形,由此可得出輸出電壓V與位移X之間的對應關系,并分析其線性范圍。

2.由實驗現(xiàn)象引出高頻反射式渦流傳感器原理。由上述實驗得出輸出電壓V與位移X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自然地引出高頻反射式渦流傳感器工作原理。當通有激磁電流i的電感線圈靠近金屬板時,在金屬板周圍產生高頻交變磁通Φ。由于金屬板具有一定的厚度,該磁通不能透過,而僅作用于金屬板表面的薄層內,在該層內產生感應電流i1,即渦流。根據(jù)楞次定律,該渦流產生的交變磁通Φ1將與線圈產生的磁場方向相反,即Φ1將抵抗Φ的變化,使線圈的電感量、阻抗、品質因數(shù)等發(fā)生改變。其變化程度取決于線圈的外形尺寸、線圈至金屬板的距離X、金屬板材料的電阻率ρ、磁導率μ以及勵磁電流i的幅值與角頻率ω等。因此,傳感器線圈的電感量受渦流影響時的等效阻抗Z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

Z=f(μ,ρ,r,ω,X) 式1

式1中:r--線圈與被測體的尺寸因子。如果保持式1中的一個參數(shù)改變,而其他參數(shù)不變,則阻抗Z就僅僅是這個參數(shù)的單值函數(shù)。例如只有X可改變,其他參數(shù)不變,則改變X會改變阻抗Z,從而改變輸出電壓V,這就充分解釋了上述實驗中V-X的變化現(xiàn)象。改變ρ或μ可用來測量材質和無損擦傷。

3.啟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對電渦流傳感器的應用進行衍生。由電渦流傳感器測量距離和位移的實驗引入了電渦流傳感器的原理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電渦流傳感器還可以用在哪些場合,測量哪些物理量呢?學生提出想法之后,可以選取適當?shù)膬热萃ㄟ^已有的實驗儀器進行驗證性實驗。例如: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電渦流傳感器進行稱重實驗。既然電渦流傳感器可以測量距離和位移,而實驗過程中距離的變化是通過帶有磁頭的螺旋測微器帶動其吸合的振動臺產生的,那么也可以將其轉化為V-W之間的單值函數(shù)。測量電路圖見圖1。

圖1 電渦流式傳感器稱重測量電路

具體方法是解除測微器對振動臺的吸附作用,差放增益為1,輸出接電壓表20V檔,將平面線圈安裝在線性工作范圍的起始點;調整電橋WD,使系統(tǒng)輸出為零;在振動臺中間逐步加上砝碼(每個的質量m=20g),記錄V-W的對應關系(V如為負值則取絕對值),利用公式K=m/V計算它們的值,再求出K的平均值,這個平均值就是V-W函數(shù)的線性關系系數(shù),或稱標定系數(shù);取下砝碼,放上一未知重量之物品,m=KV即可大致求出被稱物的重量??傊瑢W生提出想法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來驗證設想的可行性。在可行的基礎上再提高要求,完善實驗方法,提高標定系數(shù)的精度。通過這種講解方式,學生對于電渦流傳感器的認知由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又升華到傳感器的應用,整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較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后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金屬渦流片是齒狀,當它發(fā)生旋轉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電渦流傳感器來測量其轉速,設計測量電路,分析轉速計算公式。下次上課時進行小組討論。

將啟發(fā)式實例分析應用在“傳感器與檢測技術”課程的理論教學中,通過實例使學生對內容產生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習熱情,學生自己迫切地想知道為什么會出現(xiàn)實驗中的現(xiàn)象,通過理論講解之后恍然大悟,進而對所學的內容產生一種延伸的思索,進一步思考該知識點還可以有哪方面的應用,從而真正將書本上的內容學活,培養(yǎng)出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專業(yè)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帆,李國平,趙黨軍,等.傳感器及其應用課程設計改革與實踐[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7,29(5):88-90.

[2]徐科軍,馬修水,李曉林.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第2版)[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8.

[3]蔣全勝,呂家云,寧小波.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檢測技術教學模式改革[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3):146-148.

第8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論文摘要: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結合信忠技術課程學科的特點.主要從對學習者分析、教學目標驅動、目標完成、目標評價、對整個教學過程總結完善五個方面,探討信忠技術課程常規(guī)教學的新模式。即五步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協(xié)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認知即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和灌輸?shù)膶ο螅處熓且饬x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凋以學生為中心。要求教師由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

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根據(jù)日常的教學經(jīng)驗,本文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五步教學模式:學習者分析一目標驅動一目標完成一目標評價一總結完善.

1學習者分析

所謂學習者,即學生.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分析與了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1學生的年齡特征

年齡特征是指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典型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是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重要依據(jù).例如: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處在7~l3歲左右,基本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采取游戲的方法,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初中、高中的學生基本處在l4~2O歲左右的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占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強調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探索中完成知識的獲取….

1.2學生的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即個性.在心理學上,所謂個性就是個別性、個人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xiàn)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任何人都是有個性的,是一種個性化的存在.對學習來講有比較大的影響的個性主要有:動機與興趣、智力與認知方式、性格與氣質等.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共性與個性,要以共性為主體,也要考慮到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方法等.

1.3學生的初始能力

學生的初始能力是指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特定的知識時。已經(jīng)具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教學內容的認知和態(tài)度.要充分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合理地安排教學任務,既不能讓學生感到很輕松,也不能讓學生感覺到很難.要讓學生“翹一翹腳”才能學到.

2目標驅動

所謂的目標驅動,即讓學生帶著目的和任務去學習,將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隱含在一個或幾個目標中,學生通過對教師所提出的目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要學的知識,分清哪些是學過的知識,哪些是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完成目標的方法。從而學到新知識。達到既定教學目的.教學目標的提出和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和核心,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目標要有層次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充分地考慮到學生現(xiàn)有水平和個體差異,大體上從以下三個層次設計教學目標:第一,基本目標.是每個學生都必須完成的目標,也是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在這個階段基本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按照教師演示的方法完成即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完成教學目標.第二,提高目標.只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只給出具體的目標,簡單地進行說明提示,由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自己獨立完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實際應用能力,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第三,開放目標.教師不給出具體的任務與目標,完全由學生根據(jù)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目標,自己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也能夠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程度和存在的問題.

2.2要注意與相關學科的聯(lián)系

信息技術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保存信息和利用信息為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除了考慮到本學科的教學任務外,還要充分地聯(lián)系到相關學科的知識,聯(lián)系到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上來,而不能單純是簡單的計算機操作.

2.3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學過的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要合理地過度。要讓學生分清楚哪些是學過的知識,哪些是新知識,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既不能感到很難,也不能感到很容易.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既鞏固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又輕松地學到新的知識.

3目標完成

教學目標一旦確定,先不要急于讓學生去完成目標,而是先指導學生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理清問題的整體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大體方法.比如: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幾個子目標,逐個解決.引領學生先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去,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地解決問題.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3.1自主學習教學法

自主學習教學法,即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目標。充分詞動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在不斷嘗試成功與失敗過程中來體會正確認知的艱辛與成就感

3.2小組協(xié)作教學法

小組協(xié)作教學法,即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的能力、興趣等差異,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組別,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在分組時要注意將能力強與能力弱、興趣廣泛與興趣單一的學生合理地搭配,以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互相取長補短,彼此相互幫助共同完成任務,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3.3框架式教學法

框架式教學法,指教學應圍繞和結合當前的學習主題,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要求為學生提供一種概念框架.在框架中如同建筑工人一樣。由低逐漸向高處攀登,也就是由最初的教師較多的指導逐漸過渡到學生的自主控制,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3.4情境式教學法

情境式教學法,即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與真實事物類似的問題情境,呈現(xiàn)真實的目標與任務及相關的案例,盡可能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主動發(fā)現(xiàn)、探索和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目標的選擇和開發(fā)在教學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強調學生通過獨立和合作探究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4目標評價

目標評價,即教學目標評價.它是以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為最根本的評價標準,制定出合理的、科學的、有效的評價標準,調動一切高效可行的手段,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的、綜合的評價,并給以相應的價值判斷.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要打破傳統(tǒng)單一評價主體,要側重多元評價主體以及形成性評價和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主要對教師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參與程度、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

根據(jù)實施教學目標評價的時機不同,可以分為準備性評價、形成性評價(formativeevaluation)和總結性評價(summativeevaluation).

4.1教學前的準備性評價

準備性評價,又稱診斷性評價,是為了使教學適合于學習者的需要而在一門課程和一個學習單元開始之前對教學背景及學習者所具有的認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條件進行的評估.

4.2教學進行中的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某項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因而可據(jù)此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

4.3教學結束后的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為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而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業(yè)是否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5總結完善

第9篇: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范文

1.1 路面和橋面的鋪裝層易產生裂縫

由于道路橋梁是長期暴露在外界環(huán)境下的,并且使用的次數(shù)是數(shù)以萬計的,需要承載著不同重量的物體。在道路橋梁工程建設中,路面和橋面鋪裝層往往采用的是半剛性結構,這種結構雖然在某一程度上增強了鋪裝層的的強度和承受能力,但這種結構易受溫度的影響,溫度差異越大,鋪裝層產生裂縫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區(qū),路面或橋面鋪裝層常常會產生裂縫。由于早晚溫度差異過大,導致半剛性結構路面的受壓性降低,最終在日常使用中出現(xiàn)裂縫,甚至導致崩塌。路面和橋面鋪裝層產生裂縫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長期的使用量,相對于人行道路的鋪裝層,車輛行駛的道路更易產生裂縫,由于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超載或急剎車的現(xiàn)象,車輛會嚴重的擠壓并磨損地面,因此容易發(fā)生路面凹陷,進而產生斷裂層,在這樣長期的磨損情況下,路面和橋面必然產生裂縫,從而使得道路橋梁工程出現(xiàn)質量問題。

1.2 道路橋梁地基不均勻造成沉降問題

道路橋梁的地基質量決定了道路和橋梁的使用壽命,地基不均勻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在道路橋梁工程建設前期相關人員勘測施工場地不到位,進而設計的道路橋梁不合理,導致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存在一定漏洞;其次是一些施工人員在工程建設中為謀取利益而偷工減料,忽略了工程質量的達標成果,滿足不了施工要求,最終導致道路橋梁地基發(fā)生沉降;最后是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施工地點周圍環(huán)境的地質變化情況,建設道路橋梁是需要很長時間的,長時間下地表層會遭到破壞,地質發(fā)生變化,土質的軟硬度不均衡,造成地基不均勻,甚至引發(fā)地基沉降。地基沉降不均勻,則會使路面和橋面受力不均衡,對人們日常生活和車輛的行駛造成嚴重影響。

1.3 鋼筋銹蝕出現(xiàn)斷裂問題

在道路橋梁的建設過程中,鋼筋是路基工程中重要的原材料,在路基的底層起著主要承重的作用。但是鋼筋結構處于路基的內部,容易受到一些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最終影響其原本的承載能力。比如說,鋼筋和混凝土構成了橋梁的承重結構,若是混凝土施工過程或是后期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出現(xiàn)裂縫時,那么鋼筋就相當于失去了混凝土這層主要的保護層,一些空氣中的水分會大量的侵蝕到鋼筋結構的表面,鋼筋表面會在長期的水分影響下而發(fā)生化學變化,也就是產生表面銹蝕,銹蝕情況嚴重時,繼而會引發(fā)鋼筋結構的斷裂。在外界環(huán)境中若是存在一些硫化成分的化學品時,更會加劇鋼筋結構的銹蝕程度,使得道路橋梁工程在短時期內發(fā)生嚴重的斷裂現(xiàn)象。

1.4 低質量的施工材料引發(fā)的橋頭破損

橋頭破損也是道路橋梁工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現(xiàn)象,橋頭破損會使得道路橋梁的兩端產生嚴重的變形,這種變形現(xiàn)象會使得整體橋梁的應力結構發(fā)生變化,進而使得道路橋梁原本的使用壽命和安全使用系數(shù)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是由于施工材料的質量不合格引起的,若是施工材料的質量不合格,則不能滿足道路橋梁主要結構部件的支撐力的要求,道路橋梁上面長年累月的載重車輛行駛,會使得橋頭不堪重負的碾壓而產生局部斷裂,給道路橋梁的安全通行埋下了嚴重的隱患問題。

2 道路橋梁工程的施工處理技術分析

2.1 裂縫修補技術

裂縫修補技術是專門針對道路橋梁鋪裝層的裂縫現(xiàn)象提出的一種施工技術,具體來說裂縫修補技術可分為表面修補、裂縫填充、裂縫灌漿等多種方法,具體方法的選擇要依據(jù)表面裂縫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本節(jié)主要介紹表面修補技術。表面修補技術:這種方法適用于表面裂縫較淺的情況,其裂縫的寬度在0.2cm以下的情況。具體方法是,采用環(huán)氧膠泥或是水泥漿每隔5分鐘便對路面裂縫涂抹一次,使涂抹的厚度達到1mm以后,再對其表面涂抹油漆或是瀝青,以作防腐保護,最后采用玻璃纖維布覆蓋表面,防止表面再次受外界環(huán)境的破壞影響。

2.2 裂縫填充技術

這種修補技術相對于裂縫修補技術來說,更具有加固的作用,適用于裂縫較寬,裂縫現(xiàn)象較嚴重的情況。具體方法是,在路面的裂縫處進行縱深方向的挖槽,在槽位里邊采用水泥漿和環(huán)氧樹脂膠按照一定比例的調配之后填充到路面的裂縫中,由于環(huán)氧樹脂膠的性能較為穩(wěn)定,其與水泥漿進行一定比例的調配后,性能穩(wěn)固,對表面裂縫的修補更能起到穩(wěn)固的作用。此外,在填充的工程材料中,還可添加一些防水性能較好的橡膠材料,這樣更能使得裂縫在雨水天氣時所受的影響較小。

2.3 錨噴施工技術

錨噴施工技術是針對于橋頭破損提出的一種施工技術。錨噴具有凝結快、穩(wěn)固性能高的特點,是處理橋頭破損常采用的一種施工技術。具體的技術方法是,在借助錨噴設備超強噴射力的條件下,向裂縫部位噴射一定量的硅膠材料,然后在模板的加固作用下,用硅膠材料將橋體有效的粘結在一起。

2.4 鋼筋銹蝕問題的處理

鋼筋作為道路橋梁承重系統(tǒng)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之所以會出現(xiàn)銹蝕現(xiàn)象,主要是失去了混凝土的保護作用。作為主要的承重構建,鋼筋一旦失去了混凝土這層保護層,很容易受到外界空氣或是腐蝕性因素的影響,進而使得鋼結構的硬力和韌性降低。為此,在處理鋼筋銹蝕問題時,首先需要做好混凝土的質量控制工作,對鋼筋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具體可行的辦法可采用增加混凝土厚度的方式來加強對鋼筋的保護,可在混凝土的表面涂刷覆蓋層、封閉層、砂漿層等一系列的保護層來加強保護,或是在混凝土施工的初期階段,可通過改變施工材料配比的方式來加強混凝土的密度,通過摻雜一些礦渣、煤灰粉等來增強混凝土的防滲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