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跨文化交流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交流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論文

第1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主題詞: 企業(yè)員工 跨文化交流 問題 解決方法

一、企業(yè)員工跨文化交流的背景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科技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全球化進程已成為必然趨勢??缥幕恼?、經(jīng)濟、外交、商品、人員交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頻繁。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nèi)市場,中國的商家和企業(yè)都必須與國外的商家和企業(yè)競爭。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廠家的不斷涌入和到國外經(jīng)商設廠的中國企業(yè)與日俱增,無論是大型企業(yè),還是中小型企業(yè),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生存和發(fā)展,都要具備一定的國際交流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也顯得越來越突出,受到從未有過的重視。很多企業(yè)都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自身的企業(yè)文化中逐漸導入國際交流元素,使員工接受國際交流教育。如何使員工面對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盡量減少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文化沖突現(xiàn)象,如何使自己的員工和外國人充分交流,這是每個企業(yè)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企業(yè)員工存在的跨文化交流問題及解決方法

企業(yè)員工普遍不了解西方國家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在交流中無法取悅對方。我們就以下問題,對企業(yè)員工進行了特別培訓,舉例說明在各種場合下應該說什么得體的話、做什么得體的事,取得了很好效果。

1.隱私問題。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jié)友愛、互相關(guān)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yè),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2.守時觀。對于約會遲到甚至爽約,很多中國人都不會特別介意,會接受對方的各種解釋。有的中國學生或同事不事先跟外教約好,而直接到外教住所找外教,讓外教大為頭疼,有的外教就直接拒絕見來訪者,雙方都不愉快。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yǎng)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jīng)商定后方可進行。

3.寒暄。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甚至鬧出“哪里,哪里”被翻譯成“where? Where?”的經(jīng)典笑話。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同時也很尷尬,不知道該如何繼續(xù)談話。我們應該主動地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嘗試把贊美之詞多掛嘴邊。

4.用餐文化。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ハ嗑礋熅淳?。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quán)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中國人點菜也很讓外國人頭痛,在中國,多由主人點菜,而客人只是客氣說“隨便”;而在西方,主人認為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不會代為點菜,如果對其說“隨便”,會讓主人很為難,整個飯局都會很尷尬。西方人用餐也很講究,正式場合,餐具擺放的順序與上菜順序一致,服務員會在上下一道菜之前撤掉上一道菜的餐具。這些都是中國沒有的,應該多了解。

企業(yè)員工應充分了解外賓的文化背景,在每次接待前都應做足功課,應充分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接待方式,如見面時是握手還是擁抱,對方有何,在飲食上有何忌諱,等等,這些都要妥善考慮。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中國文化越來越受西方的青睞。很多西方客人對中國的古老文化有較深的研究。因此,除了要充分了解外國文化外,企業(yè)員工還應充分了解本國的基本文化,人文地理知識也要精通,這樣才不至于在談及中國文化時,自己卻成了“老外”。

參考文獻:

第2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論文摘 要 利用仁愛版英語Project English教材,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增加有關(guān)文化意識的介紹,讓學生親自體驗來領(lǐng)略異域文化。使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有機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的新浪潮已經(jīng)來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更加頻繁、更加密切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應該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強調(diào):英語教學應該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zhì)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和培養(yǎng)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nèi)容和范圍。如果我們對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重視,必然產(chǎn)生語言教學和文化脫節(jié)。正如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所說:”采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仁愛英語Project English突出交際與文化,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學習語言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本身,同時還要了解語言中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教材在系統(tǒng)編排語言知識的同時,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并由淺入深地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提高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在實際的情景中恰當而靈活地運用語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外語,學生可以了解異國文化,有利于學生在將來的多元化社會中學會理解他人、互相尊重的同時,尋求合作與發(fā)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語言又是文化的寫照,不僅反映文化的形態(tài),而且語言結(jié)構(gòu)部分或全部地決定人們對世界的看法。英國專家Sir Edward指出:”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that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nd mora1,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導入,還要向?qū)W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一、在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教育者自身文化素養(yǎng)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廣義上,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狹義上,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jié)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適應跨文化教學的要求。

(二)優(yōu)化語言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我國中學英語學習的周學時很短,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huán)境和實踐的機會。精講精練、大信息量的現(xiàn)代英語課堂模式,對我們的教學方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模擬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語言氛圍方面,現(xiàn)代教學手段如網(wǎng)絡等的應用已成為必然。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jié)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guān)的背景文化知識,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努力的。

(三)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日常教學滲透

Project English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xiàn)了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guān)的話題。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guān)知識是完全可行的。比如,七年級下冊Unite 8 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中,出現(xiàn)了Custo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以及不同節(jié)日Let’s celebrate的話題。筆者就將風俗習慣以及節(jié)日的由來、慶祝時間、慶祝方式、飾物、禮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將中外人士行為習慣以及節(jié)日的對比作為重點以加深對文化差異的理解。我向?qū)W生介紹:In Japan, when you enter someone’s home, you should take off your shoes. In Brazil, people never go out with their hair wet. In Indonesia, you mustn’t point to anything with your foot. Don’t eat with your left hand in Muslim countries, and don’t touch a child on the head in Tailand.Unit 8 Topic 3主要是談論節(jié)日,核心是“Christmas”,講述了圣誕節(jié)前后常做的事。通過與中國春節(jié)的對比和談論,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并學會尊重外來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給學生一個表達自我感受的平臺。教材中可發(fā)掘的素材不勝枚舉,只要教師有目的地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就會做到文化和語言并重。

二、教學中滲透跨文化教學的實踐

(一)英語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

將詞匯的學習與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即 “文化滲透”法來施行詞匯教學,也是跨文化教學的一個方法。比如: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發(fā)音的區(qū)別都能暗示出說話人的文化特征。在拼寫方面,美國英語中的center,color, traveled和英國英語centre, colour, travelled中也反映出英語的演變文化。在用詞方面,中國人喜歡用”仙逝”來回避”死”,用”發(fā)?!眮砘乇堋弊兣帧?,和英語中用pass away和 put on weight 來回避這種令人尷尬的詞匯又有著同樣的文化潛意識。

(二)英語語法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

語法主要描述詞的曲折變化、詞在句子中的相互關(guān)系及詞法和句法規(guī)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語法規(guī)則。例如:英語詞匯的曲折變化有動詞的時態(tài)、名詞的單復數(shù)、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等等,但這些在漢語中卻沒有,因而成為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種語言的語法不僅有其邏輯形式、結(jié)構(gòu),而且是通過語言在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必然對語言使用者產(chǎn)生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影響。英語教師在教語法時,應注意英語語法的心理因素,讓學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和慣用語。如:漢語說”我想明天不會下雨”,英語中要說:”I don’t think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不說:”I think it won’t rain tomorrow.”這就說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維方法不同,語言表達不同,句法結(jié)構(gòu)也隨之不同。

(三)英語對話和課文中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談話的內(nèi)容、話題的選擇是產(chǎn)生交流失誤的主要因素。一個文化中人們習慣交流的話題可能是另一個文化中人們設法回避的話題;一種文化人們常常涉及的內(nèi)容,可能構(gòu)成對另一個文化中隱私的侵犯。中學的英語閱讀教學除了必要的知識傳授外,更重要的是在課內(nèi)創(chuàng)設議題。教師要靈活地掌握好教材的切入點,以利于學生結(jié)合文化背景和文化蘊涵來展開活動,進一步增進課堂效果和文化知識的積累。

結(jié)束語:

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是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語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外語語用能力,是中國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Project English是適應跨文化教學的教材,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平臺展開跨文化教學。提高對跨文化教學重要性的認識,緊跟世界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大膽探索跨文化教學,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流素質(zhì)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05-01

第3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論文關(guān)鍵詞]上海世博會;跨文化傳播;價值;策略

一、引言

1851年英國政府耗用了4500噸鋼材和30萬塊玻璃,在海德公園附近建成了一座夢幻般的水晶宮殿,里面陳列了當時令人矚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之后160天,這座宮殿共吸引了630萬人次前來參觀這個盛大的展覽。這就是被后人公認為標志著工業(yè)時代到來的第一屆“倫敦世界博覽會”。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積極地為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而緊張籌備著。

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如今的世博會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個展現(xiàn)人類在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領(lǐng)域取得的成就的國際性大型展覽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成為一個世界超級溝通盛會,預計將會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國際組織參展并吸引7000萬參觀者”。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個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

從1851年到今天的40多屆世博會上,人們帶著各自先進的展品和美好的愿望從世界各地匯聚到同一個地方進行交流,支撐著這個盛大聚會的原動力就是人類對于溝通的渴望。在持續(xù)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在交流中互相認知,在溝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實現(xiàn)共存。世界各國獨特的文化匯聚于此,進行交流、溝通與協(xié)作,極大促進了全人類的跨文化交流,彰顯了世博會的真正價值。對于中國而言,由于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的迥然差異,中華民族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溝壑。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曾經(jīng)這樣感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墻太厚了?!边@就直接反映了當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艱巨性。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做才能更好地推動人們互相溝通理解、實現(xiàn)和平共處呢?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新平臺。

二、世博會跨文化傳播的價值

(一)世博會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世界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尤其是跨文化的傳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學習補充。在人類歷史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對外交流就有: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后來的絲綢之路的開通;鑒真東渡日本把中國古老的文明傳播到了周邊國家;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傳播到了西方,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fā)展。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襲來,尤其是通訊和交通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人們不可避免地要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溝通和協(xié)作,跨文化傳播在廣度、深度和密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人們對于跨文化傳播的關(guān)注與研究也隨之日益加深。各類專著、論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等都標志著我們對于跨文化傳播的內(nèi)涵、規(guī)律、意義及其影響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會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覽會,它用一個主題將幾千萬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人類面臨的問題,已經(jīng)無可爭辯地成為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二)世博會具有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價值

在當今高科技時代里,傳統(tǒng)世博會面臨著諸多的挑戰(zhàn),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發(fā)凸顯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世博會具有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價值,這也是世博會作為一個傳統(tǒng)會展能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存在和發(fā)展的核心價值所在。不難想象,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的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社會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豐富多彩的文化,這樣的獨特體驗是無法用網(wǎng)絡和屏幕來替代的。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間的鴻溝,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題以引起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共鳴,對跨文化交流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跨文化傳播的巨大優(yōu)勢。世博會給了普通人一個獨特的機會去親身體驗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溝通與合作。鑒于此,我們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國這個歷史機遇向世界準確地介紹中國,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念,把這個傳統(tǒng)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溝通中實現(xiàn)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三)世博會具有塑造國家形象和展現(xiàn)民族文化的價值

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打造和展示國家形象的一個難得的機遇。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表明:“凡是舉辦過這兩大活動的國家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都大大受益于此?!彼粌H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助推器,更是改善國家形象、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眾所周知,日本正是憑借多次舉辦世博會和奧運會使得國家經(jīng)濟和文化得到了復蘇,大批日本企業(yè)也借此走向了世界舞臺。同時,世博會推動了日本重新確立其民族文化,也成為其確立大國地位的巨大動力。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設想未來城市生活的平臺。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塑造并傳達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和文化,塑造以人為本的國家形象,充分展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勇氣、自強不息的志氣、厚德載物的大氣”,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世博會促進跨文化傳播的規(guī)律

現(xiàn)代世博會蘊涵了豐富的展覽、表演和互動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動的鮮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來,世博會已經(jīng)由最初展示先進工業(yè)產(chǎn)品演變?yōu)檎故靖鲊?jīng)濟、文化和科技發(fā)展成果的綜合舞臺,而世博會的核心價值直未變,這就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這才是真正支撐起世博會的核心要素”l6j。歷屆世博會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動,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的文化活動預計總量更是達到2萬場左右。舉辦期間,世博會將是全球文化活動的中心,各種不同文化在這里匯聚,經(jīng)過交流、摩擦、溝通與滲透,最終達到理解、交融和共存。歸根結(jié)底,世博會傳播的核心內(nèi)容還是文化。

2.長效性。世博會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大型綜合盛會。奧運會雖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集中關(guān)注,但舉辦的時間只有半個月左右,時間較短。世博會的舉辦時間則長達半年之久,目標是“吸引7000萬人次的中外觀眾,平均每天參觀者的人數(shù)高達40萬左右,其影響力和輻射面是空前巨大的”。與此同時,還會有大量來自全世界的記者參與新聞報道,我們更應該利用這個媒體集中且長期關(guān)注的時刻,圍繞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世博背景、世博理念、世博人物等不同角度挖掘上海和中國的文化,用靈活生動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歷史傳承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國家形象。

3.參與性。世博會與奧運會的最大區(qū)別莫過于奧運會是以觀眾被動觀看比賽為核心,而世博會是以主動參與為核心的。參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驗,親身感受。傳播學的理論表明,人際傳播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其他媒體形式,而世博會正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親身體驗的人際傳播形式來發(fā)揮其巨大影響力的。現(xiàn)代世博會重在參與、互動和交流,它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讓參觀者主動參與進來,從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增強了人們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意識和積極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會有效推進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理念是:“傳承世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這一理念與我國提倡的“請進來、走出去”的對外交往戰(zhàn)略一脈相承。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苡行У乩檬啦@個平臺積極弘揚中華文化、推進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呢?

(一)增加對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會的交流實際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則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各個領(lǐng)域,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異、誤解和沖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構(gòu)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礎(chǔ),相反,文化上的誤解則會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礙。相對于硬實力而言,軟實力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被外來文化征服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那種文化的俘虜,反而會認為自己擁有了那種文化,這就是文化強大的滲透力。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她的《治國方略——應對變化中的世界》一書中說:“中國不會構(gòu)成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的那種挑戰(zhàn),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權(quán)利而削弱別國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p>

這個學說就是思想觀念,就是文化??梢?,思想與文化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進作用,而世博會就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契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通過一系列的展覽、論壇、文藝表演活動準確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涵,闡釋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觀念及價值觀念,擴大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把傳統(tǒng)文化轉(zhuǎn)變?yōu)閲腋偁幜Α?/p>

(二)增強文化差異意識,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協(xié)助各國做好參展工作

由于各國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導致了每個國家都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如說風俗習慣、語言表達、思維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價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獨特的多樣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的;文化沒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不同的文化應該互相尊重、相互補充。如果每個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評判標準等去進行對外交往,那么對異質(zhì)文化就會產(chǎn)生不自覺的排斥。

因此,我們應該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既要消除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恐懼感,也要消除對異質(zhì)文化的抗拒性,認同其他文化存在的價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舞臺上,我們要面對有史以來最為多元的文化和觀眾,我們對于他們應該給予高度信任,同時也要增強自信,消除文化距離和文化震驚,正確理解參展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高效、準確地協(xié)助他們做好參展工作,這對于辦好一屆世博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但對于傳播中華文化卻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三)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異等原因,中國對外文化交往中存在著巨大的“逆差”。正如趙啟正在2006年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所言:2004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圖書版權(quán)多達4068種,而輸出的只有14種;從英國進口的有2030種,輸出的只有l(wèi)6種。電影方面,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的影片多達4332部,其中,美國幾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國出口的影片可以說屈指可數(shù)。在服裝、動漫、電視劇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赤字”問題?!妒ソ?jīng)》中黃金法則“treatothe~thewayyouwanttobefeated.”不僅基督徒熟悉,而且?guī)缀跏莻鞅榱巳澜纭6鬃犹岢龅摹凹核挥?,勿施與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這個黃金法則要早幾百年,卻未能在世界上廣泛流傳。

這些事實和數(shù)據(jù)很清晰地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不夠的,與文化的內(nèi)涵是不成正比的,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激活中華文化,沒有詮釋好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因此,我們要采取切實措施來增強中華文化的表現(xiàn)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梢酝ㄟ^定期在國外舉辦各種類型的中華文化展、論壇、文化節(jié)、文化年等系列活動;要增加媒體對文化活動的關(guān)注,給予更廣泛的宣傳和報道,推動一些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shù)能廣泛傳播。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精彩絕倫的文藝表演,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同樣是這樣一個舞臺,屆時會有更多的文化活動,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巨大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中華文化的演繹力、創(chuàng)新力和表現(xiàn)力。

(四)跨越文化差異。加強國際合作實現(xiàn)共贏

舉辦一屆成功的世博會要涉及到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的配合和協(xié)調(diào),譬如世博會場館設計方案的全球征集、志愿者的全球招募與培訓等,這些都需要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密切的配合。世博會是一場國際盛會,我們只有與國際社會進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加強與國外文化機構(gòu)的合作,了解海外觀眾的文化需求,敢于開放、勇于合作,才能吸引到優(yōu)質(zhì)的國際資源,才能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舉辦一次成功的世博會。

第4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關(guān)鍵詞:英語翻譯;跨文化;翻譯技巧

英語翻譯是一門綜合技能,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英語語法、表達能力、語言功底、理解能力、寫作能力、漢語理解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等。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英語翻譯產(chǎn)生直接影響[1]。因此,探究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zhuǎn)化及翻譯技巧對于提高英語翻譯質(zhì)量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此,本文分析跨文化的影響因素,最后提出視角轉(zhuǎn)化及翻譯技巧,為提高英語翻譯水平提供借鑒。

一、跨文化影響因素

(一)禮貌表達

1.從禮貌內(nèi)涵的角度來說,西方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就強調(diào)“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應該充分尊重自己,在交流過程中,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比如西方街頭存在很多賣唱的藝人,在西方人的觀念中,街頭藝人一樣要被尊重,他們同樣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在掙錢,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這種思想就是不可取的[2]。2.從西方“一致準則”跟中國“面子原則”的角度來看,這兩個禮貌原則目的是一致的,都強調(diào),但在現(xiàn)實的交流過程中,卻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西方是在“平等”基礎(chǔ)上的一致準則,中國是在“謙卑”基礎(chǔ)上的面子原則[3]。3.從禮貌委婉程度的角度來說,中國人在處理別人錯誤的時候,通常會很委婉的指出來,特別是當領(lǐng)導、長輩犯錯誤時,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強調(diào)平等,所以如果他人侵犯了自己利益,會直接說出來。

(二)文化因素

中、西文化在本質(zhì)上存在較大差異,兩者在歷史背景、文化根源、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翻譯者應當研究西方文化文化中蘊含的宗教知識、風俗人情、價值意識等層面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以系統(tǒng)對英語語言的自主交際意識,實現(xiàn)有效、適度交際。跨文化意識與交流技能的培養(yǎng)依賴于背景文化的深入研究,譯者只有掌握了跨國家、跨文化的具體背景知識,才可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文化,也才能夠培養(yǎng)起良好的文化交流意識。

二、翻譯技巧

(一)翻譯前的準備

1.挖掘文化內(nèi)涵。主要是了解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地理、歷史以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內(nèi)容,通過認真閱讀教材內(nèi)容來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逐漸培養(yǎng)文化敏感性,能夠深刻的體會到西方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有效積累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2.深入講解英語交流詞匯的內(nèi)涵。英語交流詞匯中常常蘊含著多重在含義,如果簡單地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很可能錯會語言交流的真實意思。因此,譯者應當重點了解隱含的文化意蘊,掌握英語交流中出現(xiàn)的各種英語習語、典故及諺語。加之,英語交流的文化外延與漢語語言也有不同之處。因此,譯者需要結(jié)合特定場景、特定語境展開了解。例如,“ambitious”在英語中取褒義, 翻譯作“雄心勃勃的”,而在我國卻將該詞理解成貶義,取其“炫耀”之意。又如,“dog”在英國人眼中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而在中國卻認為帶有貶義。基于此,譯者需要注意講解清楚英語詞匯的隱含意義,全面解析跨文化的不同內(nèi)涵,避免形成錯誤的交流意識。

(二)翻譯過程中翻譯技巧

1.正確斷句。翻譯者在翻譯前必須對論文進行正確斷句。常見的斷句方法有三種,一是在接近句末的地方斷句、二是在接近句首的地方斷句、三是在中間進行斷句。在接近句末地方斷句主要應用在總結(jié)句型中,表示對事情進行詳細敘述,或者得出有效結(jié)論;在接近句首處斷句通常應用于“總提――詳述”句型中;在中間地方進行斷句大多是前半句敘述一方面情況,后半句則闡述另一方面情況,使文章層次更加清晰明了。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參考譯文:人們對歷史研究的方法有了興趣,與其說是受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學問的有效性提出挑戰(zhàn)的影響,還不如說這其實是歷史學家之間出現(xiàn)了意見分歧。這個英文是個典型的長句,在對其進行翻譯前,應對其進行正確短句,將繁雜的英語長句化為多個意義完整的短句,有利于翻譯質(zhì)量的提高。2.選用書面語言。在對英語翻譯進行筆譯時與口譯不同,英語筆譯對學生要求更高。也就是說筆譯必須遵從:科學、嚴謹、系統(tǒng)等原則。以科技論文為例,在科技論文中表示許多時,我們應該多用Many少用A lot of,盡管這兩種方式都是表示許多,但相對A lot of而言,Many則顯得更加專業(yè)化。

三、結(jié)束語

英語翻譯工作對于翻譯者書寫規(guī)范、語法知識、詞匯理解等具有相當高的要求,尤其是譯者的跨文化轉(zhuǎn)化能力,因此本文針對跨文化的影響因素分析,提出翻譯過程中翻譯技巧。

參考文獻:

第5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應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對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所擁有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統(tǒng)一整體。(Tylor, 1871:123,轉(zhuǎn)引自陳申,1999)

根據(jù)不同的標準,文化可有不同的分類。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按笪幕敝敢粋€ 民族對文明的所有貢獻如藝術(shù)、音樂、文學、建筑、技術(shù)、科學發(fā)現(xiàn)和哲學等。“小文化”是一個民族總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政治系統(tǒng)等。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舉止行為,包括:人們吃什么,怎樣謀生,組織社會的方法,對朋友及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達同意和不同意的語句,必須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學的孟要性

長期以來,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shù)。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而文化滲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總結(jié)其原因如下:(一)英語教師認為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在完成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再向?qū)W生傳授文化知識。(二)教師缺少合適的文化教學資料,他們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徹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三)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日常生活中也屢見因相關(guān)文化的不熟悉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這就提醒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語音、詞匯、句法、語法等的教授,還要輔以文化教學,因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不是與聽、說、讀、寫并列的第五種技能。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應熟悉我國社會生活,能用英語介紹祖國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師應把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顯性教學活動、隱性影響和中西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對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環(huán)境、政治制度、習俗及價值觀而導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礙大多來自于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劉長江,2003:18)

鄧炎昌、劉潤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異,嚴肅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哄堂大笑;無惡意的話可能會造成不愉快;外國人說的笑話可能會使我們不知所云?!睆垥匝?2003:33)認為外國人可以原諒中國人語音、句法等方面出錯卻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際錯誤。比如,中國人習慣上問的“你吃飯了嗎?”,“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結(jié)婚了嗎?”等問題。會使西方人感覺個人隱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強高中學生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于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的最有效的時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

近年來,中外許多語言學家和教師就文化教學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諸如“文化膠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島”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對某中學高一兩個班(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了研究??刂瓢嘌赜萌蝿招徒虒W法,實驗班采用中西文化對比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并運用測試、問卷調(diào)查、課內(nèi)外觀察等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

兩種文化對比的方法如下:

(一)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相關(guān)文化內(nèi)容進行中西對比。

比如第五單元涉及電影,筆者為學生放映了《一個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無賊》、《侏羅紀公園》、《大白鱉》等中外電影。同時組織學生對張藝謀、馮小剛、Steven Spielberg}成龍、章子怡、劉德華、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導演和演員進行了比較和討論。

第十二單元涉及文學藝術(shù),筆者引導學生就達芬奇、樊高、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等中外著名畫家的人生經(jīng)歷、著名作品及繪畫風格等進行了比較與對比。

總體來說,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單元的導人并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結(jié)合。其宗旨是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藝術(shù)鑒賞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識。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中西文化對比講座。

內(nèi)容主要包括中西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其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與說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

(三)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亂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斷藍橋》、《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卡薩布蘭卡》、《哈里波特》、《與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qū)W生呈現(xiàn)直觀的中西文化材料,強化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適當選擇使用電影錄象,能潛在地提供目標語言及文化的深層知識,這僅次于與目標語言使用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第6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關(guān)鍵詞]伊朗文化;伊朗文學;伊朗朗電影;文化交流;“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國和伊朗都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公元前2世紀開通的絲綢之路將兩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對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沒有中止過。1971年,中國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兩國高層互訪增多,各領(lǐng)域友好合作關(guān)系不斷加強。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gòu)想,2016年1月,訪問了處于“一帶一路”中轉(zhuǎn)站的伊朗,中伊關(guān)系翻開全新篇章。隨著兩國關(guān)系的穩(wěn)步發(fā)展,我國學者對伊朗的研究也漸趨廣泛、深入,中國的伊朗學研究蓬勃發(fā)展。

一、關(guān)于伊朗文學的研究

對伊朗(波斯)文學的研究始終都是我國伊朗文化研究的傳統(tǒng)和重點所在,在上世紀未到本世紀初的幾年里,我國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學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學的論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自本世紀初起,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學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關(guān)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對伊朗文學的研究有所減少。

㈠對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林姝的《一路荊棘,一路陽光――中的悲傷與美麗》(《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榻B了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偉大史詩《列王紀》反映出的悲傷基調(diào)和人物及語言的優(yōu)美。魏丕植的《讀魯米》(《黃河之聲》,2013.10)介紹了波斯大詩人魯米及其詩歌。王汝良的《在中國》(《東方論壇》,2014.5)認為,《阿維斯塔》的研究價值體現(xiàn)在宗教、神話學、歷史學、文學、民俗學等諸多領(lǐng)域,在中國對其譯介和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但仍存在廣闊的空間。穆宏燕的《主線故事探源》(《國外文學》,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線故事從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發(fā)展演變軌跡。

當然,對現(xiàn)當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穆宏燕的《兩大獎項與伊朗新世紀小說》(《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3.6)對獲得古爾希里文學獎和賈拉勒?阿勒?阿赫瑪?shù)挛膶W獎的新世紀伊朗小說進行了梳理?!?0世紀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與女性詩歌》(《職大學報》,2015.3)論述了伊朗幾位女詩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下,為20世紀伊朗詩歌的繁榮做出的重要貢獻。武磊磊的《赫達雅特研究在中國》(《雪蓮》,2015.21)對伊朗著名小說家薩迪克?赫達雅特的生平概況進行了介紹,對其作品的譯介和研究現(xiàn)狀也進行了梳理和歸納。

㈢中國文學與伊朗文學比較研究

中伊兩國的文學都非常發(fā)達,這就使得文學比較研究成為可能,從比較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異同以及互動。張廣興的《酒里人生――李白飲酒詩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比較》(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探討了李白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思想內(nèi)涵的異同,并從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異同的原因。韓文慧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傳播與影響――以對的影響為例》《昌吉學院學報》,2013.1)將波斯英雄史詩《列王紀》與中國新疆柯爾克孜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進行了比較,指出《列王紀》對《瑪納斯》在外部結(jié)構(gòu)的譜系式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悲劇意識方面都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李丹的《從波斯文學中的儒道精神內(nèi)涵看文化的相似與溝通》(《學理論》,2012.3)指出從中世紀波斯兩位作家海亞姆與薩迪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認為這種文化相似性是個體思維發(fā)展的共同之路、現(xiàn)實政治的被動引導以及兩國文化的客觀交流等因素所導致的。

㈢對伊朗文學名著翻譯的研究

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代表作《魯拜集》,因英國學者菲茲杰拉德的英譯而聞名于世,“五四”時期經(jīng)、郭沫若等人的譯介傳入中國。90多年來,《魯拜集》的漢譯層出不窮,它所引發(fā)的關(guān)于詩歌翻譯的討論也經(jīng)久不衰。邵斌、繆佳的《互文性與詩歌衍譯――以菲茨杰拉德和黃克孫翻譯為例》(《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4)、王一丹的《跨越東西方的詩歌之旅――從(魯拜集)的最初漢譯看文學翻譯成功的時代契機》(《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張建偉的《主要譯本比較》(《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等論文對《魯拜集》的各種譯本及詩歌翻譯的相關(guān)理論與途徑進行了探討。

二、關(guān)于伊朗電影的研究

伊朗電影經(jīng)過100多年的曲折發(fā)展和幾代電影人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品頻頻在世界各主要電影節(jié)上獲獎,已成為一種獨特的伊朗電影現(xiàn)象,引起中國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

㈠對著名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伊朗影壇涌現(xiàn)出賈法?帕納西、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馬基德?馬基迪等一批優(yōu)秀的電影導演,他們?yōu)橐晾孰娪霸谑澜缟馅A得了廣泛贊譽,我國學者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唐燦燦的《從遮蔽到解蔽――解析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電影評介》,2014.17)用存在主義理論從敘事角度解讀了的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梅云慧的《賈法?帕納西?節(jié)制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電影文學》,2015.1),結(jié)合帕納西的生平經(jīng)歷及電影作品,探討了隱現(xiàn)在其作品中的現(xiàn)實主義元素?!锻颠\動中的旅行者:論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電影新作》,2014.1)論述了阿巴斯導演利用往返運動的主題深刻反思了伊朗現(xiàn)實的現(xiàn)代化進程以及個體的生命哲學。

㈢對某部電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導演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在2011~2012年大放異彩,斬獲了包括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nèi)的40多個獎項。我國學者撰寫了大量論文,從電影的主題、拍攝手法、敘事風格等多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評述,僅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就有40多篇。如唐燦燦的《“私欲”與“道德”的博弈――論中宗教力量的鏡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5),王向輝的《西敏的離婚訴求――從看知識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淺析電影(一次別離)敘事中的新現(xiàn)實主義色彩》(《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對其他電影作品分析的論文也有一些,但數(shù)量上遠遠少于《一次別離》。如趙鑫、黃兵的《尋找與希望一(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讀解》(《電影文學》,2012.24),黎燕敏的《電影(天堂的孩子)的敘事藝術(shù)》(《電影文學》,2012.14),張愛民的《殘酷與愛的雙向書寫――(背馬鞍的男孩)評析》(《名作欣賞》,2011.17)等。

㈢中伊電影作品比較研究

中伊電影作品的比較研究,既有具體電影作品的比較,如肖鷹的《中國電影要國際化視野,不要全球化模式――與的比較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12.3),張金堯、韓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學修養(yǎng)的比較一以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和中國電影(親愛的)為例》(《電影評介》,2015.21),唐仁躍的《真情摹寫與矯情錯位――和之比較》(《當代文壇》,2014.3);地有類型電影的整體比較,如王春鳴的《伊朗與中國的兒童電影敘事風格比較》(《電影文學》,2013.19)。

三、關(guān)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絲綢之路的打通為兩國文化的接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兩國的文化交流從政府到民間,從雙邊到多邊,形式和內(nèi)容都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從檢索的結(jié)果來看,有三篇碩士學位論文以中伊文化交流為題進行了研究。分別是田鴻坡的《中國――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學碩士論文)、李巧茹的《論蒙元時期中國和西亞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師大碩士論文)和張歡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區(qū)與伊斯蘭地區(qū)文化交流狀況研究》(2013年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碩士論文)。前者回顧了中伊文化交流的歷史,論述了交流現(xiàn)狀,分析了影響因素,并對交流的趨勢進行了預測。后兩者則論述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和伊朗進行文化交流的情況。

還有論文對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進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蘭風格》(《中國陶瓷工業(yè)》,2012.3),認為元代青花瓷的藝術(shù)特色是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是中國文化與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產(chǎn)物。穆宏燕的《中國宮廷畫院體制對伊斯蘭細密畫藝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回族研究》,2015.1)闡述了中國宮廷畫院體制對波斯細密畫書籍插圖藝術(shù)的興起、發(fā)展和繁榮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藝術(shù)巡禮――2012年伊朗考察記之三》(《紫禁城》,2012.7)結(jié)合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與在伊朗的實地考察,介紹了波斯建筑藝術(shù)及其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影響。

第7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交際范圍的不斷擴大,交際中出現(xiàn)的言語障礙也不斷增多,產(chǎn)生障礙的原因除了語言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障礙。因此,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確??缥幕浑H順利進行的關(guān)鍵。文章講述了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概念,論述了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以及今后研究的課題和方向。

現(xiàn)代高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傳播通訊技術(shù)和交通技術(shù)的進步,以及經(jīng)濟的高度全球化,帶來了全球性的時間和空間的緊縮,我們生存的世界越來越小,使得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民族的人越來越頻繁地接觸和交往成為一種可能和必然。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應具備全球視野,意識到國際間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融入這種跨文化交流的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必須具有跨文化意識,并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社會的這種變化使外語教學的目的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以前,這主要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所關(guān)心、研究的問題,近年來,它正在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也引起了語言教師從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對外語教學進行深入思考。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個。

第一,培養(yǎng)人們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tài)度。文化是有差異的,通過發(fā)現(xiàn)對方的不同點,反過來加深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理解,從而做到客觀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發(fā)現(xiàn)差異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視大量的共同之處。

第二,培養(yǎng)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le?shock),從而產(chǎn)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xù)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

第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nèi)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梢哉f,正是基于這一點,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實踐意義要大于理論意義。

我們以往在外語教學中十分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因為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跨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語言,認為跨文化交際的工具主要是外語,語言傳遞信息的唯一途徑,而忽視了非語言行為的信息傳遞。以往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時候注重訓練學生外語語言的正確性、準確性,完全沒有注意到要培養(yǎng)學生其他的交際能力。如果我們不改變想法,就無法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的優(yōu)秀的外語人才。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我們傳統(tǒng)的日語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使用語法翻譯法和結(jié)構(gòu)分析法,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日語語言知識的傳授上面,特別強調(diào)語音、詞匯、巨型、語法等內(nèi)容的掌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語言形式的講解、文章的分析、應試技巧的訓練等方面,而對學生的非語言行為能力、文化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不重視,使得我們的很多學生雖然語言能力很強,但是到了工作崗位上,無法真正做到和日本人進行交流,這是我們?nèi)照Z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非語言行為與語言行為一樣,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賦予不同的意義。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對非語言行為的不同解釋,往往會產(chǎn)生誤解。非語言交際以往多被看作是體態(tài)語的代名詞,其實它的范圍遠遠超過了單純的體態(tài)語。非語言交際包括體態(tài)語(頭部、面部、眼部、手部、腿部等的動作行為)、副語言(沉默、話輪轉(zhuǎn)接、非語言聲音等)、客體語(皮膚顏色、體毛、氣味、衣著、化妝等)、環(huán)境語、校園非言語交際(教師的儀表、課堂內(nèi)外師生的非言語交際等)等。許多學者都指出過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過實驗結(jié)果估計,交際中非語言信息約占65%,這說明,在人的交際中非語言的因素占據(jù)著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歐美人的擁抱接吻、拉美人的脫帽致意等都表現(xiàn)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語言信息弄得不好就會產(chǎn)生誤解。如西沃德(seward)在他的著作japaneseinaction(1969)中寫了一件他親眼目睹的事:一天,一位日本女導游帶著20來個上了年紀的美國人在某地游覽。導游伸出手臂,向遠處的美國游客做了一個日本式的手勢,示意他們過來。結(jié)果有的人以為導游打發(fā)他們走,感到莫名其妙,有的以為導游示意他們?nèi)ズ蕊嬃?,因而準備回頭到旅館酒吧去,還有的人以為可以自由活動了,就四下散開,朝鬧市走去。

由此可見,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時候,不僅僅是通過語言進行溝通的,還有非語言的溝通。因此在跨文化交際時,是否理解非語溝通就成了交際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關(guān)鍵。如何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能力成為我們現(xiàn)在必須要研究的內(nèi)容。

三、今后研究的課題和方向

目前,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們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已經(jīng)開始在教學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的進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在教學中采取共同學習的模式,采用角色扮演法、演講法等等。如何有效地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和科研中不斷地進行探討和研究。

培養(yǎng)交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進展。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又是外語教學中的新課題,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真正的有目的有意義的交流。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到外語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等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在我們的外語教學中,要注意語言和交際能力并重,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樣,我們的外語教學才能適應世界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際綜合素質(zhì)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俊森.《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2.

[2]王秀文,孫文.《日本文化與跨文化交際》,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7.

第8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論文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教育;差異

論文摘要:在貿(mào)易、文化、政治交流日益繁榮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主題曲,所以, 跨文化教育已經(jīng)成為教育領(lǐng)域關(guān)注的焦點,英語教育理當為跨文化教育中的先行者。本文結(jié)合相關(guān)語言現(xiàn)象來談所涉的文化差異,并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涵,層次以及注意的幾方面問題。

一、跨文化教育概述

(一)跨文化教育的內(nèi)涵

所謂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指橫跨兩種文化的相關(guān)教育活動的總和。其英語同義詞翻譯過來,還可以表示為“多種文化的教育”和“異文化的教育”等。而換個角度來看,教育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而教育的載體便是特定的文化基礎(chǔ),也就是說教育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礎(chǔ)上。進一步來講,每個人都隸屬于某個或多個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教育制度,因此,跨文化教育,就在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學生教育、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shù)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屬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疇。也就是說,在單一層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實施異文化教育的現(xiàn)象,都可以視為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教育的作用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并逐步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基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英語教學措施

在實施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至關(guān)重要的。要使文化教學取得效果和進展,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充分咀嚼課程中的文化因素

在現(xiàn)有的英語課程設置中,貫徹實施文化教學最可行的一條途徑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個課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以精讀課、聽力為例。精讀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為目標,從選取的材料中獲得豐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關(guān)系,價值觀念,文化,傳統(tǒng)等。聽力課程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許多的功能對話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如問候、看病、度假、聚會、打電話等等,這些對話本身就為進行得體的交際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過一些真實的社交語境,學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詞的文化內(nèi)涵。

2.積累豐富的經(jīng)驗知識

(1)角色表演: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學生創(chuàng)立真實的交際語境,考慮社會文化習俗、與講話者的關(guān)系,評價語言表達與行為表達的得體性。通過此類練習,學生可以主動地認識、感受文化差異,在實踐中培養(yǎng)符合交際準則的行為習慣。

(2)鼓勵與英美人士交往:學??梢越M織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與外籍教師交流接觸,學生在與外教交往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到西方人士不同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模式,也可以學習到許多生動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有關(guān)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東西。

(3)開展與文化知識有關(guān)的講座討論:學??梢远ㄆ陂_展關(guān)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專題討論和講座,介紹英美文化的各個側(cè)面內(nèi)容,并可以對照漢語相應的文化內(nèi)容,通過介紹、討論、對比、分析等有意識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在外語學習中善于發(fā)現(xiàn)目的語文化的特點并樂于了解和學習目的語文化。

3.結(jié)合現(xiàn)代化手段組織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

以事實為中心,必須就有關(guān)當?shù)氐奈幕韧ㄟ^授課、討論、照片、錄像帶、文獻等,使當事人獲得必要的知識。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影片,因為影片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側(cè)面的縮影,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他們注意某些文化現(xiàn)象,注意了解和學習非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學習和了解文化知識僅僅靠有限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課后閱讀一些英文報紙、雜志和英文原版小說,并促使他們在閱讀時留心積累有關(guān)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guān)系等方面的知識。教師也可以布置幾個文化話題,讓學生在課余通過因特網(wǎng)等各種媒體收集相關(guān)材料,然后開展討論。

4. 其他輔助教學方法

(1)從當?shù)匚幕挠^點對一些文化現(xiàn)象的原因加以闡明,并指出因為行為方式不同而易帶來誤解,尤其要擺脫自文化中心的評價和判斷;

(2)樹立正確文化觀,要對當事者指出自文化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特征;之后,闡述當?shù)匚幕倪@些特征,從而使其了解在進行文化交流時所產(chǎn)生的文化上的差異;

(3)修正認識上的偏差,將心理學的原理應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中。如利用賞與罰的心理學原理,使學習者更容易對當?shù)匚幕睦斫庾龀鲞m當?shù)男拚?/p>

參考文獻

[1] Hinkel Eli.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第9篇:跨文化交流論文范文

[關(guān)鍵詞] 電影片名;功能目的論;英漢翻譯

電影是很容易被各個文化層次的人們所接受的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形式,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國外影片被引進中國,譯制影片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人們對一部電影的了解是從電影片名開始的,片名就成了電影的名片和廣告,[1]因而做好電影片名的翻譯工作,對于譯制影片的成功發(fā)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電影譯名應著重從語言文化差異以及觀眾反應為切入點,認真考慮商業(yè)、信息、文化和審美功能,同時做到簡明扼要,新穎醒目,以便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在觀眾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為影片進行廣告宣傳。起源于德國的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活動所應遵守的原則不應該是忠實,而是應該按照譯文在目的語中的預期功能選擇合適的策略,這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jù)功能目的論的原則,譯者可以跳出傳統(tǒng)翻譯研究所奉為圭臬的忠實觀的窠臼,采用更加靈活的翻譯策略,從而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為譯制影片做好廣告宣傳,更好地服務中外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更高的商業(yè)利潤。下文,筆者將以起源于德國的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為指導,探討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策略,以期為譯制影片的片名翻譯提供借鑒。

一、功能目的論概述

德國翻譯理論家萊斯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奠基者,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及其局限》一書中,首先提出“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評價譯文的一種新模式,從原文和譯文之間的關(guān)系來評價譯文。她把文本功能和翻譯研究結(jié)合起來,將文本按不同的功能分成三大主要類型: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信息型文本重在陳述事實、信息、知識和觀點,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容的傳達。表情型文本側(cè)重于信息發(fā)出者感情的表達,信息發(fā)送者將其對現(xiàn)實的感情和態(tài)度通過創(chuàng)造性作品傳達給接受者,并使用韻律和修辭等手段加強文本的審美效果。操作型文本是有目的地傳遞信息,通過強化感染作用誘發(fā)接受者做出某種行為或反應。[2]

費米爾是萊斯的學生,也是功能翻譯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在1978年出版了《普通翻譯理論框架》, 書中提出的“功能目的論”成為該學派的重要理論基礎(chǔ)。功能目的論的核心思想是:(1)翻譯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但是翻譯的意圖性未必體現(xiàn)原作和原作者的意圖,而是體現(xiàn)翻譯活動的參與者所要達到的意圖,翻譯行為的發(fā)起者確定翻譯的目的,規(guī)定翻譯要求。(2)翻譯應遵循目的性法則、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澳康男苑▌t”認為,翻譯意圖決定翻譯的整個過程,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都由翻譯所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連貫性法則要求譯文必須做到語內(nèi)連貫,即譯文能被受眾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忠實性法則指原文和譯文間應保持語際連貫一致,這同傳統(tǒng)譯論的忠實觀類似,但是忠實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的。(3)翻譯的標準應該是合適,而不是等值。合適是指譯文要符合翻譯要求,即在目的語中所應達到的要求。[3]

二、電影片名的功能特點

功能學派雖然把文本的功能分成三個主要類別,但是也強調(diào)在很多的情況下,某一文本同時表現(xiàn)為多種功能,只不過各種功能的主次地位有所不同。電影作為一種商業(yè)化的藝術(shù)形式,決定了影視片名必然是以感染功能為主、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為輔的功能特點。

(一)感染功能

電影片名實際上是一種商業(yè)廣告,通過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技巧,誘發(fā)人們?nèi)バ蕾p電影的具體行動,達到增加票房收入的目的。當今時代,電影業(yè)蓬勃發(fā)展,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各種題材的電影佳片云集,競爭異常激烈。在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休閑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既可以選擇看國產(chǎn)片,也可以選擇看歐美片;既可以看愛情片,也可以看諜戰(zhàn)片,等等。越是時間有限,選擇余地越大,電影片名的感染功能就越明顯。

(二)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是感染功能的前提,換句話說,電影片名的感染功能是建立在對電影內(nèi)容的準確傳達的基礎(chǔ)上的。電影命名有多種方法,有的以人物命名,如Bathing Beauties; 有的以地點命名,如Titanic;有的以情節(jié)命名,如A Walk in Clouds, 等等。無論哪種命名方法,都對電影內(nèi)容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讓人們從某一角度對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三)表情功能對于電影片名而言,表情功能雖然不居主要地位,但是也不可或缺。因為沒有真情實感的電影片名,不可能感動人,更談不上誘發(fā)具體的行動。如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是以孩子第一人稱的口吻表達對母愛的渴求,感情真摯,很容易打動人們的同情心,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難以遏制欣賞電影內(nèi)容的沖動。

三、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策略

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既是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符號轉(zhuǎn)換,更是涉及跨文化交流性質(zhì)的商業(yè)行為,同時也涉及中外文學藝術(shù)審美觀的比較與匯通。要做好電影片名的翻譯工作,譯者需要具有學貫中西的文化涵養(yǎng)和很強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在翻譯英文電影片名時,譯者應該充分考慮電影片名的功能特點和影視翻譯的目的,審慎處理電影片名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諸方面的差異。譯者應靈活采用各種策略,在忠實于影片藝術(shù)價值的同時,又極大程度地吸引觀眾,實現(xiàn)影片的商業(yè)價值。

(一)措辭新穎以制造懸念

新穎的措辭既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情節(jié)內(nèi)容的不落俗套。因而,在英文電影片名漢譯過程中,一定要仔細推敲用詞,選擇新鮮的字眼,達到制造懸念、渲染氣氛的效果。電影Sister Act若直譯成《修女的行為》就缺少吸引力,但是精明的譯者卻別出心裁把它譯作《修女也瘋狂》。這個譯名聽起來非常吸引人,暗示這部影片是超越傳統(tǒng)的。修女本是清心寡欲、修身養(yǎng)性的,能夠做出怎樣離經(jīng)叛道的瘋狂之事呢?同樣,電影Blood and Sand若直譯成《血與沙》就顯得有些平淡,但是《碧血黃沙》這個譯名就很新穎。我們納悶為什么血會是綠色的?同時,黃沙又讓我們想到寬廣的沙漠。我們會充滿好奇地期待著去欣賞在遼闊沙漠里發(fā)生的震撼天地的戰(zhàn)爭。

(二)萃取精華以提示核心內(nèi)容

有很多英文電影的片名非常簡單,因為英美人對文化背景的熟悉,會對片名的暗示一目了然,但是直譯成漢語就讓觀眾一頭霧水。這種情況下,需要把電影的核心內(nèi)容提取出來,充實到題目中,使翻譯成漢語的電影片名更好地起到提示內(nèi)容的作用,容易為觀眾所接受。Ghost直譯過來就是《鬼》,就會讓人們認為這是一部類似于《畫皮》的驚悚片。但是這部片子一點也不恐怖,而是講述了一段一對戀人雖陰陽隔世仍癡癡相戀的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把片名譯作《人鬼情未了》十分巧妙,一方面,這個譯名準確提示了電影的核心內(nèi)容,另一方面,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造成欣賞電影的沖動。Cleopatra是以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的名字命名的電影,直譯就是《克莉奧特拉》,但是中國人極少有人知道這位女王,對中國人來說根本沒有吸引力。譯作《埃及艷后》,既提示了片中主角的身份,也有著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迎合了中國觀眾的欣賞口味。

(三)深挖內(nèi)涵以促進文化交流

很多英文電影的片名用詞簡單,似乎一看就懂,但事實上,簡單的文字背后蘊涵著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電影片名的翻譯,不應按字面直譯,而應在理解其深刻意義的情況下靈活處理。Seven是一部美國驚怵片。一個自認為上帝的殺人狂按照天主教的七條死罪的懲戒教令殺人,故事發(fā)生在七天之中,故事在第七天的下午七點結(jié)束,可謂“七”是故事主線。如果把片名按照字面直譯為《七》,恐怕連天主教徒要想知道其中的含義,也要頗費思量。把它譯作《七宗罪》著實高妙,點名了故事主線和Seven最主要的宗教寓意,讓人一看就知道電影內(nèi)容和有關(guān)。類似的還有First Blood,字面的意思一看就明白,說的是“第一滴血”,也確實有人譯作《第一滴血》,但是這種譯法給人一種血腥和曖昧的感覺。實際上“first blood”是英文習語,意為“首戰(zhàn)告捷”,因而譯名《首戰(zhàn)告捷》既做到了題目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也增強了電影的正義之戰(zhàn)的味道,可謂精彩的譯名。

(四)套用名句以提高藝術(shù)品位

影視片名的翻譯中,如果能夠套用文學作品的名詞名句,會給人一種很有文學品位的感覺。奧黛麗·赫本曾主演過一部影片My Fair Lady,中文譯名為《窈窕淑女》。這顯然是套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使人們看到這個片名就明白影片的愛情主題,更主要的是這樣的譯名有高雅脫俗之感,很有文學藝術(shù)品味,相比之下,《我可愛的女人》的譯法就頗為拙劣。同樣的例子還有The Rocks,如果直譯就是《石頭》,看不出什么意思來。但是套用中國成語把它譯作《石破天驚》,既鏗鏘有力地準確反映了影片內(nèi)容,又以藝術(shù)魅力造成了懸念,很有吸引力。

四、結(jié) 語

“電影片名是影片的第一形象和識別標志,有著很強的廣告宣傳的作用,成功的影片譯名對譯制影片的成功發(fā)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要翻譯好電影片名, 就必須在了解電影情節(jié)和目的語觀眾文化習慣的基礎(chǔ)上,用新穎的措辭制造懸念,從電影內(nèi)容中萃取精華提示核心內(nèi)容,要深挖影視內(nèi)涵以利于文化交流,套用名句提高藝術(shù)品味,從而使譯名“兼具藝術(shù)欣賞性和文化傳播性”[5], 不可隨便地硬譯、死譯。否則,不僅不能傳達電影應有的強大藝術(shù)魅力,而且誤導觀眾,不利于文化交流,不利于影片藝術(shù)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樸哲浩.影視翻譯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 85.

[2] 張美芳.文本功能分析模型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A].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整合與創(chuàng)新(第二屆海峽“兩岸四地”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202.

[3] 何江波.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教程[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146.

[4] 喬曉紅.試析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及方法[A].馬志勇.外國語言文學研究論叢[C].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