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社會主義本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主義本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主義本質

第1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內涵;辨析;再理解

盡管黨和國家在政策層面上一再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不是只講市場經濟,不講社會主義,同時強調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然而,長期以來,理論界的主流觀點與政策主張卻背道而馳。這不僅影響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對經濟改革造成不應有的負面效應。在改革開放已走過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種觀點,糾正錯誤的理解和導向,正本清源,在經濟學原理指導下,恢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理解。

一、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不同理論闡釋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特有的東西,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個社會的,因而計劃與市場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經濟體中的。這種理論觀點并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而只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持這種觀點的經濟學者所提出的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實際上一方面把我國經濟改革的對象——舊的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產品經濟體制等同于計劃經濟。另一方面把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從而將改革的正確方向即由產品經濟轉到市場經濟,錯誤地改為由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否定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錯誤地將計劃經濟列為否定的對象,實質上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在這種教條主義的影響下,或竭力反對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或轉而主張搞私有化,認為市場經濟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格格不入,要發(fā)展市場經濟必須消滅公有制,實行私有制。該觀點認為,公有制經濟不具有私有制經濟的排他、獨占等性質,其所有者是一個抽象主體,產權是不確的。公有制經濟的實際經營者只享有從經營中獲取利益的權利,而不負有為自身錯誤決策承擔相應責任的義務。因而,公有制經濟的實際經營者極易從個人角度出發(fā)作出各項決策,而不惜損害所在經濟體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經濟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經濟很難與之公平競爭,市場發(fā)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競爭性條件無法滿足,自然也無法達到所謂的整個社會利益的實現(xiàn)。而只有私有制經濟才是市場經濟的天然溫床。私有制經濟的企業(yè)和個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獨享性,一切行為以實現(xiàn)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全社會的利益。這也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的主要內容。這種觀點的政策主張實質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現(xiàn)就是主張對國有企業(yè)進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

新自由市場經濟的觀點是新自由主義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現(xiàn)代再現(xiàn)。自由主義理論的思想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洛克和密爾的政治自由學說與財產所有權理論。二是啟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義學說。三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這是新自由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新自由主義思想和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思想一樣重視市場的作用,認為市場是最佳的可自我調節(jié)的社會結構。因為,一方面,經濟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場情況下,個人能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場調節(jié)在不受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能最有效率地滿足各方面需求,自動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而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預行為往往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新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認為,計劃經濟是市場經濟不可調和的對立物,因而建議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主張實行全面的私有化,認為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市場制度的基礎。其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是:國民經濟基本上由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國家實行最低程度的干預,取消國家計劃機構,否定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在所有制結構上,取消國家所有制,實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國資本參與私有化改制;在國有企業(yè)改革上,主張改掉公有制,實行私有產權制度,最大限度地縮小國有企業(yè)涉及的領域和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梢姡谛伦杂墒袌鼋洕碚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自由市場經濟,就是實行全盤私有化的市場經濟。很明顯,這套改革主張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應警惕這種觀點的不良影響。

(四)以“現(xiàn)代市場經濟”取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觀點

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不必考慮所有制問題。市場在國民經濟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國家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間接參與經濟資源配置和國民經濟運行。由于“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機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內容就應包括:一是進行國有企業(yè)改革,建立獨立自主、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fā)展的市場主體。二是破除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健全現(xiàn)代市場體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法制體系,為市場主體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huán)境。四是摒棄舊的干預經濟發(fā)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間接的財政和貨幣手段來調節(jié)宏觀經濟的發(fā)展。為此,該觀點認為,在實踐上的首要任務是實行廣泛的私有化,將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或實行股份制,使國家的作用從微觀經濟運行中逐漸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公平+市場效率”的觀點

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說就是社會公平與市場效率的結合,即社會公平+市場效率。該觀點提出摒棄計劃經濟而實行市場經濟是因為在社會資源的配置上,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具效率。但市場經濟在運行中存在市場失靈,進而產生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其一便是要素社會分配不公。追求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要求。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后,必須使社會公平與社會效率完善地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國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觀點的影響較大,在很長時間內成為社會上一種主流觀點。在這種觀點影響下,學術界出現(xiàn)了如各種“社會主義”的定義,主張將“公有制為主體”從社會主義定義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會主義”、“功能社會主義”、“社會公平等于社會主義”、“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現(xiàn)象。這種觀點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為“社會公平+市場效率”,顯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與表象。社會公平和市場效率是一種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場經濟國家追求的目標或判斷國家經濟運行水平的標準,但不能成為區(qū)別任何兩個市場經濟國家經濟制度不同的判斷標準。另一方面,淡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即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區(qū)別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必須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征。

縱觀以上五種觀點可發(fā)現(xiàn),在經濟理論史上,長期存在將市場經濟與公有制對立起來的觀點,這已成為一種教條。整個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都表明:自私經濟人是出發(fā)點,市場經濟必須以私有制為基礎。這種教條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現(xiàn)為社會主義國家排斥市場經濟,在改革后期表現(xiàn)為市場經濟必然意味私有化,這成為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

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在辨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關系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進行再理解。

(一)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改革過程中,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不相容論一直存在。實際上一些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對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概念及其關系的認識本身就是不正確的。首先,市場經濟的概念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高級階段,與商品經濟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有發(fā)展程度與階段的不同。厲以寧曾說:“從本質上講,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是一樣的?!钡诙鐣止Q定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fā)育程度。一方面,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產生與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曾指出,“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另一方面,社會分工決定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程度和水平。列寧根據(jù)這一原理分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指出,“國內市場的建立(即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基本過程是社會分工”,“市場和社會勞動專業(yè)化的程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第三,市場經濟是社會分工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市場經濟是在社會分工發(fā)展的推動下,由商品經濟發(fā)展而來的。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封建社會,社會分工簡單、低下,不能形成市場經濟機制。歷史發(fā)展到近現(xiàn)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復雜、全面,人類社會的生產形式才由自然經濟發(fā)展到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所以市場經濟是由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一種生產形式,并不是某個社會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計劃經濟是一種和無政府狀態(tài)經濟相對應的生產形式,政府宏觀調控是計劃經濟的一種具體形式。所謂計劃是指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主體代表的角色,監(jiān)控市場經濟的運行,通過事先的計劃對宏觀市場和微觀主體進行適當干預,維護國民經濟的均衡、平穩(wěn)發(fā)展。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經濟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場經濟先天的自發(fā)性、滯后性、盲目性缺陷,從而有效保證社會生產與社會需求的平衡,避免生產過剩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最后,無論是單純的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在經濟資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優(yōu)勢與不足。對單純的市場經濟來說,一方面,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市場主體通過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來實現(xiàn)整個社會的利益,在大部分情況下能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市場調節(jié)有其固有的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陷,無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給以及保證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利益為人民共享,惠及全體人民。對作為生產形式范疇的計劃經濟來說,一方面,它可從全局和總體利益上布局生產力,實現(xiàn)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經濟運行的劇烈波動。另一方面,計劃調節(jié)容易受到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利益創(chuàng)造者對個體利益的追求,需要復雜的組織體系推動,并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將兩者取優(yōu)補短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優(yōu)勢更加明顯、不足相對弱化的新的生產形式,即計劃市場經濟體制,這是生產力與社會分工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我國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種計劃市場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內在地結合在一起,計劃以市場為基礎,市場以計劃為指導。在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被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按照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的要求有序運行,可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如果說市場排斥公有制經濟,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不相容,亦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法建立。事實上,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仍能發(fā)揮其高效率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作用。從理論上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沒有公有制,也就沒有我國的社會主義。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這一對基本矛盾,在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社會平均利潤率下降和相對人口過剩兩大規(guī)律,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爆發(fā)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隨其發(fā)展,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明確提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建立強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一個最大的缺陷”。從實踐上看,即使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有經濟也存在并與市場經濟機制相適應。郎成平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股權結構做的研究表明,歐洲國家持股現(xiàn)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歐洲5232家公司中,奧地利國家持股14.81%,芬蘭國家持股15.12%,意大利國家持股9.98%,挪威國家持股11.81%,瑞士國家持股7.59%。這充分說明國有經濟完全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會成為市場經濟發(fā)揮其資源配置作用的阻礙因素。當然,必須承認我國舊的公有制經濟形式存在嚴重問題,必須改革。但同樣必須承認,我國舊的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的問題,在于其長期處于我國舊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產品經濟體制管理模式下所遺留下來的管理層面的問題。如,嚴重的傾向,以長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導生產經營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經濟管理與運行機制,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yè)生產經營運行機制,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改革一切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運行方法和體制。而認為要發(fā)展市場經濟必須改掉公有制、實行私有化,則是脫離了中國客觀的歷史和現(xiàn)實,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照抄照搬??傊?,市場經濟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

(三)現(xiàn)代市場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關系

現(xiàn)代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更高發(fā)展階段,是自由市場經濟適應生產力和社會分工新的發(fā)展,是加入政府干預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其顯著特征是:市場經濟發(fā)展到更高的階段,形成更加完善、復雜的現(xiàn)代市場體系;市場對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發(fā)揮基礎主導作用,國家通過間接的財政和貨幣手段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干預。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要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因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含義中的一個層面,除此之外還有計劃市場經濟和公有制為主體兩個層面的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計劃市場經濟,是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結合,是把市場納入到國家計劃的軌道,使之按照國民經濟結構有計劃地運行與發(fā)展,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自覺按價值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組織生產。在計劃市場機制中,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是統(tǒng)一的、有機結合的、互相滲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蓋全部市場范圍,而非相互割裂。計劃市場經濟能克服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實現(xiàn),有利于社會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運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本身固然沒有什么“姓資”、“姓社”問題,但現(xiàn)實具體的市場經濟是不能離開歷史上某種特定的生產關系而運行的,它必然會與某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結合,形成一種歷史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經濟制度。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形式或社會性質來說,它是姓“社”的。從另一個角度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一般性與特殊性這兩重性質。從一般性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發(fā)達的社會分工為根據(jù),是一種計劃化了的現(xiàn)代市場經濟。從特殊性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性質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的。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含義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二是計劃市場經濟。三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它是這三層含義的綜合或統(tǒng)一。前二者屬于生產形式的范疇,后者是特殊生產關系即所有制的范疇。這三個層面結合,組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的實踐意義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內涵,對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只有把目標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實現(xiàn)目標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內涵出發(fā),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途徑。

(一)大力發(fā)展現(xiàn)代市場經濟

第一,建立和完善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載體,即現(xiàn)代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知識產權市場、職業(yè)經理人市場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第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培育市場競爭主體。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基本特征與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學的企業(yè)管理制度;理順產權關系,實現(xiàn)出資者所有權與企業(yè)經營管理權的分離;形成產權約束機制,使企業(yè)真正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學發(fā)展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我國宏觀調控決策、監(jiān)督、評估體系;用科學的宏觀調控手段,選擇合適的中間目標,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間接調控市場,實現(xiàn)國民經濟的均衡運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要把國家的宏觀調控同科學發(fā)展觀聯(lián)系起來,積極引導我國企業(yè)走上科學發(fā)展、持續(xù)發(fā)展、綠色發(fā)展、有限制發(fā)展的軌道。

(二)積極探索實現(xiàn)社會主義計劃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

計劃市場經濟存在多種具體形式。探索實現(xiàn)計劃市場經濟的方式方法,筆者提出一種基于公有制分享經濟理論基礎上的“凈收入分成制”的企業(yè)管理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將企業(yè)凈收入在國家、企業(yè)、職工個人三個經濟主體之間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職工不拿固定工資和獎金,而是按事先確定的比率分享凈收入。凈收入分成制不僅是一種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機制,而且也必然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它能克服總量失衡與結構失衡,促進國民經濟協(xié)調高速增長和社會經濟效益穩(wěn)步提高。另一方面,實行凈收入分成制,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之間必然形成榮辱與共的局面,能從微觀上解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滯漲”問題。

第2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關鍵詞:人本主義德育 高校 核心價值觀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5

人本主義道德教育理論是當代西方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德育學說。它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其心理學的研究中結合道德教育實踐闡發(fā)的一系列教育見解。人本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中葉,是重視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以及價值的心理學研究,代表人物有卡爾?羅杰斯,戈登?奧爾波特,亞伯拉罕?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德育模式對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很有啟迪意義。

1 重視人的自我發(fā)展與健康人格的價值追求

人本主義德育理論注重人的內在價值,主張人性向善,尊重人的生命價值,注重人性潛能的發(fā)掘。“自我實現(xiàn)”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最核心概念。自我實現(xiàn)(self-actualization)原為哲學和倫理學中的概念。在哲學上主要指實現(xiàn)人自己的本質;在倫理學上則主要指人的德行在個人行為中的實現(xiàn),以達到“內在的我”與外在事物的完美統(tǒng)一。最早自我實現(xiàn)概念是由德國醫(yī)生哥爾德斯坦在他的《機體論》中提出的。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各自都提出了自我實現(xiàn)理論。馬斯洛自我實現(xiàn)心理學是由人性觀(性善論)、價值觀(潛能論)和動力觀(動機論)三大理論支柱。性善論說明人性是積極的、有建設性的、樂觀的;潛能論說明人的價值是內在的、固有的、有傾向的;動機論則說明人的活動是有追求的、有動因的并有內驅力的。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理論的直接基礎是他的動機理論。他把人類需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指個體不可缺少的普遍的生理和社會需要;一類是成長需要,指由個體自身的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趨向所激勵的需要。他認為如果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滿足之后,更高一級需要將會起主導作用,作為主要動機支配人的行為。馬斯洛為了揭示這種自我實現(xiàn)的機制,把人的需要自下而上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后來他又增加了認知和審美兩種需要,將這兩種需要安插在尊重需要之后,自我實現(xiàn)需要之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許多情況下不僅某些需要的先后順序會出現(xiàn)逆轉,幾種需要會同時起作用。自我實現(xiàn)在馬斯洛看來就是完滿人性的充分實現(xiàn)。羅杰斯提出了人類有機體最基本的動機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的觀點。他認為自我實現(xiàn)傾向不僅是人類所具有的本性,在更具普遍性的意義上,是一切生物都具備的基本傾向,是最能體現(xiàn)生命本質的生物特性,人的各種不同需要的滿足也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部分滿足。每個人都以獨特的方式知覺世界,自我概念的形成一方面取決于個體直接的機體經驗,另一方面取決于別人的評價,所以說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直覺、態(tài)度等實際上是一個人自己的集體經驗和別人對他的行為評價相結合的產物。自我概念直接影響個人對世界和自己行為的認知。一個人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越接近,他就越感到幸福與滿足,這是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標志之一。羅杰斯認為教育就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即軀體、心智、情感、精神、心靈力量融會一體的人,也就是知情合一的人。這種“完整的人”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tǒng)。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價值”,它是存在于主客體之間的一種關系范疇,是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客體的存在、屬性、作用及其變化與主體需要相一致、相適應的性質和程度。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主體在不同的階段和狀態(tài)下也會產生不同的需要,因此價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在客體固有的屬性對價值起著客觀的決定作用之外,主體的需要往往影響其對客體價值的判斷。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對客體價值的認識、態(tài)度和觀點,它支配和影響著大學生在實踐中的決策過程和行為選擇。在高校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不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多完善,如果把教育過程僅僅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價值影響的過程,所灌輸?shù)膬r值內容和方法缺失人性的本質內涵,把價值觀教育的“理解”過程等同于智育的“認識”過程,忽視了德育“它還要經由人的自我意識建構才得以凝聚形成個體的德性”,那么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就流于形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既不能把它單純地看做外在的施加影響的過程,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僅僅是內在的需求而引發(fā)的動機而致,應該把它放在人性的維度或者說人的發(fā)展角度去理解。人本主義自我實現(xiàn)理論啟示我們,重視個人的需求、滿足合理的需求、引導高級的需求是價值觀教育的不容忽視的重要方法?!案邔哟涡枰墙逃龑ο笤谏鐣嵺`、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培養(yǎng)中形成的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的需要系統(tǒng),它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持久性、不變性,不斷地向上向前發(fā)展。”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我們在分層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既有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縱向有機整體,也需要從橫向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引發(fā)學生的高級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把個人需要與社會要求、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tǒng)一起來,要把個人的需要和利益融入到社會要求和利益中,在滿足社會要求的過程中滿足個人需要,體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2 主張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就是把外在的價值觀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在的價值觀認識,再由個體內在的價值觀認識轉化為個體外在的行為,然后再作用于社會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過程。在價值觀的內化形成過程中,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主體的認知因素,二是主體的情緒因素。認知因素強調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接受能力,而情緒因素則是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需要。這種需要直接關系到主體對價值觀接受的意愿程度及行為取向,因此是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否有效的關鍵和難點。價值觀教育要促使個體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價值觀,不僅要重視其理性層面的提高,更應加強其情感層面的認同,喚起其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首先從感情上關心或者關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進行衡量和判斷,進而才能把價值判斷變?yōu)樽约旱男袆?。因此,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增強實效性,就必須與情感教育相結合。

人本主義德育理論倡導的正是理性教育與情感教育的結合,發(fā)展出人本主義的課程,主張開設“并行課程”,包括:一是學術性課程,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術知識的課程。二是情感課程,是指健康、倫理及游戲這一類旨在發(fā)展人的非認知能力的課程。三是體驗課程,是指通過人事與情感的統(tǒng)一旨在喚起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探求以實現(xiàn)整體人格發(fā)展的課程。主張認知學習必須與情意、情感相結合,心智發(fā)展必須同情緒發(fā)展相結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品德、價值觀念等。同時在教育中建立一種接受氣氛,讓受教育者在情感體驗中表達自我情感,教育者接受并理解各種情感。然后,組織受教育者鑒別和追求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實踐中實現(xiàn)情感參與和滲透。最后,受教育者主動探索自己所愛的事物,并做出選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要把握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辯證關系,對于割裂或忽視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及其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要把握大學生的情感的特點與表現(xiàn),要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大學生愉快、信任、感激、熱情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將這些積極的情感體驗融入大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中,意識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行事,能為自己成長成才起到指引和推動作用時,大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喚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并將正確的認識轉化為自覺行為。因此,我們要遵循大學生情感心理過程的規(guī)律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情感、情緒傾向和狀態(tài),才可能啟動其情感,才可能強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使自身政治認知和道德認知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并升華為相應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同時外化為政治行動和道德行為,避免出現(xiàn)因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導致出現(xiàn)認知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情緒抵制的現(xiàn)象。

3 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促進作用

人本主義德育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教育者的促進作用。羅杰斯認為學生都具有內在的學習動力,教育應該是鼓勵而不是壓抑,就好比給予求知的種子以自由舒展的土壤、陽光和空氣,一旦條件具備,就會自主地發(fā)芽生長,而教師的主要作用就是營造這種促進學習的氣氛。教師不是專家,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促進者”。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不取決于教師“教”的水平,也不取決于教學的客觀條件,而取決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態(tài)度特征,其中最核心的幾條態(tài)度就是真誠、關注和同理心。真誠意味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間的以誠相待,對方都應將其真實的思想、情感坦率地顯露出來,促使學生獲得真正的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即對他人的理解)。關注意味著教師必須對學生有根本的信任和認可,教師對“作為具有他自身價值的一個獨立個體”的學生的完整性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同理心意味著教師不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判斷,不對學生作定性評價,而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在創(chuàng)造這種新型的氣氛和人際關系中,還要有一套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主要是:第一,主動傾聽。對學生表達思想或情感作出積極的反饋,使學生覺得教師正在傾聽、關心、理解著他的感受。第二,理解和把握教育過程。教師必須設法保持教育過程的自然性,從而使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習成為仿佛是碰巧發(fā)生的事,教育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作出過分的指導和過分地作出概括、總結和結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有著豐富內容的價值體系,如果直接照搬這種“非指導性”的教育主張,缺失了價值內容,必將會陷入道德相對主義。那么這種模式對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何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更重要的影響體現(xiàn)在關于人的行為、教育目的、學習過程、師生作用、師生關系等一系列新觀念中。羅杰斯曾指出,“非指導性”教育“不是一種方法或教學技巧”,它代表的是一些普遍原則,是“一些并不那么容易獲得的價值觀念。它強調個人尊嚴、個人選擇以及責任的意義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個人權力基礎上的哲學”。因此,人本主義德育對于我們的啟示在于要積極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來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在當今市場經濟發(fā)展、知識信息爆炸、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知識,主體性在日益增強,教育者的權威感正在日益受到挑戰(zh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應該與這種民主平等的時代特征要求相呼應,在教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需要教育者成為“促進者”而不是“道德執(zhí)法官”,建立一種真誠、關注、理解的人際關系。羅杰斯認為,在教育中堅持這樣的關系是十分困難的,但教師如果堅持真誠的態(tài)度,與學生襟懷坦白,真誠相待,教師與學生之間就會出現(xiàn)珍貴難忘的心靈交融。教師借情感的基礎,以完整的人格、整體的精神,參與到學生精神世界的構建之中。這樣,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作用到學生精神的整體發(fā)展上,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得到發(fā)揮,有助于完整的人的培養(yǎng)。

4 結束語

當然,對于人本主義德育理論的探討和研究并不是主張對其理論的回歸和追隨,而是在可操作的范圍內,汲取營養(yǎng)以發(fā)展當下的教育。因此我們在對人本主義德育的借鑒中也要認清它理論流派的不足之處,如它以存在主義哲學和現(xiàn)象學作為理論依據(jù),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過分強調個體,難免具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自由化的教育,忽視計劃性和領導性,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等。因此,我們在價值觀教育中借鑒西方教育模式應該要有選擇性。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論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3.

[2]袁桂林.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24.

[3]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當代轉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

[5]許平.當代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對策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2).

[6]何齊宗.現(xiàn)代外國教育理論流派述評[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59-64.

第3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關鍵詞] 以人為本 核心價值體系 構建 軸心

作為自上而下的深層次社會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如何才能使人民群眾樂于接受,并轉化成人民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行為,這是擺在我們黨面前亟需解決的難題。什么是此岸通向彼岸的“橋梁”呢,以人文本就是這一“橋梁”。也就是說,執(zhí)政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以人為本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其中,把人的利益和追求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滿足了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使人最終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P660。

一、堅持指導思想,實現(xiàn)人的終極發(fā)展目標

包含了豐富的人學思想,構成的三個重要內容,均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哲學通過提供給人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方法、武器,最終使人得以解放,使人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從“自在存在”走向“自為存在”。政治經濟學通過揭示資產階級“培養(yǎng)”自己的掘墓人,使自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在人民群眾的反壓迫、反剝削的堅決斗爭下,資本主義社會最終被社會主義社會所替代,人民群眾獲得了自由寬松的發(fā)展環(huán)境,成為了自己和國家的主人??茖W社會主義揭示只有在經濟上實行公有制、政治上實行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2]P56人民性的高貴品質就是的根本,把人的利益和追求放在第一位,自然說服了群眾,掌握了群眾,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和信任。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指導思想的靈魂地位,要求我們把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一切工作的指南。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與人的內在需求相契合的,是符合人內在需求的核心機制體系,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實踐中,堅持以為指導思想,就能提供給人正確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方法,使人獲得改造世界、改造自身,促進自身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武器。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滿足人的物質利益的追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人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雙重屬性。所謂工具性是指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人是依靠力量,“人民群眾……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共同理想的實現(xiàn),必須訴諸于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必須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眾”[3]。只有人民群眾廣泛、積極參與,貢獻力量和才智,民族偉大復興才能實現(xiàn)。所謂目的性是指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人是服務的對象,就是“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賦予人雙重屬性,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情懷和走群眾路線的必由之路。

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然而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追求就是過上富裕的物質生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正是把“民富”放在第一位。辯證地處理好國強民富的關系,避免國強民貧或民富國弱不合理現(xiàn)象的發(fā)展理念,是我們在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道路上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也是區(qū)分新舊中國和區(qū)分中國與當今一些發(fā)達國家的一個顯著特點。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就是要把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為主要的議題,把民生問題擺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把它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對待。具體說來,就是要合理解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等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

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人的精神斗志

能否實現(xiàn)且以什么樣的速度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決于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氣質和風貌。沒有強大的精神支柱和積極向上、勇于開拓、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斗志,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將僅僅是一句口號。在這一點上,我們有著深刻、慘痛的歷史教訓。近代中國的落后,與當時國人的素質和精神面貌有著巨大關聯(lián)?!坝幸换?,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jù)解說……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盵4]P5這是魯迅先生對當時國民精神面貌的形象描述。國人“麻木的神情”促使了他對人生重新做出了選擇,“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4]P5。正是在魯迅等人的吶喊聲中,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意識到奮起的必要,他們重新燃起了斗志,奔赴戰(zhàn)場,堅守崗位,前赴后繼,開拓進取,最終建立了嶄新的中國。

如今,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已今非昔比。但是,由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它會遇到來自國內、國際多方面的壓力,甚至挑釁。為此,人民群眾必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乘風破浪的勇氣,才能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就需要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強化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精髓。對國家和民族而言,是要解決凝聚力和向心力問題,這就是所說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持,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5]P246―247。而對于個人而言,直接提供給人戰(zhàn)勝困難的智慧、決心和態(tài)度,即通過充實人的精神世界,強化人的思想武器,充實人的斗志,從而有力地指導人的社會實踐,實現(xiàn)人生目標和價值。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既要實現(xiàn)國家層面的目的,又要實現(xiàn)個人層面的追求,是兩者的有機結合。但國家層面目的的實現(xiàn)有賴于個人層面追求的滿足,只有夯實了個人層面的追求,國家層面的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并具有持久的動力。

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實價值

人的價值包含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人的價值表現(xiàn)在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貢獻與索取是評價人的價值最基本、最普遍的尺度或標準。當人的社會價值大于自我價值時,意味著這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大于自己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這樣的人就會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敬,其現(xiàn)實價值就體現(xiàn)為正值。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兩個方面。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主要體現(xiàn)的是對人精神貢獻的要求。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老百姓來講,其對他人和社會的物質貢獻可能非常有限,但精神貢獻應該是無限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和整個社會利益格局的變化,社會道德生活領域出現(xiàn)了新舊交織,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混雜局面;舊的封建道德并沒有隨封建社會的消失而消失,甚至還在不同程度不同人群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道德形態(tài)尚未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xiàn)實道德生活的混亂,甚至滑坡?!盵3]這段話深刻表明,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開展的今天,有些人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道德品質不斷淡化,貢獻意識不強,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成了樂此不疲的第一要務,甚至于不惜犧牲他人和社會的利益。造成這種不良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有些人不理解人的價值的真正含義,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只是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表達,這一片面的價值觀就像一只跛腳的“丑小鴨”,難以經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洗禮,最終得不到人們的尊重而被社會淘汰。

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就是要向人們展示什么是榮,什么是恥,怎么做是榮,怎么做是恥,通過提供明確的價值判斷,重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榮辱觀告訴人們,人的行為可以歸為兩大范疇,即“榮”的范疇和“恥”的范疇。當人的行為屬于“榮”的范疇時,他的行為就有價值。相反,當人的行為屬于“恥”的范疇時,他的行為不但沒有價值,而且會產生負價值。個體的存在實際上是一個價值體的存在,有價值的個體存在才是有意義的。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生存發(fā)展的積極意義越大,個體的現(xiàn)實價值才會越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蘊含著豐富的“以人文本”的思想,解讀、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和軸心,讓人民群眾真正領會到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僅是執(zhí)政黨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其實更多的是從人民群眾的需求來考慮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和完善。人民群眾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目的,才能自覺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自上而下的社會意識一旦獲得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就能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

參考文獻:

[1]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鄭明珍.科學發(fā)展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fā)展.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Z].2008.

第4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富山環(huán)境整治株式會社(TKS)是一家位于日本本州島的廢棄物處理公司。目前,該公司正將一項21世紀的新技術應用于番茄、草莓及花卉的生產,并由此獲得收益。TKS創(chuàng)立于1973年,每年可從位于日本海沿岸的富山市其周邊地區(qū)收取30萬t的廢棄物,并將其劃分為3類:可循環(huán)廢棄物、可燃燒和不可燃燒廢棄物。目前,僅金屬和塑料廢棄物可以循環(huán)使用,可燃燒垃圾則通過焚燒處理,不可燃燒廢棄物則被運送到附近的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上述用于園藝生產的溫室即建立在填埋場之上。

可燃燒垃圾的焚燒過程是在回轉爐中完成?;剞D爐像一個長的管狀衣服烘干機。垃圾在回轉爐中1000℃的環(huán)境下焚燒90 min,然后通過一個二級焚燒爐來去除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f英和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質。焚燒之后剩余的殘渣則運至填埋場處理。

焚燒產生的熱可通過汽輪機生產電力。一般情況下,垃圾焚燒所產生的電力與600~700戶家庭的年使用電量相當。但是TKS并沒有將這些電力并入當?shù)仉娋W,而是用于現(xiàn)場設備。之后,TKS決定將發(fā)電產生的廢熱用于溫室生產,從而開始了一項新的業(yè)務。該業(yè)務屬于日本政府一項旨在利用先進技術將日本變?yōu)樵O施園藝國際領跑者的計劃。

TKS的廢熱利用方法是利用裝滿油料的大型集裝箱來儲存發(fā)電后蒸汽內剩余的熱量。集裝箱內裝有一個填充有儲熱物質的封閉相變加熱系統(tǒng)。當儲熱物質被加熱的時候,其形態(tài)可轉變?yōu)橐后w狀態(tài)。

當集裝箱完成熱量存儲之后,就會被運往一個溫室,并與熱交換器相連接。通過提取相變加熱系統(tǒng)內液體的循環(huán),集裝箱內存儲的熱量,可將冷水加熱到55℃。這些熱水即可作為熱源加熱溫室內的空氣,使室內氣溫保持在合理水平。

第5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一、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的補充與法治精神的體現(xiàn)

社會保障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紀末的德國,繼德國之后,歐洲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實施了一項或多項社會保險制度。各國相繼以社會保障形式干預國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為了擺脫經濟危機的困擾,緩和隨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而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通過政府干預,解決市場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社會保障一貫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對市場配置資源結果的合理修正,也是對市場經濟的必要補充。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歷程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特點:即都是以法律形式確立并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發(fā)展。

1881年德國首次以“皇帝詔書”形式頒布了《社會保障法》,開了世界各國通過法律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先河。隨后頒布了《事故保險法》、《傷殘及養(yǎng)老保險法》、《職業(yè)介紹及失業(yè)保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構建了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同樣,瑞典、法、英、美、加、日等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構建過程中,無不伴隨著大量詳細的社會保障法規(guī)的頒布與實施,這成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的一大特色。

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

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內容因國情不同而異。但不外乎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險、社會救濟與社會福利。

社會保險是在國民遭遇疾病、受傷、生育、死亡、年老、殘廢、失業(yè)等情況,造成收入中斷或喪失時,給予一定的補助及幫助以保障其生活來源的制度。它是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社會保險是一種社會互助式的保障制度,它是在個人與雇主繳費的基礎上,由國家財政支持運作的,帶有國家強制性。其中社會保險的四大支柱――失業(yè)保險、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和事故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基本部分。以瑞典為例,它的養(yǎng)老、失業(yè)和醫(yī)療保險1994年支出能夠占到當年整個社會保障支出的86%,其核心地位可見一斑。

社會救濟是國家為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提供的保障制度,一般由財政撥款。具體的救濟標準隨各國的生活水平不同而異。各國對于社會救濟的項目及領受的條件都作了詳細規(guī)定。如日本規(guī)定大城市一個4口之家的救濟標準是每月14.3345萬日元,這樣受救濟家庭的生活標準可以達到普通家庭消費支出的60%,領受社會救濟的人和服刑者一般不能參加社會保險。

社會福利是保證社會成員能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設施與服務的制度,主要體現(xiàn)在住房、醫(yī)療與教育等方面。也包括國家公務員的福利補助與休假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大多是高福利國家。

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其服務對象相對較窄。例如農民最初就沒有被列入社會保險范圍內,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一職業(yè)不需要國家的保障。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保障體系逐步走向完善,所服務的范圍也日益擴大,目前多數(shù)國家的社會保障對象已擴大到全體國民。以日本為例,1961年日本實行“國民皆年金與國民皆保險制度”(即全體國民都參加年金和保險),奠定了以全體國民為對象的綜合性社會保障基礎。這也是繼北歐諸國之后,世界上第12個建立“全民皆年金”的國家。又如法國,其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等既有覆蓋80%人群的“共同制度”,又有農業(yè)人口、國營鐵路工人、銀行職員、海員、礦工、神職人員、自由職業(yè)者、國有企業(yè)和國家公務員等20多個特殊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方各國主要是西北歐國家,相繼宣布自己已經建成了針對本國國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整套社會保障體系。雖然這種說法不免有夸大之處,但足以表明現(xiàn)代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廣泛地滲透到整個社會經濟中去,涉及到的項目也幾乎是無所不包。

三、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成功經驗,但也并非盡善盡美,尤其在一些社會保障水平較高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社會保障支出過于龐大,加重了財政負擔。高福利政策造成政府開支過大,出現(xiàn)了巨額財政赤字,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例如1992―1995年,法國社會保障基金累計出現(xiàn)2300多億法郎的赤字,1996年又有500多億法郎的虧空。如不設法解決這個缺口,整個社會保障體制將無法繼續(xù)運轉。

其次,過高的社會福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惰性。在支付過高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的環(huán)境中,少數(shù)失業(yè)者寧愿失業(yè)也不愿接受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就業(yè)職位;疾病保險中的小病大醫(yī)、藥品浪費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而過高的累進稅率,又造成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挫傷了人們追求收入的積極性。諸如此類的社會現(xiàn)象都會在客觀上降低經濟效率。

此外,龐大的社會福利計劃使消費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過大,影響了經濟增長速度。如果福利開支與工資水平的增長超過生產率的增幅,使產品成本率上升,服務質量下降,就會削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而且造成了社會保障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啟示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也出現(xiàn)了一些難以解決的矛盾,可謂有得有失。我們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正確地分析我們面臨的形勢,設計出發(fā)展與完善的正確步驟。具體說來,在鞏固目前社會保障建設成果的基礎上,至少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法律的形式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

社會保障制度是一項復雜的經濟制度,要使其在我國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順利實施、發(fā)揮積極作用,就必須保證它的規(guī)范性與相對的穩(wěn)定性。只有法制化能保證這一點。即通過法律的形式將社會保障制度確立下來,保證社會保障體系的嚴肅性,做到有法可依。這就迫切需要明確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guī)出臺,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各方面關系人的權利與義務,對一些具體行為進行有效約束。

(二)擴大社會保障的服務對象,健全保障的項目

我國正處于經濟改革的關鍵時期,各項改革特別是機構改革的進程緩慢,這與我國缺乏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很大關系。沒有切實的保障措施,人們就無法免去后顧之憂,在處理就業(yè)問題及消費時自然會采取謹慎保守的態(tài)度。因而要順利推進經濟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首先應跟上。即建立健全我國的社會保險,重點完善失業(yè)保險、醫(yī)療保險與養(yǎng)老保險,提高社會保險資金的運用效率,提高服務質量,真正解決居民的后顧之憂。同時可以考慮將農民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內,盡量縮小城鄉(xiāng)差別。

(三)在資金的籌集上,可采取國家、集體、個人共同負擔的辦法,同時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jiān)管

第6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最近,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重要論述,對于我們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求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民主法治社會。和諧社會,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精神,讓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各種積極因素得到充分調動;就是要有效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確保社會的穩(wěn)定團結;就是要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正確反映和兼顧各個方面群眾的利益。說到底,和諧社會就是要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社會主義民主。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民主社會。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本質上還要求實行法治。和諧社會要求社會依照既定的規(guī)則有序運行,反對社會的無序化與無序狀態(tài)。法治是社會有序運轉的重要保證,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石。法治社會中最重要的規(guī)則是法律規(guī)則。法律是所有社會規(guī)范中最具有明確性、確定性和國家強制性的規(guī)范。依照法律規(guī)則來治理社會,人們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會就有了和諧的基礎。因此,也可以說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法治社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手段是民主法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終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利益。人民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是社會和諧與否的最終決定性因素。只有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和最終利益的社會,才具有最深刻的群眾基礎。只有在人民支持和參與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建立起來。民主是和諧社會得以長期維持與維護的根本保證,是和諧社會的努力方向與理想目標。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得以建立的手段和途徑。和諧社會是社會矛盾能夠獲得及時解決的社會。在法治社會,法律為社會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guī)則。嚴格地遵守法制,社會矛盾和沖突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減少,為構建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法治的意義不僅在于可以減少矛盾,而且還在于可以有效地解決矛盾,使已經產生的紛爭能夠得到及時解決,使不和諧的狀態(tài)歸于和諧。從減少矛盾和解決矛盾這個意義上講,法治就是達成和維系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與路徑。

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fā)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就是要使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讓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民主法治是目標與手段的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社會持續(xù)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實現(xiàn)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為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一步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第7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關 鍵 詞:文化;司法行政文化;作用;建設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本文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對于促進人類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無論哪一個社會組織和群體,都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并以其作為引領自己存在和發(fā)展的靈魂。

我國司法行政事業(yè)在其存在和發(fā)展過程中,經過長期的積淀正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行政文化體系,并隨著司法行政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繁榮。本文以司法行政文化的內涵及發(fā)展為切入點,對其作用及相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對司法行政文化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司法行政文化的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行政文化產生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基礎之上,為社會主義司法行政制度服務,是司法行政機關公務員、監(jiān)獄勞教人民警察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在司法行政工作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是司法行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態(tài)文化的總和,其核心是司法行政精神文化。

司法行政文化內涵所蘊含的基本要素表明,司法行政文化的根本性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行政文化,司法行政文化產生的政治社會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司法行政文化的作用是為社會主義司法行政制度服務,司法行政文化的主體是司法行政機關公務員、監(jiān)獄勞教人民警察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行政文化的創(chuàng)造途徑是司法行政實踐,司法行政文化的核心內涵是司法行政系統(tǒng)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司法行政文化的內容體系是司法行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態(tài)文化,司法行政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司法行政精神文化。

本質屬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司法行政文化的本質屬性是由司法行政制度所決定的、反映司法行政文化政治性質的根本屬性。

司法行政文化是在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下產生的,反映的是社會主義司法行政工作的本質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組成部分。

司法行政文化體現(xiàn)了司法行政工作所具有的社會主義政法工作的基本屬性,體現(xiàn)了司法行政事業(yè)的基本特征和內在需求,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行政系統(tǒng)文化。由司法行政文化的本質屬性和作用所決定,司法行政文化必然是社會主義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司法行政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整個社會文化系統(tǒng)之中,與其它相關的社會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社會文化體系。司法行政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司法行政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

第8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到底什么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有人希望最好中央給個統(tǒng)一的說法,以免爭論不休,誤導社會。筆者以為這些爭論問題其實完全從價值觀的不同層次上加以歸納,理出一個頭緒,對此,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1價值觀的層次性

任何研究對象都具有不同層次的特點,價值觀也不例外。筆者以為可以從一般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兩個層次研究社會主義價值觀。因為,既然提核心價值觀,就意味著有非核心價值觀,價值觀就可以從一般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兩個層次加以研究。從實際研究情況來看,既然人們提出的核心價值觀內容如此之多,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核心價值觀,很顯然不可能都是核心價值觀,然而,其中必有若干觀點是核心價值觀。

2在一般價值觀基礎上界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下面我們就從推理角度分析一下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筆者以為能夠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定是在諸多價值觀中處于最本質的位置上,其余的價值觀都由它決定,都是對它的反映,而且這個東西是最能夠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的,是其它社會所沒有的或其他社會根本做不到的。其它社會有的價值觀,不管這種價值觀在這一社會是否真正存在,或表現(xiàn)是否徹底,但至少得到反映,有所體現(xiàn)就應該說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都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來的價值觀,雖然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真正做到這些價值觀,但我們不應該否定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同時,作為真正能夠實現(xiàn)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社會主義,這些價值觀理所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就在于這些東西能否成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我不贊同以為“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是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來的,這些東西就不應該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邏輯推理。但我認為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只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而不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畢竟這些東西還不能夠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qū)別開來。

筆者以為,集體主義和共同富裕和這兩點最能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應該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什么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都實現(xiàn)集體主義和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或必然結果,都是這些核心價值觀在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與反映。大家知道,集體主義相對于個人主義,共同富裕相對于兩極分化,是最能夠區(qū)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屬性和目標追求,最能夠把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揭示出來的本質性的東西。公有制必然追求集體主義,私有制必然個人主義至上;公有制保證實現(xiàn)共同富裕,私有制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兩者涇渭分明,兩個社會的本質屬性彰顯無疑。由公有制決定的集體主義才能夠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私有制本身就導致了不平等社會關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全面的徹底的自由、民主、博愛。

之所以說集體主義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還在于它符合價值觀本身所要反映的是人們對待利益態(tài)度的規(guī)定性。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這些總評價和總看法,歸根結底,反映了人們對待利益的態(tài)度。而在眾多利益關系中,最基本的利益關系就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問題,不同的利益關系的看法就形成了基本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集體主義必然追求的目標是共同富裕,個人主義必然導致兩極分化,所以與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相關連的必然是共同富裕和兩極分化,共同富裕必然就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3揭示集體主義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實意義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揭示集體主義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無疑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注意到談論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章不是很多,談論最多的是民主、公平等,這表明人們對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重視,或許就是過去假大空的集體主義影響了人們對集體主義的正面認識。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極端個人主義膨脹的背景下,強調集體主義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第9篇:社會主義本質范文

企業(yè)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都是人本管理,強調民主、平等,特別是對人權的尊重。而兩者的工作對象基本相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企業(yè)文化作為兩種科學、都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研究的對象都是人,都以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激勵人為共同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把培養(yǎng)人的集體意識,規(guī)范人的行為準則,提高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求“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認同”與企業(yè)文化提高員工對企業(yè)的認同,保證忠誠度實際上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二)內容具有一致性

從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內容來看,是在金融企業(yè)中建設職業(yè)文明,增強員工凝聚力與向心力,從而創(chuàng)造一流工作業(yè)績,提高企業(yè)整體執(zhí)行力和競爭力為宗旨,提高自身在行業(yè)中的影響力和形象。因此,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內容要求決定了它的管理形式不是外力強制性和制度約束性的,而只能是完全出自員工內心、自覺自愿的。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文明范疇,通過具有精神統(tǒng)攝力的價值綱和管理理念來實施管理,是一種內化式的管理,從這一點意義上,企業(yè)文化建設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有內容上的一致性。

(三)目標具有一致性

企業(yè)文化建設的功能之一。就是效益功能,建設企業(yè)文化、倡導企業(yè)精神的目的,就是通過強化管理,增:請記住我站域名強企業(yè)活力,激發(fā)人的熱情,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促進企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就是通過對人民的指導理論的教育,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最大限度激發(fā)社會活力,最大限度調動和發(fā)揮全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形成團結和睦,萬眾一心,大力促進社會和諧,促進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