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基礎課程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

第1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課程設計 綜合實踐 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1-0199-01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課程設計一直以傳統(tǒng)的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為核心設計課題。盡管大多數(shù)減速器可以在市場上方便地購得,不過,減速器作為與機械設計課程結合最為緊密的典型實例,仍然可以在課程設計中充當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也深刻地意識到,以減速器為核心設計課題,在培養(yǎng)學生遵循標準和規(guī)范等意識方面綽綽有余,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有所不足。一部分學生由于基礎較差等原因,對課程設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恰恰是一門非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課程,應當讓學生在本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的創(chuàng)造性火種,在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得到充分燃燒。因此,我們認為,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的題目,應當是基于減速器,但不限于減速器;基于本課程,但不限于本課程。要靈活多樣,因人而宜,適當綜合,開展綜合實踐,從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相結合的選題思路入手,在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熱情,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的勇氣。

近幾年,我們在機械專業(yè)的綜合實踐中,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構思能力、社會調查和分析問題能力、獨立思考和協(xié)作能力、計算繪圖和運用工具書能力、審核設計說明書和圖樣能力、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預期效果。

綜合實踐與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相比,最大的變化體現(xiàn)在課題的確定上。在仍然保留減速器為核心題目的前提下,適當擴展設計課題。

首先,公布具體的課程設計題目,并由相應的指導教師對每個課題的性質、涉及的相關知識、設計工作量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等方面的情況略加闡述。為接近生活和生產實際,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題目中的設計參數(shù)和原始數(shù)據只有少數(shù)是完整給出的,大多數(shù)是部分給出的,個別的甚至根本沒有給出,區(qū)別度大,模糊性強,試圖為不同程度的學生留有充分的選擇余地。

然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志向、自由組合、自主選題。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體現(xiàn)對學生的信任和支持,也允許少部分學生自己選題。實際情況表明,自己選的題目都有一定難度,學生對課程設計很重視,對自己很負責任。

綜合實踐大致劃分為以下類型:

1.以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為核心的傳動裝置設計

這是傳統(tǒng)的設計題目,設計指導書和參考資料完備,教師也有一定的指導經驗,因此仍然保留,也可以同其他題目相對照。

2.教具設計制作題目

由于學生熟悉教具的工作原理,清楚教具的作用,所以積極性很高。他們克服困難,自己動手,先后制作了平面連桿機構連桿曲線演示板、含一個移動副的平面四桿機構演化規(guī)律演示板、飛機起落架機構死點位置演示模型等。其中,含一個移動副的平面四桿機構演化規(guī)律演示板的制作難度較大,學生想出了許多好辦法,保證了質量,也有很大收獲。學生還設計制作了壓桿穩(wěn)定演示裝置等材料力學教具。

3.校園小機械設計

這類題目趣味性強,有實用價值,因此吸引了大多數(shù)學生。如:旗桿及附屬裝置設計;禮堂幕布自動啟閉裝置;校門啟閉裝置;多孔試卷裝訂機等。這些題目有的雖然看上去并沒什么難度,但是隨著設計的深入問題便不斷出現(xiàn)。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在有限的設計時間內無法完全解決,但是仍然可以使學生受到設計訓練。比如,申報校門啟閉裝置題目的學生,首先對自動伸縮門的結構、特性、品牌進行調查,然后,提出了對校門的改進意見,進行了相應的設計計算。

4.動態(tài)廣告牌設計

目前市場上各種動態(tài)廣告牌爭奇斗艷,許多是依靠機械傳動裝置工作的,我們要求設計多畫面翻轉式動態(tài)廣告牌,有一定的難度。有的同學選用了課堂上沒有介紹的蝸桿凸輪間歇機構實現(xiàn)四畫面的轉換;有的同學還對吉林市的室外廣告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有些同學除了選擇正確的傳動方案外,還完成了細節(jié)設計。通過這類題目的設計,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使他們看到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的應用價值。

5.吉林市標準機械零部件市場銷售情況調查

安排這個題目,一是考慮到現(xiàn)場機械維修人員應當了解市場,不僅能夠設計,也要學會選用,要有經濟意識和價格概念,跑市場的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些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二是考慮到近年來機械專業(yè)畢業(yè)生有從事營銷活動的趨勢,接觸吉林市標準機械零部件銷售市場,對機械產品的價格、質量、競爭情況有所認識也是必要的,學生終究要走向社會。有些學生原來以為這一組輕松,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寫出一份好的調查報告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令人欣喜的是,申報市場調查題目的同學十分認真,最長的一份調查報告達2萬字,是從近百家標準件商店搜集來的數(shù)據,學生收獲很大。

6.自選題目

第2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Abstract: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actice teaching link of Mechanical Design course system, and it is the first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ystematic, highly engineering design integrated training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This paper basd on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rain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in the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curriculum design training, conducted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focus and the showing form of design result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methods, of practice, train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who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development needs.

關鍵詞: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綜合性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 basic course design;comprehensive design;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reform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9-0201-02

0引言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是機械設計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它是工科院校機械類專業(yè)學生進行的第一次較全面、較系統(tǒng)、工程設計性很強的綜合性設計訓練。通過該環(huán)節(jié)的實踐訓煉,不僅能使學生鞏固加深擴展己學過的知識,并且能使其綜合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初探,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方式在實踐中的驗證所邁出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步。

近幾年,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類型的改變,進行教學改革改變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我校培養(yǎng)人才方案的重點以成為必然,為實現(xiàn)這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相應的教學體系也在進行適應性調整。機械設計基礎作為工科院校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它將為這些專業(yè)的學生學習專業(yè)機械設備課程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使其在了解各種機械的傳動原理、設備的正確使用和維護及設備的故障分析等方面獲得必要的基本知識,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所占的教學比重在逐年增加。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最重要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其在實踐教學中的意義越加顯現(xiàn)出了其重要性。我們圍繞著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設計理念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標,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成果展現(xiàn)形式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和探討,指導學生從工程應用的角度,結合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應用先進的現(xiàn)代設計方法及設計手段去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考慮相關的工程技術要求,逐步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增強設計創(chuàng)新意識和競爭意識。

1教學內容的改革

長期以來減速器作為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設計的經典設計題目,這是由于減速器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減速器作為機器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減速器的零部件覆蓋了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絕大部分內容,便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應用檢驗所學的知識,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另外,不同類型的減速器和參數(shù)的設計參數(shù)要求,所設計出的減速器的結果是不同的,因此, 選擇減速器作為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的題目是可行的。然而, 減速器只是一個部件, 每屆學生都重復同樣的設計內容, 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創(chuàng)新設計的積極性。另外, 我校制圖課的測繪練習也選擇減速器, 這就使得課程設計的題目過于重復,使學生缺乏新奇感,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設計積極性,影響設計成果。因此,結合學生所學的相關專業(yè)和學生對本門課的掌握程度,適當?shù)赝貙捳n程設計的選題勢在必行。

鑒于我校的機械設計、材料成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材料科學、機電一體化、工程機械、數(shù)控等專業(yè)的學生都要進行課程設計,其專業(yè)跨度大、學生人數(shù)多以及減速器涉及的設計問題的經典性,故減速器齒輪減速器設計題目仍予以保留,但根據不同的專業(yè)特點適當?shù)卦黾恿嗽O計題目,例如,對于數(shù)控專業(yè)的學生可以設計普通機床的傳動系統(tǒng), 給出電動機的動力參數(shù), 通過帶傳動,帶動主軸箱的運動。在這樣的傳動設計中, 學生可以通過參觀相關機床,這樣既進行相關的帶傳動和減速器傳動設計,也結合學生的自身專業(yè)知識,增加了學生的設計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學以致用。 對于汽車專業(yè)的學生,不再進行傳統(tǒng)的一級圓柱齒輪減速器設計,而是結合其專業(yè)特點,設計汽車用變速器,這樣,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了,同時也符合專業(yè)培養(yǎng)的特色。實踐證明, 適當拓寬課程設計的選題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設計訓練, 而且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設計思維和進行創(chuàng)造性設計,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機械專業(yè)等為期三周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要求學生在提交一份裝配圖、一到兩張零件圖和一份設計說明書外,還要提交箱座和箱蓋的零件圖。這樣更能較全面地考查學生對《機械制圖》、《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基礎》、《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基礎》等幾門課的掌握程度。

2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現(xiàn)代的教育要求“以人為本”,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則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課程設計作為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設計過程中也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設計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達到以上教學目的,首先應重視實踐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是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重要手段,課程設計也是如此,為了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能有一個整體的設計觀念,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之前,讓學生應用機械設計基礎理論課上所學的知識,自行設計一個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來實現(xiàn)預定的運動規(guī)律。然后,讓同學進行減速器的拆裝實驗,通過這次實驗讓大家對減速器的常見類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使學生了解減速器內部零部件的類型、結構和裝配關系, 對加工制造的工藝過程形成初步的認識。裝拆的重點是軸系零部件的結構及裝配關系, 再此基礎上讓學生應用已有零部件設計一個合理的軸系,使學生能在課程設計中結合實際的參數(shù)要求設計出合理的軸系結構和尺寸。

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也要重視老師的指導作用,一次成功的課程設計與教師的悉心指導是分不開的。為此應改變以前過于集中的指導方式,變“集中式指導”為“集中與分段相結合式指導”,設計前通過集中式的講解交待清楚所要完成的設計任務,針對具體的設計任務如何入手去做,通過教師已有的設計經驗,引導學生解決設計初期的入手難得問題,對于設計中的主要注意事項應交待清楚避免在設計過程中學生走彎路,在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經常到教室中去,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要及時地集中講解,對個別底子薄的同學應進行個別指導,及時解決存在的障礙性問題,便于設計的如期完成,在設計的后期主要是檢查與糾正細節(jié)。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的設計思想為主線,在不改變學生原有總體設計方案的前提下,進行指導完善此設計,讓學生能真正地進行應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設計,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設計的主體,在完成此設計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領會完成一次設計的總體設計思路和收獲自己的設計成果的成就感。總而言之,課程涉及的改革方向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出發(fā)點。

3設計成果的展現(xiàn)形式

采用現(xiàn)代先進的機械設計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純手工繪圖的方式。要求學生提交的設計成果為手繪的設計草圖,手寫版的設計說明書,以及電子版的設計總體裝配圖和典型的軸類、齒輪類和箱體類零件圖。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在設計、生產、試驗各領域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重視學生的應用和掌握計算機的能力,在我院的機械設計專業(yè)率先試點要求總體裝配圖利用CAD完成。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要求應用SolidWorks、CATIA等三維繪圖軟件完成齒輪、軸、箱體、端蓋等所有機械零件的結構設計,完成整機的裝配,然后進行機構的運動仿真和干涉檢驗。

設計成果的評定方式,改變原有的只看圖紙的評定方式,采用答辯與平時的設計表現(xiàn)相結合的方式,以圖紙、計算說明書和答辯成績?yōu)橹?兼顧設計態(tài)度、準備情況、出勤率、進度、協(xié)作、總結等表現(xiàn)。答辯過程中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是教師評定設計質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過答辯老師能夠發(fā)現(xiàn)總結設計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學生自我檢驗的最有效的方式,通過答辯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宏觀地看待問題和總結能力,能夠強有力地督促學生及時地解決設計過程所存在的細節(jié)問題,防止懶散和懈怠現(xiàn)象的發(fā)生。

4結束語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yè)重要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對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經過全體機械設計基礎教師的努力,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所進行的相關改革和實踐,在組織教學內容方面加強專業(yè)特色適當?shù)馗淖兘虒W內容,在設計手段上應用現(xiàn)代的設計方法,在成果的展現(xiàn)形式上突出了實時動態(tài)的考核方式,能夠全方位提高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隨著應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如何再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應用性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現(xiàn)是我們全體機械教師不斷努力地探索和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宗澤,羅圣國.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第3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 實踐課程 行為導向法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9C-

0052-02

一、實踐課程的地位及重要性

在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中,理論教學對于高職類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于接受與理解的環(huán)節(jié)。在以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里,對于較為簡單的理論,學生還能理解,但一旦牽涉到較復雜的計算或者結構,學生立刻就表現(xiàn)出迷茫與排斥,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們總在問一個問題:現(xiàn)在學的東西以后能干什么?這正是我們要仔細思考的問題。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再高深的理論,如果不能應用于實踐,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如何把理論應用于實際,然后再通過實踐理解和深化理論,是我們課程改革中思考得比較多的問題。

在我們以往的課程安排中,有專門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課程設計,但課程設計是在理論教學結束后才開始,有的學生往往在設計過程中完全忘記了曾經學過的相關知識,需要重新對知識進行梳理,效率很低。因此,我們改革了以往的教學方法,讓設計的思路和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力圖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趣。

二、課程設計思路

我們考慮怎樣把入門的門檻做到最低,讓同學們不要對設計抱有神秘感和畏難的情緒。我們的課程切入點從學生們最常見的簡單物體入手。機械無處不在,我們要找到簡單的機械非常容易。在緒論里,我們不談要學習哪些理論知識,而是發(fā)動大家找機械,學生開始還覺得很神秘、難度大,經過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機械就在我們身邊,門上的鉸鏈、屋頂?shù)碾娚?、自行車,比如說日常常見的磨豆腐、打年糕……原來這些都是依靠機械,我們想想辦法都可以實現(xiàn),我們都可以對這些簡單的東西加以設計。以后要做的是怎么樣一步步把我們想要的東西用設計的語言表達出來。

一個機器的構成,分成原動機等五個部分(圖1)。對于學生來說,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執(zhí)行部件,我們的思路就是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從執(zhí)行部件開始設計,然后就生產要求選用原動機,再就原動機和執(zhí)行部件的傳動比來設計和選用傳動裝置,最后是輔助系統(tǒng)和控制系統(tǒng)。設計思路就如同是一根主線,把機械設計基礎的內容有機集合起來,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設計過程,機構的學習就是為了設計和選用,每一步目的明確,任務清晰。

三、思路的實踐過程

緒論時我們重點介紹了這門課程的特點及用途,且加入了零件、構件等概念,并且拆解簡單機器,讓同學們有個初步認識。接著是繪制機構運動簡圖。然后我們先從四桿機構出發(fā),結合日常見到的篩東西、磨豆腐等,布置設計任務,在四桿機構的講解過程中,不斷提醒雙曲柄機構、曲柄搖桿、雙搖桿機構分別有什么運動特性,能轉化為什么樣的運動形式,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用到了這些機構的,啟發(fā)引導學生往設計任務上思考,學完四桿機構,學生也能就自己的任務作出簡單的設計和構想。

一個機器少不了動力,因此我們在課程中增加了電動機的選用環(huán)節(jié)。學生設定了自己的運動機構的各種參數(shù)后,按部就班選用電動機,由此掌握了效率等概念,并且對整體的機器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見到了軸承、聯(lián)軸器、變速箱等詞匯,雖然了解不深,但因為拆解了一個機器,學生們基本還是能接受。

電動機選擇好了以后,就牽涉到減速的問題,這時我們就可以引進齒輪機構(包括蝸輪蝸桿)、帶傳動、鏈傳動。齒輪機構重點講傳動比的分配、計算及選用,對于漸開線的形成等和現(xiàn)場應用聯(lián)系不密切的,我們忽略不講。帶傳動、鏈傳動重點講傳動特點和應用。在學習過程中就加入查手冊選材料環(huán)節(jié)。把時間用到應用實踐上。

齒輪有了,傳動比有了。誰可以把運動和動力傳遞給齒輪呢?于是聯(lián)軸器和聯(lián)接就出場了,齒輪是靠鍵連接與軸傳遞運動和動力,電動機的運動和動力就是由聯(lián)軸器聯(lián)接電動機軸和帶傳動的。各類聯(lián)接重點也是放在選擇應用。

各類零部件都選用設計好后,軸就上場了,軸的結構設計是重點,我們通過舉例比較分析,搞清楚什么樣的軸結構是合理的,并且通過講解和改錯,明白為什么要有細節(jié)上的處理(這些機械制造基礎已經有過講解)。

最后是軸承,支撐軸的零部件。軸承的選用、軸承壽命計算是花時間較多的環(huán)節(jié)。

每一步就是一個設計環(huán)節(jié),做的作業(yè)就是為自己設計的執(zhí)行機構選用配套的運動機構和輔助系統(tǒng)。大家自己設計了一個機器,一個設計過程就完成了,同時完成的還有大部分的課程學習任務。對于凸輪、間歇機構等就放在了最后,由于前面已經學習過常用零部件的設計、選用,因此同學們學起來也并不吃力。

四、新思路實行的效果

課程改革前,由于內容之間相對獨立,各機構之間的結構各有特點,相互之間聯(lián)系少,課程重點不突出。學習時沒有細化的明確任務和目標,學生接受很被動, 學生普遍反映這門課“難學”“不太理解”“聽不懂”,通過率也是各類課程里面最低的。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低沉,學習效果不好。

改革后,由于章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第一步就是學生為自己設計喜歡或相關的機構,后面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現(xiàn)機構的運動目標而實踐,學生學起來有方向、有程序,特別是小組討論方案,氣氛非?;钴S。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導和幫助解決問題的作用,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思考的主體是學生,實踐的主體還是學生,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五、不足與思考

一是實踐環(huán)節(jié)場地和師資有限。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很需要實物拆解的環(huán)節(jié)。但這些既需要各類機器,更重要的是需要較大的場地,還有就是需要有教師指導和協(xié)助,但場地和教師人手都是我們的瓶頸,這就使得拆解效果大打折扣,有人甚至只是看一眼(因為一個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沒辦法管理四五十個學生)。這個問題目前我們還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

二是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揪褪峭瓿闪巳蝿站托校械膶W生跟著小組混,學到的知識并不扎實。

三是還沒有編撰校本教程。編寫一本合適的教材,一直是我們的計劃,但這個工程工作量較大,我們計劃在近兩年完成。

【參考文獻】

[1]高曉丁.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2]陳玲.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教學設計[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7(9)

[3]羅紅專,易傳佩.機械設計基礎[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

【基金項目】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過程立項項目(2011JGB250)

第4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 理論與實踐 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212-01

《機械設計基礎》是高等院校近機械類專業(yè)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工程技術人才而設置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主要任務是加強學生對機械零件設計理念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在學生的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應用大量的先修課程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覆蓋面廣,教學難度較大。從以往教學效果來看,存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夠透徹,設計能力不強、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薄弱等問題。因此,改進本課程現(xiàn)有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加強課堂教學與工廠實際生產要求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面向產品制造的思維理念,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動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工程技術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稒C械設計基礎》針對機械產品的運動、失效形式和零件加工過程進行講解,課程實踐性較強,知識涉及面廣,在講授時必須注意對課程進行宏觀把握。通過近幾年的教學過程體會,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結合。

1.1 引用實例分析講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引用實例設計分析,加強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在課堂上,通過展出一些典型失效的零部件,如膠合的齒輪,疲勞斷裂的軸等,引導學生應該注意觀察哪些要點,通過對零件斷面的分析,了解零件的失效是怎么形成的,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避免,以此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應用于實際的零件設計當中。同時,結合多媒體等有效途徑,通過播放三維動畫或視頻資料,使學生更直觀的看到機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1.2 加強機械設計基礎實驗環(huán)節(jié)

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對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親自動手進行一些機構的拆裝,讓學生弄清一些構件和機構的概念及構成。例如在講授完機構分析設計部分后,安排學生進行機構運動試驗,通過對實驗室的“慧魚”創(chuàng)意組合模型進行拆裝和分析,展示常見機構的工作原理。運用設計構思和實驗分析,實現(xiàn)特定運動規(guī)律的合成與分解,進一步掌握了課程的理論知識。

課程設計如同一條線,把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各個相對獨立的環(huán)節(jié)貫穿起來,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更好的結合。在指導學生課程設計過程中,除了介紹傳統(tǒng)的電動機選擇、傳動比分配及計算、傳動裝置運動參數(shù)及動力參數(shù)計算等內容外,還對學生灌輸了優(yōu)化設計等內容。在設計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對同一任務要求的不同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討論,比較每種方案的優(yōu)缺點,并要求學生進行改進,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計算、設計和繪圖能力,懂得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取舍和變通。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積累了工程實踐經驗,同時消化了書本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1.3 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實踐環(huán)節(jié)

引入企業(yè)項目,開展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到企業(yè)加工車間參觀,使學生面對實際生產技術問題,學會靈活運用課程所學知識予以解決。鼓勵學生參加省、市、校等舉辦的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挑戰(zhàn)杯”、全國方程式賽車等競賽,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本課程所學的運動學知識和機械零件設計知識,完成競賽作品設計。通過參加專業(yè)性的實踐和競賽,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作風,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產品開發(fā)能力。

2 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培養(yǎng)

2.1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學生接受書本知識是一方面,如何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新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則是創(chuàng)新。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除了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一般性方法,還應對學生加強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

首先,要啟發(fā)學生的思路。大多數(shù)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對于教師所講的知識僅停留對該知識點的接受階段,缺乏深入理解和舉一反三的外延。因而,在授課過程中要主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增加發(fā)散性和開放性的習題和討論,引導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入和廣泛的認識,甚至能聯(lián)系到交叉課程和交叉學科,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同時,通過討論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迸發(fā)出新的思想火花,有助于學生思維方法的鍛煉和創(chuàng)新方法的培養(yǎng)。

其次,要引入現(xiàn)代化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現(xiàn)代化的設計理念和加工設備,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斷為機械設計注入新的活力。作為教師,要把握最新動態(tài),不斷將新思路、新方法、新設備介紹給學生,結合現(xiàn)代工業(yè)產品設計理念,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產品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要鍛煉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學生只有參加創(chuàng)新實踐,才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創(chuàng)造能力。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新方案設計這條途徑,可以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課程設計、參與科研課題、參加競賽、工程實習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技能,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

2.2 重視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小組討論、項目訓練、競賽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集體智慧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語言提煉、表達和思考的能力。

3 結語

《機械設計基礎》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yè)基礎課程,要求教師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改進教學方法,研究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途徑,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配合,充分利用好學校和社會搭建起來的實踐平臺,為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出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許玢,鐘禮東.機械設設計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1.

[2] 黃純穎.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三維設計軟件;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

淮陰工學院是一所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yè)被江蘇省教育廳授予“江蘇省品牌專業(yè)”,被教育部遴選為“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建設點”。機械設計基礎類課程包括《工程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及其課程設計等,是該專業(yè)主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本文根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方面進行了探索,引入三維設計軟件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應用,提高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培養(yǎng)適應企業(yè)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一、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弊端

機械設計基礎類課程主要研究機械中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設計原理和計算方法,是學習進程上從理論性課程過渡到結合工程實際的設計性課程。本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常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型和掛圖,再輔以教具在黑板上繪制結構圖形。而多數(shù)學生沒有太多的工程實踐經驗,且零部件設計都是二維圖設計,多以設計計算為主,因而學生學習感到比較枯燥,設計零部件時缺乏全面考慮,繪制工程圖錯誤較多且自己很難查出問題。

二、機械設計基礎課教學實踐

隨著機械CAD技術的成熟,眾多三維設計軟件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極大地提高了設計、繪圖的質量與效率。為此,高校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急需進行教學體系改革,建立以三維設計為主線的機械設計模式。

1.整合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

要使學生具備較強的三維設計能力,根據本院教學條件和學生情況,必須整合課程的教學內容、修改教學計劃、提高師資質量,建立符合本院實際情況的應用型機械類本科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在學生接觸機械設計初期引入三維設計的概念,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應用,并在四年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應用,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三維設計能力培養(yǎng)體系如圖1所示。

2.三維設計軟件應用于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類課程大多在低年級開設,學生剛接觸機械專業(yè)知識,缺乏實踐經驗,對實際生產中的一些零件及結構不太了解,因此對教學內容難以掌握。用SolidWorks軟件進行輔助教學,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工程制圖》課程難點和重點就是正確繪制工程圖,以往教學要用許多學時使學生掌握機件的投影關系,學生要有很強的空間想象力,而用SolidWorks軟件的零件模塊可以方便直觀地進行零件的三維造型,在工程圖模塊中自動生成二維工程圖,并隨三維模型的尺寸變化而變化,這樣能使教學的重點放到工程圖的表達和零件的技術要求標注,提高繪圖質量。《機械原理》主要講解各種常用機構,運用SolidWorks軟件的運動仿真功能,可以把各種復雜的機構以三維的形式,通過形象、生動、逼真的動畫演示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利用其參數(shù)化設計,將修改自動反映到所有的相關對象。例如講解平面四連桿機構時,利用模型仿真不僅可以驗證所設計的機構是否滿足要求,同時還可以改變相應的參數(shù),或以不同的構件為機架或調用不同長度的連桿進行裝配,讓學生參與設計并對設計結果進行現(xiàn)場演示加以驗證。《機械設計》中在講軸的結構設計時,對軸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可預先繪制出各類軸上零件固定件,利用SolidWorks軟件裝配模塊對軸系各個零件進行裝配,演示如何進行齒輪的周向和軸向固定,軸的支承與固定,軸承如何裝配如何調整間隙,各零件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零件的裝拆順序及零件的結構工藝性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學生掌握軸結構和軸上零件的固定結構,改變了以往單純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真正實現(xiàn)教學的互動。

3.三維設計軟件應用于課程設計

齒輪減速器是最常見的一種典型傳動裝置,由許多零件組成,如軸上傳動零件、軸承、聯(lián)軸器、軸承蓋和箱體等。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課程設計主要內容是根據減速器的主參數(shù)(如輸入功率與轉速、輸出功率與轉速等)對每個零件進行設計、繪圖。首先根據設計數(shù)據,利用零件模塊繪制減速器各個零件的三維建模,對于標準件和齒輪,可以利用Solidworks中的插件直接生成。利用裝配模塊對繪制好的零件進行裝配,裝配過程中可以直觀地發(fā)現(xiàn)零件的尺寸是否有誤,各部分的結構是否合理,各零件的固定是否準確,裝配好的結構可以進行干涉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可適時修改零件模型,在裝配結構中重新生成即可。裝配正確的裝配結構可以進行運動仿真,檢查減速器的運動狀況,對重要的零件進行受力分析等等。利用三維軟件設計,有限的在2周時間內,使學生將重點放在減速器的結構設計上,可以較全面地考慮整體結構(包括油溝結構,油杯的選擇等),使設計貼近實際的工程設計,掌握正確的工程設計基本理念,而不是把時間用在繪制圖紙上,從而提高機械設計效率和質量,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

三、結 論

通過以三維設計為主線的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使學生初步具有用三維設計軟件設計機械產品的能力。在后續(xù)的機械加工等專業(yè)課學習中,可以利用三維設計軟件的加工模塊生成NC程序進行模擬或機床加工,可對三維軟件開發(fā)產品的全過程有較深刻的了解;在大學生課外創(chuàng)新設計或畢業(yè)設計中可以靈活利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設計,做到大學四年不間斷,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適應企業(yè)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曹巖,趙汝嘉.Solidworks2007基礎篇[M].北京:化學工

業(yè)出版社,2007.

第6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讓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知識,更要重視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加之課程教學學時的普遍減少與教學內容增多的矛盾日益尖銳,使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又面臨新的挑戰(zhàn)。如何使課程教學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對此,根據我們的改革實踐,談談自己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思路。

一、新時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與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

高等工程教育作為培養(yǎng)工程技術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培養(yǎng)既有寬厚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又有國際化視野和外語能力,特別是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方向。

機械制造業(yè)是國家的支柱產業(yè),機械制造裝備和機電產品的高技術化又代表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培養(yǎng)機械類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就顯得尤為緊迫,所以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至關重要。當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仍存在著不相適應,這集中表現(xiàn)在:較窄的基礎知識及專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相適應;長期形成的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體系與現(xiàn)代工業(yè)高技術化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不相適應:相對封閉、陳舊的教學內容與學科技術的發(fā)展不相適應;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繼承教育與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育不相適應。

要改變這些“不適應”,就必須從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經濟建設以及信息化、網絡化技術的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需求來審視課程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此,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應該是:根據新時期機械類創(chuàng)新性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深化機械基礎課程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進一步推動系列課程的教材、教學與實驗條件和教師隊伍建設,構建系列課程教學新體系與教學平臺,使系列課程教學適應新時期高等教育與教學發(fā)展的需要,促進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

二、新時期課程教學理念與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新時期高等工程教育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適應國際化的復合型高素質創(chuàng)新性工程技術人才。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必須圍繞這一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改革。

第一,要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樹立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強化實踐訓練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新理念,深化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體系改革。

首先是課程體系的改革。建立由理論教學體系、實驗教學體系和設計訓練體系三部分構成的系列課程教學新體系。理論教學體系由基礎教學、提高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和雙語教學等多層次、多模塊教學組成,其中基礎教學模塊為各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基本內容,提高教學模塊為機械動力學、機械系統(tǒng)設計、機器人等不同專題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塊是以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原理及方法為內容的教學,雙語教學模塊采用國外優(yōu)秀英文教材組織的課程教學。實驗教學體系是由基礎實驗系列、提高實驗系列和創(chuàng)新設計實驗系列構成,形成必修、選修及開放式的實驗教學體系,并實行獨立設課,從而體現(xiàn)加強對學生用實驗方法研究機械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工程素質培養(yǎng)。設計訓練體系主要從平時作業(yè)、大作業(yè)、課程設計和第二課堂的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競賽活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構建側重由課程基本技能訓練和機械CAD、機械系統(tǒng)綜合設計與應用、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等多方位的設計訓練體系,促進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

其次是課程教學的安排。要將提高內容教學安排在課程設計中進行,而將創(chuàng)新內容教學與創(chuàng)新設計競賽活動相結合,以提高實際教學效果,同時不增加理論教學學時。

再次是教學學時安排。要在保持課程教學總學時不增加的情況下,適當減少教師理論講授學時,而逐步加大實驗教學的學時比例,強化學生在實踐動手過程中自主學習知識,同時有利于緩解教學學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

第二,要轉變過去基礎課程教學只強調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的傳統(tǒng)觀念,以既重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經典性,又注重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時代感的教學理念,推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在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上,既要確保課程“基本內容”教學,讓學生首先要打好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讓學生了解當前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和最新成果,拓寬知識領域,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還要加強教學內容的工程實踐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要適應現(xiàn)代機電產品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發(fā)展的需要,要正確處理課程教學內容的經典性與現(xiàn)代性、基礎性與先進性之間的關系。可通過各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協(xié)調和優(yōu)化,進一步明確各課程教學內容的分工與定位,處理好內容的互補關系;通過教材內容、例題、習題以及實踐性展示內容的更新,適當引入和擴展反映當代機械學科發(fā)展的新材料、新工藝、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等內容,體現(xiàn)教學內容的時代感;通過典型實物案例展示教學和設計訓練環(huán)節(jié)的內容設計,突出教學內容的工程實踐性、系統(tǒng)性及創(chuàng)新啟迪性,促進學生的工程素質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體現(xiàn)課程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貫通和機、電、液等多學科內容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綜合化發(fā)展趨勢的要求。

第三,要轉變當前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推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這就要求將當前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中心向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改變當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要求將當前僅就一本教材內容的課程教學模式,向以教材內容學習為主導、學生利用各種課程教學資源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改變“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教學局面。讓學生在掌握本門課程的“三基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多了解學科的新發(fā)展和新知識,加強對原著的學習,解決學生的知識量過少、知識面過窄的被動狀況,培養(yǎng)學生認知、理解和

歸納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三、新時期大學教學的特點與機械基礎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

在當今信息化與網絡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學生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教學資源和學習條件以及現(xiàn)代教育手段進行自主學習,發(fā)展個性,實現(xiàn)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當今大學教學的特點。因此,為學生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應根據這一教學特點,著力加強課程教學資源建設。

第一,要采用優(yōu)質教學資源組織課程教學。一流的人才培養(yǎng)和一流的教學質量,必須要有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學條件和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支撐。首先要選用優(yōu)質教學資源組織教學,開展教學研究;其次要加大精品課程建設,大力建設和豐富優(yōu)質課程教學資源。這是當前教師教學的核心工作。我校已有多年的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沉淀和豐富的教材建設經驗積累,有歷經數(shù)十年教學考驗和錘煉的精品教材。我們基于這一教學優(yōu)勢,以精品教材建設為龍頭,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化、網絡化的教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配套新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建設了系列輔助紙質教材、電子教材及網絡教學資源等,為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

第二,要加大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當前機械基礎課程實驗教學資源嚴重不足是實驗教學改革的瓶頸,特別是缺少真正能讓學生動手實踐和激發(fā)學生自主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綜合型、研究型和設計型等新實驗平臺。因此,實驗教學資源的建設是當前機械基礎課程實驗教學建設的重要任務和目標。為此,我們以提高學生科學實驗素質、實驗設計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為核心,幫助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知識與技能訓練,著力研發(fā)機械認知測繪及反求設計系列實驗、機械綜合性能測試系列實驗和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與制作系列創(chuàng)新實驗,加強科研成果向教學新實驗轉化,為實驗教學提供優(yōu)質的實驗教學資源。

第三,要實施教學資源的開放式管理。將課程教學的各種教學資源如教學模型、實物、教具、實驗、課外學習參考資料以及網絡教學資源等,通過資源整合,面向學生開放。創(chuàng)造一個能讓學生隨到隨用并可用多種學習手段和途徑進行多層次學習的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對教學資源與條件的需求。為此,我校基于數(shù)十年來課程建設積累的豐富教學資源,依托國家教學基地建設,通過資源集中、整合和充實,創(chuàng)建了機械基礎系列課程學習室、網絡教學環(huán)境、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與實驗中心等開放式教學環(huán)境,并由研究生負責實行開放管理,效果顯著,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學資源利用率。

四、新時期對教師的要求與機械基礎課程教師隊伍的建設

第7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過程;學科指導思想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工科類院校相關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課程闡述了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設計理論。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總結出一套進行該課程教學的學科指導思想,具體內容是:在實施《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圍繞培養(yǎng)學生設計能力這一中心,夯實學生設計計算和結構設計兩個基礎,搞好課程設計這一綜合訓練環(huán)節(jié),做好理論授課、現(xiàn)場教學、動畫演示、實驗教學與制作“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課程組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貫徹其學科指導思想,收到了滿意的結果。現(xiàn)將本課程的學科指導思想闡述如下。

圍繞一個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能力

在開設本課之前,學生只學過制圖、公差、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工程力學等課程。本課程的目的就是向學生講授如何進行機械設計,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將前述課程的知識用于機械設計中,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的學習奠定基礎。設計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過程,即設計是為了達到預期目的改進舊機械,創(chuàng)造新機械的過程。機械工程上涉及的零件、構件錯綜復雜。所以《機械設計基礎》包含門類繁多的構件、機構、零件。如果沒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極容易使學生聽得無頭緒,造成理解上的混亂。所以在講授該課程時,要緊緊圍繞培養(yǎng)學生設計能力這條主線。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零件,都遵循著相同的基本設計程序,即按工況選擇零件類型,對零件進行受力分析,選擇材料,確定是否熱處理,分析失效形式,計算關鍵尺寸,直到進行結構設計。如果教師按這條主線講授,學生按著這條

主線學習,就可以在繁多的理論中理出一條鮮明的脈絡,使教師講授有章可循,學生學習也帶有明確的條理性。

夯實兩個基礎:設計計算與結構設計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有兩大基礎知識需要夯實:其中一個基礎知識是設計計算的基礎知識,其核心是針對設計對象的主要設計形式,確定設計準則,再通過相關的理論,或對未知的設計對象進行設計性計算,或對已知的設計對象進行校核性計算。無論是設計性計算還是校核性計算,都是圍繞著設計對象的關鍵尺寸展開的。比如軸的危險剖面直徑、帶傳動中帶的根數(shù)、鏈傳動傳遞的功率、齒輪齒面接觸疲勞強度計算中的主動輪分度圓直徑、齒輪齒根彎曲疲勞強度計算中的模數(shù)等。另一個基礎知識是設計對象的結構設計,其核心是針對設計對象的定位、裝拆、加工、改善工作條件等大量的工藝以及其他諸方面的知識。在學習時,學生往往只注意(或過分注意)機械零件的設計計算,忽略(或輕視)機械零件結構方面的設計,造成的結果是零件的關鍵尺寸或參數(shù)計算能力強,而零件結構設計能力弱,錯誤頻出。比如普通螺栓聯(lián)接的過孔問題,軸上零件與軸的定位問題,軸承和軸系的定位問題,主從動帶(鏈)輪的相互位置問題,軸開卸荷槽以及減少零件的應力集中的問題等,在學生的畢業(yè)設計中全暴露了出來。以上問題,雖顯得細小繁雜,但對機械設計至關重要。

把握一個綜合訓練環(huán)節(jié):課程設計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由基礎課向專業(yè)課過渡的橋梁課,多門課均交匯于該課程上。故講完本課程后,應對學生進行一次綜合性訓練,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課程設計。通過課程設計,可以使學生將機械設計基礎和相關課程的知識融會在一起,利用手冊、查閱資料,使用標準、規(guī)范自行設計簡單機械。教師通過講座,將設計任務下達給學生,指導學生按機械設計步驟進行計算,畫草圖、裝配圖、零件圖,編制說明書最后完成答辯。這個過程還是圍繞培養(yǎng)學生設計能力這個中心開展的,也是為將來學生的畢業(yè)設計以及參加工作后的實際設計進行的首次演練。通過編寫說明書鍛煉學生的設計計算能力,通過繪制裝配圖和零件圖鍛煉學生的結構設計能力,并且要把對學生這兩種能力的鍛煉有機地結合,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所以課程設計是繼《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之后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再提高。我們在指導學生課程設計中做到單題單做、手繪和機繪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行設計結合、參考資料與創(chuàng)新設計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施“五位一體”的施教模式:理論講授、

現(xiàn)場教學、動畫演示、實驗教學及制作

通過長期的探索改革,我們走出了一塊黑板一只粉筆式的單一課堂講課的圈子,歸納出一套“五位一體”的施教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

理論授課這是《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基本講授方式。由教師利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比較法、歸納法、空白藝術等)在課堂上講授課程的基本概念、重點、難點。

現(xiàn)場教學剛剛接觸機械設計課的學生對課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機構和零件缺乏感性認識。若在理論授課的同時,安排必要的現(xiàn)場教學,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讓學生現(xiàn)場觀察牛頭刨床的工作過程,同時介紹曲柄搖桿機構、棘輪機構及螺旋傳動機構組成的牛頭刨床工作臺橫向進給機構的工作原理,由擺動導桿機構組成的牛頭刨床滑枕移動機構的工作原理,然后再講授這些機構相應的理論知識。如不能去現(xiàn)場,盡量將實物擺在學生面前進行講授。這樣的教學可使學生接受迅速、理解透徹、掌握牢固。

動畫演示現(xiàn)代教學已非常廣泛地融入了多媒體課件技術。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應將某些重點、難點制成Flash課件,用動畫的形式演示給學生。比如槽輪機構的工作原理、帶傳動的彈性滑動、鏈傳動的多邊形效應、齒輪嚙合過程的相對滑動等等。這些內容若只靠課堂講授,則顯得空乏費解,利用Flash技術,將其轉換成動畫演示,由此將空洞的靜態(tài)教學變?yōu)樾蜗蟮膭討B(tài)教學,讓學生聽得自然貼切,其思路會立刻融入到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中。

實驗教學機械設計基礎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一定不要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該重視課堂外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除前面已陳述的現(xiàn)場教學外,實驗教學亦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教學方式。通過實驗教學,一方面使學生印證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比如減速器裝拆及性能實驗、彈簧的示性線測試實驗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一套完整的機械設計的實驗方法,即掌握一套機械設計領域的基本的科學研究的手段,比如通過摩擦、磨損性能實驗,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程序,制作試件,調整實驗設備,采集相關參數(shù)的數(shù)據。像這種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將為學生的今后提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第8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高校教學原則的內涵是根據教育規(guī)律和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在總結教師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校的特點而制定的,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統(tǒng)一、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系統(tǒng)性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專業(yè)性與綜合性相結合原則等諸多方面。

《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yè)的一門主要技術基礎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程起著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機構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點和應用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具體條件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標準、規(guī)范,選用機構及零件類型,并能對機構的運動、零件工作能力進行簡單的校核,從而具有設計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該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那些從工程實踐中得來的知識經驗,還要具備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的能力。在當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方法不被重視,教學方法改革難以突破;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多,忽視發(fā)展學生智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單一的講授法多,而運用多種有利于大學生獨立學習的方法少;在課堂講授中,灌注式多,啟發(fā)式少,討論式少,學生參與度低;注重集體教學方式,忽視個別教學方式,不能很好的進行因材施教;不能將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改革有機結合等現(xiàn)象。

隨著教學思想和理念的變化,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現(xiàn)代科技迅速發(fā)展,教學時間和內容矛盾越來越尖銳,這就要求我們提高效率,改變低效率的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進一步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堅持主體式、互動式、啟發(fā)式教學思想,以學生為本,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同時,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廣泛運用,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途徑增加,促使教學方法與之適應,科學技術手段的發(fā)展,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廢止注入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提倡靈活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實行師生互動,課內外結合,集中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結合,理論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各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選擇與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注意發(fā)揮多種教學方法所構成的方法體系的綜合整體功能;把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統(tǒng)一起來,教師在選擇和設計教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應加強學習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上,將教法與學法進行統(tǒng)一設計和安排,使學生獲得與教法相適應的學習方法等。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從教學對象、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貫徹高校教學原則。

教學對象。根據專業(yè)設置和本、專科、高職的不同層次的現(xiàn)況,按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實施教學,注重課程的教材建設,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編寫和選用不同的教材。

教學思路。任何一門知識都具有系統(tǒng)性,《機械設計基礎》亦如此。確定教學思路尤為重要,因此課堂教學應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能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不會產生雜亂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

《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主要介紹了三大類常用機構: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其中各類機構又可劃分為很多種類。由于種類眾多,容易使學生感到內容繁雜。為了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各類常用機構,在講解時以常見的往復式四沖程內燃機作為這一部分的教學背景或主線。使學生在學習某種常用機構時,聯(lián)想到其它常用機構,并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分析各種常用機構的異同點。

往復式四沖程內燃機利用平面連桿機構變換運動形式(移動形式與轉動形式之間的變換),實現(xiàn)可燃氣體的進氣、壓縮及排放;利用齒輪機構變換運動速度;利用凸輪機構變換運動形式(將轉動形式變換為移動形式),實現(xiàn)進氣閥與排氣閥的開關;最后通過飛輪實現(xiàn)輸出轉速波動的調節(jié)。內燃機工作過程所涉及的內容包含了《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需要講授的所有主要內容。應該在第一章中給學生較詳細地介紹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學中加以利用。如在講解曲柄滑塊機構時,講到該機構有兩種類型,即對心曲柄滑塊機構及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然后提問:在內燃機中的曲柄滑塊機構究竟采用哪種類型?接下來講解這兩種類型的區(qū)別,即對心曲柄滑塊機構沒有急回運動,而偏置曲柄滑塊機構存在急回運動。然后解釋內燃機的輸出要求盡可能勻速輸出,故選用對心曲柄滑塊機構。這樣以實際工程機械為例講解對心曲柄滑塊機構及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的特點,能使學生印象深刻。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能有一個清晰的工程應用背景。在同一個實際工程機械中,對比講解不同機構的工作特點,使學生既對所學各種常用機構有一個整體認識,也加深了對機構間異同點的認識。為以后針對不同應用場合進行機構選型、機構綜合和機械設計打下基礎。

《機械設計基礎》下半部分是關于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通用零部件種類較多,如有螺紋聯(lián)接、鍵聯(lián)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軸、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lián)軸器等,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普遍感到“繁雜”。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可考慮與對應的課程設計內容相聯(lián)系,如與帶式輸送傳動裝置(減速器)的設計相聯(lián)系。眾所周知,課程設計是高等工科院校相關專業(yè)學生運用所學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第一次較全面的設計訓練,是機械設計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機械設計基礎》下半部分教學中以工程設計為目標,以減速器為主線。使學生在學習各種通用零部件時能夠密切聯(lián)系實際,同時能從全局高度理解各零部件間的關系。如齒輪傳動設計,通常已知傳動方案、轉速比、傳遞功率及輸入軸轉速。在講解時告訴學生,傳動方案是根據使用情況及各種傳動方式的特點首先確定的。傳動方案可以包括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鏈傳動或它們的組合。而在齒輪傳動部分,轉速比的選擇一方面與齒輪傳動類型、齒輪精度、方式有關,另外也與整個系統(tǒng)各部分傳動比的分配有關。傳動比的不同分配,決定了齒輪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齒輪的尺寸,同時對齒輪所在主軸的結構尺寸和滾動軸承的選擇產生影響。

因此齒輪傳動設計不是孤立的,它對整個系統(tǒng)各零部件的設計都有影響,設計時應綜合考慮。這樣將齒輪設計放在一個大系統(tǒng)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已知條件和設計結果間的關系,當已知條件變化時,也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而不是機械地模仿。

教學內容。由于《機械設計基礎》所介紹的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眾多,為了不使學生感到“繁雜”,合理安排各章順序是很重要的。一般可按書上所編章節(jié)的順序講,也可根據講授內容予以調整?!拜S”在課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章,軸的設計涉及到軸上的所有零部件。如聯(lián)軸器為標準零部件,在選擇時,其軸孔直徑影響到軸的最小直徑;齒輪的尺寸影響到齒輪所在位置處轉子的直徑;在進行軸的結構設計時,軸上傳動零部件的受力情況,影響到滾動軸承或滑動軸承型式的選擇,進而影響支承所在位置處軸的直徑及軸的結構。因此在講授時,將“軸”的內容安排在最后講。先介紹各種聯(lián)接、傳動及支承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設計,然后通過介紹“軸”的設計,將各種聯(lián)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滾動軸承及滑動軸承等零部件綜合在一起。這樣做容易使學生感到系統(tǒng)性強、條理清晰。教材中的內容需要教師的分析和挖掘,從各個方面對問題進行深入揭示和細致分析,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應用。

教學內容中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霸O計”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的設計只能是模仿別人的一種陳舊的設計,只有創(chuàng)新設計才有可能超越過去,創(chuàng)造未來。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超越對手。《機械設計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從方案設計、機構分析、機構設計,直到機械零部件設計的一門設計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它對學生專業(yè)課的學習及今后工作關系重大。在教學內容中自始至終都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機械原理部分增加“機構創(chuàng)新設計法導論”章節(jié),著重講授機構選型及機構創(chuàng)新設計的基礎知識。重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意識及能力,重點講授機構創(chuàng)造演化的基本方法,以及組合機構形成的基本方法和組合機構的類型等。這些內容都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的提高。同時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始終鼓勵學生熱心于發(fā)明制作,要求學生在課程設計中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同時結合課程學習階段不定期舉辦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

教學方法。將現(xiàn)代設計方法引入課程教學內容,并注重應用與實踐在教學內容上,正確處理好傳統(tǒng)內容與現(xiàn)代設計理論知識的關系。

根據國家教委有關“《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指南”精神,《機械原理》課堂教學淡化原來簡化的、近似的計算法及圖解法,強化了精確的解析法及機構創(chuàng)新設計方案設計、多自由度機構、優(yōu)化設計等內容,為學生計算機編程打下良好基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傳授機械原理知識時,適當加入一些電和控制的知識。在《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逐步引入現(xiàn)代設計方法及理論,如創(chuàng)新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內容,以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課程教學中尤其是課程設計教學等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對學生現(xiàn)代設計方法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與實踐。教學中除引入現(xiàn)代設計方法及理論知識外,還適當介紹當今先進的設計分析軟件,如Workingmodel,Ansys等;并在作業(yè)、課程設計中加強學生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訓練及相關軟件的應用。課程中每次安排學生上機時數(shù)為10~15小時,通過電算編程,既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在計算機應用方面得到了鍛煉。在大作業(yè)和課程設計中,起逐步實行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受到機房條件的限制,計算機輔助設計還沒有完全實現(xiàn),希望在以后加大這方面的工作。

改革課程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在教學手段上,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及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fā)。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由于學生的工程實踐知識薄弱,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感性知識顯得相當重要,為此應利用多媒體課件用于教學,在此基礎上利用VC、VB、Authorware、AutoCAD、3DSMAX、Powerpoint等軟件工具自制開發(fā)了該課程的教學軟件,分別用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等環(huán)節(jié)中。既充分發(fā)揮教師自主建設課程的作用,又能把課程中重點、難點以及講起來吃力聽起來困難的地方表現(xiàn)得形象生動。

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把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一代工程技術人才擺到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高度。

第9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 機械設計基礎;創(chuàng)新能力:TRIZ理論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2)05-0081-03

0 引言

《機械設計基礎》是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非機類專業(yè)學生所學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主要研究機械的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F(xiàn)代社會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所以結合天津城市建設學院非機類專業(yè)特點,并針對本課程特點,提出具體的改革方式來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1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通常采用課堂教學、實驗和課程設計方式實施教學。如今的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多,課時少;

2)教學模式比較陳舊,現(xiàn)代教育手段得不到正確使用;

3)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差;

4)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重理論、輕實踐;

5)學生對課程設計的重視度不夠、依賴性強,無創(chuàng)新性。

總體而言,現(xiàn)在的學生會背書、有技能,但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掌握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方法,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探索在國內外從沒有停止過,并已取得許多可喜的成果,如試錯法、頭腦風暴法、形態(tài)分析法、焦點對象法、多角度思考法、檢核表法等。但上述創(chuàng)新方法基本以心理機制為基礎,且邏輯性不嚴密。TRIZ是前蘇聯(lián)G.enrich S.Altshuller和他的同事,經過50多年對數(shù)以萬計的專利文獻和自然科學知識進行研究、整理和歸納,最終建立的一整套系統(tǒng)化的、實用的、解決發(fā)明問題的理論和方法體系。TRIZ理論的原理、法則、程序、步驟、措施等,來源于人類長期探索與改造自然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而且應用的有效性較高。ZLOTIN把知識從0級到4級分為了5個等級(0級最低,4級最高),不同級別的知識可以用于解決不同級別的問題,如表1所示。使用TRIZ理論解決問題時,其步驟如圖1所示。

2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改革措施

充分考慮天津城市建設學院教學的實際情況和本課程特點,基于TRIZ,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提出具體的改革措施。

1)優(yōu)化教學內容,構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教學體系。(1)選取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素材,并使教學內容貼近非機類各專業(yè)方向;(2)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技術手段相結合,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采用學生的融入式教學;(3)融入TRIZ理論,如講解齒輪機構在當今國內外的發(fā)展狀況時,引導學生采用TRIZ理論中40個發(fā)明原理中的問題模型進行分析:應用最廣的是直齒漸開線齒輪,但其壽命短、承載能力有限。因此,人們嘗試在同樣厚度的齒輪上,增加接觸線長度的斜齒,即斜齒輪。但斜齒輪在傳動過程中,易產生對傳動系統(tǒng)不利的軸向分力,所以,誕生了人字齒輪,可是人字齒輪的加工復雜。同時,講解齒輪機構的設計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時,穿插TRIZ理論及其有關的創(chuàng)新實例,并讓學生在課堂及課后應用TRIZ理論進行思考,啟發(f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同角度的創(chuàng)新。

2)優(yōu)化實驗內容,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1)組織學生拆裝與專業(yè)相關的機器,為學習專業(yè)課打下良好基礎;(2)開設創(chuàng)新性和綜合性實驗…,如機構創(chuàng)意設計實驗,主要對常見的機構進行創(chuàng)意組合,由學生自己設計機構用途和機構簡圖,再根據其機構簡圖搭建機構,并分析其合理性。在實驗中,學生可使用TRIZ理論中的合并、分割、嵌套、替代等發(fā)明原理,解決設計的機構如何達到機構功能的要求;(3)從各自專業(yè)出發(fā),鼓勵學生構想出一些新的機構、機器或對現(xiàn)有機器的不合理部分提出改革設想,然后進行設計并付諸實施。

3)改革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1)組成興趣設計小組,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對現(xiàn)有的問題提出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2)TRIZ理論中的39個標準工程參數(shù)與機械產品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課程設計中要以學生為主,教師只起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將TRIZ理論中的39個標準工程參數(shù)應用到課程設計中,為以后的實踐性工作打下基礎;(3)重視答辯。

4)構建第二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專業(yè)優(yōu)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課題和各級挑戰(zhàn)杯及創(chuàng)新大賽。(1)參與教師課題,使學生接觸學術發(fā)展的尖端知識,并增加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2)對于各種競賽活動,采用自主研究模式,即由教師指導學生應用TRIZ理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搜集資料制定研究計劃,最后提交研究成果(論文或生產成品)。自始至終,指導教師不應直接參與其中,更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只在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技術指導。

在參加天津市高校第二屆機械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的時候,學生提出問題:出門需帶東西多時,只有拉桿箱和塑料袋為伴,可是塑料袋提東西重了手會疼,拉桿箱拖東西輕松,但是不方便攜帶。這個問題屬于TRIZ理論中的物理沖突,即為了實現(xiàn)某種功能,一個子系統(tǒng)或元件應具有一種特性,但是同時出現(xiàn)了與該特性相反的特性。現(xiàn)在要求既能載重物,又要攜帶方便。在TRIZ理論中,Mann曾經提出:解決物理沖突的分離原理與解決技術沖突的發(fā)明原理之間存在關系,對于一條分離原理,可以有多條發(fā)明原理與之對應,如表2所示。

所以,上述問題屬于時間分離,根據表2中的發(fā)明原理15動態(tài)化:使一個物體或其環(huán)境在操作的每一個階段自動調整,以達到優(yōu)化的性能。按照此原理,學生設計了多功能小拖車,鋁合金材料,折疊前尺寸為95×35cm,折疊后尺寸為40×35cm,如圖2所示。小拖車功能如下:

(1)拉桿的伸縮設計(如圖3)。伸縮設計可自由調節(jié)拉桿長度,當老人使用時,調節(jié)到拐杖的長度,用于老人暫時的站立休息;

(2)底板旋轉設計(如圖3)。底板沿水平面旋轉90度與拉桿成一條直線,拖車可被折疊;

(3)底板腿的伸縮設計(如圖4)。底板腿的伸縮設計使拖車折疊成小板凳,走路累的時候可以坐在上面休息。

3 結束語

將上述改革措施應用到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各專業(yè)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提高了教學質量;

2)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