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關于梅花的古詩詞范文

關于梅花的古詩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梅花的古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梅花的古詩詞

第1篇:關于梅花的古詩詞范文

一、引入審美情境,感受形象美

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基本上處于感性階段,他們往往缺少審美的有意注意和審美經驗,審美對象的選擇隨意性強。在所有的審美對象中形象美是最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的,但他們對形象的理解常常是停留在淺表層次上,不能理解形象的意義。因此,引領小學生鑒賞性閱讀,首先要為其創(chuàng)設一個形象化的審美情境,通過具體的情境,來喚起他們有限的審美經驗,感受其作品所描繪的自然圖景的形象美。如在《卜算子?詠梅》的教學導入中,為了讓學生對梅花有個形象的感知美,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紅梅傲雪綻放圖,同時播放王莉原唱的《紅梅贊》,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感受紅梅凌寒傲雪、努力迎接新春的情懷,為下面的對詩詞的鑒賞奠定情感基礎。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用深情的語言描繪梅花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最后我用滿懷激情的語言進行引導性的情境創(chuàng)設:“梅花,以其凌寒獨自開、冰清玉潔的傲骨,備受文人墨客的贊美,那么一代偉人筆下梅花又是怎樣的一種風采呢?”

從以上的導入情境中可以看出,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引導在學生的審美感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的優(yōu)勢,凸顯了情境的直觀性,再加上圖畫和歌曲本身的藝術美,使梅花形象美更加豐滿,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師的有效引導,使得情境產生的激情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維持,進而順利地實現(xiàn)了情感的遷移。

二、喚起審美想象,感受情感美

鑒賞性閱讀就審美角度而言,最本質的是要讓學生展開審美想象,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鑒賞性閱讀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喚起審美想象,從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實現(xiàn)情感溝通和心靈對話。傳統(tǒng)語文教學把誦讀看成是學習語文的關鍵,認為只有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文章,才能獲得語感的積淀和語文經驗的頓悟。我認為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精髓,這一傳統(tǒng)不能丟。當然誦讀的方法可以有所創(chuàng)新,教師不能像魯迅筆下的壽鏡吾先生那樣,只是自我陶醉式地誦讀,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誦讀,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的鑒賞性閱讀,離不開誦讀,沒有誦讀為基礎,鑒賞就沒有了根基,審美也就無所依托了。誦讀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在鑒賞性閱讀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把誦讀變成美讀,讀出作品的“音美、情美、意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要讓朗朗書聲成為孩子們精神律動的音符。如我在教學《卜算子?詠梅》時,在導入情境的有效引導下,向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誦讀要求:①用一個適當?shù)谋扔鞅磉_出筆下的梅花,并說說它讓你想到了什么?②把你所感受到的情感美,以“美讀”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學生自由誦讀后,指名讓三位不同層次的學生個別讀,師生一起進行討論式點評,最后有感情地齊讀。通過不同方式的“美讀”,在朗朗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走進了作者的心靈,在與文本、與作者的多重對話中,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升華了情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顫中領會了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書聲中,學生不僅感受和再現(xiàn)了作品的情思美感,而且體驗到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音韻感。

三、品味語言文字,感受意象美

意象是古詩詞之魂,古詩詞之美突出地表現(xiàn)為意象之美。在古詩詞鑒賞性閱讀中,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形象感知,從而觸發(fā)想象,在此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領會作品的主旨和意蘊,捕捉到古詩詞的意象。

我在學生“美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找到了詞眼“笑”,然后進一步追問:“生活中的笑千姿百態(tài),你認為這首詞中的笑是一種怎樣的笑呢?”這樣的開放性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學生完全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fā),從不同的角度去品味“笑”這個字的內涵,感受梅花胸襟坦蕩、豁達大度、無私奉獻的高貴的品質,品味作品給人帶來的獨特的美感。

學生通過意象的捕捉,對梅花的形象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接著我趁熱打鐵,再創(chuàng)設一個研讀情境:“你覺得這首詞中哪一句寫得最好,能成為名句流傳?”讓學生一邊各抒己見,一邊聲情并茂地朗讀,從而完成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真實的自由的鑒賞。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成功地創(chuàng)設了兩個研讀情境,提出了兩個開放性的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自由欣賞,自由思考,使語文課堂真正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由暢想。浸潤于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張揚,人格教育的審美目的也就在審美意象中形成了。

四、拓展審美情感,感受情意美

第2篇:關于梅花的古詩詞范文

    關鍵詞:語言模糊性;獨特功能

    一、引言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和普遍性,是語言的普遍 現(xiàn)象。迄今為止,對模糊語言的研究主要是對模糊詞語的研 究,對語音和語法等的研究涉及不多,對其概念體系、理論體 系、方法

    體系的研究更是薄弱。換言之,模糊語言學還處于形 成和發(fā)展的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筆者在此試 圖分析語言模糊性的獨特功能,具體從日常交際、文學作品兩 個方面分析

    .

    二、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

    模糊性是關于對象的類屬邊界的不清晰性和性態(tài)特征的 不確定性。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和普遍性,是語言的 普遍現(xiàn)象。它不僅存在于語義、語音、語法之中,而且存在于人 類語

    言活動和語用之中。其中,語言詞匯的模糊性集中表現(xiàn)在 名詞、(包括術語)、形容詞、副詞、連接詞、代詞、數(shù)詞、數(shù)量詞 的語義都普遍具有模糊性。換言之,整個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運用

    都具有模糊性。(于根元,1999) 語言的模糊性與精確性相互對立、統(tǒng)一地存在于人們的 日常生活中。固然,生活需要語言的精確性。比如科技論文、合 同、契約、法律條文等,都要求語

    言盡可能精確,排除模糊性.

    但是,“完全消除語詞的模糊性,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貧乏得 多”。(沙夫,1979)例如: A:“你最近成績怎么樣?” B:“還好。”/“馬馬虎虎。”/“老樣子。” “還好”、“

    馬馬虎虎”、“老樣子”等詞義都很模糊,但這是 非常得體的。B不想告訴A自己具體的成績情況,所以不會用 精確數(shù)字來回答,如“數(shù)學60分,語文70分”等。由此可見,在恰 當?shù)臅r候運

    用語言的模糊性有其特殊的作用和益處.

    三、語言模糊性的獨特功能

    (一)在日常交際中的獨特功能

    合理地運用語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語言表達更為恰當?shù)?體,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人們在交際時,有時語言需要力求 精確;有時為了達到一定的交流目的,也必須使語言模糊一 些。日常交

    際中語言的模糊性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試看下面 對話: A:“昨晚看過天氣預報,周六好像有雨啊?!?B:“是嗎?” A:“我想可能會下雨吧?!?B:“那就再約吧?!?例句中,由于A“

    昨晚看過天氣預報”,因此他知道明天要 下雨,但是在回答B(yǎng)時,A卻用了“好像”“我想”“可能”這樣的 模糊詞語,從而使話語模糊不確定。A的目的是:我并沒有說明 天“一定”要下

    雨,所以并不對我說的話承擔責任.

    可見,人們在交際時可以根據(jù)對象和場合,巧妙地運用語 言的模糊性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進而調節(jié)人際關系.

    (二)在文學作品中的獨特功能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會經常使用一些模糊性語言,或者說 是故設模糊,以使文學語言具有模糊的美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 美的意境.

    1.古詩詞中模糊語言的巧妙運用

    (1)“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 梅》) 作者巧妙地運用模糊詞“疏”“暗”來修飾“影”和“香”,字 面意義似乎是模糊的?!笆栌啊?、“暗香”這兩個

    新穎的意象,鮮 明又微妙地表現(xiàn)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閑靜的氣 質風韻。恰是這種模糊性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審美空間,達到 了一種奇妙的效果,醞釀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 美人》) 《虞美人》之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 賴于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此句的絕妙

    之處就在 于把“幾多愁”這樣的模糊性詞語用比喻來限定,即“恰似一江 春水向東流”。該比喻也是模糊的,是不可捉摸的,但卻窮盡了 “幾多愁”,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

    無盡。該句將 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 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 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

    樣人們就很容 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 情感。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 誦了.

    2.小說中模糊語言的巧妙運用

    小說《紅樓夢》中“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 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系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微微。閑 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曹雪芹,《紅樓夢》)的描

    述 幾乎處處都有模糊性詞語,但林黛玉貌美體弱、多愁善感的形 象卻清晰完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者曹雪芹完全有能力把 林黛玉的外表寫得再具體些、細致些,但他卻一概略而不談,

    只用寥寥數(shù)筆便把林黛玉孤苦伶仃、寄人籬下、為追求愛情渴 望自由而傷時感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其表達效果是精 確詞語無法比擬的.

    可見,語言的模糊性在文學作品中可以使語言簡練的同 時傳遞足夠豐富的信息,從而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

    四、結語

    筆者探討了語言的模糊性在日常交際、文學作品兩方面 的獨特功能。總之,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柔性和張力, 為語言交際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 程中,巧妙

    地選擇生動靈活、富有形象性的模糊詞語,可以拓 寬語言表達的想象空間,并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由 此可見模糊性語言的巨大魅力,以及模糊性語言呈現(xiàn)出的繽 紛色彩.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