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荷塘月色全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荷塘月色全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荷塘月色全文

第1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關鍵詞:《荷塘月色》;意境美;立意新;畫面美;色彩美

一、朦朧的意境美

長期以來,現代散文家一直執(zhí)著追求散文意境。所謂意境,就是說在一個具體的情感環(huán)境中,作者所營造出來的一種帶有美的氛圍,一個令人流連忘返的畫面,讀者能置身其中,感受環(huán)境帶給自己的享受,從而產生一種意境。

中國的詩作從古至今都是“溫柔敦厚”,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是將這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大多數抒情作品都把情緒抒發(fā)得很平淡,不會有太強烈的展現。一般他的作品所擁有的情感色彩是平淡的憂愁,就算是喜悅,也會摻雜絲絲苦悶。“哀而不怨,怨而不怒”就是屬于朱自清先生的風格?!逗商猎律愤@篇文章里“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月光以及荷葉都描繪出了一種朦朧美,月光穿過淡淡的云照射在荷葉上,透過那層薄霧看泛著月光的荷葉,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感覺便飄忽而至,就好像在夢中一般。月色的美好,讓人心曠神怡,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他運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將清新的景色和真摯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讓景色顯得更美好,讓情感抒發(fā)得更深刻。他的描寫清新而不失優(yōu)雅,讓讀者輕而易舉地感受到畫面中的詩情畫意。以寧靜的月光作為背景,反襯出此刻自己心情的煩躁和不寧靜。

二、獨特的立意新

《荷塘月色》的立意很新穎,屬于矛盾中的美。朱自清先生在提筆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之前的心情是很煩躁的,這一點文章第一句就可以看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于是矛盾美就開始呈現了。因為內心很煩躁所以作者想要出門去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作者的眼里就有了這樣一種景象,“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毕胍碜约嚎鄲灥男木?,于是欣賞迷人的荷塘月色,給自己放個小假,讓自己有時間轉換心情。其實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抒發(fā)自己此時郁悶的心情和見到荷塘月色后那種得到舒緩的喜悅之情。在朱自清先生看來可能一個人這樣獨處,得以獨自觀賞滿園的荷塘月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擁有自由。但看著那么多荷花又覺得一個人其實很孤獨,“但熱鬧的是它們,我什么也沒有?!彼芟蛲拿篮糜肿屗X得很苦悶,實際上就是很矛盾的。但可貴的就是作者可以將這一切描繪得很自然、很和諧,不會讓讀者感覺有一種違和感,充分體現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詣。

三、傳神的色彩美

《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背叛革命,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的時候,作為一位愛國青年,朱自清先生的心靈受到極大的打擊,心里極度悲涼并且苦悶憂愁。文章中描繪得景物大多是這樣的,“淡淡的云”“薄薄的青霧”“淡淡的月光”“陰陰的”“斑駁的樹影”等一系列的景色,包括本應該是翠綠的樹的顏色也黯淡了。這些景的顏色都是灰暗的,就像當時作者沉重灰暗的心情和當時缺乏色彩的中國社會一樣,都傳神地訴出了作者那一腔淡淡的憂愁。

四、和諧的畫面美

《荷塘月色》中的意象選擇追求完美,能夠展現畫面的對稱美、和諧美。這是這篇散文的一大亮點,也是文章成功因素中功不可沒的一個。首先,整個畫面由多個意象組成,其中包括作者自身,他身上散發(fā)出的是“頗不寧靜的心情”。其次,穿透云朵直瀉而下的月光,被月色籠罩的荷塘。月光和荷塘流露出于作者心境形成鮮明對比的寧靜之美。這樣由上至下各個空間都被涉及的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頓時產生一種美感。作者還采用并置的表現方法來組建畫面。簡單來講就是幾個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表達一種思想。比如“滿月”和“眠歌”就被作者描繪在一起,更確切地展現作者此刻心情的煩亂和一股淡淡的憂愁,拼湊的畫面就是將這種感覺更準確地傳達出來。另外“蓊蓊郁郁的樹”和“楊柳淡淡的月光”構成的畫面就是另外一種意境了。這部分畫面闡述了作者喜悅的心情。是自己憂傷的心情在觀賞了荷塘月色后得到舒緩,自身感到了一種放松和自由,讓自己可以從那種苦悶的境遇中暫時走出來放松一下的喜悅。各個部分的畫面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幅具有多種思想的整體畫面,雜而不亂,整齊有序,和諧之美躍然紙上。同時,朱自清先生是從多個角度來描寫荷塘月色的。包括視覺、聽覺,虛實結合恰到好處,動靜結合不顯生硬,文章在這種頗具表現力的描寫下不僅產生了畫面,更產生了音樂,是難得一見的好文章。

在我們鑒賞散文的意境美時要注意,要想準確地找出中心,

第2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情境教學;語文審美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31-02 收稿日期:

2016-07-16

作者簡介:黎祥倫, 貴州省銅仁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語文學是一門古老而莊重的藝術,要求其愛好者首先須做到這一點:不隨大流,耐得寂寞,潛心沉靜,從容不迫――此乃金匠的藝術,文字的鑒賞,需要精心而審慎從事,如果草率匆忙……

――社科院王柯平教授 引譯

語文是一門古老而常青的藝術,是表達人們思想和情感的一種語言藝術,是日常交際工具。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時代,怎樣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上的主體,教師如何進入學生的圈子中去和學生交流接觸,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此,我不斷地探索與思考。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語文生活情境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寫景抒情的詩篇,猶如一朵沁人心脾的奇葩,久開彌艷。他為我們描繪出了如夢如幻般的月光下的荷塘之美,暫時擺脫了不寧靜的心情,心靈棲息于月灑清輝的荷塘,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的自由自在的美景。從全文來看,朱自清先生實際上是不自覺地進行了一次審美體驗。我們從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可以進一步探討審美的超越問題。

“超越”一詞,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源遠流長,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它的理解不一樣?!俺健痹谖鞣骄哂谐灥囊馕叮瑤в猩衩厣?。在中國,雖說沒有西方那樣具有明確的“超越”的美學范疇,但也有類似的表達,如莊子主張保持物我統(tǒng)一,超然于物外。社會發(fā)展到今天,“超越”一詞的內涵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審美超越具有不同的內涵:審美是在我們人類物質生活滿足之后,在生活上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這是一種陶怡情操之美,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生活境界,豐富人的精神,讓人棲息于世界。當然,純粹的自由之美在現實世界難以存在,我們可以追求超越客觀世界之美。只要有追求的動力,生活就會朝著美好的理想發(fā)展。

當你在放松休息的時候,一個人走在清幽的江南水鄉(xiāng)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拋棄生活中的煩惱,讓自己回到童年時候,沒有任何憂愁,你將感受到很快樂。

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在現實社會中由于處于刀光劍影的年代,所以他追尋一個心靈升華的理想世界,在乘涼的時候,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認為應該另有一番樣子吧。于是,那晚欣賞著無邊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就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例如:“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p>

他仿佛離開了現實,告別了煩惱,在忘我中享受著美景,這是獨處的妙處,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人生的過程就是人本身試圖達到理想的生存狀態(tài),從而不斷超越現實,走向輝煌的自由生存境界的過程。盡管人的生命有限,但經過無數人的努力,會達到理想境界。即使是短暫的審美也能夠帶給我們無窮的快樂。在我們的生活中,難免有些憂愁,我們人的偉大就在于對生活的不斷超越。

人生活在現實的世界里,現實的生活對于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很難充分滿足自己的要求,只有在精神生活的審美的天地里,才能盡情馳騁于審美的自由天地,彰顯人生價值。

在教學的時候,多媒體技術就能把平時從電視、錄像、光盤或因特網上收集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素材制成CAI課件,在課堂教學中作為背景知識展示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縮短學生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用創(chuàng)設、引入生活情境的方式,還原生活場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情感體驗去解讀文本,在生活中再次體驗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實踐文本給自己的啟發(fā),溝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情境,從文字、聲音、動畫等方面展現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情緒,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一課時,首先在屏幕上播放出一段情景交融的畫面: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零零星星的荷花,縷縷清香,渺渺

茫茫,若有若無;脈脈的流水,無聲無息……荷塘上的月光如同流水,靜靜地瀉在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緩緩浮起,葉子和花仿佛籠著輕紗的夢;云淡清風,光影變幻,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倩影……此時,作者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享受獨自的快樂,形成“人看花,花看人,人在花中去,花在人中來”的審美的境界。

如此動感而逼真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標準的聲情并茂的解說中,使學生聞其聲、觀其形,如臨其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語文課堂中,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成性,即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等于一體,將結果綜合地展現在屏幕上,這一特點有利于形成對學習者感官的刺激。

在《荷塘月色》一課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把圖片配以動畫形式,在聲音和圖片以及動畫的伴隨中,讓學生們進行一次身臨其境的審美體驗: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薄耙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薄鞍滋炖镆欢ㄒ龅氖拢欢ㄒf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人面對現實的種種壓抑限制,力圖尋求心靈的自由和慰藉,審美自然成為心靈的故鄉(xiāng)、精神的家園。

四、結束語

在走進語文課堂的時候,教師要自信地說:“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你將帶領學生馳騁在語文的園地里,盡情地展現你的風姿,讓學生自由翱翔在美的世界,從而使學生的心靈隨著語言飛舞,彰顯語文的永恒魅力。

參考文獻:

葉 朗.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王昌樹.海德格爾生存論美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美)M.李普曼.當代美學.鄧 鵬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第3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一、找線索,理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條組織材料的線索,或為人物,或為事件,或為事物(時間、地點、道具),或為情感。找到了這條線索,就能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主旨。當然,也有的散文沒有明顯的線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了。分析文章結構,就是根據散文的結構特點,分析語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找出中心句、過渡句、關鍵句,理解其含義,同時分析文章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從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1.語段結構分析

一個語段,一般有起始、展開、終結三個層次。通常的情況起始是一兩句話,同時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著展開對本段的具體記敘、描寫或議論,最后用一兩句話對本段小結。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這一段第一句是起始,說月光照在荷塘上,是中心句。第二至五句展開,具體描寫月光下的荷塘。最后一句是終結,總說塘中月色的印象。當然,有的文章連續(xù)用幾段來寫一層意思,就不一定每段都有終結了。

2.全文層次分析

把握全文結構層次,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層次,首先可抓標志性句子或詞語。有的文章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處會有結構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復出現,這就是標志性句子。如2000年全國卷散文《長城》中就有“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這樣的標志性句子,明顯地把文章的中心內容分成了幾個層次。

二、析詞語,明情感,挖掘隱含信息

文章是由詞語和句子構成的。詞語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現的,它要跟其他詞語組合成句才能表達意思。所以,對于文中詞語的理解,必須與句子聯(lián)系起來考慮,要根據該詞語出現的具體語境來剖析它的具體含義。特別是散文,她承載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為文章的組成成分――詞語就必然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有時還可能蘊含著非常含蓄的隱含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對詞語進行語義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隱含信息。

三、抓開頭,重結尾,尋找關鍵語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鳳頭豹尾,可見其重要。

散文的開頭是很講究的,甚至有的文章開頭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四、品語言,悟句意,分析寫作手法

散文的語言是文學語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優(yōu)美雋永,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語言一般從以下幾方面思考:語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達了什么意義,有何表達效果,在結構內容上起什么作用;語言的特點,一般從準確簡潔、清新明快、生動形象、質樸明朗等方面思考;語言的風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樸等;語言的技巧,多從修辭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張、擬人、反問、設問、借代、對偶等。

寫作方法多指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人物、環(huán)境、景物場面、細節(jié)、白描等)、抒情、議論、說明。表現手法有象征、對比、烘托、襯托(正襯、反襯)、鋪墊(伏筆)、渲染、欲揚先抑、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謀篇布局方面的線索、過渡、照應、詳略等也屬于寫作方法。

五、觀全文,明哲理,領悟深層意蘊

哲理散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常運用象征手法。所以,我們要注意文中對具體形象的描繪特點和文章揭示形象與特征內在聯(lián)系的方法,找出蘊含哲理的關鍵句仔細領會。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顯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啟發(fā)讀者思考而意在言外。因此,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文章的結尾,細細咀嚼,通觀全文,辯明哲理,領悟文章的深層意蘊。

第4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傳統(tǒng)名篇,歷來被各類學校的教材所選用。其中超凡脫俗的景物描繪和意味雋永的意境令人百讀不厭。大凡教學參考書和分析評論的文章,總圍繞著文章寓情于景的特點,對文中語言技巧、修辭手段及抒情方式作詳細精深的分析,而文中一些簡單實用的技巧卻被忽略了。

讀過此文的人都明白,這篇文章寫的是盛夏時節(jié),但文中創(chuàng)造的意境卻沒有一點暑氣。全文格調素淡朦朧,寧靜和諧,那暗中浸透出的涼爽,仿佛寫的不是盛夏酷暑,而是悅目宜人的初秋。這樣的意境,僅憑語言的優(yōu)美,修辭的嫻熟和抒情技巧就能創(chuàng)造完成嗎?且不說炎炎盛夏各種事物的特點,就以文中的事物作一些分析,也不難看出僅靠那些手段是不夠的。

“乘涼”是為了消暑;“荷葉”“荷花”在盛夏時才卓有豐姿;“蟬鳴”和“蛙聲”在酷暑里才叫得最響。作者如果不加處理,只根據直覺順序記錄,那么,“我”帶上家門,轉身向荷塘走之時,首先被知覺感知的應是煩躁的蟬鳴和喧鬧的蛙聲,更不用說沿途襲人的熱浪和“我”的生理感受,然后才能看到荷塘、荷葉、荷花和荷塘周圍的月色。如果這樣敘述,盡管還運用上述各種藝術手段,但文中那特有的意境顯然失去了。因為先入為主的蟬噪、蛙鼓吵破了寧靜的氛圍,攪亂了和諧的韻律,沖跑了素淡朦朧的情調。

那么,為了意境,何不刪去“蟬鳴”和“蛙聲”,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寧靜的環(huán)境嗎?也不行。因為“蟬鳴”“蛙聲”不僅是盛夏的典型特征,而且經過作者的點綴,有以聲襯靜的特殊效果,是表達情感的橋梁。

“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保憴C《文賦》)作者深諳此道。他創(chuàng)造意境卻不見雕琢的痕跡,剪輯調整材料天衣無縫,這主要得力于以下技巧。

首先,在材料的選擇上有“收視反聽”(陸機《文賦》)之功。對嚴重影響意境的材料果斷舍去,如:去荷塘途中的襲人熱浪和對天熱的生理感覺與心理感受。

其次,在材料順序安排上有“耽思傍訊”(陸機《文賦》)之妙。作者將不能省略而又有礙于意境的材料調整到不顯眼的位置,而且“物”盡其用,借以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如:蟬噪和蛙鼓是煩人的,尤其在情緒不佳時,但作者把它們調至欣賞完“荷塘月色”之后,不僅不見其煩人,而且創(chuàng)造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梁·王藉《入若耶溪》)的佳境。同時,用“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抒發(fā)感慨,自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是“豐約之裁”“因宜適度”,對“乘涼”“蟬鳴”和“蛙聲”惜墨如金,點到即止,而對“荷葉”、“荷花”、“月光”、“月影”則濃墨重彩地渲染,突出意境的氛圍,展現出令人陶醉的優(yōu)美的畫卷,感染著讀者,引人入勝。

第5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1.深解文意,切忌孤立作答。

由于簡答題一般出現在高考的主觀試題閱讀部分,因此在完成這類題的時候,切忌孤。立靜止地回答。要總覽全篇,根據命題要求精讀有關部分,認真鉆研,再做答案。

如高中第一冊《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一段,描寫的是___;原文流露了作者和感情;就本段而言,則只有之情。為了準確作答,就必須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再精讀此段,便可概括出本段描寫的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月色)原文流露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以及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就本段而言,則只表現了作者的“淡淡的喜悅”。

2.充分利用試題的全部給定信息。

上掛下聯(lián)是閱讀實際中最常用的方法,只靠推想和猜測有些題是難以確定答案的。要認真閱讀,看清楚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求解的是什么,隱藏有什么,暗示著什么,答題形式和要求是什么。

如1991年現代文閱讀第34題:作者為什么說“特殊的日子”?我們在答題時應首先注意到副標題“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牐瑺我們可再借鑒文后小注:“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這樣我們把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得出“1928-1828=100”。由此“這特殊的日子”便是托爾斯泰誕生一百周年。

現代文的閱讀測試點在原文里,跟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答案也往往就隱藏在字里行間,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給定信息。

3.概括轉述。辨析和篩選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對內容的歸納與概括能力。如1995年現代文閱讀24——28題是閱讀呂叔湘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節(jié)錄),其中第25題是閱讀第二自然段。附閱讀內容的第二自然段: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學習以及交流各科知識也少不了它。

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為什么很多教語文的人和學語文的人會認識不清呢?是因為有傳統(tǒng)的作法作梗。“學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舊式教育所沒有的,唯有國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正是舊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傳統(tǒng)好了,無須乎另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的:讀古人的書籍,意在把書中內容裝進頭腦里去,不問它對于現實生活適合不適合,有用處沒有用處;學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調模仿到家,不問它對于抒發(fā)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沒有效果。舊式教育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讀書作文的目標在取得功名,起碼要能得‘食稟’,飛黃騰達起來做官做府,當然更好;至于發(fā)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同時使社會間接蒙受有利的影響,這一套,舊式教育根本就不管?!?/p>

本題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話分條簡要概括”、“舊式教育的三種弊端”,并且每條不超過8個字。假如我們的考生不全用自己的話去加以概括,而是摘錄原文的語句,那么就有可能答成“把內容裝進頭腦”,“意在模仿程式腔調”、“守著利祿主義”,答題就不全面,自然就不夠準確。倘若只是走馬觀花。沒能認真閱讀原文,盡管是用自己的話概括,也有可能答得似是而非,含糊不清,從而失分。我們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原意,整體把握文意,具有準確簡煉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轉化為正確的答案。即:第一種弊端是“死記硬背古書內容”。

第6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理解,是指領會與解釋。理解作為一種閱讀能力,要能領會文本內涵。朱熹說:“讀書只要將理會得處,反覆又看?!边@里所說的理會,也就是理解?!翱次淖?,于理會得了處更能看過,尤妙?!崩斫?,在于反復揣摩??戳擞挚?,更能領會,也即加深理解。反之,“今之學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边@就是沒能理解,看與沒看差不多。

文本閱讀,最終都要落實到語言層面。由于句子是語言的運用單位,因而可側重于句子的理解。文本中的句子是多樣的,不妨有所區(qū)分。先說語法句,主要是復雜的單句與復句。語法上較復雜的句子,其內涵也較豐富。要理清其中關系,才便于理解。比如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先是用達爾文發(fā)現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類比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接下來就作闡釋,可分兩個層次,先講物質決定精神,以此為前提,進一步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都是因果關系。

修辭句,就是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边@是比喻,把荷葉比作舒展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毙稳莼ǎ扔脭M人,繼而是三個比喻,構成博喻?!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里有通感,溝通了嗅覺與聽覺,其相通處在于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疤林械脑律⒉痪鶆?,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允峭ǜ校瑢⒁曈X形象轉化為聽覺,表明光與影搭配的和諧。

結構句,有起始句、領起句、過渡句及結尾句等,這些句子在文中較易尋找,可起一種線索的作用。比如《荷塘月色》的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是起始句,也是領起句,作用是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調,即要遣去心中的煩悶。文本中句子甚多,但作用并不一樣,其中有較關鍵的或較重要的句子。關鍵句,大致有概括句、總結句、中心句、主旨句等。且關鍵句除了表內涵,還可表情態(tài)。比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開頭說:“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是中心句,足以概括文本內涵。而結尾說:“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眲t是一個情態(tài)句,即表情感態(tài)度的句子,傳達出對故都的秋的無盡的眷戀之情。句子又有字面義、深層義及言外之意等,這可以說是縱向的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說:“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里講到熱鬧,而熱鬧與當下的心境是不合的,因為作者雖于月下漫步中獲得了一些喜悅,但喜悅抵不住愁悶,只好將那種熱鬧排除在外,環(huán)境氛圍始終是寂靜的。下文寫聯(lián)想,即六朝時的采蓮,也是一個熱鬧而風流的季節(jié)?!斑@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也是通過一句話來排除在外。

關于閱讀理解,葉圣陶有三想的說法。一想詞與詞的關系,“無論怎樣讀,起初該用理論的讀法,把文句中一個一個詞切斷,讀出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來”;二想段內句與句的關系,“讀過一節(jié)停一節(jié),回轉去想一下,這一節(jié)說的是什么”;三想段與段的關系,“讀過兩節(jié)三節(jié),又把兩節(jié)三節(jié)連起來回想一下”。節(jié)即層次及段落,段落間句子與句子的關系有層次之分,段與段間也有層次。這三想的說法,包括了詞、句、段三個不同的層面。照此讀去,由小及大,在理解上是較為切實的?!?/p>

第7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一、挖掘矛盾,刻意設疑,引發(fā)深思

對每篇課文的學習,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抓住學生利用原有知識能力解決不了的地方,有意地制造矛盾,給學生設置“障礙”,使他們形成心理上的“沖突”。當學生急于解決又差一點進入這種問題情景時,精神的高度集中使其漸漸進入靈感狀態(tài),思路流暢,聯(lián)想豐富,對記憶材料的提取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最終實現頓悟,解決問題。例如《荷塘月色》一課,一位老師這樣設問:第四段是全文描寫最精彩的一段,可第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有人說它有語病,大家想一想可有道理?名人名著有語病這使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趣。爭論結果是:沒有語病?!扒壅邸笔钦f荷塘的岸,這里含著一個意思,作者是漫步在曲曲折折的荷塘岸邊??梢姡朴谕诰蛎?,是能否巧問的關鍵。

二、適宜幽默,設易為難,誘發(fā)興趣

提問如果是一味地直來直去,久而久之,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更談不上啟發(fā)思維了。其實要啟發(fā)思維必須先激發(fā)興趣,沒有興趣的東西學生決不會積極地去想。在這個意義上講,興趣是思維劑,開路機和油庫。還以《荷塘月色》為例,有位老師看見一位同學分心了,就突然提問他說:“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老師故意把“田田”寫為甜甜),這荷葉的味道是“甜甜”的嗎?那位同學因為沒有看課文就沖口而出答道:不是。同學們哄地笑了??衫蠋熑套⌒^續(xù)問道:朱自清把荷葉的味道都搞錯了,那算什么名人名篇。我們不學他了,好嗎?那同學一看書才知道自己錯了,羞得滿臉通紅。同學們都望著他笑,一看同學們來精神了,老師笑著話題一轉問道:沒錯,這“田田”寫的是形狀不是味道,可大家往下看一段有寫味道的嗎?大家很快就找到了,是“清香”。因勢利導,生成幽默,巧設疑問,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巧設臺階,分解設疑,化難為易

第8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摘要:中國當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自己的作品《荷塘月色》里引用梁元帝所作的《采蓮賦》片段來抒懷。由于該作品的廣為流傳,《采蓮賦》片段也被譯為不同語言,即使同一種語言也有不同的版本。本文從翻譯學中歸化和異化的不同視角分析《采蓮賦》片段的兩個英譯版本,從而試圖找出中國古代詩賦翻譯的適宜道路。

翻譯中采用歸化還是異化的方式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熱點,究竟孰優(yōu)孰劣至今沒有答案。筆者認為,無論是站在實用還是美學的角度上,翻譯中采用歸化還是異化的方式應當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和目標讀者的需求。

關鍵詞:詩歌翻譯;美學差異;歸化和異化

1927年7月,朱自清懷著對國家存亡的擔憂和對乏味生活的失望創(chuàng)作了經典名作《荷塘月色》。文中主要描繪了在月光的襯托下清華荷塘及周邊美麗而寧靜的景象,抒發(fā)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文中,朱自清引用《采蓮賦》片段來襯托出自己煩悶的心情?!恫缮徺x》由梁元帝所作,描寫了青年男女泛舟湖上采蓮嬉戲的場面,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自由的熱愛。以下是《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蓮賦》片段: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zhèn)饔鸨?;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楊憲益夫婦和朱純深先生分別對這段文字進行了翻譯,兩個英文版本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框架結構、語言風格以及美學思想這三個面,從而導致兩個譯本給了讀者不同的閱讀感受。想要評論哪個版本更優(yōu)要從很多方面考慮,比如譯文的內容、格律和語言風格,同時還要考慮中西方的美學差異,最主要的是關注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歸化還是異化的方式。

1、 歸化與異化的概述

歸化是一種目標文化傾向的翻譯方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將相對于目標讀者來說比較生僻、有異域風格的詞語轉換成目標受眾熟悉的詞匯,以便于讀者能夠輕易地理解原文本。異化是一種源文化傾向性的翻譯方式,這種手段的核心就是在翻譯過程中堅持保持源文本的異國風情,在翻譯文本的過程中傳播源語言國家的文化[1]。

著名語言學家奈達曾經說過,翻譯并不只是語言學的范疇,更是兩個國家間文化的交流[2]。想要選擇合適的手段翻譯典型的中文文章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源文本的形式、語言風格、文化內涵和翻譯目的。

2、從歸化與異化的角度分析《采蓮賦》

筆者將選取四句翻譯,從歸化和異化的視角分析《采蓮賦》的兩個英譯版本:

妖童媛女——charming youngsters(朱譯)/ deft boys and pretty girls(楊譯)

在《采蓮賦》中,“妖童”指英俊的少年,“媛女”是美麗的少女,但在現代漢語中“妖”字通常用在“妖精”、“妖魔”等略帶貶義的詞匯中,此時若是使用直譯手法,就會使目標讀者產生疑惑,原文的意義也會被曲解。文中提到的兩個英譯版本皆使用的是歸化手法,用“魅力”和“靈巧”等詞來形容少男少女美麗而又生動的形象,使目標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譯文。

蕩舟心許——hearts buoyant with tacit love(朱譯)/ understanding(楊譯)

“心許”是一個典型的含義深刻的中文詞匯,他所包含的含義遠超過了這個詞語本身?!靶脑S”的意思是心中默許,也有內心贊美之意。原文中用這個詞語來表達采蓮的少男少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和含蓄而美好的愛情。朱自清在其文中應用《采蓮賦》也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對自由的追求。朱純深先生的譯本使用歸化的手法,較為詳細的對“心許”這個詞語進行了解釋;相反,楊憲益和戴乃迭使用異化的方法保持了原詞的含蓄美,更能表現出原文中少男少女懵懂含蓄的愛情。

鹢首徐回——bird-shaped prows(朱譯)/ prows(楊譯)

鹢是一種水鳥,中國南方的漁民經常使用這種水鳥的樣子來裝飾自己的漁船。譯者很難準確的向外國讀者描述這種極富中國特色的漁船形式,尤其是在西方讀者也許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水鳥的情況下。因此,朱純深先生使用歸化的手法為目標讀者描述了這種船首的樣子,楊憲益夫婦使用異化的手段,在不影響源文本含義的情況下有意的弱化了這個因素,舍棄了這部分的翻譯。

夏始春余——This is the time when spring is growing into summer(朱譯)/Now spring and summer meet(楊譯)

《采蓮賦》全文短短幾十字,一副春末夏初少男少女湖邊蕩舟采蓮,嬉戲的工筆畫面就躍然紙上。全文對氣候環(huán)境的描寫僅有兩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但詩中對人物的描寫和環(huán)境相互映襯,使讀者不禁會形成富有季節(jié)特點的感覺。本文涉及的兩個英譯版本對這四個字作了兩種差異較大的處理:朱譯本用一個時間狀語從句將春天即將結束,夏天剛要來臨的時間段詳細的寫了出來,平鋪直敘,表述清楚。楊憲益夫婦使用了一組動詞短語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了春夏季節(jié)交替的意境。譯者巧妙地運用了“meet”這個動詞,將春天與夏天這兩個季節(jié)擬人化,就象是兩個有緣人,即使擦身而過,也終會在那特定的一刻遇見。不僅格律與源文本簡潔、工整的風格吻合,也更加的生動形象。

當翻譯家周具良在談到詩歌翻譯的時候曾說過:如果源文本的詩歌有自己的格律,翻譯后的目標文本就應該有一定的格律,但是目標文本的格律是否要與源文本相對應就要依個別情況而定[3]。事實上,在翻譯詩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譯者都會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將源文本的詩歌格律移植到目標語言中,而不是想方設法使得源文本與目標文本的格律一模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以詩譯詩。

朱純深先生的譯本改變了原詩的格律和風格,是典型的歸化處理,使目標讀者能夠比較容易的接受譯文。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譯本是對原詩格律的移植,即以詩譯詩,譯本無論是在格律上還是在情感上都與原詩接近。這種譯法對于目標受眾來說也許比較難以理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翻譯方法保留了源文本的美感和意境,楊憲益夫婦的版本更能使目標讀者在理解這首詩賦的同時感受到中文所營造的的語言之美。

作為翻譯的兩種手段,極端化其差異的做法不利于其在翻譯過程中的靈活運用,歸化不代表在翻譯過程中可以肆意改變,異化也不是說要字對字的刻板處理,好的譯者應該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不至于褒貶不一。許多因素都會影響翻譯,尤其是兩個國家文化間的差異,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明確在源文本中哪部分的文化因素需要被保留?如何保留?哪些因素需要改變以適應目標讀者文化群的接受程度。因此,草率的評價哪種方式更優(yōu)是不恰當的,根據翻譯目的、目標讀者文化背景做出適當的結合或選擇會使翻譯的效果更好。(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

WORKS CITED

[1]郭建中.翻譯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

第9篇:荷塘月色全文范文

一、做好閱讀問題預設,引領閱讀方向

高中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與教師對閱讀內容的充分預設分不開。教師通過課前充分預設,可以對閱讀文本可能生成的問題、閱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需要學生加深理解的地方進行充分把握。教師對閱讀文本預設充分,閱讀課堂便會顯得有條不紊。高中閱讀教學的充分預設,首先要把握文章標題。標題是文本的靈魂,對文章標題把握準確往往在閱讀教學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飛奪瀘定橋》、《小二黑結婚》《動人的北平》等文章標題是對文章內容的總結概括;《再見了,親人》《憎恨》《也許――葬歌》等文章標題則是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情感表達;《林?!贰逗I仲夏夜》等文章標題則是對美好自然景色的描繪。教師在預設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標題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或內容,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在學生初讀時充分預設。學生對文本的初讀是對文章形成初步理解,建立整體感知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教師的預設問題應從文章整體上宏觀把握,考慮學生有無文字認知困難、能否順利通讀全文、對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正確理解、對作者的感情表達能否真正領會等。再次,在學生精讀時巧妙預設。精讀是學生在對文章整體理解的基礎上,對文本字、詞、句的品讀感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預設問題要體現生成性、深刻性。通過預設問題的提出引領學生加深對文章深層內涵的思考和探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二、鑒賞文本要素,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高中閱讀文本通常具有豐富的情感和鮮明的要素,其中不乏國內外經典名著,在主題、結構、語言、人物、形象、意境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在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要素的把握,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要素之間的深層聯(lián)系,帶領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安排、這樣安排的好處在哪里。通過學生對文章的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另外,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高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價值判斷,對閱讀文本的思考必然是千人千面。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思考,而應該充分尊重和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想法,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多角度思維習慣。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閱讀教學,有的教師從“欣賞”的角度來教學,帶領學生一起品味作者所描繪的美麗景色,感悟作者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文字魅力。有的教師從“探究”的角度來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荷塘月色的美景品味其蘊含的人生思考,領會作者的心境。還有的教師從“思維”的角度來教學,將“荷塘”和“月色”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培養(yǎng)學生由整而分、再到整體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思辨鑒賞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閱讀興趣

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呈現多樣化發(fā)展趨勢。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以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文本為主,課堂經常出現“滿堂灌”現象,學生對文本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也降低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新課程改革對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閱讀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的特點,為學生的閱讀課堂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和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融入到文本所描繪的情境或故事中去,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性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