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農村體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體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村體育論文

第1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渝西農村中學,民俗體育,農村中學體育論文

一、民俗體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選題依據 

2001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即各地要在達到國家規(guī)定課程的基本要求下,規(guī)劃、開發(fā)并管理好地方課程,發(fā)展學校課程。 

渝西地區(qū)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立而又穩(wěn)定的民族文化體系,造就了各民族群體的社會生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即文化的民族性。民俗體育是構成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具有鮮明的民族發(fā)展特點。由于各民族生活方式、經濟、文化背景不同,構成了民俗體育具有競技性、多樣性、民族性、健身性、娛樂性等特征。 

二、名詞界定 

渝西農村中學:主要針對的是重慶西部地區(qū)(原江八縣)以及由于打工以及三峽移民到該地區(qū)所建立學校以及學生。 

民俗體育: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廣大民眾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間中所創(chuàng)造并為廣大民眾所傳承的一種集體的、模式化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主要存在于民間節(jié)慶活動、宗教活動、祭祀活動中,是一種世代傳承和延續(xù)的體育文化形態(tài)。如舞龍、舞獅、跳繩、踢毽子、跳竹竿、扇子舞、蕩秋千、秧歌、踏青、蕩秋千、登高、抖空竹、放風箏等都屬于民俗體育的范疇。 

三、渝西地區(qū)農村中學引進民俗體育校本課程資源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觀 

由于我國學校體育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盲目追求體育教育的近期目標,造成體育目標狹窄,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脫節(jié),缺乏延續(xù)性。因此,從終身體育看學校體育不僅要解決學生的體育教育問題,而且要解決將來的發(fā)展和延續(xù)問題。人們對體育的興趣、愛好、習慣,在體育活動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民俗體育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集體行為,而非個人的,這就注定了民俗體育往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規(guī)則簡單通俗易懂,是青少年兒童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活動,即便在街頭巷尾也能開展,贏得了社會廣泛的喜愛和重視。 

2、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課程目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體育只有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才有必要積極引進到體育與健康課中來。民俗體育課程資源內容豐富,活動形式靈活,各類型的民俗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娛樂與健身價值,不僅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的體能健康,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養(yǎng)成堅持鍛煉的習慣。民俗體育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課程目標的核心是培養(yǎng)一個健康的人。民俗體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其審美性主要體現在內容美、形式美、氛圍美、和諧美等方面。人們在參加或觀賞民俗體育活動時,民俗體育的內涵中體驗了美的情緒,人們通過感官把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體育活動的聲、色、形、象諸要素結合而構成了形式優(yōu)美的審美價值,給運動者和觀賞者以愉悅身心、溝通情感、擷取運動感的審美體驗,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3、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有利于民俗體育的傳承和保護 

學校體育對于民俗體育的挖掘和保護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通過學校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學校體育競賽、校園體育文化節(jié)等多種途徑傳授給學生,從而推動民俗體育在學校中全面開展。民俗體育項目扎根于特殊的民俗土壤中,依附于各民族的生產勞動、歲時節(jié)令、婚喪禮儀、信仰崇拜等活動中。民俗體育與農村學校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聯(lián)系,每種民俗體育項目對于條件較差的農村學生來講并不陌生。在缺少器材設施資源的現實下,民俗體育項目是他們健身的首選。通過在學校的開展把這種特殊的文化傳授給學生,鍛煉身體的同時,對于弘揚民俗文化、讓青年一代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起到特殊的意義。 

四、渝西地區(qū)農村中學民俗體育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中的對策 

1、多途徑開發(fā)和制作民俗體育器材 

學校體育經費的缺乏,在很大程度阻礙了學校體育的發(fā)展、普及與提高。在目前看來,讓比較貧困的農村學校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建設購買民俗體育器材不太實際。而器材的短缺是影響民俗體育在學校中開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期根據實際情況多途徑多功能的開發(fā)和利用民俗體育器材來緩解器材的嚴重缺乏,積極發(fā)揮器材的多種功能開發(fā)、制作簡易器材。 

2、加強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 

農村中學校體育與健康課引進民俗體育必要性,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學校領導要突破傳統(tǒng)的體育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民俗體育資源開發(fā)在學校體育中發(fā)揮的重要潛力,制定相應的民俗體育發(fā)展措施,要完善發(fā)展民俗體育的相關長效機制,提供民俗體育開發(fā)和利用的政策和一定的經費支持,正確引導和組織學校積極引進民俗體育,提倡多途徑地開發(fā)和利用場地器材,重視民俗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讓更多的民俗體育項目引進到學校體育與健康課中。 

第2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新農村建設是新世紀我國協(xié)調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新農村建設不僅要解決農村的生產方式,提升物質文明建設水平,同時也要在農村建立現代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深入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申辦成功,進一步推動農村體育的發(fā)展和在農村中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是基礎,農民是關鍵。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健身。體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農村體育的整體狀態(tài)和趨勢不容樂觀,農村體育是群眾體育工作的難點和盲區(qū)。

2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廊坊農村70個體育鍛煉點的情況進行實際調查與分析。共發(fā)放居民問卷700份,體育鍛煉點問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問卷682份,有效率為97.4%,體育鍛煉點有效問卷為70份,有效率為100%。

3現狀及其分析

3.1廊坊農村農民對有關政策法規(guī)的了解程度

通過廊坊農村農民對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認識程度的調查表明,廣大農民對體育法規(guī)認識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僅有3.1%的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很了解;有28.7%的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略知情,而有68.2%的農民對《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毫無所知。以上問題說明,廊坊農村農民對體育法律法規(guī)了解缺乏,農村體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傳體育法規(guī)政策方面力度不夠,加強對體育政策法規(guī)具體內容的貫徹落實及宣傳教育應成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農村農民對體育鍛煉的認識

通過調查,廊坊農村農民認為增進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營養(yǎng),保證睡眠,改掉不良習慣和體育鍛煉。

3.3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情況

3.3.1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項目狀況

項目秧歌武術氣功交誼舞羽毛球籃球混合項目數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從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農村的體育鍛煉點內容選擇比較單一,其中民族傳統(tǒng)項目占的比重較大,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項目對場地器材的要求比較簡單,容易開展。而羽毛球、籃球項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壯年。廊坊農村的體育鍛煉點中氣功練習點較多,因為廊坊是我國推廣保健氣功的試點,所以氣功活動點不僅發(fā)展規(guī)范,而且發(fā)展的速度也較快。

3.3.2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場所現狀

活動的場所村委會的活動場地村頭巷尾麥場空地樹林河邊其他數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隨著人們物質條件的迅速提高,人們對精神的需求增大,對體育需求不斷的增長,以農村現有的條件看,正規(guī)場地設施很少,農村人的體育活動場主要是有村委會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農村把活動場所擴展到了村頭巷尾、麥場空地等地方。這與主要是由于我國農村體育資金匱乏、場地設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鍛煉時間狀況

通過調查廊坊農村有70%的體育鍛煉點在晚上活動;有58.6%的體育活動點每次鍛煉的持續(xù)時間在1小時到2小時之間;有75.7%的鍛煉點受季節(jié)的影響。這非常符合農村的生活習慣。一般在早晨農民都會去田間勞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節(jié)由于農活勞累,多數鍛煉點由于沒有人員參與而暫時停止。

3.3.4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經費情況

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村委會支持,占48.3%,有86.7%的鍛煉點經費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農村體育管理部門對體育鍛煉點的資金投入與扶持少,大部分還處于一種由村委會自由組織與發(fā)展的狀態(tài)。經濟條件是影響廊坊農村體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國的國情。

3.4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的社會指導員現狀

在調查中發(fā)現,廊坊農村體育鍛煉點幾乎沒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在70個體育鍛煉點中,共有通過正式培訓和考試的社會體育指導員7人,且均為3級。

這與廊坊市城市社區(qū)體育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總體水平差距很大,說明廊坊市的體育管理部門沒在技術上對農村體育的扶持,必將會影響到廊坊農村體育科學、快速的發(fā)展。

4建議

4.1政府部門應發(fā)揮其政策導向的作用,盡快完善農村體育組織建設,落實健全農村體育法規(guī)、制度建設與宣傳,全面提高農村體育組織的組織化、社會化。

4.2適當增加農村群眾體育事業(yè)經費,積極引導和加強農村體育消費意識培養(yǎng);逐步引進體育產業(yè)化運作方式,摸索建立體育創(chuàng)收自給的渠道。

4.3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注重業(yè)務培訓,建立常設培訓系統(tǒng),培養(yǎng)合格的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提高農村體育活動質量。并進一步加強與周邊不同單位的合作,以實現資源的共享。

參考文獻:

[1]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凱珍,任海,王渡等.我國城市社區(qū)體育發(fā)展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體育科學,1997,17(5):6—10.

[3]胡國雄,王牡娣.我國農村體育現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2

[4]馮健.對我國農村體育現狀與發(fā)展對策的分析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

河北省廊坊市科聯(lián)項目:《廊坊農村體育發(fā)展現狀調查與研究》

第3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局限在“三農”的圈子里,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作用。把農村中小學集中到中心城鎮(zhèn),降低辦學成本,提高教學質量,推進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加強職業(yè)技術教育與城市適應性教育,促進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與轉化;發(fā)揮高校的輻射作用,開展遠程農民教育,促進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

“三農”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問題的解決任重而道遠。如何有效地轉移和轉化農村富余勞動力,把沉重的人口壓力和就業(yè)壓力轉化為優(yōu)質勞動力,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就對配套的教育措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農村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則成了研究的重心。解決“三農”問題,要跳出“三農”層面,配套的教育措施也不能局限在“三農”的圈子里。

一、降低辦學成本.緩解教育經費緊張的壓力

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迅速提高教育質量,缺的是資金,少的是投人。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下,要求政府加大投人滿足教育需求只能是難以如愿的美好愿望;加強制度建設,拓寬融資渠道,可以增加教育經費,但是因為體制與觀念的慣性,也非短期所能湊效。所以,在窮國辦大教育的大背景下,緩解教育經費緊張的壓力,提高辦學效益的有效途徑應該是千方百計降低辦學成本,用盡量少的錢辦盡量好的教育。

(一)中小學集中辦學,發(fā)揮規(guī)模效應

根據目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各個年齡階段分布情況的分析,近年學齡兒童將逐年減少,這樣,原有教育設施難以充分利用,甚至大量閑置。為了集中資金,提高辦學效益,形成規(guī)模經濟,減少重復建設,學校應適度集中,向中心城鎮(zhèn)靠攏。農村居民分散,中小學生奔走于相距較遠的學校和家庭之間,既浪費時間、精力,又不安全,推廣寄宿制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各個鄉(xiāng)鎮(zhèn)集中財力物力辦好一所中學,二到四所小學,結合學校內部的領導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精簡管理層級,優(yōu)化教育資源。這樣,既節(jié)省開支,降低成本,又能夠提高辦學質量。

(二)就地取材,大力開展遠程農民教育

要改善“農村太窮、農民太苦、農村太落后”的狀況,就一定要加強農民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但農民教育經費太少,農民本身對接受教育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因此,開展農民教育一定要考慮好三個方面的因素:要就近,便于農民學習;要成本低,農民不必掏多少錢就可以學習;要能學以致用,有很強的實用性。從降低教育成本的角度出發(fā),應該就地取材,大力開展遠程教育。教學場地就近利用村公所或者中小學校,如果學校白天不能給農民教育提供教室,就采用一校掛兩牌的方式,白天學生上課,晚上給農民上課;教學方式采用遠程教學方式,有遠程教學服務網絡的,進行網絡教學,條件差一點的,利用優(yōu)秀教師的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條件更差的,只需要準備一臺電視機、VCD和幾張光盤影碟,只需中小學的一個普通教師組織教學,就可以把優(yōu)秀教師和技師的教學內容傳授給農民,大大降低教學成本。

(三)教材回收,重復利用

發(fā)達國家的基礎教育教材,通?;厥绽梦迥暌陨?,學生無須購買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入學費用,而且能減少因印刷大量教材造成的紙張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我們是發(fā)展中國家,更應該節(jié)約資源,減少費用;農村教育經費緊張,更應該回收教材,重復使用,降低學習成本,減輕教育負擔。

二、職業(yè)技術教育與城市適應性教育并重,促進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與轉化

發(fā)達國家的農村人口一般在總人口的10%以下,而我國農村人口達70%左右,有9億多農村人口。不改變農村人口基數龐大、人均生產資料稀少的現狀,就不可能達到迅速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只有加快農村人口的轉移和轉化,才能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而且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農村目前的富余勞動力,而忽視了學齡階段的農村人口,要充分考慮他們數年后的就業(yè)和出路。這里講的轉移是指地點的變換,是指農民工進城;轉化是指質量的變化和提高,進城不能只是城市邊緣人,務農不能停留在原來的耕作方式上。為此,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一)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和有本土特色的職業(yè)技術教育

沿海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已經進入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勞動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轉型時期,“三農”問題比較嚴重的中西部地區(qū)的粗放型、勞動密集型還沒有得到充分轉變,在抓緊時間完成這一階段任務的同時,還需要盡力追趕第二階段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大批熟練技術人員,要求職業(yè)技術教育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積極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和有本土特色的技術教育和培訓。

1.為獲取勞務輸出收入,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yè)技能、技術培訓。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tǒng)計數據,全國有7800萬農民工,據專家估算,目前有超過1億的農民工在城市就業(yè)。數量巨大的農民工每年創(chuàng)造大量的勞務收入。據統(tǒng)計,2001年四JlI省出省農民工560萬人,打工收入400億。盡管進城農民工數量巨大,2004年沿海地區(qū)還出現了明顯“民工荒”,但是缺少的主要是熟練的技術工,而不是初級的體力工。針對這一現象,政府要建立信息網絡,及時了解需求信息,組織農民工進行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加強針對性,減少盲流。

2.農村成人教育要以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yǎng)為重點。中國三個產業(yè)層次仍然是第一、二產業(yè)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yè)的作用和影響還有限,解決“三農”問題,不能超越國情,更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鞏固第一產業(yè)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配套的教育措施要強調“科教興農”,充分發(fā)揮農村成人學校和培訓機構的作用。農村中小學可實行一校掛兩牌,日校辦夜校,成為鄉(xiāng)村基層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動基地。建設“高等學校農業(yè)科技網絡聯(lián)盟”,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為農業(yè)科技推廣、農村教育培訓作出貢獻。

(二)推進農民工的城市適應性教育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是城鎮(zhèn)化,這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除了小城鎮(zhèn)的吸納之外,民工潮將成為另外一種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途徑。引導民工潮向良性方向運轉,克服其給城市帶來的弊端,除了改進制度性的因素外,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也很重要。提高農民自身素質除了職業(yè)技能培訓之外,還要重視城市適應性教育。農民工進城打工,意味著他們再社會化,城市適應性教育的發(fā)展狀況決定了其再社會化的速度和水平。通過農民工培訓層面、社區(qū)層面和工地文化層面對農民工進行法律法規(guī)、良好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及豐富多采的文化娛樂活動的教育與培訓,改變其不良習慣,促使其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相互滲透,提高潛在勞動力的就業(yè)能力

時代的發(fā)展,現實的需要,都要求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兩只輪子同時轉起來,相互滲透,緊密聯(lián)系。特別是在基礎教育內容中,要適當增加職業(yè)技術的教育內容,以便學生中學畢業(yè)進入高職學校后能夠很快適應。

(一)基礎教育內容應與高中后教育相銜接

傳統(tǒng)教育中,基礎教育與高中后教育存在脫節(jié)的現象,學生高中畢業(yè)后,要么進入與以前教育很不連貫的高等學校,要么在毫無思想準備和毫無職業(yè)技能基礎的情況下被拋人陌生的社會。因此,發(fā)揮我國基礎教育較好的優(yōu)勢,更新部分教育內容,以便其更好地與高中后教育相銜接,如增設進行初步研究活動的選修課程和職業(yè)技術課程,結合地方經濟發(fā)展實際,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設綠色證書課程等。

(二)辦學形式要多樣化,全日制與半日制、日校班與夜校班、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按需開辦

1.配合初中后和高中后分流推進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發(fā)展?,F有高等教育資源有限,不能滿足廣大民眾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甚至也不能保證所有的初中畢業(yè)生升人普通高級中學,同時目前的經濟發(fā)展形勢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質普通勞動者和技術熟練工人,因此全日制的高職??茖W校既利于高中畢業(yè)生合理分流,又利于培養(yǎng)大批社會急需的實用技術人才。

2.適應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開展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xù)教育。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即使是高級知識分子、技術人員,只要不學習,就會很快趕不上形勢,知識技術迅速陳舊、老化,所以要不斷接受繼續(xù)教育,定期回爐。要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一定要有高級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的加盟。另外,還可以通過對現有技術人員的繼續(xù)教育提高其技術等級,盤活現有人才存量,提升現有人才質量。

3.教育內容增強本土特色。雖然通過勞務輸出能增加本地居民的收人,間接促進本地的發(fā)展,但人才的外流不利于本地人才直接服務本地,促進本地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因此教育培訓內容應該緊密聯(lián)系當地實際情況,強化本土特色。:

4.加強實踐教育,豐富高教、職教的實習、實驗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是當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縮短學生的工作適應期,就要在教育過程中加強實踐教育,使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準人才有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時間和場地,能夠在理論一實踐一理論的多次轉換中,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縮短學生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和磨合期,降低上崗培訓成本。

第4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農村作為社會的結構,總是隨著農村社會經濟,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需要,以能源為動力作為物質基礎的。因此,開展以農村為主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特別是把農村節(jié)能工作列入到規(guī)劃中,加強節(jié)能管理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萬元產值能耗達到同行業(yè)的先進水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農村能源的綜合建設,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的能源建設方針:“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開發(fā)與節(jié)約并重”。充分依靠科技進步,把農村能源產業(yè)發(fā)展和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特別是對新能源的開發(fā)利用抓緊抓實,因為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農村能源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具有光輝的發(fā)展前景。 

搞好農村能源綜合建設:一是建立建全組織機構;二是加強對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領導;三是加大對農村能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四是充分依靠科技進步;五是加強農村能源產業(yè)和服務體系建設,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六是加大對科技、管理和服務人才的培訓;七是不斷地深化改革,端正指導思想,加強法制建設方向;八是抓點帶面不斷開拓新領域,使新能源和農村能源的建設工作向高層次發(fā)展。 

 

1 農村能源環(huán)境保護與農村能源建設 

農村環(huán)境問題,是當今農村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環(huán)境質量的惡化,對農業(yè)生物、農業(yè)生產和農村居民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環(huán)境問題可分為生態(tài)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兩大類,農村地區(qū)能源的開發(fā)利用與這兩類環(huán)境問題都有密切的關系。能源不但給農村提供了動力,而且?guī)砹松畹奈拿骱蜕鐣倪M步,但也影響了農村的環(huán)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紀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況并不嚴重,保持了生態(tài)的平衡,沒有產生污染現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生物質能源供不應求,使生態(tài)和污染方面都出現了問題。由于礦物能源的大量開發(fā)和使用,也為農村帶來了嚴重的能源環(huán)境問題。由于能源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對農村和能源經濟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的健康等都造成嚴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損失。 

 

2 礦物能源的開發(fā)利用對農村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 

礦物能源的開發(fā),包含了開采、貯運、加工、轉換到消費。在這全過程中,都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開采過程中,首先是開采占地,它破壞了地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了農業(yè)生產。另外井工開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縫并改變水體形態(tài)及滲漏而影響農田灌溉,同時也破壞了地下水資源。另一方面開采時的排污以液體、氣體、固體同時存在,如酸性礦井水、泥漿、瓦斯、煤矸石等。在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特別經數次堆放,會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氣污染,在煤炭的燃燒利用過程中,又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和灰渣,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等。又如水陸石油的開發(fā)會造成海水域的嚴重污染,影響水產業(yè)的發(fā)展和造成農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燒時也會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3 可再生能源的開發(fā)利用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 

(1)生物質能源開發(fā)利用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采伐對環(huán)境的影響,如導致資源的枯竭,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破壞生態(tài)平衡;秸桿等大量燃燒,導致土壤肥力減退、農業(yè)減產等。如木柴在燃燒時會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時會排放大量塵煙和顆粒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2)自然能源開發(fā)利用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學性質開發(fā)利用的方式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影響,如水能在開發(fā)利用發(fā)電時造成的河川自然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的影響。庫區(qū)大面積淹沒及周圍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地表、土質、農業(yè)生物等影響。地熱能的開發(fā)利用,在用地熱發(fā)電時,由于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廢熱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氫、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別是其中的硫化氫在高濃度時會致人死亡。利用潮汐能發(fā)電時會造成海域的污染等。在太陽能大規(guī)模集中開發(fā)利用的地區(qū),可能會造成太陽能的回流,影響局部環(huán)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失衡。太陽能電池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有毒和可燃性氣體,如三氫四磷、四硫化硅等。會對居民帶來危害。開發(fā)利用風能發(fā)電時,會造成噪聲的危害等。 

因此,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能源時,必須充分考慮對局部環(huán)境的危害,并制訂出預防措施。 

 

4 幾個重要的能源環(huán)境問題 

(1)氣候變化。近百年來,地球氣候已發(fā)生明顯變化,主要是全球變暖,其原因就是溫室效應。而二氧化碳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溫室效應帶來的對環(huán)境的影響主要是極地冰雪的部分融化、海水變暖和膨脹,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居民的安全受到危協(xié)。另外帶來的是干旱和沙漠化的擴大、旱澇頻率上升和蟲害增加等。 

(2)酸雨的出現。 

(3)主要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的。酸雨的出現,造成土壤酸化,肥力減退,農作物減產,森林衰亡,植被枯死,水體酸化和水產的影響等。 

(4)臭氧層破壞。主要原因是氟里昂的大量使用,礦物能源的消費和生產化肥產生的氧化氮造成的可導致過量輻射的影響。 

(5)煙霧。煙霧是燃燒含碳量高的燃料造成的煙霧污染,主要是煤的礦物能源消費排放的影響污染物占百分之八十,煙霧能反射和吸收太陽輻射,嚴重時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減產,也直接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第5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口語教師學校學生師生關系

在現代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國際間的交流對英語教學的要求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高,加之我國加入WTO和申奧成功,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已成為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站在新世紀的舞臺上,任何人都無法否定這樣一個事實:國家的繁榮昌盛需要英語;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英語;人類的生存需要英語;個人的成長和事業(yè)的成就需要英語。由于我國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的不斷發(fā)展,國家不僅需要很多高級人才,更需要大量有文化、能熟練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熟悉業(yè)務的各行各業(yè)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這一切都使得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所學語言,所謂掌握就是指學生能夠成功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但是,要使用英語交流時能應用自如、能說會道并非朝夕之事。實踐中,很多人往往感到掌握英語很難,“啞巴英語”大有人在尤其是農村中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狀況的低下更令人擔憂,他們既不能開口說,又無法聽懂英語,更不要談用英語進行口語會話或者交際。語言學家佛倫奇(French)認為,口語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F代語言學把書面語看作是口頭語的記錄,口頭語是語言交際最基本的方式。交際語言教學流派也認為,語言即交際??驳铝终J為外語學習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活動,活動中學習者處于協(xié)商過程當中學習者運用已有知識,與他人分享和優(yōu)化知識,去學習課程所要求掌握的內容。由此可見英語口語的重要性。擺在我們中學英語教師面前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是:在教學中如何既完成語言知識的傳授,又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他們提高口語水平呢?

一、農村中學英語口語的現狀

(一):教師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行教育的現代化。對基礎教育來說,近期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即擺脫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扎扎實實地提高國民素質,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是教師,而一方面,我國絕大部分英語教師都是在國內土生土長的,所講的英語既不地道又不加之知識標準,沒有機會和以英語為母語者對話;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也認為,課堂教學程序應逐漸擺脫有意識的、分析性的學習語言結構的傾向,而朝著交際情景發(fā)展,教師要直接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里,學生得到適當的語言輸入又能參與創(chuàng)造性的交流,教師是指導者,是咨詢者,是顧問。這些都無法使他們能夠勝任課堂交際活動的顧問和組織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許多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單一,又無法在平時的教學中對那些干擾交際的背景知識及文化因素予以足夠的重視,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束縛嚴重,只能機械地將教學模式定為“刺激————反應”或“讀單詞——講規(guī)則——教語法”的句型操練,搞“題海戰(zhàn)術”,片面追求升學率,而這些幾乎完全排除了文化因素的任何考慮,抹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教學的共同弱點是: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簡單,往往以“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教學生讀”、“用漢語教英語”的傳統(tǒng)模式機械地進行教學。學生的種種片面認識和部分教師的簡單教育教學方法,使農村中學生英語教學出現了惡性循環(huán),嚴重制約了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方設法提高農村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難度很大。

(二):學校

目前,農村中學和城市中學在教學條件、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生源基礎、學校管理水平、經濟待遇等各方面都可謂天差地別。近年來政府對農村學校的經費雖有投入但無異于杯水車薪,農村中學教學設施破舊、教學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學校日常辦公經費用僅靠收取學生雜費維持舉步維艱,教職工福利待遇經濟收入和城市中學或沿海地區(qū)相比,差距之大令人汗顏。前幾年農村教師工資長期被拖欠、隨意克扣極大地影響了農村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一大批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農村英語教師大量流失到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或想方設法調入城市中學或改行,造成農村中學英語教師隊伍資源的青黃不接。農村中學平均每班有50多學生,且來自程度不齊的各村完小,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很多小學由于沒有英語教師,英語課無法開設,即使有開設,師資和教學質量也無從保障。進入中學后,差異更大。

(三):學生和社會

1.家庭因素

農村中學生不同于城市的中學生,在經濟、文化、意識、學習動機、自信心、知識面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和城市學生相比,農村學生的父母接受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基本上都是英盲,家庭經濟基礎薄弱,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家庭的文化氣氛不好。許多年輕的父母整日沉溺在麻將或牌桌上,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有些父母為了生存長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難得有時間和孩子相處,孩子成了留守一族,教育孩子的重擔落在了祖父母或親戚家中;這些家長根本認識不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更談不上給孩子進行英語口語會話的空間和環(huán)境,還有很多農村家庭還沒有脫離貧困線,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這種種原因導致孩子在家形孤影單,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有效監(jiān)督,久而久之,學生就可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放任自己隨大流。近年城市大部分家長給孩子請家教,但在農村中學就算經濟條件較好的家長又有幾個給孩子請家教呢?不可否認在農村缺有學習好的孩子,不參加輔導照樣能學得輕松、學得好,原因是這些孩子學習自覺性強。但這是從小養(yǎng)成的喜歡看書,勤于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他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經驗,農村中學的“尖子生”尤其突出,引人注意,但這畢竟少之又少。

2.個人與社會因素

縱觀現代中學生的學習動機、目的,和八十年代中學生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八十年代農村中學生學習目的很明確“考上大學”是走出農村的唯一出路和選擇,雖然走出農村的只是百萬農村中學生中極少的一部分,但95%以上的農村中學生都朝著這一夢想刻苦學習,全力拼爭。經過九十年代的教育體制改革,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大為改觀,特別是進入新世紀的高等學校的擴招,極大地緩解了人民的日益增長的受高等教育權力與高校招生的矛盾,加上一大批民辦高校的興起,使70%以上的學生上大學不再成為難事,這種現象反映在現在的中學生身上,升學壓力減小了,學習動機、目的不明了,加上農村部分目光短淺,認為學好英語沒有多大用處,讓孩子早早出門打工,這對同齡的上學孩子不無影響。進入新世紀后,各種中等學校借助各種媒體展開聲勢浩大的招生競爭,以及高中生手持錄取通知書,困守“蘋果園”現象都使中學生本已模糊的學習目的,更加缺乏指向性格。再分析學生本身因素,除學習目的不明,學習動機不清外,缺乏學習熱情,學習意志不堅定,性格孤僻,不和老師、同學交流,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他們的共同特征。

二、提高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樹立樂教、勤教,敬業(yè)奉獻的思想

這是老生常談,但又不得不談。教育界專家認為我國農村教師隊伍有幾大問題亟待解決:

1、農村教師待遇偏低,教師工資拖欠問題依然嚴重。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農村教師工資、待遇等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決,但不少地方仍存在著舊賬未了新賬又添的現象。這種現象已成為直接成為制約農村教育的一個突出因素。

2、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仍有待提高。相當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方法落后,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因此進一步提高農村英語教師實際教學能力,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此外,由于待遇低、工資拖欠、專業(yè)教育程度低、師資來源復雜、管理松散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些農村教師工作責任心、職業(yè)意識淡漠。

3、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不斷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是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強化教師專業(yè)精神、專業(yè)能力和綜合適應能力培養(yǎng);建立新型農村英語教師繼續(xù)教育體系,除學歷補償教育、知識技能培訓外,還應承擔起教師教育理論學習、價值觀引導、師德培養(yǎng)、科研指導、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重要工作。

(二)、樹立教學新理念、改革原有教學模式

1、改變教師傳統(tǒng)地位

首先,教師必須具有駕馭課堂一切服務于學生的能力。教師要成功地組織課堂教學,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品質和個性,如耐心、幽默、親和力等,而且要明確他與學生各自在課堂的作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傳統(tǒng)教學決定了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學生鸚鵡學舌,依葫蘆畫瓢?,F代教學專家認為,教師的作用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因為教師需要直接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里,學生得到適當的語言輸入,又能參與創(chuàng)造性的交流。但是教師不應是課堂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應是學生,學生應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是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參加者。

其次,要作好中學生英語學習的示范者、引導者、激發(fā)者、促進者,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和組織能力。優(yōu)秀的中學英語教師應博文強識,具有發(fā)達的思維能力、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正常的心理素質和快速應變的能力,另外還需要掌握教育科學理論,了解所教學生的能力,對所教學科知識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并能說一口流利的美國英語或英國英語。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教師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教師不正確、不恰當的語音、語調、語速和句法結構都是學生“理解”的障礙。例如,教師不自覺的“吞音”、“加音”或用其它的音來代替正確的發(fā)音,或者不恰當地使用重音、節(jié)奏、語調、句法之間的連接,以及運用不正確的句法結構,甚至不斷地重復、更正自己和重新組織語句,都會干擾學生的理解、模仿和接受。例如:whatdo…中的[t]音刻意地丟掉,就造成了丟音的錯誤而至口齒不清。受中國聲調的影響,sorry說成騷銳,goodevening變成鼓的衣屋寧,myname成了買內(二聲)。由于本身的口音不地道、標準,因此教學生“吞音、不發(fā)音、失去爆破”等機械規(guī)則后,學生弄巧成拙,隨意丟音,造成口齒不清。

2、端正英語教、學的思想

首先,教師要端正教學思想,將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放在第一位。“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是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聽說能力對于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是有聲的,聲音是語言存在的物質基礎。英語學習也不例外,必須首先從聽說開始。聽說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讀寫能力的發(fā)展,甚至影響到整個英語學習的成敗。但是,英語又是升學考試中的一門主科。于是有的教師就認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便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學好英語,積極應試則成了一些學生學習英語的努力目標。在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能力培養(yǎng);強調書面的練習而輕視口語的訓練。所以出現“聾子英語”、“啞巴英語”也不足為奇。因此,教師應努力走出為應試而學習英語的誤區(qū),明確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其次,要讓學生端正學習思想,自覺地認識到英語口語的重要性。和學生一起討論英語尤其是口語在日常生活和今后學習、工作中的重要性。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學好英語并不是因為對考試重要,而且因為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很大的幫助,從而喚起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提高英語口語的積極性。

3、融洽師生關系

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每一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把英語教學和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各種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困生,盡可能地為他們多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的機會。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消除過于緊張的焦慮情緒,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民主、寬松、和諧、自然的課堂氣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它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動過程。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使教師積極地采取情感教學原則,在包容口語錯誤的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壓力,釋放心理負荷,讓學生輕輕松松、毫無顧忌地說英語,逐漸由“要我說”的被動狀態(tài)達到“我要說”的自覺狀態(tài)。

(三)加大語言輸入量和實踐量,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語言是交際工具,說是傳達交流信息的手段??死恼Z言輸入假設認為,人們習得第二語言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理解信息,即接受“能理解的語言材料”。口語訓練又是培養(yǎng)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習語音、詞匯和語法的重要教學手段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代英語教學的趨勢,又是提高我國英語教學的努力方向。先抓口語,使之成為教學手段,早日占領課堂,可以使教師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通過口語學習英語,是學習地道英語的英語語音、語調的可靠保證。學會了口語,有利于學習朗讀,聽說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閱讀的速度。

1、利用視聽材料培養(yǎng)學生聽說的能力

口語是一種產出性技能。教師在給予學生最優(yōu)化的“輸入”之后,要積極鼓勵“輸出”。要激發(fā)學生的輸出,加大實踐量,給學生提供更多學以致用的機會,通過向學生輸入視聽材料,讓學生記下重點,在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整理筆記,把聽到的信息重新組織起來,然后再發(fā)給學生書面材料,使學生得到及時的反饋并修改錯誤。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技能的綜合訓練。

2、口頭報告

學生經過準備在課堂上作報告也是一個方法。學生可以從報刊雜志選材或是實際生活中選擇合適的話題,如值日報告等,然后由學生進行評價表現。要激發(fā)學生的輸出,加大實踐量,給學生提供更多學以致用的機會,教師不僅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課堂,讓學生以自由發(fā)言、“伙伴談話法”的方式對某個問題進行簡短的交流和討論,或根據某篇文章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口頭改編、復述等,或在學完一至兩個單元后抽出一節(jié)課專門讓學生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談談身邊的人、事、物;而且要積極地開展第二課堂,組織英語角、英語口語比賽、英語晚會、英語興趣小組等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3、角色扮演

在教室創(chuàng)設模擬情景,不僅靈活地將各種語言技能綜合起來,而且能在整個活動中都考慮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使他們真正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朗讀對話時,可以讓學生分成兩部分,一半為A,一半為B,練習完一遍后交換角色,A變成B,B變成A,再練習一遍,要求學生邊說邊看對方,注意面部表情和動作。或指定兩位學生朗讀或表演對話(OpenPairs),示范小組表演后,其余的學生也進行兩兩對話(ClosePairs)。

4、開展各項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毅力和鉆研精神提供了重要條件。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各種英語學習活動,并從中獲得樂趣。教師要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擴大知識面,采取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并精心設計導入語(問題導入式、實際導入式、情感導入式、背景契領式等)和課堂用語。形式多樣的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樂觀、熱情、開朗、自信的性格,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盎锇檎勗挿ā钡姆绞綄δ硞€問題進行簡短的交流和討論,或根據某篇文章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口頭改編、復述等,或在學完一至兩個單元后抽出一節(jié)課專門讓學生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談談身邊的人、事、物;而且要積極地開展第二課堂,組織英語角、英語口語比賽、學唱英文歌曲、謎語、游戲、英語晚會、英語興趣小組等課外活動,增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此外,家長對學生成績的肯定和鼓勵以及學校、社會對學生成績的正確態(tài)度都能減少、消除學生的情感障礙。

第6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據__鎮(zhèn)關工委對全鎮(zhèn)留守兒童基本情況進行的統(tǒng)計,我鎮(zhèn)共有留守兒童1494人,其中單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有836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59.97%,雙親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約有558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40%;隔代監(jiān)護的有488人,其他親屬監(jiān)護有70人。自__市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啟動以來,我鎮(zhèn)各小學積極響應上級號召,以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為宗旨,以服務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為重點,以師生結對幫扶為主要形式,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逐步進入規(guī)范化、正?;能壍?,涌現出一批網絡健全、活動豐富、效果顯著的留守兒童工作先進學校,以及一批責任心強,甘于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默默奉獻的留守兒童工作先進個人。

為了深入了解我鎮(zhèn)農村學校里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掌握有價值的數據和第一手資料,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形式對__鎮(zhèn)幾所學校展開了問卷調查,調查共發(fā)放學生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65份,回收有效率為87%。同時鄉(xiāng)鎮(zhèn)分管教育的領導、農村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和部分留守兒童采取開放型深度訪談和半開放型訪談,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礎。

在調查的農村學校里,有將近一半左右的學生是留守兒童。這種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家庭教育缺失的變化是學校教育應該面對和重視的變化,各個學校都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特殊性設置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條例如,永安小學針對農忙季節(jié),多數農村家長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學校組織教師志愿者每天下午放學后對學生學習進行輔導,組織留守兒童在校完成作業(yè),進行課外閱讀,家長在忙完農活之后再接走孩子,切實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從2007年開始,學校實施留守學生家長工程,解決了在外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目前,該學校59名教師已有43名成為了“家長”,他們每天為留守兒童輔導一次功課;每周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電話聯(lián)系1次;每學期學生共同參加1次社會實踐活動,共同度過1個快樂的節(jié)日,讓孩子感受家的溫暖,這些措施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為了使每個孩子健康成長,提高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成效,學校領導小組發(fā)動全校教職工探索研究關愛留守兒童的思路,從四個方面做好工作。

1、市級課題引領,走科學關愛之路。

根據校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學校申報了十一五__市級課題《留守兒童養(yǎng)成教育途徑與方法的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從生活、學習、健康、道德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跟蹤調查,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結合各級各類競賽,學校在留守兒童中開展“爭當小標兵”的評比活動,分設“學習小標兵”、“自理小標兵”等。課題組的老師群策群力,根據各班實際開展各種活動,并及時總結,江都電視臺《視點》欄目多次對該校留守兒童工作進行報道,《讓農村少先隊照亮留守兒童的心》等五篇有關留守兒童或獲獎。

2、開設大課間活動,提高留守兒童身體素質。學校自編了“快樂課間三十分”系列活動課程,開設了十五個活動項目,要求留守兒童優(yōu)先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合作創(chuàng)新意識、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遠大的理想。以前,部分留守兒童生活條件很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注重自身的身體鍛煉,養(yǎng)成不節(jié)約、懶惰等不良習慣。在活動課的參與過程中,他們變了,小胖墩少了,小病號沒了,孩子們學到了本領,找到了自信。如:呼拉圈興趣小組活動,孩子們先在腰間轉,然后發(fā)展到頸部、腿部轉,最后達到單腿轉。孩子們在活動中提高,在運動中創(chuàng)新,磨練了意志,增強了體質,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

3、建立“親情結對”制度,保證關愛覆蓋率。

在征得留守兒童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學校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建立“兩覆蓋、雙自愿”的親情結對制度。每名留守兒童和一名同齡伙伴結成互助對子,班主任是各班留守兒童的校園監(jiān)護人;根據留守兒童的特點,尊重留守兒童和社會熱心人士的意愿,結成父輩、祖輩“親情”關愛對子。

4、建立成長記錄袋,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

學校從去年開始為每一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分“讓你認識我”,“我很棒”,“我很滿意”,“我真努力”四個版塊,搜集一句評語、一次作業(yè)、一張畫、一幅字等“十個一”內容,真實地記錄下學生的成長歷程。充分利用成長記錄袋,引導留守兒童關注老師、伙伴對自己的評價,從自己的點滴進步中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從調查

來看,學校把住校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放在學校所有日常管理工作的首位。每所學校都有圍墻,控制校外人員的隨便進出。學校安排教師宿舍靠近學生宿舍,就近管理學生。學生住校期間,有教師的監(jiān)管,不會出非常大的安全問題。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學校針對寄宿的留守兒童實行的是周返校制,即學生周五放學后回家,周日晚上返回學校,因為部分兒童家庭離學校距離比較遠,在上學途中有安全隱患,也增加了學校和家長對學生回家路上安全的擔心程度,這也是調研中所普遍反映出來的問題。針對回家和返校路途中的安全問題,各個學校也都采取了各種措施加以預防。某小學校長對筆者說:我們學校對安全應該來說是非常重視,采取了嚴格的措施,首先我們通過家訪、開家長會,讓家長給予配合,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再有,我們執(zhí)行嚴格的“接送制度”要求學生監(jiān)護人星期五放學后將學生接回,星期日晚上將學生送回學校。不回家的在校登記。

留守兒童的生活被嚴格限定在校園范圍內,接觸校園外的世界的機會很少。而學校里的活動設施有限,很難滿足學生需要。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中度過,如何充分合理安排安排他們的學校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與小學校長和教師的訪談,我們可以了解和認識到,我鎮(zhèn)小學校在課余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學科興趣小組活動,學校展開的各種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和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最大限度地發(fā)動留守兒童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由于師資和資金問題,活動次數不定,在組織和制度上沒有規(guī)范保障。

留守兒童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四類心理問題:情緒問題、交往問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2]其心理問題根源于親情的缺失和愛的需要。父母不能給予子女的心靈關注需要學校和教師來承擔、彌補。在學生問卷中,筆者對“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怎么辦?”問題設置了不定項選擇,表1-1是對問卷數據的統(tǒng)計。

表格略

從統(tǒng)計數據看來,作為同輩群體的同學是學生遇到困難時最重要的心理支持,這說明留守兒童在學校里同學將是他們最親近的群體,學生同輩群體之間的互助交往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該注意的,有24%的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選擇自己解決,一方面說明這些孩子比較懂事和成熟,不想父母擔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封閉自己,內心的活動不愿意向外傾訴,同時又希望別人能夠真正理解自己,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如果不及時給予其心理疏導的話,很容易產生持久的負面情緒體驗,甚至泛化,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見,教師關注和溝通對于留守兒童而言是多么強大的心理支持。而在現實中,由于師生比例的差異和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把有限的時間都用來關注學習成績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績的學生,課下也是盡量關心學習成績好或有希望提高成績的學生,而最需要得到特殊關注和關心留守兒童反而成了被排除在外的對象。

對兒童來說,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基礎的社會化場所,學校是對其影響最大的社會機構,而社會教育則貫穿了人的整個人生。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協(xié)調一致、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實現教育在時空上的緊密銜接;家庭、社會、學校教育的協(xié)調一致有利于保證整體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實現各種教育的互補作用,避免它們作用的相互抵消,從而加強整體教育的有效性。[3]

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缺乏。學校教學因其學科多樣和復雜性,使大部分家長難以涉及。而對于這些常年在外的農民工們來說,他們本身文化素質偏低,往往沒有時間和能力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只有依靠學校來承擔其教育責任。[4]因此,很多家長把對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學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則可有可無,孩子在學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給了學校。在與家長們的訪談中,我們問到孩子們在學校的事情父母知道多少時,有的父母甚至不認識孩子的老師。孩子們在學校的活動、平時的學習情況,他們也不了解。只是在考試的時候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生在學校出了某些事情,教師打來電話時,才會跟學校聯(lián)系。而教師主要通過作業(yè)完成、上課狀態(tài)、考試成績等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除一些特殊學生,不會再向家長了解更多信息。

生命關懷,即以學生的生命價值為出發(fā)點,強調人的生命價值和智慧價值,賦予教育以關懷的品質。[5]“以人為本”的生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每一個學校都應該以生命關懷為辦學指導思想,應該理解和尊重留守兒童的生命,讓留守兒童在學校中能夠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與快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使“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都是其生命成長的歷程”。 以“生命關懷”為教育理念,就要徹底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擺脫出來。學校在對待留守兒童這群特殊的孩子,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善于發(fā)現和開發(fā)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把教育看作是一種生命關懷,就應該“讀懂”留守兒童的需求,為其生命成長提供適切的服務,而不是一廂情愿的給予把學生當作是抽象的材料去進行“加工”,企圖打造成整齊劃一的“產品”。[6]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強烈愿望和堅強信念,把社會規(guī)范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觀念,使他們對規(guī)范的感知變成一種積極進取的行動。因此應該更多地發(fā)揮學生自主管理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管理,體驗管理,在管理中形成內化,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遵守,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學生的宿舍生活教育,可以在學生宿舍中建立學生宿舍自治委員會,紀律檢查組,擴大學生自我監(jiān)督的積極性和參與的自,輔以各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以寢室為單位的宿舍風采展示活動等。通類似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也提高他們的生活自治自理能力,使學生從被動管理的客體變?yōu)槟軇庸芾淼闹黧w。

此外,教師應該意識到集體教育的發(fā)展功能,引導和創(chuàng)設健康積極的班級氛圍,讓每一個孩子處在集體教育的場域中,這是教育別人也是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在班級群體中學生之間在年齡、成熟程度及經驗上相差不大,學生的心理比較自由,也沒有壓力去接受家長或教師的態(tài)度及想法,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可以比較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建立各種關系。[7]留守兒童更需要集體的幫助,在集體的交往中進行自我表達,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并以此形成和發(fā)展著自己的社會能力。學生也是教育者。學生良好的表現所形成的氛圍,也是一種教育資源。學校應當去努力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教育場’,去充分開發(fā)這樣一種教育資源。

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村里的民俗民風、民族舞蹈、民歌、民間手工藝等都是潛在的、可待開發(fā)的課程資源。鄉(xiāng)間的植物,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及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等都可以運用和編寫到學生的課本中。農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資源是農村中小學實施思想道德教育校本課程的獨特資源。農村以家庭為主的思想,可以養(yǎng)成學生的孝悌精神,有利于養(yǎng)成年輕人尊老愛幼的觀念;農村生活的倫理資源,可以用來教育學生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與人相處,有益于矯正個體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態(tài)度;農民對士地的價值觀念,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恩和敬畏的態(tài)度,有助于控制甚至消除當今社會對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為所欲為地掠奪的行為。

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其師資、場地和設施的優(yōu)勢,開展名目繁多、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和社團活動,以及開展“春游”、“秋游”、“野營”之類的

旅游活動讓學生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感受和體驗,吸引學生。通過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與社團,既培養(yǎng)和發(fā)展留守兒童某一方面的興趣與特長,又使他們在團隊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關心,學會與人相處。同時,在廣大農村有許多善于學習、敢拼敢闖的農民科技能人,他們勤勞有頭腦,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貢獻了力量。在農村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的形勢下,他們也是當地寶貴的人力資源。農村學??梢园阉麄冋堖M學校,給學生講一些科技常識和自己的拼搏歷史,這些活動將農村生活中的傳統(tǒng)資源的魅力展示給學生們,為他們樹立人生路上的榜樣。這種榜樣案例的塑造真正實現了用生命去影響生命,拋棄了傳統(tǒng)的空洞說教,用真實的活動來感染學生、喚醒學生發(fā)展的內在需要,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真實發(fā)展。美國學者克里夫頓與羅伯茲將教師的權威分成四個層面,法定的權威、傳統(tǒng)的權威、專業(yè)的權威、感召的權威。前兩者源于教育制度,后兩者源于教師的個人因素。[8]對于缺少父母關愛的留守兒童而言,教師除了具有專業(yè)權威外,最重要的還要有感召權威。一個具有感召權威的教師,能直抵留守兒童的內心,能用情感的力量溫暖感化和影響他們的內心和行為。

1.關心孩子的尊嚴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盵9]對于學生來講,他們喜歡聽的是老師的鼓勵和表揚,而不是老師的挖苦、諷刺。教師不應該把留守兒童看成是特殊的群體,而應該始終關注他們作為生命個體的尊嚴,對于學生的錯誤,少懲罰、多啟發(fā),多鼓勵,教師只有用自己真誠的愛去溫暖犯錯誤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從教師的教育、關懷中獲得力量,獲得尊嚴感,才能激發(fā)他們的自信心。

2.做學生的朋友。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師生之間平等交往,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可以無話不談。對于教師來說,要多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了解、認識學生的年齡發(fā)展特點,采取多種形式使遠離父母的孩子能保持活潑、快樂、健康的心態(tài),學會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jié),幫助其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教師只有做學生心靈的朋友,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會把自己的煩惱與教師進行交流,把教師當成自己心里秘密的傾聽者。

任何不良的發(fā)展都不能獨立于積極的個體特征而存在。這些積極的特征可能會成為一種保護性因或發(fā)展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戰(zhàn)勝、補償或削弱留守狀況帶來的消極影響。[10]父母外出務工是一種現實,正視現實、面對現實,留守兒童必須具有健康心理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父母外出這一現實未嘗不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也許這種磨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財富,這些觀念需要教育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傳遞給他們,使其感到自己不僅應成為關注和同情的對象成為生活的強者,使其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再單一化。這樣,即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留守或者逆境時,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他們積極的適應環(huán)境以及環(huán)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zhàn)。

親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人類文明傳承的自然規(guī)律是代代相傳,在社會化的進程中,兒童最親密的撫養(yǎng)者是其最重要的榜樣,通過對榜樣的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獲取知識。因此,學校在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同時,理應重視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形成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

1.以學校為主導,加強家校溝通。學校應該主動地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設施和即將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介紹給家長,并耐心解答他們的各種疑問。作為班主任,更應加強與學生家長和其他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并通過家訪、電話交流或書信等及時將學校的教育教學信息和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出現的情感問題通知給家長,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及時將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吸納過來,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進,形成合力。同時,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培訓,辦好家長學校。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特殊情況,往往只有在學期末才能參加學校召開的家長會。這是家長們了解孩子在校狀況的最正式的途徑,也是學校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好機會。學??梢哉垉?yōu)秀家長介紹養(yǎng)育孩子的經驗,由班主任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根據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圍繞孩子教育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11]在放松平等的交流氛圍中,家長們一定可以分享到成功的教育經驗,解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實現家庭間的互動與互助。這種建立在經驗分享基礎上的互助活動,能夠密切家庭與家庭之間,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以家長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其他家長,為他們創(chuàng)造彼此學習交流的機會,對于學校來講,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尊重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除了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之外,家長們也必須有走入學校的積極意愿,要帶著一種關懷孩子的心理,一種了解孩子的愿望。帶著他們的一雙眼睛去觀察,帶著他們的一對耳朵去聆聽,帶著他們謙遜的態(tài)度去請教,帶著他們的關愛去感受。[12]學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對于留守兒童的重要性,這有利于家長形成對孩子教育的更強的責任感,明白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分擔學校的壓力。在家長對教育問題產生錯誤理解或者與學校及教師發(fā)生矛盾時,教師要用真誠的語言和行動去與對方溝通,為家長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來。只有這樣,家庭和學校之間才能建立起平等合作的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善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結合。”在寄宿制學校,只要家庭與學校之間建立密切的關系,經常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溝通,那么,留守兒童一定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學校也一定會獲得長遠而健康的發(fā)展。

[1]徐東.西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5).

[2]吳承紅,蔡澄,邰啟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3] j·羅斯·埃什爾曼(英國)著.潘允康,張文忠等譯.家庭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63.

[4]吳冬梅.寄宿制學校家校溝通的問題與對策[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8(6).

[5]吳銳榮.生命關懷:生本教育的起點[j].現代教育論壇,2010(4).

[6]李偉平.教育是一種生命關懷[j].江蘇教育,2006(7).

[7]陳振中等著.社會學語境中的教育弱勢現象[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2.

[8]轉引自陳振中等著.社會學語境中的教育弱勢現象[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23

[9]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m].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10]劉海燕.農村寄宿制中學留守兒童學習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d].浙江:浙江大學2010(5)

[11]吳冬梅.寄宿制學校家校溝通的問題與對策[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8(6).

第7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安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策

一、引言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指農村剩余勞動力從鄉(xiāng)村向城鎮(zhèn)的空間轉移和從第一產業(yè)向第二、三產業(yè)轉移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量約為1.47~1.61億之間。一方面,從勞動力供給的角度看,隨著農業(yè)要素投入增加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人力資本素質的逐漸攀升,由傳統(tǒng)農業(yè)本身所排斥出的勞動力也將會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從勞動力的需求來看,隨著產業(yè)結構的不斷升級,物質要素的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對高素質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從而造成了對傳統(tǒng)勞動力資源需求的降低。安徽省作為一個農業(yè)勞動力輸出大省,在勞動力的轉移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也成為我省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問題,切實的解決這些問題對于我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一)轉移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安徽省的經濟取得了快速發(fā)展,對剩余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也不斷地增加,促使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規(guī)模大幅度提高。安徽省統(tǒng)計年鑒顯示,2008年安徽省跨省超過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數為954萬,占戶籍人口達到14.1%。從表一可以看出:向省外流動人口數的規(guī)??傮w呈現遞增趨勢,2008年跨省流動人口數比2000年(433萬)多出521萬人,其中最高年份為1005萬人。

(二)轉移勞動力年輕化,知識化水平較低

從年齡構成看,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中,20歲及以下337.5萬人,所占比例13.8%;21~30歲357.4萬人,比例為14.6 %;31~40歲600.0萬人,占24.5%;41~50歲452.9萬人,比例為18.5%;51歲以上700.7萬人,占28.6%。農村勞動力資源人口主要集中在31歲以上,比重達到71.6%。如下圖一所示:

從文化程度構成看,全省農村勞動力資源中,文盲322.0萬人,所占比例為13.1%;小學文化程度799.7萬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9萬人,比例為44.9%;高中文化程度200.7萬人,占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27.3萬人,比例1.1%。勞動力資源人口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學和初中為主。

三、安徽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一)就業(yè)范圍狹小,本地轉移不足

2008年,在省內轉移勞動力占28%,比上年下降5.7個百分點;戶均為0.23人,比上年減少0.04人。其中,省內轉移勞動力中除轉移在省內各市轄區(qū)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在縣內轉移的卻出現大幅度下降。2008年,在縣內轉移的戶均約為0.13人,比上年減少0.05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5.5%下降為55.9%,下降9.4個百分點。安徽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本地轉移規(guī)模在降低,外省轉移趨勢在上升,而且轉移出去的大都為青壯年勞動力,省內整體經濟的發(fā)展業(yè)離不開農村經濟,從這個角度講,這將不利于我省農村經濟和整個省區(qū)經濟的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轉移組織化程度低,轉移難度加大

我省農民外出務工,基本上是依靠親戚朋友的介紹或指引,大多是一種自發(fā)、無序、零散的狀態(tài),政府引導少,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的勞動力有序轉移狀態(tài)。

農村勞動力由于其自身條件的不足,是一種弱勢群體,在轉移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轉移難度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成本制約。農村勞動力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轉移通常伴隨著各種成本的發(fā)生。②制度成本。主要包括現行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業(yè)勞動力轉移。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加快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對于我國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快我省農村經濟發(fā)展,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對于我省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綜合把握。

(一)加快產業(yè)結構調整速度,促進區(qū)內轉移力度

新形勢下,金融危機沖擊著世界各國的經濟,對于傳統(tǒng)產業(yè)的沖擊力度尤為明顯,產業(yè)結構調整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我們要注重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和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不斷促進農村二、三產業(yè)、農產品加工業(yè)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積極發(fā)展農村基礎業(yè),提升農村專業(yè)化分工水平,以期拓展本地和農村承載就業(yè)的領域和空間,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出路。

(二)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勞動力轉移環(huán)境

首先,要大力發(fā)展勞務中介的作用,加強勞動力市場的網絡信息化建設,促進勞動力市場供需信息的完善,讓農民及時了解、掌握就業(yè)信息,引導勞動力有序轉移。其次要在各主要勞動力輸入地建立農村勞動力信息需求庫,健全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傳播、監(jiān)控系統(tǒng),使農民及時掌握就業(yè)信息;再次在各主要勞動力輸出地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完善有關的收集、傳遞手段,使需求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勞動力,從而做好輸入地與輸出地的供需對接。

參考文獻:

[1]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第8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摘要:農村教育歷來備受關注,同時也存在不少爭議。就農村教育教學而言,更是要受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和地域環(huán)境等多方面影響。我們口口聲聲說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然而學校、家庭、社會不能形成教育合力,那么何談實施課程改革,何談推進素質教育,更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我就農村教學中存在一些倍感困惑的問題,談一下我個人的初淺認識,這些問題阻礙了農村學校的發(fā)展,制約著農村學校前進的腳步,現歸納如下: 1 課程設置較偏多,造成課表編排困難 依照九年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設置表,小學一、二年級每周25課時,三至六年級每周30課時。然而以下課程還需設置,其中國防教育課要求每學期保證10課時,基本達到隔周一節(jié),消防教育課(每學期六課時)、法制教育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課、安全教育課、生命教育課、心理發(fā)展課、班會課等等,這些課程大部分要求體現在課程表上,這樣把學校的總課程表弄得很滿,學校認為這些課程的設置的確對育人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應考慮學校的課表安排和教師的教案編寫,使之既合理編排,又能完成教學任務。這應引起足夠重視。 2 音體美英專職教師少,造成學校難以開足或開齊 農村學校為使各校各校能開足開齊課程,提出跨校任課方案,音體美課程現在各校能正常上或克服困難上的也不多,雖積極地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非專業(yè)教師參加音體美教師培訓,但仍不能徹底解決實際問題,音樂和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出來的,最后音體美只能是一首歌、一個球、一幅畫。英語科目,仍不能全面鋪開,因專業(yè)英語教師少,培養(yǎng)一名合格英語教師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這的確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英語,這必將給小學生到初中學習英語造成一定影響,學生間英語基礎不等,差距懸殊。 3 教師工作負擔較重,造成備課與講課脫節(jié)現象 一般看來,村小教師十分輕閑,因為條件簡陋,學生較少,實際并非如此,村小教師基本上是“拳打腳踢”,絕大部分科目融為一身,要編寫教案還要批改作業(yè),尤其語文作業(yè)較多。語文作業(yè)包括生字本、生詞本、作文本(三~六年級)、小語整改作業(yè)(聽記本、積累本、讀書筆記、小練筆、日記本),教師批改作業(yè)的同時還要應“時”開展各種活動,做好各種活動記錄。(第二課堂活動、學科活動、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班會、主題隊會等等)教師自身業(yè)務還有一些,及時填寫學生成長記錄冊,按時進行章測并算出等級分,當然這些工作是在課間完成的。工作量過大,造成教師突擊完成備課教案的編寫,甚至為寫而寫,而不是為教而寫,失去了教案應有的作用,達不到備課教案和實際授課的有效結合,部分教師形成了備與講的脫節(jié)現象,這是值得關注的。 4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矛盾困擾著一線教師 我們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呼吁,一直在強調,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是轟轟烈烈地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地抓應試教育,都不肯放松教學成績而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局、教研室近幾年里強調評價學生不能單純從學生成績看,評估教師工作,不單從教師教學成績看,這種做法確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學校的監(jiān)控措施有許多盲區(qū),不便操作,不好把握,農村學校要考慮校情、師情、生情,所以如何進行有效銜接,有效轉變值得探討。 5 教研與教學脫節(jié) 教研與教學脫節(ji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師對教研存在誤區(qū)。一是認為搞科研是專家們的專利,而普通教師的本份就是教好書。搞科研寫論文是做給人家看的,是名利工程,只有教學是實實在在的。二是認為教學就是上課,而教研就是上一節(jié)優(yōu)質課或聽一節(jié)示范課,活動一開始轟轟烈烈,全面參與,等活動一結束,教研便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參與者成表演者,聽課者成觀眾。三是“研”的成效慢,而“嚴”的見效快。盡管不少學校也認識到教研的重要性,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對老師的評價,往往是唯成績是舉,農村家長更是這樣認為,考試成績好能一俊遮百丑,所以,許多一線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備課與批改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上,“研”就慢慢荒廢了。 6 學生活動少,活動效果不佳 受農村自然環(huán)境的限制和村小辦學條件的制約,體育活動器材、科學教具及其它教學輔助用品、少先隊活動設施都不夠齊全,致使學生活動較少,活動育人效果不明顯,雖反復要求各校要創(chuàng)造性運用現有條件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活動,但學校條件有限,已達到最大限度,這就形成了尷尬的兩難境地。 7 農村家長素質有待提高 農村家長文化程度參差不起,家庭經濟情況好壞不一,對學生學習的關心程度更是大相徑庭。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家長的影

[1] [2] 

子”。但農村很多家長到校后經常這樣說:“我們什么也不懂,家里農活又多……”“孩子交給你,我們放心,你看著辦就行?!薄昂⒆游乙草o導不了,我都不會,你說怎么辦……”這種一推了事的家長也的確大有人在,現在農村家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庭環(huán)境對他們個性品質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如何辦好家長學校,如何提高農村家長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工作教學為主,學校要本著一切工作為教學工作服務為原則,工作雖千頭方緒,卻要始終把握教育教學這一主線,雖農村教育教學有一些問題和困惑,但也要攻艱克難,把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妥善去處理,合理來擺布,如施行集中辦學,使教學資源達到整合,師資力量達到均衡,活動設施達到共享,這樣學生活動會豐富多彩,育人效果定會達到最佳狀態(tài),從而給學校帶來生機和活力。 文章屋在線:wzk.co

    

第9篇:農村體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 農村地區(qū) 生態(tài)環(huán)境 保護與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良好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條件成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別是最近十年,黨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廣大農村地區(qū)的居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縮小,高質量的生活條件成了廣大農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從很多農村地區(qū)的現狀來看,在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環(huán)境問題逐漸呈現令人擔憂的狀況,而這與我國經濟在飛速發(fā)展初期的粗放型的發(fā)展模式密切相關,同時急功近利的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經濟發(fā)展策略也使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fā)展目標,在這一目標下,建設村容整潔、環(huán)境優(yōu)美,實現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的新農村成為了農村建設成果的最直觀體現。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改善當前農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那么,當前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環(huán)境衛(wèi)生較差。

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居民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意識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現在垃圾的隨意丟棄和垃圾的長期堆積不能及時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隨意排放,基本上沒有處理污水的設施。

(二)飲用水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水是廣大農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資源,但是從現階段來看,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為制約農村安定發(fā)展的一大因素;同時,部分微小污染企業(yè)的亂排亂放使地下水水質變化很大,部分地區(qū)飲用水不達標,導致居民飲水困難,這些都嚴重威脅居民的健康。

(三)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不容忽視

很多農戶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高產的目標,往往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從而造成農作物和土壤的污染,嚴重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節(jié),很多農戶為了方便自己生產,往往隨意傾倒、焚燒農作物秸稈,從而造成大氣污染。

(四)畜禽養(yǎng)殖和水產養(yǎng)殖造成的污染。

為了家庭的增產增收,家庭副業(yè)在當前農村發(fā)展很快。很多農戶都進行畜禽和水產的養(yǎng)殖產業(yè),如養(yǎng)雞、養(yǎng)豬、養(yǎng)魚……這些產業(yè)的發(fā)展在給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糞便隨意堆放,導致惡臭蔓延,嚴重影響到廣大居民的生產和生活。

(五)整個生態(tài)體系受破壞嚴重。

很長一段時間來,由于缺乏經濟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很多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過于看重眼前利益,從而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例如通過破壞森林資源,擴大農業(yè)種植面積,導致森林資源數量下降,水土流失嚴重,個別地區(qū)甚至出現了土地“沙化”的趨勢,而環(huán)境的惡化使整個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越來越弱,生物的多樣性受到威脅,個別物種面臨消失的危險。

這些環(huán)境問題的存在,影響著農村的進一步發(fā)展,不符合我國國經濟發(fā)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戰(zhàn)略。因此,關于農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必須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重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良好基礎。那么,針對當前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呢?

(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tài)安全和環(huán)保教育。

各級、各部門要把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納入各級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及年度計劃,牢固樹立保護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農村生產力,改善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發(fā)展農村生產力的思想。要把環(huán)境與健康意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農村居民了解農村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發(fā)展趨勢及其危害,喚起全社會的生態(tài)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增強廣大農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對農村環(huán)境保護投入,建立農村環(huán)保新機制。

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政府在資金、技術上的投入,要大力發(fā)展環(huán)保型的技術,并努力推廣。如實施的農村畜禽養(yǎng)殖污染治理、農村沼氣建設、小城鎮(zhèn)生活污染治理設施等項目對農村環(huán)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建議進一步加大項目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小康環(huán)保行動計劃”實施,重點開展一批農村環(huán)保工程建設,搞好農村飲水工程,保護飲用水源,推進農村環(huán)境綜合整治。

同時,要按照城市反哺農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環(huán)保投入機制、引導機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環(huán)境保護,力爭調動整個社會的力量改善農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三)加強農村環(huán)境保護監(jiān)管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環(huán)境管理體系。

很多時候,一些農村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的出現,與我們的監(jiān)管與指導不夠及時有一定關系。因此監(jiān)管非常重要。要構建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安全預警系統(tǒng),建立和完善生態(tài)監(jiān)測網絡,加強對土壤、水環(huán)境、農產品安全等監(jiān)控,開展減輕面源污染的科學研究和完善有關技術支撐。整合部門資源,建立由環(huán)保、農業(yè)、林業(yè)、水利、國土、建設、市政、衛(wèi)生等部門分工合作的協(xié)調機制。

(四)加強對小城鎮(zhèn)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導。

小城鎮(zhèn)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據小城鎮(zhèn)污染的實際情況,全面加強對農村環(huán)保政策和技術上的指導,研究污染防治對策;并盡快制定出臺小城鎮(zhèn)生活污染治理的標準,推薦一批符合小城鎮(zhèn)實際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確保小城鎮(zhèn)生活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是:建得起、運行費用低、便于管理、處理效果好的先進而又實用環(huán)境保護工程。

(五)加快農村環(huán)保法規(guī)和政策建設,建立生態(tài)環(huán)境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