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文化軟實力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軟實力論文

第1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內容摘要:全球化發(fā)展的結果讓世界進入重視文化實力的時代。增強國家文

>> 文化軟實力與國家形象塑造 文化軟實力與國家形象 論文化軟實力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選擇 塑造國家形象 提升國家軟實力 軟實力與國家形象的提升 武術文化傳播與國家軟實力 電影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國家形象傳播 國家形象塑造與中國的軟實力追求 軟實力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研究 論電視文藝塑造國家形象的軟實力 文化的科學發(fā)展與國家文化軟實力 印度傳媒與國家軟實力的構建 試析紀錄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 傳媒與國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與國家形象塑造 論文化軟實力視域下的體育強國構建 論文化軟實力建設 軟實力:軍隊國際形象塑造 “中國夢”的跨文化闡釋與國家形象構建 服飾文化與國家形象的構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黃金輝,丁忠毅.中國國家軟實力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2010(5)

4.于運全.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任重道遠[J].對外大傳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研究[G].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報告.社科文獻出版社,2009

6.黃力之.論國家形象視域中的文化軟實力問題[J].寧夏社會科學,2011(4)

7.門洪華,周厚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及其傳播途徑[J].國際觀察,2012(1)

8.劉國強.國家形象傳播:作為國家認同雙重機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第2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關鍵詞: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文化軟實力;傳播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入,公眾對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專業(yè)化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深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成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的關鍵。本文從提升文化軟實力視角,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用發(fā)揮進行初步研究,以期深化認識,為全面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軟實力和影響力提供理論指導。

一、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鍵:話語權

1. 文化軟實力概念的提出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zhàn)略和國家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來的。1990年,他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志上發(fā)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并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zhàn)略和國家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國家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國家都想盡力提高自身的軟實力,提高本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2.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話語權

話語權是傳播學概念,指輿論主導力。國際話語權是指通過話語傳播影響輿論,塑造國家形象和主導國際事務的能力。話語權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換言之,一個國家是否具有話語權,是這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強弱的反映。

話語權包括理論、思想、價值、理念、議題、政策、主張等。話語傳播涉及“說什么”、“誰來說”、“何時說”、“怎么說”等環(huán)節(jié)。衡量尺度是“說了算不算”。擁有話語權,就能通過議題設置,占據輿論制高點,引導輿論,使之導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從而達到宣傳塑造形象的目的。

話語權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為塑造國家的良好形象,謀求在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各國無不努力創(chuàng)造于己有利的輿論環(huán)境。因此,話語權成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新的戰(zhàn)略制高點。

而從社會學角度理解,話語權簡言之即說話權,是控制輿論的權力。在當代社會生態(tài)中,話語權就是指媒介在對受眾群體產生傳播效果的潛在的現實影響力。

在文化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文化對世界文化具有很大的貢獻力,該國就會在國家話語權之爭中贏得主動地位。文化有深度,話語權才有力度;話語權有力度,易擴張文化影響力;話語權的強勢,更會促進文化的推廣。話語技巧高超,加之高質量、高品質的文化內涵,會促進話語權更強,并有恒久的生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話語權,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應有之義。

二、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存在的不足

1.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思想觀點不易被公眾所接受。

當前,由于社會的信任危機,很多中國民眾對國內智庫發(fā)出的聲音經常抱著一種狐疑的態(tài)度。但不可否認,中國智庫本身的確也缺乏足夠的公信力。一些智庫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喪失自己的觀點和獨立性的風險。所以說,如果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不能在國內產生政策影響力,在國際上也很難被承認。

2.研究領域相對狹窄,缺乏國際影響力

中國智庫很少有鮮明的、突出的全球研究視野,很多的全球性戰(zhàn)略議題都是國外智庫研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后,國內的智庫才開始研究,從而在話語權和影響力上落后于國外,并在政策上受制于人。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智庫主導著國際社會事務的話語權,而中國智庫僅專注自身發(fā)展問題,埋頭做國內公共政策研究,很少參與國際性、全球性事務,更很少有機會在國際組織或會議中表達觀點,缺乏國際影響力,在世界舞臺上處于一種集體“失語”的狀態(tài)。

3.研究方法的落伍導致國際化研究能力的落后

當前中國絕大多數智庫目前基本上是處在忙著“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階段,缺乏全球化的思維、國際化的眼光和前瞻性、系統(tǒng)性的研究能力。很多智庫過去奉行“深入研究,寫出優(yōu)秀的報告,客戶會自動找上門”的準則。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每天會有不斷增多的新技術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就要求智庫不斷去尋找更加高效便捷的技術手段用于技術的收集、分類和分析工作,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傳播工具把研究成果推送到各個不同的目標受眾和潛在客戶手中。

綜上所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是擴大文化傳播力和輻射力,而傳播力的增強關鍵在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作用發(fā)揮。

三、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對策建議

1.強化議程設置,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在國際傳播的大格局內,打造具有較高傳播影響力的智庫,日益成為一個媒體乃至一個國家提升自身文化競爭力的重要追求。在全球傳播的大環(huán)境中,必須強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參與議程設置的能力,抓住一些重要契機,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逐漸形成自己的話語權,甚至話語強勢,真正提升傳播影響力,成為品牌化的國際一流智庫。

2.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fā)揮智庫的傳播作用

目前我國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還很小,與中國國力不相適應。一般我們談到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似乎只關媒體的事。作為輿論產生的重要源頭,智庫本身的傳播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中國智庫目前更多局限在對我國政策的解讀、闡釋,很少提出能夠主導國際話語的概念和戰(zhàn)略名詞,往往在別人的框架下跟隨討論。

所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善于利用大眾媒體將成果轉化為影響國際輿論的資源。政府要鼓勵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從幕后走到臺前,專家學者應主動聯系媒體采訪,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國內媒體,而應該接受國際知名媒體采訪或者在國際知名媒體上發(fā)表文章,從而轉化為影響國際輿論的資源。

3.樹立國際傳播觀,加強文化輸出

鑒于我國大部分智庫把自己的研究選題局限于當前的國內事務,應引導和鼓勵我國智庫拓寬研究視野,不局限于中國,而是更加關注與本國密切相關的全球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如能源問題、環(huán)境保護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xù)發(fā)展、反恐等,并力爭在這些領域提出能夠讓其他國家爭相討論的理念、名詞和觀點。

此外,政府還應從政策上對智庫加以引導,對國際傳播效果好的智庫予以支持,使我國智庫逐步樹立國際傳播觀念,做到“研究”和“傳播”并重。推動我國媒體特別是外宣媒體更多地翻譯和報道智庫適合向國際社會傳播的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發(fā)出中國智庫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姜捷:新階段加強高校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08(9):155-156.

[2] 陳穎:論新階段高校統(tǒng)戰(zhàn)工作創(chuàng)新[J].理論與當代,2011(4):38-41.

[3] 陳一新:黨委核心智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政策t望,2011(8):10-16.

[4] 安淑新:國外智庫管理運行機制及對我國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1(5):88-92.

[5] 徐曉虎 陳圻:智庫研究的歷史演進及其趨勢[J].重慶社會科學,2011(8):105-108.

第3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南通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摘 要:我國的高職院校作為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我國各行業(yè)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對我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對培養(yǎng)模式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校企合作的比例不斷加大。一方面,企業(yè)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實習鍛煉的平臺,同學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企業(yè)實踐中去,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為企業(yè)提供了所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這本身就是一種雙贏。學生從校園走進企業(yè)的過程中,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對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校園文化;企業(yè)文化;對接

中圖分類號:F27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項目:此論文是南通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課題:《企業(yè)文化與校園文化對接回歸課程化研究》

作者簡介:余燕(1969-),女,漢族,江蘇南通人,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管理學。李克衛(wèi)(1988-),男,漢,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人,助教,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1、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

校園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涵蓋院校領導、教職工在內,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企業(yè)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標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要。企業(yè)文化是一種經營文化,企業(yè)文化建設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提供良好服務的同時追求利潤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園文化和企業(yè)文化都屬于社會文化分支下的組織文化,都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著眼點,重視人的發(fā)展和素質的提高。

2 、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對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為企業(yè)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

企業(yè)很難找到滿意的畢業(yè)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校所培養(yǎng)的學生和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彼此文化的互動性較差。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對接可以使學校以企業(yè)導向為目標,培養(yǎng)企業(yè)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一個組織所特有的,難以被其他組織模仿的一種資源能力。高職院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就業(yè)為導向,因此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學生能否滿足企業(yè)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養(yǎng)過程中企業(yè)的參與程度,也即兩者文化的對接與融合程度如何。高職院校的校園企業(yè)文化是否和企業(yè)文化對接,以及對接的程度如何都影響著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質量,而學生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著一個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2.3 縮短學生的就業(yè)適應期

學生從大學校園步入企業(yè),實現了從學生向企業(yè)員工轉變的過程。在轉變的過程中,面對全新的環(huán)境,學生不論是在知識、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如果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注重學校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對接,那么無疑會縮短學生的就業(yè)適應期,能使學生迅速地融入到企業(yè)的工作中去。

3、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實現對接的途徑

由于企業(yè)相對于校園來說,企業(yè)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所以校園文化相對于企業(yè)文化來說顯得有些滯后與遲鈍。所以,校園文化在明確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應該多借鑒學習企業(yè)文化,多吸取優(yōu)秀企業(yè)文化的理念,達到以企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

3.1 課程的互動

課程的設置對于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順利對接至關重要,首先課程的設置要以企業(yè)為導向,企業(yè)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應該通過改變課程的設置來滿足企業(yè)的需求。以往,每個學校的教學計劃都是通過學校自身的教師團隊來制定的,新形勢下,學校的課程設置應該提倡讓企業(yè)也參與進來,可以請企業(yè)全方位參與學校的教學改革,通過企業(yè)與學校的雙向互動,制定更好的培養(yǎng)方案。此外,也將與企業(yè)相關的內容(如企業(yè)文化、企業(yè)制度、企業(yè)案例等)安排進學生的相關課程里。

3.2 人員的互動

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對接互動,是以人員為載體的對接互動,因此應該多加強校園與企業(yè)人員之間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師去企業(yè)參觀學習,盡量使教師所講的內容切合企業(yè)實際,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同時,也鼓勵一些企業(yè)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走進高校、走進課堂,為同學們帶來豐富的案例講解,提升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一些國外的發(fā)達國家就十分注重大學與企業(yè)人員的互動,例如日本的大學就鼓勵大學教師兼職企業(yè)的顧問,而企業(yè)中的一些工作人員則兼任大學的講師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

校企合作是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對接的一條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按照以企業(yè)為導向來培養(yǎng)學生,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強化實踐教學,培養(yǎng)技能應用型人才。大學和企業(yè)可以通過一些創(chuàng)新的合作形式來促進彼此文化的對接,例如學??梢栽谄髽I(yè)的指導下建設實訓基地,直接在學校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來進行實踐能力的訓練,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學校也可以通過入股的形式,參與企業(yè)事務的管理決策,拉近彼此的距離。學校還可以創(chuàng)新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以往對學生的評價主體只有學校的教師,學校也可考慮把企業(yè)加入到學生的評價主體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學校為了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有一套約束學生和教師的管理制度。企業(yè)也是一樣,為了保障企業(yè)的順利運營,也要有一套規(guī)范組織成員的管理制度,這種制度本身又構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對接時,高校應該積極引入企業(yè)先進的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規(guī)律,又適應市場競爭機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過制度的形式,來保障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對接,例如通過制度的形式規(guī)定學生參加企業(yè)實踐的時間,教師每年去企業(yè)參觀學習的次數等。

4、結語

高職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牢牢把握以企業(yè)為導向的培養(yǎng)目標。高職教育的目標決定了學校與企業(yè)必須深化合作,學校要充分借鑒和引進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對接融合,從而建設具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特色高職校園文化,為社會多培養(yǎng)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

參考文獻:

[1] 羅先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對接融合的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2] 曾海娟.高職校學校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的融合與對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度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008.

第4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關鍵詞:圖書館;學校文化建設;途徑

一、高校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對于現代社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來說,高校圖書館已經不再是一種學術性的服務,而是逐漸變成了一種校園文化教育精神文明設施,是提高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校園文化氛圍的主要手段。高校圖書館是學校文化知識的儲備中心,它能夠有效的給廣大師生提供課題教學資源,同時還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對于學生來說,其現有的學習時間和空間是受學校限制的,很多文化知識都只能通過課堂的教學來獲取,這種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下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度,尤其是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其專業(yè)課程除了課堂學習外往往還需要大量的閱讀專業(yè)書籍去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因此,圖書館豐富的書籍典藏和藝術報刊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給學生提供有利的專業(yè)研究資料,同時還能夠給其課余生活帶去一份休閑,為其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隨著現代社會的文化水平日漸提升,很多高校的圖書館已經成為了校園信息中心,為學校廣大師生的教學研究和學術鉆研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圖書館作為校園文化活動中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播著中國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弘揚了校園精神,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校風和學風的提高,使學校的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對文化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促進學校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由此可見,圖書館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當利用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優(yōu)勢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二、如何提升學校文化建設軟實力

(一)建立良好文化環(huán)境

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高校圖書館想要更有利于傳播知識和文化就必須加強文化環(huán)境的建設,為學生建立起濃厚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來說,在干凈整潔的圖書館里進行知識的汲取和學習是一種享受,因此,要加強文化環(huán)境建設首先就要做好高校圖書館的建設,給學生提供寬敞舒適、采光效果好的圖書館館舍,讓其擁有一個安靜有序的學習之處。高校圖書館是學校文化水平傳播的象征,也是精神糧食的來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能夠讓人賞心悅目,其對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也是十分有利的。其次要完善圖書館的各種制度,加強管理,對圖書管理員進行統(tǒng)一學習和培訓,加強其管理意識。加強圖書館文化建設制度能夠使圖書管理員擁有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同時也能夠更好的為學校師生進行服務,還可以在無形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受到其優(yōu)良品德的影響而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學校的文化環(huán)境得到一個很好的提升。

(二)完善文獻資源建設

文獻是圖書館建立的基礎,文獻建設更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圖書館內所收藏的所有文獻資料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良好的文獻資源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使其能夠吸收到更多知識來開闊視野。只有建立了一個健全的文獻資源,才能提高圖書館的使用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做好關于文獻資源的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在進行書籍管理時應當對于不同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統(tǒng)計和排放,確保學校師生能夠準確、快速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還要堅決抵制不良文化的傳播,對于文獻資源進行嚴格的把關,確保校園文化良好發(fā)展。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強硬件設施管理,及時更新書籍,適當增加電子文獻資源,將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分類擺放,以自身水平來結合學校師生的要求,采用實用性原則合理規(guī)范文獻資源的管理,為學生提供更為便捷的文化服務,從而有效提高校園文化的建設。

(三)開展文化傳播服務

當今時代科技水平發(fā)展迅速,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逐漸變寬,高校圖書館不僅要加強自身的文化環(huán)境建設,還應該做好校園文化的傳播服務。對此,圖書館既要重視文獻資源的更新,也要加強指導學生進行有益的閱讀行為,使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得到更全面的利用,學生作為圖書館的長期使用者,其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直接關系到圖書館文獻資源的使用情況,因此圖書館管理者理應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制定有效的學習服務,如與學生社團進行溝通合作,定期舉辦讀書活動、辯論比賽或開展與學習相關的問卷調查,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宣傳設施給學生進行圖書推薦、通過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程讓學生了解圖書的資料管理等等,這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圖書建設中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使學校師生充分產生互動、讓圖書館能夠及時的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同時也能充分發(fā)揚圖書館的歷史傳統(tǒng),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校園的文化學習氛圍。

三、總結

隨著新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高校圖書館已經成為了新形勢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其日趨多元化的服務方向也給學校的師生帶來的很大的便利。圖書館對于校園文化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是學校的文化教學設施,同時更是培養(yǎng)新時代優(yōu)秀人才的利器。就目前的社會建設形勢而言,高校圖書館更應配合校園管理做好弘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任務,加強精神文明的傳播,為學校的教學資源提供有效保障、為學生提供全面的知識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文化建設水平。(作者單位:河北農業(yè)大學圖書館)

參考文獻:

[1]趙兵.淺談高等院校圖書館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服務作用[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0,20(2):53-55.

第5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關鍵詞:國家形象;綜合實力;軟實力

隨著國際政治研究的日趨成熟和信息化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國內學術界關于國際關系問題的研究逐漸發(fā)生了轉變:國際關系研究的對象從以往對國家、政府間組織的研究擴展到非政府組織間的研究,以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不斷增多;國際關系研究的領域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學者從以往對傳統(tǒng)政治、軍事的關注逐漸擴展為對環(huán)境、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研究;學界對外交領域的研究也進一步擴展,由以往只關注政府間外交即官方外交,逐漸擴大到關注民間外交、公共外交等領域。

基于這些國際政治研究方面的變化,對“國家形象”一詞的研究開始不斷受到學界的關注。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①因此,國家形象的研究對我國“軟實力”乃至綜合國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國外研究成果綜述

一般而言,國外學術界對于國家形象的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段: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前,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被看成是萌芽時期。這一時期,國家以及軍隊形象是西方國家研究的一個角度,但分析較為簡單,主要體現為政治軍事著作中的零星思想和只言片語。工業(yè)革命后,國家形象的研究開始凸顯,但其目的主要為國家政治和軍事的合法,其研究重點是如何通過國家形象的塑造為戰(zhàn)爭做宣傳,但尚未形成體系。信息技術革命悄然興起后,國家形象作為開始被學者廣泛關注,并且隨著國際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國際政治學角度研究國家形象。②在國際政治方面對國家形象的研究基本上秉承了4種研究路徑③:

其一,現實主義“軟實力”研究路徑。西方大量政治哲學家認為,威望、聲譽(reputation)即指“國家形象”,聲望因素往往是產生沖突的動機之一。二戰(zhàn)后,聲望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全領域,麥爾瑟在《聲望與國際政治》一書中試圖解決威懾論的核心問題――即在危機關頭,堅定的聲譽是否真正奏效。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聲譽的關注逐漸向更廣泛的領域擴展。學者們試圖運用聲譽這一工具,分析國際合作、國際組織、地區(qū)一體化等問題。

其二,建構主義研究路徑??夏崴?布爾丁(K.E.Boulding)在此方面首開先河。他認為,人們是在帶有意識形態(tài)傾向的價值觀念下塑造國家形象,即使同一個國家,在持不同價值觀念的媒體的“刻刀”下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國家形象,他強調了價值體系在國家形象形成中的重要性,拓寬了國家形象問題的研究視角。

其三,國際政治心理學研究路徑。西方國際關系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國家形象形成的根源和不同國家形象對決策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羅伯特?杰維斯(RobertJervis)認為,在兩國關系中,目標的一致性、相對實力(能力)和相對的文化地位是形象形成的三個結構性因素。根據三者的不同組合,兩國關系中存在著敵人形象、盟友形象、依賴形象、屠夫形象和帝國形象等五種相互認知。不同的形象認知影響一國對另一國的政策取向。

其四,公共關系的研究路徑。在國際公共關系框架內研究國家形象,其中涉及國際公關活動、國際媒體探討等方面。這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邁克爾?昆茲克(MichaelKuncz-ik)1997年編著出版的《國家形象與國際公共關系》是該領域的第一本權威著作。

二、國內研究成果綜述

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基本處于無意識的自發(fā)階段,除了個別研究和著作中提到國家形象的觀點外,基本查找不到相關理論研究。90年代后,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使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舞臺的中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西方大量“中國”、“中國崩潰論”等理論的引進以及為了回應西方對中國的“妖魔化”,中國學術界開始對“國家形象”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和探索。

在中國知網中,關于國家形象研究論文共920篇,實際有用論文809篇。通過統(tǒng)計,對國家形象的研究包括6個領域:即,從文化的角度、哲學視角、傳播學的視角、國際政治視角、國內政治視角、經濟角度以及從符號學、解釋學等其他角度研究國家形象。

從數量對比上不難看出,國內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傳播學視角、政治視角和文化視角,其他方面的研究視角略有涉及,但并非學者研究主流。

由于本論文主要涉及傳媒和國際政治領域研究,故對這兩個領域中以往學者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進行綜述,主要包括國際關系理論、公共外交和媒體傳播策略三個角度。

(一)國際關系理論角度。在對國家形象的界定上,學術界基本具有一致意見,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國綜合實力的表現。具體而言,管文虎等一批學者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雹軐O有中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國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該國政治(包括政府信譽、外交能力與軍事準備等)、經濟(包括金融實力、財政實力、產品特色與質量、國民收入等)、社會(包括社會凝聚力、安全與穩(wěn)定、國民士氣、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實力、教育水平、文化遺產、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與地理(包括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人口數量等)等方面狀況的認識與評價。⑤

從國家形象定位及構建角度,管文虎(1999)是國內最早比較詳細論述國家形象理論的學者之一。他指出,中國的國家形象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⑥劉明對當代中國國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做出了一般性概括,探討了如何準確定位、構建精致化的國家形象。陳生洛(2007)指出中國大學生心中韓國正面的國家形象,反映了其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留戀,以及這種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在自己的國土上不斷流失的無奈和傷感。

從國際關系理論角度,王紅英運用“博弈理論”,提出了中國國家形象建設和外交政策的相關機制――外部的社會回報和社會懲罰。鄧超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出發(fā),提出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國際傳播、外交政策以及國家內部情況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⑦從現實主義“軟實力”的角度,張錳(2008)提出國家形象可以從本源、表象、途徑三個方面來理解,本源性是國家形象的基礎,表象性是國家形象的推動力,傳媒是國家形象的表現途徑。⑧陳正良(2008)在分析國家形象內涵及國家形象塑造的意義、中國國家形象的現狀的基礎上對塑造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增強中國魅力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

(二)公共外交角度。從這一角度對國家形象研究的學者相對較少,多從公共外交政策制定的角度,為政府決策提供意見參考,政治化傾向較為明顯。王義桅、唐小松等致力于美國公共外交對國家形象影響的研究,從提升國家形象的策略角度上,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提出了對策和方式。趙玉霞(2007),冷戰(zhàn)后中國對外宣傳積極向公共外交轉變,并初步建立起公共外交體系,中國公共外交已在多領域展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的問題,只有不斷完善公共外交對國家形象的塑造,才能樹立真實全面的中國形象,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huán)境,服務中國崛起。⑨

(三)媒體傳播策略角度。國內學者從傳媒角度對國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形象傳播現狀、傳媒理論和報紙研究三個方面。徐小鴿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在國際新聞流動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說是一國在他國新聞媒介的新聞言論報道中所呈現的形象?!雹鈩⒗^南、何輝等把國家形象界定為:“在物質本源基礎之上,人們經由各種媒介,對一國家產生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總體感知?!睆膫髅嚼碚摻嵌?,程曼麗(2008)從議程設置角度提出中國的國家形象(即外部公眾對中國的印象)是由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媒介所設置的,其中充滿了“固定的成見”,中國要想突破西方國家既有的認知、評價藩籬,就必須參與到國際輿論的議程設置中去。⑾從以具體媒體對國家形象塑造角度,張玉(2007)以《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為例,運用內容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指出日本媒體關于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形象。

綜上所述,通過對國家形象相關論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對國家形象的關注涉及多個角度,程度正在不斷加深,研究更加深入和廣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形象的研究上仍然存在問題:國內外研究涉及的角度并不全面,例如對電影、電視、網絡等媒體中的國家形象塑造研究非常有限,且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為定性研究,這就造成研究方法單一,多是零散的、缺乏理論的簡單歸納,無法向讀者呈現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國家形象圖譜。

[注釋]

①BouldingK.E:NationalImagesandInternationalSystems[J],JournalofConflictResolution,1959(3):P119-131.

②袁賽男:《國內外學術界關于國家形象的研究現狀》,《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11月第12卷第6期.

③杜雁蕓:《國家形象的內涵及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71期.

④管文虎:《國家形象論》,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P23.

⑤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涵及其功能》,《國際論壇》2002年第16期.

⑥管文虎:《國家形象論》,四川: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P23.

⑦鄧超:《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國家形象塑造》,《中國傳媒大學》2006年第1期.

⑧張錳:《軟實力理論與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大視野》2008年第7期.

⑨趙玉霞:《論中國公共外交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暨南大學》2007年第1期.

⑩徐小鴿:《國際新聞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問題》,《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年第2版.

⑩程曼麗:《論“議程設置”在國家形象塑造中的輿論導向作用》,《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P45.

[參考文獻]

[1]段鵬:《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傳播策略》,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劉繼南、何輝:《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現狀與對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版.

第6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

一、文獻綜述

根據目前的文獻資料,“軟實力”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派學者約瑟夫·奈于20世紀80年代末在《注定領導:變化中的美國力量的本質》一文中首次提出,并且在其隨后發(fā)表的一系列論著或文章中對其進行了擴展、闡釋、補充和修正。在《軟實力》一書的前言中,約瑟夫·奈說:“什么是軟實力?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愿的能力。”而在正文中,他說:“軟實力是一種能夠影響他人喜好的能力”。西方行為主義政治學代表羅伯特·達爾將“軟實力”的影響力提升到道德地位,認為“軟實力”是影響力的形式之一,在影響力的多種形式中,理性說服比強制可取,因為它具有獨一無二的道德地位。

雖然我國古代書中未曾明確記載“軟實力”一詞,但在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里面多次涉及到“軟實力”的思想內涵。我國著名哲學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以弱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這里的“柔”就是對“軟實力”的功能和特性的概述。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保ā墩撜Z·為政》),孟子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中的“德”和“道”都是對“軟實力”構成要素的描述,因此我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十分看重“軟實力”的重要,可見“軟實力”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已有之。

此外,現代國內的許多學者也對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內涵、意義、缺失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等角度進行了探討。

在大學生“軟實力”的認識方面,桂翔在《“軟實力”知識學梳理》、張勇的《軟實力與硬實力:一個新的分析框架》、黃牧怡在《關于“軟實力”的哲學思考》、齊蓓在《當代大學生的”軟實力“及其培育》中分別對大學生“軟實力”的概念上做了梳理,在大學生“軟實力”的內涵上做了外延。

在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yǎng)方面,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軟實力的提升進行了探討。翟翠玲在《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提升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作用》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提高大學生職業(yè)素質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整合教學內容,進一步加強就業(yè)形勢教育、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職業(yè)道德教育,使大學生們能夠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就業(yè)觀、創(chuàng)業(yè)觀。齊蓓、南宮鴻、楊云英等人也提出了一些建議。

二、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定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軟實力的內涵不斷的擴充。世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企業(yè)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又是每年求職中的主力軍,也是新生的高素質勞動力,大學生“軟實力”一詞應運而生。大學生“軟實力”是由國家軟實力發(fā)展引申而來。根據以往對“軟實力”的研究進行引申、發(fā)展。本人翻閱了諸多相關文獻,楊云英在《大學生就業(yè)的“軟實力”準備》一文中最早將軟實力延伸到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并且對大學生面對就業(yè)的壓力,提出了關于就業(yè)“軟實力”一系列措施。它包含了個人的文化心理素質、人格力、道德水平、團隊協(xié)調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人際溝通能力、誠信、敬業(yè)精神、責任感、價值觀、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對他人產生吸引力和影響力的諸多精神因素。

三、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研究意義

大學生要想在就業(yè)中獲得成功,必須要有一種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败泴嵙Α碑a生的效力是緩慢的、長久的,而且更具有彌漫擴散性,更決定于長遠的未來?!独献印吩唬骸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I

通用電氣公司在招聘中也要看求職者是否喜歡和認同GE“堅持誠信、注重業(yè)績、渴望變革”的價值觀。微軟公司寧愿冒失敗的危險,任用曾失敗的人,也不愿要一個處處謹慎卻毫無建樹的人。英特爾公司在高校招聘時,更喜歡招各科雖是3分,但富有創(chuàng)意,最好完成過頗有新意項目的學生。

聯想集團的人力資源要求是希望大學生: 第一人正,第二進取,第三有才;華碩品牌總監(jiān)鄭威認為員工品質很重要。這些都體現出當前就業(yè)當中軟實力越來越受到青睞。2007年11月22日,由麥可思公司聯合蓋洛普、零點調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3972個企事業(yè)單位中,73.8% 的企業(yè)在對員工職業(yè)技能評估中,把包括交流、有效寫作等能力在內的基本技能與專業(yè)技能同等對待。

為此,大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學好專業(yè)知識、盲目出擊四處撒網求職,要有意識地及早從日常點滴小事做起,努力培養(yǎng)、鍛煉自己的“軟實力”,在求職時未雨綢繆,就不會被“軟實力”所累。

四、實證研究

(1)描述性統(tǒng)計

本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根據問卷設計,發(fā)送給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回收到51份問卷,其中有一份是無效問卷。有66.67%通過問卷分析可以知道,27.45%的同學沒有聽說過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49.02%的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聽說過,但是不太了解;有21.57%的應屆生有一定了解;而沒有人很了解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在提示下,對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應該包含的內容的認識還是比較清晰和全面的。每個人都選擇了多數素質,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堅持不斷的學習和抗壓能力。

通過此次小范圍的調查,可以看出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總體上對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缺乏認識。但是在調查結果中,86.27%的2013應屆畢業(yè)生認為現在公司更加注重個人的文化心理素質、人格魅力、道德水平及對他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而不是各類成績單、獲獎證書、學位證書和計算機及英語等級證書。可見大學生認識到了就業(yè)“軟實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大學期間缺乏對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理論認識。

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在提示下,對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應該包含的內容的認識還是比較清晰和全面的。每個人都選擇了多數素質,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堅持不斷的學習和抗壓能力。

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對就業(yè)“軟實力”的認識不足,調查結果也顯示出了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素質基本處于中等水平,在五分鐘自我介紹還有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表現較差。在創(chuàng)新方面,平均值為2.78,處于基本符合,代表大家基本認為自己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五分鐘自我介紹中完全不緊張并且表現精彩項目的平均值為2.90,處于基本符合,代表大家基本認為自己在五分鐘自我介紹中完全不緊張并且說的很精彩。

(2)相關性分析

在大學期間擔任學生干部與否與社交能力呈正相關關系,擔任學生干部的級別越高,就越容易參與到別人的聊天中去。級別分為不是學生干部,班級的學生干部,院級的學生干部,學生會主席,級別越是高,社交能力有突出。這個很容易從現實中得到解釋,能力越高,職位越高。

在大學期間擔任學生干部與否與經常參加學校社團組織的活動呈正相關關系,擔任學生干部的級別越高,則越積極參加學校社團組織的對對活動。

轉正后稅前工資分為4個級別,1代表2000元以下,2代表2000-3000元,3000-4000元,3代表4000元以上。五分鐘自我介紹分為五個維度,1—5分別表示從完全符合到不符合。由表中可以看出,顯著性系數為0.014

在面試中,通常面試官會讓候選人首先做下簡單的自我介紹,在短短的時間內,能夠充分展示自己,并且表現出很好地自信、語言表達能力,則必然會給面試官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五、對策

(1)大學生應充分重視就業(yè)“軟實力”的培養(yǎng),從自身做起

本論文通過研究數據表明大學生對就業(yè)“軟實力”概念認識不足,導致了大學生對自身就業(yè)“軟實力”培養(yǎng)缺失。因此,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就業(yè)“軟實力”,意識到培養(yǎng)自身就業(yè)“軟實力”的重要性,有意識的培養(yǎng)自身的軟實力。1、培養(yǎng)人際溝通能力2、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增強受挫能力3、樹立自信心4、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2)從學校方面重視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培養(yǎng)

1、創(chuàng)新高校課堂,老師應當通過課堂這個主要的教學方法來像同學們講述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的內涵和意義,來改變現在大學生對就業(yè)“軟實力”的認識的缺失。2、鼓勵組織有針對性的社團活動,如按軟實力內涵分不同的專題, 開展辯論、演講、征文比賽等活動, 或是組織高職高專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如維護交通秩序、維護社會治安等。3、建設校園文化,它主要是指校園中主導群體共同遵循的群體觀、成才觀、治學觀、道德觀及作為其表現形式的校訓、校風、學風等II。

六、結論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得出的主要結論就是: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對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缺乏認識,但在面試過程中認識到了就業(yè)“軟實力”的重要性,絕大多數人都同意現在的公司相對于文憑等“硬實力”,更加注重自信、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等“軟實力”;通過調查問卷中的問題顯示出2013屆應屆畢業(yè)生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平均水平在中等水平,還有待提升;在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人更積極參加各種學校社團組織的團隊活動,并且具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5分鐘自我介紹中表現的更自信、更好展現自己、語言精彩的人的工資起薪通常高于其他人。本次調查問卷存在局限性,調查問卷的分數較少,因此沒法證明出是否學生干部和大學生畢業(yè)后起薪高低的相關關系。并且就業(yè)“軟實力”的衡量指標比較定性,沒法定量研究,因此比較主觀。希望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

大學生能否在早起意識到就業(yè)“軟實力”的重要性、真正的了解就業(yè)“軟實力”,需要學校老師在課堂上的灌輸和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就業(yè)“軟實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fā),一個方面是自我培養(yǎng),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學校的重視和培養(yǎng)。在不久的將來,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yǎng)會取得滿意成效,一定會化解大學生就業(yè)結構失衡的瓶頸,使大學生面對激烈的社會就業(yè)競爭時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民族興旺發(fā)達的棟梁之才。

注釋:

第7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關鍵詞:儒家文化;數字廣告;傳播途徑

楊善群在《孫子評傳》中提及孔子與朝鮮、日本乃至西方國家的關系;李啟謙、姜林祥主編的《孔子思想與當代社會》中論述了孔子思想對國內外的影響;姜林祥的《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分析了孔子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歷程與所產生的影響,資料較翔實,分析到位;崔英辰的《韓國儒學思想研究》被稱為“系統(tǒng)研究韓國儒學思想發(fā)展的扛鼎之作”,不僅對孔子儒學的思想本質有所分析,而且重點對孔子文化在韓國的發(fā)展進行詳細論述;韓國儒學者柳承國在《韓國儒學與現代精神》中探究韓國儒學思想形成的淵源、韓國儒學的特性與社會功能及韓國思想的現展等。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便于人們了解儒學的海外傳播狀況;另一方面為當前研究孔子文化怎樣走向世界提供了歷史依據。儒家文化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其對東亞諸國文化的影響有目共睹。四川師范大學政教學院的蔡方鹿教授通過考察儒家文化在中、日、韓交流與發(fā)展的歷史指出,儒家文化作為東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主導了起源國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對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孔子文化研究在歐洲具有重要的地位,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翻譯了《史記》,并對《禮記》《周禮》等頗有研究。他曾來華周游齊魯故地,瞻仰了孔孟廟堂,憑吊了太史公陵墓。德國一些學者也對孔子文化研究興趣濃厚,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幾位著名的漢學家衛(wèi)禮賢、佛爾克、福蘭閣等所研究的中國哲學史都包含孔子思想。1964年,德國出版了施唐格翻譯的《論語》。此外,德國大學選讀課中有《孟子》。英國學者和學術界對中國問題的研究也比較活躍,牛津大學偏重于中國古典文獻的研究,公共課科目為《左傳》《孟子》中的篇章,選修課為《孝經》和唐宋傳奇等,詩詞主要講《詩經》和唐詩。此外,英國還有講授中國文化史等方面的專著,這些著作也涉及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內容。在美國,除了傳教士熱心于翻譯和傳播孔子文化以外,政府和很多學者也對儒家文化在世界文化發(fā)展與傳播中的地位達成了共識,充分肯定了儒家文化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貢獻和儒學的現代價值。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各領域的傳播,是當今國內研究者需要站在一定高度審視和思考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一、儒家文化的傳承

儒家“天人合一”世界觀的傳承。中國人一直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世界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敬畏和保護自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儒家思想提倡由家庭之愛推及社會之愛、天下之愛直至對世間萬物之愛。貫穿仁的精神的儒家思想具有生生不息的生機活力,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使人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岸Y”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該思想在當今中國對外策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的傳承意義深遠。其一,通過系統(tǒng)研究數字廣告語言、傳播渠道和傳播策略的創(chuàng)新方式,以儒家文化為源泉,根據歷史變遷打造當前社會所需的廣告風格和特點。其二,以儒家文化為創(chuàng)作背景,為中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經濟發(fā)展模式提供參考,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廣告領域的理論建設,積累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經驗,為我國數字廣告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優(yōu)秀范本,這對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二、儒家文化思想價值導向

在傳播學、廣告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的指導下,以儒家思想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成員養(yǎng)成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內在品質和行為習慣,積極繼承儒家思想重德行、重社會規(guī)范的理念和思想,與時代接軌。通過數字廣告的有力傳播,使民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一心。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的應用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開展儒家文化與數字廣告產業(yè)的研究,既符合黨和國家對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精神的要求,又增強了廣告?zhèn)鞑サ乃囆g性和文化性。其二,儒家文化通過數字廣告的廣泛傳播,拓展了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培養(yǎng)了人們的人文情懷。其三,中國文化對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應該堅守我國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便是儒家文化的思想價值導向。

三、數字廣告的傳播途徑

數字媒介促使廣告界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現象。其一,廣告?zhèn)鞑バ畔⒌姆绞桨l(fā)生了改變。如,網絡廣告使用電腦制作,通過互聯網在線傳播的方式各類廣告,向全球范圍輸送圖像和文本。網絡廣告把文字、動畫、視頻等結合在一起,表現形式多樣化,并且功能完備,受眾可以在網絡上發(fā)表評論、進行互動等,極易被具有趣味性的廣告吸引。其二,數字技術促成的互動廣告,可以使目標客戶與生產商實時互動,產生一對一的營銷效果。目前,基于數字技術的手機電影、手機電視、手機動漫、手機音樂等藝術形式十分常見。數字廣告在網絡媒體發(fā)展背景下形成了手機廣告、游戲植入式廣告、富媒體廣告、網絡廣告等形式。其中,網絡數字廣告還包含關鍵詞搜索廣告、橫幅廣告、分類廣告、富媒體廣告、贊助式廣告和電子郵件廣告等形式。數字廣告通過應用多媒體制作技術,對文字、圖片進行編排、嵌入,最終形成數字廣告?zhèn)鞑ノ募?,使儒家文化的傳播途徑越來越多?/p>

四、儒家文化在數字廣告中應用的具體策略

我國中央電視臺通過公益廣告宣傳以誠實守信、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等核心思想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使廣告?zhèn)鞑ト〉昧丝梢曅?、科學性、有效性的效果。商業(yè)數字廣告緊跟時代需求,傳播效果不錯。如,五糧液的數字廣告在中央電視臺播映后,給人們留下了唯美的深刻印象。該廣告選擇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紙扇、竹筏、水車等,再現了釀造五糧液的工藝,傳達了如夢似幻、充滿詩情的廣告畫面。廣告中突出了青山碧水、翠竹林海、青衣飄飄、唯美柔和的古典之美,熒幕上的片片竹葉仿佛透出醇厚的酒香,突出了五糧液的回味悠長,更蘊藏著中華數千年的酒文化。這則數字廣告以人、情、景三者交融的方式體現出儒家文化中的禮讓、和諧精神,更凸顯了釀酒的精湛工藝。日本近年來重視旅游經濟的發(fā)展,所拍攝制作的旅游宣傳片中包含了濃郁的日本文化,如相撲、富士山、佛寺、北海道等,拍攝取景極具傳統(tǒng)特色,配以輕快的音樂節(jié)奏和編舞,展現日本的旅游資源,以此提升日本的形象,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日本旅游宣傳片中體現出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如中國的碑刻、建筑、園林、民間藝術等都是儒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很多國家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極具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如通過數字化影像傳播,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如,一些東南亞國家以本國文化為數字廣告的創(chuàng)作根基,進行數字化廣告創(chuàng)作與傳播。我國文化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國數字廣告?zhèn)鞑フ咝枰屑毞治鲋形鞣轿幕町惐憩F,從價值觀念、藝術審美、、風俗習慣、語言符號和法律制度六個方面,深刻而透徹地闡釋文化因素對數字廣告?zhèn)鞑サ挠绊?,立足于儒家文化特征,對本土性和國際化進行考量,總結出獨特的中國數字廣告?zhèn)鞑ゲ呗?,不斷?chuàng)作出含有儒家文化的數字廣告,并促進其在全世界的傳播,以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丁成際.論儒家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與相通.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2]劉舒.儒家文化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中國化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徐惠.社會轉型視域中儒家文化及其當代價值.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范曉雪.儒家修身思想與高校文化育人關系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吳南.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山東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6]史永亮.中國國家形象廣告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廖秉宜.大數據時代數字廣告產業(yè)的發(fā)展模式與戰(zhàn)略.廣告大觀(理論版),2015(4).

第8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2016年5月5日,張立文的銅像落成儀式在北戴河圓夢園落幕,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殿明主持落成典禮并致辭,在他看來,張立文作為和合學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率先建構了化解人類五大沖突與危機的和合學哲學體系,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推波助瀾。

張立文1935年出生在浙江溫州,今年已是81歲高齡的他,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自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國內外報刊發(fā)表學術論文500多篇,著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zhàn)略的構想》、《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等40多本專著。

和合學“五和”理論

在談到和合學的創(chuàng)立時,張立文這樣說:“點中國哲學思想資料之‘石’,而成科學的中國哲學史‘金’,從范疇邏輯結構網絡上自家體貼出“和合”二字,隨即創(chuàng)立和合學,為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轉生找到了落腳點和安頓處。”張立文認為,“‘和合’二字雖是自家體貼出來,但實實在在地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靈魂?!?/p>

進入21世紀,由于面臨著人與自然的沖突而造成生態(tài)危機,人與社會的沖突而產生人文危機,人與人的沖突而構成道德危機,人的心靈的沖突而產生精神危機,文明之間的沖突而造成價值危機。危機和沖突之下和諧發(fā)展尤為重要,依照中國哲學傳統(tǒng),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提出“一切矛盾的解決要歸于‘和’,對立面之間不是‘仇必仇到底’,而是‘仇必和而解’?!钡挠^點,這一觀點和張立文提出的“沖突只有融合,才有生存、意義和可能”不謀而合。

和合學的“五和”理論: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亦即五大中心價值,合理地、道德地、審美地化解五大沖突和危機。和合學不僅融合和發(fā)掘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最具有價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而且代表了現代社會一種新的儒家仁學的當代形態(tài)。和合學的“和合”,既包含了“和生”,也包含了“仁生”,仁愛才是和合學的“大本”、“大原”,和合學同時也被稱為是一種新儒學。

“和合學的‘五和’原理,具有特定內涵,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拓展具有促進作用,為當代人提供了一個解決社會各種危機的視角和方法,十分難得,萬分可貴。張立文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資深學者,我在十年前就已經拜讀了張立文的《和合學》,獲益匪淺。”王殿明深受和合學文化影響,同時又是“和”文化的信仰者、創(chuàng)新者、建設者、傳播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播和文化,王殿明自己出資數十萬元,為張立文鑄造青銅塑像,不僅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興建萬和宮,成立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并籌建了張立文和文化館。

和實力的話語權

“所謂傳統(tǒng)文化,就是歷史上沿傳下來的民族文化。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認識和重塑?!蓖醯蠲餮辛暫臀幕瘜Ξ斚挛覈膫鹘y(tǒng)文化的發(fā)展有強烈的憂患意識。

“和實力是什么呢?就是軍事力、經濟力、制度力的融通跟和合,并且融通實踐過程當中和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實力,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面來說,我們可以說和實力是以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內涵,自己的一種話語來回應當前思維力量的一種表述。和實力在溝通‘一帶一路’過程當中,作為一個方向性的選擇,它具有自己本身的實力?!痹?016年文化與“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張立文如此闡述和實力所代表的價值和意義。

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在文化、思想、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等方面影響了很多國家,這種影響力也就是軟實力的一種影響力。由此可以看出,“和”的力量在中國的歷史上,得到了非常大的發(fā)展。隨著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和合學的“五和”理論所蘊含的巨大價值便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

哲學家的“匠人”精神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工匠精神”從以“硬實力”為代表的制造業(yè)一路延伸到以“軟實力”為主的文化業(yè)。文化作為整個軟實力體系的源流和根基,更需要充分發(fā)揮專家學者的聰明才智,發(fā)揚“匠人”精神。張立文深入探尋和合之道50余年,為和合學的創(chuàng)建夯實了基礎,是我國學術界的“匠人”表率。

談及治學甘苦,張立文坦言:“其間有神交的愉悅,有遭害的悲憤,亦有閃光的啟迪,有精神的激勵?!痹谒磥恚碚撍季S的“酸甜苦辣”、價值世界的“悲歡離合”、理想境域的“水花鏡月”,都是人生奮進必遇的“故事情節(jié)”。1984年,國家學術委員會特批張立文為教授后,他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道:“人生就在于奮進,生命就在于創(chuàng)造。只要是認定了目標,就要不斷地追求,以達真、善、美的境界。”

第9篇: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Shenzhen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soft powe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鍵詞: 高職院校;軟實力;內涵;表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oft power;connotation;performance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279-02

0 引言

2011年,我國有高等職業(yè)學校1280所,在校生744萬人[1]。高職院校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資源投入的有限性,迫使高職院校的發(fā)展思路由注重硬實力提升向注重硬實力和軟實力構成的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轉變。高職院校的領導們由過去單一強調學科建設成果、科技成果、人才培養(yǎng)成果等反映高校硬實力的顯性指標,轉而也關注產生這些成果的背后的隱性因素,希望通過提升軟實力,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

1 高職院校軟實力的內涵

軟實力是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軟實力,它不是指學校的占地有多大,有多少座高樓大廈;不是指學校有多少間辦公室和電腦;不是指學校的機房、實驗室、實訓場等硬件投入,它應該是高職院校的社會影響力,是其高質量的辦學能力,是其畢業(yè)生的良好社會需求及良好口碑。高職院校軟實力是衡量高職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現,也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突出表現。

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服務地區(qū)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為主要任務。高職院校軟實力是高職院校的整體精神風貌,是高職精神、治學理念、辦學特色、規(guī)章制度、校風學風等多種因素的綜合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發(fā)展定位、師資隊伍、學科專業(yè)、教學管理、運行機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校園文化等,是高職院校軟實力的基本建設要素。高職院校軟實力狀況直接影響著其發(fā)展前景、人才培養(yǎng)水平和社會評價,進而影響著該地區(qū)的高職教育水平。因此,研究高職院校軟實力對于高職院校重視核心競爭力建設,對于其正確定位,對于高職院??沙掷m(xù)發(fā)展,對于推動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 高職軟實力的表現

我們以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分析高職院校軟實力的表現: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是國內著名的高職院校,是國家首批示范高職院校,有著很強的競爭實力和良好的社會口碑。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有著明確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職教定位,以“工學結合,就業(yè)導向”的先進職教理念,并以此設置各專業(yè),建立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業(yè)內形成了標桿式的形象。

從院領導層上,注重高職教育的頂層設計,建立明確的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職教意識。把深圳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城市功能定位和社會人才需求的發(fā)展變化作為專業(yè)設置的前提,其口號是“深圳的經濟增長點在哪里,就把專業(yè)辦到哪里”。如深圳的物業(yè)管理走在全國前面,學校即設立樓宇設備與智能化技術、物業(yè)管理、制冷空調工程、建筑電氣與消防、城市環(huán)境工程、城市園林等物業(yè)管理專業(yè)群。為適應深圳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和傳統(tǒng)產業(yè)的技術升級需要,深職院開設了數控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軟件、微電子、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專業(yè)。根據深圳建設現代物流城市的需要,深職院又開設了港口與航運管理、物流管理、商場管理等物流管理專業(yè)群。根據深圳發(fā)展規(guī)劃,電子制造業(yè)、物流業(yè)、現代服務業(yè)將成為未來經濟發(fā)展的主體,為此,深職院確定了將物流、電子等相關專業(yè)作為今后重點發(fā)展的長線專業(yè)。還積極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設置社會急需的短線專業(yè),為社會培養(yǎng)一些特殊行業(yè)的急需人才,呈現出鮮明的特色:第一,專業(yè)口徑寬窄并舉,既有像電子工程那樣適應性較強的寬口徑專業(yè),也有像建筑水電那樣針對性較強的窄口徑專業(yè);第二,具有快速反應能力,能較快適應社會職業(yè)需求熱點的轉換;第三,重點突出,能夠充分適應行業(yè)或產業(yè)結構長期變化和發(fā)展的趨勢。其次,銳意改革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他們提出口號:“職業(yè)崗位需要什么,我們的專業(yè)就教授什么”,在教學上,突出能力本位,形成了以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為宗旨的培養(yǎng)模式。從社會調查和職業(yè)崗位分析入手,分解出從事具體職業(yè)崗位工作所需要的核心職業(yè)能力、專項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從理論教學到技能教學,從教學軟件到教學硬件,對專業(yè)教學進行全面系統(tǒng)規(guī)劃。從而實現專業(yè)教學與具體職業(yè)崗位完全對應,達到培養(yǎng)學生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yè)能力的目的。截至目前,學校已培養(yǎng)6萬余名全日制畢業(yè)生,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2]。

注重靈活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改革。如文化事業(yè)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生以匯報晚會的形式取代畢業(yè)論文和畢業(yè)設計,晚會的全部環(huán)節(jié),均由學生自己承擔。該校的社工專業(yè)培養(yǎng)方式也很特別,他們與當地社會工作服務社合作,創(chuàng)新社工人才培養(yǎng)模式,社工機構督導走進校園參與專業(yè)教學,通過社工講堂、社工技能實訓、頂崗實習等渠道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工作能力,通過一線社工的“傳幫帶”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認同和提高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注重以“工學結合,就業(yè)導向”理念配置師資。其1590教職工中,82%是雙師型教師[3],除了專任教師,還有大量外聘兼職。同時,注重師資培養(yǎng)培訓,實施名師工程、國際工程和雙師工程,實施以老帶新制度,每周開展對年輕教師的培訓工作。學院每年拿出100萬元,用于支持教師出國進修學習。校園文化建設上注重務實、創(chuàng)新和協(xié)作。努力培養(yǎng)“敬業(yè)、創(chuàng)新、務實、奉獻、協(xié)作”的核心價值觀,并以此為校訓。開設有創(chuàng)新制作課,成立課外科技興趣小組,學校全天候開放創(chuàng)新制作室,為學生提供便利。此外,還每年為學生提供100萬元的科技開發(fā)基金,支持學生的科技開發(fā)活動。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學生多次在全國、省、市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獲得優(yōu)異成績,這對引領和培養(yǎng)學生務實、創(chuàng)新、協(xié)作的品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此外,深職院還通過開設人文素質選修課和人文講座,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積極參與制定專業(yè)發(fā)展建設和評估標準。作為國家示范高職,深職院還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技開發(fā)和為社會服務等方面,推出一套適合高職專業(yè)發(fā)展的建設和評估標準,為全國高職院校同類專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他們還將100門專業(yè)核心課程建設成優(yōu)質課程,并通過共享教學資源庫使各專業(yè)建設成果向全國開放,推動和促進其他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也大大提升了深職院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的影響力。

從以上的觀察可看出,深職院的軟實力突出表現在其辦學理念、專業(yè)建設、師資隊伍、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由此,我們知道高職院校軟實力應該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第一,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和發(fā)展定位。要緊密結合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從學院領導頂層對辦學理念和學院發(fā)展進行設計和定位。第二,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關系高職學校的教育水平,是高職院校軟實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這關系到職教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水平。第三,師資隊伍培養(yǎng)。高水平的師資是高質量教學的保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師資的培養(yǎng)培訓,定期送教師參加國內外的校際交流和學習,有效保持教師對工作的勤勉度。第四,教學管理及學院運行機制。學校的教學管理和行政工作應該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這個中心展開,為學生和教師發(fā)展服務。第五,課程建設及改革。人才的培養(yǎng)就是通過每一門課程來進行的,有效的課程與學生的成才和畢業(yè)生的美譽度直接相關。第六,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多年發(fā)展逐漸形成的包括各類制度、運行機制、活動、教風、學風、師生價值觀等在內的總和。第七,影響力。高職院校軟實力還體現在學校對外的影響力。它包括學校的聲譽、社會對學校的美譽度、畢業(yè)生的美譽度、在高職院校中的影響力、在同類院校中的影響力和聲譽、在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貢獻和地位等等。

對于一所高職院校來說,要在高職教育領域建設軟實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競爭力,需要靠從學院領導到中層干部到普通教職工及廣大學生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我國中高職在校生近3000萬.資料來源:新華網-文匯報http:///zhi_jiao_news_295/20120515/t20120515_776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