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高中語文教育機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教育機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語文教育機構

第1篇: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 新形勢 高中語文教育 實用 審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實用性。高中語文是高中階段教學的主要科目之一,從語言的工具性來說,搞好高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對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有非常關鍵的作用。雖然在高中語文教育中要重視其實用性,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審美性教育。高中語文的審美教育對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及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健全學生的人格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國高中教育機構必須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同時抓住“實用”和“審美”兩個教育重點,既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同時也不能弱化語文教育的審美教育。

一、高中語文教育的實用和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高中語文實用教學的意義

語文作為語言學,實用性正是其工具性的體現(xiàn)。注重高中語文實用性教學的主要意義有以下幾點:(1)突破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讓語文學科作為語言工具充分發(fā)揮其作用。高中語文的實用性教學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中,很多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僅僅停留在識字和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而未將教學高度上升到要求學生利用語文課程培訓自身的表達交際能力上,實用性教學的目標正是突破這種模式的束縛。(2)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實用性教學中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的內(nèi)心發(fā)生重大變化,對鍛煉學生的語感、反應能力、技能水平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學的意義

語文不僅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工具學科,同時還具有極強的審美趣味。重視高中語文審美教學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1)健全學生的人格。在現(xiàn)今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多以物質享受為主,漸漸忘卻了精神方面的追求,這種社會風氣會嚴重影響到社會下一代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甚至是扭曲其性格。為了促進年輕一代身心健康的正常發(fā)展,高中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極其重要。通過審美教育可以幫助心智尚未健全的高中生積極、健康的成長,讓其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斷通過所學知識完善自我的人格。(2)審美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有巨大作用。高中語文所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十分豐富,比如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高中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扎實自身的漢語文學基礎,同時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多角度的“美”,這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有重要作用。

二、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中語文教育中的實用及審美教育

(一)對于實用教學而言

1.重視語文的工具性。漢語是一種極富魅力的語言,其字詞的涵義、韻律和形體的美感是世界上獨有的?!罢勍虏凰住钡娜送菀鬃屓擞H近,人們更愿意親近,這就是漢語的魅力。高中教學必須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好的本領都需要優(yōu)秀的表達能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語文教學不得脫離實際。語文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應該將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同時又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帶回課堂。通過與實際生活結合,才能保證語文教學的實用性能夠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3.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實踐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手段,老師必須要重視對這類活動的利用。實踐活動的種類有很多,比如演講、辯論賽、詩歌朗誦等,這些活動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巨大作用。在實踐活動中,老師要及時對學生的不足進行指正,給出中肯、合理的建議,以此推動語文實用性教學的發(fā)展。

(二)對于審美教學而言

高中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知識,每一首唐詩宋詞都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都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健全其人格有著巨大作用。要落實好審美教學,需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趣味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趣味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每篇文章,每首詩詞的背后都潛藏著極其深厚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逸聞趣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點,勾起學生的興趣。老師完全可以將每篇文章中的美學價值用通俗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從中獲益,不斷印證自己的成長。

2.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不可再墨守成規(guī),必須要打破沉疴,不斷創(chuàng)新。很多古代文學過于枯燥,學生感到毫無興趣,此時老師可以用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象對古文的意境進行解釋,切忌照本宣科。漢字的深邃含義往往能夠描繪出精彩絕倫的意境,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讓學生通過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在腦海中勾勒文章所描繪的社會現(xiàn)象、自然風光、事件發(fā)展過程等。文章不是無情物,它是每位作者有感而發(fā),老師只有幫助學生理解到當時作者的心情,方能對文章理解透徹。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育的實用及審美教學對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作用,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著巨大作用。在社會發(fā)展的今天,我國教育事業(yè)必須要重視這方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馬向輝.華美是“末”,高效是“本”――關于新課標下高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思考 [J] .課外閱讀(中旬),2012,(12):345.

[2] 司金亮.母語教學與文學審美――對現(xiàn)行高中語文課程體系分析 [J] .現(xiàn)代語文(中旬),2012,(12):107-108.

第2篇: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一是高考區(qū)分度不大 高考語文考試,盡管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但因試卷容量的限制,題型基本沒有變化。再說,在兩個半小時內(nèi)要考查出一個學生真實的語文水平也是勉為其難的。高考重視的是基礎,而大多數(shù)學生在經(jīng)過高考前的強化訓練后,一般也能考個一百分左右。又由于高考閱卷時間的限制,最應具備區(qū)分度的作文也趨于向平均分靠攏。所以,高考語文就出現(xiàn)了怪現(xiàn)狀:有的學生的語文水平很一般,但能在高考中得到較高的語文成績;而語文水平很好的學生卻在高考中失利。這種情況給后來的學生一個錯覺,即語文學得好不好,對高考影響不大,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學科上。因此,上了高中后,學生就把語文學習排在了數(shù)理化之后了。

二是社會及相關領導的輕視 應該說這一點是第一點的延伸。因為高考語文成績區(qū)分度不大,所以家長學校領導對語文的態(tài)度也是有偏差的。更有一些地方,取消語文早讀,減少語文課時,暗示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數(shù)理化英語的學習上。家長和學校對其他學科的教師水平要求較高,對語文卻格外“寬容”,認為只要是老師就能教語文,卻忘了語文對執(zhí)教者本身有很高的要求,而學校和教育機構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對語文教師的培養(yǎng)。社會和學校的導向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tài)度,這種急功近利的態(tài)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得過且過。

三是教學方法的陳舊 雖說新課改以后都在進行研究性學習,但是真正的研究性學習能有多少?尤其在農(nóng)村學校。學生基礎較差,一般老師和學生認為只要上課聽老師講、認真記筆記就是語文學習了,學生沒有養(yǎng)成思考探究的習慣,更不要說自主閱讀了。而且,大量的試卷讓學生陷入茫茫題海疲于應付,而量化的作業(yè)批改要求也讓語文教師焦頭爛額分身乏術,所以教師無暇做教學方法上的研究,學生也不想在語文學習上浪費時間,高中語文教學陷入了非常尷尬的處境。

由于以上原因,高中學生的語文水平真的讓人難以恭維。就我所在的學???,許多學生寫出的字像是“甲骨文”,讓人看不懂。因為閱讀量少,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大多不能準確表達意思,有文采和美感的,更是鳳毛麟角。學生語文考試成績也不盡如人意。周汝昌先生在《語文第一課》中寫道:“在我心中,總以為我們的教學要把語文放在首位,切勿誤把此事視為非當務之急。因為這是素質教育的大本。一個語文不通或拙劣的人,他能在工作和事業(yè)中做得優(yōu)秀良好,有所成就――我很難相信。”現(xiàn)在,正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關鍵時期,我們的社會,應該在這個宏大的背景之下,重視語文教育,盡快改變高中學生語文學習的不良現(xiàn)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

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擺正對語文學習的認識 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語文素養(yǎng)這一概念除了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之外,還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特別是思想觀念。所以對語文的教學和學習都應從原有的語文就是“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組成的誤區(qū)中走出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除了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能體味語言文字的藝術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意境美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作品,提高文化品位,增強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嘗試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

二是變化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語文教學實踐的主要場所是課堂。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成為激發(fā)學生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殿堂呢?重要的是要改變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比如學習《故都的秋》,在品味文章語言時,播放反映秋聲秋意的民樂曲,引導學生把文學語言和音樂語言進行比較鑒賞,反復朗讀體味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讓學生真正感受語文的魅力,體味學習語文的樂趣。當然,內(nèi)容不同,運用的教學方法也就不同。語文課文有的適宜精講,有的最好美讀,有的還可以讓學生討論學習,有的借助音樂感悟,有的可通過圖片聯(lián)想……所謂教無定法,這在語文教學中尤為明顯。

第3篇: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重視語文;引導學生愛語文;語文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令人擔憂;激發(fā)學習興趣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中華民族的根。語文傳承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陶冶人性,建構靈魂,完善心智,促人健康成長的搖籃。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都十分重視語文,華羅庚強調“語文天生重要”,蘇多青在任復旦大學校長時,把語文列為自主招生考試科目之一,并特別強調語文,“其他科目可以不考,但語文一定要考,語文學的是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如果你連母語都學不好,那更何談你是中國人?”“欲考復旦大學數(shù)學系,若語文不及格,數(shù)學再好也不能錄取”。名人重視語文,語文功不可沒,“學好語文,寫好語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冰心)。

一個國家文化的興衰與其國民的國學素養(yǎng)有很大關聯(lián),而國民對于國學的基本素養(yǎng)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小學階段的國文教育,我們的國文即語文,它是我們的母語,它不僅是表達、交流的工具,還承載了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古今集大成者,無不重視語文學習,即使像祖沖之、張衡、沈括、蘇步青這類自然科學家,其語文功底也是極為深厚的。

祖國事業(yè)日新月異的今天,對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語文教育改革加大了力度,新課程標準隨之出臺,新課標明確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與訓練發(fā)展起來的語文方面的一定水平,它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般智力、社會文化常識和情感意志與個性等要素。全面培養(yǎng)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就是要使這些要素全面、和諧、充分地發(fā)展。

然而,實施新課改又幾年了,雖然變換了不少形式,但收到的效果、實現(xiàn)的目標,十分令人擔憂。初中以后,語文得不到重視,學生不喜歡語文,語文老師地位不高,課外讀語文、問語文的學生極少,家教中請語文輔導的幾乎沒有,不少高中學生甚至把語文打入冷宮。就高中學生對學科的喜歡度進行了抽樣調查,其結果為:高一、高二喜歡英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的學生多,喜歡語文的少;高三理科喜歡英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多,喜歡語文的少;高三文科喜歡英語、數(shù)學、政治、歷史、地理的學生多,喜歡語文的少。語文成了棄兒,的確可悲可嘆,難怪不少語文教師埋怨教語文窩囊。

如此語文現(xiàn)狀不能不引起我們反思,究其原因,語文這棄兒是被高高舉起的高考指揮棒驅逐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不高考,學生對語文的喜歡度將居其它任何學科之首。本來高考并非沒有優(yōu)點,在其它更好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出來之前,高考無疑不能否定。問題就出在高考語文題不能像其它學科考題一樣因復習效果明顯而吸引學生學習。我們的高考命題專家考慮的是他們所命的題如何深、如何新、如何奇、如何有創(chuàng)意,卻不考慮他們所命的題是否能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愿全社會都重視語文學習。若能以社會力量拯救中學語文,中學語文將很快出現(xiàn)新局面。先秦散文、兩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文學典型的涌現(xiàn),無不是社會熱潮推動的結果。建議各級各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門都要制定讀書制度,并注重落實。

愿高考語文命題盡快改革,并以是否能調動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習興趣為衡量試題優(yōu)劣準則。高中學生為什么喜歡其它學科,卻不喜歡語文,顯然是高考功利驅使。其它學科學習效率明顯,分數(shù)懸殊大;語文學科效率不明顯,分數(shù)懸殊小,多學少學,努力與否,考分差不多。

高考語文命題應獎勤罰懶,像數(shù)理化等學科一樣,拉開分數(shù)距離,讓喜歡語文、勤懇學習語文的學生得高分;讓不重視語文,不積極投入的學生得低分。知識面可考寬點,題型可多樣化,多出一些評卷操作性強的題。

第4篇: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閱讀;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8-0268-02

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人才應該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博大的戰(zhàn)略胸懷、激揚的創(chuàng)造思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需要人文素質的滋養(yǎng)。在物質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類呼喚著人文精神,社會呼喚著人文素質教育。因此,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教育,擺在了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試從閱讀教學的角度談談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和體會、探索和實踐。

一、人文素養(yǎng)的探討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人的發(fā)展除了能力發(fā)展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個性的形成。然而,在中學教育中,語文學科已經(jīng)成為升學的工具,語文教學圍著高考轉,考分成為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唯一尺度。教育目標被“定位于為社會即時的政治、經(jīng)濟服務,為個人的謀生、找工作準備。這樣的定位――為職業(yè)做準備,確實很現(xiàn)實,也很容易見效,可是它忘記了教育的終極目的――人格完善”。上世紀90年代初,教育界逐步掀起了一個研究教育的主體性問題的熱潮。在整個過程中,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傳播,以人文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風起云涌,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是學習的主體,必須尊重其主體地位。學習者能夠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形成向上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體系,以及具有強烈學習的自我指導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能夠重視情感、動機價值觀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教育需要開啟智慧和授受知識,也必須進行身心的訓育和人生境界的潤澤和點化。作為最具有深刻人文內(nèi)涵的語文學科,它理當負擔起應負擔的重任。2003年始用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教育不僅僅是語文技能的訓練,同時它還是陶冶性情、建構學生精神和心靈世界的教育。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也必須是“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總體生成,是要學生在語言的海洋里感受民族文化、接受情感熏陶,從而在對文本的體驗、思索中立起一個完整的人”。這表明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已成為語文教育的共識。人文精神成為當代教育的一種理念,它提倡教育以人為本、關注人、關注人性、關注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強調生活態(tài)度、人生觀、人格修養(yǎng)等方面的教育。雖然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勞動者不再只是單純處理生產(chǎn)對象,更要處理好生產(chǎn)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及人際關系。學會與他人協(xié)調工作,與自然和平共處,關心人類命運,持樂觀、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是每一個現(xiàn)代人所要具備的素質。眾所周知,閱讀是對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則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以“立人”為未來,提出了閱讀鑒賞的目標?!霸陂喿x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边@是新課標關于閱讀與鑒賞目標中帶有根本性的要求。這是關系到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培養(yǎng)“整體的人”的根本問題。英國作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讀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敝R能夠塑造人的性格,閱讀可以滋潤人文素質。中學生從12到19歲,是心理世界最豐富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將從不自覺變得一點點地意識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內(nèi)容和做人的價值。所以,中學教育是否具有人文性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教育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任何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豐潤的人文氣質,這些都需要在中學階段完成。

二、人文素質教育和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

1.改變觀念,激發(fā)興趣。教學改革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教育思想。蘇軾曾在《李民山房藏書記》這樣寫道: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文中的“觀書”,即閱讀。蘇軾認為,一個人的學習,成為像孔子一樣的圣賢,是從閱讀開始的。閱讀不是練習技法,而是為學生的發(fā)展“打精神的底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對于弘揚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閱讀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質的養(yǎng)成應該是不成問題的。然而,在高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在一張試卷定終身的現(xiàn)狀仍然存在的今天,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難上加難。因為,現(xiàn)在的學生是務實的,與考試無關的書籍往往不看,而且在大多數(shù)的家長眼中,與課本無關的書都是“閑書”。家長不僅不讓孩子看書,有的還收起來,束之高閣。甚至,有的家長要求老師禁止學生看課外書。教師應是學生閱讀的榜樣和導師,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教師。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一個才情橫溢的語文教師,其獨特新穎的教學藝術、富有魅力的教學個性和富有文采的教學語言,是足以吸引學生、令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沖動的。從這層意義上說,教師的素質,包括高尚品德、淵博知識、人生涵養(yǎng)、人格力量和精湛教學技法在內(nèi),是真正吸引學生的教學之本,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和人文素質起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2.立足課堂,閱讀教學。首先,回歸傳統(tǒng),注重積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從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人文素質的營養(yǎng)。教學中,不但要將課文讀熟,還要求其中的名篇均要背出,只有心口并用,“口而誦,心而惟”,才能“胸藏萬里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以閱讀為載體,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當學生誦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時,教師可以勉勵他們?yōu)橹腥A之崛起而不斷發(fā)憤圖強;當學生誦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可以提高他們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當他們誦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可以激勵他們面對,威武不屈。學習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人生瑰寶,既可陶冶學生的情操,又可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其次,以人為本,注重感悟。中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少講,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一天上8節(jié)課,如果每節(jié)課教師都滔滔不絕,又有多少學生記得住呢。教師要把絕大多數(shù)時間留給學生講,調動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要講的是學習方法,是知識的規(guī)律。好的教師應向課堂要效率,因為閱讀,是充滿著個體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一個教師,如果沒有內(nèi)心的感受,沒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激情講授,怎能感染學生。教師在授課時,應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冷靜的分析,應該將作品中的人生形態(tài)、情感形態(tài)通過異質同構原理,轉換成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生形態(tài)、情感形態(tài),從而滿足、升華中學生的人生需求、情感需求,并因此使他們獲得學習的,在這種中,提升、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

3.得益課外,閱讀經(jīng)典?!肮Ψ蛟谟谠娡狻?,書籍,特別是經(jīng)典著作,是影響學生精神發(fā)展的最優(yōu)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已成為當今全球教育界的一個基本共識。美國教育機構為中學生列出的必讀書目就有20部之多。美國教育部分規(guī)定,這些數(shù)目“數(shù)十年不變,且要參加相關內(nèi)容的考試”。高中學生,面對大海般的書籍,會無所適從,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選擇讀物,向他們推薦名著。筆者曾在高一年上學期針對課本的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各推薦一本書,它們分別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魯迅的《朝花夕拾》、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論語》、《史記》和《古文觀止》等。每逢寒暑假,教師又給他們開列了以下書單,同時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他們的寫作水平也得以進一步提高。教師讓學生利用課前三分鐘進行演講,由學生向同學們推薦一本好書,教師及時點評,同學參與打分,這樣堅持下來,不僅擴大閱讀視野,而且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幫助學生理解和積累閱讀筆記,讓學生每周上交,教師批閱,給予點評指導;不定期地組織他們進行一次課外閱讀筆記互換互看活動,讓他們分享讀書的快樂、成功的快樂。我校2007屆學子田雅君同學曾說:“從我自身來說,我首先受益于老師獨有的‘課前3分鐘’環(huán)節(jié)。每個同學都有機會上臺鍛煉展示自己。每輪要求不一,第一次,大家分享一些有感觸的文章故事,第二次,是作為演講比賽,第三次是介紹你所喜愛的文人。在每一位同學展示后,老師都會與我們分享一些她的想法,并給同學一些建議。如此風雨無阻,對班上學生的幫助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學會分享,用最少的時間讀到各式精彩的文章,同時更大地鍛煉了我們當眾講話的能力,增強自信。老師是真正地為學生以后發(fā)展考慮,而非局限地一切為高考服務?!?/p>

總之,書籍是人類生活長期發(fā)展的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素質持續(xù)產(chǎn)生的邏輯前提。因此,立足于課堂閱讀教學,得益于課文閱讀,人文素養(yǎng)教育就不會成為空談。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我們一起來關注人文素養(yǎng)教育,將人文素養(yǎng)教育堅持到底。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9,(9).

第5篇: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1.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技工院校進行語文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掌握了閱讀技巧,就可以把握課文主題思想和脈絡,完成獨立閱讀。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語文教學比較注重聽與說,是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積累了語言,學會對語言的領悟與理解。所以在語文學習中,不只是學會了聽、說能力,同時也學會語言運用能力。語言是人與人交流和溝通的基礎,具備了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自然而然地學會溝通能力、交際能力,這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交流和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知識、素質修養(yǎng)等多方面能力。

3.有助于開發(fā)學生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語脈清晰、用語嚴謹,同時也要注重對思維的開發(fā)。學生經(jīng)過語文課文的學習,可以靈活的運用語言,提高了說話效率,掌握了交際能力,這些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技工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現(xiàn)狀

技工院校多數(shù)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普遍相對較弱,他們的認知能力不強,而且對人際事物的洞察、分析和判斷能力也不夠,尤其是在遇到問題是,不能準確地把握問題的實質,對人際信息的捕捉能力不夠,所以對問題很難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這就造成學生處理問題時表現(xiàn)出信心不足,不能夠很好地通過人際溝通解決問題??傮w上,學生自身對交往的意愿不高,所以溝通和交際能力相對薄弱。在技工院校中,學生往往只關注對技術、專業(yè)的學習,對語文不夠重視,也缺乏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技工院校的學生用于語文學習達到一個小時的不到5%,閱讀半小時的不到19%,即使有些所謂熱愛閱讀的學生,往往都是讀小說、看漫畫等,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三、技工院校語文教學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方法

1.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技工院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一些文學經(jīng)典可以通過話劇表演等方式,使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個人素養(yǎng)。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讀物,并通過交流和討論了解學生閱讀進度,幫助他們掌握要領。并鼓勵學生交流讀后感,分享讀書經(jīng)驗,進而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而且,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學習和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這是他們提高溝通能力的必要條件,個人的認知力與其溝通力是成正比的。溝通的內(nèi)容不只是信息交換,其中包括知識、技巧和動機等?,F(xiàn)代社會的信息化程度發(fā)展較快,學生具備了閱讀能力,就可以拓寬知識面,提高認知度,增強理解力,這些是學生人際溝通的基本知識儲備。

2.營造溝通環(huán)境

現(xiàn)代教學要求以學生為本,教學以溝通方式為主。教師根據(jù)教學計劃決定教授的內(nèi)容和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要持與學生平等的心理定位,鼓勵學生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溝通能力,創(chuàng)造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首先要通過自身的溝通能力,與學生建立真誠友好的師生關系,保證溝通無障礙,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營造和諧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建立信心,放松精神,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課外活動或是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讓學生抒發(fā)觀點、建立自信,開發(fā)自身的溝通能力。如在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照片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朱自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然后通過讓學生觀察荷塘月色亭,發(fā)表對文章的見解、觀點,闡述作者是通過哪些描述來表達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自由的渴望,讓學生更生動更直接地理解借境抒意的表達手法。學生在組織語言陳述個人見解、觀點時,就是對自身溝通能力很好的鍛煉和發(fā)揮。

3.優(yōu)化交際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貼近生活地營造交際的氛圍,這樣可以讓學生放松并積極地參與。教師通過創(chuàng)制生活情境、渲染情感,使課堂有如生活現(xiàn)場,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如在講授老舍的《我的母親》時,為了理解文中所表述的母親對子女的舐犢之情,以及子女對母親的感激、懷念和贊頌之情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母親對自己的關懷與照顧進行展開描述與表達,切身感受到角色的所要抒發(fā)的情感,不僅可以讓學生很好抒感,提高表達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德育素質。

4.充實業(yè)余生活

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是學生喜愛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組織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如詩歌朗誦、話劇表演、有獎征文等活動,讓學生獲得展示自我才華的舞臺,提高人際的交往與溝通能力。

第6篇:高中語文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文化傳承;人文通識;高校應用型人才;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219-02

一、人文通識課程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意義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越來越多的地方性高校不斷豐富和拓展教育教學課程,積極探索人文通識課程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創(chuàng)建應用型特色培養(yǎng)的院校,更應該構建人文通識的課程體系,對人文通識的教育體系做更多的嘗試和探索,以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目的。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人文通識課程不僅能夠提供相應的基礎性教學,還能主要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所謂人文通識課程,就是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所在。這不僅有利于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還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與模式。從學科的角度上來說,人文通識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性較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較清晰;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說,人文通識課程體系有別于傳統(tǒng)的學科,滿足了專業(yè)課程對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拓寬了學生的思維途徑,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人文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混合模式。

二、人文通識課程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現(xiàn)狀分析

1.人文通識課程在高校之間差異較大。目前由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很多高校的課程設置也遵循了國家的規(guī)定,按照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進行課程的安排,這也導致了學校之間對于主修課程設置的差異不是很大,主修及主體課程的學習主要包括英語、計算機,思想政治學習等。但對于文化素質教學的進行來說,各高校的教學安排則有很大的不同,各有特色。人文通識教育主要承擔起了文化素質教育教學的重任,而人文通識課程是通識教育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和實踐基礎,盡管各院校人文通識的課程設置有所差異,但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通過了解人文通識課程的設置狀況,仍然可以了解目前我國高校通識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并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加以改進。

2.缺少濃厚的文化積淀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上來說,目前我國各高校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人文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還缺少濃厚的文化積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體系構建中,人文通識課程的設置十分重要,有利于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體系構建和實施,它是實現(xiàn)文化傳承的主要媒介,是完成歷史使命的主要途徑,也是應用型人才的必備技能。因此,針對目前人文通識課程缺少濃厚的文化積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性的現(xiàn)狀,我們要積極尋找原因,不斷積累文化的底蘊和內(nèi)涵,提高文化的自覺性。各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人文通識課程體系中的師資力量,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重大地延伸和拓展,為我國人文通識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構建貢獻力量。

3.國內(nèi)外的通識教育模式存在差異。目前各國都在積極地適應教育改革形式,努力地探索適合本國的通識教育教學的模式。我國的基本國情與其他國家不同,這也決定了我國的人文通識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人文通識的設置一般以體驗課程或者共同學習的課程形式來進行,主要追求的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發(fā)展性,摒棄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許多國外的學校會要求學生在入學的前兩年以人文通識教育為主,重視和強調人文通識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設置和開設多元化、跨專業(yè)的學科,為學生提供更加先進和豐富的知識??梢哉f,國外對于人文通識教育的構建模式在應用型人才中的應用,為我國在教育改革中實施人文通識教育提供了依據(jù)。因此,我國目前十分重視人文通識課程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認識到要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在于人文素質教育。我國主要是通過加強學生在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文修養(yǎng),這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意義所在。

三、人文通識課程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的建構策略

1.充分認識人文通識教育的理念及作用。人文通識課程在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認識人文通識的教育理念及作用是有效實施人文通識教育和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前提和要求。人文通識課程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方面的理念是開闊學生思維、培養(yǎng)健全人格,在檠生提供豐富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式。然而,很多高校并沒有認識到人文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沒有完全理解人文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內(nèi)涵,很難提高人文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因此,我們要明確人文通識課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一致性,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蘊藏于人文通識課程中,強調人文通識學科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人文通識教育教學的作用和主要目標在于通過人文通識的教育理念,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構建。

2.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文通識課程體系。人文通識課程是所有課程的基礎,是人文素質提高的關鍵。但人文素質課程又不像其他課程一樣,具有可操作性,人文素質課程本身就相對比較抽象,因此,我們將人文通識課程融入于應用型人才的創(chuàng)建和構建時,要注重人文通識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各高校需要精心地篩選和構建人文通識課程,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人文通識課程的實施,爭取最大限度地覆蓋所有的知識點和傳統(tǒng)文化,來保障文化的傳播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將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很好地傳承下去??茖W合理地構建人文通識的課程體系,首先在設置課程時要注意各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融合性與差異性,還要注意對各種文化的傳承和關注。其次,科學合理地構建人文通識課程體系,要強調寬度和深度的融合,即要求認為通識課程不僅要涉及的范圍足夠廣,還要有一定的深意和可探究性,能夠使學生學習完人文通識課程后,對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合理科學地構建人文通識的課程體系,可以借鑒和結合國外的相關成果,但還是要根據(jù)我們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定位,切不能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特點。例如,我們可以在思想道德課程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元素,也可以將理論或西方經(jīng)典的哲學思想與中國的發(fā)展情況和國情結合起來。如此構建的人文通識教學體系更加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

3.注重人文通識課程的形式多樣性。人文通識課程在應用型人才中的構建,要注重課程的多樣性,要充分利用校內(nèi)、校外各種豐富的、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來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除了基礎的教學課程外,各高校還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嘗試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比如,可以開設與人文通識課程相關的系列講座、邀請著名的專家來學校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或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特定的相關人文通識教學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專門的網(wǎng)站,將一些專家講座的視頻以及相關資料到網(wǎng)站上,以供學生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下載和學習。要鼓勵學生們閱讀一些經(jīng)典的著作或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選修課,通過考核后給予一定的學分。另外,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通識理念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多向思維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高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四、總結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多部門的共同配合,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才能構建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人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我們要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fā),突破應用型人才體系培養(yǎng)的固有模式,強調人文通識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強調人文通識課程在提高文化傳承和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優(yōu)勢性,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建構和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體系,以推動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樂平.高校本科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實現(xiàn)途徑――我校人文類通識課程體系的初步構想[J].國際商務(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12,(05):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