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古代文學研究熱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文學研究熱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代文學研究熱點

第1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1.地方文化資源的調查

地方文化資源是個廣義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有針對性的調查活動,選擇適宜古代文學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查。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跡則是其中重要的內容。文化古跡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qū)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跡留存之地,許多詩詞作品都和文化古跡分不開,有些詩詞成就了一方名勝古跡,而文化古跡又孕育了詩詞??疾爝@些文化古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環(huán)境與氛圍,不再停留于書本文字之間。此種實踐教學一是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由老師組織學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跡考察,二則可布置學生在寒暑假等節(jié)假日在自己家鄉(xiāng)或者旅游地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的內容可以包含了解這些文化古跡的歷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與其相關的詩詞,探討歷朝歷代往來文人足跡,分析積淀下來的文化蘊含,并進而結合考察的親身感受來鑒賞與之相關的詩詞,從而感受與文本分析不一樣的詩詞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調查不可或缺的內容。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積淀共同的孕育下每個地方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會顯現(xiàn)在城市的各個方面。如湖南衡陽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廣東肇慶的端硯文化、龍母文化,這些地域文化現(xiàn)在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宣傳名片,成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從而具有當代特色。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調查了解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關資料,調查其在城市各處之運用,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和探尋了古代文學作品在今天之運用和古代文化在當今之顯現(xiàn)。如可組織學生調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樓盤命名、小學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學生在調查研究中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當?shù)氐胤轿幕部梢越佑|到古代詩詞在今天之運用。再次,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地方民間傳說有著濃厚的地域風情,與地方風物、特產(chǎn)、古跡聯(lián)系在一起,往往成為傳奇、小說的母題,折射當?shù)孛耖g信仰。對他們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調查,故而在實踐教學中多布置給學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組織的形式對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間傳說進行搜集整理。地方戲曲是以藝術形式流傳地方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面臨發(fā)展傳播的困境,讓學生參與到地方戲曲的了解、傳播中去,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藝的認同,又從表演層面讓他們體會到古代戲曲的魅力,這是對書本戲曲文本的有力補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最后,地方節(jié)慶風俗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可以開展的內容。節(jié)慶風俗,有著顯著的時間性特點,每到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tǒng)佳節(jié),則可布置學生搜集家鄉(xiāng)相關節(jié)慶風俗,就不同地區(qū)的差異可探討原因,同時查找有關節(jié)俗的民謠民歌,比較其與傳統(tǒng)節(jié)慶詩詞的異同。

2.地方文學文獻整理

古代文學有著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學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為學界的熱點,那么與之對應的地域文學文獻的搜集整理,則是區(qū)域文學史的編寫與研究之基礎。而這自然也應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地域文學留存的方式有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及碑刻文獻,傳世文獻中的地域文學文獻搜集,主要讓學生到地方圖書館查閱地方志,找出相關地方文學資料,同時讓學生利用文獻查找知識,使用文學電子軟件,用地方特色詞匯搜索出地域文學作品。出土文獻的地方特色文獻搜集,主要是搜羅整理地方近年來出土文獻以及文物古跡、碑刻等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主要的文體有楹聯(lián)、詩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與文化資源調查共同進行,如組織學生在考察文化古跡、調查地方特色文化與調查地方民間傳說、戲曲等時同時進行搜集文學資料,把參觀走訪時看到的聽到的隨手記錄下來。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讓學生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所搜集的文學作品匯總,分文體、分內容整理。這些搜集與整理鍛煉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發(fā)現(xiàn)的眼睛,讓他們感覺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也要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就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中來,培養(yǎng)其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學生在對地方文化進行課外考察和文獻搜集整理中遇到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以此作一個選題,幾位同學組成興趣小組,把相關問題探討清楚,弄清來龍去脈。如學生在調查某個古跡時發(fā)現(xiàn)在此題詠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師據(jù)此鼓勵學生探討古代曾經(jīng)到過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過此,在此題詠的詩詞主題有哪些等等。這類學習研究無論選題大小,都為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提供相關參考,也讓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從學習深入到研究的領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選題是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己發(fā)生疑問而產(chǎn)生的,對學生而言有研究興趣和動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勵學生將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匯總,繼而可以向開發(fā)地方文化研究資料數(shù)據(jù)庫等方向進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傳與承繼

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目標之一。課外考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對地域文化的承繼,青年學子必將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地域文化進行宣傳,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識底蘊,另外也在宣傳活動中加強其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同時也將古典文學知識運用到宣傳寫作中。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課外考察的時候以地域文化為主題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古文游記寫作等。同時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參加一些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

二、地域文化與實踐教學方式

1.課外考察

課外考察是了解、利用、開發(fā)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徑??梢詮亩喾矫嬲归_:一是組織參觀地方文化古跡,這類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關知識準備,如布置學生查閱文物古跡的歷史地理資料,檢索與此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外出參觀的時候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感受其歷史人文環(huán)境,了解當?shù)氐奈幕尘昂腿宋木?,故而可以在參觀完后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相關的詩詞作品。二是調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這類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當?shù)氐赜蛱厣?,從建筑、街道、飲食各個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觀察與積累中讓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當?shù)靥厣幕?。三是走訪民間藝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曲,記錄那些還存留在口頭的故事、戲曲,對一些演出以圖片、錄像等形式拍攝記錄下來。總之,課外考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開展的基本方式,是學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礎,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掌握調查、走訪的研究方法。

2.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的實施

現(xiàn)今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發(fā)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項學生活動,許多高校以學生項目申報、立項和完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許多大一學生而言,在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往往選擇關注地方社會、地域文化做完選題,因此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調查了解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實施,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筆者就曾在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學生以三四人為一組,以當?shù)匚幕默F(xiàn)狀調查和歷史考察為主題,選擇一個具體的方面來做調查研究。學生通過從撰寫申請書到實地調查項目內容及至完成結題報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鍛煉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積累和加深了他們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3.實踐基地的平臺建設

高校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往往依托于當?shù)厣鐣Y源,因此在學校周邊地區(qū)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成為深化高校與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徑。而這樣一個合作平臺,也同樣可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則為合作奠定基礎,讓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實踐聯(lián)姻。一是可在地方圖書館建立文獻整理實踐基地,讓學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聯(lián)、地方戲曲文本、地方歷史文獻、地理方志、當?shù)爻鐾恋谋就仄龋欢强砂训胤轿幕^等作為學生文化實踐基地,調研地方謠諺、地方風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調研基礎上分析探討與古代文學之關系。筆者曾讓學生以實踐基地為依托,調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稱由來,并由此分析與地方歷史和古代詩詞作品之關聯(lián)。

4.社團活動的開展

學生社團也是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而高校學生社團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類別,就是地域文化類社團,這種地域文化類社團是以對地域文化共同的興趣而集結在一起的不同專業(yè)、不同系別的學生,其活動形式也更為自由輕松。因此可以利用這樣一個平臺,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承與宣傳。一方面是將地域文化引入校園生活,進行宣傳介紹,這類介紹可以社團刊物為載體,刊載一些介紹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關詩詞,或者開展地域文化的專題討論,舉辦一些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古典詩詞吟誦比賽,邀請當?shù)厮嚾诉M入校園進行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加強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傳,如以社團活動的方式組織社員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傳資料,組織學生到市區(qū)一些地方進行宣講、傳發(fā)?;蛘咦珜懴嚓P作品在校報、地方媒體、網(wǎng)絡進行刊發(fā)宣傳。這些社團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活動的同時,也讓學生文學、人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5.學生學術沙龍

今天的大學生已是自主獨立、個性張揚的一代,學生學術沙龍已在高校普遍開展,這種把個人自學與集體討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合起來的交流方式讓學生的探索和討論更為自由、自主。學術沙龍大多以專題討論的形式開展,而地域文學、地域文化易成為這種專題討論的重要選題,故學術沙龍也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以地域性視角來探討古代文學的選題,結合了古代文學的學習,同時又觀照了本地特色,讓討論者更容易找到共同興趣。因此以學生學術沙龍方式開展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在開放、輕松的學術交流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對地域文化的關注,對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學作品的喜愛。

第2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在教學內容方面,“老師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優(yōu)勢,對教材重新取舍,并講授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一項最受追捧,345份有效問卷有209位同學肯定了此項。與之相對比,“客觀嚴謹?shù)刈裱滩捏w系,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項,只有不到30%的同學認可。但老師太過隨意地發(fā)揮也不太受歡迎,只有15%的同學對“老師自由隨興地調整教學計劃”這一項表示贊賞。與此相關聯(lián),調研表中設計了“你心目中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老師是什么樣的”這一自由陳述環(huán)節(jié)。雖然同學們的陳述五花八門,但通過綜合與分析不難看出,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是同學們最渴望的。同學們在描述老師時,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是“知識淵博”和“與時俱進”。與這兩個詞相比,“幽默風趣”“和藹可親”等出現(xiàn)的頻率僅居其次。這一調研結果對老師們大有裨益。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也印證了:此次調研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同學們最真實的想法和愿望。例如,關于司馬遷的生平,幾乎所有的文學史和有關資料都認為司馬遷的一生大致與漢武帝相始終。但郭沫若先生早就此提出過異議,認為司馬遷有可能是被殺害的結局,但郭老的觀點沒有得到《史記》研究界的肯定和重視。筆者對此話題有所關注和研究,并收集了一些有關資料,認為郭老的結論是有據(jù)可循的。于是在課堂上,我向同學們講授了自己關于司馬遷之死的研究成果,同學們凝神靜氣地聆聽,生怕漏掉一句話,課堂教學效果極佳,也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史記》的興趣。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學教育,因為大學生已經(jīng)是成人,知識量和知識欲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所以高校教師不能滿足于只讓學生了解基本的知識,不能只停留于賞析的層次。這就需要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能夠做到深入淺出。比如《詩經(jīng)•關雎》的主題,傳統(tǒng)的說法是《毛詩序》的“后妃之德”,雖然今人已不大相信此說,但讓學生了解這一說法卻是必要的;至于其是否正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陸游教子曰:“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對于高校教師來說,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功夫是在教學方法之外的。這首先需要教師很強的責任感。除了教師自己的學術研究要不斷進步之外,還需不斷關注自己教學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它們及時補充到教案中,教授給學生。筆者從事高校教學工作十余年來,自己的古代文學教案年年都有新的補充和修改,每一次教案的更新都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也使自己對課堂教學更有信心。記得在講授陶淵明時,所有教材和有關資料一致認為陶淵明是個超然世外、悠然自得的人。

如果我按部就班地照此觀點講授,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有學者2012年在核心期刊,認為:“陶淵明的一生,尤其在歸隱后,心中始終有著強烈的矛盾與痛苦:他對白首無成的焦慮,對聲名的渴求,對死亡的憂懼,始終糾纏在他的內心。所以他不得不借酒消愁,從先賢那里尋求精神上的安慰。陶淵明并非那樣的超然世外,悠然自得。”我在課堂上把關于陶淵明的這一最新觀點和結論傳授給學生,得到了同學們的普遍肯定,收到了很好的反應。又如,關于莊子《逍遙游》中大鵬的形象,傳統(tǒng)觀點一直認為,大鵬雖然能高飛于九萬里的高空,但它也需要借助風才能做到,所以大鵬最終也是莊子否定的對象。但學者對此最新的研究結論是:“莊子描繪了一個理想的逍遙境界,大鵬就是向這個理想境界勇敢進發(fā)的追求者的形象。”我在課堂上向同學們講授了這一最新觀點,同學們非常興奮并給予肯定,教學效果極佳。作為高校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業(yè)務能力,關心學術前沿動態(tài),把自己和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學跟上時代,富有新鮮的魅力。這樣做固然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大為受益,老師也會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尊敬和人生樂趣。教師還應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感化、熏陶和啟迪。高校教師面對已經(jīng)是成人的學生,要善于圍繞優(yōu)秀文學作品,與學生達到一種心靈的溝通、審美的愉悅,分享對所學專業(yè)知識進行探索、研究所可能有的喜悅、困惑與焦慮,交流對人生、事業(yè)、情感等重大問題的認識與思考等等。教學活動的最佳境界,或者說最高境界,應該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知音境界。筆者在這方面曾做過一些嘗試,圍繞著諸如“屈原是否可以離開楚國而出走”“莊子的逍遙人生境界是否有現(xiàn)實性”等話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對這些話題的討論是否有最終結論,或者最終結論是什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討論,師生之間進行了一次人生觀及世界觀的交流、溝通與思考。這對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和距離都大有裨益。

二、對古代文學課外閱讀的調研與思考

文學的學習,除了課程教學之外,閱讀和拓展是反映教學的延展性和深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通過“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總量占整個文學閱讀的比例”這一問題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在同學們的閱讀活動中占據(jù)了比較大的比例。在345位同學中,回答這個問題的有284人。根據(jù)我們對研究對象的了解,沒有填寫具體答案的同學中,有很大比例是極少進行古代文學作品閱讀活動的。結合具體數(shù)據(jù)來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占課外閱讀總量的比例小于10%的在345位參與調查者中有70人,而高于50%的也是少數(shù),只有17人。絕大部分同學都在10%-50%之間。其中,占10%的有50人,占20%的有67人,占30%有72人,占40%的有26人,占50%的有24人,這些是比較集中的。從這一結果來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該是比較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的。但在這看似可喜的結果背后,當我們進一步調查古代文學閱讀的內容時,也發(fā)現(xiàn)半數(shù)以上同學所進行的古代文學閱讀基本限于課堂涉及的作品,有20%的同學能夠在課堂講授之外閱讀作品選中其它的大部分作品,而真正能夠在教材之外認真開展古代文學閱讀的學生,僅有73人??梢妼糯膶W作品延展閱讀的引導還需要加強。在當前古代文學的拓展課程方面,關于詩詞和古代文化的主題是同學們比較感興趣的,也是文學院當前比較重視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對古典詩詞朗誦和背誦活動的態(tài)度”大部分是積極的,愿意積極參與的有245位,但其中有大量的同學選擇了“愿意參與,但擔心做不好”,可見還需要進一步鼓勵。對于古典詩詞寫作或古典戲曲改編等實踐性的學習內容,同學們也很有興趣,普遍覺得能提高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不過在成立古代文學興趣社、創(chuàng)辦古代文學內部刊物的問題上,持贊同態(tài)度、愿意參與的只有大約40%的同學,群眾基礎還不是很堅實。

三、選擇古代文學進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調研

畢業(yè)論文是學生在本科階段進行學術研究的一個指定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愿意選擇古代文學作為畢業(yè)論文選題的同學有139人,占有效問卷數(shù)的41%;不愿意的有111人,占32%;還有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93位??吹贸鰜?,古代文學對學生還是有不小的吸引力。而在不愿意選擇的理由中,古代文學太難是比較主流的意見??佳惺潜究仆瑢W走向研究的重要途徑,在341份有效回答中,有187位同學保留了考研的選項,其中愿意選擇古代文學方向的有51人,而選擇其它方向的有136人。在考研方向的選擇中,仍然以傳統(tǒng)的唐代文學為大宗,其次是明清、先秦和宋代文學。顯然,在傳統(tǒng)的唐宋熱點之外,隨著明清文學研究的深入和地方文化發(fā)展的推動,同學們對近古文化和文學的了解更加深入,興趣不斷增強??傮w看來,本次調查是一次比較深入的教學信息的互動,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則可以通過調查更加了解學生的心態(tài)和需求。同學們認真的態(tài)度從調查表上的留言可以體現(xiàn)出來。“這樣的調查很好,期待能帶來真正的變化。”“希望調查的結果能有實際的體現(xiàn)。”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思路并加以操作,將調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實處。通過本次調研,我們確定的基本改革思路和目標是:

(1)運用盡可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

(2)更新教學觀念,切實落實多媒體教學和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中“滿堂灌”的傳統(tǒng),努力使古代文學教學注入更多生動活潑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因素。

(3)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案,去除陳舊的觀點,代之以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3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20世紀80年代末,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一書指出:“中國文學一個時期地域性相當突出,另一個時期地域性又淡化下去而融入文學的民族特色之中,并為民族特色增加新的成分,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一條規(guī)律。”[3]42應該說,這是中國文學研究領域明確提出文學的地域性命題并加以學術性探討的開始。在這之后,學界也出現(xiàn)了諸多探討地域和文藝關系的著作,但大多數(shù)集中在古代文學領域。至于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界,對此問題帶有明確的方法意識進行研究的則寥寥無幾,只有在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文學研究和現(xiàn)代文學流派研究中,會涉及到地域文化對于文學的部分影響,比如嚴家炎在上世紀80年代末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流派史》一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論者對地域文化和現(xiàn)當代文學之間關系的初步思考。20世紀90年代中期嚴家炎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區(qū)域文化從書”是地域文化和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嚴家炎在該從書的《總序》中,對過去的地域文化研究作出了精辟的總結后指出,過去人們“對于地域的理解,注意力似乎過分集中在山川、氣候、物產(chǎn)之類自然條件上,而對形環(huán)境的諸般因素則相對忽視”,在他看來:“地域對文學的影響是一種綜合性的影響,決不止于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更包括歷史形成的人文環(huán)境的種種因素,例如該地區(qū)特定的歷史沿革、民族關系、人口遷徙、教育狀況、風俗民情、語言鄉(xiāng)音等;而且越到后來,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確切地說,地域對文學的影響,實際上通過區(qū)域文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起作用。即使自然條件,后來也是越發(fā)與本區(qū)域的人文因素緊密聯(lián)結,透過區(qū)域文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才影響和制約著文學的。”[4]2與以往文學與地域文化的研究相比較而言,地域文學研究多關注的是地域文化對于文學相對靜態(tài)和封閉的影響力,文化地理學則更多強調文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及其文化生態(tài)、文化景觀、文化擴散等對作家創(chuàng)作的滲透性。此后不久,王富仁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這些觀點實際上將“地域文化”擴大到了文化地理學的層面上,并將之和“20世紀中國文學”聯(lián)系起來,為“地域與文藝”這一古老命題注入了新的學科內涵和時代意義,而且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本身也是一種思路和方法上的超越與突破。文化地理學與文學的研究在2000年末前后抵達最活躍的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文化地理學與文學的評論文章、著作。

中國文學研究———文化地理學的視域

(一)文化地理學對文學史發(fā)展的建構。文學史的研究一般都與歷史發(fā)展研究是緊密相連的,但文學的構成并不只是與時間與關,其產(chǎn)生的空間對文學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容忽略的巨大作用。因為文學并不是縱向單時態(tài)發(fā)展的,還有橫向的因素如環(huán)境的變遷、文化、宗教等等都影響、生發(fā)了文學的發(fā)展,所以從縱橫的雙時態(tài)去研究才能反映文學史的全貌。如文學的中心轉移而造成文學版圖的改變。縱觀中國文學史,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文學版圖的形態(tài)是不同的。袁行霈在《中國文學概論》一書中論述中國文學家的地理分布時說:“在某個時期、同一地區(qū)集中出現(xiàn)一批文學家,使這個地區(qū)成為人才薈萃之地;在某個時期文學家們集中活動于某一地區(qū),使這里成為文學的中心區(qū)?!保?]43最明顯的如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出現(xiàn)的解放區(qū)延安文學現(xiàn)象,眾多的文人作家在陜北叢聚創(chuàng)作,形成當時解放區(qū)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

(二)作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即通過對作家出生地與分布地的分析,研究各地的文學人才的分布規(guī)律。文學人才群體的形成與特定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有密切聯(lián)系。如我國文學史上山水田園詩的作者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鄉(xiāng)。曾大興認為:“中國歷代文學家分布重心的形成,與京畿之地、富庶之區(qū)、文明之邦、開放之域等地域環(huán)境有密切關系。社會政治環(huán)境、經(jīng)濟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對文學家的分布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政治、經(jīng)濟、文化這三者都以地理環(huán)境為依托。但真正對文學家地理分布格局起決定作用的、最直接與最穩(wěn)定的因素是文化。文化重心在哪里,文學家的分布重心就在哪里,文化重心向哪里移動,文學家的分布重心就向哪里移動?!保?]501-505由此而言,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海派、京派作家的出現(xiàn)都與文化重心有關,而西部自古以來作家作品數(shù)量就少,整體區(qū)域創(chuàng)作水平偏低的現(xiàn)狀也與其所處文化邊緣地區(qū)有關。

(三)文化地理對文學風格形成的作用。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均不可避免地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時間意義上講,不同時代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程度,主流話語的價值取向,風俗民情的演變狀況等因素均在不同層面上構成了個體生存的特定環(huán)境與創(chuàng)作背景,且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約、影響著作家的觀照視角與創(chuàng)作取向。從空間意義而言,作家的創(chuàng)作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進行的,地域界限直接決定或間接影響著作家寫作的空間范圍,尤其在地域環(huán)境造成的文化隔離現(xiàn)象之后,個體的創(chuàng)作因為顯示了地域文化的性質與特征從而成為該文化系統(tǒng)的表征[6]2。在中國文學多元共存的發(fā)展格局中,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學創(chuàng)作總是彰顯著風格各異的藝術魅力。(四)研究作品的空間特征。文學作品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是在一定時空內對自然、社會的現(xiàn)實反映。作品是作家頭腦中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認識,作家營造的空間都不可避免地帶有當?shù)匚幕乩淼睦佑。彩亲骷壹耐兴枷肭楦械囊环N地方意象。從作家筆下的空間描繪中,讀者可以認識到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語言特色,風土人情,習俗等等。不僅如此,研究者還可以透過作品對當?shù)氐恼?、?jīng)濟等有一定的體察。研究作家筆下展示和建構的空間意象,可以發(fā)現(xiàn)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歷程及其空間的美學意境,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學研究角度。

文化地理學視域下中國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空間

“空間”是文化地理學研究范疇中的關鍵詞,一切物質的存在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的范疇,文學的存在也是如此,離不開時間與空間這兩個維度。文學研究介入空間維度,關注民族、家庭、信仰、風俗、制度在地域間的流動和相互關系,從而展示更立體、更全面的文學脈絡。中國文學以文化地理學作為研究文學的原點,將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相交融,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學解釋體系,其獨到的解釋能力,能從文學的文本及文學現(xiàn)象中解釋出更深層的意義,探索和揭示出人與地理之間充滿感情的關系,詮釋出原創(chuàng)性的文學價值。文學與文化地理的結合,使空間成為文學研究的重心。空間的地理因素是產(chǎn)生文學的條件之一,所謂地理因素包括氣候、土壤、河流、海洋、山地、交通、地理位置、森林植被、自然風景等。這些地理因素以“人”作為中介,構成了文學直接描寫的內容與對象,使地理因素與文學產(chǎn)生了十分密切的關系。王瑤在論述東晉的玄言、山水和田園詩歌的流變時曾談到地理因素對文學的深刻作用:“當文化中心和名士生活還滯留在北方黃土平原的時候,外間風景沒有那么多美麗的刺激性,能夠使他們終日在‘荒丘積水’畔逗留徘徊……中國詩從三百篇到太康永嘉,寫景的成分是那樣少,地理的原因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楚辭詩篇之所以華美,沅澧江水與芳洲杜若的背景,也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幫助。永嘉亂后,名士東渡,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和他們追求的自然心境結合起來,于是山水美的發(fā)現(xiàn)便成了東晉這個時代對中國藝術文學的絕大貢獻。”[7]261可見自然地理是影響文學風格乃至思潮的一大原因?!暗乩硪厥俏膶W想象力的源泉,是文學風俗畫的遠景,或者是價值世界的地理象征和認同的隱喻,具有精神地理的意義;它也可能是真正塑造文學地域風格的無形之手,賦予了文學以獨特的地方色彩,使之成為某種文學風格的‘注冊商標’。”[8]176-177在談及自然地理條件對文學的影響的時候,人們對“人化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因素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更為關注,自然地理的因素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結合而作用于文學生產(chǎn),自然透過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氣質性情影響了文學。因此,在空間中的文學,并不是單一的自然地理因素形成的,而是受其人文環(huán)境的諸多因素所制約的,如空間維度下豐富的文化層面對文學的影響。

(一)文化區(qū)。齊魯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秦文化、嶺南文化和江河源文化、塞外文化、文化等眾多的文化區(qū)域源流多異、風貌互殊,由此生成的文學也千姿百態(tài)。這種地域文化因素長久地影響著文學的素質和氣質。如樊星在《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一書中精辟地概括了我國當代文學的地域特色:“齊魯?shù)谋瘣?,秦晉的悲涼,東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異,楚地的絢麗,吳越的逍遙,巴蜀的靈氣”等。他在該書中還分析說明了當代城市文學的地域差異,論述了當代京味文學、津味文學、漢味文學、海味文學、蘇味文學風格上的地域差異,認為地域文化小說是當代文壇最富于民族文化意味的一大景觀[9]。

(二)文化擴散。通過家族的聯(lián)姻、分支和遷徙,并帶著家族文化的基因在文學領域承傳和旅行,最后涉及到作家的人生軌跡、作家文學群體的形成和文化中心轉移等等,也即為文化整合。地理空間的維度是我們考察文學的發(fā)生和變異重要的因素:“如文學發(fā)達程度的地區(qū)差異(以文學家和文學作品的多寡為主要指標),各類文體的區(qū)域異同及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的深入淺出,文學題材與風格的地域特色,個別地區(qū)的文學背景,地理環(huán)境對文人靈感的培育與文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形成文學地域差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與人文地理環(huán)境因素等等。”[10]174這些對于我們解釋文學的深層文化意義,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材料依據(jù)和智慧源泉。

(三)文化景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對作家的生命感覺和寫作形態(tài)起了不同的模塑作用。這種作用體現(xiàn)為:第一,可以提供作品的創(chuàng)作素材;第二,激發(fā)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第三,文化地理環(huán)境特有的地域民風、民俗、語言影響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與風格;第四,作為生活條件的地理環(huán)境塑造著作家的心理素質(如氣質、性格、性情等)與審美情趣,尤其是對作家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的作用最為重要。由于地形地貌乃至整個自然地理、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造成不同地區(qū)人群的體貌、性情乃至趣味習尚的不同。如我國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自然環(huán)境不同而形成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審美心理素質的差異。不同的文化景觀形成了作家各異的美學風格和文化精神。對作家而言,自身所處的文化地理環(huán)境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對其個性氣質與審美心理進行刺激,形成了作家在審美風格方面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如汪曾祺生長于蘇北的下河流域,此地歸屬吳文化圈,虞友謙先生在《吳文化傳統(tǒng)之政治解讀》一文中認為:吳地自古的政治弱勢,形成了吳文化心態(tài)產(chǎn)生疏離、逃避政治的傾向,或自處于政治邊緣地位,或將政治追求深埋于潛意識之中,而把現(xiàn)實的目光和心智投入非政治的其他層面,促成吳人從尚武向崇文的轉向,也造成吳地經(jīng)濟、學術、科技、教育、宗教以及偏于世俗、享受生活的各種藝術形式的繁榮[11]。置于吳文化圈內的汪曾祺的作品中有著濃厚的吳文化特質,形成與吳文化內核同構的精神氣質、審美觀念和人生價值取向。在文化精神方面,“文學作品中的描述同樣涵蓋了對地區(qū)生活經(jīng)歷的分析,文學作品中充滿想像的描述使地理學者認識到了一個地方獨特的風情,一個地區(qū)特有的‘精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深深感動并在作品中描寫了對地區(qū)大吃一驚的理解[12]41。文化地理塑造了作家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是一地區(qū)文學所獨有的內核。從文化地理的視角下對文學精神進行分析,對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是作家所處地理人文環(huán)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這些文化因素決定人的生命意識、生存意識、人生意識,并構成了作家綜合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識的核心,由此決定了作家的文化精神特征。如西部文學是在特定的西部地理人文條件下產(chǎn)生,體現(xiàn)典型的西部特征。西部精神中體現(xiàn)著西部文化結構:廣闊的地域空間與嚴酷的自然條件,虔誠的,獨特的邊疆意識,高度的英雄意識、積淀深厚的孤獨意識。這種西部文化在西部文學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西部獨有的文化精神,如對民族自信心的張揚、對人性的發(fā)掘、對底層生活的關注、對英雄主義的呼喚[13]。

第4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培養(yǎng);大學生;戲曲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26-01

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從其產(chǎn)生就帶有濃厚的娛樂性,并逐漸成為千百年來“高臺教化”的一種道德宣揚載體。自20世紀90年代起,人們對多媒體的運用替代了對傳統(tǒng)戲曲的關注,戲曲傳播處在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成長在大學校園里的新一代,更是與戲曲有著深深的隔膜,但他們又肩負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歷史重任。因此,大學校園要借助各種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大學生們的戲曲興趣。

一、文學課堂對戲曲興趣的培養(yǎng)

文學課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傳統(tǒng)戲曲的內容,尤其是元雜劇與明清傳奇。在授課時,首先要求教師要講清楚中國戲曲的發(fā)展歷史,從原始的歌舞到漢代“角抵戲”、唐代“參軍戲”,再到“宋雜劇”“金院本”“宋元南戲”,最后到元雜劇與明清傳奇,各個階段的特征、名著、作家等要全面生動地告訴學生。其次,適當播放與所講內容一致的昆曲、京劇、豫劇、秦腔等名家名段,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教師要引領學生對戲曲文辭進行審美化欣賞,諸如對戲劇名著中優(yōu)美文辭的深入評析?!段鲙洝贰盎渌骷t,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的難以名狀、難以捉摸的“閑愁”;《牡丹亭》寫杜麗娘的自省:“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長生殿》中李龜年對楊貴妃姿態(tài)的描摹:“那娘娘生得來似仙姿佚貌,說不盡幽閑窈窕。端的是花輸雙頰柳輸腰,比昭君增妍麗,較西子倍豐標。似天仙飛來海嶠,恍嫦娥偷離碧宵。更春情韻饒,春酣態(tài)嬌,春眠夢悄,抵多少百樣娉婷也難畫描!”據(jù)此,教師從言辭及唱腔賞析的角度,深入細致地講解,逐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審美獎賞中對戲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二、相關公修課對戲曲興趣的培養(yǎng)

戲曲鑒賞課堂更進一步對戲曲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專業(yè)解讀,本課程的任務是對學生進行中國戲曲文化的普及,內容涉及戲曲的發(fā)展歷史、基本表現(xiàn)形式、唱腔流派、行當裝扮、戲曲音樂、戲曲臉譜、選段演唱。學生對其內容應該是好奇而有興趣的,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制作體現(xiàn)中國戲曲唱腔、服飾、化妝、臉譜、舞美等特點的課件,熱情洋溢地介紹戲曲的引人之處。如《紅樓夢》中,林黛玉看《西廂記》“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聽昆曲《牡丹亭》唱詞,便“心下思忖:‘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略這其中的滋味?!!眹鴮W大師王國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因此,在講戲劇名著的同時,也要分析其演唱選段,展開師生之間的互動,借助多媒體戲曲視頻播放、師生演唱等方式,深刻體會戲曲的文化之美,切實提高學生們的戲曲藝術審美能力。組織學生開展戲曲狀況的調查、進行當代戲曲熱點的討論,增強學生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感和迫切感。力爭使大學生們成為戲曲的欣賞者與傳承者。

大學語文課堂也無可避免地涉及到戲劇名篇的教學,教師仍應借助視頻,生動有趣地告訴學生戲曲發(fā)展的歷史、戲曲的使命、戲曲的未來。解析中國戲曲名篇的內容及戲曲文化的功用,播放賞析經(jīng)典的唱段,以此來喚起大學生們對戲曲的興趣。

三、第二課堂活動對戲曲興趣的培養(yǎng)

欲使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興趣,還需要在課外拓展上下功夫。組織愛好戲曲的學生成立戲曲活動小組,研讀經(jīng)典片段,體會內在精神;進行吹拉彈唱的演練,每人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劇名段進行練習,通過練習,加深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體會,更全面體會戲曲藝術的魅力。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戲曲表演與比賽。

對于戲劇名段的演唱要側重練習。盡管學生演練的不如專業(yè)演員,但只要是達到了最基本的演唱要求,也就達到了目的??傊?,培養(yǎng)大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既要從時代特點入手,也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還要從課程作品的思想及片段唱腔的特點入手,相信經(jīng)過課內外的引導,大學生的戲曲興趣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周雄.中國戲曲教學難點及其解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

[2]魏琦.當代大學生戲曲文化素養(yǎng)缺陷分析[J].滄桑,2010(4).

[3]趙筠.“中國古代文學”戲曲教學手段新探[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7).

作者簡介:

第5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文學世家 家族文學 家族文學史 晁氏家族 中國文學世家史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08)10―0115―06

一、文學世家現(xiàn)象與家族文學史的構想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族,它們或以兄弟見稱,或以父子擅名,或以祖孫顯榮,或以叔侄并著,類型眾多,不一而足。其中有些家族經(jīng)歷三代、四代乃至十幾代而文士輩出,代不乏人,有的家族文才濟濟的家史甚至還跨越數(shù)朝,顯然它們已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學世家。如六朝時期的陳郡陽夏謝氏,一門風雅,代代相傳,自謝安(320―385)至謝胱(464―499)已歷150余年,先后出現(xiàn)過謝靈運、謝胱這樣的左右文壇風氣的人物。當時與謝氏并稱的琊臨沂王氏更是以其悠長的家族文學傳統(tǒng)自矜于世。宋代澶淵晁氏從宋初至南宋的二百年間,文獻相承,“家傳文學,幾于人人有集”(四庫全書《(嵩山集)提要》),產(chǎn)生了以晁迥(951―1034)、晁補之(1053―1110)、晁沖之(?-n26)、晁公武(1101-?)為代表的一批文人作家。明清時期文學世家更是有增無減。如北方臨朐馮氏家族,從明中期馮裕起,至清前期馮協(xié)一止,共歷七世,在明清兩朝經(jīng)歷了二百年的風雨歷程,其中馮裕、馮惟敏父子在文壇上有較大影響。南方吳江沈氏跨越明清兩朝,綿延四百余年,共歷12世,文人輩出,先后共有文學家139人,作品集百余部,產(chǎn)生了沈、沈自晉這樣的著名戲曲家??梢娂易逦膶W與文學世家自漢魏以來歷代普遍存在,并非只是一種個別現(xiàn)象。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現(xiàn)象在我國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中也同樣存在。如金、元時期的耶律氏貴族文學,是遼代耶律倍(899―936)一系的皇族文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繼續(xù)和升華,從金中葉的耶律履(1130―1190)到元泰定年間的耶希亮(1247―1327),延綿四代,經(jīng)歷了近二百年的發(fā)展,將契丹民族的文學水平推向輝煌的峰顛,其中耶律楚材、耶律鑄父子的創(chuàng)作代表著契丹族漢語書面文學的最高水平。如果忽略耶律氏這段貴族文學歷程與此前的遼代皇族文學之間的幾十年斷層,則二者合起來的歷史持續(xù)四個世紀之久。明代云南地區(qū)的麗江土司木氏家族世代尚文,詩禮傳家,僅就其影響最大的“六公詩”來看,從木公(1494―1553年)至木增(1587―1646)這六代父傳子繼的文學傳統(tǒng)也維持在百年以上,保留下來的文學著作就有11種之多。由此可見,文學世家與家族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繁榮局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重視。但是,以往學界對此的關注多局限于少數(shù)最為顯赫的文學家族;今天,隨著學術研究的迅速發(fā)展,許多以前鮮為人知的文學家族已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并正在成為當前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據(jù)初步檢索,自2000年以來的八年間,單是直接以文學世家及其文學、文化研究為題的博士論文(不含博士后出站報告)就在12部以上,碩士論文在28部以上,而同期公開發(fā)表的相關學術論文顯然是一個大得多的數(shù)目。不過,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還缺少通覽中國文學世家全局和演進全程的著述,純粹的個案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文心雕龍?序志》)的弱點,因此建構一部文學通史以總攬中國文學世家與家族文學的興衰歷程,探索其發(fā)生、演變規(guī)律,就體現(xiàn)了這一領域學術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上述文學世家分別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活動的長期歷程,也為建構相應的一部部家族文學史準備了客觀條件和良好素材。眾所周知,今天的文學史編著已不再是按時問線索對文學史實進行的簡單羅列,隨著其整理文獻功能的弱化和文學批評功能的加強,文學史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有別于專題文學研究的學術范式。迄今為止,盡管文學史的范式和類型已多種多樣,但還缺少家族文學史這一品種。因此,基于文學世家和家族文學的豐富素材,建構和編寫一部或多部家族文學史,不僅反映了文學史學建設的要求,同時也必然對文學世家及相關研究形成新的視角,提出新的要求,指示新的門徑。下面試以宋代晁氏家族文學史為例,首先探討為單個文學世家建構文學史的意義、主旨和編著中可能面對的具體問題,然后以此為基礎展望創(chuàng)建相應的文學通史的問題。

二、家族文學史建構對于文學世家研究的意義

南宋程敦厚在論及“文獻相繼,久而不替”(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八六)的宋代晁氏時曾說:“若夫淵源授受,不失其傳,而極其變,則本朝號文章家,莫盛昭德之晁?!笨梢婈耸霞易鍢I(yè)文的悠長歷程是一個家族文學得到充分發(fā)育的重要文學一文化現(xiàn)象,這在宋代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家族中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顯然,梳理和描述晁氏文學由“淵源”而“極其變”的基本歷史過程就能構成一部比較完整的家族文學史。那么,建構一部晁氏家族文學史的必要性到底何在呢?

首先,由于文學史具有綜合性這一基本特點,家族文學史的建構能夠使我們獲得觀照文學家族和家族文學的宏觀視角,拓展研究的深度。

家族文學史的撰述要求全面總結、呈現(xiàn)一個家族的文學業(yè)績,描述這個家族文學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直至衰落的全過程。為此,全面清理本族作家、家族成員及其作品,梳理他們的世系家譜,就成了此項工作的首務。亦即,在重點關注主要作家的同時,對家族內其他所有作家和家族成員都不應忽略。事實上出自同一家族的文人作家,既具有世系血緣上的天然聯(lián)系,又因為宗族親情關系而通常聯(lián)系密切,因而彼此相關的材料既多,關聯(lián)度亦大,彼此的生平行跡、文集、作品提供了觀照對方的角度和途徑。這為我們進行該族人物的考辨、世系的清理、家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多重渠道。通過充分發(fā)掘和綜合運用這些資料、信息,我們就可以解決該族文人和家史研究方面的不少疑難問題。例如由于晁氏文人薈萃,著述甚多,歷來文獻和研究成果中關于他們的記載在名字、行第、占籍、作品、行實等方面存在不少混淆失誤,通過相關材料的綜合與比對,這些問題往往迎刃而解。同時我們還可以將這種綜合研究和整體把握的方法從家族史的研究貫徹到作家作品的研究,特別是利用同族作家之間的親緣關系來深化對主要作家作品的研究。例如關于著名“大晟詞人”晁端禮的相關資料十分匱乏,由于其詞絕大部分

無題無序,其作年難以知曉,一些內容也難以理解。但因為晁端禮與族侄晁補之交往密切,他們的詞集也多唱和之作,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晁補之生平事跡較詳?shù)奶攸c,對晁端禮不少詞作進行編年,使我們能夠加深對晁端禮生平和作品的了解。

隨著一個文學家族的作家作品以及相關資料的匯集,我們就獲得了進一步揭示這個文學家族與其文學活動的特色及其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條件。在這種情勢下,總結家族傳統(tǒng)與家族文化的特點,認識家族文學的發(fā)生、發(fā)展、直至衰落的一般歷程,把握其發(fā)展脈絡和演變規(guī)律,探討同族作家作品的異同與承傳關系,評價該族文學在當時文壇獨特的地位、影響,就成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可見,建構家族文學史的內在要求能夠引導我們關注家族文學研究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拓寬其研究空間和研究途徑,并有效避免對作家作品的孤立對待、簡單羅列和生硬拼湊現(xiàn)象。

其二,由于具有鮮明的時段性,家族文學史的建構有利于我們將家族的興衰史與本族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使我們在二者的關聯(lián)中獲得探討家族與文學互動關系的良機,揭示家族文學盛衰的內在動因。

如果說綜合研究和整體把握在一般的家族文學研究中普遍都可能做到,那么家族文學史研究則因其歷時考察必然給相關研究引入明確的時間維度,這既是家族文學史建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家族文學史研究的獨到之處。綿歷數(shù)代上百年的家族文學史必然呈現(xiàn)出階段性的特征,這是由于時代社會、文風的變遷和宗族作家的陣容、境遇、心態(tài)等方面的變化所致。作家是生活在社會中,然而在傳統(tǒng)的宗法制社會里,他首先是生活在自己的家族里。家族的盛衰榮辱強烈地影響和制約著作家的思想情感。以晁氏家族的情況來看,晁氏這個大家族的形成和長期興旺保證了它為文壇輸送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從而使家族的文學盛況得以持續(xù)不斷。晁氏享譽文壇,肇始于宋初晁迥、晁宗父子相繼執(zhí)掌朝廷詔誥典冊的撰制,這種清閑顯貴的近臣地位和天下甲門的顯赫門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時晁氏父子主要從事于廟堂應用文學,代君立言、為國秉筆、歌功頌德是晁氏文學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恐怕這也是晁氏文名在當時顯極一時,卻很難在后世文學史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原因。晁氏文學的真正興盛是在北宋中后期,隨著晁氏家族三個支系的繁衍壯大,晁氏舉族人口劇增,晁氏作家以群體的陣容登上宋代文壇,以致于蘇軾有“信其家多異才耶”(《與黃魯直五首》其二)的驚嘆。到了北宋晚期,晁氏那種盛極難繼的仕宦局面在黨爭與宋徽宗集團黑暗統(tǒng)治的沉重打擊下,晁氏群從多在遷謫廢黜之中,整個家勢因而呈明顯的衰落狀態(tài)。這時晁氏作家的創(chuàng)作普遍流露出明顯的衰門意識和懷祖情結,同時家族榮譽和清正家風得到大力弘揚,濃厚的宗族親情和批判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精神得到充分展現(xiàn),晁氏深厚的家族傳統(tǒng)和家族文化成了文學表現(xiàn)的重要內容和激發(fā)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力,此期晁氏文學因此打上了鮮明的家族烙印。隨后在靖康之難和南渡之中,晁氏遭遇了國破家亡的巨大災難,他們失去在京師和中原一帶的百年祖業(yè)和家園,被迫流寓他鄉(xiāng),分處南宋版圖的東中西地區(qū),彼此天各一方。由此,深沉的故園之思和傷感的“憫孤”(晁公《嵩山集》卷一《憫孤賦》)情懷在晁公武、晁公兄弟的詩文中表達得相當突出。顯而易見,宗族的盛衰與其文學的演變休戚相關,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晁氏這個典型個案中得到生動展示。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家族與文學的關聯(lián)與互動在家族文學史里能夠得到相當準確的考察,這也是避免對二者關系單純橫向考察、簡單處理的有效手段。

其三,由于有了精確的時間坐標,家族文學史的建構也有利于我們將某族文學放到當時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文學文化發(fā)展演變的進程中作動態(tài)考察,探討其興衰的時代動因和社會根源。

整個看來,晁氏這個文學文化盛族產(chǎn)生形成于趙宋王朝這個崇文盛世里,在兩宋社會贏得廣泛的推崇,晁氏子弟大多沐浴著“文學之家”(晁說之《嵩山文集》卷二《靖康元年應詔封事》)的榮光而成長。追溯晁氏家史,其興衰的歷程真可謂“與國同休”(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八六《成都蘇教授》)。在奉行佑文政策和重視科舉的新王朝,“寒跡孤進”(晁迥《昭德新編?自序》)的晁迥與其子宗憨“以文學、政事位朝廷,晁氏始大”(晁補之《雞肋集》卷六五《晁夫人墓志銘》);“其子孫埠掌勵志,錯綜藻繢之,皆以文學顯名”(喻汝礪《晁具茨先生詩集序》,載晁沖之《晁具茨先生詩集》卷首)。然而隨著北宋王朝的覆滅,晁氏遭遇到國破家亡、“分散各南奔”(晁公《嵩山集》卷四《喜三十二弟來》)的厄運。南渡后的晁氏失去了京洛地區(qū)的家園田產(chǎn)和文化高位優(yōu)勢,失去了舉族聚居的相互照拂和濃厚的家族文化氛圍,晁氏優(yōu)良的家族傳統(tǒng)因為失去其附麗的物質基礎而沒能保證晁氏文學在南宋文壇的持續(xù)興盛??v觀晁氏家族的文學史,其在熙寧、元豐以來的北宋后期,出現(xiàn)在北宋文學進入的同時而稍晚。以晁補之、晁說之、晁端禮、晁沖之等為代表的晁氏文學中堅與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為代表的北宋文壇之間所保持的親密師友關系表明,他們文學事業(yè)的成功既植根于晁氏深厚的文學傳統(tǒng),也沾溉于北宋文學的澆灌滋養(yǎng)。也正是由于與蘇門文人集團的密切關系以及與舊黨人物更深的淵源關系,晁氏文人的政治立場和態(tài)度也明顯受其影響,最終導致他們在新黨執(zhí)政的北宋晚期遭受貶謫罷黜的政治命運,從而給家族發(fā)展和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深刻的影響。晁氏文人在北宋中后期為學尚友的價值取向和政治處境也鮮明地反映出北宋文人所具有的強烈結盟思想。

其四,由于獨立的文學譜系的建立,家族文學史的建構可以使一些以往被忽略的作家的地位得到凸現(xiàn)而受到重視,并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家族文學批評尺度。

以家族文學為本位的研究必然要求清理出一個按血緣關系聯(lián)結起來的作家陣容,在家族文學史里又必然按照時間先后、輩倫關系和他們各自在家族文學中的地位作用建立一個自足的作家譜系。這個譜系一旦梳理出來,在文學通史和其他文學史里分散各處的同族作家就可以在家族文學的旗幟下統(tǒng)一起來。特別是在一個具有精確時段標識的家族文學史里,一個作家除了世系上可以找到準確的位置,同時其在家族文學中的地位也可以得到明確定位。如在晁氏這個文學譜系中,晁迥不但是這個甲門盛族的奠基人,同時也是家族文學的開山鼻祖,后來子孫將他這位“獨步晁丞”引以為榮。當我們從晁氏文學史的本位出發(fā),不但可以發(fā)現(xiàn)已被一般文學史淡忘的晁迥及其文學業(yè)績,而且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文學史上具有類似命運的晁公邁、晁公的殿軍地位以及晁說之、晁詠之在家族文學鼎盛時期的重要地位和他們在北宋文學時期的活躍作用。陸游正是從晁氏文學歷史演進的角度發(fā)現(xiàn)和認識晁公邁的文學地位的:

蓋晁氏自文元公(晁迥謚號)以大手筆用于祥符天禧間……浮五世百余年,文獻相望,以及建炎、紹興。公(指晁公邁)獨殿其后。(《渭南文集》卷一四《晁伯咎詩集序》)

可見,有了家族文學史這個整體觀念的統(tǒng)攝,相關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盲點、空白便容易得到關注,各方面的具體研究在這部文學史中的地位也容易得到合理的確定。

隨著一個家族文學體系的確立,它的每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成就地位也就可以從本族文學這個坐標體系中得到闡發(fā)。且看清人對晁公遍及其詩文的評論:

王士禎嘗評其詩,謂在無咎、叔用之下?!疗湮恼?,勁氣直達,頗有崎歷落之致,以視《景迂》、《雞肋》諸集,猶為不失典型焉。(四庫《嵩山集》提要)

顯然,不管是王士禎,還是四庫館臣,他們都將晁公與其父輩晁補之(字無咎,著有《雞肋集》)、晁沖之(字叔用)、晁說之(著有《景迂生集》)進行比較,從而獲得對晁公迦的詩文成就較為具體、客觀的認識,進而探究其因由和價值。實際上這也是對晁氏作家進行統(tǒng)一審視和整體把握的結果,體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家族文學批評角度和方法,是特別值得我們在家族文學研究中加以借鑒利用的。

除上述方面。家族文學史之必要還表現(xiàn)在它反映了家族文學相關研究成果整合提升的要求。以晁氏為例,當前關于這個家族及其文學文獻的研究產(chǎn)生了以四部博士論文和多部專著為代表的許多研究成果,形成為一個研究。由于文學史的綜合性等特點,晁氏文學史的建構有利于我們充分吸收利用這些成果,深化提高對這一研究領域的認識。同時,由于晁氏作家活躍在兩宋文壇二百年之久,因而這部家族文學史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為具體而微的宋代文學史,成為我們觀照宋代文學發(fā)展演進的一個難得的窗口。此外,憑借家族文學史分時段考察的方法,我們還可發(fā)現(xiàn)一些以往為人忽視或鮮為人知的關聯(lián)。例如,對于晁沖之政和末離京隱居具茨一事與晁說之此間辭官退隱新鄭之事,如果聯(lián)系到政和初晁端禮接受蔡京的推薦人大晟府以及晁氏對此“舉族恥之” (陸游《家世舊聞》卷下)的態(tài)度來考慮,則三者之間的關聯(lián)不難推知:沖之和說之此時隱退的舉措隱含相同的動機,都具有維護家聲的意義。盡管現(xiàn)存文獻不見他倆與同宗的晁端禮有來往記載,但其復雜微妙的親族關系由此得以窺探。

三、家族文學史編著中的具體問題與對策

(1)內容的確定。家族文學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作家作品固然是其關注的重點,但又遠非單個作家作品的簡單相加;它不但應該包含共時態(tài)下群體特征的總結,也應該包含歷時態(tài)下整體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的把握;不但需要關注家族興衰的歷程,同時也需要關注家族文學發(fā)生的時代與文學文化背景,特別是它們之間的深刻關聯(lián)。并且,我們還需研究家族與作家的主體特征,總結歸納家族傳統(tǒng)與文學傳統(tǒng),探求家族文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因。此外,還有一個影響內容確定的重要因素,這就是古今文學觀念的差異。古人通常是“大文學”觀念,文學與實用文寫作、學術著述乃至書畫藝術混合不分,這個古今差異顯然會影響到文學史研究對象的界定、重心的確立乃至分期的劃分。今人寫文學史當然應該以現(xiàn)代的文學觀念為旨歸,同時古人的文學觀念也應該得到適當?shù)募骖櫋<匆允闱閷徝乐呐c實用文的關系來看,它們在古人那里常常相輔相成、彼此融合,如晁氏家族在宋代被“海內推為文學之家” (晁說之《嵩山文集》卷二《靖康元年應詔封事》),首先起于晁迥父子顯赫的廟堂文學活動,而這對于晁氏后來發(fā)展成現(xiàn)代意義的“文學之家”又具有重要的奠基意義。且看晁說之對此中關系的揭示:

我家之前文有作也,得時其在廊廟,在北門,在西掖,在東觀,國人譽之……其后子孫坎壕失職而流離饑餓者有之,或發(fā)為凄涼苦辛之言,則人以為怨;否則,慷慨涇渭之言,而人以為謗。(《嵩山文集》卷一七《崇福集序》)

可見晁氏文學整體上存在著從廟堂文學向純文學轉向的趨勢。正是書命歌頌的公文寫作開啟了晁氏“以翰墨為業(yè)”(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家族文學傳統(tǒng),而作為家業(yè),這也是晁氏后人失去從事廟堂文學活動的機會時轉向純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力。由此可見晁氏文學史在將其純文學活動作為重點進行清理的同時,還應將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轉換軌跡以及它們分別在家族文學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出來。當然,對于其廟堂文學的具體內涵,則可以省卻詳細的筆墨。

(2)分期的劃分。家族文學的興衰與家族的命運休戚相關,但顯然又不能同一始終:它與當時文壇往往聲息相通,關系緊密,但又有其不同的起伏趨勢。中國歷史上的家族文學現(xiàn)象一般都有一個從興起到衰落的過程,都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點。如明清沈氏文學世家的四百年歷程可以分為初興、全盛、持續(xù)發(fā)展和衰落四個時期。而宋代晁氏文學史,筆者認為它也明顯呈現(xiàn)四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即以廟堂文學見長的宋初時期、群體陣容形成的元韋占時期、登上巔峰的北宋晚期和走向衰落的南宋前期。由此可見,家族文學史的分期在參考家族興衰史和當時文學史的同時,應當以這個家族作家群體的消長與其創(chuàng)作的階段性變化為主要依據(jù),也即按家族文學自身呈現(xiàn)的階段性規(guī)律來確定分期。

(3)敘述的雙重視角。隨著家族文學史框架的搭建和家族文學演進脈絡的梳理,觀照和評價一個家族的作家作品就有了雙重視角,即除了文學通史里的地位作用外,還有其家族文學史的角色和身份??偟恼f來,文學通史和家族文學史這兩個視角或坐標是統(tǒng)一的,作家作品在家族文學中的地位影響,取決于其文學通史里的作為。但在家族文學為本位的文學史里,本族作家的位次都將上升。如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在文學通史里只能算是名家,不可能占據(jù)主角的地位,而在晁氏文學史里,他是成就最高和影響最大的代表作家,其突出地位應該得到凸現(xiàn);而那些很難在通史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其重要地位也將在家族文學史里浮現(xiàn)出來,如晁說之、晁詠之、晁公邁、晁公以往少為人知的文學活動因此可望獲得探賾索隱式的發(fā)掘。因此,參照文學通史這個評價尺度,同族作家在家族文學史里應該得到恰如其分的關注與描述。

(4)家族文學史建構與家族文學專題研究的關系。文學史應該是一種宏大、開放的認識體系,它能不斷吸納最新的研究成果,遺棄陳舊觀念和錯識認識。故而家族文學史的建構依賴于家族文學相關研究的推進,但它又不是這些專題研究的簡單相加;文學史宏通的歷史視野和多方的比較,使家族文學史能夠達到更高的認識水平和前瞻性,從而對有關專題研究產(chǎn)生指導作用。如上文所述,那些以往受忽視的作家在家族文學史的坐標映照下其應有的地位得到凸現(xiàn),相應的考索與研究也隨即得以跟進,而這些專題研究的增強又會帶來對整個家族文學認識的深化與提高。當然二者的觀照角度、研究意圖和寫法還是應當有所區(qū)別,此處不再贅述。

第6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范文

論文摘要:《詩經(jīng)》是中華民族的元典,至今仍有研究的價值。兩千多年來的《詩經(jīng)》研究形成了《詩經(jīng)》學,今天研究(詩經(jīng))應有新的視角,如文化學的視角、原型批評的視角、比較文學的視角、新的倫理學視角,以期在傳統(tǒng)研究延續(xù)的基礎上有新的發(fā)展與突破。

由于中華文化自身傳承的固有特點,《詩經(jīng)》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己遠遠超出了一部詩集的范疇。雖自先秦以降,經(jīng)歷了文獻載體的變遷和文字異形、語言異聲的變化,但世人對這一中華元典的探究卻從未停止過?!对娊?jīng)》的學術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史”的過程,完全可以構建《詩經(jīng)》學術史,形成專門的“詩經(jīng)學”。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既要掌握《詩經(jīng)》研究史上的重要成果,也要善于總結其不足和失誤,在新的視角和高度上去探索這一重要元典的當下意義。

首要的問題是,研究《詩經(jīng)》在今天還有意義嗎?研究的題目是否早就做完了?我們先不講《詩經(jīng)》作為認識古代社會和研究古代歷史的文獻學價值,單就其創(chuàng)作藝術及文學功用而言,它不但對中國詩學體系及創(chuàng)作精神影響深遠,而且對今天詩歌學的發(fā)展及文論研究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關懷民生,貼近生活,批評社會黑暗,追求人類理想的精神也已經(jīng)縱貫古今,積淀為民族文化意識。朱光潛先生在《中國古代美學簡史》一書中說:“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大半是圍繞《詩經(jīng)》而作的評論和總結。”不但中國文論體系深受《詩經(jīng)》的影響,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體系及詩性言說特征等,也都與對《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接受、傳承的連續(xù)機制密不可分。從《詩經(jīng)》研究史中可以考察出中國文論的基本精神、生成特點,言說方式、思維特征等諸多內容,是解答古代文學及文論“然”及“所以然”的重要途徑。馮天瑜先生在其《中華元典精神》一書中首次系統(tǒng)闡述了“元典”的概念,“只有那些具有深刻而廣闊的原創(chuàng)性意蘊,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歷史上長期發(fā)揮精神支柱作用的書籍方可稱為‘元典’。此之謂元典,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說,即為一種本源意義的哲學文本或者詩性哲學,是其他闡釋文本的元語言和元符碼?!对娊?jīng)》是中華精神的元典文化,具有元典詩學精神,體現(xiàn)的是一個民族未被異化的元型文化,它對于民族文化在當代的發(fā)展,對于挽救價值迷失和重建價值秩序,克服后殖民主義文化侵襲造成的民族失語危機,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和很強的時代意義。詩經(jīng)研究的歷史是觀念更新的歷史,開放的多元研究是必由之路。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其合理內核,使其文化精神的原創(chuàng)性轉變?yōu)楫斚滦浴?/p>

所以,《詩經(jīng)》己不單純是一部古老詩集,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元典,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F(xiàn)在,許多國家的世界文學教材都介紹《詩經(jīng)》,更有許多國外學者在研究《詩經(jīng)》,《詩經(jīng)》已成為一項世界性學術研究。詩經(jīng)學的研究范疇已大大拓展,呈現(xiàn)出多元的研究模式,從傳統(tǒng)的注釋、考據(jù)、點評到今天的社會分析、藝術比較研究,新方法新視角不斷涌現(xiàn),研究的題目只會越來越多。中國現(xiàn)代詩經(jīng)學是對傳統(tǒng)詩經(jīng)學的繼承、革新和發(fā)展,《詩經(jīng)》是文學作品,我們可以進行文學、文學史和文藝學的研究;它是歷史資料,我們可以進行文獻學和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它是先秦漢語的代表,我們可以進行文字、民俗學的研究。此外歷代研究中的許多錯誤需要澄清,許多尚未解決的疑問巫待研究解答。系統(tǒng)論述《詩經(jīng)》對中國文學及中國文化影響的著作還很少,高質量提高型的《詩經(jīng)概論》還不多見,嚴謹?shù)臍v代研究概況及基本史料和研究性史料的編輯仍需要學者的努力,還有國外研究動態(tài),詩經(jīng)研究的反思與展望等等。

是否可以以二十世紀為界把《詩經(jīng)》研究史分為兩個部分,即二十世紀前的經(jīng)學史階段和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研究階段。經(jīng)學史階段主要把《詩經(jīng)》當作闡述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經(jīng)典,中間雖有漢學、宋學代勝,不乏對中國詩學體系的闡發(fā),卻終囿于經(jīng)學派系之爭的藩籬。而現(xiàn)代研究階段最大的成就是《詩經(jīng)》作為周人抒情言志的文學文本進入了欣賞和研究的視野。故而,探討《詩經(jīng)》學研究的成果與不足亦可以從經(jīng)學期和現(xiàn)代研究兩方面談起。

《詩經(jīng)》的詩教理論體系形成于先秦.,從孔孟到荀子完成了《詩經(jīng)》儒家文學觀的莫基。漢魏六朝文學繁榮,文論勃興,《詩經(jīng)》一度成為討論創(chuàng)作及藝術表現(xiàn)方法的關注焦點。到初唐孔穎達的《毛詩正義》問世,則標志著漢學各派的統(tǒng)一。隨后朱熹的《詩集傳》集中了當時訓話、考據(jù)的成果,成為宋人集大成的著作,中間初步涉及了《詩經(jīng)》的文學特征,注重思辯學風。清代于明代音韻學和名物考證基礎上,把考據(jù)學推到極致,對《詩經(jīng)》的文字、音韻、訓沽、名物進行了浩繁的考證,直到王夫之的《詩譯》,討論《詩經(jīng)》文學成就才開始變得堂而皇之。不難看出,二千余年的《詩經(jīng)》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層面上:一,關于《詩經(jīng)》的性質、時代、編訂、體制、傳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二,關于各篇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研究。三,對于其中史料的研究。四,文字、音韻、訓話、名物的考證研究以及校勘、輯佚等研究資料的研究?!对娊?jīng)》傳統(tǒng)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倫理意識的注疏考據(jù),固守“疏不破注”的教條,嚴重束縛了學術拓展?!耙浴对娊?jīng)》為對象的詩歌理論,或稱之為詩經(jīng)之學,與傳統(tǒng)的廣義文學概念和政治、倫理功能相聯(lián)系,成為一種經(jīng)學化的文學理論。”經(jīng)學期的《詩經(jīng)》研究多停留在探討前人得失的基礎上,述而不作,少有新的突破。長達兩千多年的附會和衍說,造成了學者“知有經(jīng)而不知有詩”,穿鑿附會的流毒于今尚存。《詩經(jīng)》成了政治倫理道德教科書,甚至標舉到“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地步。加之歷代師法家法,門戶之見,“詩之所傳,弟子所受,一字毋敢出入”,明知有誤也要堅持不改,并且多為掩飾,造成謬種流傳。此外,以史證詩也被濫用,很多人利用史實隨意穿鑿附會。崔述在《讀風偶拾》中說:“大抵毛詩專事附會。仲與叔皆男子之字,鄭國之人不舍數(shù)萬,其字仲與叔者不知幾何也。乃稱叔即為共叔,稱仲即為祭仲,情勢之合與否皆不復問。然則鄭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復字叔,鄭有祭仲他人即不得復字仲乎?”。微言大義者以理說詩,把愛情詩說為“奔之詞”,把自己認為“無益之詩”強行刪去,都到了令人瞳目的地步。劉散批評煩瑣的危害說:“分文析義,煩言碎詞,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卑喙淘凇稘h書·藝文志》里披露說:“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蔽逅暮蟮摹对娊?jīng)》討論中,尚且有人為了《靜女》一詩的主題及細節(jié),發(fā)文多達十幾萬言,爭論什么是“彤管”,什么是“黃”,董作賓竟為此編制了一幅《茅氏家譜》來說明一個“黃”字,可謂極致??梢姛┈嵉目甲C成為研究的通病。

二十世紀以降,新方法科學思路隨西學東漸,《詩經(jīng)》研究掀開了新的一頁,學者們引進西方相關學科,首先用歌謠觀點實現(xiàn)了《詩經(jīng)》由儒家經(jīng)典向文學研究對象的轉變,并且對《詩經(jīng)》中人性、人情、人道精神和藝術成就給予相當關注。尤其可貴的是學術思維更加辨證,中西貫通的學術格局初步形成。在這方面,王國維、、聞一多等大師導流于前,研究主體由封建士大夫轉變?yōu)榫哂惺澜缪酃獾默F(xiàn)代型知識分子。王國維創(chuàng)立了文獻—考古相結合的學術研究“二重證據(jù)法”,聞一多首開用民俗學研究《詩經(jīng)》的新路。民俗作為獨特的社會心理,具有文化的延續(xù)性和繼承性,屬人類學范疇,是我們透視《詩經(jīng)》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狀況的有效視角。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靜止片面理解關于文學藝術的理論,以政治實用主義作為方法論和批評標準,甚至是庸俗社會學批評,曾一度窒息了學術的發(fā)展。新時期以來,《詩經(jīng)》研究異軍突起,國外理論及批評思潮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如形式主義,新批評等注重文體內部結構的方法,原型批評方法以及文化人類學方法,另外還有文化分析、文化闡釋、文化詩學、文藝文化學、民族學、神話學等方法,一時難以盡數(sh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葉舒憲、傅道彬等學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理念,即精神形式的考古研究,逐步形成三條解讀《詩經(jīng)》的有效途徑:原始與現(xiàn)代相結合,中外各民族相比較;共時性和歷時性方法并重;文化方法、心理方法和文學本體方法相結合。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學者研究內容基本雷同,少有新意。普及型的今注、今譯、簡論、概論等著作已是疊床架屋,而從宏觀上研究《詩經(jīng)》文學成就,觀照其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影響的著作很少出現(xiàn)。這些都顯露出研究的自發(fā)性傾向和缺乏宏觀規(guī)劃的盲目性。如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學術研究也進入了跨學科、跨文化研究的新時期,史料集中,檢索便捷,地下新史料不斷發(fā)現(xiàn)。我們應該運用新方法,開拓新領域,努力把《詩經(jīng)》研究提高到一個新層面。 三

詩經(jīng)學是一門古老的學術,實現(xiàn)這門學術研究的現(xiàn)代化是歷史的必然。為此,必須進行研究觀念和方法論的更新。比如:

(一)文化學視角.作為中華文化元典的《詩經(jīng)》,其內容包括了哲學、政治、歷史、倫理道德、禮儀制度、文學藝術等等方面。就其文學性而言,它是言志的,是表達人的情懷的,是抒發(fā)作者思想感情的,它需要有靈感的萌發(fā),有美麗的言辭,有豐富的比喻和想象。《詩經(jīng)》作為中華民族最初的詩,其文學性是蘊涵在原始宗教神學母題中的,只是“在藝術的功能上履行著宗教的使命”。從中可以發(fā)掘先民關于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終極性問題的思考。《詩經(jīng)》構建了一個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文化格局和精神軸心,形成了與西方迥異的價值文化體系和精神心態(tài)。應該說,《詩經(jīng)》研究中這一人文價值關懷是長期缺席的?!兑捉?jīng)·.系辭》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比宋牡暮x就在于它是異于自然界的一整套倫理性的法則和秩序。比如關于“興”這一重要內涵的傳統(tǒng)闡述,主要有兩類,一是倫理意識的,一是頗近于文學范疇的。前者如鄭玄的“美刺”說,劉艇的“記環(huán)譬以托諷”,鄭眾的“托事于物”,皎然的“取義”說等;后者如孔安國的“引譬連類”,王逸的“引類譬物”,朱熹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等。奠定中華文化心理結構的基本上是儒家的“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實踐理性精神和道家“任自然以得天真”的天人合一精神,而“興”的意義就在于其融合儒道,成為生命美學的范疇。潘知常先生指出:“我們的美學研究最大失誤就在于固執(zhí)的堅持從主客關系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美學問題,不論是反映論美學,還是實踐論美學,都是如此?!逼涑霭l(fā)點或許和《詩經(jīng)》對現(xiàn)實強烈關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精神有神似之處?!拔膶W是文化的一個子系統(tǒng),文學的發(fā)展終究受制于文化模式,而文學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學對文化具有超越功能。”“使二者形成相互轉化和提升的良性關系。”所以從文化視角出發(fā),建立《詩經(jīng)》研究的文化視界應該是符合實際而且較為迫切的。

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維和體用不二的哲學觀念使文化和文學密不可分,在這種文化觀念統(tǒng)攝下,文學往往處于器用層面上,其獨立品格的形成使它與上述思維方式和哲學觀念的抗爭中形成了巨大張力和韌性的發(fā)展。同時,雜文學的觀念使文學具有極強的開放包容性?!鞍盐膶W置于文化背景中考察,既不是新路,也不是什么捷徑,既不是蘇聯(lián)模式的作家作品分析,也不是傳統(tǒng)的知人論世,而是真正意義的歷史文化的考察”。

(二)原型批評的視角.榮格修正了弗羅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創(chuàng)始“分析心理學”,把潛意識改造為原型研究方法論,對現(xiàn)代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澤及到對《詩經(jīng)》的研究,并且不斷升溫。榮格認為:自原始社會以來,人類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經(jīng)驗,長期積累就成為文化積淀,存在于人們共同的潛意識深處,成為文藝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原始意象”。這些原型,主要表現(xiàn)在神話、傳說和遠古儀式中,考察原型,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各種文藝現(xiàn)象的相互聯(lián)系,總結文藝規(guī)律。哈曼說,“詩是人類的母語”。格爾哈德。霍普洛曼說,“詩在詞匯中喚起對原始語詞的共鳴”。《詩經(jīng)》作為元典詩學,大部分詞匯潛存著深層母語結構中的原型意義,因而詞匯本身也便是具有元語言意義的“原始意象”形式。赤家忠認為,《詩經(jīng)》中的“原始意象”與“興象”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且含有宗教的文化蘊含。因此,《詩經(jīng)》的原始意象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起興之物的語詞,“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起興之物在先民的觀念里具有文化含義的蘊涵,賦予了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是先民整體宇宙觀念和社會觀念的具象化。這就是孔子主張的“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根本原因所在。無論是宗教還是神話,都是最初的哲學,這種混沌式的哲學思維下的起興之物的文化內涵,在我們今天看來則具有一種象征意義,而且這種象征意義往往具有闡釋的含混性和歧義性。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道德律令和倫理意識的存在,《詩經(jīng)》的意象具有獨特性,即被賦予一種比喻意義、道德意義和歷史意義,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真正的象征意義。因此,從“原型批評”的角度闡釋《詩經(jīng)》的原始意象,一方面是要消除強加的道德觀念和政治意識,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從文化闡釋角度解讀《詩經(jīng)》。榮格在研究了大量的先民神話以后,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指出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心理模式,顯現(xiàn)形式便是“原始意象”。榮格還指出,“對原始人來講,只見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夠的,這種外界的觀察必須同時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就是說太陽運行的過程應代表一位神或英雄的命運,而且歸根結底還必須存在于人的靈魂中?!标U釋《詩經(jīng)》的原始意象,要注重心理分析和原型批評的有機結合,即情感本體、心理本體和文學本體批評的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