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產品分析范文

農產品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產品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產品分析

第1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 渠道 創(chuàng)新

一、前言

農產品是我們生存的必須品,而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這便說明了務農所帶來的效益越來越少,而究其本質,并非全歸因于天災,更多的問題是出在了渠道上,中間渠道商壓低收購價的同時也抬高了售價,這種行徑不僅僅損壞了農戶的利益也造成當地市場價格失真,如今我們更應該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不然農產品市場將會崩盤。

二、對各類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淺析

(一)銷售公司分析

銷售公司能集中農產品,增加農產品保險和加工等增值服務的可能性并緩解”農戶”與“市場”間的矛盾;但從實際運作上卻發(fā)現以下問題:風險高而且存在行政干預。

(二)專業(yè)市場分析

專業(yè)市場的銷售方式具有以下優(yōu)點:銷售集中,利于分散性和季節(jié)性強的農產品銷售,為及時集中分析并處理市場信息提供了條件,并及時做出反饋;但專業(yè)市場存在著諸如市場管理矛盾突出,市場體系不健全,稅收管理標準不一,市場配套的服務設施不夠健全。不能夠有效地去實現市場功能延伸等方面的問題。

(三)網絡銷售分析

通過網絡銷售的渠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農產品生產地區(qū)的供給情況,有著信息傳遞量大、信息交互性強的特性;但從大范圍來看網絡錆售還有困難,農戶的網絡基礎薄弱,網絡知識普及率低下。

三、對農產品銷售渠道改進的幾點看法

(一)利用好“顧客讓渡價值”

“顧客讓渡價值”這一概念是指顧客總價值與顧客總成本之間的差額。每個顧客在購買任何產品時,總希望能夠把有關的成本包括貨幣、時間、精神和體力等降到最低限度,同時又希望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如此看來,將其利用于農產品行業(yè)中來,保證賣場清潔衛(wèi)生,精美的包裝,美觀的店面將能夠更多的吸引到顧客的眼球。

(二)通過連鎖經營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知名度

農產品通過農戶一專業(yè)市場一批發(fā)市場或者農戶一銷售公司一消費者的方式銷售,交易環(huán)節(jié)多,流通成本高。相關資料顯示發(fā)達國家的水果、蔬菜等新鮮農產品在流通環(huán)節(jié)損失率一般在5%以下,而我國新鮮農副產品的物流環(huán)節(jié)損失率超過25%。在維護品牌、爭取消費者面前,連鎖專賣把生產者和商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樣倒更利于維護渠道成員之間和諧關系。連鎖專賣運作相當簡單,成本又低,商能根據市場提供的信息及時地要求農戶做出調整。

(三)加快農貿市場超市化的步伐

經濟環(huán)境的日新月異客觀上的要求是對現有農產品批發(fā)市場進行更為科學的整合、改造與完善,農貿市場的衰落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超市相對農貿市場來說,有著客流量多、銷量大、商品附加值大、獲利空間大的好處。當然,農產品進超市不能夠一蹴而就,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食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在經歷蘇丹、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后,人們的健康意識和安全意識開始不斷在提高,只有質量和安全都達到標準的農產品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如果想進入超市,農戶們必須拿出質量過硬的農產品。其次,產品包裝的優(yōu)劣也直接影響著農產品是否能夠順利進入超市?,F如今小包裝、防污染、較耐用、圖案設計精美更能夠吸引消費者注意。。

(四)實體營銷與電子商務有機結合

利用互聯網開展商務活動,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最起碼需要兩個基本的要素:基礎設施、市場。從基礎設施方面來看,全國性的農產品網絡信息系統(tǒng)初步建成。國家發(fā)改委2004年安排了國債資金4億元人民幣用于支持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的基礎建設,2005年又使用國債資金4億元支持119家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的系統(tǒng)建設。如此看來,農產品采用電子商務這樣的銷售方式不僅僅是在對傳統(tǒng)交易方式做有益補充,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供求雙方提供一個平臺,借助于網絡的優(yōu)勢,信息能夠以更加快速、直接、有效的方式傳遞,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保證農產品質量,也能促使供求雙方獲得切實的利益。

四、關于農產品銷售渠道創(chuàng)新的幾點意見

(一)加強農產品市場的規(guī)范

市場是任何產品營銷渠道的載體,農產品當然也不例外,農產品市場的規(guī)范化是農產品營銷渠道創(chuàng)新的重中之重。在市場的投資建設一開始便應該按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規(guī)范要求進行,做到產權明晰、管理科學。加強市場信息化管理,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引入發(fā)達國家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規(guī)范交易程序,保證市場交易公平、公正和有序的進行。針對不同的農產品研發(fā)相應的產銷、保鮮、包裝、物流運輸,將整個體系完善起來,促進整個渠道組織的整合,實現銷售渠道的組織化創(chuàng)新。

(二)延伸農產品市場的價值鏈

就當今社會看來,農產品市場價值鏈的延伸,不僅利于尋找農產品在營銷渠道中新的利潤增長點,更能有效地去減少銷售渠道的環(huán)節(jié),穩(wěn)定并降低市場的價格。這樣更有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同時也降低了由于人為、自然災害造成的高成本的風險,保護了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擴大渠道半徑,推動農產品信息化服務

通過各項對農產品保鮮、運送技術的開發(fā),延長流通半徑,促進不同區(qū)域之間農產品的流通,更能夠滿足區(qū)域之間的需求,加上銷售渠道上的調整,并加以拓寬,擴大渠道輻射區(qū)域將成為可能。同時,注重先進技術與生產運作相結合,促進農戶進入市場。通過搭建高效且快捷的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建立能夠緊密聯接政府、市場、客戶和生產者的農產品價格信息服務平臺,把零散的信息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使市場供求信息能夠快速地傳遞,從而為農業(yè)生產、流通、加工、銷售提供全面而持續(xù)的信息。

第2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物流;超市

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極大的提高,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不斷加大,消費的觀念也從傳統(tǒng)的單一向現代的多樣化、快捷化轉變,人們不但要求生鮮農產品新鮮、衛(wèi)生、營養(yǎng),而且還要求品種多樣,不管是在產品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鮮農產品特有的易腐易損性,限制了物流時間的上限和物流半徑,加之生鮮農產品物流技術、基礎設施和信息化等因素,制約著生鮮農產品流通,傳統(tǒng)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產品更高要求,這些都制約著生鮮農產品產業(yè)的發(fā)展,這不僅浪費資源,還削弱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影響企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戶的收入。如果能理性的分析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的各種因素,然后通過分析這些因素的變化規(guī)律并預測物流模式的演進方向,將對實踐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1.背景介紹

杭州市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中國江南最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杭州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生鮮農產品的物流發(fā)展也十分迅猛,物流銷售模式也多種多樣,如批發(fā)農貿市場、超市、網上交易、第三方物流等,但是目前杭州生鮮農產品的銷售仍以傳統(tǒng)方式為主。

2.杭州超市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

隨著超市發(fā)展,進入超市的生鮮農產品數量種類不斷增加,這必然導致整個農產品生產及流通的深刻變革。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價值,發(fā)展農產品物流業(yè),成為連鎖超市企業(yè)除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

目前杭州有的大型超市超過30家,小型連鎖超市更是隨處可見。超市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主要是有生鮮配送中心配送、供貨商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種。其中以生鮮配送中心配送為主,供貨商和第三方物流為輔,且第三方物流發(fā)展的并不完善,一般都只是起到了“送”,其他業(yè)務開展的并不多。

杭州超市主要有世紀聯華、聯華、歐尚、好又多、物美、樂購和麥德龍。他們分布在杭州各個城區(qū),有大型分店和小型連鎖店,其中世紀聯華和聯華的小型連鎖店最多。超市生鮮農產品的主要物流過程如上圖。

3.杭州超市農產品物流現狀分析

杭州市經濟發(fā)達,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人們對日常必需的生鮮農產品也越來越重視和關注。而超市作為現代生活消費的重要場所,超市的生鮮農產品及其物流效率也備受關注,所以本次調研將對杭州市內超市的生鮮農產品物流現狀信息進行調研。調研的方式為問卷調查,主要針對有生鮮區(qū)的大型超市,共發(fā)放問卷96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96份。杭州大型超市主要包括世紀聯華、聯華、歐尚、好又多、物美、樂購和麥德龍等。問卷回收后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通過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頻數分析、對比分析等。以下是數據分析圖表。

3.1超市銷售生鮮農產品的優(yōu)勢

從圖表顯示可以看出影響超市生鮮品銷售的因素,其中產品價格占57.3%,顯示為最影響銷售的因素,其次是產品質量,在后來是銷售環(huán)境和服務質量。每個人的消費傾向有所不同,影響消費的因素也不盡相同,但是從圖中還是能的出大致趨向——消費者都想購買到經濟又健康的生鮮農產品,這是可能是因為近年來屢屢爆出的問題食品,使得人們在購買生鮮農產品時對質量越來越看重。

3.2超市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2.1生鮮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

雖然物流體系日漸完善,但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從上表可以看出目前超市在配送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產品的質量問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占總量的44.1%,其次是20.7%的產品到貨時間不準確。這些問題存在一定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因素可能是超市對產品的源頭,過程,銷售等質量檢測和信息化管理沒有到位,而客觀因素可能是一些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

3.2.2影響物流效率的原因

表3 現階段影響物流效率的原因

影響物流效率的原因很多,而且是各方面的。從表中可以看出個因素的比重都相差無幾,這也就說明了,這些原因都很重要,對物流的過程影響都很大,雖然不可能全部改善,但企業(yè)要從長期的角度去看,根據自己的主要的問題去改善物流,提高物流效率,節(jié)約物流成本,贏得更多的商機。

3.2.3解決方案

超市物流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解決的辦法也是不同的。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目前超市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完善物流基礎設施,物流基礎設施是物流正常運行的基礎,是整個物流過程的基礎。其他的健全物流管理體系、加強物流技術、物流人才培養(yǎng)也是很重要的,他們都是發(fā)展高效物流的保障,是現階段超市完善物流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4.總結

杭州經濟發(fā)達,超市行業(yè)也是迅速的崛起發(fā)展,但從調查中得知超市生鮮物流中仍存在不少問題。超市銷售生鮮農產品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所以超市有時為降低物流成本,而不顧生鮮農產品物流的效率,而物流效率影響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生鮮產品的新鮮質量。生鮮農產品的數量種類在超市商品中的比重雖有所增長,但超市主要銷售的還是其他日用品、零食、酒水等。顧客在超市購買生鮮農產品在很大的程度是因為“隨便”,并不是特地為買生鮮產品而來的。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好壞會雖然會影響銷售,但是影響的程度不會太大,而超市提高物流效率,其結果可能是未知的。

從超市生鮮農產品的長期利益來看,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是必須的,超市作為現代消費場所必將期待農貿市場,所以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綜合實力,平衡影響因素間的關系,緩解解決物流中存在的問題是超市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魏國辰.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發(fā)展探討[J].商業(yè)時代,2009,(2):21-22.

[2]王玉霞.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其借鑒[J].商場現代化,2008,(11):15-16.

[3]黃祖輝,劉東英.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4):49-53.

第3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合作;中國;俄羅斯

一、前言

區(qū)位優(yōu)勢在兩國雙邊貿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俄羅斯與我國是領土相接壤的國家,因此兩國貿易往來相對于其他不具備區(qū)位優(yōu)勢的國家更加頻繁。俄羅斯自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外貿易的法規(guī)和政策正逐漸與世界市場接軌,同時中俄全面戰(zhàn)略協作伙伴上升到新階段,這些因素都促進了中俄貿易發(fā)展的擴大。農產品作為中俄雙邊貿易的重要部分,面臨著難得的歷史契機。隨著烏克蘭問題的爆發(fā),俄羅斯備受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俄羅斯宣布全面禁止歐美農產品進口,這就意味著俄羅斯不得不向東尋求貿易合作伙伴。

盡管兩國在農產品貿易過程存在許多有利因素,但農產品貿易所占總貿易額比率不高,這說明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兩國農產品貿易的研究,可以分析出我國在對俄農產品進出口方面的優(yōu)勢和不足,可以發(fā)現俄羅斯自身農業(yè)發(fā)展缺陷和俄羅斯國內農產品的消費結構,這對于中俄兩國各自改正本身貿易缺陷和刺進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二、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額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農產品占比較低

隨著中俄兩國貿易合作的加強,雙方貿易額逐年增加,2000年到2014年,中俄兩國雙邊貿易額總體呈現遞增趨勢,只有2009年和2012年出現小幅度的下降。盡管中俄雙邊貿易額上漲趨勢明顯,但農產品貿易額所占比重一直在10%以內,而且從所占比重可以看出,農產品貿易額所占比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因此,農產品貿易作為中俄雙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展?jié)摿薮蟆?/p>

(二)貿易商品結構相對穩(wěn)定

在2014年的中俄農產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中,我國對俄出口動物產品主要以肉類,水產品,乳制品為主;植物產品主要以蔬菜,水果,咖啡和茶以及谷物為主。上述農產品基本上都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且以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與此同時,相對于2013年來講,出口的農產品品種僅僅增加了三十九種,由此可以看出,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比較穩(wěn)定。

(三)對俄出口的農產品不具備比較優(yōu)勢

由于俄羅斯對本國農業(yè)投入不足,以及氣候等原因,造成了俄羅斯本國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俄羅斯不得不大量進口農產品來滿足國內需求。不只是我國看好了俄羅斯這個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其他農業(yè)大國也看到了對俄出口農產品的巨大經濟利益。以歐美國家為例,同等質量的農產品,我國受農業(yè)生產成本高,農業(yè)技術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不具備比較優(yōu)勢,而且歐美國家為加大出口,會為本國農產品出口企業(yè)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這些因素導致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低。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農產品附加值低

我國農業(yè)主要以傳統(tǒng)農業(yè)為主。傳統(tǒng)農業(yè)的特點是精耕細作;生產部門結構單一;生產規(guī)模??;生產技術落后,這些正體現了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現狀,在傳統(tǒng)農業(yè)模式下生產出的都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農產品,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yè)少,農產品科研機構少,對外出口的農產品大部分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口,產品附加值低。

(二)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結構不完善,出口種類少

從上圖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中俄貿易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但對俄出口的農產品還處于以初級農產品為主,農產品結構單一。近年來中俄農產品貿易額的增長,不是依賴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出口,而是依賴于原有農產品出口數量的增加。農產品貿易結構發(fā)展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yè)技術水平低,農產品出口種類少,勞動力水平低下。

(三)比較優(yōu)勢低造成貿易的不穩(wěn)定性

農產品對外出口的比較優(yōu)勢低,容易降低農業(yè)生產者的積極性,會導致對這類產品的生產減少,會減少對該產品供應。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當農產品供應數量的減少,會增加對該產品需求,而需求的增加,又會增加生產者的積極性,又會大量生產該產品,供應量的增加,又會降低該產品的價格。在對外貿易中,當一國農產品的價格不穩(wěn)定,會導致該國在貿易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狀態(tài),也會增加他國的不信任性,因此,我國對外貿易處于劣勢的農產品,會降低我國對外貿易的信譽,增加貿易的不穩(wěn)定性。

(四)農產品質量不受認可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惡化,農產品生產者專業(yè)素質低,農藥和化肥使用過量,相關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督力度小,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會導致進口國對我國農產品的不信任。

四、促進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的政策建議

(一)擴大和豐富農產品出口種類

擴大和豐富農產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對俄出口的份額,實現從以單一的增加出口數量到增加出口種類的轉變。我國農產品生產者應培育農產品新品種,并根據農產品特征,研發(fā)出受消費者喜愛的農產品,與此同時,我國農產品生產者應注重農產品的質量,打造屬于我國特色的農產品。

(二)大力發(fā)展先進農業(yè)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我國政府應鼓勵農產品生產企業(yè)加大對農業(yè)技術研發(fā)的力度,并提供一定資金補助。農產品生產企業(yè)應培養(yǎng)農業(yè)生產人員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實現農業(yè)技術的普及型。農業(yè)科學技術的提高,會促進農產品品種的增加,會使原有農產品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從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三)優(yōu)化農產品出口結構,保持貿易穩(wěn)定

隨著農產品品種的增加和農業(y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yè)應改變如今的農產品出口局面,優(yōu)化農產品出口結構。提高農產品技術水平,加強技術推廣,強化農業(yè)品牌的創(chuàng)建和運作,提高我國農業(yè)生產者的技術素養(yǎng),使我國農產品出口從數量性轉變?yōu)榧夹g性。通過農產品出口結構的轉變,會使我國農產品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促使我國農產品占據俄羅斯的主導地位,從而促進中俄兩國的貿易穩(wěn)定。

(四)加大農產品質量的監(jiān)管力度,完善監(jiān)管制度

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yè)應做到生產規(guī)范化,標準化,做到流通過濾化,預警化,監(jiān)管全程化,法制化,宣傳經常化,普及化。我國政府應給予具有農產品良好形象的企業(yè)一定的資金補助和扶持,通過樹立良好的企業(yè)榜樣,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yè)完善生產制度,通過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品牌競爭力,從而使我國農產品占據俄羅斯市場。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yè)大學)

參考文獻:

[1] 楊桂華,劉偉.歐美對俄羅斯經濟制裁背景下中俄農產品貿易特點與對策[J].世界農業(yè),2015,01:94-96.

[2] 尚靜.中俄農產品貿易發(fā)展動態(tài)與互補性研究[J].世界農業(yè),2015,03:76-80.

[3] 李玉梅.基于產業(yè)內貿易的中俄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研究[J].農業(yè)經濟,2015,07:120-121.

第4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一、中國農產品遭遇反傾銷的形勢分析

(一)反傾銷次數增多。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農產品屢屢遭到反傾銷指控。據商務部統(tǒng)計,2006年共有25個國家和地區(qū)對我國發(fā)起“兩反兩?!闭{查86起,同比增長37%,我國已連續(xù)12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二)同一農產品多次遭到反傾銷指控。近十多年間,僅中國大蒜一項產品,就遭到多個國家多次不同程度的反傾銷指控。1994年2月美國對中國大蒜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1994年9月26日美國作出普通稅率為376.67%的終裁;2006年美國對本案進行第二次反傾銷復審調查,裁定普通稅率為376.67%。1995年巴西對中國大蒜實行反傾銷措施,對每箱10公斤裝的蒜頭另征4美元的關稅。之后,南非、加拿大也對中國出口的大蒜產品征收了不同程度的反傾銷稅。

(三)參與反傾銷的國家越來越多。從目前看,對中國發(fā)起調查絕對數量最多的仍是美國和歐盟等發(fā)達國家,占總數的2/5。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韓國等,對中國發(fā)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增長明顯。特別是韓國,近來在反傾銷上非?;钴S,給我國農民帶來很大傷害。

(四)對中國農產品傾銷的裁定帶有很強的歧視性。在反傾銷調查中,一些世貿組織成員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搞貿易保護主義,他們采用最多的手段就是不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他們不是看中國的企業(yè)在生產、銷售中有無政府補貼,而是選一個參照國來比較,這種做法使中國企業(yè)在應訴部分國家反傾銷調查中遭受到不公平待遇。

二、中國農產品遭遇反傾銷的原因

中國農產品在國外遭遇反傾銷日益增多,原因十分復雜。

(一)反傾銷已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排擠他國的常用武器。WTO框架下各國大幅度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使其只得尋求一些表面合法的措施來行貿易保護之實,而反傾銷以其合法及較好的保護作用恰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其程序簡便易行,便于實施,能夠有效排斥進口又不易招致報復。

(二)農產品的特殊性。在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格局中,世界各主要農產品的進口國和出口國大多保持著較高的農業(yè)保護率,許多國家的政府,特別是西歐、日本等工業(yè)化國家的政府,從本國利益出發(fā),對國內農產品生產采取支持政策,對國外農產品進口采取限制措施。雖然《農產品協議》規(guī)定有“價格觸動”和“數量觸動”條款,但反傾銷和這些措施相比,更加適用。

(三)反傾銷調查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做法。中國的貿易伙伴國家一直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在計算中國出口產品傾銷幅度時,選擇“替代國”產品的正常價值作為中國產品的正常價值,結果必然是中國的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與出口價格處于事實上的不可比狀態(tài),導致中國被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或做出價格承諾、限制出口數量。比如,在豬鬃毛刷案中,歐盟以斯里蘭卡為替代國,因為宗教的原因,斯里蘭卡根本沒有養(yǎng)豬業(yè),豬鬃要進口,而鬃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5%,顯然使鬃的比較優(yōu)勢化為烏有,人為地造成中國農產品反傾銷案件的驟升。

(四)出口結構失衡。一是產品結構失衡。中國出口的都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產品附加值很低。比如,有的蔬菜、水果只經過簡單的包裝就出口,雖然具有比較優(yōu)勢,但易給進口國造成低價傾銷的印象。二是市場結構失衡。中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以歐美國家為目標市場,出口過于集中,勢必沖擊當地市場秩序和當地農產品生產者的利益,促使其提出反傾銷。

(五)企業(yè)應對反傾銷的態(tài)度不積極。從1980~2006年國外對我國提起的30余件農產品反傾銷案件中,積極應訴的企業(yè)不多。企業(yè)不參加應訴,主要是以下原因導致的:1、企業(yè)內部原因;2、應訴費用高;3、企業(yè)對應訴的結果本身存有顧慮;4、應訴鼓勵政策實施不力。

三、中國農產品應對反傾銷的對策

(一)充分利用WTO規(guī)則,維護自身利益,爭取寬松的國際環(huán)境。《反傾銷協議》是于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上形成的,后來WTO繼承了GATT的原則,協調和管理各締約方的反傾銷立法和反傾銷措施的實現。反傾銷協議著重考慮了發(fā)展中成員國的利益,所以中國作為WTO成員,應該意識到我們享有以上權益,以多邊反傾銷協議簽約國的身份來抑制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反傾銷行為,保護中國的產業(yè)和產品的出口。

(二)盡快使所有WTO成員國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新西蘭給予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占中國進出口總額45%的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日本,無一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十分不利。

(三)優(yōu)化出口產品結構,實施市場多元化,規(guī)避反傾銷風險。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改善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形象,是有效避免國外對華反傾銷的前提條件。企業(yè)要學會多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即在產品質量、花色、品種、包裝、廣告及市場服務的競爭上下功夫,力爭以質量、價格的雙重優(yōu)勢占領市場,要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另外,在市場選擇上,不要把目標市場過于集中,而要使市場多元化,應開拓其他市場,避免出口數量大增而引發(fā)的“反傾銷指控”。

(四)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預警預報機制。依托行業(yè)協會及主管部門,盡快建立重要農產品的數量、價格監(jiān)測系統(tǒng),爭取產業(yè)保護的主動權,發(fā)現有削價銷售和對某一市場出口大幅增加時,要發(fā)出“警報”。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其他行業(yè)的經驗。

第5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樣本取自1991—2006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新疆統(tǒng)計年鑒五十年》和《新疆統(tǒng)計年鑒2007》,農產品出口額根據當年匯率水平折算為以人民幣為計價單位的貿易額。根據可獲得的數據資料,我們用第一產業(yè)GDP的統(tǒng)計數據代表農業(yè)經濟,以符號Y表示;新疆農產品出口貿易涵蓋了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飲料及煙草、非食用原料、動物油脂及臘四項內容,以符號X1表示。為消除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各變量進行對數變換,變換后不影響變量之間的關系,變量的對數形式表示為LnY,LnX1。

2實證分析

2.1變量的平穩(wěn)性檢驗

由于是時間序列模型,為了避免偽回歸的產生,需要在回歸分析之前對經濟變量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本文采用ADF即擴展的迪基—富勒檢驗法,我們可以得出如表1的結果。

由表1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原水平序列LnY和LnX1的ADF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的臨界值,表現出非平穩(wěn);但它們各自的一階差分序列DLnY,DLnX1的ADF值均小于10%置信水平的臨界值,表現出平穩(wěn)的特征,即LnY和LnX1都是一階單整過程,換言之,它們均為非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因此,不能夠用傳統(tǒng)的回歸分析來構建模型,為此,使用協整理論來研究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2.2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的基本思想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非平穩(wěn)的時間序列,若它們是同階單整的,則變量之間的某種線性組合可能是平穩(wěn)的,即變量之間可能存在著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通常有兩種方法用來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一種是EG兩步法;一種是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采用EG兩步法,樣本容量必須充分大,否則得到的協整參數估計量將是有偏的,而且樣本容量越小,偏差越大。本文中用于分析的有效樣本相對較小,故為克服小樣本條件下EG兩步法參數估計的不足,本文采用Johansen極大似然估計法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

在進行檢驗之前,首先對建立的VAR系統(tǒng)確立合理的滯后期,這里根據無約束VAR模型的殘差分析和AIC準則確定其最優(yōu)滯后期為2,由于協整檢驗選擇的滯后階數等于無約束VAR模型的最優(yōu)滯后階數減1,因此,協整檢驗的最優(yōu)滯后階數為1。對LnY和LnX1的長期關系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當Ho:r=0時,似然比統(tǒng)計量的值為22.62987,大于5%顯著水平的臨界值15.41,所以拒絕零假設Ho:r=0,即認為LnY和LnX1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接下來進一步檢驗,因為r≤1時,似然比統(tǒng)計量等于0.433503,小于臨界值3.76,所以接受零假設r≤1,因此,在5%的顯著水平上,變量之間有且僅有一個協整關系,對應的協整回歸方程為:

LnY=0.6073LnX1+3.7293+μt

(2.1558)(4.4383)

對殘差項μt進行單位根檢驗的結果說明:ADF的統(tǒng)計量小于5%置信水平的臨界值,序列項μt是平穩(wěn)的。因此,農產品出口與農業(yè)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wěn)定關系。

根據Granger定理,如果非平穩(wěn)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在上述協整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農產品出口與農業(yè)經濟增長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ECM)為:

ΔY=0.0979+0.0439*ΔX1-0.1744*Et-1

(3.0619)(1.5669)(2.0764)

該誤差修正模型中,各變量的系數都通過了t檢驗,且誤差修正項ECM的回歸系數為負值,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從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短期內X1的變化將引起Y同方向變化,如果X1變化1%將引起Y變動0.04%;長期來看,如果本期的X1偏離長期均衡值,那么到下一時期這一偏離度將有17.44%得到修正。

2.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結果證明了新疆農產品出口與農業(yè)經濟增長間存在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但這種均衡關系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還需進一步檢驗。本文借助Granger提出的因果關系檢驗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基于系統(tǒng)向量自回歸(VAR)來定義,假定每一變量的預測信息全部包含在這些變量的時間序列之中。檢驗中涉及到滯后階的選取,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確定各變量的滯后階數。對各變量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如表3所示。

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檢驗結果拒絕了LnX1不是LnY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設,接受了LnY不是LnX1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設,表明農產品出口貿易是農業(yè)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農業(yè)經濟增長推動農產品出口并沒有得到經驗證據的支持。可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疆的農產品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單向的因果關系,即新疆的農產品出口屬于出口導向型。

3結論及建議

從總體上看,新疆農產品出口貿易和農業(yè)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在這種均衡關系中,農產品出口的產出彈性為0.6,表明農產品出口每增長1%,將促進農業(yè)經濟增長0.6%。由于受上年農業(yè)經濟增長和農產品出口的影響,農業(yè)經濟增長的實際值將偏離其長期均衡值,那么在下一年里,這種偏離度將大約有17.44%得到修正。農產品出口貿易是農業(yè)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農業(yè)經濟增長推動農產品出口并沒有得到數據的支持,這說明新疆農業(yè)經濟的快速增長還沒有實現對農產品出口增長的規(guī)模經濟效應,農產品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對外經濟政策決定的。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論,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建議:

要進一步重視農產品出口貿易對農業(yè)經濟增長的積極促進作用,在當前農民增收困難的情況下,更應重視其在提高農民收入上的獨特作用,積極采取措施擴大農產品出口貿易,繼續(xù)發(fā)揮和提高其對農業(yè)經濟增長的貢獻。

充分發(fā)揮新疆農業(yè)的比較優(yōu)勢,繼續(xù)擴大蔬菜水果,食用動物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增強競爭實力,迎接農業(yè)國際化的挑戰(zhàn)。一方面,應增加對農業(yè)科研部門和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以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和國際競爭力,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從而破除國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技術壁壘。另一方面,應開拓國際出口市場,實施市場多元化戰(zhàn)略。新疆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條件,但是,由于制度僵化,市場分散,地理位置又遠離交易地點,交易效率遠低于東部地區(qū),影響建立農產品出口的穩(wěn)定增長機制,也限制了地區(qū)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形成和提高。因此,要大力拓展農產品貿易的市場空間,調整和改善農產品貿易的市場結構,實施全球貿易戰(zhàn)略,長久擴大農產品出口規(guī)模,帶動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xù)增長,從而持久穩(wěn)定地推動新疆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杜紅梅,安龍送.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7,(4):53-58.

[2]沈程翔.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1999,(12):26-30.

[3]孫敬水.計量經濟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文博.計量經濟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5]張華,段華友.淺析新疆的出口貿易[J].新疆財經,2001,(6)14-16.

第6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 農藥殘留 影響分析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yè)大國,農產品生產出來不僅能夠給滿足內需,還能夠出口國外。但由于近年來農業(yè)環(huán)境和生產條件的不斷惡化,農產品農藥殘留現象越發(fā)嚴重,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產生了嚴重威脅,所以想要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就應對其成因及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可靠性的措施。

1 農產品農藥殘留現狀

現今社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多,加之落后的生產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產生了嚴重的病蟲害問題,很多的農民使用的農藥劑量就越來越多。另外很多農民的農藥噴施過程不夠規(guī)范,所以導致噴施的時間和噴施的方法都不符合規(guī)定,所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藥的殘留[1]。

2 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成因及影響

2.1 農產品農藥殘留成因

(1)農民的操作方式不夠規(guī)范。有很多農藥的使用說明上都沒有進行詳細的使用說明,只是將其進行簡單的描述,沒有對操作方式、防蟲具體原理和過度使用的危害進行詳細介紹,所以導致很多農戶在噴射農藥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不規(guī)范性。另外,很多農戶都沒有受過專業(yè)培訓,一般都是根據自身的種植經驗來進行的,所以在操作的時候很容易施用過量的農藥,使農產品上的農藥殘留現象越發(fā)嚴重。

(2)政府監(jiān)管力度不夠強。在農藥殘留的現象上,我國在近年來已經開始著力的解決,但是在監(jiān)管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種植面積廣,所以在監(jiān)管上具有很大難度。另外,我國的農藥殘留監(jiān)管體系還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制度上還不夠健全,很多監(jiān)管部門雖然在各個市縣設立,但是沒有真正起到監(jiān)管作用,監(jiān)管力度還不夠強,所以導致農殘現象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決[2]。

(3)法規(guī)不夠健全。由于我國在農藥管理的法規(guī)上還沒有完成一個健全的體系,所以讓很多的農藥生產者從法律制度中鉆空子,讓自己獲得了不正當的利益,執(zhí)法部門也不能對這種現象進行全面的遏制,所以就導致犯罪十分猖獗。另外,在農藥立法上還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沒有比部門規(guī)章更加高層次的立法,更沒有配套的具體、詳實、明確的司法解釋,讓各個部門在進行管理的時候沒有規(guī)范可依,導致很多管理部門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配合模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抑制住農藥殘留的現象[3]。

2.2 農產品農藥殘留影響

(1)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農產品農藥殘留直接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1)實施農藥的農民。由于他們操作方法不當,很多農戶沒有做好保護措施就開始噴施農藥,在噴施完成后也沒有進行全面的清洗,所以長時間的積累就造成了嚴重的健康威脅。2)使用這些農產品的人們。很多人在食用農產品之前也沒有進行全面的清洗,所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危害。

(2)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1)在農藥施用過程中,很多農民由于噴射方式不規(guī)范,所以對周邊的水源和土壤產生了很嚴重的危害,導致水污染現象和土壤板結現象十分嚴重。2)人們在使用農產品之前都會進行清洗,如果農產品表面的農藥殘留過多,就會導致用來清洗的生活用水造成了嚴重污染,加之被污染的水沒有進行有效的污水處理就進行了排放,讓這些農藥被河流和農田所吸收,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所以就導致社會環(huán)境的危害愈演愈烈。

3 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有效措施

3.1 加強農民農藥噴射的培訓

農產品農藥殘留過多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的操作方式不當而造成的,所以想要讓這種現象得到根本性的抑制,就應該加強對農民生產方式的培訓,讓人們了解到病蟲害的正確治理辦法,避免他們?yōu)榱苏尾∠x害問題過度使用農藥的現象。與此同時,培訓過程中也應該讓人們了解到規(guī)范的農藥噴射方式,還應該要他們知道如果噴施方式不正確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這樣就能夠有效的從意識層面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另外,很多農藥的生產廠家應該在產品的使用說明上對產品進行詳細的系統(tǒng)的說明,讓農民能夠在使用的時候按照標準的使用方法進行,并要仔細標注出現問題之后怎樣進行處理,這樣就會讓農民施用農藥的過程更加安全、合理。

3.2 制定完善的農藥管理法律法規(guī)

雖然我國先進的農業(yè)安全法規(guī)數量較多,但是很多規(guī)定都不具有目的性與整體性,所以在具體實施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問題,所以在立法的過程中,應該深入到生產過程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并將現有的農藥殘留法規(guī)進行有機的完善和整合,與其他生產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對農產品成品的生產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測,從而保證農產品沒有出現農藥殘留的現象[4]。

3.3 加強對農藥殘留監(jiān)管的力度

在監(jiān)管的過程中,應該對農產品農藥實施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嚴格監(jiān)控,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實施,讓農產品賠償責任主體、包裝標識、生產經營記錄都得到明確規(guī)定。在這一方面我國可以借鑒其他發(fā)達國家的監(jiān)管經驗,并與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從而讓我國的監(jiān)管制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得到全面完善和優(yōu)化,并加強追溯技術的研發(fā)力度,在加強過程中加入更多的新型高科技技術,有效提升我國對農產品的殘留的監(jiān)管力度。

3.4 加強防蟲害技術研發(fā)的力度

由于農藥的施用主要是為了放置農產品的病蟲害,所以如果研制出能夠有效解決病蟲害的方法,就會讓濃煙殘留的現象得到根本上的解決。我國目前在生物農藥的研發(fā)上具有較強的水平,并且近年出現的三誘技術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所以這些先進的技術投入到農產品病蟲害的防治上,就能夠讓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4 結語

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問題日益惡化,因此各部門要加強監(jiān)管的力度,并在過程中制定健全的管理體系,從而才能讓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問題得到抑制,讓人們能夠使用更加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參考文獻:

[1]孟慶慶,李菁,張振華,白亞迪,范文.農產品農藥殘留成因及影響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4(18):284.

[2]謝德芳,潘永波.農藥殘留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3(19):173-174.

第7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農產品的銷售一直是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農產品的銷售任務是由政府統(tǒng)一組織的,農業(yè)生產者無需考慮農產品銷售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生產經營活動逐漸由市場來決定,市場的功能越來越重要了,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市場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交換功能、商品價值實現功能、市場調節(jié)功能、市場信息功能、市場刺激功能等,其中商品價值實現功能是:在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要靠市場來實現。當農產品經營者把產品出售后,所得貨幣能夠補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物質和勞動,則產品價值得到了體現,反之,則產品的價值不能或不能完全實現。因此,市場的功能決定了農產品的生產是由市場決定的,農產品的價值實現也是由市場決定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是不可能自動達到消費者手中,需要通過營銷的手段才能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者的轉移,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價值。通過營銷手段能解決經營者的經營目標市場,發(fā)現和了解農產品消費需求是什么,指導生產決策,并開拓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yè)生產經營者在尊重市場經濟規(guī)律的前提下,通過營銷手段,才能使農產品的價值實現,同時也提高了經營者的經營收入。

二、農產品營銷的效果實現難度較大

農產品與其他產品(如:日用品、電子產品、食品等)相比,營銷手段的應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其難度更大,這是因為農產品本身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農產品的生物和自然性特點。農產品大多是生物性的自然產品(蔬菜、水果、鮮肉、牛奶等)具有鮮活性、易腐性。保存不易,農產品一旦失去其鮮活性,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同時有些農產品體積大,單位重量的價值較低。二是農產品的供給季節(jié)性性強,短期總供給缺乏彈性。許多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供給在時間上具有季節(jié)性而且生產周期長。由于農產品生產是生物生產過程,農業(yè)的投入要素相對固定,從而造成農產品的供給缺乏彈性。三是農產品的需求大量性、連續(xù)性、多樣性。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的基本生活品,具有普遍性和大量性,同時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又出現不同的偏好,農產品的需求又會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再加上人們對每日所需的蛋白和熱量基本不變,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四是大宗農產品品種營銷的相對穩(wěn)定性。農產品生產多具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的生產,其品種的改變和更新需要較長的時間,因而農產品在經營品種上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在一定的時間里,人們消費的農產品是相對穩(wěn)定的。五是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控。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農業(yè)經營者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有限性,所以政府要采取相關的政策來扶持和調節(jié)農業(yè)生產和經營。由于農產品生產經營上的這些特點,就帶來農產品銷售中的難度增加。農產品不易保存、銷售的時間相對較短、農產品品質會逐的漸下降,同時農產品生產中的品質和產量很難控制,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還要 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所以,對于農產品的營銷與其他產品相比(如:日用品、電子產品、食品等)其涉及的內容要更多、要求更高、農產品營銷體系內容更大。

三、農產品營銷系統(tǒng)構建思考

1.現行的農產品營銷體系

(1)以農戶和個體經營戶為營銷主體,規(guī)模小,組織化程度低。作為農產品的營銷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還是流通領域,或是農產品生產經營組織,其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guī)模化、組織化、企業(yè)化和一體化。這也是營銷主體為節(jié)約交易費用,增強在交易和競爭中有利地位的必然選擇。

(2)農產品批發(fā)市場數量龐大,但平均交易規(guī)模小,檔次不高,功能不完善。從90年代起,我國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發(fā)展較快,但單個市場的平均交易規(guī)模小,許多批發(fā)市場配套設施建設落后,檔次不高,還停留在出租鋪面的簡單物業(yè)管理模式上,批發(fā)市場在價格發(fā)現、輻射能力、信息服務、物流服務、檢驗檢測等功能方面較薄弱。

(3)農產品的銷售終端以農貿市場為主,農產品目前主要是通過傳統(tǒng)的農貿市場進行銷售,連鎖店和超市銷售農產品比例還較小。

(4)農產品傳統(tǒng)交易方式為主,現代營銷手段不多。目前農產品銷售方式主要表現為現貨交易,人貨同行,農產品堆放在市場吆喝展賣,結算通過現金收付,而通過批發(fā)市場達成遠期契約交易以及采取拍賣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網上交易等現代化交易方式還較少。

2.主要發(fā)達國家的農產品營銷體系啟示

(1)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的東亞模式。這兩個國家都面臨小生產和大市場流通的矛盾。為了解決農產品流通難的問題,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要,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農產品營銷體系。一是分銷渠道以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為主導。二是交易方式以拍賣交易和競標交易為主。三是農民合作組織在農產品營銷中扮演重要角色。四是農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注重進行分級、加工、包裝以及冷藏冷凍處理。五是農產品營銷過程的信息化程度高。六是有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guī)和市場監(jiān)控機制操作保障。

(2)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模式。其農產品營銷體系具體特點是:一是市場體系相對簡化,流通渠道縮短,批發(fā)市場的地位不突出。二是發(fā)達的期貨市場對于農產品市場穩(wěn)定、調節(jié)和促進作用顯著。三是農產品營銷組織形式多,合作社的營銷職能突出。四是營銷服務和物流系統(tǒng)非常完善。五是采用現代營銷手段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六是開拓海外農產品市場的出口促銷支持力度大。

(3)以法國和荷蘭為代表的歐盟模式。以法國和荷蘭為代表的歐洲各國的農產品營銷體系有以下特點。一是發(fā)達的農業(yè)合作組織。二是以農產品批發(fā)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三是獨具特色的拍賣交易方式。四是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

3.農產品營銷體系構建分析

通過前面的分析,要想實現農產品的營銷目的(實現農產品價值),達到農產品營銷營銷的效果(生產者、消費者、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必須在農產品營銷體系構建上重新進行定位,應在三個層次上達到統(tǒng)一。

(1)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身因素方面

農產品營銷的主要承擔者是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自身,在當前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下,農產品銷售是關系到經營者切身利益,要把營銷工作放在經營活動中重要地位,農產品營銷工作又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營銷工作要放在戰(zhàn)略的角度去認識,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相比,銷售更重要,但農產品銷售不是傳統(tǒng)意義是的內容和理解,而要從市場營銷的角度、消費者的角度、市場的角度去認識。作為農產品經營者營銷活動要從認識上突破,理念上更新才能做好營銷工作,才能使農產品生產實現價值。

農產品營銷認識上突破是指營銷的內容是全方位的。農產品生產中,營銷工作不僅只存在于產后的銷售中,在產前和產中同樣存在著與產后的營銷工作有關的內容。也就是說農產品銷售是最后一環(huán),但它與前期的工作有關聯的,前期的工作沒有做好,后面的銷售就有困難,所以營銷工作是貫穿于生產活動的全過程。我們必須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認識營銷工作。一是產前的信息收集和市場調研。即開展市場調研工作,收集有關的市場信息,并進行整理和分析,這就是需要有專門的人員、通過什么手段獲取信息,為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工作提供參考。二是組織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的“產品”整體概念的認識。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不能簡單的就產品本身的生產而生產,在生產時就要考慮到將來是否能賣得出去?因此對產品的認識要整體化,其內容包括:優(yōu)良品種的引進和培育問題,品牌經營問題,品質與質量問題,安全衛(wèi)生問題,包裝問題等。這些都要在經營中加以考慮。三是價格策略。價格策略就是指農產品進入市場最后的定價問題,以及價格調整問題。農產品的價格,一方面是經營者獲利方式,另一方面是消費者選購產品所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什么時候?什么季節(jié)?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價格水平?其中有許多技巧,需要農業(yè)生產經營者認真的研究。四是分銷渠道的分析。分銷渠道就是農產品如何進入市場?采取什么方式進入市場?具體地說就是農產品如何從生產者到達消費者手中所經過的路徑。如:自己找客戶銷售還是銷售給中間商,以及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的運輸問題等。五是推廣與促銷策劃。農產品也需要推廣和促銷,通過推廣和促銷,使農產品等有關的信息傳遞給用戶和消費者,使其產生購買欲望。如何針對不同的農產品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推廣和促銷手段,需要進行分析和籌劃。

農產品營銷理念上更新是指農產品營銷不僅要關注具體的營銷內容,而且要有市場競爭意識的理念。服務意識理念。品牌化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如果把這些理念融入到具體的營銷活動,能使農產品營銷取得一定的效果。

(2)農產品營銷社會化服務系統(tǒng)建立和完善方面

農產品消費特點之一是保持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鮮活性和品質的新鮮,要求農產品在銷售環(huán)節(jié)上時間要越短越好,在過去,農產品產地和消費者之間很近,基本可以做到提供新鮮的農產品,隨著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消費者的要求提高,產地和消費的分離越來越遠和分散。如何做到盡快把新鮮的農產品轉移到用戶手中,其難度越來越大,這其中就包括農產品的收購、運輸、存儲、配送、加工、信息處理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在現代社會中它又是保證農產品銷售不可缺少的內容。而這些環(huán)節(jié)無論從資金的投入、專業(yè)人員、技術等要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己去解決是相當困難的,甚至又無法做到的,這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農產品銷售。這些配套的措施需要整個社會來共同加以解決,即,要形成完備的農產品銷售社會化服務體系,使農產品生產出來后,通過經營者自身的努力和完備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配合,最終使農產品有效地到達目的地。

(3)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政府支持方面

農業(yè)是個弱勢行業(yè),農產品又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食物的來源,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們的農產品生產規(guī)模還較小,技術還較落后,農業(yè)的抗風性能力較弱。一方面是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地增加和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滿足程度上還不穩(wěn)定,因此,農產品要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政府的支持是重要的保證,政府的支持可以在以下幾方面要加強。一是農業(yè)生產技術及應用方面,二是農產品的品牌推廣方面。三是農業(yè)產業(yè)化方面。四是農產品的標準化方面。五是資金和補貼方面等。

參考文獻:

[1]陳國勝.《農產品營銷》.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8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關鍵詞 硒;農產品;含量;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TS20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1-0239-02

硒元素從20世紀70年代起被作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進行研究以來,陸續(xù)發(fā)現其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癌能力,以及預防和協助治療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功能,作楣入贅孰墓氧化酶的活性物質參與體內脂質抗氧化作用,預防器官衰老[1]。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膳食安全攝入量為50~400 μg/d,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的膳食安全攝入量為60~200 μg/d,而目前我國成人硒攝入量只有26.36 μg/d,嚴重不足。在人體補硒途徑中食物補硒是最安全經濟的途徑。利用富硒土壤資源開發(fā)生產富硒食品成為目前我國富硒食品開發(fā)的重點。福建省曾對典型茶園土壤硒含量進行調查,其中總硒最大值為1.13 mg/kg,最小值為0.02 mg/kg,平均值為0.33 mg/kg,而土壤有效硒的均值為0.030 mg/kg。不同區(qū)域有效硒的活化比率不同[2],不同區(qū)域的不同農作物對土壤中硒的利用及轉化能力不同,調查和研究福建省各類農產品硒含量,對于有效開發(fā)利用含硒土壤資源及福建省富硒農產品產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本文用原子熒光光度法測定了福建省三大區(qū)域的14種(類)農產品的硒含量,對研究這些區(qū)域的硒環(huán)境、合理施肥、種植富含微量硒元素的農作物,以及指導區(qū)域現代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來源

由地方農業(yè)局確定本區(qū)域內種植面積大且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并涉及區(qū)域內各鄉(xiāng)鎮(zhèn),按農產品成熟期制定采集計劃。由專人采集、密封,送往福建省分析測試中心檢測。共采集連城縣、壽寧縣、三明市等三大區(qū)域成熟期農產品528個,樣品數量和種類見表1。

1.2 樣品制備

稻谷類樣品去殼,經研磨過40目篩,稱取1 g樣品待測[3];茶葉、香菇、黑木耳等干樣直接研磨過40目篩,稱取1 g待測;水果、蔬菜、薯類等鮮樣經清洗、瀝干,取可食用部分粉碎勻漿,稱取2 g待測;畜禽肉類去骨,絞碎,稱取2 g待測。樣品消化處理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硒的測定》(GB 5009.93―2010)中濕法消化,加硝酸10 mL、高氯酸2 mL,在電熱板上加熱消化至顏色清亮,高氯酸冒煙,成濕鹽狀態(tài),取下放冷,加鹽酸2 mL和少許水加熱使樣品中六價硒轉化為四價硒,定容至10 mL,待測[4]。

1.3 測定方法及質量控制方法

農產品中硒的測定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硒的測定》(GB5009.93―2010),采用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每批每類樣品加1個標準樣品做質控,與農產品同時消解和測定,進行全程的分析和質量控制。所有樣品均要求做平行樣,并控制平行相對偏差在10%以內,每批測定同時設空白對照[5-6]。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區(qū)域各類農產品硒含量范圍

檢測了14大類 528個樣本,其中包括稻谷、禽蛋、禽肉、畜肉、茶飲、菌類、花生、豆類,不同區(qū)域不同種類農產品平均硒含量如圖1所示。可知動物性農產品中硒含量顯著高于植物性農產品,飼料禽蛋硒含量高于家養(yǎng)及散養(yǎng)禽蛋。

共采集測定淮山、山藥、薯、芋類135個樣品,可食用部分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其中三明淮山50個樣本皮肉分開測定,有12%的皮硒含量大于0.01 mg/kg,其中最高的為0.018 mg/kg。45個水果、23個蔬菜樣本中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農家自釀酒12個樣本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茶籽油3個樣本 60%的硒含量大于0.01 mg/kg,最高值為0.026 mg/kg。鐵皮石斛7個樣本43%的硒含量大于0.01 mg/kg,最高值為0.026 mg/kg。

2.2 同一區(qū)域不同品種稻谷硒含量

檢測了壽寧區(qū)域66個水稻樣本,其中含有7個不同品種,用于比較同一區(qū)域不同品種水稻對硒的吸收效果,結果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中浙優(yōu)的硒含量最高,泰豐優(yōu)的硒含量次之。

2.3 評價及補硒推薦食品種類

參照國內試行的行業(yè)標準《中國食品行業(yè)標準 天然富硒食品硒含量分類標準(試行)》(HB001/T―2013)和調查硒含量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梢钥闯?,福建省三大產區(qū)的農產品中的硒含量平均值和標準比較,稻谷、豆類、鮮肉和蛋類可以達到富硒食品的要求,其中肉類和蛋類硒水平可以達到富硒食品標準的中位值,稻谷和豆類在下限值附近,茶葉、水果、蔬菜達不到富硒食品要求??梢?,福建居民依靠天然富硒農產品補充硒,肉類和禽蛋是首選。

3 結論與討論

3.1 產地和品種相關性分析

不同區(qū)域的188個稻谷樣本硒含量有較顯著的差異,說明稻谷對硒的吸收、利用和土壤中硒有一定的相關性,壽寧區(qū)域的88個稻谷樣本中的7個品種硒含量沒有顯著差別,說明稻谷品種對于其吸收利用土壤中硒的效率沒有顯著影響。不同區(qū)域的46個茶飲和13個菌類干品硒含量沒有顯著差異。

3.2 畜禽肉類硒來源分析

畜禽肉及禽蛋類硒含量區(qū)域影響差別不顯著,調查中也發(fā)現散養(yǎng)和圈養(yǎng)的禽肉和蛋中的硒含量有較大差別,進一步證實了禽肉及蛋中的硒來源受飼料的影響較為顯著。

3.3 硒在淮山中不同部位的分布

三明淮山50個樣本皮與可食用部分分開測定,可食用部分硒含量均小于0.01 mg/kg,有12%的皮硒含量大于0.01 mg/kg,其中最高的為0.018 mg/kg,表明在淮山皮中硒含量較可食用部分略高。

3.4 富硒產業(yè)發(fā)展建議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硒的作用和功效也越來越注重,發(fā)展富硒農產品已成為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化的熱點項目。針對福建省三大產區(qū)不同農產品硒含量的調查,筆者認為目前福建省發(fā)展富硒農產品需要關注的是:①不是所有的富硒土地都能長出富硒農產品。②富硒農產品的開發(fā),需進行具體地塊土壤富硒量與富硒農產品種類的進一步調查,以確認不同土壤富硒量與富硒農產品種類的相關性,有效合理利用土壤資源。③根據地方情況制定相應的富硒農產品地方標準。④對富硒農產品硒含量要求在產品標簽上予以注明。

4 參考文獻

[1] 袁星榮.硒對現代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意義[C]//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深圳:中國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2007:33-36.

[2] 林小鳴,楊曉文,楊冬雪,等.福建省茶園土壤硒研究[J].化學工程與裝備,2009(12):31-33.

[3] 包其龍.欽州市土壤與農產品硒含量調查及富硒農產品開發(fā)前景探討[D].南寧:廣西大學,2016.

[4] 余元元,黃宇妃,宋波,等.南丹縣礦區(qū)周邊土壤與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調查及健康風險評價[J].環(huán)境化學,2015(11):2133-2135.

第9篇:農產品分析范文

關鍵詞:中美 農產品 貿易特點

中圖分類號:F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072-03

引言

自2012年起,世界農產品貿易增速放緩{1},近3年年均增長率僅為3.6%。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在今后的10年時間內,全球農產品貿易增速將放緩。受此影響,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增速從2011年的23.1%銳減至2012年的4.22%,并在之后的幾年內增速一直維持在10%以內,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速則更低{2}。兩國農產品貿易發(fā)展遇到瓶頸,美國對中國農產品的需求日趨飽和,僅依靠加大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無法達到顯著擴大兩國農產品貿易規(guī)模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深化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國內學者紛紛提出應充分研究兩國貿易結構和特點,明確中美雙方的比較優(yōu)勢和貿易中表現出來的互補、競爭或產業(yè)內貿易等特點,制定符合農產品貿易現狀和特點的貿易策略,實現雙方貿易的精細化發(fā)展。

近年來許多學者將中美貿易的研究視角放在貿易結構及特點的研究上,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田園(2011)指出由于兩國產業(yè)結構差距顯著加之居民消費結構不同,導致中美貿易結構不對稱;宮智新(2011)依據產品的加工程度和技術含量等角度重新劃分中美農產品貿易品類,形成高、中、低技術產品等產品類型,對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鄭素靜(2011)運用貿易指數測算中美貿易互補性,結果顯示兩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遠高于競爭性,從而指出兩國貿易方式應以互補性貿易為指導;韓靈梅(2014)指出目前中美產業(yè)內貿易方式規(guī)模小,且產生原因主要是兩國居民對農產品質量差異性需求,而非對農產品消費偏好,這將導致中國在雙方貿易時處于被動地位。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兩國農產品貿易各個細分品類的貿易特點研究較少。研究中美農產品貿易中各個品類的貿易規(guī)模和特點,可以針對品類不同的狀況制定與其相適應的貿易策略,使兩國農產品貿易更加精細化,本文依據2007年至2014年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遵循海關分類標準(HS2007),運用互補性指數、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等對中美農產品貿易進行各品類的貿易特點分析,以求針對中美農產品貿易的各個品類發(fā)現適合其發(fā)展的貿易方式。

一、中美農產品貿易現狀

1.中美農產品貿易增速放緩。世界貿易組織(un comtrade)數據顯示,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額一直持上升趨勢,從2007年的110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33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7%,遠高于世界農產品貿易年均增長率。但自2012年開始,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額增幅放緩,年均增長率下滑至4%,在2013年甚至出現逆增長現象,中美農產品貿易規(guī)模遇到瓶頸。

2.中國處于劣勢地位。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進口額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20%以上,而美國進口中國農產品總額僅占其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1%左右,中國對于美國的農產品依賴程度偏高。不僅如此,兩國貿易差額除2013年外均以年均20%以上的增速持續(xù)擴大,截至2014年中美農產品貿易差額已經達到184億美元,中國常年處于貿易逆差地位。

3.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單一。中國出口美國的農產品中水產品(HS03)是最主要的品類,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6%。排名前五的農產品品類(其他品類分別為水產品制品(HS16)、蔬菜及水果等制成品(HS20)、食用蔬菜(HS07)和動物飼料(HS23))在中美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占比高達73%;在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時,進口品類結構單一的特點更加明顯,僅油籽類(HS12)進口總額即占進口總額的65%,排名前五的農產品品類(其他品類分別為谷物(HS10)、動物飼料(HS23)、水產品(HS03)和肉類(HS02))在中美農產品進口總額的占比高達90%。

綜上,目前中美農產品貿易存在發(fā)展速度放緩、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以及貿易品類單一的現狀。只有對中美貿易方式進行深入研究,針對不同品類農產品運用合理的貿易方式,才能解決上述問題。

二、中美農產品貿易特點

本文分別從貿易結合度、貿易互補性以及產業(yè)內貿易程度三個指標進行多角度分析中美農產品貿易點。

根據經濟學家布朗(A.J. Brown,1947)提出的理論,貿易結合度是一國某類產品出口份額與另一國該類產品的進口份額之比,直觀地體現出兩國貿易的依存程度,計算公式如下:TCDij=(Xij/Xi)/(Mj/Mw){3}。其中TCDij表示i國對j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X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額;Xi表示i國出口總額;Mj表示j國的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根據其定義,當TCDij>1時,表明i、j兩國雙邊貿易聯系緊密;當TCDijTCDji時,則表明i國對j國的貿易依賴程度比j國對i國的高,反之亦然。

貿易互補性指數則是一國某類產品的顯示性貿易優(yōu)勢指數與另一國的貿易劣勢指數的乘積,本文綜合考量貿易出口國與進口國間的水產品生產專業(yè)化程度的差異,量化兩國間的水產品貿易互補性。其計算公式如下:TCIij=RCAkxi×RCAkmj,其中RCAkxi表示出口國x在k類農產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RCAkmj表示進口國j在k類農產品上的比較劣勢。當TCIij較大時,說明出口國的出口品類與進口國的進口品類相吻合,即兩國在該類農產品貿易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若TCIij小,表明出口國的出口品類與進口國的進口品類不一致,即兩國間農產品貿易互補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如果TCIij>1,表明兩國之間在貿易中互補性較強;如果TCIij

Bruelhatr{5}動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衡量一定時間跨度內產業(yè)內貿易的水平,其計算公式為:Bi=1-,式中Bi表示第i類農產品一定時間跨度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Xi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出口額的變化量,Mi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進口額的變化量。其中0≤Bi≤1,Bi越接近1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的增量主要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越接近0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的增量主要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在此基礎之上Thom & Mc Dowell{6}將產業(yè)內貿易細分為垂直型和水平型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w=ni=1BiWi,式中,Bw為水平方向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i為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Wi為第i類農產品貿易權重,即(Xi+Mi)/(X+M);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為(Bj-Bw),其中Bj=1-式中,Xj=ni=1Bi,Mj=ni=1Mi。

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產生的原因是消費者偏好及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消費者對商品檔次需求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個人收入差異,收入高的消費者偏好高檔產品,而收入低的消費者只能偏好中低檔產品。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就可能出現高收入國家進口高檔產品和低收入國家進口中低檔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

1.中美農產品貿易總體特點。根據圖2可以發(fā)現,兩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均常年大于1,說明中美農產品貿易結合度很高。近年來出口貿易結合度一直穩(wěn)定在1.25左右,無顯著波動;進口貿易結合度的變化波動大于出口;以2009年為分水嶺:之前表現出快速增長趨勢,之后則緩慢下滑,截至2014年進口貿易結合度為2.20。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出口貿易結合度一直低于進口,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依賴程度遠高于美國對中國農產品的產品。中國過度依賴美國農產品是中美在農產品貿易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的主要原因。

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常年高于1,可見中美農產品貿易一直以貿易互補性為貿易基礎。根據圖3可見,中國在進口美國農產品時表現出更高的互補性特點,7年內貿易互補性指數均值高于1.6,說明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正是中國目前緊缺的農產品,相比而言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農產品雖然也是美國農產品貿易的弱勢,但緊缺程度較低。

根據表2可見,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指數近年來出現較大波動,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表現出明顯的產業(yè)內貿易特點,而在其他年份該指數均低于0.5,到2014年兩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僅為0.34,可見兩國農產品存在產業(yè)內貿易的可能,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細分兩國產業(yè)內貿易形式可以發(fā)現,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以垂直型產業(yè)貿易形式存在,其指數遠高于水平產業(yè)貿易指數。說明中美兩國間的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是由于兩國對不同產品質量及加工程度導致的。

綜上,中美農產品貿易是以互補性為主導、產業(yè)內貿易形式為輔助的多元性貿易形式。

2.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特點。根據表3可以發(fā)現,中美貿易份額大的品類大多數具有很強的貿易互補性,如中國出口美國水產品(HS03)份額為26%,對應的出口互補性高達4.57;中國進口美國油籽類農產品(HS12)份額高達65%,對應的進口互補性高達16.23。同時兩國水產品(HS03)還表現出較強的產業(yè)內貿易特點,其進口和出口中所占份額均排在前5位,同時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高達0.76。其他品類如奶、蛋類產品(HS04)既沒有互補特點也沒有產業(yè)內貿易特點,導致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份額較小{7}。根據各品類在貿易過程中表現出的特點,本文將24類農產品分為五大類型:出口互補型、進口互補型、互補+產業(yè)內型、產業(yè)內型、無特點型。

根據表4可以發(fā)現,目前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以互補型貿易為主,不論是出口互補型還是進口互補型均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占有很大份額。而以水產品(HS03)為代表的農產品,即表現出了明顯的互補特點有又較強的產業(yè)內貿易特點,在對美國的出口貿易中份額排名第二?;顒游铮℉S01)等農產品雖然表現出了很強大產業(yè)內貿易特點,但兩國間的貿易份額過小。肉及可食用雜碎(HS02)等農產品沒有明確的貿易特點做指導,導致該類產品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份額比重小。

針對不同類型農產品的貿易特點應制定相應的貿易策略{8},這樣才能使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合理化{9}。以上五類農產品中,進口互補型貿易主要依賴于美國農產品引進中國,中國處于被動地位,通過自身調整改變貿易現狀難度太大;無特點型品類沒有明確的貿易模式,貿易份額小,短時間內無法對兩國貿易作出顯著影響,因此本文僅對其他三個品類提出對策。

(1)對于出口互補型品類,應將重點放在食品安全領域,應對美國綠色壁壘;

(2)對于互補+產業(yè)內型品類,應強化中國出口農產品水平差異化(如包裝、外形等),并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和專業(yè)化生產,加強專業(yè)化分工;

(3)對于產業(yè)內型品類,在當前階段應努力實施品牌戰(zhàn)略,利用品牌效應帶動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的質量和規(guī)模。

三、結論

1.中美貿易面臨窘境。在當前國際農產品貿易規(guī)模擴張放緩的背景下,中美的主要農產品貿易行為是:中國向美國出口具有競爭力的水產品同時從美國進口大量優(yōu)質油籽類農產品。由于中國過度依賴美國油籽類產品,在兩國農產品貿易中處于貿易逆差,且貿易赤字以20%的增速持續(xù)擴大,同時兩國農產品貿易前五品類交易額均占總農產品貿易額的70%以上,貿易結構的單一性嚴重抑制了兩國農產品貿易的潛力。

2.中美農產品貿易形式可分為五類。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主要以互補性為基礎,存在互補性的品類如水產品、油籽產品都是兩國農產品貿易中最重要的貿易品類;同時如活動物等品類表現出了明顯的產業(yè)內貿易特點,此類產品貿易份額雖小,但有強大的貿易潛力。根據中美農產品貿易中表現出的互補性和產業(yè)內貿易量大特點,本文將其劃分為5種不同的類型:出口互補型,進口互補型,互補+產業(yè)內型,產業(yè)內型以及無特點型。

3.農產品發(fā)展策略應與貿易形式對應。對于互補+產業(yè)內型品類,由于兩國間有先天的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貿易規(guī)模較大,在此基礎上可以形成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強化中國出口農產品水平差異化(如包裝、外形等),并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和專業(yè)化生產,在加強專業(yè)化分工的基礎之上提升國內農業(yè)的規(guī)模水平,不斷優(yōu)化中國農產品結構和提高中國對美農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對于產業(yè)內型品類,目前中美兩國此類農產品貿易規(guī)模小,發(fā)展產業(yè)內貿易的動力小、難度大,在當前階段應努力實施品牌戰(zhàn)略,利用品牌效應帶動中國農產品對美出口的質量和規(guī)模。這就要求中國必須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加快引進選育和推廣優(yōu)良品種,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實現農產品優(yōu)質化。

注釋:

{1}謝建國,楊海燕.互補還是替代――中美貿易競爭關系的測度與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5(11):62-72.

{2}孫宏艷.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理論導刊,2014(11):80-84.

{3}孫華.中越農業(yè)互補性與貿易提升策略研究[J].世界農業(yè),2015(11):139-141.

{4}譚秀閣.對農產品出口現狀的分析與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5(10):10-11.

{5}Bruelhart M, Hine R C. lntra-industry Trade and Adjustment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J]. 1999.

{6}Thom R, McDowell M. 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99, 135(1): 48-61.

{7}習鄭晶,蘇國寶.產業(yè)內貿易與貿易調整成本:一個文獻綜述[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8-54.

{8}姜國慶,于芳. 基于SITC分類的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分析[J]. 現代商業(yè),2015(26):26-27.

{9}秦富,鐘鈺,賈偉.主動應對農產品貿易挑戰(zhàn)的思考和建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