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道德教育缺失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教育缺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道德教育缺失

第1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論文摘要: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給我國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帶來極大的影響,而青少年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也日益凸顯。但相對應的網絡道德教育卻在很多方面還是空白,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還未真正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其中。為此,從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并提出了針對培養(yǎng)青少年網絡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在我國迅猛發(fā)展,網民數量也急劇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軍。據統(tǒng)計,我國青少年網民已達6 000萬。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網絡、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卻較少受到網絡道德教育,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網絡道德教育還很不成熟,從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許多消極影響,導致諸多網絡道德問題的產生。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問題凸顯

如今提起電腦黑客,大多數青少年持有一種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貓燒香”病毒肆虐網絡,令幾百萬電腦用戶深惡痛絕,其制作者李某最終被公安機關逮捕?!靶茇垷恪笔录僖淮螢槲覀兦庙懥司姡嬎銠C網絡的順暢流通需要一定的網絡秩序。就目前來講,青少年網絡道德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網絡人格缺失問題。“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边@句話曾流行一時,它形象地說明了互聯網的“隱蔽性”。由于目前還無法對網民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借助網絡傳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內容廣泛、刺激性強,對缺乏分析辨別能力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多重陷阱?!熬W上聊天”對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許多人為了尋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隱去各種真實的背景資料,在網絡中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地盡情“發(fā)泄”,一旦過度放縱,就會喪失最起碼的責任感,置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于不顧。

二是網絡犯罪問題。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惡意制造計算機病毒,修改電腦程序,傳播黃色圖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論和暴力信息,盜用他人密碼,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隱私,甚至實施性質更為惡劣的網絡犯罪,比如之前的“網銀大盜”、“熊貓燒香”等,都已經觸犯了法律。

二、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過分倚重學校教育

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會和家庭僅僅是作為教育的輔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對學校教育的過分倚重,其整齊劃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無法因材施教,反而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個性。而網絡的特點正是自由、無拘束,充分尊重個性,為個體提供展示自我(無論是“本我”或“超我”)的平臺,這使得青少年們對網絡趨之若鶩。本來社會擔負著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商業(yè)經濟的大行其道對道德教育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我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在學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長們對子女網絡道德教育的疏忽,從而使青少年在網絡里沒有方向,缺乏正確的引導,在網絡世界中自然如脫繆野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種積極的、肯定的相互關系。建立這種關系的基礎,是父母對子女的尊重與子女對父母的愛戴。它排斥了訓斥與聽命、支配與服從的專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為了提高地位而人為制造的權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關懷與幫助,對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賴,能引發(fā)孩子內心深處的真誠感激,從而使得父母對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積極、自覺地接受,并在實際行動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長,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形成自覺并且是親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建立在威望基礎上的巨大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讓教育者難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緒,只有建立了正確的威信,家庭網絡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進行。馬卡連柯認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其一,威信如同校風、學風一樣,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上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難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動中,威信又是無處不有、無所不在的。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所給與的每一條指令,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威信無不隱約滲透其中。其二,從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種威望和信譽;從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種尊重和信從。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尊重和熱愛成為一座架設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橋梁。馬卡連柯進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擁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無威望和信譽,子女對父母沒有適當的尊敬、信任和聽從,那么,合理的網絡道德教育就無法得到保證,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梢?,威信是父母對子女有效地進行教育和子女自覺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之一。馬卡連柯指出,每一個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個作為教育者的家長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確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礎,其產生依賴于正確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錯誤的基礎上,運用不正確的方法去建立人為的威信,這是虛假的、錯誤的“威信”,在現實中,許多家長只憑主觀判斷來樹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三)親子間文化沖突致使網絡道德教育困難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與多元化文化間的沖突。在當今網絡發(fā)達的時代,文化的廣泛交流與滲透使得現實社會環(huán)境中文化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實。而親代成長于社會相對封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承繼了社會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而子代對于外來文化的吸收總是表現得積極主動、敏感而迅速,他們往往以來者不拒、博采眾家的姿態(tài)在現代社會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正如美國社會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認為,進入網絡時代,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價值觀念,例如健康價值觀、時間價值觀、知識成長價值觀、情緒價值觀、財富價值觀等。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輕一代都在經歷著這一轉變。相對而言,親代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傾向于一元化文化,對于變化和發(fā)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長于社會日益開放、瞬息變化的轉型時期和網絡時代,他們能夠迅速地接觸、認同網絡時代新產生的知識與價值,也就更易于接納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文化。這種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識和價值觀念與親代習慣的知識和價值發(fā)生碰撞時,親子間的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和沖突導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難。 第二,教育觀念和相處方式的沖突。在傳統(tǒng)文化氛圍相對濃厚的社會中成長的家長,他們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對子女進行強行移植,更有甚者對子女進行體罰。這些都是專斷管理的表現。這類家長往往采取“權威、灌輸型、命令式、單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試圖決定子女的思想和行為。而在網絡時代,子代的觀念更新、知識獲取、眼界開闊程度大大超過親代,他們形成了自己無定式、無偏見的道德評價體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權威專斷的管理,兩者的文化沖突更加激烈,使得網絡道德教育困難重重。

三、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長應該為青少年多創(chuàng)造社會交往情景

根據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青少年的品德發(fā)展應該特別重視同伴、社會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兒童逐步認識并且學會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過程,也就是他們品德的發(fā)展過程。皮亞杰認為,要使兒童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途徑是與同伴發(fā)生相互作用。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兒童才會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相比較,才會認識到同伴的行為也許會被別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正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他們開始相互尊重、共同協作、發(fā)展了公正感叫;科爾伯格也認為兒童僅僅接受他人的勸告或者作為一個沒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員,是絕對不會引起道德發(fā)展的。伯格同樣也認為,只有創(chuàng)造出真誠相處、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際關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滿的發(fā)展并達到自我實現。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發(fā)展應該處在一個真實、復雜的社會關系當中,而網絡卻使人際關系枯燥、生硬與被動。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造成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問題。家長應該在孩子空閑時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參與到復雜的社會情景中去,這樣才能夠使青少年用更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來面對遇到的各種情景,包括在網絡上。

(二)家長應提高網絡信息素養(yǎ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網絡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長就必須具有一定的網絡信息素養(yǎng)。網絡信息素養(yǎng)是指在網絡環(huán)境中人們所必須具備的信息素養(yǎng),也就是使用和創(chuàng)造網絡信息的能力。在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識別水平和算術水平就可以勝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說的那樣,隨著網絡的興起,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與其父輩相去甚遠,如果家長不及時更新觀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實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與家長的初衷南轅北轍。

第2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摘要:中小學道德教育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道德教育的成敗與否,將直接決定著教育的成敗。文化是道德教育的精神源泉,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化的自覺意識是中小學道德教育的關鍵。文化自覺是道德教育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對當前中小學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缺失的現狀及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學生形成自主的文化自覺意識,加強學生的道德發(fā)展。

關鍵詞:道德教育;文化自覺;多元文化;文化觀

一、引言

近段時間“小悅悅事件”、“林森浩事件”層出不斷,這一系列的事件看似都是個體現象,當我們追根溯源發(fā)現這一切都指向了我們的道德。道德滑坡的出現使我們不得不再一次的審視我們的道德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怎么了?我們對自我文化的缺失使我們不得不問問我們的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多元化對我們的沖擊越來越強。我們在道德教育中缺乏對我們固有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一種文化自覺使我們在教育中無法形成自我的良好的道德倫理體系。在道德教育中形成自主的文化自覺是我們走出現有道德困境的出路。

二、文化自覺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缺失現狀

1、在道德認知方面:學生對道德規(guī)范的內容并不十分的了解,不能夠主動的學習相關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在一些相關的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上也有許多的偏差和誤解。

2、在道德情感方面:主要表現在學生對生活中所見問題的漠視和弱勢群體態(tài)度的冷漠,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實踐的態(tài)度上。道德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道德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

3、在道德意識方面:學生們并沒有意識到道德教育對自己人生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從而表現出對所學的道德規(guī)范及傳授的道德經驗缺乏相應的自覺性和反思性。

4、在道德行為方面:首先表現在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絕大部分學生只是在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意義上重視自己的學習。其次,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也凸顯出當前中小學生道德文化缺失的嚴重。

(二)文化自覺缺失現狀的原因分析

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缺失現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原因還應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識等幾個方面來說。

1、道德認知

道德教育的教育活動中缺乏對必要的道德規(guī)范的傳授是造成當前我們道德教育中文化缺失現象形成的原因之一。首先是要知道知識才能為我們之后更好的理解知識提供前提。而道德規(guī)范的傳授就是使學生“知其然”的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也是造成道德教育中文化缺失現象的影響因素之一。學生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其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勢必會影響到道德規(guī)范的學習效果,從而形成了教育中文化的缺失。

2、道德情感

豐富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道德情感的缺失會阻礙道德教育的發(fā)展和進步。個體的文化自覺意識對一個人情感體驗的豐富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力,進而影響著其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缺失咎其原因在于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覺意識二導致的。

3、道德意識

道德意識是道德行為、道德情感、道德認知的根本影響因素。道德意識的缺失,是學生在學習和接收文化信息的過程中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理解文化內部深厚的文化精髓導致其文化意識淡薄,進而影響到學生道德意識的養(yǎng)成。要理解文化內部蘊含的深厚的文化精髓就必須要具備文化自我覺醒的意識,只有具備文化自覺意識才使得個體道德意識形成成為一種可能。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一種外在的實在體現,一個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也必然是為社會所接納的。反之,一個不良的道德行為也必然受到道德的譴責。當前我們中小學生不良道德行為現象的出現關鍵是由于道德意識的匱乏、自我覺悟的意識不強導致的。

三、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形成的對策分析

道德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中小學階段是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的關鍵時期。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是我們學校道德教育新時代承擔的歷史使命。

(一)學校應該有鮮明的文化立場

鮮明的文化立場是培養(yǎng)文化自覺的基礎。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有著其相應的道德和價值觀。鮮明的文化立場是形成社會文化認同的基礎,也是形成文化自覺意識的基石。學校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是道德教育根植的土壤。一個學校的文化立場會影響到整個學校學生的文化觀。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個鮮明的、正確的文化立場,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成長中形成一種正確的文化觀,進而才能形成一種對文化的自覺。

(二)要注重對文化的反思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覺形成的必要條件。我們處在一個多元文化大碰撞的時代,固有的文化和泊來文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缺乏對文化的反思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困境的原因之一。我們的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我們傳統(tǒng)的一元封閉的文化環(huán)境下,面對新形勢的挑戰(zhàn)我們要主動,勇于打破固有的一元模式,使學生能夠自主的獲取大量的信息。這樣有利于開放學生的視野,為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覺意識提供可能。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評價能力也相對較弱,因此,我們在中小學道德教育這一關鍵時期要注重對文化的反思。道德教育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反思的平臺,通過對多元文化的反思形成自主的文化立場,形成自主的文化觀,形成自主的文化自覺。

(三)要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主,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自主和文化自信是形成文化自覺的前提。文化自主的形成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可以促使文化自覺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文化自覺形成和發(fā)展的保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學道德教育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主,提升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形成學生自主文化觀的必要條件,也是形成文化自覺的必要條件。通過文化自覺、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對話和文化共通等途徑,既要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涵養(yǎng)化育民族自信,又要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傳統(tǒng)道德文化,增強文化活力;既要增進文化理解,保持文化多樣性,又要追尋普遍價值,培養(yǎng)有世界公民意識的人。如此,中國道德教育方能為建設一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人類社會做出其應有的貢獻。

文化自覺是當前我們中小學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的自我意識,民族文化一旦遭到摧毀,它就失去了自我意識、沒有了其主體性。當前我們中小學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覺缺失現狀令人擔憂,我通過對現狀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點針對性的對策,希望能夠對我們的中小學道德教育有所幫助,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走出道德困境,同筑中國夢。(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香蘭:當前中國道德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

第3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關鍵詞:家庭;道德素質;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7)-10-0090-02

家庭是社會的組織細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在人的社會化,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社會化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心理學家佩克與哈維格斯等對美國中西部辟銳城少年與青年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兒童的個性,如堅強的意志、穩(wěn)定的情緒、自發(fā)的努力與友好的態(tài)度等,皆產生于家長的友善作風,如相互信任、民主精神與容忍的態(tài)度等,其相關系數都比較高;反之,兒童敵對的行為,則出白家長的嚴厲作風?,F代社會中家庭教育問題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從胎兒期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各式各樣的教育,即“胎教”,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了聰明伶俐,長大后能出人頭地。但隨著改革開發(fā)以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社會的巨大進步,人們的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社會的利益群體、人們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呈現日益差異性、多樣性的特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的利己主義等腐朽的思想文化開始浸入人們的頭腦。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有關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越來越被淡化,或者放在次要地位,很少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這一點從現在我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狀況中可以窺見一斑。

一、造成孩子道德素質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現代孩子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的原因很多,人們忙著建立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因而無暇顧及精神方面的變化,社會風氣中的拜金主義等思想已悄悄潛入人們的頭腦;學校教育中的重智育輕德育,等等。我們僅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分析,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重德育,輕智育。每位家長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成為神童。從小便讓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培訓班,狠不得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旦孩子的做法不如所愿,就嚴加訓斥或自己沮喪失望,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為了使孩子早幾成為“神童”,對孩子學習以外的問題考慮周到至極,包辦孩子除學習以外的一切事情,使孩了失去培養(yǎng)自立自強精神的機會。孩子失去了白立能力并養(yǎng)成依賴性,可能認為一切是父母應該做的而不知感恩或離開父母就寸步難行。

(二)通過灌輸使孩子的學習動機直線化:出人頭地、賺大錢等;受社會風氣的影響,父母把自己的成人價值觀灌輸給孩了,使孩了從小認為會賺大錢或出人頭地才是人牛的目標,從而為滋生孩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等提供心理基礎。

(三)不管不問給孩了過多的自由。有的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如現在很多父母雙方在外打工或城市的雙職工家庭)或沉迷于賭博酗酒從而對孩子不管不問或很少管制,從而使孩子把多余的時間用在玩電子游戲、聚眾打架等不良行為中,使孩子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甚至長大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提高孩子道德素質和家庭教育質量的途徑

(一)自覺的、有計劃地進行家庭教育而不是盲目的隨隨便便地進行教育。每一位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在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大多數只是盲目隨大溜,沒有給自己的家庭教育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從而使孩子的德智體美應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而變成只是片面的進步,甚至是苛求出來的所謂的“優(yōu)等生”。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對于建立融洽的社會關系,從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方而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素質并保持各方面的同步發(fā)展就需要家長有一個培養(yǎng)孩子的計劃并隨時根據孩子成長發(fā)育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而這個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則需要家長的_自覺堅持和合理安排。

(二)全社會創(chuàng)造德育為先的社會氛圍并使家長融入其中;家長重視德育,并將德育滲透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家長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要使家庭教育以德育為先,家長首先要真正認識并認同德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全社會來提供重視德育的氛圍,需要我們的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者致力于這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例如利用開家長會時對家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劉德育重要性的認知;行政機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社區(qū)教育、大眾傳媒等來增強家長的德育意識,最終使家長受到社會德育為先氛圍的熏陶,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孩子的身心才得到真正的全而的和諧的發(fā)展。

(三)父母以身作則;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家庭成員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碑斀竦纳鐣延蓚鹘y(tǒng)權威的生活形態(tài)轉變?yōu)楝F代民主的生活形態(tài),民主時代的來臨伴隨著小家庭的興起,孩子們大多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學習模仿的都是成人的模樣,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都十分深遠。成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言教、身教與境教的密切配合。身教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家長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來影響熏陶自己的孩了,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第4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摘要: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身體藝術,身體是舞蹈展示內容、情感、思想的唯一媒介,也就是說身體是舞蹈的核心力量,沒有肢體的不斷變化,舞蹈就不復存在。然而,舞蹈卻并不只是對人類肢體的發(fā)掘與訓練,它是一種藝術,一種行動與心靈的契合;它是一段傳承,一段歷經千秋萬代仍然流傳至今的永恒;它是一種精華,一種包含著全部舞蹈家們集體的結晶。

關鍵詞:淺析 如何 正確 認識 舞蹈 教育 理念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和新世紀的競爭,社會對人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園舞蹈教育作為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校園舞蹈的教學不能只針對少數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也不能只是為了開展高水平的舞蹈活動,而應通過校園舞蹈的興趣教育、愉悅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優(yōu)美的體魄;注重對全體學生進行基本舞蹈知識、表演、創(chuàng)編和舞蹈賞析的傳授和技能訓練;通過舞蹈教育和舞蹈創(chuàng)作思維訓練達到對學生心靈美的塑造、情感的升華和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的提高,使他們成為高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適應社會競爭和發(fā)展的有用人才。舞蹈從之前僅僅是娛樂的一部分,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項專業(yè)的學科,已被大多人所認可。但是,直至今日舞蹈卻仍然存在爭議,有的人認為舞蹈始終是難登大雅之堂,只是一種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工具。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舞蹈專業(yè)的舞者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加強對各種科學知識的貯備,用實際行動讓那些存有偏見的人們改觀。隨著文化的不斷沉淀,知識信息量的增多,我逐漸發(fā)現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舞蹈教師,只有足夠的熱情和專業(yè)的知識還不夠,教學講究方法,傳授需要技巧,而心理學的出現,為我在迷霧中點亮了一盞燈,讓我懂得了教育事業(yè)需要心理學,在舞蹈教育中,心理學更是必不可少。

一、國外舞蹈教育與我國舞蹈教育的對比

《標準》強調藝術教育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所有學生,不論其背景、天賦,即便殘疾,都有權享受藝術教育及其提供的豐富內容。反觀我們,有不少舞蹈藝術??茖W校,選拔人材基本上仍源于教師的伯樂相馬,如體型“三長一小”適合跳舞,給他們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入正規(guī)的藝術大學學習,以求將來技驚四座,拿個大獎什么的,徒喜師榮。這樣的學生除了所學專業(yè)學科的知識、技能,別的學科的知識、技能則很貧乏。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卻被這樣偏科的教育體系剝奪了對藝術教育的渴望和權利。有些酷愛藝術的學生,甚至會被只注重高考升學率的老師要求暫時把提琴或舞鞋放下,去應試。撞過終點的幸運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補續(xù)藝術教育這一課。然而,大多數的落選者面臨生存為第一需要時,恐怕也沒心思再去接受藝術教育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素質教育真的還沒有起步。美國人的《標準》是著眼于保證下一代在與世界對話時仍能處于不敗之地。這一次,他們在智力思維和藝術教育實踐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也應考慮制定一套符合國情的素質教育大綱,以切實提高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育理念的轉變至關重要

校園舞蹈教育應定位在面向校園、面向文化階層,不斷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十分必要。在多年的表演和教學中筆者認為以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

1、要相信所有的學生是能夠教育好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一個人的舞蹈才能是要有天賦的,舞蹈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專業(yè)。而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教師對學生有了正確的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師如果認為某學生好,那么在他的影響下,這個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好;反之,如果教師認為其根本不行,那么這個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差。

2、要承認學生是學習舞蹈的主體。

學生學習的時候是有選擇性的,有興趣的,他就接受,反之就不接受。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重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望進行培養(yǎng)和激發(fā)。興趣是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內在動力,也是一個人終生追求事業(yè)成功的內在動力。使用精彩、新穎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導語,能體現教學的難點與重點,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

3、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教師對“差”的學生要寬容。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而每個學生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學生的成長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長。要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這樣孩子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接著會追求下一個成功。這種成功感對每一個人終身的發(fā)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4、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舞蹈教育事業(yè)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舞蹈學習到了關鍵時刻,不是比技術,而是比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有時起決定作用、像冰上舞蹈家申雪、趙宏博,他們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能達到技術和藝術的完美表現,但有時心理素質較差,就屢有小的失誤,最終與冠軍無緣。所以,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舞蹈的基礎教育中應當作為非常重要的任務來抓。很多學校在心理素質方面開了課,有心理咨詢輔導,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要重視讓學生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信息技術發(fā)展非??欤鼘W校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未來的文盲,是不會運用現代技術的人?!本W上教學、網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網上視頻及面對面的溝通,這些都會為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舞蹈藝術向我們走來

素質教育有點像體育的全能比賽,我們可能會在某個單項上保持優(yōu)勢,但總成績卻可能被遠遠甩在后頭。魯迅先生說,中國人做事太不認真了,干什么事好象一掛招牌就成功了。

第5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一、問題引導法的實施技巧

1.根據具體的時機提出問題

問題引導法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情形制定問題計劃,第一要制定合理的課堂問題,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思考并取得提升。比如,在學習《麥琪的禮物》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就組織學生討論這篇文章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情節(jié),筆者提問學生為什么文章中互贈的兩個禮物沒有價值但是主人公依然很喜歡,并且因為這沒有價值的禮物他們的感情變得更加深厚。這個問題是筆者上完課之后再提問學生的,此時他們對學習內容已經有了足夠的理解。因此筆者提出的與課文主題相切合的問題成功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興趣,他們認真思考筆者提出的問題并尋找答案,每個人的學習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師盡可能確保提出問題的多樣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擁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在課堂上會表現得更加積極,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確保提問的多樣性,用多樣性的問題給學生帶來學習語文的激情,讓他們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初中時期是學生性格多變的時期,在這個時間段內學生的學習激情不是特別高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緩解教學的壓力,使學生保持自己頭腦的清醒。多樣化的問題教學法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對待語文學習,讓他們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為了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筆者覺得教師可以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圍繞它展開提問,這樣不僅可以進行問題教學,也可以使問題變得多樣、隨機,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新意。

二、教師實施問題引導法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師需要認真對待、積極引導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必須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在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就變?yōu)檎n堂教學的客體,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必須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讓問題引導教學流暢進行。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就迅速的進行作答,這樣的教學方式減少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訓練。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教師在開展問題引導教學時需要延長告訴學生答案的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得到加長,他們就可以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從眾多答案中選出最合理的答案。比如說在學習羚羊木雕的時候,筆者就以羚羊木雕為中心提問學生,讓學生閱讀文章之后告訴筆者羚羊木雕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這么詳細的描述羚羊木雕?筆者布置完任務之后留給學生很長的時間,讓他們能夠充分的閱讀吸收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實踐證明,筆者的教學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經過認真的思考成功獲得答案,學習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

2.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問題引導法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思考語文內容,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實際語文課堂上,許多教師都頻繁的使用問題引導法進行教學,但是他們都只是引導學生按照自己提出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卻很少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他們必須發(fā)揮自己主動學習的能力進行課堂思考,這樣他們才能夠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覺得教師在進行問題引導教學時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的反問能力,讓學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從而幫助學生快速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第6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關鍵詞: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030

一、學習策略概述

新課程改革把使學生掌握并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列為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學習策略是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是對何時使用何種技術和技巧的決策過程以及對技術、技巧本身的認識。英語學習策略是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采取的各種策略,包括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情緒、所運用的各種學習方法及對英語學習與學習方法的認識與看法,英語學習策略歸類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社會策略、補償策略和情感策略等。認知策略是指學習者對英語學習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如記憶策略、詞匯學習策略、聽說策略、口語交際策略、閱讀策略、語法學習策略、寫作策略等;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對學習方法的認識、理解和評價,即“元認知是學習者對認知的認知”(程曉堂《英語學習策略》),如:學習目標的確定,學習計劃的制訂,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及學習效果與方法的自我評估等;情感策略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調整和控制自己情感的策略,如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學習中緊張焦慮和急躁速成心理的克服、敢于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勇氣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注重傳授學生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養(yǎng)和訓練他們的英語學習策略,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具備一種獨立、自主、有效的學習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

1.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動機

英語學習策略是把學習納入學科學習過程中加以運用,用學習策略的理論來指導英語學習,使每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的學習者。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動機很關鍵。通常人們只注意到了動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認為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卻忽略了動機與學習之間的辯證關系。即高的動機水平能取得高的學業(yè)成績,高的學業(yè)成績也能增強動機的水平。因此,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許多的英語測驗和考試并沒有起到檢查學生階段學習情況,了解自己教學效果的作用。出題不是考慮學習了什么,檢測什么,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水平和考題之間的差距,結果學生發(fā)現考題涉及的一些語法還沒學到,而且閱讀中的生詞太多,使學生確實沒辦法理解文章,而是一切跟著感覺走,考試成績當然不理想。結果是這種考試挫敗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知道該怎么學,而教師也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成效。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動機主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是人們探求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因此,教師們應在教學過程中獨具匠心地挖掘教材,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使課堂具有趣味性、啟發(fā)性、直觀性、創(chuàng)造性、靈活實踐性、新穎性。

2. 建構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1)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就是突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主體參與意識和自主發(fā)展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指導,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含量,將課前與課堂相結合,學生自學與教師誘導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多維互動式教學”,從根本上實現教學過程的“三個轉變”,即:變“教程”為“學程”,充分展開學生自主學習活動;變“教師講解”為“自學交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變“齊步走”為“異步走”,實施分層教學,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2)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求英語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充分發(fā)揮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真正實現由“教”到“學”,由“學會”到“會學”的根本轉變,幫助學生形成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獨立自學能力,為最終形成他們適應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學習能力而進行的雙邊教學活動?!靶纬捎行У膶W習策略提高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精髓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其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習的基礎;討論交流是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是學習的核心。教學形式是多樣化的,如自學、啟發(fā)、討論、交流、點撥等。

課堂教學具有以下環(huán)節(jié):

①預習作業(yè)。預習作業(yè)一開始就以“任務型”的方式把學生推到了主動地位,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指導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實現會學。

②預習分析。教師根據學生預習自學的信息反饋,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和學情,為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情景和有目的地運用導語做準備,從而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英語興趣和動機。

③自學交流。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目標和重點,通過個體發(fā)言、同位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證等多種討論方式進行“自學交流”,允許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爭論并各抒己見,形成師生“多維互動式”的語言實踐活動。

④自學練習。學生通過“自學練習”歸納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重點內容和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薄弱點。教師可采用兩種方式處理學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一是點撥:可以是TG(教師參與小組交流,適時點撥);也可以是SC(學生充當“教師”,面向全班答疑),二是精講,對于難度較大的傾向性問題,教師借助媒體,啟迪釋疑,既講思路,又講方法,更注重規(guī)律,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⑤自學反饋。教師可提供緊扣目標、限時限量的ClassWork,給學生內化、整理和拓展的機會。教師出示參考答案,小組討論,適時評價,挖掘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語言能力。

以上環(huán)節(jié)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機械照搬,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取舍。如七年級上學期可將預習作業(yè)這一環(huán)節(jié)安排在課內進行,待學生形成預習自學的習慣后再放到課外。對于不同的課型,其課堂操作模式也不同。

3. 指導學習策略促進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建立

學習策略的指導應,是為了幫助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學習策略的指導是動態(tài)的,對于共性策略可以集中講授,而涉及到一些課程的具體任務時,更多地采用教學活動滲透式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即把學習策略的訓練滲透到語言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與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具體指導,使學習策略的訓練與語言知識及技能的傳授同步進行,然后由教師設計相關練習加以配合和鞏固。在這種模式訓練中,教師可以直接介紹或演示某些常用的學習策略,如在理解課文段落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灌輸如何利用上下文策略對課文進行理解,并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使用這些策略,然后在其他類似的教學活動中滲透這些學習策略,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實踐,最終達到“自動化”。Oxford等人的策略訓練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屬于這種滲透式訓練模式。“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把握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英語課程標準》2001:23)為此,首先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訂階段性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其次,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第三,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第四,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fā)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最后,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同時,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讓他們自己評價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不斷檢查學習行動與策略的效果,然后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有效策略,使他們成為成功的策略使用者,為自主性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7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關鍵詞】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實踐>理論 行動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064-01

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上,本科教育重視人才能力的共通性,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高職教育則是要服務區(qū)域經濟建設,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是重視理論與多學科銜接的能力,另一個是重視實踐與學科的應用能力,兩者雖然學習內容相似,卻在教學本質目標上有所區(qū)別。而在高職院校設計類專業(yè)教育體系中由于專業(yè)的特殊性,教學本質目標區(qū)分卻不清楚,原因在于設計類行業(yè)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存在著“同質性”,要求人才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能力,在這種要求的驅使下,設計類教育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手法的重疊現象,導致人才能力標準化,競爭崗位單一化,出現了企業(yè)招工難、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兩難尷尬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高職藝術類專業(yè)教學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依據我國對高職教育的要求,高職院校中設計類專業(yè)教學要明確“實踐>理論”、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

高職藝術類專業(yè)教育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需要提出并確立與高職教育相符的“項目進課堂、教學到現場”的行動式教學口號。要從觀念認識、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上做出改革,順應社會、市場需求的發(fā)展形勢,轉變師生對“教”與“學”方法的認識,同時還需建立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以促進教學改革,具體內容如下:

一 樹立觀念,轉變認識

高職教育設計類專業(yè)教學首先要明確“以市場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人才要具有市場所需要的實踐操作能力;其次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以前對信息的了解是從書刊雜志上獲得,而現在卻是通過圖像、視頻等多種直觀的手段,對于需要大量視覺感觀的設計類專業(yè)更是如此,因此設計類的教學要更加真實化、形象化。

“項目進課堂、教學到現場”的教學行動口號要求教師改變對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認識,把帶有啟發(fā)式、相對抽象化的知識點,轉換成具體的項目或場景進行系統(tǒng)性講授,讓學生了解知識點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用處、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做到知識與實踐無縫銜接,提倡以實際項目開展教學,通過親身體會來消化知識的理念,達到清晰教學的目的。學生學習則是在課程開設之前先清楚要解決的實際項目,再通過對項目現場的實際體會,結合課程知識做出相應對照,使其對知識的認識更加形象化、場景化。學習變得更加主動,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建立機制,合理調控

對于新的教學觀念要建立在已有的教學方法基礎之上,而不是完全的顛覆?!绊椖窟M課堂、教學到現場”的行動式教學口號,雖然對高職設計類教學益處較多,但若不加以把控,反而會出現相反的效果。如項目進入課堂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若長期發(fā)展下去,課程教學便失去了主導地位,違背了教學的本質。其實解決此類問題關鍵在于弄清楚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即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所以,圍繞這一目標建立監(jiān)管機制,便可抑制問題的發(fā)生。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監(jiān)管機制,一方面鼓勵項目實踐,另一方面把控好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使“項目進課堂、教學到現場”的行動教學口號良性可持續(xù)發(fā)展下去。

“項目進課堂、教學到現場”的行動教學口號的確立,可以為高職藝術類專業(yè)實踐教學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來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yè)市場,使高職設計類人才能夠快速地就業(yè)、擇業(yè),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引領職業(yè)教育科

學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

第8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原因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農民外出務工而導致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在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一文中將“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做了明確的界定,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掇o海》中對道德教育的解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①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成因的分析成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

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現狀

目前,學者們一致認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成因集中在家庭、學校教育兩個方面,對其研究方法有根據調查問卷進行的理論分析,還有跨學科不同視角的原因分析。在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的研究中,對社會、政府方面及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不夠成熟,這也是以后研究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學者們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成因分析并提出解決路徑。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學者對于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主要集中以下幾個方面:從家庭道德情感方面來看,榮紅濤②何建云③他們都認為父母與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對孩子的關愛,導致孩子對情感的渴望難以滿足,親情關系失調,因而兒童難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為品質。從家庭道德認識方面來看,黃玨子④、沈琴⑤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正處于道德認識形成的重要時期,很多對孩子承擔監(jiān)護責任的祖輩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對孩子學習和思想加以正確指導和教育。而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盡力滿足孩子各種物質需求,從而導致留守兒童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教育意識淡薄、觀念陳舊。從家庭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方面來看,包舒暢⑥認為父母缺乏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對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學習、社會、心理等方面因素影響導致產生不良的思想,導致兒童部分行為的偏差。從家庭教育內容來看,王藝寶、王敏靈⑦分析指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進行,望子成龍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內容,也沒有給孩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這種家庭教育對教育內容的曲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雖然這些學者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是他們都認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單一,父母教育觀念陳舊是導致兒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學校教育方面

從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來看,王娟⑧、何健雯、趙慶海⑨認為學校重智輕德,以學習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學生和老師唯一標準,學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并沒有秉承以德為先,只重視升學率,導致學校道德觀念淡薄。從學校的教學內容來看,榮紅濤⑩研究指出農村學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統(tǒng)一,學校只注重成績的提升,缺乏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從學校與家庭的關系來看,樂曉勇瑏瑡認為學校與家長缺乏溝通,學校不了解留守兒童在家庭的思想行為表現,同樣家長也不了解子女在學校的表現,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道德教育問題上,這些學者普遍認為學校的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學校缺乏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學校道德教育意識淡薄,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溝通。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學者基本上從家庭和學校教育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缺失調查狀況進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層次較淺,對社會、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層次原因的分析還不成熟,從學者研究來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的成因分析,還有待于進一步規(guī)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結論有待于形成規(guī)律性認識。

作者:牟叢叢 單位:青島科技大學

注釋:

①辭海(第六版)[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409-419.

②榮紅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J].黨政干部學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1):47-48.

④黃玨子.對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7-138.

⑤沈琴.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問題成因分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暢.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及解決路徑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0):89-91.

⑦王藝寶,王敏靈.淺析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問題及其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6):69.

⑧王娟.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探析[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47-48.

第9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開展的性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大學生性道德的缺失,隨便,不僅僅會對其身體健康不利,同時也對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道德觀形成阻礙。個人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性的健康。而擁有性健康的前提,就是接受正確的性教育。基于此,對大學生開展性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對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性道德教育;大學生;意義;問題;策略

婚前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使其感染性病或發(fā)生意外懷孕。高校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大學生性道德教育,有責任和義務,對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價值觀念進行培養(yǎng),促進他們用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掌控。能對社會、家庭和個人高度負責,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規(guī)避婚前的發(fā)生,促進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因此,對大學生開展適度的的性道德教育非常關鍵。而如何構建完善的性道德教育體系呢?這是本文重點探究的課題。

1對大學生開展性道德教育的意義

首先,性道德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內容,也是對自身正確了解,走向健康的必修課。性成熟期不能等待,春期經歷不可重復。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旦缺失了性的教育,而造成失誤,會給個體的成長帶來遺憾,甚至會出現無法彌補的損失。而高校的性道德教育,即能使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壓力和學習壓力得到緩解,利于大學生健康的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和婚姻家庭的幸福和美滿。同時,還能使大學生抵御艾滋病以及性病侵害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夯實基礎。其次,開展性道德教育,還能使目前高校教育中不正常的現象得到改觀,豐富性道德教育的相關理論,使性道德教育的效能進一步提高。從實踐上,對性道德教育的實現路徑進行探索,使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關于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得到解決。通過綜合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為高校性道德教育實踐提供依據。

2高校大學生性道德現狀

我國關于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較晚,究其原因,是教育部門沒有對性教育工作有效和真正的實施。一些學校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而對大學生性道德需求和性健康漠不關心。關于性的問題,多數教師忌諱莫深,甚至不能坦然的將性教育搬進課堂。導致大學生婚前的泛濫和性道德的缺失。筆者通過對海南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開展一項關于大學生戀愛觀的調查數據顯示:有1/3的大學生,認同西方的性自由和性解放:有31.1%的學生不單單認為性自由和性解放標志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同時還完全接受這種觀念;有21.99%的學生主張可以理解認同婚前。55.9%的學生認為婚前“只是相愛,勿須指責”。分析上面的這組調查數據,說明在大學生中性觀念的淡漠,以及學校性教育的缺失。近年來,盡管各大高校開始紛紛對大學生實施性教育,但因為目前我國缺失關于健康教育的專用教材,尤其是關于性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缺失,使大學生無法獲取相關的性道德規(guī)范和信息。而為了獲取自己所需知識和所關心的問題,往往都是通過報刊書籍、甚至網絡和觀看黃等非正規(guī)渠道。這樣所接受的性觀念是不文明的、性知識也是不科學的。一些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和風氣,如言情片的情節(jié)誘惑和等,對大學生的和性觀念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最終造成的失控和性觀念的困惑,對學校的穩(wěn)定以及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發(fā)展形成危害。

3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實施策略

性道德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和思想素質對個人的成才和社會的穩(wěn)定,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所以,在高校中拓展性道德教育途徑和實施正確的性道德教育方法,已經是迫在眉睫,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3.1對高校性道德教育特征正確認識

性道德教育涵蓋眾多學科,涉及各個領域,其宗旨是立足于社會發(fā)展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通過健全大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主要是以預防為主,將危險因素的影響消除,促進大學生健康的成長。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性。

作為性道德教育主體的大學生,一般都是依賴自身的主動性來成長。因此,必須在尊重受教育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實施性道德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高度重視,將其主體意識喚醒。促進其人生健康發(fā)展。

(2)全體性。

性道德教育的對象應面向全體學生,作為普遍性性教育,其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個體的發(fā)展。是每一個人都在原有道德基礎上進步和發(fā)展。

(3)社會性。

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社會的各種氛圍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大學生性道德需要全社會成員共同承擔責任,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和協作。

3.2對新型的大學生性道德規(guī)范進行構建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構建與我國國情相符的新型的大學生性道德規(guī)范。繼承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人類的精神文明大膽吸收,促進大學生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首先,大學生應學會對各種性道德價值觀的辨析,樹立健康的性道德觀念。在與異往時,能正確的運用性道德規(guī)范,對性沖動行為進行控制。并依據社會的道德判斷性道德規(guī)范。其次,要求大學生具有道德責任感,能接受性道德法制教育,清楚性生活的道德底線,就是合法性。而無論是婚外性關系,還是婚前,都是不道德的、違法的,需要受到良心的譴責。同時,高校還要搭建校園網上心理咨詢中心。校園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精神和校園風氣,高校應更好的建設校園文化,使性道德教育的途徑進一步增強。通過校園網上心理咨詢中心的搭建,幫助大學生做好心理緩解和疏導工作,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使大學生的性心理問題得到全面和科學的結合。最后,還可借助新媒體網絡力量,為大學生提供相關的網上心理咨詢,以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3.3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作用

發(fā)揮合力作用,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間的通力協作,采用各種立體化、多渠道、全方位的綜合模式,開展各種形式的性道德教育,加強性道德教育的宣傳和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媒體的傳播力量,利用各種傳播途徑,如網絡、廣播和刊物等,開展正面和積極的引導工作。努力營造一個嶄新的環(huán)境,使大學生能對性道德教育全面接受,并潛移默化的受到性道德知識的影響。同時,高校還應加強綜合型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對專業(yè)的選修課進行增設。向大學生傳授各種生活技巧、戀愛法則規(guī)范以及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使大學生能充分意識到,性犯罪、同居和婚前等,都會危及人體健康,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幫助其在戀愛的過程中,對兩往禮儀進行規(guī)范,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努力使兩往的文明素養(yǎng)得到提升,在性關系發(fā)生后,能正確的應對和有效處理。

4結語

性道德教育既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通過對大學生實施性教育,使其性道德素質水平提升,能真正的珍愛生命、尊重異性,具有一個社會人所必備的性素質。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自身健康成長。

作者:吳麗敏 單位:海南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雷湘竹.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則[J].中國性科學,2005.

[2]戴玲,李勝聯,李崢,張芮峰.性道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的研究[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8.

[3]劉震祺,余曉瑩,王椰.大學生性道德教育現狀研究——以貴州省大學生為例[J].中國性科學,2011.

[4]李勝聯,戴玲.性道德教育對專科學生性道德觀念影響的研究[J].中國性科學,2006.

[5]張勤國,趙漢芬.高職大學生性知識與性道德教育前后比較研究[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3(02).

[6]周湘梅,肖海艷.“五四”后期周建人性道德思想對當代高校性道德教育的啟示[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