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非遺文化景觀范文

非遺文化景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非遺文化景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非遺文化景觀

第1篇:非遺文化景觀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村落環(huán)境;融合共生;保護傳承

1、概念綜述

縱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括生產技術與工具的發(fā)展、村落環(huán)境的改善、經濟結構的演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鄉(xiāng)村體制的社會結構形成、與民俗習慣的產生,農耕文明無一不是其進步與發(fā)展的源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在歷史文明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總體來說,它其中蘊含著兩種特性,即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物質是非物質的承載,物質世界會隨著空間和時間的變化而轉變或者消逝,但非物質文化是永恒的,它會隨著承載的容器和時空的變化而轉變,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時空性,也與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密不可分是相互交融的共生關系。在農耕文明的發(fā)展本源的前提下,村落空間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物質形式的承載,所以研究村落環(huán)境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 我們或S可以比較概括地來表述這一概念, 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這種文化遺產對于維系社區(qū)傳統(tǒng)、凝聚民族認同、促進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能單獨地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它總是要通過相應的物質載體表現出來,然而,我們更要關注的并非這一遺產的物質層面,而是隱含在物質層面之后的寶貴的精神內涵和歷史傳統(tǒng)。

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講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承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及發(fā)展的的公共空間和自然環(huán)境,以及其傳承人的生活空間和環(huán)境,并且滿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所必要的物質條件,為其發(fā)展需求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不可替代的影響因素。在農耕文明的發(fā)展本源的前提下,村落環(huán)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物質形式的承載。

2、非物質文化遺產――靈泉村社火表演

靈泉村社火表演通常是在元宵節(jié)附近三天,古訓十年表演一次,但由于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xiāng)人次不斷增長,社會和政府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度不斷增強,現在多為3-4年表演一次。據靈泉村老村支書黨先生說,社火表演相關的工作人員共計約500人,其中表演隊伍就有將近300個工作人員。

社火表演階段的形式分為游演形式和場地表演形式兩種。其中游演形式是有其特定的規(guī)則的,大體原則是游演過程中必須經過全村的每家每戶,意在讓村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欣賞到表演,迎神報塞,祈求來年消災辟邪,祥瑞福報。所以游演階段是由表演隊伍沿著村里的主要道路進行流動式表演。場地表演形式是指在每一個搭建好場景的表演舞臺(床)進行靜態(tài)的表演。

3、靈泉村社火表演在村落環(huán)境中的生存空間

靈泉村社火在村落環(huán)境中的生存空間主要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宏觀生存空間指的是社火的游演階段是在村落空間中完成的,其中游演空間形式是有其特定的規(guī)則的,大體原則是游演過程中必須經過全村的每家每戶,意在讓村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欣賞到表演,迎神報塞,祈求來年消災辟邪,祥瑞福報。所以游演階段是由表演隊伍沿著村里的主要道路進行流動式表演,此時的表演場地是動態(tài)型空間。

中觀生存空間 指社火隊各組成不分序列,即單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綜合性社火空間中的空間序列位置??臻g序列如下:舉旗手百面龍鳳旗隊鑼鼓隊秧歌隊繞桿隊背桿隊花環(huán)隊社火尾巴。

微觀生存空間 指單個項目的空間序列。除了舉旗手外,百面龍鳳旗隊、鑼鼓隊、秧歌隊、繞桿隊、背桿隊、花環(huán)隊都有其有文化內涵的空間序列形式。

4、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tǒng)村落環(huán)境中的保護與傳承

村落環(huán)境作為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應包含該遺產生存、發(fā)展以及傳承的空間。依照此擴展定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村落環(huán)境中應表現在對其存在、發(fā)展、承與表現空間的保護。其特性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活態(tài)性 ,二是傳統(tǒng)性 ,三是整體性。且以上三點是因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何開發(fā)利用是應以不破壞其文化空間所在的村落環(huán)境的特性為前提的。

傳統(tǒng)村落是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空間,是由自然環(huán)境和村落空間兩個部分架構而成的。而其中的環(huán)境空間就是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所。對與社火表演來說,這些場所包括游演空間,公共集散空間和傳習空間。在靈泉村村落環(huán)境中,巷道是脈絡,公共空間是筋骨,建筑是支柱。

5、總結

靈泉村傳統(tǒng)村落與建筑遺產是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容器。靈泉村社火是傳統(tǒng)村落與建筑遺產的靈魂。沒有文化內涵,再華麗的建筑其價值也要大打折扣。因此除了保護靈泉村傳統(tǒng)村落與建筑遺產本體之外,還應著重保護靈泉村社火、以及其歷史變遷、生活延續(xù)、生產勞動民俗活動中留下的一切有意義的印記。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41-109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32

[3]楊曉玫.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空間保護與更新研究――以陜西鳳翔六營泥塑手工藝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第2篇:非遺文化景觀范文

關鍵詞:申遺 經驗 啟示

無錫惠山祠堂群位于惠山、錫山之麓,大運河西側,依山傍水,負陰抱陽,京杭大運河經黃埠墩直達惠山浜,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美,于2012年被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一、無錫惠山祠堂群的價值特征

(一)惠山祠堂原真性和完整性突出。祠堂群遺產保護范圍40公頃、核心保護區(qū)15公頃,擁有3處國保單位(12個點)、7處省保單位、 6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118祠堂建筑的惠山祠堂群落形成始于唐,興盛于明清,延續(xù)至民國,時間跨度長達1200余年。從祠堂的設立者看,惠山祠堂可分“官祠”和“私祠”(即欽定官設、民間立祠)兩大類,官祠60處,私祠58處;從功能和用途方面看,可分為廟祠、宗祠、先賢祠、忠賢祠、專祠等11種祠堂類型?;萆届籼蒙婕?0多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其中9人貴為宰相(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另有92人為高級官員,還有眾多文化學術名人如宋理學先驅、愛蓮說作者周敦頤,關學創(chuàng)始人張載,宋學集大成者朱熹等。惠山祠堂數量之眾多、歷史之悠久、類型之多樣、風格之獨特、內涵之豐富、保存之完整,均堪稱“中國之最”?;萆届籼萌旱恼w格局和山水架構具備遺產保護完整性和原真性的要求。

(二)惠山祠堂群主題價值鮮明突出。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含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眾多世遺評審專家實地考察后認為無錫惠山祠堂群主題價值鮮明突出,其典型特征揭示出以忠孝為主的東方價值傳承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在結構核心――以祖先崇拜為信仰而形成的宗族觀念及其社會組織模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家國同構”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傳承至今提供了特殊的見證,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III)(即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tǒng)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無錫惠山祠堂群與中國傳承千年的譜牒文化、祭祖?zhèn)鹘y(tǒng)相關聯(lián),展現出血緣社會中宗族、家族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方式,反映了祖先崇拜觀念下東方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VI)(即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tǒng)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lián)系)。

二、無錫惠山祠堂群申遺的困難問題

惠山祠堂群雖然主題價值鮮明,具備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但它是第三屆《預備名單》的新增項目,相比于其他的項目,還存在基礎工作薄弱、主題提升不夠、知名度不高等制約因素。一是管理主體尚未明確?;萆届籼萌宏P系文化、規(guī)劃、農林等多個部門,涉及北塘區(qū)、園管中心等多個方面。按照申遺工作要求,必須有一個統(tǒng)一的遺產管理機構。但目前惠山祠堂群的資源還沒有整合,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以致申遺職責不清,工作合力不夠。二是基本文本還沒編制。按照申遺要求,國家文物局將依據各地上報的遺產項目保護規(guī)劃等12種申遺文本材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向聯(lián)合國上報?!痘萆轿幕坝^保護條列》、《惠山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guī)劃綱要》、《惠山文化景觀保護規(guī)劃》等規(guī)劃和文本要求高、工程量大、所需時間長,目前還沒有啟動此項工作。三是申遺工作的認識有待統(tǒng)一。由于惠山祠堂群核心保護區(qū)修復建設投入大、負債重、后續(xù)投入乏力,目前,開發(fā)旅游、緩解債務壓力與修復保護、確保申遺需要的矛盾突出。由此,各方面對什么時候申遺、怎樣申遺議論較多,看法不一。四是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建立。在完成核心區(qū)修復保護中,投入巨額資金,負債沉重,已無力啟動功能配套區(qū)、風貌協(xié)調區(qū)建設;另外,在申遺工作中,估計還需要上千萬元工作經費,亟待明確保障辦法。此外,向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宣傳還不夠,群眾知曉度不高,尚未形成全社會支持申遺工作的濃厚氛圍。

三、福建土樓、開平碉樓等申遺成功經驗的啟示

近來,筆者采取多種形式學習考察了廣東開平碉樓、福建土樓、浙江杭州西湖成功申遺的經驗,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為我們的惠山祠堂群申遺工作提供諸多的啟示。

(一)領導重視,親自掛帥。主要領導重視與否,決定了申遺工作的力度與成效。廣東碉樓與村落申遺之時,時任省領導張德江等親自審閱碉樓申遺有關匯報材料并作出明確批示,江門市和開平市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組長,主抓申遺工作。福建土樓申遺期間,文化部時任部長、福建省時任書記和省長等領導先后在永定、南靖土樓考察調研,深入申報縣現場指導申遺工作。杭州西湖申遺幾經挫折后,時任市委書記親自擔任申遺領導小組組長,調研申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痛下決心拆除西湖邊上所有不符合申遺要求的建筑,恢復了西湖的本來面貌,經過艱苦努力,終獲成功。

(二)明確主體,健全機構。各地在申遺中,都明確了申遺主體,并建立了專門機構。如福建省在“福建土樓”申遺中,為防止永定縣與南靖縣各自為政,省長辦公會議專門作出決定,成立省級申遺領導小組,整合永定及南靖兩縣土樓資源,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做好日常工作,永定與南靖縣都成立了申遺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抽調專職工作人員開展工作。申遺沖刺階段,又抽調幾十名業(yè)務骨干充實申遺辦,強化工作機構。杭州西湖申遺時,專門拿出60個編制和1億元資金,組建申遺辦公室。廣東福州市在“三坊七巷”申遺中,專門成立了三坊七巷管委會,并給出26個參照公務員管理性質的人員編制,保證工作有人做,事情有人辦。

(三)規(guī)劃先行,科學申遺。各地申遺工作十分注重規(guī)劃的引領作用。專門聘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和團隊編制遺產項目保護規(guī)劃。如開平市在碉樓申遺初期,專門聘請了香港大學龍炳頤等一批知名專家為顧問,并帶領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大批學生深入開平調研,編制保護規(guī)劃和申遺文本,明確申遺路徑,引領申遺工作,在申遺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四)多元籌資,確保投入。建立投入保障機制,是許多地方成功申遺的重要經驗。如福建土樓申遺時,永定縣全年的財政收入僅幾億元人民幣??h四套領導班子統(tǒng)一思想,決心“砸鍋賣鐵”也要確保申遺經費。短短幾年,縣財政先后投入2.6億元,向上爭取資金1500萬元,向社會籌集資金500萬元,并采取邊修復邊利用的辦法,贏得1000萬元資金,保證了申遺經費。廣東開平碉樓申遺時,除了財政支出外,還動員部分海外僑胞捐款捐資捐房,從而為碉樓成功申遺提供了經費保證。

(五)廣泛宣傳,發(fā)動群眾。申遺規(guī)則要求:評估申遺項目時,要測評當地群眾的知曉度和游客的滿意度。為了廣泛發(fā)動群眾,廣東開平市專門組織編印了《開平碉樓與村落》鄉(xiāng)土教材,對全市16萬中小學生、幼兒園小朋友進行課堂教育。同時編印了《開平碉樓與村落》宣傳手冊,發(fā)至全市干部群眾學習了解。申遺辦會同組織部、財政局,舉辦幾十期培訓班,對機關事業(yè)單位干部職工、村鎮(zhèn)居民進行“申遺”宣傳教育和培訓,并對參加申遺培訓情況進行考勤,納入年終考核,參加申遺培訓班的村民給予每天50元的誤工補助,有力提升了群眾的知曉度和支持率。

四、無錫惠山祠堂群申遺的對策

(一)統(tǒng)一思想,提高對惠山申遺的認識。世界文化遺產是當今世界品牌金字塔尖上的頂級桂冠,具有無與倫比的國際影響和無可估量的品牌價值?;萆缴赀z對于充分彰顯無錫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提升無錫的世界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展與撬動無錫的旅游產業(yè),進一步推動經濟轉型發(fā)展;建設“四個無錫”,造福百姓、惠及子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申遺工作的重大意義,站在歷史和大局的高度,把思想認識統(tǒng)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申遺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上來。同時,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進一步提升申遺工作的知曉率,達成政府與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對申遺工作的共識,激發(fā)社會各界和市民群眾支持與參與申遺工作的熱情,形成申遺工作的濃厚氛圍。

(二)加強領導,建立遺產地保護管理機構。調整健全申遺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成立惠山祠堂群管理委員會,明確惠山祠堂群遺產地常設管理機構,由一名市級領導擔任主任,具體負責申遺的日常工作。并從市文化、規(guī)劃、建設、財政、農委、園管等相關部門和北塘區(qū)抽調足夠力量(或者學習杭州西湖申遺經驗,專門拿出60個編制,招募骨干力量),長期集中辦公,并明確任務,倒排時間,加快推進申遺的各項工作任務。

(三)科學謀劃,組織編制各類申遺規(guī)劃文本。要采取定向議標采購方式,聘請一流專家和團隊,開展對惠山祠堂群核心區(qū)祠堂建筑測繪等基礎數據工作,研究提升主題價值和對比分析,編制中英文申報文本及申報影象片,并組織相關課題研究,及早拿出一流的全套申遺文本,確保提前進入申報行列。聘請業(yè)內頂級專家主持編制《無錫惠山祠堂群保護規(guī)劃》、《無錫惠山祠堂群建筑測繪文本》、《無錫惠山祠堂建筑價值評估》。挖掘惠山祠堂歷史內涵,提煉普世價值,準確闡釋遺產對全人類文明的重大影響,編制中英文申報文本及申報影像片。

(四)健全法制,完善旅游設施及配套功能。組織制定并頒布《無錫惠山景區(qū)保護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制定《惠山景區(qū)業(yè)態(tài)展示策劃》、《惠山景區(qū)旅游規(guī)劃》等規(guī)劃。對照世界遺產旅游目的地的標準和要求,優(yōu)化業(yè)態(tài)布局,完善旅游功能。大力整治環(huán)境景觀,完善旅游管理設施,維護遺產地的生態(tài)完整性。

(五)夯實基礎,完善各類資料文獻及數據。建立“四有檔案”,整理歸納祠堂群建筑、歷史沿革、價值評估、保護現狀、修繕記錄等檔案;設置保護標識系統(tǒng),樹立文物保護標志。整理完善惠山祠堂群及景區(qū)相關文獻、資料、記錄,整理編撰惠山祠堂宗譜目錄建立祠堂宗譜資料庫;加強核心保護區(qū)十大重點祠堂文化的靜態(tài)展現和動態(tài)傳承,提升展示水平;監(jiān)測申報遺產保護情況的基本數據,跟蹤并比對遺產狀態(tài)變化,包括自然條件及面臨的威脅和采取的保護措施。

(六)加大投入,完善申遺工作的經費保障機制。政府要加大對申遺工作及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觀修復整治保護建設的投入力度?;萆届籼萌何幕坝^申遺工作管委會可采取向上爭取支持、銀行貸款、土地置換、引進項目等形式,多方籌集資金,保證后續(xù)工程盡快起動,確保申遺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季發(fā)《加拿大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2、、楊愛英著《淺談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5年第9期。

3、吳效勤、陳安生、萬國慶《皖南古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法――以西遞、宏村為例》,《江淮論壇》2001年第4期。

第3篇:非遺文化景觀范文

摘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進步和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的新趨勢,諸如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等“文化線路”或相關類型遺產也開始進入世界遺產申報的進程,相關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線路遺產究竟如何以適當的策略提交世界遺產申報,提高成功的概率,是日益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因此,本文在簡要回顧“文化線路”保護實踐與理論發(fā)展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就文化線路作為特殊類型申報世界遺產的策略作了簡要分析,在遺產認定、價值闡釋、比較研究、真實性與完整性闡述、遺產構成的篩選與組合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Abstract

The nomin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as World Heritage has increasingly been a focal issu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China, with the projects such as Silk Roads and the Grand Canal on the Tentative List of World Heritag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Routes projects nominated as UNESCO World Heritage by discussing the topic of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tatement of 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ites.

關鍵字

文化線路,文化遺產,申報世界遺產名錄

中圖分類號: I0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正文

文化線路是近年來出現在國際上的新遺產類型。1993年,西班牙圣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線路作為第一條文化線路類型的遺產登錄世界遺產名錄。從1994年起,經過近十年的探討與發(fā)展,文化線路的概念于2005年正式以“遺產線路”的特殊類型進入《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1]的修訂文本中。并在不久之后由200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協(xié)會提出的《文化線路》[2]得到正式定義,標志著這一概念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的成熟:

“無論是陸上、水上,或是其他類型都有實際的界限,并且也因其服務于一個特定而明確的目標而自身具有特殊的動態(tài)和歷史的功能而呈現特點,都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必須來自并反映人們的互動行為,以及民眾、國家、地區(qū)或大陸間在重要歷史時期進行的多維、持續(xù)及互惠的貨物、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的交流;必須要在時空上促進受影響文化間的交流,使它們在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上都反映出來;必須要集中在一個與其存在有歷史聯(lián)系和有文化遺產關聯(lián)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盵2]

由于文化線路項目通常具有跨地域、跨學科的特征,且構成遺產地的要素眾多,因此,相比于單個或單組遺產,在主題方向、范疇和規(guī)模、要素組織篩選等方面呈現出復雜的多的可能性,為文化線路的價值評估、遺產認定、比較研究和最終劃定保護范圍都增加了難度。然而,對于這樣復雜的遺產類型申報世界遺產,依然有規(guī)律可循。

基本工作流程:在準備申報文化線路之前,首先需要通過一定的工作流程完成對該文化線路基本認識。參考《文化線路》與《操作指南》的相關內容,其過程可以概括為以下這些步驟(圖 1)。確定其時空范疇及交流內容,時空范圍即對文化線路上的交流活動持續(xù)進行的起訖時間及覆蓋空間的定義;交流內容則可能包括貿易、宗教、軍事等活動內容。確定這些多維度交流內容的相互關系,分辨出哪些是線路形成的起因,哪些是由此產生的其他活動,并認定它們各自的時間與空間分布范圍。考察文化線路所產生的“跨文化的整體意義”,即在其穿越的時空范圍內產生的文化間交流,是否產生了不同區(qū)域或文化之間的互惠關系,以及這些互惠結果對各文化區(qū)域的影響,這也是文化線路的核心價值所在。分析文化交流的動態(tài)性,指出文化線路產生的最初動力、維持線路上的交流活動的必要條件及其歷史變遷、最初動力引起的其他交流活動、以及所有這些動態(tài)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及其影響。

圖 1 文化線路保護與申遺的工作流程

在形成基本認知后,結合與其他同類文化線路的比較研究,確定遺產項目的主題和價值要點,篩選適用的世界遺產價值標準。至此,才能有的放矢地認定遺產要素,并通過真實性、完整性的評估,來檢驗遺產要素對遺產價值的表達是否準確和充分。

遺產標準的價值闡釋:由于文化線路往往以系列申報的形式進行,根據《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系列申報中所有組成項目的遺產地都必須同時符合申報標準。[3]因此,文化線路申報世界遺產時,應關注在活動內容、遺產類型、物質形態(tài)、遺產價值貢獻等不同層次的進行組合,側重文化線路整體的價值闡釋,并選取同時符合所有遺產地的遺產價值闡述申報標準。對于未能體現在所有構成遺產地的標準及其價值,也應當相應地做靈活調整,以達到系列申報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遺產的六條標準中,強調體現對人類藝術性、技術性等創(chuàng)造力的標準(i)[ 代表人類創(chuàng)造性天才的杰作。],和需要遺產反映人與自然之間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互動關系、對遺產所在自然環(huán)境有特殊要求的標準(v)[是一種傳統(tǒng)人類聚落、土地利用或海洋利用方式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種或多種文化,或人類與環(huán)境的互動,尤其是當這種環(huán)境在不可逆的變化影響下變得十分脆弱的時候。],因為文化線路多元化構成的特點,都很難成為合適的標準。

而由于文化線路通常都能夠更典型和更完整地闡釋人類價值交換過程和成果,因此可以充分考慮側重人類價值交流在藝術和技術發(fā)展階段方面的物質體現的標準(ii)[ 反映了某一文化區(qū)域內、一定時間范圍內,在建筑或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zhèn)規(guī)劃或景觀發(fā)展方面,重要的人類價值互換。],如建筑、技術、紀念性的藝術作品、城鎮(zhèn)規(guī)劃或景觀等。文化線路有時可以理解為“動態(tài)的文化景觀”,并與文化交流相關,因此也經常能夠選取標準(iii)[反映仍然存在或已經消逝的某一文化傳統(tǒng)或文明的獨特的、或至少非凡的見證。],如反映古代文明之的重要商品貿易,或跨越文化區(qū)域的等,突出強調遺產對文化傳統(tǒng)或文明的見證作用。物質遺存較多且保存狀況良好的文化線路,如圣地亞哥朝覲線路、格夫拉達·德·烏馬瓦卡線路、印加之路等,可以通過標準(iv)[是一類建筑或技術全體或景觀的杰出典范,展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重要階段。]通過具體的建筑或技術類型來表達遺產所反映的時代文化特征。最后,可適當考慮以標準(vi)[與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事件、生活傳統(tǒng)、思想或信仰、藝術和文學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關聯(lián)。]強調遺存與歷史、文化、精神、情感等非物質要素方面的直接聯(lián)系,但必須提供遺產與之有直接或物質關聯(lián)的證明。

真實性與完整性:文化線路要作為“遺產線路”申遺時,需要闡述構成申報項目的遺產要素的篩選原則與方式,以說明遴選出的遺產要素能夠真實、完整地地反映遺產項目的“突出普遍價值”。遺產要素之間的價值聯(lián)系、遺產要素與文化線路的價值聯(lián)系、以及遺產要素對整體項目的價值貢獻都需要得到充分闡釋。

在真實性方面,遺產要素與線路的關聯(lián)性的真實性可以通過考古報告、文獻資料等進行闡述,或通過能建立起關聯(lián)性的相關非物質遺存來證明。在完整性方面,除了可從文化線路的意義與價值、遺產要素的構成、遺產地本體的保存狀況闡釋遺產地的完整性之外,還應該對文化線路的背景、內容、跨文化的整體意義、環(huán)境、動態(tài)性等方面,對是否充分具備反映這些特征的遺產要素進行闡釋。

比較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應從申報工作的前期階段就開始應用。針對一般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要求“明確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或尚未登陸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項目中是否有與申報項目類似的”,和“解釋申報的遺產項目在其國家的和全球語境中的重要意義”;對于系列申報,則應對系列申報中的選點進行比較研究。其目的并不是與其他同類遺產在物質遺存保存程度的方面比較孰優(yōu)孰劣,而是通過對文化線路的自身特色和特殊價值進行挖掘,參考ICOMOS的主題研究框架,合理定位遺產的時空-地域、主題和類型等特征,從中找到項目的“突出普遍價值”所在。

文化線路的比較研究需要從整體和內部兩個方面進行。整體比較研究可以在同一文化主題的線路之間——如宗教線路、貿易線路之間;或在同一文化區(qū)域、在時間跨度上——如同在亞洲地區(qū)的某個時期;或在同一形態(tài)類型之間進行比較,如鐵路線路、沙漠路線、山區(qū)路線之間的比較。文化線路內部比較研究,則需要闡明構成線路的遺產地有明確的篩選標準與具體范圍,且都經過足夠的調查研究。盡可能全面地列出相關遺存,并闡述篩選遺產地構成的原則,并針對每個遺產逐一闡明比較研究的結論,強調遺產地對文化線路整體的突出普遍價值有不可替代和或缺的貢獻,而所有構成遺產的要素之間也形成了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

遺產要素篩選與組合:盡管一條可以被認定的文化線路一定有其突出的文化遺產價值,但并不是所有文化線路都有可能符合世界遺產的標準,也并不一定適合以文化線路的類型申報世界遺產。應該選擇既能夠符合文化線路標準,又能夠達到世界遺產要求的項目作為“文化線路”類型申報,其他的文化線路項目可以改變遺產類型進行申報,或作為國家或地區(qū)級別的遺產項目進行保護。

當遺產項目確定以“文化線路”類型申報世界遺產時,還需要進一步決定納入申報范圍的遺產要素如何篩選與組合,以選擇最佳的申報策略。在一條較為典型的文化線路中(圖 3-A),通過調查統(tǒng)計和研究發(fā)現得到的全部相關遺產要素通常共同分布在文化線路沿線,與主干線的距離、規(guī)模、類型都不盡相同,相互之間又由于分屬不同的文化區(qū)域再次分為若干個較為獨立的區(qū)段。每個遺產要素本身承載的價值、對整體價值的貢獻也有所不同。選取的時空范圍越廣闊,遺產地之間的差異性也越明顯。由于世界遺產的構成要素必須共同符合至少一條標準的要求[1],因此選擇過大的時空范圍或者過多的遺產地也會增加申報的難度。根據現階段對文化線路的定義和保護管理要求,可以通過時空定義、背景、內容、作為整體的跨文化意義、動態(tài)性、環(huán)境、形態(tài),以及管理和研究情況等方面認定遺產是否能夠作為文化線路進行申報。

圖 3 文化線路遺產構成與申報策略分析圖

因此,文化線路申遺項目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以下幾種組合方式:即在最理想的條件下選取所有區(qū)段各類要素作為整體一次申報(圖 3-B);選取最有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典型區(qū)段單獨申報(圖 3-C),這種方式也可能由于不同段落申報條件的成熟階段不同,而形成不同批次的系列申報;選取其中主題線索最突出的某類遺產要素構成系列申報的方法(圖 3-D)。這些方法各有優(yōu)勢和劣勢,需要謹慎考慮和靈活選擇。

無論以哪種方式進行申報,都需要在對文化線路遺產地資源進行詳細調查、整理和研究之后,才能夠開始決策過程,以避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在決策過程中,則要考慮到同類遺產比較研究的結果,盡早避免可能與現有世界遺產項目重疊的策略。

最后,在能夠適用多種組合策略進行申報的時候,申遺的動機與目的則將成為最為關鍵的因素——既包括當地社區(qū)發(fā)展經濟的要求,也包括當地民眾對未來申遺成功以后生活方式的愿景等。而這些合理的動機與目的也都能夠作為申遺文本進行闡述的理由,體現出公眾參與的過程、當地社區(qū)的支持與意愿、以及國家及當地政府對申遺項目的推動是深思熟慮與具有遠見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World Heritage Centr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Pari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