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

第1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大學數學課程;分級教學;現狀

引言

在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下,我國高校不斷擴招,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發(fā)展都有巨大的差異,每個人的擁有的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都各不相同,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存在巨大差異。針對這種差異,大學數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實行分級教學策略。這種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思想的具體體現。經過不斷實踐,證明分級教學在大學數學課程中是極為必要的。

1.分級教學概述

在符合教育部制定的大學數學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大學數學課程分成來兩大類:理工類和經管類,再對學院自身的性質和學生生源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并舉行入學測驗,根據測驗結果和學生的自我選擇,把入學學生分成兩類,一類是精品班,一類是普通班。

在認真分析兩個班級特點的基礎之上,結合分級教學的自身結構,給這兩類班級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考試大綱、考核標準。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數學基本教學要求,制定普通班的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精品班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普通班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學習的深度和拓寬知識的廣度,重視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和能力。針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也不應該相同,并且適當的借用多媒體,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大學數學課程分級教學的現狀

2.1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實踐已取得的成果

通過多方共同的努力和不斷的改進,大學數學課程分級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對大學數學課程的類別、等級、層次進行了有效的界定,大學課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針對那些將來的職業(yè)方向是數學或和數學相近的學生,這種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另一類是針對那些文科類的學生,這種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數學素質。最后一類是針對數學專業(yè)類的學生,這種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二,制定了對大學數學課程分層次的原則,主要包括教學大綱分層次、學生分層次、教學方法分層次、測驗考核分層次、管理分層次;三,提高了在大學數學課程中實施分級教學的重要性。

2.2大學數學課程分級教學實踐中突出的問題

分級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方法。但是各大高校在具體實施分級教學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很多高校的數學課程分級教學依然停留在嘗試和實踐之上,沒有推進到全部的主干課程;二,分級教學在具體操作中,細節(jié)問題比較突出,比如,對學生的分級會導致學生出現不良心理,有的學生進了所謂的精品班,容易驕傲,有些學生進了普通班,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三,大學教學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分級教學的實施,高校規(guī)模逐漸擴大,所設專業(yè)也不斷增多,教學資源和管理體制限制了分級教學的發(fā)展,另外,在當下的大學教學管理體制下,數學教育者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沒有太多的發(fā)言權。

3.大學數學課程分級教學的啟示

首先,在實施分級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要不斷的進行更新,編寫出科學合理的數學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以往的數學教材輕視思想、注重技巧,這種編排是不太合理的,要對其進行改進。在教學方法方面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能再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應該采用“啟發(fā)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不過是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清這一點。對教學模式的改進,主要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比如,可以設立數學網站、制作電子課件等。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數學素質是分級教學的出發(fā)點。第一,數學教育者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要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老師就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第三,處理好整體與個別的關系,切實貫徹“因材施教”方針。最后,在實施分級教學的過程中,著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第一,提供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充分發(fā)揮出想象力。第二,不斷加強學生的建模意識。

4.結語

所謂的分級教學,就是指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把他們劃分成不同的等級,再根據每個等級的具體特征,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合適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條件。重點還是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教學大綱的制定,分級教學的關鍵就在于科學的教學大綱、合理的教學內容、先進的教學方法;二,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改進,“填鴨式”教學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主要模式,要把這種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皢l(fā)式”;三,數學教育者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師是分級教學的基礎,教師的素質對教學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志軍,江世宏.對工科數學課程體系結構改革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5):99—100.

[2]王宗堯.美國微積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對我國非數學專業(yè)微積分教育的啟示[J].化工高等教育,2011,10(07):27—29.

第2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問題分析;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成績斐然,有目共睹。廣大英語教師盡心盡力、孜孜不倦地探索外語教學規(guī)律,編寫了一系列的優(yōu)秀教材,同時也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高水平外語素質的人才。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還存在著若干問題,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首先觀察一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表現出的問題。其最表層的問題是課堂效率低,這表明相對于教育資源來說存在極度的低效利用,即資源浪費的問題,說到底,就是教育質量存在問題。因此,透過表層現象,發(fā)現深層根源是必須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學校英語教學目標不明確

英語教學培養(yǎng)目標沒有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針對性,不能很好地處理好作為基礎課的英語課與專業(yè)課的關系,不能妥善處理四六級和英語綜合能力或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四六級考試從思想和實踐上很明顯地干擾了正常英語教學。

2.混班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多種不同的需要

隨著擴招的繼續(xù),生源個體差異大,對教師教學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班教學使因材施教幾乎不可能。在這樣的混合班中,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吃不消,幾乎有少一半的英語學習成績最高和最低水平的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得不到進步甚至可能退步,使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都存在茫然的狀態(tài)。

3.師資質量不夠

在數量上,學生大過于教師,教師成為上課機器;在質上,一些英語教師教學水平不高。由于擴招,英語教師壓力過大,以至于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自我提高。

4.教材陳舊

雖然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眾多,如《全新版大學英語教程》、《新視野》、《新世紀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等等,這些教材所選文章雖都出自外國文人之手.但畢竟選材都是十多年前文章.和快速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之間存在一定鴻溝。廣大學生學習英語不僅只為語法、單詞還想了解國外人文風貌,形勢發(fā)展,因而新鮮文章的引入就顯得十分必要,從而有利于正確引導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

二、改善大學英語教學的對策

1.編排、選擇合適的教材

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材,英語教學也不例外,但現有的許多英語教材與時代脫節(jié),因此英語教學要改革,教材更新與選擇是最關鍵的一部分。教材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總綱,一套合適的教材不僅要內容新穎,能激起學生的閱讀欲望,還要配合有大量的口語和聽力練習,全面針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次,所選用的大學英語教材還必須要有連貫性,延續(xù)性。如此才能保證大學英語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2.優(yōu)化英語學習環(huán)境

學習環(huán)境對學習效果的影響顯而易見。在提高外語課的質量和效果,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同時,應加強英語學習氛圍的整體設計,通過精心設計校園環(huán)境和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來優(yōu)化英語學習環(huán)境,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外語的氛圍,使學生時時、事事、處處看到英語、聽到英語、使用英語,組織學生收看英語影視節(jié)目和收聽英語廣播,組織英語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比賽、英語文藝演出、英語文化節(jié)等活動,強化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校園生活中、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里,潛移默化地使英語表達能力逐步提高。

3.改變教師教學方法

教師應注重授課的趣味性,針對性,提高課件制作水平,合理利用課間十分鐘,開辟第二課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1月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其中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綱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手段提出了要求。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第一負責人,對教學改革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老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引導、督促、監(jiān)督的作用。一名教師授課水平高低也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以大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為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使課堂更有針對性:針對大二學生要參加CET4,且大多學生基礎較弱的特點,在期初應敦促學生做好計劃,進行專項練習;適當講解備考方法,抽出時間鍛煉聽力、翻譯、閱讀和寫作。

其次,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鍛煉學生聽力,擴充知識面每次課前應適量下載并精心挑選音質好、內容好的視頻短片,在課間進行播放,比如“CCTV”杯英語演講比賽、奧巴馬演講、楊瀾TED演講、馬云英語演講等,內容新穎勵志,既可提高聽力又可擴大視野。因此筆者認為課間時間應充分利用起來,成為了解外國文化、名人軼事,提高聽力的第二課堂。

三、結束語

大學英語的教學與實踐在不斷更新、發(fā)展,這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作為教師要認清新形勢,在教材上做文章、改進教學教法,在理念上更新自己的觀點,敢于接受挑戰(zhàn)以創(chuàng)建大學英語基礎教育的新平臺。除了本文所闡述的幾個方面,我們還應該從自主學習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探討,按照人才培養(yǎng)的總目標,將大學英語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改革進行整合,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整體優(yōu)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陸巧兒.論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12).

[2]宋鴻雁,肖本羅.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反思[J].唐山師范學報,2004(11).

[3]陳千颯.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索[J].科技向導,2012(5).

[4]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S].2004.

第3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論文摘要:全國各高等院校對所有專業(yè)的學生都開設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文章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從及時性、合理性、針對性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與此同時基于該課程的特點及已有的授課經驗,在教學方法上給出了提升教學效果的幾點建議。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及普及,計算機及網絡已經完完全全融入了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與此同時,憑借其巨大的魅力,計算機與網絡已經在不經意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且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改變仍在繼續(xù)。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高等學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掌握和運用能力,這是一個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探討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特指計算機文化基礎這一層次,以下將主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兩方面進一步展開闡述。

一、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思考

關于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思考,主要將從教學內容的及時性、合理性、針對性這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1.教學內容要提高及時性,做到與時俱進。計算機技術是目前發(fā)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其快速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但目前的現狀卻并不樂觀,鑒于書刊發(fā)行等因素的影響,現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滯后的教學內容。為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需要編寫者及時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廣大的教師在制作課件、講義時靈活、及時地跟進,以消除對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

2.教學內容要增強合理性,做到實事求是。我國著名的計算機教育家譚浩強教授曾說:“在非計算機專業(yè)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準確定位,合理取舍教學內容。我們必須分清楚:哪些內容是需要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內容是目前暫時可以不學而留待以后學的,哪些內容是目前不必學而以后也不必學的;哪些內容是主要的,哪些內容是次要的。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學生感到難以入門。”這是對計算機教學內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闡述,也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的指導方針。目前絕大部分計算機基礎教材都安排了進制轉換、二進制編碼、信息編碼等內容,且將這塊內容作為重點講授對象和考核重點,可實際是這部分的內容對絕大部分學生是無用的,且學習起來感覺吃力,即便是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在今后的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門課中仍將再次系統(tǒng)學習,完全可以視作“目前暫時可以不學而留待以后學的”內容,因此本文建議可以屏蔽這部分的內容,只需告知學生計算機最底層的運行數據都是二進制即可。與此同時,對操作系統(tǒng)和軟件的安裝,對計算機硬件的安裝和維護等這些很實用的技能,絕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學計劃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議應當適當增加。

3.教學內容要注重針對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內計算機基礎教材往往只分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這種粗獷式的分類,嚴重影響了不同專業(yè)間的差異性,降低了教學的針對性。例如現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數據庫技術的相關內容,可是對于藝術類的學生,如果講授photoshop相關內容可能會更有價值;對機械類、建筑類的學生,如果講授CAD可能更實用。以此為例只是建議計算機基礎教學要注重針對性,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軟、硬知識;熟練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tǒng),Office辦公軟件;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并進行網絡配置及應用等。該課程具有理論難度較低,但實踐操作要求高的特點;同時,該課程的授課對象亦存在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鑒于此,本文結合這門課的特點及已有的授課經驗,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以下幾點總結,以供探討。

1.充分注重直觀演示法的運用。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范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講解Windos操作系統(tǒng),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等知識時,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直觀的演示操作是一種自然而然、天衣無縫的選擇,此時再配合恰當的講解將會獲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在演示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時機、演示操作順序、演示內容詳略等相關問題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筆者近期在word排版實驗課上將學生根據操作基礎進行分組,每個組內都包含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然后要求每個組都依據組內的主流審美觀念,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技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準備好的材料進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筆者在每個組內隨機選取代表,借助多媒體設備對所有的同學進行講解及操作演示,筆者同時對每個組講解完畢后進行相應的小結及評審。實踐證明這樣做既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性,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同時亦解決了學生基礎層次不同的問題,因為基礎好的同學在合作完成時,成為了組內的核心,他們很愿意指導幫助其他同學,同時在講解交流時,他們也會很認真的聽取其他組的技術經驗,獲得了進步,對于基礎中等和較低的同學,由于筆者事先講明會隨機選取講解人,因此他們在合作完成任務時會認真學習,在講解交流時,也會認真、謙虛地聽取他人的技術經驗,最終進步很大。

3.充分注重實踐操作。實踐操作是練習教學法的一種,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計算機基礎課程具有理論難度較低,實踐操作要求高的特點,因此重點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順應該課程的特點。在該課程的實踐中,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因此學生往往會覺得很簡單,產生不重視的態(tài)度,對此需要教師充分強調重要性,同時在實驗設計時增加難度、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進行PPT的制作時,教師可以事先將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進行演示,促使學生找到差距,找到認真實踐的動力;在網絡實驗課時,學生往往會漫無目的地瀏覽頁面,如果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對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級搜索功能進行研究,則學生也會被激發(fā)出強大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而這樣的實踐必將在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中產生重要的作用。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公共基礎課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技術及方法,讓學生能更好地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習、工作和日常的事務處理問題。本文對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給出了幾點思考,進行探討交流,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胡忠望,諶新年.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J].機械工業(yè)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軍.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探索[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高教研究專輯),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鋒.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討[J].高教論壇,2005,(1):85-87.

[4]張永華.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8):398-400.

第4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軍事理論;愛國主義教育;憂患意識培養(yǎng)

高校國防教育將保衛(wèi)祖國、弘揚愛國主義熱情和精神作為教育的重點,并隨著社會進步和時展賦予新的內涵,從而激發(fā)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國防憂患意識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職責。在軍事理論課程中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有: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作風;增強他們的國防觀念,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觀念;形成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力量。

一、抓好《軍事理論》師資隊伍建設,明確高校國防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頒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教體藝〔2007〕1號)和《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guī)定》(教體藝〔2007〕7號),切實加強普通高校軍事課課程建設和大學生學軍活動,促進高等學校軍事課課程規(guī)范化、科學化,建立有資質的軍事理論課程教育教學研究師資隊伍是落實這項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高校應當把師資隊伍結構狀況、建設培養(yǎng)看作大學生國防教育的生命線。

二、結合軍事課堂教學,開展國防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盛與發(fā)展的基本條件。當今社會,“振興中華,實現四化”,全面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是中華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國防建設,既是這一奮斗目標的組成部分,又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倡導一切進步思想和先進文化的永恒主題。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讓學生牢固樹立“國家興盛我榮耀,國家衰敗我恥辱”的觀念, 激發(fā)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這也是高校國防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三、軍事理論教學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防憂患意識

古訓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孫子兵法云,”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無數的歷史事實表明,一個國家倘若沒有強烈的國防憂患意識,就會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國防憂患意識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尤其是未來國防建設的主力軍一大學生的國防憂患意識水平更是至關重要。國防教育活動是增強大學生國防憂患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在高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國防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國防憂患意識是愛國主義的思想核心和具體體現。

四、開展軍事理論國防教育“第二課堂”有利于拓深學生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使學生在政治觀念、國家意識、民族利益等較高層次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它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問題。根據《教育法》、《國防法》和《國 防教育法》開展的國防教育“第二課堂”活動,凝聚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在目標、原則、對象上與愛國主義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內涵,在全方位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進一步拓深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已經成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利用國防教育場所,開展參觀訪問活動;利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影視和戲劇作品進行教育;利用大眾媒體開展教育,宣傳表彰英雄人物;開展各類的國防教育講座;鼓勵大學生自發(fā)組織各類國防社團;組織各類軍事體育運動等等。

五、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自覺性,保駕護航實現偉大“中國夢”

中國為什么會出現被史學家稱為“康乾”盛世在僅隔44年后,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弱,經濟科技落后外,主要是清政府國防廢弛,國防觀念和國防意識異常淡薄,以致中國國防力量極其虛弱,整個國家處于“有國無防”狀態(tài)。當今世界是大變革、大轉折、大發(fā)展的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期,正處在偉大復興的歷史新起點。在提出的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下,需要強大的國防力量作支撐,也更加需要全體社會公民具有更強烈的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長城。國防教育使大學生青年明白,隨時接受祖國的挑選,懂得公民的國防權力和義務,樹立青年報效祖國的意識,培養(yǎng)護國之志。

通過開展大學生軍事理論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充分激發(fā)其中包含的強大愛國主義教育功能,不僅僅是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作風,增強他們的國防觀念,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國防教育力爭能夠使大學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能夠和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抵御外來侵略顛覆的威脅,能夠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犧牲個人或局部利益。這樣,就能在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下把大家緊緊地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具有堅不可摧的偉大力量——濃烈的的愛國主義情感。(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參考文獻:

[1]焦樹國;加強國防觀念教育的思考[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2年02期

第5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 會計英語 學選修課 二語習得

0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元化,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無論是在會計人員還是非會計人員中,對會計英語的需求的人數不斷增加。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使外資企業(yè)與中外合資企業(yè)在中國逐年增多,會計職業(yè)國際化發(fā)展的趨勢也就越來越明顯。另外,各種會計資格考試對英語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甚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加國外會計認證。因此,近些年,會計英語的教學無論是在專業(yè)英語還是在輔修專業(yè)中都有所體現,許多大學開展了雙語會計或者英語會計教學;還有些大學或者培訓機構在商務英語課程中加入了會計英語的教學,以達到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因為學生的英語程度和所學專業(yè)的限制,使得會計英語的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為此,教學者和學習者應該對教與學的策略和方式進行探討,特別是教材設計和學習方法的開發(fā),非常值得會計英語教授者的關注。

1 會計英語教與學中的主要問題

1.1 學習者的二語習得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初學者獲得詞匯最有效的方法是:目的語詞匯+目的與文化知識+母語知識。而隨著目的語言水平的提高,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使用目的語思考,理解,解釋和記憶,把母語完全的排除。這正是第二語言教學和學習的最高境界。(劉兆和 2008)。而對于目前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接觸英語的大學生來說, 對英語已經并不陌生,并且這些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已經掌握了良好的學習英語的技巧和方法。但是這些并不足以使他們有效地掌握用英語進行的特殊領域知識的學習,包括使用這個領域知識的學生們。

1.2 學習者在會計英語學習中的瓶頸

在語言學研究中我們發(fā)現有很多因素會對學習者語言習得產生影響,這里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例如學習者動機和態(tài)度、性別、年齡等等。在這里我們根據大學生把會計英語作為選修課程的情況,特別從態(tài)度和動機角度分析一下大學生在會計英語學習中遇到的瓶頸。

目前,學習會計英語的學生主要有兩大類,會計專業(yè)學生和非會計專業(yè)學生。而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是為了學習商務英語或者技術職稱等等目的而選修,因此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能否學習好這門學科。R.Gardner(1989,轉引華厚昆等 2003)認為學習動機涉及四個方面:學習語言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愿望,學習中做出的努力以及對學習所持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在教學中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把這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可以應用于實踐;雖然這個學科適用范圍相對局限,但是在有限的群體中可以應用在會計操作或企業(yè)管理中。那么如果是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學習會計英語,相對其他專業(yè)的學生目的性較為明確,因為他們有取得會計職稱或者各種會計師證書的壓力;另外其中一部分學生有可能在未來職業(yè)中有對專業(yè)英語的需求。

而非專業(yè)的學生大多因為選修課程而學習會計英語,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會發(fā)現較強的專業(yè)知識增加了學習第二語言的難度,這個時候專業(yè)基礎知識成了他們的難題。專業(yè)用詞使得非專業(yè)學生難于理解大篇幅的英文閱讀和練習,艱難的閱讀也增加了他們記憶的難度。例如單詞journal,在會計用于中有一個意思表示日記賬,那么對于對會計語言一竅不通的學生,對這個詞的記憶難度表現會增加,甚至記住后卻反問什么是日記帳?!罢Z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的運用歸根結底是交際者運用語言交換傳遞信息的過程?!保ㄍ跖d中,王渝光 2007)那如果學習者未能夠準確地掌握第二語言的詞義句義,就難以達到理解的目的,更不用說能夠理解信息傳遞信息了。那么拋開實踐應用的部分,單單在考試或者練習中出現的題目已經成為學習者的難題了。

1.3 教學者在會計英語教學中的困難

教與學是相輔相承的,但對于教學者來說,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教與學難以達成和諧。出現的首要問題是學生學習目的不同。有些只為修學分而忽視學習內容的學生會表現出應付了事,甚至作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個別學生遇到難點就選擇逃避以致會逃課。另外,老師常常會在讓學生用英語學習會計還是先教會計再教英文之間產生疑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側重會計的教師常常把會計英語教學當作會計教學;另一種就是側重語言的老師會避重就輕把會計英語知識變成單純的語言教學。 第三就是對教學者的知識覆蓋面要求較高,只懂英文的老師如果沒有會計知識,是難以透徹直接地解釋會計語言,所以會計英語的教師大多有財務理論知識或者實踐知識等,這給英文教師的教學無形中增加了難度。

2 會計英語教學中的策略

2.1 任務教學

“任務型教學是通過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教學,任務本身不是語言任務,但需通過語言來完成”(彭增安,2007), 這種教學形式非常適合會計英語的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者課堂下均通過會計習題的方式來導入英語概念。因為在任務給出的過程中,語言是一個工具,必須通過所學習的語種來給出任務,這樣達到了語言學習的目的是語言使用,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語言使用的流利性。例如,針對選修的學生可以給一些英文的會計基礎練習題,可以選擇較低難度的;或者選擇一些常用財務報表等。雖然開始學生會覺得有難度,但逐漸適應英文的會計語言后,學生會覺得這種方式遠遠比只背生澀的概念和專業(yè)詞匯要容易理解和記憶。Corder(1977)說過這樣的話“只要有學習動機,誰都能學會一門語言。”而且這種方式非常適合教師講解完一部分定義后進行,選修這一學科的學生也更容易完成任務。

2.2 文化教學

文化學習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對比分析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差異,由教師引導學生,使學生適應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而對于會計英語來說,教師不但是在傳遞英語言文化,還要傳遞會計概念和思維方式。如果教師能夠恰當的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之間的差異和術語使用的環(huán)境, 那么學生也會很快的轉換思維,熟悉會計英語的使用習慣。而選修這一課程的學生大多不是學習英文專業(yè)也不是會計專業(yè)的,所以對于他們來說會計英語屬于完全陌生的內容,進入這種專業(yè)性強的語言環(huán)境較難。那么對于會計英語的教師來說,會計語言的專業(yè)性和英語語法結構表現出明顯的文化特征,所以可以成為教師教學設計過程中文化分析的重點。如何選擇恰當的內容是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對象的接受程度來設計,不應全盤復制,而應有所側重。教師更不應該把語言學習當作完全的會計學習,而是要通過側重選擇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會計語言的理解技巧,使學生在未來工作實踐中通過學到的知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解決問題。

2.3 教材的設計與應用

目前,國內會計英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包括:會計概述、會計假設與原則、會計循環(huán)、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負債與權益、財務報表等章節(jié)。 而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個別章節(jié)偏重于理論而且語言生澀, 未接觸過會計學的學生會覺得學起來十分困難而且多余;另外在一些實踐應用較多的章節(jié)中,講解過于簡略,讓實踐中需要的學生覺得內容不豐富;統(tǒng)觀大部分教材,為了使說明的內容全面,在每章的內容安排上或多或少地進行精簡壓縮。而實際上,會計英語的教學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選擇教材,例如初級會計學習者可以選擇會計基礎英語,學習管理方向的學生可以側重選擇財務報表,管理會計之類的教材。所以會計英語教材可以把會計的介紹精簡,突出會計基礎、財務報表、報表分析、流動資產與非流動資產、負債與權益;或者可以部分組合成冊,增加一些細節(jié)介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有目的地選擇教材,而不是盲目地把目前教材中常常出現的內容一股腦地講解卻沒有側重。但教材設計中也要避免編纂成專業(yè)英語會計,而是要突出實踐和實踐中使用頻繁的內容,并豐富著部分內容的一些案例或者練習;整體教材應該突出交際和應用,英語難易度不應過高,適當加入術語或者會計理論的中文介紹,這樣也減少了教師在課堂大量介紹會計知識的時間。

3 總結

會計的教學與實踐本身已經是比較多元化的內容,如果想教好并學好會計英語,并能夠在實踐中應用,那是非?;ㄙM精力的事情,也并非是一位老師一本書就可以做好的。本文從教與學的角度,總結了一些在實踐教學中體會,其中教學對象鎖定的是選修課學生。其中有學生學的過程和出現的問題,有教師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策略,還有對教材的一些看法和建議等等。 這些教學內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任務和文化教學方式進行,而教材方面作者覺得可以相對有側重地加強重點介紹,省略繁冗生澀的理論和術語。總之,會計英語在實踐中有很重要的價值,無論教學還是習得都值得探討的。

參考文獻

[1] 楊兆和.二語習得時段及其詞匯積累[J].外國語言文學與外語教學探索,2008:110-116.

[2] 華厚昆等.試論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動機[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

[3] Corder,S.P.Simple codes and the sourc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initial herristic hypothesi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77.

第6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醫(yī)學院校 心理健康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不善交往

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新的環(huán)境,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等都與中學有顯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學生們不再得到老師的細致關心和照顧,另一方面,同學都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的經濟文化背景各異,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對比較困難。有些學生希望能與別人交往,但由于個性或交往技巧的問題,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總之,人際關系緊張或不協(xié)調是當今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困擾。

2.貧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很大;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過分重視物質享受。這種經濟懸殊容易使經濟困難的學生產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識不健全

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意識有關,例如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對自我的矛盾體驗等等。有些學生在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某些缺陷。當進入大學后需要獨立處理各種問題時,這些缺陷就成為適應和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也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心理困擾。

二、醫(yī)學院校設置心理健康課程的意義

1.心理健康課程是醫(yī)學教育課程沒計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具體到醫(yī)學院的學生來說,其教育的特殊性不僅表現在學制長,理論、見習、實習的層層過關,而且終身學習的強度更大,這在無形之中給學生增添了巨大的壓力,也會引發(fā)心理問題的產生。學校如果不能恰當地引導學牛的心理發(fā)展和處理學生所產牛的心理問題,將會影響止常的教學秩序,也難以培養(yǎng)符合時展需要的合格的醫(yī)學人才,因此設計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課程在醫(yī)學教育課程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心理健康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詮釋生命的內涵

在當前的教育中,學校過多關注了行為能力,忽視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質與意識。尤其對于醫(yī)學院的大學生來說,只有讓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積極、樂觀、豁達,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醫(yī)生。對于醫(yī)學教育來說,也在承受著不斷襲來的新疾病的挑戰(zhàn)和面臨著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設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更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壓力之下不斷激活和提高大學生對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對于生命的深層領悟和全新闡釋,才能讓他信心百倍地面對疾病、面對病人。

三、關于醫(yī)學院校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議

1.建立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主,心理咨詢?yōu)檩o的課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并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發(fā)展的目標體系,編寫出相應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的評價體系。只有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納入學校的主干課程中,才能從思想深處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讓心理咨詢室也充分體現它的價值,逐步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2.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學校應該多提供給教師進修培訓的機會,進一步完善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工作,建立專業(yè)化的心理咨詢隊伍,給予學生符合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專業(yè)指導和健康引導。教師需要主動引領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

3.加強合作機制

學生的和諧發(fā)展不但需要學校教師的有效引導,也需要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許多學生一踏入大學,徹底擺脫了受父母管制的壓力,缺少與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長也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規(guī)律,只看重學習成績。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形成一個融洽的群體,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從學生的心靈深處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橋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強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會力量的援助和支持,營造人人關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第7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 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7-0132-02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發(fā)展至今,逐步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師資隊伍不斷發(fā)展、服務對象與人群不斷擴大、教育內容日益擴展和深化,取得了巨大成績。本文擬從政策層面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問題加以檢視,以利今后學校心理學健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政策的現狀

1.課程的法定地位逐步提高,實然地位存在落差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伴隨著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經歷了從政策醞釀到政策體系初步形成、政策完善與實施的深化這樣三個連續(xù)的階段(李國強,高芳紅,2013),有關政策文件顯示,國家力求建立較為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對課程目標、課程主體、課程任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逐步給出指導性意見,課程的“法定”地位不斷得到增強。另一方面,人們多已注意到,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觀念的落后、制度建設的滯后等因素的影響,迄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規(guī)及其執(zhí)行仍然存在不完善之處,彈性較大、剛性不足,尚待完善和加大執(zhí)行力度。如有關中小學調查研究顯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然狀況及地位與應然要求還存在較大的落差,主要表現在:有關心理教育經費問題、人員編制問題、上崗資格認定問題、教師職稱評聘問題、工作評價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繼續(xù)教育問題、科研保障問題等(張玉堂等,2008;張成林,2009)。即便在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較為規(guī)范的高校系統(tǒng)也仍然存在這個問題。2008年3月底至4月初,有研究對北京地區(qū)24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在這24所高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的有5所,所占比例不到20%。此種狀況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不能適應時展的要求(徐輝,2009)。在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專業(yè)性程度不高、時代性不強、實踐性和操作性還不強、針對性不夠、靈活性不足(李雙,2009)。

2.課程師資角色模糊,專業(yè)素質欠缺,政策認同度偏低

人們注意到,我國學校心理教師特別是中小學心理教師專業(yè)角色意識模糊的現象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將心理教師與管理者角色相混淆、將心理教師與德育教師相混淆、將心理教師與普通心理教師相混淆等,其原因不僅僅在于心理教師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不足,更在于目前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層次改革不夠,在于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德育和學校管理的系統(tǒng)內,而不是依托于特殊教育(劉翔平、顧群,2004)。人們也注意到,在應試教育的教育格局未根本改觀的情況下,心理教師特別是中小學心理教師的專業(yè)地位不高、經濟待遇相對較低、專業(yè)訓練不足、專業(yè)成長需要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工作得不到各方面的充分理解,疲于應付各種“問題學生”、承受多重來自學校管理者、同事、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壓力,在學校中往往成了所謂“孤獨的守望者”(王琰,2004),成了學校教師中被邊緣化的群體(王科成、崔建平,2006),尤其是,心理教師目前象其他諸如警察、醫(yī)生、企業(yè)經營者等一些職業(yè)一樣存在較為突出職業(yè)枯竭傾向(李炳南,2006) 。這造成了不少心理教師缺乏職業(yè)熱情,對自身職業(yè)地位自我認同度不高,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認同感(王宏方,2003)。

3.課程政策支持與執(zhí)行力度存在城鄉(xiāng)區(qū)域差異

目前,學校心理學健康教育的政策完善與執(zhí)行力度方面大中城市(如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區(qū)和城市)明顯要強于偏遠落后地區(qū)、農村學校。如2012年11月有調查顯示,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了每一所中心小學以上的中小學校都配備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師的目標,大多數中小學配備了專職或兼職的心理教師,心理教師的學歷以本科為主,并且學歷層次在逐年上升,很多心理教師取得了國家心理咨詢師三級或二級證書;北京市的大部分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輔導)室,今后,北京市將進一步規(guī)范心理咨詢室的使用,指導中小學開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并在高中學校率先實現心理教師定編定崗。而在許多偏遠落后地區(qū)、農村學校,明顯存在政策支持和執(zhí)行不力的現象,一些學校甚至完全處于覆蓋的盲區(qū)。

4.課程政策完善與執(zhí)行力度存在學校層級落差

比較而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在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力度要大于基礎教育領域。在基礎教育領域,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議為主,沒有具體落實辦法。且大多數文件以《×× 意見》為范式,在硬性指標上有所欠缺。不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層面,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一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被其他學科課程所占用(申矗周策,2003)。盡管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所造成的事故不斷,有關部門一再發(fā)文強調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上海市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者”缺少,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軟肋;而從課的開設學段來說,高中學段開課率最高,初中次之,小學最低;心理課在上海學校的開設不容樂觀,很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落實上有名無實,離全面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還有很大的距離(蘇軍,2013)。

而高校系統(tǒng)的課程政策完善和執(zhí)行力度明顯要強。如2006年9月,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建設標準》,這被認為是全國首個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建設的省級文件:規(guī)定所有高校都要開設選修課和專題講座,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限選課;2007年,北京市出臺了《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建設和評估標準》,這被認為是國內首個對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進行評估的規(guī)范性文件,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應列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開設心理素質教育相關課程;2007年,《上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標準》(試行稿)中提出:要求高校有明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近期、遠期目標,有體現工作目標、切實可操作的近期和遠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并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規(guī)劃之中。要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至少納入學校限制選修課程系列,覆蓋面廣。等。

5.課程的科學性有待加強

研究顯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存在如下困境(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課程理念錯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表現為學科化),課程模式單一,忽視心理健康課程應具備的可操作性、愉悅性、滲透性、實用性、針對性等特點,不能夠融于日常教育教學之中;課程價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教材重學科本位或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忽視學生主體需要;忽視心理健康課程的科學特點,在實踐中,多數教師不懂得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難以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雙虎,2007;陳文琦,2008)。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政策前瞻

1.更新教育理念,進一步重視課程地位的提升

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只有進一步加強,才能適應21世紀社會轉型深化時期對教育的挑戰(zhàn)。如2009年俞國良教授提出,為了促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發(fā)展軌道,最重要的是確立課程地位,要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課程體系,編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大綱》,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目標、任務、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評估等做出統(tǒng)一規(guī)定。通過課程建設這一抓手,帶動該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實現良性發(fā)展(陳虹,舒娟,2009)。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國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趨于走強。教育部2011年2月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我國將從人員配備、設施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標”。在基礎教育領域,如湖南省教育廳2013年1月轉發(fā)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湘教通〔2013〕22號)中要求:從2013年春季開學起,全省各地各校都要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xié)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根據本地本校實際,逐步完善管理體系、教學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等方面工作,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等方面。

2.加大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

當前,需進一步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稱、編制和評聘的機制,并以此為突破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專業(yè)化建設。值得注意的是,張侃教授認為,發(fā)達國家學校心理教師隊伍的建設走的是完全市場化的道路,而中國學校心理教師隊伍的建設大概需要兩條腿走路: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由他們來落實心理教師的崗位、教師的定期培訓和整個支持系統(tǒng);第二,好的學??梢宰约赫乙恍┥鐣C構來做這些事情,走市場化的道路。將來心理老師資質至少應該是大學心理系畢業(yè)的本科生,這應該作為最基本的資格。現在中國在讀心理專業(yè)的大學生大概有3萬人,平均每年有 6000-7000 人畢業(yè),重點是要把這批人用好(陳虹,2009)。這一主張揭示了今后較長時期我國學校心理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走向。

3.消解各種區(qū)域差異、學校層級差異,確保教育公平

在現代社會,青少年學生依法享有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心理教育的平等權利。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和教育部門出臺的一系列相關的法規(guī)、政策和文件中明確了心理教育公平的基本訴求。我國教育法律中明確了保護學生“身心健康”的規(guī)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修)提出學校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規(guī)定,標志著“心理健康權保護”已進入法律框架。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wèi)生法》,其中第十六條明確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精神衛(wèi)生知識教育;配備或者聘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輔導人員,并可以設立心理健康輔導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即:“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要“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較之大中城市,我國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更是不容忽視的群體。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fā)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對在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其別強調,要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將其作為重要內容納入教育教學計劃??梢?,諸多政策已經要求心理教育應注重公平、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弱勢群體學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與政策,特別是要加強和落實心理教育的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使心理教育課程建設逐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才能切實保證心理教育成為全體學生共享的基本教育權利。

4.加強課程改革,明確課程定位,強化專業(yè)要求

如同其他課程,由于社會發(fā)展和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同樣需要不斷的變革。如有學者提出,針對當前心理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誤區(qū)和問題,在新課程改革思想指導下,心理健康教育應把握自身的特點,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視野,建構創(chuàng)新的心理教育范式,通過心理教育與新課程改革在價值、目標、內容和評價等多方面的融合創(chuàng)新,使得心理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能夠互惠互利,在深化新課程改革中走進心理教育的佳境,在建構心理教育范式中推動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崔景貴,2006)。2009年,俞國良教授提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關鍵是要課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等同于一般學科教學,但它又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更需與學生的學習實踐、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其宗旨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擾,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陳虹,舒娟,2009)。

對課程進行改革也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認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方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師資培訓(陳浩,2009)。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育與發(fā)展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觀,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從課程內容的改革上,緊扣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實際,在課程體系上重在建設,重在創(chuàng)新,重在特色,利用開展課外課堂,不斷推進教學內容的改革,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等(段鑫星等,2004)。應從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出發(fā),以回歸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為需要,編排“適需”、“適用”的課程內容體系,以“學材”而非“教材”為中心,采用獨特有效的教材編寫,采用“面+線+點”三位一體的教學組織設計,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收到良好的實效(柳友榮,吳桂翎,2010)。

可從政策的角度賦予各類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權利和職責。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歷史不長,且沿用自上而下的課程開發(fā)模式,幾乎沒有給學校留下自主進行課程開發(fā)的空間。不管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教師只是作為課程的實施者而不是主動的開發(fā)者存在,廣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實際狀況和需要沒有受到真正的關注。鑒于此,國家制定針對高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具體政策以及學校依據這種政策制定出具有操作意義的實施辦法是十分必要的(程迪,2005)。又如,有研究提出,針對農村學校留守學生的現狀,開發(fā)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校本課程不失為一種促進留守學生健康成長的好方法(許芳,曾凡敏,2006)。

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較完善的操作體系,如在美國, 心理輔導課的開設具有悠久的歷史;日本和美國都在中學階段(8- 10 年級) 開設健康課程,其內容涉及十幾歲青少年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許多內容與心理健康有關;近年來,日本的小學甚至幼兒園也開設了心理健康相關課程;美國等國家的大學一般也都開設有心理健康必修與選修課,有的大學很重視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簡華,胡韜,2006)??梢姡谛睦斫】到逃n程建設方面,借鑒國外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要確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把握系統(tǒng)性,探索從學前、小學、中學到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銜接和有效溝通的機制,通過各育的結合,各學科教學的有機滲透,整合與優(yōu)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徑。這是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的新契機與新視野(崔景貴,2009)。

第8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是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來體驗、認知、表達音樂。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以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但與此同時要分清:音樂不是舞蹈、動作的伴奏,而動作卻在表現、闡述、說明音樂。達爾克羅茲在談到體態(tài)律動與健美體操、舞蹈的區(qū)別時,強調指出:體態(tài)律動的訓練不是模仿動作,它不注重身體姿態(tài)或外表形式,而是要將表現音樂所必需的要素“融化”于我們的身心。要發(fā)展對音響節(jié)奏和身體節(jié)奏的通感,要達到能用我們的官能直接反應情感。

達爾克羅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到歐洲各國進行旅行教學,使他這套體系廣為流傳。我國對于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的了解得歸功于1986年英國德萊威爾編著、高建進翻譯的《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學入門》;1998年繆麗女士編著的《體態(tài)律動課例》;1999年楊麗梅、蔡覺民編寫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等書籍中。國內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相關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理論上,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視唱練耳教學方面的研究極為貧乏。

一、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視唱練耳專業(yè)中的應用現狀

我國普遍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視唱練耳課程的課堂教學通常都是教師用鋼琴為學生伴奏,而學生進行歌唱。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而教師僅僅是把所學樂曲的樂譜、音準、節(jié)奏等以彈奏的方式呈現給了學生,卻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二、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中應用的必要性

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會在學前班、幼兒園工作,面對的是3-6歲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是孩子音樂多方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早期的音樂學習方法對日后的音樂感受力的發(fā)展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的學前教師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們的教學方法,如若他們能夠在學習視唱練耳的課堂中學習到這些教學思路與方法,并靈活地掌握與運用,這將使他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十分受用。所以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視唱練耳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音樂基本技能就認為足夠。

蘇珊?范?戴克曾經說過:“告訴我的,我忘記了;做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加,我便能完全理解?!薄巴ㄟ^這樣的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生理運動和思維之間的緊密聯系,以達到身體和心靈的和諧發(fā)展。”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的同時進行身體律動,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調動他們的身體反應,將身體的體驗轉化成對音樂的情感認知,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本能,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掌握這一方法后,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才能將此帶到課堂中并有可能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在學前教育的課堂中應用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這一教學手段將變得十分重要。

三、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應用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所存在的問題

1.未做到大范圍普及。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在進入我國20多年來,應用多集中于經濟發(fā)達的省份,并大多運用于專業(yè)音樂教育體系中,欠發(fā)達省份運用較少,尤其在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運用更為罕見。由此可見,分布不均勻、未大范圍普及使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未予以重視是一大問題之一。

2.專業(yè)師資的缺乏。新的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實施,一般都要通過教師這個媒介進行傳播。但目前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專業(yè)、合格的、真正理解掌握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理論的教師。

3.教師在學前教育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中未能真正理解掌握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需待提升。許多研究表明,課程實施成功與否主要在于課堂教學層面,教師也就成為課程實施的核心。在一線教學中沒有把握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的精神實質,為了“律動”而“律動”,而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認知未能提高,更談不上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教師的個人背景、智力水平、知識才能也存在差異,這樣就會形成不同的教師在視唱練耳課程中實施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過程中的差別。

4.學生音樂理論基礎不扎實,無法真正掌握“體態(tài)律動”的方法?!绑w態(tài)律動”是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各種要素的變化,用身體動作表現和體驗音樂。然而,一些教學中學生感受音樂很難用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學生仍是在為了感受音樂而感受音樂,很少主動的體驗音樂。

5.未考慮到學前專業(yè)與音樂專業(yè)視唱練耳要求與目標的不同。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是來自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教師,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的特殊性,區(qū)別于音樂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的教學。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首先,學生畢業(yè)后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的不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在畢業(yè)后所要面對的是3-6歲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正是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接受、發(fā)展時期。而音樂專業(yè)畢業(yè)后的學生大部分的教學對象是中小學的學生,接受能力相對成熟許多,表現力更強。其次,專業(yè)設置的不同。由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文化課程專業(yè)要求比較高,課程設置非常多,所以學前教育視唱練耳所開設的課程時間大大縮短至一到兩學期,并且學習程度較為簡單,除了必要的中外譜例(多至1到2個升降記號)外,還有兒歌視唱。并且此類學生在進校之前視唱練耳的學習不夠系統(tǒng)或沒學習過;而音樂院校的學生所學習的時間較長,通常在進校之前就開始學習,到入校后,至少學習三年以上的時間。并且課程設置較多,一般都會學習到二聲部旋律和和聲的寫作。由此看來,學前教育專業(yè)與音樂專業(yè)視唱練耳課程的要求、目標都不相同,所以在運用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時,不能一概而論。

(二)建議

1.總體規(guī)劃、全面部署。針對分布不均勻、未大面積使用的這個現狀,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以重視,一方面,在已開展成熟的地區(qū)認真總結經驗,大范圍進行宣傳。另一方面,鼓勵優(yōu)秀教師到尚未開展地區(qū)進行講座、高校之間進行幫扶、學習,以便使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遍布大江南北。

2.加強師資的培養(yǎng),有關部門可進行相關的培訓,或教師到這一教學法發(fā)展成熟的高校進修,以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3.教師需要學懂學透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的基本理念,牢牢抓住教學法的本質與基本特征并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一個不斷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的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yè)業(yè)務水平,力求有扎實的學術根底,廣闊的學術視野,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4.學生的理論基礎不扎實,教師需做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視唱練耳的課程中,針對不同風格的作品,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風格、調式調性、和聲走向、曲式結構等特點,使學生在參與中真正的“動”起來,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單純的節(jié)奏、音準的枯燥訓練。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音樂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能力。

第9篇:大學學前教育的課程范文

>> 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銜接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yè)(雙語幼教方向)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研究 關于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鋼琴課程銜接的思考 試論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銜接 機電專業(yè)中高職銜接的職業(yè)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實踐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音樂表演專業(y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研究 關于中高職銜接教育招生方式的研究 中高職銜接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設置的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的改革 中高職銜接教育特色專業(yè)建設的基本標準是市場需求 終身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專業(yè)中高職銜接探討 中高職銜接中專業(yè)課程銜接的實踐探索 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的思考 音樂課程在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對接研究 關于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音樂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 農機專業(y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研究 試論中高職銜接問題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參考文獻:

[1]孫冬梅.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銜接問題的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6.10,112

[2]徐麗蓉,張靜.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構初探[J],華中人文論叢,2012.12,189-192

[3]紀芳芳,試論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銜接[J],考試周刊,2014.09,146-147

[4]姚韻紅,"中高職銜接"項目課程銜接設計的思考--以學前教育課程標準建立為例[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4.12,14-18

[5]吳楠,阮曉玲,華先宙.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銜接問題之探索[J],黃河之聲,2014.01,83

[6]林楠.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課程銜接問題的探討[J],遼寧高職學報,2005.10,76-78

[7]李新生.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現代教育,2014.08,27-28

[8]董暉.學前教育專業(yè)(雙語幼教方向)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5),122-123

[9]關金艷.談中高職教學的有機銜接--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2.12,6-8

[10]李斐.論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構建[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0,160-162

[11]梁俊.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yè)中高職銜接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2,131-134

[12]龔光軍.中高職銜接視域下學前教育專業(yè)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4,120-122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