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旅游文化感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文化感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文化感知

第1篇: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城市記憶的形成、發(fā)展和演化是一個被集體不斷創(chuàng)造、修正、重構或遺忘的過程。作為集體記憶的重要類型[2],城市記憶更強調在城市空間中產生的對歷史的記憶,是反映城市中的社會群體對城市各個時間斷面內所有有形物質環(huán)境和無形精神文化的共同記憶。城市記憶是城市主體和城市客體在時空交匯中產生的相互作用過程[27]。在城市建筑和文化景觀的演化過程中,地方信息的傳遞、改變和遺失促使城市主體形成特定的地方感知,從而建構了具有特定場所精神的城市記憶。城市記憶還受到來自社會性要素的深刻影響,作為展現(xiàn)城市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城市記憶受到社會群體的理想、信仰、制度、倫理和價值觀等的深刻影響。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城市記憶反映的正是城市的集體記憶,二者具有重合性。事實上,在西方研究語境中,城市記憶與集體記憶、社會記憶等概念往往不存在較大意義的分歧,研究者多根據(jù)自己的習慣,選擇性地使用或混用[28]。在此,本文沿襲這一觀點,將城市記憶和集體記憶的概念視為內涵一致、相互可以替代的概念,將城市記憶界定為處于特定時空范圍內,對城市發(fā)展具有紀念性或重要意義的事件或人物及其相關歷史文化信息的集體性記憶。從記憶綜合角度出發(fā),深入挖掘城市記憶蘊含的多維要素和多重價值,對構建和諧發(fā)展的文化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2研究區(qū)概況

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位于南京老城南,以夫子廟建筑為中心,以秦淮河為紐帶,東起東水關淮青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至西水關①的內秦淮河地帶,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于一體,還有聞名遐邇的金陵燈會、傳統(tǒng)民俗、秦淮風味小吃等,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旅游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進行了整飭和修復,逐步恢復了明清江南街市商肆風貌,秦淮河再度成為中國著名的游覽勝地。2010年,被正式確定為國家首個開放式5A級旅游景區(qū)??傮w來看,該地見證了古城南京自六朝以來興衰變遷的發(fā)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城市記憶功能,對其開展研究具有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3研究設計

3.1城市記憶要素分類

基于城市記憶的研究視角,構建主客雙方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游后感知維度的概念模型,應建立在對該地存蓄的城市記憶要素系統(tǒng)分類和梳理的基礎上。為此,本文主要從物質和非物質形態(tài)兩個層面,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存蓄的城市記憶要素進行分類(表1)。

3.2問卷設計與調查

調查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測量主客雙方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集體記憶的維度,在參考相關研究者量表設計的基礎上[29-32],結合上述城市記憶要素的分類,設計了22個測量題項作為主客雙方游后感知維度的觀測變量(表2)。其中,10個題項測量物質要素的游后感知維度(X),包括4個潛變量的測量,即休閑生活設施(X1)、歷史建筑景觀(X2)、遺存故居(X3)和傳統(tǒng)美食店鋪(X4);另外12個題項用于測量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維度(Y),包括4個潛變量的測量,即市井民俗活動(Y1)、地方傳統(tǒng)美食特色(Y2)、歷史文化氛圍(Y3)、街巷生活氛圍(Y4)。由此形成從1表示“完全不贊同”到5表示“完全贊同”的李克特(Likert)5點量表。第二部分為調查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特征,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月收入、文化程度、本地居民的居住年限和到訪頻次,外地游客的客源地和游覽次數(shù)等內容。問卷調查對象為已經游覽過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其中,對本地居民采用景區(qū)實地調研和滾雪球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對外地游客則采用景區(qū)實地調研和旅行團跟蹤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為確保調查問卷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事先進行了預調研,分別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發(fā)放預調查問卷各50份;之后,將受訪對象有疑惑或有歧義的題項進行了修改和刪減,同時還請旅游行業(yè)專家對預調查問卷提出優(yōu)化建議,由此形成正式的調查問卷。2012年8~10月,調研小組成員分別到夫子廟核心景區(qū)、瞻園景區(qū)、白鷺洲景區(qū)、泊秦淮景區(qū)和明城墻景區(qū)展開調查。向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發(fā)放調查問卷各800份,分別回收問卷731份和659份,剔除無效樣本,最終有效問卷分別為665份和553份,問卷有效率分別為91.0%和83.9%。此外,分別選取了36位本地居民和28位外地游客進行深度訪談,從性別、年齡、職業(yè)、月收入、本地居民居住年限、外地游客游覽次數(shù)等方面對訪談對象進行多向度選擇,以提高訪談對象的代表性和覆蓋面。

3.3樣本概況

樣本結構中,男女比例基本適宜;年齡層次中,18歲以下的本地居民(R=6.8%)和外地游客(T=6.0%)樣本量相對偏少;職業(yè)構成中,農民(R=3.2%,T=0.9%)、醫(yī)生(R=1.4%,T=1.6%)、律師(R=0.9%,T=1.1%)3類人群的樣本量相對較少,其他都基本適宜;文化程度中,本地居民以具備大學(R=37.7%)和碩士及以上(R=37.4%)學歷的居多,外地游客則以具備高中(含中專和技校)(T=29.8%)和大學(T=37.6%)學歷的居多;月收入構成中,以2000元及以下(R=43.8%,T=38.9%)的中低收入階層居多;此外,本地居民在居住年限和游覽頻次上,分別以“30年以上”(R=30.4%)和“一年來幾次”(R=35.5%)的最多;外地游客在游覽次數(shù)上,以第1次(T=41.8%)到訪的居多??驮吹貥嫵芍校越K省內(不含南京本地)的游客居多(T=34.2%),其次為中國大陸其他地區(qū)的游客(T=29.3%),而來自浙江(T=11.9%)、上海(T=14.1%)和港澳臺(T=10.5%)等地區(qū)的樣本量相對較少。整體來看,研究樣本結構合理,適合用于分析研究。

4結果分析

4.1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factoranalysis,EFA)

首先,運用SPSS16.0軟件對測量量表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分析發(fā)現(xiàn),主客雙方測量量表的克朗巴哈信度系數(shù)(Cronbach’sα)分別達到0.850和0.813,說明測量量表的信度較好。量表的結構效度可通過下面的因素分析得到檢驗。運用KMO抽樣適度測定值(Kaiser-Meyer-Olkinmeasureofsamplingadequacy)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Bartlett’stestofsphericity)進行因素分析的適用性檢驗。經檢驗,KMO統(tǒng)計量分別為0.826和0.796,均大于0.7,Bartlett球形檢驗發(fā)現(xiàn)變量間均在0.0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相關,因而適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依據(jù)因子載荷≥0.5的標準選取測量指標因子,發(fā)現(xiàn)“Y43街巷生活氛圍優(yōu)良”在兩組群體中的檢驗結果均未能達到0.5的因子載荷標準,刪除該題后再次進行因素分析。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經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后分別提取了兩組群體各8個公因子(表3)。累計方差貢獻率顯示8個公因子分別解釋了主客雙方83.527%和82.287%的信息,說明提取的8個公因子是合理的。由此可知,預設的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維度潛變量即X1、X2、X3和X4和Y1、Y2、Y3、Y4均成立,主客雙方的游后感知存在維度結構特征,同時也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4.2假設關系模型構建

就目前關于城市記憶和游后感知維度的關系而言,可供參考和借鑒的研究成果較少,僅有盧威科等(Lewicka,etal.)學者就城市記憶和地方依戀和地方認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33]。為此,本研究在借鑒其研究經驗的同時,基于上述EFA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參考游后感知的相關研究內容[24,32,33],構建主客雙方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游后感知維度的假設關系模型。

4.3測量模型檢驗(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

運用AMOS18.0軟件,分別對主客雙方的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檢驗。結果表明,潛變量X1、X2、X3、X4之間和潛變量Y1、Y2、Y3、Y4之間相互影響的假設關系不成立。從理論上講,物質或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的各個分維度之間,應是一種平行的關系,由此才能較準確反映單個維度的影響程度,并盡可能避免因不同維度間的相互影響而對游后感知不同維度產生交叉影響,這表明模型分析結果是合理的。主客雙方的測量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基本適配指標中,估計參數(shù)都未出現(xiàn)負的誤差方差,誤差變異均達到顯著水平(t>1.96),觀測變量的標準化負荷都介于0.5~0.95之間,基本達到模型擬合的標準,模型的基本適配度良好。潛變量的組合信度和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分別大于0.7和0.5(表3),都符合檢驗標準,模型的內在質量較好。整體適配度檢驗結果表明,本地居民(R)和外地游客(T)的絕對適配度指數(shù)(如RMSEA、GFI、AGFI)、增值適配度指數(shù)(如NFI、NNFI、RFI、IFI、CFI)和簡約適配度指數(shù)(如PGFI、PNFI),除了AGFI略低于0.90的檢驗標準外,其他均達到了相應的標準,說明整體模型適配良好。此外,AIC值和CAIC值均小于獨立模型值和飽和模型值,說明整體模型擬合較好(表4)。

4.4結構模型檢驗

采用極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分別對主客雙方的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結構模型檢驗,潛變量間的路徑系數(shù)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其中,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各個分維度的潛變量路徑系數(shù)均大于0.50的參數(shù)標準,其C.R.值和P值檢驗結果也呈顯著性,而XY(R=0.52,T=0.57)的二階潛變量路徑系數(shù)檢驗結果也呈顯著性,因而預先的假設關系H1、H2、H4、H5、H6、H7、H8和H9都成立。唯有X3對二階潛變量X的路徑系數(shù)(R=0.41,T=0.32)小于0.50,其P值檢驗結果也不顯著,因而H3不成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快速城市化發(fā)展中現(xiàn)代西洋元素和商業(yè)文化在沖擊旅游地傳承的本土地域文化同時,修復重建的歷史建筑景觀,也因城市記憶要素、原真性文化內涵及地方性特色等因素的缺失,無形中弱化了主客雙方的游后感知。

4.5游后感知維度均值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主客雙方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游后感知維度的差異特征,運用均值計算和專家打分的方法,分別對物質和非物質要素4個分維度的各觀測變量都賦予一定權重,具體分別為X11(0.3)、X12(0.3)、X13(0.4),X21(0.5)、X22(0.5),X31(0.4)、X32(0.3)、X33(0.3),X41(0.5)、X42(0.5),Y11(0.3)、Y12(0.4)、Y13(0.3),Y21(0.4)、Y22(0.3)、Y23(0.3),Y31(0.4)、Y32(0.3)、Y33(0.3),Y41(0.5)、Y42(0.5)。然后,分別將各分維度所屬的測量變量權重與其對應均值的乘積加總,得到每個分維度均值(表3)。從中看出,主客雙方對物質要素游后感知基本一致,都表現(xiàn)為“休閑生活設施(X1,R=4.89/T=4.61)歷史建筑景觀(X2,R=4.74/T=4.18)傳統(tǒng)美食店鋪(X4,R=4.41/T=3.56)遺存故居(X3,R=4.17/T=3.24)”依次遞減的特征。但是,對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卻存有差異,即本地居民呈現(xiàn)“市井民俗活動(Y1,R=4.72)地方傳統(tǒng)美食特色(Y2,R=4.33)歷史文化氛圍(Y3,R=3.91)街巷生活氛圍(Y4,R=3.76)”逐次降低的特征,而外地游客則呈現(xiàn)“地方傳統(tǒng)美食特色(Y2,T=4.21)歷史文化氛圍(Y3,T=3.88)市井民俗活動(Y1,T=3.73)街巷生活氛圍(Y4,T=3.07)”依次減弱的特征。該結果為客觀審視主客雙方游后感知維度分異的影響因素提供依據(jù)。

5游后感知維度分異的機理解析

基于上述分析,深入探究主客雙方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維度分異一致性和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維度分異差異性的機理,發(fā)現(xiàn)以下主要影響因素:

5.1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維度分異一致性分析

5.1.1城市化發(fā)展中的現(xiàn)代元素有機融入伴隨城市化快速發(fā)展,主客雙方對傳統(tǒng)文化旅游地的需求呈現(xiàn)多樣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地居民希望增加更多便利的休閑、生活、交通等設施,外地游客除了具有求知和審美的欲望,還希望在旅游地體驗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活動,包括夜間旅游、夜間休閑等活動。因此,兩類人群對“休閑娛樂設施豐富齊全”(X11,R=4.86/T=4.61)和“旅游交通便利”(X13,R=4.92/T=4.82)的感知評價都居于前列,而本地居民對“居民生活設施便利”(X12,R=4.88)的感知評價值也很高。因此,“休閑生活設施”(X1)就成為主客雙方對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的焦點。5.1.2建筑景觀的價值彌足珍貴人的記憶在特定的場景或氛圍中能夠被再次喚醒。歷史上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曾是一個廟市街景繁華的場所,而十里秦淮、城河相依的景觀格局也成為表征南京城市記憶的標志性景觀。本地居民尤其是居住年限在30年以上的周邊居民對該地的歷史景象記憶深刻,而外地游客通過各種現(xiàn)代信息傳遞媒介也對此有所認知。當他們到達該地并對其進行“在場”的即時體驗時,親眼看到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筑和文化景觀,就會喚起他們對歷史景象的回憶,并再次強化對建筑景觀存有的較好感知。因此,主客雙方對“歷史建筑風貌古樸”(X21,R=4.72/T=4.33)和“沿襲城河相依景觀格局”(X22,R=4.75/T=4.02)的游后感知評價都相對較好,而“歷史建筑景觀”(X2)也成為主客雙方游后感知較好的內容。5.1.3自我“造血”和外來“補給”功能的匱乏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傳統(tǒng)美食店鋪,在經歷商業(yè)利益驅動下的文化資本和空間權利快速置換的同時,其自身的內外生存環(huán)境堪憂。一方面,因其相對落后的傳統(tǒng)手工藝、家庭作坊式的經營模式,使其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快速城市化中衍生的經濟價值驅動、旅游地原先存蓄的文化資本被更多的外來與商業(yè)資本置換,這些都使得傳統(tǒng)美食店鋪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逐漸退出景區(qū)的核心范圍,取而代之的是用餐環(huán)境更加舒適、食品供應更加便利的西洋美食和現(xiàn)代連鎖餐飲企業(yè)。因此,主客雙方對“老字號美食店鋪多”(X41,R=4.36/T=3.73)和“傳統(tǒng)家庭式美食店鋪經營有特色”(X42,R=4.45/T=3.39)的游后感知和評價都較低,也使得對“傳統(tǒng)美食店鋪”(X4)的游后感知相對較弱。6.1.4單一靜態(tài)的陳列展示方式歷史上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曾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大考場,當時的號舍數(shù)量多達2萬余間,因此也成為全國各地文人雅士薈萃之所。如今,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都感到陳列展示的遺存故居與記憶中的名人故居形象存在較大落差,因而未能激起較大游興,這從主客雙方對“遺存遺跡豐富”(X31,R=4.23/T=3.38)、“名人故居保護較好”(X32,R=4.22/T=3.06)和“遺存故居的宣傳展示到位”(X33,R=4.05/T=3.22)的較低評價中可以看出。由此,“遺存故居”(X3)也淪落為主客雙方游后感知中的最低維度。

5.2非物質要素游后感知維度分異的差異性分析

5.2.1非遺傳承載體和方式的弱化市井民俗活動本身隸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而當下景區(qū)非遺傳承載體的缺失,傳承方式的弱化,都無形中降低了人們對歷史上夫子廟秦淮風光帶呈現(xiàn)的市井民俗繁華景象的感知。從游后感知角度看,如今的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除了本地居民大多每年春節(jié)期間到此觀賞的秦淮燈會風俗依然沿襲外,其他的民間曲藝家、民間藝術家大多搬離景區(qū),而以前這里定期舉辦的民俗活動、民間絕技表演也逐漸淡出,加之相對滯后、單一被動的宣傳推廣方式,除了一些本地常住居民對其還存有較深記憶和較好感知,多數(shù)外地游客沒有機會體驗那些頗具金陵地方特色的市井民俗活動(除非在節(jié)慶假日到訪)。因此,造成主客雙方對“民俗活動豐富”(Y11,R=4.68/T=3.67)和“民間藝人表演精彩”(Y13,R=4.52/T=3.31)的感知評價差別較大,對“秦淮燈會熱鬧”(Y12,R=4.89/T=4.09)的感知差別稍小。整體來看,本地居民對“市井民俗活動”(Y1)的游后感知較好,外地游客則感知較差。5.2.2地方傳統(tǒng)美食頗具特色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保存至今的金陵風味小吃、秦淮八絕等地方傳統(tǒng)美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因此,多數(shù)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對“風味小吃純正”(Y21,R=4.41/T=4.31)、“金陵美食有特色”(Y22,R=4.39/T=4.02)和“秦淮小吃制作技藝高超”(Y23,R=4.17/T=4.26)的游后感知與評價都較好,也使得“地方傳統(tǒng)美食”(Y2)游后感知排序相對靠前。但是,在深度訪談中也了解到,部分本地居民,特別是居住年限在30年以上的本地居民對如今的秦淮小吃存有抱怨,認為其缺乏原汁原味,和兒時記憶中的味道比起來差了很多,而一些老字號店鋪也正在逐漸消失,這些都值得學界的反思和重視。5.2.3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文化涵化進程加快基于快速城市化和經濟利益的驅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作為南京城市發(fā)展的中心區(qū)域和重要節(jié)點,其呈現(xiàn)的濃厚西洋與商業(yè)文化氛圍是中西文化涵化的結果。各種外來和商業(yè)文化,經由本土化的包裝和精心設計,較好滿足旅游者體驗休閑、娛樂和餐飲美食等多種需求,在強烈沖擊文化旅游地歷史文化氛圍的同時,也在強化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對其游后感知和印象。因此,主客雙方對“儒學文化鼎盛”(Y31,R=3.92/T=4.15)、“科舉文化興旺”(Y32,R=3.83/T=4.08)和“名人雅士氛圍濃”(Y33,R=3.99/T=3.32)的感知評價都較弱,從而使得“歷史文化氛圍”(Y3)的游后感知排序整體靠后。5.2.4街巷生活環(huán)境遭受“擠壓”和“形變”現(xiàn)代旅游者對傳統(tǒng)文化旅游地的需求不斷增加,由原先的單一觀光旅游需求發(fā)展為對休閑、娛樂、購物、文化體驗等多層面的需求,而當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原空間形態(tài)、結構、布局與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游客的多種旅游需求時,就會采用借取空間的方式,此時,原街巷空間就會遭受“擠壓”和“形變”,將原先的“生長”空間被迫出讓。因此,老地名開始流失,傳統(tǒng)街巷空間的生活氣息開始減弱,從主客雙方對“街巷老地名豐富”(Y41,R=3.73/T=3.02)和“街巷生活氣息濃郁”(Y42,R=3.79/T=3.11)的最低評價值即可看出,這也使得“街巷生活氛圍”(Y4)的整體游后感知排序居于末端。

6結論與討論

第2篇: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關鍵詞:旅游形象感知;泉州;對策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內部人民與外部游客對城市旅游服務和產品的整體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感知是人們對城市整體的評價和看法,城市旅游形象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激發(fā)游客對城市的旅游興趣,增加城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泉州市是我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重要的歷史文化古城,是福建三大城市之一,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甚至超過了福州、廈門兩市。近年來,泉州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旅游資源開發(fā),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泉州的旅游服務水平與整體形象還沒有達到政府的要求,這不僅影響到游客對泉州整體的旅游形象感知,而且對泉州整體經濟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因此,不斷加強泉州旅游形象研究將對泉州旅游發(fā)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1 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調查樣本特征

(1)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

為了深入的對泉州旅游感知形象進行分析研究,本文選取調查問卷的方法進行,在調查基礎上對泉州旅游形象感知進行分析。總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300份,回收1234份,有效問卷1154份,有效率為88.77%。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如下:

①性別特征。性別方面對人的出行旅游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講,男性更偏好旅游,本次調查的結果為,男性出行旅游的人數(shù)稍微高于女性。男性為583人,女性為578人,男性占50.7%,49.3%。

②地域特征。在對本次調查問卷的過程中,有福州、廈門、漳州、省內其它城市以及省外城市,調查的結果它們分別占的比例為31.7%、12.6%、17.6%、24.2%、13.8%,這基本符合泉州旅游發(fā)展的方向和目前發(fā)展的趨勢。

③年齡構成。不同的年齡對旅游的熱情是不一樣的,這對旅游者的需要和影響非常明顯。一般地,年輕人比較傾向于旅游,中年人次之,老年人因為身體年齡方面的原因對旅游的興趣不是非常濃厚。通過本次調查(詳見表1),喜歡參與旅游的主要是年輕人比較多,年齡大的人數(shù)僅僅占32人。這個人的身體體質有很大的關系,年齡大的人身體素質較差,所以旅游活動比較少。

④收入特征。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會影響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在實際的調查過程中,收入也是影響人們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對人民旅游的次數(shù)、旅游方式的選擇和旅游時間的長短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據(jù)調查顯示(見表2),800以下的人數(shù)占了34.5%,主要是因為在調查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學生。其次,主要旅游人群的收入在1800左右,旅游的次數(shù)比較多,這也體現(xiàn)了青年人喜歡旅游的特征。

(2)時間結構

在調查的過程中,調查對象之所以選擇泉州作為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因為泉州緯度帶適宜,一年四季的氣候比較溫和,在調查對象的調查中每個季節(jié)都有游客來泉旅游。在問及他們喜歡泉州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認為泉州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而且名勝古跡較多,這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泉州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期的對外交往中保存了大量的海外歷史文化,比如市舶司遺址、九日山祈風石刻以及六勝塔等。而且泉州的鄭成功史跡、崇武古城、開元寺等旅游資源歷史悠久,在泉州旅游資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旅游價值。

(3)空間結構

在空間上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是游客選擇泉州的重要原因,游客選擇泉州的主要原因空氣質量優(yōu)良,氣溫適宜,交通較為發(fā)達,可達性較高。此外,旅游資源空間分布較為合理,泉州的4區(qū)、5縣以及3個地級市構成了泉州的總體格局,而且每個區(qū)域的旅游資源豐富。[2]同時,每個區(qū)域的旅游生態(tài)環(huán)境各不相同,給人產生了不同的視角效果,這些共同構成了泉州獨特的旅游形象。未來,隨著東亞文化之都的規(guī)劃建設以及泉州旅游資源的進一步開發(fā),泉州的城市旅游形象會進一步得到提升。

2 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分析

(1)問卷調查的信度分析

在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的調查問卷的信度分析中,本文采用了統(tǒng)計學中的Scale 模塊信度分析功能,通過分析得出的克朗巴哈系數(shù)為0.8994超過0.5,因此,此次調查具有比較高的信度,符合信度的要求。

(2)感知形象的因子分析

感知源于心理學術語,是指人類認識外界事物的起點,感知形象的因子主要有感知對象本身的信息和資源,對泉州旅游形象來講,泉州的服務配套設施以及相關的客觀存在的旅游資源。這種資源就會進入個體的大腦,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辨認和加工,是否符合自身的旅游需要,也就是說個體自身的文化知識也是感知形象的重要因子。因此,感知形象的影響因子主要有三點,分別是客觀事物的信息,個體自身的文化知識以及個體對信息加工和認知的行為能力。泉州始建于唐景云二年,是國家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根據(jù)相關統(tǒng)計,泉州有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12處,福建省歷史文物保護近40處,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40多處。而且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是我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與我國歷史文化古城西安有齊名,如""地下看西安, 地上看泉州"。[3]泉州歷史文物古跡比較豐富。泉州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歷史文物古跡在泉州旅游資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泉州不僅稱為"東亞文化之都",而且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其它教派在泉州都有長期的發(fā)展歷史,而且在泉州修建了大量的、有獨特性的寺廟,藏有很多的石碑以及經文,在我國歷史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泉州的靈山圣墓距今就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穆斯林的圣墓中僅次于麥加圣墓和伊拉克阿里圣墓,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和旅游價值以及科學研究價值,是穆斯林圣墓中的第三大圣墓。而且清凈寺的建筑完整保留了古代敘利亞大馬士革的建筑風格,是我國目前現(xiàn)存歷史最為悠久的清真寺。晉江草庵是世界上現(xiàn)存唯一的摩尼教遺址,而且老君巖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雕,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梢?,文都泉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這也是泉州不斷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原因。而且泉州在旅游服務方面的服務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也不斷加強,旅游感知形象不斷提升。

(3)旅游感知形象的總體評價

旅游感知形象的評價主要是指個體在旅游過程中對旅游目的地進行的綜合評價,主要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的評價。硬件評價主要是針對旅游者對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資源配套建設等方面感知評價;軟件評價主要是旅游者對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服務態(tài)度以及人文歷史方面的發(fā)展評價。通過問卷調查,可以更好了解游客對東亞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的總體評價,有助于對文都旅游形象的提升。

(4)旅游感知形象的影響因素

旅游感知形象的影響因素眾多,本文主要選取如下幾個影響因素對泉州旅游感知形象進分析。

①泉州旅游環(huán)境

泉州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且生態(tài)資源比較豐富,主要生態(tài)旅游資源為:泉州國家級的牛姆林自然保護區(qū)和戴云山自然保護區(qū),這兩個自然保護區(qū)被稱為是"閩南的西雙版納"。在這兩個自然保護區(qū)內瀑布、溫泉以及古樹等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是休閑旅游的最佳地點。而且清源山是國家級的重點風景區(qū),被稱為"閩海蓬萊第一山"[4]的稱號,而且山中36洞天,18盛景被認為是最為出名的旅游景點,人文景觀與自然山水渾然一體,如人間仙境一般。泉州的海岸、港口、海島資源比較豐富,特別是位于青山灣、西沙灣、圍頭灣等是泉州生態(tài)休閑旅游的重要區(qū)域;泉州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qū)、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保護區(qū)以及泉州濕地旅游生態(tài)區(qū)等是自然歷史遺跡生態(tài)旅游區(qū)[5]??梢姡糜蝺r值較高的生態(tài)風景名勝區(qū)與獨特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共同構成了泉州獨特的旅游資源環(huán)境。

②旅游者自身因素

旅游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心境、年齡以及收入等方面的因素。首先,心境在旅游者旅游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同的心境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當旅游者的心境比較好時,旅游者在對旅游城市認知的深度和廣度上比較深刻,而且也會喜歡上這個城市。當旅游者的心境不好時,旅游者就會對旅游城市產生厭惡反感的情緒,導致對旅游城市認知水平的下降。對旅游者心境產生的影響有不同的因素,如工作與學習過程中的情況以及身體、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旅游者的心境。其次,在年齡層面上,中老年人就喜歡旅游服務質量比較高的地方,青年人就喜歡比較活潑以及帶有一定刺激性的旅游活動,對于兒童來講,就比較喜歡娛樂性強的旅游活動,對于女性來講,就比較喜歡購物等,對旅游的價格比較敏感。再次,收入是旅游者參與旅游的主要條件之一,也是客觀條件之一。旅游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影響到旅游者旅游的消費水平,也會影響到旅游者對泉州旅游形象的感知。一般來講,教育文化程度比較高、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人群在旅游過程中的品味也比較高,其對城市旅游綜合的滿意度就比較低,原因在于其對旅游的各種服務和資源比較挑剔。而且收入水平與旅游者的職業(yè)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不同的職業(yè)收入水平是不相同的。根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文化層次比較高的人群,喜歡歷史文化比較濃厚的旅游地方,退休的人群比較喜歡參觀寺廟和文化古跡,年輕人比較喜歡帶有新鮮、刺激的旅游活動。因此,旅游者的自身素質會對旅游形象感知產生不同的評價和印象。

③周邊城市的競爭

旅游城市的整體形象是旅游競爭力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之一。不僅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而且能夠帶動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其帶動效應是非常深遠的,可以優(yōu)化產生內部資源,把旅游資源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而且可以提高城市與其它城市的競爭力。泉州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歷史文化悠久,而且名勝古跡比較多,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發(fā)展形象,泉州的旅游知名度不亞于福州、廈門,所以泉州旅游形象還是具有很強大的市場競爭力。而且隨著泉州旅游資源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fā)展,泉州的城市競爭力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5)旅游感知形象的差異分析

旅游感知形象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旅游者的差異方面,因為不同的旅游者對泉州的形象感知是不同的,而且旅游者的學歷、年齡、婚姻以及職業(yè)等方面的差異會造成旅游感知形象的差異。特別是泉州旅游形象與旅游者的職業(yè)與收入關系最大,因為不同是職業(yè)對旅游的要求和感知是不一樣的,這樣產生的感知形象也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年齡的個體對旅游環(huán)境的要求是不同的,這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旅游感知形象雖然文都泉州自身的旅游開發(fā)程度與知名度對旅游者的形象感知也會產生不同的差異,但是旅游者的綜合因素對導致旅游感知形象差異性最為主要的特征,而且變化的程度比較明顯。

(6)旅游感知形象對旅游滿意度、意動的影響

旅游感知形象對旅游滿意度和動機的影響也是比較深遠的,旅游者的滿意度主要是對旅游城市的整體形象的評價和感知。而且旅游動機是在獲取整體評價基礎之上形成的持續(xù)對該城市超市旅游的動機。旅游動機差異會顯著影響旅游感知形象和個體的旅游,也說明旅游動機是旅游形象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是旅游滿意度的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比如泉州的城市整體建設和交通環(huán)境衛(wèi)生都會影響到旅游者的滿意度,同時不同個體對泉州的認知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城市基礎設施、交通衛(wèi)生環(huán)境以及歷史文化發(fā)展與古跡等方面。其次,旅游服務質量也是影響旅游形象感知的重要因素。

3 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旅游感知形象提升對策

(1)科學合理的形象定位

要提高泉州旅游感知形象就必須科學定位泉州的旅游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

山海泉州。這一定位把東部藍色濱海旅游帶和西部綠色生態(tài)旅游帶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xiàn)了泉州的自然旅游資源優(yōu)勢。東部藍色濱海旅游帶包括深滬灣、圍頭灣、崇武古城、西沙灣、青山灣等,西部綠色生態(tài)旅游帶包括安溪茶文化生態(tài)旅游區(qū)、永春牛姆林生態(tài)文化旅游區(qū)和德化陶瓷文化生態(tài)旅游區(qū)。這樣,對于大尺度的旅游目標客源市場來說,有山有海,泉州沿海的"藍色旅游帶"[6]與安、永、德"綠色旅游帶"形成了優(yōu)勢互補,對于不管是內陸城市的客人或者是沿海城市的客人都具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文化泉州。文化泉州這一定位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泉州的文化底蘊深厚,泉州的風俗習慣和地方藝術既有中原傳統(tǒng)悠久的歷史淵源,又有鬼斧神工的惠安石雕、風情萬種的惠女、安溪怡人的茶道,這些都體現(xiàn)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二方面是指泉州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現(xiàn)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0 多處,其中國家級14 處,省級44 處。[7]擁有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圣跡,最早的伊斯蘭教寺,建筑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遠的媽祖神廟,最長的古石橋,最高的石塔以及獨一無二的摩尼教寺廟。

(2)制定良好的營銷策略

泉州旅游資源開發(fā)也要制定良好的營銷策略。市場細分營銷策略就是根據(jù)消費者各方面的屬性,按照科學的方法把市場分割為具有不同需要。泉州旅游開發(fā)也要針對不同的市場進行不同的開發(fā),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需要。這樣可以把泉州的旅游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市場細分可根據(jù)一些標準將營銷對象劃分為子群體,如地區(qū)、城市規(guī)模、人口密集度、氣候等,人口統(tǒng)計細分可以劃分為性別、年齡、家庭周期、收入、教育、職業(yè)等,社會文化細分包括文化、亞文化、社會階層等。這些細分市場在不同的旅游資源中有不同的效益,所以要根據(jù)泉州旅游資源的具體實際制定良好的市場細分營銷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泉州旅游資源的不斷發(fā)展。

4 結語

隨著旅游業(yè)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旅游者需求層次的提高,城市旅游已由過去單純的服務質量競爭轉向品牌之間的競爭,由傳統(tǒng)的個別旅游景點間的競爭上升為整體的區(qū)域旅游系統(tǒng)之間的競爭。作為城市旅游品牌的支撐點--城市旅游形象已成為能否成功實現(xiàn)旅游市場營銷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旅游形象設計工作有必要提升到城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加以認真考慮,作為泉州旅游規(guī)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次,應根據(jù)泉州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作出相應的調整。另外,在旅游形象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協(xié)調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如整體形象與局部形象、動態(tài)形象與靜態(tài)形象、政府決策與公眾期望,以提高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整體旅游形象的感知水平。

參考文獻:

[1]傅孫萍.泉州市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3):27-30.

[2]駱培聰.淺議福建省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J].福建地理,2010(5):54-57.

[3]朱世香.城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J].區(qū)域經濟與產業(yè)經濟,2008(5):28-29 .

[4]唐禮智.泉州市旅游形象定位與設計研究[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11(4):56-59.

[5]楊詩源,鄭偉民.基于"五緣"關系的泉州對臺旅游產品開發(fā)研究[J].經濟地理, 2012(8):156-161.

第3篇: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文?I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08

1競合理論概述及問題的提出

競合(coopetition)是指兩個或以上企業(yè)(或組織)之間在一些活動中進行合作,同時又在另一些活動中展開競爭。競合觀念來源于這樣一種共識:在企業(yè)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中,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及價值分享過程都會涉及一個部分一致的利益結構。在這個結構中,競爭和合作問題同時存在,并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競合。

競合理論出現(xiàn)在我國理論界大概是上世紀90年代,而被旅游學者引入研究則更晚,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競合理論在研究各旅游區(qū)的資源開發(fā)、市場定位,打造區(qū)域旅游品牌等方面成果較多。

從競合理論的角度來看,麗江旅游處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區(qū),該旅游區(qū)涉及四川、西藏、云南三省的82個縣(市、區(qū)),其中云南包括大理、香格里拉(原迪慶州)、怒江、麗江的24個縣(市、區(qū))。僅從云南所涉及的區(qū)域來看,麗江旅游文化資源所面臨的競爭就包括大理白族文化、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及怒江傈僳族、怒族文化等。雖然各種文化類型各有其特色,但如開發(fā)不當,不能體現(xiàn)其文化精髓,則很可能增強彼此的屏蔽效應和可替代性,對旅游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麗江旅游文化開發(fā)有其值得倡導的方面,比如對傳統(tǒng)文化的商業(yè)化運作,在開發(fā)中保護等,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目前麗江已經離納西人的麗江越來越遠,而成為都市人追求小資情調的天堂,這種發(fā)展趨勢,對于麗江,無論是旅游發(fā)展方面還是文化發(fā)展方面來說都是危險的。

2麗江旅游文化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2.1文化開發(fā)利用不足

麗江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大研鎮(zhèn)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和以納西象形文字、納西樂舞及納西節(jié)日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目前的開發(fā)利用情況來看,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得較為充分,納西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得到了很好的傳達。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還有很多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fā)利用,比如象形文字和納西樂舞,其開發(fā)層次還處于觀光型的基礎層次,沒有上升到廣泛參與性的更高層次。因此它們給游客傳達出的也僅是納西文化的皮毛。

2.2古城人口置換嚴重

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麗江旅游業(yè)進入了持續(xù)快速增長時期,大量外地客商云集于此。他們在古城中收購或租用原住居民的房產,開始在古城中做生意,而原住民人口則紛紛選擇到新城居住。因此原來古城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情趣都隨著原住民的離開而逐漸消失,而古城更像是穿著納西文化外衣的城市CBD。

2.3過度商業(yè)化

旅游開發(f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將文化進行商業(yè)化包裝,這是文化產品商品化的必然,但是,麗江的商業(yè)化開發(fā)有些過度的傾向。上述古城人口置換是一個例證,還有就是古城中酒吧及西餐館的廣泛分布也是一例?,F(xiàn)在的麗江古城一到晚上,幾乎成了燒烤、啤酒、流行音樂的勝地,知名的酒吧一條街,雖然也受到部分游客的青睞,但是大多數(shù)游客依然對其所造成的喧囂、浮躁的氛圍表示不滿,認為其不符合麗江原本的情調。

2.4缺乏規(guī)范的管理體制

在旅游文化的開發(fā)過程中,規(guī)范的管理體制是重要保障??陀^的說,麗江在長期的旅游發(fā)展實踐中,對于如何處理旅游文化的開發(fā)、利用和保護三者的關系還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很多有價值的經驗。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的缺陷。例如,很多制作和出售納西象形文字相關產品的商家,他們沒有掌握象形文字的基本內涵就隨意開發(fā)產品,一些象形文字書法產品沒有嚴格按照規(guī)范書寫,甚至是錯字、別字,這無形中對納西文化是一種傷害,歸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造成的。

2.5對麗江文化精髓的理解有誤區(qū)

麗江古城是納西文化的聚集地,是上千年的納西文化的精髓,它是整個麗江旅游產品的核心。但是現(xiàn)在古城給游客的體驗,除了納西建筑、青石板的街巷外,就是各種旅游品商店、酒吧和餐館,麗江古城從“恬靜”、“閑適”的文化意念,開始轉向“小資情調”甚至是“艷遇”。麗江在旅游發(fā)展過程中,開始逐漸意識到自身文化之于當今社會的價值,但是卻走在了遠離本真,迎合游客價值觀的道路上。

3競合理論下麗江旅游文化開發(fā)的途徑

基于競合理論,作為大香格里拉旅游區(qū)的各個旅游地,只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才能更

好的實現(xiàn)競合機制下的互利共贏格局。作為麗江來說,文化是其旅游發(fā)展中的靈魂,把文化這篇大文章做好,是提升其旅游形象,實現(xiàn)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麗江旅游文化的開發(fā)。

3.1充分挖掘麗江旅游文化內涵

麗江的旅游文化定位應該是“高原姑蘇”的閑適、恬靜和天人合一,與現(xiàn)代都市社會的浮躁、逐利形成鮮明對比。當然在開發(f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商業(yè)化包裝,但是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游客的趣味,有時甚至是迎合低級趣味,比如“艷遇之都”稱號的泛濫,有學者通過網(wǎng)絡文本的分析發(fā)現(xiàn),“艷遇”一詞與“東巴”、“民族”等代表麗江的名詞出現(xiàn)的頻率幾乎是相同的,甚至其對游客的文化感知影響更大。(趙仁玉、李洪波)而“艷遇”真的就是麗江文化或者旅游文化的核心嗎?顯然不是。麗江旅游文化的核心應該是,近千年歷史的大研鎮(zhèn)、東巴古籍、納西音樂、節(jié)日、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等等。

3.2民族特色生活方式的再建構

現(xiàn)在到麗江旅游的游客都津津樂道于根據(jù)納西族的傳統(tǒng)民居改造而成的客棧,認為這就是體驗了納西族的生活了,當然,民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現(xiàn)在在麗江古城經營客棧生意的80%都是外地客商。要還原真實的納西生活,感受納西人民與世無爭,在細水長流中把生活經營得有滋有味的生活理念,僅僅靠老房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需要對麗江獨特的民族與地域生活方式進行再建構,堅持保護性開發(fā)的原則和社區(qū)參與原則,控制商業(yè)規(guī)模,規(guī)劃好開發(fā)的商業(yè)類型,盡量還原麗江原本的自然人文生態(tài)面貌,讓游客能夠感受一個真實的麗江。

3.3加強麗江旅游文化開發(fā)的監(jiān)督管理

第4篇: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關鍵詞:鹽商文化;揚州鹽商;旅游產品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148-03

作為“國家文化旅游示范區(qū)”的揚州瘦西湖風景區(qū),是國家樹立的文化與旅游結合的典范和品牌。近年來揚州市旅游人數(shù)持續(xù)增長,旅游收入不斷攀升,2015年揚州市入境游客5.12萬人次,外匯收入5865.74萬美元,國內游客5027.21萬人次,旅游收入592億元。通過搜集整理網(wǎng)絡口碑評價發(fā)現(xiàn),目前游客主要集中于瘦西湖景^和個園,受李白“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詩句的影響,普遍認為揚州是以自然風光取勝的城市,到訪以觀光為主,對揚州文化認知度不高,停留時間短,揚州旅游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

一、資源分析

揚州繁華以鹽盛,鹽文化是揚州城的文化靈魂。自漢以來,揚州留下了很多鹽的足跡,特別是在漕運發(fā)達的明清時期,大量鹽商匯聚揚州,使揚州的經濟、文化發(fā)展達到了巔峰,在城內至今仍保存眾多鹽商園林、住宅以及會館等遺址、遺跡,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作為申遺的牽頭項目――以瘦西湖和個園為代表的揚州鹽商園林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旅游行業(yè)的矚目。通過對鹽文化內涵的挖掘,樹立揚州文化旅游品牌,拓展鹽文化旅游鏈,讓游客接近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核,感受城市特色文化,并使游客自覺自愿地留下,是揚州市旅游業(yè)未來發(fā)展之路。揚州鹽商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總結發(fā)現(xiàn)主要包括以下幾大類。

(一)建筑旅游資源

揚州鹽商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現(xiàn)存的物質文化遺產――鹽商建筑最能直觀的讓人認識、理解鹽商文化。清代康雍乾年間,是揚州鹽業(yè)發(fā)展的頂峰,也是鹽商財富最多和影響力最大的時期,現(xiàn)存鹽商建筑多為當時所建,其中主要包括園林、住宅、寺廟、會館、書院等,目前開發(fā)運營情況最好的當屬鹽商園林。清代嘉慶后,揚州共有二百多處上規(guī)模的園林,清劉大觀云:“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睋P州鹽商園林主要有兩種――湖上園林和城市山林(住宅園林)。其中5A級風景名勝區(qū)瘦西湖是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個園是我國住宅園林的代表。

揚州鹽商并非是揚州本地人,他們多是徽商、陜商和晉商等多個地域的商幫,其中以徽商、晉商為代表的鹽商是亦商亦儒的群體,他們在靠鹽業(yè)發(fā)家致富的同時非常重視教育與文化事業(yè)?;诖?,在揚州還留下了寶貴的鹽商會館、鹽業(yè)管理機構、鹽碼頭以及慈善機構和書院等鹽商文化遺存。

(二)文學藝術旅游資源

明清時期,鹽商不但創(chuàng)造了揚州的繁華經濟,而且?guī)砹水數(shù)氐奈幕睒s,他們興雅集、辦詩會、筑書樓、刻藏書,這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促進了揚州畫派和揚州學派的形成,推動了揚州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揚州工藝美術文化馳名天下,揚州琢玉、剪紙、銅鏡、漆器、盆景、刺繡等工藝大師匯聚,除此而外,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木偶等多種民間藝術均體現(xiàn)了揚州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在揚州鹽商的官邸宅院收藏了大量的揚州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這些文學藝術旅游資源可以使得游客在游覽時領略到揚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

作為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的發(fā)源地,揚州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至明清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鹽商巨賈,不下數(shù)十萬人,他們?yōu)閾P州帶來了各地的烹調技藝。清代的康熙和乾隆曾六下江南,鹽商們?yōu)榱巳偟刍?,更是召集全國最好的廚師,以最好的揚州菜獻食,清朝乾隆時,揚州文人李斗所著的地方風物志《揚州畫舫錄》記載了行宮為皇帝、百官準備的“滿漢席”菜單,這是見諸文字的第一次對滿漢全席的記錄。

富可敵國的揚州鹽商熱衷于宴請,“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家家配有私廚,客觀上促使揚州形成了“會吃善品”的清雅之風,并因此造就了今天的淮揚菜。

傳統(tǒng)的飲食業(yè)為揚州留下了相當豐厚的文化遺產,有全國知名的百年老店富春茶社、菜根香,代表性美食揚州蛋炒飯、鎮(zhèn)揚三頭、揚州包子等。

(四)休閑文化旅游資源

自古以來揚州就是人們向往的地方,“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更是揚州人休閑活動的形象代表,清朝即有文獻記載“揚州人好品茶,清晨即赴茶店,將腹而往,日將午始歸就午餐?!钡搅送砩蟿t要到浴室休閑娛樂,沐浴的同時,伴有修腳、按摩,更要喝茶、聊天,極盡休閑之能事。揚州鹽商日常喜歡乘坐由運鹽的駁船改裝而成的畫舫徜徉于瘦西湖上,吟詩作畫,開懷暢飲,著名的揚州畫舫自此而來。

作為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揚州,在2010年、2013年兩次人選“中國十大休閑城市”,“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休閑已經成為揚州城的主流文化。

二、存在的問題

盡管揚州市旅游接待人數(shù)逐年上升,但游客對揚州的印象僅停留在以瘦西湖和個園景區(qū)為代表的觀光游覽上,游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帶來.的后果是游客停留時間短,以一日游和兩日游為主,對當?shù)亟洕鷰有圆蛔恪?/p>

自古以來就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的說法,但就目前的旅游發(fā)展來看,揚州不僅瘦西湖名氣沒有杭州西湖大,園林的名氣更是不如蘇州園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揚州旅游資源的開發(fā)過程中文化挖掘不足,旅游資源優(yōu)勢沒有充分體現(xiàn),更缺乏獨特的品牌形象。

同樣,在旅游市場的宣傳營銷過程中,缺乏創(chuàng)意,主題形象不突出。以瘦西湖和個園為首的景區(qū)單打獨斗,宣傳力度不夠,文化品味不足,不能充分代表揚州旅游形象。

旅游文化的宣傳任務需要由旅游從業(yè)人員來完成,而當前揚州市多數(shù)旅游從業(yè)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缺乏正規(guī)系統(tǒng)的培訓,對揚州市鹽商旅游文化知之不多,難以領會文化精髓更不能將文化內涵予以展現(xiàn)傳達。

三、產品開發(fā)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旅游需借助文化來提高品位,增加魅力。如何改變揚州市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現(xiàn)狀,如何擺脫簡單的“門票經濟模式”,是揚州市旅游產品開發(fā)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確立鹽商文化旅游主題

主題文化是凝聚旅游產品特色、吸引旅游者發(fā)生旅游消費行為的關鍵,是文化旅游產品的靈魂。近年來,揚州雖然對部分鹽商住宅進行了保護性開發(fā),開展了鹽商歷史街區(qū)的旅游開發(fā)建設,但從游客評價上來看,在其開發(fā)過程中鹽商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仍顯不足,鹽商文化旅游主題并未凸顯。

揚州市鹽商文化旅游的產品設計開發(fā)應是在梳理揚州市文化旅游資源,結合鹽商對揚州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結合他們結交、資助士人,營造、擴建宅園,熱心文教事業(yè),并孕育出了揚州書院、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揚州園林等聞名的文化品牌的基礎上來確立揚州市主題文化。在確立鹽商文化旅游主題的前提下,對旅游主題進行全方位的包裝和宣傳,使游客一接觸到鹽商文化、儒商文化就會想到揚州,就想去揚州旅游,到揚州旅游就會想到要體驗揚州鹽商文化產品。

(二)塑造“鹽商文化天下第一”的品牌形象

旅游城市形象不明確、文化概念模糊不清,游客體驗感知不佳,便難以獲取良好的口碑。當前揚州的城市旅游形象口號為“詩畫瘦西湖、人文古揚州,給你寧靜、還你活力”,并以由五亭橋、楊柳、古城墻、仙鶴、月亮、桃花構成的美麗圖案為形象標識,雖然該口號和標識展示了揚州‘人文、生態(tài)、宜居’的城市特質,但是揚州最珍貴的鹽商文化特質沒能得到體現(xiàn)。

要實現(xiàn)旅游業(yè)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揚州市應注重文化和人文內涵的挖掘,從運河申遺與鹽商文化的關系可以看出,鹽商文化即是揚州歷史文化的核心。樹立“揚州鹽商歷史文化遺跡天下第一”的形象,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時時體驗到揚州鹽商文化內涵,得到精神和心靈的享受。

(三)深化鹽商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

在鹽商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過程中將文化元素融人到旅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食、住、行、游、娛、購等旅游要素中貫穿文化內在價值,開發(fā)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體驗屬性的旅游產品能夠為揚州市旅游提升附加的文化和經濟價值。

在吃的方面,鹽文化資源最豐富的揚州是中國四大菜系淮揚菜的發(fā)源地,揚州可以在揚州菜和揚州早茶、點心等現(xiàn)有飲食資源的基礎之上,推出鹽商家宴式餐飲體驗服務和相關的系列飲食項目,讓游客在園林古巷、亭臺樓閣的雅致環(huán)境中享受飲食文化的美,體味鹽商文化的內涵。

在住的方面,將揚州市內現(xiàn)存適合居住的鹽商宅邸加以整理和翻新,在不破壞旅游景區(qū)整體環(huán)境氛圍的前提下,建成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高檔次的主題酒店或客棧。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能夠切身體驗鹽商的生活意境,提升游客的文化感知度。

在行的方面,內部交通的改造上可以考慮引入公共自行車和旅游黃包車作為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參觀游覽揚州市各古街古巷和鹽商歷史文化街區(qū),使游客能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揚州市的鹽商文化內涵。

在觀賞游覽方面,可以考慮組合揚州鹽商文化主題旅游的線路。創(chuàng)建以主要園林景點為核心,以周圍鹽商住宅、會館、書院建筑和街區(qū)古巷為襯托的相互結合、相互依托的揚州鹽商文化主題旅游線路,再輔以鹽商旅游節(jié)、煙花三月節(jié)等節(jié)慶活動,讓游客在觀賞揚州鹽商園林景觀的同時體驗到揚州鹽商的經營歷史、飲食休閑、文化藝術、節(jié)慶禮儀,從而深刻了解揚州文化內涵。

在娛樂休閑方面,揚州鹽商素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休閑習慣,聽戲、觀劇更是揚州鹽商的一大娛樂。如今,揚州的早茶、聽戲、沐浴、溫泉、修腳等休閑活動全國知名。在揚州鹽商文化旅游產品開發(fā)過程中應繼續(xù)挖掘休閑文化內涵,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方式,讓游客在觀光游覽之余,充分感受、w驗鹽商的休閑娛樂生活。

在旅游紀念品方面,在鹽商的推動下,揚州工藝美術文化馳名天下,如何將漆器、玉器、剪紙、刺繡、燈彩、絨花、玩具這些工藝美術制品賦予揚州本地文化內涵是進一步開發(fā)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四)提升旅游從業(yè)人員文化素質

高度重視對主題酒店經營人員、導游及講解員等相關旅游從業(yè)人員的文化培訓,提升旅游從業(yè)人員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形成全員解讀、宣傳揚州鹽商文化的良好形勢,樹立揚州旅游文化形象和品牌。

第5篇: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旅游;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250-02

盡管對旅游的概念,學術界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但旅游是人們暫時離開居住地前往異地且不在異地長期居留的活動,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旅游是一種基于愉悅的、人們跨越地理空間的一種流動,旅游者就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因此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動,旅游本身就是跨文化傳播的方式之一。

一、旅游與跨文化傳播

學界對跨文化傳播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三類。第一,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交往與互動建構意義的象征性過程行為;第二,信息的編碼、譯碼在來自不同語境的個體或群體進行的傳播;第三,由于參與傳播的雙方的符號系統(tǒng)導致的文化差異,傳播因之而成為一種符號的交換過程[1]。對于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的涵義,我們可以結合旅游的特點,將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認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互動的過程及產生的影響。

從文化角度而言,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實際上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是人們對陌生文化的體驗,也是對自身文化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認識??紤]到文化與人的關系,可以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流主體作為分析的維度之一,將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活動分為:旅游者之間、旅游者與當?shù)鼐用裰g、旅游者與旅游工作者之間的跨文化傳播活動。此外,旅游是一個連續(xù)而又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不同階段,跨文化傳播也表現(xiàn)為不同的方式與特征。

二、旅游三個階段中跨文化傳播的表現(xiàn)及影響

(一)旅游前:文化差異吸引下的跨文化傳播需求

人們從產生旅游的想法到選擇旅游目的地并付諸實踐,這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將踏上旅游行程,付諸旅游之前的過程定義為旅游前階段。旅游前階段主要包括:產生旅游的需求,具備旅游的條件,選擇旅游目的地三個方面。

在產生旅游需求方面,跨文化傳播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差異對游客所產生的吸引力上。反結構理論也很好地解釋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產生旅游需求的原因,即打破原有的日常模式而重建的一種新的行為模式[2]。而旅游作為一種“現(xiàn)代儀式”正符合這一解釋,這種反結構現(xiàn)象最終產生的動力之一便是不同地域、群體、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旅游者對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屬性的重要原因[3]。

關于旅游者所具備的條件,納爾遜·格雷本提出了“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及“文化自信”兩個方面。他認為經濟收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文化自信的關鍵不在于收入,而在于所屬的階層,特別在于旅游者受教育的程度。文化自信與跨文化交流、互動有很大的關系。通過時空的轉換,旅游可能喚醒一種源自文化認同增強或者是批判性思考的文化反省過程,可以刺激文化感受力的復蘇[4]。

旅游目的地的選擇方面,主要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游客在旅游之前對于異文化的感知和認識主要是通過大眾媒介獲得。大眾媒介通過傳播有關各旅游地的景色面貌、風土人情使旅游地以外的人了解到異文化。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不顧旅途遙遠,紛紛來中國旅游,不可否認,很大程度上人們是從大眾媒介獲取的目的地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并受到客源地與目的地文化的差異性吸引。

(二)旅游過程中:基于人際交流的跨文化溝通、交融及沖突

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主要是基于人際交流的傳播形式,它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親身的、直接的、互動的、即時的、感知的交流與傳播。旅游過程中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到達目的地之前的旅途中;二是到達目的地。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旅行中這一階段,涉及到的主要是游客之間以及游客與旅游工作者的跨文化傳播,在旅行的路上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結識,由于具有相同的目標,人們之間關系是平等的,在這種情境下的跨文化交流更傾向于文化間的溝通和交融,而很少發(fā)生沖突。而后一個階段跨文化傳播的情況則更加復雜,既包括游客間也包括游客與當?shù)厝?、游客與當?shù)刈匀?、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跨文化傳播。但不論是那個階段,在旅游過程中跨文化傳播主要涉及了文化的溝通、交融及沖突。

文化溝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離開自己的原文化而投入到異文化環(huán)境的過程中,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一經接觸,不論他們愿意與否,或者是否意識到了,他們的所有行為都在交流某種信息[3]。不同文化之間在不同主體的作用下實現(xiàn)著溝通和交流。在進藏旅游中,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與藏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產生著溝通和交流,這即使得藏文化接觸到新鮮的血液,的文化也對世界各地文化產生影響和啟迪,不同文化之間通過溝通交流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文化交融:既包括文化的融合也包括文化的涵化。文化融合主要指旅游者所在地文化與旅游地文化的互相接納和融匯的趨勢。一方面,跨文化旅游者常常主動適應旅游地文化,在對旅游地文化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行為,并在旅游行為完成后將旅游地文化精華融入自身文化系統(tǒng)。另一方面,為了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旅游地也會主動接受、容納和融匯來自旅游者的文化因素,致使旅游地文化滲透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因素[5]。文化涵化是指兩種異質的文化相接觸,某一文化的個人或群體與另一文化群體的信息交流,經過一段時間,兩者相互來往適應,彼此在原有的文化模式上發(fā)生意識行為演變[6]。當客源地與目的地兩種文化相互接觸時,盡管時間較短,但都會產生借鑒的過程,但一般是強勢文化更深刻地影響著弱勢文化。在進藏旅游的過程中,文化間的交融表現(xiàn)得也很明顯,在拉薩的青年旅社、網(wǎng)吧、艷遇墻就是為了迎合旅客需求而做出的變化。而進藏旅游的各種游客,無論是出于觀光看風景的心態(tài),還是出于讓心靈朝圣需找歸屬感的心態(tài),總會潛移默化地對自己之后的人生產生影響。

文化沖突: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文化沖突是旅游中跨文化傳播的必然現(xiàn)象。文化因素之間的相異表現(xiàn)在語言、非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許多方面。這些文化因素是引起文化誤解和沖突的潛在基礎[7]。這種沖突的產生主要受文化主體的個人主觀因素影響。比如對旅游地文化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極度不適應,對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的極度失望等等。其實際也是文化休克的表現(xiàn)。文化休克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8]。在,有很多的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的風俗習慣,特別是禁忌,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很容易引起文化休克和文化沖突。

(三)旅游結束后:傳播主客體文化互動下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旅游結束后的跨文化傳播主要聚焦于跨文化傳播產生的不同影響。對游客而言,跨文化交流之后一方面在旅游過程中,人們擺脫了日常平凡的瑣事,在新的環(huán)境中人們可以完全放松并從日常生活的麻木中蘇醒過來,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同時跨文化交流之后通過對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人們也更清醒地對其周圍文化進行準確定位。另一方面,游客很有可能進入一種反文化休克期的狀態(tài)[9]。當旅游者結束在異地的旅游,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旅行者會感覺到本土文化已經發(fā)生了改變,他們在本土文化環(huán)境中一時無法找到熟悉暗示,無法融入本土文化。

對當?shù)匚幕月糜芜^程中不同文化的溝通、交融與沖突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當?shù)氐奈幕N幕欠€(wěn)定的,也是發(fā)展變化的[1]。旅游的跨文化傳播既有可能引發(fā)當?shù)厝怂枷牒托袨榈淖兓?,也有可能保護甚至振興當?shù)馗挥械胤缴实奈幕?。例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而受惠于旅游的發(fā)展,對的文化和當?shù)亟ㄖ谋Wo也日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三、結論

旅游的核心動因是地域和文化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伴隨著旅游者的空間流動而發(fā)生著客源地文化與目的地文化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溝通和傳播[10]。旅游中的跨文化傳播主要是基于人際交流的傳播形式,在整個旅游過程中,跨文化傳播無聲無息地貫穿始終,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成員,也影響著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結構,不同文化之間的可以相互吸收借鑒,使得文化更具活力更加繁榮。同樣,文化中一些既有的內容也可能受到其他文化的沖擊被消解、同化。

參考文獻:

[1] 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14.

[2] 張曉萍,黃繼元.納爾遜·格雷本的“旅游人類學”[J].思想戰(zhàn)線,2000(2):49.

[3] 梁旺兵.跨文化視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與客地關系研究——以桂林、西安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6:16-17.

[4]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2.

[5] 劉丹青,黃蓉.論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后果及其解決[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93-95.

[6] 龔晨楓.跨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傳播[J].商業(yè)營銷,2009,(7):97.

[7] Larry Samovar and Richard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P.82

[8] 溫麗玲,劉鑫鑫.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休克”分析[J].市場論壇:旅游市場,2010,(2):62.

第6篇:旅游文化感知范文

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的應用價值

眾所周知,當代國民的受文化教育水平較過去有了很大提升,因此我國民眾普遍的文化感知能力愈來愈強,即使是在參與旅游活動的過程中,也有不少游客熱衷于了解當?shù)氐臍v史文化背景。而各個景區(qū)的公共圖書館就成為游客認識本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所以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的應用價值不再局限于為本地人提供閱讀服務,還可以發(fā)揮多方面的積極效用。有助于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務基于文旅融合視域,公共圖書館在為國民提供文化服務方面具有一些優(yōu)勢,可以讓國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務。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本身就是社會公益機構中的典型代表,文化服務屬性突出,所以在普及和推廣文化知識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文旅融合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就成為很多游客了解當?shù)匚幕R的重要媒介,游客可以在公共圖書館內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文史內容,這對擴大當?shù)匚幕尘爸纫灿幸欢◣椭?;另一方面,通常來說公共圖書館周邊交通十分便利,以方便游客前往,且公共圖書館相對空間較大,能夠同時容納多人進行參觀學習,所以公共圖書館成為游客學習和了解當?shù)匚幕尘暗睦硐脒x擇,同時它也可以為眾多游客提供多樣化文化服務內容。有助于打造特色文旅體系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且地域遼闊,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形式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蘊含著各種各樣的風土人情、宗教習俗等,也對各地推出特色旅游服務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文旅融合視域下,旅游產業(yè)不再獨立存在,而是成為文化宣傳的媒介之一,在加快各個地區(qū)旅游產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速度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其中,公共圖書館內有很多文化寶藏,還有記錄著關于當?shù)貧v史進程的各類文獻資料,這對當?shù)卮蛟焯厣穆皿w系有著很大的幫助,比如通過研究文獻資料,可以挖掘很多有價值的文化活動主題;再如有的地方書法文化源遠流長。鑒于此,景區(qū)以及圖書館管理人員可以聯(lián)合開展書法比賽以及書法體驗活動,將活動場所定在景區(qū)周邊或者圖書館內,助力當?shù)貢ㄎ幕吐糜萎a業(yè)相輔相成,促進特色文旅體系建設。有助于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新時期背景下,各行各業(yè)都應該遵循與時俱進的發(fā)展理念,避免在激烈的行業(yè)競爭中被淘汰。就旅游行業(yè)來說,隨著國民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選擇在閑暇時間外出旅游的人愈來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旅游行業(yè)的競爭,文旅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提出,為很多地方的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現(xiàn)在文旅結合的旅行方式普遍受到國民歡迎,既能帶來經濟效益,也有利于傳承和發(fā)揚當?shù)貎?yōu)秀文化。而公共圖書館是推動地方文旅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有效工具,首先圖書館是宣傳地方文化的重要信息來源,包括文化地理、自然特點、歷史傳統(tǒng)、民間習俗等,能夠在地方文旅行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提供文化理論支撐;其次圖書館對人們而言就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場所,它作為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推手,可以向游客介紹一些關于本地的文化知識信息,也能成為一個地方旅游的新亮點,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卡學習,使地域優(yōu)秀文化得到傳承與發(fā)展[2]。文旅融合與公共圖書館的關系分析文旅融合是當前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產物,是國家基于文化旅游發(fā)展背景所提出的政策。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積極配合文旅融合政策的實施,通過發(fā)揮自身核心職能引領文旅融合的發(fā)展走向,實現(xiàn)文旅融合的目標。文旅融合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公共圖書館職能屬性的文旅融合。公共圖書館是社會文化機構,與人們的文化活動有著密切關系。同時,公共圖書館也是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重要載體之一,以提供精神文化服務為主。文化旅游產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精神文化作為引導,而公共圖書館是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驅動力,為文化旅游產業(yè)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供給。所以,從公共圖書館與文旅融合的層面來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第二,公共圖書館服務內容中的文旅融合。

當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

內容主要包括閱讀服務、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等。相對于同類型的公共文化機構來說,公共圖書館與文旅融合之間的契合更加緊密。這是由于公共圖書館同時注重公益性與便利性,其服務方式與文化旅游服務方式較為接近,可以為文化旅游服務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如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可能會形成社會導向作用,以推動文明旅游。文化旅游與閱讀本質較為接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旅游屬于直觀形象認知,閱讀則側重于間接體驗。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公共圖書館所提供的閱讀服務也發(fā)生了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務形態(tài),其中就涵蓋了在旅游活動中開展民俗表演、文化講座等,這些服務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能夠有效提升閱讀的影響力,實現(xiàn)旅游與閱讀的高度融合,且能夠有力推動文旅產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途徑所謂文旅融合,指的就是將旅游產業(yè)、文化產業(yè)及其相關要素進行交叉融合,使之在原來的產業(yè)基礎上不斷擴大發(fā)展范圍,從而獲得更大效益。公共圖書館既是提供文化信息資源的重要場所,也是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因此,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服務途徑,讓游客享受到更好的文化服務、觀光服務等,為推動我國旅游產業(y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創(chuàng)新完善服務職能眾所周知,以往公共圖書館的定義就是收藏文獻資料,卻忽略了如何運用相關資料使之效用最大化。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fā)展,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職能應該越來越完善,不能只以收藏為主,而是要積極尋找新的應用策略,藏用相互結合,才能更好激發(fā)公共圖書館的應用價值[3]。過去,公共圖書館的開放的時間都是結合本地居民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而安排的,但是對于外來游客而言,他們的時間比較充裕和自由,到圖書館進行閱讀學習的時間并不固定,比如有的游客習慣晚上到當?shù)貓D書館查閱資料,如果圖書館已經暫停營業(yè),不利于游客的學習積極性,具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公共圖書館應該深化社會服務職能,改善服務現(xiàn)狀,就開放時間來說,可以推出24小時服務項目,盡可能滿足不同游客的閱讀需求,方便游客在觀光過程中查閱相關資料,長此以往,有助于形成特色文化產業(yè),使游客對當?shù)貓D書館充滿興趣,實現(xiàn)助推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目標。創(chuàng)新運用館藏資源文旅融合視域下,在開發(fā)和制訂旅游方案時,應該將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作為理論指導,改變旅游產業(yè)片面娛樂化的傾向,例如可以把旅游景點和公共圖書館服務功能相互綁定,使游客在觀光過程中也能通過線上圖書館學習當?shù)匚幕R,以加深游客對當?shù)仫L土人情、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認識與記憶,增強游客的游覽興趣。例如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國人稱其為“母親河”,黃河流經我國多個省份,以欣賞黃河之美為主的風景名勝區(qū)有很多,像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五龍峰等,據(jù)此可以推出全域旅游路線,以了解黃河為宗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旅活動,黃河沿岸各個城市的公共圖書館需要提供黃河與本地發(fā)展歷程有關的信息資源;或者是邀請一些專家、學者等為游客實地講述黃河的歷史故事,讓游客對黃河的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更加全面系統(tǒng)化地認知,從而對黃河風景名勝區(qū)健康發(fā)展也有良好促進作用。創(chuàng)新運營形式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旅游行業(yè)競爭愈發(fā)激烈,實踐表明,文旅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是幫助旅游產業(yè)實現(xiàn)可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目標的有效舉措之一。近些年,旅游產業(yè)逐漸興起,旅游已經成為很多國民消遣娛樂的主要選擇,據(jù)此0CULTUREINDUSTRY文化產業(yè)文化產業(yè)館藏建設CollectionConstruction實施文旅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既能推動旅游產業(yè)進步,也可以傳播優(yōu)秀文化。在此基礎上,公共圖書館還需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要及時創(chuàng)新服務運營形式,為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務。首先,公共圖書館應該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比如推出24小時營業(yè)服務,方便游客隨時進行閱讀學習;再者應該加強對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引進自動借閱設備、圖書查閱App等,最大程度縮短游客借閱等候的時間;還應該構建線上圖書館服務平臺,便于游客提前搜索館藏資源,為游客順利完成旅行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其次,公共圖書館應該打造一支高素養(yǎng)文化服務團隊,要求工作人員對當?shù)芈糜萎a業(yè)、文化產業(yè)等有一定了解,并具備良好服務意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在工作過程中可以及時為游客提供幫助[4]。最后,公共圖書館應該做好文化服務宣傳工作,外地游客對本地人文歷史等并不熟悉,可能并不清楚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了解,據(jù)此公共圖書館應該積極制訂文化服務宣傳方案,比如和景區(qū)服務站開展合作,通過在宣傳頁、游玩指南等媒介上印刷文化服務信息,吸引游客到圖書館進行實地參觀學習,提升游客對當?shù)匚幕恼J識程度。

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社會已經進入數(shù)據(jù)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趨向多元化,從以往的紙質報刊、電視媒體轉向新媒體平臺、數(shù)字平臺等。在這一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抓住發(fā)展機遇,打造數(shù)據(jù)管理體系,持續(xù)整合資源,將已有的館藏內容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且對其進行高效管理,為公眾獲取文化資源提供便捷。如公共圖書館可以打造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不僅要對圖書館的數(shù)據(jù)進行妥善管理,同時還要開放外部端口,與主流旅游網(wǎng)站進行對接。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拓展地域文化的傳播范圍,讓游客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當?shù)芈糜涡畔?,為游客的旅游出行帶來便捷,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宣傳地域文化,提升地域知名度,創(chuàng)新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不僅要對海量數(shù)據(jù)進行高效管理,還可以結合多項現(xiàn)代技術,進一步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如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將圖書館中的館藏資源通過數(shù)字動畫的形式進行表達,讓人們可以直觀形象地了解當?shù)仫L土人情與民俗特色。公共圖書館還可以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增強現(xiàn)實技術等,為人們營造虛擬現(xiàn)實與增強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讓人們通過置身于真實場景的方式領略當?shù)芈糜翁厣?,感受當?shù)匚幕瘍群?chuàng)新文創(chuàng)設計開發(fā)文旅融合環(huán)境下,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開發(fā)迎來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文化機構,積極參與到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開發(fā)中能夠顯著提升當?shù)匚幕a業(yè)的競爭力,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完善當?shù)芈糜喂卜阵w系。我國地大物博,每座城市、每個區(qū)域都擁有屬于自身的獨特文化氛圍,實體文創(chuàng)產品則是地域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如南京市先鋒書店所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品“一本城市”系列涂鴉本,其中涵蓋了“你是如何來到這座城”“時尚南京”“古城南京”與“人文南京”四大模塊,每一本涂鴉本對南京特色經典的介紹只有寥寥數(shù)語,大部分頁面都為空白,是專門留給游客記錄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所感所想??梢钥闯?,公共圖書館積極主動參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開發(fā)工作,可以轉變人們對公共圖書館的刻板印象,使得圖書館的文化資源更加活躍,同時將當?shù)芈糜挝幕厣c文創(chuàng)產品相融合,以設計出游客喜愛的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綜上所述,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可以發(fā)揮多方面積極效用。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主動創(chuàng)新服務途徑,提高與文旅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契合度,以為廣大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實踐表明,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實施創(chuàng)新完善服務職能、創(chuàng)新運用館藏資源、創(chuàng)新運營形式、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創(chuàng)新文創(chuàng)設計開發(fā)等舉措,達到互促、互惠、互利的效果,幫助文旅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順利實施,同時也可以加強對當?shù)貎?yōu)秀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從而讓我國文化產業(yè)、旅游產業(yè)迎來發(fā)展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胡永輝.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J].圖書館,2021(03):58-64.

[2]柴景梅.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思考[J].大眾文藝,2021(03):150-151.

[3]李振新.文旅融合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路徑[J].焦作大學學報,2021,35(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