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

第1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武士道;儒家思想;仁;異化

武士道被譽為日本民族之魂,原本只是“武士”這一特殊階層須遵守的道德原則,而后逐漸發(fā)展擴大,近代以來甚至成為整個日本民族的道德準則、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在其主體“武士”階層早已消失的今天,武士道仍然發(fā)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而作為日本獨特文化代表,究其思想根源的話,卻是與中國的儒家思想淵源頗深。武士道的代表著作無一不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凡是致力于研究武士道的日本人,無一不在談論中國文化、儒家思想。而研究成果表明:國內(nèi)外學者普遍認為,儒家思想是武士道的理論基礎。本文將主要從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中所引用的儒學經(jīng)典入手,探討武士道與儒家思想之間的淵源,并著重探究其中之差異。

一、《武士道》與儒家經(jīng)典

《武士道》作為近代武士道研究的經(jīng)典,自1899年在美國出版英文版之后,大受歡迎,先后多次再版,并陸續(xù)被譯成多國語言。該書探討了武士道的道德體系,其中直接或間接引用了大量儒家經(jīng)典。在其第二章,新渡戶稻造論述了武士道的淵源,除去佛教、神道等,孔子的教誨即儒家思想被認為是武士道的最豐富的淵源。年輕人以孔子、孟子的著作為必備教科書,成年人則不僅是要了解,而且更要去踐行之,即以孔、孟的教誨作為價值標準和行動準則。但他同時認為五倫等基本的人倫道德,并非完全來源于儒家思想,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經(jīng)被日本民族所認識到了的,只是借助于儒家思想得到了確認。儒家思想為原本就已萌芽的日本人的人倫道德提供了理論支持,使其具體化、形象化、理論化。新渡戶稻造一方面承認儒家思想對武士道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否認武士道完全照搬于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使得原本不成文的、口傳的格言找到了理論依據(jù),變得“名正言順”。

縱觀《武士道》一書,直接引用共16處,其中《孟子》9處,《論語》2處,《大學》3處,《中庸》2處。此書共17章,具體論述武士道德目的章節(jié)有8章,直接引用共14處,占全書直接引用的絕大多數(shù)。此外,另有多處間接引用。如:“孟子也大為稱贊忍耐和堅忍。他在某處寫了這樣意思的話:“雖然你來侮辱我,又奈我何,你的暴行污損不了我的靈魂””;①“還有在另一處他教導說,因小事而怒,君子之所愧,為大義而憤怒,此為義憤”;②“老子教導以德報怨。然而教導以正義z直{報怨的孔子的聲音卻遠比他響亮?!雹鄣鹊?。

綜上所述,新渡戶稻造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來為構建其武士道道德體系提供理論依據(jù),可見儒家思想與武士道之間的淵源頗深。不僅僅是新渡戶稻造,山鹿素行、吉田松陰、井上哲次郎等著名的武士道論者的儒學觀雖然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但都未能脫離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贅述。

二、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道德體系

新渡戶稻造通過引用儒家經(jīng)典來論述了武士道的道德體系: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并把它們?nèi)诤铣蔀橐粋€相互補充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其中最核心的當數(shù)忠義,以它為核心把各種封建道德粘合成一個井然有序的體系;義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武士的決斷,與勇同屬于武德;勇是武士的生存之道,是敢于為了義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仁被譽為“最高的美德”,使人避免陷入黷武主義;禮是對他人的內(nèi)在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是尊重,但未被置于首要地位;而誠又是禮的前提條件,沒有誠,禮便失去了內(nèi)涵而變得滑稽可笑;名譽“在于各人克盡其本分”,是伴隨武士身份而來的權利與義務,比生命還寶貴;與其他德目不同,忠誠是獨具特點的。與中國的儒家強調(diào)以孝為先的思想不同,日本人把忠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克己被認為是勇與禮的結合,其頂點則是自殺。在新渡戶稻造所述的武士道德目當中,忠是核心,仁、禮、誠可歸為“文”,勇、義則為“武”,名譽及克己則為“文武兼?zhèn)洹?,這幾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武士道的道德體系,其中又以忠、義、勇為核心。

關于武士道的具體德目,國內(nèi)外研究各有不同論述。但是忠、勇、義、禮、名譽等是大多數(shù)學者所共同認可的武士道的德目,其中“忠”被大力推崇,而“仁”則很少被納入武士道的德目之中。有些研究當中雖然提到了“仁”,但并未將之置于重要地位,從而“仁”并未被納入日本主流的武士道精神之中,只是處于邊緣位置,可謂“仁”之弱化。

而在中國的儒家思想當中,“仁”是被置于第一位的,是最核心的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礎。這與武士道的“仁”是大不同的。

三、武士道的“仁”與中國儒家思想“仁”之差異

如前所述,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道德體系當中,位列前三的是忠、義、勇。而在中國的儒家思想當中,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其中置于第一位的當數(shù)“仁”。在儒家經(jīng)典《孟子》、《論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是“仁”,遠遠高于“忠”的出現(xiàn)頻率??梢?,“仁”在中國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絕對優(yōu)勢。

與大多數(shù)武士道論者的論述不同的是,在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道德體系當中,雖然排在忠、義、勇之后,但是“仁”被譽為最高的美德、最高尚的精神,獲得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并且,在新渡戶稻造直接引用的16處儒家經(jīng)典當中,其中有一半都是用來論述“仁”,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在第五章“仁――惻隱之心”的第一段,新渡戶稻造共引用了儒家經(jīng)典5處。

1)“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盡心下》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離婁下》

3)“君子慎德為先,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才此有用。德者本也,利者末也。”――《大學》

4)“上好仁而下不好利者,未之有也?!报D―《大學》

5)“仁者人也?!保ㄔ臑椋喝收?,人也,親親為大。)――《中庸》

以上5處儒家經(jīng)典,都是在論為君之道,講的是對統(tǒng)治階級、對君主的要求。只有實行仁道、得人心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得到天下。這是在告誡為君者要先立德方能得人才,愛人方為“仁”之本。新渡戶稻造直接引用以上孔子、孟子的言論旨在說明“仁”是為君者的“最高必要條件”,這與引用的以上經(jīng)典原義是有出入的。儒家思想的“仁”基于“愛”,是道德之本,可謂是做人的最低必要條件,與新渡戶稻造所言“為人君的最高必要條件”完全是兩個極端,顯示了“仁”在武士道道德體系和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另外,第三段當中引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新渡戶稻造認為這樣就可以把人民的心聲與君主的意志融合起來,從而跨越了西方國家所推崇的民主主義與其所批判的極權主義之間的鴻溝,那么武士道擁護的極權主義也就具有了合理性??梢?,新渡戶稻造通過引用經(jīng)典意在為日本的父權政治辯護,這是對儒家思想的曲解。以上經(jīng)典的原義應為:所謂民之父母,應好民之所好,惡民之所惡。這是對君主的要求,要體察民意并順從之。而新渡戶稻造所謂“民眾輿論”與“君主意志”的融合,則是強調(diào)民眾對君主的順從,將對統(tǒng)治階級的要求直接異化成為了對被統(tǒng)治階級的要求,與儒家思想背道而馳。說到底新渡戶稻造的所謂“最高的美德”的“仁”旨在為民眾對君主的無條件的“忠”提供道德教化而已。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雖然新渡戶稻造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肯定了其他武士道論者所不曾重視或論及的“仁”,但是通過與儒家經(jīng)典原文相對照可以看出,其中不乏對儒家經(jīng)典的誤解或曲解。所以多處引用并不能證明武士道之“仁”與中國儒家思想之“仁”相等同,反而暴露出二者的差異。對此,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寫道:“中國的倫理學把“仁”作為檢驗一切人際關系的試金石。”④而““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倫理體系之外的德目,喪失了它在中國倫理體系中具有的崇高地位?!雹菪露蓱舻驹斓奈涫康乐皇桥狭巳寮宜枷氲耐庖?,其內(nèi)在之根本仍是“武”,而并非“儒”,所以它強化“忠”而忽視“仁”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結語

本文主要探討了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中直接引用的儒家經(jīng)典,并著重探討了“仁”。如前所述,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的確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鑒于其對儒家經(jīng)典的多處曲解或誤用可以看出,其旨在借用中國的儒家思想這一優(yōu)勢文化來武裝日本的武士道,強化其教化功能。尤其是武士道對“仁”的弱化和異化導致其遠遠偏離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

國內(nèi)許多學者都曾就儒家思想與武士道的淵源展開論述,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在武士道的發(fā)展過程中的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從傳統(tǒng)武士道向近現(xiàn)代的新武士道的轉變過程中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對武士道精神的普及功不可沒。雖然武士道的德目很多與中國的儒家思想是相同的,但僅僅是“同名”而已,其內(nèi)涵和外延都大相徑庭。武士道論者借用儒家思想推動了武士道的合理化與普及,但由于內(nèi)在的本質(zhì)區(qū)別,同屬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國和日本卻走上了“一文一武”完全相悖的兩條道路。

[參考文獻]

[1]新渡戶道造.武士道[M].張俊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注釋①②③。

[2]唐利國.日本武士道論視野中的中國儒學[J].世界歷史,2014(1)。

[3]邸小松.“仁”的失落:“武士道”精神的倫理、道德批判[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4]魯思q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注釋④⑤。

[5]婁貴書.日本武士興亡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第2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經(jīng)過長時間的傳承,儒家思想不斷發(fā)揚光大,逐漸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本文從“仁”、“和”、“義”、“誠”和“中庸”五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

關鍵詞:

儒家思想;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應用;價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和基礎,幾千年來被數(shù)代中國人所傳承、發(fā)展,并對中國文明、文化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中國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均以儒學作為治國安邦之道,實際上,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關的理論原則,合理有效的運用于現(xiàn)代企業(yè)中,將不但有助于實現(xiàn)企業(yè)利潤最大化,提升企業(yè)的整體形象,同時對于企業(yè)的戰(zhàn)略發(fā)展也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學說”,“兩漢儒學”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基礎上提出“性善”論,推行“仁政”。與孔孟的學說相比,荀子主張強調(diào)“性本惡”、“禮法并施”,其理論則更具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兩漢儒學提出了以禮義治國的主張,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進一步將儒家思想發(fā)展成熟。最終,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被概括為“三綱五?!?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從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F(xiàn)在,有人將傳統(tǒng)儒家思想與當前時代特征相結合,并稱其為“現(xiàn)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的應用與價值

1.“以人為本”——企業(yè)管理的核心“仁”作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許多經(jīng)典著作中對“仁”的解釋雖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質(zhì)是一致的,即“愛人”?!墩撜Z·顏淵》中有云“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比寮宜枷胫鲝垺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性人為貴”。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可以說,儒家思想本質(zhì)特征在于肯定人的價值,重視人的尊嚴?,F(xiàn)代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越來越強調(diào)一個理念——以人為本。人是企業(yè)管理的主體和客體,“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F(xiàn)代企業(yè)管理活動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通過塑造一種氛圍、打造傳播一種理念,是的組織內(nèi)的人員思想及步調(diào)一致,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人的潛能,調(diào)動工作積極性。也有人稱這種富有人情味的管理為“東方式管理”。方太總裁茅忠群對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認為,可以治理國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業(yè)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設身處地的時時為顧客著想,事事替下屬著想,方方面面替相關方著想,如此以來,這些人也一定會反過來設身處地的替公司著想,力爭創(chuàng)造更大的業(yè)績及成績回報公司,使大家共同開創(chuàng)合作、共贏的局面。員工的個人發(fā)展是企業(yè)實現(xiàn)戰(zhàn)略目標的一部分,要把員工的成長放在與企業(yè)發(fā)展一樣重要的位置,注重對員工的人格尊重、生活關愛和能力培養(yǎng),用真情打動員工管理員工,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用仁愛的精神營造一個和諧協(xié)調(diào)的管理氛圍。與此同時,企業(yè)管理者要切實了解員工真實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圍內(nèi),盡量滿足員工的精神層面和物質(zhì)層面的需求。在企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中,讓員工積極參與進來,領導和員工互為彼此,互相關心和體諒,企業(yè)在這種氛圍中才會不斷發(fā)展壯大。

2.“以和為貴”——企業(yè)旺盛的法寶《論語》中有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和”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xiàn)和保持,即“人和”,主張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安定和諧、團結協(xié)作?!昂汀痹诮M織中表現(xiàn)為動態(tài)的和諧,是企業(yè)倫理道德一種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業(yè)文化建設始終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昂汀辈坏缟袚碛泄餐膬r值追求,又體現(xiàn)和而不同、的原則。一個企業(yè)內(nèi)部如果和諧融洽,那么全體員工的團隊凝聚力便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從根本上說,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就是要營造這種內(nèi)外關系和諧的局面。當今許多知名的大型企業(yè)非常注重團隊意識,這些企業(yè)平時十分注重團隊建設,提倡并實行團隊領導與員工的有效溝通。組織企業(yè)員工參加拓展訓練,各種豐富多彩的業(yè)余集體活動,增強企業(yè)與員工的親密度。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員工也能夠更理性、更全面的對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見,達到“共同管理”、“和氣生財”“共贏發(fā)展”。

3.“見利思義”——企業(yè)發(fā)展的保證孔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謀道而不謀食”、“憂道而不憂貧”?!傲x”是指道德規(guī)范,“利”是指“經(jīng)濟利益”,孔子主張,要“見利思義”、“以義統(tǒng)利”,即“義先利后”。儒家在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方面,要求將義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況下甚至不惜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孟子強調(diào)“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上》)。儒家思想重義是毋庸置疑的。對企業(yè)內(nèi)部來說,如何處理好義利關系是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要面臨的第一大問題。企業(yè)經(jīng)營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業(yè)利潤的最大化。所以從道理本身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圖”而損人利己,是為“不義”,并且最終會影響到這個企業(yè)的長期利益,甚至會葬送企業(yè)的大好前程。因此,企業(yè)管理中應當堅持“見利思義”、“先義后利”的原則,將經(jīng)營謀利與“博施濟眾”結合起來,才能保證企業(yè)長遠、健康的發(fā)展。當然,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對“利”。儒家思想中對于富與貴從來不反對,因孔孟都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儒家思想反對的是采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誠實守信”——企業(yè)生存的基石誠實守信是儒家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鬃釉性?“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可也”。孟子則把“信”視為儒家基本倫理規(guī)范之一,“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也”。誠信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被視為立身立政之本和進德修業(yè)之本,因此,誠信的倫理價值一直以來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誠實守信一直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它不僅是一種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也是企業(yè)的道德基礎。在企業(yè)價值觀的塑造過程中,“誠”是企業(yè)聚心之魂,“信”是企業(yè)立足之本,誠信理念是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但是,誠信缺失問題是當今社會上的許多企業(yè)都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企業(yè)經(jīng)過多年的艱苦經(jīng)營發(fā)展,但卻因為一朝誠信缺失,致使企業(yè)品牌一夜倒塌?!叭鼓谭邸笔录闶且粋€典型的例證??梢?只有誠實守信,重約守信,才能維護企業(yè)的信譽和形象,才能增值企業(yè)的無形資產(chǎn),保證企業(yè)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5.“中庸之道”——企業(yè)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詞始見於孔子《論語》:“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薄爸杏怪馈钡木枋遣黄灰?它主張“取中貴和”,是儒家哲學的最高命題,也是儒家學說的基本方法論。由此可見,孔子的中庸觀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論思維,包含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它主張要“叩其兩端”、“允執(zhí)其中”,這是歷代帝王的治國之道,也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中,主張公平、合理、最優(yōu)。將“中庸”之道運用于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意味著要重科學、講規(guī)則。在團隊建設、人際關系、客戶關系中要講究中庸的藝術。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企業(yè)經(jīng)營中遇到的許多問題,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決,經(jīng)常是行不通的。其次,還要注意說話辦事收放自如,進退有節(jié),凡事應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敗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剛柔相濟,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辯證思想,運用于企業(yè)管理中,可以使企業(yè)管理效率達到最大化。四、結語在風起云涌的商業(yè)巨潮中,企業(yè)要贏得戰(zhàn)略上的優(yōu)勢,占領文化制高點是極其重要的手段。這就要求現(xiàn)代企業(yè)就要在管理中賦予其時代的文化新內(nèi)涵,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且促進現(xiàn)代企業(yè)能夠更加健康、長遠、蓬勃的發(fā)展。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值得現(xiàn)代企業(yè)不斷學習和繼承發(fā)揚,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林麗環(huán).先秦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J].企業(yè)導報,2010(11).

[2]梁夢,毓?jié)?試論儒家文化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影響作用[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12).

[3]黎敏.論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的影響[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2).

[4]薛麗.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8).

[5]張秀麗.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價值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瑤.儒家思想對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啟示[J].商,2013(09).

[7]駱承烈.儒家核心思想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J].中華紙業(yè),2010(09).

[8]閆學軍.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價值判斷與本質(zhì)規(guī)定及其現(xiàn)代價值[J].商場現(xiàn)代化,2013(07).

[9]孫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現(xiàn)代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5(01).

第3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中醫(yī)養(yǎng)生文化學者,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畢業(yè)于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專業(yè),精于經(jīng)絡養(yǎng)生,推崇中醫(yī)四化:專業(yè)化、通俗化、簡單化、實用化。

《尚書?洪范》曰:“木曰曲直”。古人將自然萬物具有這一類性質(zhì)的歸納為木,并向外延展。什么是曲直?我們聯(lián)想一個場景:春天,老樹發(fā)新枝,枝條柔軟,微風吹來枝頭飄搖向一側,風停的時候枝干又直了起來,這個過程就是直觀的曲直。

做人要明屈伸之道

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曲直,明了曲直之道才能算是一個大丈夫。

《易經(jīng)》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乾卦思想衍生為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坤卦思想發(fā)展成為道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耙魂幰魂栔^之道”,二者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動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而綿延不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

現(xiàn)代人常常爭論:積極進取“盡人事,知天命”的儒家思想好,還是無欲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的道家思想好?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在佛家思想傳入中國之前,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支撐了中華文化的主干,因此,單說儒家思想好或者單說道家思想好,都是片面的。

人的一生在50歲以前,就要以儒家思想為主,道家思想為輔,認真學習、踏實工作、傳宗接代、教育子女,盡人生的責任,完成理想,實現(xiàn)價值。但如果一個人剛強一輩子,年過50還像年輕人一樣拼命,就違反天道了。這時要靜下來,讀書看報、養(yǎng)魚遛鳥,悠閑自在,頤養(yǎng)天年,不給兒女添亂,何樂而不為?大到人生小到具體的生活、工作,大丈夫要懂得該曲的時候能曲,該直的時候用直,把握時機、張弛有道。中國的文化倡導中庸,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反對事物的絕對化。

別讓怒氣傷了肝

“在志為怒,怒傷肝?!敝嗅t(yī)認為致病因素中,情緒對人的影響最大。對應木、火、土、金、水的情緒是怒、喜、思、悲、恐。中國文化倡導“中庸”,凡事不過分。像天平,有一頭重,另一頭就翹起來,不能均衡,萬事萬物幾乎沒有一個時間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狀態(tài),但是很難達到。

對于我們的身心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思想,沒有一個時候是均衡的,不是心里不舒服就是思想混亂。人們常說:怒傷肝。當人生氣的時候,渾身發(fā)抖,怒氣是向上的、沖動的,經(jīng)常發(fā)怒自然迫使肝處于直的狀態(tài),不懂得“曲”的人,最易傷肝。

從怒字的寫法看,上面是“奴”,下面是“心”。從字面解釋,“奴”是一個人跪著的樣子,怒指我們的心像奴隸一樣蜷曲壓抑,所以“憤怒”是兩種生氣表現(xiàn)。憤是激烈地爆發(fā)出來,怒則是壓抑在心里,不發(fā)泄。有的人氣得渾身發(fā)抖,卻用意志把它控制下去,久而久之,肝壞了。有人直性子,沾火就著,將滿腔怒火發(fā)泄給家人、朋友、客戶,這種人畢竟給怒氣找了個出口,當然這是以傷害別人來保全自己。

第4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 堅強個性 服務意識 寬厚待人 修身踐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85-02

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之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閃爍智慧的光芒。她的影響在整個民族的文化氛圍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滲透到每一個普通百姓的心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學生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是因為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都傳承著這種美,這種儒家思想的美麗在中學教材中集中體現(xiàn),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對當代中學生的個性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儒家思想對學生堅強性格的影響

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燦爛的中華文化,這種精神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閃爍著不盡的光輝。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對秦王的欺詐和驕橫狂暴,表現(xiàn)機智勇敢、不畏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唐雎的儒家思想彰顯了我們民族典型性,堅強性、韌性、智慧性,學生通過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熏陶,自然就形成了我們的民族性格。文天祥在《過伶仃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視死如歸的英雄品質(zhì)對當代中學個性的形成起到很強的影響力,作為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深入詩歌內(nèi)涵,挖掘出詩歌具有人性光輝的一面,讓文天祥這種堅強的個性在我們當代中學生中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北憩F(xiàn)幼年求學的艱苦;以“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表現(xiàn)成年求學之難;以“行深谷,窮冬烈風……四支不能動”表現(xiàn)求學的艱苦,教師教授此文時,以此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堅忍不拔的個性,學生的性格就在這些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堅強的個性。正是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豐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我們民族性格的優(yōu)秀的一面,逐步使我們的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以堅強的性格開啟我們民族復興的大門。

2 儒家思想對學生服務意識個性的影響

儒家思想強調(diào)天下為公,大公無私,提倡無私奉獻的精神。服務民眾,熱心為民是一條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無數(shù)優(yōu)秀人物的偉大精神匯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從遙遠的亙古一直綿延到今天。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服務意識,表明范仲淹把為民而想的思想發(fā)揚光大,他這種矢志不移的性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學生的價值取向,通過教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天下為公,服務大眾的個性。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發(fā)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襟懷,這種儒家思想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憂國憂民的寬廣胸懷,對后人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成為流傳千古的佳句,他的儒家思想對后人的發(fā)揚和傳承儒家思想起到積極的作用,在當今的物欲橫流的市場經(jīng)濟時代對初中學生思想個性的形成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很多學生以此作為自己座右銘,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中的千古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許多學生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涌現(xiàn)出眾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初中學生這幼小的心靈中耳聞目染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促成學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李商隱的《無題》中傳唱千古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現(xiàn)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愛情觀是堅貞不渝,同時也展示古人對事業(yè)盡心盡責的高尚情懷,以此教育學生要有天下為公,服務社會的大局意思,對事業(yè)盡心盡責的公心意識。語文教學之中始終堅持了這種儒家思想為導向的思想原則,為學生個性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3 儒家思想的寬仁待人,厚德載物對學生個性的影響

厚德載物意思是人的德性也應像大地一樣寬廣,力量也應

同大地一樣深厚,這要以仁、義、誠、信為基本內(nèi)容。仁者愛人,尊敬長輩、誠信待人,就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在《論語》中就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佳句,指自己討厭的事情,不要強加于人,這種儒家經(jīng)典的待人接物的思想對當代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具有積極的鞭策作用,對學生“厚德”積累增添底蘊,最后達到“載物”之力,使之成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堅強支柱。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以此可以看出劉備的寬厚仁愛之心,惜才和愛才之心若渴,正因為劉備的寬以待人感動了諸葛亮,以至于諸葛亮為之奔走效勞二十一年。諸葛亮的厚德成就了蜀漢幾十年的江山社稷,《出師表》不僅展示了諸葛亮的厚德的儒家思想,更讓這種儒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揚和深化。劉備、諸葛亮是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杰出人物,也是傳承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通過教授《出師表》,使當代中學生更好地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培養(yǎng)學生寬厚待人,厚德載物的民族個性。在《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也”展現(xiàn)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同時也集中體現(xiàn)了歐陽修寬厚待人的儒家品格,在那個官本位的封建社會里,能夠走民布衣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歐陽修的儒家思想對當今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特別對于現(xiàn)代中學思想的影響有很好的激進作用,對現(xiàn)代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鄙視貧窮落后,盲目攀比的行為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中,學會寬厚待人,厚德載物的思想。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征途中經(jīng)歷無數(shù)風雨的洗禮,儒家思想愈發(fā)變得燦爛無比。

4 儒家思想對學生修身、踐行個性的影響

在現(xiàn)代中國人的生活經(jīng)驗中,需要懂得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別人、諒解別人、欣賞別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關于做人的學說。在《論語》中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現(xiàn)出儒家思想把與人交往當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闡明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第5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 核心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4-01

《樂記》一書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思想的典型著作,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全面和完整概況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書籍,在這部書籍中記載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自產(chǎn)生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中的核心思想。下面就先從天人合一思想的內(nèi)涵開始說起。

1 天人合一的含義

關于天人合一這以思想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天與人本身就是一體的,認為天人應該合一;另一種解釋是天人是相通的,顯示中國析學在天人關系上的關注,而其中又以“天人合一”最為重要。這里所說的天指的是自然世界中的萬物,而人則指的是自然萬物中的生命,合的意思是兩者之間是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融合的。

天人合一思想來源與氣的一元論,不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認為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比如: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這里的一就是氣。老子認為有生于無,無為道,有為氣、宇宙萬物都是氣所成。由此可知,氣是萬物之根源,而天人合一就源于此。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思想中,董仲舒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就是最早的關于他天人合一的記載。其實在此之前,《周易》及先秦諸子的論述中也有很多天人合一思想的雛影,他們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的,是一種生命的共同體,不論是遠古時期還是后來的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引導著人們。

2 天人合一思想在傳統(tǒng)儒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xiàn)

中國音樂藝術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自然,從樂器的材質(zhì)上看,琵琶、二胡等都是木制材質(zhì),這些材質(zhì)都源自于大自然,且這些樂器的構成方式都是直接連接而成,沒有任何的金屬連接的方式。從中國古典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內(nèi)容上來看,每一種表現(xiàn)手法都流露出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和想法。就表現(xiàn)內(nèi)容來看,中國古典音樂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描述自然與生命的,這部分內(nèi)容的形象主要是回歸大自然,在風格上往往強調(diào)山水以及田園的生活。另一種則是以描述花鳥植物為主的音樂,這類音樂更多的是以田園樂曲為主,重點描述田園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天人合一就是回歸大自然,那么為什么大自然能夠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核心呢,其實這與中國長時期的農(nóng)民經(jīng)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長時期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是的人們與自然搭成立緊密的聯(lián)系。中國音樂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誠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般,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人與自然一直都是相互聯(lián)系,互相關聯(lián),共生共存的,而人身為能欣賞萬物的觀照者,“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昔與子之所共適”,這種將生命回歸于自然之中的審美態(tài)度,就是中國音樂藝術的精神所在。

儒家思想對音樂美學的核心是,和孔子在評價《關雎》時說:“樂而不,哀而不傷”,其意思就是關雎這個音樂給人的感覺是平和的,是適中的,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因此,就能體現(xiàn)出和的思想。其實儒家思想中和的音樂核心,更多的是強調(diào)音樂的中庸思想。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他認為音樂在動蕩時期可以鼓勵每一位將士英勇對抗,而在和平年代,更可以讓每個人以禮相讓,在古典音樂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往往將和放在第一位,其內(nèi)容往往以不超越和這一思想為基礎,而音樂的藝術形式則被擺在第二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這一和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極為重要,儒家思想將和這一理論甚至當做音樂藝術的唯一真理。

受和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主張將人的思想作為影響世界萬物的主要動力,《樂記》作為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認為音樂是由間組成的,間是源自于人內(nèi)心世界,認為人心想到的是世間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因此,儒家思想認為音樂一定要以人的主觀思想為主?!笆枪实鲁啥?,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薄稑酚洝愤@句話就恰恰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對情感的重視,他們認為一部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和品德修養(yǎng),然后才是技藝,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yè)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擴展音樂素質(zhì),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更為重要。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墨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xiàn)

與儒家思想中極力主張以“和”“善”的方式對待音樂相比,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學派墨家對待音樂恰好相反,他們將“非樂”作為音樂美學的主要觀點。所謂“非樂”就是不承認音樂的價值,認為音樂不應作為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人們應該禁止各項音樂活動,他們認為音樂不僅不能很好的治理天下,反而會“其樂越頻者,其治愈寡”,就是說長時間的進行音樂活動,會影響帝王治理國家,對國家的管理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表面上看,墨家這一反對音樂的音樂美學思想看似不能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從本質(zhì)上看,也是符合的。墨家之所以提出這一美學觀點,主要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的,當時的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較為落后,很多音樂活動的開展都是一些社會高層階級人們進行的一項活動,而這些人進行音樂欣賞時,就不能“興天下之利”,更不能治理天下,因此,墨家大力制止音樂的傳播。從這一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治理天下就是為了讓天與人合二為一,治理天下就是讓天與人處理好和諧的關系。另外,由于在當時音樂不可能為全部人民服務,因此,也就不能實現(xiàn)天人合一,所以墨家在自己的思想中大力提倡非樂思想。而這種非樂思想也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種解釋,即為了實現(xiàn)天人合一而進行的非樂思想和活動。

總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至今影響中國音樂的核心思想美學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美學思想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作為現(xiàn)代人,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音樂中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才能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中的社會上進一步發(fā)揚中國音樂藝術,為全球音樂文化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進.中國不同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1):30-31.

第6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魯城去世,享年73歲,弟子把其安葬在魯城北泗上。魯哀公不顧當時所推崇的周禮所規(guī)定的不得為平民立廟的限制,為孔子立廟祭祀??讖R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經(jīng)過2000多年的發(fā)展演變,成為宣揚儒家思想的重要載體。追隨孔子思想的孔門弟子,經(jīng)過歷代王朝的精挑細選,到清末已經(jīng)固定為孔廟禮制,按照固定的位次,排列于大成殿與東西廡之中。包括四配、十二哲及眾多先賢先儒。本文就孔廟配享中的四配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進行探析,從四個方面對其進行闡述。

一、“四配”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

孔廟祭第一等。因有4人配享,故稱“四配”。漢高祖劉邦過曲阜,祭祀孔子,首以顏回配享。唐總章元年命以顏回、曾參配享。開元八年以十哲祭后,顏回為十哲之首,曾參列十哲之后。宋元豐七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廟,位居顏回之次。崇寧三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靖康元年右諫議大夫楊時上言王安石學術荒謬,經(jīng)朝廷允準削去王安石配享。南宋咸淳三年度宗命增曾參、孔撐湎恚始成四配之名。當時曲阜在蒙古政權統(tǒng)治下,至元二十四年闕里孔廟才有四配之設。四配即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

二、“四配”的介紹

顏回,魯國人,顏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孔子弟子,終身未仕,一生追隨孔子至死??鬃臃Q贊他“聞一而知十”,“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對于“仁”德的修養(yǎng),顏回為最高。

曾參,孔子弟子,魯國南武城人。姓曾名參字子輿,尊稱為曾子。他性格沉靜,為人謹慎,態(tài)度謙遜,鄙薄“脅肩諂笑”。他特重孝行,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孔常姓孔名匙腫鈾跡孔鯉之子孔子之孫,魯國陬邑人。他發(fā)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統(tǒng)化,成為自己學說的核心。孔車乃枷刖他的門人傳給孟子,孟子繼承并發(fā)展,后人稱為“思孟學派”。明嘉靖九年,封為“述圣”。

孟子,鄒人。姓孟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思想在《孟子》中得以體現(xiàn)。北宋元豐七年,與顏子配享孔廟。元至順元年,孟子被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封為“亞圣”。

三、“四配”的配享物品

在祭祀活動中,主祭在孔子像前跪拜,“四配”神位面前也有人祭祀,謂之余祭?!八呐洹毕硎苌倮蔚募漓耄咳怂碛玫募榔酚校翰?、酒尊、棗、筍菹以及香鼎等32種。其低于孔子太牢的祭祀規(guī)格,但又比十二哲所享用的祭品16種多了許多。由此可見不同的層次、級別,所享受的禮遇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四、“四配”的遺跡留存

1、紀念顏回的遺跡留存主要是顏廟及顏回墓地。 顏廟與著名的孔廟孔府相鄰,在曲阜市區(qū)北部陋巷街,也叫做'復圣廟', 是祭祀孔子學生顏回的廟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紀念曾參的遺跡留存主要是曾廟及曾參墓地。曾廟,又稱曾子廟、宗圣廟,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紀念孔車囊偶A舸嬤饕是子思子廟、子思祠及子思墓地。子思子廟奉祀孔子之孫子思(名常┑拿懟

第7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先秦時期 儒家文學 人文哲學思想

一、先秦儒家文學作品的總體概述

先秦時期是儒家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鬃邮沁@一學派和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人,被后人尊稱為孔圣人。在先秦時期,有關孔子的思想著述當中,主要包含在《論語》《大學》《中庸》和《易傳》當中,這是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最為閃耀的依據(jù)。在這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當中,涵蓋著孔子對人文哲學思想的一些思考和觀點,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的人文哲學思想,這是孔子和有關孔子的著作當中,可以總結出來的有關他在人文哲學思想中最為突出的代表思想?!墩撜Z》這部著作是記錄孔子言行最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他弟子和再傳弟子在繼承孔子思想作出的努力的思想結晶,成為對后人影響非常深遠的一部儒家必讀書籍。先秦時期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他被后人尊稱為亞圣,在儒家歷史上的地位僅次于孔子,他在《孟子》當中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主張和觀點?!睹献印愤@本書是記錄他本人言行的一部匯編,是他和自己的弟子一起努力編寫成冊的,主要記錄的是孟子的語言和他在政治上的一些看法以及行動。在這部書當中,主要可以總結出孟子在思想上的性善論觀點,這也是這部書和孟子本人的人文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先秦時期儒家學派還出了另外一位偉大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荀子,《荀子》這部著作是荀子思想的結晶,雖然在個別觀點上和前面兩位代表人物會有一些不同,甚至是對立,但是就整部《荀子》來看,其中的人文哲學思想也具有指導性的意義和價值。

二、先秦儒家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哲學思想的總體概述

先秦是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誕生和逐漸形成的歷史時期,三位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傳承上都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孔子創(chuàng)立了這一學派,在其代表作品中,提出了他的有關人文哲學思想??鬃訌娬{(diào)的是通過中庸之道來達到處世為人,這可以說是孔子人文哲學思想的核心和精華。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圣。他在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和弘揚上,也有不朽的貢獻。他主張民貴君輕,極力反對發(fā)動武裝、進行征伐,可以說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基礎之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荀子雖然是比較另類的一位圣人,有別于孔子在人文哲學思想上的重視“仁”,也不同于孟子在這方面的強調(diào)“仁義內(nèi)在”,荀子主張一切講究客觀的“禮”。

三、先秦儒家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

(一)儒家的處世原則

在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文學作品當中,蘊藏著非常深刻的人文哲學思想。首先表現(xiàn)在儒家的處世原則上?!墩撜Z》中“朝聞道,夕死可矣?!睂σ粋€熱愛真理的人來說,為了得到真理,即使是犧牲自己性命也是值得的,這種人文哲學思想很好地支持了那些為了真理不斷堅持和拼搏的人們。而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把追求真理放到了特別重要的位置。在他看來,一個人不追尋真理就是枉費生存,我們作為一個有行知的人,必須要保持著一顆不斷追尋真理的心,只有不停地向真理靠近才是有意義的人生,哪怕是早上得到真理,在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獲得永恒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信仰真理,維護真理,堅持去追求真理,才能不斷地領悟到我們?nèi)松恼嬲齼r值和意義。其次表現(xiàn)在對知識分子的要求上,從儒家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儒家所主張的是希望知識分子可以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職責。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說的是作為知識分子必須擔負一定的歷史責任,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自己應該有的奉獻。最后表現(xiàn)在儒家還特別注重講究個人的氣節(jié)。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薄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痹凇睹献印樊斨幸灿邢嚓P的論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二)對財富上的認識

我們在儒家經(jīng)典文學作品當中,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現(xiàn)在還要學習和繼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思想就是對于財富的認識和態(tài)度。儒家表現(xiàn)的是對于財富的不在乎,甚至是摒棄和輕蔑,因此,儒家的先賢們都各個儉樸,言行一致?!墩撜Z》言:“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作為老師,大加贊賞自己的得意弟子顏回所堅持的簡單生活?!墩撜Z》還記錄了孔子對于富貴的態(tài)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種將金錢財富看作過眼云煙一般的圣人態(tài)度,是我們這些后人的巨大財富?!睹献印分性敿氷U述了孟子關于財富的看法:“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就是孟子的直接表露。他認為,一味追求金錢,會使得一個人失去更為重要的仁德。因此,我們必須很好地理解孟子在《孟子》一書當中闡述的這些有關人文哲學的思想,來指導我們準確對待財富,去享有一個完美而有價值的人生。在談到社會公平的時候,無論是《論語》《孟子》,還是《荀子》,都有詳細的解釋?!扳矣蟹嗜猓瑤蟹蜀R,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這是《孟子》中記載孟子極為嚴苛地道出他對社會不公平的呼聲。由于在我們的儒家思想內(nèi)涵當中,先哲們都提倡的是積極地對待社會財富,這為我們后人在面臨金錢選擇的時候,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持。在崇尚節(jié)儉、強調(diào)社會公平的人文哲學思想下,我們應該接受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把這樣正確地對待金錢和財富的觀點,運用到我們?nèi)粘I罟ぷ髦腥?,以此達到人生境界的新高度,從而追尋更加有意義的人生。

(三)儒家對和諧的主張

在優(yōu)秀的儒家文化當中,經(jīng)典的儒家文學作品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藍圖。在《論語》中有具體的特征表現(xiàn),在《孟子》中有詳細的行為準則,在《荀子》中提醒人們注意發(fā)揮我們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中庸》中也有處理一些有礙于和諧的很好方法。儒家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流砥柱,一直都是主張和諧,向往美好,這也是儒家留給后人的優(yōu)秀的人文哲學思想的精髓?!昂鸵舱撸煜轮_道也”,這是《中庸》中闡述和諧的話語?!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說的是世間彼此都是共生共存的,我們應該發(fā)揮我們每個人的特長和優(yōu)點,去幫助周圍的一切,這樣的話,大家一起發(fā)展,才是符合天地之間變化進步的規(guī)律,也是和衷共濟的具體體現(xiàn)?!睹献印分械年U述更為具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美好社會的向往和真實表達,九州之內(nèi)和樂溫馨,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和諧。“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還補充:為社會進步,促進和諧的人,正是作為君子的條件,圣人們給我們描繪著美好的和諧社會,我們可以在這些先秦儒家的文學作品中尋找到答案,蘊藏在這其中的人文哲學思想,可以成為我們當今社會學習的榜樣。 語

結語

在浩瀚的儒家文學作品當中,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所承載的人文哲學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光彩熠熠。在當今的社會,我們?nèi)匀粡娬{(diào)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可以為我們的社會進步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指導和支持,通過分析闡述在先秦儒家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哲學思想,詳細從《論語》和《孟子》等著作當中為大家挖掘出其中的優(yōu)秀人文哲學思想,以供當下社會學習。語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第8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川端康成;儒家思想;審美愉悅;道德訴求;理想追求

川端康成是上世紀中期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他的《雪國》、《古都》、《千紙鶴》三部小說于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Anders Osterling評價他“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xiàn)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zhì)”,從而把日本文學和日本文化引向世界,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40多年來,世界各國學者對川端康成文學作品的研究風起云涌??v觀國內(nèi)外研究,幾乎都集中在他的日本民族美意識特征、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上,川端康成文學與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關聯(lián)研究卻很少。

中國儒家思想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見于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和第一部文學著作《古事記》中。隋、唐以降,中國儒家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筑、雕刻、佛教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到日本,對日本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思想以多種方式孕育了日本傳統(tǒng)道德價值體系,川端不斷地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著精神食糧,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深深滲入了他的血液。他在《我在美麗的日本》里說:“《源氏物語》是深深地滲透到我的內(nèi)心底里的?!闭f明他從文學典籍中間接受到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川端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的專業(yè)是日本文學,“可以說學習日本文學本身, 從廣義上看就是置身于中國文化、中國文學的影響之中?!?川端16歲為止一直和精通易學的祖父相依為命,從小耳濡目染了儒家六經(jīng)之首——《周易》,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融入儒家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感覺派解體之后,他全盤否定西方文學的影響,全盤吸收以儒教、佛教和神道教為綜合體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和日籍華人圍棋名將吳清源的交往中,在吳清源深厚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影響下,寫下《名人》等充滿儒家思想的報告小說。

因此,川端康成直接或間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了儒家文化精神,使其作品蘊含豐富的儒家思想內(nèi)涵。川端被稱為“東方美的現(xiàn)代探索者”,除追求日本傳統(tǒng)的物哀、風雅、玄幽等審美情趣[7]外,儒家美學思想也是川端康成文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從兩方面來剖析其內(nèi)含的儒家美學思想內(nèi)涵:從人物形象上看儒家美善統(tǒng)一思想的審美愉悅,表現(xiàn)了儒家美學與倫理學一體化思想的道德訴求;在主題表達上抽象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儒家中和為美思想的理想追求。

1 人物具象篇:儒家美善統(tǒng)一思想的審美愉悅

儒家美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標準是“盡善盡美”,強調(diào)美與善的高度統(tǒng)一,注重以人為本的審美理念。孔子在《孝經(jīng)·圣治章》第九章說:“天地之性,人為貴?!敝鲝堊匀蝗f物中最有靈性的是人?!吨芤住べS卦·彖傳》也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說,意思是細察人類的各種美好的風尚和精神,用以教化天下人民,由此說明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墩撜Z·里仁》開篇就寫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提出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與仁者相處,會變得有智慧。這里的“仁”,指的是人格美,包括性格、道德、藝術等方面的修為,是人性的內(nèi)在審美。儒家美學倡導人在自然與社會中加強人格修養(yǎng),追求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文與質(zhì)、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即“ 文質(zhì)彬彬”、“盡善盡美”。

川端康成從傳統(tǒng)文化和自身經(jīng)歷中領悟了很多儒家美學之人格美的精髓,重視以“善”為立足點,尊重生命和人性本能,強調(diào)人生甘苦中的多種體驗。他將這些審美意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加以放大詮釋,提升了儒家美善統(tǒng)一思想的審美愉悅。在人物塑造方面,他具象出儒家人格美的個體,表現(xiàn)出對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肯定,對人性自私的超越和對于堅強生命力的贊美。

川端康成表現(xiàn)人物形象時注意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個別性、內(nèi)在性和整體性,通過意識流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內(nèi)心世界,使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個性十足、內(nèi)心豐富的統(tǒng)一體。他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對人物的外形一筆帶過,但卻用了濃墨來書寫人物的內(nèi)心、精神及情感。作品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人物形象是形神豐滿的凡塵俗世中的肉體與精神俱美的女主人公,她們是川端著力刻畫的美善統(tǒng)一的人物代表,是承載儒家美善統(tǒng)一思想的生動的人物具象。這類女主人公一般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卑微,卻有對生活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川端從小父母雙亡,有強烈的孤兒情節(jié),從未享受過女性的溫暖與愛,他在心里有一種強烈的被愛的渴望,所以他把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具象出來,通過女主人公來向世人傾訴自己的感情需求。川端筆下的女主人公一般都有美麗純潔的外表,有強烈的母性、善良的性格、敢于為愛犧牲和與命運抗爭的善的本質(zhì)?!堆﹪返鸟x子、《千只鶴》的文字,《舞姬》的品子、《花的圓舞曲》的星枝、《母親的初戀》的雪子、《伊豆》的熏子、《東京人》的敬子,《招魂祭的一景》的阿光、《古都》的千重子、《山音》的菊子、《河濱城鎮(zhèn)的故事》的房子等都是這類代表性人物,她們身上既體現(xiàn)著外在的美又有著以善為基礎的內(nèi)在美。

第二類人物形象是第一類人物形象中抽離出來的非現(xiàn)實的靈魂附著體,似乎屬于女人公的精神影子,以似虛似幻的形象演繹女主公的精神之美,“具有終極超越意味的空靈境界,體現(xiàn)出一種恒遠的審美意識,簡言之就是象征彼岸‘靈’的境界”,從而突出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靈魂之善美?!堆﹪分械娜~子是女主人公駒子的心靈之影;《千只鶴》中的雪子是凡塵中的文子的靈魂之伴;《古都》中的苗子是同胞姐妹千重子的精神之侶……她們都是為強調(diào)和補充女主人公的精神之美而存在的,在她們身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儒家美學思想的善的本質(zhì)。

第三類人物形象是文中的男性形象或其他配角,通過這些人物的內(nèi)心自白或行為處事的對比,或襯托川端康成文學中的女主人公的外形與心靈之美,或贊揚人性之美,從而達到領悟和肯定生命的美與善的目的。《雪國》的島村就是“塑造駒子的一個道具而已” [13]98 ,《千只鶴》中的菊治等的寂寞空虛反襯女主人公的美善統(tǒng)一的積極品格;《睡美人》中的山口、《山音》中的信吾、《湖》中的銀平、《一只胳膊》中的“我”等男性形象都是為了表現(xiàn)人性的本能,否定人性中的丑陋,反襯生命和人性中美的部分;《名人》則是川端文學里面唯一一部以男性為題材的小說,主人公秀哉名人在圍棋告別賽中表現(xiàn)出的鍥而不舍、勇于進取的精神正是儒家調(diào)和論的精神之美……

川端康成以儒家美善統(tǒng)一思想為主線塑造了以上三種人物形象,使主人公的具象描繪清晰明了,謳歌了女性的美麗和在艱苦環(huán)境中對愛與溫暖的執(zhí)著追求的樂觀向上、善良隱忍的精神風貌。這種美不僅屬于日本女性,同時也是全人類之美。川端通過儒家美善統(tǒng)一原則塑造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儒家美學的審美愉悅,表現(xiàn)了儒家美學與倫理學一體化思想的道德訴求。

2 主題抽象篇: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理想追求

儒家思想的天地轉化觀認為,萬物隨時處于變化、對立的狀態(tài)之中,卻又向著各自的方向轉化著、互補著,以期達到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tǒng)一。這種和諧狀態(tài)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和。萬物如能達到中和,天地便各得其所,萬物也生生不息。中和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最佳狀態(tài),是萬物相互協(xié)調(diào)而達到的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漢代董仲舒認為:“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天地陰陽》),意指中和作為天地之道,使四季輪回,生命繁衍不息,表現(xiàn)出矛盾對立統(tǒng)一卻又和諧共存的特質(zhì),而萬事萬物具有不偏不倚、相反相承的特質(zhì)時,宇宙萬物都是美的。這種美的狀態(tài)就是儒家美學思想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一種普遍的和諧關系、關系形態(tài)或結構?!敝泻椭浪枷胧侨寮颐缹W思想的核心,不僅表現(xiàn)在藝術領域,還表現(xiàn)在人的道德修為等層面。中和之美思想以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tǒng)一為目標,是儒家美學思想的最高理想。它包括自然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的和諧之美。

川端康成對美有著獨到的領悟:“美,一旦在這個世界上表現(xiàn)出來,就決不會泯滅?!彼J為美只存在于少女、孩子和頻臨死亡的男人身上,這三者都是弱美形象,和儒家主張的“溫柔敦厚”、“陰柔為美”的中和之美思想是一致的。他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響,將感受到的各種美的事物以中和之美的原則以永不泯滅的形式注入其作品之中,對宇宙之美做了完美的注解,進而完成人與自然、社會與人的美的和諧互動,對生死轉換的體驗也提升到了美學的高度。

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常表現(xiàn)出孤兒情結的無以為家的漂泊感,在愛與死亡間游離是人類共同的宿命,而以女性為表征的大自然則成為人性回歸的精神家園。他用充滿悲而美的語言來表現(xiàn)自然界的生命和人性,在萬物的中和之美中尋求到生與死的凄美哲學體驗。川端文學里嚴峻的生死之間并無難以逾越的鴻溝,可以說他的文學的兩極性就是生的贊歌與死的彩繪。因此,川端文學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兩個:生的中和之美——愛與溫暖的家園追尋;死的中和之美——死亡的美學思考。

關于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個嚴肅的話題。川端自幼喪失多位親人,從記事起就不停地參加親人的葬禮,被戲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體弱多病的他幾乎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從小就對生的不易了然于心。他潛意識中極度渴望愛與溫暖,于是他把這種渴望寫進作品中。在生的中和之美——愛與溫暖的家園追尋過程中,大多把女主人公安排在優(yōu)美寧靜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川端認為自然對人而言“從中可以看見自然的生命, 領悟人生的哲理, 吸取宗教的精神?!?川端康成對大自然的敏銳感受以及對這種感受的深邃的藝術表現(xiàn),構成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獨特審美視角。他“以其細膩而敏銳的筆觸, 在自然與人生、自然與人情的描寫中, 不僅展現(xiàn)了作家自身對人生復雜而深邃的精神感受, 而且, 也把日本文學對日本人精神實質(zhì)的展現(xiàn), 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川端在自然中感受人生的同時,用重彩描繪的是在這樣美麗的環(huán)境中的女主人公們對生活和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在她們身上,川端傾注了自己的美學追求和人生理想。她們依據(jù)不同的情況和時間,在愛情中或進或退,在人生道路上或停或向前,都符合儒家中和之美思想中的依時而中的時中思想。在自然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互動中完成愛與溫暖的家園的追尋之夢。

關于死,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無法逃避的宿命。川端在累累白骨中度過大半生的個人體驗使他對死比一般人有著更深刻的認識。敏感的生存意象和死亡體驗驅使他沉醉于生與死的藝術境界,重視生命及其死亡的倫理意義和價值,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美學思考。川端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而藝術的極致就是死滅。死亡美成為川端文學的獨特審美形式之一。生的對立面就是死,物極必反是儒家天道觀下的中和思想的表現(xiàn)。生與死的對立在川端眼里變成了相互銜接的流動的兩極,在相互轉化中完成宇宙間生命交替與延續(xù)。他強調(diào)的是死亡的倫理意義和美學價值,在其中找到一個適中的切入點來表現(xiàn)到極致。如《雪國》中的葉子之死就是為了保留其精神的純潔與完美;《睡美人》中的老人之死是為了讓沉睡少女的美麗在死亡的老人心中永恒;《千只鶴》中的文子的死是想讓在世俗眼中的少女通過死回歸美學與倫理學高度統(tǒng)一的美善行列……將唯美的追求與生命的終結、真實的人生與死亡的虛無互相矛盾著的對立體在作品中達到理想的和諧統(tǒng)一,以中和之美的姿態(tài)超越一切有限的現(xiàn)實苦難,使生命走向無限的永恒。

川端康成在表現(xiàn)生的贊歌與死的彩繪的主題時,其情感、美學思想、價值觀、靈魂深處的渴望和大自然、社會相呼應,讓生命和人性的情理反思、生死意象的表層中蘊涵著生命和靈魂的掙扎與拯救意義融入宇宙萬物中,達到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構”的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從而在主題表達上抽象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儒家中和為美思想的理想追求。

川端康成善于“發(fā)現(xiàn)存在的美,感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感覺的美”,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將日本傳統(tǒng)美意識融入人物形象塑造中;運用傳統(tǒng)和西方意識流等手法,切斷時間空間而再構造,細致描繪出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多層次地表現(xiàn)人物感情的柔美。其作品包含了東西方多維度的美,如一首華美絕倫的變奏曲,含蓄雋永、優(yōu)美雅致。儒家美學思想就如川端作品眾多美中的一朵尚待世人欣賞的奇葩:在人物形象上塑造了儒家美善統(tǒng)一思想的審美愉悅,表現(xiàn)了儒家美學與倫理學一體化思想的道德訴求;在主題表達上抽象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儒家中和為美思想的理想追求。儒家美學思想演繹了川端康成文學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美的和諧互動,升華了生與死的凄美哲學體驗,闡釋了超越時空的生命和人性的美麗與憧憬。

參考文獻

[1] 高明士 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fā)展:儒家思想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21]川端康成.我在美麗的日本[M].葉渭渠,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43,270

[4] 羽哉.中國と川端[G]//成蹊大學文學部紀要,1997,03:37

[5] 周閱.川端康成文學的文化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 長谷川泉.川端康成論[M].孟慶樞,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

[7] 葉渭渠.川端康成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8] 陳昭英.儒家美學與經(jīng)典詮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 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說藝術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說的人物塑造.文史哲[J].1995, (05):95 100

[11,13,15]川端康成.獨影自命[M]. 葉渭渠,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8,247

[12]靈與肉的變奏曲—解讀《雪國》中的女性想象.世界文化[J].2009,(07):42

[14] 張國慶.中和之美——普遍藝術和諧觀與特定藝術風格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50

[16]王立名.對人性歸宿的東方式思索—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說的主題.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J].2010,26(10):113 114.

[17]長谷川泉.川端康成論[M].孟慶樞,譯.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

[18]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選[M].葉渭渠,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274

[19]韓貞全,吳舜立.“川端文學”的自然觀.日語學習與研究[J].1995,01:51

[20]葉渭渠,千葉宣一,納德·金主編.不滅之美[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 ,1999 .

第9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三國演義》;貂蟬;孔夫子

[中圖分類號]1207.4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738(2012)01-0071-03

作為我國古代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思想流派,儒家學說自其形成之日起就隨著封建集權的不斷加強而逐漸確立起了正統(tǒng)地位,并通過文學作品這一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人,發(fā)揮著其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廣泛的影響力。

代表著中國小說最高成就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不僅有著不容低估的藝術價值,更體現(xiàn)出鮮明的儒家思想色彩。最直接的表現(xiàn)在于它“尊劉貶曹”的主旨,這一點即傳達出作者羅貫中先生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認同,同時也證明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在歷代文人及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在作者傾力塑造的這個男性世界里,我并不想聚焦于劉、曹、孫、呂這些被津津樂道的英雄。而是以三國中一位重要的女子為視角,來探尋一下這部鴻篇巨著所呈現(xiàn)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印跡。

這位關鍵人物就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著重刻畫的女性,也是后人戲稱為史上第一女間諜的連環(huán)計女主角――貂蟬。

貂蟬,也許只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卻能夠與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一起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這不能不讓人們驚嘆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民間的巨大魅力與影響力。貂蟬的形象屢屢被舞臺和各種民間的傳說故事所演繹皆始于明朝,這說明了貂蟬這個絕色女子真正步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長廊,應是始于羅貫中的文學巨著《三國演義》。千百年來,史學界對于歷史上究竟有無貂蟬其人,一直探佚尋蹤、爭論不休。然而,貂蟬這個形象已成為中國人文歷史中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存在于我們的文化記憶中。

在小說中,貂蟬不僅是一位絕色美女,同時也是一位“下報王允養(yǎng)育之恩,上負國家除奸之任,犧牲自己而全大義”的奇女子?!度龂萘x》中有詩贊曰:“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zhàn)虎牢空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那么在貂蟬這個人物身上究竟可以看到哪些儒家思想的印記呢?

一、貂蟬是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的綜合體

孔子所倡導的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核心的,把“三綱五?!弊鳛槿说男袨楹偷赖乱?guī)范。而羅貫中筆下塑造出的貂蟬正可謂是這“仁、義、禮、智、信”的綜合體。

第一,貂蟬之“義”表現(xiàn)于她的大義之氣。

傳統(tǒng)道德下女子俱以貞潔為操,但“貞節(jié)”和“愛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里,又有其特定的含義。如“節(jié)”就有“大節(jié)”、“小節(jié)”之分。作為一位閨閣中的女子,她勇于承擔極大的風險,為達成恩公王允夙愿,里應外合,舍身鋤奸報國,成功上演一出連環(huán)計,成就了大節(jié),是典型的“舍‘身’取義者也”,而這也是儒家思想最崇高的追求和要求。

第二,貂蟬之“禮”在于她的克己私欲。

儒家講求的禮制從本質(zhì)上來講就是要約束自己的欲望,奉公守制,以維持社會秩序的平衡。對應在個體身上,就是個人應克服自己的妄念、,以不干預甚至是利于國家宏圖大計為準。貂蟬面對“出賣自己色相”的要求,她心中應該有過斗爭,有過對世俗眼光的懼怕,有過茍且以保全自身的想法,正因此她本可斷然拒絕王允的懇求,安心做她的侍伎,但在個人安危與國之大義中,貂蟬毅然舍棄安閑生活,克制了一己之私欲,選擇了利民利國但無比艱難的道路。這體現(xiàn)出了“禮”的約束力。

第三,貂蟬之“智”在于她的聰敏機變。

作為司徒王允家萬千姬妾侍婢之一,唯獨貂蟬“近見大人兩眉愁鎖”,猜想必有國家大事困擾王允,這需要何等聰敏才能做到體察細致入微呢!而“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那段“父欲弒子”情節(jié)的精彩上演,更要完全歸功于貂蟬“聲情并茂”巧使反問計的高超演技。第九回中當董太師欲聽從李儒之勸將她送予呂布時,她立即做出大驚、哭泣狀。并拔劍假意以死明志,既消除了董卓的疑心,重新獲得了董卓的信任和加倍的寵愛,又進一步加深了呂布對董卓的不滿,激化了兩人的矛盾,可謂是“一箭雙雕”,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因勢利導,巧于機變,化被動為主動,這一切絕非一愚鈍女子所能做到!

第四,貂蟬之“信”在于她的忠貞誠懇。

在王允這個大導演的策劃下,貂蟬充分的做好演員的工作,與王允積極配合,完全履行了她之前“尚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的承諾。貂蟬知道自己肩負內(nèi)除國賊的重任,因而從未臨陣退縮、中途后悔變卦而失信于天下,始終毅然決然地踐行著她感主報國的信念。

綜觀以上四點,貂蟬之“仁”也就顯而易見了。子曰“仁者,愛人?!彼阅茏龅搅x、禮、智、信,根本上都出于一個仁愛之“仁”。當王允乞求她“汝可憐漢天下生靈!”時,貂蟬回曰:“但有使命,萬死不辭”。正是出于對恩公的愛,對普天下的愛,她才勇敢地接下這個艱巨的任務,以回報恩情,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貂蟬是儒家思想人本意識、憂患意識與力行意識的必然產(chǎn)物

貂蟬,能夠與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一起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并且其形象屢屢被舞臺和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所演繹,步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長廊,充分說明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民間的巨大魅力與影響力。

這不能不讓人驚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精巧的情節(jié)給世人塑造出的貂蟬形象,并且把貂蟬這個形象定格為中國人文歷史中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存在于我們的文化記憶中。究其根源,不難發(fā)現(xiàn):儒家思想所強調(diào)的人本意識、憂患意識與力行意識對羅貫中的深刻影響,正是通過其筆下貂蟬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惟妙惟肖的展現(xiàn)在世人目前。

第一,連環(huán)計的出發(fā)點是儒家思想德治主義的主張。

孔子宣揚“克己復禮”。復禮,即恢復西周禮制,強調(diào)西周政權的中心地位?!度龂萘x》中漢室衰微,內(nèi)除國賊、興復漢室、還天下以太平安寧是當時臣民百姓的共同追求。復興漢室的夙愿無論有無可能實現(xiàn),都因其遵從儒家的道德政治觀而被賦予合理性和必然性。董卓欲謀權篡位,顛覆漢室顯然是大逆不道,違背正統(tǒng)。如此,自然是人人得而誅之。

在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之前羅公演繹了袁紹結盟,伍孚刺殺,孟德獻刀等情節(jié)。然而,這種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面對實力的懸殊對比,苦無良策的司徒大人,想到借助美人之力巧使反問計,情節(jié)的發(fā)

展也至此有了豁然開朗的轉換。

儒家崇尚道德對于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有無德行構成人們?nèi)烁裨u價的直接依據(jù)。一個人如若沒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貴為王侯,也得不到萬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地位卑賤,也能得到萬民稱頌而名垂千古。當歷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貂蟬身上時,這個小小的侍伎忍辱負重、慷慨赴難,大義凜然成就了內(nèi)除國賊、懲惡揚善的宏大目標。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卻也無意間成就了一位女子的傳奇。

第二,儒家思想所強調(diào)的人本意識、憂患意識與力行意識,圍繞貂蟬,通過精巧的情節(jié)設置,活靈活現(xiàn)。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人本意識,就是尊重人和宏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從社會角度來看,作為個體必須走向社會、服務于國家。貪圖安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士”的恥辱。這也正是羅貫中筆下,無論是身份卑微的越騎校尉伍孚,還是久存大志的驍騎校尉曹操,紛紛只身范險刺殺董卓的原因。從個人角度來看,即使身為女子,如果只安于閨閣之樂,也是不值得稱頌的。時代呼喚一位力挽狂瀾的英雄,而貂蟬以一個女子的力量解決了萬千英雄的難題。難怪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李儒不由得感嘆:“吾等皆死于婦人之手矣!”這正是個人力量的價值凸顯。

儒家人世理念影響下的憂患意識,成為一種集體和自覺的價值規(guī)范與追求。仁人志士均要立功、立言、立身,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價值所在。對忠臣烈女反復表彰和倡揚,使犧牲成為一種隱秘的沖動。當鏟除董卓成為深受戰(zhàn)亂之累的勞苦百姓的心聲時,生于憂患之時的志士仁人必將擔負這一歷史重任。當作者以看似偶然的選擇,將誅董行動成功的關鍵寄予在一個女子身上時,我們就發(fā)現(xiàn)再嬌弱的女子,再微小的個體,因意識層次的高尚與獨立性而擁有了驚人的力量,甚至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這即是作者對敢于肩負歷史重任、甘于犧牲的儒家憂患意識的充分肯定。

儒家思想中的力行意識,表現(xiàn)在發(fā)揮個人主體價值時,強調(diào)動用人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有效而和緩的方式,避免用過激的途徑解決問題;也就是通過事物之度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提倡中庸而為。

連環(huán)計的成功就印證了這一道理。在此之前無論是袁紹、伍孚,還是曹操,都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弒董屢屢失敗之后,王司徒依然不斷探尋除賊之策,最后想到利用董、呂好色的弱點,利用貂蟬之色,重新策劃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心理戰(zhàn)并獲得最后的成功。至此“司徒妙算托紅裙”,才終于得償眾愿。

可見,與武力解決問題相比,羅貫中更贊同智取,避免過激方式,維系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通過主體的實踐,實現(xiàn)了完善自我與改進社會的目的,這正是儒家思想推崇力行的生動展現(xiàn)。

綜上,不難看出羅貫中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對儒家思想的偏向性?!度龂萘x》對貂蟬人物的刻畫主要集中在第八回和第九回里,文字雖不多,但貂蟬形象顯示出來的意義卻是非常獨特的。雖然從一位女子身上不可能全面了解到羅貫中先生的全部思想內(nèi)涵,但可以從這一小人物的角度看出許多端倪來。正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這樣分析并不意味著《三國演義》就僅僅受儒家思想支配;相反,中國各種傳統(tǒng)思想都可見諸于各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之中,《三國演義》也不例外。在這里只擇其一面而談之,以避泛泛而空。作為傳統(tǒng)儒家思想在歷代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影響又何止于此,這有待我們繼續(xù)去挖掘。

[參考文獻]

[1]秦平,千古名諜――淺談《三國演義》中的貂蟬[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8(2):79-80.

[2]王菊艷.《三國演義》的婦女現(xiàn)與儒家文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1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