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范文

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

第1篇: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大學生;中國文化;文化輸出能力

一、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分析

對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做具體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西方文化導入較多而中國文化導入較少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是課程設置的應試功利性明顯。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課程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應對四六級英語考試,所以教學中重視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雖然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中有針對性的英語選修課程,但是課程并沒有涉及中國文化,這使得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因此中國文化在交際中出現(xiàn)的較少,其傳播自然受到了限制。其二是教材的編寫存在著中英文化失衡的情況,就目前的英語教材分析來看,其中占主導的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涉及較少或者是沒有涉及,這導致學生學習中的中西方文化感知失衡。其三是教師的中國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平等意識比較薄弱,因為其文化修養(yǎng)較弱,所以在教學中無法做有效的文化引導,其文化平等意識的缺失更是對學生不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構建提供了幫助。其四是大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欠缺。現(xiàn)階段的大學何時能對中國文化的具體表達不甚了解,所以在文化傳輸中無法準確地介紹和表達中國文化。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途徑研究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需要做到多管齊下,這樣,具體的文化輸出能力培養(yǎng)效果會更好。以下是基于資料研究和實踐調查的具體培養(yǎng)路徑探討。

(一)在教學中增加中西文化的比較

在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培養(yǎng)中,強化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對比是重要的培養(yǎng)路徑。從文化資料研究來看,中西方文化存在著非常大的區(qū)別,所以在教學中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做加強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對中國文化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劉光正教授曾經指出“影響傳遞信息的各種語言的、非語言的文化要素必須以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作為比較對象,只有通過兩種文化的差異比較,才能找到影響交際的各種文化要素?!睆膭⒐庹淌诘挠^點進行問題的考慮,加深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其前提是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具體的目標是能夠實現(xiàn)對西方文化的包容,這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可以順利地實現(xiàn),相互借鑒的目的也可以達到。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時候,全部內容的整體概括是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做比較的強調。當代的大學生網絡接觸頻繁,對各種文化的涉獵比較廣,所以其不僅對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對西方文化也有較為全面的認知。這種現(xiàn)狀對于學生掌握文化共性有積極的作用。在文化比較的時候,不僅要掌握共性,更要分析個性,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文化個性有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堅持三個基本的原則:①堅持由共性到個性、有表層到深層的文化比對。在文化比較中,從文化共性入手對文化的個性做分析強調,從文化表層入手對文化深層內涵進行剖析,這樣有層次、有目的的文化比較原則實現(xiàn)了文化比較的由淺入深。②堅持教學滲透原則。所謂的滲透原則指的是將文化教育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滲透。從具體分析來講,學生的文化理解層次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學中滲透與學生學習比較適應的文化內容,這樣會讓學生對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和接受。③堅持立足共識,著眼當前世界。在教學中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做加強可以讓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有顯著的提升,其文化交流意識、本土文化保護和傳播意識也會顯著性加強。

(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導入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做中國文化的導入也是重要的途徑。在語言教學中,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更重要,所以必須要重視英語教學的過程。為了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進行培養(yǎng),基于過程導入中國文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中國文化內涵,這于其文化傳輸能力加強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對英語教材進行完善。在教學實踐中,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托和基礎,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其大都是依靠教材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將教材作為導入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會發(fā)揮出突出的價值。就英語教材的具體完善來講,教材的編寫者需要重視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編寫者需要注意教材當中的中西文化平衡,其二是編寫者需要在對比中西文化個性的時候對其做有機結合。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教材編寫的時候,編寫者可以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習慣,比如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的一些習俗等編寫進教材,也可以將我國特有的古典文化內容,比如戲曲文化、陶瓷藝術等進行介紹,這樣,英語教材的中國文化豐富性會體現(xiàn)出來。第二是對翻譯教學做改進。我國現(xiàn)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重點是字詞句的翻譯技巧教學,具體的翻譯模式多為英譯中。然而在我國執(zhí)行的英語等級考試,其改革的主要趨勢是實現(xiàn)漢語的英語轉化,而且單句的漢譯英在向整段的漢譯英變化,這表明我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需要進行改變。從具體的總結分析來看,我國的英語教學重視的多為西方文化,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能力比較弱,對翻譯中漢語言文化的意義很難實現(xiàn)深層次的了解,所以翻譯會面臨較大的困難。為了解決此問題,在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讓學生對中國文化內涵有深層次的了解十分的必要。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英語教育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中國文化有所感悟,可以讓學生先接觸《道德經》《紅樓夢》等飽含中國文化的英文譯本,在譯本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做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資料翻譯,這樣,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認知會更加的準確,其文化敏感性會得到提升,文化輸出能力自然也會有顯著的提高。第三是進行作業(yè)的精心設計。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課堂講解的作用顯著,但是要真正的鞏固和運用知識,課后的練習不可缺少。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進行精心的作業(yè)設計,對學生課后學習的具體行為進行引導。舉個簡單的例子,某老師為了在教學實踐中設計出能夠引導學生關注中國文化的作業(yè),對在校的學生進行了隨機的訪問和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影視文化等比較感興趣,所以老師在具體的作業(yè)設計時,以上述的文化內容為話題,設計了引發(fā)學生討論的文化交流作業(yè)。學生在完成該作業(yè)的時候對文化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其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相應的文化輸出能力也有了顯著的進步。

(三)在教學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識

要實現(xiàn)英語教學中大學生文化輸出能力提升,在教學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識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就平等的文化意識構建來看,具體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增加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了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產物,我國是56個民族構成的和諧大家庭,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尤其是漢民族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適量的選取我國特有的文化標志,比如長城、故宮等文化名勝,茶、酒、陶瓷等文化產品,端午、重陽等特色文化節(jié)日,讓學生利用自己的語言專長將其進行特色介紹,在介紹的過程中融入我國文化的積極內涵,這樣,我國的文化可以由學生的介紹實現(xiàn)向外的推廣。第二是引領學生把握中國文化的精髓。現(xiàn)階段,很多學生對中國文化有大致的印象,但是談及文化精髓,較多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其實,真正地了解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要掌握其精髓。在英語教學中,老師要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基于“道”和“德”的文化底蘊,讓學生了解到儒家文化不僅有“仁”和“禮”這樣的深刻內核,更有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人格尊嚴的維護,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包容、開闊的胸懷,這也是如家文化所倡導的。簡言之,中國文化內容駁雜,老師基于教學過程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精髓做更深刻的了解,讓其明白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肯定和認同必然會有所提升,其傳播文化的意識也會不斷地強化。第三,對學生做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培養(yǎng)。在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青年人的價值觀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群體本位向個體本位取向做偏移。其二是單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偏移。其三是理想主義取向向世俗性、物質性取向的偏移。這三種變化使得很多大學生對中國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卻全盤接收。中國文化一直強調兼容并蓄,在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中,中國文化可以改變,可以吸收更多的內容,但是其本身的文化特質不能被否定,這是中國的根,是漢民族的魂,對其做否定這于我國的未來發(fā)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通過文化教育、文化選擇等讓學生有更加積極的文化心態(tài)和文化視域,從而使學生具備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第2篇: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英語教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成了全球通用語,并在國際事務、因特網、文件處理軟件、英語教學產業(yè)等領域占絕對優(yōu)勢。英語在世界信息流中的壟斷地位使人們對該語言工具產生了依賴,熟練地掌握英語已成為發(fā)展中國家強烈的社會需要,美英等西方國家借此推行語言和文化霸權。在當前西方文化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中國文化正面臨著失語與失聲的困境,如何對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并在其中真正贏得一席之地?大學英語教育與中國文化教

育如實現(xiàn)成功對接與完美結合,將最終為中國文化的發(fā)揚光大起到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學之中宣傳中國文化,堅持文化的民族特性

大學英語教學中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幾乎為空白,這非常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實現(xiàn),不利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補,對我國對外交往起到了限制性作用。有專家預測,再過幾年我國學習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母語國家的總人數,而各類英語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習俗方面的內容介紹,這種目的語文化的輸入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掌握英語,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但是,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故文化是具有階級性的。因此,在中國本土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僅靠輸入目的語文化是不夠的,就交流的雙向性而言,本土文化的融入同樣至關重要。

筆者曾在幾所大中專院校作過一次包括筆試、填寫問卷、面談等形式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76 %的學生可以用英語簡單地介紹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等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或通過英語了解美國總統(tǒng)、英國女王、搖滾歌星等;但是,僅有11.8 %的學生會用英語表述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和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更多的學生不懂如何介紹中國的文房四寶、燈謎對聯(lián)、京劇武術、四大發(fā)明等。這些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表達技能和具備用英語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而無法用英語進行文化的雙向交流會使學生的自信自尊和積極性受到打擊,繼而影響英語學習進程中的良性循環(huán)。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只有參與國際交往、介紹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領略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才能贏得其他民族的信任和尊重。而用英語介紹宣傳中國文化的能力又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從單一的目的語文化語言輸入拓展到雙向的文化交流,通過對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的對比參照,學生能更深刻準確地理解英語,更恰當得體地使用英語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讓英語充當加深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媒介。因此,教師不能一味強調英美文化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以致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迷失自我,而是應該在輸入目的語文化的同時,培養(yǎng)訓練學生用英語宣傳中國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曹順慶先生曾在上世紀末提出了震驚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失語癥”。雖然最初他是針對中國文藝理論界而提出的,但這一診斷卻具有普適性:不僅是中國文論界,還有中國文學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統(tǒng)統(tǒng)都患上了嚴重的“失語癥”。這種病癥的癥狀是:在與西方同行交流時提不出自己獨特的理論觀點,發(fā)不出自己獨到的話語聲音,其言說的方式、內容和用以言說的術語都是西方的。而稍加反思,則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當前學界中國文化精神嚴重缺失的明顯表征。在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由于上世紀初的“五四”文化運動,以及其后的“”兩次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盤否定和徹底打倒,民族傳統(tǒng)文化幾乎喪失殆盡。而隨著中國國門的洞開,西方文化猶如潮水一般涌入。它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由于在許多場合下中國民族文化的“不在場”或聲音微弱,致使西方文化逐漸滲入到中國文化的整個肌體,并占據了上風,同時也開始了它對中國文化的“殖民”:先是“他者殖民”――西方文化對中國強行殖民,此時的中國尚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尚有反殖民之舉;而后是“自我殖民”――中國文化在無意識之中已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切并自覺維護后者的利益,而且在言語、思維、理論方面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中國作為崛起的發(fā)展中大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在不斷加深的國際交往中,中國人應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與其他民族平等對話。英語教師要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在開展文化教學時積極調整教學思路,增強民族意識,提高文化自覺性,避免民族文化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和走向文化殖民,這有賴于強化文化認同危機,變被動為主動;要有健全的文化心態(tài),堅持文化的民族特性,自覺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推進文化的整和,重視和促進文化更新。

二、英語教學中要加強語言文化的平等意識

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已經意識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緊密關系,但往往沒有意識到本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也應該貫穿于英語教育的全過程。所以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滲透中國文化元素,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態(tài)度,從而使其進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材(包括英語專業(yè)教材)只注重對西方的言說與陳述,使學生對西方語言與文化的表述比較熟悉、熟練;但是當他們在介紹自身民族文化時,由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陌生特別是用英語表達的困難,他們常常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而這不能不說是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設計偏差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因此,鑒于以上重要原因,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增添中國文學文化內容是應該而且是必須的。在編寫大學英語教材時,應邀請西方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專家、中國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專家、比較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專家,以及翻譯方面的專家,大家通力協(xié)作,這樣就可以集思廣益,共同商榷,以盡量科學合理的方式編撰好教材,使大學英語教材真正起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

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既具備豐富的西學知識,又有著深厚的中學修養(yǎng),同時還必須懂得一些比較文學學科的原理與理念,這樣才能比較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意識到文化的世界性。文化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之別,每一種文化都適應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都發(fā)揮著自己應有的作用。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都處于動態(tài)的進化過程之中,既有優(yōu)點,又有不完善之處。因而中西文化在交流過程中應該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在全球化時代教師更需引導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和合作、學會理解和關心他人。英語作為國際化語言應為不同的文化交流服務。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貫徹文化生態(tài)觀

在全球化時代英語文化的廣泛傳播使英語國家的節(jié)日、食品、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在眾多發(fā)展中國家流傳開來,并成為一種國際時尚。因此,要保持語言文化的生態(tài)化,大學英語教材首先要進行改革,即貫徹語言文化生態(tài)觀的教材應不僅提供英語國家的文化材料,還應包括相當部分的非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材料。滿足學生文化知識需求的最好途徑是廣泛閱讀非母語的英語文學作品,徹底改變過去只讀英美文學作品的做法。因為有些文學作品的文體陳舊過時,語言也不規(guī)范,不利于學生進行有效的文化信息輸入,而有些非母語的英語文學作品卻更適合在教學中使用,因為這些作品是面向全世界讀者,能扣緊時代的脈搏,作品中描述的場景更具有普遍性,文體更明晰流暢。閱讀不同國家的現(xiàn)代英語作品更有助于中國學生了解他們的價值趨向、思維方式和交流策略。同時教師還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引導學生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英語文化,積極地準備和來自非英語國家的人們交際,同時借鑒英語文化和非英語文化中的精華,發(fā)揚和充實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這是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很重要的一環(huán)。充實英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是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兼容并舉,學會用英語得體地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長期以來,人們對母語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印象深刻,卻忽略了在以跨文化交際為目標的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同樣可以發(fā)揮其正遷移的效應。要強化文化生態(tài)化意識,弘揚民族文化傳統(tǒng),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世界不同文化的精髓,加強優(yōu)秀漢文化的對外傳播。如在課程設置上,要有針對性地開設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的英語課程,通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對比,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與責任心,并指明中國文化對現(xiàn)實社會的指導意義,這不僅是英語教學的重點,也應成為新聞傳媒界和其他相關領域努力的方向。另外,學??啥ㄆ陂_辦各國文化講座或文化節(jié),邀請研究不同文化的專家教授發(fā)表他們在文化領域的見解,鼓勵教師舉辦各種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講座,讓學生領略世界文化的魅力;互派留學生也是文化交流、學習借鑒其他文化的好方式。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注意了文化差異,以后就能更順利地在學習、工作、貿易、旅游、生活中進行交流。

總之,英語并非只與某一種特定文化相連而疏遠其他國家文化的語言,學習者應當意識到文化的世界性,學會用英語表達多種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觀點。畢竟每一種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沒有優(yōu)劣之別,都應得到保護和發(fā)揚。但就我國的英語教育界而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學英語教育這塊目前教育面最廣、教育時間最長、國家和師生投入最多的陣地實施中國文化教育,這樣既可以切實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素質,既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致淪為西方文化的忠實“奴仆”,也可以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語言技能的訓練并行而不悖。

參考文獻:

[1]Bailey & Borlach,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5.

[2]Crystal,David,English as an Global Language,F(xiàn)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 Phillipson, R.LinguisticImperialism, 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7]黃長著.網絡時代的語言競爭:文化生態(tài)學的思考[J].國外社會科學,2001,(1).

[8]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第3篇: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范文

【關鍵詞】節(jié)日文化 多元化 互滲影響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中美節(jié)日的不同文化淵源

中國節(jié)日文化是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而來的,是中華民族的璀璨遺產。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從西漢傳延至今。春節(jié)也叫“過年”,相傳在古代,有種叫“年”的野獸,在冬天跑到村莊獵殺村民,后來村民發(fā)現(xiàn)了“年”害怕三種東西:紅色、火光、響聲,于是就在家門口掛上紅色的桃木,架起篝火,敲打鑼鼓,“年”就被擊退了。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便有了“過年”的風俗。春節(jié)流傳至今,已成為了我國民間最盛大的節(jié)日。如今,中國過年有了更多的形式,例如除夕之夜共同守歲,祭奠祖先。飯桌上擺有餃子、鯰魚、年糕、湯圓等具有象征性的食物,祝福聲聲入耳,一片祥和歡快的氣象。

美國的歷史雖短暫,但有其獨特之處。我們可以通過美國的節(jié)日來了解這個國度的一些文化。據《圣經》記載,人們將耶穌誕生的日子作為西方的圣誕節(jié)。基督教徒的英文是Christian,基督教的英語是Christianity,耶穌是Jesus Christ。而圣誕(Christmas)這一詞就是由耶穌(Christ)和教會的禮拜儀式(mass)構成的,所以圣誕節(jié)就有了特殊的含義,即普天同慶耶穌的誕生。圣誕這天,所有的基督教徒都會舉行特殊的禮拜儀式。西方的圣誕節(jié)形式多樣,在這一天,人們會裝扮象征著伊甸園的“樂園樹”,樹上掛著的小甜餅象征贖罪,點亮的蠟燭象征耶穌,寄寓著希望、感恩和對新年的憧憬。

中美節(jié)日文化在時序、信仰、文化內涵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是時序的影響。對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而言,時序的構成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發(fā)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而在美國的文化節(jié)日中,時序更多是反映了文藝復興后,人性的回歸以及西方的。

其次是信仰來源。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神,更傾向于一種為我所用的“神”,希望神靈庇佑整個家族。相較于個人利益,中國人往往更注重家族和集體的利益。春節(jié)期間,家族團聚,親友互致新春問候。而在經濟發(fā)達的美國,人們十分注重宗教活動?;浇淘诿绹说男闹杏兄袷サ牡匚弧T诨浇掏叫闹?,神有著極為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他們認為人類的生命是一個過程,人內心的善惡始終都在神的監(jiān)督和約束之下。

再次是文化內涵方面。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加上以家庭為紐帶的經濟模式,決定了中國節(jié)日文化更加注重集體的力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秉承了以長輩為中心、以血緣為基礎的倫理道德體系。春節(jié)宴席,長輩往往位于上坐;除夕夜,要在長輩的帶領下祭祀先祖。與中國擁有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不同,美國在獨立戰(zhàn)爭以前,與中國的思想環(huán)境大為不同,更沒有建立起以血緣為基礎的倫理道德體系。受到文藝復興浪潮的影響,西方節(jié)日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注重群體的外部交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雖然分屬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但作為本國最盛大的節(jié)日,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無論是圣誕節(jié)還是春節(jié),都是合家團聚的日子,都是人們對內心喜悅之情的表達。西方圣誕節(jié)的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歌等,無不洋溢著喜悅。全家坐在圣誕樹旁共享圣誕大餐,代表了一種西方式的團聚,這和春節(jié)又有諸多相似。春節(jié)時,人們貼對聯(lián)、貼窗花、掛燈籠、放鞭炮,一起守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這是中國人表達團聚的特有方式。

圣誕節(jié)和春節(jié)都是一年之中辭舊迎新的重要節(jié)日。在中國,過年前全家會進行大掃除,不遺余力地清掃各個角落,代表著一掃過去的陰霾,奔赴下一個新的開始。節(jié)日期間,大家會換上新衣服,代表新的開始。夜晚,全家團聚在一起,聽倒數的鐘聲,許下美好的祝福和對新年的期盼。在美國,為了慶祝圣誕節(jié),人們會準備好色彩繽紛的糖果,裝扮絢麗多彩的圣誕樹,在平安夜互贈賀卡,互道祝福語。

中國的春節(jié)為美國帶來了新鮮的文化血液,美國的圣誕節(jié)也帶動了中國的文化潮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圣誕節(jié)正在日益帶動中國的文化潮流。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在我國,圣誕節(jié)成為了一個新興的文化和消費符號。每逢圣誕節(jié),中國也會同時出現(xiàn)“圣誕熱”,各大商場都擺滿圣誕樹,圣誕老人,整個城市充滿濃濃的圣誕氛圍。圣誕節(jié)不僅帶動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也帶動了中西方文化的互相了解、融合。

同時,以春節(jié)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在改變著美國的文化生活。每逢春節(jié),美國不少地方彌漫著春節(jié)的氣息,時代廣場上著名的廣告牌也在播放著春節(jié)的拜年廣告,許多地方以煙花慶祝新年的到來,商場的櫥窗上貼著中文的“新年好”,街區(qū)處處播放著中國的新年歌曲,濃厚的中國風讓美國民眾耳目一新。以此為文化傳播的端口,春節(jié)在美國風靡的同時也宣傳了中國文化,加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根基深厚,經過幾千年的代代相承,春節(jié)早已凝結成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文化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不容小覷。我們可以借助中國文化善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把握大局的優(yōu)勢,將中華文化宣傳到世界各地。同時,我們還要增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聯(lián)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極其深厚的內涵。春節(jié)映射著協(xié)調人際、增加凝聚力的道德思想。而以美國圣誕節(jié)為代表的節(jié)日文化,則注重愛的傳遞,營造平等、自由、愉悅的氛圍。中美兩國之間可以增進文化交流,促進融合,從而創(chuàng)造更好的節(jié)日文化。

此外,圣誕節(jié)也是中國青少年學習英語的大好時機,學??梢越M織圣誕交流活動,讓美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過圣誕節(jié),既有利于學生了解圣誕文化,又有利于了解美國人民的交流方式和英語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文化交流活動還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在實踐中獲取知識,不是只拘泥于英語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更加“接地氣”地進行交流學習。

以節(jié)日為中心的文化交流,可以促進國際之間的融洽關系。中美文化的本質不同,中國人崇尚“以和為貴”,在交往中和顏悅色、謙虛有禮。而美國人崇尚平等自由,在交流中熱情隨性。當然,異國文化交流中難免有摩擦和分歧,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地了解他國的文化,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如此才能有效避免跨國交流中可能出現(xiàn)的尷尬。通過圣誕節(jié),我們可以了解美國人民慣用的稱呼方式、寒暄習慣、基本禮儀以及美國基督教徒的信仰,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大好機會。作為文化的橋梁,圣誕節(jié)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美國人浪漫、自由的精神。而中國人的友好、謙虛、知禮則能夠向世界詮釋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價值理念。中美節(jié)日的互相交融能夠讓兩國人民更加親密,使文化得到發(fā)揚。而節(jié)日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的發(fā)展,也將是世界人民慶祝節(jié)日的大趨勢。

中美在節(jié)日上總體有著較大的差異,傳統(tǒng)節(jié)日積淀了各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在享受自己國家節(jié)日文化的同時,不妨感受一下他國的節(jié)日文化,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進步。

(作者分別為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薛曉萍:《從中國人過西方節(jié)日談中西文化交流》,《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第4篇:中西文化節(jié)日的差異范文

A. 民族節(jié)日是不同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產物

B. 民族節(jié)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C. 民族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D. 經濟生活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重要影響

2. 2014年“京杭大運河”將作為世界上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各國之所以重視文化遺產的申報與保護,是因為文化遺產( )

①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現(xiàn)代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 ②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③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④其存在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xiàn)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 法國媒體的報道通常不夾帶他國文字,因為他們認為使用本國文字就能把要說的表達清楚。我國媒體卻出現(xiàn)諸多如TQC(全面質量管理)、CCTV這樣的表述,反而讓很多人不明白。有語言文字專家指出:這不好。這種觀點是在呼吁國內媒體( )

A. 需要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

B. 需要做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C. 需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 需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4. 母親節(jié)(5月9日)怎樣表達對母親的愛呢?日本人送給母親紅石竹,泰國人送茉莉花,大多數國家通常送康乃馨,而中國人則以特有的方式表達濃濃的親情:在這一天,人們會送給母親鮮花、蛋糕、親手烹制的飯菜等禮物。這說明( )

①文化具有多樣性 ②文化無國界,民族節(jié)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漸消失 ③文化影響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為 ④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2013年暑期檔最受期待電影榜首《鋼鐵俠3》由迪士尼公司出品,在中國上映的頭五天,收入已近4億元人民幣,占同期總票房的82%,讓同期電影成為了炮灰。上述數據說明( )

①外來文化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②要增強我國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③文化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④文化交流是繁榮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徑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 文化交流像“茶與咖啡的對話”: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對茶的喜好并不妨礙我們也嘗試一下咖啡,對咖啡依戀也不妨品品茶的韻味。這啟示我們文化往來應( )

A. 平等交流、相互借鑒

B. 積極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

C. 相互尊重、推陳出新

D. 尊重發(fā)展好本民族文化

7. 鄭和首次下西洋距今已有600多年,600多年前鄭和七次率船隊浩浩蕩蕩駛入大海,歷時28年,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傳播中華文化的先河。下列關于文化傳播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文化傳播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現(xiàn)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文化傳播的唯一手段 ④從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過程都受到流傳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廣泛影響與孔子設立私學、廣收門徒密切相關,這是因為( )

①教育是文化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②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9. 明朝以后,東北地區(qū)俗稱“關東”,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關東謀生被稱為“闖關東”。他們對東北的文化變遷產生了極大影響?!瓣J關東”屬于文化傳播途徑中的( )

A. 商貿活動 B. 人口遷徙

C. 教育 D. 口語傳播

10. 2013年1月“微信”注冊用戶突破三億,其支持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僅耗少量流量,適合大部分智能手機。從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角度,下列對包括微信在內的網絡交流方式認識正確的是( )

A. 意味著舊的文化傳播方式的徹底消失

B. 能夠日益顯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C.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fā)展的決定因素

D. 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

11. 從“歡樂春節(jié)”到上海世博會,從俄羅斯“漢語年”到意大利“中國文化年”,從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jié)”到瑞士“文化風景線藝術節(jié)·中國主賓國”活動……中國不斷加強與其他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利于( )

①加深理解,密切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②促進世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③促進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發(fā)展 ④博采各國文化的長處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 在參觀反映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需要確定一組體現(xiàn)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張的關鍵詞。你認為下列各組中最準確的一組是( )

A. 相互借鑒 加強融合 維護文化安全

B. 和平相處 文化滲透 提升文化軟實力

C. 尊重差異 理解個性 弘揚傳統(tǒng)文化

D. 相互尊重 和睦相處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3. 針對當前影視泛濫的古代格格、后宮爭斗、皇帝、皇太子秘史等。有識之士擔憂:中國文化,特別是文藝將何去何從?下列對傳統(tǒng)文藝認識正確的是( )

A. 中國傳統(tǒng)文藝以古代典型建筑為代表

B. 中國傳統(tǒng)文藝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C. 傳統(tǒng)文藝的造詣,現(xiàn)代人是很難突破的

D. 對傳統(tǒng)文藝要堅決拋棄

14.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基本特征。這啟示我們( )

A. 傳統(tǒng)文化是優(yōu)秀文化,應全部繼承和發(fā)揚

B. 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

C. 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應繼承和發(fā)揚

D. 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自覺地加以取締

15. 北方封閉華麗氣質的京式四合院,苗族開敞的吊腳樓,傣族秀麗的竹樓和黃土高原的窯洞,蒙古族的蒙古包,云貴高原及廣西地區(qū)的干闌建筑、石頭寨、風雨亭等,這些姿質各異的建筑,這些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建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建筑文化,給人以強烈的感性沖擊。由此可見( )

①文化的多樣性主要表現(xiàn)在民族建筑的多樣性②建筑是一種凝固的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③建筑是民族的文化記錄,是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標志④傳統(tǒng)建筑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護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6. 沒有本民族的靈魂又何來創(chuàng)新?經典的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娛樂片,除了名字與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的面目全非了,這算是創(chuàng)新嗎?當下,最重要的是讓中國人都熱愛和熟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而并非無厘頭的創(chuàng)新。網友的觀點表明( )

A. 創(chuàng)新要立足于社會實踐

B. 創(chuàng)新要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

C. 創(chuàng)新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D. 創(chuàng)新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

17. “尊古而不泥古,創(chuàng)新而不忘古。”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①繼承傳統(tǒng)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必要前提 ②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與動力 ③文化創(chuàng)新離不開社會實踐 ④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發(fā)展的世界體系中,仍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據此回答18~19題。

18. “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當前我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和諧”與中國古代的“和諧”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對我國古代 的繼承。( )

A. 傳統(tǒng)建筑 B. 傳統(tǒng)文藝

C. 傳統(tǒng)習俗 D. 傳統(tǒng)思想

19.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諧、和睦、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處、家和萬事興,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發(fā)展的世界體系中,仍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這啟示我們( )

A. 傳統(tǒng)文化是優(yōu)秀文化,應全部繼承和發(fā)揚

B. 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

C. 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應繼承和發(fā)揚

D. 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自覺地加以取締

20. “只要您身懷絕技,富有創(chuàng)意,擁有夢想,您就是我們要找的人!”“無論您的五官會跳舞還是脖子會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絕活,就有機會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臺。”從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其強調了( )

A. 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博采眾長

B. 人民群眾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體

C. 文化市場的多元化發(fā)展

D. 要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引導

21. 清代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說:“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見妙景,便會妙手寫出來……無他,只因他妙手所寫純是妙眼所見,若眼未有見,他決不肯放手便寫,此良工之所永異于俗工也。”這段話表明( )

A.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B. 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C. 社會實踐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來源

D. 藝術創(chuàng)新要通過偶然把握必然

22. 《唐山大地震》在創(chuàng)作拍攝上借鑒了國際上災難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并將傳統(tǒng)特技和數字科技有機結合,使影片有了相對完美的藝術和技術呈現(xiàn),再現(xiàn)了當時的景像。這說明( )

①文化形態(tài)更替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

②創(chuàng)新推動著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

③現(xiàn)代高科技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動力

④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博采眾長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3. 《梁祝》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用西方的音樂形式詮釋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和特點,是實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新的藝術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這說明我們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時,要堅持的原則是( )

A.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B. 交流、借鑒、融合

C.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D. 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24. 2013年2月11日是中國《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5周年紀念日。《漢語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通行的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拼寫漢語。這是( )

A. 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中西文化趨同的表現(xiàn)

B. 弘揚傳統(tǒng)文化,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表現(xiàn)

C. 借助大眾傳媒,促進中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表現(xiàn)

D. 吸收借鑒外來文化,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的科學嘗試

25. 2013年6月9日,武漢東湖端午文化節(jié)精彩啟幕,除了“品飄香糯粽”、“看龍舟競渡”、“觀祭祀大典”等傳統(tǒng)活動外,中華兒童畫龍舟大賽、“艾”相隨大型民俗相親會也受到廣大游客歡迎。這表明( )

①傳統(tǒng)民俗具有繼承性 ②傳統(tǒng)文化要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③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展的基礎上繼承 ④文化發(fā)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6.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大量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實物流失,亟待保護。搶救和保護涉及到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立法保護。2012年12月1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實施。這部法規(guī)對于全面推進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實現(xiàn)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請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出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的重要意義。

27.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先祖,黃帝陵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是軒轅黃帝逸仙之日,也是中華兒女拜謁人文始祖的傳統(tǒng)祭日。2012年10月23日, 來自海內外的萬名中華兒女聚集在黃帝陵前,舉行盛大的 “壬辰重陽兩岸同胞祭祀軒轅黃帝典禮”,祭拜共同的祖先黃帝。對此,有人認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會的落后習俗,現(xiàn)在都21世紀了,再舉行這種祭祀儀式毫無意義。

你如何評價上述材料中的觀點?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你的觀點。

28. 2013年6月7日歐洲部分孔子學院聯(lián)席會議在意大利舉行。來自歐洲19個國家的72所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的大中學校校長、中外院長以及部分中國合作院校的代表匯聚一堂,互相交流辦學經驗,共商孔院發(fā)展大計文化的交流作為一種“軟實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大國普遍重視利用文化手段來展示本國文化,宣傳自己的價值觀,提升本國的影響力。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主動置身于國際文化交流之中,是責任,也是使命。

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是責任也是使命。作為當代中學生,你認為怎樣做才能不辱這一使命?

29. 材料一 目前,我國相當多的文化產業(yè)生產過程仍沿用傳統(tǒng)手段,與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加快推動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在影視、出版、演藝等領域的運用,提高工藝創(chuàng)意內涵和技術裝備水平,改造、升級傳統(tǒng)文化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是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材料二 發(fā)展文化產業(yè)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xiàn)實生活,提高文化產品質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發(fā)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