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關鍵詞:當今大學生;思想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改革

大學生一直以來都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經濟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極化、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然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也是當今世界的最大威脅,等等。面對機遇與挑戰(zhàn),為確保國家與民族興旺發(fā)達,黨和國家確立全面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無疑是正確的,而其中,大學生這個群體則肩負起了舉足輕重的責任,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更是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1當今大學生的思想特征

今天,我們大學的校園里,已經基本上都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的到來無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1978年黨的確立中國開始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而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此中國大地上開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今天校園里的大學生們正是在這樣的大時代大背景中成長起來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不斷完善,我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態(tài)勢。望眼一看,今天的大學生們,人人擁有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已經達到了相當普遍的現象,他們成長于網絡信息化全面到來的時期,他們有了更多平等對話、與外界了解溝通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解放,因此今天的大學生思想活躍,強調平等與自由,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創(chuàng)新意識更強,其價值取向也越發(fā)多樣化;然而另一方面,快速的經濟發(fā)展,也使得一些大學生思想中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人生活作風奢侈,道德淪喪,誠信缺失,精神空虛。其次,從80年代開始,我國即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今天“90后”的大學生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成為了特殊的一代,他們承擔著家庭所有的期待,而家庭成員所有的愛給予一人,極易造成對孩子的一種溺愛,這也使得這批大學生們在思想特征上呈現出:獨立意識較差、對家庭依賴性較強、自私、追求個性、集體意識較差、強調自我、心理承受能力較為脆弱、抗挫折能力較差,等等。另外,在1999年開始的“擴大普通高校本??圃盒U猩藬怠钡慕逃母镎呦拢沟么髮W的精英教育變?yōu)榇蟊娊逃?,而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日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強烈的競爭壓力給今天的大學生帶來些浮躁,學生們的思想也變得更實用主義——拒絕一切無用的學問。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向

俗話說,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今天的大學生,交流都多用電話、微信、QQ等方式,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難以想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理論灌輸和道德說教還能對學生起多大的教育作用。了解掌握當今大學生的思想特征,針對他們更看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對社會熱點問題通常會極速關注,做事情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等特點,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以學生為本,因勢利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1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認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社會意識和思想成熟、人格健全、心理成長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作為大學和教育者強加給學生的一種單純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持有這種想法,是無法真正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這個認識很關鍵,因為只有教育者自己提高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明白其內涵,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這一點,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容易忽視的。

2.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

2.2.1黨團知識的宣講始終放在第一位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而今天的大學生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其中許多人都已沒有了危機意識,安于享樂,沒有目標,沒有信仰。加強黨團知識的宣講,使大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到學習的動力所在,具有重要意義。

2.2.2加強法治安全宣傳教育如今法律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素質也被視為21世紀人才當有的重要素質之一。然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依然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們經常會看到例如校園傷害事故頻發(fā)、大學生陷入傳銷組織、大學生吸毒進而引發(fā)社會犯罪、大學生做網絡直播傳播等等新聞。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對大學生來說也算迎合了他們希望獲得實用性知識的需求,懂法律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保護自己。

2.2.3將就業(yè)指導、職業(yè)規(guī)劃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當中

大學生畢業(yè)就業(yè)問題已成為大學生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因為這是他們讀大學最切身的利益所在。將就業(yè)指導、職業(yè)規(guī)劃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當中,正是體現了“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服務理念,切實感受到他們心中所想所慮,幫助他們開啟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我想這是每一個大學生心中最大的愿望。

2.2.4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隨著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心理健康問題也開始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大學這座象牙塔里,也時常會發(fā)生學生跳樓,學生患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等情況,而這背后正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發(fā)生了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缺少心理健康這重要的一課,這也是與時代接軌。

2.3積極拓展網絡教育平臺

當今的大學生追求平等與自由,交往交流方式多樣,例如電話、微信、QQ、郵箱、微博、MSN、貼吧等,他們擅長自由的選擇興趣相投、思想接近的網絡虛擬群,在這些平臺上盡情的展示自己的個性,發(fā)表個人言論,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喜歡通過網絡了解社會資訊,發(fā)現新鮮事物,自主學習。那么要想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時機,搶先占領網絡新陣地,創(chuàng)新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公眾號,經常在微信平臺上一些發(fā)人深思、有教育意義的文章給學生們看;又例如利用微博平臺,就社會熱點、時事問題,及時與學生平等自由的互動交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觀點。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大大拉近思想政治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而當學生有思想疑惑時,也能及時為學生解答,具有時效性。

2.4教育形式的多樣化

傳統(tǒng)的組織大學生們齊刷刷的坐在教室里上思想政治教育課無疑是落后的一種教育方式,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還應從教育形式上去創(chuàng)新??梢越M織學生們就社會時事開展演講發(fā)表個人觀點、或是相互辯論;也可以讓學生們觀看相關教育的視頻錄像圖片,那樣比看文字的教育文章更生動,更吸引人;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貧困偏遠地區(qū)支教等等,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感,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還可以定期舉辦例如法治講座、定期開展主題班會等等活動。

2.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濃厚的校園氛圍

高校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氛圍,我認為可以從豐富學生在?;顒幼銎?,例如組織舉辦相關主題的征文比賽、文藝表演比賽、體育比賽;在校園內設置名人雕塑、格言警句、榜樣欄、文化櫥窗等宣傳陣地,使校園環(huán)境充滿積極向上、激勵的氛圍,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間,滲透性強,不知不覺,使學生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我們知道,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否能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也將永無止境,在探索的路上,堅持一切以學生為本,跟隨時代潮流,積極拓展網絡教育新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將深入人心,取得實質性突破,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陳方程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一、大學生代際特征

(一)實用、功利、理性

90后大學生價值觀念總體發(fā)展傾向于積極、理想和注重精神生活,在學習與生活中較為務實,在面臨選擇時也會出現價值觀念的矛盾和沖突。在處理國家、個人和集體利益時,仍然能夠顧全大局從國家、集體角度考慮問題,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更加關注個人生活領域、個人發(fā)展和個人利益。這些體現在處理理想和現實的關系時,更加務實更加傾向于尋求現實的目標,更加注重對現實問題的實際解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90后”大學生習慣于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因此他們獲得各種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視野更加開闊,接受新知的能力更強。

(二) 個性十足,抗挫能力不足,自我意識強

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充滿活力,喜歡追求時尚。這些孩子們大多受到家長較多關注并被賦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們思想上又不喜歡太受約束和管教,因此他們充滿著很強的優(yōu)越感卻又有很多人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如若在學業(yè)上受到阻礙、愛情上受挫等,往往不能正確的對待,難以承受造成心理失衡現象,甚至做出不可預知的事情。另外,90后多是獨生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和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往往會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人際關系等,團隊協(xié)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 大學生代際特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 關注并把握大學生代際特征

每一代大學生,每一屆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不一樣,所處的歷史階段不一樣,所遭遇事件所處的年齡和發(fā)展階段也不一樣,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代際特征。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面對不同代際特征的大學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作為高校輔導員,在這個教育過程中應關注和正視不同代際特征的大學生,正確進行把握,為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二) 采取合適的教育方法與手段

不同代際特征的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樣的。90后大學生成長于更為多元化的時代,他們對社會的要求更為多元自主。在教育過程中,他們對系統(tǒng)理論教育活動缺乏興趣,更傾向于雙向互動和主動參與的活動。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他們更具懷疑精神和敏銳的創(chuàng)造性,不再唯權威唯教科書為唯一。因此,要對這批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課堂為主教學場所課內外相結合、從說理教育到心理疏導、從單一到多元、從認知到人格、從理論到實際等等,符合大學生際代特征。

(三) 發(fā)揮代際特征的優(yōu)勢

每一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既包含了其成長的優(yōu)勢,又存在著成長過程中的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分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把握。高校輔導員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取長補短,發(fā)揮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優(yōu)勢,同時努力彌補其成長過程中的不足,使90后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全面和均衡發(fā)展。

(四) 促進代際特征全面綜合發(fā)展

在大學校園,每一代大學生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雖然各代大學生處于不同的校園空間,但彼此影響。這就要求高校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把本時代大學生代際特征作為一個發(fā)展的大背景看待,也就是把它放在與其他各代?l展相聯系的視角來全面綜合的考慮本世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三、 大學生代際特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討

(一) 充分發(fā)揮學校主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不管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學生代際特征如何,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應以學校為主體進行。學校為主體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很多優(yōu)點,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完整、重視專門機構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目的明確計劃性強等等。如今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態(tài)向科學和學科轉化、由權威向雙向互動轉化、教育形態(tài)向制度化體制化轉化等等。今后高校輔導員在進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時候更加注重間接、隱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對校園文化、哲學等方面的教育,這些做法不僅利于傳播正能量而且學生易于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兼具開放性和適應性

當前代際特征下的大學生典型特點是強調自我表現、珍視個人自由、注重民主參與、注重實用與追求現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具有一定開放性能夠適應學生代際特點,又要能夠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

(三)重視共識性教育

在多元價值共識并存于同一時期的現在,新生代大學生代際特征發(fā)展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價值共識,即核心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問題。我國對大學生價值觀念教育和發(fā)展的基本趨向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以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為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行不斷深入并踐行,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關鍵詞:階段性 生長干部 思想政治教育

生長干部學員是我軍軍官構成的主要來源,對其所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關系到軍隊的長遠發(fā)展,同時,由于生長干部學員培養(yǎng)具有階段性特征,各階段的思想基礎、政治素養(yǎng)、心理特征有所不同,缺乏針對性、一成不變、大而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存在效果預期差的問題,無法滿足軍隊人才思想政治需求。鑒于此,應著力分層次、分重點,合力提升生長干部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一、在“聚”上下功夫,本科前期著重強化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當個體進入一個新的文化環(huán)境,面臨著新的集體身份選擇時,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思想震蕩。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育引領和塑造生長干部學員的思想體系,強化和加速其對于目前特殊身份的認知和趨同就尤為重要。問題在于,生長干部學員從地方高中畢業(yè)后考入軍校,身份激變,并且在同期畢業(yè)的同學中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使得快速實現身份認同存在難度以及無時不有的阻力。因此,該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擔負的任務即沖破阻力,營造儀式化、符號化軍營氛圍,以身份認同帶動生長干部學員自豪感和使命感的形成。重點或可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聚”軍魂意識。從青年學生向生長干部學員轉變,政治合格是首要條件,而多數初入軍校的青年學生政治立場和信仰基礎模糊且單薄,因此要突出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我軍性質宗旨和根本職能內容的教育,可以通過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增加課程內容和授課教師的含“軍”量等方式,狠抓軍隊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教育,培養(yǎng)聽黨指揮、嚴守紀律的良好軍人品格和崇高的價值追求。幫助生長干部學員認清“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二是“聚”服從意識。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學員普遍民主意識強,有時會不恰當、無意識地夸大民主的邊界,部分學員可能還有不服從管理的情況。因此,一方面要提升科學管理水平、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另外一方面要強化上下級觀念,講清服從意識的重大意義,結合政治工作“三大民主”和民主集中制相關理講授,厘清民主與服從的關系,強化學員“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思想根基。通過對軍魂意識和服從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員深刻了解其所屬的身份特征,自覺將聽黨指揮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素質,強化身份認同。

二、在“實”上做文章,本科后期著重強化理想信念

本科后期,學員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質通常情況下已基本建立,學員逐漸開始思考、了解未來畢業(yè)后部隊工作的相關情況,心理上可能存在著不自信、迷茫、恐懼等問題。此時思想政治教育則需要結合部隊工作實際,有重點地夯實學員思想基礎使其適應未來工作需要。一是夯實吃苦意識。軍人通常工作環(huán)境復雜、條件惡劣,時刻面臨生死考驗,對其身體和心理都提出嚴重的挑戰(zhàn)。因此,吃苦意識是軍人意識的重要內容,也是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必備思想素質。在吃苦意識培養(yǎng)上,隊干部、教員應齊抓共管創(chuàng)造“吃苦機會”,如有效利用日?;A訓練、部隊參觀見學等活動,通過設置科目、增加活動難度等方式,強化吃苦意識、提升吃苦能力,使學員對部隊工作、訓練、生活的環(huán)境、模式、強度能有一個預先的感受和適應。二是夯實血性意識?!坝醒浴笔俏臆娦聲r期提出的“四有”軍人要求的關鍵一環(huán)。而當代生長干部學員多數為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多數未曾經歷過重大挫折、挑戰(zhàn)和考驗,部分人還存在著膽小、怯懦、消極等性格弱點,勇于面對和解決困難的自覺性、堅毅性仍有待提高,應通過榜樣激勵、挫折教育、實踐磨礪等多種手段予以改善。通過吃苦意識和血性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員對部隊工作的難度和強度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了解勝任工作所必須的思想素質,進而自覺地提升心理韌性和血性,提高不辱使命的能力和信心,為理想信念的強化打下堅實基礎。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要素的必然組成部分,它們所具有的單一性、關聯性與內在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關于要素的約束條件,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討論中,三要素說①、三體一要素說②、四要素說③都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要素,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百家爭鳴中為數不多的無分歧問題。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概念已足夠說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本質,沒有必要引進哲學認識論中“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中,有無必要引進主體與客體范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動的始發(fā)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的討論并不試圖用這對概念替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稱謂,或者套用哲學認識論的概念將問題復雜化,而是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及其關系的理論分析,更清晰地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特殊性,確立平等待人的教育管理理念,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是在實際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還沒有發(fā)生時就已經先在地被規(guī)定了的。

因此,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做靜態(tài)描述的時候,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概念說明問題是適當的,更準確地說是夠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實踐過程和認識過程,當我們著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作用的性質時,在描述它們生動豐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情景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對概念就顯得有些詞不達意了。引進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和客體的概念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關系,可以更清晰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質和相互轉化的情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構成的內在運作機制,就其內容指向而論,本質上是認識論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是一個特定的認識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兩大基本要素: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開的內在機制。在這個系統(tǒng)中,就施教過程而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屬性,是實踐和認識主體,其基本功能是主體的功能。他們實現活動的前提,在于正確地認識其教育的對象;其活動的過程,就是同受教育者交流信息的過程,其活動的結果,不但使受教育者的認識有了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也總是同時獲得了新的認識。作為受教育者,其基本屬性,是實踐和認識客體,具有客體的功能。他們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獲取信息、實現認識、檢驗和發(fā)展認識的直接對象。這種主客體性質及其相互作用,已經顯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論本質。

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雙方,都是在社會中生活著的人,實際活動著的主客體關系,是相互的、雙向的關系??腕w也具有主體的屬性,主體也兼有客體的屬性,從而雙方都各具有主、客體二重性。這樣,從地位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受教育者處于客體地位;從屬性來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客體性”的主體,受教育者是“主體性”客體,這就構成了世間主客體關系中最為特殊的一類。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認識論研究的特殊問題。所以,當我們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體要素加以指明和概括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有機整體的主要組成要素,它們是原始的,不加評論的。而當我們超越了實體性論證,進入認識論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所具有的認識論的本質屬性,使我們在闡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tài)過程時,需要引進主體與客體這對哲學概念,以便更加清晰地闡明思想政治教育認識論系統(tǒng)中,主體和客體在它們的對象性關系中,雙方相互作用的機制、過程和運動軌跡。非如此,不能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地位、作用進行深刻的描述和科學的定位,不能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系的特殊性進行深入的哲學反思。

二、受教育者在什么條件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

當我們引進哲學認識論中主體與客體的概念之后,爭論隨之而來,誰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這個問題的討論分歧主要不在于教育者是否可以成為主體,而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能成為主體。重新分析既往觀點、存在問題及諸爭論在方法上的缺欠是走出困惑的關鍵?!皢我恢黧w說”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于主體和客體討論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皢我恢黧w說”可以分為教育者主體說和受教育者主體說。前者認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fā)動者,因而教育者是主體。后者認為教育者是為受教育者的成長、發(fā)展服務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體。單一主體說堅持了教育管理主體的一元論,但因兩種觀點同時否認各自對方的主動性而陷入片面性:教育者主體說片面強調教育者的權威,只看到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并把這種主導作用絕對化,導致否定受教育者的主動性而使教育效果弱化。

受教育者主體說,如美國杜威、柯爾伯格,瑞士的皮亞杰等人堅持的受教育者中心模式把受教育者的作用強調到了一個不適當的地步,否定教育者的主導、引領作用,導致道德自發(fā)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的“雙主體說”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為主客體,從施教過程看,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從受教過程來看,受教育者是主體,教育者是客體。這種觀點是“雙主體說”最普遍的說法。另一種說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符合哲學認識論中關于主體的界定,即雙方都是有意識、有目的、并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認識活動的現實的人。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應該成為主體?!半p主體說”在理論上論證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動作用,在實踐中提升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對發(fā)揮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雙主體說”(包括多主體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相對主體說,它混淆了主客體的基本概念,有泛主體化傾向?!半p主體說”混淆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時的主動作用和進行自我教育時的主體作用的界限?!半p主體說”在實踐中“一視同仁”地對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責任意識,因為教育者是受國家委托承擔對受教育者(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師)代表一種責任和使命。在教育過程中能否達到預期目的,雖然受教育者(學生)起一定作用,但主要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師)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程度,而不是相反。

“雙主體說”模糊了教育者的責任意識。同時,“雙主體說”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變成了兩個主體,或多或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爸黧w際說”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互動交往過程中,通過“主體—客體—主體”的轉化過程實現的,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結成“主體—主體”的關系,即一種主體際關系?!爸黧w際說”中的客體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由客體轉化為主體,與教育者構成主體—主體的關系,這種轉化是在空間中的實在的轉化。“主體際說”的另一種表達即“主體間性說”?!爸黧w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兩種關系的統(tǒng)一: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構成了‘主體—主體’的關系;另一種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復數的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盵1](P359)這里,主體間性說對于客體的表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者認為:主體間性的客體是教育資料。從哲學認識論來看,主體與客體是構成認識過程的一對矛盾,但是主體間性說中所揭示的教育者主體與教育資料客體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主體與教育資料客體的矛盾也很難被理解為是教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教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應該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認識。無論是雙主體說、多主體說、主體際說或主體間性說,問題集中指向的都是受教育者能否成為主體?因此,要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需要重溫以下常識性的知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fā)動者和實施者。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的主體性表現為主導性、創(chuàng)造性和前瞻性。主導性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起主要和支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活動的發(fā)出者、主動者,是積極的、活躍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執(zhí)行者,為達到教育管理目的所采取的行為、措施和方法具有主導的性質;創(chuàng)造性即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勇于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前瞻性是指能夠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現狀,預見受教育者思想的未來發(fā)展,引導受教育者養(yǎng)成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適應的思想政治素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概念的界定,其出發(fā)點是就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來確定的,顯然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動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對象,是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構成工作關系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領域,它也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并通過這種活動賦予對方以自身的規(guī)定性,或者說按照主體的要求去努力塑造對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對象不是物,而是在現實中活動著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不是從人與物的關系上來劃分的,是從人與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與被作用、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相互關系上來劃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客體性表現為受動性、可塑性和受控性。

受教育者一方面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體,另一方面又是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主體,其主體性并不因為受教育者處于客體的地位而被泯滅,這種主體性表現在:第一,受教育者具有明確的自我意識能力。這種自我意識的程度決定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中的投入與參與程度及自覺接受教育的態(tài)度。第二,受教育者具有自我驅動的實踐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們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對象,對自己的教育活動進行支配、控制和調節(jié),發(fā)展和完善自身,以達到自己設定的預期目標。第三,受教育者具有反觀自省的認識能力。即把自己的思想觀念、道德認識作為自己的檢討對象,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和行為動機,認識和評價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的這種自我省察能力是使教育與管理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第四,受教育者具有內在的價值尺度。在對一般事物的認識關系中,內在的標準和尺度只屬于主體一方,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為客體的一方也同樣具有這種“內在尺度”。這一事實應該得到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任意地以自己的價值判斷替代受教育者的價值判斷。上述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主體性并不能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與作用上主體與客體的基本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的討論中,之所以出現單一主體說、雙主體說、多主體說、主體際說或主體間性說等對主體和客體認識上的許多不同理解,主要是分析問題的方法論上存在重大分歧。

因此,要確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從方法論上應有兩方面的約定:第一,要在理論上搞清楚主體和客體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需要采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即在一定階段的研究中將部分從整體中分離出來,以便集中搞清問題。正如不把特定的因果關系從聯系著的因果鏈條中暫時分離出來,就不能最終確定一種現象是原因還是結果一樣,我們不分離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進行分解研究就不能確定哪個是主體,哪個是客體及其它們之間的關系。第二,在考察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時,需從特定的視角出發(fā)確定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可以分解為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連接、相互交融的兩個過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過程和教育對象的接受過程。在考察主客體關系時應該從特定的視角來確定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而不能同時觀照兩個過程。雖然,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過程和教育對象的接受過程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交融的。但正像任何事物的質和量在現實中是相互結合的,沒有脫離了質的量,也沒有脫離了量的質,但我們仍然可以給“質”、“量”、“度”三個概念在理論上做出分解一樣,這種理論上的抽象與剝離對分析問題是必要的和必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過程和接受過程雖然在實際的操作中是不可能分離的過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進行理論上的剝離,確定研究視角是施教過程還是教育對象的接受過程,如果同時觀照這兩個過程,隨意轉換視角,則不能說清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兩種情況下可以成為主體:一是從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的視角來說,受教育者成為主體。受教育者從已有的思想基礎出發(fā),在接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和作用下,對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進行選擇、內化、整合等,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思想認識、品德修養(yǎng),不斷推進自身內在精神素質建設,不斷進行主體重構,實現思想品德的豐富和發(fā)展。二是當受教育者在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由于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乃至教育手段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規(guī)定,而是由受教育者自己根據社會客觀要求設定,自己成為自己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外在教育向內在疏導教育轉化,根據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把外在的壓力變?yōu)閮仍诘膭恿?。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定義來看,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時,它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發(fā)動者和實施者而成為教育的主體。

三、怎樣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性質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一種角色主體。角色主體是說每個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中都占據一定的位置,社會對處于一定社會位置的人規(guī)定了用于表現這種位置的行為模式,并有一定的行為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主體同受教育者之間的主客體關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通常意義的主體相比,它的顯著特點即,它是一種具有“客體性”的主體。它的客體性集中表現在:在它發(fā)揮主體功能時,同時被它的教育對象審視,并且受著社會角色身份的制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任務,為社會所規(guī)定。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角色主體,它的活動,不是純然自主的個人行為,而是為社會所支配。在我國,這種社會力量,就是社會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集中反映在黨的綱領、路線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為黨的綱領、路線所武裝,具有相應的思想認識定勢,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體。

在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是獲得性主體、實踐性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不具有絕對自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師)必須遵守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范,如不能向受教育者(學生)傳播非國家意志的非主流的價值意識。如果違背了規(guī)范性的要求,就喪失了自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必須對黨的方針、政策和具體工作的落實起到保證和服務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動,要接受受教育者的審視。思想政治教育者主體在工作中被受教育者的審視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如: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否具有素質優(yōu)勢,是否有“資格”擔當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否言行一致,一旦受教育者得出思想政治教育者言行不一的評價,就必定缺乏信任感,產生防御機制,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易于溝通、是否平易近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是自查反省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動,在受到社會力量支配、制約和工作對象審視的同時,還借助這種支配、制約和審視反饋的信息,進行自檢、自查、反省,使主體作用成為自檢、自查、反省的對象。比如:是否盡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是否動機純正?自己活動的出發(fā)點與教育管理對象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活動的組織是否合理?效果如何?這種借助社會力量的支配、制約和工作對象的審視作用所提供的信息,進行自我剖析,是一種以自我為對象的認識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客體性的又一個重要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tǒng)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體,然而它的主體使命為社會所支配,它的主體活動處于客體審視和自我檢查反省之中,這就使它同時具有客體的屬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一種帶有“客體性”的主體。[2](P46-50)認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特殊性對于我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更新觀念、改變思維方式、調整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改進教育管理方式、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特性 作用機制 關鍵點和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

(一)時效性

現代社會,多種生活方式、多元價值觀念對教育對象的沖擊越來越大,教育背景越來越復雜,教育對象的思想越來越活躍,它要求必須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tài)、多元價值取向的批判教育,樹立正確的機智觀念,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時代的特征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尋找教育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尋找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點。

(二)針對性

今天高校教師面對的是思想活躍,講求個性、自主性和參與性較強的當代大學生,這就要求高校教師首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加強自身修養(yǎng),加強專業(yè)素質的學習,并對其他學習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加快知識更新,加強自身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高校教師德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高校也應重視和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

在社會轉型期和社會發(fā)展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下,許多大學生把理想和現實、奉獻和索取、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結合起來,既講精神追求,又重功利實惠;既講奉獻社會,也重收獲回報。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新情況,大學生政治學習和道德教育必須與大學生的利益需求以及社會需求結合起來,增強針對性。

(三)實效性

今天的大學校園與社會聯系日益密切,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比過去要強得多,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育,按制定的德育道德標準,以量化手段去考量學生的德行,以為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現實的統(tǒng)一很難達到,導致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這已經適應不了大學生的需要了。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以激發(fā)道德需要為主,而不是以灌輸道德知識為主,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進有滲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調動大學生對道德理念的內在需求。只有喚醒大學生自我需求愿望與熱情,引導大學生參與道德理性思辨活動,啟迪他們積極的理性思維,道德理性認知的目的才有望達成,最終建立起健康文明、自律自求的道德機制。

(四)多樣性

網絡是被人們稱之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煤之后的第四媒體,其影響力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我國,大學生是使用互聯網較多的群體,上網更是大學生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傳播對他們產生著多方位、多層面的深刻影響。

網絡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是廣泛、多方位的,面對一些不利大學生正確道德觀形成的因素,必須抓好網絡思想政治建設,搶占網絡教育陣地,加強正面引導,大力宣傳我們的主導觀念。目前,很多大學都建立了校園網絡系統(tǒng),我們可以把理淪課和思想品德課這兩個課程有效地結合起來,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共同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在平等的網絡平臺上互相交流,互湘溝通,同時也可以快捷、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問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盡量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上生活空間,從而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

(五)社會實踐性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服務社會、增長才干的大舞臺,也是大學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強社會責任的最佳途徑之一,這個途徑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在學校課程學的知識不能只停留在書本和課堂的起點上,只有將內心的認識轉化為社會實踐活動,知行合一,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得到切實的提高。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以使大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社會,逐步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的關系,加強其社會責任感;體驗人民群眾的幸福和艱辛,真正了解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增強對改革開放政策的理性認識,并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生活中,學到勞動人民身上一些優(yōu)良品質,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節(jié)假日與平常相結合,勤工儉學與公益勞動相結合,還可以建立社會實踐教育基地,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服務意識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用一些活生生的具體事例去感染大學生,從而使其精神境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機制

(一)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素質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發(fā)展而來的主體性品質,是人在智慧、道德、審美等方面的系統(tǒng)整合,是人的綜合品質。也就是說,人的素質主要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訓練獲得的穩(wěn)定的、長期發(fā)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素質可以通過學習、教育、實踐而不斷提高,所以素質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身心發(fā)展?jié)摿Φ慕逃?。高校學生的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高校學生具有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所必需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品德、智能、生理、心理等方面。而這些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化是指人學習社會生活技能、規(guī)范,獲得個性,從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它是個體聯系、進入社會的紐帶和路徑。個體通過社會化可以學習、獲得參與社會所必須的價值觀念、基本技能及其思想和行為模式,從而順利地融入社會,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而位于個體社會化關鍵與臨界階段的大學生社會化程度,又直接影響著個體社會化的整體進程,所以,推進大學生社會化對個體社會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大學生社會化就是青年大學生通過在高等教育條件下學習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并在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中內化為個人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產條件下表現且加以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影響與推動大學生社會化的因素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進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很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點和策略

(一)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層次之間的相對性和關聯性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為不同的目標層次,但無論是根據哪種標準劃分的目標層次,不同的目標層次之間都具有相對性和關聯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層次之間的相對性主要是指依據不同標準劃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層次之間依一定條件有同一性,互為存在的前提,又能夠互相轉化,這種轉化也是有條件的,并不是絕對的,完全的轉化。比如按時間劃分的思想政治教育遠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遠期目標必須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達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實施過程中,必須將遠期目標按階段分成無數個近期和中期,然后再把近期目標和中期目標聯結起來,形成目標鎖鏈,再按最近層次,第二層次、最高層次的順序一個個加以實現。這樣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長遠目標的實現。近期目標的作用在于明確而具體,符合集體或個人的現狀,讓人感覺看得見,摸得著,容易產生信心,如果一下子就用遠期目標來要求,會使人感到很難到達而容易失去信心,反而不利于遠期目標的實現。從這一遠期目標近期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之間是相對的并具有關聯性,遠期目標可以分解為無數近期目標,多個近期目標的實現是最終實現遠期目標的必由之路。

(二)創(chuàng)造有利于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

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人的個性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充分利用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并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形成有利于個性發(fā)展的合力。這里著重強調兩點:首先,優(yōu)化教育體制。多年來,我國的教育往往總是強調教育的社會適應性與實用性,偏重對受教育者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他們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必須改變舊的教育傳統(tǒng),以個人和受教育者為本位,以發(fā)展個性為中心,給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以更大的思想和行為空間。其次,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校園文化作為大文化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是在校園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形成的,健康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個性。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知識是直接目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身的獨特個性,就要營造自由爭鳴的學術風氣。對個性異常的學生更應該特別重視加以正確引導,形成團結友愛、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

(三)加強和改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建設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建設,可以包含兩個方面的指向:一是指教育主體,即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之所以是主體,是因為他們不僅是教育的主體對象,而且還因為他們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能動精神的獨立主體。他們自身的這一情況,決定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須把他們作為主體來對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般來講,教育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客體。但是,人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及主體性,從受教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并非被動的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認識基礎對教育者的教育要求進行評價與選擇。通過主體內部的矛盾運動,通過教育內容,調整認知結構和將新知轉化為新質行為。同時,還會以行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雙向反饋式螺旋進程,從這個角度看,受教育者不僅僅是教育客體,也是積極認識和主動行為的主體。”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追求自我完善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過程,即主體教師客體化與客體學生主體化的雙向互動的信息交流過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價值判斷和選擇上集中表現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最為主要的和最為根本的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自身建設。第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思想建設。第二,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理論修養(yǎng)。第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科學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所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積極心理.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一、注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對“模式”問題的研究?!冬F代漢語詞典》將“模式”定義為: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杜=颥F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則將其定義為模型與模樣。由此可知,自然科學意義上的“模式”概念指的是將一定事物通過程式化的處理而成為定型化的活動形式和操作樣式,進而成為處理同類事物時可資借鑒和應用的一般操作樣式。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一概念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認為這里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套典型的、概括的、可重復操作的程序,這勢必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和簡單化理解。確實,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最初意義就在于它能夠提供可重復應用的結構程序。但正如后結構主義哲學家們的理解,“一個事物的能指與所指并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詞語的含義是人們依據意義建構的結果,因而,模式一詞在使用與發(fā)展中已發(fā)生了詞義的變化,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1]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當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及一系列教育原則、策略、途徑和方法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體系。

近年來,我國高校興起了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熱潮。由于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使得它易于在實踐領域給教師提供教育指導,因而很快在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回應,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試圖構建具有自己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教育存在,已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對它的理論和實踐探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究熱點突出表現在對學生的關注。理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主要是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應如何回歸生活和回歸學生本身這兩個主題展開。在名目眾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方向中,影響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方面。它們雖然被人們稱之為模式,但大多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操作體系。我們暫且把這些沒有形成完善操作體系的模式稱之為理論模式,而把與之相對應的已形成完善操作體系的模式稱之為操作模式。

我國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上與國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很重視在提出基本原理的同時設計出供教育實踐者運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策略。1996年價值澄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的拉思斯等人在《價值觀與教學》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價值澄清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策略,此書列舉了“對話策略”等19種策略。而西蒙和柯審鮑姆合著的《價值澄清:師生實用策略手冊》一書對價值澄清模式如何應用于學校教育的介紹則更為詳盡。另外,波士頓大學“倫理與品格促進中心”也提出了促進品格教育的一百種方法。[2]雖然不同的理論學派提出了不同的操作體系,但總的來看,國外對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思路極大地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而且,國外對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建構以理論研究為前提,大多數理論研究又來自建立在對教育第一線的實踐觀察進行總結歸納基礎上的實證研究。這樣,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有鑒于此,我國在立足于本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積極進行本土性探究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外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介紹和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還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查有梁在1993年出版的《教育模式》一書中對教育模式原理作了專門的系統(tǒng)論述,其研究的著眼點在于關注教育問題的解決,對教育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從而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可以把這種方法擴展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來。同時,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還比較嚴重,這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注重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其實效有賴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活動。因此要把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既要發(fā)揮好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fā)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引導、影響和規(guī)范教育對象思想和行為的過程,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表現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一作用發(fā)揮的強弱直接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高低。因此,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重點應是教育者指導下的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內心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育者的價值導向與學生的自主選擇相統(tǒng)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而學生思想的轉變、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關鍵在于學生本身。外部教育只有經過學生的認同,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觀念,再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一過程離不開學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不僅指教育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要大力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而且指在重視學生個體自我教育的同時,要重視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在此思想指導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應主要表現在:一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意志和能力;二要給學生提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團組織、社團組織、學生會、班級等組織的作用和功能。

反思我國現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一是,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實際上大學生已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較為成熟的主體意識,這客觀上要求教育者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他們的主體地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能動的主體和自己行為的承擔者。二是,忽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將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簡單等同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必要的,但知不等于行。大學生經常有大發(fā)議論之“功”,而缺乏實際行動之“力”。他們往往知之不少卻為之不多,或者知而不行、言而不行、知行不一。針對這種情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把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著力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特別是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隱性教育法的運用

隱性教育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充分利用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使學生在情景的交流中、在愉悅的氣氛中自覺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對學校的顯性教育法而言,它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中的隱蔽因素構成的一個立體開放的網狀結構,具有知識性、愉悅性、滲透性、潛隱性和多樣性等特點。而顯性教育法是一種直接的、帶有強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隱性教育將教育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生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和課堂學習等廣闊空間,對學生的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形成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正式的課堂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對學生的思想影響更深遠。

由于隱性教育是一種無意識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按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設置的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味生活,使學生在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思想也能得到凈化和啟迪。這種方法在實施中看不到權威式的訓導,不易引發(fā)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學生參與意愿強烈,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擴大,影響力增強,教育效果顯著。

當代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運用隱性教育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美國哈佛大學每周舉辦多種學術活動,學生從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思維方式。另外,各種各樣的咨詢服務構成了國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許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都參與這些咨詢工作,其內容覆蓋廣泛,機構完善。在國內,由于社會環(huán)境、學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缺陷等因素造成了高校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抵觸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已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隱性教育活動。但同時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把隱性教育法與顯性教育法相結合。強調隱性教育法的無意識教育并不是說顯性教育法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既要靠顯性教育的系統(tǒng)灌輸,又要靠隱性教育的無形滲透。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有意識的顯性教育。另一方面,學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和行為習慣等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很多情況下是所處環(huán)境和氛圍熏陶的結果。因此,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輔相成,既堅持不懈地注重顯性教育法的實施,又注重隱性教育法的運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隱性教育對于受教育者是無意識的,但對于教育者必須是有意識的。教育者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標,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精心策劃和設計,使學生愉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關鍵詞:“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一、“90”后大學生社會人格特質的整體分析

“90”后是相對其他年齡段的群體總稱,他們是在中國社會轉型、經濟快速發(fā)展背景下成長起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的價值觀和思想行為既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又反映著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1]

1.強調主觀感受和自我意識,集體團隊意識薄弱

當前,“90”后大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物質條件比“80”后優(yōu)越,他們大多是家庭獨生子女,一出生就成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庭長輩們的疼愛,很少幫長輩父母做家務,吃苦少,一人被眾多家庭成員精心呵護,與社會接觸較少,在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教育的雙重影響下,“90”后大學生自然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和秉性,考慮事情首先想到自己,與人交談溝通話語中更多的聽到“我怎么樣”、“我如何”,習慣從家庭和社會中索取。他們強調主觀感受和自我意識,此外,在“90”后大學生身上也出現了集體觀念淡化,團隊合作意識薄弱,團隊協(xié)作精神欠缺的人格特征,在溝通和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利一面,會在合作過程中會以自我自居或合作不暢導致活動失敗。

2.熟練精通各種網絡產品,擁有豐富的網絡感官體驗和娛樂經驗

移動互聯時代當今社會最顯著特征,“90”后大學生對互聯網體驗式產品的深入人心,他們具備快速獲取網絡信息的本領,娛樂生活選擇趨向多元化,精通熟練各種網絡產品,擁有豐富的網絡感官體驗和娛樂經驗。同時擴大知識面開闊了視野結識朋友等。但凡事均有兩面性,網絡是把雙刃劍,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自己。由于網絡提供了跨越時空的便利,提供了強大的虛擬互動交流體驗,如果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極易沉迷上癮,認識定位存在偏激偏見,容易形成網絡虛擬人格,產生現實人際交往障礙。

3.在選擇生活方式以實用務實為主,缺乏挫折教育

在當下社會經濟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背景下,在思考選擇選擇哪種方式適合自己方式的命題上,現實社會提供他們豐富的鮮活“素材”,現實新鮮事物不斷涌現,“90”后大學生通過網絡能獲取自己需要信息,通過網絡媒介聯通世界,接觸認識了解西方各種文化。在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與碰撞中,他們追求自由,奉行實用主義,打破常規(guī),張揚個性;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具有一定開拓精神。同時,由于自身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性,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長輩解決了他們自己應該解決事情,從而導致他們很少獨立處理日常事務,習慣遇到困難找父母,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很少受到生活中的打擊和挫折,長此以往,他們自身心理機制不成熟,自我評價理性不足,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差,挫折教育有待補充。因此,這些學生一旦在學習生活上出現問題,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落差,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進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堅持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提高大學生對文化思潮辨識力[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培養(yǎng)的人跟誰走”的重大政治課題,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歷來為我們黨所高度重視。我們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tǒng)領其主體教育的過程,使大學生不僅在情感上,更能從世界觀高度,自覺而理性地接受、認同和踐行,[2]。作為提供主要信息源的網絡環(huán)境,“90”后大學生如何正確鑒別海量信息顯得尤為重要。針對“90”后大學生當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急功近利傾向嚴重、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日益凸顯等問題,必須堅持主流核心價值觀引導教育,旗幟鮮明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指導學生牢固樹立主流核心價值觀意識,學會在魚目混雜的信息群進行有意識選擇和剔除,因此,在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文化思潮鑒別能力加進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現實需求,是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的有益補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綜合運用課堂和課外兩種渠道,積極引導學生在對于新聞信息的選擇能力、思辨能力。

2.積極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方向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徑,是相對顯性課程而言,指在思想 政治教育過程中自覺運用隱性課程理論,注重開發(fā)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比較隱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無意識間獲得某種思想或經驗的教育方式。[3]“兩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顯性教育;隱性教育以校園文化、學生管理、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形式。二者區(qū)別是前者強調灌輸的強制約束原則,后者強調主體選擇的自愿原則。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僵化枯燥的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應積極探索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著重開發(fā)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規(guī)劃中,努力構建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組織開展諸如傳誦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活動,將隱形思想教育元素融合與樓宇標示標牌名人雕塑中;組織學生參加三下鄉(xiāng)、青年志愿服務、社會問卷調查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情,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曉京,文書鋒.“90”后大學新生思想行為能力特點的調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關鍵詞]正能量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2 ― 0148 ― 03

一、正能量的提出背景及其定義

“正能量”一詞于2012年開始流行。而“正能量”的真正流行源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正如老子所言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那樣,正能量的提出以及流行也正是從另一方面提示著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已充斥著太多的負能量。如社會冷漠,麻木不仁,漠不關心,自私自利,墮落腐化等等。尤其是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上的各種負面信息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更是鋪天蓋地的充斥著學生的周圍,使得學生深受其害而不自知。據《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32億,較2013年底增加1442萬人。在年齡結構方面,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占30.7%,在整體網民中占比例最大。在職業(yè)結構方面,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25.1%的比例。總之,網絡已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

網絡的普及,魚龍混雜的知識在網上傳播,這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政治態(tài)度、心理發(fā)展、價值取向、道德觀念、行為模式等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更有資料顯示,當前高校中發(fā)生的一些暴力事件等負面問題,或多或少都與大學生群體接受網絡上不良信息有關?!?〕而高校的學生尚處于性格與價值觀的完善期,對是非好壞分辨并不是那么清楚,需要正確的引導。社會無正能量就不能正常運轉,人無正能量就不能健康成長。種種跡象表明,我們急需用正能量來引導社會風氣,來引導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重任的廣大青年學子,來引領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

上面提到了正能量,那么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學的解釋是:以真空能量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質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質為負。而英國的心理學家理查德?斯曼在他的專著《正能量》一書中將正能量定義為“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薄?〕如今,正能量已成為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符號,即所有積極的、健康的、催人上進的、給人力量與溫暖的、充滿希望的情感、事件以及人物,都被稱之為“正能量”?!?〕

二、正能量傳播的特點

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的希望、鼓舞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它有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正”。“正”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也就是它能夠給人們帶來向上的,積極的,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溫暖,給人以鼓舞的這一特征。試想若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單位、小至到個人,如果讓消極的,負面的能量占了主導,必將國不將國,也必將是社會和個人的災難;二是“能”,從物理和化學的角度來看,“能”是動力之源,具有推動作用。因此轉化與導向就成為了它的第二個特征,也就是它具有弱化、消解與轉化負能量的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我們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發(fā)揮它“正”的導向作用,積極挖掘負能量中的正能量,化負面的為正面的,轉消極的為積極的。正如葡萄糖與汽油是能量,炸藥與海嘯也同樣是能量。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要善于利用,轉化為力量,用正的方向與作用去引導能量的流動,只有這樣,才能使能量為人類造福而非禍害人類。三是“量”。能量守恒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因此,這也決定了正能量的第三個特征,具有量化的特征,也就是正能量會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讓自己內心深處受到鼓舞與激勵的正能量,通過一定的方式釋放出來。俗話說,“有諸內必形諸外”,也就是讓自己受到的鼓舞與激勵,通過一定方式的傳播,讓自己成為正能量的發(fā)射器和傳播者,讓更多的人得到感染與感化。

三、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正能量可以引導青年成才成長、營造校園良好氛圍。像陽光能夠驅散陰霾一樣,社會上的一些負面新聞、信息及其對當前高校學生的影響,也只有通過大力倡導正能量,才能得以消除。

1.榜樣引導作用

在負面現象、“負能量”、負情緒彌漫的環(huán)境中,我們急需正能量的榜樣引導作用,以凈化社會生活環(huán)境和升華精神境界。〔5〕正如堅冰需要溫度來融化,黑暗需要光明來驅散,社會的冷漠與怨氣需要愛心的溫暖一樣,社會的負能量需要正能量的引導與轉化。那些具有正能量教育意義的人和事,能夠給廣大的學生樹立一種榜樣。大學時代正是高校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由于認知水平和社會閱歷有限,對于社會上面的各種負面信息缺乏應有的抵制和辨別能力,通過樹立榜樣,能夠激勵大學生努力拼搏。正如所說,“典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力量”。榜樣具有使行為規(guī)范具體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動力歷來都被教育界所重視,并作為一種重要的德育方法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6〕榜樣的示范引導作用,能夠喚醒調整與糾正學生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它所傳遞出來的精神與道德的示范,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學生遭遇困難與挫折之時,正能量的示范榜樣作用能夠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激勵學生走出困境,迎接新的自我。榜樣的一個個鮮明的事例,以學生喜聞見樂與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得正能量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正能量的引導與激勵,能夠喚醒大學生的責任心與信心,自覺促進社會和諧,積極投身到和諧社會建設之中。

2.免疫引爆作用

一個學校如果能夠正能量占上風,則可以在校園內形成對負能量免疫的氣場,使學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上保持健康,并且能夠變得積極向上、自信、樂觀、豁達?!?〕正能量的引導與示范作用,能夠在大學生中形成一股強大的能量場與免疫力,自覺抵制負面信息的肆行與侵蝕。

正如蘭德女說的那樣,若要反對戰(zhàn)爭,那就提倡和平吧,針對當前橫行的負面性的消息,正能量的傳播無疑能夠沖破負能量的防線,消除與根治負能量帶來的負面的惡劣影響。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只是一味的說教,過于注重正面的宣傳,對于負面的一般則避之不談。事實說明,教育越不觸及負面的東西,教育對象抵御不良思潮侵蝕和影響的能力就越差。〔8〕因此,要發(fā)揮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對正面典型的事例不僅要大力倡導與宣傳,充分發(fā)揮其示范與導向作用,更要對負面典型的事例進行批判,化負面為正面引導,從負面信息提取正能量。只有這樣,才能使得正能量教育深入學生內心,充分發(fā)揮其引導規(guī)范的作用。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中教育工作為人們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作用,就必須突出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正能量弱化、稀釋、引爆并轉化負能量,堅定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

3.培養(yǎng)良好品質

積極有效的傳遞“正能量”不僅可以使自身素質、道德修養(yǎng)得到提高,讓身心愉悅,而且可以推動整個精神文明建設與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德育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使學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為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奉獻精神的人”。 〔10〕

俗話說“澆菜要澆根,教人要教心”。正能量正是現代社會的一劑良藥,猶如陽光雨露一樣,能夠給學生健康的成長成才提供養(yǎng)料。它傳遞的精神引領以及道德示范的信息,能夠培養(yǎng)學生陽光、感恩、正向思維等良好的心態(tài),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性。

4.提升學生幸福感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評論《正能量》這本書時說道,能量有正負,應用需智慧。大腦和心靈,需要源源不斷的正能量濡養(yǎng),否則人生將變得灰暗無序。

也正是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眾多正能量的出現,才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溫暖,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更加的和諧;也正是這些正能量的出現,使得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了美好的心靈,形成了負責任、懂感恩等一些美好的品德。

在當今的大學生當中,正能量已成為眾多大學生的一種生活哲學和生活追求。像懷斯曼所說的“堅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懼”那樣,我們要讓正能量常住學生心靈,提升幸福感,讓自己自覺成為傳播正能量的一份子,讓這個社會通過自己貢獻的一份努力,變得更加美好與和諧。

另據國外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現代的人之所以自私、冷漠、麻木不仁,不懂感恩等等,皆是由于他們缺乏愛心所致。長久的缺乏愛心,不僅會使得自身處于較低的能量層次,而且會導致身體的亞健康狀態(tài)。而正能量具有的“轉化”、“量化”的特點,正可以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沉睡的愛心,使其找回那缺失已久的愛心、感恩之心,并自覺使自己成為愛的傳遞通道,通過自身從而提升自身生活、學習的幸福感。

四、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1.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

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金鑰匙,也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每個人的心里都潛藏著成就豐功偉業(yè)的“正能量”,也潛藏著可以讓你一生一事無成的負能量。如何激發(fā)正能量往往需要合理地引導和正確的方法,高校教師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1〕

要想運用正能量對學生進行引導與激勵,首先就得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正能量的受益者與傳播者,同時教師要學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和責任心。只有這樣,傳遞給學生的正能量才會更真更美,也才更具有感染力與傳染力。

2.開展校園主題活動

校園活動最能吸引學生,也最能打動學生。要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狀況,定期開展相關活動,如班級文明標兵、精神示范人物、心理健康周等以豐富大學生生活,使正能量的教育活動活到實處,而非課堂上的泛泛之談。根據大學生的業(yè)余愛好,可以成立心理輔導組等,在班級之間或院系之間進行交流,既促進了同學們之間的感情交流,增強正能量的作用,還能豐富了大學生的業(yè)余生活。高校老師也予以配合與支持,給學生施展才華的平臺,并對表現突出的加以精神鼓勵。

3.發(fā)揮媒體傳播效應

在現代這樣一個網絡化、信息化的社會,任何負面或正面的信息,一經傳播,就會產生不可估計的負的或正的效應。新聞媒體作為信息的“喉舌”,對正能量的信息傳播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生活中一些人與媒體為追求新奇與關注,不惜大肆傳播與轉發(fā)負面消息,以獲取點擊量與關注。這為我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12〕正如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楊振武說的,什么時候做到了正面宣傳為主,數量、質量和效果正大于負,什么時候就能振奮精神、增強信心、凝聚共識;否則就會出現與之相反的結果。〔13〕

新聞媒體要利用新舊媒介傳播平臺,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規(guī)避傳播過程中遭遇負能量圍困的格局,助推正能量的廣泛對外傳播,為正能量傳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應積極搭建平臺,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讓正能量得以暢通,而不是為了吸引關注、眼球大肆渲染負面新聞,讓負面的能量污染社會風氣、讓人們變得日益冷酷、麻木不仁。

4.發(fā)揮網絡監(jiān)督作用

信息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學生打開了一個令人無法想象的巨大的虛擬世界,但同時也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場”的大門。〔14〕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更是給負面信息的出現與傳播帶來了便利。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就是對正義聲音的湮滅?!?5〕 為此,一定要加強網絡監(jiān)管作用,不能讓那些人為故意的、帶有某種意圖的散發(fā)與傳播的負面信息肆意橫行,影響社會風氣與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

5.借助熱點事件宣傳

如發(fā)生在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與發(fā)生在2012年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可以借助這些當下發(fā)生的熱點事件在學生中間展開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向學生說明崇高的理想對人生的重大作用,引導學生要從他人的錯誤當中吸取能夠引領自己成長的經驗,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fā)生在學生中間。

6.在生活中挖掘更多正能量

正能量很多,不應局限于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正是生活中、學習中眾多不同的正能量給正在成長和發(fā)展的大學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心靈震撼與不同程度的收獲,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長。凡是那些能讓大學生感受到健康向上的、積極樂觀的動力和情感,那些歡樂的、進取的和夢想的等都是校園正能量,所有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傳播和推廣。只有這樣,才能使“正能量”更加的接地氣,也才能更好的走進大學生心里,也才能在大學生心中能獲得更好的感情依托,更好地影響和促進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

五、結束語

正如在2013年12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的那樣,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以“團結穩(wěn)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fā)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能形成人人傳遞溫暖,施出援助之手的良好風氣,也才有助于高校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堅定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自覺抵制不良社會生活習氣與負面信息的影響,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積極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

正能量的傳遞,應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熱點問題加以引導,突出正能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服務。怎樣利用“正能量”傳播的特點,在校園中凝聚、傳遞正能量,突出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值得每個教育者思考。

〔參 考 文 獻〕

〔1〕高美珊.略論互聯網時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5.

〔2〕〔7〕〔14〕黃曉波.“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正能量傳遞的特性與對策〔J〕.文教資料.2014,(07).

〔3〕理查德?斯曼?正能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8.

〔4〕〔10〕黃???“正能量”背景下的教育思考〔J〕.江西教育,2013,(08).

〔5〕馬露,劉利才.社會正能量傳播現狀評析〔J〕.三峽大學學報,2014,(07).

〔6〕趙靜.榜樣教育的問題、原因及對策建議〔J〕.基礎教育研究,2008(12).

〔8〕喬娜,任龍.負面資源的正能量轉換――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透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11).

〔9〕吳倩妮,王芳.淺析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遞“正能量”.〔J〕.黑河學報,2014,(05).

〔11〕彭麗英,牟愛霞,鞏建學.高職教育需要更多的“正能量”〔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

〔12〕〔13〕楊振武.新聞媒體都應該是社會正能量的放大器〔J〕.新聞世界,2013(09).

〔15〕胡冬華.微博如何傳播正能量.〔J〕.新聞世界,2012,(12).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特征 問題 對策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豐富的物質生活與人們的精神生活之間出現落差,表現在“90后“大學生身上的特點是,他們往往容易樂觀的相信自己,卻又對社會情況關注甚少,也不曾經歷過艱辛或磨煉。因此,充分了解和研究”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以及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構建有效的教育工作模式是我們日后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一、“90后”大學生的特征與問題

1.想法多,愛表現,但協(xié)作意識較差

“90后”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想法新穎,好標新立異、表現自我,個性張揚、叛逆,就是他們的特點。在軍訓時的裝扮可以看出他們表現自我的特點,很多學生在自用水壺上貼上自己喜歡的小貼紙或纏上喜歡的裝飾;還有相當部分學生沒有穿學校統(tǒng)一發(fā)放的軍用鞋,而是穿上自己喜歡的運動鞋。而在各班領取軍訓服裝和發(fā)放課程教材的時候,有些班級的同學沒有相互配合而出現發(fā)放錯亂;幾個班級負責人也會因為協(xié)作問題未能做好老師交代的工作,并且在問題反饋和總結會時班干之間要不就是集體緘默或者是相互推卸責任,這是因為他們的協(xié)作能力不高,沒良好的團隊精神。

2.網絡時代信息和知識豐富,內心空虛

當今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經濟全球一體化”是的世界各地的物質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全球各地的物品和文化蜂擁進入中國,“90后”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在審美觀和價值觀方面也與前人存在著較大不同,很多好的壞的信息未經篩選的被他們接受,而且他們從懂事之后就常與各種電子產品為伴,習慣于在網絡上交流溝通,現實人際交往隨之逐漸減少,這樣的學生更加容易孤僻。他們遇到問題不再去求助別人而是去找“度娘”,遇到不順心也不再與人訴說而是選擇通過網絡與網友表達或者通過游戲發(fā)泄,在虛幻的網絡游戲中實現自身價值。

3.適應能力弱,依賴性強

“90后”新生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較弱,依賴性較強。他們總依賴其他人來幫忙處理相關的問題和事件。同時他們適應能力弱也體現在他們身體素質較弱, 每年的軍訓中都有10%以上的學生出現各種不適癥狀需要請假不參加軍訓;有時候軍訓中操練不好而被安排另外訓練,很多學生不愿意服從這樣的安排,自認為對自己不公平出現各種鬧情緒的行為,這都是因為他們心理方面表現脆弱,抗壓能力不強。在軍訓過程中,不只是女生甚至還有有些男生掉眼淚,吵鬧著不軍訓,想回家;以至于出現家長陪同軍訓的情況。

二、“90后”大學生教育引導的對策探討

1.加強工作隊伍的培訓,引導學生正確的自我認知

目前, 高校的學生隊伍主要是“80后”的一代來擔任輔導員工作, 這一代人作為“90后” 的導航者、引路人,同樣缺乏社會閱歷經驗。因此,高校務必加強對輔導員進行相關的業(yè)務培訓與指導,引領他們走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道路。對輔導員的培訓,主要內容應結合當前學生思想實際,在經濟發(fā)展與職業(yè)發(fā)展的關系、思想觀念和社會的發(fā)展等主要方面, 這樣才能他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以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加大理論學習的力度,加強責任教育和團隊意識培養(yǎng),探索有效思想教育載體,拓展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加強“90后”艱苦奮斗精神和意識的培養(yǎng),形成正確的榮辱觀、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

2.創(chuàng)新教育工作的內容、 方法和渠道,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

調查顯示,隨著手機的普及和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90后”大學生中大部分的學生以發(fā)短信、聊QQ作為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 而傳統(tǒng)聚會聯誼和信件交流等溝通方式則不被青睞。所以,我們在做好“90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時候務必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習慣,探討有效的工作方法,開辟有效的工作途徑和渠道,在內容上他們樂于接受,在方式上貼近他們的生活,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的成長。我們需要開辟網絡陣地,以QQ群、博客、飛信等的形式作為與“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開創(chuàng)更多的“90后”樂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氛圍。

3.發(fā)揮優(yōu)秀高年級學生的優(yōu)勢,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工作中發(fā)現很多新生對與老師的交流很難找到相同的話題與共通的語言,他們更多地在師兄師姐身上尋找解決生活和學習上困難的答案。近幾年,我們通過實施高年級學生做助理班主任的措施,為我們的新生入學教育帶來了一些很好的效果。我們通過選拔一些表現較好的優(yōu)秀的高年級學生來做新生班的助理班主任(男女生各1個),能夠充分引導新生正確認識大學,處理好新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各種各類問題。同時我們也通過助理班主任能更好地了解到新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現實狀況。我們還可以根據既定的目標和內容按部就班地實施,指引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新的生活。

結束語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煩瑣和艱巨的工作,今后我們必須客觀地去看待“90后”學生,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去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在改革教育方法的同時積極面對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李年錦,吳永根.“80 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學習月刊,2008.3

[2]徐寶庫.網絡道德重在自律[N].光明日報,2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