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有關臺灣的資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關臺灣的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關臺灣的資料

第1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有關臺灣新聞媒體的地位有多種說法,有贊頌者說是“無冕之王”,有批判者稱其為“文化流氓”,有學者說是“傳播工具”,還有人稱媒體為制衡政府與民眾的“第四種勢力”。這些多元化的稱謂表達了人們對臺灣新聞媒體的復雜感情,而這些情緒來源于臺灣新聞媒體對于影像信息存儲與開放的精密化管理。

臺灣的新聞資料素材調用十分便捷,這成為文化視頻傳播經驗中的一大亮點。在臺灣,各大新聞媒體都用自己研發(fā)的軟件來管理數據庫。比如中天電視臺的“中天視頻資料搜索系統”,當新聞編輯需要歷史性的視頻素材時,只需輸入關鍵字,資料就能夠信手拈來。該系統首先按照七要素原則對每日歷史性素材進行數據庫錄入工作,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發(fā)展、和結局,因此可以通過事件或數個人物之間的形式來搜索人物關系鏡頭。比如,輸入“――蔣經國”,便可找到70年代與馬、蔣二人所有相關的影像素材,如“蔣經國在草山行館會見美國客人,時任英語秘書的擔任翻譯工作。”按照數據庫所寫標號,文字編輯便可以借出磁帶,畫面中的年輕英俊,坐在白發(fā)蒼蒼的蔣經國后面翻譯對話。這段素材入當選后視察兩蔣陵寢的畫面之中,使得新聞時空不拘一格,也令觀眾對兩者的關系有所了解。

臺灣剛剛內定江丙坤擔任?;鶗L,幾家電視臺便將有關已逝的前?;鶗L辜振甫的紀錄片制作成型并在一周內播出,與其說是紀錄片不如說是超長的歷史性時效專題片。由于面臨媒介“戰(zhàn)國時代”白熱化的頻道競爭和資本運作惡性循環(huán)的壓力,高效縝密的影像素材數字化管理,使臺灣新聞界擁有奇高的發(fā)稿效率,在快節(jié)奏的信息時代如魚得水。5月20日下臺的當天,臺灣新聞收視率最高的TVBS新聞臺用很短的時間制作了揭示分子丑惡嘴臉的《跨越520――啟示錄》。片中出現四次的演講:一、2000年“就任”時的“本人保證在任期內,不會宣布獨立。”二、幾年后,高喊:“臺灣要獨立!”三、2000年:“沒有廢除與的問題。”四、幾年后,叫囂:“國家統一委員會從今天開始正式終止運作?!眱山M八年前和若干年后的演講被對接,一副分子狡詐多變、首鼠兩端的嘴臉被袒露無余。

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公共服務機構,臺灣對于其他需要影像資料的境外媒體,一律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新聞界在爭奪收視率彼此競爭極為白熱化的程度之下,居然能以社會影像“公正公開”的社會責任為重,將重要的影像信息與競爭者共享。相比之下,大陸目前的素材由于一些大媒體或地域性、專業(yè)性宣傳媒體的特殊關系,許多稀缺電視素材成了特殊壟斷商品。同時為低級別或有地域局限性的電視臺設置了很高的制作門檻,使其無法在影像上實現自己的目標。

監(jiān)控影像素材的開放使用也為臺灣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提供了豐富的內容。除新聞視頻素材外,臺灣法律要求全部的重點公共場所和私人營業(yè)場所必須安裝影像監(jiān)控系統,并進行24小時監(jiān)控錄像。重大涉案事件發(fā)生時,所有場所必須無償將監(jiān)控影像素材提供給媒體及警方使用。因此,在臺灣的涉案類新聞中,觀眾總是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現場的監(jiān)控影像。

圖書館成為影像資料存儲管理

及開放的重要陣地

鑒于視聽媒體已成為資訊時代傳播的重要工具,為保存影音資料,為讀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臺灣“國立圖書館”早在1992年2月便成立了視聽室,籌備之初的館藏視聽資料包括照片、幻燈片、錄音帶和錄影帶,其中以錄影帶為主錄音帶為輔。經多方籌募,“國立圖書館”的收藏日漸豐富,增加了許多以政府出版品為主的錄影帶、錄音帶、幻燈片、鐳射唱片等贈送資料,另外還藏有非常豐富的微縮資料,包括期刊、報紙、善本與各種研究報告等。視聽資料以呈交的樣本為主要來源,再輔以采購出版的視聽資料。由于來自民間捐贈與政府計劃經費補助,視聽室館藏快速成長。臺灣的許多公共圖書館還專門建立了“影像人物志”及“影像人類學”等有關影像人文的資料素材庫。

與大陸公共圖書館零散化、碎片化的影像存儲不同,臺灣“國立圖書館”的影像庫存和調用頗為專業(yè)化,其中包括世界各國出版有關臺灣研究的各種檔案。1973年10月1日至2002年底,臺灣“國立圖書館”已完成超過14萬部新聞影音資料數字化轉檔工作。新聞雜志以及電視臺的新聞專輯帶等新聞資料,原件多為專業(yè)母帶,為了方便受眾選取新聞并閱讀,該圖書館配備了專業(yè)播放設備。為了配合館藏數字化典藏的發(fā)展要求,自2002年起,該館視聽室積極將以上新聞資料與館藏節(jié)目帶進行數字化轉檔以及新聞內容的詮釋等資料分析工作。通過視訊隨選系統(VOD),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利用電腦設備和網絡選擇視聽資料。

臺灣“國立圖書館”在1993年2月正式啟用光碟網絡,有效地減少資訊檢索服務中必須經常更換光碟片的困擾。在系統開發(fā)方面,為了協助學術界與文藝界研究臺灣當代文學發(fā)展的軌跡,該館于1992年起和財團法人工業(yè)技術研究院電腦與通訊研究所合作開發(fā)“當代文學史料影像全文系統”,該系統收錄臺灣地區(qū)當代作家的生平、傳記、手稿及名句、相片、作品目錄、評論文獻、歷屆重要文學獎獲獎記錄等,以全文影像方式輸入電腦并向全球資訊網絡開放,方便各界人士自由查詢。截至2002年3月,該系統共收錄臺灣當代作家2014人資料,上網利用人次約20余萬,已經成為臺灣主要的視頻文獻庫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國大陸的縣(市)級電視臺大多成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記錄了無數社會變革、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巨變的影像資料,但絕大部分縣(市)級電視臺根本無圖像資料庫,現存的圖像資料鳳毛麟角,即使有也是非常零亂。在日常新聞管理中出現重采編輕資料、重現在輕過去的現象。圖像資料積累成為真空帶,導致大量影像資源在“一次性”使用后便石沉大海。如果通過公共圖書館,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的影像志可以落地生根,并面向全體大眾開放,從“知”、“情”、“意”上全方位提升民眾的影像理解能力和知識占有。

第2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這是一部反映福州和臺灣血緣相連的歷史人物傳記,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記述傳主一生形狀,也異于簡略的個人履歷,羅列大致的任職任事情況。本書所寫人物,是來自首善之區(qū)、省會之地而入于臺灣的往哲今賢,書中涉及人數逾千,涵蓋領域廣泛,人之多、時之長、業(yè)之精、勞之勤,為認識福州人在推動臺灣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開辟出廣闊的視域。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高俊教授對此書作出高度評價。他說,這本書從歷史縱向介紹了近現代福州人奔赴臺灣、建設臺灣、戍衛(wèi)臺灣的珍貴史實。其中,用大量詳實生動的史料敘述了對臺灣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的福州籍賢達哲人,有被史學家連橫在所著《臺灣通史》中褒揚為臺灣“立富強之基,沈葆楨締造之功,顧不偉歟”的沈葆楨;有修筑橫貫中央山脈公路,從此結束了臺灣東西不直通歷史的林則彬;有在一片原始沙灘上擔綱建造臺中國際大港的陳鳴錚等等。此外,作者挖掘大量史料,用大幅筆墨對福州籍的抗日志士進行敘述和謳歌。高教授特別指出,臺灣為何能在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實現經濟起飛,社會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進步,至八十年代躍升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固然與臺灣所處的有利外部環(huán)境有關,與臺灣的內政外部政策順應時展的需求有關,但更與臺灣民眾的銳意進取和拼搏奮斗密不可分,這其中福州在臺杰出人士的奉獻彰顯突出。由此可見,福州人在臺灣的現代化建設中立了很大的功勞,作了很大的貢獻。

福建省臺灣事務辦公室前副主任韋忠慈先生仔細閱讀本書之后,由衷表達了自己的感動之情。感動之一,作者鄭宗乾老先生,以一位退休的對臺工作者對祖國統一大業(yè)執(zhí)著的情懷和崇高的使命感,退而不休,筆耕不輟,歷經八年,催生這部大作;感動之二,鄭老先生完成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可以說是極盡艱難,這幾年來重病纏身,加上經費困難,出版幾經波折,但他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終于完成自己的夙愿;感動之三,這本書以鮮活珍貴的資料反映了眾多福州先賢在臺灣的過去和今天,記錄了他們不畏艱險、篳路藍縷,和廣大臺灣同胞一道為開發(fā)、建設和保衛(wèi)臺灣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載錄了為數眾多的福州籍鄉(xiāng)親這幾年克服困難,在推動閩臺乃至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盡心盡力,為促進祖地福州的經濟文化發(fā)展譜寫了異彩紛呈的新篇章。

4月8日,海風版圖書《福州人在臺灣》面向兩岸同步首發(fā)。

第3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一、臺灣科學史學的建制

(一)臺灣“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的成立

臺灣的“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成立于1981年7月。它的成立是臺灣科學史學發(fā)展的大勢所趨。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過三十年的發(fā)展,臺灣科學史學事業(yè)已經初具規(guī)模,在科學史研究與教學等方面都取得較大的發(fā)展。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正式的機構或是團體來組織和領導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正是由于這種狀況使學者覺得有組織起來的必要。1981年成立時,共有委員22人,選王萍為主任委員。

“科學史委員會”成立后,極大地推動了臺灣地區(qū)科學史學的發(fā)展。首先,在成立大會上,該委員會就明確規(guī)定每年要舉行委員會議及學術演講兩次,出版“科學史通訊”等重要的措施,這是臺灣科學史學建制的發(fā)端,是臺灣科學史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次,該委員會成立后,積極籌劃和組織臺灣科學史學者參與各項學術交流活動,這對整合和凝聚臺灣科學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它的組織下,臺灣科學史學才真正地作為一股學術力量步入正軌而得到健康發(fā)展。

(二)臺灣地區(qū)的科學史研究的相關機構和團體

臺灣地區(qū)至今沒有擁有像中國大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這樣的專門性科學史研究機構,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進行學術活動外,學者們的科學史研究活動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單位得以進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進行科學史研究的學者居多,其中臺灣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研究最為著名。

1、臺灣地區(qū)科學史研究的重鎮(zhèn)——臺灣清華大學(新竹)

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歷來對科技史的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孫方鐸、沈君山、陳良佐、楊翠華等臺灣知名的科學史學者都曾在這里工作過,而該校的學報從臺灣科學史學開創(chuàng)時期至今都時有刊載科學史學方面的文章。就該??萍际返难芯糠懂牰?早期的研究包括數學史、農業(yè)史、天文記錄、天文與政治和社會的關系、術數等;近期的研究還包括科學史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科學史教育、西方科學史以及中外科學交流史等方面。

該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科技史專業(yè)的教授一位、副教授二位、碩士班學生約十位”,①并在該校的歷史研究所設“科技史組”——臺灣地區(qū)第一個以科技與社會互動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學術機構。該機構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為推動臺灣科學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很大的貢獻。從2000年10月起,歷史研究所增設“科技與社會組”,并將原有的“科技史組”更名為“科技史與科技傳播組”。在這兩個學術機構進行授課的師資力量在整個臺灣地區(qū)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專職教師有傅大為、黃一農、徐光臺、雷祥麟等;兼職教師有張嘉鳳、林崇熙等。②

另外,該校的科技史資料中心,藏有臺灣甚至亞洲各大圖書館均罕見的科學史原著、已絕版的二手研究論著以及最新的相關出版物,可以為臺灣地區(qū)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三個領域的學者提供研究和教學所需的基本的書籍、期刊與文獻。該資料中心,不僅收藏各類書籍、期刊與文獻資料,而且還建設網站為相關學者提供豐富的動態(tài)資訊。該資料中心已經日益成為科學史學者的多功能的服務中心。

2、其他與科學史研究的有關機構

(1)臺灣中研院的各個研究所,尤其是數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學者對科學史的研究和探討頗多。此外,其他各所也曾有過數位與生物學史和醫(yī)學史研究有關的研究員。萬家保、陳良佐、王萍等著名學者都曾在中研院工作過。

第4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摘要]:本文系根據“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推展地方文獻服務調查問卷”所得之結果,將目前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的情況,做一概要性的描述。同時歸納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以供圖書館進行地方文獻服務工作時參考。最後并建議必須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才能夠做好此頊工作。

近年來在“本土化”議題的推波助瀾之下,臺灣地區(qū)各地的公共圖書館,不論是國立、市立、縣(市)立、鄉(xiāng)鎮(zhèn)(市)的公共圖書館,甚至還包括一些私立的公共圖書館,多致力於有關地方文獻的服務工作。

不過由於國立級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轄區(qū)較大,與強調“地方”性的精神略有差異;而鄉(xiāng)鎮(zhèn)(市)立、私立等公共圖書館,一般而言其規(guī)模多不太大,不論人員、經費等仍有待繼續(xù)充實,在有關辦理地方文獻服務工作方面,也就比較難有具體的成就。因此,就現況而言,目前臺灣地區(qū)各級公共圖書館中,推展地方文獻服務較有成效者,乃是以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為主流。

茲就“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推展地方文獻服務調查問卷”所得之結果,將目前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服務的現況,簡述如下。(注)

一、搜集地方文獻方面

各圖書館搜集地方文獻的情形,可以區(qū)分為:搜集的概況、搜集的范圍、搜集的方式等項目。

(一)搜集的概況

首先,就是否搜藏地方文獻而言,目前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有搜藏地方文獻者,占百分之八十二點三三。未搜藏地方文獻資料之圖書館則表示,因為當地已經有如:縣史館、縣政府民政局禮俗文獻課等單位在辦理地方文獻之相關工作,因此不再辦理,以免重復。

至于開始進行搜藏地方文獻的時間,有自日據時期即開始;有百分之五十二點八五是在民國七十一年至八十年間,文化中心新建館舍陸續(xù)完成以後才開始;其余則是在民國八十一年以後才開始。

有關各圖書館搜藏地方文獻數量的多寡,最多者有一萬七千八百九十六冊(件),最少者有三百零五冊(件),平均數是三千七百零三冊。如果將館藏地方文獻數量的平均數與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館藏總量的平均數相比,則可以發(fā)現,各館所搜藏的地方文獻數量僅占其全部館藏數量的百分之二點六六而已。不論是從館藏地方文獻數量的平均數或是占館藏數量總數的比例來看,與國外公共圖書館動輒數萬或數十萬冊(件)的收藏量相較,在數量或是比例方面似乎都仍偏低。

(二)搜集的范圍

地方文獻的搜藏范圍可以區(qū)分為:地區(qū)的范圍、主題的范圍、類型的范圍、語文的范圍等四項。

1.地區(qū)的范圍

各圖書館搜藏地方文獻的區(qū)域范圍,有百分之七十三點三三是“以本縣(市)為限”。不過,有百分之六點六七是“包括本縣(市)及臨近縣(市)”,另外還有百分之二十“包括全臺灣地區(qū)”。

就地方性之觀點而言,所謂地方文獻就應以所轄服務區(qū)域的相關資料為范圍,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所要搜藏的地方文獻,也即應是以本縣市為限。由於臺灣地區(qū)的地方行政轄區(qū)自古以來迭有變革,又因現今日常生活的交流頻繁,因此,在有些情況下會將臨近縣市的相關資料亦納入地方文獻范疇,這是可以理解,也是免不了的情況。但是不宜以全臺灣地區(qū)為范圍。

2.主題的范圍

圖書館所搜藏文地方文獻的內容主題,涵蓋了以中國圖書分類法為準的九大類(外國史地不計)知識范圍。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九類主題范圍最常被搜集之多寡的次序為:史地類、美術類、語

文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宗教類、應用科學類、總類、哲學類。

其中又以史地類所占之比例最高,為百分之百。有關美術類者占居第二位,至於其他主題范圍被搜藏之情形,則多只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3.類型的范圍

圖書館所搜藏之地方文獻資料的類型,依最常被搜藏的情形排列,為:圖書;地方志書;剪報資料;當地報紙、期刊;地圖;照片;手稿;選舉資料;幻燈片;圖畫;家譜、訃聞;碑碣拓片;傳

單、海報、小冊子;古文書、古契約;錄音資料;錄影資料;實物、模型;私人日記、筆記。

其中又以圖書所占的比例最高,達百分之百;其次是地方志書,占百分之八十:剪報資料占第三位,為百分之五十二點三三。其余各項所占的比例,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下;而電腦磁片、光碟片、微縮資料等類型資料,則無圖書館搜藏。

4.語文的范圍

各圖書館中除了搜藏中文的地方文獻資料以外,還有搜集其他語文之相關資料者占百分之六十。其中以日文最多,其次是英文。

(三)搜集的方式

如何進行搜藏地方文獻,最常見的方式是購買,占百分之六十六點六七;其次依序是:交換贈送或是向當地各機關、組織、團體、個人徵集資料,都是占百分之六十;接受寄存,占百分之五十二點三三;接收其他單位的收藏資料以及到其他圖書館或資料收藏單位影印或復制有關的資料,都是占百分之四十。另外有一所圖書館表示,系委托學術單位搜集。

二、整理地方文獻方面

圖書館所收藏的每一筆圖書資訊都必須經過處理,才能夠便利讀者使用。地方文獻的情況也不例外。

(一)資料整理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三點三三的的圖書館有將每一件搜藏的地方文獻,都經過分類、編目的處理手續(xù);然而卻還有百方之二十六點六七的圖書館并未將每一件搜藏的地方文獻,都經過分類、編目的處理手續(xù)。

(二)記述編目

為了增進館藏地方文獻資料的被使用率,學界已陸續(xù)研訂出針對各種不同類型文獻需要的“詮釋資料”(metadata)。雖然目前各圖書館尚未全面正式使用,不過,值得重視其未來在整理地方文獻時的應用。

(三)主題編目

有關館藏地方文獻的主題編目問題,不論是所使用的分類表或是標題表,全部都是沿用各館現有的分類表與標題表,并無任何一所圖書館為了館藏地方文獻需要而另創(chuàng)新表。而且多是加注各種特藏符號以示區(qū)別。

三、保存地方文獻方面

如何確保地方文獻資料的完整,有賴完善的保存措施。茲將相關的問題歸納為:存放的位置、存放的環(huán)境、資料的維護、應變的計劃等項目。

(一)存放的位置

由於地方文獻多屬珍貴的資料,因此,一般而言多要有特別的存放空間以及安全維護措施。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八十六點六七的圖書館有針對館藏地方文獻另辟專區(qū)或專室存放。此外,有百分之八十的圖書館表示,對於館藏地方文獻有特別的安全防護措施。

(二)存放的環(huán)境

就館藏地方文獻的存放環(huán)境而言,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圖書館表示有特別的環(huán)境控制,例如溫度、濕度、光線控制等。比例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各圖書館多將館藏地方文獻存放于參考室中,因此,也就少有特別針對地方文獻的環(huán)境控制。

(三)資料的維護

為了確保地方文獻的完好,尤其是一些單張散頁的資料,必須要有適當的維護。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圖書館表示有針對地方文獻進行例如拷貝、裱裝的處理。至於是否將館藏地方文獻拍攝成微縮片或是轉換成數位化的型式以利保存,則各只有一所圖書館表示有部分是。

(四)應變的計劃

為了得以在意外發(fā)生時,防止或減輕地方文獻可能受到的損害,圖書館應訂定特別的應變措施或是計劃。然而各圖書館中僅有一所表示有此項計劃,

四、利用地方文獻方面

圖書館所搜藏的任何資料,其最終的目的乃在於提供讀者使用。如何能夠便利讀者使用,而且又能確保地方文獻資料的完好,則必須要有配合的調節(jié)措施來規(guī)范。以下就:使用的規(guī)定、版權的規(guī)范、索引的編制、書目的控制、推廣的服務等要項,逐一陳述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有關利用地方文獻之現況。

(一)使用的規(guī)定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各圖書館對於地方文獻的使用,均無特別的手續(xù),但是都不能外借,而且只限制在某個區(qū)域閱讀。至於使用規(guī)定方面,有百分之七十三點三三的圖書館表示并無特別的規(guī)定,不過,卻有將近一半的圖書館對於地方文獻的使用有特別的限制。

(二)版權的規(guī)范

有關使用地方文獻的版權規(guī)范,最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對於私密性之資料的保護,一是翻拍或是復制的限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各圖書館對於屬私人之資料,在公開供讀者使用前,有取得原作者同意者占百分之七十一點四三。此一現象顯示國人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的保護。在影印或翻拍復制地方文獻資料方面,僅有一所圖書館不允許,其余的在征求館員同意后,均得以影印、翻拍或復制。不過,均未要求支付使用費。

(三) 索引的編制

有無編制館藏地方文獻資料的索引,乃是評鑒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然而各圖書館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圖書館表示有編制館藏地方文獻的書目或是索引。

(四)書目的控制

圖書館除了編制各種的索引、書目之外,如果還能夠再將分散於各地圖書館或期刊上的文章,整理成為“地方的研究書目”或是“地方的研究指南”就更有意義。不過由於此項工作還要結合專家學者的協助,才會有具體的成果,所以,目前還未有圖書館進行此項工作。

(五)推廣的服務

良好之推廣服務的相關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頂:宣傳方式、配合活動、編印資料、滿足需求。

1.宣傳方式

要吸引讀者前來利用館藏地方文獻,就必須要有各種的宣傳方式。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各館最常利用的宣傳方式是新聞及刊登廣告,占百分之六十一點五四。近年來由於各單位已逐漸建立網站,因此透過網路宣傳者占百分之四十六點一五,為第二位。第二是透過海報、傳單的發(fā)送,占百分之三十八點四六。透過廣播者,有百分為三十點七七;透過電視者,僅有百分之十五點三八。另外,有些圖書館是透過本館的簡介、期刊等方式進行宣傳。不過,亦有圖書館表示并無特別的宣傳。

2.配合活動

而在利用館藏地方文獻辦理相關活動方面,只有百分之二十六點六七的圖書館表示有利用館藏地方文獻辦理相關活動,例加:族譜展、古契約展等等。另外有百分之三十三點三三的圖書館表示有

配合當地的各項活動,推廣利用館藏地方文獻。

不過,較可惜的是,只有一所圖書館表示有與學校合作,推廣利用館藏地方文獻。事實上近年來各級學校均陸續(xù)在推廣鄉(xiāng)土教育,此乃是圖書館宣傳館藏地方文獻的良好時機。圖書館應該主動與各級學校聯系,鼓勵師生前來利用相關的資料,以發(fā)揮館藏地方文獻的最大功效。

3.編印資料

編印地方文獻的相關資料,不僅有助于讀者使用,而且也能夠達到保存地方文獻的目的。首先就有無編印館藏地方文獻之簡介而言,僅有百分之二十六點六七的圖書館有編印。比例偏低的原因是因為有的已于文化中心的簡介中提及,有的則是因為館藏的地方文獻并不多,還不足以構成編印簡介的需要。

有些單張或是散頁的地方文獻資料并不方便讀者使用,因此,圖書館可以將之編輯成冊以便利用。各圖書館中有將館藏地方文獻編輯整理并出版發(fā)行者,占百分之三十五點七一。此種做法不僅便於使用,而且有助保存、推廣。

很多文化中心或是圖書館經常會辦理地區(qū)性的各種活動,若是能將這些活動的過程、成果匯集成冊,日后將也是一份珍貴的地方文獻資料。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針對該縣(市)之歷史、發(fā)展等主題,辦理征文、攝影、創(chuàng)作比賽等活動,并將成果匯集成冊備供保存者,僅占百分之四十。不過比例并不高,有必要再宣傳、鼓勵此類做法。

編印資料的進階服務做法則是編纂有關當地之發(fā)展史、地名辭典、百科全書、年鑒等等。各圖書館中,有編印此類之資料者,占百分之四十六點六七。由於編印此種近似研究用的資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經常是要結合專家學者以及有關單位的合作才能夠成功。

4.滿足需求

由於地方文獻的內容包括一個地方的各種事物與發(fā)展,因此,經常成為解決民眾疑難問題的好幫手。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曾利用館藏地方文獻解決民眾之咨詢問題者,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也可以顯現出地方文獻的重要性與價值。為了更便利民眾、讀者能夠與圖書館聯系,增進彼此的互動機會,圖書館應結合時代潮流的趨勢,建置電腦網站。目前已有百分之六十的圖書館有建置網站,提供民眾二十四小時上網查詢資料的服務。

至于是否將館藏地方文獻亦建置於網站中,以便民眾、讀者利用,則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圖書館表示有進行此頂服務。

五、支援地方文獻服務工作方面

任何一項成功的事業(yè),其背後必定要有充足的各種支援,圖書館的地方文獻服務工作也不例外。分析目前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服務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其次是空間不足,第三是人員不足以及沒有適當人才。

以下就經費問題、人員問題、協調合作等事項,分述各圖書館有關支援辦理地方文獻服務相關工作之行政支援的現況。

(一)經費問題

經費問題是各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服務的最大困擾。由于圖書館是屬公務機關,公務機關辦事就是要依照預算辦理。然而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針對地方文獻工作編列特別預算者,只占百分之四十。換句話說,有百分之六十的圖書館對於地方文獻的工作,是處於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可能是有錢時才做,沒錢時就無法做了。

而從問卷調查結果也可以發(fā)現,各圖書館有向其他單位、機構或組織,尋求經費支援以辦理地方文獻工作者,占百分之五十三點三三。其中接受上級補助者最多,其次是各種基金會的贊助。上級補助的最大來源是指文建會及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文化處。

(二)人員問題

人員問題也是公共圖書館營運的老問題。有關人員的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人員不足,一是沒有適當人才。

就人員不足之問題來看,各圖書館中有百分之二十六點六七的圖書館并無專人負責地方文獻的相關工作。有專人負責的圖書館中,一人者有五所,兩人者有四所,三人者有兩所。由於目前各圖書館普遍呈現人員不足而且流動率大的現象,因此,如有專人負責就屬不錯的情況。

其次是沒有適當人才的問題。由於有關地方文獻的相關工作是以歷史之主題為大宗,所以承辦人員如果不具備歷史的相關素養(yǎng),而且對於當地的發(fā)展歷程也不了解的話,是比較無法勝任此項工作。

(三)協調合作

有關地方文獻的相關工作,除了是公共圖書館的本職之外,還與許多的單位有關聯。因此,圖書館在進行地方文獻服務工作時,應該秉持協調合作的精神,輿各有關單位合作,以發(fā)揮最大之功效,并為讀者提供最好的服務。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各圖書館曾經與其他單位合作辦理地方文獻相關工作者,占百分之七十三點三三。最常合作的單位是本地的文史工作室,其次是上級單位及學術單位,第三是民政局禮俗文獻課和本地的文獻委員會。另外則有圖書館表示曾經與縣史館合作,還有的是曾經與鄉(xiāng)鎮(zhèn)圖書館合作搜集地方文獻。

六、問題與評析

目前臺灣地區(qū)各縣市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服務的現況如前所述,其中不乏積極作為并且著有成效者,然而,也隱含著一些問題尚待解決,茲將相關問題綜合歸納如下。

(一)國情不同,做法不同

在歐美國家里,尤其是英美兩國,公共圖書館在當地地方文獻服務工作上,占有極重要之地位。然而在國內的情況卻是以文獻會或編纂方志為地方文獻工作的主導力量。

在國外,有關譜系、尋根的問題是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咨詢問題的大宗。但是在國內,由於長久以來國人多有編修家譜的傳統,因此,此類問題并不大多。

比對國內外公共圖書館在地方文獻服務方面的差異,可以發(fā)現因國情不同,而在做法上以及所著重的要點也就不一樣。

(二)認知有別,事權不一

目前有興趣於地方文獻工作者,不只圖書館而已,還有民政、文獻系統、檔案系統、當地文史工作室、以及博物館等等之機關與組織,然而,各有各自的做法,事權并不統一。

其中對於公共圖書館辦理地方文獻工作有直接影響者,當為各縣市所極欲設立或已設立的縣史館。

如果非設縣史館不可,則在成立縣史館以後,有關當地的各種地方文獻資料是否就要集中到縣史館?圖書館是否也就不需要再搜藏地方文獻?即使圖書館不再被賦與搜藏地方文獻的責任,如何統整縣史館、圖書館以及特色文物館所搜藏之地方文獻的書目資料,以為讀者提供統整的服務,則是必須事先詳加規(guī)劃。

有關地方文獻的服務工作并非圖書館不可,但是如果是因為長久以來未重視圖書館的功能,并且未給予必要的支援,如今才又以圖書館無能力為由,再另設新機構以進行地方文獻服務的相關工作,似乎并不是理想的做法。因為,與其一直設立新機構,然而卻一樣資源不足,倒不如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充實原有的機構,所得的成效應該會更大。

(三)館藏差異,未成規(guī)模

整體而言,各圖書館多已了解到收集、保存地方文獻的重要性,而且多已實地進行此項工作。不過就各館的館藏量而言,數量都不算多,而且有極大的差異,有的多至近兩萬冊(件),有的只有兩百余冊(件)。

詳細查看各館的地方文獻資料可以發(fā)現一種現象,就是有關該地區(qū)的系列性資料通常都是不齊全的。例如曾經收藏有關該縣市若干年前或某一年份的綜合發(fā)展計劃書、年度施政計劃等等,但是就只有那一年份而已,之后卻都沒有繼續(xù)再收藏,讀者也無法再進行前后的比較與研究,價值也就減低了。

而在資料的地區(qū)范圍方面,有的是以有關該縣市之資料為主,但是經常也可以發(fā)現有些圖書館對於所謂的“地方文獻”,卻是以整個臺灣地區(qū)為范圍,有些甚至加一些書名有“臺灣”兩個字的普通書籍也都在列,似乎不妥。

(四)資訊文獻,理應并重

目前各圖書館所收集的地方文獻多是已出版的各種出版品,若問為何資料如此之少,所答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這方面的出版品。事實上圖書館進行搜藏地方文獻時,不應坐等有無相關的正式出版品,還有其他的管道與方式可以取得相關的資訊或是文獻。

如果以資訊的特質來檢視圖書館所收藏的地方文獻的話,可以發(fā)現目前圖書館所搜藏的地方文獻是偏重在定型、有形方面的資料,例如圖書、期刊等等。而對於一些未定型,不論是有形或是無形的資料或是資訊,例如傳單、折頁、海報,或是傳說、民謠、俗諺等等,則是較少進行收藏。

然而,一些未定型的資訊,常常也是當地極重要的資料,圖書館應如何進行搜集、整理,則是一值得慎重考量的問題。例如如何處理各地的海報、傳單、小冊子等等即是。這些資料若是基於保存當地之各種發(fā)展歷程軌跡的觀點而言,似乎不應淘汰,但是如果不定時淘汰的話,久了之後堆積過多又該如何處置?

又如當地的各種生活資訊,例如當地有何機構?辦理那些活動?這些資訊目前大家并不大重視,但是若干年後,如果有人問起當年有何活動及其辦理情況,則恐怕很難再找到相關資料。因此,對於現代的資訊和留傳下來的文獻,理應同等重視才是。

第5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關鍵詞:臺灣地區(qū) 基因組醫(yī)學 科技計劃

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草圖完成。次年2月,工作草圖的具體序列信息、測序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序列的分析結果公布。當時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意識到一個全新的科技世紀已經開啟,同時也認識到致力于基因組功能的研究已經是大勢所趨。許多研究顯示,人類的一般疾病與遺傳疾病和基因變異有相當的關聯。研究基因序列,使人類有機會對生命個體有更深的了解,除了可以搜尋疾病基因,進行研究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之外,同時也可以經由物種間的基因相互交叉比對,進一步了解環(huán)境與進化的關系。

隨著對基因學研究的進展,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醫(yī)學研究的新概念――基因組醫(yī)學。它是以人類基因組為基礎,將生命科學與臨床醫(yī)學整合在一起,使基因組的研究成果迅速高效地轉化并應用于臨床醫(yī)學實踐,是后基因組時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因為基因組研究不僅提供科學家們窺探自然,以及了解生命基礎奧秘的方法,同時所衍生的知識,包括使用的技術(如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技術等)與所開發(fā)的產品(如疫苗、診斷藥劑和治療醫(yī)藥等)都可以產生很高的經濟價值,并有可能為生物技術產業(yè)拓展新領域帶來曙光,世界各國無不視此為生物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的重大機遇。

在當局的推動下,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將生物技術及其相關領域列為了科技研發(fā)和產業(yè)化推動的重點領域。臺灣“國科會”最先設立的6個“國家型”科技計劃,即:“防災”、“農業(yè)生物技術”、“電信”、“制藥與生物技術”、“基因組醫(yī)學”和“數字典藏”科技計劃,其中三個計劃項目都涉及生物技術相關領域,目的是通過加大對包括基因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發(fā)展的投入,從而在臺灣創(chuàng)造出新的產業(yè)或者推動現有傳統產業(yè)的升級改造。

一、臺灣推動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的背景

臺灣“行政院”于1995年通過了《加強生物技術產業(yè)推動方案》,確定有關醫(yī)、農等生物技術產業(yè)為政府全力推展的重點,并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協同各部會進行橫向整合組成生物技術產業(yè)指導小組。1996年舉行的全臺第五次科技會議將醫(yī)學方面的生物科技推動列為主要議題,同時通過決議將基因醫(yī)藥相關的研究整合成跨部會的大型合作計劃。為此,臺灣“國科會”和“衛(wèi)生署”于1998年起開始推動“基因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尖端研究計劃”,整合臺灣醫(yī)學中心與研究單位的近百位科學家、醫(yī)師投入“基因醫(yī)學”研究行列,針對基因組基礎研究、基因治療、基因藥物開發(fā)、遺傳疾病、實驗動物供應、環(huán)境毒理遺傳基因與科技對倫理、法律、社會影響等進行研究。

臺灣“國科會”于2002年設立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臺灣稱為“基因體醫(yī)學”),2003年開始執(zhí)行。該計劃整合跨部會資源,由“國科會”、“經濟部”和“衛(wèi)生署”共同參與執(zhí)行。計劃的目標以基因組研究為基礎,運用人類基因組序列中所隱含的知識,發(fā)展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技術,同時結合基礎研究、動物模型測試、臨床試驗等技術,完成臺灣基因組醫(yī)學科技的開發(fā),進而通過技術轉移、業(yè)界發(fā)展等力量,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yī)學科技產業(yè)。計劃的第一期為時三年(2003―2005年),主要目標是構建完善的基因組研究基礎設施;計劃第二期(2006―2010年)的目標是“集中資源,以特定疾病研究為導向,加速成果導入醫(yī)學生物技術產業(yè)”。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于2010年正式結束。

二、基因組醫(yī)學科技計劃概況

1.一期計劃的總體情況

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規(guī)劃有短、中、長期階段性目標。第一期計劃執(zhí)行期為三年,由“國科會”推動實施。計劃第一期的目標著重于基因組研究的基礎建設及自由探索基因組相關研究。規(guī)劃范圍則是包含:基因組醫(yī)學、蛋白組學與結構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倫理、法律、社會的影響(ELSI)四個領域。包括:探討基因多形性與常見重要疾病感受性的相關性,鑒定及分析與臺灣人體常見重要疾病相關的新基因,應用基因技術預防或治療臺灣人體常見重要疾病,開發(fā)新的基因科技進行基因組的分析與測序,開發(fā)新而靈敏的基因診斷試劑與治療模式,評估基因科技對倫理、法律與社會的沖擊影響,以及建立核心設施與研究團隊等。目標推動如下:

(1)基因組醫(yī)學:尋找三種疾病的10個分子目標;對無機砷的人類易感基因更進一層的了解;臺灣人體特殊病毒的宿主易感/抵抗基因的鑒定;建立臺灣地區(qū)特殊族群基因庫及相關性狀數據庫;建立臺灣人體疾病診斷用的遺傳體數據庫;建立特殊疾病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蛋白質圖譜等可作為未來臨床診斷與個性化疾病診斷的參考;建立臺灣人體疾病的相關基因及危險因子;建立臺灣人體疾病的輔療法;建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使用的GMP/GLP設施;建立臺灣人體疾病的動物模型3~5個;在ENU突變小鼠中發(fā)現3~5個疾病基因及其機轉與導向化合物(Lead compounds)的篩選;及利用移植人類癌細胞和免疫細胞的NOD/SCID作人類治療基因的功能鑒定。

(2)生物信息:結合基因組研究加速其進展,促進醫(yī)學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建立臺灣人體重要疾病的基因醫(yī)藥數據庫;建立人類遺傳疾病并維護加值數據庫;建立基因組知識經濟基礎;培養(yǎng)高質量的生物信息研發(fā)人才。

(3)蛋白組與結構功能:完成3個細胞膜蛋白的結構,有助于新藥的開發(fā);設立低濃度轉錄因子蛋白組的研究程序,作為醫(yī)療途徑;建立3個逆境蛋白質,以及嗜熱蛋白質的功能圖;了解傳染病有關的蛋白質;以臺灣有關的細菌或病毒的蛋白組,發(fā)現新的蛋白質折迭模式。

(4)倫理、法律、社會影響:建立相關學術研究所需的基礎架構,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社群的互動網絡;建立基因組醫(yī)學科技的議題發(fā)展追蹤與信息交換;建立基因組醫(yī)學科技的意向調查與分析;建立基因組醫(yī)學科技的學術論壇與社會教育;對基因科技發(fā)展及其在倫理、法律和社會方面所造成的沖擊背景信息與討論議題通俗化。

(5)核心設施:建立全臺基因組醫(yī)學高速核心設施及高科技研究團隊,服務基因組研究計劃;加速臺灣研究計劃執(zhí)行效率。

(6)產學合作:開拓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協助申請與維護專利權益;建立產學合作及GLP/GMP規(guī)格設施;加速進行癌基因/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推動島內基因與蛋白診斷產品的商業(yè)化發(fā)展;培育研發(fā)人才,促進產業(yè)活力。

2.二期計劃的總體情況

為了聚焦并吸引產業(yè)界的投入,計劃第二期設定的目標是:“集中資源,以特定疾病研究為導向,加速成果導入醫(yī)學生物技術產業(yè)”;以臺灣本地重要的四大疾?。ǜ伟⒎伟?、高遺傳性疾病與傳染?。榫劢怪黝},持續(xù)加強創(chuàng)新研發(fā)與基因組醫(yī)學對倫理、法律與社會的影響,同時建設核心設施以支持基因組研究,提供基因組研究所必須的基礎設施與技術,進一步加強與產業(yè)界和各國間的合作與交流,將本計劃的研究成果迅速導入生物技術醫(yī)療產業(yè),提升國際能見度。

計劃第二期較第一期更具有整合性,加強了各行政主管部會的直接參與?!皣茣毖a助上游的基礎研究計劃,建設營運核心設施,提供必需的基礎建設與技術支持;依據研究領域及導向,計劃實施分為肝癌組、肺癌組、傳染病組、高遺傳性疾病組、創(chuàng)新研發(fā)組、倫理法律社會影響組(ELSI)、產學合作組及國際合作組?!靶l(wèi)生署”的重點在法規(guī)、遺傳咨詢、與國民健康相關的癌癥、傳染病以及中醫(yī)藥基因組相關研究,推動“肺癌基因組研究及臨床應用”、“基因組醫(yī)學的健康服務應用”、“建立臺灣病原體基因數據庫”、“中醫(yī)藥基因組相關整合性研究”及“建立嚴謹的基因組醫(yī)學臨床試驗與相關產品的評估與審核機制”等五大研究項目,希望從法規(guī)及公共衛(wèi)生層面,重要的衛(wèi)生醫(yī)藥問題?!敖洕俊眲t從較具產業(yè)發(fā)展?jié)摿Φ幕蛩幬锛夹g等方面進行規(guī)劃,建立產業(yè)發(fā)展所需的重要環(huán)境,并同時以業(yè)界科專機制補助生物技術醫(yī)藥業(yè)者投入基因組相關研發(fā)與應用,以研發(fā)帶動周邊產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生物醫(yī)藥產業(yè)經濟效益。

各專業(yè)組的研究范圍包括:

(1)肝癌組:尋找肝癌致病基因,研究開發(fā)檢驗試劑及檢測設備,致力于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成效,整合并建設臺灣肝癌資料庫技術平臺,并延伸到乙型、丙型肝炎,以期成為未來亞洲最大的肝癌資料庫。

(2)肺癌組:利用基因組學或分析流行病學等相關技術,進行肺癌遺傳流行病學、藥物基因組學等研究,探討致病因子與肺癌轉移機制,涉及個性化臨床診斷與治療策略,并利用已建立的肺癌臨床研究網絡提供防治肺癌的有效工具。

(3)傳染病組:探討肝炎病毒、登革熱病毒、腸病毒、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及肺結核分枝桿菌的致病基因及致病機制,研究新穎的抗病毒策略,并結合“衛(wèi)生署”行政單位,使研究成果落實到公共衛(wèi)生領域以開展疾病防治。

(4)高遺傳性疾病組:研究多種高遺傳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如精神性疾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自閉癥及代謝癥候群等),建立公共衛(wèi)生研究及公共衛(wèi)生應用的互動管道,發(fā)展相關篩驗工具及預防性醫(yī)療,增進民眾健康。

(5)創(chuàng)新研發(fā)組:結合“基因組醫(yī)學”、“蛋白組與結構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并鼓勵其他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如系統生物學、肝細胞及中醫(yī)藥相關的基因組研究。

(6)倫理社會法律影響組:推動臺灣有關人類基因資料庫ELSI議題的研究,與歐美、亞洲地區(qū)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基因組醫(yī)學研究及其產業(yè)化所需的ELSI環(huán)境。協同行政機構建立臺灣基因或遺傳咨詢機制及相關法規(guī)的訂立與改革。

(7)國際合作組:鼓勵島內學者與其它國家研究學者在與基因組醫(yī)學相關課題上開展研究合作,提升臺灣基因醫(yī)藥領域的研究品質及國際能見度;通過科技交流,間接促進與國際制藥或生物科技公司的實質性合作。

為提升生物技術產業(yè)的經濟效益,加速基礎研究成果商品化,基因組醫(yī)學計劃鼓勵學界與業(yè)界的互動與合作,使業(yè)界即時掌握基因組醫(yī)學研究的重要進展。為積極促進產學雙方合作,與生技制藥“國家型”科技計劃合作進行“橋接計劃”,整理并挑選具有產業(yè)發(fā)展前景的成果,進行專利及市場分析,進一步協助計劃主持人研擬商業(yè)模式規(guī)劃及取得知識產權保護。同時,由醫(yī)藥品查驗中心針對研發(fā)所需的醫(yī)藥法規(guī)提供咨詢,以解決商品化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推動產業(yè)化的進程。

3.計劃各階段的執(zhí)行結果

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在致病基因的發(fā)現步驟、功能及致病機轉的研究、開發(fā)疾病的動物模型、基因芯片技術、基因細胞治療方法、疾病預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一期計劃的重要成果如下:

(1)砷與移行細胞癌的毒理基因組研究:證據顯示二甲基砷酸鹽(DMA)可能為膀胱癌的致癌砷種類,且細胞還原能力降低可能和致癌有關;建立體外培養(yǎng)及裸鼠膀胱癌形成模型,發(fā)現第九號染色體缺失及第四號染色體增幅現象;和砷代謝有關的砷輸送蛋白基因OATP-2、MRP1及MRP2,呈現顯著單一堿基多型性區(qū)域和膀胱癌相關基因,包括雄激素接受體及血紅素氧化酵素-1,顯示遺傳多形性區(qū)域。

(2)腸病毒整合性計劃:完成建構第一階段腸病毒數據庫,包含4,000多種從GenBank所收集的腸病毒序列及解析,并建立鑒定腸病毒71型的特異序列比對區(qū)域圖譜;找出157種寄主易感基因,包括趨化激素接受體、細胞凋亡、干擾素及補體相關途徑的基因;于細胞培養(yǎng)中顯示可利用RNAi抑制病毒復制;TNF-α啟動子的遺傳多型性和腸病毒71型的易感有關。

(3)利用核磁共振技術,完成3個幽門螺旋桿菌蛋白質構造研究;建立高效能蛋白質表現系統;建立X光高分子結晶技術;以昆蟲細胞─桿狀病毒系統表現具活性的幽門螺旋桿菌蛋白質;鑒定出一種幽門螺旋桿菌的酸誘導蛋白質,可促進其生長及活動。

(4)中醫(yī)藥基因組相關研究計劃:進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醫(yī)寒熱體質類型與基因及蛋白質表現、中醫(yī)寒與熱性體質實用藥對細胞基因表現;收集完成病人相關數據、各種辯證指標記錄的統計資料分析,并建立起基因的多樣性分析模式。

(5)發(fā)現DNA甲基轉移酶(DNMT)的過度表現與臺灣地區(qū)“非小細胞肺癌”有關,且與許多抑癌基因5'CpG island過度甲基化、cytosine突變亦有關。

(6)完成正常人類肝蛋白組圖譜的建立,及人類/小鼠胚胎干細胞蛋白組圖譜的建立。

(7)基因藥物開發(fā)完成多項活體外分析系統的建立,包括:重組腺病毒rAd/AGL載體病毒顆粒感染GSDIII病人初級培養(yǎng)細胞的方法、蛋白質轉染系統、重組蛋白質AGL在細胞內的功能分析;完成腺病毒活體遞送方法的建立與活體內分析系統,確認基因遞送方法與遞送載體在動物體內組織分布的相關性;并建立了活體內基因轉錄分析與蛋白質功能分析法,提供基因載體活體遞送系統的基盤分析技術。

第二期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

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第二期的規(guī)劃延續(xù)了第一期的成果,第二期計劃的重要成果如下:

(1)重要致病基因、蛋白質的發(fā)現

a.藥物不良嚴重反應的基因:包括最常引起臺灣人體發(fā)生致命藥物過敏(史蒂文生瓊森癥候群)的抗顛癇用藥(Carbamazepine)的危險基因,降尿酸藥(Allopurinol)引發(fā)嚴重過敏反應的危險基因等。

b. 家族性肝癌的基因:乙型肝炎導致家族性肝癌的連鎖相關分析,證實在第4對染色體長臂(4q)上,有1個基因座的LOD score在3.5。

c. 肺炎桿菌的致病基因:發(fā)現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它是造成院內泌尿道感染、肺炎感染以及免疫機能不全病患肺炎、敗血性休克的常見致病菌,還會造成菌血癥,化膿性肝膿瘍及腦膜炎等。

(2)關鍵動物模型的建立:先后建立了肝癌的動物模型、糖尿病致病動物模型、代謝疾病的動物模型、乙型肝炎的土撥鼠及基因轉殖鼠模型等。

(3)肝癌、肺癌、高遺傳、創(chuàng)新研發(fā)、ELSI五組研究成果

a.乙型肝炎病毒的HBx基因參與活化:男性荷爾蒙信息傳遞路徑,經由活化基因的表現,可能增加肝細胞的癌化能力。未來將有可能就此信息傳遞路徑,發(fā)現肝癌的重要標靶分子,而應用于臨床預防或治療上。

b.完成臺灣肝癌病患(約800例)臨床數據及組織樣本的合成網創(chuàng)設,提供肝癌研究的共同資源庫。

c.完成臺灣人體肺癌病患臨床數據庫、組織、血液檢體的收集,提供肺癌相關研究學者的研究共同資源。此外,發(fā)現的致病或轉移因子,可應用于肺癌診斷、治療、或預后評估等。

d.抑癌基因HLJ1的發(fā)現:抑癌基因(HLJ1)可預測肺癌病人存活及復發(fā),本研究發(fā)現可應用于臨床檢驗試劑、藥物開發(fā)與生物技術服務相關產業(yè)。

三、核心研究設施的建設及相關產學合作計劃

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在管理過程中還增加考慮了相關核心設施的統一建設管理,以及促進產學合作。

本計劃開始后就規(guī)劃了相關核心研究設施的建設問題,對研究項目所需購置的高速、貴重儀器進行“整合資源”和“統一管理”,解決了重復購置、人員與管理等問題。為基因組研究所需的核心設施涵蓋的領域包括了以下五項:動物疾病模型、表現型鑒定及造影核心設施,臨床樣品研究與組織庫,基礎基因組研究設施,蛋白組血與結構基因組研究設施,生物信息核心設施。

在本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還在產學合作方面特別加以推動。如:符合臺灣生物技術產業(yè)所需并且具有商品化潛力的技術和產品,包括藥品、疫苗、檢驗試劑、生物醫(yī)藥技術、基因治療方法、保健食品開發(fā)及基因咨詢服務等;促進臺灣生物技術信息發(fā)展的產業(yè);辦理產學合作計劃的審查及后續(xù)項目追蹤管理和考核;促進參與產學合作廠商對相關法規(guī)與知識產權的了解,利用產學說明會開展產學合作輔導;協助導入核心研究設施至產業(yè)界,提高業(yè)界的生物技術研發(fā)水平;協助推廣本計劃產生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營造學術界與產業(yè)界對話機會,扶助研究計劃主持人所屬機構申請與獲得專利,協調與產業(yè)界完成技術轉讓事宜并建立與相關部會的良好合作與互動。

參考文獻

[1] 羅勇.臺灣科技計劃的管理及其特點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22): 38-42

[2] 基因組醫(yī)學“國家型”科技計劃[EB],http://nrpgm.sinica.edu.tw/content.php?cat=agtc,(2013.1.10)

第6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于2010年6月29日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目前,臺方已完成ECFA相關審議程序,根據協議有關規(guī)定,ECFA貨物貿易早期收獲計劃將于2011年1月1日起實施。

在早期收獲計劃中,內地降稅清單涵蓋農產品、化工產品、輕工產品、紡織品、冶金、機械、電子、汽車零部件、儀器儀表及醫(yī)療產品等十大類共計539項內地2009年稅則8位稅號產品,占2009年自臺灣進口貨值的16.1%;臺灣降稅清單涵蓋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品、及其他產品等四大類共計267項臺灣2009年稅則8位稅號產品,占同期自內地進口貨值的10.5%。有關產品關稅均將在兩年內分三次降至零。

ECFA第四章規(guī)定,原產于一方的早期收獲清單產品,另一方在進口時應給予優(yōu)惠關稅待遇。判定貨物是否原產于一方的標準是《ECFA臨時原產地規(guī)則》。所謂“臨時”,是指該原產地規(guī)則是為貨物早期收獲清單量身制訂的。臨時原產地規(guī)則是享受關稅優(yōu)惠的重要依據,其規(guī)則共17條,除了原產地規(guī)則的共性條款外,重點需了解的有以下幾項:

原產貨物

原產于一方貨物是指在一方完全獲得的貨物,或者該貨物完全是在一方或雙方僅使用原產材料生產的,或者該貨物是在一方或雙方使用非原產材料生產,但符合臨時原產地規(guī)則中的“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

完全獲得貨物

完全獲得貨物包括:在一方出生并飼養(yǎng)的活動物;從一方出生并飼養(yǎng)的活動物中獲得的產品;在一方收獲、采摘或采集的植物或植物產品;在一方狩獵、誘捕、捕撈、耕種、采集或捕獲獲得的貨物;在一方采掘的礦物;一方在相關的水域、海床或底土獲得的產品;在一方注冊的加工船上加工、制造在一方相關的水域、海床或底土獲得的產品后得到的貨物;在一方加工過程中產生且僅用于原材料回收的廢碎料,或在一方消費后所收集且僅用于原材料回收的廢品;在一方完全從上述貨物獲得的貨物。

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

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是指對特定產品制定特定的原產地判定標準。ECFA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由雙方原產地規(guī)則磋商小組另行商定,并將作為ECFA臨時原產地規(guī)則的附件。ECFA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規(guī)定,在一方或雙方使用非原產材料生產的早期收獲清單產品時,貨物符合稅則歸類改變、區(qū)域價值成分、加工工序或者其他標準的,該貨物獲得一方原產資格。

稅則歸類改變標準

稅則歸類改變標準是目前國際上優(yōu)惠和非優(yōu)惠原產地標準中常見的原產地判定標準,是指貨物生產過程中使用了非原產材料,在一方或雙方經過生產后,發(fā)生了規(guī)定的協調制度商品編碼中某一級稅號改變。例如,兩位稅號改變(章改變)或四位稅號改變(品目改變)等。

區(qū)域價值成分標準

區(qū)域價值成分(RVC)標準是按照最終產品與原產材料價值之間的比例關系來衡量貨物的加工程度,以確定最終產品是否應具備原產地資格。 ECFA區(qū)域價值成分計算公式為:

RVC=FOB-VNM/FOB×100%

其中FOB是指出口貨物船上交貨價格;VNM是指非原產材料的價格,以到岸價格(CIF)為基礎進行確定。公式中的FOB價和CIF價均依據《海關估價協定》及公認會計原則進行核定。

加工工序標準

加工工序標準是原產地規(guī)則常見標準之一,是指有關產品在一方生產過程中,必須經過特定的制造或加工工序才能取得原產地資格。這一標準在臨時原產地規(guī)則中有詳細規(guī)定。

累積規(guī)則

內地的原產材料在臺灣構成臺灣生產早期收獲清單產品的組成部分時,內地材料應視為原產于臺灣。反之亦然,臺灣的原產材料在內地構成內地生產早期收獲清單產品的組成部分時,臺灣原產材料應視為原產于內地。

該規(guī)則旨在鼓勵內地與臺灣更多地使用對方原產材料生產貨物,也使雙方生產的早期收獲產品更容易享受關稅優(yōu)惠。

微小加工

微小加工是指對貨物的本質特性影響輕微的簡單加工或處理,無論是單獨或合并進行,都不賦予貨物原產資格。這里所稱“簡單”是指既不需要專業(yè)技能,也不需要專用的機器、儀器或設備即可進行加工或處理。比如,為便利托運而對貨物進行的拆解、組裝等處理以及對動物進行的屠宰、冷凍、分割、切片等加工都屬于微小加工。

微小含量

含有非原產材料的貨物雖未滿足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規(guī)定的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的要求,但其所含非原產材料的價值成分,不超過該貨物離岸價格的百分之十,則該項貨物仍應視為原產貨物。

可互換材料

可互換材料是指為商業(yè)目的可互換的貨物或材料,其性質基本相同,僅靠視覺觀察無法加以區(qū)分。在確定貨物是否為原產貨物時,可互換材料可以通過貨物的物理分離或出口方公認會計原則所承認的庫存管理方法加以區(qū)分。在應用庫存管理方法進行區(qū)分時,企業(yè)應在整個會計年度連續(xù)使用該方法對相關貨物或材料進行管理。

中性成分

在確定貨物是否為原產貨物時,下列中性成分的原產地不予考慮:燃料、能源、催化劑及溶劑;用于測試或檢驗貨物的設備、裝置及相關用品;手套、眼鏡、鞋靴、衣服、安全設備及用品;工具及模具;用于維護設備和建筑的備用零件及材料;在貨物生產過程中使用,雖未構成該貨物組成成分,但能合理表明為該貨物生產過程一部分的其他貨物。

成套貨品

按《協調制度》歸類總規(guī)則三規(guī)定可作為成套貨品歸類的貨物,如果各組成貨品全部原產于一方,則該成套貨品應認定為原產于該方;若部分組成貨品為非原產物品,依據臨時原產地規(guī)則,只要所確定的非原產物品價值不超過這一成套貨品離岸價格的百分之十,該成套貨品仍應認定為原產于該方。

包裝材料及容器

對于適用產品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所列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的貨物,如果零售用包裝材料及容器與該貨物歸在同一稅號,則在確定該貨物的原產地時,零售用包裝材料及容器應不予考慮;但對于適用區(qū)域價值成分標準的貨物,在確定該貨物原產地時,零售用包裝材料及容器的價值應視實際情況認定為原產材料或非原產材料后予以核計。在確定貨物原產地時,用于貨物運輸的包裝材料及容器應不予考慮。

配件、備用零件及工具

對于適用特定原產地規(guī)則所列稅則歸類改變標準的貨物,如果其配件、備用零件、工具、說明書及信息資料等物品在進口時與該貨物一并報關,并歸入同一稅號,且不單獨開具發(fā)票,其原產地不影響貨物原產地的確定。

對于適用區(qū)域價值成分標準的貨物,如果配件、備用零件、工具、說明書及信息資料等物品與該貨物一并報關且不單獨開具發(fā)票,則在計算該貨物的區(qū)域價值成分時,上述物品的價值應視實際情況認定為原產材料或非原產材料后予以核計。

上述配件、備用零件、工具、說明書及信息資料等物品的數量和價值應符合該貨物的慣例。

第7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作為一個奇石收藏愛好者,除了對寶島的秀麗風光心馳神往以外,我也很想借此機會與臺灣的石友們進行一些交流和切磋,結交一些臺灣石友。所以,去臺灣前,我特意做了一些功課:一方面準備了洛陽特色的河洛玉和牡丹畫冊,以備交流之用;另一方面,認真查閱了《中華奇石》等有關刊物,細致了解了臺灣奇石收藏、賞玩情況,并收集整理了臺灣石友的相關資料(包括住址、通訊方式等)?!吨腥A奇石》2014年第3期刊登的雨花石“神龍”的收藏者張永城先生,是我要重點拜訪的對象。

2014年4月10日,在我的熱切期盼中,飛機徐徐降落在臺北桃園機場。我和夫人在欣賞沿途風光的同時,仍時時不忘與臺灣石友結緣。從阿里山返回時,路過一家古中華樹石園,我和夫人迫不及待、大步流星地跨了進去。里邊精美的木雕、奇石可謂琳瑯滿目。主人洪禎先生聽說我們是大陸來的,格外熱情,讓座倒茶之后,還一一介紹了他的收藏。臨了,洪禎先生還主動與我合影留念,并贈送了一本介紹他奇石收藏的畫冊。

臺灣花蓮縣曾舉辦過“海峽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且是臺灣奇石石種分布較多的地方,又是張永城先生的故鄉(xiāng),是我此次臺灣行的必到之地。4月12日,剛到花蓮,我即刻與張先生取得了聯系。張先生親自驅車30多公里來到我們下榻的酒店,與我促膝暢談,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奇石石種、石質、產地以及收藏體會等,仿佛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隨后,張先生還主動邀請我和夫人參觀了他的奇石館。

第8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石化事故影響島內石化業(yè)發(fā)展

石化產業(yè)是基礎性產業(yè),也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品廣泛用于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各個領域,對促進相關產業(yè)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臺灣自1968年興建第一輕油裂解工廠至今,每年可創(chuàng)造新臺幣2萬億的產值,占臺灣制造業(yè)產值的15%,是臺灣經濟發(fā)展最重要的基石。同時,石化業(yè)是高危險產業(yè),一旦發(fā)生重大事故就會造成重大損失及環(huán)境污染,甚至危及人體健康讓民眾產生疑慮,因此石化產業(yè)也成為很多臺灣民眾及相關團體反對的產業(yè)。

1997年9月,“中國石油”發(fā)生氣爆事故,當時高雄市前鎮(zhèn)區(qū)鎮(zhèn)興橋一帶進行管線切割更換工程,因為大量液化石油氣的外泄發(fā)生了嚴重氣爆,造成11人死亡、17人輕重傷;2014年7月,高雄市前鎮(zhèn)區(qū)與苓雅區(qū)再發(fā)生氣爆事件,最終造成321人受傷、32人死亡的慘劇,并嚴重損壞多條重要道路。事后調查表明,是李長榮化學工業(yè)的4寸丙烯管線錯誤包覆于排水箱涵內,致使管壁由外向內腐蝕、日漸變薄,無法負荷輸送中的壓力而破損,造成丙烯外泄、引起爆炸。

2014年高雄氣爆事件發(fā)生后,連帶影響民生、交通、工業(yè)、政治等各層面,工業(yè)方面高雄當局下令清查行經高雄市區(qū)的所有石化管線并全面關閉,使多家中游石化業(yè)者因缺料面臨停產或減產危機,李長榮化學工業(yè)聚丙烯廠也被勒令停工。

石化業(yè)近5年首次出現衰退

根據中華征信所“臺灣地區(qū)大型企業(yè)排名TOP5000”資料顯示,臺塑石化、臺灣中油、臺灣化學纖維、臺灣塑膠多年蟬連1至4名,5至10名也是入榜??停瑑H在名次上稍有變動。前4名業(yè)者資本額皆高達新臺幣百億元以上,其他業(yè)者資本規(guī)模也在數十億元之間,可見石油化學制品產業(yè)進入門檻高、大者恒大的現象明顯。

TOP10總營收自2009年的新臺幣1.95萬億元,逐年增長至2013年的新臺幣2.29萬億元,2014年首次呈現衰退。除了高雄氣爆直接影響李長榮化學工業(yè)致使其業(yè)績衰退19.52%,臺塑石化、臺灣化學纖維、中美和石油化學、亞東石化的業(yè)績也均下滑,衰退原因包括面臨中國大陸經濟增長趨緩、產能過剩等問題,以及國際油價崩跌,導致面對高價原料庫存跌價損失。

島外市場變化影響臺灣石化業(yè)發(fā)展

第9篇:有關臺灣的資料范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 課程實施 臺灣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源于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死亡學(Thanatology)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關注自殺、吸毒、艾滋病和暴力等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物質生活的富裕,我國青少年中出現一些極端生命行為,如自殘、自殺、傷害他人生命等,生命教育因而受到關注。我國臺灣地區(qū)對生命教育的關注較早,已日漸走向成熟。而大陸地區(qū)的生命教育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臺灣的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獨具特色,從中可以提煉出可以借鑒的經驗。

一、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的興起與發(fā)展

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最早于1976年由民間團體從日本引入,并以倫理課程的形式在一些學校中實施。1997年臺灣教育部門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組織有關專家和學校規(guī)劃《 生命教育實施計劃 》,設計生命教育課程、編寫相關教材和培養(yǎng)師資隊伍等,生命教育逐漸受到重視。為推動生命教育的全面實施,臺灣正式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并將2001年定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至此臺灣生命教育進入相對成熟的發(fā)展階段。從以“預防自殺”為主,逐漸發(fā)展為以匡正社會風氣、提升生活品質和重建社會價值為目標,生命教育呈現多元化的價值取向。[1]

二、臺灣地區(qū)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

1.臺灣地區(qū)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目標

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有“從生論生的生命關懷倫理取向”和“從死論生的死亡體悟生死取向”兩大主流?!皞惱砣∠颉钡纳逃龔纳膶用嬉龑W生了解生命,體驗生命活著的意義,陶冶健全的人格,其課程的目的在于認知群己關系、增進人我和諧相處,提升對人、事、物的關懷。[2] 其課程目標可表述為:認識生命—關懷生命—珍惜生命?!吧廊∠颉钡纳逃龔乃赖膶用嬉龑W生認識死亡的本質,進而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其目標為認識死亡、建立正確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和有效的適應方式,以理性的態(tài)度省思生命與死亡的真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價值。[3] 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可表述為:認識死亡—尊重生死—珍惜生命??梢?,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課程其實施路徑不同,但其終極目標都旨在引導學生珍惜生命。

2.臺灣地區(qū)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

生命教育取向的多元性和內涵的豐富性使得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呈現多樣化特點?!皬纳撋纳P懷倫理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包含社會教育、倫理教育、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皬乃勒撋乃劳鲶w悟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包括生死教育、哲學教育和宗教教育等內容,具體包括認識死亡、失落與哀傷的心理調試輔導、特殊死亡議題的探討(如安樂死、艾滋病)、喪葬儀式與死亡禁忌學習等。歸結起來,臺灣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包含人際關系、倫理、生死學、宗教、殯葬禮儀五大課題。

三、臺灣地區(qū)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課程的有效實施涉及教材選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外部支持等方面。臺灣地區(qū)的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有以下特色。

1.教材選擇方面

臺灣地區(qū)許多中學參照生命教育課程綱要自行編制教材,強調教材應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教材內容應與時俱進。同時教材內容要盡量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時事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在具體生活中做判斷和抉擇。教材各章節(jié)之后,提供各種“啟發(fā)式問題”“思考性問題”或“討論性問題”,使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學得并尊重多元價值,亦提供相關輔助讀物或媒體資料,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4]

2.教學方法方面

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動課程與理論課程,強調體驗、省思和實踐。理論課程部分教師采用講演法、啟發(fā)法、討論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等進行,而活動課程部分采用座談、參觀、訪問、演練、調查、辯論、競賽、服務學習、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傊龅剿捎玫慕虒W方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可結合采用多媒體和各種影像資料輔助教學。另外強調教師授課必須遵循“態(tài)度必須開放、立場不必中立”的原則,并協助學生遵循此原則來學習。[5] 因為中學生心理發(fā)展尚不成熟,對人、對事、對物缺乏準確的判斷,若教師授課中持模棱兩可的立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3.教學評價方面

教學評價涉及怎么評價、誰來評價和評價什么等方面的問題。在臺灣地區(qū)《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生命教育”課程綱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課程的成績評定以“能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評價的范圍包括行為、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及每堂課教學中進行,而評價方法倡導適當多元,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采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評價方式。[6] 可見,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課程的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突出對學生行為、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的全面評價,倡導評價方法多元化,反對采用單一量化手段對學生分等劃類的評價方式。

4.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方面

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對課程實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教學資源包括教材、輔助讀物、影像資料和其他校內外課程資源等。臺灣地區(qū)許多中小學設立了專門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員會,承擔著生命教育發(fā)展研究的功能,負責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編制、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等,如聘請生命教育專家到學校做報告,組織不同學校之間進行生命教育教學經驗分享和交流會,等等。[7] 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課程的有效實施還受到外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如政府重視程度、師資水平、社會輿論導向、學生家長的態(tài)度等。在臺灣,地區(qū)政府的推動在生命教育實施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臺灣地區(qū)政府從政策精神的倡導、資源的整合與提供兩個方面推動生命教育的實施 [8] ,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并規(guī)定中小學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時,政府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課程的開發(fā)和教材的編寫,組織師資培訓等。如今,臺灣地區(qū)大部分中小學配備了生命教育的專職教師或兼職教師,這無疑有效地推動了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的發(fā)展。同時臺灣地區(qū)的非營利組織通過開展研習活動和相關活動、出版宣傳品、組織學生夏令營和家長研習活動等,有效地推動了臺灣地區(qū)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門,下至學校、非營利民間組織,均做出有效行動,這讓臺灣中學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中不斷發(fā)展。

四、臺灣地區(qū)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對大陸的啟示

1.重視教育行政部門的推動作用

臺灣地區(qū)生命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與地區(qū)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是分不開的。前述的臺灣地區(qū)教育部門采取的舉措都體現了臺灣地區(qū)教育行政部門對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視。而大陸地區(qū)的教育行政部門對生命教育的重視明顯不足,當前只有部分省、市出臺了相關的指導綱要。為推動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筆者認為應重視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國家教育部應出臺相關的指導綱要,使地方教育部門有據可依。各地區(qū)可結合當地實際,成立“生命教育研究委員會”,負責生命教育課程的開發(fā)研究,如編制教材、培養(yǎng)師資等。各學校應成立“生命教育教研室”,負責本校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工作??傊?,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和學校層面都應重視,真正落實課程的“三級管理”體制,重視生命教育課程的實施。

2.構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生命教育的課程體系包括生命教育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保障體系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在構建目標體系上,筆者認為,不管實施何種取向的生命教育,其終極目標應是一致的,即應促進學生自我實現。應構建“認識生命(認識死亡)—關懷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發(fā)展生涯—自我實現”的生命教育目標體系。生命教育的基礎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體會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基本議題,了解生命的來之不易,并轉化為生命正能量,珍愛生命,獲得尊嚴。中級目標為幫助學生發(fā)展生涯,當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并體驗到生命的意義時,應幫助學生提升生命的價值。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生涯規(guī)劃,構建生命的愿景,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彩繪亮麗的人生。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標是促成學生達到自我實現,學生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和體悟中,不斷調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達到人格和心靈的成長。

在內容方面,筆者認為大陸地區(qū)中學生命教育課程應包含生死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性教育、婚姻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大陸許多學生對宗教文化不了解,也無,因而在生命教育課程中加入宗教教育的內容可能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可考慮刪除這方面的內容,或融入哲學教育的內容中進行。構建生命教育的保障體系,筆者認為學校在師資配備、教材選擇、經費使用方面都應有一定的保障。學??沙闪iT的教研室,配備分管領導,負責生命教育課程的研究和實施工作。應組織相關人員結合本校實際編制校本教材,并組織教師進行課前培訓,使教師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內涵和教學方法。同時應完善生命教育課程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倡導評價方法、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除了對學生進行評價外,也應對教師、學校進行評價,形成完整的評價機制。對于教師,在計算教學工作量的基礎上,對其教學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并給予一定的激勵。

3.開發(fā)生命教育校內外課程資源

臺灣地區(qū)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之下設立了“課程與教學推廣組”專門負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教學推廣工作。大陸地區(qū)在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力度上明顯不足,教育部應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生命教育課程資源的研發(fā),編寫一些典型的教輔教參、生命教育讀本、音像資料等,供各地學校參考。而學校更應注重本校實際,組織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除此之外,加強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促進校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改善課程實施的效果。

4.建設生命教育課程的師資隊伍

生命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需要一支有力的師資隊伍,臺灣地區(qū)非常重視培養(yǎng)生命教育的師資隊伍。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負責教師的培訓工作。各學校指派一定的教師或自愿報名參加課程培訓,包括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通過專家講解、現場教學觀摩、觀看視聽教學資料、舉辦交流會等方式加深教師對生命教育理念的認識,并指導教師的具體教學。大陸地區(qū)可借鑒這些做法,除了聘請有關專家進行理論講解外,更應注重實踐指導,使教師真正學有所用。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1XSH023)、“廣西哲社規(guī)劃課題”(項目編號:11FSH024)的研究成果?!?/p>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530004)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新德育·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2006(11).

[2]錢永鎮(zhèn).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J].上海教育研究,2006(10).

[3]劉香.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系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D].南華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