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

第1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思維能力 綜合素質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當前歷史教學活動中能力培養(yǎng)目標的核心任務,思維能力會直接影響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他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基礎。因此,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把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重要的位置。思維能力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在高中歷史學科中,歷史思維能力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可以分為識記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具體的歷史教學活動中要注意針對這四種能力采取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策略。

一、識記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思維能力中,識記能力是最基礎的能力,也被認為是最簡單的能力,然而,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歷史學習活動中,識記是一個非常難過的關卡。歷史學科中包含的知識點不但量大,而且十分零散繁雜,要把一個個史實清楚地記在頭腦中,對于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即使看似沒什么技術含量的識記活動,也要講求一定的技巧。在歷史學習中,一旦運用好記憶的策略,不但可以有效減輕記憶的負擔,還可以大大增強記憶效果。例如,歷史學習中常用到的五要點記憶法,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內容、評價,按照這個方法記憶孫子兵法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這樣進行記憶,時間:春秋時期,地點:吳國,人物:軍事家孫武,內容:一本總結了前人和自己在作戰(zhàn)過程中累積的經驗的兵書,評價:是一本對后世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力的兵書名作。采用這種五點記憶法記憶某些歷史事物,不僅可以提高記憶效率,還可以保證記憶內容的全面。除此以外,歷史學習中還有很多的記憶小技巧,如濃縮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等,只要善加利用這些記憶策略,就可以有效提升識記能力,輕松突破記憶難關。

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理解能力是學習歷史的基礎能力之一,經過識記,學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實,而接下來就是對這些史實進行進一步的深化理解,只有對知識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應用這些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對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君主制、民主制、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基本歷史概念;二是對一些基本的史學理論的理解,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等;三是通過前后貫通加深理解。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時間和事物連貫性的學科,很多歷史現(xiàn)象和事件如果孤立地進行理解往往很難掌握其精髓,而如果把一系列具有相關性的知識進行貫通理解,就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相關內容。

三、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只有準確地分析好問題,接下來的思維活動才能進行。就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于我國的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這個問題來說,要想找出答案,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分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個概念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專制主義,主要指的是皇權的集權、專權,二是中央集權,是指中央對地方權力的集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政治體制的問題。這樣透徹分析概念,學生就能得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精確內涵,然后把它放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其產生的影響力自然就能輕松地得出,這就是分析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導學生就一些歷史問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其次要指導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歷史事物;最后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和方法。這樣由淺入深地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可以讓學生從表層滲透到內在,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領悟知識的內涵。

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新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中最高層次的能力,也是很多學生最為缺乏的一種能力,因為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一定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開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發(fā)表自己獨立看法的能力、在不同的觀點中做出判斷的能力。圍繞這些能力,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入手:第一,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新能力來源于積極的交流和互動,而平等則是交流和互動的前提。在歷史課堂上,如果師生地位不平等,學生沒有獨立發(fā)聲的機會,這樣根本就談不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第二,敢于突破歷史教材。歷史教材是教師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教材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形成基本的歷史觀念,然而,統(tǒng)一化的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觀念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要敢于突破教材,引進一些教材以外的內容和觀念,用不同的觀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進而在碰撞的過程中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第三,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對于傳授給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具有突出優(yōu)勢,但這種強調教師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也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限制。在接受式的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難得到提升。因此,教師要大膽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外,還可以引入一些主題討論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讓學生的思維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中自由發(fā)散,迸射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它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歷史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條件。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思維能力提升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玉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A,2011(1).

第2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歷史教學;開放性思維;重要性;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9-0038-01

新的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新課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歷史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背書式教學,而應該在傳輸知識的基礎上更注意開放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一 培養(yǎng)開放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傳統(tǒng)的歷史教育主要是對歷史知識的傳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和思想認識教育,教材被等同于教科書。在應試教育和高考指揮棒的驅使下,教科書被視為金科玉律,教師向學生講述的歷史實際上是歷史教科書的歷史;教師對學生學習歷史的要求,主要也是歷史教科書的要求;歷史考試的答案,其實也是歷史教科書的字句。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只是簡單的單向活動,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則很難體現(xiàn),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喪失。

新型的教學觀要求打破學科學習的封閉狀態(tài),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開放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對傳統(tǒng)觀念歷史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教學中注重開放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而且還開拓了他們的思維和視野,他們看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樣。新型的教學觀要求打破學科學習的封閉狀態(tài),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

二 培養(yǎng)開放性思維能力的策略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在,現(xiàn)在是將來的歷史。歷史并不是像教科書中為了教學方便而一課課的分節(jié)分章的,歷史是一個連續(xù)的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歷史課的內容在看似不同的章節(jié)中有著屬于歷史的內在的關系,歷史課程本來就應該是開放的。在歷史的教學中,要培養(yǎng)開放性思維應注重以下策略。

1.于意義理解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是人們以再認和再現(xiàn)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xiàn)象,對歷史發(fā)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yǎng),是人們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學意義的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層次的,即低級到高級的程序,它包含了諸多能力,包括識記鑒別能力、領會注釋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同時,歷史思維方式又是多種多樣的,它包含有順時思維和逆時思維、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等等。顯然,思維的不同特征和多種表現(xiàn)形式,說明了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具體而言,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歷史現(xiàn)象紛繁復雜、導致歷史思維對象是大量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人類歷史是縱貫古今,橫跨全球,造成歷史思維的條件、時間、空間是極為廣闊和嚴格的。而且歷史學科涉及到社會的各種內容又極為精致,歷史發(fā)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樣化,致使歷史的思維方式中既有邏輯性又有辯證性;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因此要使學生有序而非雜亂的,系統(tǒng)的而非零碎的,有規(guī)律的而非盲目的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僅憑中學歷史教材提供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向學生轉授這些有限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用日漸增進的思維能力去探求無限的知識與智慧。

2.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開放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注重歷史知識的分析,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枯燥的歷史史實,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放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的。在教學中,知識還是要傳授的,但是卻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傳授,重要的是對學生開放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上,可以設計一些不同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參與,避免他們只在“聽故事”,而忘記了去思考。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如怎樣評價歷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觀公正等,以激勵他們去思考。此外,還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廣泛意識、更具穿透力和挑戰(zhàn)性的問題。

3.開展啟發(fā)式教學,提高思維含量

第3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2-298-01

一、歷史思維的含義及初中階段學生歷史思維的特點

思維俗稱思考,是借助于語言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活動,是人們理解知識、科學發(fā)現(xiàn)、技術革新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學習與創(chuàng)造的重要條件。具體到歷史學科,思維就是以歷史材料為依據,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和解決歷史問題及現(xiàn)實問題的思維活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通常是指歷史的形象思維和歷史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包括再生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表明,抽象思維能力日益占主要地位,已能理解比較抽象的概念,概括能力也有明顯提高。這就決定了這一階段歷史思維的特點:由形象思維逐步趨向邏輯思維,且邏輯思維逐漸占主要地位;在運用再生性思維解決問題的同時,創(chuàng)造性思維日益發(fā)展,且越來越多地用于學習中。因此,初中階段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應是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美國在新制訂的歷史科國家標準中,把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確定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二、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方法

針對初中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應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總結歸納,深化教材 歷史教學中,教師的講述和板書應力求體現(xiàn)知識結構。問題與問題之間過渡宜自然,并盡可能揭示知識之間內在的聯(lián)系。教師的總結歸納應使學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現(xiàn)出對教材的深化。

2、巧用比較 運用比較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顯示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差異及事物的特點和個性,同時還可以把新研究的個別事物納入廣闊的歷史背景之下,使比較零散的概念完整化,為深入探討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更好創(chuàng)造條件。

3、關鍵處設疑 關鍵處有的是看似無疑處(如唐代樂舞,為何是風格多樣?),有疑惑處(洋務派為什么要辦民間工業(yè)呢?為什么沒有得到廣大人民支持?)在關鍵處設疑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通過各種方式找出答案。

4、啟發(fā)式提問 思維的問題性決定思維與問題緊密相聯(lián)。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在課堂上,一方面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fā)式提問。如在講到偉大的詩人屈原時,就應提出為什么千百年來屈原仍然受到人們的熱愛和懷念?講到拉美獨立革命,就要啟發(fā)學生總結,拉美獨立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是什么?現(xiàn)行教材的編寫,注意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每個教學內容都設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思考,適時解決。另一方面,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啟發(fā)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5、激發(fā)興趣 初中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最旺盛。因此,激發(fā)興趣也是歷史課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一種方法。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所完成的活動(如識圖、綜合、概括、分析、比較等)需要有一定難度,但學生經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是能夠完成的。倘若難度過高,超越學生現(xiàn)階段的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成功的希望很小,就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6、創(chuàng)設歷史動態(tài)情境 再現(xiàn)歷史的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史實,把握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電影、幻燈、電視、錄音、投影儀這些電化教具,作為直觀教學的有效手段,在歷史教學中,可以用來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歷史情境。另外,活動式掛圖也可再現(xiàn)動態(tài)的歷史情境,使枯燥的知識變得主動、形象,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考。

三、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層次的 初中三年,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總體說來,隨著年齡增長,知識水平提高,是逐步提高的。如在初二要求“在聽課和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初步綜合、歸納所學重要問題的史實,找出因果關系?!钡匠跞齽t提出“對教材內容進行歸納、概括,編出提綱。”因此,培養(yǎng)思維能力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據教材內容,圍繞確定的能力目標,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材施教。

2、重視傳授思維方法 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介紹具體的歷史現(xiàn)象,并由歷史現(xiàn)象分析本質、內在聯(lián)系的同時,要把自己的思維方法傳授給學生,使之舉一反三

第4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和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54-01

學生能否學好高中歷史,思維能力起到關鍵作用。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思維能力,本篇論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一、高中歷史教學需要達到一定的深度

(一)歷史知識和學生能力的關系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需要高中歷史教師掌握歷史知識,在教學中能夠達到一定深度。由此,才能在課堂教學時,老師將概念知識熟練的應用進教學中,并有效準確傳達給自己的學生。

通常我們所指的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的一種抽象表現(xiàn),因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歷史教學思維能力,主要就從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始,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特點與規(guī)律形成相對合理和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再就是,教師傳授歷史知識時,還要重視將知識與能力結合。課堂中,老師有計劃的將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知識是思維能力的基礎,思維能力為獲取知識提供了條件。由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兩者不能獨立存在,應相輔相成互為作用。

(二)如何提高歷史教學的深度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所掌握的歷史知識若要達到一定的深度,首先需要老師從整體上把我課本教材,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并且能夠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逐一做到將歷史現(xiàn)象及歷史概念的關系弄清楚,這也是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點。

二、調動學生的興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格外重要。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容,主要是指學生的自信心、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還是要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歷史,那么也才能夠在學習中發(fā)揮一種積極持久的熱情,最終提高和培養(yǎng)起自己的思維能力。

調動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讓學生意識到歷史教學重要性,對歷史的社會性和實用性有所認識,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最終活躍他們的思維。歷史作為前人經驗與教訓的總結,能給現(xiàn)代人以參考,作為古為今用,這也恰是對歷史的社會功能的體現(xiàn)。第二,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所學的歷史思維方法,與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相聯(lián)系,并對此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來分析,鼓勵學生討論發(fā)言,得出新的不同結論,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就能提高學生們對歷史的分析能力。第三,在歷史課堂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性,老師還要善于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課堂中穿插趣味性大、帶動學生積極性的歷史故事。

三、要善于啟發(fā)和鼓勵,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需從以下幾方面:

首先,幫助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培養(yǎng)和提高歷史教學思維能力主要還是讓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關于閱讀歷史課本的方法,具體包括做出閱讀提綱,找出課本中的閱讀重點句和重點詞,并且設計出一些能提高思維能力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將課本閱讀內容的重點與規(guī)律,提前告訴學生,然后在課堂中輔助他們學理解。還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進行概括。其次,保證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在教學中,學生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碰到問題時,要多動腦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就是,如若學生不能馬上發(fā)現(xiàn)問題,得不到結論時,老師要及時誘導學生,將學生帶到自行設計的分為中,最終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培養(yǎng)和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思維能力的途徑

關于歷史教師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主要借助的途徑包括三個方面:課堂討論,對歷史材料的充分利用, 以及課后練習三個途徑。

(一)如何更好的進行課堂討論

教學中,課堂討論有助于學生之間思維的交流。因此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可以設置討論情景,鼓勵學生討論。不過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點撥學生,解決討論中的問題。在這個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個各方面的知識,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次看問題的思維能力。

(二)充分利用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按照一個全新的角度和要求,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更多的歷史原始材料,并且對此又設置了相應的思考題,保證學生能夠對有效信息的充分利用,將所學的歷史知識綜合利用其來,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討論和論證。綜上所介紹的都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要求歷史教師充分的利用課本資料,以典型的習題作為范例,對問題不斷的講解,傳授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此,還有一個基本的步驟,首先,歷史教育者要讀懂歷史材料,能夠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來具體的分析歷史事件;其次,具體問題的解決,要與課本的內容相結合;最后,清楚問題的要求,借助歷史材料就可以找到答案。此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除了布置解析題外,還要豐富學生們的課堂內容,充分利用現(xiàn)代電化教學手段,例如投影儀和電視機的使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們的閱歷,最終間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提高歷史教學思維能力還需要不斷的練習

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要不斷反復練習,不僅有助于扎實歷史知識的掌握,還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準確性。不過,在高中歷史教學的練習中,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根據具體情況設計訓練題。

此外,除了經常復習之外,還要不斷的對歷史教材中的內容不斷的歸納和總結,提煉歷史內容的要點,找出規(guī)律性,讓學生對所學的只是形成完整和系統(tǒng)的認識。

五、結論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的根本所在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教育者們的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在學生不如社會之后,也將能夠在生活實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這也是除了歷史教學社會功能外,其他學科所不能夠提供給學生的。特別是當前,我們歷史教育者更有責任來幫助學生,讓他們在獲得相應的知識點時,也能提高和發(fā)揚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春霞.試論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法研究

[2]高麗紅.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下旬).2011年3期

[3]張耀.淺談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成功?教育.2013年3期

第5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要以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為前提

新課標的頒布及實施,新教材的使用,文明史觀正在不斷地滲透并為人們接受。文明史觀的本質即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演進史,是人類文明在時間上的延續(xù)。歷史教學首先需要我們指導學生形成文明史觀,從人類文明的演進角度,審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在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和遵循歷史規(guī)律的前提下,擺脫舊史觀形成的思維定式,從而獲得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的新認識、新評價。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要以學生準確理解、掌握歷史主干知識為基礎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學生只有全面準確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人物、事件、現(xiàn)象和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并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整理之后,才能形成自己對歷史問題的初步認識,形成運用歷史知識結合歷史背景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會思維方法是關鍵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常是由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敢不敢質疑等體現(xiàn)出來。歷史教學中要重視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這些思維能力,鼓勵支持學生別出心裁,大膽質疑,大膽臆想,大膽挑剔,大膽提出己見,才能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不斷增強。如,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引導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一方面,這是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場侵略戰(zhàn)爭,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屈辱,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另一方面,這場戰(zhàn)爭促使中國人民覺醒,部分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正視自己的不足,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要以學生的思維會發(fā)散、能遷移為條件

第6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yǎng)途徑

初中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敘述和評價,又有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然而,對這樣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若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就只能被動地學習與考試有關的內容,學到的只是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這樣,既影響了歷史學科的完整性,又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更談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因此,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便成了大勢所趨,勢在必行。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根本和關鍵。學生只有學會思維,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發(fā)展,才能提高,所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便成了重中之重。那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幾點體會。

一、講解描述,直觀思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講解法是最常用的。這種方法能夠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具體思維逐漸上升到抽象思維,形成印象。例如:在學習“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一課時,教材最后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話:“歐洲資產階級在販賣黑人奴隸的過程中,丟掉了最后一點羞恥心和良心?!蔽矣昧酥v解法,講述英國奴隸販子到達非洲后,讓當地的酋長獵捕其他部落的黑人,來交換他們帶來的槍支或其他手工制品,然后奴隸販子用船把黑人奴隸集中運往美洲。航途中,大部分奴隸因病死去,便被丟入大海,所以運奴船后常有鯊魚尾隨,等著吞食從船上拋下的人,即使這樣,殖民主義者們也獲得了高額利潤。講完后,請學生思考:西歐殖民主義者是靠什么發(fā)財的呢?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他們是把千百萬黑奴的累累白骨變成了自己的燦燦黃金。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有了較深的認識和理解。

二、課堂提問,適時點撥,促使學生動腦思考

對于每節(jié)課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必然要重點講解,因此,對學生提出畫龍點睛的問題,能起到化難為易、突破難點的作用。例如講“”一課時,講到“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學生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中國一半是殖民地,另一半是封建社會嗎?為什么?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中國政治上是封建社會,經濟上是其他國家的殖民地嗎?為什么?針對這兩個問題,先讓部分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師生共同逐一剖析,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分辨兩種錯誤認識,正確理解知識。

三、啟發(fā)思維,展開想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給學生一些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發(fā)揮,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完《巴黎公社》后,我讓學生觀察課本的彩圖“巴黎公社社員英勇犧牲”和“巴黎公社社員墻”,再結合課文內容,想象并描繪出當時催人淚下的場面,最后我對學生的發(fā)言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補充:“巴黎公社充分體現(xiàn)了無產階段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和徹底的革命精神。中國,尤其是以后,山河破碎,災難深重,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三元里人民抗英、運動、、……祖國今天的繁榮,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獻身明天?!蓖ㄟ^啟發(fā),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如,我在講《秦末農民戰(zhàn)爭》時,一個學生問:“陳勝、吳廣在去漁陽的路上,如果不遇上大雨,秦末農民戰(zhàn)爭還會爆發(f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對學生的這種聯(lián)想,應該給予鼓勵。學生能夠在別人看來不是問題之處提出問題,這便是創(chuàng)新。

四、分析比較,聯(lián)系思考,加大學生的思維深度

歷史課的名詞概念,相似事件很多,比如中國清政府與外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學生很難區(qū)別,從而影響了對知識的掌握。對類似的歷史名詞、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例如對“不平等條約”的記憶,可以讓學生自備一張表格,每學完一個不平等條約后,就在表格后加上一個。通過比較分析,學生認識到:清政府每和外國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就預示著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更嚴重了一步。再如講完“日本明治維新”一課后,我讓學生課下查找: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中國發(fā)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兩者之間有什么區(qū)別?(中國康有為等人發(fā)起,最終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了)然后我專門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與學生共同分析,仔細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資產階級的力量不同、經濟發(fā)展程度不同及斗爭方法不同等。分析比較,不但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而且將歷史和政治有機結合,把學生的思維引到了更深的層次。

五、教會學習方法,加大學生的思維深度

第7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思維能力;多媒體

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質的思維是我們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在現(xiàn)代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模式,為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以多媒體為主的現(xiàn)代教學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多媒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再現(xiàn)畫面,幫助學生理解歷史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將自己處于一個講述者和觀察者的位置去教學,客觀地講述教材內容,然后去總結結論。師生都沒有對歷史的體驗,對于結論也只是機械地接受,沒有認同感,因此,無論是課堂效果還是學生的記憶效果都不甚理想。

古人早就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跉v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無法通過實踐去加深理解和印象,但是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式,通過畫面、聲音、視頻等形式為學生展示知識。這樣,通過直觀、形象的表現(xiàn)手段創(chuàng)建的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能促進學生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正好是幫助師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歷史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從而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一課,通常教師按教材把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治,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各項措施一一列舉出來加以敘述,包括“采取了哪些措施,每項措施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起到哪些作用,有何歷史意義等”。然而,學生的記憶、理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讓學生參與教學,親眼目睹秦始皇頒布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過程,然后據此理解這些措施的歷史意義。課前教師設計一個歷史劇,讓學生扮演秦朝的官員到全國去考察,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放映,根據官員的經歷讓學生說出當時秦朝面臨哪些問題。①一個官員想游歷一下秦國的廣闊河山,他首先出了原來秦國的邊界來到前趙國的地界,車在路上行駛得很慢,而且有些地方還得下來步行,原來秦國的車比趙國大,趙國的路太窄,車很難通過。②官員好不容易到了前韓國的都城郢,城市很繁華,這個官員看到一個賣栗子的,想買2斤,結果用秤一稱,只有一點,還以為少給了他,旁人解釋,他才明白是韓、秦的度量衡不一樣。③付錢的時候,買者不收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只收原來韓國的錢幣。④不久,他來到楚國看到了一張官文,上前一看,一個字也不認識,這名官員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當地人解釋,結果一句話也聽不懂,只好掃興而歸。然后,教師設疑:通過這段課本劇你看出秦朝存在哪些問題?你認為秦始皇應采取哪些辦法?看秦始皇采取的辦法是否與你的辦法相同呢?他的這些措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通過觀看多媒體劇,讓學生如同親歷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過程,這種體驗式學習不僅激活了學生情感上的認知,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需要對學生思維進行訓練,尤其是發(fā)散性思維。沒有發(fā)散性思維,就談不上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結果。在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如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敢于質疑問難,異想天開,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對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逆向推理和猜想,看是否能得出新的結論。高中學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根據學生的特點,課堂中設計開放性的題型,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來拓展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活躍歷史課堂。如在《》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講解了的有關內容。學生興趣高漲,我借機就的評價,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人說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有人說只是一場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你如何來評價?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中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各自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在討論發(fā)言過程中,課堂氣氛輕松自如,發(fā)言的內容體現(xiàn)了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獨特的價值判斷,同時閃現(xiàn)了智慧的火花,我及時捕捉這些火花,只要言之有理,都加以肯定和鼓勵,這如同一劑催化劑,學生的靈感在我的引導下如泉水般涌現(xiàn),發(fā)表了深刻的見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開放性試題,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

歷史課所展示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遠離現(xiàn)在,與現(xiàn)實有隔離感、陌生感,使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無法擺脫抽象乏味的歷史說教,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教材變得更美觀豐富,但另一方面課文容量也更大,而學生對課文中大量的歷史信息是比較陌生的。歷史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就必須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優(yōu)化歷史環(huán)境,而現(xiàn)代化多媒體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逼真的歷史環(huán)境,營造濃厚的歷史氛圍,讓學生直接地感觀歷史的魅力,使歷史學習簡單化。比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二戰(zhàn)的戰(zhàn)況。在看完短片之后,當學生處于思維的興奮點的時候,我提問:如果你是當年的戰(zhàn)地記者,你將怎樣報道這場戰(zhàn)爭?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培養(yǎng)了抽象思維能力。

第8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歷史學科;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153-02

如何在中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這一課題一直都受到專家學者和歷史教師們的關注。尤其是為了加強素質教育而實行的新課程改革和高考中對歷史問題分析運用能力考查的加強對教學的震動最大。它已經引起了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更新。但也無庸諱言,一方面是對這一課題的理論研究還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年來形成的“應試”教學和知識教學仍占主導地位。因此,充分認識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對這一課題的廣泛重視和深入研究,就成為促進歷史教學改革及學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驟。

1、加強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現(xiàn)實中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政治意義。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可以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且明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性和必須性,防止“和平演變”;尤其在我們這樣的邊疆地區(qū),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祖國觀和民族宗教觀,有效地抵制達賴集團利用宗教分裂祖國的圖謀。為了使歷史教育在社會政治中顯露效用,我們每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要認真思考如何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正確分辨對一些基本歷史問題的認識錯誤與否,就需要加強對其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能像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那樣,只注重掌握知識,而不要求掌握形成這些結論的思維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教育,將教材中科學的認識結論變成教條來背誦,而沒有經過個人的思維過程。沒有經過個人獨立思考而獲得的思想觀念,不會成為堅定的信念。對歷史教學中的這種現(xiàn)象,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通常所進行的歷史能力訓練,僅僅是狹義上的運用知識,其目的還不能說是針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不能滿足社會和未來的需要。在思想教育方面,往往使之同化于知識教育中,忽略了學生思想認識的自我發(fā)展,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世界觀的科學培養(yǎng)?!逼浣Y果是“學生不會運用已學過的東西去處理現(xiàn)實中的問題。當他走向社會時,會感到茫然無措,甚至懷疑以前學過的那些知識、理論”。

歷史事實表面上既不帶有思想,又不具有意義。只有經過人們的解釋說明,歷史事實才獲得思想和意義。而人們又總是從自己頭腦中已有的某些理論前提和概念出發(fā)來理解一件事實。成長中的青少年,其頭腦中的理論和概念也在形成過程中。因此,歷史教育工作者不僅應當完成講授歷史知識的任務,而且應當研究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認識歷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變成學生思維的定式,使經過歷史教育的對象在歷史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獨立性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這是反對分裂,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需要。

2、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很多特殊性,最突出的特點是歷史學本身所表現(xiàn)的階級性和社會功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也是歷史學的社會價值決定的。充分認識本學科的特殊性,對于深入研究教學問題至關重要。

歷史學的階級性主要表現(xiàn)在用什么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釋歷史事實,說明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方向。研究歷史是沒有絕對客觀主義的。有人曾撰文特別強調中學歷史學科的教育目標中體現(xiàn)了“國家意志”即“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社會理性和愛國主義覺悟”,以及“在歷史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逐步掌握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從而有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這兩點在教學中的落實,都圍繞著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如何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間題。學習歷史的過程就是接受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但是,掌握基礎知識并不能保證達到提高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和愛國主義覺悟的目的。要使歷史教育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加強對學生思維活動的培養(yǎng)。只讓學生多次機械地重復現(xiàn)成結論,或者重復教材所劃定的思維模式是達不到這一目的的。從學習歷史中升華出社會理性、思想覺悟以及最終達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除了情感成分外,主要來源于對歷史事實的獨立思考。而這種思考的認識工具則應當是歷史認識論的基本原則。的歷史認識論是無產階級歷史學的基礎,如果忽視了對這一基礎的培養(yǎng),不僅會抽掉無產階級歷史學的精髓,而且會使科學的歷史結論教條化、公式化。所以說,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不可能全面完成國家給中學歷史學科制定的教育任務。

歷史學的社會價值不是直接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而表現(xiàn)于發(fā)展人類的思維方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開發(fā)我們整個社會智能的前提。歷史學科對形成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作用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因為辯證思維的普遍規(guī)則都應用于歷史學科之中,全面的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更是在本學科得到體現(xiàn)。專門研究青少年思維發(fā)展的教育心理學家指出:“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初中二年級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fā)展的開始,也是逐步了解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規(guī)律的開始”。歷史教材的知識內容已經向學生提供了發(fā)展歷史抽象思維的材料基礎。中學歷史教育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歷史學的社會價值還表現(xiàn)在認識歷史的目的在于認識現(xiàn)實。歷史思維是人們認識過去、現(xiàn)在并予見未來的智力活動。很顯然,如果對中國的過去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那么,對中國今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會形成堅定的信念。有人經過專門研究后指出:整個中學時期內,青少年對社會生活、時事政治的興趣隨著年級升高而不斷增加,尤其是重點學校的學生,主動關心國內外時事政治,對重大問題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人數比一般學校要多。這說明,越是喜歡學習、聰明的學生,越關心社會現(xiàn)實問題。這無疑給教育部門一個警示:隨著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思想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要。同時,這也向我們說明了重視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現(xiàn)實意義。即:學生只有逐漸掌握了歷史事實及其內在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的基本原理,才有可能獨立、靈活地駕馭知識,以正確的思維去理解、分析和思考過去和當代的具體事實和現(xiàn)象。

第9篇:對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解范文

一、思維導圖的概述

英國“記憶力之父”托尼?巴贊認為,思維導圖有四個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②主題的主干作為分支從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者寫在產生聯(lián)想的線條上面的關鍵詞構成,比較不重要的話題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附在高層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jié)點結構。因此思維導圖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樹狀結構的。

二、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的實例運用

本文著重探索思維導圖在歷史學科中的運用,是因為歷史具有獨特的學科特點。首先,歷史知識是以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四個要素為基礎的,具有邏輯性和發(fā)散性;其次,歷史知識具有時間先后的順序性和連貫性,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系統(tǒng)的歷史關聯(lián)體系很重要;再次,中學歷史教學又特別注重對歷史事件的總體掌握與聯(lián)系,知識具有綜合性。上述特點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即幫助他們通過歷史學習能夠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本質,從全面的和辯證的、發(fā)展的和聯(lián)系的、具體的和綜合的角度來考察人類社會問題以及從的立場出發(fā),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社會歷史進行認知活動,并做到“以史鑒今”。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Ⅰ第12課《》一課為例,說明思維導圖在歷史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1.收集信息,梳理脈絡。

本課以為中心主題,主要以戰(zhàn)爭的背景、經過、結果以及戰(zhàn)勝(?。┑脑驗榍腥朦c,從而對照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如補充戰(zhàn)爭前夕的時代背景理解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查找動態(tài)的形勢圖理清戰(zhàn)爭經過,這些知識儲存都為接下來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奠定了基礎。

2.知識延展,拓寬思維。

通過上述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已經對《》一課有了系統(tǒng)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做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以此為切入點,聯(lián)想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拓展、以及《》《》的簽訂等相關知識,也可以讓學生由此繪制一幅新的思維導圖進行梳理,作為知識延展和思維拓展訓練。

三、思維導圖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1.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

中學生在繪制歷史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需要對教材已有的知識進行組織和管理,梳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并能由此聯(lián)想到其他相關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這一思維過程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包括發(fā)散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嚴格遵循了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

2.思維導圖有助于教師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