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獨立的貨幣政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獨立的貨幣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獨立的貨幣政策

第1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關鍵詞:沖銷干預;貨幣政策獨立性;VAR模型;央行反應函數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Y.IAGJW015)。

作者簡介:陶士貴(1966―),男,江海人,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金融系主任,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國際金融、金融制度研究;王振杰(1984―),男,江臺人,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貨幣政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2―0146―05

收稿日期:2010―07―16

當一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時,只能在固定匯率、吸引資本流入、獨立的貨幣政策三者中選擇兩個,而不能同時達到三者的平衡。中國作為一個處于轉型期的新興市場國家,持續(xù)的貿易順差和巨額的資本流人造成人民幣升值的巨大內外壓力,獨立的貨幣政策和穩(wěn)定匯率的目標面臨著嚴重的沖突,這種沖突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隨著基礎貨幣投放內生性的增強而減弱。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采取了一系列外匯沖銷干預措施。

沖銷干預作為貨幣政策操作的一種,在維持匯率穩(wěn)定的同時,多大程度上沖銷了被動增加的基礎貨幣和貨幣供給?如何進行有效的沖銷干預、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維持國民經濟的內外均衡?理論界和實務部門對此高度關注,但尚無定論。本文旨在就沖銷干預對貨幣供給、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進行研究。

一、文獻綜述

第2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內容摘要:本文根據三元悖論的理論,對國際收支持續(xù)高額順差下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進行分析,發(fā)現高額順差對我國經濟內外均衡帶來沖擊,同時也對央行實施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產生制約。

關鍵詞:三元悖論 國際收支順差 貨幣政策獨立性

貨幣政策獨立性,就國內層面而言,是指一國中央銀行在獲得獨立于政府的地位后既不受政府干預,更不受外國影響而獨立地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就國際層面而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獨立性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是以實現一國內部均衡為首要目標,即達到充分就業(yè)和物價穩(wěn)定的目標,而不是以外部均衡為首要目標。二是上述的貨幣政策的“絕緣性”或不易受“傳染”,即一國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不受外國經濟金融態(tài)勢及他國貨幣政策“外部效應”的沖擊。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受到很多經濟學者的關注。20 世紀60 年代,蒙代爾提出了M-F模型,對開放經濟中的小國在資本完全自由流動條件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固定匯率制下的長期貨幣政策無效,對貨幣政策的對沖操作毫無意義,最終只會導致固定匯率體系的崩潰??唆敻衤?998)進一步將資本賬戶開放、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三者之間的沖突提升抽象為“三元悖論”原則,即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不可兼得,只能取其二。三元悖論理論是對M-F模型框架下內外均衡分析的一個發(fā)展,它反映了開放經濟下經濟體系內部所蘊含的矛盾,即開放經濟下宏觀調控當局面臨多重相互交織的目標時必須有所取舍,也為資本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協調提供了一個易于操作的分析框架。

我國國際收支持續(xù)順差

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始于1994年,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雙順差總額突飛猛進(見圖1)。

國際收支持續(xù)順差是我國經濟失衡的表現,其形成原因既與我國金融市場不發(fā)達、金融系統(tǒng)存在扭曲導致國內儲蓄高于投資的經濟結構有關,也與我國近年來實施的吸引外資的優(yōu)惠政策以及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有密切關系。國際收支持續(xù)順差使得外匯儲備充裕,可以滿足我國較大的對外支付需求,增強海內外對我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但也帶來了人民幣匯率升值、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和經濟結構脆弱等一系列突出的經濟金融問題。

(一)持續(xù)高額順差帶來人民幣升值壓力

當國際收支大量順差時,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需求就會迅速增加,產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至2012年7月20日匯改七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近三成。在實行外匯管制的條件下,持續(xù)高額順差的流入是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即使人民幣利率處在低位,仍無法阻止外國資本,尤其是短期投機資本的大量流入,進而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人民幣升值過快加大了出商品出口成本,削弱了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導致出口減少,已給我國出口企業(yè)經營造成負面影響。

(二)持續(xù)高額順差使得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且物價上漲壓力加大

近年來持續(xù)高額順差導致我國外匯儲備的迅猛增長,為了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穩(wěn)定匯率,中央銀行不得不通過買入外匯賣出人民幣來干預外匯市場,外匯占款已經成為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這在客觀上緩解了部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同時卻進一步加劇了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的問題。盡管中央銀行不斷利用各種手段沖銷外匯占款,總體上基礎貨幣的增長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由于貨幣供應在源頭上一直不斷增加,因此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源源不斷地增加,商業(yè)銀行流動性充足, 信貸投放大規(guī)模增加。與此同時,國際收支巨額順差助長了通貨膨脹,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持續(xù)上漲,漲幅超政府調控目標。

(三)國際收支持續(xù)高額順差加劇金融體系的風險積累并造成經濟結構脆弱

持續(xù)順差造成流動性在銀行體系內不斷積聚,商業(yè)銀行存在放貸的沖動,形成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個別部門產能過剩等潛在風險。部分產業(yè)的低效率重復投資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緊張,加劇了產能過剩和產業(yè)結構矛盾,增大了對國際資源的需求和依賴,加深了國際貿易摩擦和沖突。持續(xù)高額順差加劇了金融體系的風險積累,并使得經濟結構脆弱易受外部因素沖擊。一旦國際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逆轉,出現歐美經濟增長放緩、國際需求下降、國際信貸緊縮等情況,就會給國內企業(yè)帶來出口下降、利潤下滑等很多負面影響,經濟結構變得脆弱。

持續(xù)順差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我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wěn)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在信用貨幣制度下,適度的貨幣供應量是實現幣值穩(wěn)定目標的重要保證。在我國國際收支持續(xù)高額順差的情況下,外匯的大量涌入必將導致基礎貨幣的超額投放,由此帶來前面所述的人民幣升值、銀行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等各種負面影響。中央銀行為了保持國內貨幣體系的正常運行,通常會對沖外部流動性。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情況下,這些貨幣政策操作并沒有真的同時實現內、外部均衡,即使從量的角度可有效沖銷持續(xù)順差帶來的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而從貨幣供應量的流向結構角度也難以保證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施行,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獨立性受到了侵蝕。

(一)持續(xù)順差對貨幣供應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貨幣供應的總量和結構上。在我國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引起基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商品零售物價指數上升壓力加大,中國外匯儲備增加有明顯的通貨膨脹效應。外匯渠道的貨幣投放比重提高, 改變了貨幣供給結構,擠占了國內信貸形式的貨幣投放,通過對商業(y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再貸款、再貼現進行基礎貨幣的投放規(guī)模進一步被壓縮?;A貨幣投放對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提高,外匯儲備的波動會很快反映在外匯占款和貨幣供給上。由于外匯儲備的波動更多的是由對外經濟活動和國際收支狀況所決定, 外匯儲備的增加無法事先能預料和決定, 外匯占款的增加具有內生性。中央銀行面對隨機的外匯占款,在判斷和操作上存在時滯,對由于外匯占款導致的貨幣投放進行沖銷難以實現同步調控。當沖銷措施作用到貨幣市場上的時候,國內貨幣市場資金頭寸的總量狀況以及結構狀況已經發(fā)生變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進行調控的主動性,限制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從貨幣供應結構來講,中央銀行通過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時難以主動控制貨幣投向。企業(yè)創(chuàng)匯能力差異導致不同的企業(yè)在結售匯安排下的地位不平等,那些創(chuàng)匯能力強的企業(yè)勢必具有較強的獲取貸款能力,反之亦反。因而需求方向上的結構差異影響貨幣市場資金緊張與盈余狀況,這是中央銀行不能調控的。

這些都充分說明,在我國現行匯率制度下,為了維持名義匯率的穩(wěn)定,外匯占款的增長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我國的貨幣供應已經部分地外生化,即受到外匯占款的沖擊與干擾。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二)持續(xù)順差對利率的影響

利率是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的中間變量,但在維持人民幣穩(wěn)定的情況下,持續(xù)高額順差使利率政策的調節(jié)功能大大降低。

持續(xù)順差給我國帶來的過多的流動性,我國經濟中出現了投資信貸增長過快、資產價格膨脹、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等問題。一般而言, 提高利率是緩解通脹壓力、防止經濟過熱的常用手段。但我國在利率政策的運用上, 很大程度受制于匯率政策。因為提高利率雖然有助于抑制國內經濟增長過熱、抑制通貨膨脹上升,但也會吸引國外資金流入,使國際收支順差進一步擴大, 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增大。在內部均衡目標與外部均衡目標矛盾時,貨幣當局優(yōu)先選擇了外部均衡目標。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國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發(fā)生沖突,為了達到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目標,在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存在外生性時,利率政策工具無法發(fā)揮吸收市場流動性的作用。

此外,央行票據利率的確定必須考慮發(fā)行時貨幣市場的利率水平,因為商業(yè)銀行會將貸款或投資的收益率與央行票據的收益率作對比。從實際操作的情況看,有很多次央行票據發(fā)行時沒有得到足夠的響應,使得發(fā)行流標。為了吸引金融機構購買央行票據,央行必須用較高的票據利率作為條件,這大大增加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成本。同時這又將推動國債利率及其他貨幣市場利率上漲,在利差拉大的情況下,必然會帶動整個市場存貸利率的上調。這反過來又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加大。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的沖突,使得央行在發(fā)行票據確定利率時受到一定的制約。

結論及政策建議

國際收支持續(xù)高額順差,大量外匯涌入我國,在維持人民幣匯率穩(wěn)定的條件下,要求中央銀行必須經常被動地參與外匯買賣,這必然對我國貨幣供應量、利率造成影響,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極大地制約。在持續(xù)高額順差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加強宏觀調控呢?

加強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持續(xù)“雙順差”是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因“雙順差”而形成的流動性過剩、投資信貸增長過快等問題,貨幣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但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強與其它政策的協調配合。目前我國經濟中存在的主要是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問題,還有一些是經濟體制不夠完善造成的,對于這些問題,貨幣政策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應充分發(fā)揮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yè)政策等在結構調整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強政策間的協同配合,以利于貨幣政策更好地行使總調控功能,并為結構優(yōu)化創(chuàng)造條件。還應進一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徹底消除制度性因素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的扭曲。

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國際經驗而言,利率在貨幣政策中普遍占有重要位置,應充分發(fā)揮利率政策工具作用以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目前我國實行以貨幣信貸總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國際收支持續(xù)順差導致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對貨幣信貸總量調控的獨立性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挑戰(zhàn)。隨著金融市場和金融創(chuàng)新迅速發(fā)展,貨幣信貸總量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之間的關系趨于弱化,因此我國面臨不斷改革和完善貨幣政策框架的問題。此外,我國慣用的貨幣政策手段,其調控的空間已趨于有限,并且會嚴重壓縮吸儲能力較差的中小銀行的盈利空間,在很大程度上也擠壓了這些銀行所服務的中小企業(yè)獲得間接融資的能力,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谶@些原因,我國應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多地發(fā)揮利率的調控作用,逐步強化利率在貨幣政策實施中的地位, 促進貨幣政策的實施從主要依靠數量型工具向主要依賴價格型工具轉變。

促進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發(fā)展,完善公開市場業(yè)務。中央銀行進行沖銷干預、開展公開市場業(yè)務時,需要一個交易活躍、主體眾多、有廣度深度和富有彈性的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來配合。成熟完善的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有助于央行維持名義匯率穩(wěn)定的外部均衡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內部均衡。目前我國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發(fā)育不健全,操作工具相對單一、可操作空間狹小,限制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應促進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發(fā)展,增加市場交易品種,擴大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優(yōu)化國債的期限結構,拓展公開市場業(yè)務的操作空間。

參考文獻:

1.克魯格曼.蕭條經濟學的回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余永定.中國的雙順差:性質、根源和解決辦法[J].世界經濟,2006(11)

3.華紅梅.外匯占款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分析[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8(2)

第3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關鍵詞:電子貨幣 交易費用 貨幣政策

伴隨著人類 歷史 上每一次 科技 進步,貨幣作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應發(fā)生形態(tài)上的改變,至今已實現了從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演化。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高度發(fā)展的今天,貨幣將實現從“原子形態(tài)”向“比特形態(tài)”的轉變,電子貨幣也將成為人類貨幣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一.電子貨幣產生的原因

從本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麥克納馬拉發(fā)明的信用卡到今天,電子貨幣已經擁有了各種智能卡、數字現金、電子支票、電子錢包等多種形式。對電子貨幣的產生原因進行 分析 可得:

(一)追求利潤最大化是電子貨幣產生的基本原因

由于 金融 行業(yè)的競爭日益激烈,使得傳統(tǒng)業(yè)務所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微薄,這就迫使金融 企業(yè) 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以彌頹勢。這樣一來,為豐厚回報而進行的業(yè)務創(chuàng)新就給電子貨幣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因為對于電子貨幣的提供商而言,發(fā)行電子貨幣既可以作為金融創(chuàng)新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又可作為一種新穎的服務手段來吸引客戶以增加潛在的收益。

(二)電子商務的興起內在地需要電子貨幣的發(fā)展

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 網絡 在商業(yè)貿易中的深入 應用 ,網上購物、虛擬交易等新的

商務模式讓人們有了新的消費體驗的同時也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對能夠快捷安全的進行支付的新貨幣形式就有了內在的需求,電子貨幣不但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且也具備了基本的貨幣特征,能夠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所以電子貨幣在這種環(huán)境下迅速發(fā)展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信息、加密技術的發(fā)展給電子貨幣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沒有信息技術和加密技術的高度發(fā)展,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包括各種信用卡、儲值卡、數字現金等電子貨幣形式被普遍地接受并使用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除了要考慮能被普遍接受,同時對其的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電子貨幣本身必須是安全的,而且應該同時被認為是安全的才可以廣泛地進入流通;信息技術和加密技術的發(fā)展則對這一安全性給予了極大的保障。

(四)降低交易費用是電子貨幣產生并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綜觀貨幣形態(tài)的演化歷史,都體現著這樣一種內在機制,就是貨幣自身的物質價值與其代表的商品價值的逐漸剝離;同時其大小和重量也逐漸變小,慢慢地從可見演化為不可見;這些演變無外乎都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效率、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的交易費用,這也是電子貨幣產生并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二.電子貨幣成為獨立通貨的條件

電子貨幣在發(fā)展過程中,曾有過電子現金、數字現金、電子錢包和電子支票等形式,但實踐中,這些電子貨幣都是在原有的現金或存款基礎上發(fā)行使用的,并不是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2因為從 理論 上講,電子貨幣要成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應具備如下條件。

(一)獨立的支付手段

作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電子貨幣被用來進行支付時,當其通過網絡以數據信息形式從交易一方轉移到另一方時,錢貨兩訖,交易應隨即宣告完成。但目前由于被認可程度不同和行業(yè)間的限制,電子貨幣在支付中并不被普遍接受。很多時候,只有將其同比例兌換為傳統(tǒng)貨幣才能滿易需求;而個人之間在目前還幾乎無法直接通過電子貨幣完成借貸和支付。所以最終能標志支付完成的還是現金、存款形式通貨的轉移,真正體現交易信用的仍是被電子化、數字化前的現金或存款。所以電子貨幣要想成為獨立的通貨進入流通,獨立的支付功能是必要條件。

(二)獨立的價值尺度

在行使價值尺度方面,目前的電子貨幣也還離不開傳統(tǒng)通貨的支持,這倒不是因為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準(元)3,這樣的量度只是人為的一個約定基準,

三. 電子 貨幣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 影響

國外有觀點認為,電子貨幣的 發(fā)展 大量減少公眾對央行基礎貨幣的需求,從而減小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規(guī)模,使得“未來的央行將成為只有信號兵的軍隊,它只能向私人部門指出貨幣政策的發(fā)展前景,卻無法干預私人部門的政策預期和行為選擇”,4這樣一來,央行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能力就被削弱了;而且,電子貨幣的發(fā)展會取代對央行貨幣的需求,甚至是央行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和最后貸款人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就將失去穩(wěn)定 經濟 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應淡出貨幣政策的舞臺”。5

(一)央行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首先,央行在貨幣發(fā)行方面的地位還無法被取代,這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其次,就 目前 社會 信用發(fā)展狀況來看, 企業(yè) 或私人信用還遠未達到國家信用的高度。所以商業(yè)銀行利用私人部門的系統(tǒng)進行支付結算的風險還很高,成本也很大,選擇央行進行支付結算服務相對而言仍是經濟的;與此相似,央行最后貸款人的地位也還無人能撼。

(二)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會被削弱

在短期內,電子貨幣的影響不僅不會削弱、相反可能會增強貨幣政策的效果。一般來說,央行基礎貨幣的變動是通過貨幣乘數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影響利率乃至總需求和實際產出,電子貨幣的發(fā)展首先導致貨幣乘數的擴大。根據以下的貨幣乘數公式,

其中 、 和k分別是法定準備、超額準備和現金漏損率。電子貨幣的發(fā)展使得公眾少用現金,對商業(yè)銀行來說,也就是現金漏損率的下降。同時,商業(yè)銀行也將其超額準備降到最低限度,因為電腦化可以使他們精確地 計算 每日所需的準備頭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準備金制度,則此三變量都大為縮小,貨幣乘數將相應擴大。此時,基礎貨幣供給小有變動,則整個貨幣供給就會大為增加,所以貨幣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為“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大為增強了。

在長期里,一旦人們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礎貨幣進行日常交易、辦理結算等,貨幣供給量變動因此難以調控利率。那么上述貨幣政策的效果勢必大為削弱。

但是,以往的利率調控主要通過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來實現,密歇爾·伍德福特根據新西蘭的經驗,提出在基本不改變貨幣供給量的條件下,通過對準備金存款的付息,可以實現對隔夜拆借利率的調節(jié)。

該控制機制表現在下圖中,其中br表示央行貸款給商業(yè)銀行的利率,tr是央行控制隔夜拆借利率的目標,scr是央行付給商業(yè)銀行準備金存款的利率,d1和d2分別是紙幣和電子貨幣條件下,商業(yè)銀行的基礎貨幣需求曲線,d1比d2平坦是因為在同樣的利率水平上,電子貨幣條件下的基礎貨幣需求比紙幣條件下大為減少了。br利率上的水平直線表明央行按既定利率滿足所有的借款需求。scr利率上的水平線表示對商業(yè)銀行在央行存款付息的軌跡。央行的基礎貨幣供給,表現在曲線的垂直部分,也就是在橫軸的m上,央行決定的基礎貨幣供給相對于市場日交易量較小,并且基本保持不變。

在這個利率決定的機制中,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可以既定利率提供任意數量的基礎貨幣,這個貸款利率(br)高于央行欲控制的隔夜拆借利率(tr),央行對準備金存款支付的利息(scr)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商業(yè)銀行滿足流動性需求后,將多余的資金按存款利率(scr)存在央行賬戶上。(新西蘭央行貸款利率高于隔夜拆借利率25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也是25個百分點。)因為當隔夜拆借利率位于貸款利率與借款利率的中間,就沒有銀行愿意以高于央行貸款的利率,從拆借市場上拆入資金,也沒有銀行愿意以低于央行存款的利率,將資金拆借出到拆借市場,它們勢必在這個利率范圍內,互相拆借資金,而不是把多余資金存入央行。“因為商業(yè)銀行的交易規(guī)模很大,央行就沒有必要再親自參與交易”(brookes and hampton 2000)。這就是說,央行不必變動貨幣供給量,只要調節(jié)存貸款利率,就能將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期望的水平上。

這個利率控制機制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實踐中相當成功。

the overnight rate under the ocr6 system in new zealand.7

可以看出,長期中,盡管電子貨幣對央行基礎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影響都很顯著,但是,它還無法改變這樣的利率控制機制,這就是說,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時間中,只要適時調整操作 方法 ,央行的貨幣政策仍將繼續(xù)發(fā)揮穩(wěn)定幣值和經濟的作用。當然,這個論斷的前提是,電子貨幣發(fā)展不能危及 金融 機構對央行結算服務和最后貸款人作用的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電子貨幣只是一種二次通貨形式,但隨著其不斷的發(fā)展,成為獨立的通貨將是必然的結果,這勢必會對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實踐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我們要未雨綢繆、審時度勢,以便及時調整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從而有準備地迎接電子貨幣帶來的各種挑戰(zhàn)。

參考 文獻 :

第4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關鍵字:央行;獨立性原則;立足基礎;“應然”樣態(tài);完善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8-0095-01

從15世紀“瑞典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等中央銀行雛形的出現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世界大多國家都建立起與貨幣政策密切相關的中央銀行。“列寧曾言,毀滅一個社會的最有效方法是毀滅其貨幣”,這句話足以見出貨幣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而作為制定或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機構,中央銀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以其獨立性地位為甚。許多國家踐行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原則,我國也在其列。

一、中央銀行獨立性原則的內涵與“實然”樣態(tài)

有的學者將獨立性定義為“中央銀行相對于政府而言能夠獨立制定、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程度”但此定義范圍過于狹窄,不符合世界各國對獨立性的界定。此定義較為全面:獨立性原則是指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執(zhí)行貨幣金融政策,執(zhí)行金融監(jiān)管、調控與服務的過程中應依法享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和職權,并在人事、財務、組織管理體制諸方面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亦既是中央銀行與政府、與政府各部門、與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相對獨立,尤其是要與政府相對獨立。提及獨立性,各國一般將其與政府相對,即它反映的是中央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現今獨立性原則的“實然”樣態(tài)有四種:(1)央行獨立于財政部,且直接對議會負責,獨立性很強,基本符合獨立性原則的“應然”要求。(2)央行隸屬于財政部,基本無獨立性體現,與獨立性原則的“應然”要求相背離。(3)央行名義上隸屬財政部,實質上卻趨同“應然”要求。(4)央行隸屬于政府,與財政部并列,我國屬之。

二、央行獨立性原則的立足基礎

(一)理論基礎

首先,從本質上說,“中央銀行是一種為實現貨幣穩(wěn)定和政策調節(jié)目標,改進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效率,從而給人們帶來收益或福利的制度安排?!敝醒脬y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全社會的利益。

其次,在經濟學層面。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決定央行必須具備獨立性。貨幣供給不但受中央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外生性)影響,還受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內生性)影響。政府為了謀求資深政績或者促進經濟發(fā)展,往往會采取策略或聯合企業(yè)使央行市場面對貨幣供給的倒逼而不得不采取擴張的貨幣政策。有的學者將其稱為貨幣供給的倒逼機制。因此,央行必需獨立于政府、企業(yè),防止倒逼機制的運作。

最后,在技術層面,目前我國政治家們的經濟專業(yè)性普遍不強,而貨幣政策關乎社會的存亡問題,因此,必須使央行獨立,將貨幣政策交由專業(yè)人員制定。

(二)現實基礎

1、歷史基礎。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存在必要性主要體現于國家將央行收歸國有后引發(fā)嚴重經濟危機這一現象。這使各國相繼認識到中央銀行獨立的必要性。央行獨立性漸增,形勢得以扭轉,貨幣趨于穩(wěn)定,經濟迅速繁榮。

2、實證基礎。正如上述所提,各國使央行重歸獨立,使通貨膨脹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部分學者對此進行了實證分析,進一步作為央行獨立性原則存在的立足基礎。

三、央行獨立性原則“應然”樣態(tài)的選擇

關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即絕對獨立于政府和相對獨立于政府。持絕對獨立于政府觀點的學者將政府與央行完全對立,沒有認識到政府與中央銀行的對立中仍存在統(tǒng)一這一實質。

央行與政府聯系存在必然性與必要性。大多數央行起初是依政府需要而誕生,二者間存在天然“母子”的聯系。而且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二大手段,二者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實現經濟的良性有序運行,因此絕對獨立觀不可能實現。筆者認為應當以央行與政府的必然聯系為基礎,追求中央銀行的相對獨立性,這就是央行獨立性原則的“應然”樣態(tài)。央行獨立性原則的“應然”樣態(tài)不僅追求形式上的相對獨立,更重要的是追求實質獨立性,即無論在立法還是其他方面央行是否隸屬于政府的程度如何,央行要盡可能地促成貨幣調節(jié)對經濟良性運行的功能。正如盧梭所說:“如果整體所獲得的力量等于或者優(yōu)于全體個人的天然力量的總和,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立法已經達到了它可能達到的最高的完美程度了。”

即如果以中央銀行獨立于政府為基礎的中央銀行和政府互相補充、互相制約的整體所獲得的效益,等于或者由于中央銀行和政府兩個個體效益的家,或者優(yōu)于以中央銀行不獨立于政府的政府一個個體的效益,則可以認為中央銀行獨立于政府所能達到的效果是理想的。形式相對獨立性樣態(tài)與實質效果獨立性樣態(tài)共同構成央行獨立性原則的應然樣態(tài),形式相對獨立性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實質效果追求的實現,實質效果的追求又促進形式獨立性的發(fā)展。

四、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原則“應然”樣態(tài)的具體表現及完善建議

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應然”樣態(tài)主要體現在實質獨立性層面?!坝捎谥袊嗣胥y行在貨幣政策的決策上擁有很大的技術壟斷性(主要是信息上的優(yōu)勢),所以它上報的決策方案往往是唯一可選方案,或選擇余地很小,使其在技術方面難以否定,決策結果往往符合中央銀行的意圖。”可見在我國中央銀行根本上能夠完成對貨幣職能。雖然我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職能實質上能夠得到實施,中央銀行的形式相對獨立性卻甚為缺乏,如《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zhí)行貨幣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wěn)定”使央行組織上隸屬與政府;第五條“中國人民銀行就年度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和國務院規(guī)定的其他重要事項做出的決定,報國務院批準后執(zhí)行”使央行決策上附隨于政府等。

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形式樣態(tài)缺乏,中國人民銀行仍然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應當針對此問題完善我國立法,追求央行獨立性“應然”樣態(tài)的雙向滿足。如進行組織隸屬改革,借鑒美國經驗使中央銀行直接對人民代表大學負責,不受國務院領導;在決策權上賦予貨幣政策委員會以充分的貨幣政策制定權,無需國務院批準,防止政府因對經濟發(fā)展的追求變相干預貨幣政策;在人事制度方面,錯開政府與央行選舉的時間,延長央行管理人員的任期等。

參考文獻:

[1]胡道明.獨立抑或依附于人――增強中央銀行獨立性之法律視角[M].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03).

[2]劉少軍、王自豪.金融經濟法綱要[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曾憲義、王利明.金融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閆海、石桂峰.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法律思考[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02).

[5]蘇寧.加入WTO與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的法律完善[J].金融研究.2003(04).

第5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那么,如何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呢?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認為要提高貨幣傳導機制的效率,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完善和加強。

一、央行方面

(一)保持央行獨立性

一方面,我國現階段的中央銀行還承擔著某些政府職能,行使獨立的貨幣政策還缺乏某些條件。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央銀行的獨立地位必將從體制和制度上確立,而后,獨立的貨幣當局才能根據經濟發(fā)展狀況和金融運行規(guī)律客觀地運用各種調節(jié)手段,維持金融穩(wěn)定與經濟發(fā)展,避免非市場因素影響貨幣傳導機制的效率。

另一方面,保持央行的獨立性不意味著央行在實施貨幣政策中擁有特權,而是在央行制定貨幣政策中引入相對較為全面的利益訴求和協調機制的建言渠道。一旦貨幣政策制定后,各職能部門就發(fā)揮政策的協調和組合作用,包括不斷修正貨幣政策在不同領域產生的不虞現象。簡而言之,就是中國在執(zhí)行宏觀調控時,應引入主協調人機制。央行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與者和執(zhí)行者,其中立性和獨立性是承擔這一主協調人的基礎。

(二) 提升貨幣政策工具市場化水平

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條件下,要強化貨幣政策有效性,必須大力提升貨幣政策工具市場化和貨幣政策操作的國際化水平。

1.發(fā)展債券市場

① 形成固定收益產品收益率曲線

由政府債務產品所形成的固定收益產品的收益率曲線是金融產品定價的基準,而我國目前由于國債期限結構不完善,還不能形成完整的固定收益產品收益率曲線。為給金融市場提供定價基準,我們必須改進國債發(fā)行,從每年國債發(fā)行額管理過渡到國債發(fā)行余額管理;并進一步完善國債登記托管制度,促進國債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完善。

②增發(fā)國債,地方借款轉化為政府債券。

目前可供選擇的方案是增發(fā)國債,及將各級地方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借款等轉化為政府債券。

2.改革和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

應該改變目前單一的存款準備金率,實行差別準備??梢愿鶕婵钇谙?、區(qū)域和規(guī)模的不同,規(guī)定不同的準備金比率。

① 按照存款期限長短確定不同的準備金率,活期存款的繳存比例要高于定期存款,期限越長比例越低。

② 按照存款規(guī)模確定不同的準備金率,規(guī)模大的機構要執(zhí)行更高的比例。

③ 根據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狀況,經濟落后的區(qū)域繳存比例要高于經濟發(fā)達區(qū)域。這樣,存款準備金政策能夠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貨幣政策運行。

3.適當調整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在現階段,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效果不是十分顯著的條件下,可以視利率市場化進程情況,適當調整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改以國際上通用的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使利率在貨幣政策操作中逐步占主導地位。

4.注重使用"預調"和"微調"手段

目前,在本外幣值穩(wěn)定的雙重壓力下,在治理通貨緊縮和預防經濟過熱的兩難選擇中,央行應該注重發(fā)揮貨幣信貸政策的"預調"和"微調"作用,適當增加貨幣供應量,有效調整信貸結構。在經濟滑坡時,央行要積極支持經濟增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經濟出現過熱或重復建設時,要以適當的形式表示"擔憂"和"關注",對金融機構進行適當的"窗口指導"等,發(fā)揮貨幣政策柔性調節(jié)效能,避免對經濟發(fā)展產生政策震蕩。

(三) 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

(四) 充分調動金融市場資源

首先,發(fā)展貨幣市場,進一步培育和完善貨幣市場主體。一是擴大同業(yè)拆借市場的交易主體,創(chuàng)造條件使所有銀行機構,乃至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成為同業(yè)拆借市場的操作主體,增加同業(yè)拆借市場吞吐基礎貨幣的能力,形成一個多元化、多層次、高效統(tǒng)一的貨幣市場體系。

其次,發(fā)展融資制度,對暫不具備市場主體資格的金融機構,可通過具有市場主體資格的銀行融資,使大量中小金融機構間接進入拆借市場,為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貨幣市場的發(fā)展和貨幣政策的有效傳導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二、商業(yè)銀行方面

(一)商業(yè)銀行進行市場化運作

首先,對國有商業(yè)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條件成熟的可以擇機上市。其次,要在規(guī)范目前中小商業(yè)銀行經營行為的基礎上,漸次發(fā)展一批產權結構合理、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內控機制嚴密、管理科學.對貨幣政策反應靈敏度高的中小商業(yè)金融機構,有條件的可以吸收民間資本,這將有助于對央行貨幣政策意圖作出更加靈敏的反應。

(二)推進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

我們應給商業(yè)銀行以產品創(chuàng)新的主動權,推進商業(yè)銀行發(fā)行CD、金融債、次級債、資產證券化等業(yè)務的發(fā)展;促進公司融資券和公司債的發(fā)行交易,為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提供更多的工具。

三、微觀經濟主體方面

(一)建立規(guī)范的股票市場

我國的股票市場從建立之初到現在一直有行政影響的烙印,使得股票投資者的收益預期不是建立在對經濟和企業(yè)經營的分析判斷上,而是更多地與政策變化相關,使資源的配置發(fā)生扭曲。所以,只有弱化股票市場的政策性影響、強化其運作的市場性,才能實現貨幣傳導過程中的資源有效配置。

第6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一、影響縣支行職能調整和定位的因素

(一)縣域經濟在宏觀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幾個基本數據足可以說明縣域經濟在宏觀經濟的地們和作用。一是縣域GDP總額占全國GDP的比重超過60%,稅收超過50%;二是縣域就業(yè)人口占全國總就業(yè)人口也超過50%,而就業(yè)人口占全國總就業(yè)90%以上的中小企業(yè)又是構成縣域經濟的絕對支柱。這兩組數據一方面從總量上肯定了縣域經濟對制定和檢驗貨幣政策是有決定意義的;另一方面,以充分就業(yè)作為政策目標的貨幣政策,如果忽視了縣域經濟,其意義將大打折扣。特別是縣域經濟將是未來城鎮(zhèn)化建設的主戰(zhàn)場,更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參照體。因此,完全有必要為收集和反饋縣域經濟運行情況,設計建立一套相對獨立的信息資料體系。那么,與縣域經濟相對應的縣支行在整個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的信息收集與反饋作用就不可替代。

(二)“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部門的分支機構,其組織體系和職能定位總是要受到國家行政體制的影響和制約的?!笆」芸h”行政體制改革已被提上議事日程,湖南省已于2010年開始進行改革。因此,在考慮縣支行的職能定位時要充分關注這一因素,要留下足夠的政策空間。從目前已經運行的財政體制“省直管縣”來看,至少在業(yè)務量上就有明顯的變化和影響。

(三)完整的縣域金融體系下區(qū)域金融調控和安全。如果以1984年人民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開始計算,金融體制改革至今已經進行了20多年了。但縣域金融卻仍嚴重滯后于城市金融,其組織體系和基本功能基本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國有商業(yè)銀行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在這一殘缺體系背景之下,真正作用于縣域經濟的融資功能并不完善,資金非農化大行其道,同時,金融風險很大程度上也隨著資金的外流被淡化,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安全問題并不存在,因此,也就沒有區(qū)域金融調控的概念和意識。換一句話說,在這種背景下人民銀行縣支行的一些功能被國有商業(yè)銀行上級機構替代。而完整的、市場化的縣域金融體系,應該要有相對獨立的金融組織體系,獨立的融資功能,在市場規(guī)則下獨立的資金運動方式,當然,其風險暴露和顯現也是獨立的(但其自我抗風險的能力也是極其脆弱的,這就需要處于縣域的人民銀行做大量的工作)。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繼續(xù)深入,城鄉(xiāng)金融體系的差別將會被消彌,因此,必須把縣支行職能調整和定位放在完整的、市場化的縣域金融體系背景下進行。

二、縣支行職能調整和定位的基本思路

(一)縣支行在宏觀調控中“能做什么”。總行《意見》第三條第1項指出:“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的宣傳、傳導和信息反饋,做好存款準備金、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日常管理和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價工作?!边@里面應當有三層含義:一是貨幣政策的宣傳和傳導。二是存款準備金、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日常管理。三是信息反饋和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但從縣支行實際情況來看,除存款準備金、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日常管理做得相對比較到位之外,其它兩項做得并沒到位或還沒有涉及,必須加強。

首先,宣傳和傳導貨幣政策。從字面上理解,宣傳和傳導既有統(tǒng)一,又有區(qū)別。宣傳具有廣泛性特點,而傳導卻更強調特定的對象。宣傳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公眾,這項工作實際上就是如何引導社會公眾的政策預期。貨幣政策的傳導有三個重要的特定對象:金融機構、政府和企業(yè)。對金融機構的傳導,從目前縣域金融組織構造來看,縣支行并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各金融機構的上級部門。但隨著縣域金融體系建設的逐步完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金融組織大量的政策傳導工作還需要縣支行來做;對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傳導渠道比較單一,而且僅注重于向政府首長的傳導,而忽視了對政府部門的直接傳導;對企業(yè)的傳導目前幾乎還是個盲區(qū)。這些都需要有一系列具體的、可操作的、規(guī)范的手段、措施和有效的平臺。因此,縣支行一方面要借助各地政府政務網絡這個平臺(可以開設和建立多個平臺),開辟貨幣政策宣傳窗口,并把貨幣政策宣傳與金融知識的普及緊密結合起來,正確引導公眾的貨幣政策預期,另一方面,要與政府及其部門、各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建立一種貨幣政策定期約見制度,傳導和了解貨幣政策的動向和執(zhí)行情況(概括起來就是“多個平臺,一個制度”)。

其次,信息反饋和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這項工作應該是宏觀調控中不可或缺,同時也是央行不同層次分支機構間不可相互替代的工作,還是最能體現縣支行在宏觀調控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工作,縣支行理應認真做好。其中,信息反饋,客觀地說,這幾年,縣支行還是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還是受到人員素質的制約,這項工作需要加強和改進。至于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這項工作縣支行還沒有涉及。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和一個調查制度”,建議總行相關部門組織力量,盡快研究制定獨立的《貨幣政策縣域執(zhí)行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和關于縣域貨幣政策執(zhí)行效果評估的相對固定的調查內容和格式,使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工作成為縣支行與金融統(tǒng)計、存款準備金和支農再貸款等貨幣政策日常管理相并行的經常性工作。另外,鑒于縣域經濟在宏觀經濟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建議獨立設計建立“縣域經濟金融統(tǒng)計”制度和指標體系,為縣域金融運行提供一系列剖面資料,完善貨幣政策縣域執(zhí)行效應的評估工作,促進縣域經濟能與宏觀經濟協調、健康地發(fā)展。

(二)縣支行在縣域金融穩(wěn)定(安全)中“要做什么”?!兑庖姟分械谌龡l第3項指出:“監(jiān)測轄區(qū)金融運行情況,分析評估轄區(qū)金融風險,配合地方政府處置金融風險和突發(fā)性事件,維護轄區(qū)金融穩(wěn)定?!备爬ㄆ饋?縣支行在縣域金融穩(wěn)定(安全)中應要做好這么三項工作,一是監(jiān)測和評估縣域金融穩(wěn)定(安全)狀況,二是推動縣域和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三是配合政府處置縣域金融風險和突發(fā)事件。

1、監(jiān)測和評估縣域金融穩(wěn)定(安全)工作。要把這項工作放在完整的縣域金融體系中來觀察,其監(jiān)測和評估既要包括國有商業(yè)銀行分支機構,又要含蓋象農村信用社(鄉(xiāng)鎮(zhèn)銀行、未來設立的各類中小金融機構及信用擔保機構等)這種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區(qū)域性金融機構,還要包括民間借貸行為。其關鍵也在于要制定一套科學、完整的監(jiān)測和評估指標體系??h支行根據相對固定的指標體系和格式定期向上級行報送相關報表及向政府、縣域內各類金融機構、企業(yè)和社會公眾《區(qū)域金融穩(wěn)定(安全)報告》(概括起來就是“定期報告制度”)。

2、推動縣域和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項工作在總行《意見》中歸類在金融服務,監(jiān)管職能分離后,縣支行就一直承擔著這項工作,可以說是收效頗豐?,F在的問題就是如何進一步使這項工作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劃。比如說,征信系統(tǒng)的建立和使用可以說是比較早的,但目前在信息采集和使用上仍然存在著不系統(tǒng)、不規(guī)范的問題,尤其是在使用環(huán)節(jié)上就遇到了很多的麻煩,有的甚至引發(fā)法律糾紛。征信工作任重道遠。又比如說,在農村中開展“信用村、鎮(zhèn)”及“信用戶”等信用文化建設,這幾年縣支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何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并建立長效機制卻有待于進一步的歸納和總結。因此,建議就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要組織力量制定一個《農村信用體系管理操作及評估規(guī)則》,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并逐步演化為縣支行的一項工作職能。在縣域信用組織建設方面,縣支行要有所作為,要在推動各類信用組織健康發(fā)展上多下功夫。

3、配合政府處置縣域金融風險和突發(fā)事件。長期以來,國有銀行分支機構在縣域經濟中一統(tǒng)天下,金融風險和突發(fā)事件僅局限于一些非法設立的金融組織,而且這種處置往往是全國性或較大區(qū)域性的,大多可以按部就班。今后,隨著縣域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各類金融組織將不斷增加,金融風險發(fā)生的幾率將大大提高,縣支行在處置金融風險和突發(fā)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會不斷彰顯,而且這種處置大多是在獨立狀態(tài)下進行,需要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因此,縣支行從現在起就要樹立一種獨立處置風險和突發(fā)事件的意識。

(三)縣支行在金融服務上“如何做得更好”。《意見》第三條的第2項指出:“推進轄內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支付結算與帳戶管理、改善農村支付環(huán)境;做好國庫業(yè)務和國庫監(jiān)督管理工作;加強人民幣管理、發(fā)行庫管理和反假貨幣工作,監(jiān)測當地貨幣流通情況?!边@些工作都是縣支行的傳統(tǒng)職能,關鍵是如何做得更好。這需要縣支行“突出重點,注重安全,干出特色”。

1、突出重點。就是在人力資源安排上要突出重點。隨著“會計集中核算系統(tǒng)”的運行,國庫業(yè)務已經成了縣支行的主要業(yè)務,特別是“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改革和“國庫資金集中支付”的推行,國庫業(yè)務量將會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必須要在現有人力資源情況下,進行崗位整合。以有庫房的縣支行為例,為了增加國庫業(yè)務人員,應該考慮將現有的會計國庫股與貨幣金銀股合并為金融綜合服務股。

2、注重安全。就是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監(jiān)督工作機制,加大防控和監(jiān)督力度,確保資金安全。在防控方面,要繼續(xù)加大制度執(zhí)行力度,抓好對重點崗位和環(huán)節(jié)的防控。在監(jiān)督方面,為了形成這種監(jiān)督的長效機制,有必要獨立設置監(jiān)督部門(2-3人),人員配置來源三方面,一是適當調整保衛(wèi)部門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要求,使保衛(wèi)部門從現有的6-7人調減到5-6人;二是將會計國庫股與貨幣金銀股合并后,在合理兼崗的前提下,調減1-2人;三是將現有的人秘股一些職能分離,調減1人。

3、干出特色。就是要在農村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支付結算與帳戶管理以及人民幣管理、反假貨幣工作上,提高服務水平,優(yōu)化服務質量。一要在改善農村支付環(huán)境和人民幣流通環(huán)境上下大力氣,并把這一工作與城鎮(zhèn)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做到貨幣流通總量適度,結構合理;二要在反假貨幣工作上積極探索,干出特色,杜絕假幣在農村市場的流通,維護人民幣信譽;三是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為“三農”發(fā)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

三、縣支行職能調整和定位后內部機構框架設想

根據總行“因地制宜,有增有減”和武漢分行“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層級匹配、精簡效能”的原則,可在職能調整后的縣支行(以有庫房支行為例)設置辦公室、金融運行監(jiān)測股、金融綜合服務股、外匯管理股和保衛(wèi)股等五個股室。人員編制為34-36人(含行領導4人,不含業(yè)務聘用人員)。對有相當規(guī)模外匯業(yè)務的支行可設外匯管理股。人員編制為2-3人。具體職能分解如下:

(一)辦公室(6人):具體負責金融宣傳、各類信息反饋、行政事務、人事及工資管理、黨務、工會、后勤服務、檔案保密、對外聯絡、法律事務、紀檢監(jiān)察、督察督辦、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等;

(二)金融運行監(jiān)測股(5人):具體負責政策傳導與信息反饋、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管理與存款準備金管理、縣域貨幣政策效果評估、縣域金融穩(wěn)定與安全監(jiān)測與報告、金融統(tǒng)計、縣域社會信用體系管理(包括征信系統(tǒng)管理及利用)、金融風險與突發(fā)事件處置等;

(三)金融綜合服務股(12人):具體負責支付結算與帳戶管理、貸款卡管理、國庫業(yè)務和國庫監(jiān)督管理、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tǒng)、人民幣管理、發(fā)行庫管理、反假貨幣、反洗錢、電子計算機及各系統(tǒng)的維護與管理等;

(四)保衛(wèi)股(5-6人):具體負責庫房安全、院內保衛(wèi)、綜合治理等。

第7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2007年,我國宏觀經濟延續(xù)了2004年以來經濟發(fā)展與增長的模式,在投資與貿易的推動下,GDP繼續(xù)高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GDP增長率達到11.4%,這是1995年以來的最高速度。同時,經濟過熱的跡象日益明顯,通貨膨脹率不斷走高,2007年全年CPl上漲4.8%,9至12月份CPl同比上漲分別為6.2%、6.5%、6.9%和6.5%。資產泡沫存在擴大趨勢,到2007年底,A股市場總市值達32萬億元,同比增幅為268%。2007年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7.6%。盡管2007年以來,央行已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6次上調存貸款利率,但經濟熱度不減,出現了通貨膨脹同資產泡沫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競相攀升的局面。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目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流動性過剩。

中國過剩的流動性有兩個主要來源:

一是來自于近些年我國國際收支大量盈余和人民幣匯率缺乏靈活性導致的中央銀行增發(fā)的貨幣。盡管央行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事實上,央行還在努力維持匯率的穩(wěn)定。當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雙順差、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熱錢大量涌入時,為了維持人民幣小幅、緩慢升值,央行不得不大量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投放人民幣。2003年以來,我國因外匯被動投放的人民幣約8萬億元,盡管央行事后進行了“對沖”,但受制于中美利差和沖銷成本約束,力度有限。

二是資產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使得居民持有貨幣的愿望下降,大量儲蓄存款從銀行流出,投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過去幾年,央行多發(fā)了很多貨幣,但未出現通貨膨脹,原因在于居民手中的貨幣大量轉為儲蓄存款。隨著國內資產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居民已不滿足于較低的、甚至為負數的銀行存款利息收益,大量儲蓄存款“搬家”,流入股市、房地產市場??紤]到過去20多年來,中國積累的儲蓄存款總額目前已達38萬億元人民幣,而A股市場資金總額是1.3萬億元人民幣,股票、房地產的市場價格還會繼續(xù)漲上去,由此導致的財富效應將使通貨膨脹率進一步上升。

從緊的貨幣政策與維持匯率穩(wěn)定存在矛盾

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使中國面臨著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巨大壓力,央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與維持匯率穩(wěn)定發(fā)生了矛盾。

蒙代爾的“三元駁論”指出:一般來說,宏觀經濟管理者有三個目標,即獨立的貨幣政策、穩(wěn)定的匯率、資本的自由流動,但是各國不能同時兼得這三個目標,充其量只能實現其中的兩個。因此,各國只能在以下三種制度中進行選擇:一是以犧牲貨幣獨立來確保匯率穩(wěn)定的固定匯率制度。這種政策下,資本自由流動,央行為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購入或出售外匯,從而失去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二是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但以犧牲匯率波動為代價的浮動匯率制度,發(fā)達國家一般實行這種制度;三是放棄完全的自由市場原則,實行資本管制的制度,發(fā)展中國家一般實行這種制度,也是中國目前的做法。“三元駁論”揭示了開放條件下經濟體系內部制度選擇之間的矛盾。

當前我國在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上面臨的困境,印證了“三元駁論”理論的有效性。國際經驗表明在開放經濟條件下 對資本流動進行嚴格管制已很難有效,因為在貿易開放的經濟體中人們可以通過貿易渠道來變相繞過資本管制。目前我國的貿易開放程度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很高的,一年的貿易總額占GDP的70%左右,而美國只占20%~30%。從當前來看,國際熱錢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繞過資本管制,大量流入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穩(wěn)定不得不大量投放人民幣買入外匯,這意味著基礎貨幣的投放量不能由中央銀行主動控制,貨幣政策失去了獨立性。因此,在難以對資本流動進行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中國面臨著以犧牲匯率穩(wěn)定為代價的獨立的貨幣政策和以失去貨幣獨立性為代價的穩(wěn)定的匯率政策,這樣一個兩難抉擇。

從當前來看隨著我國通貨膨脹率上升和資產泡沫風險的進一步加大,中央銀行實施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意味著利率的提高。然而,較高的利率又會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資本流入,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穩(wěn)定,不得不購進美元,增加基礎貨幣發(fā)行,導致從緊的貨幣政策失效。更甚的是,受次級貸危機影響,美國經濟面臨衰退,可能進入減息周期。按照中國的通脹形勢,中央銀行應該繼續(xù)加息,但如果美聯儲繼續(xù)減息,那么中國的利率很可能超過美國利率,屆時,人民幣將承受更大的升值壓力,中央銀行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實施空間進一步縮小。因此,從緊的貨幣政策與穩(wěn)定的匯率政策發(fā)生了矛盾,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要求采取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

市場呼吁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

實行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利于降低金融風險。人民幣匯率的高低不僅受我國經濟狀況的影響,也受世界其他國家經濟狀況的影響,國際資本的走向很難預測,如果由政府控制匯率,會導致政府制定的匯率與市場均衡匯率發(fā)生較大的偏離,從而為國際投機資本攻擊一國貨幣留下可乘之機。從國際經驗來看,越是實行浮動匯率的國家,其匯率的波動反而小,發(fā)生貨幣危機的國家大多是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這是因為浮動匯率可以隨時自我糾正對經濟基本面的偏離,自動調節(jié)國際資本的流向,因而降低了貨幣危機的可能性。而人民幣緩慢、小幅升值的策略,在刺激投機資本大量流入,形成資產泡沫的同時,也埋下了將來資本大量出逃,引發(fā)貨幣金融危機的隱患。

匯率穩(wěn)定應服從于抑制通貨膨脹和防止資產泡沫的目標。根據經濟學的一價定律理論,當不同國家的商品價格不一致時,會引起套利行為,最終推動兩國商品價格趨于一致。目前,中國商品低廉的價格促使世界各地的進口商從中國買入商品,并在其本國賣出,導致中國經常項目的巨額順差。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供求規(guī)律必然發(fā)生作用,調整將通過兩種途徑進行:一是產品自身的價格上升,二是本國貨幣升值,二者必居其一。筆者認為,在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問題上,防止通貨膨脹應該是第一位的,不能為了匯率穩(wěn)定而犧牲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從關系上看,貨幣政策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匯率政策只是貨幣政策的組成部分,當兩者發(fā)生矛盾時,匯率政策應從屬于貨幣政策,不應當為了局部利益而犧牲全局。通貨膨脹如不加以控制,一旦形成通脹預期,通貨膨脹本身就會加速,形成商品價格,資產價格、工資循環(huán)上漲,不僅會損害經濟增長,而且會拉大中國本來已經相當嚴重的貧富差距,因為通貨膨脹對工薪勞動者的損壞尤甚。此外,通貨膨脹導致的實際匯率升值的最后結果同名義匯率升值是一樣的,都將導致出口減少。而脫離內在價值的資產價格暴漲不僅會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削弱經濟增長,引起收入和財富的重新分配,而且當泡沫越吹越大終將破裂時,會引發(fā)金融危機,大批財富被外國投資者卷走,給一國經濟帶來嚴重打擊。

在全球流動性過剩背景下,人民幣穩(wěn)定且緩慢升值的策略加大了我國的通貨膨脹壓力。從2001年起,為了促進經濟復蘇美國、歐元區(qū)和日本等經濟體相繼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形成了全世界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小幅升值的策略,為過剩的國際投機資本提供了資本流入無匯率風險的環(huán)境,助長了升值預期,刺激投機資本大量流入我國,產生輸入型通貨膨脹,中國在為其他國家的經濟調整買單??紤]到目前受美國次級貸危機的影響,西方各國進一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中國由于匯率不升值或升值緩慢將承受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得快,本幣就會有升值壓力,因為隨著該國的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其商品變得相對便宜,其資產變得更有效率,從而會帶動其本幣升值。中國經濟已經連續(xù)30年持續(xù)高增長,如何處理好人民幣升值問題,對于我國實現宏觀經濟穩(wěn)定、持續(xù)增長,有著重要意義。20世紀60、70年代以后,日本和德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也都遇到了匯率升值問題,面對本幣升值壓力,日本和德國采用了不同的對策,導致了不同的結果。日本在較長時間內試圖通過干預來阻擋日元升值,這些措施不僅不能阻擋日元升值,反而促成了日本7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率和80年代末的泡沫經濟,最后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嚴重破壞了日本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德國則順應形勢的發(fā)展,更多的讓市場供求決定馬克價值,從而漸進地完成了升值過程。這期間,德國馬克升值的幅度雖然稍稍超過了日元,但德國保持了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更穩(wěn)定的經濟增長。日、德兩國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

第8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要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央銀行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健康,發(fā)展是否具有潛力,最重要的因素時宏觀調控政策是否恰當、有效。而中央銀行作為制定和執(zhí)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機構,責任重大,因此中央銀行是否能夠獨立的制定穩(wěn)定,科學合理而又靈活的貨幣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這也是宏觀調控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世界范圍來看,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聯邦銀行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它的主要任務是穩(wěn)定貨幣,同時自己的決策不受政府干涉。盡管這樣的方式在過去被大家認為是非理性的德國式“通脹恐怖癥”,但是它卻以自己優(yōu)秀的表現證明了其可行性和優(yōu)越性。因此,在最近的這些年里,德國馬克是世界上最穩(wěn)定和可信賴的貨幣之一。

現在,只要一提到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首先想到的就是德國中央銀行,他已經成為立體制的代表,同時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研究中央銀行運行體制的專家學者的推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甚至把獨立性問題作為健全中央銀行體制的首要問題向其會員國提出,建議各國學習和借鑒。

二、案情分析

(一)德國中央銀行的資金管理體制

德國中央銀行采取單一貨幣政策目標,即“穩(wěn)定幣值”,而其他西方國家的中央銀行往往擁有多個貨幣政策目標,這便體現出了德國中央銀行的與眾不同之處。

那么為什么德國中央銀行要采取這樣的貨幣政策呢?原因主要是德國經歷過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第一次發(fā)生在一戰(zhàn)時期,德國濫發(fā)貨幣,使得馬克變得一文不值,最終不得不重新發(fā)行貨幣。而在二戰(zhàn)結束后發(fā)生的通貨膨脹,則是由于物資嚴重短缺,使得經濟嚴重蕭條。這兩次通貨膨脹的教訓深深的留在了德國人的心里,因此他們把維持幣值穩(wěn)定,控制通貨膨脹率作為了中央銀行最主要的任務。

1、德國中央銀行能夠獨立制定并且執(zhí)行貨幣政策

德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受法律保護的,1957年頒布的德意志聯邦銀行法規(guī)定,聯邦可以獨立的執(zhí)行法律所賦予的權限,不受政府的控制。原因是政府在看待經濟發(fā)展的問題時,所處的位置和角度與中央銀行有極大的不同。政治家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往往只重視短期利益,尤其是關于失業(yè)率的下降和GDP的增加這些公眾較為關心的問題,因而導致忽略一定時期內的通貨膨脹率增加。

2、代表各方意志的中央銀行理事會決定貨幣信貸方針

德國中央銀行的最高權力機關是理事會,每隔一周開一次理事會,決定中央銀行的各項事務。理事會共有成員17人,其中政府推薦6人由德國總統(tǒng)任命,其中包括行長、副行長。這17人中剩下的11人,是由德國的11個州政府推薦任命,最后由參議院批準。從理事會的成員組成中,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中央銀行代表著不同團體的意志,同時這也很好的保證了它的獨立性。

3、聯邦銀行執(zhí)掌中央銀行的資金

聯邦銀行根據法律規(guī)定,是德國唯一有權發(fā)行馬克的銀行。這樣,聯邦銀行就可以控制整個中央銀行的資金,并可以合理的制定信貸政策。聯邦銀行對資金的控制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首先是聯邦銀行只與金融機構辦理貸款業(yè)務,不與實體經濟有業(yè)務往來。它的資金只能用于金融機構和政府。其次是聯邦銀行與各州銀行的資金管理權限劃分明確。

4、政府財政的融資受到聯邦銀行的監(jiān)管

德國立法機構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嚴格規(guī)定聯邦銀行對政府融資的范圍,使聯邦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有充足的權利。法律規(guī)定,政府能夠直接在聯邦銀行貸款的額度只有60億馬克,其他各州能夠貸款的額度只有30億馬克。同時還規(guī)定政府不能隨意貸款,并且貸款也只能是短期性貸款,必須在三個月內償還。至于貸款的用途,也有明確規(guī)定,只能用于政府財政收支時間不一致,不能用來彌補財政赤字。

(二)聯邦銀行制定貨幣增長計劃目標的程序

制定適度的貨幣供應計劃有利于維持貨幣穩(wěn)定。貨幣增長計劃目標由預測的實質經濟增長率、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和可接受的物價上漲率三項指標構成。而貨幣增長目標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德國中央銀行要通過各方預測的結果來制定確定各個指標。

首先要采納一個由5個專家學者構成的小組的意見。這個小組里的每個專家分別獨立的管理著一批助手,以此來專門預測和分析當前的和未來的經濟走勢。其次,還要考慮5個專業(yè)的經濟機構的預測和分析結果。最后,參考中央銀行政策研究部門的意見。

上文提到的這些專家學者會在每年9月開一次研討會,以便相互交流學習,并對重要的數據做出預測,此外還會提出一些相關的意見和建議。聯邦銀行最后將這些數據匯總、整理,在通過理事會討論,來確定未來的政策目標,并在年底公布。

聯邦銀行的業(yè)務還包括對商業(yè)票據再貼現實行配額管理、抵押貸款,招標融資,對法定存款準備金管理等業(yè)務。

(三)案情啟示

第一,獨立是明確貨幣政策職能的需要。根據經濟學原理,通貨膨脹與事業(yè)率之間相互影響。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yè)率較低,反之亦然,這一點已被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證實。而反通貨膨脹政策會對經濟造成浪費,進一步導致經濟發(fā)展速度下降,失業(yè)率上升。因此,有許多人不贊成使中央銀行獨立和過多的強調通過貨幣政策來維持貨幣幣值穩(wěn)定。

第二,獨立性對于平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包括德國中央銀行,獨立只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不受中央政府的影響。為了完成穩(wěn)定物價,增加就業(yè),促進經濟增長以及平衡國際收支的任務,中央銀行必須與中央中央政府相互協調配合,并接受政府的指導與監(jiān)督。

在理想狀態(tài)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應當能夠相互統(tǒng)一,因而也不需要設立中央銀行。然而在現實中,由于各個方面的因素的限制,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中央銀行中的大部分在制定政策時往往缺乏遠見,通常會采取能夠快速降低自己的成本和獲得短期效益的通脹策略。

第三,獨立性有利于社會政治因素對中央銀行的影響。整個社會是不斷進行收縮與擴張的,經濟的發(fā)張也緊隨這樣的規(guī)律在不斷前進。一國的政府在一定的經濟周期里,制定擴張的經濟政策,并制定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那么,這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必須制定與之相匹配的信貸政策和貨幣政策。如果中央銀行缺乏必要的獨立性,那么就很難做出自己的決策。

第四,保持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有利于避免政府過度的增加財政支出,導致財政赤字。德意志銀行作為德國的中央銀行,它的首要任務是使政府預算收支平衡,必要時增加收入來緩解赤字。但現實是財政活動并不總是能保證經濟穩(wěn)定增長,降低通貨膨脹率。當政府支出大于收入,中央銀行就要想辦法進行填補,此時對于中央銀行而言,根本就沒有獨立性。

第五,中央銀行保持獨立性可以有效滿足中央銀行高效運行的技術要求。中央銀行不同于普通的企業(yè),也不同于行政機構,它的運行具有其自身所獨有的規(guī)律,并且對專業(yè)性和技術都要求極高,所制定出來的政策對社會發(fā)展經濟運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9篇:獨立的貨幣政策范文

關鍵詞:模型分析 匯率制度 改革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了一條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自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但西方一些國家卻似乎看不到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變革給國際社會帶來的好處,把自己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歸咎于人民幣匯率太低,他們試圖要求人民幣立即實施完全自由浮動匯率制,以達到促使人民幣升值的目的。他們認為,要想解決全球貿易失衡、縮小國內龐大的貿易赤字問題,就必須促使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人民幣匯率制度是否要改革,匯率是否要上升,本文將通過芒德爾―弗萊明模型來分析。

芒德爾―弗來明模型

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芒德爾(RobertA.Mundell)和J.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Flemins)提出的芒德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 M-F模型,下同),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的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的“芒德爾三角”理論,也就是著名的“三一定律”。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wěn)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恒的三角形”(TheEternalTriansle),從而清晰地展示了“芒德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在這個三角形中,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固定匯率,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只能實現其中的兩個,這就是著名的“三元駁論”。如表1所示。

從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看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

首先,我國的首要目標是保持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這一前提下,根據“三一定律”,匯率自由浮動須以資本自由流動為前提。現在既然還沒有實現資本完全自由流動,所以浮動匯率制就難以實現。即使實現了,但由于資本尚處于管制狀態(tài),按照M-F模型,貨幣政策也無助于促進內部、外部同時均衡。因為如果實行擴張貨幣政策,增加了貨幣供給之后,雖然能降低利率促進投資和產量增加,但由于資本不能自由流出,匯率就不會隨利率下降而下降,從而不會增加出口,過多增加的產品就可能缺乏銷路,結果產量也增加不上去,增加了也會因生產過剩而減下來,回復到原來的產量水平。

其次,我國經濟增長更多的要依靠擴大內需,而不能依靠浮動匯率來調節(jié)進出口。因此,目前急于改變匯率制度就沒有必要,相反還可能因實行浮動匯率制度而承擔國際游資沖擊的巨大風險。

再次,目前我國尚處于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在貿易領域、投資領域還存在著一些限制,人民幣匯率基本上仍處于非市場化狀態(tài),因此,商品市場、資本市場以及貨幣市場價格還不能充分反映市場供求的實際情況,市場價格的扭曲,就很容易誤導企業(yè)行為,難免不使企業(yè)對幣值產生錯誤的預期,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既損害了企業(yè)的利益,又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

最后,在我國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金融監(jiān)管水平較低和銀行不良資產較多的情況下,由于按照“三一定律”,如果實行浮動匯率制而又能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勢必允許資本自由流動,這不僅有可能遭到國際游資的巨大沖擊,還將為那些貪贓枉法,盜竊人民錢財之徒外逃資金大開方便之門,同時也可能導致某些銀行、企業(yè)破產,從而造成金融混亂,甚至金融崩潰的嚴重后果。

美國把自己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歸咎于人民幣匯率太低、進行了不公平的競爭是沒有道理的。芒德爾也說:“如果北京也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它將會落得與日元同樣的下場?!焙苊黠@,芒德爾說這話是有深刻內涵的,因為按照他的“三一定律”,在中國目前尚不具備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若實現浮動匯率制讓人民幣匯率按外匯市場供求決定自動上調,而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的調節(jié)機會,和以前釘住美元制度下人為上調匯率一樣,都會帶來金融混亂,因此,是不可取的。我國應吸取日本“廣場協議”的教訓。如果我國也屈服于國際的壓力使人民幣升值,后果也將不堪設想。這是許多西方有識之士都看到了的。如美國摩根士丹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在香港《南華日報》也曾指出,要求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是嚴重錯誤。

從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看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隨著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這種人民幣匯率制度也不可能長期維持不變。我國加入WTO后,面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沖擊,對資本的管制難以為繼,人民幣匯率必然會趨向于自由流動。例如,根據入世協議,入世后5年內,外資銀行和中國銀行將實行同等的國民待遇。到2006年,外資銀行獲準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因此,可以預測,在中外銀行平等的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滿足本幣和外幣調節(jié)的需要,我國現行的以會員制為主體的、封閉式的各中資銀行之間外匯市場,就必然被包括中外資銀行在內的混合外匯市場所代替,從而使外國資本通過外匯調節(jié)市場自由進入國內市場。同時只允許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yè)務的格局遲早要擴展為可以全面經營人民幣業(yè)務。外資銀行可以經營人民幣的存款貸款,在華外資銀行就可以利用抵押貸款的方式進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間接兌換。隨著這種自由兌換數量的增大,現行不允許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的管制便會逐漸放松,以至最后實現資本自由流動。一旦實現了資本自由流動,按照M-F模型,固定匯率制與獨立的貨幣政策不能同時并存,即為充分發(fā)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來調節(jié)國內經濟,實現國內收入均衡,就不能實行固定匯率,否則,貨幣政策無效。所以,從長期來看,人民幣現行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盡管2005年7月,我國實施了外匯形成機制的改革,但此次改革的幅度較小,它也只是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如果人民幣匯率改革從此停滯,今后不再有第二步、第三步的后續(xù)改革,那么將可能會產生如下弊端:

一是會帶來國內經濟泡沫化的風險。因為,如果通過外匯占款方式投放的基礎貨幣過多,過多資金流向商品市場,就會誘發(fā)通貨膨脹。近年來,隨著我國出口和外商投資的快速增長,相對應的,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表現為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表現為外匯源源涌入,供大于求。為了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央行只能被動地收購大量外匯,相應地,就會投放大量人民幣,從而增加了基礎貨幣的供應。統(tǒng)計表明,央行通過這種外匯占款的方式投放的基礎貨幣已占基礎貨幣總量的90%,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遭到了嚴重挑戰(zhàn)。而貨幣供應的過快增長,會誘發(fā)投資擴張、通貨膨脹壓力、資產泡沫等問題。

二是可能影響我國經濟結構的改善。其一,助長涉外部門和對內部門發(fā)展的不平衡。其二,影響三大產業(yè)比例的協調。其三,妨礙沿海向內陸正常的產業(yè)轉移。匯率過于穩(wěn)定,使粗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生產在沿海地區(qū)仍可以生存,缺乏向中西部轉移的動力和壓力。

三是可能誘發(fā)金融危機。匯率過于固定,降低了投機資本流動的匯率風險,可能誘發(fā)投機資本的大進大出,對經濟發(fā)展和金融穩(wěn)定造成沖擊。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都與此有直接關系。

2005年7月21日的我國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應該說是我國匯率制度從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向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改革的起點。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讓匯率形成機制更具彈性,將增加投機資本流動收益的不確定性,有利于遏制資本大規(guī)模單邊流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wěn)定。也能更好地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利于提高金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進而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從國際上看,波蘭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歷了從單一盯住、盯住籃子貨幣、有管理浮動到自由浮動等匯率制度的演變。由于其匯率制度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主動調整,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可能造成的經濟社會震蕩。而泰國在1997年之前一直盯住美元,不改匯率制度,結果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被迫大幅貶值,貨幣、金融危機由此爆發(fā)。

但正如我國經歷的幾次匯率制度改革一樣,改革還會繼續(xù),不會停動。人民幣匯率制度終究會從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向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方向轉變,只是這一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人民幣匯率改革應該堅持漸進性的原則,即根據市場變化,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就近幾年的改革目標看,還應該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以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必須與中國國內金融市場,尤其是外匯市場的不斷發(fā)育完善相配合。以漸進方式調整人民幣匯率制度,是保持中國宏觀經濟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將對我國經濟、金融穩(wěn)定會造成較大的沖擊,不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丁冰.從芒德爾-弗萊明模型看當前人民幣匯率問題.經濟學動態(tài),2004第3期

2.高宏業(yè).人民幣升值的六個有利于.管理研究,2004年 第3期

3.張錦冬.人民幣是否該升值.經濟學動態(tài),2004 第1期

作者簡介: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