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地方文化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方文化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方文化的概念

第1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 地方文獻 組織管理

Abstract: The plac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managed and establishes the place literature database the significance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analyzed the data pool and constructs the storehouse the condition, constructed the storehouse the way, proposed established the place literature database the type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the ponder.

key word: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place literature organization manages

前 言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化時代,地方文獻信息因獨具的地方特色,需求越來越大,圖書館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化環(huán)境,開發(fā)、提煉地方文獻中的精華,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即通過計算機實現對地方文獻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標引著錄和檢索輸出的自動化檢索,才能更大地發(fā)揮地方文獻的作用,滿足讀者的需求,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實現更大范圍內的文獻資源共享。

一、地方文獻的概念

關于地方文獻的概念非常多,僅在國內就多達幾十種,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分。廣義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著名圖書館學專家杜定友先生的"地方文獻是指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的,如:圖書、雜志、報紙、圖片、照片、影片、畫片、唱片、拓片、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摸等"。

狹義地方文獻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地方文獻是反映特定區(qū)域內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及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凡在內容上涉及該區(qū)域并具有一定價值的軟文化,均屬地方文獻。"(中山大學駱偉),通常國內地方文獻工作遵守這一概念。

二、建立地區(qū)地方文獻數據庫的意義

地方文獻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美譽。它是一個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發(fā)展以及風俗、民情、自然資源等方面的綜合反映,通常這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是離不開地方文獻的支持。因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具體如下:

(1)地方文獻可在不同時期為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制訂地方經濟和社會建設的方針、政策、規(guī)劃和措施方面提供及時、快捷、詳細、可靠的咨詢服務;

(2)地方文獻記載著當地的杰出人物、歷史事件、風情民俗等,可為當地的文化事業(yè)建設發(fā)展服務,比如弘揚地方文化、激發(fā)當地人民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第2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設計教學 地方文化 導入 陜西科技大學

基金項目:2011年陜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1BY67)。

全球化時代帶來的地方文化的消解之快所引發(fā)的憂慮,已經被提升到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層面。在各種以“搶救”為內涵的傳承路徑中,設計以其符號重構的形式扮演著視覺意義上的重要角色。在設計教學中對地方文化的導入,即提供了一種重構并傳承地方文化的長遠路徑。

地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課程體系的建設

地方文化是指那些在地方形成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賦予地方的文化意義。地方所指空間范圍可大可小,大至文化區(qū)如巴蜀文化區(qū)、楚文化區(qū)、齊魯文化區(qū)等等,小至一鄉(xiāng)一鎮(zhèn)一村。而地域在通常意義上指較大范圍的空間,多指省級以上的地理單元。在教學中導入地方文化的概念,其空間尺度指向的伸縮性,可使學生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針對不同空間文化均可掌握基本設計思路。

鑒于以上界定,在教學設計中,首先以某一地方空間文化體系構建為整體教學的案例,重在講授文化內容的同時,傳授地方文化的概念及其空間意義。

將地方文化引入設計教學首先要構建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從學科基礎課程、專業(yè)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三個層面予以體現。陜西科技大學地處陜西,地方空間體驗、獲取信息的便利,以及文化資源豐厚,為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

在學科基礎課層面開設“民俗文化”、“陜西文化及產業(yè)”等課程,從宏觀視角講授陜西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及其產業(yè)現狀和趨勢,給學生提供地方文化的基礎、概念、內容、空間和現實意義的學習。在專業(yè)選修課中,根據陜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需求,開設“民間美術”、“地方旅游工藝品設計”等課程,以服務陜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為目標,從微觀視角開展針對性課程講授和實踐。著重使學生體會產品的“泛地域化”特征,在以地方體驗為主要目標的文化營銷中的劣勢,以及設計的責任。這一層面的課程體系既包括理論教學,也涵蓋實踐內容。在實踐課程體系中,著力突出畢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一批滿足地方文化產業(yè)需求,反映地方文化特征的設計選題,在真題環(huán)境中進行設計實踐。

對地方文化的體驗和認知,除了課程體系的教學之外,最直觀、感受最深的莫過于在環(huán)境中親身體驗。選取合適的教學參觀和實習基地成為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以陜西省內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館為主體,以民間藝術原生態(tài)基地考察為拓展,以歷史文化古跡為提升,建設了陜西歷史博物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漢陽陵博物院、鳳翔六營泥塑村、陳爐鎮(zhèn)耀州窯生產基地、安塞民間藝術館、醴泉民俗村、戶縣農民畫創(chuàng)作基地等教學考察基地,學生得以切身感受和了解地方文化內涵和精神,采集設計符號素材,為設計實踐奠定基礎。

以基礎、方向和實踐構建的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地方文化學習和視覺符號重構的設計教學體系之一的基礎。

教學實施過程中地方文化視覺符號提煉與設計訓練

教學實施過程是指在課程體系構建基礎上,在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以地方文化為主題的共同實踐。其中包括課程的地方文化內容,以及教學設計中對地方視覺形象的符號化提煉。

毋庸置疑,地方文化的內容和內涵是視覺符號提煉的基礎。就陜西而言,關中地區(qū)為十三朝古都所在,都城文化和知識分子山水(田園)隱逸心態(tài),以及宗教藝術的傳播與興盛,共同構成了關中的文化意象。陜北地區(qū)民間藝術原生態(tài)的留存豐厚。陜南地區(qū)與巴蜀文化、楚文化交匯,文化雜交現象突出。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要求教師講授陜西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特征,對陜西地方視覺造型形象加以歸納和總結,提煉視覺符號,從不同專業(yè)設計角度予以體現。如在景觀設計教學中,對陜西不同地方裝飾元素的象征表達予以匯總,或從造型、材質、色彩,或從象征寓意予以提煉和再創(chuàng)造,在設計表現中通過對文化因子中可視性表達的“直接使用”、“夸張變形”、“移花接木”、“多元重構”,傳授地方文化的視覺設計表現。在設計基礎課課程教學中,以陜西文化景觀,如兵馬俑、大雁塔、古城墻、壺口瀑布、民間美術、寶塔山、灞橋柳、終南文化、定軍山等文化空間為主題,將其充實到圖案構成、立體構成的訓練中,加強構成藝術與地方景觀造型藝術的結合,通過訓練抽象出完整獨立的造型。在包裝設計教學中,地方文化產品的豐富資源,以旅游商品、紀念品、食品營銷為目標,都成為包裝設計的案例。此類教學過程,注重地方藝術技法表現的創(chuàng)新開發(fā)和利用,有意識引導學生在設計中體現陜西地方的文化特征和審美表達。

在課外教學體系中,具有地方特征的產品設計成為設計展覽和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主體內容。在陜西科技大學每年一度的“設計藝術展”上,以陜西鳳翔泥塑和馬勺臉譜為主要開發(fā)對象的設計,展示了學生對傳統(tǒng)藝術符號性的把握,新材料被使用,或者在原有材質上進行新色調使用,如將原有的鮮艷色調更換為以黑白為基調符合城市人群審美習慣的雅致色調,將原有粗獷風格的臉譜圖案更換為插畫、油畫、人物等其他繪畫形式的圖案,將原有圖案使用在瓷器圓盤等新的基質上,都別有一番新的意味。創(chuàng)新設計和地方主題激發(fā)了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對創(chuàng)新設計的熱情。一些學生開始思考以自己的家鄉(xiāng)為主題的地方性設計,如貴州學生對地方蠟染工藝的興趣,帶來了一系列與傳統(tǒng)有別的圖案設計,或者將其在其他類型的藝術產品設計中使用。四川、湖南學生對地方儺戲面具給予了關注和熱情。

以地方文化產業(yè)為主題的案例教學實踐

案例教學是地方文化符號提煉和設計呈現的具體操作,具有市場性、設計性、傳播性和文化性特征,是對地方資源的深度開發(fā)和利用,也是對學生地方文化學習之后服務文化產業(yè)能力的綜合性訓練。

案例教學一般在這樣幾個層面開展:一是具體課程中的圍繞地方文化表達的案例教學,如景觀設計對陜西不同地方自然環(huán)境的認知和設計體現、平面設計中對文化符號的提煉、包裝設計對地方傳統(tǒng)的藝術表現、動畫設計對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等。二是畢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性設計實踐,通常以“地方”為主題,結合本土設計市場的需求,不同專業(yè)方向共同為其進行一系列設計:如以陜南地區(qū)的漢中為主題,平面設計專業(yè)為其進行地方城市形象設計與推廣宣傳策劃。景觀設計專業(yè)則在漢中城市景觀規(guī)劃、旅游景區(qū)開發(fā)設計等領域尋找諸多個案設計課題。包裝設計專業(yè)圍繞地方特色產品開展系列包裝設計。動畫專業(yè)學生則對漢中地方名人、文化傳統(tǒng)、地方景觀等進行形象塑造,通過編寫劇本、人物形象塑造、提煉文化精神等呈現地方形象。三是以指導教師承擔研究課題為中心開展的設計實踐。如承擔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漢陽陵景觀設計”、“陜西漢唐文化符號的設計與運用”、“陜西重大景觀規(guī)劃與人文精神”的探討等“實戰(zhàn)”課題,使學生在綜合性設計訓練中,傳遞自己對地方文化的認知和藝術表達。

各專業(yè)學生組建團隊,在一個主題下,運用不同的專業(yè)設計手段,通過再現的方式,對地方文化中的形狀、色彩、材質等予以模仿,或對其進行截取和轉換,以其相似性傳遞對地方的理解。這種以地方為主題的設計訓練帶來“一種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態(tài)勢’”。在指導“陜西旅游紀念品開發(fā)”、“綏德石獅子包裝設計”等畢業(yè)設計時,要求學生認識到地方旅游產品設計在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同時所體現出的原始、樸素、環(huán)保等特征,是消費者喜愛的重要條件。設計不僅要關注地方的昨天,也要關注地方的今天。

課程體系的建設、設計符號的提煉以及具體的案例教學,貫穿的主旨是使學生掌握地方文化特征設計表現的方法和路徑。本文以陜西科技大學設計教學實施為例的討論和教學實踐,既是教學實踐的總結,也是理論上的提升,力求為各地文化產業(yè)服務提供培養(yǎng)設計人才的有效模式。

參考文獻:

[1]常曉京.陜西旅游工藝品開發(fā)初探[J].社會科學家,2006,9.

[2]詹秦川.從鳳翔泥塑看視覺藝術風格的地域傳承[J].電影評介,2009,18.

第3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理論 地方文獻工作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2-0023-02

衡量一個圖書館有沒有特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有沒有特色館藏,而最容易形成特色館藏的就是地方文獻。在當前各個圖書館不斷推進特色化建設步伐的今天,地方文獻工作作為圖書館的特色工作之一,已逐漸成為圖書館各項業(yè)務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各地圖書館的立館之本。它的發(fā)展不僅彰顯了各個圖書館的藏書特色,更是本館區(qū)別于其他圖書館個體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因此,建設地方文獻特色館藏,開展地方文獻研究與地方文獻服務工作,是各級各類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關于“地方文獻”、“地方文獻工作”與“地方文獻學”

開展地方文獻研究,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地方文獻,什么是地方文獻工作以及什么是地方文獻學,弄清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我們更好研究地方文獻理論。

那么地方文獻究竟應該如何定義呢?就目前國內關于地方文獻的定義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代表性觀點。一種是以廣東地區(qū)駱偉、黃俊貴等先生為代表,主張按照杜定友先生提出的觀點,認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地方的一切資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與著述、地方出版物三個部分。另一種觀點是以湖南圖書館和首都圖書館的鄒華享、韓樸等先生為代表,韓樸先生認為“地方文獻是指內容上帶有地方性,同時具有重復使用價值的文獻。”,鄒華享認為是“內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區(qū)域性文獻”[1]。綜合起來概括,地方文獻就是以各種載體形式記述某一特定區(qū)域內一切人、事、物的,即內容上帶有地方性,并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獻。

而地方文獻工作就是對地方文獻進行系統(tǒng)開發(fā)、科學管理和有效利用的一種工作過程。[2]

那么,“地方文獻學”無疑就是研究“地方文獻”和“地方文獻工作”的學科。1979年7月,云南學者于乃義先生在其《地方文獻簡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地方文獻學”這個概念,并對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有所論述[3]。1988年以后,地方文獻學作為一門研究和指導地方文獻和地方文獻工作的新興獨立學科,引起了圖書館界學者的高度重視,不少學者開始對地方文獻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學科屬性等基本問題進行較深入的思考。綜合我國學術界對地方文獻學的概念認識,我們可對其作如下描述:地方文獻學是一門以文獻學原理為基礎,廣泛運用目錄學、版本學、校讎學、編纂學、史學、方志學、計算機學等學科知識,對區(qū)域文獻的產生、發(fā)展、傳播、分布、特點、集聚、整序和開發(fā)利用進行研究,并探索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4]。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地方文獻學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系統(tǒng)的研究對象,即地方文獻和地方文獻工作。它既需要研究地方文獻的起源、發(fā)展、傳播、分布、內容特點、時代特點等內容,也需要研究地方文獻搜集、整理、保存、開發(fā)、利用與其地方經濟文化的關系等內容。旨在通過對不同區(qū)域地方文獻和地方文獻工作的研究,總結、探討地方文獻和地方文獻工作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guī)律,為更好地研究地方文獻、做好地方文獻工作提供指導性理論,促進我國地方文獻及地方文獻工作的發(fā)展[3]。

從對地方文獻、地方文獻工作以及地方文獻學這三個概念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出,這三者的關系應該是:地方文獻是基礎,地方文獻工作是地方文獻實踐層面的方法論,而地方文獻學則是地方文獻和地方文獻工作理論層面的專論。由此可見,要想研究地方文獻理論層面的問題,必須要以地方文獻本身和地方文獻實際工作為基本依據,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再將經驗提煉成理論,最后用理論去指導我們的實踐。這是對“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最好詮釋。

二、關于地方文獻工作的內涵與外延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在全國各地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在業(yè)界內掀起了一股“地方文獻研究熱”,各地學者紛紛探討究竟什么是地方文獻以及如何才能做好地方文獻工作,各公共圖書館也紛紛開展起本館的地方文獻工作,積極出臺政策、制定條例、規(guī)范原則,并廣泛征集、建設特色、設立專藏、開展服務,一系列地方文獻工作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

正如駱偉先生所說:“地方文獻,最早定位它只是一種‘文獻類型’,然后又進一步定為‘地方文獻工作’,于是它的內涵外延都擴大了,”[5]的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網絡數字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現代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的擴大。如今的地方文獻工作已不僅僅是單指地方文獻,還應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務公開信息及口述歷史資料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在保存上除了注重文字與圖片外,還應根據其特點采取多種方式的保存方法,如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合作,在圖書館建立實物(收藏傳統(tǒng)的技術工具、藝術品等)閱覽室,與藝術、旅游部門合作,建立多媒體數據庫等,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由“無形”發(fā)展到有跡可循,彌補其在形式和保存方法上的缺失[6]。同時,也可大大地豐富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

地方政府的公告、文函、地方的新聞條目等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獻之一,圖書館應與地方政府宣傳機構積極聯系,在做好政務公開的同時,做好信息的收藏工作,保留相應的時事資料[6]。

具有地方性質的音像視頻等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獻。圖書館可以從豐富地方文獻資源形式入手,走出館門,與博物館、檔案館、史志部門、藝術團體、政府文化宣傳機構等協(xié)同合作,采訪名人、搜集實物、拍攝照片、錄制音像視頻等,進行地方文獻的補充采集[6]。

另外,在當前手機信息極度盛行的時代,那些微信群里傳遞的地方信息,例如地區(qū)特色餐廳、周邊景色、特色小吃、老街巷、老照片、老景物等等,也應逐步納入到地方文獻數字化資源中來。

三、地方文獻理論研究中涉及的幾個問題

1.關于收藏問題

關于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一直是業(yè)界一個爭論的焦點,其內涵也一直存在“廣義說”與“狹義說”之分,總結起來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地方人士著述的取舍問題;二是地方出版物是否全部收藏。簡單地說,內容上的地方特色其實就是狹義的地方文獻觀,形式上的地方特色多指地方出版物,如果內容形式上都具有地方特色,這就屬于廣義的地方文獻觀[7]。在這個問題上,本人更傾向于“狹義說”的觀點。即只收地方出版物中與地方相關的資料和地方重要人士的著作及相關資料。我們認為地方文獻的分類應從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與著述、地方出版物三個基本方面去界定,具體到每個館,則應結合實際去考慮[7]。

雖然上述業(yè)界爭論的兩點實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征,但就圖書館的實際工作而言,有些原則還值得商榷。一是對地方人士著述的收藏還是應力求有所側重,在收集的過程中應對地方人士及其作品從社會價值、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及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一旦確定某人為本館收錄的對象后,就應對其所著的全集、選集、代表作品及其書目、研究、評論文集、傳記資料等進行全面收藏。二是對地方出版物也應采取有選擇地收藏,同時側重于對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與收藏。因為非正式出版物更具有特定區(qū)域的特征,是地方研究的原始資料,更具有收藏價值[8]。而這樣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可以避免圖書館過去在文獻收藏方面存在的“大而全”的弊端,從而保證各館地方文獻收藏的“小而精”,有特色。否則,毫無原則地對所有地方出版物加以全部收藏,就會造成各館地方文獻藏書魚目混珠、過寬過泛的局面,體現不出各館藏書的地方特色。當然不作為地方文獻收藏,不代表就不收藏地方出版物,對于地方出版物,圖書館應有選擇的收藏,內容上具有地方性的可以將它歸入到地方文獻中來。不具備地方性但具有收藏價值的可由圖書館基藏庫收藏。而對于一般性地方出版物,相關部門可以以存目的形式予以揭示。這樣做的好處還有一點就是能防止因地方文獻收藏范圍過寬,造成庫房面積的緊張。更何況就呈繳的地方出版物來看,許多內容根本就不涉及地方文獻特征,根本就沒有收藏的必要。因此說地方文獻的收藏原則只能是注重地方文獻的內容特征,同時兼顧地方文獻的區(qū)域特征[8]。

地方文獻的內容范圍的確定可為四類:一是本地地方史料;二是本地人或外地人撰寫的反映本地內容的著述;三是內容具有本地地方性的地方出版物;四是本地名人的傳記和研究資料[9]。

2.關于數字化問題

在當前傳統(tǒng)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數字圖書館轉變的過程中,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最能體現各館的館藏特色。應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地方文獻數字化服務平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地方文獻的利用價值。

各地公共圖書館應以專題為特色,積極構建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特色。加快建設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館藏圖錄數據庫、書目文摘數據庫、地方人物數據庫等。確立地方文獻資源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協(xié)調地方文獻資源的收藏;集中聯合編目,實現館藏共知;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使人們在互聯網上實現地方文獻共享的需要[10]。應用具有通用性、擴展性、可靠性、安全性、界面友好性、使用方便性和智能化管理等優(yōu)點的技術平臺,建立可向社會公眾提供地方文獻新聞瀏覽、地方文獻數據庫統(tǒng)一檢索、地方文獻傳遞、在線咨詢、定題服務與推送、專題地方文獻導航、多媒體地方文獻服務等多種服務的平臺,開展地方文獻的全方位服務[11]。

3.關于服務問題

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服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借閱服務到參考咨詢,從信息服務到知識服務的發(fā)展過程。但對如何開展地方文獻服務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研究體系[12]。各館只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和自身條件開展本館的地方文獻服務工作。

按照目前各館現有的服務模式,地方文獻服務工作大致分為三種。即一般性了解的普通查閱服務、具有參考咨詢性質的重點課題服務和以傳播知識與信息為目的的專題信息服務。普通查閱服務是指讀者提供所需地方文獻的內容和主題,館員以本館館藏為范圍幫助讀者進行地方文獻定位,由讀者自行查閱所需地方文獻,屬一般性讀者服務。重點課題服務是通過代查代檢、幫助讀者查到課題研究所需的相關地方文獻資料,為讀者完成課題研究提供地方文獻資料保證。而專題信息服務是地方文獻服務中的最高層次的服務,它是根據社會的需要,以專題的形式組織開展參考咨詢、分析重組、提煉歸納等,將地方文獻形成可以直接利用的專題,為讀者提供“一站式”的地方文獻信息服務,并整合到現存已開發(fā)的地方文獻專題中,為讀者和社會提供永久信息服務的一種服務模式[12]。

基于這三種服務模式,就需要相對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專業(yè)隊伍,培養(yǎng)熟悉本館地方文獻資源、具備良好溝通能力的地方文獻服務隊伍。如:提供實體地方文獻的館員,要熟悉了解館藏資源;提供參考咨詢、課題服務的館員要有判斷地方文獻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的能力,特別是熟悉本地區(qū)的自然及人文發(fā)展狀況,要熟悉掌握地方文獻的分類、主題標引的深度和標準;進行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的館員,要具有將地方文獻資源與計算機數據庫結合的能力[12]。

4.關于多元化合作問題

由于目前國內很多地市都有不少部門,如各級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檔案館、史志辦、各類社會團體、私人收藏家等等,都各自有地方文獻收藏。這些規(guī)模較小的地方文獻收藏單位各自為政,造成地方文獻重復、分散的現象,需要有一個官方認可的地方文獻建設與服務中心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配置,而各級公共圖書館作為文獻收藏與服務單位,無疑是最好的組織者與協(xié)調者[11]。

在搭建多元化合作平臺時,一定要遵循平等互利、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13]。

根據各單位的性質,合理分布地方文獻資源。例如:地方文獻就由圖書館來收藏,地方檔案由檔案館來收藏,地方文物則由博物館來收藏,這樣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分明,以達到各施其職,各負其責的目的,同時也能妥善地保管好各類地方文獻資源。

多元化合作可有以下模式:1、由于許多地方文獻資料分散于各種書籍中,讀者查閱與利用起來較為困難,對于這類隱含的信息資料,圖書館可以主動尋求同高校院系、檔案館、研究學者等合作,共同選定專題,進行摘錄并有序編排,以此來豐富地方文獻資源。2、與檔案館等聯系,開展地方杰出人士的個人展;3、與生產本地傳統(tǒng)名產的企業(yè)聯系,利用文獻的史料作用,賦予地方特產以豐富的文化內涵;4、與民間團體、民間藝人等聯系,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宣揚本地的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5、也可與電視臺、劇院等文化部門合作,根據地方歷史典故、名人事跡、民間傳說等發(fā)展影視、戲曲產業(yè)等等[6]。

參考文獻

[1]張勇、伍藝、楊敏. 地方文獻研究基本理論問題的再認識[J]. 圖書館,2007(6):35-39

[2]王英. 地方文獻學的理論構架[J]. 河南圖書館學刊,1998(12):51-53

[3]劉吉紅. 地方文獻學定義的歷史梳理與內涵分析[J]. 保山學院學報,2013年(4):102-104

[4]駱偉. 地方文獻學相對論[M]. 澳門;澳門文獻信息學會,2008

[5]駱偉. 我國地方文獻專題研究綜述[J]. 圖書館論壇,2006(6)

[6]. 多元合作模式下的地方文獻工作[J].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3(3):55-57

[7]楊戰(zhàn)朋. 多重視角審視下的地方文獻基本理論體系建構[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7):71-77

[8]邵仰東. 基于館藏文獻分析的地方文獻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 圖書情報工作,2013(增刊1):80-82》

[9]王以儉.做好地方文獻工作的體會與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2(2):61-64

[10]徐寧. 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2(18):62-63

[11]樓晶. 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策略研究――蘇州、寧波、汕頭、佛山圖書館比較[J]. 圖書館論壇,2012(5):74-77

[12]李翔. 圖書館地方文獻服務探析[J]. 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2(3):192-195

第4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文化信息網資源共享

信息的收集與傳播是人們學習工作和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圖書館作為信息溝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其工作模式與服務項目正在由傳統(tǒng)意義的借還服務向深層次的信息服務轉變,特別是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為人們了解文化、獲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建設地方文化信息網是通過互聯網、衛(wèi)星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盤等方式將數字化信息資源傳輸到群眾身邊,實現優(yōu)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整體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率,這已成為當前公共圖書館工作的一個重點。

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將所有的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為公眾提供切實的文化信息服務,從而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達到對外宣傳和弘揚本土文化的目的,營造良好的文化投資環(huán)境和建設環(huán)境,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建設好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擺在各級黨政部門和文化事業(yè)單位面前的重要課題。

1.2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的重要性

互聯網技術在公共圖書館普及以來,各省級圖書館不同程度地利用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開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但通過網絡整合各種資源,使所有業(yè)務系統(tǒng)集成為一個體系相關、業(yè)務數據融會貫通的技術協(xié)同平臺還沒有出現。隨著地方文化信息網的建設,必然會出現技術應用與數據資源的重復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資源優(yōu)勢、文化品牌優(yōu)勢,通過文化標準的統(tǒng)一和文化資源的整合,促進本地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傳播;通過搭建網絡文化平臺,豐富網絡文化信息量,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目標定位和信息資源內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網是政府網

作為政府網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擴大對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為文化網站,旨在將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借助因特網這種高科技手段宣傳本土文化,傳遞文化娛樂信息,將文化作為資產來盤活,形成自己的網絡文化產業(yè)。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也不僅局限于政府機關的工作內容和簡單的信息,而應將各種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務內容融人到網站中,努力建設內容豐富、服務完善的本土文化網站,最終把這個網站建成海內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為群眾提供文化信息服務的窗口,為資源共享打好資源基礎。

2.2地方文化信息網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隨著文化信息網站的逐步建設,各地都在對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對公共資源的重復建設問題,造成人力和物力資源浪費。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網在資源建設定位方面,應該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資源,開發(fā)地方民俗資源、旅游文化、舞臺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數字化加工,這樣各地方文化信息網才能豐富多彩,各具特色,這樣的文化信息網才能吸引讀者,增加點擊率。

2.2.1開發(fā)地方民俗資源現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為地方民族經濟和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又一亮點,成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內涵和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地方各類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聲像化采集與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對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產品的開發(fā),地方民族文化宣傳有著潛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對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學科資源建設、民族的對外文化交流,以及圖書館特色文獻資源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實現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資源的多樣化、電子化、網絡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內容豐富多彩,諸如民族的衣著打扮習俗,居住、飲食習俗,生產、旅行習俗,買賣交易習俗,婚姻、喪葬習俗,姓名、稱謂習俗,人際交往習俗,歲時、節(jié)日習俗,信仰、迷信習俗,禮儀、禁忌習俗,游藝、娛樂習俗,結盟、議事習俗,財產分配與繼承習俗等等。所以數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如錄音、攝像、掃描、拍照等。

2.2.2開發(fā)本地旅游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獻,發(fā)揮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們認識各地區(qū)的重要工具。其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它記載著本地區(qū)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如本地秀麗風光、歷史上本地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歷史遺跡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產品等。圖書館可根據旅游經濟的需要開發(fā)館藏資源,按照不同的主題對文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與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獻,建設旅游特色數據庫。通過富有地方特色的專題數據庫,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本地。

在網頁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圖片、音視頻等相結合的方式,使頁面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2.2.3本地舞臺藝術的數字化本地舞臺藝術包括地方戲曲、民歌、戲劇、舞蹈、曲藝等多種形式的民間群眾文化藝術,是本地區(qū)的特色藝術。比如山西的道情、羅羅腔、碗碗腔;福建的閩戲、高甲戲、莆仙戲、歌仔紅戲;湖南的花鼓戲、荊河戲、辰河戲等等。這些地方戲曲只有依照地域劃分,進行本地化的數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體的展現給廣大群眾,并且對這些珍貴的民間藝術加以保護,得以長期流傳。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可采用攝像、圖片采集、原聲傳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譯為無形文化遺產),其概念來源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總則》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形態(tài)的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公約》從概念框架上對此定義作了具體的說明,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頌和表述;(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川并進而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促進、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和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較抽象化,其內容與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臺藝術三方面有關聯也存在一些重復,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區(qū)分和標引。在數字化加工技術方面也可采用攝像、圖片、掃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網的欄目設置

根據對現有的16個地方文化信息網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網在欄目劃分方面要以表現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為基準,欄目設置要根據本地資源類別進行分類。以我館負責建設的三晉文化信息網為例,共分十二個欄目,分別是:三晉縱橫、文化藝術、旅游觀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覽、地方民俗、山西特產、魅力山西、晉商文化、錦繡太原、古籍珍品、三晉文苑?;旧先慷家员镜刭Y源進行加工建設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網是以服務宣傳為目的的,所以加設了一些服務公眾的欄目。

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要堅持實際性和特色化的原則,為資源共享提供平臺

資源建設的核心和靈魂是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而堅持世紀性和特色化建設原則,是實現資源共享的前提。在進行文化信息網建設時,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訂出建設的總體方案,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做好設備和網絡環(huán)境配置計劃,引進優(yōu)秀的軟件平臺;要遵循技術能力和社會需求優(yōu)先的原則,先易后難,從小到大,要有步驟、宏觀有序進行;在具體實施中各地要在國家的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技術標準、統(tǒng)一運行規(guī)則的基礎上分散建設,同時突出各資源庫在統(tǒng)一標準下的專有特色,突出本地資源特色,做好本地區(qū)特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工作,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發(fā)揮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積極關注基層文化生活,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國家社會信息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中國的西部與東部、鄉(xiāng)村與城市之間已經架構起四通八達的信息通道,人們的交流與溝通已經可以跨越時空瞬間完成。但是,在我國的基層村鎮(zhèn),知識的貧乏導致的貧困仍隨處可見,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認識仍然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如何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為廣大基層群眾提供豐富、充實的精神食糧,就成為我們文化工作者在進人新世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新世紀的圖書館將是一個高度網絡化、共享化,對全社會信息資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嶄新體系。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傳播先進文化,整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促進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實現最廣泛的資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網建設需要有力的統(tǒng)一與規(guī)范

我國的網絡化建設一直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問題。由于缺乏有力的統(tǒng)一領導和協(xié)調使得信息網建設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區(qū)都出現了在同一區(qū)域內各個專用網絡系統(tǒng)間互不相通,相互獨立的局面。在網絡信息資源內容上,資源開發(fā)分散,重復現象嚴重,瀏覽一下各個網站的資源目錄就會發(fā)現,大多數站點都存在著設置的信息欄目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內容大同小異,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文化信息網建設重點在于地方文化資源的建設,如果沒有統(tǒng)一與規(guī)范,在信息的交流與互動方面會產生障礙,不利于資源共享。重視文化信息資源的內容結構、調整,優(yōu)化其內容構成不僅是網絡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用戶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統(tǒng)一通過對各地的文化信息網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以政府網的形式出現;二是文化信息網,以地方文化信息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網的職能;三是數字文化網,以數字化圖書館為主打。如果將這三種形式的網站加以規(guī)劃整合,規(guī)范成統(tǒng)一的形式,可能更趨于合理化。

3.3.2數據格式的統(tǒng)一文化信息網的數據格式多以視頻數據、圖片數據為主。不同的平臺使用不同的格式,給數據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網提供唯一的元數據接口,相信用起來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臺數據盡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數據庫如SQL,ORCLE等。

第5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杜定友;圖書館;地方文獻

杜定友早年留學菲律賓大學,主攻圖書館學,回國后畢生從事圖書館專業(yè),是我國卓越的圖書館學家、圖書館學教育家和事業(yè)家,也是我國對地方文獻研究開先河者之一。先生一生著作頗豐,內容涉及多種學科,本文就其在圖書館地方文獻研究領域的學術思想做一探討。

1. 地方文獻概念

1.1 定義

杜定友一直將地方文獻作為其圖書館學研究的重要部分,20世紀40年代就地方文獻一詞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經過多年實踐,1957年,杜定友先生在南京“全國圖書館人員訓練班”上編寫講稿《地方文獻的搜集與使用》指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本地方的一切資料,表現于各種記載形式的,如:圖書、雜志、報紙、圖片、影片、畫片、唱片、拓本、表格、傳單、票據、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凡有歷史價值的,即‘斷簡另篇’,‘片紙只字’,也在收集之列。”這一定義第一次揭示了地方文獻空間“區(qū)域性”的本質特征,較全面地表述了地方文獻載體的“多樣性”,價值“史料性”的特征。該書不僅系統(tǒng)闡述了地方文獻的概念,而且論述了地方文獻的基本理論和地方文獻工作,可以說是杜定友先生地方文獻學術觀點的精髓,在國內圖書館學研究中,是一份綱領性文獻,其理論在當時國際圖書館學領域里是具有先進水平的。

1.2 地方文獻的范圍

只有明確了地方文獻的范圍,才能有效地開展地方文獻工作,杜定友認為地方文獻的內容應以涉及區(qū)域特點為原則,他在《地方文獻的搜集與使用》中闡述為:“地方文獻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笔妨系姆秶牵骸瓣P于本地方的一切情況的記載,包括過去和現在的,如:史地、文教、經濟等等,特別是當時的新鮮事物,政治上、經濟上的最近成就,黨和政府的指示和決議?!比宋锏姆秶牵骸瓣P于本地方知名人士,勞模,烈士以及對于本地方建設有關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賢),他們的照片,著作,手跡,傳記,紀念文字等都在收藏之例。對于革命英雄,烈士,勞模,名作家,藝術家,發(fā)明家等應當特別注意……”出版的范圍是:“從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況,它的思想內容,制作方向,對本地方刻的古書,更應注意收藏,版片也要整理,近代出版物則以本地方機關團體編印的為限,翻印本和對本地方沒有直接關系的可不收。”上述觀點可以說是先生地方文獻理論的核心部分,它科學地劃分出地方文獻的范圍,即使今天也是符合現代地方文獻收錄標準和范圍的,或者說,今天的地方文獻收錄標準和范圍由先生的論述而來。由此可見,先生在數十年前提出這一觀點是極具前瞻性和預見性的。

2. 地方文獻工作的內容

杜定友認為地方文獻工作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分類、編目)、使用三個部分[2]。

2.1 收集

即從社會文獻資源中主動獲取地方文獻。他認為圖書館應注意本地區(qū)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調查研究,了解本地區(qū)的學術源流及其變化情況,這是做好地方文獻工作的重要條件。在《廣東文化與廣東文獻》一文中他提出有價值的地方文獻要全面搜集,在地方文獻收集方法上應該多樣化的觀點,“對于廣東文化資料巨細不遺,寧濫毋缺”。解放后,這一求全觀點有所發(fā)展,在《地方文獻的搜集與使用》中指出:“地方文獻是指有關本地方的一切資料”,“凡有歷史價值的,即‘斷簡另篇’,‘片紙只字’,也在收集之列”。杜定友總結出地方文獻的收集有挑選、選輯、采購、征求、復制、交換、接受、寄存、代借等多種方式。挑選:從館藏的一般圖書中挑選地方文獻,是收集工作的開始;選輯:除了現成單行本書刊外,還要隨時做選輯剪貼工作;采購:從市場、書店、藏書家采購;征求、復制、交換、接受、寄存、代借:凡本館還沒有的材料而讀者所需要的可設法向他處代借、代抄[3]。

杜定友非常重視當前現實地方文獻的收集,在《地方文獻的搜集與使用》中說:“文獻的內容并不限歷史意義,必須繼往開來,對舊的材料在批判地接受,對于新的材料要及時收羅,以免稍縱即逝”。 “采訪員往往只注意過去、忘卻眼前的材料,只注意書本,忘卻其它”。這里“其它”指當時當地新事物,政治經濟上最近成就,黨和政府的指示和決議等等。他認為,地方文獻的書本材料以歷史的居多,人們往往陷入只注意歷史材料的誤區(qū)。這要求從事地方文獻工作的人員,不僅要熟悉本地區(qū)天、地、人、事、物的情況,了解并掌握本地區(qū)歷代區(qū)域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獻的存佚及發(fā)展情況,而且要敏銳捕捉當前信息。同時工作人員應具有一定文獻學方面素養(yǎng),能夠對文獻資料進行提煉、歸納、整序、比較、分析、綜合、演繹,這是進行地方文獻收集工作的基礎。

2.2 整理

杜定友在總結地方文獻的收集、分類、編目等處理方法時,針對地方文獻的特殊性,主張地方文獻應有自己統(tǒng)一的、有特色的、專門的工作程序和處理方法。如上述的9種收集地方文獻的方法中“選輯——從報刊、雜志中選擇剪輯”,就是地方文獻的一種特殊的收集方法。又如地方文獻編目,他提出,地方文獻的一切資料都要編制分類目錄(兼排架目錄用)、字順目錄(包括書名、人名、主題)、出版編年目錄,及專題目錄和報刊索引,以方便讀者從不同角度查找。這是提高地方文獻工作質量,為讀者提供大量豐富的查閱資料線索,讓讀者參考研究、充分利用地方文獻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應特別指出的是,杜定友提出了地方文獻的特殊分類方法,即在《中小型圖書館圖書分類表(草案)》類號前加數字冠號, “冠號”類分地方文獻的創(chuàng)舉,其優(yōu)點在于即可保證全館藏書分類體系的一致性(去掉冠號,則地方文獻書刊又與普通藏書刊無異),同時又能反映文獻的地方特點。[4]

2.3 使用

地方文獻最大限度地使用是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終極目的。而傳統(tǒng)的地方文獻工作往往只重視為讀者提供地方史料的查詢,忽視了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杜定友先生指出,應根據地方文獻資料的不同內容建立專藏,其管理方式應區(qū)別于一般圖書,對所藏文獻要按其學科體系認真分類、編目,并編制專門的目錄、索引??梢圆扇≌褂[、咨詢、閱覽等方式,加強地方文獻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其利用率。[5]。

3. 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

杜定友在《廣東沒有文化》一文中指出:“圖書是文化的記錄,是文化的殷鑒,其重要可知。”他認為,文獻是文化的主要載體,地方文獻即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載體,了解某地文化,從地方文獻入手是最簡便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了解、保存、整理、開發(fā)和研究地方文獻,可以發(fā)揚光大地方文化,對于推動地方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觀點闡明了地方文獻對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及作用關系。

4. 地方文獻與地方圖書館

杜定友極力主張地方圖書館必須做好地方文獻工作,他認為,地方圖書館進行地方文獻建設,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工作對保護本地區(qū)的科學文化遺產具有深遠的意義。他在《廣東省立圖書館與廣東文化》中曾明確指出:“地方文獻,非特為掌故史料之寶藏,抑且讀之發(fā)人深省,使祖述先賢,愛護鄉(xiāng)邦之念,油然而生。其影響于一國之文化,至深且巨也。故省立圖書館應以保存本省文獻為最重要之工作。至普通閱覽及各科圖籍,則應由縣市圖書館供應,以便當地人士之參考?!标P于地方文獻與地方圖書館的關系,杜定友先生認為,各省圖書館應成為一省學術文化的中心,因此,保存本省地方文獻,建立本省地方文獻特藏,是省圖書館的主要任務。地方文獻工作是地方(?。﹫D書館的主要工作,這是杜定友在長期圖書館工作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也是他多年圖書館學研究中探索出的獨到見解。

在杜定友的極力主張和推動下,廣東省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卓有成效。所收地方文獻范圍極為廣泛,從“圖”來講,有本省的文物度制、風土人情、語言文字、名勝古跡、地方制作,如圖畫、照片、拓片、碑志、檔案、譜牒、傳單、標貼、板片、唱片、影片等。從“書”來講,有本省人士的著述、所有有關本省的文字著述、本省境內出版的所有刊物,如書本、雜志、日報、冊籍、報告、表簿、卷軸等,不論新舊、版本、篇幅一概收藏。對所收集的地方文獻杜定友親自帶領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整理,編制館藏目錄和專題目錄,如《廣東方志目錄》、《東西南沙群島資料目錄》、《省港參考資料目錄》等。這些資料目錄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結束后,我國收回西沙、南沙群島的時,法國政府提出異議,杜定友收集南海諸島史地資料編輯成的《東西南沙群島資料目錄》,以確鑿的記錄,證明這些群島的歸我國所有,維護了國家的。此外,他卓有遠見地提出,廣東省館的地方文獻工作除了廣東省地方文獻外,要注意收集香港方面的地方文獻,建立香港特藏。這一觀點,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6]。

作為近代地方文獻理論的開拓者,杜定友以上論述,是我國圖書館學界關于地方文獻的早期全面闡說,其觀點因有較好的實用性而在圖書館學界流行甚廣,其學術思想,對我國地方文獻理論建設及地方文獻工作開展,有著重大影響。至80年代,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合編的專業(yè)基礎課教材《目錄學概論》中關于“地方文獻書目”一章述及地方文獻時,有關地方文獻的定義、范圍等,全部取之于杜定友之說,由此可見其地方文獻學說的經典地位。

參考文獻:

[1][2][4][6]王子舟.杜定友和中國圖書館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3]杜定友.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與使用(省市圖書館工作人員進修班講稿).湖北省圖書館,1957,8.

第6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地方文化,就是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化,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1]地方文化資源包括器物、習俗、信仰、藝術、歷史文化古跡等多方面。地方文化主要的特點是地方性、通俗性、生活性、潛移默化、滲透性和傳承性。地方文化元素就是指構成地方文化的基本單位。班風,是指一個班級的精神面貌,是內在精神與外在行為的共同表現。班風也就是班級的行為風氣,需經過長期、細致的教育和嚴格的訓練而逐漸形成。良好的班風體現了班級的凝聚力,體現了和睦互助的同學關系,體現了勤奮進取的學習氛圍,體現了遵守集體行為規(guī)范和維護集體榮譽的精神狀態(tài)。因此,良好的班風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二、地方文化適合培育班風正能量的主要原因

1.地方文化是歷史的結晶,有班風正能量所需要的豐富內涵。比如地方文化中體現出來的積極、樂觀、尚賢、知恥感、懂禮儀、講忠孝、愛國等。

2.地方文化有一種超常的凝聚力,它與班級凝聚力有共同之處。地方文化是長期的積累,人們對它有一種共同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我們要培養(yǎng)的班風,也就是要求班級的成員找到對班級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才可能產生班級榮譽感。

3.利用地方文化可以讓學生零距離地接觸。因為地方文化具有地方性的特點,所舉例子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能讓學生感到真實、親切,思想工作不再是空洞的“臺詞”,有了文化的根。

4.利用地方文化可以讓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地方文化具有通俗性的特點,所有的道理通俗易懂。

5.利用地方文化可以拓展思想工作的范圍。因為有生活性的特點,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jié)都可以是工作的范圍,使用它來做思想工作的范圍更廣泛。

6.利用地方文化可以使學生之間互相影響,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因為地方文化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可以互相影響,達到共同進步的作用。

7.利用地方文化進行文化滲透是可能的。因為有滲透性的特點,所以地方文化滲透到班級文化中培育正能量是可以實現的。

8.利用地方文化培育班風正能量,其影響也是長期的。因為地方文化具有傳承性的特點,所以它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對人的本質教育更有意義。

三、地方文化對培養(yǎng)班風正能量積極作用的元素

1.體現某種精神面貌的元素。如樂觀、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等。一般地方都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活動。這些節(jié)日活動所要體現的往往就是這種精神面貌。如:西岸有端午的“賽龍舟”,其展現的就是人們頑強拼搏、積極進取的一種精神風貌。

2.體現某種道德行為準則的元素。如:崇德。一般地方有“匾、坊、碑”,如西岸沖口村的“崇德坊”,就是為紀念陳廷佐在連州發(fā)生的一場大瘟疫中不顧自身安危、不分日夜出診救人的崇高人品和醫(yī)德而立。

3.體現一種共同最求目標的元素。一般有“匾、廳”。如“進士亭”、“進士匾”,即為鼓勵后人勤奮好學,爭取能金榜題名,更好地造福家鄉(xiāng)。

4.體現一種共同的思想的元素。如:追求和平、愛國愛家思想。一般地方有為紀念這種思想得以實現或希望得到實現而設下的節(jié)日,如西岸多個村的“解放節(jié)”。

5.體現一種處事原則的元素。如:和諧相處的原則。在西岸鎮(zhèn)東田坪村,流傳著一種民間舞蹈:舞馬鹿。表演分“跟蹤”“撲鹿”“訓鹿”和最后獵人和馬鹿化敵為友共同歡舞,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的原則。這種精神的元素也是班級需要培育的元素。

6.體現某種價值觀的元素。如:廉潔的價值觀。一般地方保留有大量的文人墨跡、詩詞歌賦。如西岸現在鵝崗村流傳的兩句詩:“志大惟憂國,恩深豈顧家”。

7.體現某種審美觀的元素。如:“天人合一”的審美觀。一般地方都有相同風格的建筑和民族服飾,體現“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包括人與萬物、人與人的一致性,營造出一種心靜平和、安詳、超然物外的精神氛圍。如:依山傍水的西岸古村,徽州民居式的“金馬世第”府,即現在的“唐氏宗祠”。

四、利用地方文化元素培育班風正能量的一些具體措施

1.先讓學生了解地方文化。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地方的文化,可以使學生有一種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了解的方式有調查、主題班會、征文、參觀等。

2.制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班級文化的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在這種氛圍中被熏染、被滲透、被提升,吸收地方文化的營養(yǎng)。制造這種氛圍的方式有用掛幅、黑板報等形式展現優(yōu)秀的地方文化。

3.以學習地方文化某一元素為主題開展組織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學習地方文化,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這樣有利于人的培養(yǎng)教育。

4.開展與外班、外校學生的互動活動。比如“西岸—廣州國外語學校一周一夢想”活動,不但可以提升班集體榮譽意識,而且還可以傳播地方文化,通過他人的體會,使學生對地方文化有一個更深的認識。

5.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地方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活動。通過參與活動,可以激發(fā)和展示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6.在日常思想工作中多以地方文化中的先進優(yōu)秀人物為典范進行教育。

7.樹立新一代的班級地方文化傳承的榜樣。如:古西岸有賢德,今班級有好人好事典型。古有西岸101進士,今有班級狀元等。

五、研究的一些反思

1.師生對于地方文化的了解還比較膚淺,認為地方文化就是存在的物,而看不到物背后隱含的真正的文化本質。

2.教師對于地方文化對班風正能量的培養(yǎng)作用的認識還未形成有效的統(tǒng)一認識。

3.地方文化對班風的影響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7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隨著進入新世紀的步代,和應對中國加入WTO以后將出現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局面,是各行各業(yè)新世紀的熱門話題。作為社會文化重要領域的圖書館事業(yè),在進入WTO之后必然會遇到許多全新的課題,正在變化中的文獻集藏模式,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中的信息服務方式,網絡環(huán)境的形成,海量信息以及文獻的多載體,使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建設面臨新一輪的挑戰(zhàn)。WTO的挑戰(zhàn),也蘊涵著眾多的機遇,世界經濟全球化,各地方都需要同世界交流,正是看到這一點,如何從實際和重“用”出發(fā),科學地構建地方文獻資源體系,保留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應對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對圖書館這一富有文化傳統(tǒng)特色服務的影響,已成為公共圖書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從以下五個方面闡述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建設問題,以期引起關注并就此深入探討。

    1 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首在規(guī)劃

    面對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對圖書館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地區(qū)大開發(fā),經濟大發(fā)展對地方文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形勢的發(fā)展,更高層次的搞好地方文獻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要抓好規(guī)劃的制訂。規(guī)劃是綱,綱舉目張。

    1.1 規(guī)劃的目的意義

    (1)少走彎路,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損失,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2)避免盲目的收藏和隨心所欲的征集,沒有系統(tǒng),沒有合理布局,沒有重點的收藏是沒有生命力的建設。

    (3)促使具體實施過程中保持注意和方向。

    1.2 規(guī)劃的前期論證工作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規(guī)劃與決策也必須建立在調查研究和相對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首先,圖書館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人物、地理、民俗風情、科研科技發(fā)展成果等情況要有較全面的了解。其次,要摸清“家底”,包括收藏情況、人員情況、設施情況等。三是邀請社會方面有關專家參加論證。因為地方文獻是一個龐大的資源體系,其概念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注入新的內容。專家論證主要圍繞征集區(qū)域的界定、征集范圍、征集內容,根據本地區(qū)的經濟優(yōu)勢、地理優(yōu)勢、專業(yè)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等確定征集重點與合理布局,兼收并蓄,為今后的利用提供保障。

    1.3 規(guī)劃方案的制訂

    在前期論證和初步方案的基礎上,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規(guī)劃,考慮經費的投入,采用的手段、設施的配備,技術的支持,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庫形式,人員配備等具體問題,制訂出包括有近期計劃和中、長期目標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規(guī)劃。根據規(guī)劃還要制訂地方文獻收藏與利用的工作條例細則,約束工作人員對地方文獻收藏的標準、范圍、掌握尺度的準確與統(tǒng)一。

    2 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必須向不同文明記錄及其載體深化和延伸

    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聲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盤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文獻的載體日益豐富,音像CD、VCD、光盤、多媒體、數字化文獻信息越發(fā)直觀、生動、深入。這些新載體對未來的圖書館業(yè)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服務效率將產生重大影響。市場競爭需要、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促使地方經濟、文化走向全國、走出國門。讓地方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地方的需要也使得地方信息更豐富也更見于不同載體不同文種文獻中。為此,圖書館在探索地方特色資源建設中應加強對以下方面的信息資源的采集。

    2.1 電視節(jié)目中地方信息的采集

    電視將書籍、報刊等文字傳媒的記載言說功能,廣播的快速傳通功能和電影的影像敘事功能薈于己身,更是經過精心采集和流水作業(yè)的集體智慧結晶,已成為大眾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和載體。激烈的社會競爭促使中央臺、地方臺關于區(qū)域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新聞等節(jié)目越發(fā)具有特色和一定的內涵。它是一種反映地方情況重要的動態(tài)信息。長期在“書本位”信息環(huán)境下形成的重視靜態(tài)資料特別是圖書資料的收集的思維定勢的圖書館員,應重視電視動態(tài)信息的收集??梢酝ㄟ^瀏覽有關電視節(jié)目報等信息源,以錄像轉換等形式收集之。

    2.2 實物資源采集

    實物資源與文字資源的有機整合是多方位建設地方文獻資源體系,豐滿地方人、事、物的立體形象和生命力的重要內容和方式。許多地方物產豐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人文薈萃,留下的實物資源不少。實物資源包括地質物產實物,古建筑、石刻(包括建設石刻、宗教石刻、碑刻、墓志銘)、匾額、名人手稿、信札、歷史照片等特種資料;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出版物,如福建龍巖老區(qū)“紅土地文獻”等。一些地方特色資源的挖掘正是靠實物資源的證實或與文字資源相互印證得以證明。舉世矚目的,在宗教界、學術界引起多年激烈爭議的南少林遺址問題,最終正是靠地方古文獻有關記載和當地東張鎮(zhèn)少林村的南少林遺址、周邊古路的石橋、石碑、地名沿革和出土文物等實物的相互印證,得到專家學者和宗教局的確認。

    實物資源采集中必須引起注意的還包括因城鎮(zhèn)建設即將被改變的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群落和生活群落的拍照、錄影,如福州市的三坊七巷等;隨著時間推移即將消失和多元文化沖擊下瀕臨消亡的有關人、事、物的采集,如老藝人的藝術作品、地方“活化石”劇種、語種和在世紀之交反映世紀滄桑的人、事、物的各種載體的文明記錄。

    2.3 反映地方情況的歷史回溯資料采集

    地方文獻的歷史回溯性文獻是地方文獻資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歷史文獻資料中許多資料具有一次性特點,后人難以對其收集、補充。80年代以來,國家對歷史文獻搶救、保護而進行的歷史文獻縮微成果為補充采集地方文獻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圖書館員應將注意的一部分投向縮微文獻資料中。

    2.4 網絡資源的采集

    網絡化的信息傳輸平臺的出現,極低成本的數據制作,使得網絡信息資源非常豐富。網絡信息資源包括網絡數據庫資源,電子出版物資源、虛擬圖書館資源及地方網站和一些專業(yè)網站上的信息資源。其中或是書目型的,或是全文型的,或是純文本式的,或是多媒體式的地方信息。與廣播電視資料相比,顯得更個性化,更動態(tài)或一次性。當然也顯得泛濫。網絡數據來源雖然更具不確定性或者說缺乏一定的權威性,但在篩選的基礎上組織虛擬館藏是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5 區(qū)域性的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的發(fā)展及科研成果資料的采集

    長期以來,尤其在公共圖書館中,圖書館員對地方文獻中的關于“地方的人、事、物”概念往往拘泥于社會科學范圍中,忽視本地區(qū)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經濟建設發(fā)展狀況,包括地方人士對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經濟建設的研究成果和貢獻的文獻資料。如:區(qū)域地質成因特色、物產起源與發(fā)展特色、地理位置、環(huán)境、氣候對地方人、事、物發(fā)展的影響;工業(yè)化生產沿革與變化,地方人士的學術成果科研成果及對該學科發(fā)展貢獻大小,該成果在學科發(fā)展史上的地位等的資料;一些專業(yè)性很強、技術含量高,而使用面很窄的技術資料也要視情況而收集,防止走另一個極端。區(qū)域性的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經濟建設發(fā)展的資料庫建設,對配合“科教興國”、“科技強國”戰(zhàn)略措施有著重要的學習教育意義和傳承意義。

    2.6 專題資料收集

    企業(yè)貿易小報、通報、旅游資料、地方工農業(yè)產品、廠史、廠慶資料、廣告、商標、電影海報、地方人士組織的文學社、詩社辦的小刊物等。這些包括團體的、個人的零散性非正式出版物往往折射出當地的科技、經濟、風土人情、沿革發(fā)展的狀況及人們的科技文化層次底蘊和對物質對精神的需求狀況。如:閩西貧困地區(qū)農民的“野果文學社”、閩西北的詩社、讀書社在非常困難條件下堅持不懈活躍在當地文壇上,重視這些不可再生的一次性文獻資料收集對于研究區(qū)域問題將是寶貴的原始文獻。

    2.7 其它語種的地方文獻收集

    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中,地方向世界展示自己,世界也需要了解地方,使得地方文獻的多語種形式成為新增長點,要關注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反映地方問題資料的收集。

    2.8 利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多角度地、深入地采集隱含在某些文獻中的地方文獻知識單元。

    地方文獻并不總是以獨立的形態(tài)出現的,其中相當部分隱含在某一文獻之中?!盎プⅰ?、“別裁”是我國目錄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然而,隨著圖書館收藏數量的增加,圖書館對文獻的組織、整序工作處于手工狀態(tài)時期,在實際操作中卻難以實現,成為地方文獻資源采集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得圖書館對文獻描述,揭示從整套(本)向知識單元深入已成為必須和可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編目對書目記錄進行規(guī)范控制,對文獻外表形式特征和內容進行多方位的描述揭示;利用MARC連接字段和編目軟件的連接技術進行分析著錄,對所需文獻深入挖掘,使得隱含在某一文獻如某一專著、報刊、論文集、會議錄中的地方文獻篇章及某一工具書、百科全書中的有關條目的書目得以揭示出來;對已全文數字化的含有地方信息的文獻,通過書目數據與全文掛接,對隱含的地方文獻的知識單元進行采集、提取,對于完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提高地方文獻的檢全率、檢準率提供了技術支持。

    3 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應該通過協(xié)作協(xié)調幫助實現

    3.1 轉變觀念,從“占有”走向“擁有”

    近年來,福建省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有一定的進展,但地方文獻工作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圖書館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上所作的努力,僅是局部和零散的,與社會發(fā)展和讀者對其要求還差很遠。地方文獻的資料性和廣博性特征及其表現在出版發(fā)行的無規(guī)律性和收藏、存儲部門的分散性,致使圖書館在完全“占有”地方文獻資源方面的愿望不可能實現。

    當前,地方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尤其是各級領導決策參考需要,地方工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市場需要,城鎮(zhèn)改造,風景名勝及歷史文化名勝、人文景觀的修復和保護工作的開展以及對外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需要等,使得社會對地方文獻查閱的要求日益增長。文獻的廣博性,多樣性也要求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資源概念要拓寬,而且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文獻知識的機構不僅只是圖書館一家,圖書館不可能也沒必要占有多領域多專題的所有原始文獻。社會發(fā)展要求圖書館轉變傳統(tǒng)的狹隘的“占有”資源觀念而向廣博“擁有”的領域發(fā)展,即要向如何去獲取這些文獻的能力、手段、方式、方法方向發(fā)展。這也是現代圖書館員角色轉換中的重要觀念,新時期圖書館員應起到知識領航員的作用。

    3.2 建立橫向聯系,加強協(xié)作協(xié)調,合理“擁有”資源

    地方文獻的出版發(fā)行往往是無規(guī)律和多渠道的,除公開出版物外,絕大部分的地方文獻經常以內部出版,電子存儲、圖表、圖片、手抄、廣告、書信、書畫、拓片、微縮復制等形式流傳,載體各異,形式多樣,追溯與傳承年代久遠。地方文獻這種非正式出版物(非賣品)多的特點和部分以實質物體出現(如碑刻、造像等)的情況,使大量地方文獻基本是在本地區(qū)相關系統(tǒng)內散發(fā),且多一次性刊印和制作(音像資料等),不會再版,被相關部門收藏。這不僅突出了地方文獻和地方人文資料的珍貴性,同時也確定了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強度和難度。因此,在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建設中必須走出以往想憑一己之力獨家“占有”原始文獻的認識誤區(qū),要破除本位主義加強協(xié)作、協(xié)調,建立橫向聯系,進行橫向挖掘,全方位建設地方文獻資源體系,做到擁有大于占有。

    由于地方文獻是記錄與地方知識有關的資料,是了解與研究地方人文地理、政治經濟、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信息資源,所以各系統(tǒng)各類型收藏單位均重視收集文獻,內容與圖書館雖有平行重復,但各有所側重,保存有許多圖書館未入藏的地方文獻,在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圖書館的工作重心向“知識管理”轉移,服務重心向“以人為本”轉移過程中,圖書館要立足藏為用,要以“用”為出發(fā)點,去擁有浩瀚的地方文獻資源。這就需要圖書館加強橫向聯系,注意橫向挖掘,開展協(xié)作協(xié)調。努力避免重復、交叉收藏現象。要保證重點,突出特色,以需定藏。本著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則,主動深入地開展工作,利用有償交換、館際互借、復制、載體轉換、聯合編目、網上搜集等手段廣泛地去搜集獲取擁有相關單位的文獻資源,通過科學的知識集合形成系統(tǒng)化。只有加強協(xié)作協(xié)調才有力量,有規(guī)模才有效應。圖書館也只有通過這種跨系統(tǒng)的橫向聯系、橫向挖掘、相互協(xié)調共同建設地方文獻資源體系,才能實現從零散局部的占有到有重點、有特色的最大限度的合理擁有。

    4 建設高質量的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

    4.1 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要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

    地方文獻是對地方文化的記錄和反映,它的內容包容了一個地方在各個時代的各方面的種種情況。地方文獻和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聯系,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著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則是地方文獻產生的基礎,在地方文獻的內容反映地方文化的同時,其本身也就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福建為例:福建文化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古閩越文化的遺傳,漢唐以來,北方漢民的南遷入閩,中原漢文化的交匯,宋、元、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域外文化的傳入交融,使福建文化在承襲和發(fā)展中原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吸收融會了外來文化的思想養(yǎng)料而異彩獨呈。諸如閩學、文史、戲劇、音樂、刻書印刷、陶瓷、工藝、茶藝、民俗、方言等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臺灣一衣帶水的密切關系,福建文化對臺灣文化的影響,形成了閩臺文化的地域屬性,還特別影響到港澳地區(qū),而且超越時空,輻射到東南亞及日本、朝鮮及全世界諸國,其內容涉及政治、思想、科技、文學、教育、工藝、民俗、宗教、特產、閩臺關系、華僑移民、中外交流等領域。這其中蘊藏著的文化內涵,是一種精神資源和無形資源是極為寶貴的資源。魯迅先生說過:“現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魯迅書信集——致陳煙橋》)雖然魯迅這里說的是文學,但對其他領域也有普遍意義。越是反映有地方性的東西,就越有世界性。世界經濟全球化,地方需要同世界交流。因此,我們在地方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中不但要注意其地域的特征,而且更要重視其文化內涵的挖掘,展示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魅力和其現代活力與風采,以使其在地方文化經濟建設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加充分的作用。

第8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摘 要:地方文獻記錄了一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文化背景及人文歷史等多方面情況。后人根據文獻記載了解探究當地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收藏價值和歷史人文價值。地方文獻的真實性、完整性對當地歷史的記錄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圖書館收集管理地方文獻對還原歷史、傳承文化有著非凡的意義。圖書館在對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過程中也遇到了關于收集范圍、收集辦法和管理原則上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能更好完成收集整理地方文獻的任務而不斷努力。

關鍵詞:地方文獻 收集 整理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c)-0158-02

在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中,怎樣去提高地方文獻的收集和管理水平,怎樣對地方文獻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如何實現共享,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在當前的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中,應當遵循合理科學的方法,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引入先進的收集與管理模式。地方文獻的資料收集工作十分繁雜,涵蓋范圍也非常廣,如:民間故事、史志、雜志、報紙、調查資料等,涵蓋了風俗、地理、人口、文化、經濟、歷史等多個方面。

1 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現狀

我國擁有悠久豐富的文化歷史,為了更好傳承歷史,建設發(fā)展我國的精神文化生活,收集整理記載著我國各個地區(qū)各個時期的人文歷史情況的地方文獻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公共圖書館擔負著保護文化遺產的重任,而由圖書館負責收集、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獻,正是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體現。我國政府一直對地方文獻收集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視,而且地方文獻收集和管理工作正在日趨完善,但在工作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因為地方文獻復雜多樣,生產單位各不相同,自成體系,出版發(fā)行渠道也不斷變化,再加上有些地方在思想意識上對這項工作不夠重視,相應的資金短缺,現行的圖書館系統(tǒng)缺乏共享機制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地方文獻收集和管理工作的發(fā)展。

2 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的意義

地方文獻,顧名思義,是關于某一地域的文字、符號記載。地方文獻在內容上詳細記錄某一地域內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發(fā)展狀況,通過對地方文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及其發(fā)展背景,是探索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歷史的重要途徑,所以地方文獻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對推動地方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地方文獻有兩個特點:地域性和史料性。地域性是指收集文獻的范圍,無論文獻記載的內容是什么,都要求是這一個地區(qū)范圍內所發(fā)生的事情;史料性是指所收集的文史資料必須真實客觀、具有考察價值。正因為地方文獻具備地域性和史料性的特點,所以對地方歷史資料進行的保護工作會為后人研究地方歷史提供可靠的依據。

3 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對收集與管理地方文獻不夠重視

地方文獻收集和管理工作在我國已開展幾十年,但同國際同行的文獻管理模式相比,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一些地方圖書館對地方文獻收集和管理工作的意識薄弱。首先,地方文獻在概念含義上模糊不清,各地方自行定義,導致收集到的資料良莠不齊。內容偏雜不正規(guī)的文字記載也被當作文獻保存,造成圖書館資源的消耗,影響工作效率,而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文獻資料由于出版等原因,得不到圖書館的發(fā)現、認可,使這些珍貴的文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管,失落民間。這些現象都說明,在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工作上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意識,同時在收集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問題,例如:收集的范圍、方式都存在不當,造成資料重復、勞動重復。

3.2 收集文獻的資金不足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地方文獻收集整理工作的必要保障。地方文獻收集需要人員通過采購、探訪、交換、復制等方式進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近年來政府雖然加大在圖書館文獻收集方面的投入力度,但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地方文獻收集整理工作需要常年不斷堅持進行,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地方文獻更為珍貴,但因地處偏遠對文獻資源不夠重視,已有部分文獻資料失傳。對這些少數民族的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保護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但往往因為當地不夠重視,資金長期處于缺口狀態(tài),珍貴的文獻資源得不到應有保護。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當地相關部門和文人學者支持,而他們的力量遠遠不能保證地方文獻收集整理工作的正常進行。

3.3 缺乏較好的地方文獻開發(fā)與利用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yè)的大力發(fā)展,地方文化、旅游文化日益興盛起來,這就要求地方圖書館不僅要保存好地方文獻,還要大力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文獻資源宣傳該地的獨特民俗,促進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圖書館和地方政府沒有意識到地方文獻的開發(fā)利用價值,這種只管不用的現象應該盡快得到改進。

3.4 資源共享機制不完善

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是一種復雜需要協(xié)助的工作,在某一文獻的收集整理過程中也許會需要幾個附近地方圖書館或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協(xié)助,而目前我國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的機制中,缺乏共享機制,這也給地方圖書館文獻的收集整理工作帶來困難。由于各地圖書館之間,各個相關部門之間不能積極配合協(xié)同收集,致使一些寶貴文獻資料遺失。同時,給讀者需要異地文獻資料時由于]有共享機制,不便使用,造成資源閑置,不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4 對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中問題采取的措施

4.1 樹立科學的文獻收集與管理觀念

地方圖書館作為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的主體,要明確科學合理的文獻收集與管理觀念,正確認識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工作的重大意義。要想采取適當合理的方式方法把收集文獻這項工作做好,首先在地方文獻含義的確認問題上要制定出統(tǒng)一,完善的標準;其次采用科學管理文獻的方式,學習先進經驗,從地方文獻的保存、分類、目錄制作等著手,建立完善的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體制,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精神享受。

4.2 保障資金投入,保障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工作正常進行

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工作,特別是其中的收集工作,需要長期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及相關的政府部門,把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在人員配備、物力資源、資金投入等方面持續(xù)關注,重點扶持,同時吸引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工作,把地方文獻記載的當地文化特色與企業(yè)活動相結合,互相帶動、互相促進,獲得企業(yè)資金支持,搞好地方文獻的收集與管理工作。

4.3 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地方文獻

隨著近些年我國旅游文化的興起,一些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成為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重點,而正是對地方文獻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才起到了促進地域特色文化傳播,帶動當地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因此,公共圖書館和相關部門在做好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基礎工作的同時,還要發(fā)揮文化窗口宣傳的優(yōu)勢,大力開發(fā)利用地方文獻,從而促進地方的發(fā)展。

4.4 建立起完善的文獻資源共享機制

為了更好完成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工作,為了更好為讀者服務,為了能高效利用地方文獻,建立完善的文獻資源共享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地方政府在文獻資料的收集過程中,要負責協(xié)調各相關部門間的關系,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各圖書館之間地方文獻資源實現了共享,這樣就方便異地讀者對文獻資源的閱讀。

5 結語

總之,公共圖書館作為智能部門,要充分認識到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的作用。地方文獻不僅記載和傳承著地方文化歷史,若充分開發(fā)還能帶動地域經濟發(fā)展,因此,要勇于面對問題,采取適當措施,改變觀念,把地方文獻收集與管理工作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第9篇:地方文化的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在地方文化背景下開發(fā)化學教學資源,不僅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滿足不同地域的學生學習差異性的要求,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而且能把人文知識與化學知識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一個更完整的角度理解化學、學習化學。本文以蘇州地方文化為例,探討了在蘇州地方文化資源中的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及利用。

一、地方文化與化學的關系

文化是一個多定義的名詞。狹義的文化特指人類的知識創(chuàng)造活動,是用概念、范疇、法則等抽象形式建構的理論觀念體系。廣義的文化則是與自然相對的人化,它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形成的物質及精神力量的積累程度和表現方式的確證?;瘜W是一種文化,文化視野下的化學教育是人文和科學的融合。

“地方”這一概念帶有地域性、本土性的特點。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即使在一省內,各地市的社會、自然條件也可能有較大差別,故而“地方”可以指一個省、一個市,也可以指區(qū)、縣或學區(qū)甚至更小的地方。地方文化是在當地特定的歷史、宗教和地理環(huán)境下人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地方文化具有極強的地方特色,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開發(fā)教學資源,不僅能滿足不同地域的學生學習差異性的要求,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文化、感受文化、領悟文化的過程中學會創(chuàng)造文化,這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化資源的存在形式各有不同。要對其進行開發(fā)利用,首先要對零散的地方文化資源中的鄉(xiāng)土文化和風土人情等進行了解。為了使掌握的地方文化資源信息是最全面的,有時甚至還要通過實地的參觀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考察。地方文化資源的來源十分廣泛,大致可分為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環(huán)境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文獻資源四類。

人文歷史資源包括歷史文物、人物傳說、風俗習慣等。在各類人文歷史資源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如:博物館中的陶瓷、金銀銅器等文物;古文化遺址、古窯址、古墓葬、歷代名人勝跡等;歷史掌故和人物傳說中的化學人物;各地的風俗習慣中的飲食文化等,其中包涵了多樣的化學內容。

自然環(huán)境資源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在礦物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成分鑒定及檢測中,化學的檢驗方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生物資源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包括:口頭傳統(tǒng)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的代表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口頭表述的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造紙術、印刷術、制堿工藝等傳統(tǒng)技藝中,都有化學的影子,而在節(jié)慶活動中的服飾文化和制造氣氛的煙花爆竹文化中更是離不開化學。

所謂的文獻資源是迄今為止積累、存儲下來的文獻之總和,是社會上廣泛分布的文獻的集合,是物化了的知識財富的存在形式。大量的以史籍文獻形式出現的精神文化遺產資源,不僅實錄了有關文物、建筑群、遺址產生的來龍去脈,而且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為生存發(fā)展而從事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及其成果;而以影視傳媒和網絡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源,更是為歷史的記錄增添了一份色彩和活力。在史籍文獻如地方史、地方志和地方文化宣傳片、地方網站資源中,不乏有對化學技術、化學發(fā)展的記載。

二、地方文化背景中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方法

在每類資源中都有與化學相關的資源存在,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態(tài)存在。在對地方文化資源進行初步分類整理后,我們獲得了很多和化學相關的資源。這些資源要運用于化學教學中,就必須與教材內容進行聯系,進行取舍,提取出可以利用的部分,拓展教學的內容。

以蘇州的地方文化資源為例:蘇州是我國重要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一向被認為是人文薈萃之地和文物之都,地方文化資源豐富而多樣。我們以蘇州的地方文化資源為背景開發(fā)化學教學資源,步驟如下:

1.整理蘇州的地方文化資源,找出與化學相關的內容。

首先通過對蘇州的各種資源進行了解和整理,按照人文歷史資源、自然環(huán)境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文獻資源對其進行分類。蘇州的人文歷史資源主要包括博物館資源、園林資源、遺址資源等;自然環(huán)境資源包括湖泊資源、礦物資源(包括金山石資源、陽山高嶺土資源)、濕地資源、碧螺春茶葉資源等;蘇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包括表演藝術昆曲、傳統(tǒng)音樂古琴;傳統(tǒng)知識技藝包括蘇州宋錦、蘇州繹絲、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陸慕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禮儀與節(jié)慶活動等。

其次在這些資源中找出與化學相關的內容。如:蘇州博物館里有大量的陶瓷和金屬器皿展品,里面蘊含了豐富的陶瓷和金屬冶煉的化學知識;水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水化學和微量元素的化學知識,濕地資源里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化學內容;在絲綢染色工藝、國畫顏料制作、蘇州仿古銅器制作技藝、桃花塢木板年畫、陸慕御窯金磚制作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里蘊含著豐富的化學工藝技術。而地方史籍、地方文獻、地方網站和傳媒中,可以找到與化學相關的人物、歷史事件、故事傳說。具體分類見下圖。

2.分析地方文化資源中與化學相關的內容,確定其時應的教材內容。

在第一步整理的基礎上,確定它們與教材內容的相關性。我們例舉了蘇州地方文化資源中的某些與化學教學相關內容,確定它們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學教材中的位置,便于教師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應用。具體內容見下圖。

蘇州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煉丹活動中心之一,彎窿山、西山和觀前街的玄妙觀都有古代煉丹的傳說。結合必修1專題1“化學家眼中的物質世界”的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的教學,可介紹煉丹和煉金是化學實驗的最原始形式,讓學生了解中國煉丹包括蘇州煉丹對化學發(fā)展的貢獻。

蘇州歷史悠久,蘇州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記載了蘇州自2萬年前舊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社會發(fā)展歷史概貌,有一些也是中國化學工藝發(fā)展的標本。必修1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第三單元“含硅礦物和信息材料”和選修教材“化學與生活”的專題3“豐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二單元“功能各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是對無機非金屬材料硅的性質及硅酸鹽礦物和硅酸鹽產品的教學。結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對博物館中的古代陶瓷胚體的演變、陶瓷釉色的變化、陶瓷制作工藝的改良等介紹,讓學生了解中國陶瓷技術發(fā)展和化學工藝發(fā)展的關系。結合必修1專題3“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的第二單元“鐵銅的獲取及應用”的教學,可利用博物館中展出的青銅器、金銀飾品、文獻資源中干將莫邪鑄劍的傳說等幫助學生了解青銅器的演變,體會鐵、銅的冶煉對人類文明的重要影響,體會蘇州悠久的冶金歷史和引人注目的成就。

蘇州的飲食習慣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結合必修2專題3“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的第二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和選修1《化學與生活》專題2“營養(yǎng)均衡與人體健康”中對糖類、油脂、蛋白質等的教學,可介紹蘇州特色飲食中的化學知識:如陸稿薦的醬汁肉、萬山蹄等的紅燒秘訣與氨基酸與糖的反應有關,東吳酒廠的冬釀酒是糖中的淀粉發(fā)酵的中間產物,臭豆腐的香味來自蛋白質的分解,等等。也可以結合蘇州名茶碧螺春探討茶葉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如單寧酸、咖啡堿等,結合陽澄湖蟹介紹蛋白質的營養(yǎng)。

水文化是蘇州文化的名片,保護蘇州的環(huán)境必須從保護蘇州的水資源開始。結合選修1《化學與生活》專題1“潔凈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的第二單元“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中對水質評價與污水處理等一系列問題的教學,可以利用蘇州的文化宣傳片“水天堂”讓學生了解蘇州水文化的整體情況;通過世界首部環(huán)保法規(guī)乾隆二年(1737年)蘇州府頒布的“永禁虎丘染坊碑”,了解蘇州歷史上對水資源的保護,結合太湖等水域或濕地的水體富營養(yǎng)化討論蘇州的水資源的現狀,讓學生更加重視對身邊水資源的保護。

蘇州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太湖流域留存有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園區(qū)唯亭鎮(zhèn)草鞋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紡織品實物殘片;吳興錢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絲織品實物;吳江梅堰又出土了四千年前的大批紡輪、骨針以及帶有絲絞紋和蠶紋的陶,這都說明了蘇州古代先輩很早就掌握了養(yǎng)蠶紡絲的技術。結合必修2專題3“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的第三單元“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和選修教材《化學與生活》專題3“豐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的第三單元“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中對生活里廣泛應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的教學,可以利用蘇州絲綢博物館的資源,補充介紹絲的成分、絲的染色等化學知識,了解蘇州地方獨特的服飾文化。

蘇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上有不少名人與化學相關。必修2專題3“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第一單元介紹了化石燃料與有機化合物,而中國最早對石油使用的記載和“石油”二字來自“夢溪筆談”,它的作者北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沈括與蘇州有很深的淵源,青少年時期在蘇州外婆家的經歷和接受的教育對他一輩子都有影響。在必修1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的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對碳酸鈉的性質和應用進行教學時,介紹了我國化學工業(yè)的奠基人侯德榜,其實發(fā)現侯德榜的伯樂是陳調甫,蘇州人,畢業(yè)于東吳大學(現蘇州大學),是中國第一位自己培養(yǎng)的化學碩士,也是我國純堿和涂料工業(yè)的奠基者之一。而最早幫助陳調甫制堿的吳次伯是在蘇州建造中國第一座汽水廠—瑞記荷蘭水(汽水)廠的廠主。在化學1專題4“硫氮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中進行磷和硫的教學時,還可介紹在蘇州建立第一座火柴廠的“中華火柴大王”劉鴻生斗智斗勇擠掉洋火柴的事跡。這些人物的介紹,可以讓學生了解蘇州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樹立為家鄉(xiāng)建設服務的決心。

三、地方文化背景下化學教學資源開發(fā)要注意的問題

1.資源選擇以生為本

地方文化資源繁多復雜而零散,化學又廣泛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幾乎所有的文化資源中都有與化學相關的內容。因此,在地方文化背景下開發(fā)化學資源時,選擇合適的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化學的態(tài)度及其學習效果。在選擇資源時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況,考慮教材中學生要學習的化學教學內容,優(yōu)先選擇學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資源來開發(fā)。所謂“熟悉而又陌生”是指學生對資源的存在或化學知識熟悉,但是對它們其中的一個或相互的關系不了解。這樣的內容最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2.內容組合兼容并蓄

相對于教材的單一存在形式來說,地方文化資源可以說是種類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只有在大科學的開放性視野下進行化學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才能有利于地方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完整利用;只有在大科學的開放性視野下進行化學教學資源的教學,教師才能全面的教學,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因此,這類教學資源的利用不僅要注意學科間知識的融合,更要注意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不僅要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更要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不僅要加深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更要培養(yǎng)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之情。

3.教學方式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