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

第1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關鍵詞]體育院校 VB課程教學

[作者簡介]寧光芳(1970- ),女,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基礎理論研究。(河南 鄭州 450044)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6-0134-02

一、引言

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是大學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礎課,主要介紹計算機程序設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還包括程序設計的方法學、數據結構和算法基礎等相關知識。同時,“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非常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門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程。無論使用何種編程語言進行教學,通過“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公共基礎課的學習,都應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初步具有在各個領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并為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VB作為誕生最早的面向對象的可視化程序設計語言,很好地體現了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思想。其語法簡潔、功能強大,相對于其他程序設計語言具有簡單易學、容易上手、容易調試等優(yōu)點而被初學者廣泛接受和使用。所以在開設“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時,很多高校都選擇了開設VB程序設計。但是,相對于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其他選修模塊,對于體育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VB程序設計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較多學生感到課程學習比較困難,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或放棄學習的想法。

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體育院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體育師資、教練員、運動員和體育科研、體育新聞、體育經濟與管理以及社會急需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體育院?!坝嬎銠C程序設計基礎”課既具有其他普通院校非計算機類教學的共性,又具有體育院校鮮明的特色。

1.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參差不齊。體育院校的學生與普通院校的學生相比,有著自身的特點。主要是體育院校的招生對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體育新聞、體育經濟等專業(yè)的招生,入學文化成績要求比較高,但無須參加體育專項考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體育運動水平的考生,參加全國普招文化、體育考試,但是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較低。從整體而言,相對于普通高校,體育學院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對計算機學習的認知能力也相對較弱。并且由于學生生源的不同,如有的來自于大城市較好的中學,有的來自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中學,有的來自于縣城條件較差的中學;還有家庭條件的影響,如有的家庭條件好一些,家中有計算機,而有的家庭條件差一些,家中沒有計算機。所有這些都導致了體育院校的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參差不齊,直接影響了VB程序設計的課程教學效果。

2.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VB程序設計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對于沒有計算機編程基礎的學生來說學習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礙。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為了突出課程的系統(tǒng)性和知識的全面性,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層次要求過高,講授的內容過深,理論性過強,不能夠很好地把課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不能與學生的專業(yè)特點相結合,不能表現課程的實用性特點,并且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結果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難以激發(fā),學生往往感覺VB程序設計課程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學習吃力,從而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在學習過程中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3.教學模式不適合大班教學。計算機程序教學大多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先講解教學內容,然后讓學生上機練習典型習題。這種教學方法特別適合小班上課,教師可以在學生上機時給予輔導和幫助。但是由于體育院?!坝嬎銠C程序設計基礎”課時安排得比較少,并且在實際教學中,通常采取的是大班上課,那么講練結合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就發(fā)揮不出來了。這種大容量的教學內容和僵化的教學形式往往使學生聽課時毫無興趣,練習時無所適從,學生缺乏基本的學習動力,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學習能力培養(yǎng)也無從談起。

4.教學評價方法單一。評價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激勵手段。VB程序設計課程在體育院校和其他高校一樣,一般采用平時成績加卷面考試的方式來給學生一個最終的評價。卷面考試采取學校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組織考試,便于學校對考試的管理,也能測試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卷面考試對于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卻存在著弊端,不能測試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編程能力。這樣的卷面考試也就失去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激勵手段的作用。

三、VB課程教學探究

在體育院校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著上述問題,最終導致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出現了厭學和放棄學習的現象,嚴重影響了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在體育院校教學的實踐經驗,就提高體育院校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效果進行了探究。

1.調整教學內容,改善教學進程。教材的編寫一般都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通常,VB教材首先介紹程序設計的一些基本語法,接著介紹程序設計的三種基本控制結構、算法、數組、過程、函數和數據文件。在VB教學中,如果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內容的順序授課,那么首先講授的基本語法部分就會因為枯燥抽象,使學生一開始就失去了學習興趣,不利于后續(xù)內容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嘗試少講理論,多講應用。由于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參差不齊,對計算機操作熟練程度也不一樣,那么教師在教授VB知識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這些知識技能很差的學生。例如在講授基本語法時,教師可以少講一些語法知識,多講一些簡單的、學生容易掌握的小案例,然后讓學生練習。這樣,學生就會在學習這些小案例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掌握基本語法知識。

知識學習的深入也可以根據具體實例的功能的豐富與完善來層層挖掘。如控制語句不一定必須在基礎語法知識講完后才能使用,而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時候,合理地引導,注重語句的作用,忽視語法的使用,對學生的編程思維有很大的啟發(fā)。

2.采用混合學習模式,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置于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進行研究更是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變革。作為體育院校VB程序教學在利用網絡學習方面更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參差不齊和教學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的問題。

體育院校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采用混合學習的模式,構建網絡學習平臺,發(fā)揮網絡學習的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更加便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中進行VB程序設計課程學習。知識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豐富的資源中找到適合自己認知水平的學習內容,也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中找到豐富的滿足自己學習需求的實踐案例進行學習。學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和同學結伴協作學習,還可以實時進行自我學習評價等。

網絡學習平臺能夠克服時空限制,學生可以隨時登錄,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鞏固知識。網絡平臺也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有效途徑,學生的疑難問題通過交流協作來解決,這個互相交流的過程同時也記錄了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網絡平臺的自主學習克服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不能兼顧的學生差異問題,學生的學習步調可以自主設定,照顧了基礎差的學生能夠通過自學跟上進程,同時豐富的學習資源又給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學習空間。

3.展示優(yōu)秀作品,激勵學生學習。一段編寫簡潔的代碼、一個設計巧妙的程序體現出編程者的設計思想、設計的風格。優(yōu)秀的作品就像一個學習的榜樣,引導學生向著這個方向學習。網絡學習平臺恰好能夠提供一個展示優(yōu)秀作品的空間,把優(yōu)秀作品放到網絡學習平臺上,為學生的學習樹立了榜樣。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是教師的,也可以是學生的。課堂上,教師敏銳的思維、嫻熟的語法、良好的編程習慣、優(yōu)秀的程序作品,無形中感染和影響著學生。教師的作品放到網絡學習平臺上,可以讓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放置到網絡學習平臺上更是激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使得學生可以在優(yōu)秀作品的激勵下,勤奮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結合多種教學評價方法,達到教學目標。VB課程的教學評價一般采用總結性評價的方法,像諸多學科一樣采用筆試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考核。學生為了應付這樣的考試,需要記憶一些語法規(guī)則、定義、概念等基礎知識,還要掌握編程的基本技巧和語法。這種典型的應試型的考評思路,僵化了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VB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利用程序設計來了解計算機軟件的工作實質,培養(yǎng)一種思維方式,提高信息素養(yǎng),提高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對體育院校的學生利用多種評價方式有利于課程興趣的提高和課程目標的實現,而網絡平臺的檔案袋評價就是一個不錯的評價方式。利用專業(yè)的網絡學習平臺收集學生成長中的各項信息,包括各種學習交流信息、作業(yè)信息、作品展示、學習筆記、學習反思等,所有的這些參與活動形成了一個反映學生成長足跡的檔案袋。通過這個檔案袋,教師不僅可以對其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檔案袋的主人可以從自己的檔案袋中發(fā)現自己、發(fā)展自己,這種評價方式是信息化環(huán)境下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如果把電子檔案袋評價和考試的量化成績相結合,擯棄學期末一卷定成績的考評方式,那么學生的學習重點就會轉移到教師的培養(yǎng)方案上來,而不是以應試的思路來學習。這種活躍的思維傳遞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門課程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的是改變體院學生信息的敏感性,提高的是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也就符合了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關于開展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計算機知識、能力與素質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及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素質,為將來利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自己專業(yè)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小結

作為國內外最流行的、面向對象的可視化程序設計語言之一,VB程序設計課程在體育院校作為大學計算機公共基礎課開設,比較適合體育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在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不僅讓大學生掌握了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并且能夠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針對體育院校的VB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并加以適當地調整,做好認知結構、學習風格、學習動力等方面的學生特征分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諸多方面的差異,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發(fā)揮網絡學習的優(yōu)勢,把網絡學習和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運用電子檔案袋等多種教學評價方法,最終才能在體育院校的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龔沛曾.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編程思維;編程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2-0000-01

To Develop Programming 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Major

Wang Yanhui

(He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Zhengzhou45001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programming skills train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tarting my analysis tha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gramming ideas,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coding,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 single course learning,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integrated application systems.

Keywords:Vocational colleges;Programming thinking;Programming ability

一、問題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計算機語言也不再是高深莫測的天書,很多非計算機專業(yè)出身的人都能使用計算機語言來編寫程序。然而,很多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常常為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編程能力以及如何寫出優(yōu)秀的程序而困惑。編程的能力和技巧又應當如何培養(yǎng)呢?

二、學習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語法語義學習得好,編程思路亂如麻。如在C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基本數據類型、函數定義方法的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糾正學生語法方面的錯誤;在課程考核過程中,以“讀程序寫結果”的方式來考核學生C語言語義方面的基本知識。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學生讀程序寫結果沒問題,對變量、函數的形式定義也沒有問題。但學生感到算法的編寫是最吃力的,即教師一講算法就懂,讓自己獨立思考時思路如一團亂麻。

(二)學生理論學習時間多,應用講的少。從目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來看,學習課程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政治類課程、英語類課程、數學物理等基礎類課程、計算機專業(yè)課課程。但專業(yè)課課時也就1/3―1/2左右。因此具體到某一門課程時只能課時壓縮,僅能夠講完基礎部分,應用沒講就結束了。最終結果是學生學習的課程理論多,具體應用少,實踐動手的機會少。

(三)學生閱讀程序多,消化吸收程序少。很多編程書籍上都包含有大量的示例程序代碼。大部分學生把程序看一遍就不了了之,或者把隨書附帶的光盤中的源代碼拷貝到電腦上,在開發(fā)環(huán)境下編譯運行再看看結果。完成課后作業(yè)時,往往去網上搜索答案,然后抄下來便是完成作業(yè)了??吹淖x的程序多,真正吸收消化的程序少,離開課本,離開網絡即使再簡單的算法也寫不出來。

(四)學生學習課程多,融會貫通的課程少。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會學許多計算機專業(yè)課程,如《數據結構》、《編譯原理》、《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java程序設計》、《Web Servers應用開發(fā)》、《軟件工程》、《C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及組裝與維護》、《數據庫概論》、《數字邏輯》、《離散數學》,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在學校里可以接受系統(tǒng)的教育,知識體系上是較為完整的,但這還不夠?,F今中國高職計算機教育的課程設置囊括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全部主干核心科目,但是每門課程又是獨立教學的,連貫性不足,因此難以形成系統(tǒng)化的體系。學生看待問題時往往只會分門別類地割裂看待,而很難將所有課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不利于群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

三、學習過程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首先進行編程思維訓練,然后進行編程語言語法語義的學習。面對一個新的問題,任何人都會不由自主進行一下發(fā)散思考,太多的分支結果導致混亂,同樣也都要有一個整理思路的過程,畫框圖是一個很好整理思路的過程。在編寫代碼前,首先用流程圖或框圖整理問題的解題思路,不要一開始便編寫。個人認為應該從教材的例題和課后習題出發(fā),首先將例題的解題思路轉化成流程圖,學生通過流程圖來整理編程思路,學生經過這種專業(yè)技術的訓練,可以為代碼編寫打下堅實的基礎。(二)借鑒國外的理論教學,跟實際動手能力結合起來,分段進行課程教學,有分段設計任務。最后,學生對理論也有了解,動手能力也提高了。就具體課程而言,采用案例教學法,首先進行案例演示,然后講解案例涉及的知識和技術。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識之后,再提升到理論高度,循序漸進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重點講授解題思路、算法設計以及編程構思,突出上機訓練,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進行探索,程序設計的成果能極大地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培養(yǎng)學生程序設計的興趣,采用案例教學方式,通過形象思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便于學生掌握利用計算機程序設計來解決問題的技術與方法。通過案例驅動教學強化公共層面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專業(yè)層面的基本程序設計能力訓練。(三)編程不能紙上談兵,必須真刀真槍地干。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從來不練琴的鋼琴家,當然也不會有從來不編寫代碼的編程高手。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確保立于不敗之地。自己到底掌握的牢不牢靠,自己應該心知肚明。如果你想學好,千萬不要高舉“拿來主義”的大旗,干著“復制粘貼”的勾當。所以,無論你看再多書,讀再多程序,復制粘貼N次,如果最終不能變成自己的技能,那都是在欺騙自己。(四)系統(tǒng)學習計算機系統(tǒng)知識,并融會貫通。在這一點上,國外一些高校已經在課程體系的研究和設置上進行了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個人比較推崇由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兩位教授所編寫的《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tǒng)》一書?!渡钊肜斫庥嬎銠C系統(tǒng)》一書從開發(fā)人員的角度出發(fā),從程序設計來講述計算機系統(tǒng)原理,將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和匯編語言與接口技術等多門課程有機地串在了一起,是對原有課程的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和豐滿。

第3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關鍵詞:在線 程序設計 評測 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TP31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3-065-02

1 引言

如今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迅速,計算機已經成為了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現代化工具。而要想充分的利用計算機的高效處理能力,程序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中,很多專業(yè)都開設的有程序設計課程,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程序設計能力,以便能夠借助于計算機這種現代化工具解決一些學習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因而學好一門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具備一定的程序設計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種技能。在學習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時,學生們往往要編寫大量的程序,教師要對學生們所編寫的每一個程序進行調試運行,以便指出并糾正學生們在程序設計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從學生提交程序開始,到教師編譯、調試,運行,到最后對程序做出評價結果。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非常繁瑣的過程,學生提交的程序越多,教師在程序設計評測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多,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

設計一套在線的程序設計與評價系統(tǒng),可以讓學生們在線進行程序設計,并能通過網絡直接提交給系統(tǒng),由系統(tǒng)對學生們提交的程序自動進行編譯運行,自動反饋編譯運行中的錯誤信息或程序運行的最終評價結果。該系統(tǒng)即方便了學生提交程序,也減少了教師對程序評測的工作量。同時,學生們能通過系統(tǒng)的評測,較快的了解程序設計中所出現的錯誤,以及時更正,提高學習程序設計的效率。

2 系統(tǒng)功能設計

系統(tǒng)以減少教師工作量,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的效率為目的,應具有以下功能:

(1)學生在線答題。

學生可通過系統(tǒng)頁面登錄,登錄后選擇程序試題,在線進行答題并將編寫好的程序源程序提交到Web服務器端。

(2)自動程序評測。

Web服務器端對學生提交的程序進行在線評測,并給出評測結果。

(3)在線成績查詢。

學生可在線查詢自己所提交程序的評測結果。

(4)在線考試與競賽組題。

系統(tǒng)可用于平時計算機語言課程的考試與競賽。考試或競賽時允許教師指定相應考試題目,學生對教師指定的考試和競賽題目在規(guī)定時間內答題,答題后在線提交并能實時查詢自己的答題成績。

3 系統(tǒng)總體設計

整個系統(tǒng)的設計采用B/S(Browser/Server)的模式,開發(fā)遵循MVC的三層架構,及底層Model層負責數據模型、中間層Control層負責業(yè)務邏輯的處理、高層View層負責用戶界面。三個層次功能上相互獨立,有益于系統(tǒng)的日常維護及進一步的擴展。

Browser客戶端頁面主要用來實現View層,負責用戶界面,學生可通過客戶端頁面進行用戶注冊、登錄以及在線答題和成績查詢;教師則可通過客戶端頁面進行試題與試題答案和要求的編輯與上傳,還可根據考試或競賽的需要進行試題的組織與編排。

業(yè)務邏輯層主要在Web服務器端能夠對數據庫中的程序源代碼進行讀取并生成相應語言的源程序以進行編譯運行和評測,并最終給出評測結果,將評測各階段的數據信息寫入數據庫中。

底層的數據模型主要用來保存學生和教師的信息、試題相關信息、學生提交的程序源代碼信息、學生程序在服務器端的編譯運行信息,以及學生最終的程序評測結果信息。

4 系統(tǒng)詳細設計

根據系統(tǒng)的功能需要和總體設計,系統(tǒng)的詳細設計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1)用戶注冊與登錄模塊。

學生或教師可通過系統(tǒng)進行注冊,注冊后不同身份對系統(tǒng)有不同的權限,如學生可在線答題,而教師可在線試題錄入與編輯。

(2)學生在線答題與成績查詢模塊。

程序試題按不同難度級別進行分類,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擇不同難度的試題。選題后,學生可選擇不同的計算機程序語言來進行具體實現,實現后學生通過系統(tǒng)頁面將編寫好的源程序代碼直接提交給Web服務器。

待服務器端對程序做出評測結果后,學生可在線訪問服務器端數據庫中的評測信息與結果。如果沒有編譯通過,學生能查詢到未通過編譯的錯誤信息,可進一步修改程序后再次提交;如果通過了編譯,學生可查詢自己的程序是否執(zhí)行正確以及程序運行的效率程度和最終的評測結果。

(3)程序在線評測模塊。

學生在線答題的程序源代碼提交到Web服務器端的數據庫。在Web服務器端運行著一個守護線程,該守護線程不斷檢測提交到數據庫中的源程序代碼,一旦檢測到尚未評測的代碼,守護線程自動將該程序代碼從數據庫中讀取出來,根據學生所選的計算機程序語言類別建立相應的源程序文件,并在Web服務器端調用相應的計算機語言編譯環(huán)境進行源程序的編譯,將編譯時的編譯信息寫入數據庫。若編譯錯誤,則將編譯時的錯誤信息寫入數據中,可在線反饋給學生;若編譯正確則進入程序運行測試階段。運行測試時,需從數據庫中讀取該試題的測試數據,一般有三到五組的測試數據,一一代入編譯后的程序中進行測試運行,運行后將每次運行的結果與運行時所花費的時間復雜度與空間復雜度記錄到數據庫中,并將每次運行的結果與數據庫中該試題的正確結果進行比對,以判斷該程序是否運行正確。進一步判斷程序每次運行的時間復雜度與空間復雜度是否在該試題規(guī)定的時間復雜度與空間復雜度內,以確定該程序的運行效率是否達到試題的規(guī)定要求。系統(tǒng)將根據程序運行的正確程度以及運行效率給出不同的評測等級結果。

教師在客戶端頁面錄入并編輯試題更新到服務器端的數據庫中,完成試題的編制工作。

5 開發(fā)與實現

使用Eclipse開發(fā)工具,綜合Spring技術、Hibernate技術,數據庫使用MySQL,系統(tǒng)整體部署在Tomcat服務器,所有開發(fā)工具、數據庫、服務器、框架全部為開源的免費軟件,并且根據各個軟件的授權協議進行使用。系統(tǒng)功能,構建具有良好的擴展性、開放性的系統(tǒng),易于維護,升級方便。

底層使用Hibernate框架訪問數據庫,主要的類有BaseDao。BaseDao為所有DAO的父類,使用了泛型。BaseDao定義了數據庫操作的常用方法,子類只需繼承便可使用對應的方法,因為使用了泛型,所以更新操作的返回值為各個實體類Entity,返回的Entity向上層提供給Service進行業(yè)務邏輯處理。

數據庫表所對應的類為實體類,一個實體類進行數據庫的映射,默認自動對應的數據庫表是和類名同名的數據表,如果數據庫表和類名不同名可以設置@Table(name="users")進行映射。同樣數據庫字段名默認情況下是和類的屬性名同名的,如果不同名可用@Column(name="user_id")進行映射設置。@Id說明該屬性對應的字段為數據庫主鍵。

Service為業(yè)務邏輯層,通過Spring的依賴注入,注入不同的DAO,進行數據庫操作。DAO返回給Service的是Entity,在service的不同方法里面通過DataTransferUtil類進行轉換,轉換為頁面需要的域模型Domain,提供給上層。

6 總結

該系統(tǒng)的設計可完成在線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評測工作,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閱讀程序和調試程序的工作量。但在程序效率的評測上還不夠精確,這取決于程序運行時的時間復雜度與空間復雜度的測定算法,系統(tǒng)中該算法的應用尤為重要,應著重設計實現。

(2012年河南省信息技術教育研究項目 ITE 12165)

參考文獻:

[1] (美)威爾頓,麥可匹克.JavaScript入門經典(第3版)[M].施宏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美)Marty Hall,Larry Brown.Servlet與JSP核心編程(第二版)[M].趙學良,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孫衛(wèi)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設計與開發(fā)[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4.

[4] 張孝祥.Java就業(yè)培訓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王國輝,李立文,楊亮.JSP數據庫系統(tǒng)開發(fā)完全手冊[S].

[6] 陳鵬,程勇.J2EE項目開發(fā)實用案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7] (美)Bruce Eckel.Java編程思想[M].陳昊鵬,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第4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關鍵詞:計算思維;融合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3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104-03

一、介紹

計算思維是人類在思維過程中參與制訂問題及其解決辦法的一種思維模式,通過這種方式能快速、有效地進行信息處理,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計算思維幾十年來在學術界有著不同的名稱和定義。1962年由Alan Perlis最早提出,同時闡述了卡內基理工學院(現在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編程入門課程?;谒难芯縎eymour Papert在1980年使用編程語言進行數學概念的教學,正如所望,程序性的思維(即“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被認為是構成整體思維技能的一部分。直到2006年,JeanetteWing在ACM美國計算機學會通訊發(fā)表了“計算思維”這篇文章,從此,計算思維得到了新的定義。Wing提出計算思維不只對計算機這門學科的專家有用的一種技能,而是任何人在解決問題和發(fā)現計算解決方案時都能使用的心理過程。在這個更廣泛的意義上,計算思維可視為一項與所有學科有關的技能,不僅僅是計算機科學。

Denning提出了計算思維本身是否是科學探究的一個方面、問題或延伸,事實上可能被納入更廣泛的科學原理的架構問題。計算科學出現在其他科學中,不是作為一個流動的概念,而是一個來自科學本身的概念。計算思維被看作是這種科學的一個特點。而不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顯著特征。

二、計算思維與各學科的融合

計算思維與各學科專業(y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分析“計算”與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關系,依據專業(yè)需求和學生特點來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和學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中,非計算機專業(yè)的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取決于跨學科的興趣和延伸。Rob.errs等人設計了計算思維與自然和社會科學方面進行交叉的訓練方法并進行了拓展。Curzon等人提出“最美的計算是工程、科學、藝術;它沒有明確的邊界,并涉及到每個學科。這種跨學科的方法給了我們機會來提高學生除計算機以外的興趣”。通過計算機與非計算機學科之間的交叉培養(yǎng)來提高學生的計算思維,將計算這種思想與各專業(yè)相結合,以促進專業(yè)的學習。

(一)計算思維與STEM領域的融合

在大學教育中,關于計算思維的實踐教學研究主要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中。目前,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之間已經出現了交叉重疊的概念。Navlakha和Bar-Joseph提出了如何在系統(tǒng)生物學和計算思維的各種概念交叉點上進行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從計算思維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學科的交叉點出現在“傳統(tǒng)”(基于圖靈)的概念中,例如神經網絡的概念。他們主張進一步融合兩個學科,將提高對生物進化的理解,同時也能改善各種算法的設計。秦紅設計的基于計算思維的生物信息學課程得到了學生積極的回應,但由于各種因素,比如學生在學習更多的計算機技術的不適應,如Linux,以及計算機實驗室設計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表明需要進一步改革教學環(huán)境與方法。

在物理學方面,Caballero,Kohlmyer and Schatz使用VPython編程環(huán)境引入計算思維概念介紹力學課程教學。他們發(fā)現“解決一系列計算作業(yè)中的問題之后,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成功塑造出一個新的問題”。在這些情況下,學生未必能建立一個成功的模型,但通過對質量問題分析和調試技能的額外關注,性能將會得到提高。

Hambrusch等人研究并創(chuàng)建了儆誑蒲Ф非特定領域的計算思維主修課程。此課程能夠滿足一般的計算要求,大學中應用編程和計算思維概念處理物理學、生物學和統(tǒng)計學中的問題。從學生的進入和退出統(tǒng)計中分析,在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編程中學生的完成度有所增加。

計算思維在STEM領域中的交叉及應用使學生通過計算思維的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計算”概念在非STEM領域中的不確定性

將計算思維方法納入非計算機科學和數學領域之外的學科是很困難的。一是由于“計算”概念的不確定性,二是因為計算思維是僅限于使用一個封閉的、基于圖靈模型的計算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觀念。

例如,通過計算機的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應用使得考古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它現在能通過計算構造出詳細的3D可視化考古遺址,包括人工分布以及放射性探測等資料?;贏gent的建模已被用于探索史前環(huán)境與人類互動的假設。但簡單地將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加入到考古發(fā)掘中(或甚至只是對人進行復雜的硬件或軟件使用方面的培訓),并不意味著“計算思維”已經成為整個領域的主要內容。

過于擴大“計算”作為形容詞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計算機作為工具和計算思維也有可能造成混淆?!坝嬎憧脊艑W”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在考古界的學術領域,它描述了應用程序的計算機工具、網站分析和集合的工具。在基因學研究領域,它是一套分析物種之間的基因水平轉移的方法。這種缺乏精度的術語使它更難確定計算思維在高等教育中的實際應用。

三、交叉學科的融合障礙

計算思維在人文學科中的應用并不廣泛,雖然在個別機構對此做出了研究。例如,斯坦福大學文學實驗室,將計算思維的各元素應用于文學作品中,從計算思維借鑒來的應用圖理論對威廉?莎士比亞、紅樓夢等作品中的人物關系和相互作用進行網絡分析。然而,人文學科的構成問題使用“傳統(tǒng)”算法(圖靈型)可能會難以解決。計算思維在文學研究的應用,并非不重要那么簡單,而是因為被分析的數據也是含糊不清,而且計算分析文本的困難將隨著語義維度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難。

此外,在人文學科內還有在某些情況下很難使用分析技術,因為其含義有可能被簡化。人文是致力于解釋,作為知識的概念來理解現象、社會、文化的世界,是通過構想和制定的行為,沒有機械或自然主義寫實表示的預先存在的、明顯的信息。Papert指出當考慮科學知識時,創(chuàng)建“命題性的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是存在二義性風險的。例如,自然語言理解一直是計算機專業(yè)領域所研究的重點課題,其中所涉及到的語義網絡、本體映射等都是計算機科學的研究范疇。而研究的一些成果已經有大量的應用,若從此來看人文學科與計算機的交叉意義已非分析那么簡單。

盡管如此,在一些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中依然有一些算法被提出。例如,在政治學領域,Frohock觀察到算法思想的線性和基于規(guī)則的性質可能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的必要條件。Turkle和Pap.ert指出純粹的形式主義計算模型的影響,他們還進一步提出除了計算問題方法的不同之外,還可能通過關于學生性別和思維方式等社會假設進行強化。但是,許多反對在人文和藝術中應用計算思維的人假設計算思維是閉合的、有限的的理論和方法;重點是新興的計算模型和計算機科學家跨學科培訓可能鼓勵計算思維方法的發(fā)展更適用于人文和美術的“開放――終結”問題方面的研究。

在音樂表演領域,Edwards提出音樂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合成。他將計算機應用到二十世紀中葉起源的音樂作品中,使用計算機程序塑造人聲部分并與音樂進行合成,而這一應用印證了合成音樂的算法的有效性,是人機協作的完美體現。我們認為人類情感思維的不確定性和計算思維融合擴大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擴展力,而計算思維則推動了交互計算的新模型的發(fā)展。

將計算思維加入到人文與藝術領域的主修課程中,需要適當的介紹計算思維的原理。Cortina指出“非技術性非專業(yè)的嚴謹和細節(jié)需要正確編寫計算機程序是必不可少的”。對此他提出制定一個新的課程作為編程入門的替代課程。其重點是無需任何實際的編程算法和計算思維原理,而不是編寫代碼,學生用流程圖模擬器創(chuàng)建簡單的計算機游戲。soh等人提出更為詳細的跨學科計算思維課程,這個是針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提出的計算項目,并在內布拉斯加大學進行通用。這一項目跨越了計算機、工程、人文和美術等多個學科。該項目提出了多種途徑,通過一系列的專門根據工程、科學、藝術或人文為主要研究I域的學生設計計算機科學課程,學生還將參與協作學習活動,不同的學生群體將分配到跨學科項目中的不同工作中。

第5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軟件工程實驗軟件裝置結構設計支持開放式實驗教學與設計型實驗的開發(fā),特別適合當今教育教學改革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可作為相關專業(yè)的課程設計、專業(yè)設計以及畢業(yè)設計的實踐性綜合平臺;還可作為面向自動化應用技術,開放的技術培訓與產品開發(fā)平臺。軟件工程技術綜合實驗裝置基本覆蓋了當今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各種技術手段[1]。

1軟件工程實驗裝置的設計

程序必須與終端用戶搭配:

一般說來,它需要接受一個或幾個用戶的輸入,然后以電子和/或書面的形式產生輸出。一般情況下,用戶也必須從程序本身或隨程序的書面文件學會使用程序。

程序將有可能和其他程序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內部接口”或兼容組件將它和其他程序聯接

近幾年來,隨著對集成應用程序的需求增多和面向目標的編程已成為一項準則,這個程序單元越來越重要。最后,程序人員必須編寫執(zhí)行程序的實際源代碼,并且這個源碼必須被翻譯成在計算機上運行的目標碼。不可能界定程序編寫的“順序”。雖然人們可以自然地推定程序員可能從“頂部”開始并一路向下工作——對程序提出想法,然后設計它的結構和界面,并且最后以代碼完成這些設計決定—本文由收集整理—然而事情并不總是按這個路線進行的[2]。

2軟件工程實驗裝置應用的項目

關于編寫計算機程序步驟的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是:它是迭代的。大部分程序不是以直線型構造編寫的。程序設計表現為一系列的“反饋循環(huán)”,其中程序的每一階段影響到所有其他階段。因此編寫代碼可能揭示出一些需要重新考慮程序的基本結構問題。用“a測試版軟件”讓一些試用用戶可以指出已完成程序的一些缺陷,而且也可以鑒定所期望的性能以便要求程序全部或部分重寫;即使在程序已經編寫“完成”并出售以后,改寫的過程仍在繼續(xù)。大部分公司對它們的程序制定出一系列的修訂版或最新版;當然消費者對購買第一版本的新產品往往非常謹慎。無論計算機程序是如何編寫的,它們都是功能性的。程序的設計是為一個或多個目的服務的,并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它們完成任務的好壞得以評定。由于計算機指令的功能僅是完成確定的任務,制定程序結構時,最令人關心的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滿足用戶的需要。在這個框架下,效率的概念是廣泛的。效率可以是以下一項或幾項:1)代碼效率——信息處理速度最快;2)存儲效率——使用求解技巧和尋址方法使完成期望任務所需的存儲量最小;3)輸入/輸出效率——計算機與外部硬件沒備(如鍵盤和打印機)的用戶之間的信息傳送質量和速度最優(yōu);4)穩(wěn)定性——程序必須便于維護、升級、適應新的硬件平臺。軟件工程界力爭以較低的成本開發(fā)出更“有效”和更可靠的程序編寫方法。當然,這并不是說,用于完成相同目標的程序設計包含相同的代碼。無數的因素可能導致不同的程序之間,在“低”級源碼方面以及在較高級的程序設計和用戶界面方面,形成顯著的變化。如同對效率的考慮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編程一樣,我們將看到,這種變化對知識產權的影響也是很大的[3]。

由于用戶的基數大,更多的程序人員編寫在dos和windows上運行的程序;更多的用戶部分地采用微軟系統(tǒng),因為所有的程序是為此編寫的。1994年,dos和windows占有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市場的80%,盡管該系統(tǒng)具有封閉性,并且還存在一些具有競爭優(yōu)勢的系統(tǒng)。在具有顯著網絡外部性的市場中,應考慮的重要事項是:計算機廠商是否有正確的動機去開發(fā)或采納兼容性的產品,并借此擴大既有網絡。經濟學家證實,計算機廠商可能寧愿采用不兼容的產品標準,雖然他們采納兼容的產品將增加凈社會財富[4]。

3 實驗軟件裝置的實例分析

實驗裝置的軟件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軟件,主要是控制系統(tǒng)的掃描、功能、數據的采集等;第二部分是數據處理部分,用來對曲線做處理,如曲線的平滑、四則運算等;第三部分專門用于黑體實驗,前兩部分很好理解,重點介紹第三部分[5]。

3.1建立傳遞函數曲線

任何型號的光譜儀在記錄輻射光源的能量時都受光譜儀的各種光學元件以及接收器件在不同波長處的響應系數影響,習慣稱之為傳遞函數。為扣除其影響,系統(tǒng)提供一個標準的溴鎢燈光源,其能量曲線是經過標定的。另外在軟件內存儲了一條該標準光源在2940k時的能量線。當需要建立傳遞函數時,請按下列順序操作:

1)將標準光源電流調整為“溴鎢燈的色溫”表中色溫為2940k時電流所在位置;

2)預熱20min后,在系統(tǒng)上記錄該條件下全波段圖譜。該光譜曲線包含了傳遞函數的影響;

3)點擊“驗證黑體輻射定律”菜單,選“計算傳遞函數”命令,將該光譜曲線與已知的光源能量曲線相除,即得到傳遞函數曲線,并自動保存。

3.2軟件的設計與編寫

根據實驗軟件裝置的要求,對所需要的功能進行實現與設計,從而達到預期的應用果醬。

第6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論文摘要 計算機和通訊網絡的普及和發(fā)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效率。網絡已經成為農業(yè)、工業(yè)、第三產業(yè)和國防工業(yè)的重要信息交換媒介,并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政府、企業(yè)、團體、個人的生活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網絡的快速發(fā)展都得益于互聯網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開放性和匿名性。然而也正是這些特征,同時還決定了網絡存在著不可避免的信息安全隱患。本文主要通過介紹目前在計算機網絡中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脅并提出構建網絡安全的防護體系,從而對網絡安全的防護策略進行探討。

0 引言

網絡給我們提供極大的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網絡安全威脅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們,諸如網絡數據竊密、病毒攻擊、黑客侵襲、木馬掛馬、陷門等。為 了有效防止網絡安全問題的侵害,計算機廣泛地推廣使用了各種復雜的軟件技術,如入侵檢測、防火墻技術、通道控制機制、服務器,然后盡管如此,計算機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問題還是頻發(fā)。網絡HACKER活動日益猖獗,他們攻擊網絡服務器,竊取網絡機密,進行非法入侵,對社會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本文就如何確保網絡信息安全特別是網絡數據安全進行了安全威脅分析并且提出了實現網絡安全的具體策略。

1 目前網絡中存在的主要安全威脅種類

1.1 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病毒是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破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且能夠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它具有寄生性、傳染性、破壞性、潛伏性和可觸發(fā)性等特點。計算機病毒主要是通過復制、傳送數據包以及運行程序等操作進行傳播,在日常的生活中,閃存盤、移動硬盤、硬盤、光盤和網絡等都是傳播計算機病毒的主要途經。計算機病毒的產生是計算機技術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社會信息化進程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1.2 特洛伊木馬

利用計算機程序漏洞侵入后竊取文件的程序程序被稱為木馬。它是一種具有隱藏性的、自發(fā)性的可被用來進行惡意行為的程序,多不會直接對電腦產生危害,而是以控制為主。

1.3 拒絕服務攻擊

拒絕服務攻擊即攻擊者想辦法讓目標機器停止提供服務,是黑客常用的攻擊手段之。其實對網絡帶寬進行的消耗性攻擊只是拒絕服務攻擊的一小部分,只要能夠對目標造成麻煩,使某些服務被暫停甚至主機死機,都屬于拒絕服務攻擊。

1.4 邏輯炸彈

邏輯炸彈引發(fā)時的癥狀與某些病毒的作用結果相似,并會對社會引發(fā)連帶性的災難。與病毒相比,它強調破壞作用本身,而實施破壞的程序不具有傳染性。邏輯炸彈是一種程序,或任何部分的程序,這是冬眠,直到一個具體作品的程序邏輯被激活。

1.5 內部、外部泄密

由于黑客的目的一般都是竊取機密數據或破壞系統(tǒng)運行,外部黑客也可能入侵Web或其他文件服務器刪除或篡改數據,致使系統(tǒng)癱瘓甚至完全崩潰。

1.6 黑客攻擊

這是計算機網絡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些類攻擊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絡攻擊。即以各種方式有選擇地破壞對方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類是網絡偵察,它是在不影響網絡正常工作的情況下,進行截取、竊取、破譯以獲得對方重要的機密信息。這兩種攻擊均可對計算機網絡造成極大的危害

1.7 軟件漏洞

操作系統(tǒng)和各類軟件都是認為編寫和調試的,其自身的設計和結構始終會出現問題,不可能無缺陷或者無漏洞,而這些漏洞會被計算機病毒和惡意程序所利用,這就使計算機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一旦連接入互聯網,危險就悄然而至。

2 網絡信息與網絡安全的防護對策

盡管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受到威脅,但是采取恰當的防護措施也能有效的保護網絡信息的安全。本文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并加以說明以確保在策略上保護網絡信息的安全。

2.1 技術層面上的安全防護對策

1)升級操作系統(tǒng)補丁

操作系統(tǒng)因為自身的復雜性和對網絡需求的適應性,需要及時進行升級和更新,除服務器、工作站等需要操作系統(tǒng)升級外,也包括各種網絡設備,均需要及時升級并打上最新的系統(tǒng)補丁,嚴防網絡惡意工具和黑客利用漏洞進行入侵。

2)安裝網絡版防病殺毒軟件

防病毒服務器作為防病毒軟件的控制中心,及時通過INTERNET更新病毒庫,并強制局域網中已開機的終端及時更新病毒庫軟件。

3)安裝入侵檢測系統(tǒng)

4)安裝網絡防火墻和硬件防火墻

安裝防火墻,允許局域網用戶訪問INTERNET資源,但是嚴格限制INTERNET用戶對局域網資源的訪問。

5)數據保密與安裝動態(tài)口令認證系統(tǒng)

信息安全的核似是數據保密,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密碼技術,隨著計算機網絡不斷滲透到各個領域,密碼學的應用也隨之擴大。數字簽名、身份鑒別等都是由密碼學派生出來新技術和應用。

6)操作系統(tǒng)安全內核技術

操作系統(tǒng)安全內核技術除了在傳統(tǒng)網絡安全技術上著手,人們開始在操作系統(tǒng)的層次上考慮網絡安全性,嘗試把系統(tǒng)內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問題的部分從內核中剔除出去,從而使系統(tǒng)更安全。

7)身份驗證技術身份驗證技術

身份驗證技術身份驗證技術是用戶向系統(tǒng)出示自己身份證明的過程嗎,能夠有效防止非法訪問。

2.2 管理體制上的安全防護策略

1)管理制度的修訂及進行安全技術培訓;

2)加強網絡監(jiān)管人員的信息安全意識,特別是要消除那些影響計算機網絡通信安全的主觀因素。計算機系統(tǒng)網絡管理人員缺乏安全觀念和必備技術,必須進行加強;

3)信息備份及恢復系統(tǒng),為了防止核心服務器崩潰導致網絡應用癱瘓,應根據網絡情況確定完全和增量備份的時間點,定期給網絡信息進行備份。便于一旦出現網絡故障時能及時恢復系統(tǒng)及數據;

4)開發(fā)計算機信息與網絡安全的監(jiān)督管理系統(tǒng);

5)有關部門監(jiān)管的力度落實相關責任制,對計算機網絡和信息安全應用與管理工作實行“誰主管、誰負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人員防范與技術防范相結合”的原則,逐級建立安全保護責任制,加強制度建設,逐步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

參考文獻

[1]簡明.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其防護策略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6(28).

[2]池瑞楠.Windows緩沖區(qū)溢出的深入研究[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06(9).

第7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問題無疑也是一種法律制度的選擇,自上一世紀三十年代科斯的《企業(yè)的性質》一文發(fā)表以來,新制度經濟學已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成為經濟學中的顯學。雖然它不過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結論也并非無可指摘,但是它無疑為我們選擇一種制度(法律保護模式)提供了一些法律背后的分析因素,對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不無意義。其中制度影響理論家A.愛倫。斯密特的SSP分析范式對我們借鑒意義最大,他的分析范式包括三個部分:狀態(tài)(Situation),是指個人、團體和物品的特性(狀態(tài)),其中物品的特性包括非相容性使用、規(guī)模經濟、共享性、排他性、占先性、交易成本、剩余以及波動性供求等,其中重點是物品的特性;結構(Structure),是指權利結構,它代表著一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績效(Performance),是指財富在不同人之間的分配。狀態(tài)是分析的出發(fā)點,它是影響制度績效的最重要的因素[3].在制度設計與影響理論中,A.愛倫。斯密特把物品的狀態(tài)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另根據法學理論,民事權利客體在民事法律關系甚至整個民法中都是很重要的。我國學者認為,客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沒有客體,主體的權利義務就喪失了客觀依據,成了空中樓閣;而且主體不同,也往往會使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和內容發(fā)生變化[4].在談論知識產權的客體時,劉春田教授指出:對象的自然屬性的差別是導致法律關系不同的決定因素。民事權利中的財產權之所以區(qū)分為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正是由于它們各自對象的自然屬性即存在方式的差異所致。物權的對象為物,債權的對象是行為,知識產權的對象則是以“形式”為存在方式的知識[5].在談到物權的客體物時,我國學者指出:物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在權利的建構中起著“支點”的作用。這個“支點”作用可以簡單地表述為:一種法律所建構的權利,其內容取決于與此行為相關聯的物。反過來表述就是:物決定行為的內容,行為的內容則決定權利的內容[6].以上經濟學與法學學者的看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本文主要借鑒了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方法并結合法學理論對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進行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對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問題及其模式的產生與發(fā)展進行了簡要回顧,接著采用新制度經濟學和法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分析了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現行法律框架下的可能的著作權模式和專利權模式,然后研究了計算機軟件的特點并把其與作品與發(fā)明進行了比較,得出了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結果,最后對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制度進行了初步設計。

一、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問題的產生及法律保護的理論與實踐

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問題的產生原因與發(fā)展史無疑對探討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首先研究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問題的產生過程以及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史。從歷史眼光來看,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是計算機技術尤其是軟件技術發(fā)展和計算機軟件產業(yè)化的結果。計算機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技術和計算機軟件技術,軟件技術與硬件技術共同構成并決定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雖然計算機軟件技術是在硬件技術基礎上并以其為前提發(fā)展起來的,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計算機軟件技術就不僅僅只是被決定因素。硬件技術使計算機的功能空前強大,需要軟件技術去實現。因此計算機軟件技術在計算機技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軟件技術越來越重要,計算機軟件與硬件技術成為了既互相制約又互相相對獨立的關系。計算機軟件產業(yè)化及軟件技術逐步相對獨立導致了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問題的產生。

早在現代計算機產生之前人類的計算技術至少已經發(fā)展了近兩千年,此過程中曾經產生了算籌、珠算盤、計算尺以及初具現代計算機模型的手工的和自動的機械式計算機、數字式自動計算機。但是直到1941年德國工程師朱斯(K.Zuse)歷時七年研制成功的Z-3計算機才才產生了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臺通用程序控制計算機,而至1946年??颂睾湍死麣v時三年研制成功的ENIAC的誕生產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標志著現代計算機的產生。雖然自從人類最早的計算工具算籌產生也就同時產生了計算軟件。如春秋時期就已經很流行的乘法“九九”口訣,此后制定的多位乘法、除法、開平方法、解多元一次方程組的計算程序、重因法、身外加減法、求一法等以歌訣形式出現的乘除捷算法等等。但是計算工具的軟件和計算機軟、硬件的出現并沒有馬上導致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問題,因為此時不僅計算機軟件而且整個計算機領域還遠沒有達到產業(yè)化的程度,而所存在的問題也只不過是如何繼續(xù)開發(fā)計算機硬件技術從而提高計算機總體性能的問題,計算機產業(yè)還遠沒有建立,計算機軟件也還遠沒有任何獨立及產業(yè)化的跡象,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問題也就不可能被提上日程。

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計算機開始產業(yè)化的進程。1952年,IBM公司推出第一個批量生產計算機IBM701.其后IBM公司又開發(fā)出IBM650這種價格比較便宜的小型機,最后銷量超過了一千臺。至五十年代末,整個美國計算機年生產量已經達到上千臺。但是直到此時,計算機也基本上仍然局限在政府的軍事部門以及少量的研究機構,還遠沒有為社會大眾所熟悉,至1962年,美國的總計算機數也不過剛超過萬臺。直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晶體管計算機的研制成功,計算機進入了第二代。IBM公司采用在繼承的基礎上改進的策略成為計算機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這種策略使IBM公司的計算機生產形成了計算機族,不僅縮短了新機器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實現了程序兼容,方便了新機器的使用。此后很多計算機廠商紛紛效仿,從而使計算機迅速走上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1964年IBM公司更是投資50億美元開發(fā)IBM360系統(tǒng),由于它具有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的特點,性能價格比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1970年7月1日止共銷售了三萬二千三百臺,為計算機的產業(yè)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軟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高級程序語言、操作系統(tǒng)、應用軟件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隨著計算機應用的不斷發(fā)展,計算機軟件也日積月累,形成了極為寶貴的知識資源,它的價值已超過了計算機硬件本身,甚至可以說,計算機軟件才是計算機系統(tǒng)的真正的價值之所在。1959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家獨立的軟件公司,開始了軟件產業(yè)的建立過程。1966-1968年間日、德、英等國也相繼開始了自己的軟件產業(yè)的的建立。1969年6月IBM公司率先宣布實行“價格分離”政策,決定從1970年1月1日起實行軟件與硬件價格分開計算,應用軟件和語言處理程序要單獨收費,但操作系統(tǒng)仍和硬件一起收費。此后,世界上的主要的計算機公司紛紛效法,不僅軟件單獨計價出售,其他計算機服務經營項目(如系統(tǒng)分析與設計、咨詢、培訓等)也單獨計價,使軟件業(yè)和計算機服務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7].從此設計與生產計算機軟件的產業(yè)才與制造計算機硬件的產業(yè)分開,計算機軟件技術逐漸走在相對獨立的發(fā)展道路上,計算機軟件也已實現了產業(yè)化。也正是在此時,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問題才成為急迫的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德利婭。利普??酥赋觯弘m然自1964年起IBM360的問世使得計算機的使用開始普及,但是那時侯,計算機(硬件)和為滿足用戶需要而編制的程序和使用手冊(軟件)是一并出售的,當時由于程序被看作是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并受到工業(yè)產權的保護,所以尚未提出程序的保護問題。但是不久人們逐漸拋棄了那種把與計算機相連的程序商品化的做法,因此兩個市場建立起來了,因而必須保證程序受到獨立的和充分的法律保護[8].

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問題被實踐提出來了,于是,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建議與方案,進行了計算機軟件保護立法。有代表性的建議或方案有:①六十年代聯邦德國奧爾施萊格(H.?hlschlegel)和美國學者加爾比(E.Galbi)的注冊保護建議方案。②1968年英國學者森漢(D.A.Senhenn)提出的版權法模式。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關于保護計算機軟件的結合了商業(yè)秘密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甚至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混合方案。④1984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提供給我國的關于暫行以版權法保護計算機軟件的建議。⑤1984年日本通產省提出的關于制定新的法律-程序權法的建議。⑥1986年德國知識產權法學家迪茨博士(Dr.A.Dietz)提出的保護計算機軟件的鄰接權模式建議。⑦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保護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的數據保護準則[9].這些保護計算機軟件的建議在世界各國以及國際公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世界各國以及國際公約的法律保護模式。

1972年菲律賓率先把計算機軟件列為版權的保護對象,其后美國于1980年、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日本等于1985年相繼修訂版權法把計算機軟件納入版權保護對象中。時至今日,總體而言,世界各國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模式基本上是版權法模式,如世界各主要發(fā)達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立法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的匈牙利、印度、菲律賓、我國臺灣省、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當然在這些國家的立法中有些國家明確排除了專利法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如英國法等,也有一些國家同時承認專利法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如美國法、西班牙法和匈牙利法等。同時也有一些國家采用的專門法的模式,如保加利亞和韓國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模式[10].在國際公約方面,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十條即是計算機程序與數據的匯編,從而正式把計算機軟件納入了知識產權國際公約中;1996年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第四、第五條分別規(guī)定了計算機程序和數據匯編(數據庫),并且把計算機軟件與著作權領域影響最大的《伯爾尼公約》聯系了起來,雖然該公約至今尚未生效,但無疑它是計算機軟件國際保護的進一步發(fā)展。

從以上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理論與立法的演變尤其是立法實踐來看,著作權法模式已經是當前的主流,但是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保護模式的發(fā)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反對的呼聲也從未停止,著作權專家強調指出計算機程序沒有文學藝術作品的特點。不過七十年代上半葉德國教授歐根。烏爾默為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fā)表的研究報告產生了重要影響,歐根。烏爾默在比較了將程序輸入計算機和固定作品的過程進行了比較,最后得出計算機程序可以受著作權保護的結論。于是1972年菲律賓,1980年美國將計算機程序納入著作權保護[11].此后世界大多數國家也逐漸采用著作權保護計算機軟件,直至1994年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與和1996年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著作權模式被國際公約所采用。但是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保護模式確立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似乎同樣的多。批評大體有:①人不能直接識別計算機程序,它主要屬于實用而不是美學范圍;②著作權不保護思想,計算機程序應受專利權保護;③應當保護的是計算機程序的內容而不是其正式表現形式,后者才屬于著作權范圍;④保護期限太長,不適用計算機程序;⑤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問題;⑥用戶應有備用拷貝,著作權法沒有規(guī)定這一可能性;⑦會歪曲著作權制度。支持意見有:①專利權也同樣不保護思想,思想也不應受保護,而且著作權保護內容;②實用而非美學并不表示計算機軟件不能受著作權保護;③發(fā)展中國家也同樣要保護計算機軟件,否則也會影響其本國的軟件產業(yè);④著作權的不用履行手續(xù)是其最大的優(yōu)點[12].

實質看來,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意見,幾乎均是從專利權與著作權比較角度來說的。人們之所以如此,原因大概在于,只有把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納入既定的已經成熟的框架內才能更快更有效,因為尋求與建立全新的計算機軟件保護模式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的,這是不符合主導當前世界事物的各個發(fā)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利益的。無怪乎美國貿易代表在烏拉圭回合之前威脅說如果新一輪貿易談判不包括知識產權、投資和服務貿易,美國就拒絕參加。此后美國還動用“特殊301條款”對其他國家進行威脅[13].可以說,《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的簽定美國功不可沒,因為很多國家包括我國都是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加快了自己的知識產權立法步伐。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亦莫不如此。尤其是澳大利亞以版權法保護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修訂過程極其短促,從開始考慮到法律生效不到半年時間。其直接導因可以說是美國蘋果公司的訴訟,而更深的原因或許是美國的壓力[14].雖然日本理論與實務界原來就有專利權與著作權模式之爭,但是日本采用著作權模式與美日貿易摩擦以及美國的壓力不無關系[15].現行的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著作權模式對于保護計算機軟件,促進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功不可沒,但是短視與實際利益以及計算機軟件超級大國的驕橫使得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被局限于現行的比較成熟的已有的法律框架內,而眼光局限于此所選擇的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的科學性與質量也就不可能不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仔細評價現行模式并比較各種可能的模式的基礎上選擇出最科學的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

二、法律保護模式分析:著作權模式與專利權模式

根據制度經濟學和法與經濟學的研究,物品的狀態(tài)對制度設計與選擇具有決定作用[16].反過來,制度設計與選擇也一定要與物品的狀態(tài)相協調。因此,我們的研究不僅要分析制度的結構,而且也要分析制度所調整的領域的物品的狀態(tài)。前述的法學的研究也表明,權利客體的性質特點對于法律關系與法律制度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為了分析比較著作權模式與專利權模式并且探討計算機軟件適合于用什么模式來保護,我們需要既分析這兩種法律的制度結構,也需要研究兩種制度所調整領域的物品的狀態(tài)(即權利客體,下同),并且研究這兩種法律保護模式所保護的對象的狀態(tài)是否與計算機軟件的狀態(tài)相同。如果與著作權模式所保護的對象作品的狀態(tài)相同則計算機軟件應采用著作權模式,如果與專利權模式所保護的對象發(fā)明的狀態(tài)相同則計算機軟件應采用專利權模式,如果均不相同,則應探討計算機軟件的專門法保護。在著作權模式成為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主流模式的過程中至今人們已經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可以說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法領域幾乎均被涉及。雖然至今著作權模式已經成為主流,但它并非不可動搖。而且立法上的優(yōu)勢并不總能證明方案的科學性,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還有探討的余地。因此本部分就研究各種主要的模式,從這些可能的法律保護模式的保護對象特點及調整要求、功能、價值取向、效率等角度對它們進行分析。本文認為,現今已經成為主流的著作權模式、專利權模式、以及獨立的專門立法模式是三種主要的可能的基本模式。至于其他法律,商業(yè)秘密法不利于計算機軟件的公開、傳播與應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基本上是一種防衛(wèi)性的法律,很少給予積極權利,也不利于計算機軟件的充分保護,侵權行為法則主要與其他權利法如物權、債權以及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等相對應,是所有民事權利的共同的保護手段,即便在制定了專門法或者選定了正式的保護模式之后也仍將在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這些法律雖然在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方面不可或缺,但是卻或者本身不足以作為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模式,或者不能象傳統(tǒng)民法一樣對當事人賦予正面的權利,不足以作為計算機軟件的主要法律保護手段。至于專門立法模式雖然也是可能的選擇,但它是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從自己的角度設計的,沒有一定之規(guī);而且如果傳統(tǒng)的保護模式已經足夠,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另辟奚逕。只有傳統(tǒng)模式不足以保護計算機軟件時我們才有必要研究與設計專門的立法。因此本部分將分析屬于傳統(tǒng)知識產權法領域的著作權模式和專利權模式的制度結構及其特點和這兩種模式所保護的物品的特性。

(一)專利權法與著作權法所保護的物品的狀態(tài)(特點)。專利權與著作權的保護對象分別是發(fā)明與作品,它們是決定制度的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發(fā)明與作品有什么區(qū)別呢?日本學者指出了發(fā)明與作品的兩點區(qū)別:首先,作品是對人的思想、情感的表現,是人格的體現物,其中反映了個性,孕育著無限表現上的可能性,不存在模仿他人作品的必然性。因此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必須是表現獨立個性的作品。而與此相反,發(fā)明是一種技術,技術與作品所屬的藝術領域相比,本質上沒有個性,是客觀的,一旦作出發(fā)明,任何人沿著該思路實驗,均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是一個收縮的世界;其次,正由于作品與發(fā)明的以上的特點,作品的價值不存在絕對的標準,一般而言無法對其經濟價值進行衡量。而發(fā)明則不然,進行價值(效果、效用)判斷是可能的,可以用是否速度更快、更耐久、更能以低價格被生產或生產這種標準去衡量[17].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一些區(qū)別:首先,雖然沒有具體統(tǒng)計數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從作品的經濟價值上,一部作品的價值相對來說一般既難以衡量,而且也要比一項發(fā)明低,并且發(fā)明的價值是很容易被估價的;其次,作品的數量是發(fā)明的數量所遠遠不能比的,因為任何人均可能搞出作品,但卻沒有幾個人擁有發(fā)明,尤其是狹義上的發(fā)明。即便是發(fā)明的標準再降低一些,發(fā)明的數量也不會比作品多。這是由作品表現的多樣性和發(fā)明的客觀性所決定的;第三,作品的價值相差較大,普通人的作品可能一文不值,名家的手筆則可能價值千金。而發(fā)明的價值則差不了這么多。這也是由作品表現的多樣性和發(fā)明的客觀性所決定的。第四,人們創(chuàng)造的動機也有所不同,創(chuàng)作作品目的主要在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而創(chuàng)造發(fā)明雖然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人的人格,但主要目的無疑是為了經濟考慮。當然這幾點均是相對而言的,并非絕對,但是其區(qū)別卻是有價值的,它們可能影響制度的設計。

另外,從功能上來看發(fā)明的主要功能是為產業(yè)發(fā)展做貢獻,主要推動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而作品的主要功能則主要是為文化發(fā)展做貢獻,主要推動人類的精神文明的進步。

(二)著作權模式與專利權模式的制度結構及特點。從保護對象上,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是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專利法保護的是發(fā)明[18],作品是人的思想或情感的表現,大體而言作品可以分為科學作品(如學術論文、產品設計圖紙等)和藝術作品(如小說、戲劇、美術、雕塑等)兩大類,而發(fā)明按照日本專利法的規(guī)定則是指利用自然規(guī)律的技術構思的高度創(chuàng)造,一般包括狹義的發(fā)明與實用新型,有的國家還包括外觀設計;從保護條件上,著作權法對作品的條件要求是具備獨創(chuàng)性,在有形介質上固定是有些國家的要求,而專利法對發(fā)明的要求是具備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19]與實用性,并且比較具體而嚴格;從權利的內容上,著作權除包括財產權外,還包括精神權利,而專利權則基本上是一種財產權;從保護的絕對性上,著作權法對作品的保護的獨占性要比專利法弱,即他人如果碰巧創(chuàng)作出完全同樣的作品,只要其是獨立創(chuàng)作的,則也會受著作權法保護,而專利法則保護唯一的發(fā)明,其他人盡管是獨立作出的,只要是同一發(fā)明,也不能使用,更不能享有專利權;從權利取得上,著作權的取得不象專利權那樣要求有嚴格的手續(xù),其權利是自創(chuàng)作完成起自動取得,而且其權利維持也不需要象專利權的維持一樣支付維持費;從保護期上,著作權的保護期要比專利權的保護期長得多;從權利限制上,專利權一般適用于強制許可,而著作權則一般不適用于強制許可;從制度功能上來看,專利法有著促進公開的作用,而著作權法則不具這種作用,因此專利法更加有利于技術的傳播與應用,而著作權法對作品的傳播與應用似乎采用了一種中立的立場。

從法律的制度結構上看,專利權與著作權在保護對象、保護條件、權利的內容、保護的絕對性、權利取得、保護期、權利限制等方面有著不同的制度安排與設計,這些制度安排與設計的不同使得專利權模式與著作權模式在功能、價值取向、效率[20]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功能與價值取向上,專利法以刺激更加優(yōu)秀的技術的開發(fā)(與公開-筆者)為手段,達到促進產業(yè)發(fā)達的目的,與此相反,著作權法以發(fā)展多樣性的文化為目的,不過分考慮產業(yè)政策[21];在制度效率上,專利法需要登記和權利維持費,制度的交易成本較高,適宜于價值較高的物品,而著作權法則相反[22].

專利權模式與著作權模式所調整的物品的狀態(tài)的不同決定了其在制度安排與設計以及兩種模式在功能、價值取向、效率[23]等方面的不同,專利權模式與著作權模式在制度安排與設計以及兩種模式在功能、價值取向、效率[24]等方面的不同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所調整的物品的狀態(tài)的不同。

總的說來,作品的多樣性、價值的不確定性與差異性、創(chuàng)造的表達動機等方面的特點與著作權法的獨占性較弱、較長的保護期、規(guī)定精神權利的制度設計相適應,而發(fā)明的客觀性、價值的可衡量性以及創(chuàng)造的經濟與產業(yè)動機則決定了其較強的獨占性、較短的保護期、促進公開與基本不規(guī)定精神權利的制度設計;價值的不確定性與差異性以及價值相對較低決定了著作權采用交易費用較低的簡單的自動取得的核證權利的方式,而價值的確定性以及價值相對較大也與專利法對發(fā)明采用較為嚴格的確立和核證權利的方法相適應。另外,著作權法的著作權的較弱的獨占性與較長的保護期和專利法的專利權的較強的獨占性與較短的保護期也是各得其所。從這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著作權法是根據作品的特點而設計的,作品是適宜于著作權法的保護的,而專利法則是根據發(fā)明的特點而設計的,發(fā)明也與專利法相適應。計算機軟件究竟是采用著作權模式、專利權模式還是專門法模式則與計算機軟件本身的性質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如果計算機軟件與作品的性質相近,則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模式就應采用著作權模式;而如果計算機軟件與發(fā)明的性質相近,則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模式就應采用專利權模式;如果均不相近或差別較大,則計算機軟件就既不能采用著作權模式,也不應采用專利權模式,而是應設計適合于計算機軟件本身性質的專門的法律保護模式。那么計算機軟件的性質又怎么樣呢?這就是我們下一個問題所要研究的。

三、計算機軟件的性質、特點、法律調整要求與法律保護模式選擇

關于計算機軟件的性質,研究者并不多,科學工作者可能不屑于研究或認為沒必要,而法律工作者則缺乏科學知識,對計算機軟件這種技術性的東西也比較頭痛。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計算機軟件是指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程序和有關的文件。程序是計算任務的處理對象和處理規(guī)則的描述;文件是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資料說明[25].《計算機發(fā)展簡史》認為,所謂計算機軟件,是指使用計算機和發(fā)展計算機效率的一套程序系統(tǒng)和文件。它包括計算機各種語言、匯編程序與編譯程序、診斷程序、管理程序與操作系統(tǒng)、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應用程序、各種維護和使用手冊、程序說明和框圖等。軟件是用戶和計算機硬件之間的接口與橋梁[26].

以上是計算機科學領域內人們對計算機軟件的看法。同時法律界人士對計算機也有看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計算機軟件示范法條》對計算機軟件的定義是,計算機軟件是程序以及解釋和指導使用程序的文檔的總和。具體講,軟件應包括:(1)程序,即具有某種功能的指令系統(tǒng),亦即化為計算機可辨認的文字之后,能夠使計算機處理信息的、體現一定功能的、解決一定問題或產生出其他結果的指令;(2)程序說明書;即通過文字、圖表或其他表達形式對程序所作的詳細說明;(3)輔助材料(也稱為“支持材料”),即(1)、(2)兩項中所不包括、但又在應用有關程序時必不可少的指導文件。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1991)第二條對計算機軟件所下定義是,“計算機程序及其有關文檔。”其計算機程序是指“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可以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zhí)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動轉換成代碼化指令序列的符號化指令序列或者符號化語句序列。計算機程序包括源程序和目標程序。同一程序的源文本和目標文本應當視為同一作品。”其文檔是指“用自然語言或者形式化語言所編寫的文字資料和圖表,用來描述程序的內容、組成、設計、功能規(guī)格、開況、測試結果及使用方法,如程序設計說明書、流程圖、用戶手冊等?!?/p>

可見,各個領域的人們均認為,計算機軟件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計算機程序與解釋說明計算機程序的其他文件(檔)。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程序是計算任務的處理對象和處理規(guī)則的描述。任何以計算機為處理工具的任務都是計算任務。處理對象是數據,如數字、文字和圖像等。處理規(guī)則一般指處理動作的步驟。在低級語言中,程序是一組指令和有關的數據。在高級語言中,程序一般是一組說明和語句。程序是軟件中最基本的概念。程序是軟件的本體,又是軟件的研究對象。程序的質量決定軟件的質量。程序可以分為程式、子程式、子程序、協同程式、遞歸程式和模塊。

文件是與軟件研制、維護和使用有關的資料,通常可以長久保存,是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軟件產品研制過程中,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的用戶需求、在研制周期中各階段產生的規(guī)格說明、研究人員作出的決策及其依據、遺留問題和進一步改進的方向,以及最終產品的使用手冊和操作說明等,都記錄在各種形式的文件中。文件是是軟件中另一組成部分-程序的解釋和說明,是對研制過程進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使用、理解和維護軟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

除了把計算機軟件分為計算機程序與文件外,《中國大百科全書》還按照應用和虛擬機的觀點,把軟件分為系統(tǒng)軟件、支援軟件和應用軟件三類。其中系統(tǒng)軟件又包括編譯程序和操作系統(tǒng)等。支援軟件又主要包括環(huán)境數據庫、各種接口軟件和工具組,三者形成整體,協同支援其他軟件的編制;應用軟件的種類就更多了,無法列舉。除了上述分類眾多復雜外,而且這種分類也不是絕對的,而是互相交叉和變化的。有些軟件如編譯程序和操作系統(tǒng),既可看作是系統(tǒng)軟件,又可看作是支援軟件。它們在一個系統(tǒng)中是系統(tǒng)軟件,而在另一個系統(tǒng)中卻是支援軟件。也可以在同一系統(tǒng)中既是系統(tǒng)軟件,又是支援軟件。系統(tǒng)軟件和應用軟件之間也有類似情況。有的軟件如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網絡軟件和圖形軟件,原來算作應用軟件,后來又被看作為系統(tǒng)軟件。而且系統(tǒng)軟件、支援軟件和應用軟件三者的編制技術基本相同。因此,這三者既有分工,又有結合,并不截然分開[27].

我國在《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中使用的軟件分類編碼指南》中將軟件分成三大類,即系統(tǒng)軟件、支持軟件和應用軟件,其下又細分為30個小類,如支持軟件包括軟件開發(fā)工具、軟件評測工具、界面工具、轉換工具、軟件管理工具、語言處理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網絡支持軟件、其他支持軟件等。這種分類方法是以軟件的功能劃分標準的,是最常見的軟件分類方法。

從科學與法律領域人們對計算機軟件的看法中可以看出,計算機軟件的種類繁多,又很復雜,各種計算機軟件之間差異極大,本文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各個領域人們對計算機軟件及其分類的看法原因正在于表明這一點。因此,我們很難說計算機軟件從整體上可以被歸為專利法上的發(fā)明還是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從功能來看,軟件是用戶與硬件之間的接口界面。使用計算機就必須針對待解的問題擬定算法,用計算機所能識別的語言對有關的數據和算法進行描述,即必須編程序和有軟件。用戶主要是通過軟件與計算機進行交往。軟件是計算機系統(tǒng)中的指揮者,它規(guī)定計算機系統(tǒng)的工作,包括各項計算任務內部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流程,以及各項任務之間的高度和協調。軟件和硬件都是計算機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二者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硬件是物質基礎,軟件擔負指揮功能。從軟件內部分工來看,基本上可以說,程序是直接指揮計算機硬件的,而文件則主要是為人們了解、學習、使用程序所必須的。因為,程序本身是無法被人直接感覺到的,人們尚需要通過文件來了解程序。因此程序與文件的關系大體上可以說與專利法上的專利與說明專利的說明書及其摘要、權利要求書等文件的關系相似。因此可以認為,大多數計算機文件與著作權法的作品的是很相似的,而計算機程序則與專利法上的發(fā)明更加接近。當然,計算機軟件內部的各種類之間的關系要比這種關系要復雜得多,除了這兩種類型之外,尚有很多中間類型。而且計算機軟件中的程序與文件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因為文件是對程序的描述,程序是文件所描述的程序,二者一般不能被截然分開。另外從計算機軟件的本質來看,它是用來控制計算機的,而程序是直接控制計算機的,文件只不過是為了人們使用的方便才存在的,有些情況下沒有文件只有程序計算機系統(tǒng)也照樣能夠正常運轉,因此可以說,軟件中最本質的東西是程序,而不是文件,正如專利的本質是發(fā)明而不是說明書及其摘要和權利要求書一樣。從計算機軟件的創(chuàng)作者的目的來說,主要的是經濟目的而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計算機軟件的主要目的顯然是產業(yè)上的應用而不是創(chuàng)造多樣性的文化;從其價值來說,計算機軟件的價值是可以判斷的,而且各種計算機軟件之間的價值相差極大,有個人為了完成自己的特定功能而完成的小程序,也有大公司完成的為了商業(yè)上推廣的價值很大的大程序。

總的說來,如果把計算機文件與計算機程序孤立開來看,某些計算機軟件與作品比較相似,如計算機文件,有些與發(fā)明比較相似,如程序,更多的計算機軟件則兼有二者的特點。但是根據筆者的看法,對于大多數計算機軟件來說計算機文件無非是對程序的說明,其性質類似于專利之說明書及其摘要,因此計算機文件與計算機程序很難被截然分開,一般而言有計算機程序必然有其說明的計算機文件,而計算機文件所說明的也基本上是計算機程序。因此計算機程序才是計算機軟件的根本價值所在,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軟件與專利法的發(fā)明的相似性更多一些。這樣看來根據前述的選擇法律保護制度的原則與方法,總體說來計算機軟件似乎更適宜于專利權保護,但是如前對專利權模式的分析,取得專利權保護是較難的,代價也是較高的,這將不僅使大多數計算機軟件受不到法律保護,而且權利人用法律保護其利益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很可能使得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得不償失,使得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保護制度落空。而目前的用著作權法來保護計算機軟件雖然能夠使大多數計算機軟件得到法律保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大多數計算機軟件與著作權所保護的作品有著較大的不同,而與專利法的發(fā)明更加相似,這使得用著作權保護計算機軟件有其負作用,它不僅產生了一些與著作權法的價值不相一致的壟斷,如目前微軟的壟斷就使有些學者對著作權法保護計算機軟件的合理性產生了懷疑[28],而且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也不能說是非常有利。如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問題,雖然仍然存在爭議,也有些立法例對反向工程作了條件上的限制[29],但是根據著作權法的基本原理,著作權僅僅保護思想的表現而不保護思想本身,根據這一原理反向工程在著作權框架內無疑是合理的,這使得著作權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存在缺陷。因此無論是用專利法還是用著作權法保護均不是十分適宜的。保護計算機軟件必須另行設計專門的法律保護模式。

四、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設計

雖然不同作者和群體對各種制度的側重點頗有差異,新老制度主義都承認制度有可能被精心設計和實施。[30]因此我們是可以精心地對制度進行設計的。但是設計一項法律制度是很困難的,非本文力所能及,同時設計一套完整的計算機軟件的專門法律保護模式也非本文的主要任務。因此,本文此部分僅僅就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專門法模式的指導思想談談看法,并給出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制度的框架。

(一)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的指導思想

法律的指導思想往往是法律價值得以凝結的載體,因此設計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制度我們必須首先確定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的指導思想,以作為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制度的總綱與前提。

1.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應能使大多數軟件均能受到有效的保護

雖然專利法模式能夠對計算機軟件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但是人們卻并不看好它,原因就在于其保護條件要求太高,使得大多數軟件都受不到保護。而著作權法雖然能夠使幾乎所有計算機軟件均受到保護,但是它也并非無可指摘。一是它的保護力度太小,對計算機軟件所有人不利。雖然對于一些價值不太大的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已經足夠,但是對于一些價值較大的計算機軟件的保護卻不能說已經足夠,雖然目前一些重大的計算機軟件,如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事實上得到了較為充分的保護,但是這種保護是否全部是現行的著作權法之功則很難說,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實際上是由于其源碼的保密而事實上得到保護的。二是它的超長保護期與非公開性[31]對產業(yè)發(fā)展有著嚴重的阻礙作用,這雖然似乎彌補了著作權法對計算機軟件保護力度弱的不足,但這是以阻礙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為代價的。如前所述這已經引起了人們對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模式的全面質疑。現行的可能的模式的這些缺陷告訴我們,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制度的選擇應盡可能避免這些模式的缺陷。既使大多數計算機軟件均能受到法律保護,同時又要使它們得到較為有力有效的保護,而且還要考慮到對產業(yè)發(fā)展的可能的有利的與不利的影響。

2.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應具有較低的制度交易成本并注意產業(yè)政策

較低的制度交易成本是任何制度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這大概就是著作權模式受青睞的主要原因,它不僅具有較低的交易成本,而且使大多數軟件都能受到保護。但是著作權模式的較低的制度交易成本是以較小的保護力度和較低的效率為代價的。著作權模式有三大缺陷:一是保護力度不夠,無法禁止反向工程,對權利人不利;二是不能促使計算機軟件公開,阻礙了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三是超長的保護期也阻礙了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實際上在最早的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方案中,對計算機軟件的保護期都是比較短的。如Galbi方案(ProposalfornewlegislationtoprotectComputerProgramming)中為5年至10年,WIPO的ModelprovisionoftheprotectionofComputerSoftware(1978)《參考資料4》中為20年,加拿大政府白皮書(FromGustenbergToTelidon.Awhitepaperoncopyright,1984)中,對于可直接為計算機讀出的程序(Machine-readableprogram)為5年,日本通產省方案為15年。最初對程序進行保護的法國著作權法對程序的保護期作了25年的規(guī)定[32].計算機軟件專門保護模式應盡量采用交易成本較低的制度,同時也必須注意產業(yè)政策。

3.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應能夠鼓勵計算機軟件公開

發(fā)明的公開大大地促進了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甚至人們在論述專利法的宗旨時,鼓勵公開成了專利法的重要價值之一。不能鼓勵公開是現行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模式的最重要的缺陷。如前所述計算機軟件在某種程度上與發(fā)明更為接近,從而計算機軟件也應該能夠公開,以促進新的軟件的開發(fā)與使用,促進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

我們也能看出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設計的上述的三個方面并不是完全統(tǒng)一的而是有一些矛盾的,如鼓勵公開與制度交易成本以及使大多數軟件受到有效保護的價值就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設計計算機軟件專門法保護時必須在各種價值中間進行衡量與選擇。

(二)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的基本框架

既然我們已經確立了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模式的指導思想,概括地描述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就將是一件可能的事情。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傳統(tǒng)框架內的法律保護模式從整體上均不是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的最佳模式,但是傳統(tǒng)的法律保護模式能夠不同程度地被借鑒,因為現實地看,著作權模式與專利權模式無疑均已經對計算機軟件起著不同的保護作用,它們能夠起作用不是偶然的,而是它們的制度功能使然。因此雖然我們不能從整體上運用傳統(tǒng)的計算機軟件法律保護模式,但是部分地借鑒傳統(tǒng)的制度還是可能的,而且應該是一種較好的經濟的選擇。具體而言,計算機軟件專門法律保護模式可以考慮以下內容:

1.權利取得手續(xù)

在權利取得手續(xù)上可以借鑒專利法對實用新型專利的“登記+公開+形式審查制”。這樣,既可以使權利人用較低的成本取得保護,又促使了計算機軟件的公開,能夠促進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當然,在這種制度下,計算機軟件要取得保護還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但是它的成本較低,而且這也給了所有人一個選擇,以決定是否需要取得計算機軟件的法律上的權利。事實上并不是任何計算機軟件均有必要得到保護。而這種制度的促進公開所帶來的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對計算機軟件產業(yè)的發(fā)展的作用則是成本更低的著作權模式所不具備的。

2.權利取得條件

在權利取得條件上,可以考慮采用比專利法對實用新型的創(chuàng)造性標準更低的著作權法的獨創(chuàng)性標準,只要有最低限度的創(chuàng)造性并且是其獨立創(chuàng)作出來的就可以受到保護。這樣可以使需要取得法律權利的計算機軟件能夠取得法律權利,使大多數計算機軟件均能受到保護。

3.權利內容

由于計算機軟件基本上是一種功能性的產品,一般并不代表制作人的人格,因此人格權的內容并不重要,可以考慮采用類似于專利法上的表明身份的權利即可。原著作權模式下的人身權內容對使用人很不公平,也阻礙了計算機軟件的使用與開發(fā)。而在財產權方面,則可結合著作權財產權與專利權的內容而設計出計算機軟件的財產權利體系。

4.保護期與專有性

在保護期上,可以考慮采用20年左右的保護期;在專有性上可以采用著作權法的專有性標準,而不是專利法的專有性標準。因為從計算機軟件的生命周期來看,20年的保護期已經足夠;而在專有性上如果采用專利法的標準,對于計算機軟件的使用人和其他開發(fā)人而言將是極大的負擔,他們需要去查找登記公報以確定沒有侵犯他人權利,而超大量的計算機軟件將使他們不堪重負,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5.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方面同樣可以結合原有的著作權法與專利法上的合理使用制度而進行設計,本文不再贅述。

第8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隨著信息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tǒng)中的深入運用,企業(yè)生存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的會計核算環(huán)境,如核算方式、工具、業(yè)務流程等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單純依賴傳統(tǒng)的會計控制已難以應對企業(yè)面對的市場風險,會計控制必須向風險控制發(fā)展,設計形成新的網絡環(huán)境下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體系。同時,企業(yè)各部門之間的內控要求也有待于進一步協調,以便為進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和信息交流與溝通提供平臺??偟膩砜矗W絡環(huán)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將具備敏捷化、多元化、開放化等新的特征,這些給企業(yè)相應的內部控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優(yōu)越性,也加大了其中的風險。因而,有效開展網絡環(huán)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將成為現代會計管理的一個新課題。

2網絡環(huán)境下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的特點

2.1內部控制目標的變化

在傳統(tǒng)的工業(yè)經濟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會計控制活動可實現企業(yè)戰(zhàn)略、提高經營的效率、保證財務報告及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遵循國家法律和有關監(jiān)管要求。在網絡環(huán)境下,企業(yè)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除了實現以上目標外,還需確保系統(tǒng)合規(guī)合法、保證系統(tǒng)處理的數據正確無誤、保證系統(tǒng)安全可靠、提高系統(tǒng)運行的效率、提高系統(tǒng)的可維護性、增強系統(tǒng)的可審性。

2.2內部控制措施的變化

由于計算機具有高速、穩(wěn)定的特點,有很強的邏輯判斷和邏輯分析能力,以及通過網絡實現會計數據共享,使內部控制措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內部控制措施,如憑證的借貸平衡檢驗,余額、發(fā)生額的平衡檢查,各核算子系統(tǒng)之間的數據核對,報表數據的勾稽關系檢查等,在網絡環(huán)境下轉移到會計信息系統(tǒng)中,由計算機程序完成,處理速度快、結果準確性高。網絡環(huán)境下的會計內部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轉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結合,需增設一些包含于計算機程序中的程序化控制。

2.3內部控制范圍的變化

傳統(tǒng)內部控制對象是處理會計業(yè)務的財務人員,只要制定了相應的崗位責任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就可以保證會計信息的正確性和企業(yè)資產的安全完整。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下,還需增設對網絡系統(tǒng)開發(fā)員、網絡系統(tǒng)維護員和網絡系統(tǒng)管理員的控制。如計算機硬件及軟件分析、編程、維護人員與計算機操作人員的內部控制,計算機會計信息的安全保護,計算機病毒防治,計算機操作人員、網絡系統(tǒng)管理員、網絡系統(tǒng)維護人員的授權與崗位責任等問題。

2.4內部控制重點的變化

網絡環(huán)境下會計內部控制由原來的職能部門為主,轉移為職能部門和計算機數據處理部門控制為主,將控制重點放在原始數據輸入計算機的控制、會計信息的輸出控制、人機交互處理的控制、計算機系統(tǒng)之間連接的控制等方面。

2.5內部控制組織的變化

網絡環(huán)境下企業(yè)的會計核算集中在一個數據處理系統(tǒng)內,提高了企業(yè)內各核算部門間數據的一致性和數據的傳輸速度。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正確性,需要采用一些新的控制組織方式,會計的內部控制成分將轉化為組織控制措施為主的一般控制和以計算機控制程序為主的系統(tǒng)控制,組織控制是網絡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的基礎和保障。

3網絡環(huán)境下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面臨的問題

3.1控制環(huán)境

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由于相關管理人員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隨時取得管理所需信息,使得企業(yè)內部管理結構扁平化,從而使得內部控制的組織結構發(fā)生了改變。這要求內部控制的方式與管理手段隨之改變,企業(yè)這種新型的扁平式組織結構使對等的會計信息無論處于何處,內外部人員能夠容易地獲得,領導不再是組織等級的上層,而成為行動的中心。網絡改變了企業(yè)的架構、企業(yè)文化,并影響各成員控制意識,這要求管理層樹立信息意識、更新控制觀念。

3.2風險評估

網絡信息技術手段的不斷應用,給企業(yè)帶來競爭優(yōu)勢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的機會。在網絡環(huán)境下,雖然企業(yè)的整體目標沒有改變,但是企業(yè)的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因素都發(fā)生了變化。伴隨業(yè)務流程的改變,系統(tǒng)的開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數據的共享性使系統(tǒng)從以往封閉集中狀態(tài)走向開放,其對會計信息系統(tǒng)可能帶來的風險有:授權方式的改變會造成潛在風險、計算機會計內控程序的質量產生的風險、原始憑證的數字化使得會計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脅、網絡環(huán)境的開放性加劇了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企業(yè)應當重視這些風險的評估及其持續(xù)性,及時收集風險及與風險變化相關的各種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開展風險評估,適時更新、維護風險數據庫,為持續(xù)開展和不斷改進風險評估提供充分、有效的數據支持。

3.3控制活動

隨著計算機使用范圍的擴大,增加了網絡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內部控制的難度與復雜性。應樹立新的控制觀念,好的內部控制不應依賴過多的審核人員或復雜的程序,而應依賴信息時代的控制哲學和恰當適用的網絡信息。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增強了控制手段的多樣性、靈活性、高效性,加強了內部控制的預防檢查與糾正的功能,可以使企業(yè)擺脫人員與資源的限制,有效地實現內部控制的目標。網絡環(huán)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控制的重點由對人的控制為主,轉變?yōu)閷θ藱C共同控制為主,控制程序與計算機處理相協調適應。

3.4信息與溝通

企業(yè)在經營過程中需要按某種形式辨別并取得來自企業(yè)內外部的信息,并在組織中進行溝通,以使員工清楚地獲取有關信息,履行其職責。在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銜接企業(yè)各職能部門,實現了會計和業(yè)務的一體化處理,會計核算從事后的靜態(tài)核算轉變?yōu)槭轮械膭討B(tài)核算,信息需求者可以獲取實時信息,使得工作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接近不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內部控制由順序化向并行化發(fā)展,企業(yè)的設計、制造、銷售、工業(yè)工程等人員并行工作,共同控制企業(yè)的物流和信息流,開放的會計信息系統(tǒng)為內部員工、管理者以及顧客、供應商等外部團體提供了溝通渠道,有利于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的進行,使得組織內的員工清楚了解內部控制制度的規(guī)定和各自的責任。管理者隨時掌握內部控制制度的執(zhí)行與生效情況,并可以從外部信息中獲悉關于本企業(yè)內部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

3.5監(jiān)控

在網絡環(huán)境下,一些內部控制被計算機程序化,并嵌入在計算機應用系統(tǒng)內,因此,內部控制具有人工控制與程序控制相結合的特點。這些程序化的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取決于應用程序,如果程序發(fā)生差錯或不起作用,由于人們對計算機系統(tǒng)的依賴性、麻痹大意以及程序運行的重復性,使得失效控制長期不被發(fā)現,從而使系統(tǒng)在特定方面發(fā)生錯誤或違規(guī)行為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在網絡環(huán)境下更應注意對內部控制的監(jiān)督,由適當的人員在適當的時候及時評估控制的設計和運作情況。

4網絡環(huán)境下加強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的措施

4.1建立健全會計組織結構并加強員工培訓

企業(yè)應對原有的會計組織機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網絡環(huán)境的要求,按會計信息的不同形態(tài)可將會計崗位劃分為會計核算組、會計信息系統(tǒng)運行組、管理組;也可以按會計崗位和工作職責劃分為計算機會計主管、軟件操作、審核操作、審核記賬、電算維護、電算審查、數據分析等崗位。組織結構的設置必須適合企業(yè)的實際規(guī)模,符合企業(yè)總體經營目標,并且應按精簡合理的原則,對組織機構設置,并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同時,企業(yè)應提高控制人員的素質,重視對人力資源的培訓、審核和考評控制。企業(yè)應上下一致,及時溝通,隨時把握相關人員的思想動機和行為,才能做好內控工作。

4.2加強會計信息資源的安全控制

會計信息來源于網絡服務器的數據庫系統(tǒng),所以網絡數據庫系統(tǒng)是整個網絡財務系統(tǒng)控制的重點目標。威脅數據庫系統(tǒng)的安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網絡系統(tǒng)內外人員對數據庫的非授權訪問;二是系統(tǒng)故障、誤操作或人為破壞數據庫造成的物理損壞。針對上述威脅,會計信息資源控制應采取以下措施:采用三層式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組建企業(yè)內部網,實現數據的一致性;采用較為成熟的大型網絡數據庫產品并合理定義應用子模式,通過它可以分別定義面向用戶操作的用戶界面,做到特定數據面向特定用戶開放;建立會計信息資源授權表制度;采取有效的網絡數據備份、恢復及災難補救計劃。

4.3加強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控制

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開發(fā)控制體現在對軟件的要求中,即開發(fā)的會計軟件應符合相關的政策規(guī)定,包括《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會計電算化工作規(guī)范》、《會計核算軟件的具備功能規(guī)范》、《會計法》以及《內部會計控制規(guī)范基本規(guī)范(試行)》等,同時還要求系統(tǒng)程序控制設置合理,滿足企業(yè)業(yè)務處理的需要。

4.4加強對操作程序的控制

對操作程序進行控制,首先,使操作程序制度化,即要建立相應的上機守則和操作規(guī)程。通過完備詳盡的制度減少錯誤的發(fā)生,從源頭上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些制度必須隨著經營的變化而不斷修改完善。其次,對會計操作程序進行控制,即對數據輸入、數據通信、數據輸出等各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對數據的輸入企業(yè)應該建立起一整套內部控制制度以便對輸入的數據進行嚴格控制,保證數據輸入的準確性。對數據的通信控制應該采用各種技術手段以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準確、安全、可靠,以防止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發(fā)生錯誤、丟失、泄密等事故的發(fā)生。對于數據的輸出應對輸出的紙介質的會計資料應由專人進行核對,檢查其完整性、正確性、檢查打印的賬簿和報表頁號是否連續(xù)、有無缺漏或重疊現象等。

4.5加強監(jiān)督并定期評估

企業(yè)會計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通過管理過程中大量的制度及活動實現。因此,要確保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地執(zhí)行,且執(zhí)行的效果良好,內部控制能夠隨時適應新情況等,內部控制就必須被監(jiān)督。監(jiān)督是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評估制度執(zhí)行質量的過程。監(jiān)督可通過日常的、持續(xù)的監(jiān)督活動來完成,也可以通過進行個別的、單獨的評估來實現,或兩者結合在內部控制的監(jiān)督過程中。其中,內部審計控制自我評估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第9篇:計算機程序編程培訓范文

關鍵詞:信息學;校本教材;學生

目前,有關信息學方面的教材比較多,如,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信息學(計算機)奧林匹克》,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PASCAL語言程序設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Free Pascal語言與基礎算法》等,每本教材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有些并不符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校從2003年開始開展信息學奧賽校本課程,培訓資料大部分來源于大學計算機專業(yè)教材,隨著網絡資料的不斷豐富和信息學方面的教材出版增多,培訓資料搜集的來源越來越豐富。

在這十幾年信息學競賽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深知初中學生的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這使得最終開發(fā)的校本教材能夠適合初中信息學奧賽校本課程?,F將自己在校本教材開發(fā)實踐中得到的感受和思考,簡述如下,希望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指正。

一、適合初中生

由于初一學生在小學的時候一般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程序,程序對他們來說既神秘又陌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動手解決問題的欲望強烈,但是還不能比較理智地處理問題,排除各種對學習的干擾。因此,他們往往不能保持學習精力的高度集中和自覺。

程序入門例題:

1.已知一輛自行車的售價是300元,請編程計算a輛自行車的總價是多少?

2.“雞兔同籠”問題,已知籠中的頭共30個,腳共90只,問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3.“兔子繁殖”問題,已知一對兔子,每個月可以生一對小兔,而小兔過一個月也可生一對小兔。即兔子的對數是:第一個月1對,第二個月2對,第三個月3對,第四個月5對……假設兔子的生育期是12個月,并且不死,問一年后,這對兔子有多少對活著的后代?

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為目的

參加信息學奧賽的學生都是經過選學校中最優(yōu)秀的學生,這批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他們需要有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的自主探究,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中起到引導作用。因此,開發(fā)的校本教材本身要適合教學。

1.教材中問題的設計首先與現實生活、新興的科技成果等問題密切聯系,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實際用途,如果一個學生連自己為什么要學習都弄不清楚,那么他的學習行為肯定是被動的。

2.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思考的過程,所以每個題目都加入了對問題不同程度的解析,再通過分析得出程序,給學生參考,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么寫程序。

3.學生懂得了具體的解題思路,但是對于具體程序可能還是有難度的,所以對于一個程序中關鍵的代碼要給予注釋,加深學生對代碼的理解。

4.要真正在理解的基礎上應用,不要只簡單地學習語法、結構,而要吃透針對這些語法、結構的應用例子,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以有些問題最后給出思考,對問題做出一點改變,引發(fā)學生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習題的設計體現層次

學生學習知識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所以在習題的設計上也需要遵循由易到難,教材在每個小節(jié)上都設計了簡單的練習基礎知識的題目,題目都是由淺入深遞進,在每一章節(jié)后面設計了稍微有難度的程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