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

第1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

0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云計算技術、互聯網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為我國傳媒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多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媒體形式,是21世紀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多媒體藝術是建立在計算機等終端設備上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借助現代化數字技術,使畫面更加清晰,同時也給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了重要影響。

1 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1.1 增強視覺導向性

在多媒體藝術作品中,同樣的拍攝背景下,運動中拍攝的視覺形態(tài)要比靜止拍攝的視覺形態(tài)要好很多,因為運動狀態(tài)下拍攝的畫面具有很強的視覺導向性,往往能更加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比如,把主要的信息放置在整個畫面的中心,次要的信息沿著中心分布,或者根據信息的強弱進行呈現。同樣,在多媒體藝術中,動態(tài)圖片比靜態(tài)圖片呈現的視覺效果更好。[1]通常情況下,在視覺傳達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都會按照先靜后動、先整體后局部、先簡單后復雜的順序開展,等所有的靜態(tài)元素都布置完成以后,再進行動態(tài)元素的設計,保證整體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屬性,讓觀看者的視覺隨著畫面元素運動,從而增強實踐導向性。

1.2 強化觀者的感知與記憶

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對促進觀看者的感知和記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常情況下,視覺傳達設計者經常會把特殊性元素融入作品中,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增加觀者的感知力和記憶力。比如,在一個平面設計的過程中,如果對平面中的某一個畫面進行重復分布,并且加入一定的特殊處理方式,就會讓這個畫面在平面設計中的認知度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一個相對靜止的環(huán)境中,或者文字比較多的環(huán)境中,加入一定的動態(tài)元素,可以加深讀者的感知和記憶。[2]

1.3 增強視覺沖擊力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使得視覺傳達設計工作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通過視覺傳達技術把一些動態(tài)元素融入多媒體藝術的表達形式,把需要表達的畫面從二維空間轉變成三維運動空間,使得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動態(tài)元素更加生動形象,從而增加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

1.4 幫助觀者過濾信息

通過多媒體藝術表達形式能夠更好地突出視覺傳達設計的特點,通過畫面信息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變化,促進畫面重點信息的傳播,通過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把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中,從而把沒用的信息過濾掉,提高相關信息的傳播效率??茖W家通過相關的實驗證明,如果在一個畫面中,圖形和文字共同運動,視覺傳達效果就非常明顯。同時還能降低信息傳達的難度,把自己的意識融入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中,通過動態(tài)的視覺傳達,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從而把信息傳遞給觀看者。[3]

2 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

2.1 在信息設計重組中應用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

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資料的傳遞和設計有利于相關交流活動的開展和經驗的積累,其實信息的設計過程就是把原始的數據轉換成有效信息的過程。原始的數據、信息、材料是通過調查和研究得出的成果,也可以說是一種記錄信息的符號。所以,主要把原始的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和處理才能保證把原始信息轉變成可以交流的信息。信息產生以后,才有了社會交流活動的發(fā)展和經驗的積累,從而把相關的信息和資料進行相互轉換和傳遞,提高人類總結過往事物的經驗和智慧,把原始資料轉換成相關的信息也是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的目標。通過對信息的設計和重組,能保證視覺傳達發(fā)揮效果的主要基礎,所以把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要保證各個畫面中的信息都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處理,依托每個畫面信息之間的關系,通過層次清晰的組織形式,整合多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得視覺傳達設計更具科學性和邏輯性。[4]

2.2 交互設計環(huán)境中應用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

在交互設計環(huán)境中應用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不但能長時間保留信息,而且還能加深觀者對信息的理解。所以,把多媒體藝術形式的交互性融入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優(yōu)化視覺傳達設計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交互設計環(huán)境中應用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中,數據交互是基礎的交互,在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中,實現信息交互是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目的。同時,在交互設計環(huán)境中應用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要保證用戶對視覺傳達設計效果具有很強的可控性,從而保證用戶能在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充分體現多媒體的創(chuàng)新性。通過在交互設計環(huán)境中應用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能夠促進用戶和視覺傳達設計成果進行良好的交流,從而保證多媒體藝術形式更具靈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

2.3 在多元信息工具支持下應用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相關的信息工具越來越多,使得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在信息設計重組和交互設計環(huán)境中的應用,能夠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隨著我國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視覺傳達設計者在使用多元化信息工具中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首先,通過圖像信息工具,保證視覺傳達設計者設計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美感和多樣化,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圖像是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的主要交流工具,所以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過程中,不但要保證設計的圖像具有美化功能,還要具有較強的傳播功能,通過動態(tài)和靜態(tài)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多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其次,要加強利用文字符號的功能,文字是知識、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通過文字的顏色、字體、行間距等方式突出文字的層次感,對提高視覺傳達效果有重要作用。[5]

3 結語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多媒體產業(yè)發(fā)展非常迅速,同時對視覺傳達設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視覺傳達有不同的要求。本文通過多年的工作經驗,著重分析了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和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希望對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發(fā)展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 孟倩.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研究[J].民營科技,2016(06):248.

[2] 黃朝偉.關于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探討[J].藝術科技,2016(05):293.

[3] 程禹.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媒體藝術表現形式分析[J].美與時代(上),2016(05):103-104.

第2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關鍵詞】大眾流行文化;當代視覺藝術;全球性;信息

何為大眾流行文化?可否解釋為:是以社會為背景,經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文化,它是在充分的市場條件下,隨著文化進入工業(yè)生產和市場商品領域而產生的新的社會現象,是由于大眾傳媒和信息技術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機制而催生的新的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形式,是以城市大眾為主要對象的復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態(tài)。大眾流行文化即消費文化,以大眾消費作為流行基礎,以商業(yè)運行來制造流行事物,以傳媒為核心制造產生著流行符號的一個文化概念,它通過傳媒語言將個別的思路轉換為普遍的層面上來,它把流行當作是一種意義,使流行的過程成為其本質。

它充分尊重市場和商業(yè)規(guī)則,主動迎合不同受眾的興趣,從而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形式和內容取向。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模式,大眾流行文化借助于市場規(guī)則和現代科技,全方位的滲入了我們的社會生活,無論是從影視、廣告、互聯網、娛樂節(jié)目等文化產品的消費,還是到各種理念、趣味、形象等非物質文化的流行,大眾流行文化產業(yè)在帶來巨大財富和文化消費滿足的同時,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它無處不在的威力。

在這個時代中大眾流行文化隨著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之技術化、媒體化、娛樂化。商業(yè)化和消費化是大眾流行文化的最大特點。在大眾流行文化中人們的消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實物消費品轉向情感、夢想和欲望等精神方面的感官消費。作為一種感性文化,大眾流行文化的消費性是建立在大眾本能的直接需求上,而大眾無休止的消費欲望則成了大眾文化不斷發(fā)展的動力。

作為一種全球性文化風暴,大眾流行文化是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多樣化的表征。大眾流行文化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系統(tǒng)中一個相對晚出又個性鮮明的文化形態(tài),充滿生機與活力,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文化潮流。流行文化的發(fā)展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的一元主義文化發(fā)展模式,從制度上與觀念上確立了社會民眾的文化主體地位,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化進程,開創(chuàng)了文化回歸大眾的新紀元。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流行文化席卷當今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有目共睹的特殊文化景觀。

以視覺為主因的現代文化形態(tài)的大眾流行文化,實際上是現代傳播技術的直接產物和新興的主導的文化藝術樣式。其特點在于精確無誤地對世界進行影像記錄或是惟妙惟肖地創(chuàng)造一個影像世界,無論是忠實記錄或是重新創(chuàng)造,大眾流行文化都在借助現代傳播技術制造一個日常生活形象的完美世界。

大眾流行文化作為一種商業(yè)文化,必然遵守商業(yè)原則,這直接導致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物化。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文化的生產時,不得不將文化當作普通的商品,按照市場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作。于是,生產代替了創(chuàng)造,摹仿與復制代替了想象與靈感。保羅?瓦萊利說:“偉大的革新將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由于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復制技術對藝術品的欣賞、審美、傳播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消費和占有的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藝術品的性質特征以及原作界定的認識。

那何為當代視覺藝術?視覺藝術,是人類精英文化內涵和視覺藝術的自然結合所產生并為歷史所傳承的視覺呈現形式,滲透著歷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華,是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沉積,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大眾性、綜合性、互動性都是當代視覺藝術的特點。

當代視覺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是指本質上是以視覺目的為創(chuàng)作重點的作品,例如繪畫、攝影、版畫和電影。而牽涉到三維立體空間物件的作品,例如雕塑和建筑則稱為造型藝術。許多其他的藝術形式也會包含視覺藝術的成份,因此在定義上并不是非常嚴格。

現如今的社會,由于物質的極其豐富,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讀圖的年代。圖像在信息記錄與傳播中的作用正在逐漸地增大,例如,從文字記錄到圖像傳真,從靜態(tài)圖片到動態(tài)影片,從無聲影像到聲畫合成,從平面記錄到三維動畫呈現等各式各樣的媒介。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網絡的進一步普及,圖像記錄和傳播信息的途徑不斷增大,視覺符號在不知不覺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每天有大量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快速的傳遞到我們的面前,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方式和各種各樣可以接觸到藝術的平臺的出現,讓曾經與我們有一段距離的藝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們通過網絡就可以瀏覽世界各大藝術博物館,不像以往,除非很特意的了解和接觸,才能走進藝術。而如今,標志、廣告、卡通影像以及各種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用品紛紛涌入人們的生活。無論是行走在大街上,還是打開家中的電視機,隨時隨地都能獲得藝術方面的信息。藝術已經大眾化,平民化,商業(yè)化。手邊的絕大部省商品或者圖片都經過了藝術的雕琢。

大眾流行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大眾流行文化潛在地影響著人們各種觀念的構建,進而影響了當代視覺藝術。

大眾流行文化使視覺藝術的表現對象不斷地大眾化、平民化和商業(yè)化。架上繪畫、影視作品、街頭廣告或者時尚海報等東西,都是大眾流行文化展示的平臺。它們以一種最為快捷、直觀的方式提供給我們信息。甚至有一些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一些邊緣文化也可以不被落下,使大眾流行文化變得非常廣泛。大眾流行文化也是現代社會生活世俗化的產物,它不僅以商品經濟發(fā)展為基礎,而且直接構成一種商品經濟的活動形式。

再有,大眾流行文化使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逐漸地多元化、直觀化和模式化。

如今社會出現的媒體化生活和通俗藝術,它們對傳統(tǒng)的文化等級秩序和深度追求構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中國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文化元素,經典文化的失寵與對經典觀念的消解成為潮流。在高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籠罩下,經典藝術受流行文化影響,與高科技、時代風尚結合衍生出眾多的變種,經典美學的許多理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動搖,也加劇了表現形式的多元化。

當代視覺藝術以個性為特點,無論怎樣的表現形式,都是以多元的,甚至光怪陸離地姿態(tài)正式進入當代視覺藝術的視野,使我們逐漸弱化了對語言的依賴,讓我們的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直觀化的圖像世界中。而這些圖像無不在展示它的商業(yè)性和消費性。因為商業(yè)的目的,需要這些圖像發(fā)揮引領我們消費流行的功用,所以我們不難發(fā)現,我們的生活正悄悄的被這些商業(yè)圖片改變著。直接影響我們對生活的要求以及我們觀念的改變。讓我們的思想、心理和文化知識結構等都受到當下視覺藝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并逐步模式化。

結論:大眾流行文化使視覺藝術的傳播載體發(fā)生巨大地變化,更多地以現代大眾傳媒為基本載體,并且迅速的流行和發(fā)展。

大眾流行文化在整體上改變了傳統(tǒng)視覺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方式、接受模式和價值體系。與傳統(tǒng)的文化類型相比,大眾流行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大眾流行文化以現代大眾傳媒為基本載體,并且在大眾傳媒的操作體制中流行、擴展;另外,流行文化是一種消費性文化,呈現出娛樂性、時尚化和價值混合趨向。

當代視覺藝術與大眾傳媒在制造作品上有著一樣的架構,所以兩他們之間有著相互促進和統(tǒng)一的前提。當代視覺藝術與大眾傳媒統(tǒng)一的發(fā)展,不僅構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觀,而且實際上是流行文化的主導形式。當代視覺藝術的流行化轉型所產生的巨大商業(yè)價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擬的。流行視覺藝術成為流行文化的主導形式,有商業(yè)動機的驅動,而且充分表現了大眾流行文化的商品經濟屬性。

大眾流行文化時代的當代視覺藝術藝術,在表現對象不斷地大眾化、平民化和商業(yè)化。表現形式上多元化、直觀化。并且?guī)砹烁鼮樾迈r的傳播方式。

參考文獻:

[1]馬夢雅.新媒介對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影響[J].大眾文藝(理論),2009(18).

[2]唐驊.當代視覺藝術的文化品格[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3).

[3]劉軍輝.論流行文化對當代視覺藝術的影響[J].職業(yè)技術,2007(06).

[4]梁玉玲,王稼鈞.當代流行藝術與文化[J].文藝理論研究,1989(04).

第3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一)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特點

創(chuàng)新是藝術發(fā)展的源動力,也是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所依據的最重要的數字媒體手段。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對現代藝術尤其是視覺藝術帶來了深遠影響,創(chuàng)新成為現代視覺藝術最顯著的特點。借助數字媒體,視覺藝術工作者可以借鑒其他地區(qū)、行業(yè)成熟的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先進的創(chuàng)作工具、媒體和材料進行視覺藝術設計與創(chuàng)造。在現代數字技術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基礎上,新媒體藝術產生了。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也以“觀看”之道的創(chuàng)新為主要形式,加大了新視覺詞匯、表現手法的應用,從視覺傳播和視覺藝術消費的角度,賦予了視覺藝術更多的內涵,拓展了視覺藝術理論創(chuàng)新的視角,如在電影視覺藝術設計中,人們利用光效媒介對事物進行抽象、形式化的視覺展現,導致人們對視覺藝術的距離、角度、狀態(tài)習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不管視覺藝術如何創(chuàng)新,技術永遠是藝術的手段而非其本質,如何尋找并合理利用視覺藝術手法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始終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關鍵。這就要求視覺藝術工作者從視角對事物本質進行思考,用獨特的方式聯系藝術,推動藝術發(fā)展,賦予視覺藝術更多的功能性、藝術性、娛樂性。

(二)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傳播

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傳播以視覺傳播為主要形式。與其他傳播方式相比,這一全新的信息傳播手段更具表現力,其傳播的內容更加豐富、形象。視覺傳播的形式與內容是視覺藝術傳播的兩大要素。與傳統(tǒng)的視覺藝術傳播相比,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傳播帶有鮮明的傳播學專業(yè)屬性,其傳播內容和傳播效能也更加豐富。具體來說,數字環(huán)境下的視覺傳播以數字技術、數字設備等視覺新媒體為媒介,這是數字化作用的直接后果。視覺藝術傳播必須以具備新媒體“新”和“媒介”兩方面的特性,其承載和傳播媒介也必須更具動態(tài)性、開放性。與傳統(tǒng)的以靜態(tài)的視覺表現形式相比,動態(tài)的影像和裝置形式更新更快更強,以網絡計算機這一典型的數字媒體為例,視覺藝術工作者可以利用其進行綜合材料搜集、整合和處理,也可以利用專業(yè)的藝術設計軟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得視覺藝術設計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樣化。同樣,在數字媒體語境下,數字媒體也被人為地帶有更多的理性和藝術色彩,以數字科技、現代傳媒為表現形式,新媒體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傳播方式也更加多樣,更多的視覺藝術作品也因此被創(chuàng)造出來。

二、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方法

(一)加大視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力度

人們對視覺藝術的本能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是促使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的源動力。以前,人們在進行視覺藝術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圖像、文字等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作用,并以此為審美理念和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進行視覺藝術設計和展現。這就使得視覺藝術設計對圖象和文字產生嚴重的依賴,導致其出現表現手法僵硬、思路狹窄等短板。在數字媒體語境下,視覺藝術可以通過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實現互動式樣的遠程傳播、面對面的雙向傳播和直接交流,受眾的參與性和美感度都有所提升。同樣,以網絡媒介為支持,新媒體藝術可以為設計者和受眾交流、溝通搭建喬遼,使藝術設計更加貼近實際、回歸人性,也使得藝術設計可以在傳統(tǒng)與自然、時尚與流行之間更加靈活的轉變。此外,借助于數字媒體,視覺藝術的發(fā)展和消費速度都得以提高,這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文化藝術形式最顯著的特點。如借助于網絡媒介,更多的受眾可以接觸到形式多樣的視頻廣告,廣告內容既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受眾的參與也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使視覺藝術更受關注。

(二)用虛擬藝術促進圖象世界向視覺世界的轉變

在數字媒體語境下,圖象已經不再是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的主要形式,利用虛擬藝術促進視覺世界創(chuàng)新,成為視覺藝術設計新理念。其實,早在攝影技術誕生之后,人們對聲光影的運用在電影電視中已經有所體現,視覺藝術的效果也得以從黑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靜止到動態(tài)。在數字媒體語境下,視覺藝術視頻、圖象的清晰度、色彩、飽和度都不斷提高,視頻化的收視方式因其高度的傳播效應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并且,在數字視頻技術的推動下,產生了一種全新的視頻影像,那就是由電腦生成或合成的視覺高度逼真的虛擬影像。虛擬影像擯棄了對事物進行簡單復制與模仿的做法,更加關注意境世界的構建,更加關注人們在觀看被制造出來的技術手段時候的多維體驗和真切感受,3D視覺設計就是這一設計形象的代表。構建虛擬意境是虛擬藝術的核心,在利用數字技術構建虛擬意境時,設計者要充分發(fā)揮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力圖通過幻境世界與內心世界的溝通構建具有獨特時空性的意境空間和意境世界,以給受眾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

第4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關鍵詞:攝影技術;油畫創(chuàng)作;聯系與影響;創(chuàng)新發(fā)展 

 

現代光影成像技術的開發(fā),推動了攝影藝術的發(fā)展。運用各種生活素材為載體,傳達主體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動,是攝影藝術再現功能的泛化。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chuàng)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塑造靜態(tài)視覺形象,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 

攝影與繪畫同屬于藝術的范禱,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二者通過物質材料媒介,用形體構成、色調選配、和明暗對比等藝術手段從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實現平面視覺藝術的直觀表達,隨著現代攝影技術的不斷研發(fā),攝影藝術的完美寫實再現功能,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深化了繪畫藝術特別是油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本文結合攝影與油畫藝術的聯系特點,闡述了攝影技術對油畫創(chuàng)作的關系。 

一、攝影技術與當前油畫藝術的聯系: 

1具有相通的審美特征 

在藝術形態(tài)的分類中,攝影藝術和油畫藝術既都是視覺空間藝術的類別;又同屬于再現性造型藝術的范疇。二者在藝術特征上同樣具有造型性、視覺性、空間性、靜止性、瞬間性特點。 

2具有協調的視覺空間 

攝影和油畫本來都屬于平面造型表現,借助光影、色調、線條和構圖的變化效應,通過平面描繪形式,熔鑄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靈感,表現物象的空間立體感。 

3具有瞬間的生活表現 

攝影和油畫藝術表現,都需要針對生活中的典型素材進行瞬間捕捉,把要表現的內容,選擇一定的空間,用物化手段凝定下來,構成具有完美精神風貌和本質意義的藝術形象。 

4具有統(tǒng)一的物象并列 

作為平面造型藝術,攝影和繪畫都可以把彼此交錯的物象、形態(tài)和景象,通過造型、色彩、構圖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觀并列地展現出來,構成和諧統(tǒng)一的完美整體。 

二、攝影技術對當前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的影響 

攝影和繪畫藝術的發(fā)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創(chuàng)作手段去實現,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態(tài),油畫創(chuàng)作就是藝術家運用油畫材料,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綜合體現的藝術形式,攝影技術的發(fā)展,豐富了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質感、光感與空間等造型因素。 

1攝影技術的運用,減縮了寫生手段的繁雜化 

油畫藝術的審美再現,首先取決于創(chuàng)作者運用寫生手段,對所要表現的物象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取舍,把其形象依照嚴謹的構圖方式初步表現在草稿上,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刻畫描繪。而現代攝影技術快捷的再現功能,為油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相當寫實的物象造型資料,省略了相當多的寫實活動。相對來說,攝影技術的運用減少了油畫創(chuàng)作寫生過程帶來的麻煩。 

2攝影技術的運用,促進了繪畫材料的廣泛化 

材料是藝術家內心表達的媒介,是視覺傳達的載體。攝影和繪畫所使用的物質媒介材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攝影藝術是科技文明的產物,而油畫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畫顏料、畫筆和畫布畫質等材料。攝影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應用于圖像藝術。同時也為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材料的開發(fā)及綜合運用,提供了無限的發(fā)展空間,油畫材料也由傳統(tǒng)的布、紙、木、石、顏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屬、纖維以及任意的現成物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繪畫制作條件和工具材料逐漸廣泛化。

三、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表現形式和創(chuàng)作觀念上的影響 

油畫是繪畫藝術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油畫創(chuàng)作是綜合多種線條、色彩和形體等藝術造型因素,通過造型、設色和構圖等藝術手段,在平面基礎上塑造靜態(tài)視覺形象,以表達作者審美感受的藝術加工形式創(chuàng)造過程。攝影技術對油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影響如下: 

第5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論文摘要】:藝術家在追求視覺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后而進入藝術的表現和多樣手法的樣式體現,這些"樣式"特質不僅此在"瞬間"的視覺停留,更是文化的特征創(chuàng)造和再現更新的視覺精神意義。

對藝術家來說,視覺不僅是通過人的眼睛來確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認識活動,也是努力尋找視覺語言形式,表達造型元素的藝術多樣手法的體現。視覺藝術語言的表現形態(tài)在文章主要研究架上繪畫及架上雕塑作品中,由造型元素結構的結合表現組成不同的表現形態(tài),在完成造型表現上,點、線、體面及黑、白、灰、色彩這些基本元素,呈現表現形式的結構及藝術形式和形象。把作品中的式樣和形體、位置來構結一種形式——題材內容的確立,構圖創(chuàng)意表現,色彩筆觸變化,技法材料風格的運用,出現有文化特質的藝術表現形態(tài)。

一、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形態(tài)及文化思想語言表現

魏晉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率先提出了“氣韻生動”的古代繪畫標準,“六法之難,氣韻為最,意居筆先”不論運用那種形式和手法,畫面要“如音棲弦,如煙成靄”,這一時期的藝術美學理論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文化特質不僅在給畫、書法等視覺藝術上得到反映,同時影響了設計裝飾圖案上。

中國兩漢時期,符合天地、陰陽、儒家禮教的“和”與建筑、環(huán)境、設計為人要求的“適”為這個時代的文化核心。壁畫雕塑之風空前興盛,上至宮廷建筑,下至縣府、學校祠廟都有壁畫或雕塑。漢代藝術的表現形態(tài)特征之一,就是把對上天神界的想象與地下現實生活的內容結合于一個畫面之中。漢代歷史較長,地域較比秦朝廣闊,其作品思想內涵,藝術氣質見長表現形態(tài)和文化特質成為我國歷史上藝術的轉型期,在雕塑作品《馬踏匈奴》(長1.9米,高1.68米)作品里,一匹氣宇軒昂的戰(zhàn)馬和被踏在馬蹄下的匈奴武士,塑造了兩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典型形象:戰(zhàn)馬肥碩矯健,昂首屹立,戰(zhàn)敗的匈奴武士手持弓箭蜷曲于馬下,作掙扎狀?!榜R踏匈奴”運用了象征性的藝術手法,由這種手法而看到的視覺藝術表現形態(tài)和文化特質結構關系透露出了典型的東方寫“意”寫“韻”特征。

前面提到的“氣韻生動”是出自東晉畫家顧愷之對繪畫文化特質的見地,顧愷之作為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畫作留名和畫論皆為后人推崇的畫家,根據三國曹植名篇創(chuàng)作《洛神賦圖》被后人評為“緊勁聯綿,循環(huán)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筆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畫鑒》)有此可見書法藝術的“動”之美在畫中的體現。在

畫面結構上,長卷式構圖分為三部分:第一段描繪曹植在洛水邊忽見洛神出現;第二段描繪曹植與洛神互訴愛慕衷情;第三段描繪這對戀人在辭別后又相偕共乘般車歸去。全圖以山巒、溪流、林木為背景貫穿首尾與故事的時間進程與畫面結構流程一種表現形態(tài)關系。唐代畫家王昌齡在“寫意山水園”中提出“意境”一詞,不僅給當時的繪畫又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質,同樣也影響到了當時的園林景觀環(huán)境藝術設計。“意境”是不僅經過藝術想象,而且通過藝術典型手段去反映事物本質,是“張于意而施于心”,這與更早年間先秦時代的“文質兼?zhèn)洹?孔子)有一種很深的哲學淵源和文化特征聯系。

二、西方視覺藝術形式和文化特質的表現比較

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人提出了關于世界萬物是由“數”為本原的思想,使西方人的宇宙觀踏上了完全有別于東方的道路。這時候,直接繼承了古埃及傳統(tǒng)和希臘繪畫,開始出現新的創(chuàng)造?!冻稣鞯膽?zhàn)士》是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500年的希臘瓶畫,圖中是以青年武士正在披掛準備出征,他的父母站在兩旁協助和叮囑他。這幅畫的表現形態(tài)主要是來自嚴格遵循埃及式手法規(guī)則來描繪的:一個人物的外形都是完整的,互相之間沒有交叉,無論什么動態(tài),人們頭部總是側面的。畫中的“盾”將不是我們視覺中可能出現的圓形樣子。而是從側面看上去倚在墻上。

畫家弗爾美一生只畫了十幾張油畫,畫面人物少,器物簡單,視覺藝術表現形態(tài)常有一個由簡到繁,由繁到簡的過程。弗爾美在這一點上顯示了獨到的修養(yǎng)和技巧。他們代表作《廚婦》刻畫了天光自然流瀉照在人物身上。調子變化微妙,親切動人,用銀色的冷光表現畫面的透明感。物象上泛起一種珍珠般的光彩,女廚工的黃色上衣和蘭色圍裙鮮明對比,墻壁處竹籃偏黃色構成一面黃色主調,襯托沉著鮮明的藍色在對應中構成統(tǒng)一。陶罐、牛奶、粗毛料衣服形體單純卻質感很強與人體體態(tài)健壯,神態(tài)和順,創(chuàng)造了一處平和、寧靜的崇高審美趣味。

古希臘時期,為了培養(yǎng)公民一種特殊教育,因為沒有戰(zhàn)爭機器、全憑肉搏,塑體格最好的持久斗志者是人們的普遍理想。在當時人眼中,理想的人不是心靈敏慧,而是血統(tǒng)好、發(fā)育好、比例勻稱、身手嬌捷。受其藝術精神影響,作品《大衛(wèi)》表現了少年大衛(wèi)在一次抵侵外敵人戰(zhàn)斗送飯上前線并參加戰(zhàn)斗中的勇敢,刻畫了大衛(wèi)投石殺敵的一瞬間;大衛(wèi)左手上舉,握住搭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側,怒目裂眺地直視前方,處于迎接戰(zhàn)斗的狀態(tài)。

法國年史記載:十四世紀戰(zhàn)爭中加萊城被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軍隊包圍,全城在饑餓和困乏下被迫準備向英王求和。但驕橫的勝利者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這個城市派出六個最有聲望的市民,身穿麻衣,頸上套著繩索,去英國軍營交獻城門的鑰匙,這是一個一去不復返的使命。羅丹根據這一史實,決定用六個人組成群像雕塑。六個形象各自獨立地布列著,使觀者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每個人物的完整面貌:為首的長胡子嚴肅老人深沉悲痛的目光凝視地面,默默赴難;在他身邊是一個雙手拿城市鑰匙的中年男子,昂起頭,緊閉著嘴,露出堅毅執(zhí)著的神色;另一個雙手抱頭,似乎在恐怖和絕望之下,第四個人對別人的猶豫感到煩,第五具是明智的,對別人充滿嶼和憐憫,他伸開兩臂,好象邀伙伴前去。第六個人一只手神奇地牽起來,一個最嚴重的生死問題落在這只伸起的手里,他被問題所壓倒,頭低垂肩,眼睛看地,目光似乎落在一個無底的深淵。雕塑用的是推泥寫實手法表現視覺形態(tài)關系,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完成了這一宏觀巨作。

現代派雕塑作品《雙重階梯》坐落在洛杉機阿爾科廣場,這件雕塑由美國著名雕塑家赫伯特·拜爾設計。雕塑的四周環(huán)境都是單一造型的立方體大樓,整齊排列的窗格給人單調而重復?!峨p重階梯》的運動弧線和鮮明的色彩打破了這個空間的沉寂。作品利用長立方體及兩個垂直軸心的對稱式、等距離階梯式旋轉合并在頂部的造型。并把雕塑后面的大樓也作為造型元素使用,使建筑造型進行又一次更深層次的延伸,解決了重于實用的建筑無法表現的造型,并對城市環(huán)境中人的焦慮、煩躁、心理沖突等精神壓力的緩解和調適作用。

三、結語

在人類歷史文明長河中,東、西方文化共同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人類文明史,在創(chuàng)造模式和對視覺藝術形態(tài)表現上又有許多不同手法和形式。所有的藝術家追求視覺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后而進入藝術的表現形態(tài)當中,為了實現完成這一任務積極也接近由藝術手段表現出現的形態(tài)體現的文化特質,這些特質不僅僅只限于在畫布上完成,而是去如何表現整個藝術家心中全部恢弘的視覺元素中的精神意義。

參考文獻

第6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關鍵詞:大眾流行文化;當代視覺藝術;關系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281-01

一、大眾流行文化

20世紀以來,隨著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的飛速發(fā)展,大眾流行文化以成為世界的普遍現象。那什么叫大眾流行文化呢?大眾流行文化,它是一個相對來說非常寬泛的概念,它也可以叫為消費文化,商業(yè)文化,是以大眾消費為流行基礎的,是以商業(yè)性為目的的,以傳媒為核心制造產生流行符號的一個文化概念。它通常是把流行當作一種意義。大眾流行文化會隨著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形式也將會不斷的延伸。

大眾流行文化本身具有很強的特定性:時間性(20世紀以來的流行文化);大眾性(一種麻木的集體意識在里面);商業(yè)性(流行文化的產生本身就具有經濟因素在里面);世俗性(米蘭·昆德拉將這種流行稱之為“媚俗”);娛樂性(如選秀節(jié)目,征婚交友節(jié)目等都帶有很強的娛樂大眾的心理)。

大眾流行文化所產生的意義:大眾流行文化是自由和民主的產物,是大眾追求文化自由和文化民主的結果;它正在慢慢的改變人們原有感知覺和審美趣味。

二、當代視覺藝術

當代視覺藝術的界定相對來說是比較復雜的。視覺,視覺性,視覺藝術毋庸置疑成為了當下最引人注目的焦點。隨著社會不斷的改進,發(fā)展,視覺藝術也在不停的發(fā)生著變動(視覺藝術的產生,它也打破了“精英藝術”,“高雅藝術”為主流的局面,它將這種范圍逐漸擴展到了“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圖像”上,從而在藝術史學上也不再局限于本學科的研究,而是吸收了各個其相關學科的研究)。那么,當代視覺藝術我們該怎么去界定呢?它又為何興起呢?當代視覺藝術:“當代+視覺藝術”這兩個術語組成的。首先,視覺藝術,出現于機械復制時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變革,當時歐洲一些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出現了攝影,廣告等;圖像制作,復制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傳播媒介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視覺傳達感受)。而當代藝術是以現代主義藝術與后現代主義藝術(波普藝術)為分界線的,因此,當代視覺藝術應該就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的視覺藝術,它主要涵蓋了新型的科學技術,材料(如計算機,網絡傳媒,信息傳媒,數字化媒體等)。

三、大眾流行文化與當代視覺藝術之間的關系

1.大眾流行文化使當代視覺藝術的表現對象在不斷的擴展,也更為大眾化,世俗化,商業(yè)化(這其中原因也包括:視覺藝術本身也是生產力技術不斷改進所帶來的一個產物;審美標準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由原先的美學——現在的丑學轉變)。

2.大眾流行文化使當代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逐漸的多元化,直觀化,模式化。20世紀以來,隨著文化范式的大幅調整,出現了現代人的媒體化生活和通俗藝術,它們對傳統(tǒng)文化構成了巨大消解,全球化的浪潮,也讓流行文化在國與國之間,市與市之間相互滲透,變得多元化,模式化。

3.大眾流行文化同樣也使當代視覺藝術的傳播載體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在現有的傳播載體的操作體制中迅速的流行,擴展。

我們以大眾流行文化中的廣告為例。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出現的LED顯示屏上打的廣告,它是數字化媒體的產物之一,也是如今典型的一種當代視覺藝術傳達,它最初從發(fā)達國家傳入,它由原先單一的形式,加入科學技術之后變成了現金的多元化形式,它已日趨成為商業(yè)城市的標志,也日趨成為城市夜景的象征,是流行文化中較常見的一種。

同樣,當代視覺藝術的出現也深化了其大眾流行文化內在本質的深度。

1.視覺藝術本身就具有符號性,而當視覺藝術與現在的科技媒體高度融合的時候,這種符號形式就愈加突顯,并活躍在其大眾流行文化之中。

2.視覺藝術的圖像學,在這個科技媒體的年代也被廣泛的流行,傳播,并深深的滲入到了大眾流行文化之中。

我們以漫畫,插畫為例,在這個“圖像時代”漫畫已經成為了大眾流行文化之一,較為著名的日本漫畫就涵蓋其中?,F在漫畫已不在是以一種單一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

從20世紀之前的“精英藝術”,“高雅藝術”到20世紀后的“低俗藝術”,“通俗藝術”,“流行藝術”等,藝術本身就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而繼之后的視覺藝術到當代視覺藝術,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當代視覺藝術與眾流行文化這種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關系,又將是可持續(xù)的嗎?我們又應該用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去看待它們之間的融合,發(fā)展,變化?我想,這些應該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去理解的,去探究的。

第7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在世界藝術高等教育方面,日本僅有的五所國立藝術大學中,有四所開設了漆藝系科或課程。韓國有二十六所大學開設漆藝術課程,師生人數逾三千人之眾,居全世界之首。法國素有現代漆藝術西方中心的美譽,僅大巴黎地區(qū),就有三所藝術院校開設漆藝術課程。國內具有漆藝術專業(yè)科系的有清華美院和南藝,而開設漆畫課程的則不下數十所院校。隨著與國外藝術交流的日趨活躍,隨著對現代視覺藝術綜合材技運用的基本趨勢的理解,全國藝術院校中開展“現代立體漆藝術”研究、創(chuàng)作、交流,將是下一個熱點。

江西省的漆畫創(chuàng)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為現代中國漆畫的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涌現了陳圣謀等一批著名的漆畫大師。近來,江西科技師范學院藝術設計系,在南京藝術學院的具體協助下,在江西省內首次正式開展了對“現代立體漆藝術”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我有幸作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者,參與了這次活動,創(chuàng)作了一批立體漆藝術品。在整個創(chuàng)作與研究過程中,我進一步解讀了有關漆藝術自身規(guī)律的某些訊息,掌握了一些過去漆畫創(chuàng)作中不能表現的特殊技術,也對如何將古老傳統(tǒng)的材質技法運用在具有現代造型意識、反映較前衛(wèi)新潮的當代立體漆藝術表現中,逐漸有了一些切實的理解。

筆者在五件立體漆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由南藝的王琥教授技術指導,結合自己對立體造型的理解和傳統(tǒng)漆工藝(特別是首次接觸天然漆材料和相對系統(tǒng)的漆工藝技法)的掌握,采取了較為大膽新穎的表現形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特點,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這組作品中,既有較為傳統(tǒng)方式的器物造型作品,也有較為前衛(wèi)的裝置性立體作品。作品基本都運用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現代日韓樣式和傳統(tǒng)中國夾苧技胎骨技術,而且基本使用了純天然的中國大漆系列涂料(生漆、透明漆、黑紅推光漆等),使所掌握的漆工藝不但更符合國際漆藝界規(guī)范化的要求,而且便于今后開展深入研究和課程需要。

五件作品具體是:1、名稱:《廟堂之座》;規(guī)格:高200cm,寬100cm,胎骨:木,有機玻璃、金屬管、釘;涂料及輔料:天然大漆、骨料、金屬粉、箔等。2、名稱:《凝固的光彩》;規(guī)格:高40cm,長約70cm;胎骨:本質層板;涂料及輔料:天然大漆和化學漆,瑩光棒等。3、名稱:《人形的塑像》;規(guī)格:高80cm,寬60cm:胎骨:泡沫塑料/夾苧;涂料及輔料:天然紅推光大漆。4、名稱:《幾何狀構成》;規(guī)格:總高150cm,寬約40cm;胎骨:泡沫塑料/夾苧,有機玻璃管、金屬底座:涂料及輔料:天然漆及化學漆、骨料、金屬箔等。5、名稱:《高腰花插》;規(guī)格:高50cm,直徑35cm;胎骨:泡沫塑料/夾苧:涂料及輔料:天然大漆、骨料,金屬箔等。

2003年夏,我和江西另一位同事獲得了由中國美協舉辦的“中國高校藝術院系‘新視野’現代漆藝術展”的提名。這次創(chuàng)作不但促進了我們自身對傳統(tǒng)漆工藝的了解,而且使我對以現代視覺美術的理念來表現漆藝術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品種,有了很大的興趣與信心。通過親身經歷創(chuàng)意到制作的全過程,我自然感觸良多。總結起來,我對現代立體漆藝術形成了如下新的體會。百事通

現代立體漆藝術,說到底有三個根本的屬性:現代的視覺藝術表現理念,立體形式的藝術表現空間,漆材技的藝術表現手段。

現代視覺藝術,經百余年的急劇演化,形成了日前個性化、多元化、綜合材技表現為基本特征的主流趨勢。現代審美強調以人文意識最本質的內涵為尺度,去審視一切個人、群體、民族的美感形式,尋找到獨特的切入角度?,F代視覺藝術,既具有不斷創(chuàng)新變化的承傳歷史遺存的使命,也具有遵循事物規(guī)律、吸納所有文明養(yǎng)分的發(fā)展使命?,F代立體漆藝術,為我們重新找到既代表我們民族固有審美取向、固有造美方式,又為現代世界美術綜合材技表現的一種視覺藝術形式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它的材質、技術、型制,足以承載任何全新的或傳統(tǒng)的、私我的或群體的美感表達和解讀內容。

立體形式的藝術表現空間,使古老的漆藝術不但擺脫了依附于器物實用性的裝飾功能的局限性,而且使漆藝術的造美空間急劇擴大??v觀現代立體漆藝術品,由于三維式樣的展現,使得漆工藝的造物技能更充分地凸現出來,并且以令人眩目的型制空間張力和材質肌理獨有魅力使其他任何材技的立體藝術品為之遜色。立體漆藝術品能應運而生,恰巧迎合了人們在現代社會繁雜特殊而細致入微的各種審美造美的載體需求。在立體的形式中,以漆媒材為結合點,無論是實用器物還是純觀賞品,無論是金屬、骨料、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都能和諧地融合相處,構筑成具有輻射性的視覺藝術品。這既是藝術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每一個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勇于承傳歷史的藝術家的必然選擇。

第8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關鍵詞:視覺藝術 單一思維 系統(tǒng)化 創(chuàng)新性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用圖像模擬和創(chuàng)造自然世界,今天視覺藝術已經成為人們傳達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統(tǒng),是人文科學的新領域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代文化理論更稱之為“圖像的轉換”。忽略了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有機整體必然造成文化的斷層。到目前為止,對視覺藝術并沒有一個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釋,一般是指人們將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進行有意識的描繪,完成某種功用,賦予藝術作品一種文化內涵,并通過不同的載體傳播與交流思想。視覺藝術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繪畫、影視、雕塑、服裝、廣告、攝影、動漫、建筑、多媒體藝術等。視覺藝術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的專業(yè)教育組成部分。視覺藝術研究方法直接決定著其教育的科學性。本文將分析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單一思維模式

我國早期的視覺藝術是在一個與外界相對隔離的半封閉環(huán)境中形成的,帶有農耕經濟特征和血緣宗法制度,是儒、釋、道等不同文化形態(tài)相互融合的自發(fā)性獨立文化體系。今天我國的視覺藝術產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fā)展異常繁榮,視覺藝術研究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其中還包括基礎文化藝術設施的建設,如藝術博物館、大學視覺藝術的學科建設),這既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難以推動文化藝術的整體健康發(fā)展。

例如,目前我國的繪畫藝術研究就是一種典型的單一思維。由于我國的繪畫藝術擁有傳承數千載的歷史背景并有人數眾多的從業(yè)者,這造就了許多單一范圍內(中國)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違背了藝術的多樣發(fā)展規(guī)律。學校的繪畫教育甚至還停留在簡單的基礎訓練和理論研究中,特別是我國油畫的百年發(fā)展史,在缺乏對“真實”的學習和“文化斷層”雙重因素影響下,其功能性正逐漸喪失。

2.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缺乏系統(tǒng)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視覺藝術研究亟待與世界接軌。盡管有更多機會學習西方視覺藝術的先進經驗,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簡單,不是拿來直接抄襲就是東拼西湊。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對視覺藝術學科間的比較研究中缺乏應有的聯系,沒有融會貫通,沒有系統(tǒng)了解中西方視覺藝術及各種流派的變化,忽視系統(tǒng)的美學知識理論指導,而進行盲目的實踐。長此以往,研究逐漸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和民族特點。

通過對我們本民族的視覺藝術與國外視覺藝術的研究可以發(fā)現,由于地域、民俗和的差別,在傳統(tǒng)視覺藝術上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缺乏系統(tǒng)化也表現在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專著貧乏,難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導借鑒作用。系統(tǒng)化研究就需要理順視覺藝術發(fā)展的脈絡,細致入微地從視覺藝術的繪畫、圖案、包裝、招貼等方面比較研究中外在傳統(tǒng)視覺藝術方面的不同之處,提高研究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

3.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需要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法

視覺藝術的發(fā)展源自于人類無限的創(chuàng)造活力。長期的單一思維和缺乏系統(tǒng)化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阻礙了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束縛了想象力的培養(yǎng),其中包括創(chuàng)新性的思辯能力。因為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來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對課題的系統(tǒng)把握,有了豐富知識的指引,才能創(chuàng)新樣式,保持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藝術發(fā)展方向。比如基礎教育中強化構成藝術中的形式語言,而形式語言的圖像符號就需要學生作為創(chuàng)新點展開無限想象的空間。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應當成為今后的首要教學目的。

二、我國視覺藝術研究誤區(qū)及解決策略

視覺藝術的繁榮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學程度從根本上又決定了視覺藝術的發(fā)展方向。我國薄弱的藝術教育力量和視覺藝術的歷史經驗無法適應視覺藝術研究發(fā)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預也違背了市場規(guī)律。要解決思維單一化,前提是加強視覺藝術的基礎教育,重視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文化地位,特別要排除行政思維等非專業(yè)性干預。

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中從根本上缺少跨學科、系統(tǒng)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國繪畫藝術加速彌補文化斷層的基礎上,設計似乎也開始逐漸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體系,這主要得益于國際商業(yè)交流的頻繁,促進了跨學科、系統(tǒng)化的進程。但視覺藝術設計較繪畫似乎更加忽視自身藝術史的研究,對國外藝術史也存在斷章取義,這必將使我國的視覺設計發(fā)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研究傳統(tǒng)圖案在包裝上的應用,思維不能僅限于傳統(tǒng)圖案,若將當代文化內涵和中外傳統(tǒng)圖案設計元素聯系起來,發(fā)現共同點,去掉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因素,效果會更好。不同設計能夠體現不同國度的風俗變化,擴展品牌的國際聲譽,視覺設計更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系統(tǒng)化提示我們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功能性、裝飾性,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藝術形式中尋找裝飾語言。要很好地運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現形式運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協調整合成為一個完善的創(chuàng)意。因為形式要素中點、線、面的運用一定是相通的。當然,由于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也要相應變化,要考慮地域、風俗習慣、民族性、等各種條件,并且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使之融會貫通,更加系統(tǒng)化,成為雅俗共賞的設計樣式。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創(chuàng)新性、國際性的大品牌產品,為產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創(chuàng)新性依賴于完善的創(chuàng)作思路,而提升創(chuàng)新性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創(chuàng)作者的潛力。這也迫使我們的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進入這一良性循環(huán)軌道。

結語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國當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維方法誤區(qū),從視覺藝術的圖案、包裝等應用方面及繪畫藝術實例,比較分析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方面的不足,從中找到今后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研究時避免單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將知識整合,汲取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視覺藝術作品;學習國外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性方法,在借鑒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創(chuàng)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學科,互相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推動我國視覺藝術走積極健康的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伯尼斯?馬丁.當代社會與文化藝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第9篇: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范文

論文關鍵詞:視覺藝術 單一思維 系統(tǒng)化 創(chuàng)新性

論文摘要:文章明確了視覺藝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重點探討了我國視覺藝術研究的現狀,即思維單一化,缺乏系統(tǒng)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今后研究者要在分析我國視覺藝術環(huán)境形成因素的基礎上(受不同歷史、政治、宗教、風俗等因素的影響),融會中外優(yōu)秀的視覺藝術經驗,才能避免研究方法的誤區(qū),使我國今后的視覺藝術教育健康繁榮地發(fā)展。

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用圖像模擬和創(chuàng)造自然世界,今天視覺藝術已經成為人們傳達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統(tǒng),是人文科學的新領域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代文化理論更稱之為“圖像的轉換”。忽略了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有機整體必然造成文化的斷層。到目前為止,對視覺藝術并沒有一個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釋,一般是指人們將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進行有意識的描繪,完成某種功用,賦予藝術作品一種文化內涵,并通過不同的載體傳播與交流思想。視覺藝術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大類:繪畫、影視、雕塑、服裝、廣告、攝影、動漫、建筑、多媒體藝術等。視覺藝術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的專業(yè)教育組成部分。視覺藝術研究方法直接決定著其教育的科學性。本文將分析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一、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存在單一思維模式

我國早期的視覺藝術是在一個與外界相對隔離的半封閉環(huán)境中形成的,帶有農耕經濟特征和血緣宗法制度,是儒、釋、道等不同文化形態(tài)相互融合的自發(fā)性獨立文化體系。今天我國的視覺藝術產品隨著經濟形勢的發(fā)展異常繁榮,視覺藝術研究卻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其中還包括基礎文化藝術設施的建設,如藝術博物館、大學視覺藝術的學科建設),這既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難以推動文化藝術的整體健康發(fā)展。

例如,目前我國的繪畫藝術研究就是一種典型的單一思維。由于我國的繪畫藝術擁有傳承數千載的歷史背景并有人數眾多的從業(yè)者,這造就了許多單一范圍內(中國)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違背了藝術的多樣發(fā)展規(guī)律。學校的繪畫教育甚至還停留在簡單的基礎訓練和理論研究中,特別是我國油畫的百年發(fā)展史,在缺乏對“真實”的學習和“文化斷層”雙重因素影響下,其功能性正逐漸喪失。

2.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缺乏系統(tǒng)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視覺藝術研究亟待與世界接軌。盡管有更多機會學習西方視覺藝術的先進經驗,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簡單,不是拿來直接抄襲就是東拼西湊。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對視覺藝術學科間的比較研究中缺乏應有的聯系,沒有融會貫通,沒有系統(tǒng)了解中西方視覺藝術及各種流派的變化,忽視系統(tǒng)的美學知識理論指導,而進行盲目的實踐。長此以往,研究逐漸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和民族特點。

通過對我們本民族的視覺藝術與國外視覺藝術的研究可以發(fā)現,由于地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別,在傳統(tǒng)視覺藝術上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缺乏系統(tǒng)化也表現在我國視覺藝術研究專著貧乏,難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導借鑒作用。系統(tǒng)化研究就需要理順視覺藝術發(fā)展的脈絡,細致入微地從視覺藝術的繪畫、圖案、包裝、招貼等方面比較研究中外在傳統(tǒng)視覺藝術方面的不同之處,提高研究者的創(chuàng)作能力。

3.我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需要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法

視覺藝術的發(fā)展源自于人類無限的創(chuàng)造活力。長期的單一思維和缺乏系統(tǒng)化的研究方法從根本上阻礙了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束縛了想象力的培養(yǎng),其中包括創(chuàng)新性的思辯能力。因為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來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對課題的系統(tǒng)把握,有了豐富知識的指引,才能創(chuàng)新樣式,保持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藝術發(fā)展方向。比如基礎教育中強化構成藝術中的形式語言,而形式語言的圖像符號就需要學生作為創(chuàng)新點展開無限想象的空間。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應當成為今后的首要教學目的。 轉貼于

二、我國視覺藝術研究誤區(qū)及解決策略

視覺藝術的繁榮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學程度從根本上又決定了視覺藝術的發(fā)展方向。我國薄弱的藝術教育力量和視覺藝術的歷史經驗無法適應視覺藝術研究發(fā)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預也違背了市場規(guī)律。要解決思維單一化,前提是加強視覺藝術的基礎教育,重視視覺藝術發(fā)展的文化地位,特別要排除行政思維等非專業(yè)性干預。

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中從根本上缺少跨學科、系統(tǒng)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國繪畫藝術加速彌補文化斷層的基礎上,設計似乎也開始逐漸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體系,這主要得益于國際商業(yè)交流的頻繁,促進了跨學科、系統(tǒng)化的進程。但視覺藝術設計較繪畫似乎更加忽視自身藝術史的研究,對國外藝術史也存在斷章取義,這必將使我國的視覺設計發(fā)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研究傳統(tǒng)圖案在包裝上的應用,思維不能僅限于傳統(tǒng)圖案,若將當代文化內涵和中外傳統(tǒng)圖案設計元素聯系起來,發(fā)現共同點,去掉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因素,效果會更好。不同設計能夠體現不同國度的風俗變化,擴展品牌的國際聲譽,視覺設計更能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系統(tǒng)化提示我們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功能性、裝飾性,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藝術形式中尋找裝飾語言。要很好地運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現形式運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協調整合成為一個完善的創(chuàng)意。因為形式要素中點、線、面的運用一定是相通的。當然,由于時代的不同,藝術風格也要相應變化,要考慮地域、風俗習慣、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各種條件,并且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使之融會貫通,更加系統(tǒng)化,成為雅俗共賞的設計樣式。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創(chuàng)新性、國際性的大品牌產品,為產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創(chuàng)新性依賴于完善的創(chuàng)作思路,而提升創(chuàng)新性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創(chuàng)作者的潛力。這也迫使我們的視覺藝術教育研究進入這一良性循環(huán)軌道。

結語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國當下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維方法誤區(qū),從視覺藝術的圖案、包裝等應用方面及繪畫藝術實例,比較分析我國在視覺藝術研究方面的不足,從中找到今后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研究時避免單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將知識整合,汲取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視覺藝術作品;學習國外的視覺藝術創(chuàng)新性方法,在借鑒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創(chuàng)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學科,互相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推動我國視覺藝術走積極健康的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