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

第1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一、充分認識Warming-up的作用

首先,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中Warming-up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認知水平、情感需要,找準切入點,鼓勵他們主動參與。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把語言當作交際工具來運用,讓學生通過體驗和實驗的過程學習語言,培養(yǎng)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相關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

其次,Warming-up既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學生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既是語言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有利于融洽師生關系,激活課堂氛圍;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集體合作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激發(fā)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新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

再之,Warming-up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對于不容易口頭表達的話題或圖片,教師不妨主張學生課前互相討論,把想表達的意思筆頭寫下來,這樣課堂上師生交流就容易得多。例如,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中的Warming-up部分,目的是通過三幅圖片了解哪些動物正瀕臨滅絕和導致它們?yōu)l臨滅絕的原因;認識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討保護瀕臨滅絕動物的措施和建議。做這部分之前,教師可事先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世界瀕臨滅絕動物的一些情況,如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分布范圍、生存現狀及造成這些動物瀕臨滅絕的原因。然后,討論應怎樣保護瀕臨滅絕動物,最后讓他們把討論結果寫在練習本上。這樣做,不僅拓寬了他們學習英語的渠道,而且培養(yǎng)了書面表達能力。

二、采用多種活動途徑,面向全體學生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所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然后根據每個單元Warming-up話題的不同,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話動練習,如師生討論、小組討論、個人活動、辯論等,使課堂氣氛更加民主和諧、輕松愉快。例如,在處理Unit3 Going Places可以采用以下步驟:

1.展示有關hiking和rafting的圖片導入主題,引導學生討論與旅游有關的話題,如means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manners等。在討論四幅圖片時,教師可以拓展有關背景知識,鼓勵學生說出更多有關旅游安全、社會公德等注意事項。

2、啟發(fā)學生探討旅游方式,教師可以使用brainstorming形式,激發(fā)學生盡可能多地考慮各種因素,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理性地選擇出游方式。

3、制作一份調查表,進行現場調查,了解學生對旅游方式的選擇。調查表可以這樣設計:

此份調查表可以是個人活動,要求每個學生作出自己的合理選擇;可以是小組活動,每人負責調查鄰組的五位同學,要求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問句,并使用I'd like to…because…這個句型;也可以大組活動,全班按不同任務分成四大組,統計調查結果,并歸納有關信息。

4舉行辯論會。針對“Do you like traveling﹖”這一話題,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正方的觀點是“Traveling is good for us.”;反方的觀點是“Traveling is bad for us.”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闡述各自的理由。最后,教師根據每個小組的觀點是否合理、論據是否充分、表達是否清晰、思維是否活躍評出勝方,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辯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組織作用

部分能否順利進行取決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組織。如果教師不加指導讓學生去討論,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說起。因此,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同時,教師還應根據話題的不同,合理控制討論的時間和課堂氛圍,一定要做到活而不亂,活而有序,真正地讓Warming-up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每一節(jié)課堂。

四、注意的問題

最近聽過幾節(jié)英語閱讀課,學到了不少可圈可點的方法。但是也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老師們在閱讀前都有5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做warming-up(及課前熱身),其中內容五花八門,各不相同。有的用視頻,有的用圖片,有的用故事,有的用提問,還有的用練習,精彩紛呈。不可謂不熱鬧。

首先,有的課堂warming-up部分目的不明確。為什么有“熱身”這個步驟?它是為了誰服務的?請看下面的例子。

如果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來引入一堂學習寫正式的建議信的文章(高中教材人教版選修7,unit 1,語言運用A Letter to An Architect)就不是很好。雖然課文內容涉及到解決殘疾人去電影院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學生是否喜歡看電影”就和“教會學生寫正式的建議信”這個教學目標沒有什么關系。如果假設一個情景,讓學生給一個親近的人寫問候信,從學生熟悉的“非正式信件的寫法”過渡到課堂教學的新知識“正式信件的寫法”,相比而言,就會好得多。既復習了非正式信件的寫法和用語特點,又引入了新的教學內容。同時還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兩種不同寫法適用不同的情況,形式和措辭均不相同,使學生免于混淆??芍^“一箭三雕”。再如果上面提到的課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殘疾人會在電影院中遇到哪些困難,從而幫助解決問題的話,用“Do you like watching movies?”還是非常可取的。

由此可見,不同的問題設計取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我們各個環(huán)節(jié)為之服務的對象。

其次,注意“warming-up”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的地位和時間的分配。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運用視頻等手段的warming-up是效率低下的或者是無效的教學行為。適當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但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教學新內容的呈現和鞏固,熱身部分的效率也顯得尤為重要。

第2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雷斯法案》;野生植物保護;統一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263-03

一、2008年《雷斯法案》修訂的背景及主要內容

美國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雷斯法案》(lacey act)獲得美國國會通過,其主旨是通過立法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非法獲得、加工、運輸和買賣野生動物、魚類和植物貿易,禁止對野生動植物貨運文件作假。該法案在經過1969年、1981年、1988年的三次修改后,2008年5月22日美國農業(yè)部動植物檢疫局根據國際林產品貿易形勢所需對《雷斯法案》進行了新的修訂。它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重新修訂了“植物”的概念

2008 年之前的《雷斯法案》主要保護對象為魚類和野生動物,有關植物的條款規(guī)定很窄,僅限于美國本土、并列入《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或者任何州法律的物種,這是該法案的一個不足之處。新《雷斯法案》重新修訂了“植物”的概念,將植物的范圍由“瀕臨滅絕的動植物”擴展到“瀕臨滅絕的動物和整個野生植物及其產品”。

關于植物范圍的規(guī)定主要在新法案第1條第(f)項中:第(1)小項規(guī)定,植物或者植物種群包括植物界所有野生組成部分,包括根莖、種子、組織部分和相應制品,以及所有不管是天然起源還是人工起源的林木;第(2)小項規(guī)定,“植物”概念不包括普通培育植物(除了林木)和農作物,不包括用于實驗室或田間研究的基因種質資源的科學標本,不包括用于移植或者更新的植物;第(3)小項規(guī)定,如果這些植物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名錄,或者屬于《瀕危物種法》所規(guī)定的瀕危或者受到威脅的物種,或者依據任何一州法律屬于受保護且瀕臨滅絕的本土物種第(2)小項不適用。

(二)擴充了“取得”的概念

1981年雷斯法案將“取得”(taken)一詞定義為“捕捉、殺害、或采集”。① 因此,關于植物的取得就只包括“采集”。新《雷斯法案》第一條第(j)項中規(guī)定,取得(taken和taking)是指捕獵,捕殺,或采集,針對植物而言,還包括收割、采摘、采伐、搬運等。此外還規(guī)定了“取得行為”——“取得”魚類、野生動物或者植物的所有行為。“取得”一詞概念的擴張意味著該法案除了對植物采集行為進行約束外,也對其他的行為進行了約束,同時將取得野生植物的所有行為也納入了該法案規(guī)定,擴大了植物保護的范圍。

(三)增設了植物報關制度

2008年修正案在院法案第3372條中增設了植物報關制度。該制度分為進口植物申報、相關植物制品申報、例外條款、審核、報告和法規(guī)的頒布。法案要求2008年12月15日之后進口到美國的野生植物及其產品,進口商在每次船運進口植物或林產品時都要提供基本申報,填寫“植物及產品申報單”。

(四)增設了涉及植物的違犯犯罪類型

除了持有、運輸或出售等違反各州法律或者規(guī)章,或者外國保護植物法律的行為之外,另外規(guī)定:任何盜伐、盜挖植物行為;任何從公園、森林保護區(qū)或其他官方保護區(qū)取得(“taking”)植物行為;任何從官方指定地區(qū)取得植物行為;任何沒有獲得官方許可或者與官方許可相背而取得植物行為都是被禁止的。

(五)增設了處罰類型

該法案對“不知情”而從事被禁止行為,且履行了“應有的主義責任”的進口商,規(guī)定了罰金、沒收貨物等民事處罰;對“不知情”而從事被禁止行為,而沒有履行“應有的注意責任”的進口商,規(guī)定了刑事輕罪罰款或監(jiān)禁、沒收貨物;對于“故意”從事被禁止行為的進口商,規(guī)定了刑事重罪罰款或監(jiān)禁、沒收貨物。

二、從美國修訂的《雷斯法案》看中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中的問題

(一)法律對野生植物與野生動物的保護不均衡

導致野生植物與野生動物保護力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1.《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的層級較低

從下圖中可見,中國野生植物保護的立法主要集中于野生植物保護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法規(guī),還未通過關于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而《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作為野生植物保護的一般立法,是一部由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guī)。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行政法規(guī)的效力處于法律之下,國家沒有將《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上升為法律,使其相對于《野生動物保護法》來說降低了一個層次。《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立法級別低,必然影響其的執(zhí)行,這樣很容易在執(zhí)法者以及普通民眾中產生重視野生動物保護,而輕視野生植物保護的意識,從而導致對野生植物與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不均衡。

2.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分開立法模式導致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失衡。美國《雷斯法案》主要針對鳥類和野生動物進行立法,后來又將植物納入到其調整范圍內,而且逐步擴展植物的范圍,保護力度高度集中且越來越嚴格。中國采用分開立法模式的目的是有針對性的對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進行保護,但是,在實踐中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自然保護區(qū)制度,分級保護制度等。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將二者分開立法,因為它們本就是密切聯系的兩類野生生物。

(二)《條例》規(guī)定的野生植物范圍狹窄

第3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地球,這顆飄搖在廣袤太空中蔚藍色的孤獨星球,本該是人類最美好的伊甸園。然而在地球環(huán)境惡化的今天,伊甸園已經成為人類文明視線之外“失落的世界”。2005年12月起,11名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尼的科學家組成的探險科考隊開始了他們的“發(fā)現之旅”,走進了這個星球上“殘存的伊甸園”。

“殘存的伊甸園”

“福賈山的苔蘚林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殘存的幾塊沒有被人類踏足過的地方之一了?!?/p>

――動物學家 理查茲

2006年2月7日,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面對新聞界,剛剛走出叢林的科考隊組織者、美國華盛頓“保護國際”組織的布魯斯?比赫勒博士還是一臉興奮:“這真像是越過了時間岔口,走到了另一個沒有人來過的世界。”

比赫勒博士有理由興奮,因為這趟“穿越時空之旅”圓了他一個20年的夢。

福賈(Foya)山脈,位于印尼新幾內亞島西部的最東端,面積3100平方公里,比盧森堡大一點。那里沒有一絲人類的足跡,也沒有任何人類文明的遺跡,甚至當地土著都從沒涉足,但自然生態(tài)異常豐富,這對于生物考察來說是一片樂土。

“自然學家們總是喜歡去沒有人涉足過的地方,這可能是最后一片這樣的土地了。”上世紀70年代中期,還在讀研究生的比赫勒就曾打算去福賈山考察,但一直未能如愿。

經過努力,這次探險活動獲得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組織的贊助,比赫勒和其他10名科學家組成的科考隊,終于踏上了遠征福賈山之旅。

科考隊在山上的4個地方設置了帳篷,最高的營地是用直升機上去的。連科考隊的兩位當地向導都表示,他們從沒見過這么神秘的地方。

新物種“發(fā)動機”

“我知道布什政府正在討論重回月球、登上火星,但是地球上就有很多新東西需要我們去發(fā)現,在我們的雨林中、海洋中?,F在我們面前還有一個未知的世界?!?/p>

――科考隊長 比赫勒

走入這片大約30萬公頃的原始森林區(qū)域,科學家們忘記了擔心和恐懼,沉浸在發(fā)現的喜悅之中。

“貝爾拉普施6絲極樂鳥”,這是一種僅僅停留在歷史記錄中的鳥類。19世紀人們曾見過這種鳥,但從來不知道它們的家在哪里。它因德國鳥類學者馮貝爾拉普施曾記載過、頭頂有6根脊骨而得名。但此后被認為早已滅絕。

第二天晚上,科學家們正待在營地的帳篷里,卻意外看見兩只從沒見過的鳥在蹦蹦跳跳地求偶。雄性鳥全身黑色,但在喉嚨一帶有金色羽毛,頭部頂著六根貌似金屬絲的冠羽。驚呆了的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這就是著名的“貝爾拉普施6絲極樂鳥”。趁雄鳥忙著展示自己的時候,科學家拍下了照片。

而在接下來的幾天,科學家們一次又一次見識了福賈山這個“鳥的天堂”??茖W家們還陸續(xù)發(fā)現了“金面園丁鳥”和橘黃色肉垂的新種蜜雀。

和“貝爾拉普施6絲極樂鳥”相似,“金面園丁鳥”也似乎總在和人類捉迷藏。1895年昆蟲學家羅思柴爾德曾經提到過西新幾內亞一帶有這種鳥。1981年,科學家戴蒙又宣布發(fā)現過這種鳥。以后20多年里,“金面園丁鳥”再也沒露過面,專家猜測它的故鄉(xiāng)也是“貝爾拉普施6絲極樂鳥”的棲息地,這次考察正好印證了猜測。

新種蜜雀羽毛呈黑色,眼睛周圍有橘黃色斑塊。更奇怪的是,它兩眼下方還各長有一片橘黃色肉髯(類似公雞喙下垂肉),隨頭部轉動輕輕搖晃。

不過,欣喜若狂的并不只是鳥類學家。福賈山區(qū)似乎是一個新物種“發(fā)動機”,層出不窮的新發(fā)現讓所有科學家們目瞪口呆。他們在此看到前所未見的各種蛙類,僅采集到的就有20種。其中一種小蛙,體長不足1.5厘米。此外,他們還發(fā)現了4種全新品種的蝴蝶,至少5種姿態(tài)新奇的棕櫚。

除新物種外,不少外界已瀕臨滅絕的動物也在此悠然生息。或許因長期無人打擾,它們顯得毫無戒心。科學家發(fā)現了原始卵生哺乳動物針鼴。有兩只膽大針鼴任由科學家將它們抱起,帶回帳篷內研究。比赫勒說,眾多發(fā)現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金斗篷”樹袋熊。這是它們首次“現身”印尼,科學家此前認為它們已在大肆獵捕下滅絕。

敬畏生命

“只有我們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思想家 史懷哲

科學家此行僅在雨林中走了2.5英里遠,因此還有很大面積等待進一步科學探索。比赫勒也認為他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此行回來,所有人都覺得那里充滿了神秘”。據稱,科學家還有重返福賈山的A計劃,以期找到更多新物種。

然而,包括比赫勒在內的科學家們卻在擔心新物種的命運。因為科學家們的發(fā)現要向外界公開,并經同行評定,才能被正式定為新物種,這一過程將歷時半年到幾年不等。然而從他們開始考察探險以來,福賈山發(fā)現珍奇物種的消息充斥了各大報紙的頭版,這些對人類毫無戒備的物種有被偷獵者毀滅的危險。

這種擔心并非毫無理由。就在2005年下半年,紐約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一名機警的成員在老撾市場上發(fā)現一種作為肉類食品出售的模樣古怪的嚙齒動物。經科學家鑒定,這種名叫“巖鼠”的生物不僅是新物種,而且是30多年來首次發(fā)現的新型哺乳動物,但最終還是沒有逃過偷獵者的黑手。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庇骷沂挷{這樣說過。對于偷獵者來說,他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但卻沒有意識到生物多樣化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關于生物多樣化的意義已聽到耳朵起繭。在超過15000種地球物種瀕臨滅絕、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印尼出現了新物種,這是否證明“自然界正在以自己合適的方式進行運作”呢?

不過英國《衛(wèi)報》卻認為,新物種的發(fā)現未必是件好事。因為在世界范圍內,未被污染的凈土正在遭受日益擴張的人口遷徙和污染的威脅。包括印尼西新幾內亞在內的為數不多的“伊甸園”一旦被世人所知,原始森林就面臨過度開發(fā)的危險,那些神秘新物種很可能剛被發(fā)現就滅絕了。

而且,生物多樣化也不能完全依賴于發(fā)現新物種。2月7日,同樣是在印尼,另一則消息讓人心情沉重:由于賴以生存的森林遭到毀壞,聚居在印尼加里曼丹以及蘇門答臘島上的大約3萬只猩猩面臨生存危機。

定于2006年3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會議,將試圖尋求減緩目前不斷加速的物種滅絕的方法。不知道人類有沒有意識到,保留最后的“失落的世界”,也是所有人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敬畏生命,這是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史懷哲的一句名言。他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在非洲志愿行醫(y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只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與神圣。

史懷哲認為,一切生命都是有尊嚴的,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后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環(huán)球》2006年第5期)

相關鏈接

幾百萬年前極樂鳥遷至新幾內亞島

新幾內亞島正是極樂鳥家族的“大本營”。世界上共有40多種極樂鳥,絕大部分都生活在新幾內亞島上。極樂鳥又叫“風鳥”、“天堂鳥”或“神鳥”,名字都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巴布亞新幾內亞將其選為“國鳥”,而且在國旗和國徽上都畫有極樂鳥的美麗形象。

極樂鳥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美麗動物,也是最風流、最有魅力和最聳人聽聞的鳥類?!八鼈冞€是森林中的舞蹈家,常選擇瀑布旁的芒果樹枝作為表演舞臺,匯集成長長的陣容,盡情舞蹈。一般動物是用雙腳跳舞的,而極樂鳥卻用羽毛起舞。它們有著特別的才能,可以顫動那云朵般的絢麗羽毛,熠熠發(fā)光、千變萬化的色彩,是雄鳥的賣力演出,實際上也是為了吸引雌鳥。此時,雌鳥們靜坐在近旁,為紳士伴侶的精彩表演所陶醉。”

17、18世紀以來,極樂鳥急劇減少,當時歐美時髦的女性們競相在帽子上佩戴極樂鳥堂皇富麗的羽毛。人類過度的捕殺,是導致極樂鳥等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主要因素。

罕見的樹袋鼠可能是袋鼠的祖先

在哺乳動物中,罕見的樹袋鼠也是考察隊的新發(fā)現之一。袋鼠等有袋類動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大陸及附近島嶼上,大多數種類都是在地面上活動,只有樹袋熊(考拉)和樹袋鼠等少數種類在樹上棲息。樹袋鼠是有袋類動物化了的一個分支,共有7種,其中除暗色樹袋鼠和拉姆氏樹袋鼠見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外,其余都產于新幾內亞島上,它們與澳大利亞袋鼠有著親緣關系,很可能是袋鼠的祖先。

第4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保護大熊貓倡議書一

自人類誕生以來,就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奪。似乎淡忘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淡忘了人與動物與大自然之間不可能割斷的親密關系。目前大熊貓正以極為稀少的數量僥幸存世的局面引起了人們的深切憂慮和關注。到今天為止,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幾乎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份地區(qū)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僅1000只以下,而且數量在不斷減少。根據科學家的精確統計,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有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這就給大熊貓的繁殖帶來了許多困難。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科學團體和科學家們都在積極地投入對大熊貓的保護和科研工作,以探索出科學有效的方法,開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貓擺脫瀕危的境地,得以永續(xù)繁衍,與人類共存。

第一,要建立保護區(qū)。杜絕一切人類破壞性行為,建立完善的林業(yè)管理體制,興建自然保護區(qū),提高保護大熊貓意識。

第二,要興建竹子走廊。如二處棲息地相距過遠,可興建成走廊以連接 各大小棲息地,增加大熊貓的流動性。

第三,人工飼養(yǎng)。人工飼養(yǎng)可對大熊貓作出多項研究。例如食物研究食物營養(yǎng)方面及人工授孕等研究。協助保護大熊貓。讓全世界的朋友們攜起手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人類的鄰居--大熊貓。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保護大熊貓和其它瀕危動物盡一份力,那么讓更多像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動物與人類共存下去就不是夢想。所以為了保護大熊貓和它的動物伙伴,為了深入研究保護人類這些瀕危朋友的技術和方法,為了教育和感召更多的人來保護它們.,為了人類和自然共同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我們倡議五湖四海的朋友們伸出你的手,奉獻你的一片愛心。

保護大熊貓倡議書二

大熊貓是世界最稀有的動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四川、保護大熊貓倡議書甘肅、陜西的個人山脈一帶,號碼是非常罕見的,屬于國家受保護的動物,被稱為國家寶藏。它不僅是世界野生動物協會當選的徽章,并且經常將和平大使的任務,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交叉,外國PanQin朋友,各國人民的歡迎。大熊貓身體脂肪柔軟,頭一輪粗壯,小耳朵短尾巴,粗壯的四肢,約1.5米,肩高60-70厘米,體重能達到100-180公斤。特別是這對夫婦八字形黑眼圈,就像穿著一雙太陽鏡,很有吸引力的。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但是現在我更喜歡素食,主要吃箭竹為生。一個成年大熊貓吃20公斤每天新鮮的竹子。有時,它會打開一個藍色,捕獲的箭竹森林竹鼠餐,甚至走進住宅,偷吃食物。大熊貓性情孤僻,喜歡獨處,ZhouFuYeChu,沒有固定的居住的地點,經常與季節(jié)的變化和移動。春天一般呆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的竹子,夏天轉會竹鮮嫩的陰坡保護大熊貓倡議書的地方,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溫暖陽光的山坡上,準備度過漫長的冬天。大熊貓是每年5月的四個繁殖季節(jié),男,雌性大熊貓罕見的同居在一起。但可能有一個,然后和世界各地。雌性大熊貓懷孕4-5個月左右,急于找到洞或石頭當作產房,每一個出生1-2的怪物。剛出生的幼崽的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當于母親體重1。但一個月后,體重到2公斤、3個月能長到5或6公斤。熊貓媽媽常常把熊貓倒在他的懷里,溫柔地撫摸,出去,把它放進嘴里,或者用背攜帶,親親熱,就像豌豆和胡蘿卜。等到熊貓五或六個月,我的母親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品竹能力。兩年后,熊貓寶寶離開她的母親,開始獨立生活。大熊貓生活一般為20或30年。

大熊貓家庭非常古老。大約一百萬年前,他們都在中國陜西、山西、北京和其它地區(qū),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臺灣地區(qū)也有自己的蹤跡,現在呆在數量上很少,成為科學家研究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到目前為止,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不是幾乎瀕臨滅絕的大熊貓,只有在中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分地區(qū)的高山,以找到他們圖。目前的大熊貓總數全世界只有1000只以下,且數量減少。

第5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1.雞:雞媽媽非常恪盡職守。為蛋殼制造大量碳酸鈣本身就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如果雞通過飲食未能攝入足夠的鈣,它們就會溶解自己的骨骼,用來合成蛋殼,這也是它們產后繼續(xù)保持苗條身材的一種方法。

2.布谷鳥:布谷鳥母親會偷偷把卵產在其它小鳥的巢里,通過這種獨特方式,布谷鳥讓鄰居幫其完成很艱巨的撫養(yǎng)工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布谷鳥會故意欺騙其它鳥。讓它們承擔非常艱巨的撫養(yǎng)任務。布谷鳥的雛鳥往往會最先孵化出來,而且生長速度也很快,它會慢慢把其它雛鳥擠出巢外,等到其它雛鳥都夭折后,它就會得到養(yǎng)父母的更好照顧,幸存下來的機會也會更大一些。

3.嗜血螞蟻:瀕臨滅絕的馬達加斯加達丘拉螞蟻具有向子女表達愛意的獨特方式。這種螞蟻會采用“非破壞性同類相食法”。當蟻后產下螞蟻卵后,它和工蟻會在幼蟻身上咬個洞,用來吸食它們的血淋巴。科學家不清楚這種螞蟻為什么要這么做。被吸食血淋巴的幼蟻不會死亡,不過通過吸食子女的血液來表達“愛意”的方式非常奇怪,也實屬罕見。

4.灰鯨:有時生活在野外的動物母親為了保護幼仔,需要長途跋涉遷徒很遠的距離。例如,太平洋灰鯨要從寒冷、浮游生物豐富的北極水域遷徙到相隔數千英里、營養(yǎng)相對匱乏的墨西哥熱帶海域繁殖地。雖然這次旅行使灰鯨遠離了食物豐富的覓食地。但是靠南的墨西哥熱帶水域沒有危險的逆戟鯨。因此新生幼鯨的存活機會更大。這也為它們的新生兒提供了大量的成長時間,可以通過母親充足的奶水積聚一層厚厚的鯨脂。以便返回寒冷的北極后可以御寒。跟熊一樣,鯨媽媽會在長達數月的時間里不吃任何東西,但仍會產生大量奶水。在這段時間里它們的體重可能會降低多達8噸。

第6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植物;引種馴化;實踐;評述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302-1

0 前言

目前, 現代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階段。植物的引種馴化不但導致了農業(yè)的誕生和發(fā)展,并且不斷推動發(fā)展整個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說沒有植物的引種馴化就不可能有人類的文化發(fā)展。植物引種馴化成功給人類帶來巨大而深遠影響。

1 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及意義

1.1 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

植物引種馴化活動早在7000年就發(fā)生了,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研究學者對植物引種馴化的概念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國外的科學家達爾文認為:植物引種馴化是植物本身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條件和改變對生存條件要求的結果, 選擇則是人類馴化活動的基礎[1]。而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專家程金水則把植物引種馴化認定為將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種子或營養(yǎng)體從其自然分布區(qū)域或栽培區(qū)域引入到新的地區(qū)栽培[2]。

國內外對植物引種馴化進行專業(yè)研究和定義的專家學者有很多,雖然他們存在著差異,但從總體上看大多數人認為植物的引種馴化都是在人工干預下將野生植物發(fā)展為栽培植物,將其引種到新的環(huán)境下生產繁殖。

1.2 植物引種馴化的意義

植物的引種馴化使農業(yè)得以產生和發(fā)展[3],促進人類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同時豐富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植物引種馴化對人類的發(fā)展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就當今社會而言植物引種馴化對人類社會最主要的意義在于它的經濟價值。其主要包括:(1)優(yōu)化當地作物品種:有些本土植物生長緩慢,產量低下,成活率低,影響經濟發(fā)展,通過引種馴化可以以優(yōu)良品種代替劣種,優(yōu)化植物品種。(2)保護瀕危植物:有些珍貴植物生長范圍小,繁殖速度慢,存活幾率小,人們對這類植物進行引種馴化可以擴大其生長范圍,優(yōu)化其生存環(huán)境,增加物種數量,使珍貴物種脫離瀕臨滅絕的境況。(3)新增作物種類:有些地區(qū)植物種類單一或是缺少一些對生態(tài)發(fā)展產生影響的物種,根據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特點發(fā)展可能適合引種馴化的植物,豐富當地植物種類資源。如我國目前開展了茶樹、柑橘北移,果樹種類南移的項目,目前這些項目都取得很好的成果。(4)改善城市園林景觀:園林景觀主要利用大量不同種類植物特點規(guī)劃成為貼近自然,豐富人們業(yè)余生活的人造景觀,所以引種馴化可以豐富園林植物,提高園林景觀藝術性,為當地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

綜上所述,植物引種馴化不論在農業(yè)發(fā)展上和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植物引種馴化已經成為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 植物引種馴化主要理論和實踐

2.1 植物引種馴化理論

植物引種馴化理論在國外發(fā)展較早,主要以進化論,生態(tài)學 和栽培學等基本概念為基礎.近代植物引種馴化理論主要以歐洲為研究中心,其主要代表為達爾文學說和米丘林所提出植物引種馴化理論及著名的“風土馴化學說”。其中達爾文經過五年的考察和研究,在進化理論的基礎上,達爾文對生物世界做出了科學系統的解釋,1859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指出了“凡是世間一切生物都是進化的產物”。而他認為植物引種馴化則是在人類馴化活動的基礎下,植物適應了新的環(huán)境并改變了對生存條件要求。

我國對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的提出相對歐洲一些國家較晚,但發(fā)展迅速,目前我國對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研究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我國專家學者也非常專業(yè)的提出來相關理論,如梁泰然所提出的節(jié)律同步論;周多俊于1985年提出來“生態(tài)綜合分析法”;董保華于1987年提出的了地理生態(tài)學特性綜合分析方法等。

在國內外學者對植物引種馴化的認識都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不同的學者一次次補充和修正了前人所提出的關于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的不足之處,至今世界上提出的比較完善的植物引種馴化理論至少有20多種。

2.2 植物引種馴化實踐研究

隨著時代的前進,植物引種馴化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獲得了階段性的創(chuàng)新,這些實踐經驗至今對世界仍然產生重要的影響,最早時期俄羅斯科學家米丘林提出的“風土馴化學說”對果樹的引種馴化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米丘林的研究理論在應用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風土馴化學說”與多年研究的栽培技術、育種方法相結合培育出了300多個新品種,這一實踐經驗在我國也被廣泛的應用,米丘林學所也存在著不足,在推廣過程中也造成過損失,最主要因為其引種的品種易劣變。到上世紀70年代左右,國外也出現了一些其它關于植物引種馴化的理論,這些理論大多數圍繞著引種經驗統計分析法、果樹嫁接法等。對植物區(qū)域引種、改良植物品質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過后,我國在的植物引種馴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從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國植物引種馴化單位已達到30多家,有近千余人從事植物引種馴化科研事業(yè)。到80年代末我國從國外引進了大量先進農業(yè)生產技術,植物引種馴化實踐工作在國內掀起了熱潮。植物引種馴化技術的應用對推動了我國公民經濟發(fā)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效的保護了稀缺物資瀕臨滅絕的境況,在我國有很多藥用植物嚴重缺少,經過引種栽培、篩選, 自力更生,完金解決了制藥原料的問題。

當前, 植物引種事業(yè)尚處于不斷前進之中,對她的科學研究仍然存在著不足,植物引種馴化這門科學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和研究以彌補不足之處并且達到更高的創(chuàng)新水平。

參考文獻

[1] 達爾文( 方宗熙, 葉曉譯) .動物和植物在家養(yǎng)下的變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第7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如今,人類漸漸感受到了環(huán)保的重要性。因為每年地球的綠色植被的覆蓋率都在迅速下滑,野生動物的種類都在不斷的朝向滅絕的方向邁著大的步伐前進。銀杉,水杉,朱鹮,歐洲大雷鳥,美洲白鷺等珍稀的動植物都在瀕臨滅絕。

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直接影響國家的社會安定。掠奪性的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按照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社會經濟,肆意破壞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能力,是環(huán)境惡化的最根本原因。水源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等常會引起酸雨、泥石流、洪水泛濫、臭氧空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tài)平衡失調等各種自然災害,嚴重影響民眾的健康、生存和社會的穩(wěn)定。生態(tài)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社會安定,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到生態(tài)安全的高度來對待。

影響生態(tài)平衡有自然和人為兩種因素。火山爆發(fā)、雷擊火災、地震、泥石流等,屬于自然因素;過度墾荒、放牧、亂捕濫獵等等,屬于人為因素。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主要是人為造成的。如埃及阿斯旺大壩擋住了肥沃的淤泥,使尼羅河下游的土地貧瘠化;河里的營養(yǎng)物質減少,使尼羅河三角洲和地中海的漁業(yè)生產受影響,埃及沙丁魚的捕撈量減少。又如印度北部山區(qū)由于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兩千多人被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

為什么會有兩千多人淹死,為什么會有萬頭牲畜被沖走,說到底還是森林保護的問題。森林是大自然的保護神。它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在下雨時節(jié),森林可以通過林冠和地面的殘枝落葉等物截住雨滴,減輕雨滴對地面的沖擊,增加雨水滲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養(yǎng)水分的能力,減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林木盤根錯節(jié)的根系又能保護土壤,減少雨水對土壤的沖刷。如果土壤沒有了森林的保護,便失去了涵養(yǎng)水分的能力,大雨一來,濁流滾滾,人們花幾千年時間開墾的一層薄薄的土壤,被雨水沖刷殆盡。這些泥沙流入江河,進而淤塞水庫,使其失去蓄水能力。森林涵養(yǎng)水源,降雨量的要滲流到地下,如果沒有森林,就會出現有雨洪水泛濫,無雨干旱成災的狀況。

森林還是大自然的清潔工。在保護環(huán)境方面,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大大高于直接經濟效益。芬蘭一年生產價值17億馬克的木材,而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提供的價值達53億馬克。美國森林直接提供的價值和生態(tài)效益的價值之比是1:9。

森林不但是大自然的清潔工,還是制造氧氣的工廠。據測定,一畝森林一般每天產生氧氣48.7千克,能滿足65個人一天的需要。森林能夠吸收有害物質。1公頃的柳杉林,每個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女貞、丁香、梧桐、垂柳、檜柏、洋槐等對減輕氟化氫有很好作用。森林能夠保持水土。20厘米厚的表土層,如果被雨水沖刷干凈,林地需57.7萬年,草地要8.2萬年,耕地是46年,裸地為18年。這說明,缺少森林植被會使土壤侵蝕加劇。

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我們的資源,是最可靠的資產,是潛在的發(fā)展優(yōu)勢和潛力,保護和優(yōu)化環(huán)境越來越被世人所關注。人類是自然之子,人類不僅有認識和利用自然的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有保護和珍重自然的理性認識能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視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保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人類總結歷史得出的深刻結論和正確選擇。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我們努力實現經濟增長、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協調。

有效的環(huán)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環(huán)境保護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支柱。加強環(huán)境保護,不僅是保障環(huán)境安全和人體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除貧困、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為基礎的循環(huán)經濟之路,可持續(xù)發(fā)展才能得到實現。

我認為處理這些問題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增加;加大污染企業(yè)治理力度,確保全面達標;加快產業(yè)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步伐,推行清潔生產技術,積極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環(huán)境質量;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切實改善農村環(huán)境;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huán)境意識,為環(huán)保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第8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一、運用“交流—互動”教學模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

“交流—互動”教學的基本模式結構為:教師啟動—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練習評定。

1.教師啟動 ——“ 交流 — 互動 ” 的前提

在“交流—互動”的教學中,學生的動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基礎的。教師在講授新課前對學生作適當的引導,在講授較難理解的課文前,先向學生介紹一下有關背景知識并提出教學要求,為學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主要做好引導工作,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例如:在講授We are tring to save manatees.一課時。由于學生們對manatees 這種動物知道甚少 ,如他們的棲息地,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食物來源,以及為什么要拯救他們,他們?yōu)槭裁礊l臨滅絕。如果不知道這些,整節(jié)課學起來將很困難。所以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學生自己提問題。I ask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manatees?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m? I have just seen a program about manatees.If you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 I can tell you .”然后,學生們開始提問:“where did they live ?” “What did they eat?” “How big are they?”… 回答完學生的問題之后,我又讓學生猜他們?yōu)l臨滅絕的原因。學生們會猜食物原因,污染原因。I say Maybe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始今天的課,在課中找尋答案。帶著極大的興趣開始了這節(jié)課。這樣做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掃除了很多學習上的障礙。同時也激起了學習的興趣。

2.學生自學 ————“ 交流 — 互動 ” 的基礎

在新授課伊始,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生理上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式”的教學目標,然后向學生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自學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學生個人自學,讓其自己去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為小組討論做好準備。例如,教閱讀文時,我總是先出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置一些問題,第一遍閱讀時先設置大問題,第二遍閱讀時設置細節(jié)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邊讀邊把不理解的記下來,拿到小組中來討論。

3.小組討論 ——“ 交流 — 互動 ” 的主體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開始小組討論。小組一般由 4 人(優(yōu)等生 1 人,中等生 2 人,差生 1 人)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每隔一段時間,小組要重新組成,永遠保持 “ 同 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學習程度。小組長把各組員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后各小組長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講解、包辦過多,要相信學生,讓他們自己設問、答疑。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不要輕易地給他(她)“標準答案”,而是設法引導,如各小組的問題中都有一道是關于mangrove是什么? 我告訴學生This kind of trees are very special,they have long roots that can breath.mangrove swamps is a place where trees grow in water. 讓他(她)自己做出正確或接近正確的判斷。 通過學生自學,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組內同學相互學習,團結協助,共同達到學習的目標。

4.組際交流 ——“ 交流 — 互動 ” 的關鍵

在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fā)言,匯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組作出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本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經過一陣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大膽地、盡情地交換各自的看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的語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揮;更重要是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要讓中等生多發(fā)言,克服了自我中心、膽怯等不良心理品質。如在本課的學習中有的組提出:What did we do to save manatees? 其他的小組給出了許多的具體建議。如加強宣傳教育,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水資源。

5.練習評定 ——“ 交流 — 互動 ” 的檢測

在組際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而課內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 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測試。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急于講解,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交流—互動”教學采用當堂進行檢測教學效

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二、“交流—互動”教學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

1.著眼于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突出以自學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素質。

第9篇:保護瀕臨滅絕的動物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 原因 可持續(xù)利用 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huán)境和發(fā)展的研究 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qū)。 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tài)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tài)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tài)群落和生態(tài)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tài)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tài)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yǎng)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yōu)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tài)系統的調節(jié)能力,維持生態(tài)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yè)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tài)系統的功能、調節(jié)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 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y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fā)生的,也有因自然發(fā)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huán)境發(fā)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huán)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 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fā)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fā)生;對生物資源開發(fā)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fā);環(huán)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qū)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yè)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qū)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fā)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xù)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qū)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fā)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 掠奪式的過度開發(fā)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yè)化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yè)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fā)。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 環(huán)境污染

2.2.3.1 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fā)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huán)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huán)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yǎng)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qū)顯著下降。如礦區(qū)、尾礦堆積地一、礦區(qū)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 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tài)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fā)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 ,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 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yè)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qū)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 ~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guī)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tài)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 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huán)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yè)、林業(yè)、漁業(yè)、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yè)人員。自然保護區(qū)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qū),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qū)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qū)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qū)、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guī)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guī)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fā)展;新的城鎮(zhèn)、水壩、水庫、礦區(qū)的開發(fā)、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huán)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fā)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tài)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tài)脆弱區(qū),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tài)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qū)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guī)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xù)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 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qū)和制定《自然保護區(qū)立法》

自然保護區(qū)是具有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qū)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qū)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qū)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qū)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qū)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qū)內開發(fā)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qū)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qū)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xiāng)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 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 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qū)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qū)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huán)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fā),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qū)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qū)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fā)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guī)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qū)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jiān)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chuàng)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qū)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 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guī)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zhí)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guī)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yè) 和林業(yè)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guī)?!吨袊锒鄻有员Wo行動計劃》涉及到 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確保生態(tài)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huán)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 在保護中持續(xù)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xù)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fā)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fā)展旅游業(yè)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yè)、林業(yè)、漁業(yè)、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guī)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yè)和林業(yè)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qū)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 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qū)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主權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guī)或法律。

3.5 加強環(huán)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tài)環(huán)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huán)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qū),通常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fā)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huán)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tài)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huán)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qū)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huán)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huán)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tài)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傊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羲 國際環(huán)境法 法律出版社 1998

[2] 韓德培主編 環(huán)境保護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 1998

[3] 曹志平 生態(tài)環(huán)境可持續(xù)管理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 2001

[4] 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huán)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5] 伊武軍 資源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海洋出版社 2001

[6] 熊治延 環(huán)境生物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7] 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 科學生活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