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關于愛祖國的詩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愛祖國的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愛祖國的詩歌

第1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學?!繎c十一國慶的活動策劃

一、 活動目的

國慶日益臨近,不知不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建國x周年,作為新一批90后的大學生,我們無比的自豪和榮幸。本期活動旨在進一步激發(fā)廣大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增強大家的團結意識。

二、 活動對象

xx理工學院各院系學生

三、 活動地點

中報告廳(樂之廳)

四、 活動時間

待定

五、 主辦單位

共青團XX理工委員會

六、 協(xié)辦單位

校學生會素質拓展部

七、 活動流程

1、 主持人開場白;

2、 播放歷年國慶閱兵視頻片段

3、 展示一組ppt圖片(有關中國城市發(fā)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4、 學生自由發(fā)言,發(fā)表各自感想;

5、 請幾位嘉賓老師談談中國日益強盛的內(nèi)部外部等多方面原因;

6、 作簡短小結并致謝后,宣布活動結束;

7、 散會并清理會場;

8、完成活動總結和報道(注:素拓新干事認真反思活動流程,歸納總結經(jīng)驗)。

八、 活動人員

各院系學生會至少安排五人到場,其余觀眾在受到本次活動宣傳后自發(fā)前來參加

九、 活動宣傳

1、由各院系學生分會宣傳部到各負責班級進行關于本次活動的宣傳。

2、聯(lián)系校學生會宣傳部張貼大型海報幫助宣傳。

3、通過校園廣播站、五月陽光新聞網(wǎng)進行本次活動的宣傳。

4、活動前兩天發(fā)放邀請函至各院學生會主席手中,由其安排各自院系至少五人前來參加本次活動(各院系的參與情況關系各分學生會的年終評比)。

【學?!繎c十一國慶的活動策劃

活動時間:

20xx年9月30日

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了解十月一日是國慶節(jié),是祖國媽媽的生日。

2、在慶?;顒又?,感受節(jié)日的愉快氛圍。

活動準備:

1、國慶節(jié)的由來

2、每個班級一種民族舞蹈

3、老師群舞活動流程:

一、經(jīng)驗交流

1、教師提問:明天要過節(jié),你們知道是什么節(jié)嗎?

2、教師介紹國慶節(jié),幼兒了解十月一日是國慶節(jié),是祖國媽媽的生日。

3、告訴幼兒五星紅旗、天安門都是中國的代表,只有我們中國才有。

二、慶?;顒?quot;祝愿祖國"

1、人們?yōu)榱藨c祝祖國媽媽的生日,開展慶?;顒?,我們每個班的小朋友也想用自己的方式祝福祖國媽媽。

2、老師們也為祖國媽媽帶來了禮物,我們一起看看吧。

【學?!繎c十一國慶的活動策劃

一、主題名稱

快樂國慶節(jié)

二、主題來源

每年的國慶節(jié)前后,到處都張燈結彩,洋溢在一片歡樂之中,電視、報紙、廣播等等各種媒體會有很多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報道、介紹,給我們的愛國教育帶來很多的便利條件,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抓住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由此,我們設立了“我愛祖國”這一主題。

三、主題實施時間

9月30日下午15:20——16:30

四、主要教育教學目標

1、認識國旗、國徽、國歌,學習升旗。

2、知道祖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及偉大的建設成就,能參與收集陳列各地特產(chǎn)以及風景名勝,有愛祖國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散文等,復述故事時會使用不同的語氣,學習歸納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4、愛護幼兒園和公共場所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喊叫和奔跑。

5、能敘述自己的游覽見聞,介紹自己熟悉的特產(chǎn)、民俗風情等。

6、了解國慶節(jié)的來歷。

五、主要活動內(nèi)容及過程

活動一:學習與祖國有關的兒歌、歌曲等

活動中,孩子們學習了詩歌“_”、“我去祖國臺灣島”,還學習了歌曲“國旗紅紅地哩”。通過談話和分享交流,孩子們對祖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們在表演他們學習的詩歌“_”!

活動二:粘貼國旗、粘貼中國地圖

鄰近國慶節(jié)的時候,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布置我們的活動室,增加一點節(jié)日氣氛。

孩子們在粘貼國旗!孩子們用手工做的小花粘貼中國地圖!

活動三:慶祝國慶節(jié)

國慶節(jié)前一天,孩子們聚集在我們幼兒園的音樂室進行了慶?;顒?。進行了節(jié)目表演,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孩子們在表演節(jié)目,慶祝國慶節(jié)!

六、活動小結

第2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古詩;民族文化;聯(lián)想與想象;音樂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9-246-01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我國悠久歷史里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傳承這一燦爛的文化,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因此,小學課本中選編了數(shù)十首古詩,由此可見,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對古詩的重視程度。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如何讓這一文化瑰寶綻放流光溢彩,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感受古詩的音樂美

每一首古詩,都是一首韻律極美的歌,而兒童從不排斥音樂,我找到了這一契機,先從朗誦入手,讓學生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韻律美。我先創(chuàng)設情境,用古箏做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了一種寧靜悠遠的氛圍,接著我朗誦了一首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學生們都瞪大了眼睛聽著,被悠揚悅耳的古箏的聲音所迷醉,被我所讀的朗朗上口的古詩所迷醉。看他們這樣已經(jīng)被詩歌的音樂美所感染,我并沒有急于講詩歌的意思,而是讓學生模仿我,伴著錚錚淙淙的音樂大聲地有節(jié)奏的朗讀詩歌。我能感覺到,一首大意還未完全弄懂的詩歌,一定有其神秘性,帶著這種神秘性,詩歌的音樂美就更具魅力。

二、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詩歌是集音樂和繪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為了感受詩歌的繪畫美,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的能力,我先讓學生伴著音樂聲情并茂的朗讀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情景: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ǎo)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wu)賴,

溪頭臥剝(bāo)蓮蓬。

讀完之后,我問學生們:通過讀詩,你發(fā)現(xiàn)了詩中都有什么美好的景物或人物?學生們紛紛搶著說:有清澈的小溪,溪旁有青青的小草,有一間低矮的小茅草房,有一對白頭發(fā)的老爺爺和老奶奶,還有三個少年,一個在地里鋤豆子地里的草,一個在編織雞籠子,最小的那個在溪頭草叢里趴著剝蓮蓬玩呢!誰說孩子不懂詩呢?借助課下注解再加上孩子們敏銳地洞察力,他們已經(jīng)走到了詩歌的靈魂里去了,我趁熱打鐵,建議孩子們把想到的看到的畫下來,怎么畫都行,愿意畫小溪就畫小溪,愿意畫茅草房就畫茅草房,總之,隨性就好。孩子們興致可高了,紛紛拿出畫筆開始畫畫兒,你還別說,畫的真不錯,這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作欲望,不一會,詩中的景物都躍然紙上了。我高度表揚了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為了給學生一種完整的畫面效果,我運用多媒體,播放了關于這首詩的動畫視頻,好讓學生們更加堅定感受詩歌繪畫美得決心。學生邊看邊樂得直拍手,不時地把自己的畫作和動畫片做著對比,越看越覺的自豪。

之前,我也思考過多媒體的運用,但總覺得單純的多媒體會影響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的提高,他會把孩子們還沒想象出來的東西直接展示在孩子們的眼前,孩子們的思維就會變得有惰性。因此,對于多媒體,不能不用,也不能光用,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如我在教《望廬山瀑布》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指著各個景點逐一向學生介紹廬山的秀美風光;讓學生先自我想象和描繪,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視頻;最后,我把"廬山瀑布"來了個特寫,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此時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習無疑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逐句翻譯詩意,尊重學生個性解讀

在詩歌教學中,孩子們最討厭枯燥無味的逐句翻譯,詩歌也因為這樣逐字逐句的翻譯變得枯燥無味。其實,只要引導學生理解了關鍵詞和全詩的大意就行了,關鍵是學生們對整首詩的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不能不說,這個問題很有深度,也讓人憂慮??磥?,尊重孩子們的個性解讀,是提高孩子們欣賞詩歌能力的關鍵。

第3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縱觀整個中國文學史,詩歌無疑有著一個不可動搖的特殊地位。詩歌鑒賞首先是賞,即運用想象等主觀體驗感受、品味詩歌中的形象和意境,然后才是鑒,是站在評價的角度,對詩歌作出審美判斷,獲得某種新的感受和認識。詩歌的欣賞是欣賞者與作者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一種在閱讀和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的審美體驗。詩歌的意境深廣,富于形象,長于抒情,它的抒情意蘊是豐富多彩的,又是具體鮮明的。鮮明的意象形象及細節(jié),能深刻地凸現(xiàn)詩意的情韻和意趣,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講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這增加了古詩詞的隱晦曲折,也增加了我們鑒賞理解的難度。詩歌的抒情總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暗示著深刻的哲理,傾注著詩人的審美傾向,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的極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詩歌的意象,憑借對詩歌意象的特征、藝術手法、民族傳統(tǒng)審美心理來分析把握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能夠在詩歌的欣賞中,最終與作者達到心靈上的共鳴。

鑒賞詩歌中的形象和思想內(nèi)容前提條件是要了解作者一些關于生平、所處的時代等方面的知識,詩歌的創(chuàng)造聯(lián)系著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性格特點,也聯(lián)系著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是作者特定時期內(nèi)的思想情感的一個反映,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動態(tài)、風格流派和寫作動機,使我們的主觀情意與詩歌中反映的客觀物境相互交融,以我們的心感應作者的心,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以“此時”“此景”感應“此人”“此情”,與作者一起共同去感受詩歌中的意境美、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啟示,有了審美感應,才算是達到了對詩歌的鑒賞。

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深入體現(xiàn)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所融入的審美情感以及我們從詩中所領會到的詩意,與詩人間的情意相通。具體分為景物審美感應、人物審美感應和社會生活審美感應。

景物審美感應。中國古典詩歌中寫景詩占據(jù)了很大的一個篇章,詩人帶著有情的眼睛物觀察景物,借助客觀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抒發(fā)主觀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帶上感彩,景生情,情生景,情境交融,渾然一體,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寫中的詩人的主觀感情,積極樂觀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業(yè);消極悲觀的,懷才不遇,落寞悲傷。古典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常與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習俗、心理特點等方面發(fā)生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在文化發(fā)展中被賦予某些約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很多詩人往往都會有自己特定的意象群,比如屈原的詩中常用香草、美人、鳳凰等意象~,李白的詩中多有明月、黃河等意象詞,這些和詩人的風格是相關的,也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有關,所謂“詩品出于人品”,我國歷代詩論都非常重視和強調人品與詩品的關系,一個成熟的偉大的詩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寫照,由于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詩人的心胸氣度不同,品格修養(yǎng)不同,審美標準不同。

常見的寫景詩有山水詩和邊塞詩。山水詩是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東晉謝靈運是第一個大量描寫山水并且成就較高的一個詩人。山水詩的鼎盛時期則在盛唐,出現(xiàn)了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詩歌還寄托了詩人的志向與情感。而李白的山水詩則將精神寄托于自然,將情感傾注于山水,追求人與自然的渾然合一,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人物審美感應。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寫是由許多細節(jié)組成的。作為直接傳達感情的一種手段,細節(jié),是刻劃形象、展現(xiàn)豐富內(nèi)心世界的―條重要途徑。傳神的細節(jié)除了能準確生動地傳達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能調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這樣的細節(jié),可以是典型的動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以元稹的《行宮》為例: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在荒涼冷漠的古行宮中,宮中的紅花無聲無息地盛開著,當年入宮的紅顏少女,如今早已是白發(fā)蒼顏,閑坐無聊,一個一個數(shù)說著玄宗昔日的盛世繁華。這首詩很平實,但很有概括力,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力,歷經(jīng)滄桑感不言其中。首句點明地點:古行宮,第二句暗示出了時間:紅花盛開的季節(jié),第三句介紹了人物:白頭宮女,第四句描繪出了動作:閑坐說玄宗,構成了一幅生動又蘊含深意的畫面。詩人要表現(xiàn)的是哀怨凄涼的心情,卻描寫出紅艷的宮花,紅花美景與寂寥的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的哀怨情緒。元稹生活在盛世巔峰過后的中唐,他的詩平實中呈現(xiàn)絕美華麗,色彩濃烈,細節(jié)刻畫真切動人,這與他的的性格特征和經(jīng)歷有莫大的關系,他剛正不阿,情感真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末句“閑坐說玄宗”,白頭宮女是唐玄宗時代歷史的見證人,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釀成安史之亂。詩中宮女沒有憤慨,也沒有感嘆,只是麻木地說說而已,談起自己的過去,就像是談論別人的故事,心如死水,無怨無恨??此戚p筆帶過,實則是厚積薄發(fā),蘊含了詩人強烈的感慨,透過這淳樸的字面,我們其實是能感受到宮女苦熬了幾十個春秋的寂寞孤獨,青春年華就此葬送的哀怨。

社會生活審美感應。這類詩表述的是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主題通常是詩人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做出冷靜、理性的思考,結合社會現(xiàn)實,抨擊社會現(xiàn)實,達到諷喻的目的。閱讀這類詩歌,重要的就是弄清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社會背景,然后深入理解這一史實給人留下的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詩歌的欣賞是一個及其復雜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從動情到理解,再到再創(chuàng)造,它需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體會,由淺及深,由表象到實質,逐漸達到心靈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健夫.現(xiàn)代美學原理.科學主體論美學體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第4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論文摘要:古詩是我國悠久詩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學到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愛國主義情感,懂情懂意,并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是詩。在我國,詩從《詩經(jīng)》始,可以說是歷史悠久。詩人各朝各代各時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作的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題材不拘一格,特別令人稱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詞一句都經(jīng)過千錘百煉。在悠久的詩文化中,古詩是一朵奇葩,它意境優(yōu)美,含義雋永,語言形象,韻律和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現(xiàn)代教育應特別注重古詩教學,意在加強對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古詩教學從小學開始,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古詩教學。那么,對于蘊涵著優(yōu)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育學生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 

歷朝歷代都有好多愛國詩人,他們的很多詩篇都飽含著深深的愛國之情,如南宋詩人陸游、抗金名將岳飛、愛國主義詩文文天祥等。唐代詩人杜甫一生愛國憂民,他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边@首詩描述了詩人聽聞收復河南河北后喜極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王昌齡在《出塞》一詩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體現(xiàn)了詩人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樣的詩人和詩作還有很多。在教學時,教師要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努力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獻策。 

(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古詩有云:“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笨梢娖鋵亦l(xiāng)的熱愛。唐代詩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作《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傳達的便是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宋代詩人王安石在詩作《泊船瓜洲》中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边@句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熾烈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對這些千古佳句進行深入解讀,進而教育學生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人類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上散發(fā)著自強不息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光芒。因此,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唐代詩人李紳在《憫農(nóng)》這樣感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詩人對勞動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二、加強對學生情誼的教育 

除了有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詩作之外,還有很多是表達親情、友情的詩作。情誼是十分美好的東西,每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會產(chǎn)生或深或淺的情誼。在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際關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一)親情教育 

愛家才能愛國。家是親情維系的一個團體,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親情的體現(xiàn)。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背錆M了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讀來使人頗為感動。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至極。著名的《七步詩》雖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殘,但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間要和睦相處。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切體會親人的關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使學生與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營造一種和諧的親情關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庇衷唬骸耙嬲呷?,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與朋友交往是學生學習、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學生才不會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會博聞。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的選擇也大有學問。因此,對學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視。古人就十分重視朋友間的交情,在詩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表達了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三、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沿著正確的道路發(fā)展,才能成為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靠單純的說教很難達到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教學中有所感知,有所體悟。 

古詩中,有很多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詩作,教師可以拿來一用。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現(xiàn)了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在《石灰吟》一詩中寫道:“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北磉_了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獨自開”,不但歌頌了梅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自己變法的決心。教師在教學這些古詩的過程中要特別強化其中蘊含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詩句學習中受到教育。 

詩歌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還兼有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學生情誼和正確、積極人生觀、價值觀的任務。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所認識,有所學習,有所發(fā)展,這樣中華民族的才能始終屹立不倒。 

 

參考文獻: 

[1] 龔睿,《對當前小學古詩文教學的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5(6) 

第5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演講稿2021,感謝您的欣賞。

關于端午節(jié)的演講稿1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占,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他。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jù)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為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辟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舍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fā)展,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xiàn)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jié)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粽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關于端午節(jié)的演講稿2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jié)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fā)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jié)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tǒng)佳節(jié)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

關于端午節(jié)的演講稿3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jié),聽到這個節(jié)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為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jié)是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jié)也被稱為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天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二,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為河神。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親的尸體。四,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為濤神,后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jié)我們會吃粽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樂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粽,有肉粽,還有蜜棗粽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劃龍舟,劃龍舟是為了祭祀屈原,曹娥。劃龍舟不是一個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個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著艾虎,人們認為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著香囊,可以驅避毒蟲。今天就講到這里了,端午節(jié)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關于端午節(jié)的演講稿4尊敬旳各位老師、親愛旳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

__年的6月23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為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chuàng)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fā)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

傳統(tǒng)。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ji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__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ji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shù)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jié)。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于端午節(jié)的演講稿5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很多同學都喜歡過節(jié),但是大家是否有想過節(jié)日是怎么來的呢?對于即將迎面而來的端午節(jié),你是否去了解過它的來源呢?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要多去了解一些中華文化,慢慢的積累起來,我們就能在自己的思想上提升一個高度,也讓自己成為一名更加內(nèi)含底蘊深厚的華夏兒女。那么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jié),感受端午節(jié)吧!

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和大詩人屈原有關聯(lián)的,屈原是一名振振有名的愛國大詩人,他愛國,最后投身于汨羅河,最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而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向河里投粽子,以此來紀念他,愛戴他。其實更早大家是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祈求身體健康,祛病除災。直到今天,我們依舊繼承著以前的習俗,每每端午,就在耳朵背后帶上一片艾葉,話說這樣就不會感到頭痛了。所以我也總是在這一天早早就帶好了艾葉,為了祈求一個健康的身體。

第6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詩歌教學價值

一、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新課標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新課標如此關注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由審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一方面學生作為完整的有機生命個體,審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種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實現(xiàn)學生的完滿人性,審美是最好的途徑之一,在競爭激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代社會中,審美有助于學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課標的一個最偉大之處,便是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理念。特別是當前學生的審美意識被應試的功利意識所屏蔽,呈潛在狀態(tài);學生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想象力的遲鈍和貧弱,審美能力還待提高,審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強詩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詩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文學審美活動有一個規(guī)律:即閱讀是作家——作品——讀者雙向交流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文學作品自身的藝術價值越高,就越能釋放更多的審美信息,對讀者形成的審美心理張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讀者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一種包括感知、想象、聯(lián)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內(nèi)的、對作品進行完形、對意味進行充分體驗的能力。審美能力與審美心理張力成正比,審美心理引起的張力越大,審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體一樣,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經(jīng)常得到一定強度的實踐鍛煉就會增強素質和有所發(fā)展,反之就會衰老,會遲鈍或萎縮一樣,學生要切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就必須接受一定強度的審美實踐活動,詩歌閱讀便是這樣的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它為學生審美實踐的有效鍛煉提供了一個絕好機會。教師雖然也可以采用藝術方式請學生欣賞圖像文本提高審美能力,但是這些直觀性、淺白性、受控性很強的表現(xiàn)形式留給學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創(chuàng)造的空間明顯要小得多,主體審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當電視屏幕直觀而又固定化地呈現(xiàn)于人們的面前之時,一種規(guī)定性的現(xiàn)實存在替代了無數(shù)個心靈的創(chuàng)造,審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盡管表面看來,聲、光、色、樂樣樣都有,似乎具有很豐富的審美信息,但它給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狹小的。詩歌以其淺白性、直觀性、受控性特點成為一種最高的藝術,而詩歌教學這一以最高藝術為教學內(nèi)容的詩歌教學,無疑是切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最佳路徑。

(二)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審美意識與一般意識有很大的差別,它是人類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需要。審美需要的客觀性,但是審美需要并不總是浮現(xiàn)于人的意識上層,很多時候人們關注的是實用、科學、倫理的領域,忽略了審美活動。詩歌幾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夠強烈地喚起學生的審美需要,它所展現(xiàn)的美恰恰是通過學生的審美實踐付出一定的審美勞動得來的,所以會讓學生刻骨銘心,甚至終身難忘,從而使學生“嗜美上癮”,其審美意識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強化。詩歌教學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詩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藝術,它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教精致。詩歌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愛上詩歌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審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級走向高級、由麻木遲鈍引向敏銳豐富、由悅耳悅目的低級層次走向悅心悅意、悅志悅神的高級層次。所以,要養(yǎng)成和培養(yǎng)純正、高雅的審美趣味,詩歌教學是最好的途徑,詩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

二、詩歌教學能培育學生的詩性智慧

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在教學建議中又強調: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在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同時,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詩性智慧作為一種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類的各個歷史階段因被賦予不同的內(nèi)涵而使之顯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和風貌,但是一直以來貫穿始終的想象性、創(chuàng)造性卻亙古未變。詩性智慧是一種以想象為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結果是創(chuàng)造。想象力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功能,因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基礎上的一種表象運動,它不是物體的復現(xiàn),而是對物體進行重組與再造。想象在其本質上也是對于世界的思維,但它主要是用形象來思維。在想象運行的過程中,由于頭腦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會生發(fā)出許多新的變化,這直接帶來思維的創(chuàng)新。

(一)從詩歌的本體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離不開想象,情感性、音樂性、想象性是詩歌的三大本體特征。想象是詩歌的本體,必不可少。詩從根本上說,是生活的反映,但絕非是生活的如實描寫,而是一種想象的描寫,雪萊說過:“詩使它所觸及的一切都變形。”這指的就是詩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詩歌把生活表現(xiàn)得過于實在,太像生活的實際,這種照搬現(xiàn)實、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稱不上詩歌的,比如說“這個少女很美麗”就不是詩,“少女如花”這一帶有想象性的言語便具備了詩歌的質素。因此,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浮想聯(lián)翩,離不開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總是“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創(chuàng)作出激情澎湃、瑰麗多姿、光焰萬丈的詩篇。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蜀道難》、郭沫若的《鳳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滿了優(yōu)美、奇異、豐富的想象。

(二)從詩歌的閱讀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詩性智慧

欣賞詩歌的過程是一個展開想象的過程。詩歌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tǒng),意象是其基本構成單位,上至原始詩歌,下至當代詩歌,都離不開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導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詩味的成分也就越濃,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根本區(qū)別。沒有意象,詩就成了直白與說明,也就不成其詩。讀者閱讀詩歌,也就是閱讀這個意象符號系統(tǒng)。意象要閃現(xiàn)、組合,都必須依賴于讀者的想象。因為意象的存在形態(tài)是人腦中的一種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繪畫、雕刻、舞蹈、戲劇等藝術所塑造的形象,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現(xiàn)于人們的面前,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人們無需想象,只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就可以直接獲得審美感受。詩歌中的意象,無論是人神鬼怪、飛禽走獸,還是鳥魚花香、湖光山色、人間仙境等等的呈現(xiàn)都必須借助于人們的想象才能在腦海中映現(xiàn)出來。通過想象,詩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疊合,直至成為意境。所以,要欣賞到詩歌的內(nèi)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須借助于想象,對詩歌的意象進行閃現(xiàn)、組合、轉換與再創(chuàng)造,才能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立體畫面,把潛在的意象浮現(xiàn)出來,最終享受到詩歌的意象美、領略到詩歌的意蘊美。

(三)從詩歌的語言特征看詩歌教學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筛行允窃姼枵Z詞的一個基本特征。可感性語詞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經(jīng)驗和感官感受的那一類語詞,是對人類五種感官所領受到的內(nèi)容的描述,這些語詞以形象戰(zhàn)勝抽象的方式,強化語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強烈喚起能力的媒介物,誘導讀者展開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語詞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這一可感性語詞就容易激發(fā)起讀者的想象,使讀者想到芳草萋萋、繁華似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樓春•春景》中的一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鬧”字不僅讓人想象出杏花爭先恐后開放的情景,還讓人想到芳香撲鼻、蜂飛蝶舞之類??傊姼枧c想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詩歌教學可以通過詩歌閱讀,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培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詩歌教學是培育學生詩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詩歌教學能涵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新課標之所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因為人文精神作為一種生命意識,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動力資源;人文精神作為一種人文情懷,為人的發(fā)展營造了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背景;人文精神作為一種超越品格,為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了一種高遠的人生理想境界。當代中學生的社會、人生意識在精神沙漠的風暴影響下,拜金主義進一步深入人心。在強大的物欲刺激氛圍中,學生出現(xiàn)了所謂的“四無主義”現(xiàn)象,即無氣魄、無關心、無感動、無責任。這樣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們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去關注和建構健康向上、充滿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養(yǎng)人文精神。

(一)詩歌教學能夠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

詩歌教學離不開偉大的詩篇,而偉大的詩篇之后站立著的正是偉大的詩人。詩人從自然的天籟和靈魂的啟示中把傾聽到的聲音傳達給人們,用心血譜寫生命和靈魂的樂章。當我們年幼無知、或少壯有成的時候,我們從不感到生命正在一點點地走向末端。而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滄海一粟,正因如此,每個人都必須意識到生命的短暫,珍惜生命,詩歌向我們敲響生命的警鐘。當學生們閱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夜苦短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和“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橫落兮雁南飛?!瓪g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漢武帝《秋風辭》)等詩句時,他們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暫,何不珍惜?詩歌還為我們提供活著的理由,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崇高的人生價值觀。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為鱸魚,自愛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王維的理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劉禹錫的理由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二)詩歌教學能夠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

詩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懷的反映。首先,國身通一是詩歌史上貫穿始終的一條情感大動脈。詩人們將自己的整個身家性命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緊地纏在一起,這也就是平常為人稱道的愛國情懷。詩人們所寫的詩篇往往是在國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奮起而抒發(fā)的一種激情,讀來感人淚下,催人奮進;其次,詩歌中還滲透著濃濃的家園情結。家園情結就是對故土、對親朋的深沉眷念和無限熱愛之情。通過詩歌教學可以讓學生們知道:世間除了金錢之外,還有一些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卻讓人動心的東西,那就是親情、友情、愛情;再次,山水情懷也是詩歌情感的一大內(nèi)容。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熱烈歌頌和贊嘆之情。詩人們贊美吟誦自然,從自然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山水詩篇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詩歌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超越品格

詩歌內(nèi)蘊著奮發(fā)向上、鍥而不舍、執(zhí)著奮進、不竭奮進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理念,詩歌是一種理想,它激勵著學生不斷進入超越之境,揚棄舊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展,逐漸抵達理想。它使人確信,人的前途和命運應該能夠而且應該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邊鏗鏘作響,它往往令人回腸蕩氣、熱血沸騰,即使身處嚴酷的現(xiàn)實困境,也能升騰起生活的信心,奮起追求心中的目標。詩歌中包含的這種超越品格,使人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走向更高層次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志剛.略談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教學[J].學語文,2006,(6).

[2]袁愛國.詩意的消解與建構——新課程背景下詩歌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建設,2006,(11).

第7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 情感教育 詩歌 教學

一、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

情感是人們對于客體對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關于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我國學者魚霞在《情感教育》一書中做了這樣的界定:“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tài)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庇纱丝梢姡楦薪逃且环N以態(tài)度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它能幫助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自己的情感,凈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高級情感,從而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高度統(tǒng)一。

情感教育的實施不能局限于思想品德課或心理教育課,學校各門學科都包含著這方面的任務。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充滿著很多的情感因素。新課標就指出,語文教學應堅持“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目標的融合。中學生應該“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以及健康豐富的情感,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探究能力,增強民族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詩歌教學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培養(yǎng)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又是一種審美教育,更是一種情感教育。古人常用詩言志,用詩言情,詩歌所具有的內(nèi)傾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特別適合培養(yǎng)一種豐富細膩的感情與健康美好的人性,使學生形成豐富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終形成健全人格。因此,通過詩歌來培養(yǎng)當代中學生情感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中學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

詩歌是一種充滿靈性的藝術,包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它能以其優(yōu)美凝練的詩句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體驗,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靈。

(一)培養(yǎng)學生熾熱的愛國情懷

著名學者楊叔子先生曾指出:“我們對青少年、大學生加強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精神,要有中華魂,要有民族根,而中華詩歌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痹谥袑W詩歌教學中有很多愛國的詩歌,這些詩歌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的熾熱的愛國情懷。如著名詩人屈原在《離騷》里寫道:“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薄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背浞直憩F(xiàn)他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命運,關心人民疾苦?!霸娛ァ倍鸥σ部偸前炎约簜€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的詩作處處流露出熱愛祖國的赤子情懷。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目睹到眼前一片衰敗景象,不禁為戰(zhàn)亂未平、國勢危急而憂慮。當前我們的很多學生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成天“哈韓”、“哈日”,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詩歌教學同愛國情懷融合起來,將愛國精神通過詩歌傳遞給學生,培養(yǎng)起學生的愛國激情。

(二)培養(yǎng)濃濃的親情

親情是建立在共同血緣關系上的感情,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最深厚、最穩(wěn)定的一種感情。它就像一把尺子,在任何一個社會,如果連親情都遭受到損害,那么其它一切美好的感情就更加岌岌可危了。在詩歌中有非常多濃濃的親情詩歌感人至深。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將慈母博大、深厚、溫馨的愛心與兒子的孝心交融互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也寫出了兒子對母愛的理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敝仃柕歉撸寄罡改感值?,由此而擴及“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千古絕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共同心聲?,F(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父母長輩的寵愛,對此習以為常,認為別人為他們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教師應該將情感教育貫穿于教學之中,在教學中聯(lián)系實際生活,引導他們理解詩歌中那份濃烈的至愛親情,讓古詩那獨特的藝術魅力去感染他們,使他們學會尊老愛幼,關愛家人,理解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培養(yǎng)真摯的友情

朋友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財富,古代有非常多優(yōu)秀的詩歌中都表達了朋友間真誠的關懷和深厚的情誼。李白在《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情表露;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里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依依不舍;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里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深切關懷等等。當今中學生很重視友誼,也很渴望得到友情,但是卻不明白何謂真正的友誼的困惑,以為友誼就是那種幫忙打架出頭,誤解了真正的友誼。教師可以通過詩歌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友誼觀,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揭下蒙在友誼身上的那層虛偽面紗,讓學生知道真正的友情就是要懂得真誠的關心、幫助朋友,而不是互相利用。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所謂的審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體驗,是人對審美對象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是審美對象是否滿足主體需要的反映。詩歌是一種高品位的藝術,詩以其精煉的語言、深邃幽遠的意境可以使人充分欣賞到生活中千姿百態(tài)的包括哲理的美和情感的美,所以說詩歌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功能,中學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痹谠姼杞虒W過程中,教師應把蘊含在其中的美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又能接受教育。

三、中學生情感教育的詩歌教學途徑分析

筆者根據(jù)多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驗,建議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詩歌情感教育教學。

(一)反復吟誦,體會詩意。

朗讀是學習各種文體都需要的教學手段,在詩詞教學中尤為突出。通過反復的吟誦可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教學實踐證明,一首優(yōu)美的詩篇,如果沒有好的誦讀,就無法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很難有較強的感染力。如讀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從循環(huán)動聽的疊字、緩慢低沉的節(jié)奏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詩人那無限凄涼、悲苦、空曠、寂寞的心境,我們讀著讀著,仿佛看到文本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咬著牙根咽下的淚滴,仿佛聽到作者那哽咽吸泣的聲音,仿佛感受到詩人尋來覓去的沉重而遲緩的足音,從而體味到一種走月流云的音韻美,置身于一種反復回旋的抒情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吟誦詩詞,深入分析,以作品情境作為情感的依托,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為情感觸發(fā)點,迸發(fā)出靈動的創(chuàng)造力,讓思想感情處于積極的運作狀態(tài),“情發(fā)于中而聲應于外”,虛心涵泳,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

(二)琢磨字詞,品味詩意。

詩歌的篇幅短小,用字少而精。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欲領悟詩歌的詩意,就要分析一些突出的字詞的豐富表現(xiàn)力,領悟詩人在煉字上的技巧。文有文眼,詩有詩眼。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讀出了感情,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xù)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xiàn)‘別時人’之‘別時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細品”。又如教學崔灝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lián)都寫了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體味首聯(lián)所嘆之“樓空”、頷聯(lián)所寫之“天空”、頸聯(lián)所繪之“洲空”、尾聯(lián)所愁之“家空”,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古典詩歌的語言極為精練,內(nèi)蘊豐富,言簡意賅。為達到最高的境界,詩人嘔心瀝血。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煉字的明證。因此,學習古典詩歌,應該首先讓學生體驗詩歌的語言美,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美,提高文學素養(yǎng)。

(三)意象分析,領悟情感。

文學作品能夠深深打動讀者,是以它內(nèi)在的情感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而詩歌尤其如此。詩歌的情緒,往往是通過基本單位――意象表現(xiàn)出來。因此,意象是詩歌情感的載體,欣賞詩歌首先就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如我在講解《沁園春?長沙》時,先要求學生逐一找出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層林、湘江、百舸、雄鷹、游魚等,并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色彩絢麗、動靜結合的湘江秋色圖情境再現(xiàn),然后提問:作者為什么要大力渲染秋天欣欣向榮的景色?作者在這些景物上面寄寓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生們對意象的賞析,就不難看出一代偉人對中國命運深沉的思考,學生對詩歌的內(nèi)涵和意蘊就會理解得更加深刻。因此,在引導學生分析意象時,不必太注重“象”本身的特征,要注重“意”的內(nèi)涵――即對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

綜上所述,在詩歌教學中上述幾種方法有時可以同時使用,有時可以側重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方法。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審美是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的。在教學中如果能借助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教育,借助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把蘊含的真、善、美發(fā)掘出來,從而激起學生的情感活動,使其思想上得到啟發(fā),感情上得到滿足,產(chǎn)生美的情緒體驗,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且獲得應有的語文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鄭麗琴.如何鑒賞詩歌的藝術美[J].新課程(教師版),2007,(10).

[2]陳水獻.古典詩歌與中學語文教學[J].中學語文,2007,(5).

[3]劉著.品味古代詩歌[J].考試(教研版),2006,(8).

第8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20xx端午節(jié)主題演講稿范文一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即將到來,在此佳節(jié)來臨之際,我祝所有朋友們節(jié)日快樂,合家幸福!

端午節(jié)節(jié)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舉行的儀式或慶典。全民認同并參與,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jié)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國節(jié)日,從元日到除夕,計十四個,其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是端午、中秋、年(春節(jié))三節(jié)。

端午節(jié)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為節(jié)日,為逐疫辟邪。唐宋時稱為“端午”(“五”“午”相通),別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成為端午節(jié)中國兩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鄉(xiāng)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后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繩,即“粽子”。于是,端午節(jié)包粽子紀念屈原,為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國左徒,世稱三閭大夫。他對內(nèi)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興邦強國。因遭讒臣嫉謗,被楚懷王蔬遠,后又放逐湘沅,雖輾轉艱辛,仍憂國憂民。聞秦軍攻破郢都,憂憤交加,投淚羅江以殉國難。 屈原心系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騷》、《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詩歌。屈原詩歌表現(xiàn)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tǒng)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chǎn)中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結集《楚辭》?!冻o》與《詩經(jīng)》并稱中演講稿國古典詩歌璀燦星空中“雙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離騷》,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峨x騷》詩句優(yōu)美,想象豐富,開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之先河。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哺育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舍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fā)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nèi)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jié)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我們永遠紀念中華民族之魂,不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20xx端午節(jié)主題演講稿范文二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jié)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jié)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fā)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jié)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tǒng)佳節(jié)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

20xx端午節(jié)主題演講稿范文三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

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第9篇:關于愛祖國的詩歌范文

關鍵詞: 古詩文教學 詩歌誦讀 興趣

詩歌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安蛔x詩,無以言”。古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多誦讀一點古詩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yǎng)。不僅如此,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行動?!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還對小學階段背誦優(yōu)秀古今詩文作出了明確的要求:160篇、段。

為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可組織學生誦讀中華經(jīng)典古詩文,從而營造一種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氛圍。我校語文組正在進行關于“加強學生語言積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市級“十一五”課題研究,把古詩文作為優(yōu)秀的、規(guī)范性的語言積累,把“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古詩文誦讀作為語言積累的重要內(nèi)容。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亢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就會帶來疲倦,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的負擔。”所以,興趣是一把開啟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的“引路石”。那么,在實踐中如何使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讓誦讀過程“趣”味盎然?我們就此作了如下的嘗試。

一、巧妙揭題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古詩文教學的課堂當然也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要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和吟誦古詩,巧妙揭題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十分重要。揭題的方法根據(jù)古詩的情況采取多種形式。例如在向學生推薦曹植的《七步詩》時,可以以相關的歷史故事來揭題,給學生講述發(fā)生在曹丕和曹植兄弟間的故事:三國時期,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xiàn)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自己自嘆不如,更主要的是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自然令曹丕羞愧萬分,無地自容。講完故事后,學生的誦讀興趣也就來了,學生帶著興趣進入新詩的誦讀,那效果,那情形,定不一般。再如,在指導誦讀白居易的《憶江南》、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古詩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可謂得心應手了,優(yōu)美的影像資料展示迷人的煙雨江南的景象,使學生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風光:煙雨江南、西湖美景、廬山飛瀑……學生便會產(chǎn)生心馳神往之感。然后再自然地由優(yōu)美的影像畫面導入新詩的學習,這樣學生便以高昂的興趣進入了學習的環(huán)節(jié),相信學得定輕松。

二、創(chuàng)設優(yōu)美情境,持續(xù)學習興趣

興趣屬于人的個性傾向性范疇。穩(wěn)定而良好的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部動力,是人們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如想使學生保持誦讀古詩文的興趣,必須不斷地以直觀刺激加以誘導。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氛圍中與古詩文內(nèi)容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尤其是多媒體的應用能給學生提供聲色俱佳的優(yōu)美動人、身臨其境的情境。當然,如受條件限制,教師也可利用掛圖、音樂,再加之自身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等方法創(chuàng)設。例如學白的《靜夜思》,多媒體課件展示靜靜的月夜、詩人身在異鄉(xiāng)孤寂的生活、家鄉(xiāng)雙鬃染白的父母和情同手足的兄弟,以及山水草木等畫面,同時播放纏綿凄清的音樂。這一切便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在誦讀時,學生心中便能升起縷縷如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感。誦讀岳飛的《滿江紅》這首詞時,可以讓學生欣賞歌曲,再向他們介紹時代背景,激發(fā)起他們對岳飛愛國品德的敬仰之情,然后有感情地吟誦。由于情境創(chuàng)設得好,詩歌的內(nèi)容、意境易領會,記憶也特別深。而誦讀《惠崇春江晚景》、《梅花》、《石竹》等古詩時,可以讓學生先根據(jù)古詩的意思,發(fā)揮豐富的想象,給古詩配上自己畫的畫,詩畫相融,有利于激發(fā)誦讀興趣。

三、表演自娛自樂,增添習詩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聰明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持久,具備較強的模仿力及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在開展詩歌積累時,就要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讓他們讀讀、背背、說說、唱唱、演演。教師注意常變換各種不同的誦讀形式,以增添他們的誦讀興趣,幫助他們將誦讀活動堅持開展下去。尤其是我們?yōu)楣旁娢呐渖锨虒W生吟唱,讓他們邊吟誦邊做動作,自演自娛自樂,學生的興趣更濃,和著優(yōu)美的音樂,在教師的指導下深情地吟唱。例如學唱李煜的低沉、凄婉的《虞美人》,岳飛的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沸騰的《滿江紅》曲和蘇軾的飽含無限哀怨和感慨的《水調歌頭?中秋》等。現(xiàn)在,課題組已將《課標》規(guī)定的70首和學校自定的90首,計160首古詩詞收集整理了相關的配樂資料。當然,我們也積極鼓勵教師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運用表演的形式來進行。在五年級組的詩歌誦讀會上,學生們在誦讀賈島《題李凝幽居》時,讓一個學生扮演賈島,一個學生扮演韓愈。通過表演幫助大家來體會賈島作詩推敲時,斟字酌句的情形。這樣的方式,很受學生們的歡迎,他們表演時的認真勁和有趣的模仿,令人忍俊不禁。通過如此方式的自娛自樂表演,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理解及背誦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開展誦讀比賽,鞏固吟詩興趣

相關熱門標簽